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契茶書舍

    曹操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之一。其實又何止曹操?人本來就是複雜而多面的動物,單純以好人壞人去臉譜化一個人,本來就只是一廂情願的做法。

    曹操被民間所討厭,並不是“演義”之後才有的事。早在北宋年間,民間說書藝人一說到劉備失敗,聽眾就扼腕嘆息;一說到曹操失敗,眾人皆拍手稱快。這說明曹操不討人喜歡已是由來久的事了。

    討厭曹操的人說他是奸雄:

    1、曹操最不能被民間接受的,就是他說的那句十分霸道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吃瓜群眾,也不能讓別人對不起自己,嗯,的確壞壞噠啦。當然,有這種想法甚至這樣做了的人遠遠不止曹操一人,但這樣說了的卻只有曹操一人。

    2、曹操的公司和劉備的公司其實都是從別人手中搶來的,但劉備的搶似乎合情在理,而曹操的搶則違背道義,為什麼呢?因為他是“漢賊”,不符合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於是,囚伏後,誅董承,殺伏完、穆順等便成了曹操的最大汙點。

    3、曹操有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一面,也有翻臉不認人的手段。特別是對於知識分子,曹操既欣賞又討厭,既重用又迫害,其實何止曹操是這樣。因為知識分子歷來都是最不好好幹活,嘴還很多,老頂撞上司的那類人。誅孔融、殺楊修、誅崔琰、殺華佗,包括禰衡之死,使曹操在知識分子人群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可以說他把知識分子得罪了個遍。所以就只能是白臉的曹操囉。

    喜歡曹操的人說他是英雄:

    1、曹操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混亂時代,從群雄並起中脫穎而出,並最終統一中國北方,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是無法被抹殺掉的。所以,曹操絕對是英雄,而且是貨真價實的,不是水貨英雄。

    2、“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傑出的詩人。尤其是他的四言樂府,氣韻沉雄,遒壯抑揚,堪稱開一代詩風。愛屋及烏,人們總是習慣了去理想化一個人。詩人才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容易吸粉的型別之一,所以曹操是有很多粉絲的。

    英雄也好,奸雄也罷。是非功過,誰能蓋棺定論?即使書上寫了,史籍載了,也未必能算數吧!

    「靜水笑滄笙,你的鼓勵,我的動力!」

  • 2 # 聖誕考拉

    英雄!我最崇拜的君主之一。大家別看野史啊,也別光盯著小說啊。曹操在漢以來應該一直都是正面形象的。只有噁心的宋朝以後才被汙成那樣。在形式上曹操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擁護了劉氏的君王,到最後也沒有自己稱帝。還能要人家怎麼樣?至於他家說什麼他兒子最終稱帝了?人家的家族已經到了那個位置,下的來麼,就算想下來也會被摔的粉身碎骨。劉協最後也是安度一生啊。

  • 3 # 蘇霸賽壓錦

    前期是英雄,後期是奸雄。前期反對董卓、首倡義兵、迎奉天子等等都是忠臣乾的事。但是後期獨掌大權、架空天子、殺王孫貴族、肆封爵位等等都是奸雄乾的事,殺了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曹操最後只是稱王了,按照以前曹操的性格,現在要稱王,說明想要至高無上的權力,按照曹操先前的說法是為了避免被迫害殺害,但是他最後還是沒有稱帝,至於為什麼不稱帝就別問我了,我不知道

  • 4 # 小娜天使

    一朝君子一朝臣,奸雄還是英雄,要看當時的社會民眾是否安居樂業,他的作為給予了人民怎樣的生活,奸雄還是英雄不能看他成就有多大,國土有多寬廣,要看他是否瞭解民生,是否關心疾苦,每一個皇權緊握者迫於形式,迫於自保,都會做些違揹人性的事情,因高處不勝寒,只能看他做的事是利大於民,還是民大於利就知道了,對曹操瞭解不多,只能說到此。

