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eo斌209216225
-
2 # 種花家社會人
鄭和,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馮保。掌權後支援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鑑圖說》、《四書》等很多書。
張敏。明憲宗當時寵著萬貴妃,而萬貴妃心狠手辣,如果別的妃子生下兒子肯定會遭遇毒手,所以紀淑妃生下明孝宗後給張敏,張敏保護一直保護他。
-
3 # 知常容
明代名聲最好知名度最高就屬三寶太監鄭和了,我估計這是歷史上面唯一一個所有人都認為是正面形象的太監了。鄭和下西洋在歷史上面是濃濃的一筆。宣揚了我們中華國威,宣告了大明的強悍。
因為在歷史上面有好名聲的太監真的不多,壞名聲太監很多,不是很多是太多了。比如像我們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良者蔡倫,他的人品就是很那個。還有三國時期的那個黃皓,明代的大太監歲魏忠賢等等。
明代還有一個太監名聲還是很不錯的,那就是馮保,很多人沒聽過馮保這個名字。但是張居正你肯定聽過,他是明代的著名改革家,推行的一鞭法之所以那麼順利,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馮保的全力支援。我覺得馮保這個人真的應該好好宣傳一下。
他書法頗佳,通樂理、擅彈琴,平反昭雪了許多冤案。不過很可惜的是像他這麼一代賢良的宦官,最後因為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
-
4 # 明史林泉
陳矩。
此人從嘉靖時期一個普通太監一直做到萬曆年間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還管著東廠,所以權力極大地位極高,很容易成為魏忠賢汪直那樣的大奸。
不過陳矩為人十分正派清廉,處事公正,有時也能匡正朝廷之失,真是太監中的清流。
他的事蹟被他的屬下太監劉若愚記載在【酌中志】裡。
劉若愚是一位博學的太監,他的酌中志到今天依然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例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大量引用和參考酌中志。
-
5 # 讀讀寫寫自嗨
從電視劇裡我們看到明朝的宦官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專橫的,向王振,魏忠賢,汪直,劉瑾這都是禍國殃民的大太監,拿那明朝有沒有好的宦官呢?答案當然是有的。
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鄭和,鄭和7次下西洋,為中西世界的文化交融立下了不世之功。下面咱們說說別的宦官。
陳矩,在明神宗在位的萬曆三十一年被認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也就是東廠的頭,權利極大,他自幼進宮,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劉矩多虧有個好師傅,培養出一個濟世安民,治理國家的志向。
一般太監稍微一得勢立馬耀武揚威,尤其出宮辦事,返鄉之時,必定要招搖過市,沿途路過的城池鄉里必定要去當地的政府吃拿卡要,但陳矩有一次出門辦事,回鄉上墳,既不擾民也不驚動縣官。
身為東廠頭頭,朝中大員見了陳矩按理也要怕三分,生怕在他面前說錯一句話,把一家老小都搭進去,但陳矩從不利用東廠亂抓人,冤案也是很少發生。陳矩還力圖改變時政中的弊端,在礦稅橫行的情況下,為被處罰的人求情,減免刑罰。
陳矩死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很多人都來棺前祭奠,足可見人們對他的敬重。
-
6 # 堅持是種能力
明朝有名的,而且名聲又好,又有突出貢獻的也就是鄭和了。鄭和七下西洋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建交,不僅讓大西洋知道了大明帝國,還順便把當地的海盜給剿滅了。你說牛逼不牛逼。
-
7 # 小奇侃侃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他就是七下西洋的鄭和。鄭和是雲南人,並且還是一個回族的人,他為朱棣立下戰功,所以被賜姓為“鄭”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共下西洋七次,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壯舉,被封為“三寶太監”。
除了鄭和還有一個馮保。在隆慶皇帝駕崩時,他被認命為顧命大臣,要知道,他可是一個太監,並且他還是張居正的政治盟友,並且他的文化修養很高。不過,最後,他被萬曆皇帝嫉妒,在流放途中病死了。
除了以上兩位還有一個王安,此人為人非常的正直,明熹宗就是他送上位的。最後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陪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上吊的太監王承恩。
就連一個太監都能如此忠心,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小人當道!
