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書香海韻

    啊~~~又到了科普時間。

    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古人嘛,就是喜歡弄一堆字啊,號啊什麼的。

    諡號

    諡號,分為官諡,和私諡。

    為東亞(包括中國、北韓、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諡號。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發展歷程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在得到廣泛認同。早期諡號為自稱,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太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廟號是太祖,習慣稱高祖)、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燁(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被叫做聖祖,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始自西元前140年,這一年是漢武帝建元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而南梁武帝蕭衍亦使用過三字的年號。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祺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只是權宜之計,不出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厲、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華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該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弒當年,唐高祖李淵強加的。

    秦始皇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等級介紹

    帝王與群臣之間有嚴格區別,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啟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諡光武帝等即是。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弘文定業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推積。

    命諡的用字,有特定的規範,不可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諡之字任意解釋。

    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諡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諡法著述在百種以上,載錄諡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

    例如:尊賢敬讓曰“恭” 純行不二曰“定”

    諫爭不威曰“德” 甲冑有勞曰“襄”

    安民立政曰“成” 佈德執義曰“穆”以上是字均含表彰之意

    名與實爽曰“謬” 不誨前過曰“戾”

    沽威肆行曰“醜” 華言無實曰“誇”

    好內怠政曰“揚” 逆天虐民曰“抗”以上字均是含貶赤之義

    安心好靜約“夷” 寬樂令終曰“靜”

    彌年壽考曰“胡” 豐年好樂曰“康”

    慈人短折曰“懷” 在國逢難曰“愍”

    蚤辜短折曰“哀” 恐懼從處曰“悼”

    以上字不含褒貶僅表境遇

    一般來講每一諡字都有若干條釋義並不限於一字一義

    群臣的諡號

    與皇帝相比,臣屬的諡號要簡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選之字,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明清兩朝群臣諡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這樣一來,諡號不僅具有特定的涵義,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眾多的諡號之中,“文正”居於首位,難怪明清時代的朝臣諸公要為謀取這一榮譽大動心思。例晚清重臣張之洞,自恃功冠群僚,當他得知曾國藩死後獲諡“文正”大感不平,憤憤然道:“如滌生(曾國藩字滌生)者,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該得諡如何?”可憐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後,竟然僅得諡“文襄”,不但遠比不上曾國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鴻章的“文忠”還低了十多級。

    詳細介紹諡號的物件

    官諡的資格

    西周東周的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諡資格;

    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諡資格;

    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諡資格;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得諡過程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比如明崇禎帝的諡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諡號為“莊烈帝”。

    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諡。諡(亦作諡)號,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諡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諡的範圍也不限於帝王。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姓子名辛,《史記.殷不紀》說:「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後人敘史時加添的,並非諡號;「紂」可能是同人給他的惡諡。周代有諡,則確鑿無疑,第一代周王姬發諡武,史稱周武王。秦朝曾經廢諡號。秦始皇認為,讓諡是以子(嗣皇帝)議父(先帝)、以臣議君;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諡號(亦無廟號),對大臣也不賜諡。及至漢初又恢復諡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諡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諡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煬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按前人記載,議諡是在將葬之時。未死而諡的特別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弒父,諡父為靈,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太子即改諡為成(史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諡為貞子、析朱鉏為成子(子是爵位)。二人生而得諡說,也屬例外。親貴、大臣死後賜諡,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明清則由禮部擬諡,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帝王美諡無過於文、武,大臣之諡極於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議諡的爭論。最初太常博士擬為文正,後司馬光反對而改為文莊。

    朝廷賜諡,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諡號貞褊,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諡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諡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諡論,改諡繆醜,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諡。換句話說,獲得請諡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諡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讚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諡隨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諡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諡,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諡。除了正式的諡號外,也有私諡。私諡始於東漢。私諡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諡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宋明時期私諡也屢見不鮮。

    諡號的含義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三種。

    美諡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諡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摺疊諡號的字數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六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二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摺疊逸周書·諡法解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佈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徵為嚴。

    叡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

    屢徵殺伐曰莊。以嚴釐之。

    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閒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冑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釐。深故能受。(本作僖,史記均寫作釐,今簡化為釐。古文中涉及仍作釐)

