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02的希望

    然而,像什麼七擒孟獲,水淹七軍,巧借東風,空城計等就屬於虛構內容了,這就近似於把諸葛亮捧成神。

    正式上《三國志》的可信度很高,也突出了諸葛亮的智慧。但是,他北伐力不從心,成就不大,這就有點不符合《演義》裡提到的“智絕”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體現出孔明的忠心耿耿;“揮淚斬馬謖”則體現了孔明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正如《孫子兵法》提到的“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正如“諸葛多智而近妖”,《三國演義》從各種角度神化了諸葛亮,致使他如今“名大於能”,畢竟那只是小說,還應該多看看《三國志》,對於這些名著,也只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2 # 無舊設計

    諸葛亮本身就是才能過人,三國時期也是能人輩出,他諸葛家就出了好幾個門客、軍師之類的人才,如果他沒有作為劉備更不會三顧茅廬請他出山。

    當然,野史說諸葛亮攻人於心混跡三國,主要就是考他哪張巧嘴,無時無刻都在嘲諷別人、刺激人心,我肯定說確實如此,戰亂時,就如今社會也不缺這樣的人,比如某特、某莫、某英文。

  • 3 # 鄧眼看世界

    諸葛亮歷史上,是不世出的戰略分析家,《三國演義》除了照抄隆中對,別的沒提。

    諸葛亮歷史上,以蜀科為端正的政治家,陳壽都要加一句“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三國演義》沒提。

    諸葛亮歷史上,治軍嚴整如神,後來西晉都用他的練兵法。所謂軍隊在國內國外,都百姓無憂,《三國演義》沒提。

    只是給他安排了:各種火燒、各種跟張飛玩激將法小心眼、各種“一聲炮響伏兵四起”,各種錦囊搞點小動作。

    諸葛亮在歷史上,是英霸之器,歷史級宰相,了不起的政治家,統軍理戎的大才。

    《三國演義》裡呢,變成了一個妖道。

    這是格局大小的問題了。

    《三國演義》整本書,邏輯是為了伺候讀者,簡化過的。比如,許多讀者都以為徐州和荊州只是幾座城池(小說裡都有類似描寫),不知道那是行政區劃;以為打仗就是兩陣對圓,謀士負責念幾句。

    大將軍錄尚書事是幹嘛的,三公宰相的職權是什麼,這些說出來,大家也莫名其妙。

    魯迅先生說羅貫中“貌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這可不是夸人。

    劉備歷史上是英雄之氣,弘毅寬厚,百折不撓,是所謂梟雄。但羅貫中把他寫成一個哭包,還很虛偽。

    諸葛亮在歷史上是千古賢相,外交戰略內政一把抓的大才。但羅貫中把他寫成一個妖道。

    因為這樣好理解。

    同樣,荀彧應該是曹操實際的合夥人(而非部下),士族領袖,曹魏負責日常工作的人,被寫成一個普通謀士,跟荀攸劉曄們毫無區分度。

    同樣,張昭是東吳文士領袖,孫策和孫權用來平衡與當地大族關係的王牌,東吳的鎮山之寶,被寫成一個盡出餿主意的懦弱老頭。

    因為沒法子,這些東西,小說無法表現得很細緻。

    所以,羅貫中只好挑些讓老百姓能接受的形象來刻畫。

    以前有個相聲《怯大鼓》的版本,如是說:有個嘛都不會的,去給老鄉們說評書。想找老鄉們愛聽的說,於是:還是直接“手起一矛、手起一槍”,大家都聽得過癮。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也是這個勁。

    談論官職、派系、練兵、賦稅、法令這種軍國大事,羅貫中寫出來了,老百姓也看不懂。“你在說什麼鬼?”

    那還不如說點借東風、裝神仙,大家比較過癮。“哦喲諸葛亮好厲害,有神通啊!”

