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中道道史道文

      靖康之恥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北宋和遼國同時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國趁虛而入,導致了遼國和北宋的先後滅亡。

     

      在北宋晚期,蔡京、童貫等人專權,政治十分腐敗。但是在遼國,也幾乎出現了同樣的狀況。因此金國方面渡海來到北宋,和北宋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了從南北兩線夾擊遼國的軍事協議。北宋方面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遼國,因此出兵燕京。不料在燕京城下,被剛剛從和金國作戰前線撤退下來的遼國軍隊擊敗。最後金國從居庸關出兵,一舉攻佔了燕京。

      根據海上之盟的約定,在擊敗遼國後,燕雲十六州將歸北宋所有。但是在滅遼的戰爭中,北宋方面實在乏善可陳,因此金國拒絕把燕雲十六州歸還。此時在金國人的眼中,北宋的羸弱和腐敗,已經暴露無遺。最終金國和北宋經過協商,金國歸還燕雲十六州,但是北宋方面需要將原先賜給遼國的歲幣轉賜給金國。

      1123年7月,一位名叫張覺的原遼國將領,在投降金國後,又帶著金平州來投奔北宋,被北宋接納。金國得知此事後,就遣使對北宋進行責問,為何私納金國叛將。迫於壓力,北宋不得不處斬了張覺,但金國對此依然不肯罷休。恰好此時,原先一直主張親宋的金太祖完顏阿古打去世,他的弟弟完顏晟繼位,是為金太宗。金太宗是一位軍事野心家,他一直主張吞併北宋,因此他以張覺事件為藉口,兵分兩路,開始了對北宋的戰爭,並在靖康二年攻克了北宋的首都開封。

      因此,靖康之恥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政策性失誤和軍事性失誤,而張覺事件成為了金國入侵北宋的藉口,也成為了靖康之恥的導火索。

    靖康之恥的影響首先從當時的情況上,可以說完全擊破了宋朝高層統治的信心。後來即位的南宋高宗趙構更是將對金國的政策傾向於求和而不是力圖光復中原。金兵破城後的燒殺搶掠及被俘虜的王室大臣遭遇。嚴重打擊了當朝統治者的信心,偏安一隅似乎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所此影響,北進抗金的岳飛等將士浴血拼殺,剛取得一定戰果就立即被“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使南宋在戰略態勢上完全陷於被動之中。雖說南宋最終滅亡是有多種原因,多種因素共同引發的結果,但靖康之恥的影響視乎都一直伴隨著整個南宋,信心上的潰敗負面影響深遠、深刻。

      但把靖康之恥的影響放入中國歷史長河中,它的影響有時卻不完全是負面的。在明朝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明英宗御駕親征,帶領著幾乎是當時全國軍隊主力討伐瓦刺。結果兵敗被俘,大明主力軍幾乎全軍覆滅。當時在制定與瓦刺是戰是和的方針也出現了重大分歧。最終主站派以宋朝之事說服當朝皇帝,發起了北京保衛戰,最終一戰力退瓦刺,取得勝利。

      靖康之恥不但在當時影響深遠,且對後世也有較為深刻的影響。在當時一方面打擊了當局者反擊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為後來的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意義。

  • 2 # 古今嘚吧嘚

    “靖康之恥”發生於宋欽宗在位時期,由於當時正好是靖康元年,所以也被稱之為“靖康之恥”。著名的愛國將領岳飛在自己的詩句當中也曾對“靖康之恥”有過相關描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之恥”是中原漢人王朝最屈辱的一段時期,北宋欽、徽二帝皆被俘虜,王公貴族、朝中大臣更是不計其數,諾大的北宋王朝也因此滅亡。那麼,“靖康之恥”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為何金人能夠摧枯拉朽、以一敵百,宋朝軍隊真就那麼不堪一擊嗎?

    這一切,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說起。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為了避免後世也出現自己這樣的情況,於是就在酒席上委婉的向眾位將領表達了他的想法,一番威逼利誘之下,眾將領雖不甘心,但也只得交出了手中的兵權,自此開啟了宋人“重文輕武”的序幕,更為“靖康之恥”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王安石變法”也是導致“靖康之恥”的一大誘因。有的人會說,王安石的變法不是失敗了嗎?

    是啊,變法是失敗了,但由變法引發的朝堂紛爭可是一直都沒有結束,白白空耗了國力不說,最致命的地方在於,王安石之後,再也沒人敢提變法,連救亡圖存的勇氣都已經喪失了,諾大的北宋王朝已然在苟延殘喘之中,“靖康之恥”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個原因,那便是統治階級的過失了。發生了那麼恥辱的事件,總得有人出來背鍋吧,倘若朝政清明,天下歸心,也不至於落到這樣的下場。偏偏欽、徽二帝都是隻顧享樂的草包,再加上朝中投降派的從中作梗,兩個軟蛋皇帝,早已棄自己的臣民於不顧了。

  • 3 # 墨蒼璃

    靖康之恥的發生,根本原因在於宋朝中央集團的昏庸無能和作死,跟麾下將領的領軍能力關係不大。

    金軍第二次圍困汴京(靖康元年閏十一月),距離第一次(靖康元年一月到二月)隔了半年多的時間,但宋廷的反應竟然比第一次還混亂還失當。半年多的時間裡,北宋中樞僅僅為該不該割地議和就反覆爭論數次,一會兒下詔割地一會兒不準一會兒又商量還是割了吧;以至於一直到金軍再次南下時,宋廷居然還在不停的派使節和金國談議和,結果被金人嘲笑說等你們議論定了我們大軍已經過黃河了。

    同時,這種戰略上的猶疑,又和宋欽宗宋徽宗之間錯綜複雜的父子關係、爭位矛盾、宋欽宗和李綱的矛盾、宋欽宗近臣耿南仲和李綱的矛盾等等,各種私人恩怨攪合在一起,最終把半年裡的北宋政治攪成了一鍋粥。等到金軍又打到城下了,宋欽宗才最終明白還是得打,才想起來要再次召集勤王軍,但這時候金軍已經圍城,而且是東西兩路合兵,兵力比第一次圍城翻了一倍不止,勤王命令要送出去已經很困難了。雖然最終還是送了出去。

    我們再來看看勤王的將領有哪些。

    來自京西、湖北一帶的義軍,後來和劉錡打出順昌大捷、寫了《守城錄》的名臣陳規拉的隊伍就在這一撥裡。

    當時剛剛從山西平定軍突圍回到相州湯陰老家的岳飛,還有其他一些中興名將如韓世忠、張俊和楊沂中,也都是此時從的龍。

    四路勤王軍隊號稱16萬,可戰之兵有八萬。此時圍困汴京的金軍有13萬,城內宋軍守城有8萬。看起來情況不算太糟,只要堅守就能等到救援。可事實是城破的飛快。

    當時的重臣信了江湖野狐禪,把城上守軍全部撤下來,派一個叫郭京的人帶著六甲神兵,也就是一幫小混混出宣化門作法,據說是能把金軍一掃光。結果是當然沒有,郭京也見勢不妙偷偷跑了,而金軍趁虛而入攻佔了東京外城。

    這也是各路勤王軍來不及反應的一個原因——誰能想到東京最後是這樣陷落的?

  • 4 # 匿名使用者君

    大家都奇怪一個國家的首都怎麼什那麼快會陷落呢?宋朝的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宋欽宗也不例外,大臣們也都大多被同化了,

    1126年11月,

    北宋王朝的首都開封被金國大軍圍困,當時,開封經過一百多年的修建,如鋼鐵般堅固,而且宋軍掌握了火藥技術,擁有“轟天雷”、“飛天炮”等最先進的武器,守城士兵也是在國破家亡之際,表現得很爺們兒,玩了命一樣,一時間金國大軍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可是,面對遲遲不退兵的金國大軍,宋欽宗和當時的“國防部長”孫傅有些慌神了。

    《宋史·孫傅傳》記載,當金國人圍城之時,孫傅日夜親自守城。孫傅非軍人,而是文人,進士出身,國家存亡之際,他還讀詩,結果看到一首《感事詩》,其中有“郭京、楊適、劉無忌奇人能通天”之語,剛退位不久的宋徽宗當政期間,十分信奉道教,因此,大臣們都被他同化了,對道教那也是深信不疑。

    因此孫傅立刻派人去找這些人,最後在龍衛兵中找到了道士郭京。一問郭京有沒有退敵的本事?這個道士郭京還真能吹,《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郭京言:“可以擲豆為兵,且能隱形,今用六甲正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以破敵。臨敵正兵不動,神兵為用,所向無前。”

    孫傅太高興了,立刻推薦郭京給宋欽宗,郭京為了讓宋欽宗和大臣們開開眼界,看一看自己的能耐,在金殿上進行試驗。郭京用白粉在金殿地磚上劃了許多個大圈小圈,大圈外側的左右邊各畫一道門,左門上寫個“生”字,右門上寫個“死”字。試驗開始,郭京南面而坐,口中唸唸有詞。郭京喝聲“住”,身旁一個小童從衣兜內取出一隻貓,另一個小童從衣兜內取出一隻鼠。郭京喝一聲“生”,第一個小童把鼠放在生門,第二個小童把貓放進死門,貓鼠一齊進入大圈,彼此沿著小圈轉來轉去。

    有幾次,貓鼠擦身而過,鼠並沒有畏怯的樣子,貓也像根本沒有看見鼠一樣。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郭京又喝一聲:“死!”貓、鼠交換了進口的門。鼠一進死門就嚇得伏在地上不敢動彈,貓跳過去一爪抓住鼠咬死。如此這般神奇的試驗,在一旁觀看的大臣和宋欽宗徹底被征服了。