    有罰而還曰釐。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莊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強甚於剛。

    彊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慧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發,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失志無轉,則以其明,餘皆象也。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秉,順也;就,會也;忄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虛也;澼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諡號的規則

    有關工具書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諡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恭親王奕欣的諡號為:忠

    包青天的諡號為:孝肅(宋仁宗在包公死後賜給他的諡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其他資料中國曆代皇帝諡號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安: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於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比: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誠: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衝:幼少在位曰衝;幼少短折曰衝

    崇:能修其官曰崇

    純: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慈: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愛曰刺;復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聰: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達: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大:則天法堯曰大

    戴: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蕩:好內遠禮曰蕩;狂而無據曰蕩

    悼: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慄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過曰鼎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於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靜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諮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禮執義曰端;聖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幹:犯國之紀曰幹

    剛: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高: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革:獻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眾曰公

    恭: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廣: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暠:綜善典法曰暠

    和: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厚: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胡: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懷: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桓: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荒:凶年無谷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睏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惑: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誇志多窮曰惑

    基:德性溫恭曰基

    堅: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儉:菲薄廢禮曰儉;節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簡: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

    節:好廉自克曰節;不侈情慾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能固所守曰節;謹行節度曰節;躬儉中禮曰節;直道不撓曰節;臨義不奪曰節;艱危莫奪曰節

    介:執一不遷曰介

    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靖: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開:通道輕仕曰開

    凱:中心樂易曰凱

    康: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考:大慮行節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寬: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匡: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曠:審音知化曰曠

    類: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禮: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曰禮;審節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理: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

    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良: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懋

    密: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閔:慈仁不壽曰閔

    敏: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慧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繆: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穆: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寧: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佈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闢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齊:執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莊曰齊

    祁: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遷: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強: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梁光祿大夫江革諡“強”。

    欽: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勤: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不怠曰勤;勤行世業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清: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頃: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敏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愨: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裡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確:執德不惑曰確;執德不回曰確

    讓: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榮: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後利曰榮

    容:寬裕溫柔曰容

    柔: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傷: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殤: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商: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紹:疏遠繼位曰紹

    深:秉心塞淵曰深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靚王姬

    聲: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聖: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虛己從諫曰聖;敬祀亨禮曰聖;行道化民曰聖;窮理盡性曰聖;窮神知化曰聖;通達先知曰聖;大而化之曰聖;博施濟眾曰聖;極深研幾曰聖;能聽善謀曰聖;裁成天地曰聖;睿智天縱曰聖;百姓與能曰聖;備物成器曰聖;備道全美曰聖;神化難名曰聖

    勝:容儀恭美曰勝

    世: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鹹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舒: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庶:心能制義曰庶

    順: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於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自然曰順

    舜:仁聖盛明曰舜

    思: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闢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素:達禮蔽樂曰素

    太:克啟行禩曰太

    泰: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通: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溫: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息:謀慮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賢: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顯: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憲: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

    獻: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慧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

    襄: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向:簡易多聞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幹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修:勤其世業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曰修

    虛: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宣: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玄:含和無慾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遜:謙和善讓曰遜

    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堯:翼善傳聖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野: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儀:善行足法曰儀

    夷: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義: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後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逸:隱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翼: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懿:溫柔賢善曰懿;溫和聖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隱: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嬰:恭儉好禮曰嬰

    雍:居敬行簡曰雍

    勇: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友:睦於兄弟曰友

    俞:愚智適時曰俞

    禹: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圉:威德剛武曰圉

    裕: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譽:狀古述今曰譽

    淵:不幸短命曰淵;沉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沉幾燭隱曰淵

    元: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啟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遠:疏遠繼位曰遠

    願:思厚不爽曰願;弱無立志曰願;敗亂無度曰願;忘德敗禮曰願;柔無立志曰願

    章: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聖問達道曰昭;聖德嗣服曰昭;德業升聞曰昭;智慧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貞: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恆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質: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智: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終: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紂:殘義損善曰紂

    專: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莊: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

    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縱: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

    相關工具書

    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諡年諱諡》、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諡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著名古人的諡號

