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中國書畫
-
2 # 婉兮歷史
怎麼說呢?胤禩學康熙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味,首先說當太子胤礽還沒有被廢的時候啊,胤禩很低調八爺黨也很低調,可是當胤礽第一次被廢以後八爺黨一下子浮出水面康熙看了都心驚,胤禩頂著“八賢王”的帽子竟然籠絡了這麼多文武百官,這是啥意思呢?康熙還在呢?太子剛被廢八爺黨就出來了,康熙如何不厭惡啊!
再者胤禩其實也是一個很有謀略很有城府的皇子,但是頂著“賢王”名義籠絡的朝臣實在太多了,皇子與大臣走的太近了康熙如何能忍,要知道胤礽為什麼會被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胤礽長大了再也不是小時候可愛的奶娃娃而是將要取代康熙治理國家的未來君王,康熙的心裡很矛盾,既希望胤礽得到歷練成為一個合格的君王,但是也忌憚胤礽過早的結黨營私迫不及待的想要接手皇位,其實胤礽做太子難,現在胤礽剛被廢,胤禩一黨就跳了出來,康熙如何不忌憚哪,所以就藉著復立胤礽打擊了八爺黨,讓胤禩再也不要覬覦皇位。
胤禩學康熙學的太過了,學的讓康熙厭惡,而當初八爺黨風頭那麼勝,又讓繼位的雍正忌憚,在加上胤禩後來上朝還穿的那麼樸素,這讓雍正覺得胤禩還在邀買人心,雍正最後還是出手徹底擊碎了八爺黨,圈進了八爺九爺十四爺,直接把八爺黨的火焰徹底打熄滅了,這樣雍正才安心,江山才會穩固。
其實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已經有些積重難返了,而胤禩上臺也一定會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以胤禩的做法未必會像雍正一樣把吏治整治的做的那麼徹底,未必會像雍正那樣大刀闊斧的改革,即使留下罵名也不怕,胤禩未必有那麼大的膽子與魄力,所以江山給了雍正才是最明智的,沒有雍正打下的江山,恐怕乾隆也沒有那麼多閒工夫六下江南,也不敢想清朝會如何發展,沒準提前結束統治都是說不好的事。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胤禩看似聰明,其實很多事情他沒看透。
歷史上的“八賢王”,其原型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及趙光義的第八子趙元儼等人,經過小說家的藝術加工,成為《楊家將傳》、《三俠五義》、《楊家府演義》、《萬花樓》等書中的虛構人物。
人們希望有這樣一個位高權重、正義忠誠的權貴,不懼皇權仗義執言,保護忠臣、懲處權貪。
也就是說,“八賢王”產生的土壤是朝中有奸臣,皇帝不賢明。
胤禩以“八賢王”自居,沾沾自喜於那個賢字,卻沒想過這樣置康熙於何地?是在說康熙不賢,需要有賢王勸諫嗎?還是在說朝中有奸臣,需要他去剷除?這就是對漢文化了解不深吃的虧。
而且,結黨營私是康熙最忌諱的事情,胤禩卻堂而皇之的結交大臣,讓眾大臣都心甘情願推舉他為新任皇太子,看在康熙眼裡,這就是巴不得自己早死的節奏。
從這個時候起,康熙就已經在防備這個兒子了。胤禩卻一點也不瞭解老父親的心思,依然上竄下跳努力奪嫡,之後就發生了“斃鷹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巡視熱河,胤禩本應隨侍在側,但因恰逢生母良妃兩週年祭日,所以他去祭奠母親,沒能隨行。
不過人雖未到,禮卻到了,胤禩精心挑選了兩隻上等海東青,派人送去進獻父皇,康熙收到時卻變成了死鷹。康熙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詛咒,發了一通火,最後絕情地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海東青是怎麼死的?可能性很多,胤禩得罪的人不少。但重點是,康熙真是因為這兩隻死鷹生氣嗎?未必,他只是因為之前的諸多事情,認為胤禩的狼子野心終於露出來了。
“斃鷹事件”是果,不是因。胤禩卻還沒認識到自己的危機,也有可能是騎虎難下,依然參與奪嫡,自知上位無望,轉而開始支援同一陣營的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的名聲是真的好,深受康熙信任的大臣李光地,直到此時還認為他是諸皇子中最賢明的。
但越是如此,康熙對胤禩越是厭惡,斃鷹事件的第二年又罵胤禩“行止卑汙,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停了胤禩本人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不過,康熙對胤禩再差,至少還有著幾分父子情。四阿哥胤禛上位為雍正後,胤禩的日子就難過了,最後被削了王爵除了宗籍,圈禁而死。但站在雍正的角度,這樣對待胤禩很正常。
以前奪嫡就不說了,大家都是皇子,機會一樣,爭一爭無可厚非。可在他繼位後,胤禩還沒認輸,夥同著九阿哥胤禟及其他對雍正不滿的王公大臣,妄圖顛覆政權,還把雍正的長子弘時拉為黨羽。
雍正氣死了,直接把弘時過繼給胤禩,一同治罪。他連兒子都不放過了,當然更不會放過胤禩、胤禟等人。
總之,成王敗寇,胤禩的悲劇是他自己決定的。
-
4 # 華聲1818
八阿哥胤禩太會做人了、太會收買人心了,這樣的兒子隱隱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所以康熙厭惡他。有一次胤禩得了大病,康熙不聞不問,不管他的死活,父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到這種程度,宮廷裡面權力鬥爭的殘酷性可見一斑。四阿哥胤禛不喜歡胤禩那非常正常,他倆本就是奪嫡的死對頭,無論誰當皇帝,都不會對對方心軟。
