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鍾離大叔

    我在別的問答回答過這個問題。趙國不缺有勇有謀的將帥和能征慣戰計程車兵,缺少一個堅定有為的主上。當時的形勢,如果要扭轉結局,只有一種可能,死掉或者換掉趙王,換一個意志堅定、有作為的主上。趙國跟秦國長期對壘,消耗都很大,趙國瀕臨崩盤,秦國也只是略好一點。趙國唯一的希望是聯合其他國家,結成同盟,讓盟友提供充足的後援(趙國嘗試了,但沒有借到糧草,我覺得主要是主上昏庸又貪心,缺少戰略眼光和長遠規劃,不願意跟諸侯分利。只要利益足夠大,不可能借不到糧),趙國據守,多用計謀,少用武力,主動尋找對方補給線的弱點,多利用秦國高層之間的嫌隙。那時秦國並不是鐵板一塊,肯花功夫還是有大把的辦法的。一旦秦軍支撐不住,趙國翻盤的機會就來了,不說打到秦國老家,把秦軍逼回關內還是很有希望的。

  • 2 # 吳覆宇

    長平之戰趙國根本就沒有取勝的可能!他們只能採取防禦不採用進攻的策略?為戰爭贏得時間與本錢,否則一切都是白廢!

  • 3 # 詩為諸藝之魂

    這個問題可能可以澄清一些事實。

    1,趙俾將茄應是廉頗的前鋒,領兵前往接收韓上黨,並有防禦秦軍的任務。但從被秦斥兵擊殺的情況看,趙軍的組織、交涉、處變、反襲擊的能力很低。

    2,連同這次,廉頗接連被王齕敗了幾陣,最後窩在長平地區不出戰,是趙軍整體戰力不行的表現。

    3,趙括進攻秦軍(“追造秦壁”),被擋在丹河之東,沒有達到擊潰秦軍的作戰目的。假如雙方在曠野硬碰硬地作戰,結果會如何?

    趙括之前的一個表現是麥丘之戰,使用的是“仁術”。其父趙奢的閼與之戰,也不是真正的硬碰硬。所以,趙括在長平率領大兵團出擊,不是他擅長的風格。

    4,趙軍敗在,主力南移,長平關(糧道)相對空虛而被偷襲,進而百里石長城被佔,陷入困境。

    5,結論是,趙軍有可能不敗,前提是確保長平關不失。如果要取勝,則必須解決以上問題,幾乎等於不可能。

    6,這個時期,趙國國家層面的運作和軍事行動,跟秦國都不在一個量級。對接收韓上黨引發的後果預判不足,自然要被淘汰。可以說,在整個戰役中,唯一的優勢只是佔據長平地區,非常理想的防守陣地,可惜最後也沒保住。

    我在另一帖子裡談過,長平關有致命弱點,趙軍沒注意到,倒是被白起利用得淋漓盡致。

  • 4 # 風已住心未冷

    我曾經回答過這樣的問題。趙國只要堅定支援廉頗的戰略,堅決抵抗秦國侵略,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外交上對齊、楚、魏、韓、燕曉以厲害,贏得其支援。再遣使出訪秦國言明形勢,則秦軍自會退去。因為秦王是英主,不會做明顯得不償失的事。

  • 5 # 浪淘天空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個強國進行的命運決戰,結果是秦國殘勝,趙國四十萬士兵被坑殺,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這場戰爭秦國並不佔絕對優勢,但是秦國上下非常重視,秦昭王親自動員全國成年男子到前先參戰。趙國並沒有全國動員,只把事情交給前方的將領。如果趙國能夠像秦國那樣重視這場戰爭,動用全部力量,並派出說客在其它五國活動,爭取另外五國的支援,說不定可以改變戰爭結果。

  • 6 # 李潛遠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要有明智的國君,外結交鄰幫,內修好政理,要對鄰國扼明厲害,唇亡齒寒,更重要是接收或奪取韓國的上黨戰略要地,上黨戰略要地在手,其它鄰國合援,反之,被秦奪取,居高臨下,鄰國歸順,趙國孤立,焉有不滅之理。

