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奕天讀歷史

    朱允炆丟掉天下,表象是作戰時下達了不允許傷害朱棣的命令,誘因是因為朱允炆削藩,而其根本的原因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太差。

    我們看看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做的事情。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朱允炆繼位。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

    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

    建文帝在繼位不滿一年的時間內,連續廢黜了五位藩王,朱棣當然驚恐了。

    朱允炆既然要削藩,竟然還在建文元年夏四月,將朱棣的兒子們放回了北京,“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既然把人質都放回去了,那就繼續加恩呀,減少朱棣的反意,結果卻是“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看看朱允炆做了什麼,燕山護衛百戶倪諒上報發生叛亂,燕旗校於諒等人被誅殺。朱允炆竟然還下詔責備燕王朱棣,讓人逮捕燕王府的所有官僚。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不反,明顯是要拿他朱棣開刀了。

    結果就是,朱允炆要求逮捕朱棣幕僚的詔書一到,北平都指揮張信就叛亂歸附了燕王朱棣。朱棣有了軍隊,當年七月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見識到朱允炆的執政水平了吧,簡直是碎到滿地渣渣。明明有漢武帝時的“推恩令”可以效仿,卻想搞強力削藩。強力削藩也可以,那就搞突然襲擊,先抓了人,再慢慢羅列罪名麼。結果卻按部就班的,從小罪到大過,找朱棣的罪狀,還白白把手上的人質送還了朱棣。朱棣是個有才能的人,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了,這不是逼朱棣起兵造反麼。

    朱允炆反正是要削藩,而且都已經逼迫湘王自焚了,那就直接誅殺了朱棣就行了。朱棣造反的罪名已經非常確鑿了,結果呢,朱允炆又來了一句,“今爾等將士,與燕王對壘……毋使朕有殺叔父名。”,讓朱棣有了一張護身符。

    朱允炆在削藩和“靖難之役”中,犯下的錯誤是一個接著一個,以他的才能,豈有不丟天下的道理。

  • 2 # Miss容若

    其一,要從朱元璋開始說起。朱元璋早就開始為他這個皇長孫修橋鋪路了,甚至殺光了開國功臣,因為功臣大多數都是權臣,朱元璋怕朱允炆鎮不住他們。想讓朱允炆自己提拔大臣,好讓他們衷心於朱允炆。但是這樣做也害了朱允炆,因為國家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帶兵名將。所以,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炆都沒有好的將領去鎮壓謀反。

    其二,朱允炆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能鎮得住他的叔叔們的能力。

    其三,朱允炆性格敦厚,朱棣都要打到南京了,他還說什麼“莫讓朕揹負殺叔之名”。

    其四,用人不當。黃子澄他們是忠臣沒錯,但是也就是忠臣了,沒有大的才能。朱允炆登基時間尚短,沒有時間培養人才啊!

    純屬個人意見 不喜勿噴

  • 3 # 大飛哥愛歷史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說一句:“無情最是帝王家”,朱元璋在位的時候,為了保證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首先解決了跟他一塊起兵的淮西軍事集團,明初的那這個功臣名將像李善長、藍玉等人先後因謀反被處死。常遇春、徐達湯和等人或戰死、或病死,朝廷已經沒有了可用之大將,能打仗的只剩下鐵鉉和平安等老臣,反觀朱棣,長期鎮守北平,跟元朝殘餘軍隊作戰經驗豐富。朱棣為人心狠手辣,做事果斷,頗有朱元璋遺風。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即皇帝位,即位後面臨一個大問題,自己的叔叔們一個個擁兵自重,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於是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和支援下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自殺。建文帝的這一政策引起了他的叔叔們極為驚恐,一個小毛孩子,一上臺就想要老子們的命,燕王朱棣首先起兵,其餘藩王或追隨或觀望,反正沒有站到皇帝這邊的。這件事反映出了朱允炆及其團隊的政治經驗不成熟,缺乏大局觀。此時天下初定,內有陳友諒、張士誠餘部及盤踞在雲南的蒙元殘餘勢力,外面還有漠北蒙元殘餘勢力的騷擾,很多事情尚需這些個藩王處理,想當年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也是因為削藩引起的,不過當時漢景帝已即位多年,國家局勢穩定,中央政府實力雄厚,且擁有周亞夫和李廣等名將,國家局勢他能搞得的定,所以他才下令削藩。到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小火慢燉,慢慢的肢解這些個諸侯國,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其實漢武帝這個推恩令能起到很好的借鑑作用,不知道腦殘的建文帝集團為何沒想到。

    在戰鬥中,朱棣總是身先士卒,親自領兵衝殺,建文帝下令部隊不準傷害朱棣,稱“戊使朕有殺叔之名”,戰爭都打到這個份上了,朱棣這是公開反叛,依《大明律》,早就該被誅殺了。更嚴重的是讓一個不知兵,不懂兵的李景隆統領軍隊,導致大量軍事力量的損耗,以上種種政策的失誤最終導致了建文帝的失敗。綜合分析,由於建文帝優柔寡斷,缺乏政治經驗,用人不當,最終丟掉了天下。

