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一憶一

    小時候年味是大年初一餃子的香味。是收到壓歲錢錢的味。

    上學的時候年味是鞭炮過後的火藥味。

    到了大點的時候年味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年夜飯的菜味。

    年味是什麼?年味就是年俗 ,年俗包含的很多,大掃除,備年貨,走親戚,壓歲錢,吃餃子,貼對聯,祭祖,等等,都可以叫年味。年味就是一種氣氛,年味是一種習俗,年味更是一種一家團聚,闔家歡樂。

  • 2 # 方舟啟航

    年味每個人的概念不同。

    個人覺得所謂年味,最大的喜悅莫過於一家團圓!

    當然現在生活質量不錯,但年貨準備的過程人最快樂。

    看到家人吃的高興,心❤裡也覺得暖和很多。

    大家年代不同,感受也不同,像母親比較喜歡“過油”(就是炸雞,肉,丸子等),那就準備點讓她感覺到她認可的年味。

    有一次走親戚,在白雪覆蓋下的村莊,空氣中飄蕩著一縷縷煮肉的香味,在鄉間蔓延,突然感覺到了久違的年味。

    團圓,喜慶,熱鬧,就是個人理解的年味!

    與君共勉

  • 3 # 龐煌久

    個人覺得年味就是過年期間,包括春節前及春節期間人們所表現出的忙碌、憧憬、團圓、喜慶、歡樂及祥和的氣氛。春節前,人們都忙忙碌碌的,打掃房屋,清潔衣物,購買年貨,置辦新衣。街上車水馬龍,集市和商場裡都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一派忙碌景象。到了三十,貼對聯掛燈籠,頓時節日氣氛就濃了。在外打拼的人們,不管路途多遠,都要想方設法趕回家。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乘飛機,高鐵,汽車,甚至騎摩托都要回家。不管雪花飄舞冰天雪地還是冷風呼嘯天寒地凍,都抵擋不了回家的熱情和期盼。回家了,一家人團團圓圓,親親熱熱的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其樂融融,溫馨愜意。春節期間,年前家裡準備的各種美食能讓你大快朵頤,走親訪友,到那家也都是七碟子八碗。親友聚會,訴說一年的際遇,一年的想念,憧憬開年的打算,編織未來的夢想。閒了還打打麻將,玩玩遊戲,看看書,聽聽音樂,出門旅遊,你可以盡情的放鬆和享受。春節是一年的結束,春節是一年的開始。過了多少年,還是喜歡過年。[微笑]

  • 4 # 古城不倒翁

    看到“年味”這個詞,我思索了好久,餘留在我心裡的年味是什麼?尋覓年味兒,就像回憶一件古老而陳舊的慢時光,回憶當時是甜美的,回憶之後是苦澀的。

    在我的印象中年味兒應該是殺年豬、穿新衣、打揚塵、送“灶王爺”、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大年、收壓歲錢、放鞭炮······基實呢,年味兒就是一家人喜氣洋洋的在一起,共祝平平安安又過了一年的喜悅和快樂。

    回想一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年味兒在我心裡平淡了。我想是我的至親離我遠去的時候,又或者是長大以後沒有壓歲的時候,還是平常的吃穿並不比過年的時候差。這三點足夠說明問題了。

    曾幾何,過年和過生日一樣平淡。過年不一定吃水餃,過生日不一定吃蛋糕。是因為太平常了嗎?只道尋常,習慣平淡,開始尋求創新。

    我們都說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們成熟了。是這樣。

    回想小時候過年,有很多小夥伴圍在一起,不會無聊,當時的玩伴如今已經各奔東西,好久之後才會見面。如今替代這些玩伴的,是手機電腦,一場電影。只是前者的陪伴是無法取締的快樂,後者只是常態化的消遣時光吧。