胤禩的出身不好,他母親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妃嬪,他想上位非常困難。由於他知道自身的劣勢,所以走了一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條道路。他想得到大多數大臣的支援,這樣對他爭位非常有幫助。
正好太子胤礽與康熙不和,康熙一怒之下廢了太子。康熙命群臣推舉一個新太子,百官幾乎都推薦八阿哥,康熙非常忌憚,自己還沒有死,那些官員就這麼擁護八阿哥。如果真立胤禩做太子,他的勢力豈不是更加驚人。康熙於是出爾反爾,重新立二阿哥做太子。
四阿哥胤禛登基以後,首先就對付那些兄弟,他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八阿哥。先讓他做總理王大臣,後來再找一個茬把他圈起來,後來八阿哥離奇死亡,胤禛應該有重大的嫌疑。
-
5 # 尉霖
這位歷史上著名的“八賢王”,廣為眾人所稱讚的賢王,為何到最後還是沒能入康熙的眼,成為繼任皇帝,最後敗在四皇子胤禛的手裡,不僅被賜予惡名,削宗籍,甚至還被幽禁至死。
胤禩,康熙皇帝第八子,人稱“八賢王”。與他的前幾位哥哥一樣,生母出身不高,甚至可以說還要比其他皇子的母親更卑微一點,連撫養自己親兒子的能力都沒有。不過,這位八阿哥胤禩卻十分爭氣,不僅從小勤奮努力,年少老成,又待人平和,深受眾人喜愛。
史書記載,由於生母出身不高,反而使八阿哥胤禩身上具有了一種其他皇子不具備的,少有的,待人平和的性子,這一點與寬和待人的康熙皇帝十分相似。加之胤禩從小聰穎好學,長大後,其能力也是眾人中拔尖兒的。加之胤禩出眾的情商,頗曉人情世故的八皇子被眾大臣所稱讚。
同時也為康熙帝所喜愛,國內很多政務,康熙也都會命胤禩參與其中,每次眾阿哥們接受封賞,胤禩往往也是眾皇子眾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甚至康熙的兄弟裕親王對胤禩也是誇讚有加。
當時,與之能力相當的四阿哥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僅有十三阿哥支援自己,而胤禩這邊,不僅有九阿哥胤禟(tang),十阿哥胤(e),甚至四阿哥胤禛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ti)也在八爺黨一邊。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reng)第一次被廢,康熙命八阿哥胤禩全權處理此事,彼時,康熙皇帝的想法其實並非想要置胤礽(廢太子)於死地,只是想讓太子受一點罰,順便打擊太子黨羽,畢竟結黨營私是一個皇帝最為機會的事情,順便找太子黨中的人背背黑鍋。
但不幸的是,與其他皇子一樣,八阿哥胤禩同樣急切地以為康熙已經對太子失去了所有希望,在判決太子案的過程中,一改往日寬和的心性,對廢太子可以說是下了狠手,康熙雖然年邁,但頭腦卻十分清醒,怎麼會看不出來這位“八賢王”的險惡用心。
太子被廢后,凡是有能力的皇子自然是爭先上場,儲位之爭變得愈加激烈。“八賢王”一邊下狠手處理廢太子案,一邊集結自己的黨羽,江南、京城、廣州全國各個地方,只要有人求助於八賢王,胤禩都會用手中的錢財與權力為其“排憂解難”,所謂"吃人最短,拿人手軟”,一時間,上至親王官員,下至黎明百姓,無人不知“八賢王”的名號。
同時,胤禩借他人之口,言自己之德,太子倒臺後,相士張明德等人言胤禩“白氣貫頂”,有明君之相。不成想,弄巧成拙。可惜康熙皇帝一心只系廢太子胤礽,所以立即明白過來,這些都是八阿哥及其黨羽散步的流言。
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胤禩不僅失去了康熙最後的信任,其黨羽也被拆散,自己在爭儲失敗後也淪為了階下囚。
-
6 # 不信青史盡成灰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臨終傳大位之前,對胤禛一一點評了自己的幾個兒子。其中,他對胤禩的評語是:“胤禩,處處學朕,卻處處學得不像。”
因此,胤禩雖得“八賢王”之名,但卻無“八賢王“之實。原因是康熙以寬仁治人、治國,但是胤禩卻以寬仁邀買人心,結黨營私。可以說,他以寬仁甚至縱容為籌碼,籠絡人心,達到其培植己黨的目的,全然不顧國家和朝廷的根本。康熙因為對臣下的寬仁,使得其後期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官場一片蕭條。如果胤禩繼承大統,則國將不國。為了重新整理吏治,康熙必會選擇一位剛正不阿、意志堅定的繼承者,完成他的遺願。
但是胤禩卻並不甘心,他利用自己的勢力,處處與雍正作對,手段卑劣殘忍,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在與雍正作對的過程中,完全置祖宗江山和天下社稷於不顧,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人們口中“八賢王”實則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卑鄙小人。
-
7 # 陳健4396
康熙的第八個兒子號稱八賢王,實際上是假仁假義,真黑真貪真壞。
康熙厭惡他,雍正報復打擊他,都是因為他假仁假義,真黑真貪真壞。
下面的文章主要以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的內容做為依據,可能在細節上和真實歷史有些差異。下面一一分析:
一、假仁假義真壞
八阿哥胤禩負責戶部,他為了博取賢德之名,為了爭取官員擁戴,最後取代太子繼位,就縱容官員們借款。
阿哥、官員們借款也分好多種情況:有的是真窮,所以如果能借到錢,解了燃眉之急,會說八阿哥不愧八賢王:
有的官員並不窮,借公家錢,去放高利貸,借到了,會說八阿哥不愧八賢王。
有的阿哥、官員借款用於享受,比如買花園、建戲臺、買戲子、討小老婆,也從國庫借了錢,滿足了自己的慾望,也會說八阿哥不愧八賢王。
問題是,國庫裡的錢不是八阿哥自己家的,是國家的、朝廷的,把國庫存銀借貸一空,等到了天災人禍,就沒錢放賑,不知道要餓死多少老百姓!!!