  • 4 # 風雨的學習園地

    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朱允炆失去天下的原因:

    一、朱允炆自己方面的原因

    1.朱允炆既然失去天下,那他必然先擁有天下。

    朱允炆是怎樣擁有天下的?是他一刀一槍的與別人戰鬥爭過來的嗎?不是!是從他爺爺朱元璋那裡繼承來的。既然是繼承來的,那麼朱允炆當上皇帝后,如果不經過時間的沉澱,他的根基是不穩的。

    從後面的經歷來看,他雖然得到了文臣的擁護,但是武力方面是他的短板。朱允炆的實力與朱棣相比,並沒有擁有絕對的優勢。

    2.朱允炆既然是從朱元璋那裡繼承的皇位,那麼朱允炆應該夯實、加強這個身份認證,不能讓人對這個有任何的懷疑,因為這是他擁有的最大的優勢。

    古人云: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朱允炆是如何做的?朱元璋剛死,就變更祖制,強行削藩,不留餘地,做事做絕,一年內連廢四個叔王為民,逼死湘王全家,甚至在燕王送子為質和裝瘋後削藩也未有絲毫緩和。這是仁孝的表現嗎?

    這樣做的結果是朝野都同情朱棣,其餘藩王要麼明幫、要麼暗助朱棣,朱允炆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名分。

    3.朱允炆與其父朱標相比,施政時間短,不通庶務,認人不明,識人不清。

    朱允炆的心腹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忠者忠矣,但是能力太差。另一個武將李景隆不僅能力差而且人品也差。在他的核心幕僚團中,就沒有一個能夠幫他出正確主意的人。

    二、朱棣方面的原因

    1.朱棣的名分

    朱棣在朱元璋死時,是諸王生者中的最長者,素有威望。除朱標一系外,朱棣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因此,朱棣的名分在朱允炆一系列錯誤操作下是得到了增強的。

    2.朱棣的實力

    朱棣內有姚廣孝為謀,外有寧王、蜀王等助,同時有建文內廷太監的通風報信,最終直破南京斬首成功,也不僅僅是憑藉運氣。

    因此,朱允炆之所以失去天下,不僅僅是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原因,是內外交加,各種因素促成的。這也造成了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以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 5 # 山澗清泉流

    朱允炆失掉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告訴大家朱允炆失掉天下的原因是年幼無知。

    試問看到這篇回答的任何一位,有沒有覺得自己在18歲至25之前不知道在社會上碰到了多少次牆壁才對社會的種種明規則和暗規則產生了免疫力。

    大家看看朱允炆下達的那些帶有明顯孩子氣感情色彩的命令。

    在戰場上任何人都可以殺,唯獨不能殺我的叔叔燕王朱棣,這樣就會讓他背上殺死叔叔的罪名。

    是因為朱允炆仁慈嗎?也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為什麼這樣講?

    大家小時候看到家裡大人殺雞是不是覺得好可憐,甚至會為那隻被殺的雞哭過。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的山羊要被我爸爸媽媽賣掉的時候,我就大哭大鬧不捨得自家的羊被羊販子牽走。

    長大了我根本就不覺得羊被賣了被宰了覺得可憐,長大後我看到羊被宰了我從來就沒有流過淚。

    這是為什麼?

    我小時候為什麼有一顆善心覺得自家的羊被賣了會傷心、會難過。

    長大後自己為什麼變得這麼冷血,看到豬被宰表情冷漠,一點不同情憐憫豬的痛苦和掙扎。

    我想21歲的朱允炆和當時的我是一樣一樣的。

    18——25這個階段人生還是屬於探索期,屬於正式步入社會獨自熟悉瞭解社會的新手期。

    處理什麼事情喜歡感情用事,處理事情感性成分比例要重,理性成分比例要少。

    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大明劫》,裡面我看到一個殘忍的情節,督師孫傳庭在一個晚上下令殺死所有感染瘟疫計程車兵。

    起先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會把這些感染瘟疫的無辜士兵殺掉,太不人道主義了,但是後來想一想其實這是對整個軍隊,對整個國家負責。

    皇命在身,崇禎命令孫傳庭即刻起兵奔赴前線到潼關和李自成交戰。

    而這些感染瘟疫被隔離計程車兵又不能馬上帶走,放走的話瘟疫又會傳播開來形成擴散。

    為了國家和君王不得不犧牲區域性。

    大家看假如是21歲的朱允炆,能分清忠義不能兩全這碼事嗎?

    我看未必。

    其實只要朱允炆理性思維稍微男子漢大丈夫一點,就是北軍打到南京城下以南京城的固若金湯也是可以擋住朱棣的強弩之末。

    南京城是朱棣用武力攻下的嗎?

    知道明史的人都知道,1402年6月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吃裡扒外開啟鎮守的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後宮中火起,帝不知所蹤。

    大家來看開啟金川門的李景隆是什麼人?

