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彩雲東昇戴寶山
-
2 # 歷史沙漏
戰車是春秋戰國時代軍事力量和國家實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等等。春秋戰國時期在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交戰中,發現機動更加靈活的騎兵更具有優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此時的戰車地位已經有所下降,但戰車的優勢還是有的,比如,衝鋒速度較騎兵更快,衝鋒撞擊力更強,士兵在戰車內更容易躲避弓弩等等。戰國後期,軍事策略上逐漸出現繞後包抄等戰略手段,比如長平之戰就是白起指揮的規模龐大的圍殲戰,圍殲需要很強的機動性以及能穿越狹隘的地形,也就是說騎兵的作用不再是在正面戰場上衝鋒,騎兵的地位更高了。至漢武帝時,北擊匈奴,深入腹地,長線作戰,以霍去病為代表的輕騎兵奔襲戰策略登上舞臺,輕騎兵的優勢非常的明顯,所以略顯笨重,穿越地形有限,戰場作用有限的戰車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當然馬鐙馬鞍等裝備的改進也加速了戰車的退場,是軍事和科技的發展淘汰了戰車
-
3 # 德馬庫斯表妹考辛斯
春秋以及之前是奴隸主貴族的時期,在那個時期,禮儀嚴謹,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守貴族風範,包括打仗也是一樣。比如宋襄公就是當時春秋末期為數不多的還自覺尊奉貴族禮儀的人,所以在面對“蠻夷之邦”楚國時,因為太講究戰爭的道義而被擊敗。而車戰就是一種很講究套路和程式的作戰方法,在貴族統治時期大家都自覺遵守作戰的禮儀。而到了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奴隸主貴族勢力沒落,新興地主階級興起,貴族風度逐漸湮滅,靈活機動的騎兵代替了笨重的車兵。除此之外,這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胡人的影響。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士兵的服裝進行改進,使之更便於騎馬作戰,這也是騎兵逐漸盛行的重要原因。
-
4 # 歷史研習社
背景小知識:有關戰車結構的主要名詞介紹輪:戰車構件挨地的部分,一車兩輪。牙:輪的外周部分(如圖),又名輞轂:輪中心的中空圓木叫作轂(gu,三聲),形如紡錘。輻條經過它的表面,車軸在它的內部。(就是車上輪中輻條相湊的突出圓木塊)輻:支撐輪子負重的木條叫作輻,類比現代腳踏車的輻條。輿:就是車廂,也是軫、軾、 較的合稱。軫:車廂底板下四周框形的枕木,類似於車廂廂壁和底板。軾:車廂前三分之處微微凸起的拱形圓木。春秋時期是戰爭不斷的時代,最初貴族們是以車戰來一決雌雄。強國也是以擁有的戰車的數量作為軍事實力的標誌,有“千乘之國”的誇讚。那麼曾盛極一時的車戰為何最終衰落?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車戰這種作戰形態難以適應新時期的作戰需求,因此被逐漸淘汰。在介紹車戰衰落的原因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科普一下中國先秦時期戰車的基本性質和常見作戰搭配方法。一般來說先秦時期用於作戰的戰車多為木質,獨轅,兩輪,車廂方形並從後面開門上下。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下的車軸上,轅尾稍露在車廂後。車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軛,用來駕轅馬,一般是駕兩匹或四匹馬。車輪輪徑較大,裝有十八至二十六根輻條。戰車上的作戰人員和駕駛人員一般為三人(古人稱他們為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每輛戰車都不是單獨的,需要與一定的步兵配合作戰。戰車轄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根據《司馬法》的記載為七十二人,但實際可能沒有那麼多,大約五六十人構成一個作戰單位。整體來看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戰車的軌、軸、 轂多向短髮展,輻向多發展,輿向達發展,可搭乘人員數量增加到四人,車子也更加穩定堅固,能夠相對長的投入戰場。談到車戰這一作戰形式的衰落,首先要看到戰車的車體龐大笨重,靈活性很差。偌大一輛戰車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居然完全是依靠皮帶和榫卯連線,這樣的結構平時乘坐出行倒也還不錯,但當激戰時兩車衝撞就十分容易受損。甚至農田中種莊稼的田隴走向都對戰車的行進有影響,所以戰勝國常要戰敗一方改變田隴走向,以利其以後再次出兵時便於行進。春秋時期著名的齊晉鞌之戰結束後,晉國大夫郤克就要求齊國人一律把田壟朝向改為橫的,就是為了方便以後晉國戰車的長驅直入。種種地形、車體的限制實際上限制了戰車的打擊範圍,使得戰場上大量戰車往往為沼澤淤泥所困,難以發揮有效的作戰潛力。除了戰車本身的侷限外,在春秋戰國時期車戰對於駕駛戰車的御者(就是車伕)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御者往往要經過大量艱苦漫長的訓練才能駕馭六匹馬拉的戰車,在真正的實戰中御者往往會成為敵軍的弓箭、勁弩首要的打擊目標,受傷率很高。一旦御者受傷,則戰車往往難以有合適的人操控,甚至徹底失控。在春秋戰國的實戰中,宋國的御者羊斟更是因為戰前沒有分到主帥華元賞賜的羊羹,居然在兩軍對壘之際直接駕駛戰車駛入了鄭國的大營,宋軍主帥被俘,全軍潰敗。類似的戰例還有很多,如秦晉韓原之戰,晉懷公的馬匹因為不熟悉地形而陷入泥淖,結果晉軍大敗。當然車戰最終衰落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騎兵和重甲步兵的興起,新興的戰場需要逐步淘汰了古老的車戰。在西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主要使用戰車,貴族們憑藉駕馭戰車的能力來評判一個士人的才能,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六藝中的“御”。但隨著地處中原邊緣的秦、晉等諸侯國與周邊戎狄部族的較量,他們發現了車兵機動性太差,面對生活在丘陵、山地、沼澤一帶的戎狄騎兵毫無招架之力。