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芒
-
2 # 懷疑探索者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他的罪過大,但歷史貢獻更大。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很多,難以一次性描述,下面簡單談幾點重要的歷史功績。
鞏固邊防,拓展疆域是漢武帝最大的貢獻之一。在漢武帝主導下,漢帝國北伐匈奴,為漢民族爭取了生存空間。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迅速擴張 了勢力,控制了塞北的廣大地區,用於控弦之士三四十萬人,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漢初,匈奴不斷侵犯漢邊界。高帝六年,匈奴攻打馬邑,韓王信不敵投降。次年,漢高祖劉邦親帥32萬大軍前往征伐,被匈奴在平城白登山圍困七天七夜,靠賄賂單于的女人才得以脫困。劉邦採納了劉敬的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選派宮女為公主嫁給單于,還每年饋贈給匈奴人大量的絲綢、酒、食物,並且開關市貿易。惠、呂、文、景四朝均與匈奴續訂了和親的條約。但匈奴依舊經常難以侵犯漢帝國,到處燒殺掠奪。文帝十四年,匈奴的騎兵一度深入到距離長安僅僅700裡的地方。漢武帝繼位後,決心改變以外被動忍讓的政策,全面開展對匈奴的反擊。從元光二年開始,到元狩四年。漢帝國一共開展與匈奴的戰爭十餘次,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漢武帝提拔重用了外戚衛青,之後又重用了霍去病為將,深入大漠,對匈奴開展了戰爭。在歷次戰爭中,匈奴至少損失了30萬軍隊和200萬人口,漢軍也損失很大。匈奴因為遭遇了一系列來自中原王朝的沉重打擊,主力被迫向西遠遠的遷徙出去,出現了“幕(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匈奴的威脅基本被解除,中原漢族人民獲得了生存空間。
漢武帝還獨尊儒術,派遣使臣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往西南通西南夷,東定朝鮮。這些都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總之,漢武帝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堪比秦始皇嬴政。經過漢武帝在任期間的一系列的辛勤努力,漢朝的疆域比秦始皇時期增加了接近一倍,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疆土邊界,這是漢武帝最大的貢獻之一。
-
3 # 詩書君
漢武帝將漢朝帶到了空前繁榮的時代,他的主要功績可以分為三類:學術、文治、武功。
學術上:自從秦始皇下令焚書到孝惠皇帝劉盈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面,戰事不斷,讀書人四處逃竄,人們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整理一下先秦的典籍。孝惠皇帝劉盈解除了禁書令,學術得以在民間萌芽。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人民富足,學術也開始蓬勃發展。確立了儒家為正統的學術,且不去評論這一做法對不對,儒家佔據中國思想兩千多年,能夠長久不衰,就已經說明這一套體系有了不起的地方。漢武帝手機民間藏書,然後放在皇家圖書館,許多都是民間的孤本或者絕本,這對於後人瞭解秦漢以及先秦都有很大的幫助。司馬遷曾經在皇家圖書館裡面飽覽群書,為史記的創作提供了直接的資料。漢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中國文學的一個頂峰,比如司馬相如,枚乘等等大家。
文治上:秦國廢了分封推行郡縣制度,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之後,實行了妥協,採取了郡國並行制度,而且形成了皇室功臣外戚三系相互制衡的體系。到了漢武帝,削平了諸侯王,建立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將郡縣制度幾乎推向了全國。漢武帝對當時的天文曆法都進行了修改,雖然後來天文歷算有進行修改,但是都是漢武帝的為基礎。
武功上:這也是漢武帝最大的功績,後人歌頌漢武帝的重點。漢武帝的開疆拓土東方到達了朝鮮,北邊徹底擊潰了匈奴主力,西面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路,才有了後來的絲綢之路,南面將兩廣地區還有云貴地區統統納入中國版圖。
對於漢武帝的評價始終逃不開好大喜功四個字,而且他窮兵黷武,將漢朝七十年休養生息所積攢的財富全部的揮霍一空,等到他的晚年如果不是罪己詔,恐怕大漢王朝已經危在旦夕。但是他所開創的盛世是後人無法抹殺的,他有專制帝王的毛病,由於歷史時代的限制,我們也不應該過於苛刻,他所建立的大漢光榮,是每個人都值得自豪的。
-
4 # 歷史沉澱的理性