八阿哥為了一己之私,忘記國家、忘記朝廷、忘記百姓,罵他是禽獸,都侮辱了禽獸。哪裡有一點仁義,
賢在哪裡?
德在哪裡?
忠在哪裡?
二、假清廉,真貪婪
八阿哥胤禩平時表現的是雲淡風輕,平時喜歡畫個山水畫,見了官員,溫文爾雅,客客氣氣。平時生活也看不出有多麼出格的奢侈,由於老婆管的嚴,小老婆也不多,看起來,不貪財不好色,好賢德!胤禩被封為廉郡王,廉親王,但是這個王爺一點也不廉潔。
實際上最後被弘時抄家的時候,身上就有一千萬兩的銀票,而當時國庫中,不過兩三千萬兩存銀。
我們來看看清朝親王和郡王的俸祿:
宗親 年俸 祿米 收入(元/年)親王1萬兩 10000斛 535萬元RMB
郡王5千兩 5000斛 268萬元RMB
廉親王如果要有一千萬的銀票,需要當一千年的親王,需要當兩千年的郡王,還得不吃不喝,才能有一千萬。
那麼他的錢從哪裡來的?
劇中有過交代,在東北偷挖人參,偷採黃金,在江南扶植鹽商,從販鹽中牟取暴利,這才能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積攢了上千萬的白銀。
但是這些錢,都是國家流失的稅銀,或者是民脂民膏。
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大老虎!!!
三、假孝道,真忤逆;
八阿哥胤禩平時裝出孝心滿滿的樣子,經常給老皇帝噓寒問暖,做出一副孝順的樣子。
實際上,在康熙皇帝的壽誕上,為了打擊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不惜把天降奇石掉包成死老鷹,把康熙皇帝當場氣的背過氣去。
康熙當時已經六七十歲,胤禩為了繼位,不擇手段,何談人性?
四、假仗義,真狡詐
八阿哥胤禩為了拿到證據,扳倒太子,夜審肖國興,暗示肖國興自己是奉上命而來,只要肖國興說實話,就能搭救他。
肖國興以為八賢王絕對不會騙自己,就供出了實情。
八阿哥胤禩拿到了證據,馬上交給了康熙。
但是後來當康熙弄清楚是八阿哥胤禩用自己的名義誘供,頓時明白了八阿哥的狼子野心,不由的罵了三聲:其心可誅,其心可誅,其心可誅。
總而言之,八阿哥胤禩為了繼位,虛心假意,處處使詐,假仁假義,慷國家之慨,謀個人前途,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國家。
不僅惹得康熙厭惡,也招來了四阿哥胤禛的報復。
-
8 # 北辰飛雪
康熙認為皇八子胤禩“處處學自己,但處處學的都不像”,再加上他母親出身卑微,不過真正讓康熙厭惡和雍正動了殺心的,是胤禩在爭權過程中做得太明顯,已經是在窺伺皇權。
康熙為何厭惡胤禩皇八子胤禩之所以被人稱為“八賢王”,是因為他折節下士,很有仁義之風,在百官和士大夫口中名聲極好。而且他的才能也是有的,前期也比較受康熙信任、重用。但是因為後期太子被廢后,胤禩爭奪太子之位的行為太過明顯,從而引起了康熙的警覺和厭惡。
允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己。康熙認為胤禩是假仁假義,康熙對其他人施予的恩澤,都被胤禩攬到自己身上。而其他影響不好的,都推到康熙身上。胤禩這種“挑肥揀瘦”的行為,無論是從君臣大義,還是父子親情上說,都是有些不厚道的,引起康熙的反感也是很正常。
允禩因怨朕,與褚英孫蘇努相結,敗壞國事。允禩又受制於妻,妻為安郡王嶽樂甥,嫉妒行惡,是以允禩尚未生子。這裡,是褚英的後代和嶽樂的後代對胤禩的影響,使得康熙不喜歡他。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因勸努爾哈赤不要反抗大明而最終被處死。所以,原本該屬於褚英這一系的皇位,最終落到了皇太極這一系中。康熙、雍正對褚英的後代有很深的戒備心理,而胤禩和褚英孫蘇努走得很近,自然是被認為別有用心。
而嶽樂也是如此。當初順治曾想把皇位傳給嶽樂,康熙自然對他們這一系有著提防。而且雍正宣稱:“(嶽樂)諂附輔政大臣,每觸忤皇考(康熙帝)。”而嶽樂的外甥女嫁給了胤禩,性格嫉妒,且沒有孩子。這在康熙看來,胤禩不孝順,其妻子不賢惠,自然不喜歡。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胤禩爭奪皇位太心急。
當廢允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允礽。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可見,當康熙明言眾皇子不能鑽營皇太子位置時,胤禩仍被康熙發現結黨羽,“妄蓄大志”。胤禩在朝中所擁有的能量,已經威脅到了康熙的君權,這自然是康熙不能容忍的。雖然胤禩母親出身辛者庫,確實出身微寒,但不過是康熙打擊允禩的一個藉口罷了。允禩窺伺皇權,甚至威脅到了康熙,是康熙討厭他的主要原因。
雍正為何報復胤禩雍正對胤禩展開報復,亦是因為胤禩在奪嫡過程中對雍正的打擊、壓制。雍正在奪嫡的過程中,比較剋制,結交的百官較少。相比之下,自然處處受到胤禩的壓制。等到雍正登基後,有心機、有才識,且善於籠絡人心的胤禩,是對雍正皇位威脅最大的一個,自然受到雍正的清洗。
當日阿其那(胤禩後來被雍正改為阿其那,帶有侮辱性的名字)以二阿哥(廢太子)獲罪廢黜,妄希非分,包藏禍心,與塞思黑(胤禟,名字被雍正改為帶有侮辱性的塞思黑)、允俄、允禵結為死黨。而阿其那之陰險詭譎,實為罪魁。雍正登基後,並沒有馬上對胤禩動手,反而是進封親王,大力籠絡。在這個過程中,胤禩又耍起了小聰明,讓雍正抓住了小辮子。
