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一不二
-
2 # 劉炳戌易經
首先先論證孔子的願望是什麼?禮記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第一“天下大同”,不要單單親近自己的父母,不獨自扶養自己的孩子,老有歸宿,年輕的得以發揮才能,幼兒得到健康成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殘疾孤寡得到應有的贍養。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是封建社會,貧民的權利得不到平等對待,社會福利基本沒有,皇帝貴族處於上層社會。所以孔子的願望很難實現
-
3 # 朵朵佬爺
孔子的理想,在他死後幾千年都實現不了。為什麼?孔子的理想是建立在“性本善”的認知上的,實現理想的途徑是修身。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試想一下,透過自我修善可以實現理想嗎?就是在孔子生活的時代,諸侯國互相攻伐,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哪還有心思去幫孔子實現理想呀?還有,孔子的理想是倒退的,例如,孔子把西周的井田制當經濟模式,把西周的等級制度當成理想制度。
-
4 # 文藝青年風
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事件成功的關鍵。下面,我們從這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孔子在他活著的時代為什麼他的理想實現不了?
首先,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期魯國人,此時,五霸爭雄,群雄並起,為了爭奪天下硝煙四起,不斷挑起戰爭,而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仁",試問,在戰火紛亂時期,大家都相互要對方的命,你去給人推銷"仁",顯然是不合不合時宜的。
第二,孔子提倡"君臣之道",即君對臣施以禮,臣對君報以忠。這在和平時期最能得到統治者的認可,而戰亂時期統治者講的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攻城掠地,這時候的統治者十分的強勢,一呼百應,誰敢不服,君臣之道往往被忽略了。
其次,俗話說衣食足而知禮節,倉檁足而知榮辱。在戰火硝煙的季節裡、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孔子提倡有理有節,溫文爾雅,謙遜低調。可見孔子的主要思想不但統治階級難以接受,就是普通的黎民百姓、販夫走卒也難以做到。
還有就是孔子的思想剛剛提出來,早期並沒有多少影響力,而我們知道一個事物的發展壯大,往往需要的時間,當時社會處於變革時期,各種思潮猶如洪波湧起,人們去認識去分辨需要時間,也需要時間的檢驗。以及當時人們思想認知的侷限性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也制約了孔子思想的被接受和發展。
總的說來孔子的思想理想主義的東西比較多一些,而在春秋末期五霸爭雄的時代,法家、戰略家、謀士、軍人往往處於時代的前列,更容易彰顯出光芒。
-
5 # 崑崙139100429
孔子活著的時候推銷的是“克己復禮”,而春秋戦國恰是其要復的分制之禮制、禮儀破滅、崩裂,社會動盪、重新組合向大一統過渡的前夜,他要走回頭路,當然其理想實現不了。他死了以後其目的追求(理想的分封制)也更加無法實現了。漢承秦制,郡縣制的大一統封建皇權雖多次改朝換姓,但卻延續二千多年。董仲舒改造(閹割)雖也掛上孔子之名並多次掙得“聖”位的加封,但己借其名讓他為一統皇權服務了。雖後儒們將其言掛在嘴上,但因社會是向前演進的,其要復之“禮制”是永遠辦不到的!
-
6 # 大秦魂的微博
唐玄宗李隆基寫的詩中就很有這種情緒,說“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前幾句詩表達了對孔夫子鬱不得志的同情,最後兩句詩就很有繼承發揚者對先賢的告慰之情。
那麼孔子在他的時代真的是因為懷才不遇而不能大展宏圖嗎?絕對不是,是因為他的政治主張“不可以持國”(韓非子語)。他憤恨的是“禮崩樂壞”,追求的是“克己復禮”,他的思想在當時是“顯學”,顯學就是為人所熟知的熱門專業,那怎麼會不成功呢?因為時代不允許了!禮制是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但是大爭之世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向郡縣制演變,並且這趨勢不可逆轉。這時候誰要是執意復辟禮制,那國家可就真的得走向滅亡。正所謂“魯通儒墨宗廟毀,徐行仁義社稷亡。”戰國七雄都在變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除了齊國(五都制)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強國都在改革施行郡縣制。
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無論是儒家的“克己復禮”,還是墨家的“墨守陳規”,都是不可能“持國”的。
但是在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卻能生根發芽,統治中國兩千年,是何原因呢?
