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甲申十七年
-
2 # 三腳插頭
三分歸一是必然,三分歸晉,就有偶然性了。
曹丕、曹叡,兩代魏國國君,要是有一個能活得長一點,到50歲吧,也不至於讓司馬家這麼快就竄了權。
晉能夠統一天下,司馬家的經營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曹操早早的平定了北方。司馬家篡權後自動獲得了華北平原、黃淮平原、關中平原三塊廣袤的基本盤。
地圖中可見,這三塊平原佔據了當時中國一大半的平原地區。在古代,北方地區比現在要溼潤,耕地更肥沃,三國時期絕大多數的人口都集中在這片地區。所以,誰佔據了這片地區,誰就在統一天下的戰爭裡佔據絕對優勢。三分時期,魏國總兵力超過60萬,而蜀國只有10萬,三國實力懸殊,可見一斑。
但是,曹氏冤就冤在,曹操之後的兩位繼任者,曹丕和曹叡,都沒有活過40歲。曹丕創立九品中正制,擊破鮮卑,平定青州叛亂,恢復統治西域。曹叡滅公孫淵,平定鮮卑,抵禦吳蜀攻伐,編制《魏律》。可以說,這兩個人都是有作為的君主,若不是英年早逝,司馬家恐怕要一直被曹氏壓制,平定吳蜀的功績,可能就都歸曹魏了。
-
3 # 戈爾吉吉
三國歸晉的原因
一、三國當中,魏國獨大,其實力遠勝另外兩國,所以,歸則必歸魏。這也是給晉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二、司馬家族竄權,獲得了最終勝利果實。這主要是司馬懿打下了好基礎,兩個兒子也很爭氣,穩定住了局面,最後孫子成正果。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鍾會、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蜀漢主將姜維阻敵於劍閣。最後鄧艾經陰平直襲涪城,進逼成都。最後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史稱魏滅蜀之戰。及後鍾會、姜維意圖叛變,但被司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最後於265年篡位,曹魏滅亡。司馬炎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公元279年王浚、杜預上書司馬炎伐吳,賈充、荀勖等則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12月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司馬炎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浚軍、中游杜預等軍、下游王渾等軍共六路並進。最後於280年逼近建業,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是綜觀上下五千年得到的結論。 三國時期,分到及至,則必以合為結束。 合完多年後,還會再分(南北朝,五代十國),分完還是再合。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
4 # 楊先生講歷史
古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週末七國紛爭,最後統一於秦;秦末楚漢爭霸又起,最後併入於漢;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開始,到三國鼎立,大小紛爭上百餘年,最後三分歸晉!
-
5 # 我們以史為師
綜合中國兩千年社會歷史來說,只有統一才合大流才順應民意。是羅貫中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馬帝國可以先分裂而後強,而我們只有在國家統一民族和睦融合時才能獲得社會大治。對此我不必多做解釋。所以統一是必然的,至於為什麼是晉國統一了天下呢,我想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綜合國力來分析。 1政治制度上:我們知道漢代的官僚制度是世襲制,只有君王將相等高階官僚才能世襲,其他的還要透過什麼比如薦舉孝廉的形式步入仕途,改變命運,曹操就是被薦舉為孝廉後一步步飛昇的,即使曹操有過高的權勢,也要透過這種繁雜的升遷形式。而一些士人就更不必說了。而我們知道士人代表很大的利益結構。晉國{也可以說是魏國}是最早改變漢制的,我們清楚曹丕就是妥協了士人利益,實行了九品中正制才順利登基。而這也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得到了當時社會主流士人集團的支援。所以後期魏華人才濟濟,而吳蜀沿襲漢制,阻礙大流,湮滅必然。蜀中無人必然! 2經濟:上面問友分析得比較透徹。中院附屬之地,物產豐富。財大氣粗。加上魏武帝曹操的屯田大治。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此處就不累述! 3文化:中原交流之地,名仕居之。文化交流頻繁。加之士人集團支援曹魏政治制度。名士可以引導一片輿論。故必成為文化昌盛之地。人才才能促進發展! 4軍事:有雄厚的物質經濟基礎,先進的文化軍事理論做鋪墊。冷兵器時代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很關鍵了,也就是說主將可以決定勝負走向。所謂將熊熊一個,兵熊熊一窩就是這個道理。看看後期吳蜀軍事將領,有幾個吃的硬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很形象!戰場上必失意! 綜上我認為這是大勢,更是必然。只有統一人民才能修養生息,文明才能發達!社會才能進步,阻擋歷史車輪的無異於螳臂當車,必定身敗名裂。 僅是本人一些愚見而已,不對的請見解指出,互相交流學習,謝謝!
-
6 # 隔壁老王談歷史
靈帝駕崩後,暫時是兩大勢力,一是與士人階層結下深仇的閹黨,一是權傾朝野之外戚何氏。西園軍之首蹇碩成事不足,為何進反殺。張讓魚死網破,率黃門格殺何進後被西園軍另一人物袁紹及其從弟袁術追殺,最後投水自殺,宦官盡滅。而何進之弟何苗被何進下屬吳匡擊殺,何太后後被董太師逼死。至此左右後漢的兩股勢力均被清除。西涼軍團的代言人董卓上臺,袁紹作為汝南世家的發言人代表著整個士族的利益與董卓對抗。好景不長在,反董聯盟不久瓦解,而董卓也喪命於呂布之手。之後是長安亂,空有武力的西涼軍團耀武揚威長達六年才被悉數解決。
而在董卓之後,所謂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天下是群豪的了。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開始,武力強的公孫瓚、呂布被袁紹、曹操分別吃掉,次一點的張繡選擇歸順,勢力範圍廣的袁氏兄弟同樣難逃厄運,荊州不戰而降。這時候的曹操差點就完成了統一,可惜建安十三年那一把火。至此,群雄中的佼佼者,曹操、劉備、孫權所代表的三國三足鼎立。權力失衡讓朝政被一方把持,而爭權的勢力都沒有了,天下自然是新勢力的。有趣的是,前有三家分晉,後有三家歸晉。
必然至此清楚了,就算一切的偶然是必然,還是得淺談一下。就算一切的偶然是必然,還是得淺談一下。 首先是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再猖狂最終也不大會謀朝篡位。這二者偏愛廢立皇帝,黨同伐異,後漢在任意一股勢力裡也會延續。群雄割據會被推遲,王朝最終很可能會以一種相對和平的方式過渡,至少不會發生後漢那般赤地千里的慘況。可惜,兩股勢力在同一時間段裡覆滅。董太師的暴政的確傷天害理,但他立劉協為天子,用周毖和許靖進退天下之士,說明他不把自己當一個亂臣賊子看待。
而曹操,幾次大難不死,官渡之戰還險勝了,當然赤壁之戰也給了他教訓。劉備不屈人下,最終自己建立帝國。天下英雄果然使君與操。寫了這麼多,我相信題主看明白了。三國就是一個偶然和必然因素導致的。
-
7 # 我是義志通語
三國歸晉我認為偶然性還是很大的!
以曹魏的實力一統三國是早晚的事。可惜的是曹家人命不好啊!都不長壽。
第一代皇帝曹丕不到十年就夭折了,一開始就把基礎打薄了。好在第二代皇帝曹叡也是個睿智的明主,他要是活長一點也行,可惜的是曹家的人命實在不硬。
不到三十歲也見曹操去了。
一個帝國開基建國的階段是最重要的的時期。
打好根基有幾個平庸之才,也問題不大。
如果已經大一統的天下也可以。
要不然只能企求上蒼出個天縱奇才啦!
可惜曹魏一條不佔,就便宜司馬家了。
不過,晉家這鍋飯有點夾生,生怕被別人照方抓藥,
拼命給自家人封王給兵。
結果來了個八王之亂,其實亡在自己家手裡。
結果偏安江南百年,中華大地陸沉400多年啊!
讀書人讀到此處,無不一聲長嘆!!!