    年味是我留在我心裡的。就像我外婆包的大包子,用柴火蒸的;就像我奶奶蒸的年糕,古老質樸;就像我爸爸炒的菜,只有過年才下廚房……越是稀少,越是珍貴;越是質樸,越是醇香。

    現在的大包子不如以前香啦,因為柴火灶臺不再有,年糕也是一樣,因為至親故去了,但我爸的手藝依舊那麼好。

    我周圍的同事這幾天已經想家了,他們都不是本地人,想家的心情是急切的。

    我從小被庇護在爸媽的懷抱裡,可不愁吃穿,這份年味就自然少了。

    年味兒是什麼,是終結忙碌,只談收穫,好好休息,重新啟程。年味兒是什麼,是記住爸爸做菜的味道,並且將這份味道傳承下去,讓後來的人也記住這是年味兒。年味兒是什麼,是平時我捨不得買的東西,現在一一消費。年味兒是什麼,和家人朋友聊聊那些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都散去後嶄新新的一年。也難得團聚。

    年味兒其實一直都存在,不會平淡,平淡的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直得不到休息的心情。

    年味兒不是我的回憶,是現在和家人在一起的歡樂幸福時光,是未來得每一處美好。

  • 5 # 逸人李旭東

    年味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句發自內心的祝福。年味也是老家掛在門楣上的大紅燈籠,是孩子們放響鞭炮時的歡呼和追逐。年味更是自己親手書寫的春聯,飽沾著濃濃的情思。年味也是老家的臘肉,醇香的米酒,媽媽呼喚乳名的聲音,更是酒桌上一家人深情的祝福!

    年味也是回憶,回憶一年又一年有過的路,接觸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對生活無盡的嚮往!

  • 6 # 上學學長

    小時候的年味兒是糖果、鞭炮、新衣服,還有平時不常吃的大魚大肉。從放寒假就開始倒計時,那種心裡,無法言喻。如今的我們,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年味了。什麼是年味兒?人情味是年味,團圓是年味,有好吃好穿的是年味。

    想起去年回家過年,初一早上拜年時,二奶奶熱情地為我剝栗子,然後放在我手心,說:孫媳婦子你多吃些。雖然我們並不熟悉,但我心裡暖烘烘的。人情味兒就是最美的年味兒吧。

    團團圓圓才是年味兒。可對於空巢老人來說,團圓也成了奢望!聽了春晚的歌:媽,我回來了!瞬間淚流滿面!平時無比堅強的我們,這一刻無比的心酸!

    年味,如果非要細細的講究,長大後已經逐漸沒味。不過,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感覺到,年味兒其實應該是歸家遊子的行李箱中禮物的味道,也是老家灶上燉肉的香味,還有那三十初一瀰漫在空氣裡的炮竹味兒。年味兒,就是家味,過年就是回家!

    年味,怎能離得開家味!相比出去找個館子來個飯來張口, 我還是喜歡一家人一起做出來的年夜飯。在逐漸漫開和豐滿起來的煙火氣中, 彌散著暖暖的幸福感, 這應該才是咱們中國人的年味。一家人團圓, 一桌子家味, 一晚上年年說不好看又年年必看的春晚, 這樣的年味,完美!

    因為小時候窮,很多好吃好玩的只有到過年才吃得到,就連穿新衣都要等到過年。現在生活好了,天天像過年,所以就沒有了驚喜和期待。或許,年味,就是期盼已久的那種得到滿足的感覺吧。所謂的年味,是過幾天平時不太會過得美好的好日子。鞭炮、美食都是輔助。

    在過去物質不豐富的年代,過年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過幾天小康生活。有得吃,有的玩,於是便有了快樂的年味,幸福的記憶。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經逐步達到或者接近小康水平,可以說每天都在重複過年。過去的過年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隨之提高的精神、物質慾望,所以過年索然無味。