漢武帝即位於公元前141年,執政時間54年,後人對他有各種評價,但總體上都肯定他的文治武功。《史記》作者司馬遷用“漢興五室,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的精短總結,概括漢武帝一生的事蹟。即對外用戰爭手段開疆拓土,漢武帝時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主體部分;對內建立治國方略和制度,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貢獻。東漢應劭評價漢武帝:“攘夷闢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冠於百王矣。”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夏增佑先生說:“武帝時為中國極強之世,故古今稱雄主者,曰秦皇漢武。”漢武帝是一位在歷史上作出傑出貢獻、對歷史有深遠影響的百代之帝王。
-
5 # 都叫我銀醬
漢武帝,給人的印象其實就是打匈奴,而且打遊牧民族基本上沒什麼意義。打贏了,他們的土地沒有軟用,還得派兵鎮守,這又是一筆錢,總是,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最後什麼都沒有獲得,如果他不是晚年吃了一場很大的敗仗,出門去輪臺看到百姓如此疾苦,他也不會下達輪臺罪己詔。如果他很順,必定會跟秦朝一樣滅亡。漢武帝掌權後的幾年時間,文景之治的錢就被他花光了,打仗是最貴的。為了搜刮錢糧,也出了不少特別坑人的政策。漢武帝往好了說,功過相抵,正常說其實他不咋地。壞了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
6 # 可汗說事謝謝邀請。秦皇漢武都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帝王,對中華民族歷史影響深遠,由於都處於封建社會早期,他們很多措施都具有開創性,都被稱為開天闢地的帝王。因此,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秦始皇和漢武帝各自有什麼成就。
1.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就是祖龍,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帝國,由於是第一個皇帝,因此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是開創性的,這點無人能比。所以,他被尊稱為千古一帝。具體來說,他的歷史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秦始皇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了中國,並統一了度量衡,讓中國首次實現書同文,車同軌。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將河套、兩廣、浙江和福建首次納入中華版圖,他修靈渠,築長城,廢分封,立郡縣,建立中央集權,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一統帝國。可以說,秦始皇既結束了一箇舊時代,又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始皇基業,功在千秋,利在萬代。
秦始皇
2.漢武帝劉徹。漢武帝是我國西漢時期最傑出的帝王,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他開創了漢武盛世,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武帝也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偉大帝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他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擊匈奴,奠定中華民族的傳統勢力範圍。此外,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定十三州部刺史,頒行推恩令,開闢絲綢之路,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開創察舉制、興太學,推行幣制改革,他的一系列舉措,進一步鞏固了由秦始皇開創的華夏大一統帝國。
劉徹
秦始皇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漢武帝則是鞏固了封建制度,並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二者成就的不同點很多,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對比這兩位帝王的歷史功績,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之政始於秦始皇,中國之境始於漢武帝,秦始皇具有開創之功,漢武帝擁有鞏固之業。對中華民族而言,二者缺一不可,這就是他們的不同。
-
7 # 舊瓶裝佳釀
秦皇漢武所處的歷史時期比較相近,但不同點也有很多,總體來說,漢武繼承秦皇,漢武又發展了秦皇。
從封建制度的形成來看,秦始皇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漢武帝是該制度的鞏固者,秦始皇完成了中原文化圈的第一次統一,甚至北築長城、南屯交趾,極大擴大了中華的版圖,在國內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這些措施為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起到巨大作用,秦亡後,之後的君主都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的中央集權制度(唯一不順應時代的項羽因其逆流而行終遭失敗)高祖到景帝這幾代君王一直在探索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發展之路,甚至出現了反覆(如:郡國並行),直到漢武帝時期,有了充實的物質基礎,有了較為明朗的發展道路,武帝頒行推恩令逐步化封國為郡縣,鹽鐵專營、統一貨幣,將經濟大權收歸中央,向內地內遷軍民鞏固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自此,中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正式完善,後代的制度基本都以此為基礎。
