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小信

    說是獨立生活這個我覺得有點不是特別的準確,應該是對事情的自主完成能力和擔當責任的問題。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不知道您所說的孩子是多大,如果是幼兒的話可以待著孩子一起參與事情,讓他從一點一滴中體驗到成就感,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就得用一些相對逼一下的方法了。

  • 2 # 依諾空幽靜

    現在很多孩子離開父母或者父母不在身邊,就無法生活,這些現象不是孩子懶,也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太慣著孩子了。在我們國家,很多家庭的孩子仍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這樣做無形中是在扼殺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有這樣的父母一定不要這樣寵著孩子了,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自己動手,那父母該怎麼做哪?

    首先父母從小學開始要培養孩子在家裡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打掃衛生,自己動手洗衣服,幫父母洗菜等一些簡單的家務,在日常生活的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也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健康做好鋪墊。

    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學校組織的興趣活動,並且全程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活動專案,父母在一邊只看不去幫忙,這樣孩子就會自己想辦法來處理一些事情,他的獨立生活和處事能力能夠進一步提高。

    父母也可以在家佈置一些家庭任務讓孩子去完成,比如讓孩子去買東西,取快遞等,在做這些事時,孩子獨立能力也會得到鍛鍊,並且慢慢會得到強化。

    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對孩子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得到鍛鍊,更加適應生活,懂得生活,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 3 # 積木育兒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個性的成長,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這種追蹤研究結果表明,其實一個人最後的成績,或者是成就,不僅僅取決於他在校的這些表現或者他的智商,更多的體現在他這種個性和情商這個方面,所以其中之一,很多家長就特別關注獨立性的培養。那麼說到獨立性,實際上我們不能夠簡單的理解為說什麼事情都要他自己去做,或者是等同於某一種自理能力,這個是不科學的,而且我們說很多家長他為了培養孩子這種獨立性,他可能會刻意的去設定一些個難題,就是有一點做做的,故意讓孩子去做,或者做一些讓孩子超乎他應有水平的一些事情,我們說這樣都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的一些個特點的。

    長此以往下去這個孩子他會表現的比較孤獨,寂寞,而且是無助,他會覺得很多時候,就像父母把他一個人放到一個他不熟悉的環境,或者是國度一樣,他沒有任何精神上的支援,這樣下來孩子的獨立性不僅沒有培養出來,還會讓我們的孩子跟我們的家長在這種親子關係上更加的生疏。那麼心理學上,我們說這個孩子獨立性是說孩子他要有自己的這種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意願,喜好,然後力所能及的,能夠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去做一些事情,完成一些個有挑戰性的任務,這樣我們才叫獨立性。

    從年齡段上來看,大概一個孩子他要到會爬以後,也就是六七個月之後,我們的家長才要注意培養他的這種獨立性,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他這種肢體能力越來越強,隨著他肢體能力越來越強,他的個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如果在這種時候呢,我們注意培養他的獨立性,那麼這個情況最後孩子獲得的才是這種,真正的獨立性。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可能會刻意的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有的家長就說,我為了培養他的獨立性,我就要所有的路都要他自己走,孩子可能才兩三歲的時候,家長就要求他去收拾自己所有的玩具,和書籍,還有一些衣服,顯然這些都是不太符合孩子的這種年齡特點的。

    因為孩子他雖然這會他喜歡說我來,我要,我去做,但是他的能力還是不夠的,比如說走路這件事情,孩子在剛剛學習走路的時候,對走路雖然充滿興趣,而且他的這種社會範圍就擴大了,但是因為他這種腿、膝蓋、肢體,生理的準備還不足夠,所以孩子並不適合長時間的走路。再說說孩子收拾東西,孩子他如果有意識知道我弄亂的玩具和繪本書籍我應該收拾,這樣就已經是很好的了。但是他還是完全沒有能力,說獨自來應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的家長跟他一起陪著他去做這些事情,告訴他到底應該怎麼去收拾,那麼從這種生活自理能力的角度來說,逐漸的培養孩子這種獨立性,這個是我們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