允禩把博取美名的那一套手段,又用在了雍正身上。好的名聲歸自己,壞的名聲丟到雍正頭上。以雍正狠辣的性格,自然是無法容忍這樣的行為。而且胤禩有時故意把奏摺寫得很潦草,藉以激怒雍正。雍正生氣之後,自然很可能殺人,如此便會漸漸失去人心。
胤禩的這些小心機,並沒有躲過雍正的眼睛,最終被囚禁至死(實際很可能是被雍正下詔賜死)。胤禩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催的,但之所以受到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的重點“照顧”,就是因為他希圖染指皇權。胤禩想要分康熙的君權,想要奪取雍正的君權,這自然是被皇帝所不能容忍的。至於被討厭、被報復,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
9 # 西門不帶刀
平心而論,康熙爺的第八個兒子胤禩,有點冤。胤禩活著的時候並沒有殺人放火,貪汙受賄,謀財害命,弒君篡權。相反他倒是親切隨和,靈活溫潤,自幼聰慧,並且通曉世故,在眾大臣和眾兄弟中廣有善緣。
皇子中的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他的鐵桿兄弟,上書房大臣中的佟國維馬齊都是他的擁戴者。但就這樣一位優秀的皇子,生前卻被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一再的打壓與壓制。最後還被雍正從宗藉除名,並被改名阿齊那(大約是豬狗不如的意思)
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結合正史與野史,分別說一下,胤禩是如何得罪了兩代皇帝。
1.胤禩與他的父親——康熙皇帝的二三事,得人心者不一定得天下,但得聖心者一定得天下。第一件:胤禩與張明德(野史)
張明德是康熙年間一個算命的。他曾經給八皇子認識,算了個命,其中包含三個內容:
(1)王上加白。張明德說胤禩身上有白氣灌頂,而胤禩當時是一個王子,這王上加白就是一個皇字,暗示胤禩有當皇帝的命
(2)一人執圭。胤禩的小名中有一個叫佳字,這個佳字是一人執圭之像,圭(是古代帝王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這也暗示著意思,有可能當皇帝。
(3)八王大。胤禩的小名中還有一個美字,這個美字拆開了就是八王大(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八大王,大王八)。但張德明的解釋就是八王將來會是最大的一個王,那就是皇帝。
這件事就像一根針深深的扎進了康熙老佛爺的心中。
第2件事:推舉太子時的百官擁戴(正史)。
前太子胤礽被廢后,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旨,讓百官推舉新太子人選。他沒想到有八賢王之稱的胤禩,竟然被百官異口同聲的推選為新太子。
重點是異口同聲這4個字,康熙帝深刻的感受到了胤禩在朝廷百官中心中的人望,已經威脅到了他這個在世的皇帝,所以他將廢太子第2次復立,就是為了胤禩削減在百官心中的威望。
這件事又向另一個針深深的扎進了康熙老佛爺的心中。
第3件事:死鷹事件(正史)
《雍正王朝》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描寫,就是十四王子從西北給康熙賀壽送了一塊隕石,讓胤禩給換成了一隻死鷹。
但真正的歷史是:康熙53年的時候,康熙帝熱河巡視,身處北京的胤禩,給康熙帝挑選了兩隻上好的海冬青送給康熙。但不知為什麼,這兩隻鳥到了康熙手裡的時候,卻變成了兩隻奄奄一息的死鷹。
而這被康熙看成了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隨後康熙帝一怒之下說出了“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狠話。
正是這句話,將胤禩徹底打入了塵埃,再無繼位的可能。
2.我們再說說胤禩與雍正的矛盾:歸根結底只因胤禩太強雍正二年四月。雍正曾經發布了這樣一道聖旨:
“爾諸大臣內,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賢於朕躬,為人足重,能有益於社稷國家,朕即讓以此位,不少遲疑!”一個帝王與一個臣子擺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進行比較,這本身從側面已經說出了胤禩他的能力。
就這一條已經足夠雍正殺他100次了。
在這裡我引用易中天老師的話:“實際上胤禩對雍正的威脅倒不一定是有暗殺或政變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威望太高,雍正和胤禩都有資格當皇帝,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
-
10 # 絕塵的時光
中國歷史上皇位爭奪之激烈還是要數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了,尤以康熙的皇八子胤禩和皇四子胤禛爭奪的最為激烈,但是最後皇四子胤禛奪得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其實皇八子胤禩的才能絲毫不輸胤禛,甚至還在其上,早期深得康熙之喜愛,被人稱為"八賢王",但是後期為何讓康熙厭惡,導致丟掉了皇位,並且雍正即位後對其展開了報復?