在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上,秦始皇最大的貢獻還是實現了統一,自此之後,統一是中華的大勢所趨,中國的觀念中,國家統一比民主、法治等等更為重要。而統一,又促使中華民族不斷繁衍發展,若無統一,最起碼黃河就沒有統一治理的措施,就不能調動中華大地所有財力物力抵禦外族入侵。而漢武帝發展傳播了中華文明,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鑿通西域,佔領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南抵嶺南,在大範圍傳播了中華文明,漢武帝的壯舉也使世界承認了大漢帝國的富強。打敗匈奴也打出漢民族的威武。雖然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可這是在那個生產力條件下的必然,農耕民族要想戰勝遊牧民族,必須集全國之力,那個時代,保住族群的利益則必然會讓大部分人喪失自己利益。
-
8 # 四十五度歷史
兩位皇帝都是歷史上的知名的梟雄,我們就列舉一下兩位皇帝的主要成就。
秦始皇嬴政首先是第一個統一六國(華夏),並第一個稱之為“皇帝”的人,建立一個權力集中的國家(秦朝),改變舊時代的分封制,並且統一貨幣、文字、衡量尺寸。
其次是開拓疆土,南邊就攻打百越,並且將整個嶺南歸入秦朝的疆土。當時嶺南應該就相當於目前的廣東省、廣西省、海南省和越南的紅河三角洲,簡單的說就是“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匈奴指的是古代蒙古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當時的大部落,攻佔了現在的內蒙古部分地區,也是匈奴第一次最為沉重的失敗;開拓西南,當時西南長期跟內地有交往,秦始皇才決定打通西南,差不多就是現在的貴州、四川、雲南等幾個地方,並設定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同樣也是納入秦朝的版圖了。
再者“長城”,不要看歷史上修建長城很不人道,但是這就是上位者的考慮,當時北面匈奴可是隨時會捲土重來,為了保護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原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連線起來,就形成了現在的萬里長城。
漢武帝劉徹主要成就是開創科舉制度,並統一百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作為統治思想,以法來約束諸位王侯、加強中央權力、財政權由中央統管。
軍事上更是開疆拓土,漢武帝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要匈奴降服中原的帝王,並擊敗匈奴,使匈奴衰落的重要原因。從趕走匈奴到追擊匈奴,最著名的兩位將軍就是衛青、霍去病了。
先是佔領了原屬於匈奴的版塊青海和甘肅的邊境祁連山,使匈奴內部分裂,部分匈奴投降;再對匈奴追擊到現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開拓西域,佔領大宛國現在的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並佔領現地處新疆的樓蘭、尉犁、危須等西域六國。攻打當時的西域強國龜茲,使龜茲斬將投降。進攻朝鮮,並滅了衛氏朝鮮,把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漢武帝的統治範圍。南邊攻打到越南的南部,西南統治了海南和南海的一些島嶼。
-
9 # somin62
其實很簡單,不用那麼多背景和歷史。
相同很明顯,都是開創性帝王,秦始皇讓中華一統誕生,漢武帝讓西域第一次臣服,曠世古今。
差別也很明顯,秦始皇開創了中華,成為一統;漢武帝擴充套件了中華,變得強大。
-
10 # 大相無形
秦皇漢武,兩位彪炳史冊的帝王,除了歷史地位和影響力十分相似外,二人的功過是非也是頗受批評和爭議最大的君王。具有戲劇性的是,二人還有著奇妙的淵源:當秦始皇君臨天下貴為天子時,漢武帝的太祖是其基層一名末流小鄉長;秦始皇和先祖奮六世之餘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卻被漢武帝太祖幾年光景就推翻了。今天藉此機會我們將兩人的一些主要成就做簡單對比,看看彼此還有何不同。
一、歷史貢獻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創立皇帝制度,採取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等措施奠定了中國幾千年政治體制基本格局;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中華領土疆域;其下令修建的萬里長城既是我國古代工程的奇蹟,亦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遺蹟!