  • 4 # 戈壁灘駝鈴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謀略家和文學家。他的才華和智慧歷來被後世所稱頌,人們對諸葛亮的認識不僅在《三國演義》中,而且一些民間傳說和戲劇也多方面展現諸葛亮的風采。

    那麼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他真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神乎其神嗎?顯然不是這樣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未免有些神話和誇張成分。

    諸葛亮確實有出色的軍事才能,還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他之所以能成為民眾的偶像,主要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他一生輔助劉備父子成就大業。在他的努力下,把劉備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賣草鞋為生和寄人籬下的人,成就為一方豪傑和三足鼎立之勢的帝王,確有其過人的才能。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一直沒有忘記統一中原的大業,一心北伐中原,雖然沒有最終實現目標,且病死在北伐途中;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是後世賢能人的效仿物件。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二、諸葛亮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一直將復興漢室作為人生目標,為劉備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力量。即使劉備去世後,他也不忘初心,一直兢兢業業輔助幼主劉禪。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就表達了自己“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高尚節操。即使面對劉禪的猜忌和一些小人的讒言,他依舊不離不棄,忍辱負重,為蜀國的江山社稷貢獻全部力量。

    所以說後世之所以如此崇拜諸葛亮,主要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諸葛亮確有才能卻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神乎其神。

    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和“借東風”等很多諸葛亮的事蹟都不是真實的。有的是把別人的計策搬過來安在諸葛亮的頭上,有的則是自然規律而矣。

    諸葛亮的“空城計”千百年來被後世所傳頌,可是諸葛亮真有過“西城憑三尺瑤琴,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這件事嗎?史料給了否定答案。

    據史料記載:當諸葛亮初屯陽平時,司馬懿還在宛城為荊州都督,不可能和諸葛亮交鋒。後來司馬懿準備攻打蜀國,也沒有打成,之後也沒有過在陽平交兵之事。

    “空城計”的主人不是諸葛亮而另有其人,他們分別是趙雲和文聘。據《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的《馬雲別傳》中記載,建安24年,一次戰鬥中,曹軍運糧部隊到達北山下,足有千萬袋糧食,黃忠帶領大軍去截糧,趙雲只有數十騎,卻與曹軍大部隊遭遇。趙雲且戰且走,最後退回營壘。有人主張關門拒守,趙雲卻命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有伏兵,急忙退去。趙雲令士兵擂鼓吶喊,用弓箭射擊曹軍。曹軍在驚慌之下,自相踐踏,死了很多人。曹軍醒悟過來,都誇趙雲一身是膽。

    此外,還有《三國志•魏書•文聘傳》記載魏將文聘拒退孫權的一個“空城計”。沒有關於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而且關於諸葛亮“借東風”的事蹟,史書也沒有相關記敘。也許諸葛亮懂一些氣象知識,而赤壁蒲圻一帶東南沿海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形成冬季常刮東南風的奇觀,並不是諸葛亮靠異能借來的。

    所以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描寫確實有些把諸葛亮神話了,有些過譽的成分在裡邊。試想,諸葛亮的能力如果真這麼強大,那麼中原早就該被蜀國收入囊中,統一大業肯定被諸葛亮完成,歷史也會被諸葛亮改寫。

  • 5 # 與花結緣118

    謝邀!諸葛亮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謀士。學習前後巜出師表》,瞭解到一個比較真實的諸葛亮。劉備去諸葛亮躬耕地請他出山是真實的,諸葛亮南中平叛,擒孟獲,北伐中原都是真實的。像巜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借東風,巧排八卦陣困陸遜,空城計,罵死王朗…把諸葛亮神化的部分,有些言過其實!還有死諸葛,罵走活仲達,純屬作者杜撰。

  • 6 # 碎夢天堂

    諸葛亮是個人才,但個人覺得水份還是很大的。拋開演義神話成份,從正史分析幾件事情上面可以看出來:

    1,擇主

    當時群雄逐鹿,劉備只是個實力很小的諸侯,他選擇劉備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老劉家沒有拿的出手的謀士,他來了必須是首席,當然去別處別人不見得會給他什麼好差事,畢業很久無人問津就是很好的證明;二是劉備當時有皇叔頭銜,在那個時代這個很重要,想做大會省很多力氣。當時劉備所謂的皇親國戚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山靖王在劉勝一輩子有120多個兒子,幾百年後經過數代誰也搞不清他有多少後代。便宜小皇帝當時混的飯都吃不飽,叫聲皇叔也沒啥損失,但卻給劉備鍍了層金,這些諸葛亮也明白。

    2,人才管理

    蜀漢後期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人才凋零,其實不然,至少魏延當時就是個非常優秀的將才,但並不被重用,還有一個叫陳到的人,演義中很多趙雲的事蹟都是這個人立下的功勞,但後期基本被雪藏。由此可見諸葛亮當時排除異己私心非常重,相信有能力將領遠不止魏延陳到,但沒有出頭之日,造成蜀漢後期選擇人才的體系出現嚴重問題,直接導致蜀漢滅亡。