    范仲淹——文正

    司馬光——文正

  • 2 # 董先生1978

    搜了個諡法解給你:

    諡法在剛興起的時候,沒太嚴密的規定,一般只是後人對先人功績的懷念,沒有惡諡。諡號的善惡,是在周召共和時產生的,如當時的厲王。春秋時代,諡法逐漸制度化,出現了所謂的“子議父,臣議君”。這時的諡法,由於國家的眾多,各國的標準也不同,有寬有嚴,不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諡號的善惡,根據諸侯的形跡來定。在時間上說,各國一般都是前期給諡號時候嚴,後期逐漸放寬了標準,也許是因為權力下移的原因吧。

    從孔子時候起,儒家有意識地把諡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調整人際關係的手段。在《論語》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孟子又對這一點加以發揚光大。和孟子同時產生了偽託周公做的被編入《逸周書》的《諡法解》,這本書是諡法在後來的重要依據。

    秦時,秦始皇不打算讓後人議論自己,廢除了諡法。漢朝的時候又重新興起,並且十分的嚴格。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諡法逐漸向平民化發展。到了唐宋時期,諡法發展到了極致。到了明清時期,諡法成了皇帝一個人的工具。

    士大夫好名,不論是生前死後,都需要。作為統治者,為了籠絡人才,採取了兩種手段,一是在生前給士大夫以高官厚祿,再就是給士大夫死後一個諡號。漢時的諡號,一般只有一個字,在後面加侯字。也有兩個字的,不過比較少。例如諸葛亮,諡為忠武侯。因為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忠武成了士大夫追求的目標。一般來說,漢時的諡號給得比較晚,一般在士大夫死後幾年,蜀國只有諸葛亮、蔣琬、費禕、法正是例外,死時就給了。

    諡號的授予,也要根據士大夫的地位,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給的。晉時的最好諡號是文獻,因為王導得到了。唐時是文貞,唐時的幾個名臣基本上都是這個諡號。宋時因為避諱,改為文正。范仲淹死後,諡為文正,因為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響,文正成為此後士大夫的追求。清代時候,有“唯‘文正’則不敢擬,出自特恩”的說法(《清史稿·禮志十二·凶禮二·賜諡條》),例如曾國藩。

    釋義第一部分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佈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釋義第二部分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徵為嚴。

      叡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

      屢徵殺伐曰莊。以嚴釐之。

      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閒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難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恡。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冑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釐。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釐。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莊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強甚於剛。

      彊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釋義第三部分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慧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也。景,武也。施德為文。除惡為武。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餘皆象也。以其所為諡象其事行。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順也。就,會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虛也。叡,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載,事也。彌,久也。

  • 3 # 落葉紅楓

    諡號分為官諡和私諡。一般都是皇帝和大臣死了之後對這個人一生的評價,比如隋煬帝這就是貶諡而唐武宗就是褒諡,這是皇帝的諡號而大臣的諡號一般都是一到兩個字而皇帝就不同清朝是皇帝的諡號長達二十幾個字,這就有點不值錢了

  • 4 # 歷史來揭示

    諡號,為中國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等級

    帝王與群臣之間有嚴格區別,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啟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諡光武帝等即是。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弘文定業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堆積。

    命諡的用字,有特定的規範,不可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諡之字任意解釋。

    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諡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諡法著述在百種以上,載錄諡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

  • 5 # 文史磚家

    諡號是東方文化圈特有的現象,始創於周朝,秦朝時期一度中斷,自西漢恢復後一直沿用至清亡後十數載,前後綿延逾2900年。諡號制度創設的目的,主要是針對帝王將相、皇室女性生前的功績、品行等情況,用一兩個凝聚宏大含義的字詞,來對其進行蓋棺定論,意在貶惡揚善、警示後人。

    這種制度不僅實行於中國,在受中華文化影響極深的日本、北韓/南韓、越南等國也曾長時間使用,屬於中國“文化輸入”的典型案例。

    按照頒佈形式的不同,諡號又分官諡和私諡兩種。其中官諡由官府制定和頒行,其應用物件主要是帝王將相、皇室女性,屬於統治階層,但也有一部分屬於非統治階層的公眾人物、社會賢達或貞潔烈婦等等。