  • 5 # 青石5340

    董卓死後又經李郭之亂,曹操奉旨進京勤王保駕,曹操以長安殘廢,迎天子至許都,從此便以挾天子而令諸侯,他有雄才大略,愛才如命,英雄不問出處,只要來歸,都能接納,用人不疑,赤壁之戰就吃了大虧,雖然大權在握,並沒有稱帝的野心,在歷史學家看來,曹操是非正統的,因為他不姓劉,而劉備是正統的因為他姓劉,如果把曹操和劉備換一個角色,劉備也做曹操所做的事情,劉備也會不會成為奸雄呢,可能不會,這就是歷史的一種偏見,正是因為有了曹操歷史才會向前推進,曹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站穩腳跟,能駕馭朝廷,沒有文攻武略是做不到的,不應該稱曹操為奸雄,而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 6 # 種花家魔暴龍兔

    謝謝邀請。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這個給的答案就是錯的。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曹操,古人和今人看法也是分歧很大。在當時曹操集團就分成追隨他復興漢室和追隨建立曹魏,士族官僚看曹操就是奸雄,下面的百姓就覺得他是英雄,後來的人討厭曹操也是當政的人不希望在出一個曹操這樣的人而故意摸黑的。歷史人物的魅力就是因為看不清也猜不透,而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喜歡不同的歷史人物,所以曹操是什麼人物不必分的那麼清。

  • 7 # 亞瑟大大

    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就拿我自己的評判標準,我認為曹操是個英雄!

    評判一個生活在很遙遠的動盪年代的人,很難。我只能設身處地的去想一想,給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三點判斷依據。

    首先,看一個人的心性,我就覺得曹操配的上英雄二字,雄心壯志,志在千里,功成名就後並沒有居功至傲,不可一世。

    其次,東漢末年很亂,能在亂世中生存本就不易,而曹操竟還能建立一番功業,很了不起。

    綜上所述,是我個人認為曹操可堪稱英雄的三點依據。

  • 8 # 雲中飛呀飛

    曹操反董卓起家,振臂一呼,響者雲眾,有那麼多英雄好漢歸順依附,天下三分佔其一大,若沒有特殊的個人魅力與才能,怎能做到如此!

    至於他的那句"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的名言,頗遭後人詬病。其實在那個戰火紛爭的年代,他只是說了句大實話而已。

    就象後來皇家常說的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用我們現代的視角看,多麼自私啊!但在封建社會,這是多麼正確的一句話呀。

  • 9 # 醉裡挑燈思華年

    首先題主所說的奸雄和梟雄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麼?在我看來時勢造英雄,而曹操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三國演義》先入為主的把曹操歸為奸雄,這個奸雄的含義很複雜,何為奸雄?奸雄的含義是奸詐惡毒,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其中“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在很多人看來這正是曹操奸雄的佐證。但是仔細想一下,在那個戰亂紛起,爾虞我詐的年代,這也只是曹操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並且這句話原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而並非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乍一看沒啥區別,但是其中的含義卻不一樣,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口氣更像是曹操錯殺之後的心裡安慰,而《三國演義》卻改成了天下人,這在很多人眼裡覺得曹操過於狂妄。

  • 10 # 懵懂書童

    首先,這句話是誇張的,曹操說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加上天下乃是演義之詞。其次,曹操的功績不用說都強於劉備孫權。再次,曹操為魏王時對外能使周邊臣服,對內人民安定,生活生產逐漸增強。

  • 11 # 青啤雪花二鍋頭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大帝文治武功矍鑠古今,要不是三國時代另外兩個也是百年難遇的英主,放在別的時代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三國人才輩出,曹操無疑是雄才大略的雄主。至於寧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有沒有說過還是有待考證的。但是從曹操的實際表現看,曹操確實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統一北方興農桑,屯田制使得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百姓安居樂業。就算說過,那也是寧願真小人,也不願做偽君子,但曹操要是小人的話怎麼寫出那麼豪放浪漫的詩歌,如何會有那麼多良臣猛將誓死效忠。

