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進的火腿
-
2 # 滿山紅遍
、秦
1、蒙恬:世為秦將。率軍驅逐匈奴,佔領匈奴河套地區。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為趙高所誣被殺;
2、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項羽、劉邦率軍攻三川郡,被殺;
3、王離:秦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蒙恬死後接任蒙恬。鉅鹿之戰中戰敗被俘;
4、章邯:原秦治粟內史(相當於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陳勝的部將周文率軍攻入到戲下(今西安市),章邯率由酈山徒臨時組成的軍隊擊破周文軍,周文自殺。不久章邯率軍攻滅陳勝、吳廣。之後項梁率軍北上,多次被項梁擊敗。但是他趁項梁驕傲自滿之時一舉攻殺項梁。鉅鹿之戰後敗於項羽,不久投降,其士卒全部為項羽坑殺。項羽入關,隨從入關,被項羽封為雍王。漢元年劉邦回師關中,圍雍丘,章邯戰敗。漢二年漢軍灌廢丘,章邯自殺。
4、董翳:原秦朝司馬,與章邯一起投降,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塞王。劉邦回師關中,投降。不久被劉邦斬殺;
5、任囂:秦軍在領南的最高統帥。陳勝起義後,他見秦朝風雨飄搖,於是有自立之志。但是他很快病重不治,臨終前遺命部將南海尉趙佗割據領自己稱王。
6、趙佗:秦朝的南海尉。河北真定人,任囂臨終前把兵權交給他,讓他自立。任囂去世後,趙佗立即按照任囂的遺囑攻並了桂林、象郡和日南三郡,自立為南越王。
7、王翦
二、楚
1、周文: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部下,陳勝起義後投奔陳勝。後率領一支部隊攻入關中,打到咸陽的近郊戲下(今西安),為秦將章邯擊破,自殺;
2、項梁: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兒子。陳勝起義,項梁擊殺會稽郡守殷通在江東起兵,並接受陳勝的任命率軍北上。攻滅了另一支起義部隊景駒,之後進入齊地,接連擊敗章邯。但不久又被章邯攻破自殺。
3、宋義:項梁死後接任項梁,為楚軍援趙主將北上,路上被項羽擊殺。
4、項羽:項梁之侄,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孫子。擊殺宋義後成為楚軍主力的統帥,大破秦軍於鉅鹿。後率軍入關,屠滅咸陽。漢元年正月,大封諸侯。但是他分封不當,隨後天下大亂,項羽為平叛而焦頭爛額之際,劉邦再次進入關中並糾集了一幫烏合之眾東進佔領了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從齊地迅速回師,擊破反項聯軍。之後就是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5龍 且:(?-前203年),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猛將。生年不詳,史料上對龍且記載不多,只是說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情若兄弟。深得項羽信任。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
6季布(生卒年不詳),楚地人,曾效力於西楚霸王項羽,多次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漢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漢文帝時,任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華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7、鍾離眛(?一前200年),鍾離氏,名眛(多被誤為“昧”或“眜”)。
朐縣伊蘆鄉(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蘆鄉)人。楚漢之際項羽麾下將領之一,多次在與劉邦正面對峙時給劉邦以沉重打擊,最後自殺身亡。[1]
三、楚漢之際
1、韓信:原為項羽的部下,因不滿項羽的作為而投奔劉邦。後來漢大將軍,統領漢軍擊滅魏、趙、齊等地。最後率領軍隊與劉邦會師垓下,並用“四面楚歌”之際瓦解楚軍,最終擊滅了項羽。項羽滅亡後,劉邦奪取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由齊王改封為楚王。漢六年,劉邦用陳平之計於雲夢擒拿了韓信,把他貶為淮陰侯,在長安進行監視居住。期間,他與張良一起受劉邦之命整理古代兵書典冊,也寫了一部兵書。後來劉邦外出平定陽夏侯陳希的叛亂,呂后趁機斬殺了韓信,並夷其三族。
2、張良:其祖、父皆為戰國時期南韓的相國。秦滅韓,張良發誓為韓報仇,散盡家財尋求刺客。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張良於博浪殺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至下邳,改變姓名,遊俠於下邳一帶,期間結實了項伯(項梁的堂兄弟)。陳勝反秦,張良在下邳也糾集了一百多號人,想南下投奔景駒。路上遇到了劉邦,於是改歸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廄將。之後在薛地見到了項梁,請求恢復南韓。項梁答應了他的要求,並把在楚軍中的故韓公子成立為韓王。張良與韓成回到南韓攻佔了十幾座城,章邯大軍來攻,旋又失去。張良與韓王成在韓地一帶打游擊。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軍分兵,劉邦率領一支部隊西近攻咸陽,在韓地遇到張良,於是張良與劉邦兵合一處,一起進入關中。項羽入關後大封諸侯,因為張良的原故,項羽不允許韓王成回國,而是帶回了彭城,不久殺掉了韓王成。張良從南韓逃回到劉邦那兒。從此開始了他的參謀生涯。劉邦滅項羽後,讓張良自擇齊地十萬戶,但是張良謙遜的推辭了,僅選了與劉邦初次相遇的留(今徐州東北,已沒入微山湖)。張良身體一直不好,因此後來基本上處於半退休狀態。漢惠帝時期,呂后強令張良視事,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
3、曹參:沛人,秦時為沛縣的獄吏椽,是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後來趙王張耳去世,他接任張耳之職擔任韓信的副手。與韓信一起平定了齊地。高祖功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蕭何,武將功臣中則居第一。劉邦稱帝后,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曹參出任齊相。任內,他用道家之言,使齊國大治。在“病榻問相”中被劉邦視為蕭何的接班人。蕭何去世,他接任相國,並在任內沿襲蕭何的制度不予更改,留下了“蕭規曹隨”的典故。曹參與蕭何一樣,都是漢初名相。
4、周勃:沛人,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年輕時當過吹鼓手。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漢高祖功臣中排名第三。“病榻問相”中被劉邦視為太尉的最佳人選。劉邦去世後出任太尉,但是實權為呂后剝奪。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周勃聯手陳平,與劉章等發動政變,一舉滅掉了呂氏外戚集團。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出任左丞相(正職),不久因不稱職罷去右丞相,右丞相陳平獨任丞相。陳平去世後,周勃再次出任丞相,但不久罷職,並歸國就封。曾因為買殉葬品被人誣告要謀反,一度入監。釋放後回家,不久病逝。周亞夫是他的次子。
5、樊噲:沛縣人,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從事殺狗職業。劉邦娶了呂后,樊噲則娶了呂后的妹妹呂須。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最主要的將領。他雖然出身屠戶,但是絕對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相反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很具胡政治頭腦。劉邦入咸陽,貪戀秦宮中的珍寶和美女,樊噲出面制止;鴻門宴上樊噲的表演更是精彩,充分表現了他膽大心細、有勇有謀的一面。在漢高祖功臣中,名列第四。
6、灌嬰:早年是一個布販子。劉邦起義後成為其主要將領。當劉邦組建騎兵時,他出任這支部隊的總指揮。垓下之戰後,項羽倉皇逃跑,灌嬰率騎兵追擊,並在烏江包圍了項羽,最後斬殺了項羽。劉邦稱帝后,一直以列侯身份擔任要職。高後八年,齊哀王劉襄率軍西進要誅殺諸呂,呂氏外戚沒有人出任迎擊齊軍的將領,於是讓灌嬰率領漢軍迎擊齊軍。灌嬰率領漢軍進駐滎陽就停止了前進,並與齊軍聯合,準備進軍長安掃平呂氏外戚。周勃、陳平政變成功,他命令齊軍回國。漢文帝即位後,他出任太尉。周勃二次罷相,他接任丞相。匈奴入侵,他以丞相身份迎擊匈奴。不久濟北王劉興居造反,灌嬰回師平定了叛亂。不久灌嬰去世,北平侯張蒼接任丞相。
7、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漢族,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英布作戰的主要表現在與秦軍的戰鬥中。
