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學微末
-
2 # 步蘭香407
明初,雖然元朝殘餘勢力被逐出中原,但仍然勢力強大,雄踞漠北。明太祖時多次派兵進攻北元,促使北元分裂,東部兀良哈歸附明朝,中部韃靼和西部瓦刺仍然與明朝為敵。尤其韃靼的沿襲元朝常號,勢力最為強大。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韃靼別部首領鬼力赤殺死北元皇市坤帖木兒,自立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國號帝號。同時與瓦刺相互仇殺,蒙古勢力才大為削弱,鬼力赤各部首領紛紛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明成祖對內採取和平治理,對邊防加強防守,對蒙古侵擾,進行無情打擊。先後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率兵親征擊垮韃靼和瓦刺部落的屢次侵擾,接受了韃靼王子也先的歸降,鞏固了北部邊防。
-
3 # 無憂谷逍遙子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地消滅北元殘餘勢力解決邊患,洪武二十年(1387)9月,遣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兵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得知元主脫木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即貝加爾湖,藍玉即刻率軍偃旗息鼓、銜枚急進、星夜兼程到達捕魚兒海,全軍掘地埋鍋造飯防止被殘元發現,在蒙古降將帶路下於距離捕魚兒海八十里發現元軍禁衛軍精銳,藍玉當即令王弼為先鋒率五千精銳殺入元軍大營,王弼提雙刀力斬負隅頑抗的元太尉蠻子等數千精銳,僅元主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藍玉命令俘虜脫下盔甲放火付之一炬,此役殘元損失精銳十萬,從此失去對中原華夏文明的威脅,班師回朝時藍玉順便霸佔元妃,估計其他士兵也樂不思蜀,從此草原民族擁有50%以上的O3系列漢族基因,漢族則沒有蒙古C系列基因!
蒙古黃金家族精銳被消滅後,草原上失去霸主成為無頭蒼蠅,投降蒙古人被安置在內蒙錫林郭勒草原稱韃靼,瓦剌則是生活在阿爾泰山、漠西一帶蒙古,當草原出現權力真空時,瓦剌乘機東進打敗韃靼又妄圖稱雄草原,最終被滿清徹底消滅乾淨!
因此草原民族沒有固定的稱呼,就像地裡的韭菜割一茬長一茬,無所謂名稱!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在漠北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很難說他們屬於一個民族。這片草原接連到西方很遠的地方,中亞圖蘭低地、南俄大草原都與這片土地接壤,遊牧民族也沒有什麼國土疆域的概念,他們逐水草而居,彼此發生著融合,為了爭奪生活物資也經常混戰。中原王朝對這些遊牧民族其實也分不清,只有一些勢力比較大的遊牧民族,才在史書上記上一兩筆。從這兒也可以看出,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是存在傲慢態度的。
(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
可是,即使中原王朝的史官們閒言碎語一般的記錄的這些化外之民的文字也是不準確的,因為漠北民族有個特點,畏威而不懷德,他們推崇強者為尊,因為他們如果不去搶劫農耕民族的物資他們很難在苦寒之地的草原活下去。所以,一旦草原上的雄主衰落了,或者與中原王朝和平了,他們就要生起事端,把不能帶領他們好好搶劫的酋長推翻,再換一個領頭的。
到了1206年,漠北草原終於迎來了一個新的領頭的酋長,他的名字是鐵木真,他所在的民族是蒙古族,他所在的部落是乞顏部。他們源出東胡,據說也有一些華北古漢人的基因,可能是之前反叛漢高祖的燕王盧綰帶過去的幾千人的原因。鐵木真統一了蒙古中部的乃蠻部、克烈部,這些部落都是突厥化的部族,漠北草原終於在契丹滅亡後再次恢復到一個政權之下。
當時的蒙古人只有95個千戶,人口太少,而且四面八荒都還沒有歸服。所以,在1207年,鐵木真派了長子朮赤帶右翼軍去北方林木,清剿各個部落的殘餘勢力。作為林木中的主要部族,駐紮在貝加爾湖西部的斡亦剌部落的首領忽都合別乞很快前來歸附,他還帶著朮赤深入腹地。在朮赤到達失黑失惕地區的時候,斡亦剌部落也投降了。朮赤繼續前進,到了乞兒吉思人的領地,也得到了他們的歸降。他們的首領也迪·亦納勒、阿勒迪額兒和斡列別克·的斤將白海青、白騸馬和黑貂送給了朮赤。
(鐵木真統一草原)
朮赤就這樣把西伯利亞地區林木中的部落都收歸在蒙古人的旗下。他和乞兒吉斯和森林的附屬部隊一起回到領地,向成吉思汗報告。《蒙古秘史》裡面提及,成吉思汗把女兒扯扯亦堅許配給了忽都合別乞的兒子亦納勒赤,讓朮赤把女兒豁雷罕公主許配給忽都合別乞的另一個兒子脫列勒赤。不過,扯扯亦堅在拉施特的記載中叫作赤惕察堅,嫁給了脫列勒赤。
所以,元朝的電視劇很難拍,光是人名就很讓人記不清,動不動就是什麼“忽”、什麼“帖木兒”之類的。不管怎麼樣,當時在貝加爾湖西北遊牧的斡亦剌人歸屬到了蒙古人的陣列。蒙古人把他們安置在西邊,每次去搶劫都帶著他們。
這個斡亦剌部落,就是瓦剌部落。他們自從歸順了蒙古人,就抱上了這條大腿,開始從北方西伯利亞遷徙到漠北草原西部,從之前的林木中百姓變成了草原上的遊牧部落。
整個元朝時期,漠北草原都屬居於大都的元廷直接掌控,因此瓦剌人也一直臣屬於四大汗國裡的中央汗國。當年紅巾軍起義,元朝皇帝不動聲色,根本不以為意,他們所倚仗的就是在漠北草原上的蒙古騎兵。他們還以為只要他們願意,蒙古騎兵依然會像他們的祖先那樣,砍瓜切菜一樣就把所有的亂黨都給殺乾淨了。
(明朝初年北元勢力強大)
蒙古人的武力當然還不錯,可是拜蒙古人所賜,中原一帶竟然也有了大量的養馬場,使得中原地區也能夠組建軍團級的騎兵部隊,朱元璋的江淮騎兵對陣從漠北和西域趕來的蒙古騎兵,絲毫不落下風。蒙古人沒有實現他們希望的砍瓜切菜,反而是被中原騎兵追著趕跑到了漠北草原。不過,經過忽必烈家族的一百多年的經營,漠北已經變了樣,已經不再是隻有沙子和風暴的苦寒之地,而是富誇塞北的富庶之地了。
蒙古人雖然離開了大都,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此失了根基。蒙元帝國足夠廣闊,即使他們丟了中原,他們還有廣闊的西域、漠北、東北地區可以倚恃,大元皇帝還是被各地奉為共主。蒙古人的武功太盛大恢宏,他們的統治雖然流於寬疏,對於封建士大夫而言卻是極自由的。蒙元皇帝在哈拉和林還有舊都,在漠北、漠南、漠南還有大量的遊牧部眾認可蒙元的統治。
(朱元璋是武將出身)
漢唐都曾在嶺北地區設定過屯駐地,都以為這地方不適合耕種。忽必烈卻認為,嶺北地區總是有一波又一波的遊牧民族興起,對蒙古人的老營造成的威脅很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忽必烈決議在嶺北地區建設一個屯田基地,實現與內地一樣的戰爭潛力,用以屏衛都城。忽必烈據此建五衛,每衛萬人,其中屯田者2000 人。元朝百年來透過農牧互補把和林打造成"生殖殷富埒內地"的大元雄關,朱元璋與他的謀臣武將正是深知利害,因此毅然北征。
元順帝自1368年北逃上都後一直逗留在明的邊境地區,並2次南侵以圖奪回原來的大都復辟。1369年6月,元惠宗遷都應昌府,和位於燕山的大都不過兩三天的馬上路程,形成了實在的軍事威脅。朱元璋鑑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征消滅北元。
(北伐的戰爭打的很艱難)
北元的勢力一度十分強大,以明朝開國百戰精銳,被稱為萬里長城的徐達,也曾在第二次北伐時被擊敗。朱元璋因此意識到元朝還有相當實力,因此執行了比較穩健的修築堡壘的政策。此後經過八次大規模的北伐,終於在1389年的捕魚兒海戰役中成功摧毀了北元朝廷。這一次失敗,使得北元朝廷失去了黃金家族在蒙古各個部落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威望。由於大汗被殺,漠北草原上出現了很多個自立或被擁立的大汗。乞兒吉斯部(分佈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首領鬼力赤,否認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於1402年打敗並殺死了他,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合法的元朝皇帝不復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鬼力赤沒有黃金家族的號召力,因此朱棣對於鬼力赤表示了極大的友好,承認了他對於蒙古各部的宗主權。鬼力赤也並沒有保持汗位有多久,便在1408年被阿蘇特部(蒙古化的伊朗人)阿魯臺和瓦剌部馬哈木的聯軍殺死了。
阿魯臺和馬哈木都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最為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部族獨立於蒙古人之外而獲得外部承認,因此,在打敗鬼力赤後,他們都表示效忠明朝,證明自己不同於其他爭奪蒙古帝國汗位的部族。
這樣是明朝求之不得的,明政府給了他們極大的支援。依靠這種支援,瓦剌部將其勢力範圍擴張成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游的整個西蒙古地區。
在1408年,殘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裡復辟了自己的汗位,宣佈自己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作為黃金家族的後代,本雅失裡無疑要比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具有號召力。不久,包括阿魯臺在內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這位正統代表者一邊。阿魯臺更是以諸葛丞相恢復漢室為人生的座右銘,在汗庭努力恢復實力,伺機南下。