-
8 # 青言論史
明朝是個宦官勢力比較猖獗的時代。雖然說宦官裡面,心理陰暗甚至變態的比較多,但也絕對不是全都是壞蛋,這其中也有些比較好的太監,根據時間順序整理一下:
1、鄭和、王景弘:鄭和下西洋到底有多偉大,這裡我就不做贅述了,因為能誇三天。只是要提一點,在歌頌偉大的鄭和的時候,也別忘了他忠心耿耿的搭檔和副手王景弘。
2、侯顯:鄭和是朝南洋進發,而侯顯比他還厲害,他不但下過西洋,還去過西藏。從青藏高原到印度洋,都留下了這位外交家的身影。
3、金英、興安:宣宗朝兩個著名的好太監,雖然在正統年間被王振壓制,但是在土木之變以後,正是他們對於謙的全力支援,才使北京保衛戰有了打贏的底氣。
4、懷恩、張敏:一對保護了漢人最後一個賢君朱佑樘的好太監,他們面對肆意妄為的萬貴妃,不惜用自己的官祿乃至生命,換來了小皇子的安全。
5、陳矩:儘管明神宗時期,太監禍國已經逐漸顯露出苗頭,但是他卻是其中難能可貴的好太監,他不貪墨,更利用自己東廠太監的身份,保護了無數無辜的百姓。在他卸任的時候,本來人滿為患的東廠監獄裡,竟然長出了不少的青草。
6、王安:光宗皇帝的貼身宦官,更是東林人最好的朋友。如果他的主子能多幹幾年,大明的江山也許還能多坐幾天。如果他有什麼錯的話,就是信任了一個叫李進忠、後來改名魏忠賢的太監。
7、王承恩:明代最後一個好太監,他和周皇后一起,苦勸了崇禎很多次,但崇禎沒聽過一句勸,也許大明的氣數真的盡了吧。
-
9 # 星辰小故事
明朝太監很出名,大家一聽太監,立即想到禁衣衛、東廠、西廠什麼的,感覺都是非常壞的人,其實不然。畢竟太監很多,壞的不少,但好的太監也同樣不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太監他們是怎樣憂國憂民,保護忠良的。
鄭和,明成祖時期太監,又名三寶,是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大名鼎鼎的鄭和七下西洋,為大明王朝打通了中國到南洋乃至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把中華大地的文明傳遞到了南洋,遠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航海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為大明王朝的世界影響力做了了不朽的貢獻。
黃錦,明嘉靖時期太監,一直伴隨在嘉靖的身邊。與大清官海瑞同處一時代。後來由於海瑞大罵嘉靖,嘉靖一生氣就要處死海瑞,此時黃錦在旁邊說“海瑞諫言前,自知難逃一死,在家中已備棺材,等待朝庭治罪,如果現在治罪,豈不正得了他的夙願”。黃錦變相地救了海瑞一命。忠厚的黃錦一生擔任過秉筆太監,提督東廠,權勢極大,但能夠識得忠良,並能自我約束。
陳矩,明神宗時期太監,是在明神宗時期有名的賢宦。為人忠厚,淡泊名利,不計個人得失,他出京辦事從不擾民,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用中有權卻從不亂用。
-
10 # 轟趴館累壞了
由於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太監不是陰陽怪氣低三下四,就是武功高強、把握朝政、無惡不作。
我們形象中的太監1陰柔冷漠
在我國曆史上歷朝歷代均有宦官干政弄權,其中東漢、唐朝和明朝三個朝代深受其亂,特別是明朝宦官更是無惡不作,氣焰囂張到一個新高度。
我們印象中的太監2陰陽怪氣
在明代由於東西廠的惡名廣為流傳,再加上王振、劉謹、魏忠賢等禍國殃民的太監,使我們有了明代的宦官都是怙惡不悛之輩的潛意識,其實明代還是有一些發揮了積極作用的,形象正面的宦官。
我們印象中的太監3武功高強
第一個便是我們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鄭和原名馬和,小名馬三寶,是雲南的回族人。他小時候便被明軍擄掠,後來到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小太監,因為靖役之難有功,深受朱棣寵信。後來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宣明的大明國的天威皇恩,完成了偉大的航海壯舉,比西方殖民者的地理大發現整整早了一百多年。
真實中偉大的鄭和
第二個便是萬曆年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馮保了,馮保最大的功績便在於他是明代著名首輔張居正的堅定盟友,他支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挽回頹勢,延續了大明遍的囯祚。除此之外,馮保還有很高的文學素養,而且精通樂理,修整了眾多書籍,位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萬曆初年的政壇最強搭檔張居正首輔和馮保首席太監
好了,就介紹一下這兩個好的宦官吧,看來我們看待問題還是不能一棍子打死,死太監裡也是有對歷史對人民有貢獻的人嘀!
-
11 # 歷來現實
《明史·宦官傳序》裡記載:明代宦官,“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
先不說他們三個,先說張敏。
張敏
可能沒有同名香港影星的美好面孔,但太監張敏卻有一顆美好心靈。成化帝朱見深一直搞姐弟戀,萬貴妃跋扈到自己不生育、也不讓別人生育的地步,幸虧朱見深偶遇紀女史,幸了,懷了,生了。紀姑娘讓太監張敏把兒子抱走給溺死,張敏不捨得,冒死偷藏起來,餵養長大。過了六年,朱見深有一天長吁短嘆,我都快老了,怎麼還沒兒子?
