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茗論三國

    樓主想問的是,除姓外,光名就有兩個的吧?希望沒有理解錯了。三國時期,以單字為貴,所以一翻三國曆史,一大溜的單名,比如大名鼎鼎的劉關張,又比如孫堅孫策孫權一家子,或者華佗張角之流。但是也有一些雙名的,只是名聲不顯而已。其中有名的比如孫尚香,胡車兒,呂伯奢,黃承彥,黃月英,馬元義等等。總之是不多,畢竟不符合時代潮流嘛。

  • 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三國時代的人名,單字為多,諸如曹操、劉備、孔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為什麼不用雙字呢?查了下資料,這與一位現在網上著名的穿越者有關,他就是王莽。王莽“託古改制”大家都知道吧,西漢後期,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後,推行了一系列改制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取消二名而改用單名。《漢書·王莽傳》裡他自己是這樣說的:“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這則史料的主要意思是,王莽篡權做了皇帝后,感到中國社會已經平治,但唯有四方的外族還沒有變化,於是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于。單于出於感謝之情,派使者上書說:聽說中國都取消二名,那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為一個字“知”了,以服從“聖制”。王莽於公元9年至23年在位,計15年。劉備、曹操、孫權分別出生於公元161年、155年和182年,此時距王莽改制只有一百餘年,這種取單名的“聖制”還影響著人們,所以才出現了三國時期乃至於延續到以後的三百多年間只有單名而沒有二名的歷史現象。

  • 3 # 未說先笑的門牙

    三國演義嗎?

    我有上將邢道榮、孫權妹妹孫尚香、曹操謀士許子將、吳國後期謀士毌丘儉、西北軍王子服、陶謙下屬武安國、魏國淳于瓊、劉表的謀士付士仁、黃巾軍程遠志、孔明夫人黃月英、黃巾軍裴元紹、冀州蔣義渠。

    一堆諸葛、司馬、夏侯……

  • 4 # 手機使用者54549086424

    三國時取單名是主流,但也有取雙名的,《三國志》中單獨立傳的人中,就有一位取雙名的,叫高堂隆,字昇平。他的傳記篇幅還相當長。

  • 5 # 博古又通今

    這個問題的標題應該再寫的嚴謹一些,應該是排除了姓以外的名字有兩字。漢代後,人的名字姓氏合一,變成了姓名字三部分組成,名一般為一個字,在三國中非常常見。複姓問題就不用重複了。必須是姓和字之間那個名,為兩個字的才能算。問題沒有提及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暫且以史實為主演義為輔。東漢早期和西晉末年都排除,還有歷史中一些太過冷門的人物也先排除掉。

    要說到兩個字的,許多人可能首先會拿出一些虛構的人物回答,甚至於拿遊戲人物充數,那就更不對了。有些史實人物是少數民族,名部分可能看起來像超過一個字,但這也不嚴謹。這部分人裡舉例,如董荼那、阿會南、兀突骨、忙牙長,軻比能、呼廚泉等,這些人物可能不存在姓,這三個字就是他的名,因此不應算在內。另外一種情況,如胡車兒,最後一個字應當輕聲,不能念成兒子的兒,代表那時對小兵身份的稱呼。武安國是一個很特殊的案例,武安這個複姓及其少見,但也存在。

    以下列出一些史實名為兩個字的人物:(可能會包含名未記載用字代替者)(不包括演義)

    東漢:

    劉雄鳴、綦毌闓、劉義遜、樂何當、賈秀玉、王方平、劉緯臺、劉景宗、張景明、石德林、仲長統、劉子敬、劉孔慈、劉子平、劉子惠、胡母彪、胡母班、白侯子安、擾龍宗、劉元起、秦伯南、馬日磾、吳子蘭、衛仲道、嚴白虎、王子服、邯鄲商

    魏國:

    陶丘一、田彭祖、周生烈、倪清河、徐季龍、左延年、頓子獻、石威則、宗惠叔、王公仲、王明山、尹大目、張翁歸、李申成、王惠陽、華長駿、王金虎、夏侯子江、夏侯子臧、東方安世、郭玄信、滿長武、鮑子春、朱建平、王飛梟、邯鄲淳、夏侯文寧、夏侯令女、高堂隆、成公英、單子春、張春華、張子謙、周不疑、戲志才、秦宜祿、高堂琛、

    蜀國:

    丁君幹、高賢卿、張護雄、許叔龍、衛文經、李意其、黃月英

    吳國:

    朱萬歲、王盧九、孫子才

    袁紹:

    眭元進、呂威璜、韓莒子

    黑山軍:

    張牛角、李大目

    黃巾軍:

    張曼成、馬元義、張白騎

    野士:

    黃承彥、呂伯奢、龐德公

  • 6 # 烏蒙晨霧6666

    嘿嘿!這個問題問的……,曹操、劉備、孫權,不是兩個字的,三國總人口裡,我知道的只有諸葛、公孫、司馬等幾家人的,因為姓就夠兩個字了,不取個名實在不好區分,取吧,又太委屈提問者了。

  • 7 # 伏桀

    兩個字的是肯定有的,不過因為三國時期襲的是漢制,而漢朝以前的取名習慣,簡單來說就是雙字不入流,所以一般士族都不會取雙字。其實沒啥複雜的原因

  • 8 # 三國書齋

    有,不過不多,例如裴元紹,武安國,黃月英,黃承彥,孫尚香,程遠志,淳于瓊,曹安民,邢道榮,胡車兒,傅士仁,馬元義,張春華,辛憲英,呂伯奢。

  • 9 # 筱原123

    王莽上臺後,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掀起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改地名。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王莽被推翻,習慣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一直到三國時代,所以三國人物多是單字名。

    三國演義內也有雙字名的,不過比較少。如:

    王子服、傅士仁、程遠志、呂伯奢、黃承彥、龐德公、嚴白虎、張世平、裴元紹、曹安民、秦慶童、李春香、辛憲英、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劉不疑、劉元起、郭攸之、蔣義渠、刑道榮、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胡車兒、胡赤兒、吳子蘭、婁子伯,鄧戲才, 武安國 馬元義 尹大目 呂威璜 蔣義渠 韓莒子 許子將 ,馬日磾

  • 10 # 靈石蘊

    這個問題反應了一個古代現實問題,什麼人能青史留名

    現在叫名字,有單字的、有雙字的、也有三字的,很隨意,比如叫阮二、阮二三、阮二五七。但古代名和字是兩個單獨意思,大約從商朝開始周朝春秋之後風靡:一個娃出生,先起名,大約20歲再取一個字,長的更大一些自己再取一個號。名是單字,字為關聯雙字,號就隨意了

    思考一下,這麼講究的人,會是普通人家的麼?

    鐵定不是了,這些人出生,要麼是士族,要麼是貴族,要麼是有錢人家……總之,在地方都有一定影響力。試想一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不是陳勝利吳大廣起義呢?楚河漢界劉邦項羽爭鋒,為什麼不是劉大狗項二狗呢?

    約定俗成:名,單字為貴,雙為賤!

    古代階級分化極其嚴重,雙字名的普通百姓,處於被支配地位,也甘於被支配,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都喊不出來,這樣的人想流傳史書,難……

    三國演義豪族勢力中用雙字為名的,只有一個模稜兩可的戲志才,但在早期黃巾軍中,卻有多個。比如腦子不好使的張曼成、敢於挑釁呂布的張牛角,餘下的單字名也很多都沒有字,比如張角三兄弟,比如波才,比如改姓的張燕……

    這又有一個新問題,為什麼投靠蜀國的黃巾賊廖化,卻有字呢?廖化,本名淳,字元儉

    新朝的王莽,下了一個政令:去二字名,化二字名為一字。他孫子王宗犯罪,死後,王莽專門下令,改王宗為王會宗。他把三字名當成了懲罰!

    再分析一下,新朝被廢,為什麼他的這個政令還在延續呢?這裡插一句,王莽真心愛民,提升普通老百姓地位,他做了自己能做的

    關於題主問題,最直接的回覆

    漢末三國兩字人名有,但多是普通百姓,他們極少能青史留名

    感謝魏晉風骨,雖然這幫人飄了些,但真心打破了某些階級固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人也不知道避諱一些;感謝五胡亂華,雖然這幫人草菅人命濫殺無辜,但化外遺民都能做皇帝,我中土用兩字名的百姓就天生受壓迫麼

  • 11 # 暮雨夜行歸何處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三國演義》雖然很多人名字多是兩個字(除了複姓的),少有名是倆字的,但是少有不是沒有,這邊就給大家盤點幾個名字三個字的三國人物:

    邢道榮

    這個被高希希的《新三國》“捧起來的名將”,被網友戲稱為和“神將”潘鳳並稱的“網紅名將”!

    淳于瓊

    烏巢一把大火燒醒了酩酊大醉的袁紹大將蔣義渠,看守烏巢糧草不利,間接導致了袁紹官渡大敗!