  • 12 # 音悅茶香

    謝邀。曹操是一代梟雄。漢末黃巾起義以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步壯大。他先後消滅了馬騰韓遂、袁術、呂布、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重用人才,發展經濟,抑制豪強,百姓安居樂業,北方完成統一,功勞大焉。雖然曹操有時候也犯渾,殺過平民百姓。但比起草菅人命肆殺殘暴的董卓來說是小巫見大巫。欲行大事,不拘小節是曹操做事的特點。

    瑕不掩瑜,曹操雖有缺點,但仍不失為一代豪傑,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曹操的著名詩作“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豪爽大氣,讀之感慨萬千!

  • 13 # 歷史的豪情

    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梟雄。

    首先,雖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有生之年從未篡位。而且還把北方治理的井井有條。假如他是一個奸雄,他得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篡位,自立為王或稱帝。而且剝削百姓,滿足自己的私慾。

    其次,曹操是一個非常有雄心壯志的人,文采卓絕,寫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絕唱。說明他是一個不服老不服輸的,想成就霸業的梟雄。如果是個奸雄,肯定會善於使奸詐的小人行為,沒有這麼豁達的情懷。

    最後,曹操是個梟雄的最主要標誌,就是他特別愛才惜才,知人善任從來不嫉賢妒能,而且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職位上。如果是個奸雄,往往都是個嫉賢妒能,喜歡勾心鬥角,在群體內排除異己,容不下他人。

    至於他的那句話,是他在創業的艱難過程中,總結的人生經驗,畢竟在亂世中,要想成就霸業,都應該學會這一點。

  • 14 # 雨亦奇動漫

    英雄吧,站在整個歷史層面上奸雄和梟雄還有英雄並沒有本質區別,當然前兩個都是包含貶義的。

    曹操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曹操的存在雖然使得漢獻帝無權無勢但好歹為漢朝續了一口命,在北方維持了相對的統一,抗擊了遊牧民族南下,使北方不至於像五胡十六國那樣分裂戰亂,能讓百姓享受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光憑這點就配得上英雄的稱謂了。

    他是三國真正第一人,和其他割據者甚至後來的司馬,都不在一個層面上。初期真的是大漢孤忠,其多舉動甚至都有些浪漫。初期可以說是挽狂瀾於既倒。後期與其說年老昏聵,不如說當時的局面,他是有進無退,除了從丞相、魏王一路再往上走以外別無選擇。趙匡胤都會被黃袍加身,何況阿瞞身邊眾多打天下的能人?即使如此還是在有生之年忍住了,與其說是奸詐,不如說不脫本心。為人氣魄恢宏,大開大闔。雖說樣子可能不夠帥,但是個性很令人心折,比如某人評價,孟德喝醉了會在馬上唱歌,好色到害兒子丟了性命,真是搖滾範的文藝青年啊。尤其殺伐決斷,不受傳統儒學束縛容易,但是不搞那些外儒內法的做戲,就十分難得了。光是那個求才不求德,氣魄就壓倒多少人------------至今也沒幾個人敢學。曹丞相雖在漢末,卻有漢初人氣象。無論做丞相還是做皇帝,放在歷史裡面都不遜色於他人。此外,做文人,作品樸實真摯;做軍人,戰場上敢賭。達到這個程度的人,在歷史上也不算多。

    “寧要我負天下人,毋要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太明顯了,純粹為了黑而黑,那時候又沒史官貼身記錄,曹操到底說沒說誰也不知道,但自古以來哪個統治者不是身體力行去實踐這句話的?

    注:原句出自《三國志》裴松之引《雜記》: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古漢語語境中,“寧”可理解為“難道”(王侯將相寧有種?),“毋”為“無”整句大意為“難道只有我對不起別人,沒有別對不起我嗎?”

