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先生筆記

    人們嘆息的只是這種無限遐想,畢竟項羽的霸氣威武,戰鬥力一直受人推崇!

    項羽真的過江東,確實也很難再有所作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嫡系精兵打完,孤身回到江東,江東幾十萬人口,就算拉起十萬軍隊,戰鬥力又怎麼能快速提升呢?人數和戰鬥力都已經不能和劉邦抗衡

    2,無人支援。項羽強大時,各路諸侯迫於壓力,主要還是觀望為主聽命為輔的迎合項羽,甚至還會背後使絆子。現在項羽被打敗,只會牆倒眾人推,就算想東山再起,也很難獲得支援。

    3,劉邦手上能打的能人太多,項羽身邊的不是死就是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總不能事事親力親為。

    4,項羽骨子裡就是驕傲的人,就算去了江東,時間一久,怕也是難以接受,鬱郁而亡吧。

  • 2 # 立章119

    項羽過了江東,不要再起兵禍,爭奪天下,應該在大漢中央集權統治下,與民生養,隱居田園,安度晚年,方為天下幸事,也或一死以謝天下,從此天下太平。項羽自刎,實現了天下太平,韓信死,天下太平無隱患,大漢政權穩固,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發展,實在是好事情,對於普通老百姓和中國歷史發展程序都是有益無害。

  • 3 # 假如此這般若波羅蜜多

    項羽從來都沒有想過要當皇帝,他只想當一個諸侯霸主。過了江東又能怎麼樣呢?

    即使他有能力東山再起,我想他也不會那麼做。

    項羽和劉邦最大的區別在於,劉邦為了做皇帝背叛了一切。而項羽在皇帝寶座觸手可得之時,選擇了回到故鄉當一個諸侯王。

    一個是被慾望俘虜的人,一個是完全不顧世俗影響,堅持自我的人。

    但是,他們的相同點是,終究會化作一杯黃土,成敗得失,又有何意義呢?

  • 4 # 楠柒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項羽就算過了江東,會不會捲土重來?我給出的答案是,至少劉邦還在世的時候,他已經沒有機會了。

    原因有二:1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聯盟,士氣正盛 ,劉邦又有蕭何鎮守後方,運送糧草,張良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韓信的戰必克,攻必取。以及曹參,灌英,樊噲,陳平等將軍輔佐。

    2:項羽本身的性格就是那種激進,有仇必報的那種,這點可以從他為叔父報仇中可以看出。即使他在短時間內可以拉起一支隊伍,我說的是即使,此時天下可不是秦末,可以打著反抗暴秦的旗幟,如今他若想在起兵,自己以什麼樣的藉口,為自己的一己之私,他只能選擇休兵養息。天下年年戰亂,即使是富庶的江東之地,也變得千瘡百孔,自己的實力還很弱小,又急著找劉邦報仇,最終還得落得個兵敗的下場。

    那他有沒有再次翻盤的機會了,有,看他如何把握,我們分析一下項羽的優勢。

    1:項羽有著非常傑出的軍事才能,一生中領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中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率領5萬楚軍打敗章邯、王離的40萬秦軍。楚漢爭霸中,突襲彭城,率領3萬精兵打敗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聯盟軍隊56萬。

    2:劉邦48歲,項羽24歲出道反秦,兩人年齡相差24歲,前文提到,劉邦活著的時候他沒有機會,那麼待劉邦去世後不就有一絲希望了嘛,項羽回到江東,依據長江之險,偏安一隅,厲兵秣馬,與民休息,站穩江東。我就是熬也熬死劉邦,(司馬懿熬死了曹魏3代帝王,這才為西晉奠定基礎,這是題外話)

    3:劉邦領導的諸侯聯盟並非牢不可破,韓信這一輩子也沒走進劉邦的核心層,韓信死時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韓信身邊謀士蒯通建議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念在劉邦對自己有恩,讓自己從一個默默無名的人直接金壇拜將,施展了自己的才華,成就了自己,才不願背劉。若劉邦去世,誰又能困的住也韓信。天下必定三分,重回亂世。

    點評:一切都只是幻想臆測,歷史不容倒退。分析了哪麼多可憐一切白髮生,吾又與誰人嘆!