-
8 # 月夜luck
我認為帶有偶然性:三國歸晉情況:司馬師謀反,魏國改稱晉;鄧艾鍾會伐蜀,後主無能,聽信宦官,在前線將士任在殊死抵抗時膽怯向偷襲來的鄧艾500餘軍投降,姜維獨木難支,困守劍閣,欲做最後賭博,想出一計離間鄧,鍾以及當時司馬師領導的朝廷內部,不料關鍵時刻心臟病復發,功虧一簣,同時鄧鍾二人亦中計身亡,史稱一計害三賢.而後晉乘勢攻打吳國,一舉而下,吳主效劉後主投降. 孔明智取陳倉:好像就是孔明詐出岐山,實取陳倉這樣....沒啥好說的 諸葛亮裝神:據說諸葛亮會六丁六術,為了保證軍士可以順利割麥作為糧食使的神兵計,先親自誘敵,用"縮地"之術,使魏軍窮追不上,魏軍軍回,路上分別令麾下武將打扮成自己模樣,座一模一樣的車,一模一樣的扇子,魏軍大驚,認為是有神靈相助,不敢敵之,軍士既順利割完了麥 七擒孟獲:南蠻不服屬國統治,諸葛亮認為殺不是辦法,應該讓他們信服,於是捉住南蠻首領後,問其肯服否?不服,就放了,讓其重來,用埋伏,反間,火攻等計大敗孟獲,七擒七縱 蜀國被魏國所滅,當時魏國兵分兩路:鍾會正面與姜維僵持於劍閣;鄧艾偷偷越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突然出現到成都附近,突襲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 魏國後來被司馬氏篡位,改國號為晉,西晉朝開始。 吳國被晉國所滅,當時吳主孫皓偏居一隅,殘暴不仁,不斷積聚實力的晉國看時機已成熟,瘋狂發動攻擊,吳國滅亡。 蜀國主要將領死亡: 1 關羽之死:關羽突然發動對魏戰爭,連連報捷,魏國朝野震動,可是這時魏國派遣使者結連東吳,東吳呂蒙突然從蜀國後面發動攻擊。關羽兩面受敵,戰敗逃到麥城,不久被東吳活捉,斬首。 2 張飛之死:關羽一死,張飛傷痛,平時就暴躁的脾氣更加爆發出來,任意鞭打士卒,他的兩員副將張達、範疆決定鋌而走險,趁張飛熟睡,切下他的頭顱,投奔東吳; 3 黃忠之死:劉備心疼關羽之死,發動蜀國大軍進攻東吳,要為關羽報仇,結果被陸遜火燒七百里聯營,黃忠當時隨劉備出征,死在這場彝陵之戰中; 4 劉備之死:劉備敗回白帝城,心中鬱結難舒,不久病死,將國事託付於諸葛亮和李嚴; 5 馬超之死:馬超自投靠劉備,心裡面一直忐忑不安,加上惡疾纏身,終於不治身亡; 6 趙雲之死:昔日的猛將,也有老的時候,七十歲的趙雲,不服老的趙雲,終於也還是病死了; 至此,蜀國五虎全完了 孫權:老死。 五子良將: 張遼:病死在合肥; 張郃:奉命斷後,腿上中了蜀軍的箭,不治身亡; 徐晃:晚年作為先鋒征討孟達,中箭而死; 樂進:病死; 于禁:關羽水淹七軍,活捉于禁,關羽被東吳殺害後,于禁也被東吳俘虜,後來回到魏國,晚節不保的他羞愧而死; 許褚:病死。 最後為偶然的是諸葛亮的失街亭
-
9 # 歷史四方會
欲說三國歸晉,首先明白三國是怎樣鼎力的。
一、 三國鼎立
自桓、靈二帝以來,宦官外戚輪流專權,官貪吏虐,民不聊生,這給黃巾軍起義創造了可乘之機。
黃巾軍被鎮壓下去之後,為了剷除十常侍,何進大將軍調董卓入京,隨後董卓禍亂京師。之後,曹操刺董卓不成,回鄉招兵買馬,在袁紹等號召之下,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副盟主。董卓被呂布殺了以後,獻帝被李傕、郭淮劫持流落在外。
曹操聽信謀士荀彧的意見,迎接獻帝至許昌。此後便“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勢力不斷壯大,並且每次征討別人都是師出有名。滅呂布,滅馬超,征伐袁紹、袁術、張繡等,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時間不長,曹操統一北方,一家獨大。
曹操這個奸雄怎會放過梟雄劉備,一路追趕下來,一直追到荊州城下。自從諸葛亮出山之後,孫劉聯合,火燒赤壁,大敗曹操,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之後,雖然曹操親自領兵打孫權,攻漢中,但皆因吳蜀有天險可守而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在漢中進退兩難,被蜀軍射掉門牙,差點命喪漢中。
自此三國鼎立,孫劉聯合抗擊魏國的局勢正式形成。
二、司馬氏篡魏
帶著沒能統一的遺憾,曹操閉上了眼睛,之後曹丕繼位。曹丕終於撕下了虛偽的外衣,華歆導演的一場逼迫獻帝禪讓的鬧劇上演了。獻帝三讓,曹丕在兩次推辭不受之後,扭扭捏捏的登上了帝位,東漢至此滅亡。
然而好景不長,幾年之後曹丕去世,曹睿繼位。又過了幾年,曹睿去世,傳位曹芳。曹氏繼承者的短命給司馬懿帶來了機會,更要命的還是曹睿讓曹爽、司馬懿等人為託孤大臣。
量那曹爽小兒豈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的對手。沒有幾年,司馬懿趁著曹爽祭皇陵的時機,發動高平陵政變,將曹氏政權連根拔起。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家可沒有曹家那麼含蓄,直接來了個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之後,找了個替罪羊,換了一個皇帝了事,徹徹底底的把曹氏政權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三、蜀國連年征戰,國弱民疲
蜀國建立之後,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實力大增。但就在此時關羽大意失荊州,張飛被殺。雖然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想起當年桃園結義的兄弟之情,誰也勸不住,非要報仇。
劉備
於是乎,將全部家底號稱80萬大軍(實際應該最多10萬,因為當時,蜀國的全部人口也就是80萬左右),全部帶走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被陸遜一把火燒光,慘敗而回。不久,昭烈皇帝去世,託孤白帝城。
又經過幾年的力量積蓄,諸葛丞相南平孟獲之後,一篇出師表上奏後主,開啟了北伐中原模式。雖然六出祁山,但寸功未見,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之後的姜維九伐中原更是小打小鬧。一次一次的征戰,使蜀國老百姓得不到任何的休息,蜀國百姓“皆有菜色”。根本就無力與魏國對抗,僅靠諸葛丞相的遺志支撐著。當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三路伐蜀,蜀國滅亡已成定局。
四、吳國繼承人更迭頻繁,內耗嚴重
孫權死後,東吳的局勢混亂,發生了嚴重的內耗。先是孫亮繼位,後有孫綝廢除孫亮,立孫休為帝。大臣之間自相殘殺,諸葛恪自不量力,伐魏失敗,國力大損。再加上陸遜等能人謀士相繼離世,東吳實力已遠不如從前,等到晉六路大軍攻吳,吳國滅亡已成必然。
五、晉國統一的必然性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是相對短暫的,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兩弱對抗一強。孫劉聯合抗曹,再加上諸葛亮、周瑜、魯肅、呂蒙、關羽等能人的支撐,才能勉強保持平衡。
其實,當時吳國有120萬人口,蜀國僅有90萬人口,而魏國就有430萬人口,吳、蜀兩國的實力之和尚且比不上魏國的實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吳蜀滅亡是遲早的事。
等到沒有了智謀之士後,這種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實力最弱的蜀國最先滅亡也是順理成章的,蜀國滅亡之後吳國亦不能倖免,三國歸晉實屬必然。
-
10 # 魏晉講談社
三國歸晉,看似偶然,但實際上,卻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結合史學大家錢穆、陳寅恪等大師的著作,我試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1、 大一統是華人的歷史道路。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曾經談及:“大一統是華人的歷史道路”。
秦始皇掃平六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宗法血緣的分封制度,到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完成了從社會生活到政治制度的巨大的社會改造。
漢繼秦制,經兩漢四百多年的經營完善,國家大一統的政治體制日趨完善。秦漢之後,中國百代,都是推行大一統的政治制度,歷數千年之久而不敗。
三國,魏、蜀、吳鼎立割據,是春秋戰國之後的又一個分裂時期。用金克木先生的話來講,這是一個亂序的時代。
但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亂序”,一定還是要回到“治序”的軌道上來。三國的社會分裂,走向歸晉的統一,這是歷史的必然,是由政治制度決定的。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2、 儒家思想是治國理政的政治選擇。
漢代的治國理政思想,從開始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到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儒家思想的大一統,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統,徹底完成了儒家思想治國理政的政治選擇。