8、彭越:(?-前196年),漢族, 昌邑人(今山東鉅野縣),字仲,楚漢戰爭時漢軍著名將領,西漢開國功臣,拜魏相國,又被封為梁王。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彭越被譽為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是說是游擊戰的始祖。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游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9、夏侯嬰(?-公元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人。[1]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1977年出土的西漢汝陰侯墓是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證其封地所在)
-
3 # 平凡的世界陝西彬州
秦漢時期名將太多了,我喜歡其中代表吧。秦朝時期大將軍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開發寧夏,修築長城。
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最早創造了閃電戰戰法,17歲為票姚校蔚,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打擊匈奴,取得勝利,封“冠軍候”。19歲指揮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虜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中國第一次戰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飲馬瀚海,獲封“封狼居胥”。元狩六年去逝,年僅24歲。他就是上天專門派來的打擊匈奴,完成了歷史使命後,匆匆而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封狼居胥”古代軍人追求最高的軍人榮譽。
-
4 # LHC否極泰來
秦朝名將有:白起、王翦、蒙恬、章邯、李斯、司馬錯、魏冉等。
漢朝有:韓信、彭越、英布、衛青、霍去病、李廣、鄧禹、馬援、竇固、周亞夫等。 1蒙恬(秦)
蒙恬,山東蒙陰人(?-BC210)秦代著名將領,將門之後,祖父蒙驁和父親蒙武都是秦國名將。前221年封大將軍,因攻齊有功拜內史,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賞識,曾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有效的阻止了匈奴的南下,駐守上郡十餘年,力保秦帝國北疆安定。前210年,始皇崩於巡遊途中,趙高與胡亥、李斯串謀矯詔,改立胡亥為帝,公子扶蘇和蒙恬被賜死。 .韓信(西漢)
韓信(BC231-BC196)江蘇淮陰人,與蕭何、張良併成為漢初三傑。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爆發,韓信投軍項梁麾下,後項梁戰死改投項羽部下。在項羽帳下得不到重用的韓信逃到了劉邦那裡,起初也沒有得到重視,韓信再次出走,才有了歷史上有名的那段“蕭何月下追韓信”。漢二年八月,韓信被任命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王豹,安邑之戰韓信改魏地為河東郡,為劉邦從北面解除了對關中的威脅。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韓信在此戰役中以數千人擊敗二十萬趙軍,顯示出高超的軍事才能。
歷代開國名將都逃不過功高蓋主的猜疑,兔死狗烹的宿命一代代反覆上演。劉邦立國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前196年,呂后誘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好一個“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感嘆一代名將慘死於婦人之手。
-
5 # 宿永強
秦
1、蒙恬:世為秦將。率軍驅逐匈奴,佔領匈奴河套地區。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為趙高所誣被殺;
2、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項羽、劉邦率軍攻三川郡,被殺;
3、王離:秦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蒙恬死後接任蒙恬。鉅鹿之戰中戰敗被俘;
4、章邯:原秦治粟內史(相當於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陳勝的部將周文率軍攻入到戲下(今西安市),章邯率由酈山徒臨時組成的軍隊擊破周文軍,周文自殺。不久章邯率軍攻滅陳勝、吳廣。之後項梁率軍北上,多次被項梁擊敗。但是他趁項梁驕傲自滿之時一舉攻殺項梁。鉅鹿之戰後敗於項羽,不久投降,其士卒全部為項羽坑殺。項羽入關,隨從入關,被項羽封為雍王。漢元年劉邦回師關中,圍雍丘,章邯戰敗。漢二年漢軍灌廢丘,章邯自殺。
4、董翳:原秦朝司馬,與章邯一起投降,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塞王。劉邦回師關中,投降。不久被劉邦斬殺;
5、任囂:秦軍在領南的最高統帥。陳勝起義後,他見秦朝風雨飄搖,於是有自立之志。但是他很快病重不治,臨終前遺命部將南海尉趙佗割據領自己稱王。
6、趙佗:秦朝的南海尉。河北真定人,任囂臨終前把兵權交給他,讓他自立。任囂去世後,趙佗立即按照任囂的遺囑攻並了桂林、象郡和日南三郡,自立為南越王。
7、王翦
二、楚
1、周文: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部下,陳勝起義後投奔陳勝。後率領一支部隊攻入關中,打到咸陽的近郊戲下(今西安),為秦將章邯擊破,自殺;
2、項梁: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兒子。陳勝起義,項梁擊殺會稽郡守殷通在江東起兵,並接受陳勝的任命率軍北上。攻滅了另一支起義部隊景駒,之後進入齊地,接連擊敗章邯。但不久又被章邯攻破自殺。
3、宋義:項梁死後接任項梁,為楚軍援趙主將北上,路上被項羽擊殺。
4、項羽:項梁之侄,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孫子。擊殺宋義後成為楚軍主力的統帥,大破秦軍於鉅鹿。後率軍入關,屠滅咸陽。漢元年正月,大封諸侯。但是他分封不當,隨後天下大亂,項羽為平叛而焦頭爛額之際,劉邦再次進入關中並糾集了一幫烏合之眾東進佔領了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從齊地迅速回師,擊破反項聯軍。之後就是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5龍 且:(?-前203年),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猛將。生年不詳,史料上對龍且記載不多,只是說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情若兄弟。深得項羽信任。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
6季布(生卒年不詳),楚地人,曾效力於西楚霸王項羽,多次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漢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漢文帝時,任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華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7、鍾離眛(?一前200年),鍾離氏,名眛(多被誤為“昧”或“眜”)。
朐縣伊蘆鄉(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蘆鄉)人。楚漢之際項羽麾下將領之一,多次在與劉邦正面對峙時給劉邦以沉重打擊,最後自殺身亡。[1]
三、楚漢之際
1、韓信:原為項羽的部下,因不滿項羽的作為而投奔劉邦。後來漢大將軍,統領漢軍擊滅魏、趙、齊等地。最後率領軍隊與劉邦會師垓下,並用“四面楚歌”之際瓦解楚軍,最終擊滅了項羽。項羽滅亡後,劉邦奪取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由齊王改封為楚王。漢六年,劉邦用陳平之計於雲夢擒拿了韓信,把他貶為淮陰侯,在長安進行監視居住。期間,他與張良一起受劉邦之命整理古代兵書典冊,也寫了一部兵書。後來劉邦外出平定陽夏侯陳希的叛亂,呂后趁機斬殺了韓信,並夷其三族。
2、張良:其祖、父皆為戰國時期南韓的相國。秦滅韓,張良發誓為韓報仇,散盡家財尋求刺客。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張良於博浪殺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至下邳,改變姓名,遊俠於下邳一帶,期間結實了項伯(項梁的堂兄弟)。陳勝反秦,張良在下邳也糾集了一百多號人,想南下投奔景駒。路上遇到了劉邦,於是改歸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廄將。之後在薛地見到了項梁,請求恢復南韓。項梁答應了他的要求,並把在楚軍中的故韓公子成立為韓王。張良與韓成回到南韓攻佔了十幾座城,章邯大軍來攻,旋又失去。張良與韓王成在韓地一帶打游擊。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軍分兵,劉邦率領一支部隊西近攻咸陽,在韓地遇到張良,於是張良與劉邦兵合一處,一起進入關中。項羽入關後大封諸侯,因為張良的原故,項羽不允許韓王成回國,而是帶回了彭城,不久殺掉了韓王成。張良從南韓逃回到劉邦那兒。從此開始了他的參謀生涯。劉邦滅項羽後,讓張良自擇齊地十萬戶,但是張良謙遜的推辭了,僅選了與劉邦初次相遇的留(今徐州東北,已沒入微山湖)。張良身體一直不好,因此後來基本上處於半退休狀態。漢惠帝時期,呂后強令張良視事,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
