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承乾是嫡子,又是長子,無論“立子以嫡”,還是“立嫡以長”,他都天經地義地是太子。可惜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現也不好(瞎胡鬧),後來索性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夢了。 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歲,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在太宗看來,是一定能成為一個有道明君的 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體弱多病的李治,導致大權旁落,武后執掌大權
7
回覆列表
  • 1 # 光輝的星星

    因為他的舅舅是長孫無忌,他始終希望長孫無忌可以出山繼續輔助大唐基業,還有保佑其他兒子的安全,不受相煎何太急之苦

  • 2 # 於左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李治、李愔、李祐、李惲、李貞、李慎、李囂、李簡、李福、李明。

    這其中,長孫皇后生下三個兒子,即大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他們三個人是嫡子,真正有資格競爭皇太子。

    先說一說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時候,大兒子李承乾只有八歲,被立為皇太子。

    幼時的李承乾聰明可愛,唐太宗對他異常寵愛,早早讓他學習處理政事。但是李承乾年紀越大,毛病越多,聲色冶遊,無所不好,做下的荒唐事數不勝數。

    對於那些反對自己的人,李承乾深惡痛絕,說:“將來我做了皇帝,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誰再敢攔我、勸我,我一律殺掉。殺他五百人,就再沒有人敢說三道四了。”

    唐太宗選擇于志寧擔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平時的言行不合禮度,于志寧專門寫了二十卷的《諫苑》,唐太宗看了很高興。于志寧勸諫太多,終於把李承乾惹惱了,他找了兩個刺客,一個名叫張師政,另一個名叫紇幹承基,讓他們去把于志寧殺掉,結果於志寧躲過一劫。

    皇太子李承乾的不軌圖謀能夠被父皇發現,是受了弟弟李祐的連累。

    齊王李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五兒子,被封為齊王,兼任齊州都督,貞觀十一年前往藩國就任。

    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失敗之後被賜死在內侍省。在調查和清算李祐的過程中,牽扯出那個紇幹承基。在審訊時,紇幹承基供出一個駭人的內幕:原來皇太子李承乾也在策劃篡位!

    李承乾貴為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為什麼圖謀政變?這與他的同胞弟弟李泰有很大的關係。

    李泰,字惠褒,被封為魏王。李泰很有文才,曾經主持編寫一部《括地誌》。唐太宗對李泰另眼看待,他的地位比較特殊,各方面享受的待遇都和皇太子一樣。

    李泰很胖,腰圍碩大,唐太宗特准他可以乘坐小車進入宮中,甚至還想讓李泰住進武德殿,魏徽認為不妥,唐太宗只好作罷。

    性情耿直的禇遂良也認為,皇太子和各位皇子的名分應該確定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此唐太宗深以為然,說:“我已經五十歲了,身體越來越差。皇太子之外,還有弟弟和兒子五十多人。如果皇家的內部事務處理不好,輕者骨肉相殘,重者社稷傾亡。”

    看來,唐太宗在這方面的認識非常清醒,問題在於,他無法管束自己的幾個兒子。

    魏王李泰的名望高,人緣好,又很受父皇的寵愛賞識,自然會對太子之位生出想法,這在當時幾乎是公開的秘密。韋挺、杜楚客、駙馬都尉柴令武和房遺愛等人在李泰周圍形成了一個小集團。

    這些都讓太子李承乾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威脅。李承乾的腿腳不好,走路不太利索,很擔心自己被李泰取代。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此時發生了一件插曲,李承乾身邊養了一個孌童,唐太宗知道之後大怒,把相關的幾個人全部殺死。李承乾極度傷心,一連幾個月不去上朝。他認為一定是李泰在背後做了手腳。如果能把李泰殺掉,既為心上人報仇,順便又除去自己的競爭對手。

    李承乾派出封師進、張師政、紇幹承基三個刺客去謀殺李泰,沒有成功。於是又與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秘密商議,準備發動政變。

    因為紇幹承基,李承乾的圖謀暴露,皇太子地位肯定是保不住了,問題是挑選什麼人來取代他。

    唐太宗一度傾向於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字、劉洎也公開提出這個建議。唐太宗還把這種想法當面告訴了李泰。李泰撲進唐太宗懷裡說:“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我只有一個兒子,將來我死的時候,要把他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褚遂良不以為然,說:“魏王的想法不成立,天下怎麼可能有這種事?當初陛下立承乾為皇太子,卻在承乾與李泰之間猶移不定,嫡庶不分,造成的混亂一直沿續到現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請先妥善安置好晉王,才能保全他們。”

    唐太宗聽了褚遂良的一番話,哭著說了三個字:“我不能。”

    選擇李泰的另一個障礙是長孫無忌,在兩個親外甥當中,長孫無忌傾向於晉王李治。但李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弱點,就是性格過於柔弱。

    李泰知道舅舅長孫無忌不站在自己的一邊,直接去找弟弟李治,話裡隱含威脅。李治因此整天憂心忡忡。唐太宗詢問緣由,明白李泰也是一個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沒有李治的活路。

    據說此前在太原發現了一塊奇石,石頭上面自然形成了三個字“治萬吉”。唐太宗把這看成是一份圖讖,轉而又想立李治,猶豫不定。

    有一天唐太宗單獨把長孫無忌和李勣幾個重臣留下來,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傷心地說:“我有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究竟選擇哪一個做皇太子,還不能確定,我的心中沒有依靠啊。”

    說罷,唐太宗一頭撲到榻上,拔出腰間的佩刀,對準自己就要刺下去。眾人一齊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奪下來,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嗎?他想立哪一個?

    唐太宗心目中其實早有了合適的人選,說:“我想立晉王。”

    長孫無忌第一個表態:“尊旨。誰有異議,斬!”