國家的人才選拔制度,依據的就是察舉徵辟制,而此制度的核心就是學習儒家經典,忠實實踐儒家學說。忠、孝的名聲,成為人才考察推舉的重要準繩。
而三國中,曹魏政權和蜀漢政權,實行的是以法家為主導的治國思想。我們在曹操著名的《求賢令》中,展露無遺。他說,不忠不孝之人,只要他有治國安邦之才,都給我推舉出來。儒家的思想規範,被曹操唯才是舉的法家思想所取代。
而漢代的社會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佔主導。司馬家族就是儒家思想的信徒。
陳寅恪先生在他的《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寫道,司馬家族取代曹魏家族,實際上是信奉儒家的豪族,取代了法家的信徒。
三國歸晉,表面上是三個政權的統一,實際上也是儒家思想上的統一。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3、 司馬家族的苦心經營和強族豪民的政治基礎。
河內司馬氏自東漢司馬鈞以來,世代為將軍、守、尹,是地方上的豪族。司馬懿輔佐曹魏四代帝王,門生故舊,結盤根錯節,構成了龐大的政治勢力。
司馬氏能夠奪取曹氏的政權,最終三國歸晉,主要是有堅實的政治基礎,得到了豪族強民的支援。
曹操的政治策略是抑制豪族,扶植弱民或寒族。《三國志》記載“民畏其畏,不懷其德”。這裡的民,陳寅恪先生說,就是豪族強民。而司馬家族的執政理念是“以寬濟寬”,“使豪強擅恣”。
所以,在豪族強民的龐大政治勢力推動下,司馬家族“民心歸之”。以司馬懿父子的堅忍狠毒,和幾代人的苦心經營,而又得到了豪族強民為代表的政治勢力的支援,所以司馬家族,最後能夠三國歸晉,是有民意基礎的。
綜上,大一統的政治制度,配合儒家的政治思想,再加上雄厚的民意基礎,天下傷亂,人心思治,最終必然完成了三國歸晉的政治統一。
-
11 # 朝陽白露
三國歸晉是必然的。
對於三國愛好者來說,那一段歷史可謂是精彩紛呈,令人嚮往。從董卓進長安起,一直到晉武帝克吳,共經過九十多年的戰亂。到得最後,天下可算是再次統一了,百姓們也算盼來了他們渴望的日子。
我們知道,晉國是司馬氏創立的,而司馬氏是篡奪的曹魏政權。可以說,司馬一族是有點不講道義的。但一碼歸一碼,就算如此,天下也是他們給統一的,也算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為什麼最後是晉統一天下,而不是其餘三國呢?(魏、蜀、吳)
魏國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他是被司馬氏篡奪的。可以說,僅僅是改了一個名字而已,換湯不換藥。在這過程中,雖然會經歷一番鬥爭,但於整個國家來說,根基未受損,國家的整體實力也是未受到影響的。
魏國的失敗其實在開始就註定了。早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就長伴隨曹操左右為其出謀劃策,進獻克敵之法。對曹操這個老狐狸來說,他很瞭解他這個手下,雖然足智多謀,但是野心也不小,也懂得隱忍。他在的時候尚可以壓制住他,死後怎麼辦?所以,這是他要考慮的問題。
曹操對司馬懿的制約對於曹操來說,司馬懿是一個人才,用起來非常順手。但同時又必須時刻防著他,使他脫離不了自己的掌控。曹操還在世時,就長對曹丕說:“司馬懿素有雄心壯志,此人不可不防。”但是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極好,所以司馬懿也沒受到迫害之類的事。但是,曹操雖然會重用他,但是軍事決策權確牢牢掌握1自己手裡,不讓司馬懿碰。當然了,他的兒子曹丕能力還是不錯的,完全可以駕馭得了司馬懿,對此,曹操還是有信心的。至於曹丕之後的事他就無能為力了。
魏朝被篡原因主要有三:
薄待宗室,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曹丕和曹爽二人。曹丕即位後,就把諸王限制在國中,與拘謹無異。而曹爽獨攬大權,並且打壓宗室,造成宗室力量衰弱,外族勢力漸強(司馬氏)重用司馬家族,無論是曹丕(魏文帝)在位期間還是後世的明帝之時,都重用司馬家族的人,導致司馬氏的權勢逐漸強大。皇帝的昏庸,曹丕執政能力還可以,就是喜歡猜忌同族兄弟,這一點也不太好。而他的兒子明帝就有點驕奢淫逸了,被他這一搞,至此以後,魏國的政治環境就漸漸不好了。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所以,曹魏政權就被司馬家族篡奪了。
吳、蜀兩國之敗蜀國滅亡時間:公元二六三年(劉禪在位)
吳國滅亡時間:公元二八零年(孫皓在位)
蜀國相對於其它兩國,只傳了兩代就滅亡了(公元221年――263年)。在當時,曹魏還未滅亡(名存實亡),司馬昭主政時期。司馬昭遣鍾會、鄧艾兩路大軍伐蜀,蜀軍在各種因素之下,無法抵擋敵軍的步伐。最後蜀主劉禪被迫投降,蜀滅。
蜀國在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弱,人口數量、經濟和軍事實力無法與他們相比。而且國土面積也是最小的。自蜀國失去荊州之時,就註定了蜀國無法統一天下了。
總的來說,蜀國被滅有以下幾點原因:
國土資源貧瘠,加上連年的戰爭(從建國起從未間斷過),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國家不堪重負,而民心頗怨。軍事人才少,有一句調侃蜀國的話“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在蜀國的前期,還是有挺多有名的大將的,比如“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此外還有魏延、周倉等將領。但是到了後期就不行了,原來的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幾乎沒一個能派的上用場了。但是又沒有培養出幾個像樣的將領,只有一個姜維還算可以。但是靠一個人他還不得累死,所以,這是一個軟肋。皇帝寵幸宦官黃浩。黃皓是誰?他是後主劉禪身邊的大紅人,負責皇帝的生活起居之事。但是,他利用皇帝對他的信任以權謀私,打壓政敵,還干預朝堂之諸多事宜。百官在他的壓迫下是敢怒不敢言,最後導致政治制度逐漸變壞了。蜀國一直以正統自居,妄圖恢復“昔漢”的無上榮光。但是到最後,也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白忙活了。
其實吳國與蜀國的情況差不多,吳國僅僅強那麼一點點而已。當然,無論何時,兩國都無法與晉(魏)相比較。這是不爭的事實。吳國滅亡也有三點原因:
政治混亂不堪,皇帝孫皓非常殘暴,荒淫無度。朝廷內部的爭鬥很劇烈。與蜀一樣,在後期基本上沒啥人才可用了。吳國還是比較富有的。但和蜀國一樣,國土面積依然不高,戰略縱深不夠。軍事能力比之晉(魏)差了十萬八千里。魏、蜀、吳三國搞了半天確是為他人(晉做了嫁衣,想來也是天意弄人,事不可違。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三國為何歸晉,就是因為“晉”順應天意民心,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情況下,一統天下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
12 # 石門李曾
宅家品“三國”
呂布
魏蜀吳三國爭霸、群雄逐鹿,曹操、劉備、孫權等為何不表而先表呂布,概因有三:其一呂布確有其人,西晉陳壽所著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其立傳;其二呂布勇猛無敵、瀟灑風流且充滿傳奇色彩;其三呂布英年早逝掛得早,況且一部《三國演義》某家還沒有品味完全。
呂布,字奉先,內蒙九原人,所以他和貂蟬所謂“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訛傳休矣!
呂布以驍勇善戰著稱,胯下赤兔寶馬日行千里,手持方天畫戟所向披靡,後人謂之曰“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劉關張三人合力方能敵得過。然而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以及後人的評價中卻是不佳。總結為十六個字:勇而無謀、剛而無義、狼子野心、屢次倒戈。倒戈之甚,也就近代馮煥章可與之媲美!
呂布最先在幷州刺史丁原手下,為了一匹赤兔馬而殺了丁原轉投太師董卓並認作義父,又為了一個女人而父子反目誅殺了董卓。
至於呂布為什麼殺董卓,大家就都耳熟能詳了。《三國演義》中是王允將自己有閉月之貌的義女貂蟬同時送給董卓和呂布,挑撥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而實際的情況也可能並非如此,一說是董卓侮辱了呂布的原配夫人,另一說是呂布和董卓的婢女私通。由於正史中並無貂蟬此人,所以我們應更加傾向於後兩者!但不管怎樣,呂布弒殺了董卓為史實。
呂布此後惶惶如喪家之犬,投袁術和袁紹不果而投奔時任徐州牧的劉備並以兄弟相稱,但卻趁人之危從劉備手中奪取了徐州,唯一的回報就是“轅門射戟”暫時解了劉備之圍。
曹操兵臨城下,呂布又企圖與袁術結為秦晉之好,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袁術的兒子未遂。曹操水淹下邳,呂布被早已對自己不滿的部下擒獲送到曹操面前苦苦哀求受降免死。當曹操徵求劉備的意見時,劉備對曹操說了句“你難道也想做丁原和董卓嗎”?氣得呂布大罵“大耳賊害我”!