    越長大,越覺得年味兒是“找”出來的。你要給自己買紅色的新衣服,把家裡佈置得熱鬧,努力地讓自己處於充滿過年氣息的環境裡,給心裡一些安慰吧。摒棄了傳統文化,是不可能有年味的,即便是有形式上的儀式,也只會徒有其表。年味,也只有在夢中了。

    而我的年味,是這樣的:媽媽手上揉的面味兒,地上噼裡啪啦的鞭炮味兒,手裡嗑的瓜子味兒,鍋裡煮的餃子味兒,身上的新衣服 ,手裡的糖葫蘆……

  • 7 # 方小六吃大米

    在我的印象中,年味是非常複雜的:灶臺前的煙火味,年夜飯的香味,罈子裡臘肉香腸的鹹味,空氣中的火藥味,新衣服上的氣味,紅包裡的紙幣味,老老少少滿身的酒味……

    而今,家裡不再醃鹹菜做臘肉,不再為了過年而忙活,年夜飯交給飯館就行。年輕人和小孩在飯桌上,一手接著長輩的紅包,一邊低頭玩著手機。斷絕了煙火,整個城市安安靜靜地過著年。

    似乎除了假期,過年已經不再有更多意義了。

  • 8 # 黑鷹100824691

    隨著時光漸逝,歲月蹉跎,似乎已經忘記,又似乎深深銘記。不經意間突然發現,什麼是年味?

    兒時的年味是到處都充滿著歡樂的,從臘月二十開始,年味就像朝露晚霞般漸濃,連似刀的寒風也似乎充滿著粘稠的甜味。小夥伴們成群結隊的追逐玩耍,偶爾也會私下裡比較一下新衣新鞋,贏者勝利的笑容和輸者不服氣的輕哼,伴隨著奔跑的歡聲笑語,隨風飄蕩,凝固在村莊的每一寸土地!

    臘月二十八九,小夥伴們開始打掃整理各自的庭院屋堂,悄悄地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擺在顯眼的地方,便開始張貼對聯利是,將大張的福字貼在門牆上,也常常為了張飛和關羽這兩個門神是從左至右還是從右至左的貼而小小爭執一番。對於殺年豬總是有解不開的好奇和莫名難掩的興奮,幫著清掃豬毛和洗地板也忙得不亦樂乎。終於大年三十了,整個上午都似乎在雲中漫步,非常樂意那種漫無目的的奔走,檢查一下哪的門神利是有沒有忘貼,甚至常常和隔壁的小夥伴比較起了誰家的燈籠大。下午早早的就被父母呵斥著去洗澡,然後換上嶄新的衣服和鞋襪,並不斷地念叨著別把新衣服弄髒。隨著炮竹的不斷響起,屬於小夥伴們的歡樂世界,彷彿打開了大門!到處奔跑者尋找還帶火引的鞭炮,然後拿出從父親那裡偷來的打火機,冷不丁的放一個,不管聲音響不響,總是一群夥伴跟著掩耳蹲下,等待爆炸那一刻的興奮!

    對不起,我擦一下眼淚先![流淚]

    如今,又是臘月二十幾了,爸爸,媽媽,你們在哪?我多麼的想再穿上您們買的嶄新衣裳,多麼的想再聽到您們的唸叨,別弄髒衣服![流淚][流淚][流淚]

    寫不下去了,對不起[流淚]

  • 9 # 華春秋實

    人們忙忙碌碌,告別了安定祥和的2019年,跨入了令人神往的2020年,轉眼春節來臨,在外辛苦工作的人們,也開始加快了返鄉的步伐。終於到了團圓時刻了,最歡喜的莫過於留守兒童,就要見到思念已久的爸媽了,對於他們來講過年就是見親人。