    政府軍的失敗主要是葬送在李景隆這個草包統帥的手裡,然而,對於一個把朱允炆朝廷拖入墓穴已經半截身子的人朱允炆選擇放過了他,而且還讓李景隆鎮守重要穴位金川門。

    朱棣帶領燕軍攻打南京城的固若金湯,南京城還真的是固若金湯,但是李景隆喪盡天良開啟金川門放燕軍入城,宮中一把火燒成紅海,朱允炆生死不明。

    當年明月在作品裡這麼評價李景隆:

    自此,李景隆卸掉了自己所有的偽裝,他不但不要臉,連面具也不要了,此後他在朱棣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地活著,綜合看來,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無恥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了這樣的兒子肯定會再被氣死一次。

    無恥的李景隆無恥地活了下去,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就是他生活的方式。

    來看看朱允炆失掉天下的兩個致命原因。

    A竟然下達這樣一個在戰場不得殺害燕王的奇怪命令。

    B竟然會讓葬送朝廷精銳的敗軍之將李景隆鎮守生門——金川門。

    這好比什麼?

    比爾蓋茨和窮光蛋賭博,竟然整個家當都被窮光蛋贏了過來。

    大家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一個只有彈丸之地的地方王爺和擁有天下的中央政府對抗,竟然被地方王爺以小博大賭贏了,實在不可思議。

    其實也沒什麼好分析的。

    原因就是朱允炆太嫩了,沒有經過試用期就被炒魷魚下崗了。

    總結一句話。

    朱允炆的年輕力壯鬥不過朱棣的老奸巨猾。

  • 6 # 開新說事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被他的四叔朱棣推翻,從而失掉天下,主要和三個方面的原因有關,分別是明朝主要政治問題的變化、建文帝朱允炆政治上的幼稚和短視、燕王朱棣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們以明朝政治重心的變化,結合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的能力和作為來說明。

    1. 元朝農民起義時解決百姓吃飯是最主要的問題

    政治重心是指一個國家最主要的問題所在,可能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或軍事問題。不同的政治問題決定了不同政治人物地位的不同,建文帝之所以被推翻,正是因為隨著明朝經濟和政局的變化,以朱棣為代表的北京集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挑戰以建文帝為首的南京集團,最後取而代之。

    我們先來看從朱元璋起兵反元到朱元璋去世政治重心問題的變化。我們知道,到了宋朝以後,中國進入了古代平民社會。宋朝的官僚制度已經非常完備,皇權已經足夠強大,制約皇上的因素只有傳統了,這才有了神宗任命變法時,司馬光等大臣以祖宗之法的名義去反對。但是到了元朝,這種制度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元朝皇帝出自草原,根本不懂什麼祖宗之法,而且蒙古人對官僚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只按草原上的簡單分工將設定官吏,裁汰了大量的官員,加強皇帝個人的權力。元朝皇帝依然像草原上的作風那樣,大量掠奪似地收稅,然後分給蒙古貴族。由於對儒家學說知之甚少,元朝很長時間都沒有建立科舉制度,而是將人簡單地分成四類,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直到元朝後期才實行了科舉制。所以,元朝表現為,元朝權力非常大,但官僚的行政效率低下,除了收稅分給蒙古貴族外,基本上沒什麼大的用處。這樣一種制度,與中原人長期的儒家信仰和生活邏輯形成了強大的牴觸,所以終元一代,農民起義不斷。

    到了元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但元朝政府還在收稅,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劉福通、徐壽輝、郭子興、張士誠等人紛紛起事。我們知道,農民之所以造反,主要是因為吃不飽飯。所以在當時,主要的政治問題就是百姓的糧食問題。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方就是江南,這裡也是元朝賦稅最多的地方。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起義軍,佔領了南京,以此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以爭取人心,將江南地區巨大的財富轉換成了政治資本。這也就是朱元璋能夠得天下最重要的原因。

    2.明朝建立後主要政治問題是穩定國內政治

    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後,在元朝的基礎上完善了官僚隊伍,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朱元璋為了恢復破敗的經濟,應對貨幣嚴重不足的問題,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一套準計劃經濟,用以調節經濟的產出和需求。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當皇帝以後非常看重自己手中的權力。不顧一切加強皇權,於是才有了洪武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一共牽連誅殺的人有7、8萬之多。朱元璋一邊殺了,一邊用科舉制度來選拔新的官員,這些人由百姓升為官員,在朝廷內沒有任何根基,只能完全依賴皇帝,對皇權的威脅理從談起。

    朱元璋一面殺功臣,一面大力分封自己的子孫為王。朱元璋的長子是長子朱標,其他共封了24個兒子和1個孫子為王,主要目的在於為朝廷戍邊。朱元璋的政治安排是,以儒家學說培養朱標,讓他以後當了皇帝推行仁政;其他的兒子在邊境上為王,為國家戍邊。這樣,從中央地方,老朱家掌握了一切權力,皇帝和藩王都能一直世襲下去,那感覺真叫一句歌詞裡唱的“倍爽”。