可惜可痛可憐可恨一代名將呂布最終在白門樓死於一代梟雄曹阿瞞之手!
劉備出世
前文曾提及東漢末年漢靈帝在位期間,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鎮壓,在河北涿州有一個姓劉的人和他的兩個異姓兄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沒錯,此人就是《三國演義》的男一號——劉備,噔噔噔噔!
劉備,字玄德,世居河北涿州樓桑村。我特意查了下高德地圖,涿州現仍有此村,名曰大樹樓桑村,標註為“漢昭烈皇帝劉備故里”,位置就在首都環線和京港澳高速交叉口西北角。
和史書上眾多帝王將相的身世一樣,劉備也同樣具有傳奇色彩。僅就長相而言,劉備天賦異稟,大耳垂肩,雙手過膝。再通俗地說就是耳朵特別大,大到耳垂能搭到肩膀上,再誇張地形容就是不用照鏡子就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的胳膊也特別長,身體直立雙臂下垂都能超過膝蓋。
劉備家旁邊有一棵大桑樹,遠看就像是皇帝出行所乘車輛的車蓋一樣,路過的人一致認為此家必出貴人。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孩子們在樹下玩耍,曾指著這棵大桑樹說:“我將來一定能夠坐上有這樣車蓋的車子。”他的叔叔聽到後趕忙制止說:“你不要亂說話,讓我們一家遭滅門之罪。”劉備之所以這樣說也是有他自己一定道理的,因為他是西漢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通俗的講就是他有皇族血統!
劉備的父親死得早,家裡生活很拮据,他與母親以織草蓆、編草鞋拿出去賣為生。所以後來有人罵他是“販履小兒”!
自古英雄不問出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與殺豬出身的張飛、買綠豆的關羽三人桃園三結義。就是這三個人兄弟同心齊力斷金,共同成就了一番偉業,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大政治家曹操
前文已述,曹操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未遂,從此不得不“散家財,合義兵”另起爐灶了。就是在這次落荒而逃途中,曹操說出了他那句令自己和世人都掉下巴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人,官宦(也可以認為是“宦官”)之後,被舉為孝廉。整部《三國演義》中當之無愧排名第一的大政治家。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常玩弄漢獻帝於掌股之間,並將皇帝的老丈人董承逼迫而死。曹操鄙視董卓專權卻比董卓伎倆更加卑劣,何其毒也!
曹操煮青梅酒與儼然已成皇叔的劉備論英雄,問他當今世上誰是真正的英雄?劉備顧左右而言他,曹操均不以為然。當劉備反問曹操時,曹操區區幾個字“唯使君與操耳”嚇得劉備把吃飯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不得不捲鋪蓋走人了!
曹操求賢若渴,平生最佩服的恐怕就是義薄雲天的關雲長了。曹操為了收降關羽甚至屈身與他約法三章;曹操知人善任,注重民主又善於集中,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個“民主集中制”運用得是爐火純青!
“官渡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曹操以區區七萬人對陣河北七十萬大軍,最後打得袁紹全軍覆沒,連找牙的機會都沒留給對方。
戰爭勝利後,曹操清點戰利品時,看到不少自己部下私自勾結袁紹的信,當眾一把火燒掉,並解釋到:“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僅上述這兩點就與他的勁敵袁紹截然不同。袁紹是外寬內忌、用人還疑,反覆無常、優柔寡斷,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一首《觀滄海》胸懷天下、志在四方,何其浪漫,何其偉哉!不過在這裡想說個題外話,我在地圖上測了下距,現在的河北昌黎碣石山和渤海海岸線的直線距離將近30公里,如果曹操穿越到現在,無論他的眼神再好天氣再晴朗海浪再大,也不會看到“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觀的。至於箇中原因我覺得還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也曾在這裡入過海,造就了一片嶄新的土地以致海岸線後退,真是滄海桑田啊!
對於曹操,《官渡之戰》使他好嗨呦,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高潮,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官渡之戰》這場著名的戰爭曹操贏得有多漂亮,另一場更有名的戰爭就輸得有多慘!
幾個需要說明的問題
古典名著往往就是這樣,當你浮躁時根本看不下去,但當你沉下心來卻發現更TMD看不下去!
不可否認,名著之所以為名著,首先需要的是時間的積澱,文學史上那些膚淺浮躁的文字比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爛得更早。所以語言生澀隱晦、情節不可理喻、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為了有助於大家對《三國演義》有一個最基本的瞭解,我把主要人物關係簡單捋捋:三國指的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
理論上說曹操屬於正統,他代表的畢竟是大漢王朝的漢獻帝,手下有謀臣郭佳、大將張遼、兒子曹丕,他討伐河北袁紹為曹丕建立魏國奠定了基礎;東吳的孫權繼承的是他的哥哥孫策的基業,建立了吳國,手下最有名的當屬大都督周瑜,周瑜的夫人小喬和孫權的嫂子也就是孫策的夫人大喬是親生姐妹;蜀國的劉備手下除了自己的結拜弟兄關羽、張飛,還有男神一般存在的諸葛亮和我們的常山趙子龍!
古往今來,打仗最最重要的是師出有名,其他次之。曹操攻打袁紹的名義是以大漢丞相的身份平息地方諸侯叛亂;而劉備聯合孫權攻打曹操的名義是為漢獻帝清除身邊的逆賊!
這幫子人天天打來打去,打的過就摁在地上反覆摩擦,打不過就跑,跑不了就投降,投降以後再尋找機會倒戈。畢竟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為俊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有一條,要堅持底線,不能像呂布那樣吃相太難看,投降就投降,還殺了自己曾經的主人。
那麼有人會說,這些投降的人他們的氣節何在?我總結這是一種現象級的社會文化,謂之“投降文化”,這也是有歷史傳承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孔老夫子,聖人也,即使這樣還周遊列國呢!
具體到《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拿寬厚仁義的劉備來說,幾乎所有叫上名字的人他都投奔或輔佐過,比如曹操、袁術和袁紹、呂布,還聯合過東吳的孫權和周瑜等等……張飛自不必說,跟著劉備一條道跑到黑。
就是忠肝義膽的關雲長,在不知劉備生死的情況下還單獨投降過曹操呢,不過提了三個前提條件:第一是降漢不降曹,第二是要曹操保證劉備的甘、糜二夫人絕對安全,第三一旦知道劉備的下落後還要跟隨他而去!好個關二爺,真是義薄雲天啊!
關羽
上回說到關二爺義薄雲天,在這裡還要加上一個“忠肝義膽”。確實如此,關羽完全承受得起!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其實關羽不僅鬍子長得漂亮,而且以當時的審美標準,那小夥兒簡直帥呆了!且看《三國演義》原著中的描寫:“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至於關羽怎麼到了涿州,據他自己說是在家鄉打死了人,流落到此地以賣棗子為生。至於關羽後來怎麼和本地的劉備、張飛相識,一個賣棗子、一個賣草鞋、一個賣豬肉,權且都算是商貿流通服務業人員吧!
劉關張三人從相識到相知,相見恨晚,於是拜倒在地,就有了“桃園三結義”!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祭臺;這一拜,報國安邦志慷慨,建功立業展雄才;這一拜,患難相隨不分開,天地日月壯情懷!
前曾提及關羽受降曹操約法三章,於是才引出了“千里走單騎”和“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故事。
劉備、張飛在徐州夜襲曹營兵敗失散,劉備去河北投了袁紹,張飛去了臥牛山落草。關羽不知劉備生死,在曹操的威逼利誘下不得不投降。曹操為了以示誠意把呂布的赤兔馬送給了關羽,並向他保證劉備甘、糜二夫人的人身安全。
身陷曹營的關羽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單人匹馬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千里尋兄,在五個關口斬殺了前來圍追堵截的六員敵將。最後在古城三兄弟重新聚義,劉備夫妻也重新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每每想到這裡,我們就更加敬佩關羽,要知關羽在當時連一個老婆都沒有!一路上關羽前有關卡、後有追兵,風餐露宿、出生入死。而且關羽血氣方剛正值壯年,和他的兩位嫂子走近了還要避嫌,走遠了又保證不了她們的安全!
關公,你真了不得!