    於是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于志寧被派到李治身邊,依然擔任太子左庶子。

    黃永年先生曾經撰文認為,李承乾和李泰被放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就是兩個人都結成了自己的朋黨集團,威脅到了李世民自己的地位。當年李世民能夠奪取皇位,正是得益於這種小集團。

    而晉王李治沒有結黨,只是因為他年紀比兩個哥哥小了許多,還不具備相應的野心和能力。

    那以後,唐太宗對皇太子李治不太滿意,又想改立李恪。

    李恪在兄弟當中排行第三,被封為吳王。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李恪雖然是庶子,但血統高貴,在大臣與百姓中間名望很高,而且擅長騎射之術,文武雙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親。

    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說:“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凡事最怕舉棋不定,皇儲大事,尤其忌諱反覆。”

    唐太宗明白,長孫無忌代表的外戚集團勢力強大,只好放棄李恪。

    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貞觀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李泰先是被改封為順陽王,關押在將作監,以後又被責令離開長安,政治生命到此結束。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鄖鄉,時年三十五歲,死因不詳。

    在處理房遺愛謀反案的時候,長孫無忌趁機把李恪歸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絕後患。

  • 3 # 未老先衰患者

    首先是因為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兒子,也就是嫡子之一!其次李世民另外兩個嫡子一個謀反,另外一個權力慾望太重早期與太子爭奪皇位引得太宗討厭他,也就是說李治是唯一一個沒有前科的嫡子!其三,李世民因為自己是造反成為皇帝,所以他特別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學習自己,所以他特別看重立嫡不立長的這個傳統!其四,李泰早年因為權力慾望表現的太過於明顯,李世民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可以和諧相處,所以即使在廢掉李承乾之後李世民依然沒有把李泰立為太子,而是立了性格相對溫和甚至懦弱的李治當了太子!

  • 4 # ttt85100846

    李世民曾說過:民能載舟,亦能覆舟。他不僅有軍事才能,還有政治才能,懂得養民的重要性,所以他希望一位有政治才華,寬厚仁義,懂得體恤民生的人登基。李治略有才能,但太過宅心仁厚,猶豫不決。最初李世民本意並不是讓他登基,後來他的能臣長孫無忌,也就是李治的師傅拉攏臣幫,合力勸說,才讓李治登的基。李世民曾經也注意到武則天為人處事有帝王風範,有人曾經叫他殺了武則天,以絕後患,但他覺得區區一介女子無力撼動他穩固的江山,一時仁心起來,沒有除掉她。

  • 5 # 一夢兩三年灬

    李世民兒子很多,但是說夠資格的只有四個。分為兩種,一種是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一種是庶子,但很有能力,而且肖似李世民,就是李恪、但李恪生母是前朝之後。 所以,就算李世民選他,也會遭群臣反對。不要說他是皇上,想幹嘛幹嘛,李世民總得來說 還是能納諫如流的。 首先,立李承乾為太子,李承乾小時候,也是非常聰明的,做事什麼的,也是受李世民喜歡。很有當個賢君的樣子。後來有腿疾,心態變了,導致最後,起兵謀反。再說李泰,這孩子,文采很好,就像曹植那種感覺,受李世民喜愛,讓他辦文學館。李世民對他私寵過甚,導致他起了當太子的心,但是這個人呢,他很狂妄,得罪很多大臣。導致沒人支援他。所以,他也不能繼承。太子謀反,有一部分因為他讓太子有危機感。 再說,李治,前期他小,根本沒他啥事。後期他倆哥廢了。就顯出來他了。為什麼這樣,因為李世民最愛的,也是很賢惠有名的是長孫皇后。這三人都是長孫皇后之子。長孫皇后有一弟弟,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他深的李世民信任,可以算的上最信任的之一。這個人支援李治,給他出謀劃策。這就是為什麼李治能當上的原因。 第一次發,文筆很差。 請原諒。

  • 6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其實李世民早就預測到武媚孃的治國才能,也知道李治多病懦弱。而其他王子一個多不是理想繼承人。當然,朝野一片聲的反武,太宗心裡也明白於是生前按排了這樣的結局,為社嵇考慮,選了李治而媚娘與李治的“友好”太宗也明白,這是太宗過人的精明之處:只有武則天能完美地扶佐李治,只有武則天能力壓群雄,只有武則天可使唐朝強盛而延續。歷史軎實證明太宗預判是正確的!

  • 7 # 桂圈兒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皇族和外戚之間的權力爭奪。

    自西漢呂后開始,王朝的政權就是由皇族和外戚一同把持的。這一遊戲規則一直被執行得很好。

    李世民選擇九皇子李治接班,也是執行這一規則。因為李治的生母是長孫無垢。長孫無垢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忌又是隴右集團的代表人物,是李世民時代最大的外戚。

