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緣依林
-
2 # 田至鶴721
天下皆知美而為美,斯惡已。美不是一個定數,每個人對美的認知是有差別的。所以沒有絕對美的事物,所以美的事物不絕對就是美。
-
3 # 我是十一11
不完全是,是和人的審美有關,假如你認為你一個東西很醜有可能只是你個人單純的不喜歡,就好比榴蓮,有人說很臭,有的人卻認為非常甜美,所以還是和人的審美,興趣愛好有關,沒有特定的美,有沒有特定的醜,所謂美醜只是個人認為的喜歡不喜歡。
-
4 # 夜度靈光2
美的事物等於美,因為當你覺得美時,你一定帶著好心情去欣賞,也是這樣的事物讓你身心滿足。有什麼比讓人心情愉悅的事物更美得呢?
-
5 # 迅眾奇
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所以也不好回答。我覺得和心情也有關係,如果心情好,那麼出門看什麼都是美的。心情不好,再美的事物也不會感覺到美好。比如戀愛的時候,對方就是最完美的。結婚後,天天開始吐槽缺點。其實,平常心看待就好。
-
6 # 平安福留心理諮詢
美的事物等於美嗎?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不能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存在於具體的一些環境現象、事物、行為之中。
美的事物不一定等於美,這個分內在和外在兩種,比如說,善良的心靈是最美的那心靈並不是事物,另一種漂亮的外衣是美的,這就是一種事物。有的美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品質,而並非外表。品德高尚,會使人變得美麗,縱如花美貌,但是如果心如蛇蠍,也不能算是美,這是一種相對的東西。
美的事物,只能叫做有感官上的美感,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是兩種不同的問題。前者的美是形容詞,後者的是名詞性,美的事物是社會科學,事物的美是自然科學。也就是說,前者是美的原因,而後者是美的本質,只有從內向外散發出來的真正的心地純良,品德高尚,再加上鮮活的為感官所感知的外在美,那就是完美了!就是所說的表裡如一,這很難做到。而且美的事物,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變化和個人的認知,都不是統一標準的。
美的東西是相互矛盾自相變化,相對的。最美的事物就是一種嚮往,世人之人心之所向,人性之所向,所有人都要追求美,不會停止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情景,但是,各種的美,力量的美,時尚的美,各種情景上的美,運動的美或野性或理性,看似簡單實則複雜,所以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任何人都心馳神往,夢寐以求。
還有一種對未知的事情的一個探究,好奇,憧憬,好向往,然後追求的勇氣,這種內心的對事情堅韌不拔,富有探索精神也是一種美,這就不是事物的美,而是精神境界的美。
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說看到事情是表面,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開始思考表面背後的內在含義,第三重境界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生徹悟之後,明白自然的可貴與美好,世間的萬物,它都是有它本來的面目的美好!
-
7 # 瀾梅
美的事物是事物本身,但既然是美的事物,他本身肯定有美的含義,等於美好像無法等於吧,個人覺得應該說事物的美是美的方式
-
8 # 情感導師語錄
一 首先,我們對美的本質進行初步的推導。
美是怎樣形成的呢?不難想見,善惡美醜的形成,無一不和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善惡,主要形成於心理動機與倫理道德有關的物件:吻合人類倫理道德正價值取向的,謂之善;違逆人類倫理道德正價值取向的,謂之惡。美醜,主要形成於感性特性與情感喜惡有關的物件:吻合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美;違逆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醜。可見,善惡美醜都是物件因與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而形成的屬性(邏輯學上亦稱屬性概念),即關係屬性。美,本質上就是事物的一種關係屬性。
關係屬性,是筆者新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既不等同於“關係”,也不是源自於洛克的“第二性質”,更不是關係雙方的“中介物”,而是與內部屬性相區別相對舉的概念。本文認為,事物常見的直接屬性(第一層面屬性),有兩大類:一類是事物不與他事物相關即能獨自具備的屬性,如金質、圓狀等等,可稱之為內部屬性;一類是事物與他事物相關形成的屬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稱之為關係屬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舉的醜、惡、善等等一樣,是事物的一種關係屬性。
顯然,美不可能是“美的物件”本身,也不可能是內部屬性。如果美是內部屬性,就無法解釋內部屬性沒有改變的同一事物,有時是美的物件,有時卻不是美的物件。由此可以推斷,美只能是事物與另外的存在相關而形成的關係屬性。
美會是事物與何種存在相關形成的關係屬性呢?如前所述,這種存在就是我們人類。我們人類,也是不以人的感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以往,有許多學者認定美與人類存在有關,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體的關係,而沒有意識到美的形成需要兩種“客觀存在”。狄德羅雖提出了“美的關係”說,但論及人與美的關係時,強調的就只是喚醒的察知關係。①其實,客觀的美如同兩個物體形成的“大”、“合”一樣,其存在不依賴於主體人的察知。
我們人類的存在,具有多種屬性,不可能每種屬性均與美的形成有關。我們可以發現,也可以體會到:凡是公認的美的事物,總是有相應的特性(多為內部屬性)是非常契合人們意念願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們意念願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們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與人有關,實質上是與人類的意念指向有關。
本文特提出意念指向性一詞。蘇格拉底談美,認為:“美不能離開目的性,即不能離開事物對現實人願望達到的目的形式。”②康德也說:“美是物件合目的性的形式。”③他們的觀點,可以說都感悟到了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對美的構成的作用。本文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稱作目的性,是因為意念願望在美的構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無確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許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不宜強指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所以,意念願望,應以含義寬泛的指向性來表明其特性。不難明白,追求有利於生存幸福的物件,朝佳景想望,尋求奇異新穎,對於人類來說,是必然的意願指向。也就是說,意願的指向性是人類這一存在固有的無可否定的一種屬性。指向性的指向多種多樣,與之對應,形成美的物件也多種多樣。但是,無論什麼美的物件,總是人們意願中正面肯定的事物。為了避免歧義,在此,我們有必要把與美的形成有關的人們對事物在正面肯定的前提下所希冀豔羨的意向,定名為意念正方向的指向。
有了上述探討分析,我們可給美的本質下一個定義: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該事物的一定特性與社會人們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極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關係屬性。
二 有了美的本質的定義,我們可立足於關係屬性的分析和審美分析,來進一步領悟美的本質。
美學史上,也曾有比德、同構、審美物件生成、美是關係等等提法。但是,這些提法中尚無一種可以恰當地指稱美的本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美是一種關係屬性是唯一切合實際的解釋。關係屬性的形成與被反映的研究,或許能為人們觀照世界開啟一道新的視窗。
回覆列表
事物都有兩面性,站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美就不一樣,老鼠偷食食物喂孩子,老鼠的美是繁殖下一代作為母親的美。站在人類角度,一窩打死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