    宋欽宗立刻任命郭京為武略大夫、光州刺史,並賜金帛數萬,讓他自主募兵。郭京不問軍事技藝能否,只選擇年命合六甲者。結果所得都是些市井無賴。有武將要給郭京當副手,他拒絕說:“君雖材勇,然明年正月當死,恐為吾累。”

    都招募好了之後,郭京就是不出動這些“六甲兵”,整天花天酒地縱情享樂。這時候,金兵為了速戰速決加緊了攻擊,孫傅來找郭京讓他快點出動“六甲兵”, 郭京給的答覆是:“非至危急,吾師不出。”

    這天,金兵進攻十分猛烈,眼看守城計程車兵損失慘重,孫傅實在等不了了,讓郭京必須出動“六甲兵”。郭京看躲不過去了,只好來到城樓上,讓守城計程車兵都撤離到幾里之外,不許看自己做法,士兵們感覺這個事情很懸,不敢離開。

    孫傅也有些猶豫,報告給宋欽宗,宋欽宗這次沒猶豫,回覆說沒問題,這下好了,城樓上就剩下郭京一人,下面是打扮得好像鬼的“六甲兵”, 郭京裝神弄鬼了一會兒,寶劍一揮,開啟宣化門,讓“六甲兵”出去迎敵。

    這群地痞無賴怎麼是金兵的對手,不斷敗退,跌落於護城河,死屍滿河。坐在城樓上的郭京說需要親自下去作法,然後帶領餘眾跑了。就在此時,由於城牆上已無守兵,並且城門大開,守城計程車兵還在幾里之外,想關城門已經來不及了,金兵趁虛而入,開封淪陷。至此,這次荒唐的守城行動宣告失敗,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 5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靖康之恥的發生,是人禍,也是北宋制度腐朽到最後的總爆發。這不是說什麼大將就可以擺脫這個命運的。靖康之恥是北宋官吏集體腐敗的一個凸顯。靖康之恥是北宋徴欽二帝昏庸懦弱的體現。靖康之恥是北宋以文抑武為主,兵制,軍事制度崩潰的先兆。是百年對武臣,士兵限制和打壓的必然結局。靖康之恥把北宋失去燕雲十六州,沒有騎兵的軍事劣勢最終轉化為國破家亡的悲劇。

    一,鼠目寸光,決策失誤,聯金滅遼,引狼入室。

    宋徽宗趙佶登基稱帝后,治國無方寵信蔡京,童貫,大興土木全國收斂花石綱。人民生活水深火熱。趙佶沉迷於長生不老崇通道教。沒有深刻意識到北宋的內憂外患,反貪圖亨樂,一昧盤剝農民。北宋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方臘起義嚴重動搖了北宋腐朽統治。

    公元1111年,金國在白山黑水中崛起,沉重打擊了遼國的統治。在這種戰略態勢下,金國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決定興兵滅遼。此時本來應該唇亡齒寒共同對抗強敵,才是北宋正確的戰略佈局。可惜北宋君臣鼠目寸光,文人掌握軍事的敝端凸現。北宋採取了最愚蠢的軍事決策,聯金滅遼。結果是北宋數十萬大軍連一個燕京城也攻不下。北宋軍隊的懦弱無能,終於讓滅亡遼國的金國露出了猙獰獠牙。

    二,膽小如鼠宋徽宗,懦弱似雞宋欽宗。人君如此,必然滅亡。

    在宋徽宋趙佶道貌岸然的虛偽下,隱藏著自私無能,膽小如鼠的性格。瘦金體的美妙,詩畫的無雙。在金國鐵蹄叩關威嚇下,全部成了笑話。一個君主帶頭逃跑,北宋的軍隊又有誰願意賣命呢?公元1125年,金兵第一次攻擊到開封城,此時開封城守禦良好,金國未必攻得下。可宋徽宗趙佶嚇的想逃亡亳州,為了推御責任,匆忙甩鍋把皇帝位子傳給了兒子趙桓。

    可以說宋徽宗趙佶的禪位,徹底動搖了北宋開封守軍,文武官員抵抗的決心和意志。好在北宋各地有生力量還在,勤王軍隊到達開封,才讓開封城在金國第一次攻擊中,仍然堅持住了。但是軍心士氣蕩然無存。而宋欽宗趙桓面對這種形勢,反應是猶豫不決,一會兒聽議和派要議和,一會兒又聽主戰派要主戰。結果是金兵圍城,被投降派一嚇,他懦弱似雞投降獻城了。如此無能,北宋不滅亡沒有天理。

    最後總結:

    靖康之恥的發生,是北宋在政治腐敗,軍事虛弱,君主昏庸,大臣無能四層打擊下的徹底崩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年的土地兼併,官吏腐敗,以文抑武制度的僵化,最終擊垮了表面光鮮,實際是外強中乾的北宋。

  • 6 # 江湖小曉生

    靖康之恥發生前,是有一個過程的。遼國尚未滅亡,在童貫的建議下,北宋與金人合謀,一起滅亡了遼國。

    可是宋朝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差,連當時遼國的南京燕京都打不下來。整場戰爭,都是在看金國人表演。

    原本承諾給宋朝的燕雲十六州,其實也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畢竟仗都是人家打的,而且完顏阿骨打期間還去世了,金太宗不能完全掌握局勢。

    01對金人態度曖昧,喪失燕雲十六州實際控制權。

    當時童貫覺得自己的計劃十分成熟,宋徽宗得知以後也大為讚賞。這個時候的北宋還是非常牛氣的,宋徽宗雖然是文人,卻也想要收復故土。

    北宋兩百年沒有收回的燕雲十六州,如果能在自己手裡被收回來,那宋徽宗在歷史上一定會留下文治武功的稱號。

    所以宋徽宗讓童貫放心大膽地去做。這個時候宋金兩國簽訂了一個協議,遼國滅亡以後,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可是宋朝要將原來給遼國的歲幣轉給金國,這便是海上之盟。

    此後宋金合夥對抗遼國,宋朝根本就打不下燕京,可是金國卻勢如破竹。按照約定,金國將燕京以及下屬的九個州中的西部六州都還給了宋朝。

    四年春正月丁卯朔,始朝日。降臣郭藥師、董才皆賜姓完顏氏。戊辰,宗弼取湯陰,大抃攻下浚州,迪古補取黎陽。己巳,諸軍渡河。庚午,取滑州。宗望使吳孝民等入汴,問宋取首謀平山者童貫、譚稹、詹度及張覺等。宋太上皇帝出奔。癸酉,諸軍圍汴。甲戌,宋使李梲來謝罪,且請修好。宗望許宋修好,約質,割三鎮地,增歲幣,載書稱伯侄。戊寅,宋以康王構、少宰張邦昌為質。---《金史》

    可在這之前,這裡的百姓大部分都被金國人給抓到了東北做奴隸了,也就是說宋朝得到的,只是一座座空城。

    此後完顏阿骨打病逝,徹底歸還燕雲十六州的計劃也被擱置了。雖然金太宗一直強調要按照條約行事,可是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卻表示拒絕,並且一直謀劃開戰事宜。

    從宋遼之間的戰爭中,這兩個人看出了宋朝不堪一擊的軍事實力,所以一味地挑起戰爭,希望有藉口攻打宋朝。

    張覺案的爆發,其實就是一個藉口。張覺本來是遼國人,後來投降了完顏宗翰,被封為臨海軍節度使。後來張覺帶著人馬投降了北宋,結果被金軍追殺。

    張覺殺退金軍以後,逃到了宋將王安中那裡。完顏宗望帶兵前來強行索要張覺,可是在王安中殺掉張覺送還給金軍以後,這件事依舊成了金國伐宋的理由。

    02徽欽二宗時期,漢奸太多。

    王朝滅亡的時候,其實漢奸也是最多的時候。北宋時期就是這樣,金人南下之際,本應該是整個國家的人都要誓死抵抗。

    可就是有那麼一撮人,他們天生就想著向金人邀寵獻媚,所以處處都在做著損害宋朝利益的事情。

    完顏宗望進軍開封的時候,种師道的10萬西北軍已經順利趕往開封。可這個時候宰相李邦彥卻將姚平仲偷襲金軍營寨的事情洩露給了奸細鄧圭,最終導致姚平仲軍全軍覆沒。這件事也導致李綱、种師道這兩位誓死保衛北宋的將領,被撤了軍權。完顏宗望退軍的時候,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帶領三萬大軍,本來準備尾隨金軍,等到他們半渡黃河的時候徹底消滅他們。宋欽宗和李綱對此都很贊同,結果吳敏、唐恪、耿南仲等一系列投降派,命人在黃河邊樹立大旗,不允許任何宋軍繞過大旗追趕金軍。种師道認為可以集合大軍駐紮在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南下。宋欽宗表示認可,可是吳敏、唐恪、耿南仲這幫人又跳了出來,表示這麼一來,如果金軍不來的話,這就是在浪費軍費。這些人的存在把种師道給活活氣死了,李綱也被貶謫到了外地。

    由此可見,其實北宋還是很有優勢的。當時金軍雖然南下,可是實力上不足以徹底消滅北宋。而且北宋也是有名將的,只是漢奸比名將多,而且皇帝更喜歡聽漢奸的建議。

    八月,進拜少宰兼中書侍郎,帝注禮之甚渥。然恪為相,無濟時大略。金騎再來,邀割三鎮,恪集廷臣議,以為當與者十九,恪從之。使者既行,於是諸道勤王兵大集,輒諭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宋史》

    正是因為這麼多小人在宋欽宗耳朵邊吹風,導致了宋朝一來錯失了重創金軍的機會,二來失去了防守的時機。而且忠臣要麼被這幫人給活活氣死了,要麼被這幫人進讒言給貶謫了,這哪裡是取勝之道呢?

