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事裡的事兒
-
2 # 陳予未晞
紹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
虢國疆域
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虢。東虢滅亡,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子爵,是為北虢,依附於南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
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虢國經濟、文化發達,族人能征善戰。國君多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倍受周天子的賞識和器重,參與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對周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響。
-
3 # 那最空的城
在西周向東周過渡之際,在星羅棋佈的諸侯國中,虢國並不算是比較大的諸侯國,但是向來為周天子所青睞,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周建國後,先後有兩個虢國,周滅商時,虢國兄弟屢立戰功被受封虢國。
西周都城鎬京在東西二虢之間,自西周開始分封諸侯,虢國就有兩個,是屏藩西周王城的最重要力量。東西二虢,成為保護外圍力量進攻西周的最後屏障。棄用開國時著名的姜尚等臣,而選擇東西虢公,想必這二位的戰鬥力與姜尚等人是不分伯仲的,否則也不會得到周武王的青睞。
西方和北方多為犬戎交錯之地,位居西方的虢國作為西部的門戶,其戰鬥力自然比與東虢國略勝幾許,西虢國厲經戰火錘鍊,數代後終於在西周厲宣之際開始展示武力。周宣王時,西虢國長父、文公等,與淮夷、犬戎等多次交戰,均嘗勝果,也助長了虢氏家族的驕縱之情,到周幽王時,虢石父獨攬朝政,對周幽王鎬京之亂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繼任者虢公翰更是與周平王為敵,扶立周攜王,直接造成西周二王並立的局面。到周平王、周桓王之際,西虢國與天子共同討伐晉鄭等強國,最終在公元前 655年為晉所滅。
而東虢國始終沒有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東虢國鄰國有晉、鄭國等強國,到周平王之時,鄭國養精蓄銳四處征戰,晉衛宋楚皆為鄭鄰國,都不好打,以至於鄭國直接將槍口對準東虢國,公元前 767年鄭國派大軍攻滅東虢國。東虢後裔西遷至黃河北岸,演變成了後世的北虢。
西虢和東虢也就變成了南虢和北虢。北虢實力較弱,依附於南虢成為附庸。南北之虢實已成為一國。後來,晉國曲沃小宗的後人們,為報當年虢國受周桓王之命阻礙曲沃勢力併吞翼城的仇怨,將晉國盡數消滅。
-
4 # 薩沙
這是冷門話題。
古代虢國有三個,分別是東虢國、西虢國和小虢國。
西虢國是周朝的一個國家,國王是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
至於周文王的異母弟虢仲也有一個封國,東虢國。這個國家在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滅亡
西虢國是周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最初定都陝西寶雞。後因犬戎等遊牧民族不斷騷擾,被迫搬遷到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和河南省三門峽市之間,橫跨黃河兩岸,以河南省陝縣為國度。
還留在陝西寶雞的部分國民,被稱為小虢國。這個小國沒什麼歷史,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
至於西虢國生存了很多年,在公元前655年被崛起的晉國消滅。
西虢國建立之初,就是周朝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國王虢叔位高權重,是周武王、周公旦的老師。
虢叔死了以後,但他的後代始終在周朝擔任要職。他們一般都是文武雙全,多次被周王派去對抗遊牧民族,鎮壓內部叛亂之內。
比如:遊牧民族獫狁向西周發動大規模進攻,周宣王於前816年派虢季子白率軍攻打獫狁。虢季子白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斬首500人,俘獲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舉行獻俘禮時,又命屬下不其率兵追擊敗退至洛水的獫狁,取得勝利。
此戰過後西周解除了獫狁之患。
周宣王非常高興,在太廟為虢季子白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來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他馬匹、弓箭、彤矢和斧鉞並賜予其征討蠻夷的權力。
當然,也有不成才的子孫。
虢石父就是一個奸臣,為人善於阿諛奉承並且貪圖財利。
昏庸的周幽王重用虢石父,人民怨聲載道。
虢石父幫助周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這激怒了申後之父申侯。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及繒國殺周幽王與伯服於驪山之下,西周滅亡。
看看,虢石父同西周滅亡有直接原因。
虢國末代國君叫做虢公醜,是個肆意妄為的呆子。他極為崇尚鬼神,迷信術士,搞得國內一塌糊塗。
在明知強國晉國對其虎視眈眈,虢公醜還不斷對外攻擊,襲擊遊牧民族和其他小國,甚至在公元前668年兩次派兵攻打晉國。
這就就惹了大麻煩。
晉國軍隊以珠寶、名馬收買虞國國君,借道虞國一舉消滅了虢國。
歷經四百多年的虢國,由此消失。搞笑的是,晉國意猶未盡,順手攻打虞國,將他也消滅。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齒寒。
有幾個朋友,還關心周代的事情。
-
5 # 中孚鑑
商朝末年,因為商紂王荒淫無道、施行暴政,故大失人心,亦動搖了商朝的統治根本,後武王伐紂克殷成功,周武王滅商後,就大封諸侯,當時分封的諸侯國著名熟悉的有齊國、晉國、魯國等等,其中還有一個虢國,提到虢國,就會想到假道伐虢的故事。
那古代虢國是怎樣的一個諸侯國?
虢國雖然是周朝時期的諸侯國,但虢國卻前後出現了五個虢國。當然因為出現五個虢國,為了區分,所以就以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加上方向來區分。
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大封諸侯,其中封的有功臣,也有周朝宗室,而虢國就是周朝宗室。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那時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當然他們的封地卻不在一個地方。
虢仲封於制邑,為東虢國。虢叔封於雍邑。為西虢國。那時這兩個虢國是周朝朝廷東方和西方的屏障,所以對周朝起到的作用還是頗大的。
但是在西周末年時,西虢國大舉東遷到三門峽一代地區,形成了南虢國。當然在西虢國東遷時,還留下小許勢力,所以留在原地的就形成了小虢國。
至於東虢國則是被鄭國鄭武公所滅。東虢國滅亡後,虢國後人虢序後又被周平王封於夏陽,位於黃河北岸,就建立了北虢國。不過因為北虢國勢力不大,所以他只得依附和他隔河相望的南虢國。因為這個原因,也就說了南虢國和北虢國是一個虢國的說法。
而歷史上的假道伐虢,是晉獻公借道虞國而伐虢國,而值得一提的是晉獻公假道伐虢,借虞國的道兩次,一次是公元前658年,滅亡了北虢國。還一次是公元前655年,滅亡了南虢國。
而西虢國東遷時留下的小虢國則是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
虢國曾也是周朝重要的諸侯國之一,其經濟、文化都曾是很高的,虢國族人也有不少能征善戰的人。故而曾深受周天子的器重,因此在西周到春秋初期發生的重大事件,虢國都是多曾參與的。
到春秋時期,周王室開始衰敗,而虢國是商朝滅亡後所封的,所以虢國對周朝的興盛和衰敗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在周朝的歷史程序中,虢國曾一段時期內是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為周朝東征西討,屢立戰功。虢國作為周朝的屏障,作為周朝的屏藩諸侯國,對周朝的穩定、安定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
當然由於後來周室衰敗,虢國國君也不像以前的國君那樣勵精圖治,故而結果就走向了覆滅。
-
6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
虢國是西周初期重要的諸侯國,後被晉獻公所滅。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01 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分封1000多諸侯,而虢國就是其中之一。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據《左傳》載,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卿士,對周王室而言,可謂是居功至偉。西周初期,他們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
隨者周平王東遷,西虢國也遷徙至今河南陝縣東南,地跨黃河兩岸,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實為一國。西虢國就裂變為3個,北虢、南虢和留在原地的小虢。
02 鼎盛時期平王東遷後,虢國、鄭國可謂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他們本來就緊挨著周天子的地盤,所以只要周天子一聲令下,就可以看見他們討伐不懂周禮的諸侯。
1)一家獨大