    很明顯,李治繼承帝位是李世民以及長孫無忌博弈後的結果。李世民在選擇李治之前,曾經指定過李承乾和李泰。但是兩人無一例外地翻了車。原因和長孫無忌支援與否不無關係。

    太宗末年,英雄遲暮,已經感覺到他死後的大唐已經是他控制不了的了。選擇李治,尋求長孫無忌等外戚對李氏江山的支援,是一個明智的妥協。

    可悲的是,任你太宗英雄了得,也打不敗歷史規律。

    李治能夠成為九五至尊,與他柔弱的性格也有關係。因為別人覺得他柔弱,才認為好控制。他本來是被希望作為一個傀儡皇帝上臺的。

    他的上臺,是皇室和外戚共掌皇權的歷史規則的結果。

    武則天最終稱霸天下則是外戚和皇室一起執政模式的發展極致。

    李治登基後,極力擺脫長孫無忌的控制。第一,他尋找新的外戚對長孫無忌進行制衡。第二,他尋求外戚之外的支援力量。

    武則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以及老練的政治手腕,作為新外戚當仁不讓。

    李勣作為外戚之外的勢力對李治進行了背書。在李治、武則天和長孫無忌火拼的時候,李勣站在了李治、武則天一邊。

    最終皇室和新外戚打敗了老外戚,完成了新老交替。

    到後來,683年,李治死後,皇室沒有新的強有力的人物掌控權力。武則天乘機填補了李治留下的權力真空,成為乾綱獨斷的一代女皇。

    這時,皇族和外戚完成了融合。但是武則天使外戚獨享政權,破壞了雙方共享的遊戲規則。

    所以,705年,神龍革命將她趕下王座。歷史規則對破壞者形成了反噬。

  • 8 # 李思行LSX

    古代傳嫡不傳庶,除非皇后不生兒子,憑藉長孫皇后的賢德和李世民的夫妻感情,和長孫無忌,長孫順德等的擁戴!皇位不會出了皇后的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因為想發動政變,嫡出第二子李泰因為人品也被李世民打入冷宮,最後只剩下嫡出第三子李治了!

  • 9 # 花容貌月

    看過武則天,當時記憶不深,反正天義不可改,武則天災難重重,本正善良任儀之人,被別害,而報復,起初,跟本沒有野心,只是單純思想,皇宮進入,人心太雜,光想害人,她是報復才用心計,一報還一報,天意弄人,唐太宗,也考慮過,當皇子,反覆考慮,才定下,武則天上位,也為人民過著好的生話,為天下太平,也是好皇帝,欣賞她的財能,平定致國有方!

  • 10 # 晨曦的曙光2000

    綜合來看,傳位李治也是最合理的。在李世民的眾多兒子中,對皇位有競爭力的只有四人: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恪。李承乾9歲時便被李世民立為太子,少年時期的李承乾聰明好學原本深受李世民喜愛,可惜成年後的李承乾完全變了一個人開始接受旁門左道不學無術,且因年少時在一次騎馬事件中留下足疾而擔心弟弟們會篡奪自己太子之位(尤其是李世民偏愛李泰一事讓李承乾烙下心裡陰影),最終受李元昌和侯君集挑唆發動逼宮事件(企圖重演一次玄武門事變。要知道李世民可不是李淵,此舉等同於作死),最終李承乾被廢為庶人,不久抑鬱而死。李泰在眾皇子中被李世民偏愛有加,在李承乾被廢后原本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然而李泰屬於志大才疏之徒,空有陰謀野心卻無相匹配的政治智慧,在李世民一次問話中竟然信誓旦旦說出一旦自己繼位待百年後定殺死兒子傳位兄弟李治,虎毒還不食子,試問李泰一旦繼位李世民其他兒子的性命還能保嗎?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事變繼位的,他最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兒子們也效仿當年的自己發生手足相殘、流血犧牲事件,且以李泰這種“亂折騰”的性格能保住李世民辛苦建立的“貞觀之治”成果嗎?自然,李泰就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再看李恪,李世民對李恪的評價是“英果類我”,且不論李世民的“評價”是有心還是無心,但從李世民封李恪為吳王且很早就讓李恪去封地任職(相比之下,魏王李泰卻一直留在李世民身邊早晚侍候晚安),可見李世民壓根就沒打算讓李恪繼位,另外李恪庶出且有楊廣的血統,就憑這一點是不可能得到眾大臣擁護的,即便李恪真如李世民所說“英果類我”,那也只能表明李恪有成為人君之才卻無成為人君之勢,如果李世民真的傳位李恪,勢必遭致長孫無忌等李治黨的謀反,綜合條件李恪根本鬥不贏李治。最後說說李治,李治雖沒有其老爹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但他沉穩厚重、謹慎有加的性格決定他是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且受到李績、長孫無忌等權臣的全力保護,在眾多皇位競爭者中實力明顯勝出,另外李治繼位後延續了李世民的路線,對內有“永徽之治”,對外則滅西突厥、高句麗大力開疆拓土。事實證明:李世民傳位李治是符合歷史發展大勢的。

  • 11 # 時拾史事

    唐太宗的首任太子是李承乾,年幼時,李承乾非常聰明,深得父皇歡心。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縱情聲色,墮落為紈絝子弟,日漸失寵。太宗越來越喜歡魏王李泰,李泰也積極運作,結黨營私,有奪嫡之志。為了不成為廢太子,李承乾聯合侯君集等人陰謀叛亂,卻計劃洩露,被李世民廢黜。

    太子落馬後,一個問題擺在了李世民面前:下任太子花落誰家?表面上看,魏王的可能性最大,按照制度,李泰是嫡次子,最有資格接班,本人又深受父皇喜愛,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太子獲罪以來,他每天入宮侍奉父皇,李世民當面許諾太子之位。魏王黨的劉洎、岑文字也勸皇帝立魏王。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已塵埃落定,李泰辛苦多年,付出的努力即將開花結果了。除李泰外,李世民還喜歡晉王李治,他也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為了表達對兄弟的友愛,進一步討好父皇,堅定其立儲決心。李泰又對李世民說:“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如果我當了皇帝,哪天死了,就把自己的兒子殺掉,傳位給弟弟。聽了這話,李世民深受感動:果然是朕的好兒子。