(阿魯臺:以諸葛亮作為偶像的波斯人)
好不容易盼到忽必烈家族衰亡的明朝,對這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敵視是不言而喻的,永樂皇帝下旨要本雅失裡作出臣屬的明確表態。但希圖重現祖上功業的本雅失裡怎麼會向推翻自己家族在中國皇位的朱氏家族表示臣服呢?因此,明成祖率軍隊進軍蒙古本土,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於1410-1411年擊潰了本雅失裡和阿魯臺的軍隊。這次失敗對本雅失裡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這使他喪失了作為大汗的權威。
此後,蒙古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蒙古大汗爭奪戰。黃金家族後人只要掌權,明朝大軍就會壓境。幾次三番過後,黃金家族的勢力就被明朝消耗的差不多了。黃金家族的後人並不能抵擋明朝對草原的進攻,因此黃金家族的威望也降低了。
這時候,明朝選擇支援被擊敗的瓦剌部,在打壓黃金家族的同時,封賞扶持瓦剌部。在1434至1438年間,衛拉特首領、馬哈木之子脫歡率軍攻進蒙古東部,殺死了帝國大汗阿臺和他的重要輔臣阿魯臺,奪得了大汗寶座。此後,蒙古大汗實際上已經由黃金家族轉到了瓦剌部的綽羅斯家族手中。
(蒙古太師:綽羅斯.也先)
脫歡的兒子叫也先,是那個在土木堡之變中殲滅了10多萬明朝軍隊,還俘虜了明朝皇帝朱祁鎮的那個蒙古太師。其實,這也是明朝扶持瓦剌部落帶來的毛病。當初為了引起蒙古部落發生內亂,明朝政府對願意歸降自己的瓦剌部進貢實行了大量回禮的習慣。瓦剌得了便宜就經常鑽明朝制度的空子,每年都要來好幾回。明朝雖然大,可是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所以,明朝君臣看到他們這種要錢不要臉的精神,就進行了審計工作,把給的賞錢扣掉了5分之4。這下瓦剌人不幹了,回去後立刻以明朝欺負人為名,進攻明朝邊境。朱祁鎮當年20多歲,正想一展拳腳,就匆忙帶著京師精銳御駕親征,結果兵敗被俘。
後來,也先訛詐明朝不成,打北京也打不下來,就把朱祁鎮放回來了,還繼續嚮明朝稱臣。這樣一來,其他蒙古部落就不幹了。大家承認你是大汗,主要是因為你能帶領大家去搶劫。現在你打贏了還要稱臣是啥意思?結果很多蒙古部落紛紛宣佈不再跟著瓦剌人玩了。
也先很快就建立了瓦剌人的帝國,極盛時期面積達到379萬平方公里。他不停地鎮壓內部叛亂,最終在1455年被暗殺。他的兒子繼承了汗位,可是很快就發生了幾次叛亂。瓦剌的實力遭到削弱。
瓦剌在西部和中部與明朝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黃金家族在東部也沒閒著。雖然他們勢力小了很多,但是他們分裂的更嚴重。到最後,自相殘殺的他們,竟然讓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只留下了一個獨苗——以後被稱作達延汗的孛兒只斤.巴圖孟克。他在位期間,重新統一了東部蒙古,劃分了影響至今的東西兩個三萬戶蒙古部落,還把一個兒子封到了外蒙古。他在位期間,把明朝與瓦剌之間的聯絡給切斷了。
(巴圖孟克把瓦剌擠到西北去了)
這是蒙古帝國史上最後一箇中興之主了,雖然他穩固了汗位的傳承,但是當他死後,他所打下來的土地和民眾又被他的兒子瓜分。所以,蒙古人的勢力一分再分之下,越來越弱,最後連水濱之主的努爾哈赤都打不過,林丹汗跑到了青海並且病死在了那裡。
至此,明朝與瓦剌、韃靼的200多年的爭鬥史遠比以上所說來的精彩的多。明朝在宣宗朝就開始執行了收縮的戰略決策,使得蒙古人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重新恢復了活力。如果宣宗時再努力一段時間,小冰河期時的蒙古高原,迭發災難,雖然明朝的土地也受災,但是相比於災難中心的蒙古人,他們更是艱難。宣宗這一退,蒙古人趁機南下,明朝的邊防不得不繼續後撤,終於釀成了土木堡之變。
明朝在堅決消滅黃金家族的勢力後,已經將蒙古變成了邊患。明朝一直處於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中。在前期,明朝扶持瓦剌。在後期,韃靼重又崛起,才有了戚繼光守邊的故事。透過200多年的硬拼消耗,蒙古人其實已經被明朝收拾的差不多了。這時清朝崛起,最終撿走了果實。明朝與蒙古,也就像北宋與遼國,先後被後金和女真所滅,當真也算做一對難兄難弟。
-
5 # 江雨燕
冷兵器時代蒙古人是真的強,盤踞在北方和中原王朝對抗兩三千年之久,朱元璋和朱棣一共發動13次北伐都沒有打垮這個遊牧民族,真的驗證了那句話“光腳不怕穿鞋的”。那為什麼在中原王朝打不垮的情況下,蒙古卻分裂成為韃靼和瓦刺兩個部分了呢?
實際上這是蒙古內部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如果當時的蒙古鐵板釘釘一塊,可能元朝復辟的可能性都有,但是我們都說“大難臨頭各自飛”,元朝的倒臺讓蒙古這個由諸多分支組成的民族內部開始產生重重矛盾。
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勢力在蒙古各部落中的權威大為衰減,各部落於是紛紛開始脫離。由藍玉主導的捕魚兒海之戰嚴重削弱了北元勢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帶著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處,但其餘大量北元官員、嬪妃、牲畜、士兵和民眾悉皆被明軍俘虜。這一仗使得脫古思帖木兒失去了資本,由此在蒙古各部落中威信大減。
韃靼是明朝對北方蒙古人的總稱,而瓦刺卻屬於從韃靼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部落首先要明確一點,俠義上的韃靼人是區別於蒙古人的民族,不過隨著兩個民族的融合,廣義上的韃靼發展成為對蒙古人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說“韃靼是蒙古人,但蒙古人不一定是韃靼”,臂如瓦刺一支。瓦刺早期並不被蒙古人接納,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雙方漸漸開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稱為漠西蒙古。
為了更清晰的說明這一點,我舉個例子:譬如我們可以說苗族、朝鮮族是中國人,但中國人不一定是苗族和朝鮮族。而蒙古和中國都是一種廣義上的泛稱,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部落,蒙古內部存在著許多分支,它是由不同的部落共同組成。
因此,隨著元朝的垮臺,以忽必烈這一支建立起元朝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勢力和威信大打折扣,在血統和名義上它依然是蒙古各部的首領,但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掌控權,這點就類似於周天子和各諸侯的關係。
而伴隨著捕魚兒海之戰以後,蒙古內部發生了劇烈的矛盾,這時候以“黃金家族”為代表的蒙古人被稱之為韃靼,由於內部紛爭不斷,韃靼和瓦刺各自擁立了“黃金家族”的後代為汗,而明朝抓住蒙古人這一內部矛盾,開始進行分化,以便消耗其內部力量。
韃靼和瓦刺相互攻伐,直到女真族崛起,北方再度統一,女真族隨即改稱滿族北方蒙古人在明朝早中期都是韃靼和瓦刺這兩個政權彼此攻伐,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一共發動13次北伐戰爭,但韃靼和瓦刺兩部都沒有完全被打垮,儘管在名義上已經嚮明朝稱臣,但是卻時有發生叛亂和侵擾邊關的事情發生。
譬如隨著瓦刺部的強盛,同明朝發生了土木之變的衝突,而韃靼部的在嘉靖年間曾發生“庚戌之變”,而隨著女真一族的崛起,後金建立,明朝在滿人(女真族)的攻勢下滅亡,而蒙古各部由此進入被滿族統治的時代,而韃靼和瓦刺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應該說,正是在滿族這一特殊身份的統一下,中國在北方的版圖史無前例的涵蓋了北方蒙古地域。
-
6 # 路漫漫吾求兮
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派兵打擊蒙古勢力,將他們擊退至漠南,消除了對明朝邊界的威脅。其中最為著名的捕魚兒海之戰嚴重削弱了北元勢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帶著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處,但其餘大量北元官員、嬪妃、牲畜、士兵和民眾悉皆被明軍俘虜,這一戰使脫古思貼木兒徹底失去威信。
實際上,韃靼是明朝對蒙古人的總稱,而瓦刺卻屬於從韃靼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部落,瓦刺早期並不被蒙古人接納,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雙方漸漸開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稱為漠西蒙古。但是隨著明朝對北元的不斷打擊,"黃金家族"在蒙古各部族中的勢力迅速下降。雖然在名義上,它還是各部族的首領,但實際上,早已經失去了掌控權。
捕魚兒海之戰後,蒙古內部發生鉅變,韃靼和瓦刺分別擁立了"黃金家族"的後代為汗,而明朝正是抓住了蒙古族這一矛盾,開始進行拉攏分化,極大的消耗了蒙古族的內部力量。韃靼和瓦刺互相攻擊,直到女真崛起,再度統一北方,女真隨即改成為滿族北方蒙古人。
雖然太祖和成祖多次對韃靼和瓦刺進行征伐,但並沒有完全打垮這兩個部族,儘管在名義上臣服於明朝,可實際上仍時有發生叛亂和侵擾邊關的事情!