    03金軍準備充分,宋欽宗指揮失當。

    李綱和种師道這兩位,無疑是北宋非常強悍的將領,他們被調走以後,汴京城的防守重任,交給了不懂軍事的宰相。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師,軍於城西北,遣使入城,邀親王、宰臣議和軍中。朝廷方遣同知樞密院事李梲等使金,議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遣宰臣授地,親王送大軍過河。欽宗召帝諭指,帝慷慨請行。遂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帝俱。金帥斡離不留之軍中旬日,帝意氣閒暇。---《金史》

    與此同時,上次禁軍只有完顏宗望的人馬殺了進來,可這是完全不同,金軍為了這次南征,可以說是籌謀已久。

    首先他們將北宋最為精銳的西軍,全都擋在了潼關之內,使得他們失去了南下勤王的機會。又將太原地區的重重圍住,最終將其攻破。其次,金軍分為兩路南下,直奔汴京城而來。光完顏宗望這邊的人馬,就已經增加到了8萬人之多。而完顏宗翰這邊不斷補充兵力,此時也增兵達到了7萬人左右。兩人合計兵力多達15萬人之多。再者,宋朝這邊在第一次汴京解圍以後,軍隊被四處安放,根本就沒有集中力量守衛國都。一部分送到了西北,一部分前往太原,還有一部分則在黃河南岸潰散,完全不成氣候。

    這個時候的宋朝守軍,連金軍的一半都達不到。同時漢奸也在充當阻力,唐恪、耿南仲等人嚴令各地勤王兵馬不準入京。

    在這種情況下,宋欽宗依舊相信不懂軍事的宰相和那幫漢奸,卻疏遠了賢名的大臣,這一仗不失敗才奇怪。

    總結:靖康之恥,不是天災,而是自己作出來的人禍。

    北宋和金朝合作,消滅大遼的時候,其實北宋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而金朝因為人口嚴重缺少,所以沒有多少兵馬。

    可是伴隨著大遼的滅亡,金朝不僅繼承了他們的地盤,也順道繼承了他們計程車兵和百姓。這麼一來的話,金朝的實力就大增了。

    不過想要消滅北宋並不容易,只要北宋防範得當,一定可化險為夷。可是這個時候的北宋卻偏偏選擇了不斷退縮。

    作為中原王朝,最起碼挺起胸膛的勇氣都沒有,這幫漢奸們還沒有打仗,就打算向對手示弱,最終造成靖康之難,可見是認為的後果。

    參考資料:

    《宋史》

    《金史》

  • 7 # 黑龍779

    靖康之難的直接原因就是戰爭的失敗,而為什麼北宋的的軍事就這麼弱呢?在對金戰爭中,數千宋朝官兵甚至打不過金人十餘騎兵。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來自於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即宋太祖在黃袍加身奪取天下之後,害怕自己打下的江山也會被其他人所奪走,就宴請群臣,向幫助他打天下的將軍們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他手下的將軍們也很知趣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兵權,也是從此時開始,北宋的軍事就開始一日不日一日,也為靖康之變中宋朝軍隊的弱雞表現埋下了伏筆。

    二、 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安石

    許多人認為王安石也有責任。在宋神宗時期,荊國公王安石主持了變法,歷史上稱此次變法為王安石變法,也叫熙寧變法。此次變法由於諸多原因失敗了。但是變法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帶來了兩個更加嚴重的後果,而這兩個後果對靖康之變的發生有著很大的推力。一是變法的失敗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受到了以歐陽修為首的許多人的攻擊,從王安石之後,便無人再敢談及變法,所以宋朝也註定悲劇。二是變法失敗造成的黨爭。北宋的黨爭就是開始於王安石變法,當真正有事的時候,朝堂之上各派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吵架爭鬥,受傷的只會是百姓和國家。

    三、 宋欽宗和宋徽宗

    如果皇帝是軟蛋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就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更何況是兩個軟蛋。宋欽宗和宋徽宗可是兩個不折不扣的昏君,雖然他們是生命斐然的藝術家,但是他們卻是非常差勁的皇帝,每天都沉迷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之中,卻忘了自己的政事,棄天下臣民不顧,這樣的皇帝也是非常的不稱職了。

    四、 投降派

    這個鍋本身也想歸結到宋太祖身上,但這樣就變相隱瞞了北宋朝中那些投降派的罪惡。宋太祖提倡“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簡單的就是說重文而輕武,這也是北宋軍事實力弱的根本因素。重視士大夫的直接結果就是,朝中投降派必然會佔據主流,他們沒到過前線也沒有經歷過戰爭。而他們就算是投降了也依舊會做官,自己的榮華富貴可以保全,所以朝中的投降派會處處掣肘軍隊,在朝堂之上也會誘惑皇帝投降。他們還老出餿主意,比如聯合金消滅了遼,他們還沾沾自喜。卻不知道,金消滅了遼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宋了,最後國破家亡,他們負擔著很大的責任。

  • 8 # 親也愛地理愛旅遊嗎

    宣和五年,宋金締結海上之盟,聯軍滅遼,遼國平州守將張覺先降金國,又投宋朝。

    金國統帥完顏宗望非常不爽,當即和北宋宣撫司交涉,命令他們交出張覺。

    看到金國大爺找上門來,宣撫司管事的王安中不敢拒絕,就地斬殺張覺,把他的頭顱交給了金國。

    聽聞此事之後,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無不哀嘆,張覺麾下的降卒也為之流淚,之前歸降的遼將郭藥師更是非常憤怒,說:

    “金人慾覺即與,若求藥師,亦將與之乎?”

    金國人要張覺,你們就把他殺了交出去,如果他們要我郭藥師,是不是也要把我殺了交出去?

    王安中聽說這事以後有沒有臉紅不知道,史書上只說他感到非常害怕,趕緊給朝廷上表參了郭藥師一本,想讓朝廷罷免他。

    於是宣和七年,金國藉口張覺事件攻宋的時候,郭藥師就勢投降了金國。

    郭藥師的投降對兩國來說一影響都十分深遠,因為他對宋朝瞭如指掌。

    凡宋事虛實,藥師盡知之。

    在郭藥師的指引下,完顏宗望繼續揮兵南下。

    金國這次攻打宋朝,宋朝的皇帝還是宋徽宗。

    關於宋徽宗,自己人章惇對他的評價是“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外面人脫脫對他的評價是“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就是說,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

    所以在聽說金軍南下,中山府淪陷的時候,宋徽宗直接嚇昏了過去,醒來就要把皇位傳給他兒子趙桓。

    而趙桓也沒好到哪裡去,聽說他爹想讓他當皇帝,這廝竟然開始裝瘋,不肯接“亡國君”這個燙手山芋。只是架不住君命難違和群臣苦勸,他才勉為其難地繼承大統,改元靖康。

    這就是宋徽宗把皇位禪讓給宋欽宗的全過程。

    金軍這邊,完顏宗望聽說宋朝換了皇帝,一時拿不定主意。

    畢竟不管誰來當皇帝,都不可能比宋徽宗更爛了。

    宋朝可能已經做好準備了呀。完顏宗望就打算退軍走人。

    然後郭藥師阻止了他。

    因為郭藥師深深明白宋朝這幫子人的實力。

    郭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言汴京富庶及宮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令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勢,急趨大河,將士必破勝,可不戰而還。苟聞有備,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以示國威,歸之未晚”

    郭藥師跟完顏宗望說了汴京有多麼富庶,宋朝宮廷裡玩的東西有多麼高大上。完顏太君你只要兵行神速,就一定可以勢如破竹。

    而且退一萬步講,就算宋朝真的有了準備,我們“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也足以宣示國威了呀。

    完顏宗望為之動心,繼續揮兵南下,靖康元年才過兩天,他就率軍渡過了黃河。

    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國大軍,已經當了太上皇的宋徽宗率先做出表率,那就是——逃跑。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宋徽宗帶了幾個侍從,藉著燒香的名義一溜煙小跑,竟然直接跑出了汴梁,跑到了亳州。

    皇上都這麼給力了,做臣子的又怎麼能含糊呢?