皇八子胤禩的能力,毋庸置疑,甚至在眾大臣口碑中也是眾位皇子望塵莫及的,人們稱讚他"正氣","樸實",早年深得康熙喜愛,並且在民間威望極高,被人稱讚為"八賢王",就連雍正後來也肯定了他的能力,論其才能,操具,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讓百姓喜歡,讓父親看重之人卻慢慢淪為讓父親康熙厭惡之人,原因還是出自於其自己,康熙平生最恨皇子結黨營私。而胤禩因為母家勢力低微,為了能夠登上帝位,他頻頻結交朝中大臣,也就是九子奪嫡中展現出來的"八爺黨",特別是當康熙廢掉胤礽太子之位的時候,眾大臣竟一齊聯名上奏推舉八阿哥胤禩為太子,口徑之一致讓康熙心裡翻起了驚濤駭浪,忌憚不已,這嚴重犯了帝王大忌。
胤禩雖然知道這犯了君王大忌,但是他深知自己母家勢力低微,沒有外戚的幫助,他只能依靠朝中大臣才有可能奪位,所以他沒有停止和朝中大臣交往,這讓康熙對他越來越忌憚,也越來越失望,最終讓康熙厭惡而丟掉了皇位繼承權。
雍正奪得皇位後,因為忌憚八爺黨勢力,所以仍然封胤禩為親王,但是心裡一直在防備胤禩,因為胤禩算是雍正皇位的最大威脅者,等到八爺黨逐漸被雍正瓦解後,雍正就開始對付胤禩了,不久胤禩就被幽禁。
《清史》記載:"上喻革去允禩黃帶子改為民王非宗室的王,後又削去爵位,交宗人府圈禁高牆"。圈禁胤禩也難解雍正心頭之恨,所以胤禩是悲哀的。
-
11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康熙皇帝生了不少兒子,其中正式參與奪嫡的就有九個之多。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每個皇子都有各自的本事,比如說大阿哥胤褆,戰功卓著,年紀最長。二阿哥胤礽,子憑母貴,生下來就是太子的命。三阿哥胤祉,文武雙全,飽讀詩書。四阿哥胤禛,隱忍不發,沉穩幹練。
所以說八阿哥胤禩,作為奪嫡的熱門人選,自然是有一套別人沒有的特殊本領。那麼他靠什麼來奪嫡呢?我認為就是人緣。
01八阿哥出身低微,卻不影響他良好的人緣。八阿哥胤禩的出身,確實比較低微。康熙皇帝臨幸時,他母親不過是出身辛者庫的一個婢女,毫無身份可言。
就算是為康熙生下了八阿哥胤禩,她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提升。一直等到胤禩九歲的時候,他母親才被封為嬪,這個時候還不是正兒八經的妃子。
胤禩28歲的那年,48歲的母親才被封為良妃,據說還是辛者庫裡唯一走出來的妃子。辛者庫是包衣管領,地位比罪奴要高,可是卻也比正兒八經的官員或者八旗子弟要低的多。
胤禩處處都尋找康熙的特點去模仿,尤其是在對待下屬方面,康熙那叫一個仁慈。所以胤禩對身邊的人,也非常客氣。
所以很多阿哥們都願意跟著胤禩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以八阿哥胤禩為核心的團隊八爺黨。
八爺黨的工作重心,那就是把八阿哥胤禩推舉成為皇太子的人選,從而讓他繼承皇位。成員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
未幾,上命諸大臣於諸皇子中舉可為太子者,阿靈阿等私示意諸大臣舉允禩。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上釋允礽,亦復允禩貝勒。四十八年正月,上召諸大臣,問倡舉允禩為太子者,諸臣不敢質言。上以大學士馬齊先言眾欲舉允禩,因譴馬齊,不復深詰。---《清史稿》
除了有皇子們相助,八阿哥跟朝中的官員們相處的也十分融洽。所以官員們也會時常在康熙面前誇讚八阿哥的賢能,稱他為八賢王。
02康熙討厭八阿哥處處學他。人可以不討厭自己,但是一定會討厭那個行為作風很像自己的人,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處事方式都不會很滿意,康熙也絕對不會例外。
康熙對手底下人好,那是因為當年四處征戰的時候,這些人都是他的戰友,是他的生死弟兄。他不忍心在他們犯錯的時候,處罰他們,戰友之間的感情,是非同一般的。
太子允礽既廢,允禩謀代立。諸皇子允禟、允礻我、允昷,諸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皆附允禩。允禔言於上,謂相士張明德言允禩後必大貴,上大怒,會內務府總管凌普以附太子得罪,籍其家,允禩頗庇之,上以責允禩。---《清史稿》
而你八阿哥胤禩為什麼也要對人這麼好呢?你學這件事就顯得有點自作聰明的意思,因為你沒有參加戰爭,也沒有所謂的戰友。
就算是有,滿朝文武,身邊兄弟也不是你的戰友。你無緣無故對這幫人這麼好,康熙會怎麼想呢?肯定會覺得你為了拉攏這幫人才這麼做,沒安好心。
雖然八阿哥胤禩是皇子,可是一旦他開始拉攏朝臣以後,性質就變了。自古以來,父子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還真的不少,難道說八阿哥胤禩想要學習唐太宗一樣,架空康熙嗎?