    可是又有一句話不容忽視,那就是“理想很豐美,現實很骨感。”這個理想從一開始就泡湯了,原因在於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先他去世了。這一下讓朱元璋陷入了極大的悲傷和糾結當中。悲傷的是,老來喪子,人生巨痛。糾結的是,面對眼前的局面,朱元璋必須要做出選擇,皇位的繼承人到底是要選誰。朱元璋思考了六個月,終於選定了朱標的兒子,皇孫朱允炆,主要原因在於他要最大限度地維持自己的政治安排。但有一點,朱允炆是一個比朱標還柔弱的人,要保證他順利繼位,就必須將可能威脅他的人都除掉。於是,朱元璋製造了洪武年間最後一個大案就是藍玉案。朱元璋本來打算讓藍玉日後輔佐朱標,朱標死了以後,朱允炆肯定是掌控不了藍玉的。所以,朱元璋下狠心對藍玉下手,誅殺了幾乎所有能征善戰的武將。朝堂為之一空。

    3.朱元璋死後,大明的主要政治問題由內部轉向了外部邊疆問題,內部的重新整合也就再所難免。

    朱元璋打天下和坐皇帝的時候,主要的政治問題都在王朝內部,老朱都用殺人的方式解決了。可朱元璋死後,國家的主要問題就由內部問題轉到了對外的蒙古問題。

    朱元璋將功臣殺害以後,主要用兩種方式去填補,文官用科舉提拔人人才填補;武將則用自己的兒子去做藩王戍邊,朝廷再為他們派遣副將。由於內部問題解決了,所以邊疆外的其他地區對軍隊的需要越來越小,包括南京,能征慣戰的武將和欺壓百姓的武將都被朱元璋殺了。

    朱元璋死後,大明王朝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主要是以下方面:

    (1)開國功臣為之一空,朝堂上大多數是新進官吏,文才有餘而勇武不足,他們在朝廷的根基較淺,辦法經驗不足,很容易憑一時義氣而做出危險的決定,幫助朱允炆削藩的齊泰和黃子澄就是這樣的人。

    (2)北方邊疆的力量發生了明顯變化。原來邊疆上比較強的藩王有三個,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棢和燕王朱棣。可是後來,秦王和晉王先後去世,只剩下了朱棣還掌握著雄兵。面對蒙古的威脅,明朝九邊的戍衛軍隊是要時刻駐守的,也就需要源源不斷注入各種物資和資源。舊的武將被殺後,他們的軍權自然也就落到了燕王朱棣的手裡。

    (3)從國家穩定的角度來講,整個帝國內部已經基本安定了,主要問題就是防備蒙古入侵。而這個任務的核心區域就是北京 ,朱棣可以起到主導作用。由於這個問題的長期存在,會有很多的人才為了建功立業去投奔朱棣,朱允炆朝廷的主要將領耿炳文和李景隆也都歸降了朱棣。

    由此可見,帝國主要問題最合適的解決之地,就由南京轉到了北京,當時叫北平。北平地位越來越重要,朱棣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重要。

    朱允炆早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他真的太年輕了,既無法很好地作用官吏,也無法合理地派遣將領。甚至還叮矚前線將領,在戰場上不要傷害朱棣,不讓皇上落個殺叔的罪名。這種想法真的是“婦人之仁”,讓人匪夷所思。

    朱允炆太年輕,威望嚴重中足。也沒有足夠的人才彙集到人身邊來出謀劃策。他作用的人齊泰和黃子澄,都是類似於晁錯一樣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削藩,對削藩的危害和戰爭的永續性的估計卻嚴重不足。

    他任命的主將,開始是耿炳文,耿炳文帶領十三萬人與朱棣交戰,耿炳文是一員老將,和朱棣交戰時比較穩健。這樣與朱棣耗下去是比較有利的,畢竟朱棣兵少。可是就是交戰的關鍵時刻,朱允炆卻撤換了耿炳文,換上了李景隆。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兒子,和朱允炆算是表兄弟吧。可李景隆壓根沒打過仗,就是個膏粱豎子,遠不能和長期駐守北疆的燕王相比。結果,朝廷的兵馬雖多,卻是一敗再敗。朱棣看出了朝廷的羸弱,一股作氣衝到了南京,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權。

    朱棣即位後,中央和藩鎮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一個非常主要的矛盾。可朱棣是戎馬出身,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再加上他的起家的地是北京,軍隊的主要指揮權在他的手裡。所以,朱棣雖然在南京當皇帝,也不會遭到北京的反叛,而且朱棣在位期間經常北征,長時間在北京停留。到永樂十九年時,朱棣將大明的首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到此時,明朝終於由內重外輕轉到了外重內輕,從而使大明又穩定地運行了兩百多年。

    如果可以設想,如果明朝的都城繼續在南京。那結果就是,朱棣死後,當年的悲劇很可能還會重演。因為,明朝的內部問題已經解決了,到朱棣時最重要的是要對外,才能穩定王朝,而對外最好的建都之地就是北京。如果皇帝不是親自駐守,任何一個在北京駐守的藩王和功臣,當他掌握的資源多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和中央發生嚴重矛盾。

    寫到這裡,想到了一句明朝的情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初年呈現了從“功臣守邊”到“藩王守邊”,再到“王子守邊”的一系列變化過程。