    光自己感動還不夠,李世民把李泰的話跟大臣們說了,想感動感動他們:“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聽罷,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您可得好好想想這句話呀,魏王連愛子都捨得殺,還能放過弟弟?李承乾之所以走到這一步,與您溺愛魏王是分不開的。如果想立魏王,臣請先安置好晉王,免其遭遇殺身之禍。”自己最重要的兩個兒子可能會手足相殘,李世民心如刀割,難以接受,哭著說:“我不能爾”。回宮後,李世民又發現李治憂心忡忡,好像有什麼心事,“屢問緣由”,可能李治一開始還不願說,李世民問了很多次才道出實情。原來魏王擔心父皇立李治,就去恐嚇弟弟:“你和漢王李元昌關係好,現在他謀反被殺,你一點都不憂慮嗎?”言下之意是:你老實點,不要和我搶位子,小心我把你和李元昌關係好的事抖出來,落個殺身之禍。李世民知道後,看透了李泰,心裡十分懊悔。李承乾也拉李泰下水,他曾對父皇說:“臣貴為太子,如果不是李泰逼急了,哪裡會造反,父皇現在立他,正中其下懷。”

    權衡之後,李世民想立晉王為太子。首先,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和庶子們比,具備優先權。其次,李泰虛偽、用心險惡,若立為皇太子,李承乾、李治日後都會成為刀下之鬼;而晉王是太宗從小帶大的,對其知根知底,是個仁孝之人,如果他接班,嫡子們都能善終。第三,李治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支援,前者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太宗的發小,既是功臣,又為外戚,才能出眾,深得太宗皇帝信任,他說出的話,有一定份量。既然魏王、晉王都是他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力挺晉王呢?因為李泰已經有魏王黨了,他以後登基,肯定用自己人,不會重用長孫無忌,而李治更像張白紙,沒有班底,沒有勢力,把他扶上太子之位,就是擁立之功,李治上了臺,肯定知恩圖報,大力提拔,褚遂良也一樣。第四,李世民當年謀求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釀成手足相殘的悲劇,帶了一個很不好的頭。登基後,他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兒子身上,如果立李泰,就是向皇子表面,太子之位是可以爭來的,長此以往,後代子孫必然手足相殘、難以禁止,俗話說禍起蕭牆,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長遠考慮,李世民不能縱容兒子違背制度。

    好了,太子人選即將已經浮出水面,但出現了兩個問題:李治在嫡子中排老三,立他相當於越過了李泰,不是很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外人會不會有看法?還有,朝廷內部有魏王黨呀,立晉王,他們不服怎麼辦?思前想後,李世民決定演一齣戲,看看大臣們的反應,同時也敲打敲打魏王黨。

    地點:兩儀殿

    演員:李世民、李治、長孫無忌

    觀眾:房玄齡、李勣、褚遂良。

    李世民說:“我的兄弟、兒子有人造反,背叛朕,朕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連忙拿出刀假裝自殺,長孫無忌趕緊把刀奪下,交給李治,問皇帝心中的太子人選。李世民說:“我想立晉王。”長孫無忌回答:“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這句狠話是說給房玄齡聽的,因為在場的只有他一個人支援魏王,目的就是要震攝他。長孫無忌表態完,李世民對李治說:“你舅舅同意你當太子了,應該拜謝。”李治照做。李世民又問:“各位都已經同意了,不知道百官怎麼看。”長孫無忌又說:“晉王仁孝,天下臣民都認可他,陛下不信的話出去問,有反對的,算我輸。”隨後太宗駕臨太極殿,召集六品以上文武官員,說:“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百官一想,李承乾、李泰都不能立,嫡子不就剩李治了嘛,不立他還能立誰?況且晉王就跟在皇帝身邊,已經很明顯了,於是眾人歡呼:“晉王仁孝,當為嗣。”大事已定,朝廷接連發出兩道詔書:一個是《立晉王為皇太子詔》:

    昔者哲王受圖,上聖垂範,建儲貳以奉宗廟,總監撫以寧邦國。既義在於至公,變事兼於權道。故以賢而立,則王季興周;以貴而升,則明帝定漢。詳諸方冊,豈不然乎?幷州都督右武候大將軍晉王治,地居茂親,才惟明哲,至性仁孝,淑質惠和。夙著夢日之祥,早流樂善之譽。好禮無倦,強學不怠。今承華虛 位,率土繫心,疇諮文武,鹹所推戴。古人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謂此子,實允眾望。可以則天作貳,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貞萬國。宜立治為皇太子,可令所司,備禮冊命。

    還有一個是《黜魏王泰詔》:

    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是故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罰;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隆重,爵位窮於寵章。不思聖哲之戒,自構驕僣之咎,惑讒諛之言,信離間之說。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痾恙,潛有代立之望,靡遵義方之則。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沮。爭結朝士,競引兇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託附;親戚之內,分為朋黨。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彰厥巨釁,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範百伐。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並削爵土,降為東萊郡王。

    作為失敗者,李泰先被幽禁於北苑,後又降為東萊郡王,解除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的職務。年底,朝廷把李泰遷往均州。李世民向群臣展示李泰奏章,說:“李泰確實是個人才,朕很想念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父子分離,這也是在保護他。”是啊,李泰的身份過於尷尬了,當今太子曾經的政敵,萬一哪天李世民駕崩,長孫無忌、褚遂良、李治真的不會痛下殺手?這點不能完全保證。魏王在長安,魏王黨會誤以為還有希望,繼續掙扎。此番遷往均州,斷了魏王黨的念想,遠離長安是非之地,較為穩妥。

    那麼李治地位是不是萬無一失呢?恐怕也不是這樣。有一次,李世民打算給李治選良家女子充實東宮,兒子長大了,身邊得有女人侍奉,生下皇孫,為皇家開枝散葉。碰上這等美事,一般人都求之不得,有美女,誰不想要,可李治偏偏派于志寧推辭了。對此,李世民沒有強人所難:“我只是不想讓出身低微的女人為李家生孩子罷了,現在既然推辭,那還是聽太子的吧。”這件事情引發了唐太宗的疑慮,堂堂大國太子,連幾個女人都不敢接受?是不是懦弱啊!於是召來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雉奴,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社稷”;“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改立李恪怎麼樣?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問:“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答:“太子仁厚,是守成之君,再說儲位至關重要,怎麼能頻繁更換呢?”李世民打消了這個念頭。