漢武帝:鞏固和完善了中央集權制,進一步確立歷史封建王朝基本政治體制;興太學、改曆法,創春節,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創立“年號”制,成為封建帝王制標配;“獨尊儒術”成為我國曆史幾千年政治思想基礎;東並朝鮮、北擊匈奴、南征閩越,讓漢民族屹立世界之林;開闢絲綢之路,使漢家聲威遠播海外。
二、軍事領域
秦始皇: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秦帝國;派蒙恬三十萬北擊匈奴,致使匈奴“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南征百越,使嶺南千公里領土第一次納入中華版圖;開拓西南,使西南廣大少數民族成為中華大家庭一員。
漢武帝:南征閩越,使東越、南越千公里疆土歸屬漢朝;北擊匈奴,致使“漠南無王庭”,基本解決外族對漢王朝威脅;開拓西域,莎車、樓蘭、大宛等先後臣服,為後來的西域併入中華版圖奠定堅實基礎;收復河套、奪取河西走廊,擴地千里、影響極其深遠。
三、社會經濟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對漢文化和中華文明影響極其深遠;行同倫,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文化之養成。
漢武帝:興太學,儒家教育最高機構,對後世王朝影響深遠;鹽鐵官營,強化政府權力,一直沿襲至今;《太初曆》成為中國第一步計算精準的歷法,為人類天文學做出不朽貢獻;力行推恩令,強化和豐富了中央集權制;獨尊儒術,奠定中國歷史政治思想的基礎。
四、水利交通
秦始皇:車同軌,秦直道,世界最早的高速路;秦馳道,中國歷史最早的國道;秦軌路,世界最早的鐵路;修築靈渠,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古代水利奇蹟。
漢武帝:治理黃河、龍首渠、漕渠、全國系列灌溉工程等等,開創戰國後歷史上第二次水利建設高潮;開闢絲綢之路,是中國外交史和交通史上里程碑式成就,對華夏文明和世界歷史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主要成就的簡單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秦始皇與漢武帝在諸多領域均有著令人驚歎的豐功偉績!這些既是作為君王個人的無限榮耀,也是中華文明史的寶貴財富。
-
11 # 華哥雜談
漢武帝可以說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千古一帝“之一,在他長壽的一生中,最為重要貢獻的有三個:一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領導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對西漢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三是開通了西域與漢朝的往來。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從根本上統一了漢王朝的意識形態,為今後千年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礎。春秋戰國之所以形成百家爭鳴的現象,就是因為長期的分裂和鬥爭帶來的,如果沒有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沒有思想上的統一,中華民統大一統的事業就沒有根基,中國恐怕無法統一至今。
其次是漢武帝直接領導了與匈奴之間的戰爭。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與中原農耕文明對立,春秋以後,秦趙等國與北方草原民族互有攻守。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外敵,修建了偉大的萬里長城。漢初,匈奴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嚴重外患。
漢武帝掌權後,依靠著文景兩代人的積累,立即積極備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做了充足的準備後,拉開了漢匈百年爭戰的序幕。在漢武帝一朝,漢朝人由開始的畏戰、避戰到最後的敢戰、能戰,最終把強大的匈奴打的奄奄一息,其後,繼位的後世之君沒有放棄對匈奴的爭戰,最終讓匈奴一族消失於亞洲版圖。
漢匈戰爭,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對漢朝及後世的華夏子孫而言,卻是永遠值得自豪的歷史,它把中華民族尚武的一面激發出來。秦後2000年的中國歷史,華夏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爭鬥從未停止,也多次被其入主中原改朝換代,但中華文明的程序卻從未中斷,以漢人為主的華夏民族永遠都佔著主流位置。
漢武帝派張騫出西域,開通了漢朝與西方的交流通道,這是東方文明第一次與西方文明大規模往來,打開了千年”絲綢之路“,對東西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
12 # 清明雨前龍井
漢武帝劉徹十六歲登記,在位五十四年。是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他當然有很多豐功偉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聽取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大興儒學教育,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
2、興辦太學,培養人才!漢代太學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所有政府創辦的大學!不管是在教育人才還是傳播文化上太學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大力開拓疆土!漢武帝在位時共開拓疆土198萬平方公里!
4、開創了使用皇帝年號紀元的先例,後來歷朝歷代都沿用這種紀年!
