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達達

    這個沒法明確,歷史已經發生,衝冠一怒為紅顏,沒有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歷史發展必然帶動偶然性!

    首先明朝確實日落西山,當權者沒有注重民生民計,導致國家衰敗!加速了國家滅亡!所以說清朝統一還是大勢所趨的

  • 2 # 勝天半子範

    我認為是撿漏的成分大些,明朝時期中原文明已經非常發達了,科學技術世界領先,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若不是統治者決策失誤造成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流民農民起義使明朝統治搖搖欲墜,作為奴隸社會的滿清是沒有機會入住中原的。按照正常的社會發展,中國會早於西方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完成工業化,中國就不會出現後來的百年屈辱。

  • 3 # 小民學歷史

    撿漏這個說法過於可笑,明朝已經日薄西山了,滿清入關是遲早的事情,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明朝

    一: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攻城掠地二:明朝朝野腐敗,吏治敗壞,明朝黨爭持續多少年,明朝就是亡於黨爭三:自毀長城,斬殺前線抗敵將領

    滿清

    一:剛剛興起,屬於起勢,空前團結二:八旗戰鬥力強盛,將領文武兼備

    所以滿清入關是必然的

  • 4 # Cat無名之輩

    清朝入山海關,我認為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在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

    第一,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當時明朝末期山河破碎。

    第二,李自成攻破北京後不成氣候(民民起義軍一般成功的很少)吳三桂在李自成佔領京師時,在是否歸順 大順政權的問題上搖擺不定,然而最終向清朝投降,他向清攝政王 多爾袞“乞師”,而多爾袞在假意再三推辭下,還是進兵中原,所以說多爾袞在輔佐順治帝,出了很大的功勞!

    第三,吳三桂在得到滿清的幫助後,又釋出檄文,號召漢族地主階級和富商大賈支援滿洲貴族對李自成的農民軍發起反攻。二者的結合,給李自成的失敗業埋下了伏筆(清朝也採用收買漢族貴族,下承諾,收買人心等,順治帝在管理政權的時候,也加入了一大批漢族的大臣,達成滿漢一家)

    清朝入關,標誌著 清王朝由地方政權開始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

  • 5 # 歷史影錄

    滿清入關是撿漏還是歷史必然?

    清軍入關是必然,清朝自1616年建立前身政權後金,迄至1644年入關,歷2代人,共28年的血戰,已領有東北、內蒙,臣服漠北的廣大疆土,政治影響遠及西藏,其實力足以抗衡各種政治軍事勢力。

    自皇太極就已確定入關、統一中國的政治目標,併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當其決策進關時,途次進軍中巧遇吳三桂請兵,事出偶然,卻成全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夙願。入關為其必然,吳三桂臨時加入,為其偶然性,因而加速了清勝利的到來。所謂清軍人關純屬偶然,既從理論上說不通,又不符合歷史事實。

    其一,清入關是為統一,還是民族“入侵”。

    清入關之時,面臨著國家大分裂:明已亡,形成大順、大西、南明與清朝並存的政治格局。四個政治軍事集團角逐的結果,或由一方統一全國,或勢均力敵,保持對峙的分裂狀態。這就是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清朝入關,必然是為奪取全國政權而戰,誰也不能否認,新形成的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如同歷史上鮮卑、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一樣,參與國內為統一而進行的鬥爭,無可厚非。就是說,不只漢族,國內其它任何民族都有權參加國家的統一。

    所以,把清入關奪權,進而統一全國的鬥爭說成是“民族征服”,實則是西方“王朝征服論”的翻版。我們只能拒絕接受這種有害的觀點。

    其二,清入關是順應還是延緩中國歷史的發展。

    應當承認,四個政權都不代表先進的階級,因而都不是進步的政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四種勢力的角逐,不是以先進的生產力代替舊的生產力,也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推翻舊的封建地主階級,當然也不可能以資本主義的制度取代封建專制,包括大西、大順的農民政權在內,都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

