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史雜說

    讓我們看看他們篡位的過程及此後的功績吧,也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外戚王莽最初裝出恭謹勤勞的樣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後來他廣結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漢哀帝死後,王莽官居大司馬,以太后名義執掌軍政大權,立漢平帝,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做皇后,漸漸在朝中大權獨攬。公元5年(元始五年)十二月,漢平帝死後,王莽指使同黨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書,要求讓他代天子臨朝。王政君無奈,只好順從這一要求,由王莽攝政,稱為“攝皇帝”。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準備。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託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託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援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擊北漢、南唐,屢建戰功,逐漸成為禁軍的重要將領。柴榮病重時,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

    同為改革,王莽託古改制,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而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以此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人被人稱頌,有人不被人稱頌吧。

  • 2 # 煮酒聽史

    中國自從秦始皇開創帝制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有的是透過起義登上皇帝之位的,而有的則是透過篡位登上皇帝之位的。

    透過起義登上帝位的,起因無非就是因為前朝腐朽,百姓們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所以爆發了起義。用現在的話來講,那就是“死都不怕,還怕起義嗎”?

    而透過篡位登上帝位的,一般情況,那就是少帝年幼,權臣把持朝政,最後權臣野心勃勃,謀朝篡位,最後成為皇帝。

    在這兩種方式中,透過第一種方式登上帝位的,那是順應民心,沒什麼好說的,只會受到後人的讚揚;至於透過第二種方式登上帝位的,那麼就有點危險了,因為你一旦掌握不好節奏,就會遭到後人的唾罵,最後遺臭萬年。

    比如同樣是謀朝篡位,王莽、司馬懿就被後人臭罵,楊堅、趙匡胤卻被後人讚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王莽和司馬懿

    王莽是西漢末年的權臣。西漢末年,王太后的外戚世家王氏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王莽身為當時王氏家族的一員,自然也是受益良多。

    一直到漢宣帝玄孫劉嬰即位以後,王莽儼然已經成為了西漢的實際掌權者。最終,在眾人的建議下,王莽接受皇帝的禪讓,改國號為“新”,史稱“新朝”。

    但是,王莽的即位並沒有改變西漢國內的現狀,反而因其一系列異想天開的舉措,加劇了西漢國內的人民矛盾。

    最終,即位僅十五年的王莽被殺死在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直到“位面之子”劉秀建立東漢,中原內部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無獨有偶,三國曹魏時期,魏明帝英年早逝,以至幼主曹芳即位。司馬懿為了奪得大權,發動了“高平陵事變”。此後,整個曹魏的政權就完全落入了司馬家族手中。

    到了司馬懿孫子司馬炎時期,司馬炎接受皇帝禪位,登基稱帝,建立晉朝。然而,司馬炎篡位以後,並沒有盡到一個開國皇帝的指責,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尤其是“五胡亂華”,不僅對當時的漢人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還嚴重地破壞了漢人的文化。可以這麼說,司馬一族除了篡位享樂,根本就沒做什麼利國利民的事情。因此,它的口碑敗壞是好不委屈的。

    二、楊堅和趙匡胤

    再來說說楊堅和趙匡胤。

    同樣是逼幼主禪位,楊堅和趙匡胤的功績可就大多了。

    楊堅不必多說,他經受了司馬家族一手留下的爛攤子,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原的統一,並建立了隋朝。他在位期間,對內減輕賦稅,對外武力防禦,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人口得到了快速地增長。

    毫不誇張地說,隋文帝楊堅是繼秦始皇之後的又一位偉人。雖說他晚年的廢立太子的錯誤決定,使得隋朝二世而亡,但是這依舊無法磨滅它的功績。畢竟楊廣的昏庸,並不是靠眼睛就能察覺出來的。

    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雖然也一直為後人所詬病,認為宋朝太過軟弱,但是這真不能怪趙匡胤。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陣地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優勢,更因為燕雲十六州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馬地。

    古代王朝邊境的少數民族,之所以一直被中原王朝所忌憚,就是因為他們獨特的騎兵戰術。當騎兵面對步兵之時,騎兵打不過可以跑,損失可以降到很低,但是步兵面對騎兵之時,如果打不過,往往就是全軍覆沒。

    而中原的農耕性質,就意味著中原王朝對於騎兵的需求及其巨大。而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大宋,就失去了和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對抗的資本。

    因此,有宋一朝,面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基本上都是採取防守姿態,不是因為慫,真是因為劣勢太大。而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是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送給契丹的,和趙匡胤真沒啥關係。

    再者,宋朝雖然在對外戰爭中處於弱勢,但是其內部的經濟發展卻極為繁榮。而經濟繁榮也意味著宋朝的百姓能夠吃飽穿暖,這對於古代的人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了。

    結束語

    可見,無論是王莽和司馬懿遭到後人的唾棄,還是楊堅和趙匡胤受到後人的讚賞,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有沒有帶給人民他們想要的。

  • 3 # 世界全史羅銳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理性的去認知上述四位皇帝,他們建立的國家本質。王莽、曹丕(由於是過渡帝王,所以列舉出來以供參考)、司馬懿、楊堅、李淵(過渡帝王,列出僅供參考)、趙匡胤不可否認,都是一個時代的開國者或者奠基者。

    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將王莽、曹丕和司馬懿歸為一類,楊堅、李淵和趙匡胤劃為一類。

    ①從思想文化層面來看:

    A.從王莽、曹丕和司馬懿的“前朝”的統治思想來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王莽之前的西漢、曹丕之前的東漢還是司馬懿之前的魏朝,都提倡的是儒家經學思想,即“三綱五常”、“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新儒學,即使西漢末年流行了讖緯學說,也必須有經學作為解釋條文;在選官方面,都提倡“察舉制”及其變通制度(“九品中正制”)。

    所以,無論是王莽,還是曹丕,抑或是司馬懿,他們首先毀壞了經學家所提倡的“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尤其是王莽和曹丕,直接把皇帝廢了,這在文官的世界觀裡屬於“大逆不道”。至於司馬懿,在永嘉之亂之前,對他的評價還是傾向於正面的,雖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得了魏朝的實權,可是他並沒有篡位的舉動,所以在宋朝之前的史書中,司馬懿的地位大致和曹操是對等的。

    B.楊堅、李淵和趙匡胤則不同。楊堅和李淵是統一帝王或者說“準統一帝王”。楊堅的前朝是北周,北周第二位君王宇文邕昏暗不堪、第三位君王宇文闡年幼無知,因此楊堅奪得了皇位。在奪得皇位之後,楊堅在589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西晉以後又一個統一國家——隋,結束了長達370年(220-589)的分裂局面;建立科舉制度,打破了士族壟斷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途徑。李淵之前的隋朝明皇帝(唐朝上諡號為“煬皇帝”)楊廣,屬於“好心辦壞事”的皇帝:建洛陽宮、修大運河是早有先見之明,既然長安地力水源面臨枯竭,那麼遷都不失為一種妙策,因為東都短時間內不會出現長安的窘境;完善科舉是為了打擊關隴士族,避免勢道政治;征討高句麗,是為了防患於未然,這三項策略均由於時間太急,楊廣太操切導致失敗。李淵作為推翻隋朝急政的人,是不會捱罵的。至於趙匡胤,他之前的皇帝也是一位幼君,所以趙匡胤奪取了皇位之後,又不忘給柴宗訓和符太后“鄭王”、“鄭太后”的名號,也是足夠“知恩圖報”了。

    ②從後世皇帝的政績來看:

    A.王莽、曹丕和司馬懿建立的王朝。王莽只有一代,四個兒子都被他殺死,而且王莽的腦回路十分清奇,雖然有些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可是終究逃不過一世而亡的荒唐結局。曹丕是藉助曹操的基礎才得以篡位,相比於曹操,曹丕文治可以,武功堪憂,雖然有一個能夠守業的兒子曹睿,不過由於曹丕斬殺宗室太厲害,導致最後竟然沒有一個有才能的人能夠壓制住司馬懿。司馬懿雖然奪取了權力,可是未能等到稱帝的時候,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位置,雖然廢除了曹芳的皇位,可是仍然沒有篡位,司馬昭雖然有了篡位之心(殺曹髦),可是在稱帝的前夕薨逝。司馬炎完成了稱帝統一大業,可是後期的貪圖享樂以及立嗣問題,最終讓愚鈍的司馬衷遭受了“八王之亂”,最後,永嘉之亂引起五胡進中原,晉朝南渡,北方分裂。