    3,對劉禪的控制

    如果說劉禪傻,那麼劉備不傻,劉備會把江山傳給一個傻兒子嗎?要知道劉備當時有三個兒子,而劉禪又是劉備重點培養,如果真的如此不濟,劉備不會把江山給他。但換個角度想一下,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外控兵權,內控政治,劉禪不裝傻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意外病亡。當時關張都掛了,蜀漢大權實際已經被諸葛亮掌握。不取而代之可能考慮到外有窺視,內部也不見得能全部摁住,沒有絕對的把握,沒必要爭個虛名。

    所謂的臥龍鳳雛不過是水鏡先生的定義,不排除個人對個別學生的偏愛。同時期至少有幾個人絕對要優於諸葛亮:

    郭嘉:不解釋,軍事方面三國時期絕對的

  • 7 # 謀略故事

    諸葛亮是正經的政治家,長於政治;軍事才能一般,他自己大《出師表》也是告誡劉禪使用將軍向寵。

    至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之類的傳說就是過譽了,更有如奇門遁甲之類,醫卜星相之術,也往往寫入小說。

    從塑造人物來說,就完全是過譽了。但是從圖書銷量來考慮,還是很成功的。

    尤其是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更是過譽之甚。

    蜀國本來就是小國,資源與實力有限,不可能進行大規模戰爭,所以這些戰役的規模都不大。而且了出秦嶺作戰本來就十分困難,諸葛亮用的是步兵,沒有大量騎兵就不可能快速突擊,沒有強大的資源與糧食儲備就不可能持久,所以諸葛亮只能玩兒機會主義,能打就試試,所以六出祁山的目標是偉大的,但是效果幾乎是沒有的。當然不是要貶低他,只是條件限制,孔明也是無力迴天的。

    至於七擒七縱,更是羅貫中幫忙了。因為征服蠻夷要獲得的是財稅收入,根本沒有必要如此操作。誰說了七擒七縱之後就一定聽話了,後來也是造反。對於成熟的政治家諸葛亮來說,這種小說家言恰恰是反的。孔明直接去平定了南方,根本沒有持久,打的是速決,幾下就給打服了,而且還是以夷制夷,沒有直接管理。更不是什麼心服,必須是打服。馬謖的攻心為上也不是要讓人心服口服,而是要打服了,你自然就心服了。

    這些都對諸葛亮進行了很多美化。當然作為鞠躬盡瘁的完美臣子,過譽一些無可厚非啦。

  • 8 # Cjx60403

    到了言過其實、厚顏無恥的地步!幾乎是天上的神都得聽它的調遣和號令[摳鼻]終其一生樂此不疲地琢磨和陷害別人——老天有眼,似此氣急敗壞、良心黴變之徒焉可留諸於世,絕其54歲就吹燈拔蠟、氣絕身亡!可喜可賀[大笑][大笑][大笑]

  • 9 # sunjin6278

    其實《三國演義》並沒有過譽諸葛亮。從歷史上看,諸葛亮一直被後世評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創造家、書法家和易學家,歷史上一人身上能被冠以如此多的稱號,有幾人?這是活脫脫的一個全能冠軍,試問《三國演義》才展示了他幾分才能?又怎麼能說《三國演義》將其過譽了呢?