  • 5 # 加里格蘭特

    就算過了江東也沒用,他的領導集團已經死亡殆盡,一個人要成勢,沒有一個圍繞在他周圍的集團註定是要失敗的,劉邦的成功最大的功臣不是韓信,張良他們,而是他的老鄉兄弟們,是他的那些兄弟一次又一次的在劉邦失敗的情況下還支援鼓勵他東山再起,若沒有他們,劉邦早就沒了鬥志,一個沒心爭天下的人,再有才能的人在他身邊也沒用。項羽即使過了江東,他也沒有那個心氣時間和團隊去東山再起了

  • 6 # 日慕鄉關

    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過了江東到底會怎麼樣,這個官司打了幾千年都沒有結果,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就事論事,來做個推論!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到烏江邊自殺身亡,在此之前,屬下曾經勸他渡江,江東是項羽發跡之地,家鄉父老還是很支援他的,如果可以回到江東,招兵買馬,重頭再來,以項羽的資歷、能力、人脈、年齡,捲土重來有可能翻本!

    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我認為很小!

    主要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人少地少

    垓下之戰前,劉邦把壓箱底的家當都用上了,六十萬大軍,文有張良,陳平,蕭何,曹參,武有韓信,彭越,英布,灌嬰,樊噲,這個陣容加實力,足以蕩平天下,江東六郡,雖然是富庶之地,但並非主要人口聚居地,打仗打的是國力人口,沒有人口就沒有兵,“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數十萬究竟是多少,不是很精確,但是數十萬百姓,除去老弱病殘女人,能上陣殺敵做士兵的十分有限,遠不及劉邦六十萬大軍,如何捲土重來!

    第二:有兵無將

    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的兵是越打越多,項羽是越打越少,雙方的優劣勢逆轉十分迅速,不僅兵力對比發生變化,在指揮人員方面差距更大,天下英雄好漢紛紛投靠劉邦,如韓信,英布,陳平,項襄等都是從項羽集團跳槽反水去了劉漢,劉邦手下卻沒有人跳槽到項羽集團。除了反水,項氏子弟兵戰死眾多,如曹無咎,龍且,薛公等人,唯一的謀士范增不受重用,鬱鬱而終。有出無進,與項羽用人思想管理方式有很大關係,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高層幹部的敗亡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試問,項羽即使募集了足夠計程車兵,沒有有經驗的指揮者,靠一群菜鳥如何打贏劉漢集團的老炮?

    第三:人心喪盡

    項羽從出道到敗亡,除了千古無二的神勇,就是千古無二的殘暴,以屠城為己任,以殺人為樂趣,襄城屠城,城陽大屠殺,新安大屠殺,咸陽大屠殺,破齊大屠殺,外黃大屠殺,項羽本紀中有名有姓的大屠殺就有六次,還不包括殺子嬰,燒秦王宮等一系列震動天下的暴行,這樣一個殘暴的傢伙,又有多少人會真心支援他,項梁項襄等本家至親都離他而去,可見項羽有多麼不得人心!

    項羽是名垂千古的神將,在推翻暴秦的鬥爭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加上年輕帥氣神勇,貴族出身,兩千年來收穫了無數粉絲迷妹,但實事求是的說,他並不是一個好領袖,也不會是個好皇帝。性格決定命運,他過的了秦國這道天塹,卻過不了烏江這個坎,能不能捲土重來,我想項羽在自刎之前是很清楚的!

  • 7 # 雨燕風塵

    那會是怎樣的一種樣貌呢?!