    改立吳王不過一時興起,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如果立李恪,違背嫡長子繼承製不說,李承乾、李泰也難以善終,而且真要換太子,不會只和長孫無忌商量,應該讓群臣討論,只問長孫無忌,問了跟沒問有什麼區別,猜都可以猜出他是什麼態度。很多人說長孫無忌脅迫了太宗,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長孫無忌手裡沒有兵權,十幾年後也沒有兵權,如果他有兵權,至少得像霍光、張居正一樣,死後才會被清算,不會在生前就被李治扳倒。而且長孫無忌倒臺的過程中,連場武裝鬥爭都沒有發生過,幾道詔書,就把長孫黨送進了墳墓。一個沒有兵權的文官,是威脅不了太宗的。

    李恪也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好,雖然史書說他“有文武才”,但除了騎射外,看不出他有任何具體的才能,唐太宗對這個兒子很不好,李恪曾經因為踩踏莊稼、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受過父皇的責罰,在諸子的待遇中,李恪是最差的幾個之一。李世民最愛的是三個嫡子,捨不得讓他們離開自己,一直留在身邊,李恪早就去外地為官多年,可見唐太宗並不留戀他。至於什麼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所以不立他,那更是後人的臆想,史書中找不到出處,如果真的很在意這個,長孫無忌就應該把這個事說出來,告誡李世民,但他並沒有這樣做。所以想立李恪只是一時的念頭,覺得李治不願接受美女,軟了點,李恪的性格更適合些,等長孫無忌一提醒,太宗很快就反應過來,放棄了。

    任命李治為太子是正確的決策,李治表面看起來仁厚,實際上卻很有心機。他在位期間,開創永徽之治,滅亡高句麗、西突厥,版圖是唐朝290年的巔峰。他本人勤於政事、虛心納諫、選拔人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殿試就由李治主持,發生於顯慶四年。個人能上,他擅長書法、文章、音律,也會打獵。任用武則天輔政是高宗本人的意思,不是脅迫,因為他患有無法根治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情發作時,需要將部分政務轉交給他人處理。這個人,與其是大臣、太子這些男性,還不如交給一個女人威脅更小。至於武則天最後稱帝,那是很難預料的事情,之前沒有女人做到過,在高宗生前,武則天並不能怎麼樣,比如武氏外戚在高宗朝沒有官居要職,等高宗一死,他們立馬被武后重用,不是武則天不想提拔他們,而是大權掌握在高宗手裡,提拔不了

  • 12 # 路衛兵

    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摯愛兼密友長孫皇后所生。李承乾作為嫡長子,理所當然地成為太子,但李世民最鐘意的卻是四子李泰,唯一沒納入考察範圍的就是九子李治,其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三子李恪。不過在看似毫無可能的背後卻暗潮洶湧,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推波助瀾,最終將李治送上皇位。

    魏王李泰多才多藝——著名的地理書《括地誌》就是他編寫的,因而深得李世民垂愛,還專門為他建了個文學館。李泰恃寵而驕,加上李承乾不爭氣——這小子不光腳上有毛病,精神上還有孌童癖,便有了覬覦之心,借文學館招賢納士,形成一個對抗太子的集團。成員包括柴紹之子柴令武、房玄齡次子房遺愛,以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

    李世民發現苗頭不對,殺了李承乾的孌童稱心,並派魏徵對他進行思想教育。然而這些保護措施,都被李承乾看做對他的監控和不信任,惶惶中密謀篡位,最後事洩被廢。李泰去了勁敵,太子位唾手可得,未想卻催生出擁護李治的第三派——有人密報太宗,說“三品以上多輕魏王”,這無異於釋放了一個強烈訊號,即朝中已出現一個與李泰叫板的龐大集團。這一派的首腦,就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凌煙閣24臣之首的長孫無忌,成員包括朝中重臣諸遂良、房玄齡和魏徵。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對手,李泰只得求助父親,一頭扎進李世民懷裡,承諾他繼承皇位後,臨死一定殺掉兒子讓位於李治。太宗大受感動,幾乎下了決心。然而李泰聰明反被聰明誤,說完這話又去恐嚇李治,讓他知難而退。李世民感到受了欺騙,一怒之下將他削爵出京,長孫無忌等人則趁機將李治推向前臺。

    李治怯懦,李世民以王者的角度審視,判斷他難堪大任。長孫無忌等則以臣子的視角,將他包裝成道義上的仁孝,並大肆宣揚,形成朝野共識。李承乾與李泰勢成水火,誰上位對方都得死,而李泰上位李治也得搭進去,或許只有“仁孝”的李治當選,三子才可平安無事。基於以上考量,李世民最終聽了長孫無忌的建議,立李治為太子。不過李世民始終相信自己的判斷,就在李治上任幾個月後,還產生了立吳王李恪(楊氏所生)的想法——寧肯立庶廢嫡,這是有多不看好李治啊!然而長孫無忌堅決反對,也就沒再折騰。

    也許長孫無忌看中的就是這個外甥的仁孝,易於掌控,以便將來行伊尹霍光之事。沒想到這傻小子招來一個能幹的媳婦武則天,婦唱夫隨,一通清洗,最後長孫無忌、諸遂良等人全被收拾了,連大唐也改了姓。

    李世民將皇位傳給李治,確實在客觀上造成了武則天專權的局面。然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一則,太宗時代武則天尚未嶄露頭角,即便有點政治小聰明,也不會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眼裡存留;二則,李世民對武則天有善後處理,死後讓她去感業寺出家遠離了政治,沒想到李治鬼迷心竅又把她挖了回來。精明如唐太宗,對家事也無可奈何,更無法左右身後事。

  • 13 # 愛看愛思考

    武則天沒有篡奪其夫李治的權力!都是李治體弱多病,主動讓武媚娘幫助自己的。以至於。在李治駕崩以後武則天才能順利的登上皇位。和李治的文治武功?有多少關係?只是武媚孃的權利慾望太強烈!這個也是她自己爭取來的!