  • 7 # Mr馮二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轉折點,秦國經此一戰基本掃清了統一的障礙。

    此戰起因是上黨。秦國攻韓國,圍困上黨,韓國希望上黨郡守獻上黨給秦國以求息戰,但上黨郡守卻獻給了趙國,趙國因為上黨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不能讓上黨落入秦國口袋,在安排好防守後,接收了上黨,於是秦趙開戰。

    趙國此時雖然是距離較近,但因連年征戰,加之地震,趙國國力遠不如秦國,糧草也比較匱乏。而秦國雖遠,但國力極盛,且掌握了水運,糧草供應比趙國還好。

    實力不濟,幾戰幾敗後,趙國選擇堅守,希望拖垮秦國。實際上這個時候拖不下去的是趙國,趙國已經無糧可用,所以趙國國君換將主動進攻,結果陷入包圍。秦國國君親至河內,徵發全部十五歲以上青年攔截趙國援軍和糧草。結果趙國戰敗,被坑殺45萬,而秦國此戰也死傷30萬。

    那趙國有取勝的可能嗎?

    在國力相差懸殊、軍力相差懸殊、外交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趙國在戰略上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戰術層面倒是有可能勝幾次,但是對總結果沒什麼本質的影響,秦國一定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那就談談一些可能的辦法。

    1、獻一切能獻的給魏楚,甚至獻地獻城池,一定拉一個一起,趙國和秦國對峙,另一國出兵秦國。

    2、有計劃的撤退並堅壁清野,迂迴防守,趙軍強在野戰,最厲害的是輕騎。不爭城池得失,只尋野戰,以機動力量打擊和騷擾,以消耗有生力量為第一。

    3、化整為零,學習太祖的游擊戰術。

    這些也只是拖延秦國的步伐,增加秦國的代價而已,並不能得勝,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都是花架子。

  • 8 # 扣毛

    看了一圈,沒有一個敢拍胸脯保證趙軍必勝的,我來說一個必贏的思路。

    首先,在丹水岸邊架設重機槍陣地。

    在百里石長城下方佈置105毫米重型榴彈炮。

    趙軍不要急著度過丹水,先呼叫A-10攻擊機對秦軍大營進行火力掃蕩,然後重榴彈炮犁地。趙軍揣著AK74突擊步槍越過丹水對秦軍大本營衝鋒。然後丹水岸邊的重機槍消滅掉那五千過來截斷趙軍的輕騎。

    趙軍先鋒分成幾個縱隊,先後針對秦軍的包圍圈進行穿插,集中優勢兵力將秦軍分割包圍,就地殲滅。

    在殲滅正面的秦軍以後,趙軍抽調兩個衝鋒團掉頭回來掃蕩掉百里石長城上斷趙軍聯絡的最後兩萬秦軍。就差不多了。

    什麼?你說我賴皮?你又沒說不能用熱武器,你只問趙軍怎麼贏。

  • 9 # 老馬碎碎念

    打仗是國力的碰撞。長平之戰前,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近百年,耕戰立國,綜合國力已經遠超六國。號稱六國最強的趙國僅僅進行過一場軍事改革,綜合國力遠遠不如秦國。

    趙國上下,原本期望擅長進攻的廉頗帶領胡服騎射的趙軍在兩軍對攻時佔點便宜,速戰速決。但是事與願違,在主場比強項卻連輸幾陣。廉頗打防守也是無奈之舉。兩軍對耗,猶如高手拼內力,先撤者死,力竭者死。