  • 15 # 王斌兔斯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不管曹操是奸雄還是梟雄,以我們現代的道德準則去看待他,都過於嚴苛了。

    我記得曹阿瞞少時的理想不過是當一個徵西將軍。那時候的他不好學,不好武,就喜歡在鄉里撒歡。直到他成了魏王,回憶起過往,還曾感慨只求墓碑上可以刻一個“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可惜,漢室衰頹,豺狼當道,朝堂之上,朽木為官。那司徒王允,不過是“明哭到夜,夜哭到明”。

    那西涼董卓,不過是個只會叫嚷“豎子,難道以為我的刀不快嗎?”

    那袁紹,“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那孫仲謀,“籍父兄基業,得江東根本”。

    甚至那劉備劉大耳朵,也一直是哭哭啼啼。

    天下已然紛亂,如之奈何?

    這上面列舉的人,四世三公的有之,自稱皇叔的有之,當朝袞冕有之,豪族大家有之。可沒有一個能坦然承認,這天下之亂有自己一份責任的。大家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畫著天下,彷彿自己就沒有責任義務去做點什麼安定天下。

    既然沒人做,既然天下人都覺得自己沒錯,那就我曹孟德來吧。這天下人都覺著是這天下虧欠了他們,可我曹孟德怎麼覺得是天下人虧欠了天下呢?

    大概很多年以後,曹孟德還會記得,自己在司徒王允府上那句話“諸公明哭到夜,夜哭到明,焉能哭死董卓否?”

    這天下紛亂,就別把劍藏在鞘裡了。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16 # 蘑菇頭

    俗話說得好“成王敗寇”只要你能從這句話的思維角度上去想曹操這個人就好了,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思想是在儒家的三綱五常,對家要有“孝”,對國要有“忠”。

    這裡我個人認為曹操這個人是一個梟雄。那很多人會有疑問,我為什麼認為曹操是梟雄呢?在這裡我們首先認識一下“梟雄”這個詞,它主要指的是那些梟勇、有野心的人,這些人往往有這麼許多能幹的手下。而曹操她就是這樣的一種人。

    不過當時我們有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的時候,曹操這個人也是一個奸雄,因為曹操大多都是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幟的。

    因為曹操知道在在但時東漢末年到三國的那段時局,東漢還有存有民心,所以如果誰先稱帝,在時局的影響下就會和袁術被聯合軍打得擊潰的下場。而且曹操之所以被稱為奸雄是因為他幫他的兒子清除了稱帝的阻礙。大家可能還會經常想到他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也能夠說明了曹操這個人也有著蠻橫野心,也有著一統三國以及安撫百姓的雄心壯志。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沒有他的存在,那個時代還不知多出幾位亂世中的領導者呢!各位朋友們,你們是怎麼看待曹操這個人的呢?

  • 17 # 閆紅標

    歷史上的曹操是梟雄,他在用人方面不具一格,推行唯才是舉。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可唯我所用,他周圍有諸多人才。農業方面,鼓勵墾荒,開墾田地多有獎勵,這樣促進北方的經濟發展,為他統一北方奠 定了物質基礎。軍事方面,堅持從嚴治軍,軍隊不斷壯大,後來統一了北方。同時,他在文學成就也很高。民間、文藝中的曹操形象是個奸雄,這主要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因為三國演義的基調是尊 劉貶曹。總之,曹操應是個梟雄。