    再有就是家長在帶養孩子的過程中,要鼓勵孩子去表達他自己的想法,然後多進行換角度的這種思考, 這樣呢,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一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獨立行事能力的超強的一個寶寶。

  • 4 # 蜜桃姐姐

    給予安全的環境

    為了真正培養獨立性,孩子必須透過探索周圍的環境來不斷地限制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要確保家是安全的。與其每次跑去說“不”,讓孩子不小心碰到一些可能傷害自己的東西,不如直接把危險的東西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用其他安全的有趣的東西填補。這會給孩子多一點自主權,家長也能增加一些內心的平靜。

    讓孩子帶頭

    每一位家長都需要設定限制,但是有時候讓孩子控制韁繩是可以的,即使他的決定看起來很古怪。例如,明明六月了,兩歲的寶貝堅持穿著自己喜歡的厚厚的羽絨外套出門,肯定會熱的,但是比起直接拿起一件薄外套給孩子換上,不如允許他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給他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就讓他這麼穿出去,一會兒就會熱了。家長出門的時候把他的薄外套帶上就好。

    分別步驟給孩子看

    能夠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是孩子獨立和成就感的關鍵。為了培養他的能力,家長必須緩慢而清晰地向孩子展示任務完成的過程,把它們分解成單獨的行動。讓他清理自己的餐桌,可以讓他先把盤子放在水槽裡,然後把水杯拆開,把勺子筷子拿出來,一個一個清洗。如果孩子卡住了,家長可以給予口頭上的提示,或者不說話,直接自己在旁邊清理大人的餐具,示範給孩子看。

    讓孩子幫忙

    當孩子看到家長做任何有意思的事——做飯、打掃衛生、整理傢俱——他想和大人一起做的時候,不要直接拒絕,如果可以的話,就讓他參與進來幫忙。例如,他可能不能攪拌鍋裡的湯,但可以讓他幫忙把勺子遞過來,或者把餐具在桌子上擺好。

    抵制上手的衝動

    如果家長給孩子分配了一個任務,就看看他怎麼做的,即使花費的時間比較長。

    其實上面說的建議實行起來也不難,關鍵就是家長是不是真的有放手讓孩子獨立的決心了。

  • 5 # 蕭瀟心理說

    “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來,就開始磨磨蹭蹭,總是遲到,還老是忘帶東西”“我家孩子屋裡總是亂七八糟的,重要的資料一會兒就找不著了”“我家孩子不看著他寫作業,就玩遊戲玩到來不及做作業,第二天又被老師批評!”……

    這樣的或類似的聲音,也許你也聽到不少。尤其是作為學齡期的父母,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總是無法改掉,每一次都需要不停地說:快點兒,快點兒!而且,孩子下一次還是沒有一點長進。長久以後,父母們都會覺得身心俱疲。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獨立自主,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提醒督促呢?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這套書,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父母的這些困惑。這套書總共分為三卷:合理安排時間、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以及正確的金錢觀。這套書從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出發,引起父母的反思,促動意識上的轉變,再到具體可操作的執行方法,從思維到行動細節,指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實現獨立。

    本書作者高取志津香是一名記者,他著重關注消費者問題和孩子培養問題,1998年前往美國。同美國的友人一同創立了JAM網站(JAM網站是一個日本、美國兩地父母、孩子和教師互相交流的平臺)。在報紙、雜誌、書籍上宣揚“訓練孩子的自立性”的理念。在各地舉辦了多場演講。現任神奈川縣兒童教育支援委員會委員,致力於兒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系列的三卷書,分別從間管理、整理物品及支配金錢三個方面,透過現狀的描述與思考,家長需要的反思和意識的轉變,實際的訓練方法與技巧,以及如何去實踐四個章節,給出具體實用且操作性強的方法。