    所以,趙國已經是必輸之局。能努力的僅僅是爭取不輸到亡國的程度而已。

    廉頗的打法,必然耗盡趙國國力,亡國幾乎不可避免。

    要儘快結束對峙,還不能直接撤軍,否則秦軍順勢進攻,結局一樣是亡國。

    我們再看看趙括打出來的結果。

    長平算是敗了。但是事後秦軍進攻邯鄲,在四國聯軍趕來支援之前,趙國獨自堅守了一年多。隨後五國聯軍不僅擊潰了邯鄲的秦軍,甚至差一點兵臨咸陽。隨後趙國又獨自擊潰了來打秋風的燕國二十萬大軍,甚至殺了燕國主帥。說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從此強大到足以掃平六國,怕是不夠客觀。趙國如果真的損失40萬青壯,怕是沒辦法在短時間裡再動員出足夠堅守邯鄲和擊潰燕國二十萬大軍的兵力。

    此外,戰場上,趙國最有潛力的年輕主帥犧牲,可以算是秦國的戰績。但是秦國最有威名的戰神白起,同樣再也沒能代表秦國出戰,甚至因為不願再帶兵打趙國而被秦王賜死。基本可以說,趙括拼掉了白起。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這樣的國戰,以國力和國家系統來看,趙國基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再看長平之戰的實際戰果,應該說這是趙國能期待的最好結果了。

  • 10 # 秋雨魯北說歷史

    不換主帥繼續用廉頗。

    長平距離秦國更遠,秦軍勞師遠征後勤補給也十分不利,白起希望在儘快與趙軍決戰。廉頗知道與秦軍決戰不能獲勝,因此選擇堅守不出。

    廉頗的戰略非常正確,三年的消耗戰讓秦國疲憊不堪,要不是趙國更換趙括更改戰略,勝負其實已分曉。

    歷史不能假設,但由於趙括貪功冒進失敗也成了必然,與老辣的白起作戰他必敗無疑。

  • 11 # 西府趙王爺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戰爭,也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對於整個後來的歷史走向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秦國因為在長平一戰中取勝,擊垮了趙國,從此東進道路上再無強敵,徹底的成為了七雄中的超級強國。可以說,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功不可沒。

    而趙國因為長平戰場上四十五萬將士全軍覆沒,從此退出了了爭霸舞臺,一蹶不振。

    當然,在當時,估計趙王並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結果,否則他也不會和秦國爭上黨了。其是因為有著一定的實力支撐,他才敢和秦國叫板。所以,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是有可能取勝的。

    接下來,咱們便透過上帝視角,來看看趙國怎樣才能取勝?

    長平之戰如何打,擺在趙國面前的,無非就是攻或者守兩種選擇!

    首先,趙王用廉頗,就是想守!

    而守無非就是國力的一場消耗戰,看誰撐得更久!從地理上看,長平距離趙都邯鄲不過200裡,而距離秦都咸陽在400裡以上,趙國後勤明顯佔優。但是呢,趙國得糧食可沒秦國多啊,長平之戰前秦國已擁有關中、四川、江漢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而趙國呢,無非士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鄲。與此同時,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

    所以,趙國明顯耗不過。長久下去,必敗無疑!這才導致了後來趙王換將,主動出擊!

    其實在面對這樣情況得時候,趙王並不是只有主動出擊這一條道,他可以找幫手。

    誠然,趙國外交很爛,當時五國沒有一個國家幫他。首先三晉之中魏、韓二國都被秦國打怕了,而楚國一直是坐山觀虎鬥,喜聞樂見。至於最大的助力齊國,則是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同時齊王又胸無大志,不想惹麻煩。所以趙國當時找齊國借糧食,齊國沒給,與此同時燕國也與秦國交好。

    但是有句話說得好,叫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魏韓兩國說到底都是三晉一脈,放低點身段,曉之以情,這是很大得助力。雖然韓國沒啥用,但魏國可依然有著十萬甲士,兩國只要稍微給秦國搗搗亂,騷擾下後勤補給線,秦國就很麻煩。

    再者是楚國與齊國,雖然都明哲保身,樂得坐山觀虎鬥。但如果趙國肯捨得拿出點好處出來,他們未必不會出手。特別是楚國,雖然與秦國聯姻,但楚王可很是不爽秦國,早就想動手了。

    但是呢,偏偏趙王比較自信啊,心想你們不幫我就算了,自己幹。贏了到時候你們可別眼紅。

    所以,第一個能獲勝的機會被他給浪費了。

    守不行,那就攻吧,其實攻也不是沒有勝算。趙軍善野戰,當年趙括他爹不就幹贏過秦軍嗎?