再說了,你這種老好人在現實當中,並不討喜。因為康熙雖然善待手下人,卻也有賞罰分明的一面。
八阿哥胤禩只學到了康熙的表面動作,卻沒有學到康熙的內在韜略。這麼一來不僅顯得有些愚蠢,而且更加顯得做作。康熙對自己本身就不太滿意,再看到一個兒子跟自己很像,他會作何感想呢?
03雍正和八阿哥胤禩,那是死對頭。既然是奪嫡關係,那麼就是競爭對手。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間,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鬥爭。
因為這兩個皇子,是奪嫡希望非常大的兩位。八阿哥處處籠絡人心,所以眾望所歸。而四阿哥胤禛卻絲毫沒有人情味,身邊的皇子和大臣少之又少。除了忠心耿耿的十三阿哥胤祥和陝甘總督年羹堯是他的人,其他人都處於中立狀態。
三年二月,三年服滿。以允禩任總理事務,挾私懷詐,有罪無功,不予議敘。尋因工部制祈榖壇祖宗神牌草率,阿爾泰駐兵軍器粗窳,屢下詔詰責允禩;允禩議減內務府披甲,上令覆奏,又請一佐領增甲九十餘副。---《清史稿》
所以說相比較而言,胤禛的處境是相當危急的。在這種情況下,胤禛壓根就沒有跟胤禩鬥爭的資本。
尤其是在前期,胤禛忠心於太子胤礽,壓根就不是八阿哥胤禩的對手,兩個人不對等的情況下,胤禛當然是落了下風。
好在胤禛處事的風格,康熙非常欣賞,這就挽回了胤禛沒有競爭力的局面。後來胤礽徹底倒臺以後,胤禛果斷填補了這個奪嫡的位置,開始正式參與奪嫡。
這個時候的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之間,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地步。皇位只有一個,這麼多皇子去爭,當然沒有誰會把其他競爭對手當成兄弟來看待。
等到胤禛奪取了皇位以後,你認為他該怎麼對待八阿哥胤禩呢?期初還是厚待胤禩了,給了他參與政事的權力,可沒多久胤禛的本姓就暴露了,胤禩也只有低頭吃虧的份。
總結:不管誰奪嫡成功,其他兄弟都不會有好下場。現實中,八阿哥胤禩,在老年康熙的壽辰上,為他獻壽禮的時候,居然送了一隻奄奄一息的老鷹。從此胤禩失去了康熙的寵愛,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原因。
我們有理由相信,康熙的確是這麼個性格,因為他當時歲數不小了,身體也不好了,看到這隻奄奄一息的老鷹,認為兒子在期待自己早點報銷了,當然會覺得胤禩很討厭。
胤禛奪取皇位,成為雍正皇帝以後,對自己的兄弟們下手也的確比較狠。三阿哥胤祉被罰去守皇陵了,八阿哥胤禩被抄家下獄,九阿哥胤禟被抄家下獄,十阿哥胤䄉被抄家圈禁。十四阿哥胤禵被罰去守皇陵。
這些都是參與奪嫡的皇子,都受到了雍正不同程度的懲罰,有些甚至懲罰致死。其實換任何一個皇子上臺,其他這些皇子都不會有好下場。畢竟當初大家是競爭者,為了皇位甚至你死我活過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說,我們不能認為雍正在這方面有些殘暴,因為沒有哪個皇帝會容忍自己的兄弟跟自己爭奪皇位。
參考資料:
《雍正王朝》
《清史稿》
-
12 # 媚之夭夭
康熙的八子胤禩人稱為“八賢王”,為何引來父親康熙的厭惡和哥哥雍正的報復?
在《康熙大帝》裡,八阿哥胤禩人稱“八賢王”,那是給大臣們的假像!因為康熙皇子多,特別是太子兩廢兩立之後,太子黨成員跟阿哥黨成員逐鹿太子位,到了圖窮匕見!而八阿哥為了爭取大臣支援,仗著財力雄厚一直用錢物收買人心!連佟國維馬齊都是,才落過“八賢王”的“美譽”而已!康熙厭惡老八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沒有擔當,一有事就“患病”!
別看平時,八阿哥人前人後有範兒。
但是,一碰上有事,特別是跟八阿哥扯上關係的,八阿哥很快就“患病”避開了!
一次這樣,人家相信,次數多了,誰還信?那麼明察秋毫的康熙更加明白!
這一次太子兩廢兩立後,八阿哥又“患病”!
表面上在府邸養病,其實一刻都沒閒著,八阿哥還派人去觀察朝中動向,會不會又是議立太子!見探不到確實訊息,八阿哥到皇宮借給康熙請安之名,實地考察!
對於關鍵時刻,八阿哥就“患病”,康熙也是見怪不怪!也知道他進宮目的,所以一番交談,康熙非常嚴厲訓斥了老八:別想借大臣之口再舉薦為太子!
只為,八阿哥這種刻意的“裝”,是沒有擔當責任的表現!一旦做了皇上,如果還是這個心態,豈不是江山都玩完?!所以,康熙非常的討厭!