    B.楊堅建立隋朝,締造開皇盛世;楊廣建設國家,因急政導致國家大亂。李淵滅隋建唐,立儲子嗣相殘。趙匡胤黃袍加身,終至國家百年。

    總而言之,王莽和司馬懿之所以篡位被罵,主要原因是他們處在儒家經學思想影響很深的兩漢魏晉時期,篡位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宋明兩個朝代的道學家(理學家)的編纂,清朝的收集,最終導致王莽和司馬懿被罵。

    楊堅之所以不會被罵,是因為楊堅屬於鮮卑漢人,連同李淵也是如此,鮮卑族人的那種“遊牧民族風氣”滲透到了隋唐兩朝君臣政治的方方面面,所以楊堅篡位不會被罵。

    趙匡胤篡位不會被罵,是因為他不僅沒有殺死前朝帝王,還給予了後周末主柴總訓很高的爵位以及樹立了“永不殺士大夫”的信條,趙匡胤是南朝宋到清朝歷代帝王之中的好人皇帝。

  • 4 # 穿越時空的歲月

    同樣是簒位,為什麼後人評價不一樣?為了回答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聯絡當時的篡位歷史背景和後果來分析。

    王莽篡漢後,任人為親,清除異己,實行獨裁統治。對國家體制進行變革,王莽雖然制訂了不錯的政策,但由於官僚腐敗,中飽私囊,結果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

    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家族篡位行徑惡劣,違背三綱五常和忠孝傳統。三國統一後,司馬家族獨斷專橫、奢侈無度。而分封同宗王侯更是造成後來的八王之亂。

    隋文帝楊堅採用和平方式即位的,他執政期間要求官員節儉,勤政廉政,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一代盛世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在位16年,加強中央集權,統一了國家,倡導文人政治,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宋太祖是野蠻政冶的終極者,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出,王莽、司馬懿為什麼被後人罵,而楊堅、趙匡胤反而為後人所稱頌。統治者是否順應時代潮?是否為國家為百姓作出貢獻?是後人評判的標準,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 5 # 尋龍訣1314

    這個問題有點難!

    王莽,步子邁大了,扯著所有統治階級的蛋了。所以後世統治階級的人要維持統治一定要把王莽黑化。

    司馬懿,司馬家的王朝的不爭氣造成了後世五胡亂華的混亂而使中華民族差點絕種的原因,使史學家對待晉朝的創立者都沒有好印象,自然就不會把他們往好了描述。

    楊堅,正好和司馬懿相反,他結束了中央帝國幾百年的混亂,為唐代的輝煌打下了基礎。而且開創了普通人能夠上升為貴族的科舉制度,有了這些功績為後世傳頌也就比較正常了。

    趙匡胤,一樣,也是結束了上百年的分裂,建立了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這份功績怎麼的後世也要歌功頌德吧。

  • 6 # 晴波泡泡

    從西漢末年王莽開始一直到北宋趙匡胤,這中間將近1000多年,中國政權更迭的主要形式就是篡位,都不算什麼稀罕事了。隋文帝楊堅把女婿的位子給篡了,建立隋朝之後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空前強大,為日後的李唐王朝的盛世奠定了很強的基礎,在歷史上是一個正面人物。趙匡胤也是同樣的,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特別是結束了安史之亂之後軍閥割據的局面,中國重新走向文治時代,也是一個正面人物。“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卑未篡時”,王莽沒有上臺之前表現的非常謙恭,上臺之後搞激進的改革,導致了整個國家的混亂,辜負了全民對他的期待,下場很慘,腦袋被砍下來放在武器庫好幾百年。歷代君主用巫法鎮住,告誡朝臣宗親謀逆者的罪惡下場。司馬家既不忠於漢也不忠於魏,司馬懿篡權、司馬炎篡位,之後西晉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漢族差點滅亡,那是一個非常非常灰暗的時代,所以對司馬懿司馬一門基本上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可以這麼說,大家都是篡位的,但是篡位之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歷史評價也是不同的。

  • 7 # 江湖小曉生

    王莽:

    西漢王朝,經歷了漢武帝金戈鐵馬的歲月,早就深入人心,使得百姓心中有了漢族這個概念。王莽篡奪了西漢王朝的江山,自然是有一部分人打抱不平的。

    而且王莽在建立新朝的同時,做出了一系列非常超前的改革,這些改革嚴重損害了貴族集團們的利益,所以揭竿而起的人比比皆是,王莽自然是不得人心。而且王莽建立的新朝只有短短15年時間,沒有後繼之人為他善後。

    司馬懿:

    曹魏王朝建立不久,卻有三代君王十分英明,曹操、曹丕以及曹叡的形象深入人心。作為輔佐曹家三代英主的司馬懿,憋到最後篡奪了曹家的江山,可謂是相當陰險了。

    楊堅和趙匡胤:

    這兩位都是一代雄主,可是他們身上同樣揹負著一種形象,那就是篡位奪權之人。

    楊堅奪取了名義上的外孫周靜帝宇文闡的北周江山,建立了大一統的隋王朝。隋文帝楊堅本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一統江山以後,實行仁政,贏得了一片讚譽。

    隋朝雖然短暫,可是卻是唐王朝的基礎。這兩個朝代的皇族沾親帶故,都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所以說有唐朝李家給隋文帝善後,他的名聲自然不會太差。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那是趁著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奪取了他年僅8歲的兒子柴宗訓的皇位。當時的趙匡胤深得柴榮信任,做出這種事情,的確不該。

    不過趙匡胤在建國以後,也是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他一直渴望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且為之努力發展國家生產力。當然最關鍵的是,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時間夠長,有他弟弟趙光義這一脈為他善後,他的名聲能差嗎?

    有人善後,你的名聲才不會很差。

    其實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就能夠發現一個事實。但凡王朝有人善後的,那麼這個君主的名聲肯定不會很差。

    比如說隋文帝楊堅,他和李淵家族本身就是很好的關係。李淵是隋煬帝的表哥,也就是隋文帝的大侄子,這種關係之下,唐朝不會給這位隋朝開國之君太多無恥的評價。

    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瑰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宋史》

    相反唐朝還要極力吹捧隋文帝,因為隋文帝足夠英明,才會使得關隴集團成為帝國核心力量。要不是隋煬帝不給力,隋朝是不會被唐朝取代的。

    貶低隋煬帝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抬高隋文帝。畢竟斯人已逝,而且唐朝接二連三出現那麼多著名的君主,他們當然不介意捧一個隋文帝了。

    同樣的道理,宋太祖趙匡胤年僅50歲就離奇去世,他去世以後雖然不是兒子承襲皇位,但是也是他的親弟弟趙光義做了皇帝。

    戊寅,太傅司馬宣王薨,以衛將軍司馬景王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乙未,葬懷甄后於太清陵。庚子,驃騎將軍孫資薨。十一月,有司奏諸功臣應饗食於太祖廟者,更以官為次,太傅司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三國志》

    作為親弟弟,趙光義自然是要極力吹捧一下自己的大哥是多麼的英明,不光英明地篡奪了後周的皇位,而且英明地將皇位傳給了他。

    但凡有人給你善後,那麼你的名聲肯定不會很差。相反來看王莽和司馬懿,這兩個人顯然就是沒人給他們善後。

    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時間,期間一直在鎮壓各路義軍。最後劉秀異軍突起,奪取了新朝的江山。劉秀是老劉家的子孫,他當然不會給王莽唱讚歌,所以各種貶低的手段也就出現了。王莽是亂臣賊子,是篡奪了老劉家的江山,這種人千刀萬剮都不夠。因為沒有子孫或者親戚為他善後,所以王莽的名聲自然好不到哪兒去。司馬懿本來是有子孫給他善後的,那段時間他的名聲自然也一定很好。比如說陳壽在《三國志》裡各種吹捧司馬宣王有多牛,就是一種體現。可是到了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上臺以後,天下就大亂了,別說給司馬懿善後了,他們司馬家自己都顧不過來,能夠保住東晉的半壁江山就謝天謝地了,況且東晉司馬睿從建國開始,皇族就不掌握大權,始終都是王導謝安這些權臣在執政。