    但是別換趙括上啊,並不是說趙括沒有能力,他太年輕了,相比於廉頗,底下將士們肯定多少會不服。所以,臨陣換將,軍心受損。而且趙括的指揮也有問題,不管怎麼洗,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趙括身為主將,必須得負主要責任!

    除此之外,你趙王也沒人家秦王狠啊,秦王不僅僅換上了白起,還盡其全國之兵,十五歲以上青年,全部拉過來陪你玩兒,趙國又輸了一局。

  • 12 # 浩中一內

    長平之戰,戰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戰國國君急於求勝,不滿廉頗的長期堅守之戰略,君臣因此不同對待此戰的態度,而收到秦國離間之計,輕易戰時換將,任用戰鬥經驗不足、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導致戰爭迅速的慘敗!

    趙國在此戰要怎麼樣才能取勝?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這是一些假設條件?假設當時條件的變化,以確保戰國能在長平之戰中取得勝利。

    第一、當時白起率領的秦軍,軍隊數量佔據決定優勢,號百萬虎賁之師。而戰國當時禦敵的軍隊只有不足五十萬。處於劣勢的趙國要想取勝,需要採取防守為主的避戰策略,避開與秦國的正面對抗戰,伺機分而擊之,逐步蠶食秦國大軍。

    第二、不聽秦國的離間,繼續任用廉頗為將,採取穩妥保守的戰略方針。以削弱秦軍的高昂士氣,待其散漫之際,伺機出動,擊其不備。

    第三、伺機斷秦軍糧道,秦軍百萬之眾,若出現軍糧危機,則不戰自潰。

    第四、派使者到其它各國求助,破壞秦的連橫之策。透過聯盟的手段,抵抗秦軍的進攻,迫使秦軍退兵,獲得勝利。

    第五、全國上下,面對這樣決戰性的大規模戰爭,必須要君臣同心,上下團結一致,共同禦敵。

    有了以上的條件變化,長平之戰,戰國或許可以取得勝利。

    以上為個人見解,不妥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 13 # 瀋陽雲頂科技

    趙國前期的戰略是正確的,建立東、西壁壘,堅壁自守。秦軍遠道而來,無論兵力還是糧草,補充都沒趙國快。如果趙國能夠派機動力量襲擾秦軍補給線,或者與他國聯盟開闢敵後戰場,秦軍必不戰而退。可惜趙國沒有抓住這一良機,加之秦國在外交、情報工作上的出色發揮,最終導致了慘敗。幾千年之後,相似的場景再次出現。但這次,一位偉人出現了。他運籌帷幄,帶領中國人民擋住了敵人瘋狂的進攻,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他為這種戰略思想寫了一篇文章,叫《論持久戰》。現在問題來了,這位偉人是誰?

  • 14 # 慄懷瑾

    秦趙兩國是後期時代的強主,戰國四大名將皆出於兩國,秦人不畏死,而燕趙自古多壯士。

    長平之戰兩方几乎是壓上了全部身家,舉全國之力而戰,秦國當時也沒有勝利的把握,不然秦王怎會掏空秦國的兵力而聚兵,趙國亦舉大軍四十餘萬交付廉頗。秦國見難以取勝,便用反間計 使趙王換掉廉頗,秦國暗自換將以武安君白起為帥。後來就發生了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若趙王有昭襄王一半明白,陣前不換將 且把李牧從代北調回,勝負猶未可知。

    可憐長平瀟瀟趙悲歌!