    但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項羽想不想死都不成,他必定死了,也必須的死去!就為日後幾千年歷史的延續,社會而今的樣貌。

    聽說,他先殺了虞姬,而後揮劍“喀剎”抹去了自已的脖子,摔倒在烏江……

    但凡要尋找這段歷史的人,在手機導航的介面輸上“烏江”,便能起程……

  • 8 # 桂林郡太守

    項羽和劉邦打那麼久,一直是項羽贏,劉邦前面每次都是全軍覆沒。主要是最後一戰韓信來了,一擊就把項羽廢了,項羽也知道前幾個月韓信幹龍且,也是一擊就廢了他二十萬大軍。韓信在,項羽回不回江東都翻不了盤

  • 9 # 大清朝亡了oo

    其實不能說項羽完全沒有機會,只能說是機會渺茫!舉個例子吧,400多年後劉備應該比項羽還慘,居然最後可以抗擊曹操啊!然後我們在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首先就拿年紀來說項羽比劉邦年輕不少,看項羽能不能到了江東頂的到劉邦去世,如果能頂到那結果可就不得知了!還有劉邦手上的人馬並不完全是劉邦一個人的,萬一項羽過了江,一時半會如果劉邦打不到江那邊去那結果可就不得知了!還有如果項羽真的過了江勵精圖治是不是也有翻身的機會!憑這以上三點也不能說項羽沒有機會!

  • 10 # 我為發明狂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項羽改變個人作風,提高個人魅力,同時學習管理經驗,讓人才歸附於他,翻本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項羽還是老樣子,那就沒戲!

    其實,並不是項羽沒有遇到人才,而是項羽根本不會提拔人才!

    所謂的剛愎自用,這個才是項羽失敗的根源!

  • 11 # 神都青衣使君

    突出漢軍重圍的項羽回到江東也是死路一條。

    從公元前209年陳勝武廣起義開始,剛剛經過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逃脫的普通民眾就又陷入無休無止的戰爭,再歷經三年的楚漢戰爭,勞苦大眾們肯定都希望過上安定的生活,楚國舊地也是如此,否則項羽死後,楚地的軍民未做抵抗就投降了。

    項羽的確是一位軍事上的傑出人才,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六萬人對抗章邯四十萬大軍,勢若破竹地擊敗了秦軍,成為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例。並在以後的戰爭中充分地展示了他那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

    可是國家需要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來治理,需要懂得識人、用人來治理天下。而這恰好是項羽自身的短板。劉邦手下多位人才如陳平、韓信、英布,本來是先投靠項羽的,可是項羽卻不知識人、用人,導致最後兵敗後逃向烏江還居然自刎了,可見他並不是為政治家,失敗也理所當然了。

  • 12 # 文史童語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指揮的諸侯六十萬聯軍擊潰於垓下,慌亂中項羽率剩餘八百餘部眾突圍至烏江,後見大勢已去,絕望自刎而亡。

    其一,項羽心志已潰。

    據《史記》記載,垓下激戰、四面楚歌時,項羽已亂了方寸:“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

    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也充分表現了項羽失意、傷感、悲愁、無可奈何的絕望。其心已死,何以起復?

    其二,項羽缺乏遠見。

    毛主席博覽群書,熟知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一語中的,直指要害。

    毛主席認為項羽屢犯大錯,敗屬必然。1.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2.楚漢訂立的鴻溝協定,項羽當真了,劉邦卻不以為然;3.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位置沒選好。

    一個缺乏戰略遠見的人,敗屬必然。

    其三,項羽民心盡失。

    與劉邦比較,項羽剛愎自用,吝惜封賞,所以原先支援他的貴族集團,原先與他征戰討伐的驍勇戰將,紛紛棄他而去。就連給他指路的田父,也就是老百姓,都有意給項羽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讓他陷入泥潭。

    民心向背,決定事業成敗。項羽民心盡失,縱使過了江東,也只能徒喚奈何。

    因此,項羽即使過了江東,也難以有所作所為,翻轉局面。

    “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只是心存英雄情結人士的內心幻想。

    (圖為項羽劇照)

  • 13 # 阿利8480

    我認為有兩首詩完全可以回達這個問題:

    一首是杜枚的巜題烏江亭》,詩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說的是一定能巻土重來,一定會重整河山,這是堅定信心的力量。