3、曹參:沛人,秦時為沛縣的獄吏椽,是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後來趙王張耳去世,他接任張耳之職擔任韓信的副手。與韓信一起平定了齊地。高祖功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蕭何,武將功臣中則居第一。劉邦稱帝后,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曹參出任齊相。任內,他用道家之言,使齊國大治。在“病榻問相”中被劉邦視為蕭何的接班人。蕭何去世,他接任相國,並在任內沿襲蕭何的制度不予更改,留下了“蕭規曹隨”的典故。曹參與蕭何一樣,都是漢初名相。
4、周勃:沛人,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年輕時當過吹鼓手。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漢高祖功臣中排名第三。“病榻問相”中被劉邦視為太尉的最佳人選。劉邦去世後出任太尉,但是實權為呂后剝奪。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周勃聯手陳平,與劉章等發動政變,一舉滅掉了呂氏外戚集團。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出任左丞相(正職),不久因不稱職罷去右丞相,右丞相陳平獨任丞相。陳平去世後,周勃再次出任丞相,但不久罷職,並歸國就封。曾因為買殉葬品被人誣告要謀反,一度入監。釋放後回家,不久病逝。周亞夫是他的次子。
5、樊噲:沛縣人,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從事殺狗職業。劉邦娶了呂后,樊噲則娶了呂后的妹妹呂須。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最主要的將領。他雖然出身屠戶,但是絕對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相反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很具胡政治頭腦。劉邦入咸陽,貪戀秦宮中的珍寶和美女,樊噲出面制止;鴻門宴上樊噲的表演更是精彩,充分表現了他膽大心細、有勇有謀的一面。在漢高祖功臣中,名列第四。
6、灌嬰:早年是一個布販子。劉邦起義後成為其主要將領。當劉邦組建騎兵時,他出任這支部隊的總指揮。垓下之戰後,項羽倉皇逃跑,灌嬰率騎兵追擊,並在烏江包圍了項羽,最後斬殺了項羽。劉邦稱帝后,一直以列侯身份擔任要職。高後八年,齊哀王劉襄率軍西進要誅殺諸呂,呂氏外戚沒有人出任迎擊齊軍的將領,於是讓灌嬰率領漢軍迎擊齊軍。灌嬰率領漢軍進駐滎陽就停止了前進,並與齊軍聯合,準備進軍長安掃平呂氏外戚。周勃、陳平政變成功,他命令齊軍回國。漢文帝即位後,他出任太尉。周勃二次罷相,他接任丞相。匈奴入侵,他以丞相身份迎擊匈奴。不久濟北王劉興居造反,灌嬰回師平定了叛亂。不久灌嬰去世,北平侯張蒼接任丞相。
7、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漢族,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英布作戰的主要表現在與秦軍的戰鬥中。
8、彭越:(?-前196年),漢族, 昌邑人(今山東鉅野縣),字仲,楚漢戰爭時漢軍著名將領,西漢開國功臣,拜魏相國,又被封為梁王。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彭越被譽為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是說是游擊戰的始祖。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游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9、夏侯嬰(?-公元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人。[1]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1977年出土的西漢汝陰侯墓是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證其封地所在)。
四、西漢
1、李 廣:(?—前119),享年約60多歲,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中國西漢名將。李廣的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跟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
李廣一生皆在邊關戍敵,與匈奴七十餘戰,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匈奴聞其名則遠而避之,不敢與其相戰,堪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李廣治兵寬緩不苛,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在歷代的邊疆士兵中都有著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氣天下無雙”的將軍。唐朝時期,有不少詩句用以歌頌李廣,如王昌齡《出塞》,盧綸《塞下曲》,高適《燕歌行並序》等。王昌齡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然而李廣真正殺敵並不多,故此沒有能夠裂土封侯。
2、衛 青:(?~公元前106年),漢族。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能征慣戰,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霍去病的舅舅,二者並稱“帝國雙璧”。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3、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享年23歲。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漢族,傑出的軍事家。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領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殲敵11萬多人。他平時少言寡語,戰場上卻勇猛無比。他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常常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卻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憑藉戰場上的直覺指揮戰鬥的,隨機應變,閃電式行動,使他百戰百勝,成為名揚後世的一代名將。
趙充國、 陳湯
五、東漢
東漢時期10人:耿弇、吳漢、馮異、岑彭、姚期、馬武、張奐、臧宮、賈復、皇甫嵩
-
6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秦朝名將:典韋,許褚,胡車兒,關羽張飛趙子龍。
漢朝名將:李白,王國維,喬峰,胡雪巖,紀曉嵐。
-
7 # 秦川晚生
秦
1、蒙恬:世為秦將。率軍驅逐匈奴,佔領匈奴河套地區。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為趙高所誣被殺;
2、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項羽、劉邦率軍攻三川郡,被殺;
3、王離:秦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蒙恬死後接任蒙恬。鉅鹿之戰中戰敗被俘;
4、章邯:原秦治粟內史(相當於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陳勝的部將周文率軍攻入到戲下(今西安市),章邯率由酈山徒臨時組成的軍隊擊破周文軍,周文自殺。不久章邯率軍攻滅陳勝、吳廣。之後項梁率軍北上,多次被項梁擊敗。但是他趁項梁驕傲自滿之時一舉攻殺項梁。鉅鹿之戰後敗於項羽,不久投降,其士卒全部為項羽坑殺。項羽入關,隨從入關,被項羽封為雍王。漢元年劉邦回師關中,圍雍丘,章邯戰敗。漢二年漢軍灌廢丘,章邯自殺。
4、董翳:原秦朝司馬,與章邯一起投降,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塞王。劉邦回師關中,投降。不久被劉邦斬殺;
5、任囂:秦軍在領南的最高統帥。陳勝起義後,他見秦朝風雨飄搖,於是有自立之志。但是他很快病重不治,臨終前遺命部將南海尉趙佗割據領自己稱王。
6、趙佗:秦朝的南海尉。河北真定人,任囂臨終前把兵權交給他,讓他自立。任囂去世後,趙佗立即按照任囂的遺囑攻並了桂林、象郡和日南三郡,自立為南越王。
7、王翦
二、楚