於是晉國名將魏舒最早在公元前 541年太原(今太原西南)中改車兵為步兵,大破戎狄聯軍。進入戰國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為了加強機動性,各諸侯國紛紛加強了重甲步兵和騎兵的建設,其中猶以秦國、趙國和魏國最為著名。(如魏國的魏武卒,秦國的輕騎兵)趙武靈王掌權後實施了著名的胡服騎射的改革措施,使趙人精銳能戰,以新組建的精良的騎兵大破林胡、樓煩人,奪取設定雲中、九原、代郡等邊郡。這樣大規模的擴張活動沒有輕巧的騎兵和披堅執銳的步兵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車兵也因此逐漸被裁汰直到消失。每一個時代都有適應於這個時代特徵的戰爭形態,車戰是最為古老的一種作戰形態,在周代更具有一種貴族間競技的娛樂性和觀賞性。所以我們在《左傳》裡可以看到晉楚兩國單車挑戰、炫耀武藝的你來我往;可以讀到宋襄公“不重傷,不擒二毛”的仁義宣言,其實都是與那個時代的戰爭準則相關聯。隨著時代變化,戰爭規模擴大,過去崇尚的車戰無法適應更加激烈、殘酷的戰爭的需要,自然被逐步替代,僅殘留下一些禮儀觀賞的價值。參考資料: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中華書局1979年版《中國曆代戰爭史》,中信出版社《先秦戰車形制考述》,楊英傑
-
5 # 國家人文歷史
車戰曾經是春秋時期大國相爭戰場上的絕對主角,但是到了春秋晚期的時候就逐漸走向式微,然而這並不是偶然,實際上正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動的技術進步的表現,同時也是古代疆域擴張的表現,也是古代戰爭逐漸平民化的表現,。
首先,戰車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超越普通步兵的衝擊力以及速度。然而在戰國時期隨著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以及秦國與邊境少數民族的交流等等原因,騎兵的出現逐漸打破了戰車在戰術上的獨家優勢。單個騎兵不僅機動性更強,衝擊力雖然不比戰車但是也超過步兵,更重要的是,成本遠低於戰車,一匹馬一個騎兵就可以成行,此外就是收到的地形限制越來越小。所以代替戰車也是遲早的事情。到了漢朝的時候,幾次對匈奴的戰爭中,可以說騎兵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就是疆域的擴充套件,如果看春秋時期的各個國家的地圖的話,就會發現早期的王國仍然是選在江河流域等低地,並且早期的戰爭目的較為單純,因此一般作戰的環境也都是開闊的平原,所以戰車的戰力可以說在這種狀況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然而,隨著疆域不斷的拓展,到了戰國時期,戰場的型別也不斷的變換,山地、澤國等等,複雜的地形發展處複雜的戰術,戰車在複雜地形中就顯得尤其的笨重且缺乏機動性。此外就是戰國時期屬於國與國之間的兼併戰,決出勝負已經不是最主要的,攻城略地才是戰爭的重心。因此反而是步兵與騎兵更能適應多樣化的戰場,並且在這些戰場上會發揮更好的作用。
此外就是戰爭的平民化。之所以這樣講,就在於,早期的戰爭其實就是諸侯貴族之間打群架一樣,而戰車這樣操作複雜,且對裝備要求高的戰爭武器,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負擔的起的。因此當時只有貴族才能充任戰車的車手,庶人還有奴隸並沒有足夠的資本來維持昂貴的裝備。戰國時期就不同,戰事越來越頻繁,對於兵力的要求也越來越大,軍隊不斷的在擴充與消耗,在這樣快的過程中,訓練合格的戰車車手已經是來不及的,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都很高,因此,各國只能大批次的徵招農民入伍。
-
6 # 三水共工
首先,平原作戰,戰車的威力遠遠大於騎兵,但是戰車的所有成本都很高,其次,戰車無法獨立作戰,騎兵可以,最後,戰車兵的培養時間最長,春秋初期,傷亡小的情況下還可以維持,後期針對人員的殺傷逐步增加的情況下,戰車兵的培養遠遠比不上消耗。。。
-
7 # 秋山三國
你是喜歡自由的點菜,還是喜歡我們制定的套餐?
在不知道能夠自由點菜或者菜品很少時,人們還是傾向於套餐吧。戰車和騎兵其實就是這種關係。
相傳,皇帝發明了車轅,故得名軒轅。雖然是神話,但是考古發現,我國很早就有了戰車。
在原始時代,尤其是青銅和鐵器初,戰車無異於現場猛獸。一輛車,兩匹馬或四匹馬,拉一到三個人。作戰時的單位為一乘。在周朝戰車戰術日漸成熟。一個駕車,一個射箭,一個用戈。走位輸出兩不誤。各位,當一輛車衝過來時,試想一下那份恐懼。作為以步兵為主的中原文明,戰車衝陣絕對是令人心驚的時刻。除非你有比對面更多的戰車!
參考聯想成語:螳臂當車,閉門造車,千乘之國,萬乘之君。
可是戰車也有難受的時候,那就是面對遊牧民族時。他們的騎兵非常靈活,戰車可以橫衝直撞,但是沒法靈活拐彎。這個可以對比中國象棋中的車和馬。
春秋戰國的中原人為什麼寧可繼續用戰車也不改騎兵呢?
原因有三。
第一,敵人主要還是中原人。也就是對步兵。而且當時的馬沒有馬鐙馬鞍,騎起來非常不便,需要用胯夾著馬。
第二,中原服飾等不方便騎射。大中華又以高貴自居,不恥效仿蠻夷。
第三,自古中原以農耕為主,馬匹雖有,但馬種不好,優良牧場都被開荒種田。馬力不足的情況下,戰車依然是發揮馬匹最大作用的作戰工具。
可後來為什麼又變了呢?
這得感謝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武是褒義詞,靈是貶義詞,為什麼這麼矛盾?原因就是華夏情懷與其歷史貢獻的矛盾。他是華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展胡服騎射運動,讓中原人也能騎馬射箭,組成騎兵兵團,在其統治時期趙國崛起與秦爭鋒。但同時,這等傷風敗俗運動也傷了華夏的自尊。故而諡號非常矛盾。
高機動的騎兵誕生後,很快成為軍事家們的寵兒。因為有句話叫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到了秦統一後,騎兵雖然依然不是主力部隊,但已經有所發展,和遊牧還是有差距,故而修建了長城。西漢初劉邦吃過匈奴騎兵的大虧後,休養生息,改牛車,養良馬。到漢武帝時期實行軍事改革,騎兵得到大力發展,馬種也得到改良,並且後來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戰果。
再後來,漢人又出現了馬鎧馬鐙。有了重灌騎兵,這種東西直接衝陣就可以了,當然成本和 風險也不小,三國時的袁紹也不過幾百馬鎧。但戰車地位徹底不保了,有了如此靈活的作戰兵種,誰還會想用戰車?