  • 18 #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曹操在歷史上的奸雄還是梟雄之說′,幾起幾落。從史家的著述上,就有尊魏還是尊蜀為正統,擁曹擁劉為區別。以正史,西晉時陳壽的《三國志》是以尊魏為正統,但到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尊蜀漢為正統。北宋大文學家司馬光《資治通鑑》就尊魏為正統。而南宋理學家朱熹作《通鑑綱目》又以尊蜀漢為正統,由此到金元明清幾起幾落,擁劉擁曹,對曹操的定位就不同,也是為封建正統觀念作為不同條件下的表現。到元代,出現《全相三國志平話》是民間評書最普遍版本,大力尊蜀擁劉,是當時對蒙統治的不滿。而羅貫中在元末明初以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為主,參考其他史籍,大量民間戲曲(史載金元時三國戲有三十多種),傳說,結合《三國志平話》寫出《三國演義》這部書。這部書有大力擁劉尊蜀的傾向,因而對曹操的描述就不利了,他以曹操的陰險,狡詐,兇殘,襯托出劉備的寬厚,仁義愛民。因此就有了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利已準則。他疑心,殺好心的呂伯奢一家,為父報仇,進攻徐州,濫殺人民,掘墳挖墓,成為借刀殺人,夢中殺人的惡魔。對他定義為不是治世之梟雄,便是亂世之奸雄。曹操已成功地具有臉譜化,符g化。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曹操是一治世能臣,是一梟雄。在曹操出世之時東漢政權風雨飄搖,十常侍作亂,軍閥混戰,曹操為漢丞相維持東漢政權三十多年,統一中原,為西晉統一打下基礎。他的詩文中看到他有很大志向,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戰亂景象擔憂,有統一國家的意願。毛澤東評價曹操有這樣幾句“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西晉的統一輔平了道路。”我們看書要看到實質,要理解人民群眾的愛憎,為書中豐富多彩的描繪的人物形象喝彩!

  • 19 # 王事情

    對曹操最準確的定位當然是梟雄!但那句將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話: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原話如何、上下文語境如何,都大有可商榷之處。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大祖大笑。

    記載了曹操的兩件事:一,謀刺張讓(演義裡改寫成刺董卓);二,許劭點評。

    可見曹操在年輕時便已是個很厲害的人,入顯宦之府第行刺殺之事,此膽色雄壯也。事蹟敗露,竟能舞雙戟全身而退,此臨機應變、武藝驚人也。

    春秋無義戰,三國無君子。《三國演義》尊劉而抑曹,《三國志》以《魏書》為第一,只應是著書者、而非讀史論史者的立場。其實漢獻帝禪位給曹丕後仍然活著,劉備在西川稱帝算個什麼事?曹操奠定魏晉三國歸一之格局,又豈是《聊齋·甄后》中一句“犬乃老瞞所化”能黑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有削平群雄、混一天下的豪邁;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求賢若渴、時不我待的焦慮……

    然而——時也命也,其仗劍南下,橫槊賦詩,何等雄哉,可是赤壁一敗,終於三分。

    董卓入長安,立獻帝,京都大亂。欲以曹操為驍騎校尉,而曹操不願與謀,“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不是我的朋友,便是我的敵人,董胖子既然已經萬人之上,哪能這麼輕易讓敵人回去,即使對方是個小蝦米,也得踩死再說。

    因此曹操的東歸之路完全算不上太平,他剛“出關,過中牟”,便“為亭長所疑,執詣縣”,而幸好“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這是當時的大環境:歸鄉之路殺機重重,一個不慎便會被抓,至於被抓的後果,要麼跟董卓混,過段時間死;要麼光棍點,馬上死。

    在這樣的環境下,曹操出於保命,謹慎一些自是應有之義。

    曹操過成皋,其故人呂伯奢卜居於此。《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與陳宮覓宿呂家,先看到品伯奢推說無酒,跨驢匆匆而去;久坐之,又聽莊後有磨刀霍霍之聲,於是二人雙劍,殺其男女八口;誤殺八人後,道左逢呂伯奢買得酒、菜回來,又拔劍殺之。

    陳宮大驚問道:“適才誤耳,今何為也?”

    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

    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

    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默然,以其不仁,當晚棄之而去。

    後來陳宮謀劃把兗州獻與呂布,最終在下邳被曹操所擒,與呂布、高順等,並殺之於白門樓下。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語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演義與注引之異處有四:

    1、關於呂伯奢其人,注引說其是曹操的老朋友(故人),而演義中,曹操說伯奢是“吾父結義弟兄”。

    殺朋友是不仁不義,殺長輩卻是不仁不義加上不忠不孝,所以殺朋友當然沒有殺長輩更能表現曹操的醜陋。這是羅氏行文的小伎倆,不再細說。

    2、注引皆說呂伯奢不在家,而演義寫其出門去買酒菜。

    無疑,故人不在家,曹操與其家人也不熟,這樣的確容易產生誤會。當改寫成伯奢出去準備招待貴客的好酒好菜時,這性質又嚴重了一些:人家不失主人之義、不失故人之情,一片赤心對你,你卻殺了人家!