    本人認為,如果當年朱標能夠順利即位,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可能會緩和一些,但肯定還會發生。但有一個事實是改不了的,那就是明朝一定會遷都北京,才能穩定政局。

  • 7 # 從前6694

    這和當時他制定的一系列國策是有原因的,朱允炆上臺第一件事就要削藩,在朱元璋在世時他就曾經問過,如果自己的叔叔們不服自己怎麼辦,朱元璋已經老邁,更不忍心向自己兒子下手,並沒有給他一個確切的答覆,但朱允炆那顆削藩的心一直沒有熄滅,上位後,幾大文官黃子澄、齊泰也都力勸他削藩,急於求成的朱允炆力度太大,一年之內幹翻了五個藩王,終於逼反朱棣,在朱棣靖難起兵後,還反覆叮囑帶兵將領,勿傷害朱棣,使其背上弒叔的罪名,使得兵將畏首畏尾,朱棣各種buff加身,又任用不懂打仗的勳貴擔任主將,屢戰屢敗,最終丟了江山,下落不明

  • 8 # 臨瀛殿

    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其實挺有趣的。因為其原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而且這兩方面因素都極為關鍵,缺一不可。

    朱允炆是朱元璋法理上的皇長孫,所以在繼位的宗法問題上具有天然合法性,這是燕王朱棣所不具備的優勢。而且朱允炆即位後擁有了全國的合法統治權及大義名分,而且擁有數量龐大的中央軍。這意味著相較於朱棣,朱允炆有著巨大的優勢,按說朱允炆失敗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歷史總是具有戲劇性,完全處於劣勢的朱棣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那麼朱允炆為何會失敗呢?

    首先,朱允炆的前任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這意味朱元璋是馬上得來的天下,在明朝建國初期必然存在著一群開國元勳,這些人功勳卓越、能力優秀、德高望重。

    功勳集團的存在必然會嚴重損害專制皇權的利益,為了大明帝國的千秋萬代,朱元璋不得不大開殺戒。在血腥的政治清洗之下,那些頗有才幹的文臣武將被消滅殆盡,使得朱允炆接手的朝廷人才嚴重匱乏。以至於在平叛時,朱允炆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這是朱允炆失敗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

    其次,朱允炆是在深宮中長大的,沒有經受過挫折和難度較高的考驗。而朱棣則不同,他的成長經歷貫穿了明朝創業的艱辛期,其才幹在期間得到了良好的歷練。比較兩者個體的綜合素質,朱棣遠勝於朱允炆。這是決定兩者成敗的核心因素。

    再者,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對的,但其實施過程中的手段卻大有問題。不同於西漢初年的中央與諸侯,此時的明朝中央是佔有絕對優勢的。所以朱允炆的削藩具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從削藩順序上來說,理應把實力最強的燕王寧王先削掉,然後其它藩王壓根沒有造反的實力,只能乖乖就擒。然而遺憾的是,朱允炆政府採取的卻是先弱後強的策略。雖然很輕鬆的解決了幾個實力弱小的藩王,但給了實力較強的燕王反應準備的機會。

    再者,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本來中央軍屢屢有機會殺掉朱棣,但因為朱允炆的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使前線將士自縛手腳,一次次喪失了勝利的機會。

    然後,不僅朱棣本人優秀,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也是富有才幹智謀。且朱棣本人善於籠絡人心。他起兵之後,得到了其它藩王的同情和支援,實力強大的寧王與之結盟,這不僅增強了燕軍的軍事力量,更使其少了後顧之憂,能專心南下。而且由於燕王封地與蒙古接壤,大量蒙古部落計程車兵也加入到了燕軍的隊伍之中,更增加了朱棣的勝算。

    再者,朱棣的情報工作做的也好,朱允炆的宮中太監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與朱棣暗通款曲暗中勾結,使朱允炆一方陷入被動。

    還有就是,在這次鬥爭中,由於雙方都是朱家子弟,是的地方勢力在這一過程中採取了觀望態度,地方勤王的不積極也是中央失敗的原因。

  • 9 # 小吉愛娛樂

    他有很多機會除掉朱棣,但是他太仁慈,或者說是太迂腐。像極了現在的人,滿是包袱,卻受各種自己認為的規則拘束著。遇到一次挫折只接就崩潰了!

  • 10 # 煩躁的番茄

    一,朱允文個人的問題。朱允文字就不是當做太子來培養的,奈何朱標死的早,他只得臨陣磨槍。若是給朱允文極長的時間,他倒是可以做個好皇帝,但臨時上場,他的政治經驗不足,以至於做了許多錯誤的決策和聽了許多錯誤的決定。

    二,太著急了。朱允文一當上皇帝就想著削藩,他那時羽翼未豐,自己的勢力都還沒培養起來,內部問題未解決就想著處理外部事情。

    三,朱棣的強大。朱棣是一個強大的人,造反造了整整四年,而且是在明朝國泰民安之時,這個時候朱棣的造反是完全不得人心的,是會民怨四起的,在如此情況之下,他還堅持了四年,只能說,朱棣有做皇帝的命。