  • 14 # Sunnykaka

    嫡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見過玄武門兵變,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在李世民的威壓下,又很早被定為太子,被李世民嚴格管教,性格扭曲,而李世民又對李泰偏愛過份,讓李承乾太子之位不穩。最後起兵造反失敗喪失繼承權。李泰是聰明自負,瞧不起別人,致使身邊沒有強力的輔佐大臣。好像又因為說了殺子傳弟,讓經歷玄武門兵變,對親人相殘有愧疚的李世民認識到李泰的殘忍,所以開始冷落李泰。而李治年齡小,性格溫順善良,李世民覺得他不會殺親人,就只能選他了,而因為年齡小,大臣也有投資的價值,又容易被影響,所以身邊有長孫無忌等大臣擁護。

    基本上皇帝登基早,只要沒有早死,嫡長子基本上作為太子,能最後做皇帝的基本沒有成功過。自己耗大半輩子謹小慎微,還要防著別的嫡子爭奪太子之位,大臣覺得遙遙無期,皇帝又得防著太子著急造反,這種壓力下嫡長子能安穩活到長壽的皇帝死後登基,難上加難。

  • 15 # 作者陸路

    李唐本身屬於關隴貴族,他們做的大部分的事也需要滿足關隴貴族的利益,長孫皇后也是屬於關隴貴族,她哥哥長孫無忌更是一樣,所以,未來的大唐天子也只能是長孫皇后生的。只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只有這三人上臺才會得到長孫無忌代表的關隴貴族的支援。

    後面發生的事,李承乾謀反,直接淘汰,李泰也是犯了點事,李世民不喜歡他,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李治的懦弱,更方便於舅舅長孫無忌等人的控制,可以說最後李世民和底下大臣們不謀而合。

    這些原因最後導致扶上了李治登上皇位,但李治並不是無能的昏君,大唐反而在他手裡更進一步,可能是後來的武則天的兇狠反襯托出李治的軟弱。

  • 16 # 史之策

    唐太宗的第一選擇並不是九皇子李治,其實九皇子在李世民的眾多兒子裡面,並不是多麼出眾,比他優秀的還有太子李承乾,以及魏王李泰。然而兩人可能是太著急了,最後讓年僅十九歲的李治鑽了空子,這才有了後來武則天的機會。

    Δ李治與武則天

    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後,前期李承乾還算得上是小心翼翼。但是時間久了,就開始放浪形骸。這才讓唐太宗有了立魏王李泰的打算,這個舉動逼急了太子李承乾,使得李承乾有了造反的舉動。最後事情敗露,被廢除了太子之位。而李世民擔心李泰如同自己一樣兄弟相殺,才選擇了李治。李世民的考慮並沒有這麼簡單。

    唐太宗對李治感情最深

    身為長孫皇后兒子的李治,八歲的時候長孫皇后就去世了。李世民把李治接到自己的寢殿裡面撫養,可以說李治是所有皇子裡面,和李世民接觸最多的人。

    Δ唐太宗

    當年的宣武門之變,給唐太宗留下了太深的陰影,李世民不想這種慘劇發生在自己兒子身邊。李世民瞭解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李治做了皇帝,兩人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他們兩人任意一個做皇帝,另外的兩個都不會有好下場,想到這點的李世民,最後才選擇了李治。

    李承乾與李泰斗爭太猛

    李承乾在被廢黜流放之前,心裡面對於李泰當初舉報的事情,一直是耿耿於懷。臨行前對李世民告狀:作為太子的我之所以會謀反,還不是因為魏王李泰逼迫。如果陛下立了魏王為太子,就達到了他的目的。

    李承乾的這段話,給了李世民很大的觸動。也讓李世民想起來了當年的宣武門之變,又為後來擔憂起來。自己幾個兒子都是心狠手辣之人,對於兄弟毫不留情。希望選擇一個內心溫順的作為繼承人,李治就進入了李世民的視線。

    魏王李泰著急

    面對越來越受重視的李治,李泰開始著急起來。於是李泰以李治與李元昌關係不錯為藉口,逼迫李治退出競爭。李元昌為何人?他是李世民的弟弟,曾經參與過李承乾的謀反。

    然而李治卻把這件事巧妙的透漏給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後,對於李泰的好感度大幅度下降。李泰後來在唐太宗面前發誓:自己做皇帝后會把自己兒子殺死,傳位給弟弟。

    Δ魏王李泰

    然而有大臣勸說唐太宗,連自己兒子都不放過的人,怎麼會放過自己的弟弟。這個原因,又讓李世民猶豫起來。

    李治後盾強

    因為唐太宗對於李泰比較寵愛,所以才會受到大多數臣子的擁護。但是這種擁護沒有永續性,很有可能樹倒猢猻散。

    反觀九皇子李治,最有力的是唐太宗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因為李治的母親是長孫皇后,作為自己妹妹的兒子,自己怎麼會不去幫他?