    童貫童公公和高俅高太尉當即帶了三千人,藉著護駕的名義一路追趕宋徽宗,最後竟然後發先至,在泗州境內趕上了。

    而蔡京蔡太師就稍微差了那麼一點,他帶著家眷去護駕竟然護錯了方向,一路跑到拱州都沒發現。

    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文武大臣逃亡者十之三四,汴梁城內民眾為之譁然。

    宋神宗的時候,文彥博曾經說皇帝應該“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這句話當然很有道理,但是你們要是這樣治理天下,把天下治理成這樣,那也太過分了啊。

    於是太學生陳東為民請命,上書請求朝廷誅殺“六賊”,一時應者如雲,連尚書右丞李綱等人也不顧朝廷顏面,公然上書表示支援。

    宋欽宗沒奈何,只好處死了誤國的奸臣王黼、李彥和梁師成,但仍然捨不得蔡京、童貫、朱勔和蔡攸,只把他們判為流放。

    對這種處理情況,朝野上下當然不會滿意,繼續上書鬧事。

    宋欽宗萬般無奈,才下旨砍了童公公、朱勔和蔡攸三個人的腦袋,而蔡太師就比較機靈了,聖旨還沒到他就提前病死了。

    惡貫滿盈的民賊都被肅清,汴梁城裡一片振奮,似乎社稷復安,日月重明,但其實並沒什麼卵用。

    完顏宗望一天就打下了滑州,三天就對汴梁形成了合圍。

    所幸李綱比較給力,率軍守住了最後一條防線,完顏宗望才沒五天就打到宋欽宗宮裡去。

    這時名將种師道的十萬大軍正在透過潼關,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趕到汴梁城下,興師勤王。

    和完顏宗望一起南下的另一路金軍完顏宗翰則被王稟阻擋在太原。只要假以時日,強弱之勢即可逆轉。

    完顏宗望幾次率軍攻城,又幾次都被李綱打退,他感覺繼續打下去也不是辦法,就給宋欽宗送信,說可以議和。

    而宋欽宗,馬上就答應了。

    李綱對這個決定很無語,但還是決定尊重宋欽宗的意見,就上書說議和可以,讓微臣去吧。

    然後宋欽宗不許,說你性格太剛了,不合適。

    轟走李綱以後,宋欽宗又找了倆人當使臣。在他們出發前,宋欽宗專門秘密召見,說可以答應金國人每年歲幣三五百萬兩,還有這次的犒軍銀三五百萬兩。

    而在一百二十年前,同樣軟蛋的宋真宗打算向遼國求和的時候,心理底線也不過一百萬銀絹。使臣曹利用出發之前,寇準則直接攔住他,放了狠話,頂多三十萬,超出來一分老子就砍你腦袋。

    就這樣,宋欽宗只靠自己的實力,就突完美破了祖宗十八代的底線。

    他甚至擔心金國人不答應,還讓使臣帶上一萬兩黃金,送去給完顏宗望做見面禮。

    面對這樣的傻逼,完顏宗望要是不獅子大開口,就太對不起給他提議的郭藥師了。

    完顏宗望一張口就是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等各萬匹、絹帛百萬匹,此外太原、中山、河間三鎮都要割讓給金國,宋朝還要派親王、宰相作為人質。

    郭藥師之前在汴梁城外打過馬球,知道宋朝天駟監裡有兩萬多匹良馬,完顏宗望尊重他的意見,連這兩萬多匹馬也要。

    這些要求自然遠遠超出宋欽宗所說的底線,宋朝使臣顫慄不敢言,他們回到汴梁,把金國開出的條件稟報給朝廷。

    作為當時地位還算平等的雙方,這些條件已經不是騎在脖子上的問題了,而是騎在脖子上拉屎的問題了。

    朝廷重臣張邦昌、李邦彥地位尊崇,學識出眾,他們在宋欽宗面前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最終得出結論,金國這些條件都能接受。

    而李綱就比不上他們了,他是個大老粗,在這一片君臣和諧、其樂融融的氛圍裡,李綱站出來大聲疾呼,說什麼賠款太多,天下無力承擔,太原三郡是國之屏障,一旦割去將無險可依。

    這種當面打臉的行為自然不能姑息,宋欽宗當場就罷免了李綱的職位。

    既然金國開出的條件這麼有誠意,我大宋GDP又佔全世界的60%,那還有什麼理由繼續打下去呢?

    所以金軍對汴梁形成合圍是在一月底,而不出二月份,康王趙構就和太宰張邦昌就已經來到金營履行承諾,請求金國退兵了。

    期間种師道的十萬大軍已經抵達汴梁,完顏宗望為了避其鋒芒,率軍後撤數十里。李綱曾和种師道商議,趁金軍被議和麻痺的時候派人劫寨,他們甚至說服了怯懦的宋欽宗來支援這個決定。

    但是李邦彥懼怕這種行動打破和議,竟派人把种師道和李綱的計劃通報給金軍,最終前去劫寨的精銳西軍落入金國圈套,傷亡慘重。

    劫寨之戰失敗後,金軍再次向前,兵臨汴梁城下。

    宋欽宗嚇得魂飛魄散,趕緊罷免了李邦和种師道的軍權,跟金國人謝罪說

    初不知其事,且將加罪其人

    以前我真不知道劫寨這件事啊,現在我已經重罰他們了。

    為了避免再節外生枝,宋欽宗乾脆下令以後不得招惹金國人,有個炮手一時忍不住朝金軍放了一炮,最後竟被梟首處死。

    經過這一番折騰,宋欽宗也不可能再有膽量違抗金國提出的條件了。

    而完顏宗望撈得盆滿缽滿以後也打算撤軍,因為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帶了三萬精銳正在趕來,再不走就可能被合圍。

    种師道和西夏打仗打了一輩子,當然知道這時候該怎麼處理,他跟种師中寫信,讓他看著金國人,等他們過黃河的時候過到一半的時候,就出面痛打落水狗。

    李綱也建議派十萬大軍跟著金國人,一旦他們形勢渙散,就縱兵出擊,和种師中的軍隊匯合,擊其首尾於不顧。

    然後士大夫們再一次站了出來,他們說love&peace,宋欽宗也深感和平來之不易,就在黃河邊上豎了一排大旗,一切行動到此為止,任何人越過大旗追擊金軍都一律處死。

    於是完顏宗望率軍安然北撤,返回金國。

    完顏宗望這次孤軍深入,把宋朝全國軍隊玩弄於股掌之上,用極小的代價換回無數金銀牛馬,如此戰績吹成絕世名將也不為過。

    他如此輝煌的戰績,宋朝士大夫們自然應該記首功,而郭藥師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郭藥師是遼國渤海郡人,自從保大元年被遼國朝廷招安,他就一直領兵和金國作戰,數年間殺獲甚多,和金國人說是勢不兩立也不為過。

    在金宋聯軍攻滅遼國,漢人不再被北遼政權信任的情況下,郭藥師又毅然率八千精兵、五百鐵騎和一州四縣之地投降了宋朝。

    這樣的一個人,宋朝用張覺之死寒了他的心,絕了他的後路。

    即便如此,在金軍南下的時候,郭藥師仍然鎮守燕京,和金國人血戰三十里,一度還佔據了先機,只是最後援軍潰逃,他才落敗投降。

    再之後就是郭藥師一個人的表演了,金軍南下他奮勇向前,金軍撤軍他力排眾議,金軍圍城他千里傳音,指引完顏宗望列出和議條件,最大程度上羞辱趙宋朝廷。

    所以史書上說

    宗望能以懸軍深入,駐兵汴城下,約質納幣,割地全勝以歸者,藥師能測宋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

    這樣的一個人,不知道對宋朝絕望到什麼程度,才會做出這些舉動。

    郭藥師當然不能算是個小人物,但是即便是個大人物,圍繞他周圍的謎團,歷史也不會給出答案。

    歷史只會推動戰爭的車輪,繼續滾滾前行。

    完顏宗望率軍北撤以後,人們才發現宋徽宗已經跑到了鎮江。

    宋徽宗在鎮江也沒安生,他不僅大興土木,還對追隨者大行封賞,甚至還給東南各州府發了不少聖旨,調動軍隊。

    這是你一個太上皇該乾的事情嗎?

    於是朝野上下都有傳聞,說這老東西要在鎮江復辟,重登大寶。

    宋欽宗自然不樂意了,我冒著生命危險秀了一波操作,最後秀走了金國人,現在你又想回來當皇帝?

    宋欽宗馬上就跟他爹道君皇帝宋徽宗下了一道聖旨,命令他“依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指揮”,讓他好好煉丹吃藥,除了教門以外的事情啥都不要管。

    “道君意不可測” “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

    這還不算完,宋欽宗又把他爹的親信宋煥拉到小黑屋裡談心,讓他勸說宋徽宗重返汴梁。

    宋煥對這次談心印象深刻,回到鎮江沒幾天就說服宋徽宗一起北上。

    處理完內部的心腹大患,宋欽宗才想起來外部的邊疆大患。

    對於金國隨時都能打到黃河邊的情況,种師道坐立不安,他對宋欽宗爺倆的智商深有感觸,自己要是帶著人回了西北,這倆活寶指不定會搞出什麼事來。

    於是种師道就跟宋欽宗上書,建議在黃河兩岸屯集重兵,防止金軍南下。

    宋欽宗這次難得智商上線,批准了种師道的建議。

    但是士大夫們不樂意了,中書侍郎唐恪給朝廷上書,說京城周圍養那麼多軍隊要花多少錢啊?要是金軍不來,這些錢糧不就浪費了嗎?

    這個理由的說服力太強了,所以宋欽宗的智商再次下線,又把种師道的建議駁了回去。

    种師道聽到這個結果以後,氣得血管爆裂,沒幾天竟然病死了。

    氣死了种師道,宋欽宗還不算完,他要繼續作死。

    當時金國派了兩個使臣來出使宋朝,對宋朝上次的盛情款待表示謝意。

    宋欽宗一看,呦,這倆人以前是遼國人啊。

    遼國是被金國滅掉的,我們雖然跟金國一起出了兵,但是也沒打出來什麼戰績,所以從宏觀上看,大宋說不上是大遼的敵人。

    大宋是大遼的友軍啊!