張飛與趙雲
之所以把張飛與趙雲一起品評,主要是因此二人均系河北同鄉,可謂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張飛是土生土長的河北涿州人,所以經常自詡“燕人張翼德”;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主席老人家也講過:“正定是個好地方,那裡出了個趙子龍”。
張飛和趙雲除了都是河北人外,還共同在長坂坡之戰中建有奇功。
劉備於汝南被曹操打敗後,投靠荊州劉表,奉命駐守新野,於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輔佐,招兵買馬日夜操練。曹操透過官渡之戰平定河北袁紹後,已無後顧之憂,親率五十萬大軍攻打荊州。劉備不得不火燒新野帶領當地百姓一同撤退至湖北當陽長坂坡時被曹操追上,雙方爆發了一場大戰,是為“長坂坡之戰”。
張飛被稱為“萬人敵”,於長坂坡大戰中,手持丈八蛇矛,立馬於當陽橋頭,大喝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聲如巨雷,竟使當陽橋斷水倒流,嚇得曹軍落荒而逃!有詩為贊:
長坂橋頭殺氣生,
橫槍立馬眼圓睜。
一聲好似轟雷震,
獨退曹家百萬兵。
而趙雲有“常勝將軍”之美譽,於長阪坡之戰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救出了劉備的甘夫人和他的兒子阿斗(即劉禪,“劉備摔孩子”的典故即源於此)。有詩為贊:
血染徵袍透甲紅,
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衝陣扶危主,
只有常山趙子龍。
張飛也不是有勇無謀,好多時候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李逵之於宋江。劉備有些話不方便講有些事情不方便做,張飛就能及時發揮作用,所謂進可攻退可守也!
而趙雲在平定益州後引用霍去病的話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趙雲因禮以厚下、壯而不疏,得以壽終正寢;而張飛則因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終被部將所殺害!
諸葛亮出世
如同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一樣,越是開掛的人物出場就越晚,當劉關張、董卓、曹操、袁紹等都混成熟臉後,我們的男神諸葛亮終於在千呼萬喚之後,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閃亮登場,一時驚豔了四座!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半仙兒級的人物神一樣的存在,隱居於河南南陽。南陽臥龍崗上現有草廬一處,某家曾親自前往憑弔過,內藏岳飛手書《前後出師表》碑刻。
劉備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求賢若渴,曾帶領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劉備於草廬內請教諸葛亮對時事的看法,諸葛亮一席話使得劉備茅塞頓開,大讚曰:先生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真乃天人也!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前文已述,長坂坡一戰,在趙雲和張飛的庇護下,劉備雖然得以保全了性命,但損失慘重,曹操卻依然虎視眈眈。劉備心中瞭然,以一己之力無論如何也是與曹操無法相抗衡的,這時候也只有聯合東吳孫權的力量共同抗曹了。
那麼,安逸富庶的孫權肯對敗軍之將的劉備伸出援手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曹操也對孫權伸出了橄欖枝,於是這才有了諸葛亮隻身赴東吳要“舌戰群儒”!
諸葛亮在魯肅的帶領引薦下來到東吳見到孫權。俗語說得好: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孫權推脫說我沒意見,你也幫我說服下我的屬下吧!
具體到諸葛亮和以張昭為首的東吳群臣到底辯論了什麼,其實內容不重要,無非就是車軲轆話,但結果很明確,諸葛亮完勝!
至於“舌戰群儒”現場的氛圍和情形,我們可以自行腦補一下:諸葛亮就如同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的包大人一樣,對著大海一頓說魚蝦就蹦到了岸邊,對著彎曲的鐵棍說就能使其變直,對著已經過世的人說就能讓死人坐起來!而辯論的另外一方均口吐白沫仰翻在地!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說了辦定了幹,定了不幹王八蛋,孫權立即派出自己的王炸——周瑜周公瑾帶領水軍逆流而上直奔武漢而來,這才引出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火燒赤壁
上回說到諸葛亮到江東“舌戰群儒”,終於說服孫權同意聯合劉備共同抗曹,授命大都督周瑜親率水軍出征。下面有必要專門介紹下孫權和周瑜。
孫權,字仲謀,杭州人,吳國的開國之君,主要繼承的是他的哥哥孫策的基業。孫策臨終前交代孫權,外交有事問周瑜,所以說孫權對周瑜很是尊重和仰仗。
周瑜,字公瑾,東吳名將,精通音律,可謂文武雙全。周瑜的夫人小喬和孫策的夫人大喬是親生姐妹,同時也是絕代雙驕。
對於聯劉抗曹,周瑜的意見很是搖擺,甚至一度於還想殺掉諸葛亮。諸葛亮刺激周瑜說,曹操實際最想要的你的夫人小喬啊!周瑜一方面惱怒於曹操的無恥進而決定出兵討伐,另一方面也嫉妒於諸葛亮的才華,心中不禁慨嘆:既生瑜何生亮?
關於赤壁之戰的過程很精彩但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意義和教訓。結果是周瑜火燒赤壁大獲全勝,曹操損失慘重從華容道落荒而逃。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標誌著《三國演義》的主戰場從中原大地轉移到長江流域,更為重要的是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劉備儼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赤壁之戰中曹操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很多,比如他計程車兵大都為北方人不善水戰水土也不服,另外降服於他的荊州水軍人心不齊出工不出力,等等。但一個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被孔融一語道破。你沒看錯,就是那個“讓梨”的孔融!
遠在曹操討伐劉備出發前,孔融就說過:“以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曹操惱羞成怒,他的辦法簡單而有效,既然消滅不了你的思想就消滅你的肉體,於是就把孔融殺掉了!
荊州!荊州!
《三國演義》中反覆提及的荊州包含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但絕不僅限於此。“大禹分九州”,當時的荊州屬於省一級的行政區,下轄若干個郡,即地級市。
荊州北通中原,南達兩廣,向西經過三峽可以進入四川,向東則可以沿長江進入東吳的腹地,足見地理位置之重要性,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劉備聯合孫權透過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碾壓並瓜分。
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即現在武漢的漢口和漢陽),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即現在武漢的武昌)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包括長沙在內的四個郡。
赤壁之戰後,周瑜元氣大傷,劉備則坐收漁利,連搶帶借地趁機發展自己的根據地,吃相難看!所以有個歇後語叫做“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
劉備深知荊州的重要性,派自己的結拜兄弟也是嫡系部隊的關羽鎮守荊州,但最終還是被東吳得了去,導致劉備只能退守四川,丟掉了一統天下的先機。
剛而自矜的關羽因為大意輕敵,不僅使劉備失了荊州這樣一塊貴寶地,也使他自己走上了英雄的窮途末路……
關羽的後半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夜觀天象,預測曹操必敗但陽數未盡,也就是說曹操不該死也不能死。曹操如果死了,在劉備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孫權必定北伐稱霸。諸葛亮於是特命關羽把守華容道,關羽感念於曹操曾經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故意把曹操放走了!
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後,就問諸葛亮:我和馬超誰厲害?諸葛亮知道關羽心高氣傲,於是回信說:馬超哪能比得上你美髯公呢!於是關羽就十分高興,還把信交給眾人傳閱。
不可否認,關羽是一員猛將,也是一個義士,但不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他不能令自己的屬下真正臣服,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就是其中之一。這也導致了關羽失掉荊州而敗走麥城!
關羽在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後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績,如水淹七軍、智取樊城等,也發生了單刀赴會、刮骨療傷的傳奇故事,但總體上已是首尾不濟、腹背受敵,呈頹廢之勢,他也曾夢到自己的腳趾被豬啃咬,自知不祥。關羽逃出麥城後終被東吳呂蒙俘虜,因為誓死不降被孫權所殺,終年五十八歲。與關羽一起被殺的還有他的義子關平,他的坐騎赤兔馬後絕食而亡!有詩嘆曰:
天日心如鏡,
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
不止冠三分!
關羽去世後“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後來關羽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各地紛紛修起關帝廟,煙火不絕!
至於現如今一些商業場所甚至包括藏汙納垢之地也供奉起了關公,不知是寓意小刀磨得飛快還是什麼別的目的,這簡直是對關公所代表的“大義”的褻瀆!
甘露寺
前曾提及“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東吳孫權派魯肅前去討要,劉備推說,等將來進四川后有了安身之地就把荊州還給孫權。魯肅為此專門找周瑜商量對策,周瑜自認聰明地出了一個極不鮮亮的主意,就是建議孫權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
劉備要是穿越到現在,肯定討女人喜歡但卻不為女權主義者所待見。劉備曾親口說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劉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史料記載劉備“數喪嫡室”,保守估計劉備夫人的數量接近兩位數。在匡扶漢室的大業面前,在劉關張和趙雲的手足之情面前,他的甘、糜夫人等就是神馬浮雲,無非甘夫人給他生了個阿斗!
劉備駐守荊州期間甘夫人去世,之前糜夫人於長坂坡投井而死,至此便又成了孤家寡人。恰在這時孫權要把妹妹嫁給他,條件是劉備必須入贅到東吳完婚。 劉備很是糾結,又想去又不敢去,在諸葛亮給他了他三條錦囊妙計後便帶著趙雲上路了!