    四,有人鼓勵。造反造四年,朱棣本人都已經絕望,他已經想過要不直接投降算了,但這時,卻有一人比朱棣更有信心,一直在鼓勵他,這個人是姚廣孝。對於造反成功的信心,姚廣孝比朱棣更大,他一直堅信朱棣能夠成功,所以堅持到最後,朱棣真的成功了。

  • 11 # 老龔166916589

    大明。

    朱允炆為何失位。是朱棣奸窄,允炆失察,倆相結合的結果。

    太祖皇帝歿後,傳位朱允炆,當初為了防止爭皇奪位,規定同姓王分封各地,必須將兒子寄居京城,作人質以防背叛朝廷。這種方法歷史上也不算少。

    燕王心計很深遠,朝廷早已注意到,要叛逆的是燕王最有可能。朱允炆對燕王格外主意。常派奸細觀察燕王動靜,這一動機被燕王察覺。他將計就計裝瘋。是做給細作看的,經常在鬧市裸奔,做一些不像正常人應有的行為,甚至有時,將街道中的馬屎拾得當‘糕點’衝飢。

    這種情況細作回報了朱允炆。他便信以為真,知道朱棣己成不了大事。把朱棣人質的兒子發還。朱允炆對北方一路就此放鬆了驚惕,可是對朱棣來說從來沒有放鬆過招兵買馬,積草囤糧,朱棣看到時機成熟起兵南下。兵貴神速,突然在一夜之間京都兵臨城下,朱允炆防不勝防,城內一遍混亂。就這樣被朱棣奪下京都,發召書通報全國各地投順稱臣。到事情結束,就是設有找到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幾百年來還是件無頭案,對朱允紋的下落沒有結論。

  • 12 # 廚房筆記

    在這裡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太祖皇帝歿後,傳位朱允炆,當初為了防止爭皇奪位,規定同姓王分封各地,必須將兒子寄居京城,作人質以防背叛朝廷,這種方法歷史上也不算少。

    我認為他有很多機會除掉朱棣,但是他太仁慈,或者說是太迂腐,像極了現在的人,滿是包袱,卻受各種自己認為的規則拘束著,遇到一次挫折只接就崩潰了。

    我認為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其實挺有趣的,因為其原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而且這兩方面因素都極為關鍵,缺一不可。

    我認為時光不能倒退,歷史也不重演,當我們再回首這段歷史時,更多的是體會時代的變遷,以及從這段往事中感悟出的道理,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3 # 歷史之旅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前,朱元璋就幫他清理了很多障礙,並且把朱棣派到北方去鎮守邊關。但建文帝還是一心想要削藩,且力度較大,最終逼反了燕王朱棣,由於用錯了人,開國的大將和謀士基本不在了,身邊沒有一個可用之才,能打的贏朱棣才怪。

    其次,建文帝太仁慈了,有好幾次機會殺他的叔叔,可是下不去手,天真的以為朱棣會回心轉意。

    最終被朱棣攻破了應天府。

  • 14 # 大神曹84

    朱允炆是大明的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長孫,皇太子朱標的二子,其長子早逝。

    朱允炆的繼位,是朱元璋欽定,主要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逝。當時朱元璋希望將皇位交給一位守成之君,而朱標性格寬厚,從小朱元璋就請多位大儒教授朱標,並且讓他跟隨一起處理政事。為了穩定江山,打擊屠戮開國功臣,就是想為朱標鋪平道路,奈何朱標身染惡疾,過早夭亡。出於對朱標的疼愛,同時也認可朱允炆,於是放棄樂將皇位傳給兒子,而是直接將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同時為了朱允炆順利登基,進一步打擊功臣,至朱允炆登基為帝,開國功臣幾乎完滅。

    朱允炆皇位的丟失,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一。政策上的失誤,削藩政策其實朱元璋就對孫子囑咐過,只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初,就開始執行削藩,當時他根基尚沒有穩定,對幾個犯了過錯的叔叔,藉機或削為平民,或治罪,這導致各個藩王人人自危,開始串聯以謀求出路。在戰爭後期,又下旨不可傷殺朱棣,導致軍隊和將領束手束腳,難以在戰場上施展。

    二。朱元璋將皇位直接傳給朱允炆,朱棣等藩王本就心生不滿,奈何朱棣年幼就開始跟隨朱元璋徵殺戰場,軍功顯著,在軍隊和將領中素來有威信。建國以後朱棣被封到北京,手底下是常年和蒙古殘軍戰鬥的精兵強將。各個藩王也都有自己的軍隊,最後被朱棣裹挾,一起投入到靖難的戰鬥中去。

    三。朱元璋在清楚開國功臣為兒孫鋪平道路的同時,也造成戰時無將可用,當時燕王起兵的軍隊也就十來萬,朝廷數倍於敵人,奈何沒有能與朱棣抗衡的武將,多地軍隊和將領要麼被俘虜,要麼投降。

    四。當時的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宣稱是要清君側,輔佐皇帝,難免一些將領和地方官摸不清情況,處於觀望態度。