    下面,我將針對全套書中一些在孩子教育上很有啟發的兩點,做重點分享。

    一、區分父母與孩子的責任

    這套書的標題中有很醒目的幾個字“忍住!別插手!”,這其實就是在提醒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分清楚什麼事情是自己的責任,什麼事情是孩子的責任。如果明明是孩子的責任,卻因為忍不住去插手,就會造成“越界”,孩子無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我們反思一下,孩子養成的壞習慣,有一部分是不是也是父母的原因造成的呢?比如,在孩子把房間弄得凌亂之後,父母覺得孩子自己收拾不好,就一邊說下次要自己收拾,一邊就幫孩子收拾了;當孩子找不到重要資料的時候,父母想辦法幫孩子找到或者重新買一份;這樣的話,孩子不必去承擔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下次還是照樣我行我素。

    有的父母會覺得只是一些小事而已,順手就幫孩子做了,甚至會以為這樣是愛孩子的表現。雖然,同為父母,很能理解那種什麼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心情,但是往深層次看,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各種經驗,快樂的經驗、痛苦的經驗、失敗的經驗、悲傷的經驗。所有的經驗都彌足珍貴。如果父母總是插手,相當於剝奪了他去獲得這些經驗的機會,這樣不是很殘忍嗎?

    所以,在幫助孩子自我獨立的過程中,作為父母,必須要在意識上有一個轉變,區分清楚父母和孩子的責任分別是什麼,這是父母要去下功夫的地方。

    二、父母要給出示範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採取包辦的方式,在孩子到一定年齡後,又採取放任的姿態。他們往往認為,孩子還太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到了一定年齡自然就會了。但其實是,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無知弱小,任何“會”都是從“不會”一點一滴跨越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示範。

    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傳”,父母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在第二卷中,高取志津香就提出:“沒有誰天生就知道什麼東西應該怎麼放。如果大人們塑造出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就算不教孩子怎麼做,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學會整理物品的方法。”從這點上來說,“育兒不如育己”的觀點是很有實踐意義的。

    我們作為父母的時候,可能常常會忘記自己做孩子時的感覺,以至於常常會用粗暴的、不恰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我們可能會認為只要說了孩子就應該懂,但其實,孩子往往是不懂的,他的思維發展水平和社會經驗決定了他不可能和父母有同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視野。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清晰明確地給出引導和示範,不斷地幫孩子鞏固良好的習慣。

    看到一個關於為什麼養育孩子的很美的回答: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掙臉,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看一遍,讓我有機會與他們同行。

    是的,作為父母,我們只是一個能陪著走一段路的人而已。我們期望孩子能走世界、看世界,就要給予他們這樣的能力,教會孩子獨立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愛,與天下父母共勉。

  • 6 # 育兒網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習慣性地過度介入到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去,這就導致孩子可能會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為父母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自己是不能夠自行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事情,這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長此以往下去,會讓孩子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壓力很大,讓他們產生對陌生環境的主觀恐懼感,從而限制了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辦才好呢?

    要有良性交流互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良性交流互動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將來長大以後能否在社會中立足,面對困難能否迎難而上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長習慣性幫孩子解決一切困難,等到孩子自己踏入社會後,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什麼都需要靠父母,這樣做對孩子的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好。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困難。

    可以說,家長在孩子面對困難時,選擇無條件地幫孩子解決問題可以視為非良性交流互動,因為在這個互動中,孩子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而什麼樣的互動是良性的交流互動呢?就是當困難發生時,有孩子的主觀努力去解決困難,也有爸爸媽媽的鼓勵和引導,在這樣的互動下,困難才能被最好的解決。

    父母的過度關注,反而可能會事與願違

    有的父母受過高等的教育,甚至是留洋教育,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個優勢,因為,父母可以讓孩子接觸的東西更多更廣,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好好利用自己教育資源的話,就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一個很能幹的父母未必能夠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相反,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能幹,而給孩子一種錯覺——“我怎麼也不可能做得和爸爸媽媽一樣好”,導致孩子連嘗試都不願意。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爸爸媽媽要記住,別人的成功經驗不能直接拿來用,過度的呵護和幫助反而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援,讓他們自己解決困難。

  • 7 # 媽媽充電屋

    孩子的獨立,並不是越早把孩子推出去越好,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1.先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孩子從出生,到3歲,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對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依戀都很明顯。很多的育兒書,都會說,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時候,是不能強行把孩子推出去,讓孩子獨自面對很多事情。