-
7 # 圍爐品茗人
元朝在公元1368年退出大都之後,元順帝逃亡大漠。史書中普遍認為這一年元朝滅亡,隨後元順帝控制的政權被稱為“北元”。後來隨著明朝對北元政權的持續打擊,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北元政權最終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個勢力。這一分裂過程既有明朝的持續打擊分化這一外部因素,但是也有著蒙古族內部勢力的自身內鬥分裂這一內在因素。
蒙古帝國內部鬥爭是分裂重要內在因素蒙古帝國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乞顏部征服蒙古高原的其他蒙古部族和其他民族建立起來的遊牧帝國。它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有著激烈的內部鬥爭。
蒙古帝國是由成吉思汗的乞顏部為核心,重要部族包括克烈部、乃蠻部,同時還征服了塔塔爾、泰赤烏、蔑爾乞等等部族。所以蒙古帝國從已一建立就是蒙古高原各遊牧部族聯合在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旗下構成的遊牧部族聯合體。他們對外可能都被認為是蒙古人,但是內部他們之間的部族仍有一定的區別。
在公元1206年開始,蒙古各部承認黃金家族的統治地位,蒙古帝國的汗位也一直是由這一家族的後裔擔任。但是黃金家族內部從第二代繼承者開始就埋下了內鬥的種子。隨後到了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就基本分裂為四大汗國。
直到1304年左右,蒙古帝國分裂出的四大汗國才一同承認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大蒙古國的宗主國地位,但是其他汗國仍被承認為獨立的汗國。而黃金家族內部這延續百年的內鬥也為帝國留下了許多分裂的種子。
到了1368年,忽必烈家族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地位退回大漠。這些潛伏的分裂因子也就隨著黃金家族的力量衰落開始發芽,並最終在明朝的外部因素作用下走向了更大的分裂。
明朝的持續打擊和分化瓦解是蒙古分裂的直接外因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一直對蒙古帝國保持高度的警覺,即使1368年明軍在徐達的率領下攻陷大都之後也依舊沒有放棄對逃亡大漠的北元朝廷進行持續打擊。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出兵漠北,這一直的持續打擊讓蒙古的北元朝廷不僅損失慘重,更是讓黃金家族在蒙古高原或者蒙古部族內部的威信持續下降,並最終失去對蒙古部族的統治地位。
1368年元順帝逃亡漠北之後,當時北元朝廷仍舊控制著蒙古本部、山西、甘肅、遼東和雲南。而且北元帝國仍試圖組織力量反撲收復大都。剛剛建國的明朝也非常強硬,朱元璋積極組織力量由徐達等人率領試圖以強攻的方式,一舉掃滅北元政權。
1368年明軍擊敗北元組織的反撲,蒙古名將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慘敗,明軍乘勢攻佔山西等地。
1369年,明軍攻佔北元政權所在地上都,元順帝逃亡應昌並隨後死在那裡。隨後明軍攻佔應昌,北元政權逃回和林。元順帝之子元昭宗在和林即位。
1371年,明軍三路出擊進攻在漠北和林的北元政權,結果徐達等人被擴廓帖木兒擊敗。明朝初期對北元的強攻政策失敗,轉而採用緩進蠶食政策。
在強攻政策受挫之後,明朝採用緩進蠶食政策的同時,還將進攻方向由主攻漠北轉而向仍盤踞雲南和遼東的北元勢力進攻。1381年,明軍攻佔雲南,盤踞雲南的元朝梁王兵敗自殺;1387年,盤踞遼東的蒙將納哈出投降,遼東被明朝佔領。
在平定了雲南和遼東的蒙古勢力之後,朱元璋立即命令藍玉出擊漠北,聲言“肅清沙漠,在此一舉”。1388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蒙古軍隊,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為核心的蒙古政權受到最後的毀滅性打擊。此後黃金家族失去了對蒙古各部族的統治地位,逐步淪為蒙古各部族爭奪權力的傀儡工具。
綜上,從1368年開始,明朝對北元政權的持續打擊和分化瓦解,終於在1388年導致黃金家族控制的蒙古政權被擊垮,再也無力控制蒙古高原的各部族,因此有不少史書認為1388年或者隨後第一位非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出現的1402年作為北元或者蒙古帝國的終結時間。但是無論選擇哪個時間,1388年捕魚兒海一戰在事實上終結了黃金家族的統治地位,也事實上開啟了瓦剌和韃靼的分裂時代。
黃金家族的衰落最終導致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從1206年開始取得整個蒙古部族統治地位的黃金家族,歷經將近兩百年之後,最終在捕魚兒海之戰後,開始失去往昔的榮耀,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開始脫離北元政權的控制,而失去了主要軍事力量的黃金家族,也再也無法控制控制實力得到保全的其餘部落。而一直作為蒙古帝國內部有一定獨立地位的瓦剌(也叫衛拉特)更是開始取代黃金家族的乞顏部成為蒙古的主要部族。
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後不久,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就被部將也速迭兒襲殺。也速迭兒也自稱大蒙古皇帝,蒙古的統治者也從忽必烈家族轉到了當年被忽必烈擊敗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人手中。
隨後蒙古大汗之位又在14年裡換了四代,這時不僅大汗的威信降低,而且越來越多的部族開始脫離控制,有的南遷歸順明朝,有的自行其是不受控制。而此時一直與蒙古族通婚並融入蒙古族的瓦剌部開始興起,並逐步控制蒙古汗國的實權。
1402年,瓦剌部族的布里牙特·烏格齊(明史中稱鬼力赤)弒殺了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並自立為汗。布里牙特·烏格齊也成為第一個非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這也標誌著蒙古開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西蒙古即以瓦剌部為首,而東蒙古以蒙古本部為首,但是明朝當時稱東蒙古為韃靼,其實韃靼人自稱蒙古。
其後以北元太師阿魯臺為首的東蒙古或者說韃靼人出兵擊殺布里牙特·烏格齊。並重新擁立黃金家族的後裔繼承大汗之位。此後瓦剌部在綽羅斯家族的帶領下與韃靼部開始爭奪蒙古高原,雙方相互攻擊,也都向明朝尋求支援,明成祖也採用分化與打擊並行的政策使蒙古的分裂愈發明顯。
此後東西蒙古分別在阿魯臺和綽羅斯家族的帶領下走向分裂。蒙古也就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個部分。到了明朝中業,瓦剌部在綽羅斯家族的帶領下迅速變強,不僅擊敗韃靼短暫統一蒙古,而且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敗明朝。但是瓦剌首領也先在篡奪蒙古大汗之位後被刺殺,隨後瓦剌陷入衰落。而東蒙古的韃靼部開始崛起,並在達延汗時期恢復了對瓦剌的控制。但是很快韃靼也衰落了,瓦剌和韃靼又恢復到了分裂狀態。到了明朝末年,韃靼和瓦剌的概念被東、西蒙古取代,瓦剌人徹底融入蒙古族。東蒙古被西蒙古聯合女真後金政權擊敗,西蒙古隨後接受滿洲後金政權的統治。滿族和蒙古族的聯盟形成,蒙古族也徹底接受清朝的統治。
綜上所述:蒙元帝國退出中原之後,被明朝持續打擊和進攻,節節敗退之下,黃金家族的威信迅速下降,蒙古帝國對蒙古各部族的控制力也迅速減弱,大小部族開始脫離控制。瓦剌等部族的崛起導致蒙古分裂成為瓦剌和韃靼兩部,並在明朝的分化瓦解政策作用下徹底分裂為東西兩部,而到了明末時期,蒙古高原更是完全分裂為互相征伐的若干部族,彷彿回到了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之前的狀態。
-
8 # HuiNanHistory
瓦剌和韃靼的分裂與明朝沒有關係,明朝對於蒙古諸部的政治,根本沒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
歷史上確實不乏中原王朝透過外交、政治手段,分化來自北方、西北的遊牧部族的案例,如隋文帝之與突厥汗國,再如清朝和蒙古諸部。
但是,這些成功的案例和明朝沒有關係,明朝並沒有隋朝、清朝那樣高超的政治外交能力以及影響力。
就是因為明朝對蒙古的內部情況不甚瞭解,所以才簡單地把蒙古的內部社會分為瓦剌、韃靼二部。
所謂的瓦剌,其實就是13世紀初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征服的“林木百姓”的一支,當時稱為“斡亦剌”。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斡亦剌建立了千百戶制度,編為四個千戶,任命斡亦剌貴族為千百戶長,為斡亦剌封建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斡亦剌的崛起,確實和元朝的崩潰有關係;但是,這並不是明朝主觀上策劃的結果,只是間接地影響罷了。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逃亡蒙古高原後,由於蒙古貴族內部的內訌,斡亦剌為了擺脫元朝的控制,才由此崛起。