    這段時間天地間可謂是生靈塗炭,誰還有心思給司馬懿善後呢?再說了東晉王朝就是一個傀儡政權,皇帝自顧不暇,他們自己名聲都差的很,沒工夫為祖先善後。

    名聲好與壞,那不是老百姓所決定的。

    哪個皇帝好不好,這是百姓們說了算的嗎?當然不是,這是史書說了算的。史書上說他好,那他就是天下最好的皇帝,說他壞, 那他的劣跡可以從海南排到大興安嶺。

    所以說古人對寫官方歷史的兄弟,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必須要公正記錄,不能帶有私人感情,更不能聽從皇帝的擺佈。

    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人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貞觀政要》

    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是不能看史官記錄的,所以這之前的官方史料還是有一定準確性的。自從唐太宗李世民公然干涉史書記錄以後,史書這玩意兒本身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每個執政者,都會希望自己的名聲很好,可以流芳千古,所以每個執政者都有可能去幹涉官方史官的記錄。

    這麼一來所有皇帝原來的面貌,基本上都被毀滅,剩下的只有一張張虛假的外衣。可怕的是,不少人還在爭論哪些皇帝好與壞,你根本就爭不出個所以然,因為有人會幫他們篡改,你看到的只是人家讓你看到的。

    總結:篡位的皇帝,沒有一個善茬。

    我們對歷史一無所知,這絕對是真理。我們連當下的事實都搞不清楚,又怎麼可能窺探的了過去的事情呢?

    不過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卻能夠推理出一二來。可以確定的是,篡位得來皇位的皇帝,沒有哪個是省油的燈。

    王莽、司馬懿、楊堅包括趙匡胤,他們都是老謀深算的陰謀家。王莽恭敬有禮了多年,司馬懿蟄伏了幾乎一輩子,楊堅唯唯諾諾了半生,趙匡胤忠義了十多年。

    這幫人都有過一段忠心耿耿的時候,可是在篡位的時候毫不手軟。可見他們的城府到底有多深,這不是我們所能揣測到的。

    參考資料:

    《漢書》

    《三國志》

    《隋書》

    《宋史》

  • 8 # 婆羅古談

    評價一個歷史名人要綜合去看待。要根據其性格特點,人物形象、所處的時代以及之前之後的時代影響來作出判斷。

    王莽、滅亡西漢,新朝的建立者,作為王氏外戚篡奪西漢政權更是殺死自己的兒子為自己樹立正面的形象,標榜為“大義滅親”這種虛情假意的做法必定會留下千古罵名。王莽在位期間,超前的改革(被懷疑是“穿越者”)並不適合於當時的社會,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百姓更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執政時期更是造成了天下大亂,赤眉、綠林等大規模的起義,對百姓無利,造成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所以後世之人多唾棄之。

    司馬懿、他的歷史形象一方面受演義小說的虛化,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其子孫所建立的晉朝,尤其是西晉在統治後期所發生的“八王之亂”以及之後的“五胡亂華”事件給中原百姓和漢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這個責任後世自然要歸咎於司馬家族,作為奠基人司馬懿難辭其咎。《三國演義》主題是“尊劉反曹”“仁諸葛、虛司馬”後人對諸葛亮的崇拜和喜愛自然要把司馬懿作為反角來對待。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並沒有篡奪皇位,自然也就沒有當皇帝,他主要還是受其子孫的影響。

    楊堅、大隋的建立者。即位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施三省六部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促進農業發展,穩定經濟,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更是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在西方人的眼中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皇帝,在國外評選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中國僅有兩人入選,一個秦始皇,一個隋文帝楊堅,這些足以說明楊堅的個人魅力。另外隋朝之前的時代是個中國歷史書都不願提及的時代,“五胡亂華”南北朝並立,長達349年的紛亂,最後在隋朝這裡完成一統,對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軍民都是天大的福音。隋文帝是承接其外孫北周的政權,和平交接,也沒有發生重大的軍事變動,雖然也是篡權,但是在其主要的功績下這一點被淡化了,所以楊堅在後世的評價中是很高的。

    趙匡胤,大宋的建立者。“黃袍加身”、“文治天下”“杯酒釋兵權”等這些名詞是他的代表。唐末到宋朝建立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大亂的時期,五代十國,“梁、唐、晉、漢、周”五個主要的中原政權更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社會急需安定和平,趙匡胤的上司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名君”“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在跟隨其行兵打仗的過程中耳濡目染,也學習到了很多的優點。自己本身更是創出了“太祖長拳”這樣的武藝,尊崇文人儒學。歷史是由文人來書寫的,趙匡胤這樣的皇帝肯定要被神化,加分的。後周在柴榮死後其子7歲的柴宗訓繼位,政局不穩,趙匡胤在謀士趙普等人的計劃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被擁立為帝。趙匡胤登上帝位對待柴室宗族很是優待,自然也落下了個仁君之名。參照五代十國的歷史變遷,以防將領學習自己這種兵變行為,“杯酒釋兵權”這種高超的政治手段,即瓦解了這種隱患,也並沒有造成爭亂和流血,和平解除兵權,並獲得優待。所以趙匡胤也是功績德行大於其篡位的影響,在後世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 9 # 綠野萍蹤01

    題主列舉的這四個人,只有三人是真正的謀朝篡位者。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並沒有趕走曹魏自己做皇帝。到了他兒子這輩,即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似乎只是有賊心無賊膽,並沒有實施謀朝篡位。真正的謀朝篡位者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是他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了西晉王朝。

    司馬炎篡位後,從祖父起加皇帝尊號,司馬懿為晉宣帝,師馬昭為晉文帝,伯父司馬師為晉景帝。原本是孫子謀朝篡位,為何把這筆賬算到了司馬懿的頭上呢?本回答便從司馬懿被罵入題,回答一下這個題目。

    我們實際上更重視結果而輕看過程

    司馬懿其實並沒有因為謀朝篡位而捱罵,不僅沒有捱罵,還因為與諸葛亮抗衡了十幾年,五次將西蜀寇兵抵禦在國門之外,平定遼東之亂,確保北方不受戰亂之苦而得到了後世的好評。唐代房玄齡修《晉書》就這樣評價司馬懿:“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

    當然,房玄齡對司馬懿的看法僅限於魏文帝曹丕時代,魏明帝曹睿末期,司馬懿便:“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我覺得,房玄齡這樣評價司馬懿有不太公正之嫌。說司馬懿在平定遼東的時候顯得很有智謀,征討西蜀則表現得很愚笨,因為此,司馬懿便是“前忠後亂”包藏禍心,矇騙世人。還有的觀點認為,司馬懿就準備謀朝篡位,為建立西晉王朝打基礎了。其實,司馬懿死前曾經給曹芳上表,堅決辭去相國、平郡公封號。此時,司馬氏的“晉”字國號還不知在哪裡。

    房玄齡之所以對司馬懿頗有微詞,主要原因是幹掉了曹爽集團,佔據了曹魏政權的核心地位,為後來司馬昭圖謀不軌和司馬懿的謀朝篡位奠定了基礎。但是,司馬懿是曹丕、曹睿兩代帝王的託孤之臣,房玄齡也承認他是“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而曹爽掌控朝政時結黨營私,專權亂政,出入自比皇帝,軟禁郭太后,實有謀反之心。不聽司馬懿勸阻,一意孤行出兵西蜀,空耗國力,雖然能力不行,但確實是搞亂了魏國內政。司馬懿發動平陵政變,剪除奸兇,不應當受到抨擊。

    平陵政變後兩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司馬師兄弟相繼掌控朝政。雖然兄弟二人先後有廢曹芳、弒殺曹髦這樣備受後人抨擊的不良歷史。但是,他們為曹魏抵禦外寇入侵,平定內亂,應當是有歷史功績的。