特別到了周桓王時期,鄭莊公越來越傲慢,開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王室因此更倚重虢公。
桓公五年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卿士爵位,不讓他再參與周王朝國政。秋天,周桓王率領諸侯聯軍討伐鄭莊公,卿士虢公率領右軍,而諸侯國蔡國、衛國只是他的跟班,可見那時虢國雖小,但是卻位高權重。
2)全權代表周王室處理晉國內亂
前718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曲沃莊伯背叛周桓王,虢公討伐曲沃,而在翼地立哀侯為晉君。
前704年,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於晉。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前704年,曲沃滅翼,周桓王命令虢仲裡晉哀侯的弟弟緡為晉君。次年,虢仲率領諸侯聯軍攻打曲沃。
前678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同樣,曲沃小宗能名正言順地替代大宗,也是卿士虢公頒發的命令。
由此可見,平王東遷後,虢國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絕對是周天子的股肱大臣。
03 滅亡1)留在原地的小虢於前687年被後來者秦國所滅。
2)東虢國於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3)剩下的虢國於前655年被晉國所滅。很明顯,在周桓王的命令下,虢國過多幹涉晉國內政,多次討伐曲沃,使得曲沃代翼遙遙無期,曲沃人不敢得罪周天子,那麼只能遷怒於領頭羊虢國。於是,晉獻公羽翼豐滿後,便借道虞國,滅掉了舊恨虢國。
結語:虢國,從周文王開始,就被周王室所倚重,當晉國發生內亂,鄭國桀驁不順時,虢國成為了周王室的最為器重的諸侯。然而,正是因為如此,得罪了鄭國、晉國,最後也被他們兩國所滅。這真是成也周天子,敗也周天子。不發展自身,只憑藉著周天子的光環狐假虎威,早晚都難逃一劫。
參考資料:左傳
-
7 # 蟻史為諫
答:虢國是一個隨著周朝強盛而強盛,衰敗而衰敗的諸侯國。
周天子雖然在牧野之戰打敗了商紂王,可是想要控制龐大的800諸侯卻是很困難;很多商朝的後裔勢力還在蠢蠢欲動。所以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中有大部分為姬性諸侯,但是其中也有皇帝的後裔,堯舜的後裔和商朝的後裔。
武王分封天下。根據功勞和親疏關係不同分封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後來的春秋霸主齊國,晉國都是侯爵;楚國只是子爵。周朝建國初只有三公爵“虞國(姬性),虢國(姬性),宋國(商之後)”後來周平王遷都洛邑衛國功勞很大,提升爵位為公爵。
細讀春秋,我們發現這個統領周王室強大軍隊的虢國其實前前後後有四個之多。一,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叔與虢仲)分別被分封到鎬京旁邊和洛邑旁邊建立東虢國和西虢國。這時候的虢國是最為強大的;是對付東夷保衛周王室的屏障。
虢叔率領周王室的精銳部隊保衛鎬京。
虢仲率領原來商朝的八師(後來成了周朝的軍隊)保衛洛邑。
所以從西虢到東虢都成為周王室的直屬管轄區,並輻射周邊諸侯統治天下。
二,周厲王,周幽王昏庸無道。犬戎進攻鎬京,周王室開始衰敗。這時的西虢政治立場也出現了問題,站在了周平王的對立面(扶持周攜王)後來周平王去洛邑的時候好像就沒有了西虢。
現在地圖上有400公里
-
8 # 野草的沉思
虢國,是中國周朝時期的諸侯國,前後共有五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加以區別故分為東西南北相區別。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
虢叔封於雍邑(今陝西寶雞市東),建立西虢國。
西虢國後遷至三門峽一代,史稱南虢國。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採用假道伐虢之計,滅亡了南虢國。末代國君虢公醜攜貴族逃往東周京師洛邑。晉軍回師途中順便滅亡了借道給晉國的虞國(今山西平陸縣西北)。
西虢在東遷後,原地留有一個小虢國,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
東虢國,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其後裔虢序被周平王復封於夏陽(今山西平陸縣),建立北虢國,因實力弱小而依附南虢。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先滅了北虢國。故晉獻公共借了虞國二次道。先滅北虢,後滅南國,順便滅了虞國。
假途滅國故事:
公元655年,晉國想呑並鄰近的虞國和虢國,但這兩個國家關係很好,互相支援,不好啃動。晉國大臣荀息說,要佔這兩個國家,必須離間他們。虞國國君貪財,建議國君拿出國寶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向他借道。晉獻公捨不得。荀息說,這只不過是暫時讓他保管晉罷了。晉獻公依計而行。
虞公得寶,答應借道。大臣宮之奇勸阻道:虞虢兩國,好比嘴唇和牙齒,唇亡恥寒。虞公卻說,交大國比交小國有利。
晉軍透過虞國,以四個月滅了虢國。班師回國時,給了虞國很多財物。晉軍主將裡克稱病,稱暫時駐軍於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未懷疑,爽快答應了。幾天之後,晉獻公率軍來,約虞公去打獵。打獵中,忽見京城火起,虞公趕回看時,京城已被晉軍強佔了。虞國滅亡。
-
9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虢國是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分別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分別封東虢國(河南滎陽附近)和西虢國(陝西寶雞附近),國名取自他們的名字“虢”,這兩個虢國是西周時期非常重要的諸侯國,參與了西周很多重大的政、軍事事務,這兩個諸侯國分別在周王朝的東西兩面,是周王朝的門戶諸侯國,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屏障其他不軌諸侯和少數民族進攻的戰略要地。
這兩個虢國的命運和周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很多虢國的人在西周王朝中擔任重要職務,而且也非常善戰,得益於周王朝的照顧,經濟也比較發達。西周的衰落緊接著就是兩個虢國的衰落和滅亡。周平王西遷(東周和西周的分界點,公元前770年)前後,兩個虢國也衰落,在東周前後不長的時間內被滅國。(周平王西遷圖)
西虢國——小虢國——南虢國。西周周宣王(西周最後的王——周幽王之父)時期,窮兵黷武,派遣周王朝周邊部族屢次進攻少數民族和諸侯國,幾乎次次都失敗。西虢國也因此南遷到三門峽地區,位置地跨黃河兩岸,被稱作南虢國(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而西虢國南遷時留下一小部分人在原地,這一部被稱作“小虢國”,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小虢國曆史上有爭議,一說是遊牧民族在西虢國舊址上建立的小國,據推測這是秦武公為了兼併小虢國而用的託詞。
東虢國——北虢國。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東虢國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的鄭武公滅亡。周平王東遷後為東虢國國君的後裔復立虢國,在南虢國的北面,緊靠在一起,主要依靠南虢國生存。公元前658年被晉國所滅。
兩個虢國的滅亡,使得東周王室周邊的屏障諸侯國幾乎喪失殆盡,周王室王權衰落,諸侯國勢力逐步壯大,開始了春秋爭霸時期。
假道伐虢(假虞伐虢、假途伐虢)和唇亡齒寒。南北虢國滅亡間隔時間只有3年,假道伐虢這個計策是用了兩次,而不是通常所說的一次。南北虢國和虞國是小國家,而晉國的晉獻公想吞併這幾個小諸侯國,但虞國和南北虢國非常友好,經常在軍事上互相幫助,晉國難以下手。晉獻公的大臣荀息分析虞國的國公非常貪財,送了很多寶物賄賂虞公,晉國再在北虢國邊境製造事端。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亡了北虢國,分了虞公不少財物。(晉國、虞國、南北虢國形勢圖)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故技重施,此時虞國的謀士宮之奇對虞公說(《左傳》):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三年前晉國消滅的北虢國只是一個小國,附庸在南虢國之下的兄弟之國,南虢國才是重要的諸侯國,虞國和南虢國互為犄角,對抗強大的諸侯國,其中一個國家被滅亡,那麼另外一個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唇亡齒寒。
虞國國公不聽,結果南虢國滅亡幾個月後也被晉國滅亡。
假道伐虢這樣的計謀在以後的歷史中經常被用到,如秦惠文王借道伐蜀,劉備入川等。
-
10 # 三維觀時空
古虢國是西周受封為數不多的姫姓公爵國之一,其充滿悲情色彩的國運在進入春秋後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嘆息!
出身豪門的王師虎將
虢國的開國先祖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周武王的叔父。而為何以“虢”為國號已無史料可考,但普遍認為虢與朝中職事密切相關,虢為“搏虎擊虎”的形聲表意,巧的是,週六師中就有一支精銳部隊叫軍賁軍,推測:二虢不僅是文王時的重要卿士,而且很可能是武王週六師中直屬虎賁軍的主帥。純正的姬姓血統,王叔的身份背景,加上“擒虎擊虎”的壯士身手,成為武王倚重的開國重臣。虢在西周早期的尚武特徵應該是以“虢”為國號的主要原因。
從虢國封國佈局來看,更能印證“王畿近衛”這一特徵,緊依成周、宗周的外圍,東西二虢皆屬軍事戰略要塞。把控王畿的東西大門。相比周、召二公的封地魯、燕而言,虢國更接近周王庭的內圈。
一封兩國的公爵國一一拱衛王室的堅強屏障!