    諸葛亮深通治國之道。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恥;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也。”南朝裴松之《三國志》注也說:“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由此足可見諸葛亮依法治蜀,朝平野靜,人安物豐,路不拾遺,風教肅化,成績斐然。諸葛亮是謀略大師。一篇《隆中對》,完整精美地為劉備規劃了近中遠三級戰略實施計劃,讓本身無立椎之地的劉備,完美地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試問整個三國時期,又有哪個傑出人才提出謀略規劃能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言虛而無實用;魯肅的榻上策,縹緲而無根;周瑜的一統論虛無而難成。只有諸葛亮的《隆中對》,預判性、可行性、戰略指導性最強,是當時最傑出的戰略規劃。諸葛亮軍事才能卓著。在軍事方面,徵南中,以攻心為上之術,用了不到半年時間,迅速平定了南中叛亂,雖然以後仍有反叛事件,但那都是小規模的,一個郡守,一個守將就可平定了。從秦以來,南中就一直處在半獨立狀態,只有諸葛亮率軍才真正讓其歸服,併為蜀漢所用。五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很有成效的。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導致失利,但諸葛亮初次對魏作戰,不無償試之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收降了姜維,遷西城百姓千餘家到漢中。第二次北伐,只是配合東吳石亭之戰,攻打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退軍,在退軍途中斬殺了前來追擊的曹魏大將王雙。第三次北伐,將武都、陰平二郡納入蜀漢版圖。第四次北伐,上邽滷城之戰,斬曹魏軍官頭顱三千顆,繳獲鉉鎧五千領,取得角弩三千一百張。在退軍時,還在木門道射殺了曹魏大將張郃。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司馬懿畏蜀如虎,不敢出戰,任蜀漢軍在其門外與百姓雜處屯墾。後終因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也許有人會說諸葛亮五次北伐,最終也沒有成功,有什麼可稱讚的?要知道,諸葛亮所具有的資源,與曹魏相比,差距是很明顯的。天下十三州,曹魏佔其九,人口四百多萬,軍隊五十餘萬,且人才濟濟。而蜀漢呢?只佔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萬,軍隊滿算只有十來萬,因處偏僻之地,人才青黃不接。且當時三國鼎立,百姓俱安於本國統治。諸葛亮不自量力,以小敵大,屢屢耀兵強國大國之疆,反讓強國大國畏首畏尾,不敢與之交鋒,這是什麼概念?陳壽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只是他作為一個不懂用兵者的一家之言,從魏晉到隋唐,有很多精於軍事者,都認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唐朝的軍事大家李靖,非常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尤其推崇他創制的八陣圖,認為陳壽不知兵,誤評諸葛亮的軍事成就。諸葛亮如果不知兵,沒有軍事成就,他就不會被封武鄉侯、武興王了,也不會被後人請進武廟奉祠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正因為蜀漢國小人少,軍隊少,底子薄,諸葛亮才在戰爭中時時處處謹慎小心,才不敢冒險用奇,因為蜀漢的國情讓他冒險不起,讓他揮霍不起。諸葛亮不但有實戰成績,還有軍事理論著作,他的軍事理論和其治國理政經驗,都收集在了《諸葛亮集》,對後世用兵打仗,理政治民,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諸葛亮具有很多發明創造。作為蜀漢丞相,帶著那份執著,一心想恢復大漢。為了能克服蜀漢的弱點,諸葛亮作了很多發明創造,象非常有名的木牛流馬,克服了山地運輸困難;諸葛連弩,一發十矢,能很好地壓制敵人的進攻,有效殺傷敵人;蒲元刀的發明,讓蜀漢軍在近戰中能很好的發揮拼殺優勢;八陣圖則能讓進陣的敵人無所逃避。此外諸葛亮還發明瞭孔明燈、孔明鎖、饅頭等等,讓後人更感到了諸葛亮才智的卓絕,遙不可及。諸葛亮還是易學大家。我們今天非常熟知的諸葛馬前課,據說是諸葛亮在行軍打仗途中,將周易占卜簡化,而作的占卜吉凶術。現在流傳的諸葛馬前課十四課,據說是諸葛亮在用兵閒暇,對後世朝代的占卜,每一個課為一個朝代,據說是非常準確的。有人說或是後人偽託之作,但不管如何,透過馬前課、八陣圖等,也足顯諸葛亮是精通周易之術的。據說隋朝時候,隋朝大將史萬歲南征,當率軍走到今天緬甸境內時,發現了諸葛亮南征時留下的刻功記事碑,碑的背面赫然刻著“萬歲勝我者,越此”,這是《隋史•史萬歲傳》中所記之事,史萬歲應該沒必要製造如此神密之事吧?諸葛亮還是文學家、書法家。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早已名冠後世,成了後世文學的典範。據考證諸葛亮也有書法傳世,還說諸葛亮也很會畫畫,其書法繪畫,本人沒見到過,不作評價。諸葛亮忠貞為國,品德高尚。諸葛亮對蜀漢,對劉備劉禪,都是很忠心的。自從三顧茅廬出山後,無論劉備創業多麼艱難,諸葛亮始終如一地跟隨,不爭名不爭利,踏踏實實地為蜀漢創業。劉備在時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讓怎麼做就認認真真地做好,劉備前方打仗,諸葛亮精心後方鎮守,並且保證足食足兵供應。劉備白帝託孤後,諸葛亮作為實際的當家人,獨撐危局,一心輔佐劉禪,再造蜀漢。他治國理民,以法治蜀,以上率下,廉潔勤政。他南征北伐,為劉備遺願,為復漢大業;他克勤克儉,夙興夜寐,積勞成疾,鞠躬盡瘁,最終大星隕落,詮釋了他一生精忠為漢的諾言。臨終之日,他上表劉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等他死後,和他說的完全一樣。諸葛亮提倡薄葬,在他臨死時有遺言,讓葬在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只穿平時衣服,不讓陪葬器物。每每讀《諸葛亮傳》到此,總感到酸鼻欲淚。距今近兩千年的諸葛亮,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地位,能有如此之高的品格風範,足令我們現代人汗顏,那麼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有那麼多黑諸葛亮的人呢?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如果還稱不上我們中華的精粹,稱不上我們中華的脊樑,哪又有誰能稱得上呢?