張敏恰好在旁邊,其實他心裡有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但只能告訴朱見深那個好訊息——陛下已經有一個白白胖胖的六歲兒子了。
張敏後來選擇獨自承擔了壞訊息——吞金自殺,他知道逃不過萬貴妃的報復。
鄭和七下西洋期間,王景弘、洪保兩名太監也曾以正、副使身份多次參與下西洋過程。
阮安,越南籍太監,永樂年間,負責設計修建了北京紫禁城,正統年間再修三大殿,建造各城門,以及京師地區各種大型基建專案。
高忠,嘉靖年間大興土木,重修皇宮各大殿和皇陵,高忠當時是內官監太監掌監事,負責督造事宜。
馮保是萬曆首輔張居正的政治盟友,掌管東廠期間,會同三法司進行全國“大熱審”,針對許多冤獄給予平反昭雪。
賢者陳矩在萬曆年間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管東廠,好好的特務頭子不做,反而要學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策略,在他掌管東廠這段時間,是東廠最不務正業、抓人最少、京師秩序最平穩的一段時期。
賢者李芳是穆宗內官監太監,他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敢於彈劾工部尚書貪汙那件大案。
賢者懷恩任事恭謹、廉潔奉公,敢於保護朝中正直的大臣,也配合張敏參與過保護六歲的朱佑樘。
王安身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人剛直不阿,深受東林黨人楊漣、劉一燝等敬重,後被魏忠賢與客氏設計拔除。
曹化淳,崇禎除掉魏忠賢后,重用曹化淳,此公也未負皇恩,把魏忠賢定的2000件冤假錯案予以平反。曹化淳被很多人記住的事蹟,應該是流傳甚廣的“曹化淳開城門放李自成進城”,而李自成進城之時,曹化淳都隱退回鄉居住6年了,老曹處理了那麼多冤假錯案,最後自己卻背上了天大的一樁“冤假錯案”。
王承恩,甭管電視劇怎樣戲說,也甭管他在之前如何籍籍無名,甭管他在京師保衛戰中多麼碌碌無為,就憑著主動上吊,給崇禎殉葬這一件事例,歷史就會記住他的忠誠。
京師城破之時,在最後的正名之戰中,千餘太監戰死,一百餘人自殺,沒有幾個能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可以想見,留下了較好的名聲。
-
12 # 寸心文創
說到宦官,尤其是明朝的宦官,基本印象都是魏忠賢、劉瑾、王振此類專橫跋扈、禍國殃民的太監,其實明朝名聲較好的宦官也有不少。
首先就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鄭和。
鄭和:七下西洋,出使外邦,殲滅海盜,友好通和,在永樂年間,為中國航海事業和封建王朝最後一個“萬邦來朝”的局面做出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其次就是王景弘,與鄭和多次出使西洋,鄭和病逝後,在宣德九年,王景弘以正使身份最後一次出使西洋,他與鄭和同樣是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汪直:歷史名聲不好,但在國家利益面前,卻能分得清輕重。由於備受明憲宗寵信,作為首位“西廠提督”,專橫跋扈,隻手遮天,時人無不“談汪色變”。但汪直也有正能量的一面,時任福建建寧指揮使楊曄跟他老子縱橫鄉里,被告發後,楊曄上京打算賄賂京官,但汪直卻將楊曄和受賄大臣嚴刑拷打,進行嚴懲。
素有“明朝第一清官”的楊繼宗因不肯向汪直的跟班行賄,汪直故意嘲笑楊相貌醜陋。楊繼宗卻諷刺汪直身體不全。這對太監可以說是極大的侮辱了,但汪直聽完,不僅沒有發怒,還在憲宗面前誇讚楊剛正廉潔,楊繼宗直接被明憲宗破格升遷為浙江按察使。
而在軍事上,汪直更是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韃靼多次侵犯邊境,汪直因此多次受命,作為監軍,每次都大獲全勝。雖然專橫跋扈,但大事卻從不糊塗,說到底汪直也不過是皇帝權利的延伸罷了,需要就用不需要就撤,總之,寸心認為汪直功大過。
馮保:明穆宗病逝後,作為顧命大臣,與張居正,太后組成政治“鐵三角”,培養了萬曆皇帝,極力支援張居正的改革,對於萬曆初期明王朝最後一次“中興”有較大的貢獻。但由於自己和張居正貪汙受賄,不能潔身自好,卻要求年幼萬曆皇帝要恪守君王之道,被成年後的萬曆所不喜。張居正死後,馮保勢微,逐漸失勢,死後同張居正一樣被抄沒家產。
王承恩:此人不必多說,崇禎帝殉國時,陪著他的就只有這個太監,忠心耿耿,不言而喻。
以上是歷史上以及影視劇中較常被提及的名聲較好的太監,雖然有的有缺點,但家國大事絕不含糊,因此寸心將他們都一併列入了,其他諸如懷恩、李芳、陳炬等等“賢宦”就不一一列舉了。
-
13 # 宋安之
明朝國祚276年,宦官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宦官亂政誤國似乎成為明朝的政治符號之一,但是任何事情有黑就有白,今天我們來說說明朝那些好的宦官。