5、開創了罪己詔,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苦難,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
13 # 風中逸雲
漢武大帝劉徹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也是漢族的傑出君王。要說他一生的功績很多,最為顯著的有五個方面:
1、用儒家思想統一思想。漢武帝在位期間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興儒學教育。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統治地位從此確立。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在那個百家齊鳴的年代可以說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對統治者在政治上極為不利!所以當時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是對國內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2、興辦太學,大力培養人才。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漢代太學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政府創辦的、正規的高等學府,自漢武設立,歷兩千餘年而不絕,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3、大力拓展中國疆土。漢武帝在位時,共開拓疆土面積:198萬平方公里。
4、用皇帝年號來紀元。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5、用“罪己詔”來進行自我批評。徵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臺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
14 # Edmmms舊癮成疾
漢武帝名叫劉徹,相信大家在很多電視劇中都瞭解了,他是西漢的第七個皇帝。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戰略家,政治家。
漢武帝4歲被立為太子,16歲就繼承皇位,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的舉措,後期也有不少荒唐之錯。
漢武帝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文化方面,採用了董仲舒諤諤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教育確立為王朝的正統思想。並且在首都長安設立了太學來大力推廣儒學教育。
2政治上,漢武帝為了解決各個地方王國的勢力,他採用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相信在電視劇《大漢天子》中都有所瞭解),在地方設定刺史,中央設立中朝,以此來鞏固他的權利。
3相信大家最瞭解漢武帝的,就是在軍事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將領,比如飛將軍李廣,從無敗績的衛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等等。在軍事方面,漢武帝可謂實實在在的的雄才大略,他南平兩月,北擊匈奴,東定朝鮮,西通蠻夷,開創出了空前遼闊的大漢疆土。
此外,漢武帝在位期間,也有很多空前的壯舉,最著名的是他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不得不說這個壯舉造福了無數的華夏子孫。
漢武帝執政後期比較陰暗,“窮兵黷武” ,而且還造成了巫蠱之禍,而且在識人方面也比較昏庸。他還為此下了“罪己詔”。
總的來說,漢武帝功大於過,是一位難得的雄才大略的皇帝。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思想,軍事方面,都給後世留下了偉大的財富。
-
15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他在位時,聽取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由此在中國確立了統治地位。政治思想高度統一,削弱諸侯王權,加強集權專制,避免了政治紛爭和混亂,這一點對於大一統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極為重要,當然也鉗制和禁錮了思想。他重視人才培養,注意招納賢士,興立太學等教育機構,不僅培養官僚,也有利於文化傳播。
他的最大功績是開疆拓土,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南服百越,向四面八方拓土近200平方公里,幾乎使國土面積增加了一倍,大大拓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這個和開疆拓土的功勞也是互為表裡的。為了維持對內統治和對外戰爭,一度繁刑重斂,任用酷吏。他好神仙之術,妄求長生,並釀成了巫蠱之禍。苛政虐民使漢帝國民怨四起。晚年漢武帝幡然悔過,下詔罪己,對身後之事妥當安排,帝國平穩過渡,未發生大變。按照司馬光的評價,是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
16 # 澹奕
謝邀。漢武帝劉徹,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十六歲登基稱帝,加強君主集權、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以推恩令解決諸侯問題、並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加開疆拓土,北破匈奴、東滅朝鮮、南平百越、開拓西域、征服西南諸夷,將“漢”的威名傳揚四海。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就在於“武”字,開疆拓土功在千秋。漢武帝登基之後著手攻打匈奴。元朔二年的派遣衛青收復河套地區,掃除匈奴婁煩王與白羊王,設立朔方郡與五原郡。
元朔五年,衛青驅逐匈奴右賢王凱旋,元朔六年,衛青外甥霍去病被封“冠軍侯”,於元狩二年越過焉支山,越過居延海,大破匈奴,設立武威、酒泉、張掖與敦煌四郡。
元狩四年,漢武帝派軍數十萬遠征匈奴,最終匈奴元氣大傷,從此衰敗。
開拓西域: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派軍攻姑師國、樓蘭國,迫使兩國臣服;又進行龜茲、莎車之戰,平息西域之亂,為後來的西域都護府建立奠定了深厚基礎。
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滅衛滿朝鮮,設立樂浪、玄菟、真番與臨屯“漢四郡”。
元鼎六年,滅南越國,設立南越九郡。元封元年,滅東越國、閩越國。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竇氏薨,漢武帝征服夜郎國;元光五年(前130年)拓展蜀郡;元狩三年,征服西南諸夷。
漢武帝第二大功績,就在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漢武帝設立中朝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其實並不能作為他的功績,不過是他加強皇權的手段,然而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有一點做得非常出色,那就是解決諸侯王問題。
其實在漢景帝時代,“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勢力就已經被剷除得所剩無幾。到漢武帝時代,繼續施行“推恩令”,徹底削去了諸侯之威脅,為鞏固大一統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武帝最大功績,就在於開疆拓土鞏固統一,並且將“漢”的威名傳揚天下。
-
17 # 文人草堂
都說,秦皇漢武,秦皇漢武,這漢武帝的功績,還是要與秦始皇聯絡起來,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秦始皇開創了中國,數百年群雄紛爭後的,大一統局面。
雖然之後,大秦帝國迅速覆滅,但是中華帝國的雛形已經建立起來,在經歷了西漢六世帝王的穩固控制,特別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執政的時候,大漢王朝已經具備對外開拓疆域,對內實施改革的條件。
當然,漢武帝要想完成下述一系列創舉,還得活的長一些,很幸運,做為執政五十四年的劉徹,他做到了。
首先,對外開拓疆域,驅逐匈奴,在漢武帝時期,中國的版圖:東面抵達日本海、 黃海海域,甚至延伸到朝鮮半島境內,北逾陰山(黑吉遼),西域樓蘭(今阿富汗),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這是何等的壯闊地域啊!