    裴元紹

    臥牛山上那個被趙雲槍挑的黃巾小賊,單機遊戲《三國趙雲傳》裡面忠實的趙雲小弟。

    武安國

    北海孔融大將,虎牢關前勇戰呂布,打了三合的小將。

    戲志才

    正史上是郭嘉之前曹操的重要謀士,可惜死的太早了。

    兀突骨

    南蠻之地的一方首領,身長丈二的奇人,手下一隊藤甲兵搞得諸葛亮頭皮發麻。

    胡車兒

    力大善走的奇人,盜走了大將典韋的雙鐵戟,間接搞死了一代名將。

    博士仁

    和糜芳一般都是捆綁出現的將軍,在關羽圍困樊城、呂蒙偷襲荊州的時候,投降東吳,從背後插了關羽狠狠地一刀。

    呂伯奢

    三國人物裡面,全家死的最莫名其妙的,曹操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搞死了他一家。

    張世平

    那個賣馬的富商,資助了劉關張兄弟三人。

    嚴白虎

    江東一霸,孫策掃平江東的一大阻力。

    黃承彥

    一代奇人,諸葛亮的岳丈,“阿醜”黃月英的父親,後來解救了身困八卦陣的東吳大將陸遜。

  • 12 # 李老師歷史課

    三國人物的名字為啥都是單字?政府頒佈的法律強制這樣做造成的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天不休!今天不說戰火,今天說說三國這些名人的名字有什麼神奇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些人的名字都是單字的,之前一直沒太注意,仔細檢視之後貌似真是那麼回事兒,不信你看

    曹操陣營:曹操,曹仁,曹真,曹休,曹丕,曹植,陳群,荀彧,程昱,許褚等等

    劉備陣營: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良,法正,龐統,姜維,廖化,馬超等等

    孫權陣營:周瑜,陸遜,魯肅,呂蒙,陸抗,淩統,甘寧,徐盛,丁奉,張昭等等

    大家可以看出來,三大陣營,不分文臣武將,不分官職尊卑,名字統統都是單字!那有人說不對啊,那還有諸葛亮,司馬懿,太史慈,夏侯淵這些仨字兒的你沒寫呢?其實這些人也是單字名,因為諸葛,司馬,夏侯,太史都是複姓,所以這些人也都是單字名!難道說取一字名好聽,取兩字名不好聽嗎?那不見得啊,霍去病,周恩來,呂文煥,楊再興,劉延慶,兩字名讀起來也不錯啊,那這是為什麼呢?

    難到那時候都是這麼起名嗎?那不對啊,往前有霍去病,趙破奴,李延年,劉病己,往後有劉穆之,檀道濟,司馬道子,王羲之,偏偏就是東漢三國時期這麼起名?這裡面究竟有啥玄機呢

    這個說來話長了,這要追溯到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朝代—新朝!沒錯,就是那位傳說中的“著名時空穿越者”王莽建立的新朝,王莽這廝是一個頑固的復古主義死硬分子,他崇尚周禮,因為春秋時期曾經流傳“二名非禮也!”這樣的話,意思就是兩字名不符合禮儀,周禮還是挺不錯的,但是王莽矯枉過正,過得太狠了,他下令全國所有人取名字時不可以取兩字名,並且以法律形式嚴禁使用兩字名!也就是從那會兒開始,都開始取一字名了

    大家都知道王莽政權很快就完蛋了,但是正如那句老話啊,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卻永遠活著,王莽雖然掛掉了,但是這個規矩卻一直延續下去了,整個東漢時期上到皇帝下到臣子百姓都是一字名,比如說為光武帝劉秀打天下的功臣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全部是一字名,大家可以去檢視,這也就解釋了為啥東漢三國前後都有兩字名,為啥唯獨這個時期極少有兩字名的原因了

  • 13 # 青史回聲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們通常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會突然會有一個奇怪的發現:裡面的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比如劉備、關羽、曹操、孫權。這就奇怪了,難道他們取名都是約好的嗎?可以這麼說吧,但也不僅僅是。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兩個字的人(複姓除外哈)?有,當然有嘍,例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還有龐統的叔父龐德公。只不過三國大多數人物都還是以單名為比較普及。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王莽。

