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心群眾許飛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與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你們品味下這兩首詩的立意和情懷,哪個高哪個低?

    竊以為賣炭翁老頭心眼比較壞,大冬天只為自己多賺錢考慮,不考慮天氣冷了沒炭燒的其他窮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也側面反映出農民階層不抱團不團結的思想侷限性。

  • 2 # 步蘭香407

    如果站在欺壓百姓,魚肉百姓,一切為自己,不管他人死活,我行我素,沒有人情,親情的冷血角度看待是不會同情的。反之,只要懂得民間疾苦,體恤民情,關愛百姓的人都會同情。

  • 3 # Luzhanxiao

    《賣炭翁》中的老人距多少年?你同情可憐的了嗎?自古老百姓就是吃苦受罪之命,你站在什麼角度,可憐同情是五八,不可憐同情是四十。這個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不是靠誰可憐同情生存的,都是靠自已的雙手和心血汗水過日子的。一些人說在嘴上,寫在筆下的可憐同情於否全是精扯淡。

  • 4 # 萌萌萌萌丫頭974

    當然值得!他的悽慘處境反映的是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遍現象。因為當權者的無能,官吏腐敗,才使得像賣炭翁這樣的底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5 # 善水點道

    科技改變生活,現在燒炭賺大錢的人很多。燒烤用量那麼大,賣炭翁自己不想辦法壓縮成本加大產量導致沒錢。

    貧困不能願政府,潦倒不能怪誰會。天行健,自強不息才是硬道理。

  • 6 # 旁觀者嵐

    為什麼賣炭翁不值得可憐和同情?辛辛苦苦在南山伐木燒炭,拼盡全力,缺衣少食,只昐把炭賣掉能換個溫飽。

    但是用盡力氣燒出的炭,拉到集市上,卻被宮裡的太監以"宮市"的政策一分不給的搶走了。

    冬天的衣食何來?

    不知題主是否覺得他應該反抗才問這個問題,他單身一人,身無寸鐵,面對的是國家武裝,敢反抗,無異送死。

    "宮市"是唐朝皇室巧取豪奪的一項政策,很多家庭家破人亡。難道不應該同情和可憐嗎?

  • 7 #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那個老人。是我們窮苦百姓的大多數的代表。他為了生活。忍飢挨餓。賣一點碳,來換回家裡生活的必需品。蔬菜油鹽。糧食。衣物。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車好炭。皇家徵用。欲哭無淚。給了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可悲。可憐!

  • 8 # 梅山425

    是一首非常好的詩。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統治階級對老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壓迫。表現出,詩人愛祖國,同情勞動人民的情懷。描寫的非常生動,真實。我站在勞動人民一邊,同情賣炭翁。希望勞動人民團結起來,反抗並打倒封建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現像。

  • 9 # 沸不騰1

    站在一位有良知的讀者角度,賣炭翁無疑是值得可憐和深切同情的。千辛萬苦燒成,用以交換衣食的炭,被公使無情的賤買,卻無力反抗,箇中酸苦,誰能會得?在那個灰暗的時代,皇家尚且權威有限,何況是一位社會最底層的賣炭老翁呢?老翁是明智的,‘‘一車炭,千餘斤,公使驅將惜不得’’呀,如若惜炭,必致傷身乃致丟命。得了‘‘半匹紅綃一丈綾’’,還算是在這朗朗皇城,王法尚未喪盡吧。‘‘兩鬢蒼蒼’’的老翁沒有哀號。讀者和作者都對之充滿同情,但他,也許並不需要。

  • 10 # 詩哥杜士成

    為了生計,伐木燒炭歷盡艱辛,而收穫僅夠餬口。如此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特別是在那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封建社會,怎麼不讓人同情和憐憫呢?