    另一首是王安石的巜疊題烏江亭》,詩

  • 14 # 瑜論天下

    很有興趣就這個問題談一下個人看法,我認為人們嘆息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情懷多半來源於李清照的著名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是李清照悲憤於南宋的偏安江南不思進取,而借古諷今之作,後人共鳴是出於對英雄主義的嚮往和受英雄末路悲壯氣氛的感染,只願相信項羽過江之後能夠再現英雄氣概,捲土重來,豪氣依舊。

    其實冷靜下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假定不會有石破天驚的結局,因為過江之後,即使振臂一呼有江東子弟追隨項羽,但性格決定命運,西楚霸王還是剛愎自用、兒女情長、目光短淺的西楚霸王,只是更缺少了當初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優勢。項羽的目光短淺從他成名後急於回家鄉炫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之語明顯可見,他的剛愎自用從氣走謀士范增足以證明,他的兒女情長從“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末路悲歌中可見一斑,他的自以為是從垓下之戰最後幾次衝殺敵陣嘆息“天亡我非用兵之過也”可以窺之。因此項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沒能正確總結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所以即使過了江東捲土重來,也改變不了失敗的結局。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項羽去了江東,究竟有沒有再重新崛起的時候?這一點,我們要根據當時的形勢來進行具體分析。

    當時的形勢是什麼?是劉邦已經基本奪得天下,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這種統一還和項羽當年的統一不一樣,劉邦的統一,是他擁有所有的土地。

    (劉邦劇照)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顯然是不太可能允許項羽存在的。如果項羽僥倖過了江東,那麼劉邦一定會派軍隊前往搜尋,劉邦對這件事是極為重視的,他一定會“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決不允許項羽逍遙法外。

    這一點,從劉邦對獲得項羽遺體的“功臣”們的封賞就可以看出來。

    當時項羽自殺以後,劉邦的部下迅速對項羽的遺體進行了肢解。有的得到了頭,有的得到了四肢,有的得到了軀幹。當這些人把項羽的屍塊拿回去見劉邦的時候,劉邦對所有計程車兵,都做了“封侯”的處理。由此可見,劉邦對項羽的遺體有多麼的重視?

    如果劉邦在烏江邊沒有找到項羽的遺體,他絕對不可能善罷甘休,他除了會派士兵地毯式搜尋以外,一定還會進行懸賞捉拿。乃至於發出通令,誰要是獲得項羽,封個萬戶侯都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渡過了烏江,回去以後一定會遭到天下人的全民搜尋。誰都知道?一旦獲得項羽,就可能一夜之間暴富,誰還不會這麼幹呢?

    所以,項羽就算過了烏江,躲藏起來,不被發現的可能也是非常小的。

    (項羽劇照)

    那麼項羽過了烏江以後,能不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聚集一幫人員,起兵造反呢?

    這一種情況,實際上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小的。

    項羽在垓下的時候,本來還有十萬人嗎?但是一夜之間這十萬人馬都散了,可見他們都不願意跟隨項羽了。再說了,正如項羽擔心的,他回老家,老家的父老鄉親問他,我們交給你的八千子弟,你都帶來哪裡去了?項羽怎麼回答?所以說,跟隨項羽再次造反的可能性,真的很小。

    不但江東子弟不可能再跟著項羽,甚至包括項家人在內,也都不願意跟隨項羽了。為什麼說包括項家在內的人,也都不願意跟隨項羽了呢?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劉邦在殺掉項羽以後,對項家人予以了寬大處理,把所有的項家人都改姓了劉,這就是一種懷柔。如果項羽家的人死心塌地追隨項羽,劉邦敢這麼幹嗎?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不過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假設,假設項羽真的逃脫了,隱姓埋名藏了起來,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項羽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呢?

    (曹參劇照)

    這樣的機會其實也是有的。因為劉邦建國以後,他實際上又進行了一次誅殺異姓諸侯王的行動。而劉邦這樣做,因此引起了異姓諸侯王們的極大不滿。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出山,號召江東的百姓支援自己,拉起部隊跟劉邦幹,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且對於項羽來說,這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如果項羽這個時候重新出山,又拉起了部隊,他能不能夠取得成功呢?