由於戰車製造成本和維修成本遠高騎兵,自然也是戰車被日漸冷落的原因。
不過戰車一直沒有在歷史消失,作為不會騎馬的將帥的指揮車或者衝陣兵種而存在著,只不過出場率少了。
-
8 # 門達啦
這個問題我覺得在地理和成本有關,漢族早期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平原,很適合戰車,隨著人口遷徙版圖擴大,戰車明顯受地形和道路限制,再加上作戰思路戰術的變化,春秋戰果的早期打仗很講規矩,類似歐洲16-17世紀雙方交戰先選個地方,再打,通常都會選地勢平坦,能展開部隊,決戰。而各類軍事家的興起,如何利用地形,戰術揚長避短,價格昂貴的戰車劣勢逐漸表現出來,你戰車多,我不在平原打,你能怎麼著??早期騎兵沒有馬鐙不適合近戰,但是靈活,對地形要求不高,而且比戰車便宜,自然逐漸取代戰車
-
9 # ZBLiu
我一直懷疑車戰的可行性。那時的車的形制可以從秦陵的俑看到,就是一斗安在倆輪子上。輪子就是木頭做的,什麼避震減震完全免談。那時的戰場地面當然不可能是平整過的。駕上四匹馬拉的車一頓跑,那車能不散架就算萬幸。萬幸之下兩車相遇,雙方都顛得骨頭架子都快散了,能出招和接招算是運氣。這樣的局面能打出一個什麼像樣的仗來?
-
10 # 在野武將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戰車的黃金時期,對步兵也沒有絕對優勢。這與一戰以後坦克不同。坦克戰時,大多數坦克都是被坦克擊毀的。步、坦協同作戰的單位也絕對可以碾壓配備反坦克火力的純步兵單位。戰車則不同。《左傳·隱公九年》有:
北戎侵鄭,鄭伯御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這是說當時鄭國北面有戎人,他們侵入了鄭國的封疆。鄭莊公就帥軍出征。當時鄭國軍力強盛,即使內亂時期,鄭莊公也可以派出戰車200乘。此次出擊戎人,戰車數恐怕也不少於此數。然而,面對徒步作戰的戎人,鄭莊公表達了他的擔心。這種擔心可能在於,戰車長距離速度雖然快,但是短兵相接的時候,轉向並不方便,如果與步兵陷入膠著狀態,未必有利。鄭軍意識到了自身的侷限,採取了正確對策:戎人由輕步兵組成,所以“輕而不整”,透過設定埋伏,拉開其前後軍的距離。然後利用戰車的機動性,切斷其前後軍,在利用開闊地勢,由戰車展開馳騁。由此,“鄭人大敗戎師”。
《左傳》中還有不少類似的記載,數百量戰車加上大量輔佐的步兵,在面對純步兵的對手時,仍然有所侷限。尤其似乎在地形困難的時候,甚至還不得不下車改為步軍。昭公元年,晉國的中行穆與狄人作戰,就要求車軍下車(乃毀車以為行),最終大勝群狄。
這不是說戰車本身沒有優勢。它的特點主要是平地的機動性,這意味著當時的貴族武士可以省去長途步行的勞苦。對於居於城邑的貴族來說,也可以較快趕赴自己的其他聚落。另外,一人駕車以外,一人持戈,一人射箭。這一編制對於缺少強攻、編制鬆散的步兵來說,就遊刃有餘了。在兩週社會,這種配置也許對壓制、震懾奴隸也相當好的效果吧。後來,隨著勁弓強弩的成熟,戰車這樣大的目標很難扮演主力——只能作為主帥的乘輿了。
-
11 # 暢閱吳頔
謝邀!不過準確說戰車盛行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就已經沒落了,逐步被有規模的騎兵和步兵所取代。事物的產生離不開大的背景,簡單說井田制和諸侯政治決定了戰車的盛行。井田分出了阡陌,也就決定了戰車兩輪的寬度。給了戰車馳騁的客觀條件。諸侯政治,決定了每個諸侯的傭兵量,比如天子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軍等等不一。因此打仗更類似於約架,這樣戰車這種高機動兵種就格外受到喜愛。畢竟車兵能更好發揮戈的作用,對步兵群有絕對優勢。(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戰車就是各國最佳的機動部隊,騎兵並沒有作為獨立兵種大規模使用)。
但戰車的優勢和劣勢同樣明顯。第一對於駕車的御手要求極高,首先技能要求高,必須能協調駕馭好兩匹拉車的馬,這個就需要長期訓練。因此也就有了第二條,御手和車兵必須是貴族而不是國人或奴隸,國人沒有錢和時間訓練駕車(跟現在一樣玩賽車的,不論哪一檔次都不是平民,最低是中產),奴隸本來就不當人看,那麼貴的戰車咋咋能讓他們搞(也許現在人不理解,但是在當時貴族們的認知裡,讓奴隸弄戰車和現在讓狗開坦克沒啥區別)。御手要求高,戰鬥力強但也難大規模培養,一旦損失比戰車本身還難補充。第二,戰車極易損壞。過去可沒有現在的橡膠輪胎,也沒各種車身穩定系統。遇到個石頭,坑窪啥的特殊地形,高速賓士的戰車是啥後果大家都可以想象吧。
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大國打小國。大國開仗也多數是走過場。等到戰國,天天打仗,誰還用的起戰車。隨著魏武卒,秦銳士,趙騎兵的崛起傳統的戰車就不再適應戰場需要了,因此就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
-
12 # 區域拒止
戰車是春秋戰國時代軍事力量和國家實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大國一般自稱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但也有不怎麼喜歡使用戰車的吳國,越國。這個和當時的戰場地理環境、戰爭規模,戰爭需求、戰爭性質和軍人身份組成有關。
春秋時期戰車強大,和那時候的貴族戰爭性質有關,軍官士兵都是貴族國人出身,數量有限,訓練艱難,而且彼此沾親帶故,而此時,絕大多數的國家征戰,還是執行傳統的貴族作戰傳統,因此,戰車能發揮的威力巨大,而且相對能減少傷亡,傳統的貴族作戰中,雙方車兵選擇平坦場地,先致師單挑後,再軍爭,無論是四匹馬還是兩匹馬的戰車,在平原上馳騁沒威力是巨大的,但是戰鬥環境一旦改變成河流密佈、丘陵地區、樹林或者是沙漠地區,戰車幾乎就喪失它的全部有點,反而是一個笨重的累贅。很快,古人就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謀求戰術上的改變。更何況,當時就連農田都對戰車產生影響。
到了春秋後期和戰國時期,從塞北、到大江大河,山川險隘無不成為軍隊廝殺的戰場。過去那種“交戰雙方戰前約好交戰的具體時間、地點,屆時列成戰陣互相單挑對戰”的貴族打仗方式逐漸被淘汰。戰車也因此失去了作為主力部隊的“市場”。也因為諸侯兼併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諸侯們必須大徵召士兵補充軍隊。從過去的春秋早期諸侯們的數千,數萬軍隊,到“戰國七雄”時期的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軍隊,而這種強度的擴張,車兵無法支援,傳統車兵的配置裡是由駕車的馭手、兩側負責戰鬥的射手或者近戰的武士組成,都對個人的軍事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而軍隊的大規模讓這些精練的貴族士兵越來越少。因為,新增計程車兵大多都來自農民,平時沒有經過車戰必需的長期系統訓練,各國也根本沒有能力將如此龐大的軍隊訓練裝備成戰車甲士。久而久之就要找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騎兵走上了歷史舞臺。
騎兵的出現,打破了戰車在野戰中的壟斷優勢地位。輕便靈活,比較少受地形限制;其個體較小,減少了中矢的目標,其裝備簡單,一馬便可以武裝一名騎兵,而戰車四馬一車才能武裝三名車兵,對士兵的技能素質要求大幅度降低,當然馬鐙馬鞍等裝備的改進也加速了戰車的退場,是軍事和科技的發展淘汰了戰車,但戰車從未退出過歷史舞臺,只是從主導兵器變成了次要兵器。
-
13 # 朝文社
首先要糾正一下問題裡的不準確處:誰說車戰在春秋後就衰落了?