    而對於我們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講,那時濃濃的年味,不是想見什麼人而是想吃和穿。一進臘月門我們就開始所著天數,那時不論平時怎麼省吃儉用,過年還是廷大方的,小時候根本不考慮父母難不難,只知道過年了,一定會有新衣服穿,有好飯吃。孩子都在盼,見了面也是說離過年還有幾天,然後蹦著啪啪手,現在想想當時單純的樣子,還覺著廷笑人,到了除夜要守歲,那時也沒有電視,我們就出去猛玩,可是一回來還是打肫,有時候正在迷糊,父親會把我遙醒,笑道:“你看這是什麼”?父親拿著嶄新的貳角新票在眼前晃來晃去,老規矩磕頭再拿壓歲錢。一幌幾十年過去了,對那段時光還是非常懷念。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在對年有激情了,只是人家過咱也過而已,如果說盼,也就是盼著不在家的兒女能來看看自己,也就心瞞意足了。

  • 10 # 歷史蟲二

    年味說白了就是閤家團圓,年味也是兒時的記憶!小時候過年了要穿新衣、放炮、吃好吃的……那時候的小孩盼著過年,過年時那種高興、快樂是發自內心的。現在的小孩從小不缺衣少吃,大多數都是在蜜罐子里長大的,她們從小到大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和過年時沒什麼兩樣,所以她們對過年就沒那麼感興趣了。當然了我國有些農村還保持著過去傳統過年方式。我的老家也在鄉下,過年時全家老少聚在一起,接先人、守歲、搶頭香、逛廟會、大年初一給長輩磕頭拜年等等基本還在保留著,只是年味沒有從前濃了,現在的小孩唯一比較感興趣的可能就是收紅包了……

    去年網上有新聞說某地的沿街鋪面連春聯都不讓貼了,理由是影響市容,過完年不好清理……這真是一種悲哀!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誰也不會刨根問底地追問“年獸"到底長什麼模樣,我們只需高高興的過個好年,年味濃一點,我們會更高興。當然了,環保汙染問題也不能忽視。

    隨著科技的發展,年味可能會慢慢變淡,但是,老祖宗的傳統不能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有利於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這也是我們需要向下一代人傳播的主題。

  • 11 # 蹤影播報

    年味就是要殺年豬,灌香腸,燻臘肉。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是走訪親吃吃吃、喝喝喝,三姑六婆八姨圍著火塘擺著那些年年過年都要再重溫一遍的老龍門陣,相互打聽誰家娶了個好媳婦,誰家的閨女又該找婆家了。

    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發紅包,大人給小孩買新衣服新鞋子新玩具,嫁出去的女兒回家拜新年。還有放鞭炮,舞獅子,耍花燈,猜燈謎等活動。

    還有就是一邊吃年夜飯一邊開啟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

  • 12 # 我心飛翔向日月ytm

    什麼是年味?年的味道,年的感覺,年的民俗…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幾千年來,形成了各自的過年習俗。年味也各不相同。小時候,年味更濃。

    小時候過年是最高興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令人難以忘懷。

    盡情玩。放寒假了,離過年越來越近了,天天盼著過年,到了臘月,大人就要忙著過年的事。小孩只盼著過年可以“肆無忌憚“,不做作業,盡情玩大人在過年期間不會管這是多麼高興的事呀。

    解嘴饞。在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過年必須放一頭豬(過年殺豬叫放豬),豬身上全身都是寶,小時候一年吃不了幾回肉,盼著過年可以盡情解嘴饞了,不但有肉吃,而且有糖果,餅乾等難得吃的糕點享用了。

    穿新衣。小時候家裡不富裕,兄弟姊妹又多,每到過年卻要精心準備一番。過年穿新衣是多麼盼望的事啊,父母再怎麼不富裕也要給兒女準備一套新衣裳,一雙新鞋子,大都是母親到鎮上買些布料,不分日夜地趕做,大年三十時就可以穿上了,不知道有多高興。