    我認為,就算是這樣,項羽成功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因為實際上這樣一來,更給了劉邦一個奪取異姓諸侯王兵權的藉口。他可以說,我要去打項羽,所以把那些異姓諸侯王的兵,都收到他的手裡,收到那些比較聽他話的將領,比如曹參、周勃、灌嬰等人的手裡。這樣一來,他更容易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問題了。

    有人可能會說,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不是打不贏項羽嗎?

    項羽如日中天的時候,曹參、周勃、灌嬰等人打不贏。但是等到項羽想東山再起的時候,劉邦集全國之力和項羽打,要打項羽,那就非常容易了。將領行不行,都可以打了。

    所以說,項羽就算是過了江東,根據當時的形勢來看,他無論是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都不再佔有優勢了,因此不可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參考資料:《史記》等)

  • 16 # 鐵馬冰河wu

    自固陵之戰慘敗後,曾所向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連吃敗仗,節節敗退。

    十萬殘餘楚軍先是由陳地移師垓下,卻被劉邦、韓信率四十萬漢軍團團包圍,端的是四面楚歌,士氣渙散,兵無鬥志。後項羽率殘軍由垓下突圍南逃 ,先到陰陵,後至東城,漢軍則緊追不捨,拼命截殺,最後項羽率幾個倖存的勇士逃到烏江岸邊。

    從項羽垓下潰圍後的敗逃路線上看,他並非盲目逃竄,而是早有退回故鄉江東的打算,儘管一路奔逃,且被漢軍追殺,窘迫萬狀,但項羽退回江東的態度十分堅決,回鄉之心從未動搖。

    按《史記·項羽本紀》所說,項羽好不容易逃到東城時,又被漢軍騎兵團團圍住,儘管他“自度不得脫”,但還不死心,想想也是,堂堂楚霸王能輕易認慫嗎?他把僅剩的28騎組織起來,作了一番安排,與漢軍追兵血戰一番,殺得對方人仰馬翻 ,驚駭退卻,但己方也“亡其兩騎”。

    儘管敵軍窮追不捨,追隨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但幾乎窮途末路的項羽仍“欲東渡烏江”,回去幹嘛?當然是召集家鄉子弟,重整旗鼓,等待時機,再次捲土重來唄。

    可為什麼他歷盡九死一生、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對岸就是他魂牽夢繞的江東根據地,又有烏江亭長撐船待渡接應他,他突然又感到羞見江東父老了呢?他拼死殺至烏江岸邊,江東已遙遙在望,怎麼突然又改變主意不過去了呢?按他之前義無反顧、屢破重圍也要回江東的表現看,他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兀,有些不合邏輯,不合情理。

    關於項羽突然不肯過江東的真正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有以下幾種說法:

    (1)懷疑撐船接他回江東的烏江亭長貪圖漢軍重賞,有欺詐誆騙的嫌疑。所以項羽臨時改變主意,不回江東,決意戰死。

    (2)為早日消除戰爭給民眾造成的苦難,更不願將戰火帶到家鄉,所以項羽坦然選擇了犧牲自己。

    (3 )“敵生我死,成人之美”。項羽過於崇拜武力,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鬥爭哲學,這樣奇特的個性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垓下之戰的結果對於這位勇冠三軍的霸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也由此導致了他個性與心理上的一大轉折。他在烏江岸邊的最終選擇也是這種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他不肯回江東,不願苟且偷生,而是選擇拔劍自刎,正是他“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 的獨特思維之必然表現。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一直都是個謎。真實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在此也就不多考證、分析了。還是回到正題上去。

    假如項羽選擇過烏江回江東,真的有機會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嗎?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垓下之戰結束後的天下大勢,你就會發現,即便當時項羽選擇東渡烏江,回到江東,恐怕也很難鹹魚翻身了,更別說什麼能改變最終結局這番大話了。

    當時項羽不是不想渡江而王,也不是什麼羞見家鄉父老而不肯東渡,他之所以冒死從垓下殺出條血路突圍南逃,目的就是逃回江東尋求一線生機,然而,當他逃到烏江邊時,江東早就不是當初那個江東了,對岸的形勢早已起了很大變化,令他大失所望。

    那麼,項羽是怎麼知道江東已回不去了呢?或許正是那位撐船接他渡江的烏江亭長告知他的?