    有人說《三國演義》過譽了諸葛亮,為什麼後人要過譽諸葛亮呢?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治軍嚴謹,能避未然之禍,諸葛亮行軍打仗,天時地理都要熟了於胸,諸葛亮善能發明創造,諸葛亮精通易理,正是基於這些,才讓後人感到諸葛亮的神秘莫測,才冠以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能呼風喚雨。曹操在三國中也很有本事,成就很大,那為什麼後人不神化他,而是罵他為白臉奸賊呢?因為他太暴戾,殺人太多,他的殘暴讓後人不寒而慄,自然人們就會醜化他,噁心他。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巨痛過後,人們經過反思,就會感到誰殘忍,誰仁義,誰奸詐,誰忠誠,自然會有個蓋棺定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那段時間的慘痛越來越不為人們所感知,為迎合時勢需要,為了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製造合理依據,為了逆反叛逆,為了譁眾取寵,一些人就開始顛倒黑白,以成敗論,或以歷史功過論,或以形勢論,肆意毀忠義,揚奸惡,讓忠者不忠,讓仁者不仁,讓惡者不惡,讓奸者不奸,以致中華脊樑傾危,欲效學者無著,長此以往,民族氣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 10 # 一顆牛星劃過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當然沒有過譽,人家就把諸葛當第一人物寫的,何來的過譽一說。

    我真是有點無語,演義就演義,歷史就歷史,羅貫中又沒標榜他寫的是歷史正文。

    說起三國演義就是諸葛智多進妖,歷史根本沒空城計;抹黑周瑜小氣怪,赤壁大功臣巴拉巴拉,看了些某教授品三國就擱這嘲諷三國演義,哈哈你們這些沒品的人,都被羅貫中騙啦。

  • 11 # 不知否不知否

    魯迅先生說了,三國演義狀諸葛而近妖,主要是指諸葛亮軍事方面才能被過譽了。但是如果除去諸葛軍事上的短板來看,他基本上輔佐劉備在蜀漢巔峰時期實現了隆中對想達到的第一階段目標,那麼稱他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不為過。而他以攻代守不斷伐魏的戰略,也再次延續蜀漢國祚近半個世紀,要知道天下蜀漢只佔益州,漢中,人財物均不佔優,所以也可以稱為戰略成功,有此兩項成果,諸葛可稱當世一人。

  • 12 # 呆萌小索隆

    提起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後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為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貴品質、作為三國時期優秀謀士“神機妙算”的足智多謀、作為一代名士“羽扇綸巾”的朗朗風采等等。他忠誠、智慧、正直,集古代美好品德於一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他當做主角,在小說裡把他身上的優點放大,使他成為了歷史上的千古一人。

    但是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智而近於妖”,把諸葛亮徹底神化了。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像《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樣呢?