    比如,有的人,信奉“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想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殊不知,這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試想一下,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哭,他哭了你不安慰他,這是違揹人性的。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需要關愛的時候就給予關愛,孩子有能力獨立了,才會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因為前期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孩子會堅信,父母是穩固的大本營,反而會更獨立。

    2 安全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最大的自由。比如,讓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適當的幫忙做一定的家務。

    當然,結果很可能是很慌亂的,比自己做更費勁,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收拾殘局。但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在他有積極性的時候不要打擊他,哪怕是越幫越忙。

    3 父母做安靜的旁觀者和幫忙者,不要嘚嘚嘚嘚嘚

    有時候孩子做一件事事情,家長在後邊不停的囑咐注意事項,“把玩具放箱子裡,你輕點,你得輕點啊,上次就摔壞了……”

    這時候請對號入座,把孩子想象成你自己,把嘚嘚嘚的你想象成自己的父母,你做什麼事,旁邊有人不停的關愛,你會怎樣。

    我家孩子自己穿鞋子,經常左右腳穿反。我會提醒他一次,他想換就換,不想換就隨他。他不換,那就說明鞋子反穿對他沒影響。他覺得不舒服,自己就會換過來。

    給孩子安靜的空間,也給自己歇息的空間。

    學會放手,相信孩子,是讓孩子獨立的法寶。

  • 8 # 侯媽家庭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很多父母沒有學習過育兒方面的知識,不知道怎樣正確地培養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獨立呢?

    1. 對於孩子能夠自己作決定的事情,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決定,應該鼓勵孩子自己作決定,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的習慣,把孩子培養成有主見的人。

    2.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太能幹,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放心讓他自己去完成,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不依賴父母,從而養成獨立的性格。

    3.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多對孩子作正面的評價,不在言語上對孩子進行否定和懷疑,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4. 對於需要孩子自己解決的事情,父母要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學會思考,在思考中解決困難。

    5. 父母對孩子要求不能太嚴格,不要孩子什麼事情都要管,要相信孩子,對孩子要放手,不然孩子會沒有獨立性。

  • 9 # 始終142942699

    從小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外還要分擔家務活,越早越好。

    自己做事時,帶他們在旁邊,讓他們在旁觀察學習。

    少給孩子零花錢,沒好處。

  • 10 # 老於19055

    孩子能否獨立,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因素。一是個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二是對父母的依賴程度。

    獨自生存的能力最重要,是孩子建立獨立生活自信的基礎。父母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培養。可以制定計劃,按計劃執行。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凡事都親力親為,孩子永遠也不可能真正脫離父母。

  • 11 # 愚翁良知

    教會孩子獨立,非常簡單,可惜多數父母都做不到。

    兩歲學會自己吃飯。三歲學會自巳只穿衣服。4歲,學會管理自己的玩具,並開始學習看小人書。5歲開始做父母的跟屁蟲,幫助父母做事和學習。過去有一句俗語,男孩不吃十年閒飯。10歲就要學會獨立生活的能力。

    現在的父母,基本上都做不到,其原因不是孩子不能做到,而是父母有其心理需求。關愛孩子,甚至溺愛孩子,是父母的一種本能。現在孩子中的一些巨嬰和啃老族,責任主要在父母。護犢子,最後會害了孩子。現在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家長有很大的責任。

    恕我直言。

  • 12 # 散木17

    其實這個不難。現在的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獨立,而是家長舍不捨得讓孩子獨立。很多家長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一點苦都不讓孩子吃。那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掉下來。走吃喝拉撒睡全部由家長包辦。正如一個網上的小美女說的那樣,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現實也真是這樣,一到秋天,媽媽肯定讓你穿秋褲。

    要想讓孩子獨立,就得捨得讓孩子去做很多事情。其實也沒有什麼孩子不能做的。記得前幾年,在小區樓下,一個爸爸在陪女兒玩。孩子不停地跑動。爸爸就說,別跑了,別跑了,別累著。

    可能很多父母都這樣,唯恐孩子累著。其實累不著。又不是專業體育隊的訓練。四五歲的小孩子跑一跑根本累不著,能跑就是她有這個能量。跑不動她就自然不跑了。她又不想拿金牌。