    放鞭炮。小時候的鞭炮沒有現在那麼五花八門,花樣繁多。在農村,家家戶戶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要放一掛鞭炮,只有一種黃泥色的火藥鞭炮。年夜飯前放一掛,吃過年夜飯,要守歲。守歲就是跨年前不能睡,在門口燃上一盆炭火,大人小孩圍籠在炭火周圍,守到零點後。其間,小孩們滿地找未燃著的鞭炮一顆一顆拾起來,用火柴一顆一顆點著往遠處扔,噼噼啪啪的響,活蹦亂跳好不熱鬧,其樂融融。

    討紅包。大年三十那天,吃過年飯後,父母把一分二分紙幣用紅紙包好,每個小孩一個紅包,高興壞了。那一分二分紅包,藏著不捨得用,留到來年開學時買幾本做作業用的方格本子。

    走親戚。到了正月初一,父母帶著小孩們去拜年,新年第一次出門叫“出行“,一切都要順利,不準亂說話,見了大人要說比如拜年、過年好、新年發財之類的吉祥話,長輩有時也會發紅包,吃的東西可多了。

    過了元宵節年就算過了,轉眼就開學了,時間過得真快啊,大人對小孩的學習、學習,作業、作業又要嘮叨個不停,煩得不行……過年可真好!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著希望。

    可是,年味相對越來越淡了,吃的五花八門,穿的花樣繁多,用的什麼都不缺,玩的都被電子產品所取代,能保留下的年的習俗就是親人大團聚,朋友大聚會,大家大花錢。紅包被格式化了,拜年被程式化了,節日氛圍被機械化了。再也找不到兒時過年那份快樂,那份喜悅,那份盼望。

    過年成了一種標籤,歲月的更疊,人情的往來,日月的輪迴。天增歲月人增壽,光陰時刻不停步,又要過年了,該怎麼過呢?

    期盼過個好年吧,希望有個好年景,年年進步,天天開心,國富民強大家旺!

  • 13 # 相遇的魔咒1688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年俗裡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裡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 14 # 紅瑪瑙666

    年味就是那抹火紅色年味就是那紅紅的燈籠年味就是那紅紅的中國結年味就是那紅紅的對聯年味就在每一個角落裡年味就在每一個人的笑容裡

    年味就是一種心情,老人的期盼,兒女們的思念。

    我們忙碌了一年,不管是好是壞,是成功還是失敗,到年底了,該歇歇了!自己給自己放個假,回家看看老人,陪陪兒女,一家人聚在一起高高興興吃頓飯。

    年味是聯絡情親的紐帶,過年了,遠方的子女再忙也得抽出時間回家看看!年味是聯絡友情的紐帶,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見見面,聊一聊。年味是化解怨氣的良藥,兩個有怨恨的人,平時互不來往,在過年的時候相遇,也會互相打個招呼,握握手,一切恩怨就算過去了。