1、周文: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部下,陳勝起義後投奔陳勝。後率領一支部隊攻入關中,打到咸陽的近郊戲下(今西安),為秦將章邯擊破,自殺;
2、項梁: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兒子。陳勝起義,項梁擊殺會稽郡守殷通在江東起兵,並接受陳勝的任命率軍北上。攻滅了另一支起義部隊景駒,之後進入齊地,接連擊敗章邯。但不久又被章邯攻破自殺。
3、宋義:項梁死後接任項梁,為楚軍援趙主將北上,路上被項羽擊殺。
4、項羽:項梁之侄,戰國時期楚將項燕的孫子。擊殺宋義後成為楚軍主力的統帥,大破秦軍於鉅鹿。後率軍入關,屠滅咸陽。漢元年正月,大封諸侯。但是他分封不當,隨後天下大亂,項羽為平叛而焦頭爛額之際,劉邦再次進入關中並糾集了一幫烏合之眾東進佔領了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從齊地迅速回師,擊破反項聯軍。之後就是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5龍 且:(?-前203年),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猛將。生年不詳,史料上對龍且記載不多,只是說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情若兄弟。深得項羽信任。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
6季布(生卒年不詳),楚地人,曾效力於西楚霸王項羽,多次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漢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漢文帝時,任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華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7、鍾離眛(?一前200年),鍾離氏,名眛(多被誤為“昧”或“眜”)。
朐縣伊蘆鄉(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蘆鄉)人。楚漢之際項羽麾下將領之一,多次在與劉邦正面對峙時給劉邦以沉重打擊,最後自殺身亡。[1]
三、楚漢之際
1、韓信:原為項羽的部下,因不滿項羽的作為而投奔劉邦。後來漢大將軍,統領漢軍擊滅魏、趙、齊等地。最後率領軍隊與劉邦會師垓下,並用“四面楚歌”之際瓦解楚軍,最終擊滅了項羽。項羽滅亡後,劉邦奪取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由齊王改封為楚王。漢六年,劉邦用陳平之計於雲夢擒拿了韓信,把他貶為淮陰侯,在長安進行監視居住。期間,他與張良一起受劉邦之命整理古代兵書典冊,也寫了一部兵書。後來劉邦外出平定陽夏侯陳希的叛亂,呂后趁機斬殺了韓信,並夷其三族。
2、張良:其祖、父皆為戰國時期南韓的相國。秦滅韓,張良發誓為韓報仇,散盡家財尋求刺客。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張良於博浪殺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至下邳,改變姓名,遊俠於下邳一帶,期間結實了項伯(項梁的堂兄弟)。陳勝反秦,張良在下邳也糾集了一百多號人,想南下投奔景駒。路上遇到了劉邦,於是改歸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廄將。之後在薛地見到了項梁,請求恢復南韓。項梁答應了他的要求,並把在楚軍中的故韓公子成立為韓王。張良與韓成回到南韓攻佔了十幾座城,章邯大軍來攻,旋又失去。張良與韓王成在韓地一帶打游擊。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軍分兵,劉邦率領一支部隊西近攻咸陽,在韓地遇到張良,於是張良與劉邦兵合一處,一起進入關中。項羽入關後大封諸侯,因為張良的原故,項羽不允許韓王成回國,而是帶回了彭城,不久殺掉了韓王成。張良從南韓逃回到劉邦那兒。從此開始了他的參謀生涯。劉邦滅項羽後,讓張良自擇齊地十萬戶,但是張良謙遜的推辭了,僅選了與劉邦初次相遇的留(今徐州東北,已沒入微山湖)。張良身體一直不好,因此後來基本上處於半退休狀態。漢惠帝時期,呂后強令張良視事,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
3、曹參:沛人,秦時為沛縣的獄吏椽,是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後來趙王張耳去世,他接任張耳之職擔任韓信的副手。與韓信一起平定了齊地。高祖功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蕭何,武將功臣中則居第一。劉邦稱帝后,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曹參出任齊相。任內,他用道家之言,使齊國大治。在“病榻問相”中被劉邦視為蕭何的接班人。蕭何去世,他接任相國,並在任內沿襲蕭何的制度不予更改,留下了“蕭規曹隨”的典故。曹參與蕭何一樣,都是漢初名相。
4、周勃:沛人,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年輕時當過吹鼓手。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漢高祖功臣中排名第三。“病榻問相”中被劉邦視為太尉的最佳人選。劉邦去世後出任太尉,但是實權為呂后剝奪。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周勃聯手陳平,與劉章等發動政變,一舉滅掉了呂氏外戚集團。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出任左丞相(正職),不久因不稱職罷去右丞相,右丞相陳平獨任丞相。陳平去世後,周勃再次出任丞相,但不久罷職,並歸國就封。曾因為買殉葬品被人誣告要謀反,一度入監。釋放後回家,不久病逝。周亞夫是他的次子。
5、樊噲:沛縣人,劉邦早年的狐朋狗友之一,從事殺狗職業。劉邦娶了呂后,樊噲則娶了呂后的妹妹呂須。劉邦起義後成為劉邦手下最主要的將領。他雖然出身屠戶,但是絕對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相反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很具胡政治頭腦。劉邦入咸陽,貪戀秦宮中的珍寶和美女,樊噲出面制止;鴻門宴上樊噲的表演更是精彩,充分表現了他膽大心細、有勇有謀的一面。在漢高祖功臣中,名列第四。
6、灌嬰:早年是一個布販子。劉邦起義後成為其主要將領。當劉邦組建騎兵時,他出任這支部隊的總指揮。垓下之戰後,項羽倉皇逃跑,灌嬰率騎兵追擊,並在烏江包圍了項羽,最後斬殺了項羽。劉邦稱帝后,一直以列侯身份擔任要職。高後八年,齊哀王劉襄率軍西進要誅殺諸呂,呂氏外戚沒有人出任迎擊齊軍的將領,於是讓灌嬰率領漢軍迎擊齊軍。灌嬰率領漢軍進駐滎陽就停止了前進,並與齊軍聯合,準備進軍長安掃平呂氏外戚。周勃、陳平政變成功,他命令齊軍回國。漢文帝即位後,他出任太尉。周勃二次罷相,他接任丞相。匈奴入侵,他以丞相身份迎擊匈奴。不久濟北王劉興居造反,灌嬰回師平定了叛亂。不久灌嬰去世,北平侯張蒼接任丞相。
7、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漢族,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英布作戰的主要表現在與秦軍的戰鬥中。
8、彭越:(?-前196年),漢族, 昌邑人(今山東鉅野縣),字仲,楚漢戰爭時漢軍著名將領,西漢開國功臣,拜魏相國,又被封為梁王。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彭越被譽為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是說是游擊戰的始祖。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游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9、夏侯嬰(?-公元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人。[1]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1977年出土的西漢汝陰侯墓是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證其封地所在)。
四、西漢
1、李 廣:(?—前119),享年約60多歲,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中國西漢名將。李廣的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跟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
李廣一生皆在邊關戍敵,與匈奴七十餘戰,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匈奴聞其名則遠而避之,不敢與其相戰,堪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李廣治兵寬緩不苛,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在歷代的邊疆士兵中都有著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氣天下無雙”的將軍。唐朝時期,有不少詩句用以歌頌李廣,如王昌齡《出塞》,盧綸《塞下曲》,高適《燕歌行並序》等。王昌齡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然而李廣真正殺敵並不多,故此沒有能夠裂土封侯。