當時,斡亦剌逐漸擴充,人數增長到四萬戶以上,將領地從原有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向南方草原擴張,最終抵達科布多、準噶爾盆地一帶,進而才被明朝所感知。
總之,這些過程並不是明朝主動離間的結果。
-
9 # 鹹魚閒聊
眾所周知,明朝建國後,來自北方蒙古人的威脅便一直存在,從早期的北元到後來的韃靼與瓦剌兩部,他們對明朝都是極具威脅的存在,甚至明朝還曾差點亡於瓦剌人之手,那麼這裡便出現了一個問題,曾經的元朝廷在被徐達趕出元大都回到草原上後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會分裂成“韃靼”與“瓦剌”?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接下來看。
我們先來大體回顧一下元朝廷是怎麼退回草原的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統一江南的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正式宣佈北伐,徐達領軍一路勢如破竹於八月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北逃,至此明朝收復長城以南所有地區,結束了元朝近一百年的統治。
至此,史學界稱元順帝北逃後的政權為“北元”。
元順帝雖然北逃了,但此時元朝廷仍然控制著遼東,雲南,甘肅,山西等廣大土地,他們依然有反攻大明的資本,所以有鑑於此,朱元璋先後四次出擊,陸續收復了山西,甘肅,雲南,遼東四地。
公元1388年,在收復遼東之後,朱元璋升任當時的徵虜右將軍藍玉為徵虜大將軍,調轉槍頭直撲當時北元朝廷所在地捕魚兒海(即今天的中蒙邊境貝爾湖),開始第六次北伐。
藍玉率領明軍一路突襲到捕魚兒海,打的北元朝廷措手不及,上至皇帝下至王公大臣無不抱頭鼠竄,當時北元的皇帝是天元帝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究竟是元順帝的兒子還是孫子,目前尚有爭論,不過這並不影響筆者接下來的講述。
捕魚兒海一役,明軍大獲全勝,俘虜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王公大臣等三千餘人,北元精銳部隊七萬餘人,只有天元帝及長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
至此,以黃金家族為核心的北元朝廷被徹底瓦解,此後蒙古諸部逐漸脫離黃金家族的控制,開始為了爭奪權力而內鬥,所以,“捕魚兒海之戰”是導致北元徹底分裂的根本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捕魚兒海之戰後不久北元陷入分裂,天元帝即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所殺,話說當年蒙哥汗死後,忽必烈擊敗弟弟阿里不哥成功奪取大汗之位,此後蒙古汗位以及元朝皇位一直在忽必烈一脈中傳承,直到也速迭兒殺掉天元帝自稱蒙古大皇帝,蒙古汗位才正式回到阿里不哥一脈手中。
事實上,也速迭兒殺掉天元帝只是北元走向分裂的開始,自此,蒙古諸部陷入了分裂與無休止的內亂之中,曾經引以為傲的黃金家族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威嚴不在。
公元1402年,非黃金家族出身的鬼力赤殺掉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自立為汗,鬼力赤也成為第一任非黃金家族的大汗。也正是由於他非黃金家族,所以他的自立進一步加速了北元的分裂。首先位於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不承認鬼力赤汗位,其次北元朝廷內部也開始離心離德,北元太師阿魯臺於1408年殺掉鬼力赤另立大汗。所以,瓦剌的不承認與阿魯臺誅殺鬼力赤也代表著北元正式的分裂。
此後蒙古內部分裂為韃靼(韃靼只是當時明朝東部蒙古的稱呼,事實上韃靼人依舊自稱蒙古,以正統自居)與瓦剌兩部,韃靼位於蒙古高原的東部,屬於黃金家族一系,所以韃靼也是元朝的正統所在,而瓦剌則位於蒙古高原的西部,瓦剌早期因與黃金家族通婚而成為蒙古的重要組成部分。
鬼力赤被殺後,蒙古陷入了瓦剌與韃靼對立的局面,後來朱棣北征的主要目標就是韃靼。在朱棣的打擊下,阿魯臺多次戰敗,他所立的蒙古大汗也趁機逃往瓦剌,所以瓦剌也以此為由開始以蒙古正統自居,瓦剌與韃靼兩部就是在這種歷史的變遷下互相對立互相攻伐,走向徹底的決裂。
所以,我們最後可以確定,當年正是由於朱元璋幾次果斷的出擊,才使得北元一步步走向滅亡,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戰,是北元走向徹底分裂的根本原因,1402年鬼力赤誅殺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是北元分裂為韃靼與瓦剌的直接原因。
-
10 # 世界人文通史
蒙古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的主要原因是元朝滅亡後黃金家族逐漸失勢、草原各部趁機坐大,其中自然有明朝軍事打擊的因素在裡面,但更為重要的因素還是黃金家族自身衰落了,失去了對草原各部的控制。那麼,強大的蒙古究竟是如何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的呢?
第一、瓦剌與韃靼的區別瓦剌部原名“衛拉特蒙古”,意為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他們原本不是純正蒙古人,是屬於被蒙古征服、吸收的其他民族。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以及忽必烈的元朝時代,瓦剌部都與黃金家族聯姻,並聽從蒙古黃金家族的吩咐,從而崛起。
韃靼部則是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與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分庭抗爭。相對而言,韃靼部比瓦剌部更接近於純種蒙古人。
第二、蒙古是如何分裂為瓦剌與韃靼的?公元1368年,明朝攻佔大都(北京),作為統一政權的元朝就此滅亡。此後,元朝的殘餘勢力在漠北地區建立了作為割據政權的北元小朝廷。
不過,北元朝廷並未挽救蒙古人日落西山的頹勢,疆域已日漸縮小。
明太祖洪武20年(1387年),永昌侯藍玉在捕魚兒海擊潰北元朝廷主力,斬蒙古太尉蠻子倉,俘北元皇室、妃嬪並公主等120餘人,北元官屬3000餘人,軍士7萬餘人,馬牛駝羊等牲畜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不可勝數。
北元小朝廷的天元皇帝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率領數十騎狼狽出逃,差點就被藍玉活捉,這就是明朝初年的“捕魚兒海大捷”。
此戰後,北元朝廷所直接掌握的精銳力量已基本上被明朝殲滅,名聲一落千丈,但北元統治下的草原各部族還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從1402年起,北元朝廷就因為內亂不斷喪失了對草原各部的統領,先是鬼力赤篡奪了北元汗位(皇位),然後是韃靼部的阿魯臺殺鬼力赤。
明朝則利用韃靼部和瓦剌部的矛盾,先是封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王,然後又冊韃靼部的太師阿魯臺為王,使韃靼部和瓦剌部相互對抗。一邊拉攏,一邊軍事打擊。因此在鬼力赤被殺後,蒙古就陷入了西蒙古瓦剌與東蒙古韃靼對立的局面。韃靼強大,而瓦剌弱小。
第三、西蒙古瓦剌的崛起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發動了五次北征。朱棣北征的主要目標就是強大的蒙古韃靼部。在朱棣的打擊下,韃靼部的阿魯臺多次戰敗,韃靼部一度被削弱下去。
失去了對手的瓦剌部趁機崛起,並在也先統治時期統一了蒙古各部,最終變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並在明英宗時期釀成了慘烈的“土木堡之變”,使全盛時期的明朝轉為戰略防守。
明王朝中葉,瓦剌部首領也先統治時期,瓦剌部打敗了東蒙古韃靼部,短暫統一蒙古,並在土木堡重創了明朝四十萬大軍。勢力範圍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端,南臨中原邊,致使“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瓦剌)抗者”。
-
11 # 跪射俑
1388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蒙古軍隊,使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為核心的蒙古政權受到最後的毀滅性打擊。從此黃金家族失去了對蒙古各部族的統治地位,逐步淪為蒙古各部族爭奪權利的傀儡工具。蒙古帝國中有一定獨立地位的瓦刺逐漸取代黃金家族的乞顏部成為蒙古的主要部族。
1402年,瓦刺部的布里牙特.烏格齊弒殺了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並自立為汗。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蒙古以瓦刺為首,東蒙古以蒙古本部為首,明朝人稱之為韃靼,其實東蒙古人自稱蒙古。