  • 15 # 愛嘻哈的三味書巫

    年味是哪般滋味

    每個人的體會都不一樣

    有些人漂泊在外一年最多也就回家一趟

    村裡的新模樣是否符合你的舊想像

    坐在門口的年邁父母在巴巴翹首遠望

    家裡的每個成員

    都在這個門裡聚齊了才是團圓

    你沒看見嚴肅的爸爸開始展露笑顏

    一家人辦年貨大掃除忙得不得閒

    真不錯 今年蒸的豆包特別甜

    大家一起坐在沙發上蓋著棉被看春晚

    歡聲笑語裡不知不覺就到了十二點

    迎新年的鞭炮聲噼裡啪啦

    閃光雷弟弟又一口氣放了仨

    拜年時老人硬把糖和瓜子往兜裡塞

    有的眼神不好使就問是哪家孩

    小孩調皮地說 老奶奶 你猜

    老人激動地雙手一拍

    哎呀 原來是俺的三兒

    親戚朋友同學聚到一塊

    聊聊一年來的是非成敗

    一晃眼都成了小孩子的爸媽

    回憶當年的那些小孩子

    有人眼裡就不禁泛起了淚花

    告別的日子有些心酸

    爸爸媽媽不停把大包小包往車上搬

    當白髮蒼蒼的他們在車窗裡再也看不見

    淚珠開始斷了線

    悲或喜 濃或淡

    年味裡總會有些東西一直保持初心不變

    它是難忘的相聚與團圓

    也是支撐和動力

    使你一直勇敢向前……

  • 16 # 秦一農夫

    依照農夫的理解,所謂"年味"就是過年的氣氛。除了傳統的老規矩掛紅燈籠,貼春聯,放鞭炮,敲鑼鼓,打鞦韆,穿新衣,走親戚……等活動,另外包括年前的,殺年豬,剪窗花,祭灶,打掃房間,趕大集……等為過年準備物資都屬於"年味"的範圍。

    近多年來,由於農村人日漸富裕

    為了隆重慶祝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各地政府還組織群眾性的大型文藝會演,除了搭臺唱戲,還開展扭秧歌,耍社火,跑竹馬,跑旱船……等各種文化活動。

    以上所有這些都是"年味"。

  • 17 # 感悟人生D

    什麼是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

    就是晚輩孝敬長輩

    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

    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

    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

    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

    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

    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

    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

    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

    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

    慶祝新的開始;

    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

    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

    這就叫年味。

  • 18 # 小文在宜興

    年味是家鄉人們準備過年忙忙碌碌的身影,是家鄉臘月鬧市的喧囂和繁榮;年味是家鄉炸油條香氣,掛著紅燈籠,貼著紅春聯,豐富的年貨,人間熱乎氣氛;年味是全家團圓的氣氛,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年味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年味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是走在街上鄉里街坊見面道著過年好的那種話語,這就叫年味

  • 19 # 一克拉滴夢想

    什麼是年味,我覺得可以分開來解釋,年是文化,味是後覺的感受!

    年是什麼?據考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來記年的皇帝是漢武帝,由此可見,年號是西漢時期漢武帝首創的,在他之前並無年號一說。漢武帝首創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

    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關於過年那要追溯到上古時期原始社會的臘祭,《左傳 僖公五年》中曾有記載,"虞不臘矣"其中"臘"就是歲終祭眾神之名。就是幸苦了一年,為報答上天眾神的恩賜而舉行的祭祀活動。過年就是為了慶祝五穀豐收的喜悅,在我國古代,一切生活都是以農業為基礎,五穀豐收人民喜悅,一年的收穫滿載而歸,雖然是寒冷的冬季,但是人們也要來舉行祭祀活動。在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年"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皆是谷穂飽滿壓彎了枝的形象。可見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關於過年,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傳說"年"是一種怪獸的名字,它長得非常可怕,叫起來嚇人,跑起來更是驚人,經常會傷害農耕的人和家畜,以至於上天派了神仙把它鎖在了深山裡,一年時間只允許它出來一次,但是,年具體什麼時候出現,人們沒有準確的時間,在人們經過漫長的等待中,"年"在十二月出現了,它的出現使人們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長此以往,人們一到臘月就會準備和"年"做鬥爭,來保護自己,特別到臘月三十的晚上,"年"就會來挨家逐戶的吃人,為此家家戶戶都閉門不出,後來人們發現"年"很怕火光和紅色,還有響動,於是人們發現了"年"的弱點,一到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會壘起篝火,響起鞭炮,敲鑼打鼓以此來驅趕"年"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為了慶祝打敗"年"的勝利,就這樣形成了一種風俗民情文化,最終流傳至今。

    自古以來我國的風土民情風俗就豐富多彩,過年的時候,活動內容十分豐富,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我們北方漢族會把春節過年看成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過年前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辦年貨,貼春聯,氣氛十分濃厚,到了臘月二十這幾天,街上是人山人海,個個都在搶購過年的東西,街上遠遠望去,到處是紅紅的燈籠高高掛,一看就是過年的氣氛,也許這就是"味"這就是過年的味道,臘月三人們會早早的起床,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貼一切吉祥的東西,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貼福字,還有人會把福字到著貼,就是為了寓意著福到!