    顯然,無論哪一方取得政權,必然是封建制度的延續,也就無從說誰延緩中國歷史發展一百年的問題。社會制度的變革遠未提到歷史的議程,明亡後的歷史趨勢,就是由誰來重新統一中國而避免繼續分裂的問題。

    所說“清承明制”,也只能作出這樣的選擇。即使大順或大西到得政權,就是不承明制,也跳不出封建制的羈絆。說清入關延續中國歷史發展是毫無道理的。

  • 6 # 知識百貨君

    撿漏

    1644年清軍入關,正值明王朝內亂之際。

    明王朝內部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各地區出現了無政府狀態。

    “後金”政權建立於1616年,到清軍入關正好28年。

    早不入關、遲不入關,偏偏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中央政府瓦解的時候入關。

    這確實是撿了漏洞。

  • 7 # 滿山紅遍

    明朝失去遼東後,基本精銳全失,火器對比也已失去優勢,在軍事上已無優勢可言,明末中國多事,暗潮湧動,當時的大背景是什麼: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女真脫離中央政府,連日本人也想打到京城做皇帝,幾支力量最強大的就是女真。為什麼這麼說呢?東北本來是明朝的有效管轄之地,那裡有都護府為證,關外不安寧,都護府被努爾哈赤奪了去,明政府遂發兵討繳,然而腐朽的明王朝搞得內部紛亂不堪。

      隨後滿族形成,打敗蒙古各部,並聯合蒙古攻陷朝鮮,注意此時的朝鮮乃較正宗的中國文化,李時珍等等著作的書籍在此地都有流行,誰都知道藏滿蒙三族在滿清時期是合流,滿族在明朝還是女真時,為明內部問題,連蒙古其實也屬於內部問題,明朝勢微後,整個國內情況都很混亂,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每年面見皇帝都會關注沿途的駐兵情況,記下戰略地形,這種蓄謀的造反與其他農民戰爭完全不同

      偶然性是說不通的,偶然事件不是沒有,但大體是按照部署進行的,這必須歸罪於明朝政府的腐朽政治,四地出現政治危機:陝西出現大面積饑荒,四川出現大面積饑荒,東北出現滿人自立,中央出現皇帝猜忌能臣,四處危機足以使得明朝滅亡,力量最強者恰恰是自立的滿族。實際上,滿族的自立也是明政府的原因。政治的昏聵使得產生了許多先進思想的明朝必然地走向了崩潰。

      努爾哈赤發“七大恨”反明時,李自成才多大歲數?明軍最強悍的精銳都損失在哪兒?明的名將如劉鋌、杜松、李成柏、祖大壽、滿桂、趙率教、洪成疇、孫承宗,都死於或敗於誰?李自成可曾取得過像薩爾滸與松山那樣一次大部殲滅明軍十幾萬人的野戰勝利?李自成進軍北京的路上可曾遇到過明軍的大規模阻擊?有過什麼像樣的戰役?那時明軍的主力都在哪兒?再看看“遼餉”使明財政破產的史實,明亡於李自成之說難道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話嗎?薩爾滸,大淩河,松山,後金及清在吳三桂獻山海關前的四次入關大肆劫掠,如入無人之境,明軍只有跟在後面“尾隨的”份兒,“未敢一戰”,次次都“偶然”?

    瞧瞧李自成手下的那幾塊大料的所做所為,如牛金星、劉宗敏之輩,他們哪點有胸懷天下的胸襟?反觀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多爾袞的後金及清的最高統治者的胸襟及雄才大略,再看看額亦都、費英東、安非揚古、何舍理這些為人臣者的忠勇,再看看濟爾哈朗、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這些宗室親王們的孔武善戰,英姿勃發的氣慨,花該落誰家不是一目瞭然嗎?

      看看皇太極對祖大壽這個曾“降而復叛”,也曾給清軍帶來重大軍員傷亡的人的態度,再看看李自成對李過這個其陣營中唯一算是個明白人的態度,孰優孰劣不是一目瞭然嗎?再拿清對範文呈、洪成疇、孔有德、吳三桂們這些“異族”能人們的態度,對比一下明對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這些“本族人”的態度,誰是“擇能而用”,誰是“賢妒能”,難道不是清清楚楚的嗎?