    Δ唐太宗與長孫無忌

    李世民做這些決定,主要是因為當初的宣武門之變,給自己留下的陰影太深,一輩子都沒有忘掉。在甄選太子的時候,反而把性格放在了第一位,在保證了其餘兒子安全後,才放心把皇位交給他。

    然而李治並不適合當皇帝,歐陽修曾經在《新唐書》中說,唐太宗一世英名,然而晚年犯了糊塗,立了“昏童”當太子。李治也為後來武則天的登基創立了良好的條件。

  • 17 # 子鳴9982

    在我國古代帝王中,各皇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皇帝之位互相陷害,爾虞我詐,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許多風波,也造成與許多的歷史悲劇的發生。秦二世而亡,明代建文帝失蹤,武則天奪取唐代帝位,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都給後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18 # 小方煮史

    首先,先要明確古代皇帝的主要傳位原則——嫡長子繼承製。從西周時期就確立的宗法制度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大至皇位繼承如此,小至家族家長也是如此。

    但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是透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的,這也是他被人詬病得最多的一點。所以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還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動亂,比如有李藝,李孝常等人的叛亂,畢竟他的帝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

    因此,深知破壞嫡長子繼承製的危害,唐太宗是決計不會再讓國家再度在繼承問題上出現動亂的。所以唐太宗一上位就立了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是這位耗費了太宗皇帝大量心血培養的太子卻屢屢讓他失望:騎馬摔斷了腿,從此跛了腳;在東宮扮起了突厥可汗,大玩cosplay;不愛女人愛男人,誓與孌童稱心比翼雙飛;最後還耐不住太子的寂寞,準備政變逼宮……只是自家老子就是用此法登上皇位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有事敗被廢,成為庶人。

    既然第一位太子已經下臺,那下一位繼承者該選誰呢?此時的太宗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李泰,一個是李治。因為只有這兩個人是嫡子,長孫皇后一生共有三子,長子李承乾,三子李泰,九子李治。面臨兩個選擇,太宗皇帝最後為何選了九子李治呢?還是那句話,為了平穩地傳位,不想看到手足相殘的局面。因為李泰曾經腦袋發熱在太宗皇帝面前做出承諾,只要立他為太子,他就把自己的兒子全都殺死,立李治為皇太弟,將來傳位給李治。但是“虎毒尚不食子”,李泰為了皇位可以無情至此,你還想他能善待兄弟?所以,不想死後見到兄弟相殘局面的太宗皇帝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九子李治,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太宗皇帝的選擇是正確的,就連被貶為庶人的廢太子李承乾都能善終。

    至於後來武則天能篡唐該周,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李治這溫和的性格上。在高宗統治期間,武則天就經常活躍於朝堂政事之中,“二聖臨朝”讓武則天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培養了殷實的根基,也滋養了瘋狂的野心!所以,高宗駕崩以後,朝中再無力量可以牽制得住武則天那稱帝的慾望,也就就此誕生了我們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則天大聖皇帝!

  • 19 # 兒童攝影師楠楠

    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這還不包括二十一位公主。這麼多的皇子,最終只能確定一個繼承人,如果沒有一套法定程式,所有的皇子都一窩蜂的爭搶繼承權,豈不天下大亂?所以透過宗法制度特別規定: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  

    譬如唐太宗的嫡妻長孫皇后,她生的三個兒子全是嫡子,有時皇后生的嫡長子未必就是老大,或者在所有兄弟中排行老三也說不定,但按照宗法制度,皇太子只能是皇后生的嫡長子。如果嫡長子不幸夭折,那就輪到嫡次子,以此類推。這就叫“立嫡不立庶”。又如果皇后生的嫡子都死光光,或者皇后根本就不生兒子,這才輪到從庶子中選擇繼承人,順序是“立長不立幼”。  

    可唐太宗的兒子畢竟一大群,就沒這麼幸運。雖然說宗法制度有明確規定,太子要立嫡長子,但太子在尚未繼承皇位之前,絕對不是終身制,一旦遭到廢黜,繼承人地位會同時取消。這就必然產生兩種現象:明明臺上已經有了太子,臺下還會暗中爭搶;只要誰被立為太子,他就成為最受傷的皇子。  

    李世民登基後,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年方八歲即被立為皇太子。最初的十來年,皇子們都還年幼,沒人想到和他爭權奪利,唐太宗也覺得太子天資聰明,對他格外喜愛。李承乾18歲那年,祖父李淵病故,唐太宗守喪期間,索性把政務交給太子處理。他的同母弟弟李泰,已經把目光盯緊了太子的座椅。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但按嫡庶關係排列,卻是嫡次子。比起他哥哥來,李泰喜歡結交文士,文章也寫得漂亮,唐太宗對此十分欣賞,特許他在自己的府邸設立文學館,可以任隨挑選翰林學士,組成寫作班子,其吃用開支均由國家負責供給。這猶如把半個文化部搬到了李泰家裡。更令李承乾不能平衡的,是他身為太子,即便患有先天性腳病,走路非常吃力,也必須步行上朝,而李泰卻可以乘坐輿車入宮。甚至李泰的工資標準,也定得遠遠超過皇太子的薪水。這些超乎尋常的待遇,使李承乾不能不感到恐懼,擔心隨時被父皇廢黜;同時也讓李泰萌生非分之想,暗懷奪嫡之計,一門心思想取而代之。  

    當時太常寺(國家禮樂部)有個叫稱心的少年演員,容貌嬌美,能歌善舞,李承乾特別寵愛,私下把他弄到家裡,同宿同眠。兩個道士秦英、韋靈符靠旁門左道迷惑世人,也深得太子寵幸。唐太宗聽說後,深感震怒將稱心等人一概處決,並嚴厲斥責太子行為荒唐。李承乾懷疑是李泰告密,恨得咬牙切齒,暗中收買刺客準備謀殺李泰。  