-
12 # 江水趣談
實際上這是蒙古內部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如果當時的蒙古鐵板釘釘一塊,可能元朝復辟的可能性都有,但是我們都說“大難臨頭各自飛”,元朝的倒臺讓蒙古這個由諸多分支組成的民族內部開始產生重重矛盾。
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勢力在蒙古各部落中的權威大為衰減,各部落於是紛紛開始脫離。
由藍玉主導的捕魚兒海之戰嚴重削弱了北元勢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帶著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處,但其餘大量北元官員、嬪妃、牲畜、士兵和民眾悉皆被明軍俘虜。這一仗使得脫古思帖木兒失去了資本,由此在蒙古各部落中威信大減。
韃靼是明朝對北方蒙古人的總稱,而瓦刺卻屬於從韃靼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部落首先要明確一點,俠義上的韃靼人是區別於蒙古人的民族,不過隨著兩個民族的融合,廣義上的韃靼發展成為對蒙古人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說“韃靼是蒙古人,但蒙古人不一定是韃靼”,臂如瓦刺一支。
瓦刺早期並不被蒙古人接納,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雙方漸漸開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稱為漠西蒙古。蒙古和中國都是一種廣義上的泛稱,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部落,蒙古內部存在著許多分支,它是由不同的部落共同組成。
因此,隨著元朝的垮臺,以忽必烈這一支建立起元朝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勢力和威信大打折扣,在血統和名義上它依然是蒙古各部的首領,但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掌控權,這點就類似於周天子和各諸侯的關係。
而伴隨著捕魚兒海之戰以後,蒙古內部發生了劇烈的矛盾,這時候以“黃金家族”為代表的蒙古人被稱之為韃靼,由於內部紛爭不斷,韃靼和瓦刺各自擁立了“黃金家族”的後代為汗,而明朝抓住蒙古人這一內部矛盾,開始進行分化,以便消耗其內部力量。
韃靼和瓦刺相互攻伐,直到女真族崛起,北方再度統一,女真族隨即改稱滿族北方蒙古人在明朝早中期都是韃靼和瓦刺這兩個政權彼此攻伐,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一共發動13次北伐戰爭,但韃靼和瓦刺兩部都沒有完全被打垮,儘管在名義上已經嚮明朝稱臣,但是卻時有發生叛亂和侵擾邊關的事情發生。
-
1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元順帝被迫結束對全中國的統治,退回蒙古本土後,繼續稱帝建元,國家機器一樣不缺的保留著,這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北元”,這種局面大致維持了50年左右。
同時,元順帝狼狽地逃回蒙古高原,猶如一塊石頭投進平靜的湖水,頓時風波大起,把蒙古地區原來的統治秩序突然攪亂了。這使得明朝與蒙古之間,蒙古封建主互相之間,封建主與蒙古平民之間,新舊勢力之間等等,已有的矛盾迅速激化,沒矛盾的地方產生了新的矛盾。在矛盾重重之下,蒙古悄然走向了分裂。
1370年(洪武三年)元順帝病死在應昌府(內蒙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東側)。之後 ,不長的時間裡更迭了五個可汗,這這五位都是被殺得。又之後,便轉入了以權臣出於阿速人的阿魯臺與瓦剌三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的紛爭。
阿魯臺擁立鬼力赤、本雅失裡、馬哈木及其子脫歡擁立答裡巴、脫脫不花,名義上是其主,實際上是傀儡,無論擁立者還是被擁立者,又都死在火拼之中,幾乎沒有一人善終。
首先來說一下“韃靼”這個詞。元朝以來“韃靼”就是明人對蒙古人的異稱,所以在北方遊牧民族先後出現瓦剌、兀良哈等政權後,“韃靼”就不是整個蒙古人的總稱,而專指蒙古本部。
瓦剌並不能算是“蒙古人”,他們可能是古代的烏護、烏古思、或者回鶻、回紇轉化而來。瓦剌人最初活動在“八河地區”,也就是葉尼塞河上游的八條支流區域,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分支都有自己的名稱。
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什麼原因(大概是元朝平定了西北藩王海都,篤哇等人的叛亂而其地空虛的時候),他們向西南移動,移至從阿爾泰山山麓到色楞格河支流的德勒格爾河等廣闊的蒙古草原西北部,並逐漸把狩獵的生產方式改為畜牧業。
瓦剌的先民——斡亦刺曾被成吉思汗及其長子朮赤所先後征服,其首領也曾因此而被編列為千戶長,納入蒙古的軍事封建組織之中。他們又於蒙古貴族世代聯姻,並結成“安答”,蒙哥的正後斡兀立海迷失就出自這個部落。
瓦剌雖然歸附蒙古,但他們與蒙古本部不是一家,而是獨立的一個體系。在元朝時,瓦剌雖然透過與蒙古上層聯姻,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但他們從沒有把自己當作成吉思汗的子孫,而是試圖取代成吉思汗統治整個蒙古。
元順帝逃到漠北之後,雖然各部矛盾已經到了產生衝突的邊緣,但表面上還是尊奉“北元”朝廷的,這個時候的瓦剌,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對抗“韃靼”這個蒙古本部。
真正讓瓦剌強大起來的原因,確實與明朝對“韃靼”的用兵是分不開的。明初幾次對“韃靼”用兵,使得瓦剌一個叫猛可帖木兒的首領乘機而起,接著,當明朝封“韃靼”權臣阿魯臺為和寧王的同時,瓦剌三領袖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別接受了明朝封增的順寧、賢以、安樂三王,其中以馬哈木(綽羅斯姓氏的準噶爾)的權勢最大。
1412年(永樂十年)他攻殺了“韃靼”(蒙古本部)可汗本雅失裡,次年冬,東侵到了克魯倫河(飲馬河)中上游,威脅到了明朝的國防安全,因而勞動明成祖親征。明軍與瓦剌大戰於克魯倫河上游的忽藍忽失溫,而且進兵渡過土刺河。
1418年(永樂十六年)馬哈木死,兒子脫歡襲爵順寧王。1434(宣德九年)脫歡殺死阿魯臺,沒多久,又沙雕了賢義、安樂兩王,盡並其部眾,並擁立蒙古的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稱丞相,也就是說,此時,他已經初步把瓦剌與“韃靼”合併為一,等到他兒子也先掌權時,這種統一大業繼續發展,甚至在土木堡一戰俘虜了明英宗。
似乎,一個再次統一的蒙古即將出現。1499年(正統十四年)也先建尊號,取代黃金家族稱汗,僅僅國了6年,也先就被部下幹掉,瓦剌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強盛起來,對韃靼的控制力度減弱,而韃靼到俺答時,又興盛了起來,但也沒長久多少時間。
畢竟蒙古高原上的制度是封建主一般的制度,稍實力壯大之後的封建主們都想在草原稱汗,隨著元朝被趕出中原,黃金家族的神話被打破,像瓦剌這類蟄伏力量,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更多的人口無可厚非。
另外,瓦剌,其實就是衛拉特蒙古,瓦剌是明朝對他們的稱呼,他們自稱衛拉特,到清朝時,他們已經形成了和碩特、綽羅斯(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
-
14 # 燕趙節度使
當然是明朝明太祖發動的持續不斷的八次討伐,尤其是第六次藍玉的“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之戰,直接將北元滅亡。
徐達滅元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 令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北伐。
徐達率領的軍隊連戰連捷,相繼佔領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份,又揮師北上,逼近大都。
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惠宗夜半開大都的健德門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后妃、臣僚等北竄,回到本土蒙古草原。
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軍從大都的齊化門攻城而入,元朝對中國的統治結束,
北元苟延殘喘但元惠宗撤離大都後,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
當時的北元頗具實力,除了蒙古本部之外,還有元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駐守甘肅定西,東北地區與雲南行中書省地區。
但很快,這三股勢力都被明軍消滅,北元只剩下了蒙古本部。
而北元並不甘心喪失中原,經常派兵南下,企圖恢復對中原的統治。
元惠宗在上都和應昌那裡曾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軍擊敗。