2、衛 青:(?~公元前106年),漢族。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能征慣戰,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霍去病的舅舅,二者並稱“帝國雙璧”。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3、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享年23歲。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漢族,傑出的軍事家。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領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殲敵11萬多人。他平時少言寡語,戰場上卻勇猛無比。他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常常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卻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憑藉戰場上的直覺指揮戰鬥的,隨機應變,閃電式行動,使他百戰百勝,成為名揚後世的一代名將。
趙充國、 陳湯
五、東漢
東漢時期10人:耿弇、吳漢、馮異、岑彭、姚期、馬武、張奐、臧宮、賈復、皇甫嵩;
-
8 # HM虹貓少俠
秦朝名將有蒙恬、白起、王翦
漢朝名將有韓信、彭越、英布、霍去病、衛青、周亞夫等,至於功勞顯而易見。
-
9 # 心繫清歡
秦漢時期是中華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其軍事,政治,文化,經濟也是空前強盛,由內而外帝國都是自信的,期間湧現出需要重要人物,秦漢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程序,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秦有王翦,蒙恬,白起,漢有衛青霍去病,他們為中華領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翦
王翦,關中頻陽東鄉,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軍事指揮才能傑出,曾率軍消滅燕、趙,掃平三晉;大敗項燕,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蒙恬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秦統一後,其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後率軍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構成防禦鎮守北方,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公元前210年,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衛青
衛青,河東平陽,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霍去病
霍去病,河東平陽人,西漢名將、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十七歲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
-
10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1.王翦:王氏家族,一門三代名將:王翦、王賁、王離。此處僅按功勞以王翦作代表。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臣之一,被譽為是戰國時期名將白起之後最為傑出的秦國統帥,其戰功自然不必細說,稍微看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曆史的,基本都知道,王翦之滅三晉、滅楚等,戰功累累。但是王翦跟上面的衛青有點像,都屬於仕途上平步青雲,但是他們在面對至高功勞和至高官爵的時候,處理的方式卻不同。衛青是接受了高官厚祿,但是懂得夾著尾巴做人,因此得以善終。但王翦卻不同,他功勞巨大,本可享受高官厚祿的待遇,但是他的選擇是徹底離開政治旋渦,退隱而去,因此,王翦也得以善終。雖然此二人的方式不同,但結果相同。堪稱古代史上那些功臣學習的楷模,說白了在皇帝身邊想善終,那就兩條道:一條是學衛青,一條是學王翦。
2.龍且。我們都知道項羽能戰,但是項羽手下有一人,其實不弱項羽,此人便是龍且。龍且被項羽麾下第一猛將,在統兵作戰方面也是一個少見的奇才。最開始,隨項梁起兵的時候,龍且可是20萬西楚大軍的總指揮官。到了項羽做老大時期,在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戰勝利後,項羽的西楚軍中最為精銳的部隊是樓煩騎兵,項羽則全權交由龍且統領。因此,從項梁、項羽兩代人對龍且的重視,可見龍且絕非等閒之輩。龍且有兩大傑出勝利,第一次是東阿大破秦軍,第二次是猛將英布反叛,項羽派龍且去討伐,龍且大破英布大軍。我們都知道英布那也是極其能征善戰之輩,可卻不是龍且的對手。
項羽雖然厲害,但是仔細看他的團隊組織的話,龍且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臂膀。在公元前203年,項羽派龍且領兵20萬迎戰韓信,最後中韓信之計,龍且戰敗被殺。龍且的戰敗和戰死,項羽的反應是兩個字:甚恐。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項羽本人看來,龍且絕對是一個不次於自己的傑出將領。
3.周勃:把周勃列為劉邦舊部的元老代表,那是因為周勃在劉邦陣營具有特殊的地位,跟樊噲等人不同。周勃此人跟隨劉邦比較早,在軍事上戰功極大,但是除此之外,他還不僅僅是一員猛將或名將。他在馬上追隨劉邦助劉邦得天下後,在馬下也成為了劉邦最為倚重之人。史載劉邦在臨終前說過一句遺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這一句話基本就把周勃的與眾不同之處點了出來,而周勃也因此在劉邦的名將陣營中脫穎而出。此後,也果然如劉邦所言,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劉氏天下眼看淪為呂氏之手,正是以周勃為代表的劉邦舊部扳倒了呂后集團,把天下重還歸劉邦之子之手,擁立了漢文帝。從大的歷史
4.項梁。項梁出身名將之家,其父為楚國名將項燕。把項梁擱在這個秦漢十大名將排行榜中,主要是因為項梁對於秦末漢初歷史發展的推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當然有人說,那應該是陳勝吳廣起義才對嘛。但是看史載的話,我們發現陳勝吳廣起義雖然開始得早,但是不過曇花一現就死掉了。真正對歷史起到推動和震動作用的,卻是項梁統領的這支起義軍。
從大的方面來看,陳勝吳廣的起義口號更像個野幹家,這樣的組織一般都長不了,名不正則言不順。但項梁則不同,在迅速組建了義軍之後,立即就復辟楚國,立了一個楚王。這樣以來,就有了號令天下的大旗,類似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項梁的復辟楚國,也起到了連鎖反應,導致秦統一的諸國紛紛復辟,這個局勢可比陳勝吳廣對於秦朝的打擊大。此外,在項梁的統領下,楚軍取得了非常多的勝利戰績,多次擊敗秦軍。後來項梁輕敵戰死,死後,他為項羽留下了一支精銳之楚軍,為項羽馳騁秦漢的歷史舞臺提供了基礎。
5.項羽。項羽是在接替了項梁的大旗後,開始名聲大振。項羽在中國古代史上都是少見的軍事奇才,一代戰神。但是項羽也因此,偏科嚴重,在政謀方面極差。雖然能夠憑藉武力爭霸天下,並把天下收入囊中,卻因不懂帝王之術,最終卻為劉邦做了嫁衣裳。堪稱古代史上最令人遺憾的事。
6.韓信。在中國歷史上,韓信跟項羽一樣,都是軍事上難得一見之奇才。項羽善於征戰,而韓信善於用兵。項羽征戰如虎,韓信則用兵如神。也正因此,在劉邦基本沒什麼希望的情況下,在韓信的輔佐之下,讓敗勢變為勝利,最終一統天下,建立大漢。韓信在用兵上的過人之處,無人可比,因此被譽為兵仙。
7.蒙恬。他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功臣中,功勞不亞於王翦。蒙恬這個人在史上有點爭議,戰功累累,自不必說。但他的結局跟王翦不同,王翦退隱自保善終,但蒙恬卻一直統兵作戰,可是他的結局雖然沒有善終,被逼自殺,可是他卻因此落了一個好名聲,即忠君。雖多少有點不盡如人意,但是還算不太差吧。
8.章邯。這位大秦末期最優秀的將領,統兵能力、作戰能力都很強,但是其人生卻多有起伏,也因此存在多處爭議,至少有兩處比較明顯。第一處就是在秦軍兵力優勢於項羽的前提下選擇了投降,當然這主要原因是秦國內部的問題,或許章邯在秦這裡看不到希望,但是投降就投降吧,可是投降的後果卻讓章邯在三秦人那裡成了罪人,因為他選擇投降,卻沒有保護好自己的二十萬士兵,全被項羽坑殺。第二處是章邯在最後兵敗,選擇了自殺。有人說他為什麼自殺啊?那麼請問他可以不自殺嗎?他難道不自殺,再投降劉邦嗎?恐怕這樣的事作為名將的章邯不會再讓上演了,說多了都是恥辱。
9.霍去病。這位是西漢時期與衛青齊名的名將,他的名流青史,除了天生的軍事才能,比如千里奔襲戰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此外,霍去病還因為一句話而被人們念念不忘,這句話就是:“匈奴不滅,何以家為!”