  • 11 # 賈興華

    《賣炭翁》中的老人"賣炭翁",是廣大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正是由於有了"賣炭翁"這樣的勞動者辛勤付出,社會才有了最基本的生活財富,才有了所謂的上層社會的"上層人"統治者的幸福生活。

    "賣炭翁"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壓榨的勞動者,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

    他們的悲慘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剝削制度下的犧牲品,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有著吃苦耐勞的品質,有著任勞任怨的情懷,他們是被壓迫階級的人們。

    "賣炭翁"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

    我們不但要理解他們,要同情他們,更要為他們爭取更多的平等,爭取更大的利益做出我們的貢獻,盡到我們的一份力量,因為社會在進步,因為我們要正直。

  • 12 # 軒轅1987

    從“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句看,這遭老頭子壞得很啊!他是賣炭的,天冷了他即能多賺一點錢也能燒炭取暖,可買不起炭的窮人咋辦?

  • 13 # 文海墨韻

    白居易《賣炭翁》沉重而悲切的描寫一個老人以燒木炭謀生的困苦悽慘情景。這首詩一開頭就點明在當時京城附近的終南山上,有一個燒木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賣炭翁沒有妻兒,孤苦伶仃一人,也沒有土地,生活來源全靠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和自身十個被煙火燻黑的手指頭。他因常年累月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賣炭翁唯一的希望就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是就連這樣的一個願望也難以實現,“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非常辛苦地砍柴燒炭給他人送去了溫暖,自己身上的衣服卻是單薄難防寒。既便如此,賣炭翁卻是“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忍受寒冷中爭取多賣一點炭錢。"一車炭,千餘金",卻被宮使攔搶而去後只給點紅紗白綾系牛頭充抵炭值,面對欺凌賣炭翁只有壓抑悲憤與無奈。該詩深刻而充分地表現了賣炭翁的心情及其生活的艱辛和悽慘的處境。讀後令人久思不去,深感同情。

  • 14 # 天馬行空君

    白居易寫這首詩本就為了揭露“宮市”的腐敗,“賣炭翁” 只是受欺壓的眾多百姓中的一個縮影。不管是做為個人,還是當時社會底層的代表,“賣炭翁”無疑都是值得可憐和同情的。

    先把整首詩粘上來,我們慢慢分析,看看“賣炭翁”到底可憐在哪裡?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滿面塵灰煙火色” :

    首先看看這賣炭翁的臉,都是常年燒炭燒出來的“煙火色”,此處突出了燒炭的活非常的累,常年高溫下,連臉都燒變色了。

    “兩鬢蒼蒼十指黑” :

    十指黑就不說了,兩鬢蒼蒼說明已經上了年紀。但是為什麼上了年紀還要幹這麼累的活養活自己呢?可見沒有子嗣可以養老。為什麼沒有子嗣養老?很可能是戰亂死掉了。可伶吧!正好對應上中唐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當時席捲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很可能老人的兒子就是在這場戰亂中死掉的。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

    想象一下你身上只有一件薄衣裳,天寒地凍在風雪中賣炭。冷得你直哆嗦。然後你還拼命安慰自己:“真……真好,這麼冷……冷的天!這車碳,肯定不愁賣!” 為了賣炭,連自己的冷都顧不上了,可見生活是多麼的貧窮,估計連口吃的都沒有。而接下來就說到沒有吃的了。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此時日頭已高,應該是中午了。這時牛已經困了,可見來城裡賣炭的路比較遠,牛都走到沒有力氣了。老翁這時也已經餓肚子了,但是隻是歇息,沒有吃東西。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

    半匹紅紗一丈綾,大概是多少價值呢?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看看老翁“宮使驅將惜不得” 就知道這筆買賣老翁是有多不樂意,無奈宮使得罪不起,最後只能強忍了。

    被“宮市”強買了碳之後,此時站在風雪中,餓著肚子的老翁恐怕已經泣不成聲,苦不堪言。

    他不可憐,誰人可憐?