      明朝的滅亡是咎由自取,主要是內因起作用,所以是必然的;而這個必然滅亡的王朝內產生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無論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在明末那個亂世上,清都更具有帝王之相,這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所以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而非偶然!

  • 8 # 歷史的小木匠

    是撿漏還是必然,我們先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明末清初,西北大旱,還有瘟疫的爆發,貴族階級和底層農民的矛盾突出,造成大明朝國內暴亂四起,顧此失彼,越是鎮壓,越需要錢,需要錢就要增加農民的賦稅,農民起義越多這樣的惡性迴圈,在一個說崇禎的性格是一方面有點剛愎自用,沒有給前線將領太多的自由指揮權,將領也是畏手畏腳的,但是當時部隊的裝備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戰鬥力還是比較高的,幾次把李自成打成光桿司令,沒有徹底的斬草除根。

    個人認為殺魏忠賢殺的太早了,雖然說剛上臺需要顯示自己的權威和平下民憤,但是在沒有替代的人物出現的時候是可以緩一緩的,有時候好多事情皇帝不好出面辦的事情和一些話,這個時候這些人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魏忠賢位高權重但是在東北抵禦滿人的事情上還是比較給力的,那些邊關部隊錢糧人員裝備給的充足,當時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就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宦官魏忠賢籌措軍費,也是一流的,他自己也清楚如果大明敗了,自己什麼都不是了,必定死的很難堪,所以全力以赴的!

    話又說回來如果崇禎當時同意努爾哈赤的條件,割讓土地,學習宋朝攘外必須按內的政策,等內部事件解決了,再收復失地也許還會有一線希望的,要不也不會有以後隊明朝的評價,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陪款,不納貢,不和親,給清朝對比一下真是天壤之別,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每天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反而越來越亂,每件事情都事必躬親的,反而不好,個人的專業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可能也是一個王超的氣數盡了,他的前任們把國家都給禍害的不輕了,所以說崇禎是個悲情的帝王,臨死的時候除了把皇子們送出去,皇后嬪妃女兒們全都殺死了,最後一個老太監陪著上了煤山,死前說的一些話還是讓後人們比較佩服的,朕登極十七年,致敵人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碼字不容易,感覺可以給個贊

  • 9 # 史話中國

    清軍入關是用實力說話,有實力最終成功了,這就成了歷史的必然了。

    努爾哈赤

    女真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明朝時期屬於奴兒干都司管轄。從1616年開始,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建立了後金,成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1619年,女真在薩爾滸大戰中擊敗了遼東的明軍,奪去了大片的城池。後來統一了東北,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地方政權。

    李自成

    這個時候明朝已經走進歷史的死衚衕,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明王朝風雨飄搖。後金和明朝就是一個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和一個耄耋老人的對抗。

    當時華夏大地上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政權,也有後金政權。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明朝事實上已經被滅亡了。但是李自成農民軍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人多勢眾而已,有勇無謀。

    清軍八旗兵

    但是清朝不一樣,這是一個政權的創業階段,機構健全,分工協作,八旗兵英勇無比,再加上清朝招降了很多明朝將領、文臣,更加如虎添翼。

    歷史就是強者說了算。

    1644年,李自成和清軍在山海關大戰,由於吳三桂的放水,清軍戰勝了李自成,順利入關,從瀋陽遷都北京,從地方政權變成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李自成則退守陝西。

    吳三桂

    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吳三桂的放水,清軍最後還是可以入關的,只是會晚幾年。

  • 10 # 舌尖上的家宴

    那是漏檢,

    當時明朝國內瘟疫橫行,又是大旱,導致闖賊攻入北京,

    要不然,憑滿清也不能一下子打進明朝

  • 11 # 歷史的天空234

    我認為滿清入關是撿漏是偶然事件,運氣佔主要因數,本身實力為次要因數。

    明朝末年的時候,小冰河氣候的出現,糧食減產,加上地主階級藉機兼併土地,底層的百姓已經是民不聊生,於是暴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其中較出名的就是高迎祥和張獻忠等人,高迎祥戰死之後,李自成接替了他的位置,自稱“闖王”,張獻忠則稱“八大王”,分別建立了大順與大西政權。