-
11 # 菊蘭廡主人
因為秦的暴|政,這個朝代存在的時間很短,所以,屬於這個時期的武將也就不多了。
秦代傑出的軍事家,頻陽東鄉人也,本姓姬,是周朝的宗室。王翦少時就愛好兵法,且文武雙全。他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南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他巧妙地利用軍事進攻和反間計殺掉李牧,然後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國成為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
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消耗敵軍,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以逸待勞,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迫使楚國大將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
王翦還率兵南征百越,也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秦)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祖籍齊國。祖父蒙騖、父親蒙武皆為秦之名將。傳說蒙恬曾書獄典文學,改良過毛筆。他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朝崛起的一位著名的軍事家。蒙恬因出身將門,授命率兵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長驅直入,抵達北疆,一舉打敗了匈奴的軍隊,收復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地區,並渡過黃河,奪取了高闕、陽山等地,摧毀了匈奴軍隊的要塞和據點。
蒙恬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修築了著名的秦長城,蒙恬與太子扶蘇留鎮邊塞十餘年,是匈奴人最忌諱的秦人。蒙恬的弟弟蒙毅是他身邊的重要謀士。可惜秦二世胡亥篡位後根據政治需要,殺死了屬於太子扶蘇派系的名將蒙恬。司馬遷評價說,“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
字少榮,大秦名將,官拜少府。章邯是秦朝末年的名將,是大秦朝後期的擎天柱。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卻沒有他專門的傳記。傳說此人曾是李斯的門生,是從外戰中起家的。他慣使長大刀,在項羽出山以前無人能在其馬前走上三個回合。章邯曾率部殺死張楚政權的大將周章,大敗陳勝、吳廣的農民軍,解了咸陽之圍。憑他一己之力,延長了秦朝的壽命。章邯最終剿滅了陳勝的起義,迫使後者被自己的車伕殺死。在對付六國復辟軍作戰,章邯也是屢戰屢捷,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公元前206年9月,章邯利用項梁輕敵,在黑夜發起突襲,在定陶城下,大破楚軍,殺死其統帥項梁。攻破趙國都城邯鄲,進兵將趙王歇和張耳圍困於鉅鹿,章邯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頂峰。
鉅鹿戰敗後,因為趙高的迫害,章邯於公元前207年投降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因為其部二十萬人在新安被項羽坑殺,章邯心情鬱悶。章邯等三王中了韓信的暗渡陳倉之計,沒有完成將漢軍堵截在蜀中的任務,被韓信殺敗。一代名將章邯含恨自刎而亡。
西楚霸王是中華武將第一人!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地,故姓項氏。祖父項燕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項羽幼年學武,力能舉鼎,他曾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在中華歷史上,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項羽與叔父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崛起於秦末。他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在千軍萬馬中衝殺如入無人之境,鮮有人能在其馬前走上三個回合(傳言)。鉅鹿之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項羽以少勝多一戰成名。史書上有各路諸侯跪在項羽面前,以膝而行,戰戰兢兢不敢抬頭向上看的記載!能讓人們害怕成這樣,需要怎樣的武勇呢?
西楚霸王在八年時間內,身經七十餘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勝無不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據稱有八十萬大軍(未考證)會戰於垓下。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人少食盡,軍心大散,被漢軍十面埋伏,死傷大半。項羽與從者八百餘騎突圍,至陰陵迷失道路,復至烏江,敵兵追到。其最後二十八名隨從全部戰死,項羽不願獨生逃命,在烏騅馬投江自盡後,項羽獨自徒步回身死戰,以一柄戟、一柄劍砍殺漢軍數百人!奈何漢軍人數眾多,將其團團包圍,項羽見大勢已去,拔劍自刎於烏江畔,實在可惜!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詩篇則是後人對這位以武勇著稱的“中華戰神”的緬懷。
繼秦代之後,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相繼建立了西漢(公元前206~公元前25)和東漢(公元25~220),統稱漢。俗語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漢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衝突、戰爭是歷代最為激烈的。西、東兩漢期間(實際上也包含新朝)的古代名將入選的明細譜單及簡介如下:
西漢時期(六個):
淮陰人,西漢名將。年少時家裡很窮沒有工作,得不到推薦無法做官,又不能投機鑽營去經商當老闆做生意,常常寄人籬下,靠挨著人家吃飯度日,留下了“漂母乞食”、“胯下之辱”等故事。韓信從小就愛好劍術,秦末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後,韓信開始是投靠項梁,繼而追隨項羽,但不被重任,僅授職為持戟郎(相當於警衛排長或班長之類的官職),韓信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俱不為所用。
於是,懷才不遇的韓信投奔了漢王劉邦,經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一番折騰之後,劉邦才登臺拜將予以重用。韓信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了北方戰場。公元前205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大獲全勝,且俘獲魏王豹,史稱為安邑之戰。
而韓信名揚天下的一戰則是“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的井陘之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人自為戰以一當十,大破趙軍。然後,不戰而屈人之兵,韓信收降燕國。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斬殺楚將龍且,佔領了整個齊地,這一系列的勝利凸顯了韓信用兵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因戰功卓著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
韓信指揮了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四面埋伏,剿滅了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誠然,這裡面也有張良的謀略在內的。韓信熟諳兵法,戰功顯赫,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多多益善”的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
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削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韓信被卸磨殺驢,慘死於戰後。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可惜已失傳。
漢初大將周勃次子,西漢名將,一個個性非常剛烈的血膽將軍。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周亞夫駐守細柳,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文帝的先導驅車門下,不得入。文帝到了,又不得入營。於是文帝派使者手持符節詔告將軍:“我要入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開啟營門。守衛士兵對皇帝隨從人員交代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車馬賓士。”於是文帝的車便控著韁繩,慢慢走。到了營中,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向文帝拱手說:“身著鎧甲的將士不行拜跪禮,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文帝深受感動,稱讚道:“此真將軍也!”周亞夫治軍之嚴謹由此可見一斑,匈奴兵聞風而逃了,周亞夫被提拔為中尉(相當於首都的警察局長)。