按照周瑜和孫權之前的本意,等到劉備一到東吳就把他軟禁起來作為人質換回荊州。無心插柳柳成蔭,誰成想孫權的母親和妹妹竟然在甘露寺都喜歡上了劉備這個乘龍快婿,弄拙成巧,京劇《龍鳳呈祥》演繹的就是這段故事。
甘露寺,位於長江之濱的江蘇鎮江北固山。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山,即景抒情,留下多少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劉備亦不能免俗,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時,不禁慨嘆:
看這江山美如畫,
本想吟詩贈天下。
奈何自己沒文化,
只能臥槽浪好大!
在趙雲的保護下,憑藉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劉備和孫尚香夫婦二人乘機私奔了。當週瑜追趕至九江時,諸葛亮已迎接劉備等人上了回荊州的快船。諸葛亮等人衝著周瑜齊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可憐一代名將周瑜便被氣得一命嗚呼了!
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一詞出自《史記》,原指秦國統治的關中平原。李冰父子於青城山下岷江之上修築了都江堰後,水道縱橫、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人們普遍認同的天府之國。無論你是從西安翻越秦嶺還是從宜昌沿長江三峽進入四川,你都會驚訝於這裡生活的安逸、物產的富庶和景緻的優美!
前幾回均提到劉備信誓旦旦的要進入四川,他的決策是無比正確的。荊州即使再重要也非久居之地,更何況曹操和孫權已呈虎狼之勢!
生存和發展都很重要,但生存更重要!劉備只有入川才能憑藉有利地形儲存有生力量,才有可能再興漢室名垂青史。那麼,已在成都深耕多年的劉璋願意接受劉備嗎?當然不願意,但也不得不接受了。我想,劉璋之所以接受劉備與其說是久仰劉備的仁德不如說是迫於劉備的淫威,至於說他兩個都姓劉屬於同宗,鬼才相信!
一山不容二虎,劉備與劉璋的明爭暗鬥很快就開始了。火併過程中,劉備的高參有鳳雛美譽的龐統於七夕之夜不幸殞命於落鳳坡。劉備不得不急招此時與關羽共同守衛荊州的諸葛亮和張飛、趙雲入川馳援。諸葛亮在離開荊州前送給了關羽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心高氣傲的關羽終因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忠告而腹背受敵,丟掉了荊州和性命。
有了諸葛亮等援兵的相助,外加收降了能與關羽媲美的馬超,劉備便直取成都以天府之國主人的身份自居了。而優柔寡斷比劉備更加仁義的劉璋終因引狼入室而抱憾終生!
這不是《西遊記》
前文不止一次評價諸葛亮是“半仙兒級的人物神一樣的存在”,這絕對不是戲謔之言,而是客觀準確的表述,因為《三國演義》中還真有一位真正的神仙!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幾乎所有的大臣都給漢獻帝上同樣的奏摺,說曹操的功德和天地一樣大,應該被封為魏王。漢獻帝雖然知道這是曹操自己的主意,但因為十分懼怕他,所以就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在虛心假意地推辭了三次後就欣然接受了。
曹操稱王后,於河北臨漳建都鄴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享受不低於漢獻帝的待遇,另外還準備把他的長子曹丕立為王子!
同年十月,已經對曹操俯首稱臣的東吳孫權聽說曹操稱王后便給他送來了東吳的特產柑桔。但是當曹操剝開柑桔皮時卻發現裡面都是空的,於是就要懲罰送柑桔的人。送柑桔的人對曹操解釋說,路上只有一個老道接觸到了這些柑桔。
正說間那個老道突然出現了,曹操就質問老道是不是偷吃了柑桔裡面的果實,老道隨便拿出一個剝開裡面均有果實,而曹操拿出來的剝開後卻都是空殼!
這時候老道就對曹操說,你現在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何不考慮激流勇退,跟我去峨嵋山修行!曹操回答說,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呀!老道笑著說:你可以讓位給劉備,不然我就要用飛劍取下你的人頭。曹操大怒說,我看你是劉備派來的奸細,命人來打老道,結果打了一頓後卻發現老道竟然睡著了。曹操於是將老道關到牢房中既不給他吃的也不給他喝的,當七天後去看他時卻發現老道面色依然紅潤!
曹操驚訝於老道的神奇就把他留到身邊。在一次宴會上,曹操想吃松江的鱸魚,老道於是就用魚竿在院子裡釣到了好多新鮮的松江鱸魚。就在這時候,老道將手中的酒杯向空中一擲,化作一隻白鶴繞著殿上的大梁飛行,當所有的人都抬頭看時老道突然不見了。
曹操命令大將許褚去捉拿老道,卻發現集市上和老道一模一樣的人有好幾百個,於是就把這些人都殺掉了!這時候老道騎一隻白鶴笑著說:曹操你就要死了!後人有詩讚曰:
奸雄權勢能傾國,
道士仙機自遨遊。
等閒施設神仙術,
點悟曹瞞不轉頭。
這個老道名字叫做——左慈,正史上確有其人,見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以上主要故事情節詳見《三國演義》原著第六十八回“左慈擲杯戲曹操”!
曹操死了
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後,附近的人們似乎經常聽到山谷裡天空中傳來一個聲音:“還我頭來!”
且說孫權殺了關羽得了荊州後正與他的部將呂蒙等喝酒慶功,突然呂蒙把孫權從他的座位上揪了下來,自己坐到孫權的主位上大叫一聲:“汝識我否?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是也”,後倒地身亡。嚇得孫權等人紛紛跪倒在地磕頭不止!
出於心有餘悸和嫁禍於人的目的,孫權命人將關羽的人頭送給了曹操。曹操看到關羽的人頭,語重心長地問了一句:“雲長別來無恙啊?”突然覺得關羽怒目圓睜,大嘯起來!嚇得曹操趕緊將關羽“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
曹操受到了關羽人頭的驚嚇,頭痛得厲害,而且疑神疑鬼,時常覺得有人要陷害於他!曹操懷疑現在住的宮殿有問題,決心建造新的宮殿,這需要城外躍龍祠傍的一株大梨樹作為大梁,無奈工人們都砍伐不斷它。曹操便親自前往,一劍下去大梨樹血流如注,濺了曹操一身,嚇得曹操把劍丟到地上,騎馬跑了回去!
至此曹操頭痛得更加厲害,無藥可醫。旁人推薦名醫華佗來給他治病!華佗診斷曹操似乎得了腦瘤,需要開顱加以治療,於是曹操就把華佗殺掉了!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的一天夜裡,曹操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三匹馬在一個槽裡吃草。曹操自知陽數已盡,在交代了後事之後便氣絕身亡,終年六十六歲。
囉哩囉嗦、神神叨叨,為了敘述曹操的死,做了如此多的鋪墊。那麼這些內容都是真實存在的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不存在後人為什麼還要如此極力渲染呢?我們可以從《三國演義》原著中得到一些啟示:
古人作事無鉅細,
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
冢中笑爾書生氣!
曹操的身後事
曹操死前夢見“三馬同槽而食”,就知道自己陽數已盡了。他的臨終遺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大業,卿等宜輔佐之”;其二是囑咐他的侍妾們要“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其三是“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葬何處。”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
當時在場的除了曹操的侍妾,還有文武群臣。請大家注意,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叫做司馬懿的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司馬懿是整部《三國演義》中唯一能與諸葛亮勢均力敵的人。也是這個人的子孫最後竟然成為了曹操的掘墓人,即曹操夢中所應的“三馬”!
曹操之所以選擇長子曹丕而不是才華橫溢的三子曹植繼承他的大業,也是有其充分考慮的,除了“立幼廢長”的慘痛教訓對他印象深刻外,還和一個人的存在有關係,這個人就是楊修。是的,就是那個因為說出“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而被曹操殺死的楊修!
楊修,字德祖,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廣為人知的比如“一人一口酥”等等)。而曹植因為仰慕楊修的才華,經常和他徹夜促膝長談。最不能令曹操容忍的是楊修還經常幫曹植代寫家庭作業。因此,曹操最後給曹植的評價是“為人虛華少誠實”,以至於喪失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權利的誘惑如此之大,大義和親情在它面前都顯得一文不值。看似忠厚老實的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露出猙獰的面孔,他做出了他的父親曹操都做不出的事情,強迫漢獻帝讓位於他;曹丕還以死相逼一母同胞的曹植“七步成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和于謙的“抽菸、喝酒、燙頭”一樣,我總結曹操平生也有三大愛好:第一,殺人,敵人自不必說,就連身邊的謀士楊修和孔融都被他殺掉了;第二是殺了人後一般都予以“厚葬之”,可謂做賊心虛;第三是喜歡霸佔別人的妻室,最狗血的莫過於傳說劉備的兒子劉禪的血統都不夠純正,因為甘夫人畢竟在曹營待了一段時間,後來劉禪到了魏國不是也“樂不思蜀”嗎!