    原來,彼時江東土著山越人已經叛楚歸漢,而奉自己將令留守江東的上柱國陳嬰也背叛了楚國 ,擁兵自重,割據自立了,這突如其來的壞訊息,讓他退守江東整軍再戰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江東是不能回去了,投降又不可能,那也不是項羽的性格啊!怎麼辦?只有拔劍自剄一條路可走了。

    在前無出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 的西楚霸王為了保全名節,免受被生擒問斬的羞辱,他只有選擇自殺成仁這條路了。

    但他不甘心,不服氣,所以在拔劍自盡前,率身邊僅剩的26名殘兵敗將斬將刈旗,又殺掉不少漢軍追兵,以此來發洩胸中憤懣不平之氣,最終他毅然揮劍自裁,以此證明自己“非戰之罪也”。

    從當時天下大勢看,即便項羽肯渡江回江東,也是有心振作,無力迴天了

    經垓下一戰,楚軍精銳幾乎全部覆滅,劉邦奪取天下已成定局。

    而且從全國的形勢看,項羽去江東也不可能重整旗鼓、恢復霸業了。

    回望歷史, 凡立國江左之地,必須據有整個長江流域,至少也要佔據三峽以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方能藩屛江左,穩住大局。因地理條件所限、經濟因素制約、項羽在楚地群眾基礎喪失等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即便山越人不反叛,陳嬰不擁兵自立,項羽能順利渡江,也是很難在江東站穩腳跟的,更別說會出現啥一呼百應的盛況了,因為當時天下屬劉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項羽很難在江東建立一個可以長期與劉漢相抗衡的割據政權的。即便他能暫時偏安於江左,被劉邦擊滅也是早晚之事。

    因此,過分迷戀“分封制” 、拒絕統一而又剛愎殘暴的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的悲劇是註定要發生的。

    那麼,司馬遷為何要在《史記》中說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羞見江東父老”呢?或許是他用手中那枝如椽之筆替自己心目中這位失敗的末路英雄添上悲壯而完美的一筆吧?

    (插圖源自網路)

  • 17 # 澤澤媽歷史手札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

    首先,已經錯失良機。

    在訂立鴻溝協議時,項羽已經奈何不了劉邦了,所以才點頭同意分江而治。原是打算好好修復元氣,整合一下軍事力量。隨著垓下之圍的兵敗,讓項羽折兵損將非常嚴重。

    項羽並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他最擅長的就是以弱勝強,也就是說,項羽對於機會的把握和審視是非常敏銳的,善於抓住機會,利用機會,給自己創造有利條件;那麼他寧願自刎,也不肯再嘗試,那就說明他從大勢上已經分析出,他沒有什麼翻身的機會了,為了氣節或者是為了留給自己一點尊嚴,他選擇了自刎。

    其次,劉邦不會給項羽翻身的機會。從劉邦撕開鴻溝協議開始,他和項羽之間已經從爭霸賽,轉為是你死我亡的淘汰篩。即便項羽逃回江東,劉邦也不會給項羽喘氣的機會,一定會趁他病,要他命。

    從垓下之圍開始,劉邦已經下定決心,要解決項羽,因此下令:拿下項羽人頭者封侯。有此獎勵在前,將士們跟殺紅了眼一樣,最後對項羽的屍體都瘋狂搶奪。

    史記中記載,《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赤泉侯楊喜,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後從灌嬰五騎共斬項羽,得其髀,侯,一千九百戶。”