漢文帝死後,漢景帝繼續重用周亞夫,升遷他為車騎將軍。出現吳王劉濞等七國之亂時,周亞夫被提拔為太尉,統率三十六位將軍。周亞夫不斷地採納麾下謀士的建議,南出武關,經南陽佔武庫,搶先攻佔滎陽,使吳王劉濞的伏兵完全撲空。
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堅守昌邑,派兵切斷吳楚叛軍的糧道,迫使吳王劉濞撤退。隨後,周亞夫率軍掩殺,大敗吳楚叛軍。周亞夫僅用三個月就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
可惜周亞夫因敢言直諫,開罪了漢景帝,而漢景帝是沒有漢文帝那種容人的胸懷,於是將周亞夫下獄,誣告他謀反,一生忠直的周亞夫不堪其辱,絕食五日,吐血而亡。漢景帝還不解恨,下令廢掉周亞夫的封國。
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其先祖李信為秦國名將,曾搏虎救駕,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但因輕敵大敗給項燕而被貶為庶人。李氏一門也自此難有出頭之日了,即使是到了幾百年後的漢朝。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眾,使漢文帝大為讚賞。
九年後,漢景帝即位,李廣升為騎郎將,成為景帝身邊的近衛騎兵將軍。吳王、楚王等七國叛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調往上谷、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抗擊匈奴的入侵。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騎無數,終於回到了漢營,歸朝後,李廣被漢帝革除軍職,貶為庶人。但此後,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稱號。關於李廣的故事很多如“李廣射虎”、 “李廣巧計退兵”等,喜歡歷史的朋友大都耳熟能詳,不再一一列舉。
幾年後,匈奴殺遼西太守,擊敗韓安國將軍。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聞“飛將軍” 鎮守右北平,數年不敢來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歌頌的就是他啦。
但是後來李廣在莫北之戰中失機(迷路而失期),被衛青責問。不善言辭,且倍感委屈的李廣,不願去面對軍法的輪訊,遂引刀自刎了。及(李廣)死之日,天下不管是認識或不認識他的人,皆為之流涕。
他的兒子就是頗受爭議的名將李陵,李陵作戰時寡不敵眾,被迫詐降,累及李氏全家被漢武帝不問青紅皂白地抄斬。“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見《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西漢時抗擊匈奴的名將,字仲卿,河東平陽人也,原為平陽公主的家奴。其父是縣吏鄭季,少時衛青經歷坎坷,其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衛青也因此官拜太中大夫。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衛青首次出征,卻英勇善戰,直搗籠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七百人。衛青的勝利是四路大軍中唯一的,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地賞識,加封他為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兵又大舉南下,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這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了。衛青則因軍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公元前124年的漠南大捷,大破匈奴右賢王,衛青被漢武帝拜為大將軍,指揮所有的漢將,李廣、張騫、公孫賀、李蔡、曹襄、韓說、蘇建等等名將都曾是他的部下。
後來,漢武帝對霍去病恩寵日盛,霍去病的聲望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過去奔走於大將軍門下的許多故舊,都轉到了霍去病門下。衛青門前頓顯冷落,可他不以為然,認為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願地過著恬淡平靜的生活。
大將軍衛青七次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衛青與霍去病領兵進軍漠北,衛青指揮西路軍出定襄,向北行軍一千多里,渡過大沙漠,面對以逸待勞的匈奴精兵,衛青臨危不懼,大戰伊雅斜單于,大破之,追擊二百多里直至趙信城(今蒙古國境內),俘獲匈奴官兵一萬九千多人。
公元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西漢王朝名將.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善騎射。十七歲即為漢武帝侍中,同年隨衛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率領八百精騎長驅數百里,突襲匈奴後方,斬殺匈奴兵二千餘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被封為冠軍候。
公元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騎兵一萬出隴西,進擊匈奴右賢王部。他六天連破匈奴五個王國。接著越過焉支山一千多里,與匈奴鏖戰於皋蘭山下,殲敵近九千人,殺匈奴盧候王和折蘭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五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餘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馬,威望超過了衛青,許多衛青部將紛紛轉投霍去病。前117年,霍去病在長安病逝,年僅二十三歲。漢武帝特命陪葬茂陵,把他的墓冢建成巍峨的祁連山形狀,墓前陳列“馬踏匈奴”等大型原雕石刻,以表彰他遠征匈奴的豐功偉績,並諡予他景桓侯的封號。出葬之日,命歸降的匈奴將士身著黑衣黑甲,在長安至茂陵的道路兩旁列成幾十裡軍陣,為霍去病送葬。
大名鼎鼎的大將軍霍光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雖然後來他的地位,成就遠非霍去病可比,但在名將評選中,霍光應該讓位給他弟弟。
字翁孫,隴西上邽人。趙充國出身官宦之家,善騎射,沉勇有大略,經歷武帝、昭帝、宣帝三個皇帝,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趙充國曾以代理司馬的身份,跟隨李廣利出師酒泉,被匈奴右賢王的大軍包圍。趙充國帶領一百多名精銳騎兵在前面拼殺開路,最終成功突圍,趙充國身負二十多處傷。返回後之受到漢武帝的親自接見和褒獎,旋即升遷為車騎將軍,長史。
公元前80年,氐人在武都造反。趙充國奉命帶兵鎮壓,平定叛亂後升為中郎將。同年冬,匈奴二萬騎兵人寇,趙充國領兵征討,斬首、俘虜九千多人,並獲西祁王而歸,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後將軍。
公元前72年,趙率三萬騎兵出酒泉一千多里,在蒲類海進攻匈奴,斬殺數百人。不久,匈奴又聚集十萬多騎兵,大有入侵之勢。趙充國統領四萬餘騎,駐屯於北部邊境九郡,匈奴人鎩羽而歸,邊境遂安。
古稀之年趙充國還平定羌族叛軍,開設西北屯田軍,以如此之老齡,頂風冒寒,堅守邊境,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後來趙充國告老請退,皇帝賜予安車駟馬,免官歸第。公元前52年病逝,享年八十六歲,諡號壯侯。宣帝以他功高蓋世,在未央宮中畫了像,供人瞻拜、紀念,成帝繼位後,又命黃門侍郎在畫像旁題詩讚揚。
-
12 # 夏亦有心
秦漢時期,應該指的是秦國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到東漢滅亡公元220年。
秦朝:蒙恬、王離、章邯等
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鎮守邊疆,威震匈奴。
王離:戍邊備胡 ,平定民亂 。
章邯:戲水退周文、南陽擒宋留,陳郡殺陳勝、臨濟斬田儋。
楚漢時期:項羽、龍且、季布、鍾離昧、英布。
項羽: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權,號稱西楚霸王。楚漢爭霸。
龍且:隨項梁起義 ,東阿破秦軍 ,九江破英布。
季布:輔助項羽滅秦,治理河東。“季布一諾千金”
鍾離眜:項羽大將。
英布:大破景駒、秦嘉,隨項羽滅秦,與韓信等共滅項羽。猛將。漢初三大名將之一。
西漢:韓信、英布、彭越、周勃、樊噲、夏侯嬰、周亞夫、李廣、程不識、衛青、霍去病、趙充國、 陳湯、馮奉世。
韓信:漢初三大名將之一。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暗度定秦,暗度滅魏,背水滅趙,降燕,滅齊,水攻龍且,楚歌滅楚)
用現在的話講:臥槽,牛逼,流批,666。總之,打仗就是厲害,牛皮~找不到合適的詞形容~有長處就會有短處……
英布:漢初三大名將之一。誅秦滅楚
彭越:漢初三大名將之一。誅秦滅楚。游擊戰的鼻祖,最早使用游擊戰的人。