1370年5月23日,元惠宗去世,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皇位,是為元昭宗。
1370年6月10日,明將李文忠攻克應昌,元昭宗撤至哈拉和林,並堅持抵抗明軍。
1378年,元昭宗去世,繼位的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繼續和明軍對抗,屢次侵犯明境。
為了徹底消滅北元的殘餘勢力,明太祖相繼發動了對北元的八次進攻,大規模討伐北元的殘餘勢力,犁庭掃穴,追亡逐北,橫槊沙漠,勒石燕然,終於將北元的殘餘勢力剷除。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1370年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1372年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1380年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1387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1387年-1388年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1390年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1396年
1388年,藍玉率領明軍十五萬發動第六次北伐,明軍穿越過戈壁沙漠到達草原東部。
1388年5月18日,藍玉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大敗元軍,俘虜北元后主次子地保奴及妃主五十餘人、渠率三千、男女七萬餘,馬駝牛羊十萬。
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和長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逃走。
十年十月,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爾(阿里不哥後裔)殺害,去大元國號稱蒙古,(一說1402年,鬼力赤殺死坤帖木兒,自立為大汗,後去國號)
從1388年開始,蒙古不再使用年號,帝號、大元國號被廢棄,北元朝廷結束。
北元滅亡,韃靼瓦剌爭雄漠北北元滅亡後,北方遊牧民族群龍無首,混戰不休。
東蒙古人被明朝稱韃靼,主要是成吉思汗後代統治。
瓦剌是西蒙古人,世代與黃金家族通婚,地位尊崇。
14世紀時,隨著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
他們為同控制著汗位的東部蒙古貴族明爭暗鬥,爭奪草原的統治權,並進而稱雄於漠北。
從此以後,蒙古草原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朝廷,部落離散,互相攻伐,混戰一團,最後形成了瓦剌、韃靼兩大部落聯盟爭霸的局面。
也就是說,明軍消滅了北元朝廷,是蒙古草原喪失了統一朝廷,才使得各部落紛爭不斷,最終形成瓦剌和韃靼兩大部落聯盟。
-
15 # 參習處
太看得起明朝了。使蒙古分裂的不是明朝,而是蒙古本身。
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部之前,本來就沒有蒙古這個概念。後來的蒙古,在當時只是一個經常被欺壓的小部落。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是把乞顏部、克烈部、蔑兒乞人、弘吉剌部等,強行糅合在了一起,斡難河邊舉行儀式,建立蒙古汗國。但這種源自於部落聯盟性質的汗國,內部還是有分裂基因的。
對抗這種分裂傾向的方法是分化重組。有些部落,本身就是成吉思汗的世仇,所以最慘。部落首長家族被誅殺,部落民眾被打散,重新劃給各個將領和親王的帳下。
有些部落,是主動歸順的或與成吉思汗結盟的,算是“成建制”的被保留下來,或者指派宗王為新的部落首領。
但這些原來的部落,有的說突厥語、有的說蒙古語,有的新基督教,有的新薩滿,語言信仰都不統一。
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大汗統領,勢必仍然走向分裂。
瓦剌的祖先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草原北方被稱為林木中百姓的部落,與蒙古人的血緣本來就遠,並非遊牧民族。當初基本就不是征服,而是收服。期間,也有過幾次叛亂。之後,隨成吉思汗西征,落腳在了新疆。
這個部族,從遼金到現在的大致脈絡如下:林木中百姓(遼金時期)→瓦剌(明朝)→衛拉特四部(清初)→準格爾汗國滅亡、土爾扈特部東歸(清中後期)→布里亞特(未西征的林木中百姓,俄聯邦加盟共和國)、卡爾梅克(未東歸的土爾扈特,俄聯邦加盟共和國)、阿爾泰(衛拉特蒙古一部,俄聯邦加盟共和國)。
明朝初年的瓦剌,正是隨成吉思汗西征後,以準格爾盆地為本部的稱林木中百姓的後代。
韃靼與瓦剌的情況又不同。韃靼的前身是塔塔兒人。曾經是金朝活躍於蒙古高原的重要部落,與蒙古部對抗。是蒙古人的世仇。
成吉思汗被金朝任命之後,雙方夾擊消滅了塔塔兒人。其部落首領家族被殺,部落民眾劃歸蒙古宗王。形成了上層是蒙古黃金家族,下層是原塔塔兒人的格局。經歷整個蒙元時期,又有其他部族的加入,已經融為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
所以,韃靼人與蒙古人,常常被混為一談。而不論是瓦剌,還是韃靼,都是蒙古鼎盛時期的邊緣族群。但在蒙古草原上,韃靼相比瓦剌更像是正統,尤其是元朝滅亡後,成為蒙古的本部。
但也已經混合了不同的部族,包括由當時的韃靼首領太師阿魯臺率領便是蒙古化的伊朗人軍團。
當元朝被明朝取代,元順帝逃出北京後,又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追剿。一次是李文忠在應昌。一次是藍玉在捕魚兒海。可以說,蒙古正統的元朝皇帝一直就在草原上被明朝追著打,威望也早就喪失殆盡了。
因此,蒙古核心的黃金家族也鬧起了內訌。百餘年前,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和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兩兄弟,就爭奪過蒙古大汗之位。
阿里不哥屬於保守派,堅決不漢化,也贏得大量蒙古宗王的支援,曾經在庫裡勒臺大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且做了汗位四年。
忽必烈則依靠漢人的幫助,將阿里不哥趕下臺,奪下了蒙古大汗之位。但武力依靠,不可能長久。原本支援阿里不哥的保守派蒙古宗王們,也陸續脫離蒙古統治。那時候的蒙古,就已經屬於表面維持性質的帝國。
百餘年後,忽必烈的後人從中原逃回了草原。元順帝、元昭宗、天元帝迎接他們的不是馬奶酒,而是屠刀。
蒙古本土不承認忽必烈的後代,且是一個在草原上被人追殺的失敗皇帝。阿里不哥的後人也速迭兒便在捕魚兒海之戰後,殺死了元朝的餘脈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而也速迭兒的幫兇正是瓦剌。
之後的蒙古大汗額勒伯克又挑動瓦剌內部矛盾。瓦剌部因此脫離蒙古統治,成為獨立於蒙古的西部勢力。
同時,蒙古本部即東部蒙古由阿魯臺掌控,也就是韃靼。阿魯臺先後扶持幾位蒙古大汗,自己作為太師,掌握實權。
這樣,蒙古分成了東西兩部,即瓦剌和韃靼。雙方各自扶持一個黃金家族後裔做傀儡。類似北魏後期的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相互對立。
所謂的明朝使得瓦剌和韃靼分裂,實際上微不足道,只是順勢挑撥了一下。明成祖在冊封瓦剌馬哈木為順寧王之後,又冊封太師阿魯臺為和寧王。即使沒有這個挑撥,兩部也早晚會兵戎相見。瓦剌首領馬哈木,在與韃靼部作戰中陣亡。馬哈木的繼承人,其子脫歡甚至一度成為阿魯臺的家奴。所以,在瓦剌崛起前,雖然實力不弱,卻一直沒韃靼壓制著。
之後,脫歡逆襲,殺死阿魯臺。繼而脫歡之子也先進一步統一蒙古,讓原本邊緣的瓦剌,一度稱霸整個蒙古高原。
瓦剌最盛時,土木堡一戰俘獲明英宗、斬殺明朝大將無數,兵鋒直指北京城下。
這時候的蒙古高原,就應該改名叫做瓦剌汗國。不過,也先沒有黃金家族血統,屬於篡位上臺,引起東部蒙古不滿。又因為也先只稱汗一年,就去世了。短暫統一蒙古,再次分裂。
這次的分裂,更零碎。遍地草頭王,互相攻伐。直到一百多年後,達延汗登場,再度整合了蒙古高原。
而瓦剌部,也早已退回了原本的駐地準格爾盆地,劃分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噶爾丹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準格爾汗國,又與東部崛起的清朝決一生死。
不過,那又是半個世紀之後的事情了。
-
16 # 常棣tandy
其實也可以說明朝時期蒙古分裂為三部分:韃靼、瓦剌、兀良哈。只不過兀良哈為投降明朝,因功被封在東北地區的蒙古部族。
元亡以後,一部分蒙古貴族退到蒙古草原及東北等地,經朱元璋多次派兵攻打,其內部發生變亂,到永樂初,其部帥鬼力赤殺坤帖木兒自立,“稱可汗,去(元朝)國號,遂稱韃靼”。當時,蒙古分為三大部,遼河、西遼河、老哈河流域(今吉林、遼寧地區)為兀良哈部;鄂嫩河、克魯倫河和貝加爾湖一帶為韃靼部;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準葛爾盆地為瓦刺部。