二,八阿哥的懼內,康熙也非常的討厭!八阿哥的福晉烏雅氏,是老安親王的女兒!仗著自己的身份尊貴,在府中驕橫跋扈!幾乎沒有把八阿哥放眼裡!
那是太子第一次被廢,康熙下令議立太子。當佟國維馬齊為首舉薦八阿哥當太子時,康熙當時就否決了!因為:
受帛於妻,而其妻又嫉妒行惡!這句話是康熙原話!就是說八阿哥如果做了皇上,也是後宮專權之禍!所以,康熙非常的討厭!
三,八阿哥心狠手辣!別看平時,八阿哥笑容滿面!其實就是一隻“笑面虎”!
為了奪得皇位,八阿哥幾乎是不擇手段!
當竟爭對手太子徹徹底底被廢后,老八又把槍口對雍正和胤祥!
雍正是冷麵王,老八有些忌憚,就先向胤祥下手!模仿胤祥筆跡寫調令,舉報胤祥放過鄭春華,全部是嫁禍!見明的扳不到,暗中派侍女去刺殺!
這些,康熙很快知道了!為了繼承皇位,如此心狠手辣對待手足,康熙當然非常的厭惡老八!
這些都是原則方面的事,都是令康熙厭惡的!當然對八阿哥不待見了!
雍正對八阿哥的報復,主要是八阿哥為了逐鹿皇太子之位時,對他構成了威脅的老四老十三到了趕盡殺絕的地步!特別是老四看到老八為了搞掉十三阿哥的瘋狂之舉,更加的怒火攻心!所以,雍正登基後對老八的反撲也是意料之中!因為俗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八阿哥作惡多了,回報的是惡報!
由此可見:勝者為王敗者寇。八阿哥既不討康熙待見,又得雍正報復,全是自己的咎由自取!
-
13 # 澳古說歷史
胤禩的賢,並不是真正的賢。
他所表現的賢,只是對於王公大臣的“賢”,而不是對黎民百姓的“賢”。他的賢不是對天下的,而是對朝堂的。
胤禩之所以“賢”,是因為他想奪嫡,是因為他想要皇位。他需要用那個所謂的賢、仁來招攬朝堂的文武百官,來打造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太子爭,才能和大阿哥爭,才能和四阿哥鬥。
但凡事都有好壞的一面,胤禩的確是靠著自己特意打造出“賢明”替自己招攬了一大批效忠於自己的文武官員,讓自己在奪嫡的這場戰役中佔的先機。可也正因為如此,他那勢力龐大的團體最終也就引起了康熙的忌憚和厭惡。
早年間,胤禩可是很得康熙的寵愛,17歲時,就被冊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一位。此後,胤禩又多次受康熙指派,時常出塞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同時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事宜。此後,在太子胤礽被廢后,胤禩就被任命為內務府總管,執掌皇宮皇家一應大小事務。
但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早年間,胤禩雖的確很得康熙的寵信,可康熙始終是帝王,在他的眼裡有些時候真的是皇位大於親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得知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後,他就覺得胤禩有了奪位之心,於是就當著眾皇子的面,在乾清宮怒罵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要將其鎖拿治罪。再之後,康熙又得知胤禩聽聞張明德說他必大貴事後,居然不奏聞,於是又是大怒,下令革去胤禩貝勒爵,降為閒散宗室。
由上可知,康熙真的很是無情,就因為相士說胤禩必定大貴而不上報,他就要治他的罪,就革去他的爵位。當然,這還不是康熙最絕情的事情,絕情的事還在下面呢?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本來是想復立胤礽為太子的,而且他也認為群臣都明白他的用意,於是他就公然的下詔讓群臣於諸阿哥中選立一人為新太子,且一定會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
可最後讓康熙萬萬想不到的是,群臣推舉的居然不是胤礽,而是胤禩。當時,朝中重臣如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皆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此時,康熙眼見朝中重臣居然一大半都支援胤禩,他開始恐懼,開始忌憚,此後他雖然復封胤禩為貝勒,但卻開始了對胤禩勢力的打壓之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以各種理由查辦支援胤禩做太子的重臣,佟國維、馬齊等人皆被重責。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斃鷹事件”爆發,康熙認為胤禩有想讓他早死,然後奪位的意圖,於是怒斥:“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之後即下詔停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其實,與其說康熙厭惡胤禩,倒不如說是忌憚胤禩。他會奪胤禩的爵位,打壓胤禩所屬的勢力,並說出“父子之恩絕矣”這樣的狠絕的話,究其原因不在於康熙討厭胤禩,而在於他忌憚胤禩所屬的勢力,他害怕自己的兒子會對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脅,所以才會對他進行無盡的打壓。