明朝賢宦有成祖時期的鄭和下西洋、憲宗時期忠心救主的宦官張敏、嘉靖帝時期巧言救清官海瑞的宦官黃錦、萬曆帝時期幫助千古一相張居正改革的宦官馮保、崇禎帝悲涼落幕之時陪其一起赴死的宦官王承恩。
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成祖時期有名的宦官,深得成祖朱棣的寵信,最大的功績就是下西洋,是永樂盛世的一大體現,宣揚了明朝國武,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最遠到達過非洲,更有說法稱是鄭和最早發現的美洲、澳洲、南極洲。
忠心護主張敏。
張敏為明憲宗時期的宦官,明憲宗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奶媽控,繼位後封自己的奶媽萬貞兒為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本來想立為皇后受到朝野上下反對而退而求其次,萬貴妃一心想要生個兒子成為太子,結果好不容易生下一個還早夭了,之後萬貴妃懷著嫉妒心情就開始在後宮興風作浪,凡是懷有皇帝子嗣的都逼其墮胎。
當時明孝宗的生母紀氏偶爾被憲宗一夜風流以後就懷孕了,萬貴妃知道了就開始逼其墮胎,紀氏人緣還不錯,派去的宮女不忍心加害就騙萬貴妃紀氏只是得了怪病並非懷孕,後來紀氏生下孝宗後,紙裡包不住火還是讓萬貴妃知道了,就派宦官張敏去溺死新皇子,結果張敏並沒有加害於皇子,反而偷偷餵養皇子,最終這位皇子有驚無險的渡過了難關,被憲宗相認,但張敏害怕萬貴妃報復,不久就自殺了。
張敏忠心如此,真是古之罕見。
巧言救清官海瑞的宦官黃錦。
黃錦是明世宗嘉靖帝幼年的伴讀,可以說是嘉靖帝的心腹加發小,嘉靖帝繼位後身份也跟著水漲船高,後成為太監中等一號人物掌司禮監事兼總督東廠,但是掌權期間並沒有亂政朝廷,反而是兢兢業業並且多行善事。
黃錦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救下海瑞,大清官海瑞當時上“治安疏”將嘉靖帝罵的狗血噴頭,稱之為: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嘉靖帝當時火冒三丈啊,要馬上抓海瑞治罪並說別讓他跑掉。當時黃錦在旁邊說海瑞自知該死,已經提前買好了棺材,與妻子訣別了,奴僕們也散了,並沒有想逃跑。雖然並沒有直言救海瑞,但是側面說話救了海瑞一命。
經過黃錦側面勸阻後,嘉靖帝消氣以後,多次反覆看海瑞的治安疏,最終只是將海瑞下獄並沒有治其死罪。
幫助千古一相張居正改革的宦官馮保。
馮保一代賢宦,萬曆帝時期的頭號宦官,擁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並且大權在握而不胡作非為,還支援當時張居正改革,使張居正整合當時朝廷三方勢力,大臣中自己獨大,宦官勢力中馮保支援,皇權中萬曆帝當時年幼,實際當家人李太后支援,獲得了幾近於皇帝的權力,才大刀闊斧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是晚明一場自救運動,客觀上為明朝續命幾十年,如果沒有馮保支援是不可能放手去做的,所以說馮保的功勞很大。
王承恩。
崇禎帝時期宦官,忠心耿耿,在李自成攻進北京,明庭大勢已去時並沒有逃跑,而是受帝命提督京營守城,鎮守時連斃數人,後又陪著崇禎帝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當時時局混亂,只有王承恩一個人陪著崇禎帝,崇禎帝自縊死後,王承也跟著自縊而死。
王承恩忠心如此,可以稱之為千古忠宦。
以上五位宦官只是明朝諸多賢宦中的一小部分,鑑於篇幅有限,就先介紹這些。
-
14 # 只愛潘多拉
明朝名聲比較好的宦官,據《明史》的《宦官傳》的說法,“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這三個得到《明史》的稱讚,是名聲最好的。
懷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綸族弟也。宣宗殺綸,並籍恩父太僕卿希文家。恩方幼,被宮為小黃門,賜名懷恩。憲宗朝,掌司禮監。時汪直理西廠,梁芳、韋興等用事。恩班在前,性忠鯁無所撓,諸閹鹹敬憚之。員外郎林俊論芳及僧繼曉下獄,帝欲誅之,恩固爭。帝怒,投以硯曰:「若助俊訕我。」恩免冠伏地號哭。帝叱之出。恩遣人告鎮撫司曰:「汝曹諂芳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徑歸,稱疾不起。帝怒解,遣醫視恩,卒釋俊。會星變,罷諸傳奉官。御馬監王敏請留馬房傳奉者,帝許之。敏謁恩,恩大罵曰:「星變,專為我曹壞國政故。今甫欲正之,又為汝壞,天雷擊汝矣!」敏愧恨,遂死。進寶石者章瑾求為錦衣衛鎮撫,恩不可,曰:「鎮撫掌詔獄,奈何以賄進。」當是時,尚書王恕以直諫名,恩每嘆曰:「天下忠義,斯人而已。」憲宗末,惑萬貴妃言,欲易太子,恩固爭。帝不懌,斥居鳳陽。孝宗立,召歸,仍掌司禮監,力勸帝逐萬安,用王恕。一時正人匯進,恩之力也。卒,賜祠額曰顯忠。懷恩,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太僕卿戴希文因受兵部侍郎戴綸案牽連被抄家,懷恩因此被閹割後成了太監。據《明史》記載,懷恩在憲宗朝掌司禮監,為人“性忠硬無所撓,諸閹敬憚之。”《明史》記載了他幾件事情,都是營救忠臣,讚頌賢臣,拒絕受賄的事,特別是當憲宗晚年想要廢太子時,他堅持擁護太子的立場,穩定了政局。孝宗年間,他成為太監首領,積極與外廷忠臣合作,《明史》說當時“一時正人匯進,恩之力也”。