西周的版圖上共出現四個虢國,這在周初封分中十分罕見,其實虢國初封國只有兩個,虢叔封陝西寶雞是為西虢,虢仲封河南滎陽是為東虢,周厲王時西虢東遷封於三門峽是為南虢,平王東遷後又封一虢國於山西平陸是為北虢。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起陝西寶雞、東到鄭州滎陽的千里王畿,東西兩虢恰好把控王畿的東西兩端,想心武王把拱衛王畿的安全重任託付給兩個王叔。
西周地緣結構可分為兩大片區,即以豐鎬為中心的周室根據地,和以洛邑為中心的殷商舊地。周、召二公“劃陝而治”就是這麼幹的,而千里長線的王畿核心區域內,三門峽地區自然成為豐鎬與洛邑中間的戰略通道,這一地區成為後來著名的崤函通道。其實,周朝統治集團的戰略眼光還是有的,黃河北岸的中條山區,已經安插了一個輩份更高的姬姓公爵國一一虞國。從後來的情況看,顯然虞國很難勝任對這條通道的“卡位”職責,於是在周厲王時,遷一支西虢到黃河南岸的三門峽建國。與虞國夾河而峙。
至此,周王室在以藩屏周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王畿核心區域的戰略部署。歷代虢國公入為卿士,出為將帥。縱橫西周幾百年。
而正是這種基於特殊使命的精心佈局,使得虢國封地沒了戰略縱深,很難開疆拓土,後來反倒成為各路諸侯的眾矢之的。為虢國的悲情國運埋下伏筆。
深陷周室宮庭內鬥泥沼,伴隨西周的滅亡而灰飛煙滅。
西周的滅亡緣起於一場宮庭內鬥,亡國之君周幽王寵幸褒姒而費掉申後,並費嫡(姫宜臼)立庶(姬伯服)。而周幽王的這一系列操作都被時為卿士的虢石父背了鍋。
周室很快分為兩派,褒姒雖然漂亮但後臺不硬,申後雖然失寵但有個好老爹。
申侯何須人也,四大姜姓諸侯國有申國一席,並號稱王舅國,數代與周室聯姻,除平王母親申後外,周厲王也娶申國之女。加之申侯具有經營宗周邊陲的政治基礎,與西部犬戎一拍即合,引領犬戎殺入鎬京。
而申侯的勢力隨著四大勤王諸候國的介入呈一邊倒態勢。虢公石父不幸站錯了隊。
有意思的是,最後絞滅虢國的正是這四路勤王之師中的晉、秦、鄭。這三國在平王東遷後撈足了好處。
秦國得利頗豐,立馬由附庸小國破格晉升為正式諸侯國,地盤許以岐山以西的土地,實際上也默許了關中這塊大餅。
晉國主要得到政治上的好處,作為姬姓本家,有一種主持公道的含義。平王東遷在地緣政治方面更便於挾天子以令諸侯。
鄭國第一代君主是厲王少子、宣王同母弟王子友,是為鄭恆公,當然是周幽王的叔父了既為厲王子,很可母親為申國女,不過他兒子鄭武公之妻武姜確係申國公主。除了這錯綜複雜的裙帶關係外,鄭恆公也是迫於犬戎的壓力,早有東遷之意,選址意向書都擬好,就是東虢,鄶國所處的“濟(濟水)、洛(洛水)、河(黃河)、潁(潁水)之間”的肥美之地!
衛國是老牌諸侯國,周公旦之弟叔康的封國,存活時間907年,比周朝壽命還長,衛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活的長,武功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腦子。
悲催的是虢國,進入春秋後,忠勇的虢國首先接受“禮崩樂壞”的洗禮。
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鄭武公佔領東虢國都城(今河南滎陽廣武平城),然後橫掃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鄭國鳩佔鵲巢,把國都遷到鄶國故都,使原來的寄帑之地變成自家地盤,並把舊部從陝西遷到河南,以“鄭”為號新建城邑,東虢滅亡。
地處寶雞的西虢,被走出隴山的秦人一路擠壓,小股族人留守故地史稱小虢,實則名存實亡。
西遷三門峽的南虢,僥倖存活下來,一來因為周平王退出關中,這裡成了王畿西界,需要一支武裝力量的存在。二來黃河對面的晉國,正忙於宗室內部爭鬥,尚未騰出手來。而這時的南虢,依然代表王庭,數次出面責詢晉國大、小宗之爭。公元前668年,完成小宗代大宗的晉國開始逐殺群公子,部分公子逃至虢國,虢國再次以王師身份對晉施以武力。而晉國並不買帳,晉獻公正在積蓄力量,籌謀撥除黃河岸邊的這顆釘子。
“假道滅虢”的故事想必各位耳熟能詳。這裡有伐虢之前晉獻公的戰前動員講話:“早先我的先君莊伯、武公平定晉國(大宗)內亂時,虢國常常幫助晉國討伐我們,又收留晉國逃亡公子,終將作亂。不加誅滅,將給後代子孫留下隱患。”
“隨以屈 產之乘,垂棘之壁,假道於虞以滅虢。”虢公醜逃亡洛京。至此,這個豪門公爵國灰飛煙滅!周王朝精心打造的千里王畿,也成為諸候逐鹿的舞臺。
-
11 # 逸川歷史
東虢、西虢與小虢
虢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基本上在同一時期,史書上針對虢國有著許多不同的稱呼——有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不明所以。不過,若要仔細梳理一下,其實不難發現,歷史上所謂的虢國原本只有兩個:東虢和西虢,分別是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國。具體誰是東誰是西,史料上語焉不詳,很難分得清楚,我們也沒必要深究。
東虢和西虢的關係,其實是有點類似於魯國和周公的關係,都是同一封君的不同封地。魯國之所以在諸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們與在周王室任職的大夫周公祭祀的是同一個先祖——周公旦。這兩個虢國的始封之君應該屬於是文王的堂兄弟,一個留在宗周擔任王室大夫,一個到東虢就封成為諸侯,兩國共同祭祀同一個先祖,也就是虢仲和虢叔的父親。
在東方建國的東虢位於河南滎陽附近,驪山之亂後不久,因收留鄭人最後反被滅國,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的故事。鄭國在東虢設立制邑,也即是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叔段的地方,後來的戰略要地虎牢關就在原東虢境內。
留在王室擔任大夫的就是後來所稱的西虢,西虢原本的封邑位於陝西寶雞市東,屬於虢公在王室的采邑,而不是獨立的諸侯國。到周宣王初年,西虢因感到宗周局勢微妙,整體東遷到山西平陸到河南三門峽一帶,這與鄭桓公的東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見當時危機意識已經在宗周的上層瀰漫了。虢公東遷以後仍然保留了宗周的采邑,一直到平王東遷之後,虢公無需到宗周朝王,這塊封地也就廢棄了。不過,大量未能跟隨動遷的民眾依然以虢為號,也就形成了後來所稱的小虢,在公元前687年被秦國吞併。
南虢與北虢東遷到三門峽一帶的西虢建都上陽(三門峽),由於地跨黃河兩岸,被習慣地分為北方和南方。位於黃河以北現在平陸縣境內的區域是北方稱為北虢,中心在下陽(又稱為大陽、夏陽);黃河以南三門峽境內的南方地區被稱為南虢,中心在上陽。南虢和北虢不屬於獨立國家,它們都是東遷後的西虢的一部分,只是因為黃河的分界,被分成了北方和南方兩個單元。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西虢東遷之後本來是定都在黃河以北的下陽,在晉國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後,為避其鋒芒,遷都到黃河以南的上陽。兩者的地理位置相比,遷都後的虢國被稱為南虢,而遷都之前的就被稱為是北虢,以示區分。也就是說北虢和南虢是人們對於同一個虢國不同時期的稱謂,這跟人們根據都城位置而劃分的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北宋南宋是一個道理了。
西虢君主世系歷史上對於建國的東虢和留在宗周的小虢並無太多的記錄,因此大多數關於虢國的記錄,實際上大都是出自有貴寵在身的西虢。但西虢在史料中也並沒有完整的君主世系,只有一些細碎的記錄。比如周穆王時期,有一位虢城公與毛伯班同事天子;到周夷王時期,也有一個虢公隨天子伐太原之戎,但沒有留下諡號;周厲王時期又有虢公長父,諡號厲公的,曾隨天子討伐淮夷,周宣王初年,又舉族遷徙到三門峽一帶立國;厲公之後又有虢文公名季的,曾勸諫周宣王不籍千畝。
到周幽王時期,我們知道又有虢公石父名鼓的,夥同周幽王敗壞朝政,結果在驪山之亂中為犬戎所殺。他的兒子虢公翰在攜擁立王子餘臣為王,與周平王對立,因此在攜王被殺之後與王室的關係不甚融洽。但到周平王晚年和桓王時期,因為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虢公忌父被任命為王室卿士,以分鄭莊公的權力。虢國由此獲得了對西方事務的發言權,在位的虢君忌父和林父曾多次干預晉國的內亂,與後來統一晉國的曲沃勢力結下了很大的仇怨。
到晉獻公時期,虢國依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晉獻公四年(公元前673年),虢公醜曾與鄭厲公一道平定王子頹之亂,穩固了周惠王的地位。晉獻公十三年(前664年),虢公醜又攻入樊城,討伐樊皮的叛亂,為王室建立了功勳。四年後,又在渭水流域打敗了犬戎的軍隊。
隨著晉國的統一和國力的提升,使得晉獻公能夠與虢公平起平坐,但虢國仍然把晉國視為虢國勢力範圍內的小兄弟,屢屢干涉晉國內務,讓晉獻公很是窩火。比如晉獻公九年時,因為晉國發生了屠戮公族的事件,虢公醜曾兩度伐翼,讓晉獻公很是吃了不少的苦頭。若要依照當時中原大國的脾氣,受到對方的討伐之後,不管能不能打得過,都會糾結一幫盟國前去找對方的晦氣。可晉國由於一直弱小受人欺負,養成了隱忍的國家性格,其做法也就大不相同了。晉獻公本來打算第二年就對虢國進行報復的,但在大夫士蒍的勸說下很快就放棄了執念,轉而專心發展自身的實力,很快國力就完全超越了虢國。相比於積極進取的晉國,原本強盛的虢國則由於眼光的侷限而逐漸走向了衰落。