是因為統一而穩定的中國,給了儒家文化足夠的土壤,和足夠的時間,來逐漸佔領整個文明機體!
漢武帝本人需要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口號和感召,來加強他的權威,但是他可能始料不及,統一的前提下,形成了穩固的新貴族也需要一套理論支援他們的等級劃分,新貴族的政治訴求和禮崩樂壞時期的老貴族在根本性質上並無區別。這就使得儒家文化必然可以成長起來。除非中國在分裂,否則這種思想就必然可以被欣賞和重用!
-
7 # 明貞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八條目格物致知這關迄今為止還沒做到呢!格物即徹解物質的來龍去脈,誰能做到?近代數理邏輯的奠基者牛頓也沒弄通物質的來龍去脈吧,晚年研究神學且神經出現過問題!王陽明格竹七天差點呆傻了!量子力學發生百年了,到現在幾無大的突破,如量子力學有所突破,物質之謎就被破解了,就算完成了格物致知。完成了格物正心就有了根基,心正則意誠,即心想事成,心想事成則修身完成,始能齊家,齊家則國治,國治則天下平,天下平即東方白,東方白則世界同!
從春秋至今即格物,二零二零就是突破物質束縛的一年,人心復醒本命初衷,趨向大同!
-
8 # 草雨生
回答這個問題,應先從孔子的思想說起,儒家講五常:禮,義,仁,智,信。講五德:溫,良,恭,儉,讓。一個人的理想活著時要想實現,必須要和當時那個社會相融合,能夠適應社會。而孔子當時處在一個群雄爭霸 ,狼煙四起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時候 ,你卻大講什麼仁義道德,溫良恭讓,是不是就有些不合時宜,又有多少人會坐下來聽你說教。況且當時一種思想的傳播完全靠口傳心授,點對點,人對人的傳授,所以 效率就非常低。|傳播速度慢 ,受教人員少,所以孔子的理想就不容易實現。
-
9 # 傻妞的書評影視世界
先秦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的時代,也是國家的產生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時期,夏朝是王位世襲制,商朝則是內外服制度,到了西周就建立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政治制度,採用宗法制、分封制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對古代中華民族的政治觀與倫理觀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源,而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周王朝開始日益的衰敗,則出現了”春秋五霸“天下分爭的局面。
而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屬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諸侯群雄紛爭相繼稱霸,各國混戰不休。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的哲學思想,他的前題和目的都是禮,也就是重建周禮所鋪陳的等級秩序。
孔子提倡德是”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等,孔子還明確了”止於至善“的人類最高標準的道德追求,“至善”則是善良的最高形態,他把道德看得不可動搖,他還提出了”中庸“的思維選擇,他不提倡極端選擇了安全的適中模式。
不可否認孔子的這些觀點都具有前瞻性與凝聚性,但是這樣的觀點到了今天去實行都有一定的難度,不要說當時他所處的是一個戰亂紛紛天下共爭的時代,他的這些”仁義道德、德化教治“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過於柔和與綿軟了,那時候戰事頻發局面很難控制,已有約170個政治實體。由於戰爭連綿不斷,許多諸侯國被消滅,最後只剩下了七個大國,他們之間時而戰爭時而議和,出現了越來越厲害的社會變動,而在社會上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而孔子還有個觀點是政治上表現為普天之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當時的周王朝已經是強弩之末,春秋五霸是實際的掌控人,他們一方面需要儒家推行的社會等級秩序來穩定封建制度,一方面又對孔子推行的天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及中庸溫和的懷柔政策產生了很強的排斥,所以當時的時代註定了孔子的理想只能是理想,根本實行不了,統治者向來是取其利而去取不利的,對於有利的自己的觀點理論可以利用,但是如果出現了不利於自己局面的言論當然就會一言避之了。
-
10 # 壹燈大大
當時很難實現的。
孔子在春秋時代,可以說當時的思想“百家齊放”,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野心,都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恨不得把其他利益都變成自己囊中之物……孔子“仁者愛人”這些理論,你覺得適合當時那些恨不得把異己者統統殺掉的一方霸主們的心思嗎?所以直到後來太平盛世,統治者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大力推廣儒家“仁愛”的思想……
-
11 # 不著急愛國學
孔子的理想,為什麼在他活著時候實現不了?先要了解“中國”是什麼意思?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為什麼河南人動不動說"中不中"?"中"就是好,就是行?