  • 15 # 德全不畏

    長平之戰,是趙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不對稱的戰略決戰。

    從地圖可以看出,經過趙武靈王的擴張,趙國在北方形成了對秦國的有利態勢。

    長平之戰時,趙國的糧食供應和人口規模等方面的綜合實力遜色於秦國。再個原因是趙軍之強在於騎射,長平的地形不利於騎兵的施展。在山地作戰,極大的限制了趙軍的騎兵優勢。

    趙國應該對秦國戰略防守,戰略進攻的方向,應該是向北方發展最有利。趙國此時已經佔據了河套地區,擁有了吸收消化胡人勢力的經驗。所以,趙國把攻略戰略重點放在北方的胡人地區。

    利用河套地區豐美的水草,發展和壯大騎兵部隊,擴張地盤。這樣,既壯大自己,又能從北方威脅秦國。

    所以,我認為趙國此戰的目的不應該貪婪的吃下上黨郡,而是保證上黨郡不能落在秦國的手裡。

    所以,趙國的重點就是外交工作,搞亂秦國在上黨對韓國的攻略。首先,要做好外交工作,取信並聯絡其它五國。實力強大的趙國吃下上黨,與霸道的秦國有什麼區別,會讓其它五國大失所望。

    所以,趙國應該宣告,自己決定不要上黨,要把它還給韓國,並且自己願意出兵幫助抗秦。然後,拉上其它五國共同出力。

    這樣,長平之戰的性質就由秦趙決戰,變成了秦與六國之戰。趙國在戰場上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至少,不會象歷史上那樣。趙國會被秦國耗的後力不繼,而不得不棄守為攻。

    如果,趙國騎兵在河套地區時不時的動作一下,楚國在秦國南方邊境也搞點動作。秦國朝堂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地方,就沒心思為了得到上黨,而在長平賭上全部力量了。

    如此,可以保證上黨不會成為秦國攻趙的橋頭堡,又可以保全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到時機對自己有利時,再與秦決戰。(圖片源於網路。)

  • 16 # 楊柳青青春之聲

    首先說長平之戰趙國取勝很是不易,因為秦國既是趙國不接受馮亭的上黨十七城邑秦國的志向也是想拿下趙國,只是早與晚的事了,這是秦國統一的國策,統一的大計,奮起幾世之餘烈(到了嬴政時期積六世之餘烈),所以說長平之戰趙國想戰勝秦國非常不易,但是,兵也,詭道也,甚至兵無常勢,詭詐之道,就看誰能夠善用兵,會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都在人的定力上了。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如果能夠出現勝算首先從趙國國君的意識上就必須有高度的意志,更不能一味的聽從他的家天下的意見,及平原君趙勝以及他們內朝之間的意見。應該更多的聽一聽藺相如等老臣的諫言。決不能讓秦國軍中間諜的謊言影響了國家的戰略決策。

    通盤考慮長平決戰,首先讓老將軍廉頗戰術性死纏軟磨秦國的長途奔襲而來的秦國軍團,消磨他的銳氣,以拖代攻,遲滯秦軍,並且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在這樣的戰爭態勢中,北部防備匈奴的李牧軍團秘密潛回長平之地,兩翼包抄而動。再用輕騎兵團有年輕氣盛的趙括率領隱蔽突襲咸陽,達到戰術性的騷擾而已,這一奇襲似情況而定,有為或無為都是戰略與戰術的側重,其目的打亂秦軍的戰術佈局,這樣有取勝的機率,決不至於敗到讓白起坑殺幾十萬趙軍的慘劇。當然任何戰術他不是任憑一方的擺佈,白起肯定有他的算計,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此消彼長,你來我往,年輕將軍趙括的戰術那叫飛蛾撲火,不死則亡,對於秦國將軍白起來講那叫小兒科。因此,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與趙括青青年紀就把趙國玩砸了。

  • 17 # 龍泓西子

    趙國之強,強於軍事,尤其見長於胡服騎射。趙括受君命,主動出擊,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四十五精銳殆盡,其中大部是阬而殺之,秦六十多萬損失過半,這還是糧草被斷的情況下,可見趙軍之戰力。國力原因,趙不適於大規模消耗戰。在秦的軍力未被有效折損之前,即便趙得到上黨也是守不住的。這個角度,佯攻佯敗佯撤就能夠是個選項,縮短趙軍戰線,置趙軍於地利優勢,秦若追擊,則可擇機與之決戰,不至陷入兩難。在平原地帶,趙國騎兵部隊的優勢是遠勝於秦國的輕車兵,就不會出現歷史上於谷地被秦軍斷了後路。秦若不追擊,上黨本非趙地,趙有生力量得存,再行與中原諸侯合縱抗秦。