虢公醜軼事公元前662年,也就是晉獻公在位的第十五年,《左傳》記載了一件奇異的事情。說是在這年七月,有一位神祇降臨在莘地(三門峽峽石鎮西)。這位神祇也算是神仙圈裡的一朵奇葩,一般的神仙是不會輕易降臨人間的,即便是有急事非要降臨不可,也必然會找一個僻靜的地方,找一個堪當大任的人,悄悄地把事情託付了就會飛昇而去。可這位神仙呢?光天化日之下就降臨人間,一住就是半年多的時間,而且還不說話,愣是要人去猜他究竟想幹什麼。
周惠王得知了這件事之後曾詢問內史過,素來博古通今見多識廣的內史過似乎是
對這樣的事見慣不怪了,很是平淡地回答說:“一個國家將要興盛,就會有明神降臨,來考察受試者的德行,這時降臨的神仙算是組織部派來考察干部的。一個國家將要滅亡,也會有明神降臨,來記錄他的罪惡,這時降臨的神仙應該屬於紀檢委。這種事情在過往的時代都發生過,沒什麼好奇怪的。”
但不管這位神仙究竟是何目的,既然來到了人間,作為天下的主人總得接待一下吧!於是周惠王就又問他,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規格來接待呢?內史過說:“就把他降臨的日子作為祭日,按照相應的規格如常祭祀即可。”周惠王對於這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事情瞭解甚少,只好委託內史過代表王室前去祭祀。
所謂“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仙是聰明正直專一的精神存在,就好比是一個嚴格的計算機程式,你輸入什麼因,就會相應地給出合適的果,神仙降臨的是災禍還是福氣,全要看你個人的修為。偏偏你虢公是一個德行不昭的昏君,別說得到土地了,你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
虢公到底有多昏庸呢?史料上沒有特別的記載,我們也不能全聽古人的,就認定了他是一個失德的主兒,就活該被滅掉。虢公醜大概並沒有什麼讓人非要懲戒的罪行,但就如同晉國討伐霍國時非要給霍公求找一個罪行一樣,既然要討伐虢國,就不能讓他清清白白地走。因此所謂神降於莘的記載,很可能是當時謠傳的故事。
虢公醜賀鬼這個故事在《國語》中,則出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據說有一天,虢公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長著人臉、老虎爪子、一身白毛的神仙,拿著一把大斧子站在宗廟西側的廊簷下,正對著他呲目瞪眼。他見了之後慌忙逃走,結果聽到那個神仙在他背後大喊:“別跑呀,雖然我長得醜,但我是天使啊!我是來傳達上帝命令的!”
虢公醜一聽是天使就趕緊跪倒聽命,結果就聽到那神仙說:“上帝要讓晉國進入你的國門。”然後就消失了。
虢公醜在夢裡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只是趕緊叩頭謝恩,但醒來之後卻越想越納悶:“這什麼鬼啊?有這樣傳達上帝命令的嗎?讓晉國進入國門,那你告我幹嘛,你是不是走錯門了?不行不行,得找人來給我算算。”於是他找來了負責占卜記事的史隩來給他解夢,結果史隩告訴他說:“按國君你所描述的樣子,那個神仙應該是主管刑殺的大神,主要負責給人降災禍的。我看你流年不利的樣子,多半是快要完蛋了,還是趁早跑路吧!”
虢公哪兒愛聽這話啊?他當即反駁道:“你業務水平太差了,上帝讓晉國進入我的國門,意思就是晉國很快就要臣服於我了,你懂?連這點常識都沒有還敢給我解夢,看來得吃點牢飯好好補一下基礎業務知識了!”說完就讓人把史隩關了起來,還下令讓國人都來慶賀這個夢,好讓大家都知道自己見鬼了。
虢國的大夫舟之僑莫名其妙地接到這個指示的時候,內心是崩潰的:“昏君啊!早就聽說大虢國要完,我今天終於明白了。國家壯大並廣治道義,小國進入國門是來臣服的,這沒錯。可是國家弱小還傲慢自大,讓大國進來那就是誅討啊!你以為晉國還是那個你隨便就敢過去欺負的小弟弟嗎?”
據說舟之僑還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虢國內外局勢,認為虢國必將滅亡。其一是國君奢侈放縱,不思進取。因為放縱私慾,導致國人痛恨,沒有人願意服從他的指令;因為不思進取,在面對可能的外敵來襲的時候不修整軍備,反而鼓動國人慶祝歡迎,可謂是病入骨髓,無藥可救。其二是公族弱小,且離心離德;其他諸侯疏遠,無法得到幫助,導致其勢單力孤,處於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其三是上天不佑,故意給他錯誤的指示,讓他無知愚昧中更加放縱。上帝想讓誰滅亡,必先令其瘋狂,說的就是他啊。
舟之僑一邊分析,一邊打包行李,就在虢國上下還在為君主的美夢慶祝的時候,他早已帶著一家老小一溜煙地就跑到晉國去了。舟之僑跑路去了晉國是真的,至於那一席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出自他的口已經不重要了,反正虢國最終的確是死在了晉國的手裡。
第一次假道伐虢戰役虢公醜不思進取,同時也有著昏庸的名聲,使得原本強盛的虢國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秩序中漸漸走向了邊緣位置。虞公貪得無厭,本就地狹國小,在大國夾縫之中不僅不思進取,還不知廉恥,整日裡只知道貪圖享受。將這兩個人放在一起,還真就構成了一對千古奇葩。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兩個人雖然名聲不佳,卻也並不完全是草囊飯袋,至少在應付晉國的這件事上,還顯現出了一定的戰略意識。特別是當他們看到晉國迅猛擴張的態勢之後,便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抵禦晉國的挑戰。兩國之間的這種親密關係,給晉國人帶來了不少的困擾:若要攻打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會前來救援,使得晉國不可能將其各個擊破;可如果要同時對付這兩個國家,晉國的軍力難免又顯得不足。因此當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十九年),伐虢的事務被提上日程的時候,晉獻公便常常為此寢食難安。
這個時候,有一位名叫荀息的大夫在對兩國關係進行了細緻分析,提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這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之計。他讓晉獻公以晉、虢兩國之間的恩怨為藉口,透過外交手段借道虞國,並與虞國聯合共同伐虢,虢滅之後再將虞國收入囊中。
晉獻公依計而行,於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十九年)夏,派大夫裡克、荀息帶著晉虞聯軍,透過虞坂古道直抵下陽(又名夏陽,在平陸縣境內)城下。不久之後,下陽城被攻陷,虢國退守黃河以南的上陽(又名大陽,今三門峽境內),第一次假道伐虢戰役結束。
第二次假道伐虢戰役下陽是虢國扼守虞坂古道,封鎖晉國南下之路的重鎮,失去下陽,對於虢國來說意味著再無防範晉國的能力。但是虢公似乎並沒有被這些事情所困擾,反而忙於建功立業,失去下陽沒多久,就在桑田打敗了周邊戎狄。晉國的大夫郭偃(卜偃)聽了這件事後評論道:“虢公丟失了下陽不感到恐懼,經歷了戰爭不是積極防禦晉國並安撫民眾,反而去別處建功,這是上天不願意讓他反省加重他的衰勢啊!過不了五年,虢國必然會滅亡的。”
郭偃對虢國命運的預測顯然太過樂觀了,也就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三年後,也即公元前655年,裡克、荀息再次借道虞國伐虢,虢國終於迎來了決定他們最終命運的時刻。
這年八月,晉國二次借道虞國圍攻虢國都城上陽,到十二月份便將其攻克,虢公醜奔周,虢國宣告滅亡。在此期間,他們還忙裡偷閒去打草谷,順手把與虢國相鄰的焦國也滅掉了。滅虢之後,晉軍回師途中在虞都附近遷延不去,虞公對此也毫無對策,只能任由晉國大軍在自己的城外駐紮。隨後,晉軍趁虞國疏於防範,趁機偷襲將其滅掉,並俘虜了虞公及一眾大夫。荀息把之前賄賂虞國的馬牽到獻公面前,獻公笑著說:“馬還是我的馬,就是牙齒有些老了。”
-
12 # 說歷史的女人
被遺忘的小國——虢國
1
三門峽湖濱區有村莊曰虢氏源頭。是的,這裡是虢國的所在地,也是天下虢氏包括郭氏的源頭。
由於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故事人們都耳熟能詳,周秦之際一度控制崤函古道的虢國可謂天下聞名。然而,三門峽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諸侯國並不是虢國,而是焦國。虢國是在滅了焦國後建立起來的。