比如漢朝時期,漢軍決戰匈奴的漠北大戰上,關鍵時刻硬槓匈奴的,正是漢軍戰車裡的防禦殺器“武剛車”。魏晉以來的“偏廂車”,同樣是歷代軍隊構築防禦體系的必須武器。火器應用於戰場後,“車戰”更成了重量級角色。明清軍隊的多次大規模較量裡,幾乎都是火器戰車的白熱化對決。在1840年以前的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車戰”一直都是戰場決勝的重要力量,從未衰落。
但是,如春秋時期那種,駕駛著馬車衝鋒的“車戰”模式,在春秋年間之後,確實在戰場上日益銷聲匿跡。到了漢代戰爭裡,更是近乎完全絕跡。確切說來,是春秋時期這種駕車衝鋒的“車戰”,在接下來的歷史裡衰落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從春秋晚期起,中國古代戰爭的基本模式和技術手段,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根子上的一條,就是“春秋車戰模式”背後的制度侷限,在從西周至春秋的漫長曆史裡,戰車衝鋒的作戰模式,根子上是奴隸制社會里的等級制度。能夠在戰車上作戰的甲士,基本都是貴族成員,而在戰車邊輔助作戰的步兵,則多是下層自由民甚至奴隸。但是到了春秋晚期,這種森嚴的等級早已近乎空文,舊的奴隸主階層日益瓦解,新的地主階層正在華麗逆襲。說句寒磣話,以往有資格上戰車的甲士,春秋末期是越發難找了。
但更重要的事實是,就算春秋晚期,能湊齊戰車上的甲士,駕著戰車衝鋒陷陣,也已經越發成了送死——因為作戰的技術條件已經不一樣了。
首先一條,就是戰場的變化,春秋年間的戰爭,主要集中在中原平地上,正好發揮戰車的碾壓功能。但是到了春秋晚期,戰場區域已經空前擴大,原先的春秋禮數更是再也不講。打仗就是你死我活的攻城拔寨,功能單一的戰車衝鋒,在山地戰攻堅戰等特定戰場上,作用已經大打折扣。所以各支有眼光的部隊,都逐漸加大騎兵步兵的比例,縮減戰車的比例。比如公元前405年,韓趙魏三國聯合攻齊的大戰,步兵為主的韓趙魏三國聯軍,就將齊國兩千戰車殺得大敗虧輸。
更重要一條,就是裝備的進步。戰車衝鋒在春秋年間的所向披靡,得益於其強大的防護力與衝擊力。但是在春秋晚期時,鐵製兵器已經越來越多的踏上戰場。弩箭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強大的新型弩箭,可以輕鬆射穿戰車的防護。於是,原先無堅不摧的戰車,上了戰場就成了活靶子,自然就越發淡出了。
所以,在歷史進入戰國年間時,列國戰場上的爭鋒,早就變成了步兵騎兵的較量,新型鐵質武器更是大量湧現。戰國的列國博弈,不止是權謀手段與糧草財富的較量,同樣決定勝敗的,正是這場以淘汰戰車為主要方式的軍事革命。最終徹底完成變革的秦國,成了這場群雄逐鹿裡,笑到最後的一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即使在那個科技落後的古代社會里,依然是硬道理。
-
1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車戰在春秋末期就已經不行了,因為春秋那幫貨哪裡是在打仗,根本是在開奧運會嘛,歷史的發展也註定不可能讓車戰繼續下去。
用戰車打仗,這是周甚至更早商朝、夏朝時期綿延過來的一種做法,甚至可能在夏朝之前就存在。
早期的華夏民族還有一些遊徙的習慣,當時的人們懂得利用馬匹、牛等拉車,走哪兒算哪兒。
車是人的家,是床,也是作戰的武器,首領貴族們將車作為了身份的象徵和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今天有些考古認為,華夏的床榻其實是根據戰車演變來的。
比如商湯伐夏桀,“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
又比如武王伐紂,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
戰國時期的人改進了戰車的結構,讓戰車更輕巧結實,並設立了馭手、車左、車右以及伴隨步兵的制度。戰車還分為“攻車”、“守車”。攻車純打仗,守車運輸兼打仗。
馭手又叫“御者”,一般是主將負責,專門開車撞人;車左又叫“甲首”,負責戰鬥指揮,同時還負責用弓箭遠端攻擊。車右又叫“參乘”,他負責用長矛、長戈近戰。
有些時候,主將不願開車,也會調換座位,或者再加個人進來,名曰“駟乘”。
能上車打仗的,統統都是貴族或有能耐的勇士,他們在車上頂盔戴甲,張弓射箭,揮舞著長長的青銅戈,在約定好的合適戰場上,對著敵軍一往無前的衝過去。
而那時候的步兵呢,完全是給戰車打雜的,他們負責保養和維護馬匹,幫助貴族們穿戴盔甲,提供軍械到武器刀糧草到醫療的一系列後勤服務。
然後他們還要配合戰車發動進攻,圍繞在戰車周圍執行號令,服從各種戰術任務,包括去抵擋對方戰車。
這種步兵就是戰車上統治者的直屬部隊,他們與戰車一起被稱為“乘”,豪華的還帶有輔助的後勤運輸車或替換車,比如“千乘”,代表的是1千個戰車編成部隊,而非1千輛戰車。
“乘”的概念其實很混雜,少的十個人左右,多的六七十人,再多了,一輛戰車就指揮不過來了,不適應那種多部戰車叢集衝擊的陣仗。