    司馬昭於公元263年結束了蜀漢政權。伐蜀得勝,司馬昭接受了曹奐相國,晉王,加九錫的封賞,此前曾經十次拒絕這樣的加封。到了這個時候,“晉”國國號才出現隱約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司馬昭做晉王時,司馬懿已經死去十三個年頭了,他怎麼就知道兒子會成為“晉王”呢?公元265年,司馬炎登基建立晉朝,這是司馬懿身後十五個年頭髮生的歷史事件,謀朝篡位的是他的孫子。司馬懿替孫子背鍋,主要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是掌控了朝政,導致“皇帝”在兒子手上被廢、被殺,房玄齡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唐太宗身上。

    二是《三國演義》把司馬懿寫成了諸葛亮的對立面,他的兒子又滅掉了“正統”蜀漢,起因都是司馬懿太厲害了。

    而實際篡位者司馬炎沒有捱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滅掉了東吳,結束三國戰亂,統一了南北。同樣,楊堅、趙匡胤也是結束戰亂,建立相對統一的王朝,其篡位過程倒並不重要了。

    我們都說過程比結果重要,但是,實際上,我們更注重結果。假如司馬懿謀朝篡位,滅掉蜀漢、東吳,恐怕就沒有房玄齡那樣措辭激烈的評判了。也所謂時勢造英雄,司馬懿時代三國曆史方興未艾,各國尚未進入動盪之秋。司馬懿身後,三國內政都相繼爆發重大危機,亂世之像再次威脅朝野。

    司馬炎比他的祖父幸運得多,三國進入極度衰落之際,不僅篡位成功,而且,在祖輩、父輩所奠定的基礎上完成統一大業。同樣,楊堅、趙匡胤也順應了歷史潮流,分別結束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戰亂,開闢了“太平盛世”。

    “結果”決定了謀朝篡位者是否捱罵。歷史上改朝換代並不鮮見,但捱罵的開國皇帝卻沒有幾個,原因還是歷史對結果更為看重。

    王莽被罵是歷史誤會嗎

    網路上一度稱王莽是個穿越者,是當代人穿越到了西漢。為什麼呢?因為王莽篡漢之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措施超越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顯得非常超前。大體上講,王莽於公元1年篡位做了皇帝,建立新朝後,有這樣事被稱為“穿越”了。

    第一是造“飛機”。實際上,王莽所造的“飛機”不過是在用大鳥的羽毛做成類似翅膀的羽翼,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翼裝。這件事,《漢書·王莽傳》確有記載:“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

    第二是鑄造值錢。也就是把錢幣上刻上面值,便於攜帶和流通,不需要再交易時過秤。《漢書·王莽傳》把這件事叫做“更貨造”,大致是這樣的:“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並行。”

    第三是發明了遊標卡尺。這件事情是被考古證明的,說的是東漢早期墓葬中有類似於英華人維尼爾·皮於1631年發明的遊標卡尺,是銅製的。因墓葬是東漢早期的,王莽的新朝總共存在了八年。而在此前,王莽還主政了很多年,從假皇帝到真皇帝,總共十六年。於是,漢代銅卡尺大概就是莽新時期的傑作了。

    不管這樣,王莽確實是一個愛搞事情的皇帝,除了玩上面那些穿越外,還大力改制創新,是一個“改革家”。興周禮、復井田、改官制、易官名,還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王莽的一系列舉措,歷史給予了一個專用名詞,叫做“王莽改制”。

    從“王莽改制”的大致內容看,一是違背了西漢以來的既定國策,尤其是改變了民眾的信仰。二是極大的觸犯了官僚士族階層的利益,犯了眾怒。因而,王莽的改制遭到了強烈反對。為了讓改制推行下去,王莽不惜用嚴酷的刑罰來做保障,很快的激發了矛盾,導致天下大亂。

    班固在《漢書·王莽傳》中以非常嚴厲的措辭,堪稱謾罵的語氣指責王莽:

    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壠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王莽篡位,歷史上均沒有給予好評。究其原因,同樣是因為這次謀朝篡位所造成的後果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國家又陷入了戰亂。當然,班固的評價也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主要原因是劉秀光復了劉氏王朝,而王莽篡奪的就是劉氏政權。

    不過,對照王莽篡位前後的表現,也是其捱罵的一大原因。篡位前,我們是正人君子,極有才能且能禮賢下士,恭敬待人,傾力為國,一度被稱為“周公再世”。篡位之後,倒行逆施,原形畢露。所以,白居易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人格都成了大問題,王莽謀朝篡位不被罵死才怪。

    趙匡胤涉嫌炮製推背圖

    《水滸傳》開篇故事中,施耐庵反覆寫趙匡胤是因為後周陳橋讓位、禪位而做了皇帝的。並且,抬出華山陳摶老祖道聽途說“如今東京柴世宗讓位與趙檢點登基。”來揭露趙匡胤的得國不正,此人就是謀朝篡位所得的帝位。

    但是,同時謀朝篡位者,為何又不像王莽那樣捱罵呢?除了上文所言的原因外,趙匡胤在篡位後做了大量文章,講了很多故事,把自己搞成了帝位合法繼承人。這許多故事中,最大的嫌疑就是炮製《推背圖》。綠野老道將在即將推出的專欄中,以開篇文章來講述這件事情,此處為了答題,簡單劇透一下。

    《推背圖》最早記載於脫脫編纂的《宋史》,但是,只是提到了書名,沒有其他任何資訊。我有理由懷疑,脫脫似乎是在暗示這個圖讖涉嫌偽造。作為元代非常有學問的宰相級別的人物,主持編纂宋史,這麼一部有影響力的預言書,難道脫脫沒有見過?即便是要隱藏涉及元代的預言,總還得提一提其他方面的資訊吧,比如,這部“天書”的作者是誰,等等。

    脫脫沒有提到這部書的其他任何情況,但卻在《宋史·太祖本紀》中講了一個令人噴飯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後周世宗顯得六年(公元959年)北征,到達瓦橋關平定了關南。這一天,周世宗審閱文書,忽然得到一個布袋,布袋裡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牘,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周世宗回朝後,立即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取代了張永德。

    周世宗傻得太可笑了,明明知道當了點檢這個官的人有可能取代自己,或者篡奪後周皇位,還要讓趙匡胤接替這個位置,難道,皇帝也搞“肥水不流外人田”那一套?周世宗是不是認為趙匡胤是結義兄弟,與其讓張永德做皇帝,不如讓給自己兄弟這個傻得天真的故意啊?這個故事很明顯是在作偽,趙匡胤的意圖是說,周世宗已經有意思要把皇位讓給自己了。

    所以,施耐庵在《水滸傳》讓陳摶道聽途說。而且,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施耐庵“又寫錯了”。施耐庵“不懂”歷史,把“趙點檢”寫成了“趙檢點”。

    這應當是趙匡胤涉嫌炮製《推背圖》的依據之一,後來,岳珂繼續講故事——這件事很多讀者都知道,擱下不表。

    周世宗絕對不會把皇帝的位置讓給趙匡胤的,而且,還有可能防範著這個異於常人的趙點檢。所以,臨終時把地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郭世訓,以符後攝政。與此同時,還收回了趙匡胤的兵權。《宋史》中說,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傳來契丹大舉進攻的訊息,宰相範質讓趙匡胤出兵抵抗。趙匡胤以兵少為由拒絕出兵,範質無奈,只得把兵權交給了趙點檢。於是,很快就發生了陳橋兵變,回兵汴京謀朝篡位。此時,哪裡有什麼契丹進攻啊?