焦國是西周時期周王室所封的重要諸侯國,也是三門峽歷史上最古老的古國。但是,關於焦國的情況,因文獻記載過於簡略零碎,致使有許多問題至今還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武王克商,西周王朝建立。為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周天子在伊、洛、瀍、澗之濱營建洛邑。在建立了西起陝西寶雞、東到鄭州滎陽的千里王畿的同時還進行了以軍事佔領為基礎、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大分封,在全國戰略要地授民授疆土,建立眾多的諸侯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說:“大上以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西周初年的分封不只在王畿之外,而且還特別留意王畿之內,王畿之內封有焦、東虢、西虢、毛、華、原、胙、雍等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杜預注曰:“八國皆晉所滅,焦在陝縣。”
由此可見,焦國封於王畿之內,成為周王室的直接統轄物件,肩負著護衛王室、隨王室征伐、協助周天子統治全國的重任。
2
據文獻記載,西周王朝歷史上的焦國有兩個:其一為神農之後的姜姓焦國;其二為姬姓焦國。先說後者。
姬姓焦國既然為西周初期的同姓封國,那麼該國之始封者必當為周王室的同姓貴族。雖然該國始封者因文獻記載缺乏難以考察,但其封地當在河南陝縣,即今三門峽市。
根據文獻記載可推斷,姬姓焦國當為周初周公或召公之後的封國。宋人羅泌在《路史·國名紀》中謂陝縣之焦國乃“召公子譙侯舊國,譙,雲焦,故城在陝州東北部。”此說或有一定歷史根據。
關於姬姓焦國的受封年代,可以從周初三次大規模分封中得到佐證。第一次分封在文王時期。文王伐崇之後,今河南省境內,達汝水以迄漢水的廣大地區,都成為周人的勢力範圍,故《毛詩·周南·召南譜》說:“文王典治南國江漢汝旁之諸侯。”第二次分封在武王克殷之時。《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已克殷,平天下,封功巨昆差。”管叔、蔡叔、周公、召公、師尚父等都在這次得到分封。第三次分封是周公東征取得勝利之後。《旬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顯諸侯”。崔述《豐鎬考信錄》卷一說,周公、召公“皆至武王之世始顯,追成王朝始分陝而治”,因此焦國不可能在文王以至武王之時得到分封。
焦國既然為召公之後的封國,其受封時間必當在召公受封之後。由些推斷,姬姓焦國的受封時間最早當在第三次大分封之時甚至更晚,具體說來,大致應在成王、康王年間。其滅亡的年代為西周末年,即今本《竹書紀年》雲:“幽王七年,虢人滅焦。”時在公元前775年,前後存在時間大約200年左右。
關於姬姓焦國都城——焦城的位置,歷史不乏記載,史學界爭議不大。《漢書·地理志》雲:“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水經注·河水注》記載:“河南即陝城也。昔周邵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
《史記·秦本紀》載“(惠文君)十一年,縣義渠。歸魏焦、曲沃。”曲沃,春秋時有二,一在今山西省曲沃縣境內,為春秋曲沃武公的封地;一在今陝縣與靈寶市交界處的黃村附近。可見焦國應在陝城無疑。
《史記·秦本紀》引《括地誌》亦云:“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焦水為名,周同姓所封。”又引戴延之《西征記》雲:“城南依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餘仞。”
陝州城位於今三門峽市西郊陝州風景區內,其殘垣斷壁尚有保留。焦國得名於焦水,焦水亦今蒼龍澗河,位於陝州城西南,向北注入黃河。
根據這些文獻記載可以斷定,古焦城是一座位於虢都上陽城內東北角的小城。 但是,上述文獻記載對焦城的認定,或以陝縣為基礎,或以上陽城為基礎。《史記·魏世家》正義引《括地誌》又云:“故焦城在陝縣東北百步古虢城中,在東北隅。”《元和縣誌》亦有“故焦縣在陝縣東北百步”的記載。這就是說,虢城的東北隅即是焦城,焦城屬虢城的一部分,在虢城之中。
由此推知,焦國滅亡後,虢國佔有了焦國的領地,隨後又以焦城為基礎,在其西南營建新城,使原焦城成為新虢城的一部分,即虢城的“東北隅”。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三門峽市李家窯遺址上發現了部分城牆遺址,城牆是城邑或都城的重要考古依據,從而確定了虢都上陽城的具體位置。虢都在上陽城位置的確定,表明古焦城在上陽城的東北部,或在其附近不遠的地方。相信隨著今後田野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古焦國都城位置之謎最終會被揭開的。
關於姬姓焦國公共墓地,目前雖然還沒有找到確切的位置,但在近二十年來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已初見端倪。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窯虢都上陽城內發現了一批數量可觀的西周時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數座車馬坑及馬坑。這批墓葬和車馬坑、馬坑的開口層位均在虢國文化層之下,皆為口小底大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隨葬器物大部分為陶器,以鬲、豆、盂、罐為基本組合形式,只有個別墓葬中出有青銅器。這批墓葬除幾座出土青銅器的低階貴族墓外,大部分為貧民墓,且有些墓葬就在上陽城宮殿區內或在宮殿區附近,這表明與虢國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陽城建在一處早期的墓地上。從地層的疊壓關係上看,這批墓葬明顯要早於虢國文化層。再根據古人尊崇宗廟和祖墳習俗及觀念,推斷這批墓葬不是虢國人自己的祖墳,而應是被虢國人毀壞了宗廟社稷的焦國人的墓葬。這批墓葬年代的下限當在公元前775年,即虢國人滅焦之年。
3
至於姜姓焦國 。有學者說: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和王室貴族外,還對前代聖賢之後裔進行了分封。《史記·周本紀》載,周滅商後,“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注》也有“焦國,武王以封神農之後於此”的記載。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秦嘉謨輯補《世本·氏姓》說:“姜姓,炎帝神農之後。”由此看來,姬姓焦國為炎帝神農之後的說法無法自圓其說。因此,周初所封者應為姜姓焦國。
關於姜姓焦國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學界說法不一。或謂之河南陝縣,或謂之山東嘉祥縣。《廣韻急就章注》記載作為傳說中的神農之後的姜姓焦國,其地望當在今山東省嘉祥縣南十五里焦城村。《嘉慶重修一統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焦城,在嘉祥縣南十五里青山之東,縣誌俗傳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即此,今其地為焦城村雲。”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焦夷。”杜預注曰:“焦,譙縣也;夷,一作城父,皆陳邑。”譙縣,晉時屬譙郡,唐時屬亳州,在今安徽省亳縣。
有人認為,姜姓焦國西周時在今河南中牟,東周時迫於鄭國而遷豫東商水縣,再遷今安徽省亳縣。此二地又被陳國兼併,最終遷至山東省嘉祥縣,春秋中葉之前併入魯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李家窯周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在M44中發現了二件有銘銅器——追夷簋。其銘文考釋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屍(夷)不敢昧先人之□,對揚厥顯祖之遺寶,用作聯皇祖宄仲尊簋。追屍(夷)用祈賜眉壽永命,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
王龍正先生認為,簋銘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器主是姜姓焦國的後裔,因某種原因成為新封姬姓焦國的臣民。他說:“從字形看,焦字從隹作鳥形,作為國名,它很可能與本氏族的鳥圖騰崇拜密切相關,而山東正位於以‘鳥為名’的東夷部落。……說明焦地原在東夷區域,與中原之陝地不合。”
其實上述材料很難證明姜姓焦國在魯不在陝。這裡的問題在於不能將周初所封的的姜姓焦國與後來所封的姬姓焦國混為一談。
姜姓焦國封於武王克商後,史有明載。姬姓焦國的受封時間最早大致應在成王、康王年間。
姬姓焦國的封地當在河南陝縣,即今三門峽市。
姜姓焦國的封地呢?在此,許多人不敢說在陝地了。因為一個地方似乎不可能有兩個焦國。然而問題可能正是如此,即三門峽可能就是有兩個焦國。這兩個焦國當然不可能同處於陝州城或上陽城,但卻並非不可能同在三門峽。
在此,人們的目光一直盯著“陝”,而在這裡看到的卻是姬姓焦國,所以就難以肯定姜姓焦國也在此了。其實,歷史寫得很清楚:“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既然是“焦”不是“陝”,那你怎麼能斷定這個“焦”一定在“陝”呢?