    私諡則是對官諡的一種補充,由民間制定和使用,其應用物件是官諡中沒有涵蓋到的部分名人(比如陶淵明被私諡為靖節先生),極端情況下還會出現一些原屬統治階層的大人物(比如溥儀死後被私諡為愍)。

    諡號最常見、也最被關注的適用群體,當然還是帝王。一般情況下,如果一位帝王不是因政變被推翻,或因生前作惡太多被殺、被廢,一般都有四個表示身份的稱號,即生前的年號、尊號,死後的諡號、廟號。而諡號,是在帝王駕崩後,繼任者按照逝去的帝王生前的功績、品行等情況,命禮部擬定數個合適的詞彙,經大朝會商議後,所選擇的一個最恰如其分的稱號。

    因為帝王有好壞之分,所以諡號自然也有美諡(又稱上諡)、中諡、惡諡(又稱下諡)之分,如文(經緯天地曰文)、武(克定禍亂曰武)、仁(慈民愛物曰仁)、康(安樂撫民曰康)等便是美諡,懷(執義揚善曰懷)、愍(在國遭憂曰愍)、悼(年中早夭曰悼)、哀(恭仁短折曰哀)是中諡,而厲(殺戮無辜曰厲)、煬(好內遠禮曰煬)、靈(亂而不損曰靈)、荒(好樂怠政曰荒)等便是惡諡。

    因為諡號有懲惡揚善、警示後人的作用,是要載入史冊、千古傳揚的,所以在重視名節的古代,很多帝王非常關心自己死後的諡號,例如楚共王羋審和魏武帝曹操便是典型。

    楚共王臨終前跟大臣們講自己治國無方,跟晉國交戰又一敗塗地,這種表現實在是辱沒先祖,所以等到他死後,要在“靈”或“厲”兩個惡諡中選擇一個,千萬不能用美諡。大臣聽後面面相覷,連番苦勸數次都沒用。

    結果等到他薨逝後,執政子囊考慮到共王雖然治國乏善可稱,但卻有政治擔當,能正視自己的錯誤,有悔過之心,便力主放棄“靈”或“厲”兩個惡諡,而改用美諡“共”(即恭,既過能改曰恭),朝臣紛紛表示贊同。

    楚子疾,告大夫曰:“...是以不德,而亡師於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歿於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先君於禰廟者,請為‘靈’若‘厲’。大夫擇焉!”莫對。及五命乃許。

    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諡之‘共’。”大夫從之。見《左傳·襄公十三年》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卻是事實上的皇帝,當年在面對群臣擁戴時,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如此看來,曹操對世子曹丕唯一的期冀,是希望他稱帝后,能給自己一個“文”的諡號,千萬不要稱“武”。

    因為“武”是開國皇帝的諡號,曹操自認為當不起,也怕背上“篡逆”漢朝的罵名。但等到曹丕即位後,偏偏給曹操加了一個“武”的諡號,讓天下誹謗的言論集於其父一身,用心何其險惡!

    其實不單單是帝王,很多公卿大臣其實也很在意自己死後的諡號,例如西晉開國元勳賈充。賈充雖然位極人臣,但由於有弒殺魏帝曹髦的人生大汙點,加之生活作風不端正,所以非常害怕死後會得到惡諡,侄子賈模為人耿直,直接對他講是非功過自有公論,自己是無法掩飾的,賈充聽後更是憂心忡忡。

    所以等到賈充死後,按照慣例,家中要為其向朝廷請求諡號。在朝會商議時,博士秦秀等很多人力主給他一個“荒”的惡諡(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但武帝考慮到賈充的功績後沒有采納,而是聽從博士段暢的意見,諡為武。很多有識之士雖然不敢名言,但內心滿是譏諷之意。

    “及下禮官議充諡,博士秦秀議諡曰荒,帝不納。博士段暢希旨,建議諡曰武,帝乃從之...時人譏之,而莫敢言者”。見《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

    可見諡號不可亂加,必須要名副其實,否則欺騙時人容易(大多數情況下也無法欺騙時人,只不過朝廷強迫大家相信而已),欺騙後世很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變老最明顯的標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