按戰國《司馬法》來看,一乘有25人,分為車下“甲士”7人,步兵17人,車上3人。
但是,在那個年代,戰爭完全是貴族們的一種政治“談話”方式,他們秉承著各種高貴的節操和嚴格的規矩,誰違規誰就是不要臉。
比較“講禮”的是,雙方還會將自己的兵力分配、戰車數量、率軍戰士的資訊全告訴對方,比如:我方準備派XXX帶10乘出戰。
對方也會“講禮”:哦,貴方派出的是很有名的勇士啊,我方只能試著與他比一比弓箭了,為了不讓天下恥笑,我們也會出戰10乘兵車。
最後皆大歡喜,兩軍便在約定地點佈陣,直到雙方都無異議了,都準備好了,才能開戰。
此時戰車們便帶著扈從步兵,猶如脫韁的瘋狗一樣衝上去砍殺。
步兵隊伍當然是擋不住這幫子裝備刷到+9999的RMB親爹,紛紛被撞得雞飛狗跳,化為戰功,車上那都是“戰士”,光這個“士”就不是“卒”能企及的。
(這裡順帶說一下,“卒”原本代表一種服裝,《說文》曰:“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很顯然過去的兵卒就是服侍戰士的制服眾。)
所幸戰車的主要對手是對方的戰車,兩邊會進行忘我的廝殺,直到一方翻車或車子斷軸、人累趴鳴金。
戰車之間的PK是春秋時期最熱血沸騰的事情,“戰士”們殺得你來我往,一會兒用箭射對方,一會兒想辦法戳對方,車上多的是武器,長矛雄戟大弓大盾,武士們也訓練有素技藝高強,再加上兩邊的鼓譟壯威,場面猶如史詩大片。
不小心翻車的,得看死沒死,還能搶救的話,己方護衛的步兵便需要趕緊恢復戰車的狀態,把馬重新套回來,把主子們抬回去,死了,那就收屍。
如此反覆,直到雙方馬衝不動了,或者一方認輸為止。
一方完全被打敗的時候,“卒”們才能起到一點起鬨以外的作用,他們這時候可以配合戰車,撒丫子衝出去驅敵和抓俘虜。
當然,抓的多半是沒車的對方的“卒”,想抓“車”可不容易,哪怕人家沒車成了“士”也難,打不過,也輕易不敢打。
奴隸主之間的戰鬥,奴隸是沒資格插手搶功勞的,亦沒資格代表主子打,更不允許奴隸隨意傷害奴隸主階級,所以,連追擊很多時候都不會有,對方打敗認輸了,己方就有禮有節的送對方走人。
非要追擊出一口惡氣的話,還有追擊的規矩,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說的其實並非兩個步卒跑步,而是指逃跑,你也跑了50步,都是逃兵,有啥資格笑人跑了100步的呢?
當時的規矩是,50步曰追逃,超過50步就不追了,再追你就是不要臉!所以,孟子筆下的那個50步小卒還是很聰明的。
一場仗算下來,戰車總共就翻那麼幾輛到幾十輛,車上仨神還不見得能死幾個。
而且就這俘虜都有規矩,比如年紀大的就不能抓,得尊敬老人,應該放他回去歇養,免得驚怒而死。將領們也不能抓,都是體面人兒,你逮著噁心誰呢?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
“戰士”的特權還不僅於此,實際上真正講規矩、有禮儀的車戰比打武俠小說裡打擂臺還老實,一方受傷或翻車,戰鬥往往就不會再進行下去了,更不會有人來抓,他只需要垂頭喪氣的發個“認輸”的表情,就可以回去療傷。
這哪裡是打仗?這擱今天叫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
晉楚之間曾經就表演過一個精彩的段子,連易中天教授都拿去講了。
話說晉楚開戰,晉軍被打敗,楚人是蠻子嘛,當即不要臉的追上去,眨眼間太原比亞迪就讓東風雷諾攆上狂搞。
一不小心,晉軍戰車扎泥坑裡出不來,眼看就要當俘虜。
結果楚蠻的戰車一到:“柺子!你麼昂鳥?麼不跑了撒?”
晉牌車悻悻道:“熄活啊~跑個球!”
於是楚人下車幫助晉人把戰車推出去,雙方再繼續上演極品飛車。
沒跑兩下晉人的戰車又出了機械故障。
於是楚人又下車,幫助他維修整備,修好了再開始速度與激情。
楚人最終沒能抓住晉人,因為跑出50步了,再追下去就是真不要臉,而蠻子也要臉的。
晉人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句話:楚人這麼會修車,都是逃多了練的吧?
真正慘的是那些隨車的“卒”,苦活累活全都得得幹,戰車衝過來拿臉接,戰車跑了靠腳追。
就像今天的0氪玩家一樣,他們進有些遊戲的唯一作用,就是陪RMB玩家受虐。
所以,戰車簡直成了榮光的化身,戰場之王,堪稱公元前700年的坦克。人們用千乘之國來表示諸侯王國,用萬乘之尊來形容周天子,既是種形容,也是戰車實際的發展。
這體現出周朝前後社會水平的進步,武王伐紂時“戎車三百乘”,到春秋已經是成千上萬了。
但社會一發展,老舊的東西一般就會很危險。
尤其是戰爭進入“兵者詭道”的範疇中後,那種“周公義戰”便成為過去式了,連孟子都說“春秋無義戰”,那戰國時代打仗該有多無恥?
過去貴族們要麼沾親帶故,要麼同屬於王朝諸侯,彼此服從一套規則很正常。
在規則框架內,除非刀劍無眼,否則根本沒必要打死打活。於是大家都可以裝高尚,除了那些不懂禮貌的荊蠻之類!太不要臉了!
楚人也是一肚子苦水——我這到處是沼澤和叢林,車戰?車你姐姐啊!還約戰?約砲行不行啊!我要天天陪你們開奧運會早完蛋了,你看那晉國哪兒去了?