李芳,穆宗朝內官監太監也。帝初立,芳以能持正見信任。初,世宗時,匠役徐杲以營造躐官工部尚書,修盧溝橋,所侵盜萬計。其屬冒太僕少卿、苑馬卿以下職銜者以百數。隆慶元年二月,芳劾之。時杲已削官,乃下獄遣戍,盡汰其所冒冗員。又奏革上林苑監增設皂隸,減光祿歲增米鹽及工部物料,以是大為同類所嫉。而是時,司禮諸閹滕祥、孟衝、陳洪方有寵,爭飾奇技淫巧以悅帝意,作鰲山燈,導帝為長夜飲。芳切諫,帝不悅。祥等復媒孽之,帝遂怒,勒芳閒住。二年十一月復杖芳八十,下刑部監禁待決。尚書毛愷等言:「芳罪狀未明,臣等莫知所坐。」帝曰:「芳事朕無禮,其錮之。」芳錮,祥等益橫。前司禮太監黃錦已革蔭,祥輒復予之。工部尚書雷禮劾祥:「傳造採辦器物及修補壇廟樂器,多自加徵,糜費鉅萬。工廠存留大木,斬截任意。臣禮力不能爭,乞早賜罷。」帝不罪祥,而令禮致仕。衝傳旨下海戶王印於鎮撫司,論戍,法司不預聞。納肅藩輔國將軍縉貴賄,越製得嗣封肅王。洪尤貪肆,內閣大臣亦有因之以進者。三人所糜國帑無算。帝享太廟,三人皆冠進賢冠,服祭服以從,爵賞辭謝與六卿埒。廷臣論劾者,太常少卿周審怡以外補去,給事中石星、李已、陳吾德,御史詹仰庇,尚寶丞鄭履淳,皆廷杖削籍。三人各蔭錦衣官至二十人,而芳獨久繫獄。四年四月,刑科都給事中舒化等以熱審屆期,請宥芳,乃得釋,充南京凈軍。李芳,穆宗時的內官監太監。他的為人“持正”,經常揭發太監們貪汙工程款項,被太監們嫉恨,穆宗即位後不理政事,每晚都搞宴會,喝得大醉,他經常勸阻穆宗,引得穆宗不高興,最後被下獄關到刑部大牢多年。在這三個“好太監”中,他是下場比較慘的一個。
陳矩,安肅人。萬曆中,為司禮秉筆太監。二十六年提督東廠。為人平恕識大體。嘗奉詔收書籍,中有侍郎呂坤所著《閨範圖說》,帝以賜鄭貴妃,妃自為序,鋟諸木。時國本未定,或作《閨範圖說》跋,名曰《憂危竑議》,大指言貴妃欲奪儲位,坤陰助之,並及張養蒙、魏允貞等九人,語極妄誕。逾三年,皇太子立。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自朝房至勳戚大臣門,各有匿名書一帙,名曰《續憂危竑議》,言貴妃與大學士朱賡,戎政尚書王世揚,三邊總督李汶,保定巡撫孫瑋,少卿張養志,錦衣都督王之楨,千戶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結,謀易太子,其言益妄誕不經。矩獲之以聞,大學士賡奏亦入。帝大怒,敕矩及錦衣衛大索,必得造妖書者。時大獄猝發,緝校交錯都下,以風影捕系,所株連甚眾。之楨欲陷錦衣指揮周嘉慶,首輔沈一貫欲陷次輔沈鯉、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屬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戶蔣臣捕生光至。生光者,京師無賴人也,嘗偽作富商包繼志詩,有「鄭主乘黃屋」之句,以脅國泰及繼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訊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治無完膚。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當死,且獄無主名,上必怒甚,恐輾轉攀累無已。禮部侍郎李廷機亦以生光前詩與妖書詞合。乃具獄,生光坐凌遲死。鯉、正域、嘉慶及株連者,皆賴矩得全。 三十三年掌司禮監,督廠如故。帝欲杖建言參政姜士昌,以矩諫而止。雲南民殺稅監楊榮,帝欲盡捕亂者,亦以矩言獲免。明年奉詔慮囚,御史曹學程以阻封日本酋關白事,繫獄且十年,法司請於矩求出,矩謝不敢。已而密白之,竟重釋,餘亦多所平反。又明年卒,賜祠額曰清忠。自馮保、張誠、張鯉相繼獲罪,其黨有所懲,不敢大肆。帝亦惡其黨盛,有缺多不補。迨晚年,用事者寥寥,東廠獄中至生青草。帝常膳舊以司禮輪供,後司禮無人,幹清宮管事牌子常雲獨辦,以故偵卒稀簡,中外相安。惟四方採榷者,帝實縱之,故貪殘肆虐,民心憤怨,尋致禍亂雲。陳矩神宗年間在掌司禮監兼提督東廠,是宦官集團的最高首領。《明史》說他為人“平恕識大體”,這對宦官來說是很高的評價了。他的特點是在辦理大臣們觸怒皇帝的案件時,經常大案小辦,重案輕辦,不搞株連,不用重刑,最後找機會營救這些大臣,所以名聲不錯。
-
15 # 問歷史
明朝最受人尊敬的太監,名氣遠超鄭和:陳炬。死後百官親臨弔唁,數萬百姓相送!