    宋欽宗相信自己的魅力足夠感召大遼亡國奴,讓他們成為大宋安插在金國心臟的釘子,就派人給他們送了一個蠟丸,蠟丸裡塞了一封招降書信。

    這倆使臣看到書信以後,被宋欽宗的智慧深深折服,馬上就回國把書信交給了完顏宗望。

    而完顏宗望,正好缺一個二次揮兵南下的藉口。

    以這封蠟丸書信為契機,完顏宗望在九月五號再次起兵,十二月十號就抵達汴梁城下。

    這次重返汴梁,距離他上次率軍北返,也不過九個月而已。

    宋朝朝廷為之震動,傳檄天下,號令各地精銳王師前來保衛汴梁。

    只是這一次,他們沒有那麼幸運——上次迫退金兵的种師道病死了,拱衛汴梁的李綱也被趕出朝廷,遠在夔州(重慶),而鎮守太原的王稟和千里奔襲的种師中也已經戰死了。

    宣和七年,金軍第一下南下的時候,王稟就在太原抗擊金軍,前後血戰數月,完顏宗翰麾下的數萬金軍受他所阻,半步不能向前,汴梁也因此免遭兩路金軍夾擊的厄運,种師道的十萬大軍也得以迅速渡過潼關,直抵汴梁。

    但是之後宋金和談,宋欽宗竟然同意把這座鐵血孤城割讓給金國,是以兵部尚書路允迪前來宣旨,命令棄城撤軍的時候,王稟拒不領旨,繼續堅守城池。之後金軍對太原圍城,自春初至秋末,前後達九月之久,最終城內糧草盡絕,太原陷落,王稟身被數十創,力戰殉國。

    在這期間,王稟未能等到一兵一卒的援軍。

    种師中也曾孤軍奔襲,意圖解太原之圍,但終究在太原城外百里處力竭而敗,全軍覆沒。

    太原陷落,种師中戰死以後,完顏宗翰西趨洛陽,南渡黃河,上次勤王成功的十萬西軍徹底被隔絕在潼關以外。

    十二月十七日,在完顏宗望抵達汴梁七天以後,完顏宗翰率領的金軍也抵達汴梁城下。

    形勢雖然危急,但大宋畢竟號稱三百軍州,宋欽宗雖然窩囊,但是畢竟仍是天下歸心,朝廷一聲令下,各地就有無數大軍開出九門之外,日夜兼程地向汴梁進發。

    但宋朝君臣還是非常惶恐。

    之前的中書侍郎唐恪因為怕花錢,不願意在黃河兩岸佈置重兵,結果氣死了种師道。這一功勳不能說不卓著,於是宋欽宗給他升官當了宰相。

    唐恪派人去慰問完顏宗望,說上次金銀也給了,牛馬也給了,為什麼你們又來了?

    我不是完顏宗望,我要是完顏宗望,聽到這個問題只怕當時就會笑出聲。

    完顏宗望說太原三鎮你們也沒痛痛快快給啊。

    原來是這樣,那太原三鎮給你們,你們是不是就不來了?

    完顏宗望繼續笑,那當然,大家都是體面人。

    於是宋欽宗授意,唐恪召叢集臣,說了金人南下的理由,然後大家一致認為:

    應該把太原三鎮給金國人!

    金騎再來,邀割三鎮,恪集廷臣議,以為當與者十九,恪從之。

    自古軍國大事不成,都是因為君臣同床異夢,現在大宋君臣同心協力,那還何愁大事不成?

    宋欽宗很快就給金國答覆,太原三鎮給你們,我們不要了,也不往回搶了。

    為了讓金國人感受到大宋君臣的誠意,唐恪還通知了各路勤王的軍馬,你們不用來了,沒啥事,回去吧。

    這真不是我瞎編,這是寫在《宋史》裡頭的。

    使者既行,於是諸道勤王兵大集,輒諭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

    當時趙構就任兵馬大元帥,在河北一帶募兵勤王,宗澤踏冰渡河而來求見,說汴梁被圍已久,請趙構儘快起兵。

    結果宋欽宗就送了封手諭過來,說和議可成,你們不用來了。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日久,入援不可緩。會籤書樞密院事曹輔齎蠟封欽宗手詔,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

    你看,連皇帝陛下都發話說沒事了。

    於是各路勤王的大軍就回去了。

    於是完顏宗望就開始攻城了。

    宋欽宗和士大夫們嚇壞了,這金國人咋不守信用呢?

    好在汴梁經歷代營造,是有名的堅城,宋朝雖然沒有援軍,也仍可堅持不少時間。

    只要皇上意識到自己有多傻逼,或者別人意識到皇上有多傻逼,勤王的軍馬就會繼續趕來,大宋就還有一線生機。

    ——其實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那就是平定水泊梁山、滅了宋江吳用的張叔夜,他也收到了唐恪讓他撤軍的命令,但是他感覺這個命令實在太傻逼了,就沒有加以理會,而是率領兩個兒子帶著一萬多軍馬繼續前進,最後經過一番血戰,全軍突入汴梁城中。

    但是像張叔夜這種二愣子還是太少,宋欽宗和士大夫們就聰明得多,他們感覺憑人力打不過金國人,於是就打算藉助天神的力量。

    皇上有這個想法,做臣子的自當盡心竭力,為國效忠。

    於是兵部尚書孫傅四處打聽,最後聽說汴梁城裡有個士兵叫郭京,身懷佛道秘法,可御六甲天兵,就把他推薦給了宋欽宗。

    宋欽宗一聽高手在民間,趕緊就把郭京招上金鑾殿,問他退敵之策。

    面對九五之尊的無上天威,郭京的表現比秦舞陽強得多。他向宋欽宗侃侃而談,說只要用7777個六甲天兵佈陣,使出“毗沙門天王法”,就可以生擒完顏宗望,大破金軍。

    聽到這個,宋欽宗激動地手都顫抖了,當場賞賜給郭京金帛數萬,讓他招募六甲天兵。

    郭京拿到錢以後,也知道軍國大事馬虎不得,趕緊就去外面找了七千多個市井無賴,然後跟宋欽宗覆命,說事情辦妥了。

    宋欽宗龍顏大悅,想不到愛卿如此給力,那就準備出兵吧。

    到了出兵的黃道吉日,宋欽宗君臣前來城樓觀禮,看郭大師如何以神兵破敵。

    而郭大師畢竟是郭大師,他先掛起一副天王神像,又行了一套六甲秘法,再命令汴梁守軍撤去城防,開啟城門,七千名混混為後應,三百名混混列前陣,向金國大軍發起衝鋒。

    金國人愣住了,這是鬧哪樣?

    愣完以後,金國人發現這些混混也不過爾爾,就抽刀在手,把他們砍死在當場。

    圍觀的宋朝君臣一片譁然,城樓上一片混亂,宋欽宗君臣互相踐踏,爭相逃命,郭大師也趁亂溜走了。

    而城門卻沒有關。

    金國大軍趁勢攻城,汴梁守軍堅守了一個多月的外城就此淪陷。

    外城即破,內城已是甕中之鱉。

    這一次宋徽宗沒有充分發揮他的特長,自然就和宋欽宗一起困在城內,當了亡國君。

    期間宋欽宗也曾短暫想起李綱,就給李綱下了一道旨,讓他趕緊來給大家擦屁股。但是詔書還沒到李綱手裡,汴梁就已經陷落了。

    我大宋亡起國來就是這麼快,根本不給人反應機會。

    就算你爹是李綱都不行!

    再之後,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劇情了。

    靖康二年一月,宋欽宗前往金軍大營簽署了降表,大宋正式對大金俯首稱臣。

    既然稱臣了,那就得任人宰割。

    完顏宗望先命令宋朝交出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為了滿足金國人的要求,宋欽宗下旨搜刮臣民百姓,連皇后的孃家人都不能倖免。但是民間金銀早已被盤剝殆盡,根本不可能湊出金國人所要求的數目。到月底的時候,也只搜刮到金十六萬兩、銀二百萬兩、衣緞一百萬匹,和金國人要求的數目相差甚遠。

    宋欽宗恐懼之下,先後處死了四個負責搜刮的大臣,然後又到金軍大營求情。完顏宗望雖然沒有見他,卻也大發慈悲,指了條明路——拿其他東西來抵數吧。

    比如祭天禮器、天子法駕、圖書典籍、大成樂器、百戲服飾,比如諸科醫生、教坊樂工、倡優工匠,比如美貌婦女。

    美貌婦女一項,完顏宗望開出要求是一千五百人。

    吏部尚書王時雍對這種事情最來勁,到處搜刮婦女送給金國人,人稱“金人外公”。開封府尹徐秉哲也不甘人後,連蓬頭垢面的民女都不放過,找人給她們梳洗打扮然後裝車,整車整車地送往金軍大營。

    為了相應他們的工作熱情,宋欽宗甚至拿自己的嬪妃和宮女來湊數,鼓勵大家共襄國難。

    “選納妃嬪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準金一千錠,得金一十三萬四千錠,內帝妃五人倍益。嬪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準金五百錠,得金二十二萬五千五百錠。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準金二百錠,得金二十四萬八千二百錠。宮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單四人,宗婦二千單九十一人,人準銀五百錠,得銀一百五十八萬七千錠。族婦二千單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準銀二百錠,得銀六十六萬四千二百錠。貴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準銀一百錠,得銀三十三萬一千九百錠。都準金六十萬單七千七百錠,銀二百五十八萬三千一百錠。”

    在王時雍、徐秉哲等人的努力下,最後用來抵價的婦女居然有一萬一千人之多,遠遠超出完顏宗望的心理期望。

    只是像王時雍、徐秉哲這樣的治世能臣畢竟不多,所以金國人要求的的人物錢財還是遲遲湊不夠,前去求情的宋欽宗就一直滯留在了金營。

    靖康二年二月,金太宗向完顏宗望下旨,廢宋欽宗為庶人。

    又過了七天,完顏宗望命令宋徽宗前往金營覲見,宋徽宗不敢違抗,只得前往。宋欽宗與他會面,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你哭你麻痺?