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我們知道,三門峽靈寶有個地方就叫焦村。那裡還有條河叫弘農澗河,這不明明白白顯示出靈寶與焦國的關係嗎?
所以很有可能的是,那個姜姓焦國就在靈寶。
我們知道,三門峽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國既不是虢國,也不是焦國,而是《山海經》裡的“博父國”,即夸父國。而夸父不正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人嗎?再者,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在三門峽廣為流傳。有則傳說還明言神農氏是陝縣張茅鄉黎山人。那麼,“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即在夸父身化桃林的地方封神農之後不是既合情又合理嗎?
或許三門峽市李家窯周代遺址考古發掘時發現的那件有銘銅器——追夷簋,正是姜姓焦國也在三門峽的證據。
“從字形看,焦字從隹作鳥形,作為國名,它很可能與本氏族的鳥圖騰崇拜密切相關,而山東正位於以‘鳥為名’的東夷部落。說明焦地原在東夷區域,與中原之陝地不合。”這話可說是一點道理也沒有。照此說法,姬姓焦國也應在山東了,因為姬姓焦國的“焦”字也“從隹作鳥形”啊。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即姬姓焦國是在滅了姜姓焦國的基礎上建立的。所有一切謎團恐怕都要等新的考古發現來破解了。
-
13 # 食堂開講
提起虢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成語,假虞滅虢。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晉獻公進行了兩次假虞滅虢,而很多人只知道一次。
說起這個,就得從虢國開始說起。其實在周朝歷史上總共有五個虢國。
周武王滅商後,開始分封自己的叔伯、兄弟。
當時周文王有兩個弟弟,一個叫虢仲,另一個叫虢叔。
周武王就封這兩個叔叔為虢公,虢國就此建立(後來因為虢、郭同音,虢叔的後世子孫就改姓為郭,虢叔成為郭姓始祖,比如五代時期的郭威就自認虢叔之後,因此郭威建國後,國號周!)。
其中虢仲封於制邑(今河南鄭州西汜水鎮),他建立的國家稱為東虢;虢叔則封在雍邑(今陝西寶雞市東),他建立的國家稱為西虢;
周厲王、周宣王時期,西虢國東遷到今河南三門峽一帶立國,定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李家窯遺址),因地處黃河南岸,稱為南虢;而留在雍邑原地的則被稱為小虢國;其中小虢國於周莊王十年(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武公所滅;東虢國則於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四年)被鄭武公所滅;
但東虢國有個其後裔叫虢序,被周平王復封於下陽(今山西運城市平陸縣),作為東虢國的延續而存在,因下陽地處黃河北岸,與南虢國隔河相望,因此北虢國,作為東虢國的延續而存在。
也就是說,到晉獻公假虞滅虢這會,虢國就剩下了南虢國和北虢國,而北虢國因實力弱小,從而依附南虢國,故有“南北虢實為一虢”一說。
南虢國曆代國君均為周天子的重臣。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於驪山腳下,當代虢國國君虢公石父也在這次國難中殉難,其子虢翰襲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關係緊張。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盡釋前嫌。從虢公忌父起,歷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為重臣,以遏制東南邊的鄭國和北邊的晉國。
因此虢國實力十分強勁,是晉獻公對外兼併中遇到的最強對手。
而在曲沃代翼過程中,虢國多次與曲沃為敵,晉獻公族誅桓莊之後,虢虢國又收留桓莊餘孽,晉獻公對虢國是惱恨已久,早就想滅了虢國。
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今山西運城市平陸縣北)。
虞國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叔叔仲雍的曾孫虞仲,周康王時期被封虞國。其實晉、虢、虞往祖上倒騰都是一家人,都是姬姓諸侯。
虞國雖然比較弱小,但他地理位置十分顯赫,是橫在晉國和虢國之間的必經之路。
晉獻公要滅虢國必須經過虞地,也就是說滅虢必先滅虞。但是,虞國國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晉國要想強力滅虞國,損失必然會很大。而且虞國對自己定位也很清楚,為了防備晉國的兼併,數代國君都和虢國結成聯盟,相互依存。晉獻公雖有心滅虢,但是虢虞兩國的同盟卻讓他感到十分棘手。
就在晉獻公感到為難之際,他手下第一謀臣荀息給他出了個主意。
荀息一上來就給晉獻公來了個妙計套餐三連環。
第一是美人計:荀息讓晉獻公選了幾個晉國美女獻給當代虢國國君虢公醜。
面對這樣的糖衣炮彈,虢公醜毫無抵抗力,欣然接受了死敵獻來的美女,日聽淫聲,夜御美人,旦夕伐作,荀息這個美人計,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得虢國國君沉迷女色,怠慢政事,國勢減弱。
第二是離間計:荀息建議晉獻公重金賄賂犬戎,挑撥犬戎與虢國的關係。有錢能使鬼推磨,見錢眼開的犬戎人馬上攻打虢國,犬戎與虢國開始連年的戰爭。荀息這個離間計,同樣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得虢國損兵折將,實力大減,極大的減少了晉國滅虢時的損失。儘管荀息這個離間計是勾結異族,攻打同姓國,聽起來是挺無恥的,但實際上當時很多諸侯國都這麼幹,
第三個是假途之計,這是個計中計。荀息聽說晉獻公手中有兩樣絕世珍寶,一個是價值連城的白玉之璧——“垂棘之璧”、一個是舉世無雙的千里寶馬——“屈產之乘”,荀息建議用這兩樣重寶賄賂虞公,請借虞國之道,出兵伐虢。
而這就是著名的假虞滅虢!金錢美人,寶玉駿馬,沒有幾個人能抵達,就這樣虢國和虞國被荀息拿下。
晉獻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夏天,晉國大夫裡克、荀息領兵會同虞國大軍攻打虢國,攻陷虢國重鎮下陽,滅亡北虢國,這樣一來,虢國就剩南虢國一支。這就是晉獻公第一次假虞滅虢!
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再次向虞國借道進攻南虢國。虞國馬上點頭答應,借一次是借,借兩次也是借,幹嘛不借?
這個時候虞國大夫宮之奇趕緊進諫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掉。晉國的野心不可助長,對外敵不可忽視。借路給晉國一次已經是很過分了,怎麼可能有第二次?”