    說趙匡胤涉嫌炮製《推背圖》要把自己說成是合法繼承人,除了《宋史》的記載外,《推背圖》本身就出賣了趙匡胤。讀者不妨去檢視一下十三象、第十四象,這兩象非常奇怪,講的就是後周興亡的歷史。

    第十三象說,後周是郭威取代後漢建立的王朝,而第四象卻把後周改了姓,說成了柴氏王朝。既然如此,你柴榮也不是郭威的合法繼承人,姓柴的怎麼能繼承姓郭的江山呢?所以,姓柴把江山讓給姓趙的,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或者說大家都只是郭威的臣子,誰當皇帝都是合法的。

    周世宗應當叫“郭榮”,柴世訓也應當叫“郭世訓”,《水滸傳》中的柴進同樣應當叫“郭進”。郭威的兒子很早就被李業殺死,為了傳承自己的事業,便把老婆柴氏的侄子柴榮收為養子。柴榮做了郭家養子,必定要改為郭姓,否則,不僅後周天下沒法傳承下去,柴榮也會背上篡位的罪名。史書上明確記載,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廣順元年(公元951年)郭威稱帝時,柴榮(應當是郭榮)就是“皇子”了,講的就是繼承權問題。趙匡胤將郭榮改為柴榮,等於是剝奪了柴榮合法繼承人的身份。

    推背圖第十五象、第十六象是對趙匡胤的美化,尤其是第十六象,應當是《推背圖》“預言”中頌詞寫得最華麗的一則,趙匡胤被讚美為千古第一聖人、千古第一帝。

    趙匡胤其實不需如此作偽,陳橋兵變歷史定性就是謀朝篡位,但宋太祖並沒有因此捱罵。原因還是他掃滅五代狼煙,還天下一個太平世道,這是歷史的功績。施耐庵在《水滸傳》中認可且讚揚了趙匡胤的開國,但卻沒有放過趙匡胤篡改歷史,將郭榮改為柴榮的陰謀——柴進的故事就隱藏了這段歷史。

    炮製《推背圖》,趙匡胤很快收拾了人心,自己的“天命”也得到了認可,北宋王朝便開啟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歷史給了宋太祖以公正的評價,也逃過了當時的悠悠之口。趙匡胤謀朝篡位而沒有落下身前身後的罵名,大概的原因就是這樣的。

    回答結束時,還要就《推背圖》談點感想。既然是涉嫌人為炮製,那就一點都不要去相信他。這部預言書不斷為人所利用,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在不斷的補寫作偽歷史。而從第三十九象起,就再也不準了。無論如何解讀,都不準確,一點都不準確。

  • 10 # 再言春秋

    “謀朝篡位”的行為在歷朝歷代都是“為人所不齒”的行為。以忠孝仁義治理天下的封建王朝,“忠”是被放在首位的。

    何為忠,在古代“忠”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忠君愛國。不忠君就談不到愛國,所以,很多的忠君愛國的代表也因為這一個“忠”字而最終身死,這種行為被稱之為“愚忠”。

    當然,歷史長河之中,也絕不可能都是忠臣良將。有忠臣勢必有奸臣,有報國之將,自然就有亂國之賊。

    王莽、司馬懿就是這亂國之賊的代表。他們即便身死,也逃離不了悠悠眾口,躲不開史家的口誅筆伐。但也有例外,都是“謀逆”,楊堅與趙匡胤卻能夠逃過這一“劫”。

    這裡面的原因有哪些呢?是“謀朝篡位”之後對前朝的態度讓他們避免了“屠夫”的名號,還是他們對歷史的貢獻要大於前朝?是結果決定了口碑,還是威望決定了命運?

    分析

    殺宗室,消滅權力路上的絆腳石

    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在王莽沒有謀朝篡位的時候,他給世人所展現的是一副“謙恭、公正、溫和”的面貌。

    為了所謂的公正,而大義滅親,對待自己的叔父長輩也是孝義謙恭,面對百姓也能展現出他仁愛的一面。

    他之所以能夠有“謀朝篡位”的機會,就是因為西漢末年漢室的衰弱,朝政的腐敗,讓他有了機會登上權力的頂峰。

    而他篡位之後的所作所為卻讓人大跌眼鏡。篡位之後的王莽對漢室宗親可以說是“殘暴”,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權力穩固,他想要把漢室宗親趕盡殺絕。

    我們再來看司馬懿,司馬懿是西晉的奠基者,但不是西晉的締造者。他的孫子司馬炎才是晉朝的開國皇帝。

    只不過司馬家族對待曹家人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殘忍”。“鷹視狼顧”的司馬懿早就表現出了他的野心。

    而他的野心也早就被曹家的宗親所發現。為了能夠掃平自己權力之路上的絆腳石,司馬懿對曹氏宗親可以說是痛下殺手。

    透過高平陵政變,司馬懿除掉了曹爽,這個他最大的對手,還順帶著以謀反的罪名誅曹爽三族,狠辣可見一般。

    而楊堅在這一點上做的其實也很不地道,在他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宇文一家的宗室基本就讓他殺了個乾乾淨淨,等當了皇帝后,對待宇文一家更是殘忍,幾乎把宇文家都滅門了。

    從對待前朝宗室這一點來看,只有趙匡胤還做的不錯。他雖然也是“謀朝篡位”,但卻能夠善待前朝宗親。

    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封前朝皇帝柴宗訓為鄭王,還賜給其丹書鐵券。不管柴宗訓後來的早逝與趙匡胤有無關係,表面上趙匡胤做的還是說的過去的。

    如果從對待前朝的態度看,楊堅或許應該和王莽、司馬懿一樣被罵,甚至被罵的更慘,對待前朝的寬厚,這四個人中,也只有趙匡胤做的還算不錯。

    可是楊堅卻躲過了史家口誅筆伐,還被後人稱之為“仁君”。這究竟有哪些原因呢?咱們還是應該對比一下這四個人的其他方面。

    “威望”與“習慣”,楊堅與趙匡胤的時代要有優勢

    王莽篡位開創了一個歷史先河,在王莽之前,只有從底層革命的改朝換代,或者貴族勢力推翻前朝,這兩種“革命”方式。而王莽“開發”了權臣篡位的方式。

    王莽篡位之所以成功,實在是因為這件事來的太“突如其來”了。但他的群眾基礎卻沒有做到位。當時的西漢王朝雖然沒落,但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都是支援劉家坐天下的。

    王莽的篡位讓天下人無法接受。所以他立刻就由“賢良謙恭”變為了“亂臣賊子”。引來了天下人對他的反對:

    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

    司馬家族的篡位其實也是如此,司馬家族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想透過從上層推翻前代皇帝而當新的皇帝。他們忽略了底層的支援。

    司馬懿雖然有威望,但他的威望並不足以支撐他改朝換代,所以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寄希望於自己的後人。

    司馬炎在威望與能力上根本不足以和司馬懿想媲美,可他卻要憑著司馬家族積攢的權勢,“強行”篡位,這個行為在當時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楊堅篡位的時候,在朝野中的威望無人能出其右。他是皇帝的岳父,這個身份就有了眾多的黨羽。而他的能力與功績讓他無論是在政界還是軍界都有著極高的呼聲。楊堅的篡位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趙匡胤更是如此,在柴榮還在的時候,京城裡就有了“點檢作天子”的傳言。而且整個後周的軍隊幾乎都是趙匡胤的死黨,就連張永德這種皇親國戚都與其交好:

    太祖將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故盡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他們被後世評價之所以不同,還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百姓的習慣。王莽篡漢的時候,天下已經習慣了漢室,而司馬家族奪權的時候,天下百姓也沒有做好準備。

    可是楊堅與趙匡胤所處的時代卻不同,無論是楊堅所處南北朝,還是趙匡胤生活的五代十國,朝野上下,天下百姓早就習慣了皇帝輪流做的這種現象。

    當然了,真正能夠決定他們在後人中口碑的,還要說他們做皇帝之後的事情。

    亂的開始與亂的終結

    王莽篡漢之後,他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援。反對他的人從朝野到民間,從宗室到草莽,天下間“聽取反莽一片”。

    王莽之前的西漢雖然衰落,但還沒有到了所有人都群起而攻之的時候。可是王莽的行為,讓天下瞬間變成一片屠殺的戰場。

    而司馬炎當皇帝之後,雖然也實施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卻給天下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三國末期,天下逐漸趨於穩定,百姓逐漸開始恢復生產。