    早年經歷

    諸葛亮於東漢靈帝時期出生在琅琊郡一個名門望族之家,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東漢的郡丞,他的叔父諸葛玄做過太守。不幸的是,在諸葛亮小的時候父母先後過世,後隨著叔父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後來諸葛玄投奔了荊州劉表,於是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在諸葛玄去世後他就隱居在隆中一帶(今湖北襄陽)一邊農作一邊讀書。

    經過了早年跟著叔父四處奔波的經歷,透過對士族階層的接觸,使他增長了見識,也對東漢末年的社會現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隆中隱居的十年間,諸葛亮結交了當世大量志同道合的名士,冷靜客觀的分析了天下大勢,且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沒事的時候喜歡吟誦《梁甫吟》,感慨亂世的同時,希望自己能尋覓一明主建功立業。

    隆中對策

    在建安六年,諸葛亮遇到了自己的明主---皇叔劉備。當時劉備剛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倆人的相見成為了東漢末年天下勢力重新洗牌的開端。在這被後世文人憧憬嚮往的隆中,諸葛亮給劉備詳細分析了天下大勢,又給劉備以後的政治生涯做了一個全新的規劃。這次對話的內容被後世稱作“隆中對”。隆中對的內容大致是讓劉備在將來的事業發展中先拿下荊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而後奪取西川,將荊州和西川連線起來,一方面可以北據曹操,一方面可以南抗孫權。形勢變好的時候也可以北上征討曹操,南下兵伐孫權。諸葛亮對劉備事業發展的規劃讓劉備大喜,誠心實意再三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最後諸葛亮決定出山。

    需要說明的是,在諸葛亮給劉備拿出隆中對之前,東吳的魯肅也給孫權獻上了另一個版本的隆中對。《三國演義》中為了烘托諸葛亮的形象沒有提到魯肅版的隆中對。

    出使東吳

    建安十三年,曹操滅了荊州劉表,劉表次子劉琮投降,劉備被迫逃往夏口。在這個時間點之前,《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節說的是諸葛亮火燒新野,可惜的是歷史上並沒有這一記載。事實上,在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他僅僅只做了一個主管後勤和稅賦的官員,並沒有指揮軍隊。在劉備逃到夏口和劉表的嫡子劉琦會合後,諸葛亮衡量了當下形勢,主動向劉備提出聯合東吳一起抗曹的策略,並請纓赴東吳遊說孫權。此時的諸葛亮第一次登上了左右劉備政權走向的歷史舞臺。

    諸葛亮到東吳後並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舌戰群儒”,而是直接面見孫權,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和曹操斷交,以東吳軍力加上劉備軍力和曹操決戰;第二,向北面稱臣,停止抵抗。孫權起初比較猶豫,後經過周瑜、魯肅等人的勸說,最終決定與曹操赤壁決戰。

    赤壁大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三國演義》中虛構出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等許多橋段想烘托出諸葛亮神通廣大的特點。但是很可惜,這些都是沒有的。赤壁大戰的總指揮是周瑜,而周瑜也不是氣量狹小。相反的,周瑜是歷史上一位雅量洪達的儒將。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中僅僅起到了說服孫權和配合東吳的作用,但這些也足以顯示出諸葛亮在政治上眼界開闊,且具有非凡的外交能力。

    入主西川

    赤壁大戰後劉備趁機收取了江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像漢初蕭何一樣管後勤、搞內政。建安十六年,劉備率軍入川,讓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鎮守荊州,關羽主管軍事,諸葛亮主管內政,並不是如《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是軍政一把手。到了建安十九年,劉備進攻西川的軍師龐統去世,這個時候諸葛亮才奉命離開荊州和張飛、趙雲一起輔助劉備奪取西川。拿下西川的心臟成都後,劉備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此後但凡劉備外出,諸葛亮都留守成都,為劉備提供兵員和錢糧。

    建安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自此,三國鼎立之勢才正式形成。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中奪取荊州和西川的設想徹底實現了,蜀漢政權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時期。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在蜀漢內部主管內政和外交,但他並不是蜀漢政權的二把手,真正的二把手是關羽,因為關羽掌管了荊州的軍政,而諸葛亮僅僅管著西川的內政,沒有軍事。

    白帝城託孤

    建安二十五年,關羽離開荊州北上攻打曹操,荊州空虛。東吳呂蒙趁機拿下了重鎮荊州,劉備一怒之下率軍攻打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擊敗,撤退到白帝城。到了章武三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於諸葛亮和李嚴。之後劉禪登基,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不久又領益州牧。從這個時候開始,蜀漢政權進入了諸葛亮時代。