說道太監,似乎已經成為了奸臣的代名詞,很多朝代都是毀在太監的手裡,太監千年來受到很多人的鄙夷。比如著名的宦官魏忠賢、趙高等。但其實每一件事都不能一慨而論,我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存在值得讓人尊敬的太監,他的名氣不輸給鄭和,這個人就是明朝太監陳炬。
明朝皇帝被認為是最懶的,明朝有一個職位叫做秉筆太監,他們掌管婚喪祭禮儀、賞賜筆墨書畫、督導光祿司供應皇宮筵宴等事務,這個職位的要求可以說很高了。陳炬在九歲時就被送到了司禮監學習,當時頗受秉筆太監高忠的喜歡,陳炬在皇宮也算是有了靠山。高忠歷史上有記載,他是一個很正值的太監,曾經還上陣殺敵,因此一直都是陳炬的偶像。
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忠的形象對陳炬以後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萬曆十六年的時候,陳炬就被派去掌管東廠,他為人正直、有度量、能夠顧全大局,讓陳炬一下名留青史的事情是發生在萬曆三十一年的“妖書”大案。妖書案是一場國本之爭引起的東林黨爭事件,震驚了朝野內外。
之後,皇帝就將這個案子交給了陳炬,陳炬不負眾望,在這個過程中不敲詐勒索,也不殘害忠良,沒有牽連無辜,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涉事者,沒有加入任何一方勢力,可以說這個案件是被陳炬冷處理掉的。這個結果讓皇帝很滿意,直接就讓陳炬兼任掌舵東廠,可以說是太監第一人。
陳炬不光是自己這樣,他還會教導自己的手下,都說忠言逆耳,明神宗對於陳炬的話卻大多都是採納的,哪怕是提出不足,明神宗也會接納。陳炬門下有一個叫做劉若愚的宦官,因為陳炬的影響,也是為人正直,好學有文,他所著《酌中志》一書,是唯一一本流傳至今的宦官著作。
萬曆三十五年,陳炬去世,雖然陳炬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他死後並沒有厚葬,而是用立棺,像僧人一樣安葬。神宗賜諭祭九壇,祠額題為“清忠”,並頒佈了保護祠和墓的敕令,文武百官都親臨弔唁,前來送行的百姓堵塞了道路,充分表達了人們對陳炬的敬慕之情,時至今日,也還會有人為陳炬掃墓。
-
16 # 我們都是華夏兒女
明朝的太監都是皇帝的武器,皇帝用他,他才有用,不用他,只能束手就擒。皇帝需要他和文官集團對抗,所以所謂的有好名聲太監,皇帝不需要
-
17 # 東江宴翁
大部分太監都不壞,只是壞太監做大了被我們知道了。
成化年間太監張敏,在萬貴妃的滔天權勢下,硬是把朱佑樘給保護了下來。
還有跟著崇禎殉國的太監王成恩。
崇禎真假太子,太子的老師都不敢說是真的。但是陪在太子身邊的太監就敢說是真的。
-
18 # 仔仔的領悟
知道幾個,其中一個鄭和,鄭和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七次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由於在靖難之戰中為明成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被賜姓“鄭”。這位深得明成祖喜歡的宦官在明成祖上任不久就被任命出使西洋。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明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他不僅將大明朝威名名揚四海,更是為我們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為我們播撒下了強而不霸,仁愛之邦的盛名,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再者馮寶是明朝不多好太監,這位明朝著名的宦官是當時首輔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後又升職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當時他達到了人生權利的最高峰,這位識大體的太監聯手張居正,改變明朝一貫文官和宦官鬥爭的政治局面,使得張居正政令的實行暢通無阻,成功的開創了當時新政的局面,給大明王朝帶來了最富裕的十年。
-
19 # 孫海608
是好是壞 能真正善終的能有幾位 大多都默默無聞 能讓史家濃墨重彩記錄一筆的如三寶等 也有讓後代咬牙切齒影視劇中出鏡率高的的魏忠賢等 時代背景造實事造人
-
20 # 1494征服天堂
明朝最出名最被世人熟悉的幾個太監鄭和 劉瑾 王振 魏忠賢 王承恩等 譭譽都參半吧 縱觀歷史皇帝掌權大多都伴隨著宦官和文人兩大集團的較量 但是最後都是文人勝利了而他們往往掌握了寫史修史的。再者說宦官說句難聽話就是皇帝養的一條
回覆列表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宦官王國,被視之為歷史上太監禍國殃民的巔峰時代,有人甚至說大明江山是在宦官的禍害下,民窮財盡,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其實不然,明代宦官中有珠璣,除卻禍國殃民的壞太監外,也有力圖救正時弊缺失的正直太監,並不全是毒瘤。
最有名的當屬鄭和莫屬,除此之外,還有太監張永和張敏,都在明朝的歷史程序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六位明朝賢德的太監!