    告訴孩子每天必做的事情。也可以一開始讓孩子陪著家長做家務,不用怕孩子做不好,打壞幾個盤子碗也不要心疼。大不了再買一茬。要是真心疼錢,就買點便宜的。如果能用幾套碗盤換來孩子的獨立能力,那就太值了。

    另外就是,有問題時,只要不是重大問題,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別管她能不能想出來,說的對不對。可行不可行,都沒關係,就是讓她體驗一下,動動腦筋。總比讓她傻乎乎的什麼都不考慮要強。

    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父母別老是代勞。父母代勞的後果很可怕的。我遇到過幾個被父母慣的不像樣子的孩子。他們共同的問題就是學習能力很差。有個媽媽跟我說。她的孩子被爺爺慣壞了,上小學五六年級時,在家上廁所還得爺爺給他揩屁股。還有一個,那是我親眼看到的,初一的孩子,家長請我吃飯,吃的是螃蟹。那孩子就坐在那裡,等著爸爸給他扒螃蟹。爸爸細緻入微地把螃蟹肉扒出來,給孩子吃。最後這個孩子嚴重逆反。有時竟拿著菜刀威脅媽媽。而且,學習能力極差。

    想要讓孩子獨立,就要大膽放手。能讓他們做的事,父母絕不干預。他們主動要做的,只要沒有危險,對身心有益,就大膽讓他們做。

    學習也一樣,遇到問題,先讓他們想辦法自己解決,可以透過查字典,找參考書,甚至上網搜尋資料,都可以,不要給他們現成的答案。這樣就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小孩子是願意動腦筋的,尤其是男孩子。因為動腦筋對他們具有挑戰性。男孩天生就有挑戰精神。可惜,很多時候卻被父母或老師給壓下去了。時間長了,大家都直脖等著老師的正確答案,哪還有創造力可言?

  • 13 # 愛我所愛27493

    讓孩子單獨住,有自己的房間,讓他自己擺設、打掃和整理。零花錢不能一要就給,最好是按月或按周給,讓孩子自己規劃。錢不夠可以借但下次給的時候要扣,讓大人幫忙收拾房間或給他洗衣服之類,他也是要付錢的。同樣,家長也可以提供他掙錢的事,如打掃父母的房間,幫父母做飯等!

  • 14 # 本街潮搭

    1、抓住孩子獨立性培養的關鍵期 兩歲左右是孩子獨立性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例如“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等,擁有了自我獨立性的意向。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發探索的興趣

    3、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幼兒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

    4、把選擇權教給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5 、在循序漸進中得到提高和鍛鍊,家長除了適時地提供一些指導和幫助,並給與及時的讚美和肯定外,還應做好榜樣作用。

  • 15 # 金玉洪滿堂

    要放心讓孩子們從小學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多表場鼓勵。不要怕錯!沒錯就不會有對。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 16 # 紅樹林說

    有一首歌挺好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別人的事情幫著做,

    媽媽的事情搶著做,

    爸爸的事情不要做。

    小孩子天天唱,記心裡了,讓他自己處理事情的時候,一起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乖了。

    媽媽的事情都是家務事,搶著做沒毛病。

    爸爸的事情小孩幫著做基本上就是添亂。

  • 17 # 兜大姐TU

    體驗!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得到各種體驗!從體驗中獲得成就感!

    埃裡克森認為,當孩子三歲伊始,逐漸多的語言和運動能力使這一時期的兒童活動範圍越來越大,開始追求出於自我利益和動機的活動。這個時期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而個體未來在工作、經濟、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與兒童在這一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此時,最大限度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感得到提升,自主感帶來的快樂,使小小的ta越趨向於獨立做事的發展!到上小學時,自主感延伸為勤奮感,當ta的社交圈擴大的時候,勤奮感造就的成功感,會讓ta的積極心理資本大大增加。沒有了自卑感,孩子會越來越喜歡獨立做事,並且充滿自信!