    司馬炎篡魏稱帝后期,開始了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而且他的分封諸王,也就給後來的八王之亂留了隱患。

    他死後不久,西晉就開始出現亂象。八王之亂把西晉統治推向了滅亡,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割據,更讓整個天下都陷入了混亂中。

    這一切的一切都始於司馬炎,或者說是司馬家族的奠基人司馬懿。不管混亂是否真的和他們有直接關係,但這個罪名必須他們背,因為他們是統治者。

    楊堅則不同,他是終結南北朝亂世之人,雖然他的一切是建立在宇文泰基礎上的,但這個功績就是他完成的。

    他是讓百姓重新恢復生產的人,即便他權位奪取的時候並不磊落,但他開啟了天下的和平。

    趙匡胤也是如此,五代十國的亂象是趙匡胤終結的。天下百姓是從趙匡胤這裡看到了希望,所以他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罵名。

    百姓很淳樸,誰讓天下太平誰就是好人。相反,誰讓天下混亂誰就是昏君。

    明君與昏君,要從結果而看

    或許王莽篡位的初衷真的像有些人所說的,是要推動改革,是要為天下百姓。

    但在我看來,這些還真是有點荒謬。因為王莽的改革是在“復辟”,他的改革是逆歷史潮流而行。

    恢復舊制,不僅沒讓百姓幸福,還讓百姓過上了苦日子。

    他剛愎自用,不切實際的改革,讓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百姓水深火熱。他自以為是,急功近利的革新,要從大地主手中奪取利益,地主階級也不幹。所以反抗他是必然的。

    司馬炎好一點,他當皇帝的初期,勵精圖治,行節儉之風,本來是有明君之象的。

    但統一天下後的他,與之前截然不同,或許是志得意滿,或許是原形畢露,總之荒淫、奢侈、自大都集於一身了,被後人罵也正常。

    楊堅能夠不捱罵,說到底是因為人家皇帝做的好。雖然他是篡位得了皇帝,但是他在當皇帝之後,能夠進行改革,推動生產,使天下人口復甦。

    即便晚年變得猜忌、多疑,但也在一個度裡面。人們更多的是念及他的勤政、仁厚。

    趙匡胤更是如此,他開創的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他一向就以“仁愛”著稱。

    無論是對百姓,對大臣,趙匡胤儘可能的表現出他“仁”的一面,就連朱元璋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掌握史家之筆,可記錄不世之功

    王莽篡漢被人推翻,替代他的是漢光武帝劉秀。不管是出於個人的仇恨,還是出於權力的穩固,劉秀都不會讓王莽有一個好名聲。

    不管王莽是否做得好,當然如果他做得好也不會被推翻。他在《漢書》中的評價都給他定性了:

    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

    司馬家族的勝利,是世家大族對寒門子弟的勝利。是一個極小的團體對一個極大團體的勝利,後世的評價不高也是正常的。

    但反觀楊堅與趙匡胤。在這一點上他們做的就很聰明。

    楊堅為了讓天下人才為已所用。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底層的讀書人有了出頭之日。

    他既團結了一部分世家大族,同時也給了更多讀書人希望,被讀書人喜歡那是必然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楊堅對漢文化的重新復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當了皇帝之後,下詔求書,把眾多文化典籍重新進行編纂,這一行為就讓他得到了當代以及後代讀書人的擁護。

    而趙匡胤對於文化人的重視更是不用說了。在“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理念下,宋代的文化人,獲得了在其他王朝永遠無法達到的地位。

    而且宋太祖的“不因言事而殺人”更是讓他在讀書人心中有了至高無上的威望。

    如果說楊堅讓讀書人有了希望,那趙匡胤就是讓讀書人有了保障。如此一來,天下讀書人自熱對這兩個人感恩戴德,記錄他們的時候自然是不吝讚美之詞。

    結語

    從“唯結果”論上來看,亂世的終結者勢必會比那些導致亂世之人的評價高,因為一個讓人生存而另一個則讓人死亡。

    而且,從執政能力和對天下貢獻來看,楊堅和趙匡胤都是公認的明君,雖然有不足,但絕對比王莽和司馬炎強。

    更為重要的是,楊堅與趙匡胤掌握了讀書人的筆,獲得了讀書人的心。

    所以他們能夠獲得文人集團的認可,能夠讓史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們的“謀朝篡位”,而對他們為天下百姓帶來的和平與發展大書特書。

  • 11 # 楓葉0829

    王莽被後人罵,主要有幾點:

    一是王莽前後不一,有一首詩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王莽輔佐西漢平帝時,還沒有篡漢時表現得十分謙恭,並禮賢下士,表現前後反差太大,對於注重品格的古人來說,王莽的品格太差。

    二是王莽的改革不注重實際效果,不僅僅是觸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也沒有帶來好處。

    三是王莽的新朝建立時間太短,而且夾在兩漢中間,東漢的統治者自然不會有對王莽有什麼好的評價。

    司馬懿被後人罵,一是三國時期群星璀璨,膾炙人口的英雄人物太多,最後卻被以隱忍著稱的司馬懿統一了天下,後人在緬懷三國的同時自然不會對司馬懿有什麼好的評價,其次呢,司馬家的後人做皇帝是在是有點差勁,尤其是司馬家的內亂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結果,整個司馬家最後都被後人唾罵。

    楊堅和趙匡胤之所以風評還可以,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兩個人做皇帝還可以,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是有進步的。

    隋文帝楊堅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宋太祖趙匡胤繼位後,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 12 # 起而論道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只求安居樂業、過好日子,至於改朝換代、誰當皇帝,沒有多少人關注與在意。所以,歷朝歷代,只需要與民休養生息、廢除苛捐雜稅,就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戴。君不見,闖王來了不納糧,就這麼一句口號,李自成籠絡了多少民心。所以,只需要看看王莽等人篡位後的所作所為便可知為何歷史口碑如此不同。

    王莽簒漢改新,三頭兩天大刀闊斧改革,一頓騷操作,把老百姓折騰的夠嗆。司馬炎立晉後,先是縱容百官貪腐、門閥驕橫,後又識人失察傳位於傻兒子,進而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整個華夏大地那是一個慘。再看楊堅,一統江山,開皇之治是歷史排的上號的盛世,雖然被楊廣敗光了,但留下的卻又是福澤萬世的大手筆,比如大運河。接盤的老李家又非常爭氣,青出於藍勝於藍,整出個漢唐氣象,讓後人無限嚮往。趙匡胤,雖然英年早逝,欺負柴家孤兒寡母,但好歹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統一了大部分漢人江山,還民安穩,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人文氣息最為濃厚,雖然後面有徽宗丟人了,但好歹人家徽宗也是受人推崇的藝術大師。

    末了,篡位就算了,起碼要對老百姓好點。你好我好大家好,江山才能如此多嬌。

  • 13 # 前可見古人

    同樣的謀朝篡位,為什麼王莽、司馬懿被罵,而楊堅、趙匡胤不被罵呢?