    李自成由南向北恢師京城,因為李自成扣押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惹得吳三桂拒不稱臣,李自成大怒,率軍討伐。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農民軍與明軍打的難解難分,滿清的多爾袞確實抓住了時機,利用吳三桂借兵的要求大舉入關,然後再脅迫投降投降的漢軍攻打李自成等人。佔領北京城,福臨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是為順治。

    後世史學家有分析說,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而滿清的入關則是極偶然的,正常情況下清朝建立的機率非常之小。

    首先要從國力上來說,當然逐鹿天下的勢力主要有大明朝廷崇禎皇帝朱由檢、大順皇帝李自成、大西政權皇帝張獻忠、蒙古林丹汗、後金皇帝黃臺吉(皇太極)等等。

    其中還是以崇禎的勢力最大,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是崇禎一心要跑,學趙構來個建炎南渡,未必不能劃江而治。

    滿清人口少,綜合實力低。能入關進而統治全國,靠的是明軍內鬥,無法全身心的與滿清作戰。一部分原因是滿清強悍的戰鬥力和蒙古偽軍及反叛漢人的支援。

    如果當時李自成能明智一點,如果當時吳三桂能深明大義一點,如果崇禎能夠派皇子南狩南京繼續鬥爭,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滿清入關不是歷史必然,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不得不說運氣太好了。歷史沒有如果,就是那麼千百分之一機率的機會,讓滿清抓住了。

  • 12 # 八零後生活連環畫

    是時勢給了機會。明朝後期,內憂外患,陝西的李自成,四川的張獻忠,把明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消耗殆盡。農民起義軍直逼京師,朝政又讓宦官佞臣掌執,明王朝危在旦夕。

    明朝皇帝崇禎心有力而不從,自袁祟煥死後,關外局勢尤其緊張,雪上加霜的是叛臣降將洪承疇,滿桂,祖大壽都歸順滿清。拯救王朝唯一希望落入到鎮守北京門戶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手中。但好事多磨,闖賊李自成勢如破竹,攻陷北京城,祟禎皇帝在煤山上吊。闖賊李自成在北京城登基,建立大順政權。關外滿清對剛剛建立農民政權虎視旦旦,也在拉攏吳山桂。李自成早就想準備招撫吳三桂,不抖因為北京城破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讓闖賊搶走了,惱羞成怒。當農民起義軍和清軍交戰時,他一怒衝冠為紅顏,開啟山海關的城門,讓滿清殺入北京城。趕走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結束了明王朝對北方的統治。

  • 13 # 大碗講堂

    個人認為是歷史的必然,理由如下:

    首先看明朝當時的實際情況,當時明朝朝上閹黨橫行朝局動盪,有能力的大臣大都收到壓制,不得抱負,固守山海關袁崇煥何等何等英雄,但還是受奸臣讒言,被崇山以凌遲之刑殺害,以至於清軍直接攻破山海關,吳三桂臨陣倒戈等種種事實正式說明當時明朝上層內部腐朽內耗。當時明朝民間大旱、瘟疫等發生天災人禍,一致人民民不聊生,農民軍揭竿四起,比較有名的李自成大軍等農民軍讓明朝更是大廈將傾,實力大打折扣,

    其次清朝當時積蓄多年,兵強馬壯,戰鬥力強盛,另外受到發展空間受限急需進軍更大更廣闊的的中原地帶,進軍明朝並且戰勝明朝在預料之中,其實也是歷史的必然。

  • 14 # 段王爺2020

    明顯撿漏,崇禎上吊,闖王被鄉民殺,張獻忠被射殺,大頭領死得太密集,太偶然了,更不用說李定國,鄭成功關鍵時的昏招了。

  • 15 # 盧溝曉月xy

    表面上看當然有偶然性,但偶然的背後也隱藏著必然,撿漏的機會也是給有準備之人的。

    歷史在1644那個甲申年,為什麼選擇了大清,而沒有選擇大明或大順呢?