    3、曹操殺人後之名言,注引為八字: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演義為十四字: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羅氏為增“天下”二字,成了真正的誅心之論,負一人是私德之偏,負天下人卻是大道之失。

    一下將曹操擺到了天下人的敵對面,其本質是一種自以為大義之所在,而對他人進行的道德俯視。

    4、曹操說出那句話的神情,注引為“悽愴”,演義無神情描寫,很是直白。

    悽愴則有悔意、有矛盾、有心理鬥爭、有仁義拷問。無描寫,那就是什麼都沒有。

    曹操是三國時代中被黑得最慘的人,且沒有之一。

    即以所引注引而論,《魏書》、《世語》、《雜記》對殺呂伯奢之事也有一種微不可察但絕對是遞進式的加黑料。

    先是《魏書》,此魏書是魏末王沈所著,多時司馬氏所諱,今已不傳。書裡寫呂伯奢不在,其子與莊上賓客準備劫持曹操,搶他的馬匹及細軟。面對搶劫或民間抓捕,曹操手刃數人,此處自可想見其武勇。

    再是《世語》,伯奢依然不在家,其五子招待備至,而曹操恐怕覺得他們有詐,“疑其圖己”,夜殺八人而去。

    最後《雜記》,以五字解釋了曹操殺人之緣起,“聞其食器聲”,碗碟聲、議論聲等由嘈嘈而喧喧,讓曹操大覺可疑,引發了一件殺人案。

    諸位謹記,以後招待那些生性多疑的客人時,還是正大光明、高聲喧譁的好,不要覺得會傷別人面子而小聲議論,這樣會讓客人更加生疑,這可是呂伯奢一家血的教訓。

    最奇怪的是,演義中曹操陳宮二人之所以殺人,完全是誤會了呂伯奢家人“縛而殺之”及“先下手”之語,而其實當兩人“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令人納罕的是,那隻豬被綁上了,竟然不嚎叫的嗎?

    我想,古時候的豬大概不一樣罷!

  • 20 # halfgao

    奸雄往往比較奸詐,做事反其道而行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除了梟雄和姦雄之外,應該還有一種,叫英雄。《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對英雄的描寫非常精彩。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後來曹操說道,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在曹操看來,當時天下能稱的上英雄的,只有劉備和曹操自己。

    那麼曹操到底是梟雄,還是奸雄,還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能不能稱得上英雄呢?如果在曹操自己看來,他是能稱得上英雄的,因為他認為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但筆者認為,英雄首先為正義的化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做的一切皆為天下蒼生,而不是為了自己,這才能稱得上英雄。但是曹操屠殺徐州十幾萬手無寸鐵的百姓,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不能洗白的,所以曹操無論如何也不能稱之為英雄。那麼曹操算不算奸雄呢,看來也不像,因為曹操雖然手段毒辣,但並不奸詐,往往敢作敢為,有擔當有氣魄,所以曹操也不能稱之為奸雄。

    那麼曹操就只剩下梟雄的稱號了。曹操做事不遵循常理,不按套路出牌,這一點比較符合梟雄無道的特點,所以曹操能稱之為梟雄。

    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其實有兩個版本,三國演義裡面說的是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三國志裡面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這兩句話,到底哪句是曹操說過的話,現在也已無從考證。但小說家之言與正史記錄,筆者還是願意相信後者,因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太偏激,在當時的情景,曹操是殺了人,而不是揹負天下人,沒必要說出這樣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比較符合曹操殺了人之後對自己的心裡安慰,也符合曹操的性格。所以筆者認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符合邏輯。

    關注大富三國,三國曆史簡單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歷史上有沒有既拿過得分王,又拿過助攻王的球員?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