就連晉國也懂得怎麼玩死別人的戰車,找個樹林,再施展一陽指——你過來呀!對方腦一熱,全完了。
春秋末年的《孫子兵法》之類的思維也支援了“兵者詭道”說,總之,為了勝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敗者再高尚也是沒人權的。
晉人在與楚國爭霸三次後,為了壓住楚國,教導吳國“陸戰之術”,其實就是教他們用戰車。吳人表現的相當不錯,他們成功的打擊了楚人,還利用車戰消滅了楚人的神箭手養由基,將這個善射者斃於亂箭之下。
養由基死前吐槽一句:“吳人居然也這麼精於車戰了!”
其實,與其說是吳人會車戰,不如說是吳人也沒“守規矩”開奧運會,他們沒讓禮法束縛自己的主觀思維。
於是戰爭進入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末期,隨著周朝的逐漸歇菜,戰火越燒越旺,諸侯們越來越喜歡爭霸,白熱化的衝突世界讓翩翩君子之風的車戰時代遠去了。
隨著步兵的擴張,昂貴的戰車不可能完全的大規模普及下去,只能作為一種國力的象徵物,所以步兵註定會成為靠人數堆積的主戰兵種。
然後是胡服騎射,從趙國擴散的這股騎兵潮流,其意義不止於讓人穿著短打騎馬,它改變了軍隊的構成,也改變了戰術戰法,喻示部隊走向了更實際,也更高水平的姿態。
早期騎兵隊伍的擴大,迅速分薄了戰車的地位,一來騎兵更機動靈活,他們適應於戰場複雜的環境,戰車卻無法適應各種複雜地形。
二來騎兵更便宜,當時的騎兵只是騎馬的弩兵或步兵罷了,人死了,馬卻能留下來,也不必建造和維護昂貴的戰車。
三者戰場上呼啦啦都是一大票人,這陣勢,戰車也衝不透了,貴族們更不願在手下有幾千幾萬人的情況下跑去耍無雙。
而且,因為戰車的過度囂張,就如同今天的人制造出各種反坦克火力一樣,當時的人們已經研究出了許多的對戰車套路。
比如讓步兵們扎些又大又沉的鹿砦,戰車遇到這些東西根本無可奈何,靠參乘的戈矛是沒辦法撥拉開的,馬匹也不可能撞上去,畢竟動力前置嘛。
或者在地上挖陷坑,坑都不用大,能讓車輪子陷進去就行,然後全車的人都得下來“一二三…一二三……”
總而言之,春秋時大家還給對方個面子,網咖玩星際一樣,礦吃完氣採完約好了再打,戰國誰還這麼傻?只要人腦子一轉,奧運會的規則一甩,能對付戰車的花招多的是。
林沖!現在你的戰車過不來了,你又能拿我怎麼樣?我用一萬騎兵繞到你家後門抓你老婆,你又能拿我怎麼樣?
戰車就這樣淘汰了,僅留存了一部分,作為特殊兵種,時而明時而滅的出現在中國戰場上,而且清一色的“守車”。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戰車在先秦時期是非常流行的,而且是那時候的第一作戰工具。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究竟強不強,首先就是看戰車的數量多不多。而且戰車的數量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非常關鍵的因素。可是,到了戰國後期及秦漢時期,戰車就逐漸淘汰,乃至於絕跡了,基本上沒有人再使用戰車作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古代戰車)
一、戰車作戰是奴隸主貴族戰爭的標誌。戰國進入奴隸社會,尤其是進入了西周以後,戰爭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內容。與祭祀、耕種、狩獵一樣,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項大事。
那時候的戰爭,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參加的,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打仗,奴隸是沒有資格參與戰爭的。而貴族又是非常講究禮儀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必須按照禮儀規則來。不執行禮儀規則,是會被別人嘲笑的。
用戰車打仗,實際上就是一種講究禮儀的做法。在打仗的時候,首先需要選擇開闊的地點,戰車需要按照一定的陣勢擺開,而且兩邊需要擂鼓助威,要把戰前那種雄渾的氣勢擺出來,讓別人害怕。也就是說,戰爭既是一種講究禮儀的表現,同時也是炫耀武力、彰顯尊嚴的表現,具有著叢林規則與貴族禮儀結合的雙重審美。
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於禮儀的破壞,因此用戰車來表達禮儀的意義就越來越被消解了。戰車不再是進行表達禮儀的做法,而變成了追求勝利是唯一目的。
既然追求勝利變成作戰的唯一目的,因此戰車顯然就不適用了。
(胡服騎射)
二、戰車不夠靈活無法適應新式戰爭。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都在進行軍隊革命。
對軍隊革命進行得最徹底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當時匈奴崛起,加緊了對中原國家的侵略。中原國家在和匈奴打仗的時候,常常打敗仗,因此不得不修建長城來抵禦匈奴。但是這個笨拙的防禦方式,顯然作用並不是很大。趙武靈王敏銳地發現,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優勢,最好的辦法,就是要進行軍隊革命。
所以,趙武靈王開始非常重視騎兵的作用。騎兵在方式上繼承了戰車的優點,速度快、氣勢大以及具有空中打擊的優勢。同時,騎兵還有一個戰車比不上的優點,就是非常靈活自由。所以趙武靈王大力發展騎兵,用騎兵代替戰車。同時改變服裝,穿上適合騎馬作戰的胡服,揚棄了在戰車上穿戴的那種漢服。
趙武靈王改革的效果,不但很好地抑制了匈奴,也讓他在中原國家的戰爭中,獲得了明顯的效果。因此,各個國家都跟著學習,慢慢地,戰車也就被淘汰了。
(摒棄戰車的戰爭)
三、在使用戰爭計謀的時候戰車成了累贅。在西周及以前,由於戰爭主要是貴族用來“講禮”的方式,同時又是貴族們炫耀武力的方式,因此戰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到了後期,各國打仗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講禮”,而是為了爭奪利益,為了取勝。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謀略家就大量地產生了,比如先軫、吳起、孫武、孫臏、白起等等。這些謀略家認為,戰爭不是硬拼,而是打心理戰和戰術配合。心理戰和戰術配合打得好,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戰爭的最大勝利。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最重要的辦法,就是要把軍隊調動起來。比如孫臏和龐涓所打的幾仗,所體現的就是怎麼把軍隊調動起來。
既然要調動軍隊,戰車顯然就非常不適合了。因此,戰車在戰略戰術的使用中,也就逐漸被淘汰了。
四、戰爭範圍的擴大讓戰車變得不再適用。戰車的使用,主要是集中在中原地區,一些比較平坦的地方。只有比較平坦,並且道路比較寬,戰車才能夠開起來。如果不是很平坦,又沒有路,戰車顯然就不太適用了。
而戰國後期的戰爭,範圍就擴大了。尤其是秦國和六國之間的戰爭,以及中原國家和邊關國家之間的戰爭,範圍就非常寬廣了。在這些地方的作戰,如果要預先把道路修起來,方便戰車行駛才去作戰的話,顯然是不可能的。
久而久之,騎兵和步兵就取代了車兵,戰車被淘汰了。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周禮》等)
-
16 # 漩渦鳴人yy
很正常的事情!原先的時候打仗與其說是打仗,都還不如說雙方之間的屬於鬥毆!為什麼這麼說呢,二者之間你死我活,他打仗還要考慮到要通知對方,並且講究什麼正義之師!