    首先看大明。

    常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就是說導致明朝滅亡的很多潛在隱患之前就早已埋下,到崇禎這兒都已經爛到根兒了,就算皇帝本人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也無法力挽狂瀾了。再加上崇禎本人的性格缺陷和較差的政治智慧,這時候就顯得猶為致命,導致他多次在關乎王朝命運的生死時刻上做出了錯誤的決斷,最後徹底葬送了江山和自己的性命。

    其次看大順。

    其實歷史曾經給了李自成很大的機會,在大順軍攻入北京後,形勢對他最有利,但他沒把握住。因為李自成始終侷限在一種“流寇”眼光和格局下,始終沒能完成從農民軍領袖向封建統治者的身份轉換,甚至都打到北京城下了,竟然還想著和崇禎裂土講和,回西北老家當大王。更為致命的是,李自成的核心謀士集團水平和格局也不高,像牛金星等都是中下層知識分子,小計小謀的還可以,大的戰略就不行了,唯一一個比較有水平的李巖還被殺了。這一切導致了大順後期的一系列失誤,白白喪失了大好局面,最後失敗也是必然。

    最後看大清。

    清朝在入關前,已經歷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近30年的積累,並且時刻在為入主中原做著準備。特別是皇太極時期,改變了對漢人的政策,勸降籠絡瞭如洪承疇等大批明朝官員和將領,這些人對於關內的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當李自成進北京後,清朝能夠迅速反應決斷,甚至馬上打出為崇禎報仇、驅逐流寇的旗號來安撫和收攏人心,再加上李自成錯誤政策的幫忙,導致大批漢人特別是前明官吏迅速倒向清朝,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清朝入關絕不僅僅靠的是八旗的驍勇,也絕不是什麼“撿漏”。

  • 16 # 滄海一粟7528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滅亡。李自成攻陷北京不久,吳三桂投降清軍,放滿清八旗過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而南下佔領全國。

    確實滿清入關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李自成入北京後展現出雄才大略,如果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清軍確實很難入關,如果多爾袞稍有猶豫那滿清將難以入關。

    但是滿清入關的偶然中又帶有一定的必然,這個必然來自於明朝的不得人心,崇禎被圍後起兵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願意出城與李自成文官都沒有,明朝不但失去了底層百姓的支援也失去了官僚集團的信任。李自成不是朱元璋他對起義軍的控制遠沒有朱元璋強,這就造成了起義軍進入北京後燒殺搶掠有一定必然性。

  • 17 # 史徒生

    百分百撿漏。撿了小冰河時期的漏,撿了李自成的漏。

    是不是會有人反駁撿漏的說法?那我就來一一駁之。

    一、駁“朝政腐敗”論

    明朝的確亡於黨爭,史家有言:“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以後勵精圖治,先除黨爭之首魏忠賢,再加強中央集權,明朝儼然已經一幅中興之相。但前朝的積弊實在太深,崇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形勢,光武中興用了多久?三十多年,崇禎執政了多久?滿打滿算十幾年,而且執政期間李自成、張獻忠一直在製造麻煩。

    二、駁“錯殺忠臣”論

    一個袁崇煥能不能扭轉遼東戰局?不能。一個人可以左右一場戰役,但不能扭轉整場戰局,真正扭轉戰局的是整個國家的總體實力。只能說沒有袁崇煥會贏得更艱難,但話說回來,難道就沒有另一個袁崇煥甚至是戚繼光嗎?不要站在現在的角度去評判當時的決策,崇禎選擇處死袁崇煥也是一種最穩妥的方式,他遠在北京根本無法核實前線的情況,況且當時內有奸臣進言,外有後金反間計,一個皇帝面對這種情況能怎麼辦?假如袁崇煥真的反叛,那明朝就真的滅國在即了,所以即使寧可錯殺一千,崇禎也不能對這種風險聽之任之。殺了袁崇煥,只要上天能給他時間,他還能重整旗鼓和多爾袞一較高下。

    三、駁“八旗勝於明軍”論

    這種就更無語需反駁了。整個明清交戰史,雙方本身就互有勝負,而且明軍兩線作戰,左右支絀還能抵八旗軍於關外,請問誰更強?