    王莽,這個人我熟呀。“新”朝的建立者,在網路上,還被廣大網友疑為穿越回去的當代人。這話又從何說起?因為在他當皇帝后,所頒佈的政策,基本上都有現代社會主義制度的影子。不過咱今天不聊這個。而之所以三國會出現多個單名人物,這和王莽頒佈的一項的政策有極大關係。話說,在王莽篡奪漢室江山。當了皇帝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於是大搞迷信,又撿起當年董仲舒那一套“君權神授”論。以此為核心,開始大肆復古,名曰“新政”。這其中就包括了改人名。也不知道王莽是不是對“名”情有獨鍾,他一上臺,就先對中央各個政府機構下手:把名稱和官職通通換了一個遍。這還沒完,總之是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民不聊生。一段時間後,他又對人的名字下手了!事情起因是他的一個長孫王宗等不及想要做皇帝,於是密謀造反,不料事洩。為了表示懲戒,以警示後人,他下令犯了法的人,都要恢復二字名,自然他這個長孫也就改為了王會宗。《漢書·王莽傳》曾有一言:“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王莽時期下令禁止使用雙字令的法令,已經都影響到了匈奴。而自然而然,也就影響到了後世的三國。也就那時候起,人們就有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一輩傳一輩,即使後來王莽倒臺了,但這個習慣愣是沒有改回來,逐漸成為了一種風氣。

  • 14 # 閒庭信步講歷史

    縱觀三國曆史,人物的名多為一個字,比如關羽、趙雲、張飛、諸葛亮等等,兩個字的就不太多見了,這是為什麼呢?這一現象和王莽改制大有關聯,在王莽掌權之後,他大搞復古,效仿商周,於是下達了禁止取雙名的命令。並且單名的說法在古代也是有的,所以一直沿用,雙名也逐漸被看作是底層和賤民的象徵,所以除了底層人民,取雙名的人就很少了。

    等到了魏晉南北朝,取名字也慢慢的發生了些許變化,有的人喜歡在名字裡加一個“之”,比如王羲之,陳慶之,顧愷之等等,這是當時很時尚的取名方式,顯得高階大氣,也能體現魏晉時期思想自由開放的風氣,透過名字也可以間接看出魏晉名士的不拘一格。在之後的朝代中,雙名也就逐漸大規模的應用開來。

    所以三國時期人物名字大都是單字,雙字的人物肯定也是有的,但是人物的出身肯定就不是很好了。

  • 15 # 洗雲忘言

    在全三國演義中,名字為兩個字的有張世平、馬元義、程志遠、馬日譂、嚴白虎、楊大將、曹安民、呂伯奢、胡車兒、胡赤兒、王子服、吳子蘭、黃承彥、龐德公、裴元紹、眭(sui)元進、韓呂子、呂威璜、蔣義渠、烏桓觸、邢道榮、婁子伯、單子春、傅士仁、沙摩軻、武安國、軻比能、忙牙長、兀突骨、董荼那、阿會喃、郭女王、郭攸之、徹裡吉、辛憲英、尹大目共三十五名。全三國演義一共有八百多個名字。

    單字名一說是起源於王莽的新政法令,並且人要是犯法,就要在名字中再加一個字,形成兩字名,以示警示。這種說法有待考證,為什麼不才採用大家都用兩字名,犯法的減去一字不是更加的方便?

    曹安民、呂伯奢、龐德公、黃承彥

    有一種說法,是演義中直接用的字,而不是名。

    程志遠、馬元義、裴元紹

    都表明了是黃巾軍,眭(sui)元進是袁紹大將淳于瓊的部將,高度疑似是黃巾軍或者張燕的黑山軍。是不是出身低就起兩個字的名?

    張世平

    是“中山大商”,是販馬的,劉備討伐黃巾軍的時候,送給了劉備五十匹好馬。

    沙摩可

    是番王,虢亭之戰中幫助劉備射殺東吳大將甘寧,之後被周泰殺死;

    董荼那、阿會喃

    是洞主,在諸葛亮七擒孟獲中出場,後來叛附諸葛亮,反被孟獲設計殺掉。

    忙呀長

    是孟獲的副將,在七擒孟獲中被馬岱一刀劈死於馬下。

    兀突骨

    是七擒孟獲中的終極大怪,身長丈二,吃蛇為飯,身有鱗甲,刀劍不侵,最後被燒死在盤蛇谷。

    軻比能

    是羌王,是劉備駕崩時,曹丕起五路軍中的一路,但是馬超去鎮守西平關後,就沒有什麼作為了。

    徹裡吉

    也是羌王,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中助力曹真郭淮,鐵車陣曾殺的不得已關羽顯靈,後來諸葛亮在雪夜設陷阱大破之。

    郭女王和辛憲英都是女子。剩下的這些兩字名,都很有故事,容我一一道來。

    馬日磾

    馬日譂是馬援的後人,經學家馬融的孫子。在正史中無傳,事蹟散見於蔡邕傳、盧植傳、趙峻傳,從事蹟上看,是一個經學家,與蔡邕交厚。官做的也很大,太尉、太常、太傅都做過。