    五。朱允炆在政治上也能改變朱元璋時期的弊政,為人寬厚。但奈何有這麼個文治武功,韜略遠強於自己的四叔,最後還是被攻破南京城,朱允炆也在城破前失蹤,他的下落也成為一個沒有解開的謎題,雖有多方猜測,始終未能找到其準確的下落。

  • 15 # 高宗1986

    而對於朱棣會不會叛亂,我覺得這事要這樣理解,朱棣作為一個藩王,享不進的榮華,而且造反也有風險,成功了你是萬人之上,失敗了滿門可能會抄斬。朱棣他不是沒有活路,他犯不著賠上身家性命去幹這樣一件事,因為在朱棣起兵之前,各種因素都不利於他,在沒有開戰前我想沒有人會覺得朱棣會勝利。

    而朱棣之所以造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消藩,朱允文初次執掌天下政治經驗畢竟不足,這時候朝中有很多死讀書的大臣出來諫言,說漢朝的七國之亂就是因為藩王權力太大,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有西晉八王之亂。所以當時朝中君臣覺得不消藩這些藩王有一天肯定會造反。

    而且建文帝面對的一切困局其實都是他祖父朱元璋種下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殺排擠功臣,這就造成了朱允文執政時老資格有經驗的能臣武將匱乏。朱元璋排除異己,取而代之的是分封諸子,讓他的那些兒子紛紛擁兵一方,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的兒子們當然能起到為國家站崗的職責,可是朱元璋死後誰能駕馭的了這些擁有私人武裝的藩王們?而且更壞的是朱元璋留下一條祖制,就是假如奸臣當道,藩王是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的,這也就給朱棣造反一個好藉口了,所以說建文帝面對的一切苦果都是拜他祖父所賜。

    對於明朝藩王最終會造反我也是深信不疑,可是我覺得在朱允文當權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藩王要造反,藩王會造反,但是不是現在。所以朱允文在消藩這問題上就操之過急,他應該運用政治手段一點點取消藩王權力,而不是在藩王周邊佈置好軍隊,這樣勢必人家不造反你要逼反人家。而且就算你消藩你也不能一次性解決,你可以多花點時間一點點來。你一次性消藩,就等於是朝廷得罪了所有藩王,一個藩王起不了浪,所有藩王如果都對抗朝廷,那就要起大浪。

    而且朱允文消藩還分錯了先後,按正常操作應該是先啃硬骨頭,起碼你要先消朱棣的藩。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齣其不意,讓朱棣措手不及,來不及準備,只能任朝廷擺佈。第二朱棣作為強藩都被消,那麼勢必造成一種影響,後面的藩王也只能乖乖就範,可是朱允文卻選錯了物件。

    朱允文先消掉了幾個實力不是很大的藩王,然後再來消朱棣的藩,這就給了朱棣緩衝和準備的時間了

  • 16 # 古史文化

    很簡單,新手鬥不過老江湖!!!

    朱允炆遺傳了他父親朱標的仁愛,朱棣遺傳了朱元璋的狠勁。朱允炆處處留情,不忍對叔叔下狠手,怕留下罵名。朱棣雄才大略,戰場上一路滾過來,早就練就了一番鐵石心腸,面對敵人哪管你是誰先殺了再說。

    朱允炆可以利用的工具有很多,偏偏不會運用,就像剛上戰場計程車兵,還不敢拿起刀劍直刺敵人的胸膛。朱棣可是老江湖,劍雖短,騰挪躲閃卻遊刃有餘。

    所以,朱允炆丟掉江山很正常。不能說朱允炆無能,當仁碰上了狠,受傷的總是前者。朱允炆還沒有建立帝王之危,朱棣卻早已丟掉人臣之道。

  • 17 # 滄桑語滄桑人

    朱允炆至今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上的第一懸案,我們今天對他的下落的關心程度遠比對他失掉兩千來得更火熱。

    朱允炆,本來他不應該那麼早就做上皇帝,可是,上天總喜歡給他開個大玩笑,自己的父親朱標去世得早,還弄得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允炆成功上位皇太孫,直接跳過叔輩成為國家的合法繼承人。這個時候,身在北京的四叔不服了,起兵攻入南京,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蹤影!今天,我們來談談他失去兩千的原因。

    聽信大臣的計策,急於削藩

    削弱各個諸侯國的勢力,對於中央集權來講,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急於看到成效,時機不恰當,造成了燕王抓住把柄,起兵造反。朱允炆的三個師傅: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對他的影響太大了,從小收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看慣了爺爺大殺功臣的舉動,在他的心裡仁慈才是政治的出發點!

    性格決定成敗

    朱允炆的性格像他的父親一樣,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仁慈贏不了權力,親情勝不了野心

    朱棣,身為他的四叔,如果朱標不死,那他沒什麼野心,對於侄兒子,那他的野心可就大了。朱棣對於削弱藩王的意見實在太大了,直接起兵推翻建文帝,取而代之。他耍了一個小聰明,從建文帝身邊的人下手,特別是黃子澄、齊泰等老臣,把他們看做誤國的罪魁禍首,美其名曰:清君側,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的侄兒子,但是,意圖是自己的皇位。朱允炆在叔父面前根本不是對手,何況還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叔父!