說白了就是雙方之間打仗,打的那叫一個光明正大,甚至於你該用什麼戰法,雙方人家打仗的時候該怎麼打,這都有著明確的規定。而做出這個規定的是誰呢?就是周公!
所以在這個時候,到期的打仗,那就是比戰車雙方之間戰車互相沖殺,如果誰的戰車厲害一點兒,那誰就贏了。這一點可以看到,就是平王東遷之後,當時的鄭莊公想要挑戰周天子,因此派出自己的戰車部隊跟周天子的戰車部隊。打了一仗。
這一仗雙方打得還算光明正大,只不過鄭莊公這個人玩的比較陰險一點兒,她早就跳出了周天子對於自己設的禮儀,然後發明出來很多戰車使用的方法,比如說魚麗之陣,也就是戰車組成一個三角形的陣型,向敵人衝鋒,周圍大量的戰車伴隨其後,如果這三角形的戰車陣裡面,出現有一輛戰車損毀,周圍的戰車就填補進去,保證這個三角形的衝鋒勢頭不要被阻斷,這樣的話周天子的不對,就完全被這個錐形的衝鋒陣型給打蒙了!
其實這個時候大家就已經看出來這個車戰,究竟有什麼弱點,說白了這個東西轉向以及對於戰場的適應要求太高了。打仗怎麼可能這麼大呢,這麼打你這是給敵人做準備。這麼打,你實力弱的你根本就沒有翻盤的希望!
所以說戰車這個東西一旦遇到地形比較崎嶇的,遇到那種特殊情況,或者是有比較高效的反制手段的話,()戰車是很難發揮出來作用的,這玩意兒頂多也就是體型更大一點兒的輕騎兵,拿著騎兵去撞人家已經擺好陣型的步兵方陣,那你這是拿腦袋撞牆!
可以說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發現這種堂而皇之的對決越來越少,反之是什麼的是各種各樣的非對稱戰爭,比如說偷襲開戰,或者是以少打多這種情況!比如說最著名的就是宋襄公,號稱自己是仁義之師,堂而皇之的跟楚國軍隊開戰,你兵力少打不過楚國軍隊,最後被楚國軍隊直接給打敗了,這完全沒有任何意外!
所以說戰車部隊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種機動力量!比如說在這個時候,戰車部隊仍然還是存在自己作用的!比如說長平之戰裡面,當時秦國軍隊派去截斷邯鄲跟長平關之間聯絡的一支部隊,就是一隻戰車部隊配備有四匹戰馬的戰車,如果說大家去看秦始皇的兵馬俑陪葬品的話,就會發現這麼一輛四匹馬組成的戰車,這就是當時秦國最精銳的突擊部隊。
事實上,一直到後來,漢武帝徹底的將整個軍隊進行改革之前。漢文帝時期,面對匈奴人的南下,其中他的軍隊裡面也包含著大量的戰車部隊,這有10萬左右的步騎車混合兵團,被擺在了長安,用來防衛匈奴人南下!
所以說戰車部隊不選擇用來充飢,敵人正行了,反而作為一種機動力量而不停的投入使用。在這種情況之下,戰車部隊的正面對決就變成了一種奢侈,不可能出現這種兩隻戰車部隊互相之間你死我活的互相拼殺,這種情況已經不能再見了!
-
17 # 風吟筱夢
親,玩過中國象棋麼?車是用來剋制騎兵衝鋒的。當衝鋒的重騎兵不再被需要,還要車幹嘛。最重要的是後世之人缺乏相應的訓練手段,常以井底之蛙的心態看前世之人的訓練。歐洲重騎兵的裝甲許多所謂的專家都說不可能,但找到中世紀的騎兵的訓練方法後又不值一提,這還只是針對普通騎兵的訓練方法。其次,孫子兵法等書籍的出現讓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再是傳說,車,重騎兵等一系列不夠靈活的都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車也逐漸被絆馬索等一系列的新物件所取代。歐洲則不同,教廷太為強大,註定了國家的弱小,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時局不穩的情況下就成了示敵以弱,為防止政權被取代,於是有了血統論。為了安民心,於是有了騎士的八大美德。英雄被推崇到了極致,於是看現代的歐洲人,哪一個不是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古中國則不同,諸子百家,學說盛行,但在頂級階層都是認可韜光養晦,以退為進的的,中低層以頂級為榜樣,自然有樣學樣,不似歐洲,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道德經等先賢的理論又被帝王學說斷章取義,再也沒有了君王倫裡的上等君王治國,民不知其君而其樂融融的景象。再者,古代巫咒的失傳,讓君王的姓名不再成為忌諱,只是傳統不可廢,於是還是繼承了避諱一說,只是不再那麼看中,天子的出生也能成為普天同慶的大事,再加上代稱的出現,天子人人皆知也就成了潮流。弱民大法也成為帝王之術,各種各種兵器兵具的製作,訓練方法盡皆焚燒,失傳,後世又安有車這種高上大的武器呢?
-
18 # usb20
腦洞應該大一點。就這2千多年時間,人腦並沒有什麼進化,我們比2千年前的祖先不會更聰明,現在都明顯看的出來戰車華而不實,沒什麼用,祖先們會看不出來?那為何在記錄中戰車都是作用極大的軍事主力,戰車千乘即可稱霸中原,還有禮法約束戰爭程序,對戰敗的戰車和成員進行保護?唯一的可能就是戰車根本不是如今想象的馬拉著木頭車,上面站些人用冷兵器來戰鬥的場景。而是上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小型戰爭平臺,因為部分動力零件無法重製而用馬拉著。因為是遺物無法生產,壞一件少一件所以才會有一套大家都認可的繁瑣禮法來限制對這些上古遺物的人為損壞和技術人員的保護。隨著時間流逝,這部分遺物越來越少,對戰爭影響越來越小所以到戰國時代就不怎麼重視了
-
1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春秋時期,車戰是主要的作戰方式。
不過,當車兵們遇到剋星後,車戰地位迅速下降了。
剋星1:地形從傳說中的涿鹿之戰,到商周之際的牧野之戰,再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早期上規模的大戰,基本都集中在平原地區。
這種情況下,速度快、衝擊力強的戰車對裝備簡陋的步卒當然具有碾壓級的優勢。
所以,當時衡量一國實力強弱的主要標準,就是看他擁有多少戰車,看他是“萬乘之國”還是“千乘之國”。
不過,隨著戰場範圍的擴大,戰車的侷限性就開始體現出來。
中原諸侯中,最開始做出調整的,是與地形多山,與戎狄為鄰的晉國。
在山地,戰車就是跑起來都難,如何與戎狄步兵交手呢?