    馬日磾這個名字跟西漢的匈奴籍宰相金日磾一樣,而且兩人都字為翁叔,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表達對金日磾的崇敬?而日磾讀“迷弟”,相信是匈奴話的一個發音,所以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一個字。

    在王允誅滅董卓,要殺蔡邕時,馬日譂出面勸阻: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王允不聽。

    晚年持節出使江淮卻晚節不保:

    “初,太傅馬日奉使山東,及至淮南,數有意於袁術。術輕侮之,遂奪取其節,求去又不聽,因欲逼為軍帥。日深自恨,遂嘔血而斃。”

    嚴白虎、楊大將

    嚴白虎是吳郡的山賊或者巨盜。常以萬人聚。與下邳陳瑀,吳郡許貢都有交通,孫策的大將朱治和孫策本人兩次討伐他。

    楊大將

    三國演義裡認為,楊大將是袁術的長史。一個文官怎麼叫大將呢?而且這個名字挺俗的。實際上是緣於筆誤。我們看三國志的描寫:

    “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

    三國志裡面的長史叫楊弘,古人的刻版印刷條件不是很好,如果弘字丟掉了,本身又沒有句逗,不就變成了:長史楊大將、張勳等嗎?

    胡赤兒、胡赤兒、王子服、吳子蘭

    胡赤兒是董卓女婿牛輔的心腹。董卓被殺後,牛輔領兵來給董卓報仇,感覺還有點情意。不料,打了一仗,覺得打不過呂布,就跟胡赤兒商量,趁夜暗藏金珠逃跑。在過河的時候,胡赤兒貪圖金珠,把牛輔殺死,將其頭獻呂布。呂布瞭解緣由後大怒,把胡赤兒又殺了。

    胡車兒

    胡車兒是張繡的偏將。力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異人也。

    曹操經曹安民引薦霸佔了張繡的嬸子。張繡欲報仇忌憚典韋。就讓賈詡白天請典韋喝酒,大醉不醒,讓後讓胡車兒盜走典韋的兩把大戟。這種情況下,典韋尤自殺敵數十,以手持軍士為兵器又殺敵7、8人。胡車兒下落後來不表。

    王子服、吳子蘭

    王子服和吳子蘭都是董承衣帶詔上聯名的六君子之一,王子服為工部侍郎,吳子蘭為昭信將軍。而在後漢書中,則為王服,官銜是偏將軍,正史中不見載吳子蘭。

    眭(sui)元進、韓呂子、呂威璜、蔣義渠

    眭(sui)元進、韓呂子、呂威璜三人在演義中都是淳于瓊的部將,守烏巢,龍套演員,正史中不表。

    這三個人很有可能是都黑山賊。因為袁紹之前費了很多力氣征討黑山賊並平定之,而黑山賊有一個頭目,叫眭固,在三國志中也明確為黑山賊。眭固戲份很多,投降河內太守張楊後,張楊欲救呂布,被部將楊醜殺了,眭固又殺楊醜,最後曹操派史渙把眭固殺了。眭這個姓出自白狄,發源自古中山國,也與黑山賊活動的地方完全一致。

    蔣義渠是袁紹的大將,官渡之戰後,袁紹渡河八百騎至黎陽,在他的大營中避難。

    不過義渠是古代五戎中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一個古國。史載義渠依附周國,不斷與反對周國的鬼方相攻諼,隨著周國的民族政策不斷的向中原內遷。因此,蔣義渠更有可能是一個來自於義渠的少數民族將領。沒有漢語的名字,只有一個姓,蔣。以其民族義渠稱之。

    烏桓觸、邢道榮、武安國、傅士仁

    烏桓觸是幽州刺史,官渡之戰後率眾向曹操投降。其實名字就是觸,是烏桓人,這個名字其實跟蔣義渠有異曲同工之處。

    邢道榮

    就是有名的零陵上將了。使開山大斧,牛吹的很厲害,還會詐降。最後也抵不過趙雲一槍。

    武安國

    武安國是北海孔融部將,使鐵錘,在虎牢關,這人能在呂布手下走十餘合,最後還僅僅是被割傷手腕,相當厲害。

    但這人不是姓武名安國,而是姓武安,名國。

    武安是一個非常生僻的複姓,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姓。這個姓其實大有來頭,白起因為被封為武安君,因此他的後人就以武安為姓,也有再簡化而姓武的,就像令狐簡化成令。