    再者,從人員配備上來看,劉邦強過項羽很多。

    劉邦已經早非昔日的劉邦,大後方有蕭何與呂后給他管理,給他運輸糧草;謀略上有運籌帷幄的張良,有詭計多端的陳平;打仗方面有韓信,有周勃和曹參,還有季布這樣的亡命徒,總之無論是從將領還是從兵力,人力,財力方面,項羽已經輸了一大截。所以,即便項羽勉強捲土重來,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

  • 18 # 文史文哥

    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打了一場決定命運的戰鬥。在此之前,楚漢雙方本來簽訂了鴻溝協議,然而劉邦在謀士的建議下撕毀鴻溝協議,對楚軍進行了反擊。

    “漢有天下大半……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

    後來劉邦連同韓信、彭越、英布、劉賈合軍,五路大軍把項羽打得打敗。最後項羽退至垓下,後又經過四面楚歌,項羽突圍至東城。後又難逃,最後隻身一人來到了烏江。那項羽該不該過烏江呢?過烏江能不能翻盤呢?

    我的結論是該過烏江,但是翻盤機率幾乎為零。

    原因一:項羽人才盡失,實力遠遠不如劉邦。

    四年的楚漢戰爭,讓項羽損失了非常多的人才和軍隊。項羽陣營最重要的人才是范增,但是陳平用了反間計一下子讓范增和項羽之間出現嫌隙,可憐范增高齡背長疽而亡。其次人才是武將龍且、英布、季布、鍾離眜等人,龍且被韓信水淹之計幹掉,英布已經投降給劉邦,只有季布和鍾離眜,可惜也被陳平用反間計讓項羽不信任他們。項羽死後,季布後來還是成為了漢朝的官,鍾離眜在項羽死後,被韓信逼死了。並且劉邦手下的很多人才,像陳平、韓信本是項羽手下的。所以項羽丟失的人才是一筆巨大的虧損。

    原因二:西楚剩下的地盤遠遠不如劉邦

    垓下之戰後,西楚成為了五路大軍合為之勢,地盤面積已經遠遠不如劉邦了。項羽的西邊是劉邦,北邊是韓信張耳,南邊是英布。這些都是劉邦的人,最後項羽在垓下失敗之後,西楚的地盤就越來越少了。後來根據《史記》記載,項羽死後還有一兩個城池在抵抗劉邦的大軍,可惜劉邦大軍將項羽首級拿出來之後,他們很快就投降了。儘管之前有齊國勝兩個城池可以翻盤,但是這種情況下項羽翻盤就太難了。

    原因三:項羽性格決定命運

    秦末漢初之際,項羽的武力值絕對是一等一的,沒有人在武力方面能和他一較高下。軍事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估計也只有兵仙韓信能夠和他媲美。但是這兩點讓項羽非常自負,經常剛愎自用。這樣的性格是很要命的!性命性命,性格決定命運。有什麼樣的性格就能夠促使你的命運是怎樣的。項羽在東城的時候還說過非戰之罪,可見他最後關頭還是沒有反省自己。所以他的性格如果不發生改變,項羽過了江東還是翻不了盤。

    綜上所述:項羽該過江東,至少得先保住性命,但是過了江東之後,翻盤機率為零。如果他能夠在江東遇到像張良陳平類的謀士和改變自己的性格。或許他還是有機會的!

    參考文獻:《史記》

  • 19 # 歷史時間軸

    項羽肯過江東,就是涅槃重生,楚漢之爭勝負難料!

    項羽敗,敗在戰略和政治上!

    項羽的軍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從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後,項羽就沒有盟友幫他,田橫田榮兄弟沒封,反項羽;劉邦該封關中王,封道漢中巴蜀去了,反項羽;陳餘沒封,反項羽;彭越沒封,反項羽;司馬欣、董翳、司馬卬、魏豹等封了,劉邦脅迫著反項羽,這不過是劉邦東出爭霸三個月發生的事!

    透過這些諸侯王和“軍閥”,我們也可以知道,項羽為什麼不稱帝,而是稱霸,實力不允許啊!人心不所向啊!