  • 18 # 歷史風暴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秦國也元氣大傷。

    所以,邯鄲之戰中,白起跟秦王強調了長平之戰秦國的損失,他說經過這場大戰,秦軍損失過半,打邯鄲時機不對。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可以說,邯鄲之戰中秦軍都沒有能恢復元氣,這場戰爭是秦國以疲憊之師攻打趙國的疲憊之師。

    下面看題主的問題:長平之戰中,趙國怎樣才能取勝?

    說實話,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趙國幾乎沒有取勝的希望。長平之戰中秦國幾乎是全方位在碾壓趙國。

    比國土面積:

    秦國當時已經佔據了天下的一半,趙國只不過是山東六國裡面比較大的一個,比楚國小比魏國韓國燕國大,和齊國差不多。而且,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塊大平原。趙國只佔有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地,只是華北平原的一小塊,完全不能和秦國比。

    (戰國七雄分佈圖,秦國面積遠超趙國)

    比糧食儲備: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以耕戰立國,老百姓除了打仗就是種地,再加上有兩塊土地肥沃的大平原,秦國的糧食儲備要遠超趙國。所以,當廉頗在長平對峙的時候趙王總是希望廉頗能夠主動出擊。還不是因為家裡沒餘糧了。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人就開始把打仗和種地當做主要工作)

    比軍隊數量:

    秦國當時至少有500萬人口,而趙國人口不會超過400萬,從兵源方面看,趙國也不如秦國,所以在長平秦軍數量一直有優勢。而到趙括被圍之後,秦國發動河內郡的老百姓來助戰,秦軍就更有數量優勢了。

    比指揮官的水平:

    前期由王齕擔任秦軍指揮官的時候,與廉頗野戰就連戰連捷。打得廉頗只好修築壁壘對峙,就這樣還被秦軍攻破了西壁壘。所以,趙王督促廉頗出戰的時候廉頗抗命。說實話,廉頗要是打得過秦軍早打了,還至於被堵到壁壘裡當縮頭烏龜?

    (影視劇中廉頗的形象)

    長平之戰後期,秦軍主帥換上了人屠白起這個殺手鐧,這就更不用說了,當時沒有人能在戰爭中和白起對抗。而此時趙國派出的是著名紙上談兵的主人公,從沒打過仗的趙括。其實,當兩人走進軍營的一刻就已經決定了結果,趙軍是不可能贏的。

    最後看國際環境

    別看秦國有虎狼之國的稱謂,但是趙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並不比秦國好,他的周邊環境甚至比秦國還要惡劣。

    秦國周邊有魏國和楚國虎視眈眈(韓國已經被打服),趙國也有齊國和燕國虎視眈眈,而且,就在長平之戰前不久,廉頗還率領趙軍侵略了齊國,兩國關係當時很緊張。燕國和趙國關係也不好,所以長平之戰後燕國趁機攻打趙國。

    而秦國好歹有函谷關天險,趙國與燕國齊國接壤的可是大平原,根本無險可守。

    所以,在趙國全方位落後的情況下,還想打贏,有點想多了。

    能不能不敗?