    北方人會在除夕夜一家人圍在一起,做年夜飯,熬夜,除夕夜飯品種多樣,不過一定會有魚,寓意著年年有餘,吃過飯後我們會一起熬夜,辭舊迎新,當然,早上還會發旺火,擺貢品,迎接新年的吉祥,我覺的這應該就是年味吧!

    當然,現在社會的進步,各種名目的活動節日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年味越來越淡"也許我們在也不用去一年才改善一下伙食了,各種文化活動越來越多,穿新衣帶新帽的年代過去了,不管怎樣說,過年還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文化,也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節日!

    提前給群裡的小夥伴拜年啦,祝大家新年快樂,財源廣進,全家幸福,平安吉祥!

  • 20 # 微笑善

    其實說到真正的年味兒,作家馮驥才有這樣一段論述: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這就叫年味!”

    這種略帶抒情形式的描述幾乎把所有人的心聲給說了出來。

    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抱怨,隨著社會的進步,淘寶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兒淡了……

    二十三,糖瓜兒粘;

    二十四,寫對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兒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個順口溜相信大多數90前的小夥伴們都聽過

    不過,現在能真正做到的已經很少了。

    有人說,年味兒是美食的味道

    @北極光-聆聽蘇聲:餃子,鞭炮,煙花,瓜子,花生,糖果!

    @張妞兒92:燉排骨、肘子、帶魚、牛肉、豬蹄的味道。

    @都市生活E族:年味是熱氣騰騰的餃子味,濃濃的人情味。

    @斯頓耳朵:年味就是媽媽做的菜,在外地花千金萬金也買不到這種味道。

    @小鈴鐺:年味是餐桌上數不盡的美食,口袋裡裝不下的糖果、花生,大人臉上表露不盡的喜悅。

    @奔跑的二分:以前的年味是媽媽做的蒸碗,爸爸燉的肉,小侄子的壓歲錢;現在的年味是婆婆的紅酒,公公的白酒,老公的啤酒還有姑娘的口頭禪“咋整”!

    有人說,年味兒是喜慶的味道

    @床上打個盹:年味是自家熬糨糊的味道,貼春聯福字。

    @軟萌萌:年味是墨香味,5歲的兒子學了一年書法,已經可以寫福字了。

    @玥爺o_O:年味是把寒假作業丟到一邊與小夥伴瘋玩的味道。是給大人們拜完年拿著壓歲錢美滋滋的味道。

    @空中宮闕:記憶中的年味就是空氣中淡淡的炮竹煙味,門頭上大紅燈籠新對聯洋洋的喜味,廚房裡一年一次重重的香味,小孩臉上穿新衣換新鞋的滿滿的幸福味.....

    有人說,年味兒是回家的味道

    @asdhisd:年味是火車上泡麵的味道,代表著要回家過年了

    @菲兒過熱度:年味是農村炕蓆被火炕烘熱散發的味道,在外面做了再久的TONY,也不如在家做一天狗剩舒服和放鬆……

    @沫沫:年味,可能就是拴在心尖上的一根紅線吧~你在這頭,父母在這頭。雖然遠隔千里之外,可是一碗用青花瓷盤盛著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就能把這根紅線拉的原來越近,足以讓倦鳥騰起回家的翅。

    有人說,年味兒是忙碌的味道

    @潺-叮噹:人山人海的市集,大家擠擠攘攘地採購年貨,家人一起做一桌好菜,看著春晚,吃著瓜子聊著天。

    @shelly青若依: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那時候一個村的人都淳樸善良,初一一早會跑遍整個村挨家挨戶拜年,等串完所有人家,口袋裡、手裡,滿滿的都是瓜子花生糖果水果還有稀奇的小零嘴