周勃:西漢開國元勳,平定諸呂之亂。滅秦、徵項羽、平定內亂、防禦匈奴,周勃安劉。(成語:汗流浹背。)
樊噲:鴻門宴上勇救劉邦 漢王朝開國元勳。猛將。
夏侯嬰:漢王朝開國功臣。
周亞夫:駐軍細柳,保衛長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軍事三大貢獻,一是改變了以車騎為主的戰術,提出,短兵、利刃、鮮護的方略,使之更利於迎戰匈奴騎兵。二是,聲東擊西對付匈奴。三是,以少勝多平定七王之亂。
李廣:多次抗擊匈奴,保衛國家。相關典故:射石搏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另外,有李廣難封一說(征戰一輩子,沒有封侯。原因:自身原因是軍夠不夠。外界原因是政策,任人唯親的嫌疑。還有就是自負,另外最重要的是私受梁王印和殺霸陵尉兩事上~有不忠誠於當朝君王的嫌疑。)
程不識:鎮守邊疆,抗擊匈奴,治軍有方,軍紀嚴明,生平未嘗敗績。一輩子沒打過敗仗,號稱不敗將軍。就這一輩子沒打過敗仗就夠厲害的了,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也是個人才。厲害。飛將軍則是勝負參半吧,要不大勝,要不大敗~
衛青: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襲龍城,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敗單于。龍城大捷、收復河朔、奇襲高闕、二出定襄、漠北大戰)。要知道首次帶兵出征。漢軍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潰敗無功,只有衛青一路勝利,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這意味著什麼,有什麼重大意義。說明大漢可以乾的過匈奴了,不用再和親了,腰桿子硬起來了,鼓舞了人民,大漢軍隊可以幹過匈奴了,對於當時的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可以說是希望,是曙光,不在被外族欺侮,終於可以堂堂正正的反抗,抗爭。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河西受降,漠北之戰封狼居胥。戰神級別的人物。著名的民族英雄。善於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霍去病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總之,就是,臥槽,真他媽喵的牛皮,各種666,把人家祭天金人俘獲了,拿下祁連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北海。從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可惜的是英年早逝。名言: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封狼居胥是古代武將最高的榮譽。
趙充國:“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威震匈奴,平定西羌,施行屯田。
陳湯: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霸氣的宣告:“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位也是牛人,假傳聖旨,帶領西域的小弟就在西域玩開了,大殺四方,幹翻了那些和大漢對著幹的國家部族,真是揚大漢國威。
馮奉世:平定莎車、征討羌虜、為漢朝邊疆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列舉其中幾位(耿弇、岑彭、馮異、吳漢)馬援、耿恭、班超、竇固、竇憲、虞翊、皇甫規、張奐、段熲、公孫瓚、臧旻、閻柔、皇甫嵩、朱儁、曹操、呂布。
耿弇:平定河北、橫掃齊魯、征討隴右,為東漢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收取46郡、300餘城。在各個戰役中,他採用了心理戰、攻堅戰、圍城打援、聲東擊西、避強擊弱等一系列戰術,而且運用巧妙,每戰必勝。耿弇是一個難得的勇將 )。耿弇將圍點打援、聲東擊西等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受歷代軍界推崇。典故:有志者事竟成。
岑彭:勸降朱鮪、南平荊襄、西討隴蜀。典故:得隴望蜀
馮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徵河北守孟津、征討隴右、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有“大樹將軍”的雅號,不居功自傲。典故:披荊斬棘、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吳漢:橫掃河北、征討關東、攻伐隴右、平定蜀地。
馬援:二定交趾,兩平嶺南,助破隗囂,撫平羌亂;(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東漢開國功臣。號伏波將軍。典故:馬革裹屍(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馬革裹屍戰死疆場)、老當益壯。
耿恭:抵禦北匈奴。(名氣不是太大,打外族就提一下)
班超:收復西域(收復西域的意義重大,自行思考)。三十六騎橫掃敵境收服西域五十國。感嘆、讚歎的話自己想。典故:投筆從戎
竇固:大破匈奴呼衍王;擊降車師,再通西域。
竇憲:大破北匈奴,燕然勒功。雖然和封狼居胥故事差不多,但是還是不如封狼居胥厲害。
耿秉:平定車師,擊敗匈奴。
虞翊:被鄧太后認為有“將帥之略”,東漢欲放棄涼州,虞翊堅決反對,被任命為武都太守,領兵3000人前去鎮壓羌人。增灶,弱弓誘敵,換裝惑敵,埋伏兵……奇計迭出的虞翊用精彩的表演贏得了戰鬥的勝利,平定了羌人的叛亂。智將。
皇甫規:屢破羌亂,緩和漢羌矛盾。
張奐:平屠各、烏桓之亂;屢破東羌、先零羌,緩和漢羌矛盾
段熲:大破西羌,擊滅東羌;平定公孫舉叛亂。
公孫瓚:驅叛胡於塞表,破黃巾於孟津(抵禦外族提一下)
臧旻:安定邊境。(抵禦外族提一下)
閻柔:坐鎮北方,抗擊胡人入侵。(抵禦外族提一下)
皇甫嵩:平定黃巾之亂;擊破王國叛軍。
朱儁:平定黃巾之亂;破樑龍,退張燕
曹操:實行屯田制;統一中原、北方。
呂布:誅殺董卓,擊破張燕,大敗袁術,使曹操數戰不利。呂布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
可謂是帥才輩出,將星如雲。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衛青,霍去病。這舅甥二人的光芒把其他人的光芒掩蓋了(對外戰爭,這二人的意義和當前環境有莫大關係。當前中國周邊環境可說都是外敵環繞。所以這兩個戰神級別的人在我們心中的地位相當高。我們需要這樣的英雄,這種對抗外族的英雄的激勵)。
當然了,兵仙的名頭也不是蓋的。矯詔,說狠話的陳湯也不可小看。帶著36個人搞定西域的班超也不可小視。總之,牛人,強人,狠人,神人比較多。
兩漢的外戚都很厲害!!!
(應該不太全,勿怪。詳細的介紹還是自行蒐集資料吧)
回覆列表
秦漢時期名將都有誰?怎麼樣?
1.王翦父子: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臣之一,被譽為是戰國時期名將白起之後最為傑出的秦國統帥,其戰功自然不必細說,稍微看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曆史的,基本都知道,王翦之滅三晉、滅楚等,戰功累累。
2.蒙恬:他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功臣中,功勞不亞於王翦,並北御匈奴,驅奴700裡,戰功赫赫。
3.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4.成就: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等
5.司馬錯,生卒年不詳,秦國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人,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馬錯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
成就: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滅亡蜀國。秦昭襄王十八年,司馬錯率軍伐魏,奪取魏國六十一城。
6.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取得鉅鹿之戰,沉重打擊秦朝,後又與章邯大戰取勝!此人雖有戰場取勝之法卻無帝王之術!
7.韓信:輔佐劉邦,讓敗勢變為勝利,最終一統天下,建立大漢。韓信在用兵上的過人之處,無人可比,因此被譽為兵仙。
8.衛青:衛青一生功勞非常大,他是第一個擊敗匈奴的漢將,在此之前,漢地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衛青領兵奇襲龍城,與匈奴大軍打了多次,7戰7勝,讓匈奴嚐到了漢軍的鐵騎之威力,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套、河朔地區。
9.霍去病:西漢時期與衛青齊名的名將,他的名流青史,除了天生的軍事才能,比如千里奔襲戰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此外,霍去病還因為一句話而被人們念念不忘,這句話就是:“匈奴不滅,何以家為!”
10.周勃:周勃此人跟隨劉邦比較早,在軍事上戰功極大,但是除此之外,他還不僅僅是一員猛將或名將。他在馬上追隨劉邦助劉邦得天下後,在馬下也成為了劉邦最為倚重之人。史載劉邦在臨終前說過一句遺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
還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