縱觀曹操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開疆拓土、建功立業;同時他的一生還是極其齷齪的一生,他暴虐成性、殺人如麻。所以曹操臨終前還不忘囑咐設立疑冢,不至於別人輕易找到他的墳墓。
還是一開始我給曹操下的結論:《三國演義》中當之無愧排名第一的政治家!
劉備的窮途末路
上回說到曹操的兒子曹丕強迫漢獻帝退位,過程極其簡單和直白。曹丕:你必須立即退位,由我來代替你!漢獻帝:我真的不能退位,否則對不起我的祖宗!曹丕:你難道還想天下的老百姓為你而遭受生靈塗炭嗎?漢獻帝:那好吧,來秘書把我的大印給了曹丕!曹丕:你可以滾了!漢獻帝:好嘞!
當曹丕接過大印的那一瞬間,頓時天昏地暗妖風四起!俗話說得好,來的容易去得也容易,這顆大印沒等曹丕攥熱乎就被別人用同樣的辦法搶了去,真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
逼宮這件事對於經常以漢獻帝叔叔的身份自詡的劉備來說,可以算是奇恥大辱。但此時已被為兄弟關羽報仇的怒火燒昏了頭腦的劉備不去順應天時北伐曹丕,而是一意孤行地準備東征孫權。
趙雲苦勸不聽,諸葛亮苦勸還不聽,真是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呀!此時唯一和劉備意見一致的張飛因此也丟了性命,被自己的部將所殺害,時年五十八歲。
放棄國仇而為了家恨,可謂出師無名,出師無名焉有不敗之理呼?就這樣劉備和孫權的部隊在今天三峽大壩那個地方打了起來。劉備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已無臉面再回成都,便在奉節白帝城駐紮了下來。劉備從此染病不起,又哭關、張二弟,兩目昏花,病入膏肓。
章武三年夏四日,劉備獨臥於床榻之上。忽然風起,將燈吹滅,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已經死去的關羽和張飛二人侍立著對劉備說:“哥哥與兄弟聚會不遠矣!”劉備悲喜交加突然醒來,乃是南柯一夢!
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把諸葛亮等人叫到床邊,拉著手發自肺腑地說:劉禪軟弱無能,如果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你可以取而代之,往後他也是你的兒子!
劉備在給劉禪留下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著名的話後就駕崩了,壽年六十三歲。
後來事實證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沒有令劉備失望;而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即劉禪)也同樣沒有令劉備失望,果然丟掉了蜀國的基業,跑到魏國“樂不思蜀”去了!
蜀道難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在此引用李白的千古名句,除了描述蜀道的險峻,還有就是形容諸葛亮處境之艱辛!白帝城託孤後,劉關張均已不在人世,後主劉禪爛泥扶不上牆。
魏國曹丕得知劉備去世後,於是透過勾結、賄賂和慫恿等手段,使得遼西羌兵十萬從旱路取西平關,南蠻孟獲起兵十萬以擊西川之南,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降將孟達自上庸起兵十萬西攻漢中,曹真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諸葛亮至此已不是腹背受敵而是四面楚歌了!
不愧為“救火隊長”出身,諸葛亮迅速震懾了羌兵、七擒了孟獲、安撫了孟達、出使了東吳,於是就只剩下從蜀道而來的司馬懿了!
諸葛亮於是決定揮師北伐,出發之前寫下了那篇我們至今都能夠倒背如流的《出師表》。需要提醒的這只是《前出師表》,因為還有《後出師表》:“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蜀道之上,諸葛亮何其艱辛,好在有我們的常山趙子龍鼎力相助,但此時的“常勝將軍”已廉頗老矣!諸葛亮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任憑馬謖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從而造成了極其被動的戰略局面,不得不用“空城計”退掉了司馬懿。
諸葛亮斬馬謖時痛哭流涕,一方面惋惜馬謖的才華和多年的跟隨之情,另外還想起了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的一句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孔明大驚,擲杯於地,跌足而哭曰:“子龍休矣,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
後主劉禪聽到趙雲去世的訊息後,想起了長坂坡之事,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後人有詩曰:
常山有虎將,
智勇匹關張。
青史書忠烈,
應流百世芳!
出師未捷
諸葛亮揮師北伐,前後“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甘肅省禮縣,並不是吃臊子面的那個陝西省岐山縣,不過兩地距離並不遙遠!
不得不說,諸葛亮事無鉅細、事必躬親、事不過夜的工作作風絕對不是最科學的工作方法。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長期的風餐露宿和夙興夜寐,使得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
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軍旅生活其實也並不單調和乏味。他因地制宜開動腦筋發明了“木牛流馬”和連弩。連弩好理解,就是機關槍,可以連續發射的弓箭。那麼木牛流馬為何物呢?按《三國演義》原著中的描寫可謂神乎其神,即使不是永動機也是機器人,其實就是藉助於牛馬能在崇山峻嶺之間馱運糧草的運輸工具,不過這在當時也夠NB的了!
諸葛亮還喜歡夜觀天象,從而借來東風和預測暴雨的來臨。話說在五丈原的一天晚上,諸葛亮出帳仰觀天文,指曰;“此吾之將星也。”眾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諸葛亮遂自於帳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壽可增一紀;若燈滅,必死矣。
諸葛亮在帳中祈禳已經六夜,他最信賴的部下姜維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喜。忽然大將魏延飛步進入賬內,竟將主燈撲滅。正是: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眾將近前視之,諸葛亮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諸葛亮死後,按照他自己的遺願,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對於自己的家屬和後代,“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也就是說家裡的人不能有第二件衣服,銀行不能有一分錢的存款!這就是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和傳家之風,不知道為什麼我此刻卻想到了敬愛的周公!
後主劉禪降詔致祭,尊諸葛亮諡號為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後杜甫有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司馬懿
如果說諸葛亮是為周瑜而生的,那麼司馬懿就是為諸葛亮而生的!司馬懿,字仲達,河南省溫縣人。
諸葛亮北伐時與司馬懿鬥智鬥勇的過程雖然各有勝負甚至一度死諸葛亮嚇走活司馬懿,但最終的結果是司馬懿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了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定中原,再興漢室”的統一大業,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而沒有實現。我們沒必要無限誇大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所以說北伐的失敗甚至蜀國的滅亡並非諸葛亮的戰略失誤所造就,而是有其客觀原因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再興漢室”的政治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末年的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紮根發芽,否則就沒有張角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了。這可不是: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司馬懿天賦異稟,有“狼顧之相”。這個詞語出自《史記》,形容一個人走路時像狼一樣經常左顧右看。《晉書》記載曹操聽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欲驗之,乃召其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這當然有些誇張,但司馬懿謹慎多疑、心懷不軌的性格特點是眾所周知的。
相由心生!曹丕的孫子曹芳繼曹睿位時年僅八歲,司馬懿便趁曹芳離開京都洛陽至高平陵祭陵時,起兵政變並控制洛陽,史稱“高平陵事變”。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已實際落入司馬氏手中。
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逐漸沉重,乃喚司馬師、司馬昭二子至榻前囑曰:“人皆疑吾有異志,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言訖而亡,終年七十三歲。
那麼,司馬懿的後人們到底是怎樣理解和執行司馬懿的遺囑的呢?那當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孫權去哪了?
繼曹操、劉關張、趙子龍和諸葛亮後,司馬懿也死了,這幫老傢伙該死的都死了?不,還有一個吳國的孫權,那他到底去哪了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重溫一下孫權和劉備的關係。孫權為了討回被劉備久借不還的荊州,假意將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沒想到劉備假戲真做,使得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劉備入川時將自己的孫夫人留在了荊州,孫權在準備重新奪回荊州前,誘騙自己的妹妹帶上阿斗返回東吳,幸虧趙雲和張飛及時發現,才將阿斗又搶了回去。
孫夫人回到了東吳,當聽到劉備死在白帝城的訊息後,傷心不已,望西痛哭,於江蘇鎮江北固山投江殉情!後人有詩嘆曰:
先主兵歸白帝城,
夫人聞難獨捐生。
至今江畔遺碑在,
猶著千秋烈女名。
劉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孫權就和也算是自己外甥的劉禪好上了,而且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翻過臉,豈不怪哉?這一方面歸結於蜀吳兩家必須抱團取暖才能對抗強大的魏國,另一方面是孫權自己家裡也亂了套!