    當然了,朱元璋把能打的將領都殺得差不多了,在朱允炆面前能作戰的將領就沒有幾個,加上指揮不當,節節敗退,能不失敗嗎?

  • 18 # 開心果52105317

    哪裡的壓迫越深,哪裡的反抗力越強!

    帝王制度沒一個長久的國家,統治者為自己霸權獨裁長生不老,不擇手段啥事都幹。

    人民百姓與統治者階級是敵我關係,統治者也會化解敵我仇恨和矛盾。會把自已打扮成,最關心熱愛人民的樣子給天下人看。

    不論怎樣會表演,但天下人民百姓飢寒交破的悲慘生活,他是演不出來的!頂多吃一頓,憶苦思甜的飯,表達和人民心連心。讓人民放心滿意當牛馬羊!

    時間一長,就會星星之火可以燎源。精心培養的忠臣良民,變成了白眼狼,用軍隊鎮壓也無力迴天!

    漢朝400年,中間沒有王莽篡位,不會超過300年。

    英國和曰本長久,國王是樣子品,只管在聖旨上蓋印章。一切由丞相管理國家,丞相是民主選舉的,必須為民辦實事,接受各種監督,決不迷信大公無私為國民的神話傳說。不透明,就是坑民行為。想吃碗“珍珠翡翠白玉湯”了事,沒門!人民不可欺騙。

    人民百姓生活水平,必須世界領先,否則承相官員都有罪,人民受苦了!給官判多大罪也沒用!確保人民不會吃虧,不上當受騙!不當牛羊!

  • 19 # 滴水穿石——鍥而永恆

    朱允炆為什麼會失去天下?其實不是朱允炆的關係!是他皇爺爺朱重八的前因導致的後果!濫殺無辜!為把江山佔為朱家已有,嘔心瀝血耍盡智謀,在他統治時代已經把驃兵悍將殺戮己盡!所以留下的都是文官弱將,前朝的腥風血雨歷程,已經給留下的官員膽戰心驚,雖然有的空懷一腔熱血!但己經力不從心了!所以朱允炆雖有治國良策,怎奈皇叔朱棣的皇位奪冠,也束手無策!朱元璋的幾次大型殺戮也是觸動朱棣的奪權慾望!皇侄的幼稚怎奈敵得皇叔的神威?所以自然失去了皇權,但是爭來爭去,最後的天下也是他們朱家的!他們只是家族內部的爭鬥!

  • 20 # 歷史小飛碟

    簡單來說就是薑還是老的辣吧。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那麼為什麼朱允炆是第二任皇帝呢,其實當時的嫡長子是朱標,所以朱棣作為第四子自然輪不上他當太子,即使他也很優秀。可是朱標死的太早了,而且朱標的嫡長子也死的早,這才輪的上朱允炆。但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乖巧孝順,朱元璋也很是喜愛,所以朱允炆就成了皇帝。

    生活環境

    朱允炆從小就生活在深宮之中,身邊都是宮女和太監,基本沒見過什麼大風大浪,在加上朱元璋的照顧,朱允炆生活得幾乎是順風順水。而且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相比之下朱棣可要“艱苦”得多,朱棣被封為燕王后到各地視察民情,還經常作戰,在軍隊中也有一定地位,可見朱允炆經驗要比燕王少的多。

    自身性格

    朱允炆遺傳了他父親的性格,為人軟弱,在宮中經常受儒家學士的影響下注重禮節溫文爾雅,完全跟他的爺爺朱元璋不一樣,沒有那種狠勁和野心,比不上他的叔叔朱棣。

    其實按照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家底,朱允炆是可以打敗朱棣的,大臣們多次勸諫朱允炆攻打朱棣,可朱允序始終軟弱不肯打,說朱棣是他的骨肉至親。這也是朱允炆失敗的重要原因。

    手下將領

    在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便殺了很多功臣,為了幫自己的孫子鋪好路還削藩。朱允炆繼位後也進行削藩,不停的削藩朝廷中哪還有什麼優秀可靠的臣子,只剩下一些迂腐的學士和太監,正好給朱棣一個造反的理由。

    而且朱允炆時期重文輕武,武官的發展不受重視,文官又很迂腐,比如齊泰、黃子澄等。朱允炆聽這樣一群人的意見能打勝仗才怪。

    反觀朱棣,在後期收穫幾大謀士和優秀的將領,比如徐達、常遇春、藍玉、劉基等,還有謀臣姚廣孝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自身能力

    朱允炆於朱棣比起來能力是肯定不行的,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朱允炆還任用愚臣,下令的政策也犯了錯誤,由此看來他領兵打仗治國是真不行啊,而他的叔叔當斷則斷,慧眼識人,就像班裡的聰明學生和笨學生,差距也就顯而易見了。

    歷史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朱棣以少勝多的戰績在歷史上是偶然的,但朱允炆的失敗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要有年味,你覺得過年哪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