    項羽垓下之圍後,在自殺和回江東兩條路,選擇了自殺,這就對了!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幹破釜沉舟的事——成功了實屬僥倖,失敗了才是必然!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坑殺20萬降卒,除了殺,他也沒別的辦法籠絡20萬軍心了!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在劉邦封鎖函谷關的時候大怒,他應該高興才對,師出有名了嘛!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搞出不公平的十八路諸侯分封,參加(救趙)既有功,有功既封王,不參加就無功,無功就不封不賞!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分封諸侯之後,匆匆殺掉楚懷王熊心,本來就是個擺設,連個擺設都容不下,你還能容下誰?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封了韓王成,又不讓韓王成歸國,而是帶到彭城殺了,你讓其他諸侯怎麼想?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才會兵敗自殺,如果兵敗要自殺,劉邦不知道要自殺多少次!

    如果項羽肯過江東,絕不是困獸猶鬥、苟延殘喘;如果項羽肯過江東,說明項羽痛定思痛,知道自己敗在哪了;如果項羽肯過江東,涅槃重生的他,一定會有所作為,31歲的楚霸王,將是王者歸來,楚漢戰爭勝負難料!

    只有項羽這樣的人,註定了這樣的結局,他不會過江東,寧死不過!

  • 20 # 野袍子仙女

    導語: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千古絕唱“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只要是歌頌鐵骨錚錚的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烏江自刎,以謝江東的父老鄉親的精神。後人也研究過他,當時他為什麼不過江東?如果過了江東,當今天下局勢又如何?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當時他為什麼不過江東?如果過了江東,當今天下局勢又如何?

    項羽的父親項榮是高官厚爵,名門世家。一直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

    所以項羽從小便耳濡目染了官場之道,但同時也吸收了封建王朝管理上的死板,守舊的思想,在遇到問題是不知到創新,不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所以,被草莽出生的劉邦打的落荒而逃。最後死與烏江。

    在項羽過烏江之時,烏江邊的一個小官也曾對項羽有個同情,希望幫助項羽渡江,以引開蜀軍的追擊。但項羽未聽從他的意見。

    我分析如下:

    1.當時,項羽的愛妻虞姬死於蜀中,而項羽對愛妻之情使他不忍拋她而去。

    虞姬也是項羽的精神支柱,在虞姬死亡後,項羽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幾乎精神頹廢。

    2. 在到達烏江之前,就以聽說江東官吏已經投降與劉邦。如果再去江東,也沒有了項羽的一席之地。等待他的命運還是前程未卜。還不如一死來的壯觀。

    在蜀漢之戰中,劉邦沒有文化,不懂軍事。但他最大的優點是善於傾聽他人意見。從而思考其中的道理為自己所用。

    許多人認為,其時項羽大勢已去,旗下部隊喪失殆盡,要將無將,要兵無兵,撤回江東又能又如何呢?認為頂羽已無回天之力。對此我有不同看法。依愚之見,項羽若回江東不是沒有起死回生重新翻盤的可能,撤回江東,項羽一定會借鑑過去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再與劉邦交手會盡量避免從前犯過的錯誤。楚霸王”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還在,只要他回到江東,登高一呼,江東周圍地區的老百姓還會一呼百應的。“揭竿再起”應該不是問題。

    但是現實是項羽只是一個將才而不是帥才!論武勇天下無敵,論智謀卻是平平,劉邦雖然窮苦地痞出身但江湖大義籠絡人心那套活讓當代豪傑為其賣命,坐了天下手底下出生入死的弟兄又有幾個善終的!項羽注重的是個人榮譽高過一切,而不會駕馭人利用人,這就是項羽和劉邦的差距註定會敗給劉邦!

    總結:“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寥寥數句,傳神描繪了一代霸王項羽的慷慨悲壯,突顯了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也許項羽並不是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或者是根本過不了江,其中各種細節都是後人自己猜測罷了,個人認為,歷史記載不應是用來猜測結局,我們應讀其中錯綜複雜的感情,英雄豪傑,才華計策我們細細品味需要換位思考,品味各種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憐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