1、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英雄
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位的時候,為了朝政的穩定都嚴禁宦官干預政事,可朱棣起兵的時得到過宦官的支援,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後,太監們又趁機重返了政壇。永樂三年(1405年),宦官鄭和奉朱棣之命出使西洋。鄭和下西洋表面上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強大,實際上卻是為了消除朱棣心中的疑慮,出海搜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鄭和一行人順著中國的海岸線南下,一直到了南洋的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都沒有發現朱允炆的蹤跡,為了不白走一趟,鄭和決定征服周圍的小國,讓他們給明朝進貢。鄭和首先到了三佛齊島國(位於今蘇門答臘島南部),這個小國本是廣東人王道明一手創立的,但後來被爪哇國征服改名為舊港,沒過多久,海盜陳祖義又佔領了這塊地界,在當地稱王稱霸。
陳祖義一開始聽說明朝使臣送來了大禮,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好酒好肉款待鄭和,但當鄭和提出每年給明朝進貢的要求時,陳祖義卻一口回絕。堂堂大明難道還怕他一個小小的島主麼?於是明軍兩三下就制服了陳祖義,並讓周圍的小國通通俯首稱臣。
鄭和載譽而歸,朱棣興奮異常,所以沒過多久,鄭和又再次出使海外。鄭和這一次突發奇想,他帶著船隊一直朝西航行,首先到達了錫蘭國(今斯里蘭卡)。錫蘭是一個島國,島上土著人的酋長叫做亞列苦柰兒。亞列苦柰兒起初見到鄭和也是滿臉笑容,但當鄭和說明來意後,亞列苦柰兒立即沉下臉來,打起了壞主意。
亞列苦柰兒平時喜歡畜養一些猛獸,島上的居民只要惹他不高興,那麼這些豺狼虎豹就有機會美餐一頓。過了幾天,亞列苦柰兒邀請鄭和參觀猛獸打鬥,鄭和起了疑心,裝病不去。亞列苦柰兒知道計謀敗露,於是帶了千把個士兵前去襲擊明朝的大船。明軍船堅炮利,打得亞列苦柰兒的部隊鬼哭狼嚎。亞列苦柰兒不死心,又放出一群猛獸朝明軍衝來,這時,只見火箭和炮彈雨點般地落在地上,把這些禽獸炸得東倒西歪,最終,鄭和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錫蘭。
出使西洋,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鄭和不僅使得中國當時的航海技術突飛猛進,而且還開拓了遠洋貿易的線路,所以鄭和對航海事業的貢獻絕不亞於同時代的哥倫布。
2、張永——搞垮劉瑾勢力的重要人物
元老李東陽參見朱厚照,請求他停止徵收軍糧,安撫民心,朱厚照顧不得劉瑾的反對,當即採納了這個建議,然後派遣涇陽伯神英和太監張永,前去鎮壓叛黨……可大隊人馬剛走不久,京城就接到了破獲叛黨的訊息,朱厚照便讓涇陽伯神英返京,並命令張永和楊一清到寧夏安撫軍民。
楊一清在前往寧夏的途中和張永談得很投機,二人說起劉瑾的罪行都恨得咬牙切齒,於是楊一清嘆息道:“劉瑾是我朝一大禍害,可誰也拿他沒有辦法,這該如何是好啊!”張永小心謹慎地回答:“劉瑾今非昔比,他現在羽翼豐滿,爪牙遍地都是,要想剷除他的勢力並不容易啊。”楊一清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小聲地告訴張永說:“你也是皇上的寵臣,這次回京,你趁彙報工作的時候,將一份偽造的書信交給皇上。信中就寫,朱寘鐇其實是想聯合劉瑾一起造反,才害得天下大亂。我認為皇上英明神武,一定會將劉瑾繩之以法,到時候你就是流芳百世的功臣了!”
張永忽然皺起了眉頭,他擔心這樣做行不通。楊一清接著勸說道:“其他人指責劉瑾,皇上未必相信,但你的話皇上是要聽的。如果皇上不信,那麼你就大聲哭泣,以死相威脅。如此一來,皇上必定會被你打動的。”聽了這番話,張永當即堅決地說道:“好!為了報效皇上,就拿我這條老命,同劉瑾拼了!”。
3、張敏——挽救明孝宗的功臣
孩子誕生後,紀淑妃知道自己無法撫養,所以就忍著心痛把孩子交給了太監張敏,讓他將孩子處理了。張敏知道這是皇帝的骨肉,所以沒有下毒手,他將孩子藏在了密室中,獨自餵養。被廢黜的吳皇后偶然聽說了此事,也經常到安樂堂替孩子餵奶。
一無所知,所以他將唯一的兒子朱祐極封為太子,可朱祐極實在命短,沒多久就身患重病而亡,使朱見深悲痛欲絕。當時宮廷裡的很多人都知道,朱祐極的死和萬貞兒有必然的聯絡,但萬貞兒勢力龐大,爪牙眾多,因此讓知情人都成了啞巴。
轉眼間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太監張敏冒著生命危險,告訴朱見深,說他還有一個六歲的兒子,就住在西宮。朱見深喜出望外,急忙跑到西宮,抱著自己的骨肉淚流滿面,給他取名為朱祐樘,並封紀氏為淑妃。大學士商輅擔心朱祐樘會遭萬貞兒的毒害,所以上書朱見深,建議讓紀淑妃親自撫養朱祐樘。
此後,宮內喜訊不斷,邵宸妃生了朱祐杭,張德妃生了朱祐檳,還有姚安妃、楊恭妃、潘端妃和王敬妃也陸續生了男孩子。此時,最傷心的人莫過於萬貞兒了,她氣急敗壞,竟然用毒酒殺害了紀淑妃。張敏聽到紀淑妃的死訊,知道自身難保,最後吞金自殺。
此外,《明史·宦官傳序》也明確指出:明代宦官,“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
4、懷恩——穩定政局的重要人物