    靖康二年四月,汴梁周遭已經掠無可掠,完顏宗望決定率軍北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人,連同他們各自的皇后,太子、皇孫、親王、駙馬、公主、妃嬪等在內的三千宗室,汴梁周圍的十萬臣民和工匠,無數漢唐相傳和大宋開國的古董文物和圖書典籍,都被金國人裹挾北往,消散在北地的萬里腥膻中,北宋就此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又稱“靖康之恥”。

    在金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宋朝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也遠未到城破國滅的地步,更不是說沒有精兵強將。

    但金國兩次南下都不費吹灰之力,用不了四個月就能圍城,然後用不了一個月,大宋君臣就會放棄抵抗。

    他們葬送了所有匡扶社稷的機會,一起陪葬的是中原的大好河山和千萬子民。

  • 9 # 湖雨碧潭

    靖康之恥是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的事件,金兵南下攻佔宋朝汴京蒐集財物,擄走徽欽二帝及後宮和臣民,導致北宋滅亡。從此宋室南遷,南宋與金朝進入南北對峙的歷史狀態。那麼,靖康之恥是如果發生的,朝庭兵將何在呢?

    宋金結盟形勢

    公元1111年漠北草原大金興起,宋金結盟共同對抗遼國,訂立海上之盟,金宋兩路出兵夾擊滅遼後,大金佔領遼國,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將輸遼歲幣轉給大金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國攻下遼土全境,俘虜遼帝。宋軍無能,沒有打下燕京,只好另加歲幣給金,收回燕雲大部。宋金兵力量懸殊極大,就給金兵南下攻宋埋下了伏筆。以後,金國利用叛兵留宋宋朝策反的所謂口實兩次發兵南下攻擊宋都汴京,攻佔宋都汴京是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歷史上稱靖康之難,也叫靖康之恥。

    徽宗傳位太子不合時機,主戰派遭受壓制

    宋金聯盟滅遼,金兵戰鬥力十分強大所向無敵,敵人望風披靡。而宋軍十萬大軍卻敗於遼國燕京城下。金國的強大弓馬坐騎優勢充分發揮展現出來,做好了攻宋的軍事準備。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遼滅後不久,金人李覺叛逃歸宋,宋朝策反原遼國舊臣被金國當做違盟藉口,發兵第一次攻宋。當金兵東西兩路進攻宋都汴京時,宋朝西軍種師道力阻金兵於太原不前;汴京守禦使李綱守衛有方,暫時保住了京城免於陷落。金兵一路縱掠周邊而去。但宋徽宗嚇破了膽,立即隱退,傳位太子宋欽宗,改元靖康元年。

    靖康之恥歷史之時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第二次出兵攻宋,一路從西對付宋朝西軍,一路從東攻擊汴京。這時,宋朝主戰將領遭到排擠出隊,文職掛帥排程無方,宋都汴京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虜,金銀財物全部打包,後宮皇族一個不留,臣子機構收拾乾淨,北入金都,北宋滅亡。這就是歷史上十分傷慘的靖康事變,靖康之恥。以後岳飛在《滿江紅》中寫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後人感溉不已。

    靖康之變以後的歷史影響

    靖康之變後,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金兵南下北方弓馬文化進一步融合中原文化了。1127年6月,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稱帝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元年,準備收復失地,從振大宋王朝。然而宋室南遷以後,中原北國歸入金朝的統治之下,宋金出現了一時南北對峙的歷史局面!

  • 10 # 減水書生

    我們總是誇大了名將的作用。這其實是一種聚焦錯覺。

    聚焦錯覺,就是當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在某一點的時候,就會誇大這一點的作用。所以,當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到名將身上的時候,認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那麼名將的作用就被大大地高估了。實際上,可能比一將更難得的,是千軍。認為只要名將在手,就能大捷在即,這隻能是一種天真的妄想。

    01.徽欽二帝手下沒大將嗎?

    种師道,蔭補文官出身,是大學者張載的學生,後轉任武職,長期在西北抵禦西夏。可以說,這是一個從基層打上來的大將,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能力有能力、要忠誠有忠誠。抵禦西夏,屢立戰功;輔童貫徵遼,挽大軍於即倒。金人南下,臨危受命,擔當京畿河北制置使,他是一個標準的職業軍人和徹底的抗金派。

    金使王汭在廷頡頏,望見師道,拜跪稍如禮。帝顧笑曰:“彼為卿故也。”

    金國使者王汭,在大宋朝堂上不知道有多囂張,擺明了就是要往死欺負大宋,能敲出多少銀子就敲出多少銀子。但是,一看到种師道入朝,立即就慫了,馬上跪拜行禮。這是一個讓敵人感覺到恐怖的將軍,能說不是大將嗎?但是,後來被一夥投降派擺弄來、擺弄去,老將軍悲憤交加、一命嗚呼了。

    李綱雖然是文臣,卻成功組織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雖然沒有明朝于謙的北京保衛戰精彩,但也結結實實地保住了首都開封。金人見攻城不破,然後開始採用和談與敲詐的伎倆。於是,李綱被撤職,但是因為開封軍民群情激憤,李綱再又復職,繼續組織東京保衛戰。最後呢?金人撤兵,李綱隨即就被撤職,然後被趕出朝廷,先貶到江西、再貶到重慶。

    後來,李綱在高宗朝得到了重用。於是,他啟用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如宗澤、張所、傅亮等人。而且,改革軍政,頒佈新軍制二十一條,建議在長江、淮河和黃河沿岸建立置帥府,對金人入侵實施大縱深防禦。大縱深防禦沒啥可牛的,關鍵是改變了北宋內重外輕的尷尬局面。黃河、淮河與長江等沿岸要地置帥,就是把軍事力量放在該放的位置上,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節度使模式。這種手段很管用。雖然會削弱中央力量,但滅國在即,國家還要擔心地方造反,那大宋乾脆投降算了。

    但是,李綱在高宗朝也就當了75天的宰相,要麼說“李綱為金人所惡,不宜為相”,要麼說“李綱名浮於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無論怎麼說,李綱就是當不了宰相,即便當了也當不長。

    所以,宋朝是敗在沒有大將嗎?在徽欽二帝的時候,除了一個种師道被氣死了,其他的主戰派大臣和將軍都活著呢。而且,後起之秀,如岳飛等,也已經在軍中效力了。

    02.金人搶劫、但搶過了頭兒

    金人滅遼後,馬上就要揍大宋,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大宋無論老實不老實,金人肯定要揍它。因為金人跟契丹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物種。

    契丹的大遼,一手拿著幽雲十六州的賦稅和大宋的歲幣,一手控著草原和草原騎兵。所以,他能夠自力更生,能夠自己養活自己。雖然一直沒有放棄草原,但大遼漢化得比較徹底。簡單說,契丹大遼曾經是強盜,除了搶劫中原啥也不會,但現在它已經升級了,也自稱皇帝、也建立了國家。所以,大宋與草原的關係,就是大宋與大遼的關係,大遼是草原上的一個穩定的博弈對手。於是,除了戰爭,大家可以談判、可以通商、可以搞各種禮尚往來。

    但是,新崛起的大金是一個純粹的草原政權,除了當強盜、去搶劫,啥也不會幹。打下了黃河以北,自己也不會治理,甚至連賦稅都收不上來。否則,金人也不會打完就搶、搶完就走,跟大宋談判就是要錢、要女人。大宋放棄黃河以北、放棄開封,把這些地方拱手相讓了,金人也無法在這些地區建立統治。岳飛北伐為什麼那麼順利?因為金人根本就不怎麼留戀大宋的北方土地,打不過我就走,等攢足力量再來搶劫。這就是女真人的行事邏輯。

    所以,大金前後兩次圍攻開封,其目的根本就不是滅國而是搶劫。但是,估計連金人自己也沒想到,大宋不僅弱而且慫,搶得過猛,直接把兩個皇帝給搶走了。

    因此,把沒必要各種細節全部忽略,就是一條主線:

    草原金人殺入中原來搶劫,中原大宋連抵禦都不會、甚至也不敢。然後,金人搶得乾乾淨淨、大宋輸得徹徹底底。金人本來是想搶雞蛋,結果連下蛋的老母雞也給搶回來了。於是,也就有了靖康之恥。

    估計金人也很後悔,因為搶得這麼徹底,以後還怎麼搶?所以,金人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偽楚和偽齊政權。因為大宋被搶跑了,自己看著大片土地和滿是怒火的大宋子民,放牧也沒那麼多馬、殺人又殺不完,只能自己整兩隻雞在這下蛋。

    03.大宋當真弱得一塌糊塗

    唐宋比較接近,所以宋粉們老說大宋不弱,說大宋對外戰爭的勝率在70%以上,而唐朝連50%都不到。但是,這裡有一個統計誤區。

    一個誤區是大宋的勝率主要集中在建國初期,也就是內部搞統一的階段。這時候的軍隊,主要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驕兵悍卒。草原騎兵只會搶劫,五代十國的驕兵悍卒除了搶劫啥也不會。所以,這兩夥人碰到一起,肯定是誰也不服誰。五代十國這夥職業軍人不僅能打,而且武器還好,要錢不要命。所以,草原騎兵就是在囂張,也不敢隨便到中原跋扈,只能看著這夥人自己打來打去。石敬瑭不割幽雲十六州,契丹的大遼就是搶不過去,因為草原騎兵打不過這夥人。

    另一個誤區是大唐戰爭的難度係數要高得多,跟大宋不是一個級別。揍高句麗,從長安殺到朝鮮、還跟日本幹了一仗;揍薛延陀,殺到貝加爾湖,開疆葉尼塞河;經略西域,跨過蔥嶺殺到中亞;揍高原帝國吐蕃,青海打完、隴右打,隴右打完、西域打。大唐的對手遍佈高原、草原和大海,其戰爭的難度係數,跟北宋都不是同年而語的。

    所以,依據勝率統計,毫無意義。大唐即便勝率低,也是強唐;大宋即便勝率高,也是弱宋。

    弱到什麼程度?