    丞相開府治事在歷史上有很多先例,這裡涉及到了一個皇權和相權的問題。開府,就有了獨立於皇權的相權,可以自己任命官員。那麼領益州牧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是因為當時的蜀漢地盤中只佔了天下的一個州,就是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的官員,是地方官。但同時諸葛亮也擔任了丞相,這是國家中樞最高的官。所以說,諸葛亮既是國家的最高官員,也是國家所有地盤上的地方最高官員,正所謂大權集於一身,是蜀漢實際上的一把手。

    南征北伐

    諸葛亮雖然集大權於一身,但卻沒有忘記先主劉備的遺志,他對外和東吳重新修好,對內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實力準備北上伐魏。此時,蜀漢南方出現叛亂,諸葛亮決定在北伐之前,先平定南方。《三國演義》中把平定南方演義成“七擒孟獲”的故事,但事實上包括《三國志》和其他史料裡都沒有出現“孟獲”這個名字。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很快平定了叛亂,掃除了南方的隱患。

    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諸葛亮抓住魏國政權交接朝局不穩的時機,開啟了先後五伐中原的序幕。

    第一次,因用人失誤,馬謖丟失街亭,最後退回漢中;

    第二次,遇魏國大將曹真頑強抵抗,斷糧而返;

    第三次,攻佔武都、陰平二郡,擊退雍州刺史郭淮;

    第四次,復出祁山,斷糧撤退途中擊殺張郃;

    第五次,駐軍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因操勞過度去世。

    諸葛亮去世後,被安葬在漢中定軍山,諡號忠武侯。

    《三國演義》中寫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事實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而且大多無功而返。

    總結

    諸葛亮的一生有兩個關鍵的轉折點,一個是離開隆中輔佐劉備,另一個是白帝城託孤。

    從離開隆中到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大多擔任的是偏於內政的官職,類似於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負責的是內政、外交等事宜。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除了輔佐劉禪處理朝政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籌備和實施北伐的事業上。

    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上帶頭廉政奉公,努力營造廉政的氛圍,聯合官員制定了蜀漢的法典《蜀科》,興修水利、開拓農田,使百姓安居樂業,是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在治軍上以道德教化士兵,但同時也施以嚴令,賞罰分明,是治軍有方的軍事家;在文學、書法等方面也頗有建樹。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畢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誤用馬謖、疏遠魏延、重用姜維,太過於以德行評判人才;白帝城託孤後忽視蜀漢實力一味北伐,戰略上謹小慎微,不善奇謀;在後期獨攬朝政時忽視了官員梯隊的建設,致使蜀漢後期缺乏力挽狂瀾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位善出奇謀的優秀軍師、是一位擅長治國理政的丞相、是一位帶兵打勝仗的將軍、是一位寫出《出師表》的文學家,是一位“空城計”中的音樂家、是一位令皇帝放心的忠臣、是一個廉潔奉公的道德楷模,是一個令對手聞風喪膽、屢下殺手的像神仙一般的人物。

    但是在《三國志》裡,陳壽卻說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不管怎麼樣,諸葛亮在後世人心中依然是那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千古一人,而且被許許多多的人所效仿。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 13 # 楓小飛

    有很大的誇大成份,民間流傳的版本甚至把他誇大成了神仙一流的人物。其實不然,諸葛亮只不過也是一介凡人,是很牛的謀略家,軍事家,通曉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14 # 夕陽233734493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到底被過譽到了什麼程度?本人查閱史記應該是三七開,七分真實,三分虛擬。諸葛亮的才華是真實存在的。他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軍事家,與孫子,姜尚齊名。

  • 15 # 使用者凌波微步

    感謝老師邀請:古往今來,人們對諸葛亮這位成功的軍事家是非常佩服的,至今被人們茶餘飯後傳為佳話,諸葛亮自幼習讀兵法,文疇武略,真可為上懂天文,下懂地理,被劉備三請,成為劉備的軍事,在《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處事思維縝密,他曾用計六出祁山,火燒博望坡,八陣圖,出師北伐,隆中對策,七擒孟獲,水淹七軍,巧借東風,突城計,他用自己的軍事才能數次擊敗,周瑜,曹操,為劉備稱帝立下了卓越的不可估量汗馬功勞,諸葛亮故事很多,今天就簡單的寫的這裡吧

  • 16 # 海Z435376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描寫,我亇人認為,並沒有過於神化。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比較實際的。所謂神化了、比如,《神封演義》中的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那種。又如《水滸傳》中的公孫聖,也有神化情節。