懷恩是蘇州府人,本來姓戴,宣德中入宮後,才賜姓懷。另說高密(今 明憲宗屬山東)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綸被殺,其父戴希文時為太僕卿,受株連被籍沒。他以幼童入宮,被閹割為宦官,賜名懷恩。由於任事恭謹,成化時提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當時汪直掌管西廠,梁芳、韋興等亦很得寵,但懷恩輩分比他們高,性情又耿直,識義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的典故來進諫;又廉潔不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
懷恩敢於保護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有個叫阿九的宦官,他的哥哥因犯罪被官員劉大夏笞打責罰。阿九向憲宗誣告,捕劉大夏入獄,全靠懷恩力救,才得釋出。員外郎林俊因觸怒宦官,被逮下詔獄,憲宗想處死林俊,懷恩於是冒死力諫,憲宗用墨硯擲他,使他頭破流血,但懷恩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態度,憲宗後來還是讓步了。
懷恩在用人上也極為嚴格。有個叫章瑾的向他行賄請求做錦衣衛鎮撫。但是懷恩說“鎮撫掌管詔獄之事,怎麼能夠以賄用人”,拒絕了這人的要求。懷恩還有過人的膽識,不迷信怪異。據說京師曾經出現一種怪物,此物“金睛修尾,狀如犬狸,負黑氣入窗,直抵密室,至則人昏迷”,以至京城驚擾。一天憲宗上朝,侍衛見怪物而譁,連皇帝都要逃跑了,懷恩卻能鎮靜的護持皇帝。在古代,立太子是關係國家根本的大事。懷恩在這一點上也能堅守正義,保持了太子地位的穩固,穩定了政局。後來懷恩死後,皇帝賜以“顯忠”的祠額來褒獎他。縱觀懷恩一生的所作所為,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5、李芳——敢於直諫的太監
李芳,明穆宗時內官監太監。因忠言進諫,惹怒明穆宗,下獄。
在隆慶年問,宦官中有兩個叫李芳的。一個掌管司禮監,參與了傾陷官員的陰謀,其行為並不見得光明。另一個就是《明史》上稱為“賢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內官監太監。一次,工部尚書徐杲等人在修理盧溝橋時,貪汙了官銀數萬。李芳查明屬實,上書劾奏,皇帝命令錦衣衛逮捕徐果審訊,追贓發遣。穆宗這個皇帝揮霍無度,每年要從民間徵發粳米4500石,白青鹽30000斤,給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李芳上奏皇帝,要求減少徵收。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並且讚揚他能夠知道節儉費用愛惜百姓。其實對於愛財如命的穆宗來說,表面上對李芳讚賞有加,而內心卻是恨他的,因為李芳影響了自己的享樂。後來又由於李芳公正無私得罪了其他一些宦官,他們在皇帝面前說李芳的壞話。終於穆宗藉口李芳在內事上無禮而把他逮捕入獄。其實,只不過是李芳敢於直諫,違背了皇帝的心願而已。
6、陳矩——力圖糾正時弊的權閹
陳矩(1539—1607),字萬化,號麟,北直隸安肅縣人。司禮監掌印太監。嘉靖二十六年(1547)被選入宮,分派在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名下,在司禮監服役,當時年僅九歲。
明神宗時期的太監陳矩,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得在宦官雲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陳矩只守著“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八個字,廉潔安靜,不擾官不害民,從不濫用權力,僅是力圖救正時弊缺失,被人稱之為“佛”。
陳矩兼掌東廠,權力很大。但是陳矩為人正派,自稱要謹守“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在萬曆十一年,出現了“妖書”大案。此案涉及到寵妃和太子,皇帝下令要窮究,許多官員想乘機陷害異己者,一時間京城人心惶惶。陳矩負責辦這個案子,他頂住了權臣的囑託,只抓了有罪的生光便結案了,拯救了大批被無辜牽連的人。他掌管東廠期間,是東廠抓人最少,京師秩序最平穩的一段時間。他生活儉樸,淡於名利,但雅重學術,愛好詩文書畫。終觀其一生,陳矩是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位權閹。
由上可以看出,在明代的宦官史上,確實出現了一部分以修身重道、匡濟天下為立身處世宗旨的宦官。他們或者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或者在政治上為明代的穩定作出了卓越貢獻,或者在文化建設上有所建樹。他們雖身處殘疾,卻能夠不隨波逐浪,不趨炎附勢,而能廉潔自律,耿介忠誠。往往在文官集團整體腐敗的過程中,一些被視為寶貴的道德信條竟然是由宦官來體現和堅持的。
他們同時期正直的官員能夠身處其中而頭腦冷靜,對當時宦官的所作所為、為人品性作出公正的評價,我們在審視明代宦官的過程中,決不可因部分宦官的竊柄弄權、納賄行惡而忽視了另一部分宦官在那樣的環境中能堅持操守的高潔品行,決不能因部分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惡劣行為而使我們形成某種僵化的思想意識,從而影響到我們對明代整個宦官階層的正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