    東京汴梁聚集的大宋禁軍,甚至連馬都不會騎,只能徵調西北的野戰軍。而西北野戰軍,也就是种師道的軍隊,其戰力也就勉強跟破敗的遼軍僵持一下。因為童貫聯金滅遼的時候,大宋這方面的戰績一塌糊塗。被女真騎兵打得頭也不敢回的遼軍,一路向南就能把宋朝軍隊沖垮。這時候,還怎麼好意思說大宋的戰爭勝率如何。

    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時候,种師道對宋欽宗說:

    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乎?

    但是,女真人根本就不用什麼知兵。怎麼打你怎麼合適,打你你死、滅你你亡;打完了就一邊搶劫、一邊往家走;你也不敢追,追了就回馬槍弄死你。即便种師道在世,女真人是怕他一下下,然後就不怕了。因為北宋的軍隊不堪一擊,霍去病、李廣在世也沒用,直接開幹就行。

    04.大宋為什麼這麼弱

    從金人的角度說,是搶劫搶過了頭兒。大宋呢?大宋,就不是一個準備打仗的政權,也沒有準備打仗的軍隊,弱得一塌糊塗。

    大宋為什麼這麼弱?

    不說大宋之前的五代十國,這夥驕兵悍卒誰也惹不起;但是,往前推,中原民族打蠻夷,也是碾壓式地痛揍。強秦、大漢、盛唐也不說了,就說漢末到三國,中原打成了十幾個大小諸侯,但東胡的烏桓、草原的匈奴卻從來不敢囂張。原因就是這裡面有一個文明代差的問題,政權效率、文化凝聚以及技術手段,中原碾壓草原。那麼,大宋這個中央帝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大宋之弱是整個國家系統的弱,什麼名將領兵也沒有用。

    一個是社會基礎。秦朝統一中國、漢朝整合中國,然後中國內部可以說沒問題了。中原大地是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政權、統一的意識形態。但是,內部沒問題了,外部還有問題,就是中原政權必須面對草原問題。於是,從秦漢到隋唐,根本就沒有什麼皇權不下縣。編戶齊民、重農抑商就是例證。老百姓不是怎麼自己舒服就怎麼生活,而是國家怎麼方便管理怎麼生活。編戶齊民才能數人頭徵稅徵兵,重農抑商才能把財力集中到國家手中。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乾草原。整個中央帝國,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管制模式。但是,宋朝因為不用獨自面對草原問題,所以漢唐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存在了。王安石變法就是想扭轉這種局面,但王安石失敗了。為什麼失敗?因為北宋根本就沒有解決草原問題的必要,所以嚴格管制的社會模式不需要。

    另一是廟堂精神。种師道為什麼會被氣死?李綱為什麼棄而不用?因為整個廟堂不是腐敗而是集體無鬥志,從皇帝到宰相再到文武百官,根本就不想打仗。從澶淵之盟開始,北宋就形成了用錢解決草原問題的路徑依賴,因為這種方式的成本足夠低,甚至不需要什麼成本,給契丹大遼的歲幣,開個邊貿就能賺回來,甚至還有盈餘。所以,對付女真的大金也是這個套路。但是,這種方式有一個前提,就是草原上得有一個穩定的博弈對手。大金剛剛崛起,正式彪悍無前的姿態,它可不是一個穩定的對手。金人當然要錢,但彪悍起來可能要命,搶劫還要殺人。

    再一個就是無能戰之兵。西北的陝軍能硬幹一仗,但是,金人太強所以幹得不動、自己人又搗亂所以被幹死。除了种師道的這支生力軍,大宋還能拿出什麼像樣的軍隊。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我們把目光全都聚焦到了名將身上,而忽略了戰士染疆場、壯士十年歸。

    唐徵吐谷渾汗國,大唐戰士沿著河湟谷地猛追不止,沙漠無水就殺軍馬飲血而戰,一直追到今天的新疆,殲其殘部。蘇定方平西突厥之戰,突厥可汗連夜遁逃,胡天八月即飛雪、平地雪厚二尺餘,而大唐將士則是雪滿弓刀、猛追不止。西突厥可汗所部,與其說是被唐軍擊潰的,不如說是被唐軍追潰的。大唐之強,不止是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還有大唐六百多個折衝府的府兵。這種戰士,大宋有嗎?大宋沒有,而且大宋也不允許有。

    所以,大宋就只能一直弱了,弱成了靖康之恥。到了南宋,這種局面有所改觀。中央也能放權了、武將也能被高看一眼了、軍隊也能頑強一下了,因為南宋再不爭氣,就不用蒙古人動手,女真人就能衝過長江了。

  • 11 # 散步的魚讀歷史

    在北宋歷史有兩次汴京之圍。這兩次汴京之圍的進攻勢如破竹,從東西兩路出發,目的直奔汴京。第一次汴京之圍,只有東路軍隊,另外在太原遇到宋軍頑強抵抗,守將張孝純守住了太原,沒有讓西路軍更進一步;在第二汴京之圍,金軍已吸取第一次交戰失敗經驗,而北宋朝依舊是以前的北宋朝,軍事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在兩軍合擊下,就有了中國歷史最滑稽的一幕——金國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史稱“靖康之難”。

    但因此說,北宋時期沒有大將有失公允。

    一、宋徽宗、宋欽宗手下的武官

    北宋朝還是有能征善戰的將領。

    在宋徽宗時期,降將郭藥師戰鬥經驗豐富,手下的常勝軍是北宋唯一一支可以和金國正面對抗的軍隊。在後來一次與金國的一次作戰中,宋軍三線合同作戰,郭藥師的常勝軍長驅直入,直奔金國扎住營地,但由於其他兩支軍隊吃了敗仗,只得退回城中,後因城中守將投降金國,並要取郭藥師的人頭,獻給金國,郭藥師無奈之下,與其被殺頭,不如投誠金國。

    獲得郭藥師王牌師支援的金兵長驅直入,直達汴京,在即將圍城汴京之時,宋徽宗把政權交了宋欽宗。

    在宋欽宗時期仍有能征善戰的將領,种師道、种師中、姚古等。可惜种師道年邁,剩下種師中和姚古,被宋欽宗派去解山西之圍,兵分兩路成鉗勢攻擊。在汴京樞密院的催促下,种師中匆促進兵,為了能快速到達目的地,只能輕裝上陣。可惜當軍隊到達約定地點時,因得到訊息有誤,兩軍並沒匯合,姚古採取按兵不動,只剩下孤軍奮戰的种師中。最後种師中戰死沙場,而另一路統帥姚古也承擔了責任,被免去軍職。

    到此時,才是真正無將無帥的局面,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臃腫的軍事機構讓北宋將軍無用武之地,負責訓練的軍官不負責指揮打仗,負責指揮打仗的軍官不負責訓練,造成將軍不熟悉士兵,士兵不熟悉將軍。其次,沒有統領全軍的將領,無法調動足夠資源,眾將領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排程,雖有兵,也無力與金軍一戰。最要命的是領兵將領沒有軍隊指揮權,制定戰爭方案的是汴京樞密院。而在樞密院下還設定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個官職來限制樞密院。軍權複雜造就了北宋是最不可能發生造反的朝代。

    在這樣的情況,宋欽宗想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決心已開始動搖,天平上的砝碼向主和派傾斜。

    二、徽欽二帝在主和與主站之間搖擺不定造成了——靖康之難。

    宋徽宗時期,一面與金國議和,一面抱著僥倖的心理,希望外部力量能挽救北宋戰爭失利。公元1123年五月,已簽訂盟約的宋徽宗決定接納殘遼投降勢力張覺(投降金國)。可惜正當張覺準備接受受封儀式時,金軍殺出來,事情攪黃了,後來再逃亡中連宋徽宗的親筆詔書被金國獲取,同時也意味著宋金盟約的失效。

    公元1123年八月,宋徽宗重新啟用童貫,採納童貫建議,又招降遼國天祚帝。當時的天祚帝已經是強弩之末(天祚帝在逃亡中,去了西北一帶活動)。聯合遼國只能給金國帶來憤怒。

    在飄忽不定的立場下,宋徽宗從沒有想過要透過增加軍事力量,加強北宋邊線防禦。

    後來的宋欽宗跟宋徽宗也是一個德性。在與金國談三鎮(太原、中山、河間)交割事宜時,金國派遣的是遼國降將蕭仲恭,與之交談後得知他在金國過得並不如意,和他同在金國的耶律餘(重要職位)也過得不好,宋欽宗就接著也做了一件跟他父親一樣的愚蠢動作,寫密信一封交給蕭仲恭,招降他們,但二人並沒有反叛金國的意圖,蕭仲恭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擔心宋國不放他回去,耶律餘更加不會了。金軍也因此放棄了對北宋的指望,開始新的軍事行動。