吳主孫權的太子孫登早亡,遂立次子孫和為太子,後廢之,又立三子孫亮為太子。為此產生了嚴重的家庭矛盾,文武群臣也分成了兩派,此時陸遜、諸葛瑾已皆亡。
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風,江海湧濤,平地水深八尺。吳主先陵所種松柏,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即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南門外,倒卓於道上。孫權因此受驚成病。至次年四月,病勢沉重,囑訖而薨,壽七十一歲。後人有詩曰:
紫髯碧眼號英雄,
能使臣僚肯盡忠。
二十四年興大業,
龍盤虎踞在江東。
三分歸一統
諸葛亮死後,繼承了他的衣缽的姜維繼續扛起北伐的大旗“七出祁山”。因為趙雲、黃忠、關興等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只能任命老態龍鍾的廖化為先鋒官。此即“蜀中無良將,廖化作先鋒”!
姜維沒有給諸葛亮丟臉,但架不住有劉禪這樣的“豬老闆”。諸葛亮死後,有恃無恐的劉禪整日和太監黃皓混在一起,縱酒淫樂不理朝政,終於斷送了他的父輩們為之奮鬥了一生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而建立起的蜀國。
傾覆之巢,豈有完卵!忠將姜維戰死,魏軍剖開了他的腹部,發現其膽大如雞卵;奸臣黃皓終因蠹國害民被凌遲處死。
亡國之君的劉禪被劫掠到魏國的都城洛陽,極具諷刺意味地被封為“安樂公”。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有意問劉禪曰:“頗思蜀否?”劉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後人有詩嘆曰:
追歡作樂笑顏開,
不念危亡半點哀。
快樂異鄉忘故國,
方知後主是庸才。
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蜀國滅亡後,吳國便岌岌可危了。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魏之兵力則盛於往時。也許是劉禪的待遇啟發了時為吳國之主的孫皓,在魏國強大的攻勢下,略作抵抗後就降伏於洛陽,被封為“歸命侯”,至此吳國也滅亡了!當蜀國和吳國都滅亡後,曹魏政權便成了案板上的豬肉了。
司馬昭因征討西蜀有功,被封為晉王。他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做司馬炎,人物魁偉,立發垂地,聰明英武,膽量過人。司馬昭病重後,因為中風而不能說話,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
是日,司馬炎直入後宮,當時的魏王曹奐慌忙下榻而迎。下面又是一段似曾相識的對話。
司馬炎:你們曹魏坐天下是誰出的力?
曹奐:都是仰仗您的父輩們。
司馬炎:我看你幹嘛嘛不行吃嘛嘛沒夠,為什麼不讓給我坐天下?
曹奐:這……
於是文武百官山呼萬歲,司馬炎即位,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後人嘆曰:魏吞漢室晉吞曹,天運迴圈不可逃!
不得人心的曹魏政權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始,到曹奐被司馬炎篡權,前後不過50年,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極具諷刺意味。這不是封建迷信的宿命論,而是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
-
13 # 一點點歷史
在我看來三分歸晉是偶然性大於必然性,或者換句話說“三分歸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司馬氏只是撿了個大便宜便宜”
名為三足鼎立實為一家獨大現代人對於三國的瞭解大部分源於《三國演義》,其中“尊劉抑曹”的觀點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甚至有些人盲目的認為劉備手下有這麼多猛將,應該是蜀國一統天下。
實際上“三足鼎立”不過是一個通俗的說法,無論從疆土面積、人口數量、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曹魏都是首屈一指,漢時天下分為十三州,魏佔九州,綜合國力比吳、蜀之和還要強,曹魏政局雖然經歷動盪,但是這種壓倒性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明顯。
所以三分歸一是必然趨勢,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但是由“晉”完成一統就有一定的偶然性。
魏國統治者短命魏國的兩個實權君主曹丕和曹睿兩個人加起來一共在位十九年,這兩位也是能夠做到獨攬魏國朝政的帝王,相比之下蜀國劉禪在位四十餘年,東吳孫權也在位二十四年,這樣一來魏國朝政確實有著較大的變數,也給了司馬家族出頭的機會。
司馬氏人才輩出司馬氏族人除了奇策善謀又長壽的司馬懿之外,其後輩也是人才輩出,司馬師和司馬昭皆有雄才大略,最終以晉代魏的司馬炎更是“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此消彼長之下司馬氏最終完成大一統偉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比較可惜的是司馬氏前幾代人把聰明才智都耗盡了,司馬炎竟然從眾多兒子中選擇了頗有些愚鈍的司馬衷為繼承人,最終導致了西晉的快速滅亡。
綜上所述得出一個結論即:三分歸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是又“晉”完成大一統則帶有一些偶然因素。
-
14 # 孫郎談古
很多人都把這個必然性歸結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錯誤的,這是《三國演義》中提出的,當然也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實際上,三國歸晉有必然性嗎?
答:有必然也有偶然。必然是順勢而為,順著歷史潮流往前走;偶然是恰好碰上魏蜀吳三國處於薄弱的時候,司馬氏才能乘機得手。
先說說必然性。魏蜀吳三國的創立者都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那時候的司馬家族自然沒有實力去硬碰硬。到了司馬氏實力強盛的時候,正式三家實力轉弱的時候。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司馬懿開始一家獨大,能控制住司馬懿的人接二連三的都被“熬死”了。魏國接下來的皇帝都屬於“主弱臣強”,換句話說,曹叡選的接班人就決定了魏國能走多遠。他選擇幼子繼位,交給司馬懿來輔政,等於說,把江山送給了司馬懿,司馬懿能不要嗎?
蜀漢、東吳也是如此。當帝位傳到最後一位國君的手上時,他們也都沒能把握住。大肆奢侈揮霍,昏庸無度,殘害忠良等等,強行把大好局面拱手相讓。這是的司馬家族已經開始精細化運作 ,不斷收攏人心,與兩位末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讓吳、蜀兩國的滅亡走向了必然。
用一句現代話總結就是:你超越不了同行,那就等著同行吞併你。不進則退!
再說說偶然性。要說司馬氏也的運氣也真夠好。
首先,在滅亡魏國上,司馬懿遇到了“豬”一樣的對手:曹爽的大意,葬送了曹氏政權的控制權;
接著,在滅亡蜀漢的時候,魏軍出奇兵,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劉禪直接投降。這其中的原因,估計有一半是被宦官欺騙,導致資訊不通暢所致。估計魏軍也很震驚,劉禪放著大部隊不抵抗就投降了!
最後,統一東吳上,趕上了孫皓不得人心。如果按照羊祜的分析來看:吳國現在上下離心離得,要是另立新主,那麼想要在統一江南就不知何時了。
所以,我說這是必然+偶然。如果不是司馬氏的運氣好,哪怕只要其中一國更換了個明主,晉國想要統一就難了。
-
15 # 偽裝的觀點
這個問題問得有水平!
三國歸晉到底有沒有必然性,如果我們回看歷史,還是能夠發現不少必然的理由的。
第一,三個國家都是自詡漢家正統,誰也不敢在文化上自立門戶,從這一點上來說,這事必然統一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
人們可以忍受地域上的分裂,只要我不認同你的文化就行了,但是文化一樣,還都說自己是正統,那就要分個你死我活,只能有一個代表正統。
第二,從國家實力和地理位置來說,三家歸晉是有著很大可能的。
第三,當時的國家概念並不像是今天的民族國家概念,統治者除了皇族,就是士族,士族是不在乎誰當自己的老大的,所以分裂也好,統一也罷,都無所謂,而統一有免去戰亂的好處,亂夠了計程車族也是希望統一的。
第四,三國的本質是一場士族與寒族對天下掌控權的爭奪,最終曹氏向士族低頭,司馬家取而代之,更是倚仗士族。
反觀蜀漢,民窮國疲,一場奇襲就能幹掉他們,江東孫氏更是一直就與士族一夥的,一旦晉國南征,也只有投降的份兒。
最終士族取得了主導權,但為什麼說是主導權,而不是掌控權呢?
原因很簡單,漢末到三國,再到東晉統一天下,許許多多有德行有實力計程車族都被淘汰了,剩下的是一茬不如一茬,你看兩晉那些士族都幹了什麼就知道了,變態多如狗!
回覆列表
第二,晉承自魏國,三國中後期,三國的人口差距巨大。《三國志·蜀書》記載,劉備入川時蜀中共有26萬戶共96萬人。而《晉書·地理志》裡記載,魏國在曹叡時期共有120萬戶443萬人。《三國志·吳書》記載,孫皓時期有戶40萬口230萬。這裡面的差距是巨大的。而冷兵器時代人口決定國家國力和戰爭潛力。
綜上兩點,三國歸晉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