瞭解了這些,大致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
"中國"首次提出,是一個西周貴族叫何的傢伙。何在自己的酒杯上(青銅器何尊)刻的銘文有"宅茲中國"。
國在當時並不是指國家,只是城裡的意思,貴族們住在城裡,叫國人。農民們住在鄉下,叫野人。歷史上有個“國人暴動”,實際是城裡人造反,也就貴族帶領一幫手下攪事。鄉巴佬(野人)住城外。統治者不夠仁德,他們就遛了。到處都是肥沃的無主土地,生存太容易了。這就是儒家為什麼強調"仁"的根本原因。統治者仁愛,口口相傳,許多野人就來歸附,就些人就是"徠民",既然投奔你,你就要把人家當回事,讓人過安定的生活,這就叫"既來之,則安之"!
"宅茲中國"中的"宅"就是咱們今天說的"宅男"丶"宅女"的宅。按現話說,咱老何(何是名,不是姓[可愛])住在這個City,地處中間。我們現在理解意義上的中國還不知道遲多少年呢! 那麼老何住中間就可以得瑟嗎?是的!呵呵呵,媽淡!這也行?
我們當時叫夏,華夏,諸夏,華夏文明以河(黃河)洛(洛河)為中心,在今河南境內。華,古文是
-
12 # 真理再現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開啟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階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
13 # 六扇門人jgy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各國忙於爭地盤,擴充自己的勢力。孔子的學說在那種形勢下不實用。而孫子吳起這些兵家,還有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毅才是列國需要的人才,能幫他們爭奪天下。在那種時代環境下,孔子的理想實現不了很正常。
-
14 # 小樓獨徘徊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社會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是仁和禮。主張克己復禮,實行仁政。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太過於理想化,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當時的社會已經是禮崩樂壞,周王室逐漸喪失了威信和權力。各個諸侯國進行爭霸戰爭。都在擴軍備戰,增強自己的實力。而孔子的思想卻要國君實行仁的思想,顯然不符合國君的利益。曾經孔子也在魯國執政,實行自己的政治目標,可是他最後失敗了,被迫出走列國。所以他的思想是前衛的,先進的,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所以他的理想實現不了。
-
15 # 南公懿
孔子的理想,主要體現在社會,體現在國家。
1.孔子希望恢復周禮,國家、社會和而有序。諸侯之間和睦共處不再征伐,尊從於周天子,人們的行為以周禮為規範。
2.孔子要求各國統治者,以道德和禮教治理國家,見利思義,讓利於民,節儉而輕徭役,護民愛民。孔子的社會理想之所以不能實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春秋末年周天子衰微,已無力控制天下局勢,諸侯之間征伐不斷。
(2)春秋末年,井田制慢慢瓦解,土地私有化的苗頭開始出現,周朝奴隸化社會制度隨之慢慢瓦解。
(3)諸侯國之間或為利益或為反抗求生存,自覺或不自覺的進行著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加重著百姓的負擔。
(4)爭霸思想的流行加劇了戰爭的激烈程度。
(5)生產力的底下迫使各國統治者為維持奢靡的生活和愈演愈烈的戰爭只有加重盤剝百姓。
(6)天子的威嚴掃地,頻繁的戰爭,大量諸侯國的不斷覆滅,強國的不斷擴張,社會的混亂不堪,讓人們對周禮對當時的社會制度產生了懷疑,產生了抗拒的思想。
-
16 # 秋春之
孔子的理想為什麼在其活著時實現不了,其實即使其死後一段歷史時期也實現不了。因為孔子的理想有其特點,而這些特點是不符合那些歷史時期規律的,所以只能失敗。那孔子的理想是什麼呢?其理想核心就是仁政,禮教。他認為作為統治者應實行仁政,作為被統治者應踐行禮教,而當時的社會情況是統治者爭取人口和土地,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地盤,各國甚至各地為達目的都發動兼併戰爭,霸道凌駕於王道,因此仁政顯然行不通。老百姓因為戰爭生活尚且困難,生命尚且不保,何談禮教。