一、韃靼部永樂初,蒙古三部之間不斷髮生戰爭,這時韃靶部的“鬼力赤與瓦刺相仇殺,數往來塞下”,而韃靼統治集團內部也互相爭權奪利。永樂三年(1405年),知院阿魯臺殺鬼力赤,而迎元之後本雅失裡,立為可汗,後被瓦刺部所敗,徒居臚朐河(今蒙古國境內克魯倫河)。
永樂七年六月,朱棣派遣使臣郭驥去韃靼,被殺。於是明朝政府於七月命丘福為大將軍,王聰、火真副之,王忠、李遠為參將,將精騎十萬徵韃靶。丘福孤軍深入,直抵臚朐河,遭到韃靼騎兵的包圍襲擊,五將軍皆沒,全軍覆滅。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自將五十萬眾出塞徵韃靼,直至斡難河,“本雅失裡棄輜重牲畜,以七騎遁”。韃靼部落經這次大敗,“眾潰散”,其“君臣始各為部”。阿魯臺便於這年冬嚮明朝貢馬臣服。永樂十一年,明朝政府封阿魯臺為和寧王。而本雅失裡則於永樂十年被瓦刺部的馬哈木所攻殺。
自本雅失裡死後,韃靼部就全由阿魯臺所統率,一直受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但到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生聚蕃富,遂桀驁”,又數起兵騷擾興和等地。朱棣遂於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親率大軍出征,予韃靼部以沉重打擊。而瓦刺又數敗其眾,使得韃靼“部曲離散”,最後阿魯臺也為瓦刺脫懽所襲殺。
二、瓦刺部朱棣即皇帝位後,即派使臣告諭瓦刺部。永樂六年(1408年),瓦刺部的馬哈木嚮明朝政府貢馬請封。第二年,明朝政府封瓦刺部的三個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李羅為安樂王。後來,瓦刺勢力逐漸強盛起來,於永樂十年攻殺韃靼的本雅失裡,嚮明朝政府多所要挾,並扣留使臣,南下騷擾。
永樂十二年,朱棣親率大軍出征,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的圖拉河),馬哈木等戰敗脫身適,不久死去。經過這一次打擊,在永樂時期,瓦刺就一直接受明朝政府的管轄。馬哈木順寧王的封爵,也由其子脫懽承襲。
明英宗正統(1436-1449年)時,蒙古族瓦刺部的脫懽及其子也先崛起。脫懽是永樂時被封為順寧王的馬哈木之子。馬哈木死後,脫懽於永樂十六年(1418年)襲封。宣德九年(1434年),脫懽襲殺韃靼部的阿魯臺,“悉收其部”。正統初,脫罐又殺瓦刺部的“賢義、安樂兩王,盡有其眾”。於是蒙古瓦刺、鞋粗各部皆歸脫罐統率。脫罐“欲自稱可汗,眾不可;乃共立脫脫不花,以先所並阿魯臺眾歸之”。脫懽則“自為丞相”。脫脫不花系原來元皇室的後裔。
因為多數蒙古人願以成吉思汗子孫作蒙古可汗,所以當一些大部落的首領在各部之間的戰爭中搶得權力以後,就往往擁立元皇室後裔作傀儡。這些傀儡,就成為蒙古族各派之間權力爭奪中的工具和犧牲品,早在永樂時就已是這樣,如“自順帝(妥懽貼木爾)之後,傳愛獻識理達臘,至坤帖木兒,凡六輩,相代瞬息之間,且未聞一人遂善終者”。
當時脫懽雖在眾議的逼迫下,表面上推奉脫脫不花,“實不承其號令”。正統四年(1439年)脫懽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脫脫不花具空名,不復相制”。嚮明朝政府朝貢時,脫脫不花和也先各自派遣使臣,“主臣並使”,而明朝政府也兩邊應付,賜予的物品都很優厚。正當明朝對麓川用兵時,也先拼命擴張其勢力。首先向西北方向發展,“聯姻沙州、赤斤蒙古諸衛”。到正統九年,竟置甘肅行省,並授罕東諸衛都督訥格(喃哥)等為平章。
正統十年(1445年),也先發兵裹挾沙州、罕東及赤斤蒙古等圍攻哈密衛,俘獲了明朝所封的忠順王倒瓦塔失裡之妻及母,後放回哈密,並逼脅忠順王到瓦刺去。倒瓦塔失裡數次派使者嚮明朝政府告難求救,但明朝政府只是“敕令諸部修好”,卻不發一兵一卒前去救援。倒瓦塔失裡求救無門,在瓦刺武力的威逼下,乃於正統十三年去瓦刺。從此哈密衛就為瓦刺所控制。
哈密為西域要道,明初於此建立衛所,以此為西陲遮蔽,至此為也先所控制,使得明朝與西域的交通受到了阻擾,在甘肅方面的邊防更為吃緊。也先在“役屬西北諸部”的同時,又把他的勢力向東方發展。正統十一年,率兵攻打兀良哈三衛,派使者到大同要明朝供應他們糧食,並要見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實際上這是對明朝的一種試探,看明朝政府對其攻打兀良哈抱什麼態度。
明英宗朱祁鎮和王振告訴郭敬“毋見,毋予糧”,既不譴責也先的侵擾活動,也不派兵援助兀良哈,竟坐視也先“破兀良哈,脅朝鮮“。這時,也先的勢力向東擴充套件到遼東地區,向西伸展到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
瓦剌的持續做大,終於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釀成了“土木堡之變”。
三、兀良哈部兀良哈原是元朝大寧路的北境,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就把錦、義、劍、利諸州劃歸遼東都司管轄,並於大寧地區設北平行都司,領興、營等二十餘衛所。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其第十七子朱權於大寧,為寧王。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馮勝、藍玉等平定金山納哈出,就以兀良哈地安置納哈出部眾。
二十二年置三衛:“自大寧前抵喜峰,近宣府,曰朵顏;自錦、義歷廣寧,渡遼河至白雲山,為泰寧;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後來,朱棣因靖難之役中三衛兀良哈騎兵從戰有功,就把大寧地給予兀良哈,仍為三衛,任命其首領脫兒火赤為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刺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其他三百五十七個頭目,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以誥印、冠帶等。並於廣寧等地進行互市貿易。
朱棣從永樂八年(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為對付蒙古貴族的軍事勢力而五次北征,他本人於最後一次出征的回師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東南)。朱棣的五次出征,沉重地打擊了蒙古貴族的割據勢力,在朱元璋經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管理,使這些蒙古貴族的地方政權服從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
(正文完)
-
17 # 任微言卿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明成祖兩代始終不遺餘力的打擊北元蒙古勢力,確實極大削弱了蒙古的實力。但蒙古的分裂雖然有明朝持續打擊這一外部因素,但直接造成蒙古分裂的,卻是他們內部長期不停的內鬥爭端。
“亡蒙古者,非大明也,蒙古也。”
一、明朝初年的遣軍北征大明王朝建立後,即開始興兵北上。1368,元順帝放棄大都,逃回蒙古老家,但仍然採用大元國號,沿用過去的官制,歷史上稱之為“北元”。
“北元”在邊塞附近蠢蠢欲動,妄圖南下,圖謀恢復統治。為了徹底肅清元朝殘餘勢力,明朝在洪武、永樂年間,先後進行了13次北伐,力圖一統漠北。
(一)明太祖洪武皇帝在位期間,從1370年到1396年,二十六年間連續發動八次北征之戰,平均三年左右一次。北伐大軍先後由徐達、馮勝、傅友德、藍玉等名將統兵,先後經歷了太原大戰、定西大戰和嶺北大戰等,犁庭掃穴,給予北元勢力以毀滅性的打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妻弟藍玉統帥15萬大軍的第六次北伐。1388年4月,藍玉大軍在捕魚兒海之役殲滅北元主力,北元大批皇室成員身陷囹圄,近三千名達官貴人成為階下囚,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都被明軍俘獲。這次失敗,也使得蒙古各部喪失了對北元的信心,沉重打擊了黃金家族。
(二)明成祖永樂皇帝在位期間,為永絕後患,從1410年到1424年,共進行了五次北伐蒙古的軍事行動。此時,蒙古草原上已經分裂為韃靼、瓦剌兩大部,明成祖三次御駕親征,四次徵韃靼,一次徵瓦剌,迫使他們前來朝貢,北方邊境暫時處於安寧。為了方便打擊蒙古,明成祖還把首都遷到了北京。
但是在朱棣去世以後才過了25年,瓦剌部又捲土重來,1449年,明朝遭遇土木堡之變,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變還原圖
二、蒙古內部的爭鬥分化(一)蒙古各部的長期爭端蒙古自成吉思汗建國後,收服草原各部,納入蒙古統一治下。但是在內部,各部之間仍有區別,對蒙古的認同感和忠誠度也不同。
元順帝率領殘部退卻蒙古草原後,擠壓和佔有了這裡原有的政治資源,與原住民一些地頭蛇發生了衝突,蒙古各部矛盾不斷激化。
(二)黃金家族的衰弱與爭鬥自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以來,黃金家族內部延續百年的內鬥也為蒙古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1388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蒙古軍隊,以黃金家族為核心的北元政權受到最後的毀滅性打擊。北元皇帝、忽必烈的後裔天元帝即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所殺,但好景不長,也速迭兒也很快被殺。