    主要就是因為王莽、司馬懿失敗了,而楊堅、趙匡胤成功了。

    王莽

    王莽篡位前是權臣,權傾朝野。為了野心,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

    擔心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阻攔,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藉此機會誣陷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

    王莽登基後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宣佈:將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一樣,均不得買賣。其後,改革幣制、官制,規定鹽鐵官營,山川河流收歸國有;同時,與民休息。從此,國泰民安。

    然而王莽改制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併以及流民問題。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

    在現實生活的逼迫下,百姓只能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而王莽最後也落的亡國身死,遺臭萬年。

    司馬懿

    司馬懿受曹氏三代君主重用,為肱骨重臣,深得曹魏信任。

    前期為曹魏做了很大的貢獻。然而至後期曹芳主政期間,生出野心。

    因輔臣爭端,以謀反的罪名殺大將軍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從此權傾朝野。

    因曹爽之前籠絡的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又升為司空的王凌不難曹芳信重司馬懿,想要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司馬懿用計逼的王凌服毒自盡,並藉機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至此司馬懿已經架空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辜負了曹魏三代君王的信任,所以只能遺臭萬年。

    楊堅

    楊堅篡位北周之後,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天下紛爭,統一了全國。並且登基後,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對漢文化的發展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楊廣評價其父: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壹車書。

    趙匡胤

    趙匡胤趁周恭帝即位時年幼,尚根基不穩,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使得中原大地得以發展生息。

    程頤評價趙匡胤: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

    王莽與司馬懿被後人罵,是因為一個搞得民不聊生,一個背信棄義。而楊堅與趙匡胤之所以不被罵,是因為兩人都結束了一個紛亂的時代,並且對百姓安穩,經濟發展等都做出了偉大的功獻。

  • 14 # 記錄歷史人生

    說到北宋年間的歷史,有一個大人物便不得不被提起,此人便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對北宋那段歷史有點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趙匡胤的皇位並不是靠著自己一城一地攻打下來的,而是從後周柴氏的手中篡奪過來,透過一系列權謀手段的策劃,上演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活動,最後逼宮禪讓,趙宋皇朝才得以成立。

    站在前朝的肩膀上圖謀篡位而擁有天下者,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在少數,往遠了說有春秋時期的田齊代姜齊,往近了說有司馬懿的晉朝取代曹魏,楊堅的隋朝取代宇文氏的北周等事例。但是同樣的事情卻有不同的說法,後世民間提及趙匡胤者,無不讚賞有加,但是提起司馬懿者,則大多是噓聲一片,謾罵聲一片,做了一樣的事情,為什麼得到後人的評點卻是不一樣的結果呢?個人認為應該歸結於一個原因:

    趙匡胤被稱頌是因為他結束了亂世,讓人民過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功大於過。

    北宋之前,也就是五代十國那段時期,戰亂頻發,刀兵連綿,政局動盪,蒼生塗炭,用曹操《蒿里行》的詩句: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描述當時的處境都不足以形容百姓的生活,用人吃人來比喻當時的慘景都毫不誇張,直至趙匡胤的出現,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以後,內撫黎民,外平戰亂,百姓才得以過上安定平穩的生活。對於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這個天下是誰家的姓,他們根本不會去關心,他們關心的只有誰能夠讓人民不再遭受戰亂之苦,不再四海為家,不再食不果腹,他們就認誰為天下之主,而趙匡胤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至於篡位一說,則早已被世人所淡忘。

    司馬懿被謾罵和指責是因為司馬王朝不但沒能結束亂世,反而讓人民陷入了更加巨大的災難之中,罪加一等。

    曹魏當年在武帝、文帝、明帝,三代君王的共同努力下,百姓得以安定,士子得以歸心,雖然國家仍未統一,但是戰火併未波及中原,人民的生活依舊穩定,雖然曹睿逝世後,曹爽專政,但是對於大眾平民的需求依舊正常運轉,這一切,曹魏政權已經深得人心。

    而司馬懿發動政變取得控制權後,由司馬炎建立的晉朝,只是呈現了短暫的太康之治後,無論廟堂或是民間,都攀奢成風 ,緊接著爆發八王之亂,再接下來便是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南北朝並立,使得漢族人民幾近絕亡,從此進入了幾百年多災多難的軍閥割據,百姓生活不但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更加不如之前,這一點,便是罪加一等。

    再加上趙匡胤在取得政權之後,並沒有大開殺戒,而是透過一種溫和的方式“杯酒釋兵權”以及善待後周柴家進行平穩過渡,這種方法符合中國孔孟經學的成仁取義的價值觀,所以趙匡胤是深得人心的。司馬懿則不同,掌權之後,濫殺無辜,大肆屠戮曹氏以及夏侯氏的成員,這種嗜血狂魔又是違背中國仁義的教育價值觀,這一點,司馬懿是大失人心的。有了這些比較,相信為什麼對趙匡胤和司馬懿呈現一褒一貶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 15 # 同看風雲

    同樣謀朝篡位,王莽、司馬懿被罵,楊堅、趙匡胤不被罵。

    是因為王莽、司馬懿把治世搞成亂世,而楊堅、趙匡胤則把亂世帶入到治世。並且王莽、司馬懿沒有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可,而楊堅、趙匡胤則得到當時人們的擁護。

    首先,是關於治世與亂世方面的原因。

    1.正是由於王莽的篡朝亂政,使社會已穩定發展200多年的西漢王朝分崩離析。社會瞬時進入了,戰火四起的亂世年代。

    而司馬懿的篡朝亂政,則使剛經歷東漢末年的亂世轉為治世的曹魏,只有幾十年的功夫。讓人民又進入了不安定的局面。

    在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想生活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時代。但廣大的普通人,又都沒得選擇。

    若碰上像王莽、司馬懿這種篡朝亂政的時代。普通的人民也只能有,內心深處無處發洩的的憤昧與唾罵,別的也真是無能為力了。

    2.而隋文帝楊堅,則結束了自西晉以來200多年的亂世局面。使國家又重新走向了統一,整個社會又迎來了,穩定發展的局面。

    宋太祖趙匡胤,則結末了自唐以來五代十國的又一次亂世局面。使國家完成了又一次的統一,雖然沒能統一北方的部分地區,但至少國家回到了穩定局面。

    給人民一個安定和平的社會,使人民減少戰亂之苦。人民又怎麼可能去罵他們呢!

    其次,應該是人心向背方面的情況。

    1.已統一發展200年的西漢政權,及已穩定發展幾十年的曹魏政權。是得到當時的人民擁護的。

    司馬懿控制曹魏後,又傳至它的兒子司馬昭權傾朝野。到司馬昭其子司馬炎滅曹魏立晉。雖然司馬炎一度統一了全國,但無奈他不是治世之主。

    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造成全國的貴族官僚、商賈鉅富都盛行攀比奢糜的風氣。其後由於繼承人的問題又導致了,影響政權穩定的八王之亂。

    使人民根本就沒有過上穩定的生活。這怎麼能不被人罵呢?

    2.而生活在亂世中,整天過著朝不保夕的人民。更是盼著早一天,能有人結束亂世。過上一個安穩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這些人對那些,每一個都隨時被替換掉的政權。肯定沒有忠誠、擁護之說。

    所以,當楊堅及趙匡胤能結束亂世,又重新統一全國。自然是人民翹首期盼的,是人民堅決擁護的。

    所以,王莽和司馬懿這種禍國殃民。陷國家於內亂中,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朝不保夕中。必定會遭到人民的唾罵。相反如楊堅及趙匡胤這種,統一國家、結束亂世。救人民脫離苦海,過上安穩生活的人。必定會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

  • 16 # 北方的鐵拳

    歷史也是帶有感情色彩的,這個色彩既有歷史的記錄者新增的,也有歷史的閱讀者所新增的。但終究是一定的階級就有一定的歷史色彩,也就是歷史觀。

    在中國古代社會,佔據主導的是儒家思想的歷史觀,儒家思想提倡忠君思想,背叛君主,篡奪皇位是被讀書人反對的。司馬懿、王莽篡位,為讀書人看不起,也同樣被後世的統治階級指責,因為他們也不希望在自己的手下出現像王莽、司馬懿這樣的人。

    雖然楊堅、趙匡胤同樣是篡奪皇位,但是楊堅和趙匡胤是做足了準備工作的,不但在實力上準備充分,輿論上也做足了文章,天下歸心,大勢所趨,順理成章的篡奪了皇位,這一點上他們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雖然同樣是篡位,但楊堅、趙匡胤的名聲就要比司馬懿好很多。

  • 17 # 亙古懷念說史

    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往往伴隨著各種形式的權力鬥爭,其中就包括謀朝篡位這一類具體形式。

    王莽篡奪西漢而建立的新朝,司馬懿及其子孫篡奪曹魏政權而建立的西晉王朝,楊堅篡奪宇文氏北周政權而建立的大隋王朝,趙匡胤創立柴氏北周政權而建立的大宋王朝都是這種謀朝篡位形式的典型代表。

    但是後世對這些透過篡奪權位而建立的新王朝評價卻大不相同。為何會有此區別?原因無外乎是這些王朝的建立對後世歷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的作用。