因此,晉國從晉獻公的時代,就開始組建獨立步兵。
在與戎狄作戰的大原之戰中,魏舒“毀車為行”,建魏舒大陣,更是中原諸侯步兵專業化變革的標誌。
而在南方,水網縱橫、丘陵密佈的地形,更是不可能擺出堂堂車陣來衝殺。
因此,楚、吳、越,儘管他們在與中原諸侯爭戰時仍多用車兵,但在彼此之間廝殺時,步兵、舟兵的運用要普遍得多。
對地形要求苛刻的戰車,已不可能始終承擔主戰兵種的任務了。
而一系列更深刻的變革,則使車兵在中原地區也失去了主戰兵種的地位。
剋星2:暴兵流西周及春秋前期,“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
因此,當時軍隊的規模不大,透過一次會戰,勝負在一天就可以角出。
可是,隨著春秋戰爭越打越頻繁、規模越打越大,各國兵力、財力已不敷使用。
正好,春秋末年,井田逐漸瓦解,“野人”們紛紛成為農民,徵兵規模迅速擴大、軍賦收入大幅提高。
於是,各國軍隊規模暴漲,戰爭規模迅速擴大。
車步兵的比例,由早期“一乘”30人增至春秋後期的75人。
由於步兵規模的膨脹,車兵之間的勝負越來越不具決定性。
戰車是牛逼,但是,在“暴兵流”的海洋麵裡,已經如大海中的葉子了。
而步兵訓練水平、裝備的變革則使車兵連“技術優勢”都難以保持了。
剋星3:弩春秋晚期,弩的技術得到了迅速進化。
由於有專業的蓄力、瞄準裝置,弩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被掌握,特別適合規模迅速膨脹的步兵。
戰國時,強弓勁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韓國還出現了蹶張弩,“超足而射”,射程可達六百步。
試想:當密集的步兵陣“萬弩齊發”時,隊形鬆散、目標大、成本高昂的戰車還有什麼機會呢?
戰國的軍隊不敢隨便列“堂堂之陣”來,不是不講禮了,而是不想白白送死而已。
車戰衰落不是諸侯不守禮的結果有朋友把車戰的衰落歸因於禮崩樂壞,軍禮衰微。
我認為:這是本末倒置了。
文化,從來都只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早在周“以軍禮同邦國”之前的商代,戰車就已經成為主戰裝備了。
正是因為戰車已成為大殺器,車戰已經成為主要的作戰樣式,周天子才對他進行規範。
就好像今天:因為核武器威力大,各國才規範他的使用而已。
所以,車戰的盛行,不是大家都守禮。
同樣,車戰的衰落,也不是因為大家不守禮了。只是因為:在萬弩齊發面前,大家都不想死而已!
總的來說,車戰的衰落,是戰場範圍擴大、生產關係變化、兵器技術進步的結果。
此後,戰車,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在補給運輸、遲滯騎兵等方面,它仍然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只是,他已不再是戰爭的主角了。人們已不再提什麼“萬乘之國”了。
直到二戰前後,在技術的武裝下,集機動力、防護力、火力於一身的裝甲戰車,才一度重新成為戰爭的主角。
-
20 # 南閣水哥
戰國時期的戰爭形態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車的運用。當然戰車並沒有立刻退出歷史舞臺,只是作為主要交戰工具的功能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輕步兵和輕騎兵的出現。而在此後的戰爭交戰手冊也已經改變,歷史的進步加速了車戰的退出。
道路形態的變化,讓戰車失去了機動性春秋時代的道路特點是,中間高兩邊低,形成了兩條道軌的樣子,剛好讓戰車嵌入其中。
這種道路條件下,適合戰車通行,也可以利用戰車進行阻擊、防守、增援的作用。
事實上春秋時代每個諸侯國的生產能力有限,製造的兵車數量也有限,所以戰爭規模不大,那麼戰車的高衝擊力就有了用武之地。
兵車的缺點兵車作戰的核心,是利用兵車的龐大沖擊力進行正面對決。而戰國時代更多的開始進入攻堅戰和攻城戰,兵車的作戰相對於弱化。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作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軍事儲備。十萬軍隊需要配置戰車千乘。絕大多數國家無力製造千乘戰車,但是十萬人是可以湊齊。
所以越來越傾向於步兵方陣,而魏國出現了魏武卒這樣的超強輕步兵,和趙國出現的輕騎兵,這大大改善了作戰形態,利用超高機動性牽制和遊擊,讓戰車兵團的弱機動性的弱點爆發。而且目標大容易被敵軍偷襲,這也是後來逐步取消兵車軍團作戰的初衷。
兵車戰術的繼續發展當然並不是說兵車就此終結,在後來的歷史程序中依然有發展。
元代的《文獻通考》中,記錄了後世不少的戰車作戰方式的改進。
1.漢光武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匈奴。
2.《魏武帝新書》:攻車七十五人,守車一隊,共二十五人。田豫與虜戰,亦用車而戰。
3.唐元宗時,哥舒翰節度隴右,造戰車,蒙以狻猊。
4.欽宗靖康末,樞密將官劉浩在河北募兵創造戰車,其法有左右角、前後拒,各用卒二十五人,每車計百人
兵車逐漸從野戰主力退化為攻城性武器或者是運輸使用。
所謂的輜重部隊就是戰車,使用性質的改變也預示著,在動力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戰車退出戰場成為了大機率的之舉。
有人會說,戰車還能迴歸戰場嗎?當然會。
作戰不能只有輕步兵,還要多兵種複合作戰才行。這就是兵之道。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至秦馬戰車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戰車上有三個人,駕馭者和主副攻手。後來有了馬蹬人可以騎馬作戰了,落後的戰車便淘汰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晉唐才發明了馬蹬。我認為漢武帝時期就有了實用簡便的馬蹬。馬蹬可能是匈奴或其它遊牧民族首先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