    傅士仁

    在三國志中,傅士仁只是叫做士仁。“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因為三國演義很多事取自於民間的傳說,有一種說法,民間為了懷念關羽,故意將士仁前面加“傅”字,傅士仁,取義為“不是人”。

    婁子伯、單子春

    婁子伯是終南山道士,道號夢梅。三國演義中交代的很清楚,姓婁,名子伯。

    曹操在渭南與馬超夾河對立,欲以河沙起土城防禦,但河沙鬆散無法成城。婁子伯來告,其人鶴骨松姿,形貌蒼古,丞相用兵如神,豈不知天時乎?連日陰雲布合,朔風一起,必大凍矣。風起之後,驅兵士運土潑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

    單子春是琅琊太守,那時管鉻還是一個孩子,就深明《周易》,仰觀風角,數學通神,兼善相術。於是單子春就召見考較一下。

    輅謂子春曰:輅年少膽氣未堅,先請美酒三升,飲而後言。子春奇之,遂與酒三升。飲畢,輅問子春:今欲與輅為對者,若府君四座之士耶?子春曰:吾自與卿旗鼓相當。於是與輅講論易理。輅亹亹而談,言言精奧。子春反覆辯難,輅對答如流。從曉至暮,酒食不行。子春及眾賓客,無不歎服。於是天下號為神童

    郭女王、辛憲英

    郭女王是曹丕娶的一個妃子,從這個名字看就非常霸道,據說非常有智謀。想法陷害當時是皇后的甄宓,甄宓死的時候以發覆面,以口塞糠。

    辛憲英

    辛憲英應該是古代女性智慧和賢德的化身。以女效能見載於史冊殊為不易。

    辛憲英是辛毗的女兒,辛敞的姐姐,羊祜的姑母。歷史上她有三次知名的預見。

    當曹丕獲得太子資格後,曹丕喜極失態,辛毗將此事告訴了辛憲英,她說,太子在應該憂慮的時候反而歡喜,國家怎麼能長久呢?

    當司馬懿封閉城門準備誅殺曹爽時,辛憲英對作為曹爽參軍的弟弟辛敞說,據我判斷司馬懿造反是被逼的,而曹爽不會是司馬懿的對手,你不是曹爽的親信,但是你需要按著古時候君子一樣行使你的職責。最後司馬懿政變成功也還是放過了辛敞。

    當鍾會領兵出征西蜀時,辛憲英對羊祜說,鍾會為人放肆,不會久居人下,我怕他此行回不來了。而她的兒子羊琇不得已被徵辟為參軍,她以“仁恕”兩字教之,羊琇果真因此全身而退。

    郭攸之、尹大目

    郭攸之之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而且與費禕並列,在費禕之前。可見其名字確實叫攸之。

    三國時,尤其後來到了兩晉南北朝,信奉天師道的人非常多,所有信教的,都在名字後面加一個之字。王羲之、劉牢之、顧愷之、祖沖之、沈慶之。據陳寅恪考證,這和姓佛的名字中有釋、曇一個道理。天師道就是張魯的那個五斗米道。

    尹大目

    尹大目是一個戲劇性人物,初為曹操家奴。在司馬懿發動的政變中,他是殿中校尉,當時曹爽雖被困在城外,但兵權在手,他受司馬懿指使,去說服曹爽,指洛水為誓,唯免官矣。

    而司馬師征討文欽叛亂時,他又是司馬師的殿中人,跟司馬師請求,去追要逃跑的文欽。他跟文欽說的話是話裡有話“君侯何不復忍數日中也!”因為當時司馬師得了眼疾,已經沒幾天好活了,文欽要是不走,還有翻盤的機會。

    可見尹大目的出身也比較低微。說了這麼多該明白啥意思了吧?

  • 1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有,而且很可能不在少數。

    因為《三國演義》的火爆,三國時期成為我國曆史上最火的一個時期,也是因為這本小說,人們可以發現當時的一個人名現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單字名,跟今天雙字名為多的情況不同。

    《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卻有其歷史基礎,書中背景和人物多取材於史籍,只有少數是虛構,書中的現象其實也反映了正史記載中的人名特點。

    對於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說法,其中最流行的是王莽下令禁止取雙字名。

    《漢書·王莽傳上》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

    《漢書·王莽傳下》載:莽曰:“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根據《王莽傳》的記載,在漢平帝繼位後不久,再度掌權的王莽下令禁止雙字名,一大批人因此改名,包括匈奴單于囊知牙斯和王莽長孫王會宗。後來王會宗有謀反企圖,事發後自殺,王莽下令將其複名會宗,以示貶損。

    王莽是個復古派儒生,他認為西漢末年的社會亂象是由於沒有嚴格執行聖人禮治導致的,要想“重建”上古大同社會,必須進行改革,所以他掌權後對各項制度都進行了改革,即“王莽改制”。可惜越改越亂,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起義,王莽自己也身死族滅。

    王莽覆滅後,華夏大地陷入軍閥割據的亂世之中,最終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重新統一。

    王莽死後,他生前頒佈的種種措施都被推翻,雙名禁令理應一同被廢,而且此令從頒佈到廢除不過二十餘年,最多隻有一代人,怎麼能夠影響東漢兩百餘年直到漢末三國時期呢?