    王莽以外戚的身份篡奪了漢家天下,本來王朝興盛衰落的歷史規律無可厚非,但是王莽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不僅沒有讓當時的人民脫離苦海,反而把天下帶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面。至今仍有一些史學家並不承認王莽所建立的新朝。

    司馬懿及其子孫利用曹魏數代君主的信任,以陰謀狡詐的手段篡奪了強大的曹魏政權。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的西晉王朝雖然完成了當時中國的短暫統一,但是司馬炎的一系列昏招卻把中原王朝數百年來對給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優勢喪失殆盡。

    同樣透過篡權奪位的楊堅和趙匡胤卻開創了截然不同的歷史局面。楊堅建立的大隋王朝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大分裂局面。雖然隋王朝統治時間也比較短暫,但是卻為此後中原王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趙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同樣結束了長達70餘年的五代十國的亂世局面,更是解決了唐朝中晚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威脅。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趙匡胤對柴氏家族的優待,堪稱仁君的典範。

    綜上所述,楊堅和趙匡胤透過創新形式所建立的王朝開創了治世的局面,為後世的人們所紀念。而往往和司馬懿所開創的王朝卻把天下帶入了亂世,為後世的人們所唾棄。

  • 18 # 劇透歷史

    確實,王莽、司馬懿(更準確地說是司馬懿到司馬炎一家三代四人)、楊堅、趙匡胤的江山來的都不怎麼光明正大,但楊堅、趙匡胤的名聲,卻比前兩位好很多。

    雖然古人總說“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實際上,老百姓都是健忘的,被不被罵根本不取決於你是不是篡位,而取決於你建立的這個王朝是不是爭氣!只要幹得好,英雄不問出處;如果幹得不好,之前建立王朝時候的那些齷齪事就會都被翻出來,被罵個狗血噴頭。

    王莽以外戚身份入仕,早年謹小慎微,為人公正謙和,一步步取得大權。之後本性顯露,廢立皇帝,最後逼迫孺子嬰“禪讓”,自己稱帝,建立了新朝。

    王莽的行為,開創了歷代權臣謀朝篡位的“標準模式”,此後曹丕、司馬炎、劉裕、楊堅等等莫不如是。此後,歷代王朝但凡要罵誰是奸臣,都會拿王莽出來作比較,真的是“遺臭萬年”。

    但是,我們實話實說,如果王莽的新朝像漢唐那樣國祚綿長,繁榮昌盛,還會有這麼多人罵他嗎?

    顯然不會。

    關鍵就是王莽的新朝太不爭氣了,沒能傳到第二代就斷送了江山,自己也被千刀萬剮,腦袋還被歷代皇室收藏,真是生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個笑話。

    這種王朝,自然沒人幫他說好話。

    說實話,司馬懿被罵有點冤,老頭活著的時候連公爵都沒做到,更別說稱王稱帝了。

    但是,畢竟司馬家的江山,是從他發動高平陵政變開始奠定的,所以之後晉朝的那些陰暗歷史,只能讓他這個始作俑者來背鍋了。

    司馬懿殺曹爽獨專國政,此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進一步拓展權力,廢皇帝、弒君,到了孫子司馬炎時終於代魏稱帝。

    要說司馬氏沒有貢獻,那也不對,畢竟司馬炎稱帝后滅東吳,讓分裂近百年的國家重歸一統。要是他們能好好幹,絕對也是一段佳話,只可惜,晉朝後來的發展實在讓人咋舌。

    統一三國後,司馬炎志得意滿,開始窮奢極欲,追求享樂,朝臣上行下效,石崇和王凱鬥富的故事駭人聽聞,司馬炎不僅不加阻止,還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而在政治制度上,司馬炎給予各地諸侯王兵權財權,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宗室們為了爭權奪利鬧得全國大亂。內部的動盪給了邊疆少數民族機會,不久,五胡亂華,迅速分裂,進入十六國時期,北方陷入無邊戰火。

    太平了沒多久,老百姓卻要遭受更大的災難。而且從五胡亂華開始(304年李雄佔據成都)到隋朝再次統一(589年),長達285年的分裂動盪,讓人怎能不恨!

    這筆賬,都被算到了晉朝的司馬家身上。

    楊堅的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北周靜帝的嫡母,所以楊堅是從自己的親外孫手裡奪下的江山,手法幾乎跟王莽一模一樣。

    江山來得確實不光彩,但這個不重要,因為從三國到南北朝,篡位的人實在太多,沒人當回事了。重點在於,楊堅篡位之後幹得還真不錯。

    自從建立隋朝後,楊堅南下滅陳,完成了天下的再次統一。之前說了,這可是一個長達285年的大分裂,如果忽略西晉那短暫的統一,這個分裂更是長達三百多年。

    如此豐功偉績,怎麼能不讓人刮目相看呢!

    而且隋朝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東突厥啟民可汗與其附屬的各部落對楊堅臣服,尊奉他為“聖人可汗“,這可是無比耀眼的成就。

    隋朝雖然短暫,但留下的政治遺產卻極其豐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確保了政權的穩固。科舉制度更是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世家壟斷,然讓越來越多的庶族子弟步入仕途。

    雖然隋朝後期人民疾苦,戰亂四起,但這基本都怪他兒子楊廣,並不至於遷怒楊堅。

    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可謂是自欺欺人的典型。

    明明是篡位奪取柴家天下,還要裝無辜,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畢竟不太光彩。

    宋朝比起漢唐的疆域遼闊、兵力強盛,雖然不可同日而語,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宋朝還是留下了許多值得稱頌的地方。

    唐末藩鎮割據,演變為五代十國,讓中國又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長達70多年,是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結束了這一切。

    趙匡胤奪取後周江山後,滅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歸降。弟弟趙光義即位後又滅掉北漢。雖然無法打敗強大的契丹,但至少基本統一了漢族地區,已經難能可貴。

    儘管因為重文輕武,屢屢遭人詬病,但宋朝與士人共治天下的國策,使得讀書人的地位在宋朝無人可比,也就造就了其文化繁榮昌盛,詩詞、散文、書畫都達到了巔峰,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而且宋代的經濟發達也是有目共睹,商業自由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幸福感十分高。

  • 19 # 半醉的幻苦君

    你好,前兩者掌握權利後,並沒有施行仁政,老百姓日子過的很差,所以對他們會有極大的怨恨。社會動盪,導致後期戰爭頻繁,失去了人民的支援,也就沒辦法立足下去。

    後兩者,楊堅是結束了當時的天下大亂,而且他很賢明,做了很多英明的舉措,雖然他的兒子後來昏庸,但是不會影響大家對楊堅的高評價。

    趙匡胤奪取政權,畢竟是沒有流血的,他也結束了天下各方割據的局面,老百姓在他的治理下過的不錯,雖然宋代在對金和蒙古的作戰中處於下風,但是當時經濟發展的很好,也非常優待文人,所以會得到好的評價。

  • 20 # 老龔166916589

    歷史謀皇篡位者:王葬西漢,司馬懿三國,楊堅北周,趙匡胤後周這四位只有趙匡胤很難算篡位,陳橋兵變並非趙匡胤主謀。王袍加身也是手下的弟兄將佐而為,周世宗柴榮見大勢已去,將佐已全部歸心趙,自已是孤家寡人,就順水推船地進行禪讓,同時趙匡胤代柴榮也非常客氣,頒召柴氏代代世襲為王,御賜丹書鐵卷,後代子孫如犯有王法,以鐵卷可以兔死(水滸傳)中的柴進是柴榮後裔,家中有丹書鐵卷。

    。北周楊堅就不一樣了。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八日北周宣帝去世,近臣劉昉,鄭澤等與楊堅有舊,矯召引楊堅輔政,楊堅擔任右大丞相奪取軍政大權(他輔政沒立帝裔)清理完北周諸王后,怕前朝舊臣叛亂,命韋孝寬,取代尉遲迥取代相州總管,此舉引起尉遲迥的不滿。處斬了朝廷的使臣後。於六月十二日召集文武士庶誓師選反。

    。這說明楊堅也是圖謀不規進行篡位,促使朝廷重臣不滿,引起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磁場就是電場的相對論修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