而後他又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其虞、虢之謂也!”這就是成語輔車相依和唇亡齒寒的出處。
可惜,忠言逆耳,宮之奇的話虞國國君沒聽,同意晉國借道要求,晉獻公很快再次派大將裡克派兵進攻虢國。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宮之奇果斷跑路。
臨走前他還勸好友百里奚一起跑,但百里奚窮怕了,好不容易當了官,捨不得眼前的功名利祿,他沒跑,後來他就當了晉國的奴隸,幾經輾轉才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了秦國。
當然,作死的不只虞國國君,虢國國君這時的虢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三年前虢虞聯盟破滅,北虢國被滅,他沒當回事;虞晉聯軍攻克虢國重鎮,他還沒對晉國有足夠的重視和警惕,非但沒有集中國力防備晉國,反而和犬戎廝殺不止,這樣一來虢國死定了。
有了虞國的借道,晉國大軍一馬平川,直奔虢國國都上陽而來。當時,晉軍圍上陽五個月,城中糧柴俱絕,士卒疲憊,百姓日夜號哭,城池岌岌可危。晉國派人射箭於城內,要虢國國君投降。虢國國君雖然無能,但還是有些骨氣,曰:“吾先君為王卿士,吾不能為降諸侯。”
但是上陽已經是守不住了,他不投降晉國,就只能跑路。於是,他只能乘夜開城,帶公族突圍,奔往京師洛邑。這樣一來,上陽城破,虢國滅亡。
虢國一滅亡,晉軍回國途中就捎帶手把虞國也滅了。
這就是第二次假虞滅虢,也是很多人熟知的假虞滅虢。
而五個虢國,至此全部完蛋。
-
14 # 常棣tandy
虢國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國,歷史文獻中有關虢國的記載不少。《漢書·地理志》弘農郡下雲:“陝,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這是最早出現四個虢國的文獻記錄。《水經注·河水》卷四:“河南即陝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色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
一、虢國的始封武王克商後,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大規模分封同姓諸侯。
虢仲、虢叔所封之國便是兩個重要的姬姓國,《左傳》僖公五年雲:“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杜預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仲、叔皆虢君字。”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國語·晉語四》雲:“文王敬友二虢及其即位也,詢於八虞,而諮二虢。”因此,可以肯定周初只會有文王弟虢仲、叔所封的兩個虢國,不會有第三個虢國。
虢國為姬姓是確定無疑的,那麼周初虢仲、虢叔誰封在東虢?誰封在西虢?對此古人卻說法不一。
關於西虢,孔《疏》說是虢叔所封。此外,《國語·周語上》及《鄭語》韋昭注皆曰:“虢叔之後,西虢也”《史記·周本紀》引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這些也都是說虢叔封於西虢。
而《左傳》隱公元年杜注卻雲:“虢叔,東虢君也…虢國,今滎陽縣。”王夫之《稗疏》亦云:“東虢,虢叔所封。”《漢書郡國志》、《帝王世紀》、《廣韻·虢》、《路史國名紀》《通志氏族略》等書亦說虢仲封於西虢,虢叔封於東虢,與賈、韋二氏之說正相反。之所以造成這種分歧,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先秦典籍中虢國一般單稱虢,或為虢仲之國,或為虢叔之國,東、西虢之稱,乃是漢以後之人為便於區分二面加上的。
二虢之地望文獻記載不明確。二虢之後裔稱謂較混亂,虢仲的後裔亦有以字稱虢叔者,虢叔的後裔亦有以字稱虢仲者,致使虢極易混淆。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們後人兩千年來對虢國史的迷茫和爭議。
二、東虢國東虢在西周中期以前的情況於文獻無載。東虢之封君推測為虢仲。《左傳》隱公元年杜注云:“虢叔,東虢君也國,今滎陽縣。”孔疏:“雲虢叔封西,虢仲封東而此雲,東君’者,言所滅之君字叔也。《傳》雲仲其大夫,謂叔之子孫字曰仲也。”這裡是說,虢仲的後代亦有稱叔的,叔的後代亦有稱虢仲的。我們認為杜注並未指明其所言之貌叔即是文王弟之虢叔,此虢叔也可能是指文王弟仲或虢叔之後《國語鄭語》載:“其濟、洛、河、潁、虢、鄶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韋昭注:“虢,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後叔、仲皆當時二國君字。”
這裡韋昭卻指明瞭東虢之封君就是虢仲之後由此觀之,杜注與韋注並不矛盾。
東虢之地望正如《左傳》隱公元年和《國語·鄭語》所言,當在今河南滎陽。《通典》曰:“今鄭州滎陽縣,故虢國,所謂東虢也。”《詩·鄭譜》引《正義》雲:“謂濟西、洛東、河南、潁北四水之間,其子男之國有十,惟虢、鄶為大”。《史記·鄭世家》《集解》引徐廣曰:“虢在成皋,鄶在密縣”。《元和郡縣誌》卷五曰:“汜水縣,古虢國,鄭之制邑漢之成皋縣,一名虎牢。”卷七雲:“東虢今滎陽縣。”以上文獻所載之古滎陽、成皋、虎牢、制邑、汜水諸縣,其地均在今河南滎陽市境內東虢故都,近年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已有跡可尋。
漢代的平咷城可能即為東虢故都東虢故城東接黃淮平原,西依虎牢天險,南望嵩嶽之高,北連黃河之水,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東虢的滅國,典籍多有記載。《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杜預注:“虢叔,東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鄭滅之。”這裡是說,東虢的最後一任國君虢叔由於不修德而被鄭國滅掉了。春秋時“制”為鄭邑,則滅東虢者必為鄭國。
西周末年幽王昏庸,王室衰微,再加上西戎的侵擾,西周王朝已是風雨飄搖。一些西部封國為逃避戰亂,紛紛東遷。
而作為始封於陝西的鄭國,於是亦趁此時機東遷,滅掉了東虢和鄶國。《國語·鄭語》對此亦有記載。如《漢書·地理志》京兆尹鄭縣下注引臣瓚曰:“初桓公為周司徒,王室將亂,故謀於史伯而寄帑與賄於虢、鄶之間。幽王既敗,一年而滅鄶,四年而滅虢,居於鄭父之丘,是為鄭桓公。”
今本《竹書紀年》亦載:周平王四年(767年)“鄭人滅虢”,至此東虢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西虢國《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虢縣,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後秦武公滅為縣。”《輿地志》雲:“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太平寰宇記》卷三載:“古國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西虢乃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國。虢叔在周初歷史上地位較為重要。
《尚書君奭》曰:“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這是說文王治理天下,主要依靠的就是虢叔、散宜生等5位大臣。《新序》亦說:“武王學乎虢叔”《韓詩外傳》卷五又云:“周公學乎虢叔。”《白虎通·辟雍》亦云:“周公師虢叔。”虢叔既為武王、周公之師可知虢叔是周初一位影響極大的人物。
西虢的始封地當在今陝西寶雞市附近,《漢書地理志》弘農郡下雲:“西虢在雍州。”《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括地誌》曰:“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元和郡縣誌》卷七州下雲:“西今鳳翔府扶風縣。”《太平寰宇記》卷三十載:“鳳翔府虢縣,古虢國之地也……是曰西虢。”雍州、岐山、鳳翔都在今寶雞一帶。考古出土鑄銘青銅器亦可證實西虢確在今寶雞帶。
西虢東遷的原因主要是獫狁的侵擾。西周晚期周厲王舉兵南下征伐位於東南方的淮夷,而位於周北方的獫狁便乘機對周人發起了歷經厲、宣等幾世的頻繁進攻。西虢的地理位置與獫狁接近,故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西虢不得已而東遷,西虢東遷的地點,學界觀點基本一致,即今三門峽、平陸一帶。
西虢東遷的時間學界意見不一。一種意見認為西虢東遷在周平王東遷時。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記》:“平王東遷,虢叔自此至上陽,為南虢矣。”顧棟高亦說:西虢“後隨平王東遷,更封於上陽,今河南陝縣東南有上陽城。其支留於故都者為小虢。”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平王遷前陝縣之虢已經存在,陝縣即今三門峽一帶,我們認為西東遷應早於平王東遷。從近年來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西虢的東遷亦應是在西周末期。
西虢東遷後立國時間不長。虢之北鄰晉獻公為實現其往南擴張的目的,曾先後兩次借道於虞而滅虢。《左傳》僖公二年載“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裡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晉卜偃日: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左傳》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又載:“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弗聽,許晉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虞,遂襲虞,滅之。”這樣晉人一箭雙鵰,先滅虢而後亡虞,在歷史上留下了“唇亡齒寒”的著名典故。