    而且王莽頒佈禁令的理由就有問題,他收買匈奴單于上書提到改名原因是“聞中國譏二名”,這一說法出自《公羊傳》。

    《公羊傳·定公六年》載: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

    由於孔子作的《春秋》非常簡略,一字含褒貶,如果沒有註解的話,後人非常難懂,於是就有了《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這“春秋三傳”。

    三傳的作者再怎麼能體會聖人之意,他們也並不是孔子,難免會有解釋不出來的地方,《左傳》還好,它其實算是《春秋》的擴充版,史料較為詳盡,對《春秋》的解釋尚屬次要,而《公羊傳》和《穀梁傳》就有點“為解釋而解釋”的味道了,比如這處“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就難以服眾。

    《公羊傳》認為“二名”就是雙字名,於禮不合,所以孔子將“仲孫何忌”寫作“仲孫忌”,但其實孔子從沒有發表過雙字名不符合禮的言論。他所推崇的上古賢君中,帝堯名放勳,帝舜名文命,都是雙字名。

    《禮記·曲禮》載:“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

    這是周禮避諱的準則,“嫌名”是指跟名同音的字,也就是說同音字不用避諱,雙字名只要不一起用就不用避諱。可見在周禮裡面,雙字名是很普通的事物,避諱制度都特意作了規定,完全看不到非禮的影子。

    不過這一說法在漢朝還是很有市場,原因很簡單,建議漢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董仲舒,那就是學《公羊傳》出身的啊,這一學派流行起來幾乎是必然的事。隨著儒家思想的流行,“二名非禮”逐漸成為上層公認的理論,直接影響了士族在取名上的傾向,王莽的禁令不過是這一意識的體現罷了。

    那麼問題來了,上層逐漸走向全體單名化,基數更為龐大的下層民眾取名又是如何?

    很遺憾,在正史是基本找不到這個答案的,因為正史是帝王將相的家譜,只記載對王朝興衰起到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們大多為上層,下層百姓的身影大多被淹沒了。

    翻看《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其實上層出身也是有雙字名的,比如大儒鄭玄的孫子就叫鄭小同,不過這類人很少,至於下層,我們只能從零星記載中窺伺一二。

    《三國志·公孫瓚傳·裴松之注》:英雄記曰:若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算命師、小販和商人無疑是當時社會的底層,而這三人均為雙字名,大膽想象一下,在漢末三國時期,會不會是上層單字名為多,下層反而是雙字名為多呢?

  • 17 # 影觀天地

    三國人物起名大多都是單字,然後再有一個雙字的表字。如: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

    那麼三國人物起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殊規定呢?!

    其實這和一個“穿越者”新朝皇帝王莽有關!

    話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實行復古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官名,種種方面,幾乎無不改變。

    關於人名改革。王莽認為上古堯舜禹先王時代,聖人名字都是兩個字。為了學習先賢,王莽下令國人改名,姓名一律取單字。從此這種規定就流傳下來了。尤其在貴族當中更以此為標準。

    當然有人會說三國人物中也有名字是兩個字的。的確如張世平、馬元義、嚴白虎、曹安民、呂伯奢、王子服、吳子蘭、黃承彥、邢道榮等等。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由於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很快被劉秀推翻。所以這些政策並沒有執行多久。更何況過了上百年時間。漸漸的有人也不再遵守這個規定了!到了兩千多年的今天,不遵守這規定的人更多了吧!你的名字幾個字呢?!