    在與金兵的交戰中,缺兵少將領的北宋,朝廷主和派得勢,主和派建議宋欽宗罷免主戰派的李綱,最後文臣李剛被派到邊線防衛北方,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主和派的上臺,就註定北宋滅亡。主和派認為金國會不會的再次來犯,已經不重要了,本提議建立戰爭防線再一次被擱淺,因為已經要議和,再設防線豈不是多此一舉。當金兵第二次進攻汴京時,連各路勤王的兵馬都沒有通知。

    三、總結

    在宋徽欽二帝手下還是有大將,可惜在北宋複雜制度之下,大將很難發揮作用。

    宋徽宗、宋欽宗在主戰和主和搖擺不定,錯失加強邊線軍事防線的良機,等金兵已經到汴京城下才反應過來,原來第二次汴京之圍來得那麼快,以至於在城外的幾百枚打炮都來不及拉進城來,成了金兵手中攻城重武器。

  • 12 # 春風解語

    假如一個王朝要覆滅,名將又如何挽救一個危亡的時代呢?顯然名將是無法扭轉歷史的程序的,包括靖康之恥也不是一兩個名將可以改變的。

    比如秦末名將章邯,不是他不能打,是歷史的程序讓必須失敗,當然大家後來都知道了結局,知道結局後的上帝視角就輕鬆了很多。

    名將就不打敗仗了嗎?名將誠然為贏得戰爭帶來了很多勝算,但是他們無法主宰朝堂,朝堂之上的事情,遠比征戰沙場複雜得多,將軍百戰只是沙場鬥爭,而朝堂之上斗的是人心。

    大宋王朝真沒有大將嗎?

    因為發生了靖康之變,大家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大宋王朝完全沒有戰鬥力,是一個任由別人宰割的王朝。

    再加上宋朝以文人為重,對於武將沒有那麼重視,這就讓人們心中產生了另外一個錯覺,徽欽二帝的手上沒有能征慣戰之人。

    事實上並非如此,宋王朝有一些堅決的抗金人士,他們一直以來的理念就是與金人對抗到底。

    比如种師道,雖然是文官出身,可是後來轉任了武職,長期在西北抵禦西夏。

    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

    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抗金人士,他徵遼兵,伐西夏,抗金人戰功赫赫,可惜一代名將隕落,再無人與之並肩了。

    還有一個文臣李綱,他成功組織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

    李綱死守城門,金兵無法破城,想盡了辦法。在這場鬥爭中,宋朝上演了一場荒誕劇目,李綱經歷了撤職,再啟用,無限迴圈了好幾次的撤職啟用。

    等金人撤離之後,他就被趕出了朝堂之上,他一路被貶,而隨著他的貶謫,北宋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李綱為相,他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

    不是徽欽二帝時沒有大將,是因為各有款曲,無法達成一致,主和與主戰派一直在拉扯,內部都無法達成一致,又怎麼能抵禦外敵。

    所以名將在政治鬥爭面前,很可能就變成了“炮灰”。

    金人除了搶沒有別的生存途徑

    金人為何會如此拼命去搶?那一定是有關於生存問題的,而大宋朝為何如此沒有鬥志呢?原因很簡單,經濟發達啊,誰在吃飽喝足後還想著打架毀自己的家產呢?

    那為何遼國沒有金人的猖獗呢?這也可以理解,人家夠吃夠喝了,幹嘛還要去拼命呢?

    兩個少數民族政權都依靠著大宋王朝吃吃喝喝,大遼手握燕雲十六州的便利,還有大宋的歲幣供養,而且遼國的漢化嚴重,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了。

    遼國可以自力更生了,那像金人這種新的草原新貴呢?他們不能看著你們吃香的喝辣的吧,於是就先收拾遼國,遼國收拾完了,再轉頭收拾大宋這頭“肥羊”。

    金人一開始的目的也就是搶點東西,吃點肉,並沒有想過要滅了大宋,他們也擔心吃不下這塊肥肉,可是打到最後,情勢就不同了。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就是這個道理,打著打著發現大宋不但弱,還挺慫。打幾下就有人哭天抹地的要認輸,認輸還不算,還連那些和自己打架的人都收拾了。

    於是乾脆把皇帝也搶過來算了,這樣就可以挾天子以吃“大宋”了,事實證明,確實讓他們吃得飽飽的。

    大宋的國策有兩面性

    大宋的國策重文抑武,文人當道就有是非,兩派利益衝突之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宋朝真不能戰嗎?也不是,大宋建國之初,還是極其能打的。

    五代十國留下的彪騎悍將們誰與爭鋒,草原騎兵們能戰,這些人也是從刀光劍影中淌過來的,誰也不服誰,再加上建國之初,宋太祖不可能就任由別人打,在他的字典裡,絕對沒有主和一說,能打絕對打到底。

    可是宋太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又做了一件昏事,“杯酒釋兵權”,這之後宋朝的國策就以文人為主。

    自古文人相輕,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文人婆婆媽媽起來,能煩死個人,最可氣的是,宋朝是不能殺諫官的,哪怕唾沫星子噴在臉上也不能殺,宋仁宗曾經被包拯噴一臉口水,還要自己起來擦乾淨。

    文人諫言是好事,可是也有弊端,各個派別結黨營私,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文人們鬥爭得如火如荼,武將們呢?也不會真正去打仗吧,即使開戰,各個利益集團又要出來阻攔,种師道、李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金人搶劫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並沒有想過要滅了大宋,只是沒有想到他們那麼弱而已。

    大宋建國之初,那些從五代十國的戰火中淌出來的驕兵悍將,確實沒有幾個人惹得起,吊打那些蠻夷之地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後來的國策,以及文人的利益撕扯,逐漸的讓大宋的武力值開始下降。

    即使有一兩個名將冒出來,也會被打壓下去,這樣的國家體系,註定了會有靖康之恥。而且宋朝還有一個問題,打不贏就用錢解決,長此以往,大家都習慣這個套路了,誰又不想多啃幾口這塊“肥肉”呢?

  • 13 # 四超說故事

    岳飛本來是北宋的,由於不得重用。結果被貶為民。直到北宋滅亡,才有人推薦把岳飛掉出來。

    假如岳飛能夠得到重用,北宋有可能不會被滅。

    但是,話有說過來。岳飛如果被重用,北宋也不一定不會不滅。因為北宋已經太腐朽了。

    北宋的滅亡是因為,朝廷腐朽。南宋滅亡,也是因為朝廷腐朽。北宋,送給了金兀朮。南宋送給了忽必烈。

    可見,宋朝似乎就是送給人的。由於宋朝納貢金國,導致民不聊生。

    朝廷太懦弱,遭來外邦欺。

    後來,朱元璋吸取宋朝的教訓。對待外邦,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結果終於把蒙古人趕出關外。後來朱元璋為了,擴張國土。承認蒙古是元朝。

  • 14 # 泰山124453211

    歷朝歷代的滅亡都與它們的腐敗有關聯,單是有幾個大將是沒什麼作用的,人們往往認為岳飛不死就可以光復國土,這只是小說中的夢想,真實情況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國家的強盛,首先需要一個強大的有正確戰略思維的領導團隊,還必須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和優秀將領,以及保證戰爭的物質。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真是有很多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只是區區的萬把人,清朝的軍隊有三十多萬,也有火器營,但是敗的一塌塗地。九一八事變中國有多少軍隊,日本又有多少?但是一個不抵抗,就讓華人民受凌辱受苦難長達十四年。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腐敗的領導,那麼一切都會完玩,什麼大將也無濟於事!

  • 15 # 寒星針

    可能是“北宋無良將,南宋無良相”這句話的誤導,也可能是北宋滅亡太快的緣故,以致於給人的感覺是由於將軟兵弱才導致北宋滅亡。北宋能與遼、西夏兩個少數民族強國並立,可不像看上去的那麼弱不禁打。

    到北宋末年,防備西夏的“西軍”成為宋朝最能打的軍隊。楊家將、折家軍、種家軍是其中最有名的部隊。

    北宋與金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勝利就能說明這一點。平宋江的張叔夜,生擒方臘的折可存,楊家將後代楊沂中,《水滸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小種經略”种師道种師中兄弟,臨死仍高呼“過河、過河”的宗澤,提拔並開啟岳飛軍旅生涯、取得真定守衛戰勝利的劉韐[gé],以及姚古、姚平仲、折彥質、折可求等等等等,這些名將在抗金戰鬥中都曾取得過勝利。

    北宋滅亡,不是缺少能戰之兵,善戰之將,而是一心求和。然而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整個北宋政府,是主和派佔上風,上至皇帝,下至文武,面對強敵屈膝求和,希望用妥協、退讓的方式,用金銀財寶做手段,乞求敵人放過自己。可他們的軟弱和富有,反而極大的激發了金國的慾望,把他們一口吞下去。

    靖康之恥,可恥的不是戰敗,而是精神上的屈服、軟弱和投降。是面對敵人既不敢反抗,又不讓別人反抗的無恥。是對外搖尾乞憐,對內耀武揚威的卑鄙。

    北宋表面上是亡於金國之手,實際上亡於宋朝君臣不抵抗的綏靖政策。骨頭軟了,孫武、白起、李靖降世都沒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熬出一鍋好的牛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