四、南虢、北虢、小虢南虢之稱,最早見於《水經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記》曰“平王東遷,虢叔自此至上陽,為南虢矣。“上陽即今三門峽東南李家窯一帶,位於大河之南,關於南虢的來歷,學界有不同說法:
(1)虢叔封上陽。《左傳》僖公五年雲“晉侯圍上陽。杜注:“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孔穎達《疏》引馬融:“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但據上文所論,周初只有東西二虢,文王弟虢叔被封於雍縣之西虢,這是文獻有載、考古資料可證的故此說不確。
(2)虢仲封國說。《水經注》載“虢仲之所都為南虢”。如果把這裡的“虢仲”理解為西虢封君虢叔之後的話,那麼把南虢說成是虢仲之國也是可以的。
(3)西虢東遷說。此說又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水經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記》曰:“平王東遷,虢叔自此至上陽,為南虢矣。”說南虢為西虢東遷而來是可取的,但定東遷年代為平王時,不妥。其二,南虢由西虢東遷而來,但其時間應在西周末期平王東遷之前。
北虢之稱,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載“北虢在大陽”大陽即下陽,《左傳》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杜注:“下陽、虢邑也。在河東大陽縣。”王夫之《稗疏》雲:“下陽在平陸大陽之南,濱河之北,北虢也。”其地望即在今山西平陸縣境。
北虢的由來學界爭議較大。
(1)虢仲封下陽。《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馬融曰“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
《左傳》僖公二年載:“夏,晉裡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公敗戎於桑田。晉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禾念。”這是說晉獻公第一次假道於虞,滅掉的是下陽,而君在下陽失陷後並不警覺,卻繼續與獫狁在桑田作戰。杜預說下陽僅是虢國的一邑看來是有據的。故下陽滅而並不言“晉滅虢”,以至於《左傳》僖公五年又云:“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奔京師。”由此看來說文王弟虢仲封下陽不確。且目前考古資料也不能證實下陽為周初封地。
(2)北虢為東虢分支說。郭沫若先生在《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一文中說:“大陽乃漢所立縣,故城在山西平陸縣東南十五里許,正在三門峽附近。可知虢季氏乃北虢。北虢乃東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後,而非虢叔之後。虢仲是東虢,虢叔是西虢。”
郭先生定西虢為虢叔的封國是可信的。但他說虢季氏之北虢乃是東虢的分支,卻嫌證據不足。
王先謙《漢書補註》說:“陝(縣)與大陽夾河對岸,故有上陽、下陽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稱,實一虢也。”我們認為王氏之說甚確。西虢東遷後,居於三門峽、平陸一帶,因其地跨大河南北,故有南虢、北虢之說。正因為南、北虢實為一國,所以正如上引《左傳》僖公二年、五年所言,晉侯兩次假道於,先取下陽,後克上陽,方滅虢國。
小虢乃是西虢東遷後,留其支庶於原地,漢以後之人為便於區別而稱其為小虢。《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縣杜、鄭,滅小虢。”這是說西虢東遷後,留下的小虢在春秋中期秦武公開始實行郡縣制時,才被武公滅掉。
由此可知,南虢、北虢及小虢都與西虢有密切關係,它們僅是西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點由於遷徙而被後人加上了不同名稱而已。南虢、北虢乃是西虢東遷之地,即今三門峽、平陸一帶,小虢為西虢東遷後之故地。
(正文完)
-
15 # 千劍上天山
姜姓焦國在靈寶大王鄉,北朝村,南朝村,其實就是北焦村,南焦村,古音焦和朝同音也,夏桀被湯擒於焦門,也就是這個地方。焦國第一任王是神醫,神農氏後代都是嘗百草世襲醫聖,為周武王所用。
-
16 # 尋根拜祖
虢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太“細微”,人們對它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個典故“假道伐虢”,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諸侯國,地位還非常尊崇,而且歷史上一共有五個“虢國”。
為了區別,後人將這五個虢國,分別叫做東虢國、南虢國、西虢國、北虢國和小虢國。其中東虢國和北虢國系出一脈,西虢國、南虢國和小虢國系出一脈。
01.武王分封東西兩虢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西周政權後大封諸侯,其中他的兩個弟弟虢仲和虢叔,同時受封虢國,分別建立東虢國和西虢國。
虢仲的東虢國封地在今天的滎陽,西虢國封地在今天的寶雞鳳翔一帶。
02.西虢國東遷變成南虢國作為姬姓宗室子弟,西虢君幾代人一直在朝中擔任輔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周厲王在位時的虢公長父。
周厲王在位期間,井田制已經遭到破壞,土地兼併之風日盛,國力大幅衰退,由此產生了貴族集團與王權的激烈爭鬥。
客觀講,周厲王並非史書描述的那樣昏庸,相反他是一名很有政治理想的君王,他打擊土地兼併,改革稅收制度,大興農田水利,征伐淮夷部落。周厲王最信任的兩位大臣,一位叫榮夷公,另一位就是虢公長父。
虢公長父曾經率軍出征,抵禦淮夷的入侵,可惜失敗了。大約在此後不久,西虢國就東遷至三門峽一帶,史稱“南虢國”。所以,南虢國就是西虢國,並非兩個並存的封國。
西虢國的稱謂在歷經約180年後,就消失在歷史中了。從西虢國東遷的時間上來看,它應該承擔了對付淮夷部落的責任。
比較遺憾的是,由於周厲王被歷史抹黑,虢公長父在史書中成了“四大不義”之人之一。
03.鄭武公滅東虢國從周厲王到周宣王,再到周幽王,西周王朝是“王小二過年”,這種狀況引起了一個人的擔憂——鄭桓公。
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鄭國也是西周分封的最後一個諸侯國,起初的封地在鳳翔一帶,與西虢國是鄰居。
看到王室敗落的速度,鄭桓公未雨綢繆,他接受太史伯的建議,向周幽王請求,把封地從鳳翔遷徙到洛水以東,與東虢國和鄶國相鄰,這件事史稱“虢鄶寄孥”。
鄭桓公為何要選擇東虢國和鄶國為鄰?理由就是,這兩國實力最弱,國君又是混蛋,分分鐘可以捏碎。果然,公元前767年,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舉兵,先後滅了東虢國和鄶國。
東虢國立國279年,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04.周平王立北虢國東虢國被滅後不久,東遷的周平王立東虢君的後人虢序為諸侯,封地改在黃河北面的夏陽,即今天的山西平陸縣,史稱“北虢國”。
05.秦武王滅小虢國西虢國東遷後,其後裔並未全部離開,有一個分支留在了原地,且被保留了封國,史稱“小虢國”。小虢國真的需要放大鏡才能發現,它地盤太小,毫無存在感。
正因為小,所以它人畜無害,直到公元前687年才被秦武王所滅,細算一下竟然也生存了180年左右。
06.晉獻公滅北虢國該說到那個著名的“假道伐虢”了。與北虢國同在夏陽的還有一個國家叫虞國,北虢國在南,虞國在北,再往北面就是強大的晉國。
虞國也是姬姓諸侯,只是與周王室的血緣關係稍遠。晉獻公在位時,大力開疆拓土,地處黃河要塞戰略地位的北虢國、南虢國和虞國,自然都會成為晉國必須要吞併的目標。
於是晉獻公打出北虢國之前經常幫助晉國流亡公子,公然干涉晉國內政為由,準備興兵討伐北虢國。打北虢國必然要經過虞國,偏偏虞國和北虢國關係親密,不大可能借道給晉國。
大臣荀息說:虞國國君喜歡名馬,又貪財好貨,君上您只要把自己的寶馬和名貴玉器寶物送給他,他一定會借道給咱。
晉獻公還有點捨不得,荀息說,君上啊,你咋沒想明白,他就是您的保管員而已,將來不還得收回來嘛!
果然,虞國國君一見到寶馬玉器就忘了“虞虢兩國牢不可破的友誼”,他不顧大臣宮之奇“唇亡齒寒”的警告,對晉軍敞開了國門。
晉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了北虢國,至此存在了109年的北虢國亡了。讓北虢國國君很得意的是,晉國並沒有乘機滅了自己,因為晉獻公還要二次借道。
07.晉獻公滅南虢國“假道伐虢”跟大家理解的不一樣,後人一直誤以為晉國在滅了北虢國後,就順手滅了虞國,其實不是。
有了上一次的親密合作,當三年後晉國提出再次借道討伐南虢國時,虞國國君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什麼代價都不付出,坐在家裡收紅利,這麼大便宜不佔白不佔。宮之奇二次警告無效,轉身帶著全族逃亡了。
公元前655年,晉軍跨過黃河,輕鬆滅掉南虢國。立國210年左右的南虢國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至此,五個虢國全都滅亡。
晉獻公在回軍的時候,順便請虞國國君出城喝了頓酒,酒席上他拍拍虞國國君的肩膀,宣佈虞國併入晉國。虞國滅亡時,除了國君還有一個重量級的俘虜——百里奚,即後來為秦穆公圖霸立下奇功的那位。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其實虢國的歷史遠不像我說的這麼簡單,由於歷史久遠,很多史料遺失,五個虢國的封地、成立時間、世系傳承等,還存在著爭議,有興趣的就自己去研究吧。
-
17 # 關中刀客0997
最早的虢國是周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虢叔的封地,位於寶雞虢鎮。東周之後分東虢、南虢、北虢,寶雞的虢國為了區別又稱西虢,而後被秦國所滅。可見最早的虢國並不是三門峽的虢國
回覆列表
虢國,中國西周的重要諸侯封國,前後有四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別被加以東西南北相區別,其國君均為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