    趙國在當時畢竟也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在長平之戰前後數次對秦國取得了勝利。這說明,趙國不是一點機會沒有。

    個人認為趙國在開戰之初就應該收縮戰線,並且堅壁清野,一方面讓秦軍補給線延長,加深他們的後勤負擔,另一方面避免秦軍利用當地資源。

    此時,秦軍前鋒已經接近華北平原,這就等於將他們的後背交給了趙國北線代地的趙軍野戰軍團。趙國在代地有一支人數大約為17萬的軍隊,他們的任務是防備匈奴人的攻擊,並且北線趙軍擁有1萬多騎兵,可以在恰當的時機發揮作用。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經過幾個月的對峙,秦國和趙國都吃不消了。趙王命令代地騎兵軍團南下突襲秦軍補給線。由於騎兵的高機動性,秦軍後方必然亂作一團,前線的秦軍也會陷入糧食危機。

    這個時候秦王只有兩個選擇:

    1,加大投入,維持對前線秦軍的供應。但是對已經達到極限的秦國來說勢必堅持不長久,只能撤軍。

    2,立即結束戰爭,撤回秦軍。

    這樣,趙軍保住了主力軍團不被秦軍全殲,為下次反擊創造了條件。

  • 19 # 密林山君

    戰後看來,其實趙國堅守,利用優勢騎兵騷擾即可退兵,從趙國被打敗以後邯鄲的局勢就可看出,秦國能滅了趙國為何退兵呢,戰線長無力為繼,害怕六國抄其後路,秦看清楚了局勢,見好就收來日方長,積小勝為大勝,奠定了統一的契機

  • 20 # 淘戰史

    秦趙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戰略大決戰!此戰關係到秦趙兩國的國運,更關係到兩國的生死存亡!不論是那個國家敗,都將有可能導致國破家亡的困境!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趙王領陣換帥,換下大將廉頗,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軍則悄悄將主帥換成了殺神——白起,最後趙括坑死趙軍,白起屠殺趙軍20萬,趙國面臨生死存亡之局!

    正所周知,趙軍領陣換帥是其最大敗筆,紙上談兵的趙括坑死趙軍。那麼,長平之戰,趙國是否能避免失敗,戰勝秦國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分析下秦趙兩國國力對比!

    經濟上:秦國地處秦地處雍州,土地肥沃。商鞅主持變法,秦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經過後世幾代發展,兵強國富達六國之首。再加上長平之戰時秦國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富饒,水利便利,戰爭經濟資源豐富。

    趙“地薄人眾”,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雖然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度國力大盛,然而趙國改革只侷限於軍事上,政治經濟改革則相對薄弱,所以趙國經濟適應不了連年大規模爭雄戰爭的需要”,戰爭儲備也不充足,無力支援大規模的長久戰爭!

    軍事上:

    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地近西北,民風兇悍尚武,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且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所向披靡。

    趙國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如此看來,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

    綜上所述,趙國之綜合國力要劣於秦國。

    綜上兩國國力比拼,我們可以得出趙國不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落後於秦軍,而且長平之戰前期,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倉促應戰。戰役前期,廉頗在戰役指揮上,過於保守,無險可守還避而不戰,後期又採用拼國力的持久戰,使趙軍數戰不利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而較之秦軍,秦國為一舉消滅此時唯一能獨立抗秦的趙國,做了相當大的工作。首先,分化瓦解六國聯盟,其二,巧用反間計,導致趙王領陣換帥,其三,擇帥得當——領陣換上白起,其四,動員全國全力支援長平之戰!

    可以說,長平之戰,秦國能夠大勝並不是偶然,秦國不論從國力對比,戰略選擇,任用人才方面都決定了長平之戰的走向!所以說趙國想要翻轉長平之戰的結果,真的很難!

    不過,也並不是趙國沒有機會翻轉戰役結果!

    趙國應遣使入六國,說明利害關係,說服六國出兵聯合對抗秦軍,甚至在秦國舉國對付趙國之際,六國出兵函谷關,來一個圍魏救趙,再乘秦軍回兵之時,趙軍乘機追擊秦軍!(不過也會有另外一個情況,秦軍只派部分兵力回救,剩下兵力繼續對抗趙軍。畢竟即使五國能夠出兵,也很難勠力同心對抗秦軍)所以,趙國即使能夠說服東方五國共同對付秦軍,也很難取得大勝!畢竟自從六國聯盟破裂,六國就很難勠力同心對抗秦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瑪麗蘇小說裡都有哪些腦殘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