黃金家族的內訌讓這個榮耀的家族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威嚴不在,逐步淪為蒙古各部族爭奪權力的傀儡工具。
(三)西蒙古勢力的離心蒙古早就有“草原上百姓”和“林木中百姓”之分,“草原上百姓”主要是指蒙古主體部分,“林木中百姓”居於蒙古西部,與蒙古人有不同的血統來源,蒙古建國後與黃金家族通婚,而成為蒙古的一部分。
“林木中百姓”是比較邊緣化的蒙古人,其中包括許多古老的蒙古語部落和突厥語部落,代表非正統的西蒙古勢力。
在成吉思汗時代,他們也是屬於被羈縻籠絡的,不是能牢牢控制的一群人。元順帝北逃後,本來就對蒙古沒多少凝聚力的“林木中百姓”,迅速佔地為王,走向自主了。
三、蒙古分化的直接原因1402年,北元去國號滅亡,改稱韃靼。
瓦剌首領,綽羅斯家族的鬼力赤(也叫布里牙特•烏格齊)不承認北元的統治權,殺掉北元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自立為汗,鬼力赤也成為第一任非黃金家族的大汗。
由於他出身非黃金家族,造成了蒙古各部極大的震動,蒙古內部離心離德。
1408年,韃靼領導人、北元太師阿魯臺殺掉鬼力赤,另立本雅失裡為汗,與瓦剌對立。
這一事件代表著蒙古的正式分裂。
沒有黃金家族高高在上,各部互相對立互相攻伐,蒙古走向徹底的決裂,最終形成兩夥大勢力和一夥小勢力。
明朝初期,蒙古各部形勢
四、蒙古的分化瓦解(一)韃靼部,也稱東蒙古,是居住於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主體部分,更接近於純種蒙古人。韃靼,其實只是當時明朝對東部蒙古的稱呼,事實上韃靼人依舊自稱蒙古,因為黃金家族後裔在此,他們也一直以蒙古正統自居。
此後,各部落的名稱成為蒙古各部稱呼的主要方式,韃靼廢棄不用。
(二)瓦剌部,即西蒙古,元朝稱斡亦剌惕、明朝稱瓦剌、清朝稱衛拉特、厄魯特、漠西蒙古等。
瓦剌自永樂年間開始崛起,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馬哈木順寧王的後裔脫歡、也先時期還曾經短暫統一了全蒙古,並在明英宗時期釀成了的“土木堡之變”。
在明末清初,瓦剌部最終分化成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輝特等小部。
(三)兀良哈蒙古,一般人經常忽視,明代蒙古除了韃靼和瓦剌,還有一個兀良哈部,也稱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兀良哈蒙古諸部相率歸附明朝。翌年四月,明太祖因兀良哈蒙古本俗設立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對其實行羈縻統治。
兀良哈雖為蒙古之一部,但其自然環境與北方草原地帶有所不同,與典型的遊牧民有所不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三衛成為半獨立的藩部後,處於明朝與韃靼之間,有明一代時叛時服。
明末,兀良哈三衛解體,兀良哈人融入北方蒙古之中,隨著蒙古各部“皆服屬於大清雲”。
明朝後期,蒙古各部形勢
結論:蒙古的分裂,雖然有明朝軍事打擊、政治干涉的原因,但直接原因還是大元王朝的崩潰和黃金家族控制力的減弱,這並非明朝主觀上策劃的戰略,最多是透過間接影響達成的意外戰果。明末清初,韃靼和瓦剌的概念被漠南蒙古、衛拉特蒙古取代,漠南蒙古率先臣服後金政權和清朝,形成滿蒙聯盟。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衛拉特蒙古各部也逐漸被清朝征服,全體蒙古族也徹底接受清朝的統治。
-
18 # 北派說書人
在明史中韃靼和北元是一個意思,朱元璋打敗元順帝,建立明朝,元順帝逃到元朝上都開平,這個時候就是北元的開始,也是韃靼部的開始。
韃靼部的起源韃靼最開始是中原人對蒙古的稱呼,元朝滅亡後那些皇室逃到開平依然延續著“元”這個國號,這一點和明史的記載有出入,韃靼這個名字也不是明朝憑空編造來的,東歐的一些國家稱呼蒙古的遊牧民族也是韃靼。成吉思汗統一各部以後統稱為“蒙古”,但是中原人還是把他們叫做韃靼,韃靼部的首領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
瓦剌部的起源瓦剌是指西蒙古,就是衛拉特蒙古,衛拉特分為四大部: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瓦剌人曾經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後來西遼和花剌子控制了貿易通道,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瓦剌人就定居在了新疆一代,瓦剌的首領都是異姓。
明朝建立元順帝被朱元璋打敗後,瓦剌人知道時機來了,他們阻斷了貿易通道,北元逐漸解體成為很多部落,北元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一度被瓦剌奪權。瓦剌想獨立,想被外界承認。而另一邊的韃靼部還想死灰復燃,永樂初年,出於靖難之役的原因,對於韃靼、瓦剌、兀良哈三衛朱棣一直是安撫政策。
韃靼和瓦剌關係惡化永樂八年以後,朱棣開始北伐,重點打擊物件就是韃靼部,迫使韃靼入貢朝廷。這個時候瓦剌部開始崛起。 建文元年到永樂八年,瓦剌一直對大明朝示好,每年入貢。朱棣北伐韃靼的時候,以馬哈木為首領瓦剌也開始襲擊韃靼,韃靼和瓦剌的關係惡化。馬哈木之所以攻打韃靼,是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在韃靼手裡的。韃靼和和瓦剌兩部的分裂和明朝其實沒有多大關係,他們兩個部落雖同屬蒙古,但是兩部有世仇,只要十幾成熟他們兩個部落終將水火不容。一直到沙俄和清朝相繼興起後,瓦剌被清朝所滅。
-
19 # 茫茫群山
北元大都被明軍攻克後,一路潰敗,雖組織了幾次反攻,均被明軍擊潰,明軍分兩路由徐達,常遇春,率領分別追擊分成兩部分的北元殘部,東部被追至現俄羅斯境內,形成後來的靼韃部,西北被逐出蒙古西部形成突厥,往西遷移。至此元蒙帝國滅了元氣,至到清朝滅亡再也沒有形成氣候。可見明朝初期軍力多麼強大。瓦刺是接近明朝北部的殘餘蒙元部落,是順服明朝的部落,人數也不多,而且臣服於明朝,所以明軍並未消滅他們。蒙元的分裂主要是明軍打擊的結果。
-
20 # 奢萬
跟明朝關係不大。
蒙古正經朝廷內亂,
忽必烈一系被阿里不哥一系奪回汗位。
公信力大大下降。
然後連續大汗殘殺。
朝廷淪為權臣萬物。
蒙古最大權臣是太師。
所以朝廷等於太師說了算。
後來馬哈木與阿魯臺都是太師。
誰也奈何不了誰。
等同於出來兩個權力中心。
於是一邊叫瓦剌,一邊叫韃靼。
回覆列表
說明一下,蒙古分裂成瓦剌和韃靼和明朝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 瓦剌簡單來說是指西部蒙古族,清朝稱漠西蒙古。“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鄰近者”。明前期,瓦剌活躍在蒙古高原歷史舞臺上,明廷賜以漢文官印,命其統轄諸部。後經多次進貢,確定了主權關係。明朝中葉,也先時期。瓦剌在也先帶領下,打敗東蒙古,短暫統一蒙古一段時期,此時其勢力所及,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端,南臨中原邊,致使“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也先與其弟死後,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但對外西侵謝米列契地,並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東爭奪哈密,一度攻入肅州城,以求開拓東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則向青海、甘州等地陸續轉移。也先之後約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興起。哈剌忽喇與馬哈木、脫懽,也先祖孫一樣,亦出身於準噶爾部。約與其同時,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後為瓦剌四部盟主。此時瓦剌的分佈地在額爾齊斯河左岸低窪地帶,其牧場地可宜達伊賽克湖。清朝,瓦剌分為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韃靼的稱呼在早期歷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時是明朝對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與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對立,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含永謝布部)、鄂爾多斯、阿速(奧塞梯人)等部。其人自稱蒙古,明朝稱其為韃靼,1388年北元后主脫古斯帖木兒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明朝稱韃靼。北元政權崩潰後,部落離散,互相攻伐,早期被瓦剌擊敗,瓦剌太師也先死後分為多個不相統屬的部落,中期達延汗短暫統一各部,達延汗死後又現於分裂,後俺答時期藏傳佛教傳入,部分部落與明和解聯盟,末代林丹汗敗亡後漠南併入清朝。自明宣德年間開始蒙古各部開始南遷,至嘉靖末年最終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