  • 18 # Amy魚魚

    在此和你分享一下我多年的育兒心得,希望對您養育孩子有參考借鑑的助力。

    1.0-1.5歲,父母雙方要和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有父母的關愛滋養心田,有足足的內在安全感,會讓一個孩子更有信心去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其次,愛與安全感的建立,是有效親子關係建立的前提,和睦的親子關係,也是後續家長繼續引領,指導教育孩子的重要力量。

    2.2-4歲,我會給孩子挑選優質的,鼓勵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各種生活好習慣的繪本。孩子從繪本中,看卡通人物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臉等,會覺的特別有趣,所以自己也想試一試。

    3.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們都曉得,魚媽媽是在水裡教魚寶寶如何游泳的。鳥媽媽,是在天空中教鳥寶寶如何飛翔的。所以,同理,自己還不獨立的父母,如何引領自己的孩子走向獨立呢?或許在其他領域,偶爾會有“高效”的方法,會有一些"捷徑",但是,在養育的道路上,沒有一絲捷徑,唯有,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所以,道理很簡單,你想孩子說好英語,父母先說好英語。你想孩子學會獨立,那麼,父母的榜樣先樹立起來,帶著孩子一起去體驗每一件關於獨立的小事,發現孩子的小進步,體驗你們親子共處寶貴的每一個瞬間。

    4.多提供孩子體驗的機會,儘可能包容非原則性的小錯誤。大家都曉得,科學研究實驗,很少有一次成功的。孩子的一路成長,同樣需要父母的引領。犯了小錯誤,做的不好沒有那麼嚴重,請家長蹲下來,平和自己的心態,和孩子一起分析沒有做好的原因,同時送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這次沒做好沒關係,我們分析了原因,下次再試試,相信你會做的更好。

    當孩子慢慢發現,在自己獨立的過程中,偶爾做的沒那麼好,也沒關係,分析總結後會積極的嘗試下一次,因為孩子覺的,他會做的更好。當這種良性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思維程式設計注入孩子腦中時,慢慢的,獨立這件事,對於孩子,逐漸就變成了順其自然的日常。

    當然,這個"程式設計"的過程並非那麼容易,所以需要父母給予重視,結合科學知識,對孩子的愛、寬容、陪伴等一起來共同塑造。

    5.科學適度適時的鼓勵。現在科學研究表明,會說話的父母與不會說話的父母,給孩子的體驗大相徑庭。

    獨立的過程,註定是孩子要學習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一個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某些經驗不足的成人尚且具有難度,何況是對於孩子。所以,請父母給與孩子們更多的精神支援,在孩子哭泣時,理解孩子的沮喪及傷心,同時,給予適時適度的榜樣力量及語言鼓勵。當一個孩子心中有愛,背後有溫馨的家庭,有支援理解他的父母,他會更有勇氣去面對“獨立”這條荊棘之路。

    以上是我育兒路上的一點小心得,不僅對低幼兒童有益,其中對良性親子關係建立,父母自身榜樣的力量,父母同樣需要學習如何科學養育下一代等闡述,對於其他年齡段的父母們,都是有助益的,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學習,成為孩子們更好的引領者~

  • 19 # 教育經典擷粹

    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一、捨得孩子做家務。只要適合孩子的年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就多讓孩子去學去做。從容易的擦桌子,掃地,直到能做一些簡單的飯菜。

    二、鼓勵孩子拿主意。凡是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沒有什麼大礙,就讓孩子自己拿主意,放手去做。

    三、鍛鍊孩子基本的做事能力。比如,能辨別是非善惡,遇事沉著冷靜,有困難善於請教別人,勇於尋求幫助等等。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 20 # 牛小歪

    謝邀!這個說來話長。看了別的回答,都很有道理。我只補充一點~家長要做有心人!我們身為知青,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打定主意要讓孩子透過讀書改變生在農村的命運的。自幼做好規矩,鼓勵自立自強,好學上進便是題中之義!育兒有法無定法,親子陪伴第一條!一路走來,孩子進小學後,學習上就不用我們操心。進中學後,他的事基本就是他自己做主了,我們只是參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家裡裝修,你最後悔的事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