-
17 # 包山種樹
孔子的理想是社會治理及秩序能恢復到周禮預設的狀態,即和諧自由、尊卑有序、守信用、講禮儀等,他的一生都在為“克己復禮”而努力。他周遊列國,試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遇到的是接二連三的拒絕和碰壁。
孔子的理想在當時沒有實現的現實基礎。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各國都熱衷於你爭我奪,以期擴大自己的地盤,增強自己的實力,處於禮崩樂壞的狀態。
小國整日為了繼續生存、防止被人併吞而時刻加上防備,在那種朝不保夕的情況下,無法認同周禮所預設的秩序,對於他們來講,那種和諧不現實,太過遙遠。
幾個大國都為了實現爭霸而努力,他們認定和遵循的邏輯自然是拳頭要足夠大,能夠吞併他國登上霸主之位才是硬道理,所以面對孔子推行的新秩序完全沒有興趣,更談不上需要,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孔子的理想自然會化為泡影。
就現在來看,孔子的理想至今再也沒有實現過。雖然漢朝時候,由於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也非常認同並努力實踐,但那時推崇的也只是孔子理想中的一部分,並且完全傾斜於“忠孝”的極端。到了宋明時期,那些理學家雖然以儒學為中心,但相容了佛道兩家的學說,更偏向於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基本上離孔子的理想愈來愈遠。
及至現今,推崇的是科學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和綜合治理等治國理念,再說現實的複雜性也與周禮盛行時的社會背景大相徑庭。至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愚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趨向更復雜的狀態,對治理的要求也將更綜合更科學,就這個角度講,孔子他老人家的理想再也難以完全實現了。
-
18 # 八目刀
因為孔子太正直了,他所倡導的治國理念與當時禮崩樂壞的時代有衝突,春秋時期,周天子式微,諸侯相互攻伐,各國君主紛紛尋求能使國家強大的霸道,而孔子主張王道治國,克己復禮,尊王攘夷,這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這也與各國諸侯在政治上的淺薄和不成熟有關,孔子在治理魯國時,連當時的東方大國齊國也不敢小視,齊國國君曾經說過:孔子為政必霸!可惜的是魯國上層根本容不下孔子這位聖人,於是孔子在萬般不情願的情況下離開了自己母國,帶著戀戀不捨,帶著無盡的哀傷周遊列國,四海漂泊。孔子死後,經過子夏,子貢等弟子的努力,他的思想終於成為統治中國幾千年的主導思想,萬世流芳。
-
19 # 0半夏當歸0
在中國的先考慮政治原因,然後考慮國情,再接下來才是考慮怎麼傳播學問,因為學問要配合統治者的意志才能快速傳播開
-
20 # 楓葉0829
說實話,孔子的理想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孔子的至高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別說當時了,就算現在也沒戲。
當時處於春秋時期,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這種戰亂的時代,孔子的理想會動搖統治者的根基,即使是後代漢武帝尊孔也是因為董仲舒對於儒家學說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改,使得其更符合統治者的要求。
還有就是孔子的理想使得其個人威望會高於統治者,所以孔子生前提出自己的主張後周遊列國卻一直不受重用,沒有哪個統治者會想自己上邊多一個活著的人的,但是孔子死後,歷代統治者需要孔子的學說來穩固統治的時候,孔子的地位高低就無所謂了,反正一個死人不會來跟自己爭奪皇位的。
所以說孔子活著的的理想實現不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符合統治者的需要,沒有從上而下的推廣,在那個資訊閉塞的時代是無法實現的。
回覆列表
社會生產力還不夠,那會傳播力只能靠人面對面講,面對面講也一次不過百十來人,圖書印刷也難,物流運輸也難,跟今天怎麼比?
所以有預測學者講2020是全球的“春秋時代”,因為今天的傳播力已經今非昔比,普通人受教育程度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