  • 18 # 逍遙無極K飄儛

    龐德公,黃承彥,吳子蘭,王子服,蔣義渠,程遠志,裴元紹,尹大目,眭元進,石廣元,嚴白虎,刑道榮,胡車兒,胡赤兒,郭攸之,馬元義,武安國,張世平,呂伯奢,呂威璜,博士仁,曹安民,兀突骨,阿會喃,沙摩柯,董茶那,軻比能,呼廚泉基本這些。

  • 19 # 李柒夜

    有兩個字的人。

    古代人名字有名和字。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字常常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裡的。自己稱呼用名,外面稱人用字。

    不止《三國演義》,大家仔細注意下歷史,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我們所熟知的名字也大都是單字。

    李耳、孔丘、孟軻、墨翟、韓非、孫武、吳起、孫臏、蘇秦、張儀

    白起、王翦、李牧、廉頗、樂毅、田單、項燕

    李斯、蒙恬、蒙毅、章邯

    陳勝、吳廣、項羽、范增、龍且、季布、鍾離眛

    劉邦、蕭何、張良、韓信、英布、彭越、樊噲、曹參

    劉徹、陳湯、李廣、李陵、衛青、東方朔、主父偃

    劉秀、雲臺二十八將全部單字

    在這時候單字的人簡直是太多了,找個雙字的竟然是不好找。而這個單字的這個字應該叫名,像張良,字是子房。兩個字的名字就沒有後面這個字了,像霍去病、董仲舒。

    《三國演義》裡面人物大多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也是一樣的情況,都說王莽規定的,或許有這個原因吧,但是以前也是這個情況。

    三國中,我們最熟悉的曹操、孫權、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人,和以前也是一樣的,別人稱呼時也是孟德、仲謀、玄德、雲長、翼德、子龍、孟起。

    當然,三國中還是有一些兩個字的人的,只是都不太出名。

    零陵上將邢道榮,不就是兩個字,怒罵諸葛亮,再挑戰張飛,力拼趙雲。

    呂伯奢,曹操殺他一家,還說出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嚴白虎,其實真實的原名“嚴虎”,別號“白虎”,《三國演義》直接“嚴白虎”為名。

    裴元紹,黃巾起義失敗後,與周倉一同落草當山賊,被趙雲刺死。

    程遠志,黃巾軍將領,被關羽砍死。

    黃承彥,黃月英之父,諸葛亮的岳父,曾在八陣圖中救出了陸遜。

    黃月英,諸葛亮的老婆。

    孫尚香,劉備老婆。

    李春香,侍郎黃奎之妾。

    龐德公,是名士司馬徽的朋友,與龐統是叔侄。

    戲志才,曹操的謀士。

    吳子蘭,參與了董承衣帶詔殺曹操,被曹操發現後處死。

    王子服,參與了董承衣帶詔殺曹操,被曹操發現後處死。

    胡車兒,盜走典韋的雙戟。

    曹安民,曹操侄子。

    蔣義渠,袁紹部下將軍。

    傅士仁,劉備手下將領。

    董荼那,南蠻王孟獲的屬下,南蠻五溪洞人,第二洞元帥。

    沙摩柯,五溪蠻首領。

    呂威璜,袁紹部屬。

    眭元進,袁紹的部將。

    楊大將,袁術手下謀士。

    尹大目,魏殿中校尉。

    張世平,中山商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資助劉備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

    秦慶童,董承家奴。

    馬元義,黃巾軍首領。

    郭攸之,蜀國侍郎。

    這些都是《三國演義》中兩個字的名字,當然真實的歷史上他們可能也是單字。可能有人說上層單字的多,下層雙字的也會有很多,難道關羽、張飛、郭嘉那麼一大批人出身都比較好嗎,很多人不還是貧苦出身。

    這種現象到南北朝時有些改變,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裴松之、顧愷之、劉牢之、陳慶之,這一大批之字名人,並且名是兩個字照樣還有字。但是還是有著大批單字名人,高洋、桓溫、祖逖、劉裕、宇文邕。

    隋唐時期兩個字的名字就比較多了,賀若弼、史萬歲、韓擒虎、李世民、李隆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侯君集;單字也是很多,楊堅、楊廣、李淵、秦瓊、尉遲恭、李靖、李白、杜甫、李賀、孟郊、王維。

    再往後也是差不多現象,單字的還是很多,岳飛、岳雲、徐達、朱棣、楊漣、沈煉、海瑞、于謙等等。

    越往後,兩個字的名字越來越多,有些也是因為稱呼的原因,像劉伯溫就是叫劉基。不過總體來說三國時期和往前時期單字比較多。

  • 20 # 青蘿無雙

    有!而且還不少,例如:崔州平 石廣元 曹安民 眭元進 王子服 濮陽興 龐德公 吳子蘭 傅士仁 裴元紹 秦慶童 刑道榮 嚴白虎 楊大將 張曼成 程遠志 董塗那 阿噲喃 金環三結 軻比能 沙摩柯 兀突骨 忙牙長 木鹿大王 帶來洞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草在醫藥上運用廣泛,如何大面積人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