    貞觀十七年,齊王李祐(太宗第五子)因不滿長史(王國監察部長)權萬紀告發自己,在齊州舉兵造反,李承乾聽到訊息,對紇幹承基說:“我西邊的宮牆,離大內不過二十來步,要造反豈不比齊王方便得多嗎?”不久,李祐兵敗被俘,賜死內侍省。紇幹承基因和李祐私下往來,受到牽連,也被逮捕下獄,判處死刑。紇幹承基為減輕自己的罪過,上書告發李承乾也有反謀,唐太宗將李承乾囚禁起來,下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參與審理,證實確有其事。唐太宗問大家說:“怎樣處理李承乾呢?”群臣不敢回答,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如果能使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就最好了!”唐太宗採納了他的意見,詔命廢太子李承乾為庶人,幽禁於右領軍府中。  

    太子李承乾被廢,對親王李泰當然是利好訊息,更令李泰鼓舞的是,唐太宗甚至當面承諾立他為太子。唐太宗對自己的決定想必也很得意,他告訴近臣說:“昨天李泰進宮,撲到我的懷裡說:‘臣今日如同再生,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臣有一子,臣死之日,一定為陛下殺了他,把皇位傳給晉王。’人誰不愛自己的兒子,我見他如此忠厚,真是很受感動。”話剛說完,諫議大夫褚遂良立即反駁說:“陛下此話大錯,希望仔細考慮,不要誤了大事!哪有陛下萬歲後,李泰繼承了天下,肯忍心殺害自己的愛子,傳位弟弟晉王的道理呢!陛下從前已經立李承乾為太子,卻又寵愛李泰,使其在禮儀等級和爵位俸祿上超過了承乾,以至釀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如果陛下現在立李泰為太子,希望先安排好晉王,才是兩全之策。”  

    唐太宗是何等英明的君主,聞聽猛然省悟,想到此前弟弟李元昌、兒子李祐相繼謀反,連帶駙馬、功臣陷罪處斬,長子被廢,不免悲從中來,淚流滿面地對褚遂良說:“你要我先安置好晉王,我做不到啊!” 唐太宗此時才知道,他在立儲問題上遇到了真正的難題。晉王李治是他的第九子,按嫡子排序,又是第三子。相對庶子而言,他們都有優先繼承大統的資格。如今大哥被廢,太子的候選人,如果李泰不能立,就只有立李治了。所以李泰才會說,我做皇帝后,傳弟不傳子。目的是要唐太宗相信,我不但不害弟弟,還會傳位給他,你又何必越過我立李治為太子呢?唐太宗正是聽信了李泰的這句話,才輕率失言,面許立李泰做太子的。現在經褚遂良一提醒,深知事情並不簡單。  

    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使李泰徹底結束了太子夢。他怕父皇立弟弟李治為太子,就跑去對李治說:“你與叔父李元昌關係親密,現在李元昌謀反被殺,你不擔憂自己的處境嗎?”李治嚇得憂形於色,整天愁眉不展,唐太宗覺得非常奇怪,多次問他原因,李治才把李泰告訴他的話說了出來。這使唐太宗深感驚訝,察覺到李泰居心不良,後悔答應立李泰為太子是說錯話了。聯想到此前面責李承乾謀反時,李承乾解釋說:“我身為太子,還妄求什麼?只因被李泰所圖,才與朝臣商量保全自己的方法,那些不逞之徒就趁機教我違法亂紀。現在如果李泰做了太子,正好合了他的心意。”思來想去,唐太宗終於作出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得到長孫無忌等人的支援。

  • 20 # 文以韻之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都富有傳奇色彩。

    軍功卓絕,篡權奪位,成就一代明君。但他在皇位繼承人上也同樣面臨著棘手問題。太子李承乾,為髮妻長孫皇后所生,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根正苗紅,理所應當成為最後的繼承人。然而,深居太子位多年的李承乾,面對李世民諸多優秀兒子的崛起心中也是殫精竭慮的,特別是同胞弟的李泰,愛好文學,聰明睿智,很得李世民喜愛,尤其在李泰主持編訂《括地誌》的完成,更是對李泰大加獎賞。久而久之,李泰仗著父皇對自己的寵愛,開始有了僭越之心,他想對大哥李承乾取而代之。

    因此,處處敵對太子李承乾,身為太子李承乾自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變得惶恐,加之自己有足疾的缺陷,更是喜怒無常。不想坐以待斃的李承乾終於在侯君集等人的影響下決定效仿李世民,密謀謀反,先下手為強,最後訊息走漏被鎮壓,李世民痛心疾首,看到心愛的兒子走上自己的老路,互相殘殺,也只是廢黜了太子,貶為庶人,畢竟是自己的兒子,留有一命。

    在對太子的人選上,國舅長孫無忌力挺晉王李治,因為他也是長孫皇后的兒子,也是嫡子,加之李治無意皇位,不損其他人利益,他若即位,定能善待兄長,不至於趕盡殺絕,這樣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能活命。因此,李世民把目光李投向李治。但對皇位如飢似渴的李泰更是毛遂自薦,向父皇引薦自己,李世民本也察覺李泰有一定才能,但他竟然承諾“殺子傳弟”的荒唐話,更是讓李世民決意立才情平平的李治為儲君。

    立李治為儲,李世民並不是看重他的才能,而是介於自己的經歷不想讓自己的兒子都走自己的老路,更是保全這些愛子的性命,更是一個慈父為兒子的未來操碎了心。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李世民成全了李治,但萬萬沒想到李治卻娶了她的妃嬪,女主武士,更是稱霸大唐,篡唐為周,殺盡李家人。

    歷史就是這麼神奇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教父》有哪些經典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