    @網管:早上8點起床,收拾家裡衛生,生把大火,然後和漿糊貼對聯。吃完早飯開始在廚房裡面噼裡啪啦個沒完沒了,看誰家年夜飯快,誰家鞭炮聲響起就意味著開飯啦。各種串門各種嘮嗑各種牌場子都開始支起來,玩著嗨著等著聯歡晚會。正月初一揣著鼓鼓的腰包開始走親串友禮尚往來。過個年吃了一肚子的油水喝了一肚子的酒,花光了鼓鼓的錢包,上班後再啃大餅。

    @木木:以前的年味是三十晚上的團圓飯、春晚十二點的鐘聲、初一早上的新衣服、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拜年收到的壓歲錢、一大家子圍在一起闔家團圓;現在的年味是支付寶的集五福、朋友圈裡曬團圓、微信拜年搶紅包、家人影片送祝福、不管怎麼變過年還是中國人心裡最熱乎的好日子。

    有人說,年味兒是團圓的味道

    @願我的sunshine不離開:一家人坐在一去吃著年夜飯,看春晚,團圓熱鬧的味道。

    @九億少女的夢:年味就是全家團圓時的歡樂氛圍,坐在桌前敬長輩的一杯酒,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聲年好的感覺。

    @雲淡水清木小心:其實過年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吃

    還有人說……

    @JOJO:年味兒就是臭烘烘的襪子味和煙味,因為我是一名軍嫂,老公今年過年總算能回家過年了,所以覺得今年特別有年味兒!

    @方和你們:小時候,年味是花花綠綠的糖果;畢業後,年味是一年一次的同學聚會;結婚後,年味是兩個家庭的融合;寶寶出生後,年味是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其實,無論是哪種年味,都是來自家的召喚!

    @王姓女同學:“年味”沒有特別的定義。一家人在超市推著拖車,挑挑揀揀置辦年貨,身旁小孩子上躥下跳,老人慢慢悠悠……這時心才有了歸屬。我們越走越快需要一個節日來提醒我們,慢一點,停一停,看一看身邊的家人朋友。所以“年味”也只有回家才能真切的感受,“年味”也是家的味道。

    “年味兒”不會自生

    需要悉心經營

    它源於貼春聯感覺凍手時的哈氣

    源於掃房子時辭舊迎新的喜悅

    源於一頓其樂融融的年夜飯

    源於親友相見時的歡喜

    ……年味兒

    在懂得用心感受的人心裡

    會隨時間而愈加醇厚,濃郁綿長!

    小時候,年味兒很濃。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兒。”一到臘月,我就開始興奮,天天數著日子盼過年,在我的世界觀裡,過年就意味著團圓。

    小時候一到春節,就算是離家好幾個省的親人,也會攜家帶口飛奔回來。奶奶從冬至就開始數著日子,家中年長的女性會早早地準備年貨、殺年豬、斬雞斬鵝、做糕點……

    因為新春的到來,一切日常所見的平常東西,都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都在眼中變得美好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朋友都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過年,真的沒有年味兒了嗎?

    餐桌上,若缺了定勝糕,來年好像總是不那麼步步高;灶臺邊,沒有甜滋滋的灶糖,孩子們就少了很多甜;牆門上,少了春聯福字,就點不亮一個完整的年。

    大家有沒有覺得,最地道的年味,其實都在記憶裡。

    去年春節,我帶熊孩子去五龍山遊玩,逛廟會,看舞獅子,還看了千年民俗打鐵花。

    熊孩子們跟著大飽眼福,狂歡度假。吃飽了冬瓜糖、糖葫蘆、馬蹄糕的兒子臨睡前感嘆:要是每天都過年就好了。

    我頃刻褪去了一身疲累,擁著他說:過年就是這麼開心啊。

    原來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忙著連軸長大,主動轉丟了那份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劇你就是無聊看了會兒,就陷進劇情難以自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