其次,對內開始改革朝綱,最有名的就是實行,科舉選才的用人制度,當然,當時的科舉與之後的純考試科舉不同,但是,已經可以讓許多寒門子弟,進入到朝堂議事。
漢武帝另一項比較大的功績,就是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當然,此項措施的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定論與分析,這裡只介紹其發展的意義。
因為有了統一的人文思想理念,才使得漢朝之後,幾千年的王朝更迭,都在大一統的思想環境中,沒有出現像中東地區那樣,錯綜複雜的宗派鬥爭。
個人認為,以上這些便是漢武帝,對中華文明史的積極作用,也是可以稱道的歷史功績。
-
18 # 荒野孤靈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是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16歲時登機為鞏固皇權中央設定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檢查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
漢武帝實現了大一統。
1: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一次消去當時半數的諸國。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他是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也是第一個新辦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3:漢武帝在位時共開拓疆土面積198萬平方公里.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中國傳出了治鐵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從西域引進了黃瓜,胡蘿蔔,葡萄汗,血寶馬,核桃等,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歷史意義重大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4: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做紀元的皇帝,
5:漢武帝是一個敢於自我批評的皇帝,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自己內心的悔意,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罪詔書。
漢武帝的過錯。
漢武帝他迷信,渴望長生不老,耗費大量財力又對社會風氣產生了不良影響,但是已知道悔悟。
她閹割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漢武帝好大喜功,連連發動對匈奴的進攻既消耗了國力,又沒達到目的,晚年疑心深重,殺害了太子使得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漢武帝的功過其實總共可以概括為兩句話。正面:雄才大略。負面:覆滅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
-
19 # 京川6
漢武帝劉徹,是漢朝的笫五代皇帝。覺得漢武帝算是一個好皇帝。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漢武帝還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經濟和文化交流,漢武帝在位54年,功績和過失都有,但功績還是多。
-
20 # 美麗種花家
提起漢武大帝,估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由陳寶國出演的那部收視率極高的《漢武大帝》,在辮子戲氾濫的當時,這部大局橫空出世,極大的震撼了人們的視聽。
“寇可往,吾亦可往”,“封狼居胥”這樣的名句;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樂浪,珠崖…這些個地名,地域;《史記》這本紀傳體通史。等等的許多許多現在我們津津樂道的,生活居住的,認真學習的事物,都和這個漢王朝的皇帝有著密切的關係。
漢武帝劉徹,漢朝第五代皇帝,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民族的傑出君主。他做出了漢朝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最輝煌的功業。
首先,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統治地位。
漢武帝是第一個開辦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當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
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單單漢武帝一朝,共開拓國土198萬平方公里,北破匈奴直抵陰山。西北張騫通西域,置河西四郡有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東北置樂浪等朝鮮四郡。西南置西南夷七郡。東南撫東越。南滅南越。設珠崖郡於海南島。
漢武帝曾經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胡蘿蔔、葡萄、汗血馬、核桃、天馬等,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歷史意義重大,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漢武帝,乃中華民族的奠基者,堪比秦始皇,他徹底消除了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是第一位讓中華民族走上中華盛世的偉人。
毛主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回覆列表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定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功莫大於秦皇漢武",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中朝抑制外朝,加強中央集權,通西域,反擊匈奴,鹽鐵官營,太初改歷,建立年號,開疆拓土,奠定版圖,創立太學,罪己詔,收朝鮮,滅南越。
晚年喪子和軍事上的失利,使武帝在精神和思想劉徹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頒佈輪臺罪已詔,是漢武帝統治政策的重大變化。它表明漢武帝已決心不再主動對匈奴用兵,而要注重發展農業,提倡農耕以恢復生產。為實現這一政策,漢武帝不但下令不復出軍,而且還在徵和四年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同時,還任命趙過為搜粟校尉,推廣代田法,並下詔重申:當今之務,在於力農。
漢武帝一生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鞏固統一的西漢帝國,奠定了中華民族遼闊疆域的基礎。但與此同時,在他統治期間,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按司馬光的評價,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而西漢王朝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同漢武帝晚而改過,有十分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