    至於說到,諸葛亮在戰略戰術上料事如神,現實中有亇案可比。

    劉備是在戰略,戰術上以及各方面都是走投無路的形勢下,諸葛亮出山的。作為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至於三顧茅盧,到不是諸葛亮故意作態,而是諸葛亮看到劉備的戰略危機。想一時扭轉這種背動的戰略局面,其難之大,諸葛亮也沒有把握。於是,只能作半推半就,為一但不成功,留有餘地。

    從形勢分析,對當時各方面態勢,只有打一場不大不小你勝仗,一來可提升軍隊的勢氣,擴大引響力,暫時扭轉一些背動局面,於是緊接著有火燒新野一戰。

    歷史上,也有例子。比方紅軍在二萬五仟里長征途中,毛澤東復出,緊接著,《婁山關》戰役,攻打遵義城戰略,無不與諸葛亮戰略同出一徹。

    至於,後來的六出祁山,逐鹿中原沒有成功。其錯不在諸葛亮,而是劉備死前犯下的不可挽回的戰略錯誤。任人為親,讓關羽守荊州,此人剛復至用,造成荊州的丟失,喪失進取中原的戰略空間。而且,淺私憤,替關羽報仇,最後徹底地破壞了孫劉聯盟。給了強魏統一全國一個機會。

    從演義文中字裡行間,都能體現到諸葛亮的無奈。

  • 17 # 三月客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的歷史小說,也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小說既然是一種文字藝術,我們就知道藝術來生活,且高於生活。縱觀整部小說,你就知道作者在小說裡面“尊蜀抑魏”,將劉備以及他的團隊定義為救國救民的義舉,曹操以及他的魏國則是禍國殃民,奸臣篡國的小人行徑!

    我們都知道演義中劉使君三顧草廬才幸得諸葛亮的下山輔佐,從此便如魚得水,火燒博望坡,舌戰江東諸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其後多次出兵伐魏。

    實際上,“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策,羽扇綸巾,雄姿英發的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

    陳壽《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善無微而不賞,惡無仟而不貶”。

    陳壽《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可謂識治之亮採,管、蕭亞匹矣。”

    陳壽《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值得一說的是,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和天文學家,他的才華的智慧至今被人稱頌!

  • 18 # 陳永學12443

    關鍵是神奇的諸葛孔明只使得蜀僅存48年,三國蜀最先亡。一個神仙似的人物就這點能耐?演義寫得再好也無法讓後人馴服。評點一點諸葛之短板,把他坐的神壇動一下,依我看也很正常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

  • 19 # 頭飛雪

    被過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由於天下文人自視清高、免不了惺惺相惜,所以自古以來真正的曠世英雄因其成長軌跡多有不軌,而多遭文化騷客唾罵貶低。反之與著傳者同類的輔臣能人常常被美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就是其主要根源。

  • 20 # 白雲山水居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被過譽到代表了幾千年來人類智慧化身的程度,你們說厲害不厲害?

    那麼為什麼他會被這樣過譽?我們來看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三國演義》這本書。正是由於這本書把諸葛亮寫得神乎其神,而又通俗易懂,所以容易被後人過譽。前面的歷史人物很少有寫得這麼詳細的。

    第二點,作者羅貫中生活的社會環境利於諸葛亮形象的傳播。羅貫中是一位有抱負的人,但終其一生卻沒有能夠實現自己改變社會的理想。所以他尋求到了一個能夠代表正義與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把他描寫得有如神仙下凡,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點,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環境下,統治者們要推出“忠孝節義禮智信”的代表,來鞏固自己家族皇權的統治,正好諸葛亮這個堪稱完美的人物是能夠代表的。他對於劉備的忠誠無與倫比,智慧程度在三國時期也是極少有人能夠比擬的,他風度翩翩,任何時候都能夠談笑風生,世人稱其近乎妖孽,是讚譽他的神乎其神。

    第四點,是封建社會認為不是很重要的生活作風問題。諸葛亮只有黃月英一個老婆,可謂“從一而終”。其他任何朝代的智者可能都沒有他那樣的對於女人的態度。

    綜上所述,諸葛亮被過譽是正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美國伊朗問題爆發後,網上出現一些伊朗吹,認為伊朗軍力強大,美國不敢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