    四、最後從正向分析一下為什麼滿清入關是撿漏

    崇禎之前,大明和滿清已經對峙幾十年,雙方大戰幾十場你來我往,實力相差無幾。這一點有點像美蘇爭霸,而蘇聯最後是怎麼失敗的?是被軍備競賽的牽制下,被國內一批親美派滅亡的。

    大明也類似,崇禎面對北方的女真只能不斷加大軍事上的投入,而龐大的軍費開支來自賦稅,來自百姓。可不幸的是,明末的小冰河時期讓旱災、蝗災、鼠疫橫行,糧食減產,十室九空,百姓根本承擔不了這些賦稅,人心思變,內部暗流洶湧。但滿清卻在八旗制度形成的血緣關係網下維持著內部的團結和對大明的軍事壓力。

    增軍費則百姓苦,減賦稅則國家危,崇禎面對的是一個死局。

    面對這個死局,就像前兩條所說的,崇禎需要時間解決朝內的問題,大明需要時間消化天災人禍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崇禎會重新獲得與多爾袞爭雄的資本。所以解開這個死局的關鍵就是時間,而獲得時間的關鍵是大明內部能保持總體的穩定。

    到底能不能獲得穩定?崇禎選擇相信他的子民,他認為處在江湖之遠的人們能和廟堂之上的他一起共渡難關,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一批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覺得一切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朱家人,所以明朝亂了。可怕的是,這種亂並不是單純的民眾對一個家族的鬥爭,而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國家內鬥,這下問題就大了。兩方斗的你死我活之際,滿清插手了,以“為漢人報君父之仇”的名義,拉攏明朝北方的漢人官僚地主,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隊伍趕出了北京。

    而崇禎,如果他能稍微彎下膝蓋跑到南京,繼續指揮南明軍隊,南明軍隊也就不會因為缺乏統一指揮而迅速敗亡。可惜了,他是朱家子孫,朱家人有幾個肯彎腰屈膝的?他選擇煤山自縊,一方面是堅守朱家人的氣節,另一方面也是對老天不公、子民不爭的絕望。

    所以說滿清入關就是撿漏,撿了大明內鬥的漏,撿了天災的漏,撿了崇禎自縊的漏。

  • 18 # 老餘侃大山

    這是歷史的必然,滿清不論是君主還是將領,民心,軍心都比什麼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強太多,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文武雙全,八旗鐵騎橫掃中原,摧枯拉朽。

  • 19 # 青山私塾

    是歷史必然與李自成決一死戰的只有滿清八旗兵集團,因為滿清八旗兵種包含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兵與朝鮮部隊實力雄厚。

  • 20 # 中年男人在磨練

    明朝未期各地重要官員早已被太監錦衣衛兵權和財富所控制,明朝是一個權利控制權最強朝代,崇貞帝軟弱性格導致內患外憂的局面,元朝殘餘勢力還在,農民起義的李闖王不斷的勝利,吳三桂不受朝廷控制左右搖擺,國家國庫財力又差導致組建不起強有力的軍隊,崇貞帝又解決不了財政問題,最後等清軍入關吊死在煤山,清軍在皇太極的領導下越戰越勇,像清軍多爾袞面對明軍紅衣大炮首當其衝,戰士的氣勢受到很大鼓舞,清軍總是以少勝多,吳三桂一看清軍戰鬥力那麼強直接放清入關,滿清入關不是撿漏,明朝政衰弱,清軍八旗軍的戰力必然取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電影是哪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