  • 15 # 郭璽清

    巜賣炭翁》這首詩出自白居易之手,以敘事的角度講述了賣炭翁形象。

    賣炭翁賣的木炭,是南山裡閥木燒作的。木炭燒好了用牛車拉到城裡去賣,這一天正好是下了大雪夫氣:夜來城外一尺雪!牛拉車走在冰上面積雪的路上,看上去多麼的辛苦寒酸。

    到了集市,人們都不出價錢,木炭賣不出去,幸好來了給公家幹事的人很低的價錢買去了。

    從整首詩看,作者很同情勞苦的百姓生活。

    《賣炭翁》賣炭價由賣買市場決定,非買炭的公事人員所強買與霸欺。

  • 16 # 情感大視野

    這個是社會情感領域裡的問題,不應該拿來探討。如果不值得同情,這個社會就將變得為富不仁,大詩人白居易寫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想引出另一個話題,無非是“怒其不爭”,但這個概念卻是無限大,且不一定有結論,故不談也罷,以免與出題的人“同流合汙”,誤人子弟!

  • 17 # 鄭州梁國彥

    白居易的《賣炭翁》真實再現了當時社會底層人們的艱難生活,主人公,也就是賣炭翁是一個令人同情的老人。

    賣炭翁,伐木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菸灰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蹍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繫上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遇到了不平事,即便心中一百個的心不情,意不願,他又能如何?皇宮的使者一句話,半匹紅紗一丈綾,就把老人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千餘斤啊,給充公了。這麼冷的天,一家人還等著他賣炭的錢買米充飢呢,可他偏偏倒黴遇到了公差,他怎麼敢反抗,那不是自找死路嗎?

    賣炭翁不是英雄,他遇到這種情況,也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他這也是無奈之舉。所以說,他是個值得我們可憐和同情的老人。

  • 18 # 蘇小妮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的《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看到啦,寫詩為文,並不是為了寫而寫,更多的是記錄社會現實,反應民生疾苦,為當政者提供參政思考。

    《賣炭翁》就是白居易著名的寫實詩之一,作者描寫了一位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透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賣炭老漢是那般的辛苦,宮吏卻是那麼的霸道。“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我們不知道當時一車炭究竟值多少錢,半匹紅綃又值多少錢,但是,顯然是極其不對等的,更不是賣炭翁所需要的。賣炭翁需的是錢,拿回家可以買上米和麵讓一家子人吃飽肚皮,可是,他辛苦了那麼久,挨飢受凍,最終換來的半匹紅綃在這個大冬天裡又有誰要呢?

    只有真正走進生活,觀察過底層民情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的好詩文。一個人倘若整天坐在高樓大戶裡,是看不到這些的。

  • 19 # 林鄉人剛子

    查證《賣炭翁》中賣炭老人的最後結局

    賣炭翁事件在當時的唐朝顯然是一個熱點事件,最後還驚動了皇帝,不僅白居易有寫詩記載,還有一位大文人—韓愈,也寫了一篇小短文進行了記載,文章名稱叫做《農夫毆宦》,下面一起來看看韓愈的記載。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湏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上初登,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韓愈—《農夫毆宦》

    文中寫到太監僅給了賣炭翁數尺絹,而後又向賣炭翁索取入城費,最後勒令賣炭翁用自己的驢車把木炭運送到宮廷內,賣炭翁大哭,把太監給他的絹又拿出來交了入城費,哪知那太監太賤,還不肯收,對賣炭翁說道:“要用你的驢車把木炭送到宮廷裡。”賣炭翁說道:“我有妻兒老小,都等著這車木炭賣了錢吃飯,如今一車木炭被你收去,我空手而歸,你還不肯,我只能和你拼命了!”說完就把太監痛毆了一頓,後來有官吏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當時皇帝唐德宗—李適,皇帝李適下旨罷免了這位太監,又賜給了賣炭翁十匹絹,賣炭老人的最終結局還是蠻意外的,但宮市制度並沒有廢除。直到後來的順宗皇帝—李誦,登基才廢除了宮市制度,李誦剛剛登基大赦天下,有頒發明文詔令,廢除宮市制度。

  • 20 # 寒木巖

    老嫗力雖衰,也可以幹活,老頭跑了,去了就是死,人在這個時候會不由自主的逃離,老頭也沒有什麼可憐的,現實就這樣,換作是你,你跑不跑?其實你我都明白,能活著,挺好。可憐老太白頭生,一去不復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向的人怎樣才能變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