而雍正之所以會報復他,究其原因也在於忌憚胤禩的勢力。當時雍正雖登基,但初期朝中還是有部分官員是胤禩的黨羽,因此雍正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他就必須對胤禩動手,只要打垮胤禩,群龍無首的胤禩勢力就會土崩瓦解,這樣就不會對雍正的統治造成任何的威脅。
只得說,胤禩是成也勢力,敗也勢力。他的賢名多半是為了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勢力也做出來的,但他的滅亡,也是因為他的勢力太過龐大,而引起康熙、雍正的忌憚,並最終讓他走向了覆滅。
-
14 # 小林讀史
胤禩是玄燁的第八子,康熙二十年(1681)為良妃衛氏所生。胤禩自幼聰明好學,特別機敏,會籠絡人心,是諸皇子中最有才幹的一個。他酷愛讀書,曾託人在南方大量購書,因此為南方士人所知。南方文士議論起胤禩,都說他“極是好學,極是好王子”。胤禩在皇子中和宮廷中也很有號召力、影響力,許多皇子如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禎(雍正元年改名允禵)都歸心於胤禩,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散秩大臣鄂倫岱、貝勒蘇努、大學士馬齊、禮部侍郎揆敘、戶部尚書王鴻緒等大臣也都甘心歸附胤禩。就連玄燁之兄福全也稱讚他“有才有德”,並向玄燁極力推薦。
胤禩聰明、有才幹,玄燁當然是瞭解的,因而,玄燁對他也是很器重的。當胤禩僅有7歲的時候,玄燁便帶其巡視各地。其18歲時,玄燁就封其為貝勒。他是在所有受封者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想當太子
胤禩也像大阿哥胤禔一樣,對皇太子之位十分關注,也試圖在搞掉太子胤礽之後,自已登上皇儲寶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也像一些皇子一樣,在胤礽與玄燁出現了矛盾以後,向玄燁講了許多胤礽的壞話,在玄燁廢黜胤礽的決策中起了一些作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初,玄燁一怒之下在巡視塞外的途中便宣佈廢黜太子。這使胤禩極其振奮,令胤禩同樣振奮的是,玄燁在宣佈廢黜太子的同時,明白地表示,胤禔“秉性躁急愚頑”,不適於做太子,這等於給胤禔定性,宣告了胤禔政治生命的終結。從眼前這個形勢看來,胤禩認為,他自己成為皇太子的可能性大大增強了。
九月十六日,玄燁一行回到了北京。一天,胤禩正在府上盤算奪取儲位的辦法,一個親信告訴了他這樣一個資訊,說北京城中有個相面先生,叫張明德,技藝特別高超,見人一面就能曉過去知未來。胤禩一聽,心裡暗自琢磨:自己爭取皇太子之位不知兇吉,不如讓他相一面。想到這,他吩咐手下取來一套便裝,穿上後,帶上幾個心腹便來到街上。
這張明德相館,只是一處很不惹眼的小房,房門外吊著一個寫著“相面”兩字的招牌,隨風飄動。心腹拉開門,胤禩低著頭踏進門來。屋內光線很暗,胤禩眨了幾下眼睛,才看見桌子對面坐著一個戴著眼鏡約摸六七十歲的老者。胤禩也不說話,在桌子對面揀個凳子坐下。老者道:“客人是問婚姻、是問福壽、還是問前程?”胤禩的心腹道;“你看看我們這位先生的官運如何?”胤禩按著老者的要求將左手伸到桌子上,老者托起胤禩左手,剛看兩眼,一種驚詫的神情便透過鏡片從眼睛裡射了出來。他圓睜著兩眼狠命地看了胤禩兩下,便起身將胤禩拉進了內室。
這個內室比外間稍大一些,周圍擺有一些傢俱。沒等胤禩將室內觀察完的候,老者已經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老者的這一舉動同樣使胤禩吃驚不小。老者道:官人“丰神清逸,仁誼敦厚,福壽綿長,誠貴相也”,將來可有九五之尊。原來張明德猜想面前的這個人將來有可能當皇帝。胤禩心中甚是納悶,他想,難道我真有當皇帝的福相,莫非這張明德真的料事如神?為了弄清楚自已將來的命運,胤禩將自已的真實身分告訴了老者,也將父皇廢黜太子的事實和盤端出。張明德道:胤礽“行事兇惡已極”,死到定期。如果阿哥需要,我有16條好漢,可招來刺殺胤礽。胤禩還沒有糊塗到要殺兄長胤礽的程度,於是告誡張明德不得胡來,返身回到宮中。
相面引出的“謀殺太子”
胤禩找張明德相面一事,不知是誰走漏了風聲,被胤禔知曉。胤禔有意無意地將此事透露給了玄燁,惹得玄燁大怒。胤禔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此事透露出來的:廢皇太子胤礽一直由胤禔、胤禛看守。胤禔在與玄燁談論允初的事情時,從玄燁嘴裡聽出有殺掉胤礽之意。胤禔就說:“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意思是說,相面人張明德已看出胤禩將來可繼承皇位,讓胤禩派人動手就可以了,不必玄燁親自出面。
從史料記載看,玄燁在一時憤怒的情況下,是有過欲殺掉廢皇太子胤礽的念頭。但是,他殺是一回事,諸皇子們之間謀殺則是另一回事。所以,玄燁對胤禔提到的要殺胤礽的主張是不能容忍的。他一方面對胤禔予以處理:下令革去其王爵,撤回其在上三旗所分佐領,將其幽禁於王府中;另一方面也將胤禩鎖拿。玄燁怪罪胤禩的間題有兩個,一是相面的事沒有奏報,二是有謀殺胤礽之心。
對於謀殺胤礽,胤禩作了辯解。胤禩的幾位兄弟也出面作了證明。最先出面作證明的是皇十四子胤禎,他說:“八阿哥沒有謀殺廢太子之心,這一點我們願意擔保。”玄燁一聽震怒,斥責胤禟、胤禎道:“你們是不是指望他將來做了皇帝。封你們兩個親王什麼的?你們的意思是說你們講義氣嗎?我看都是梁山泊的義氣。”胤禎立起誓來,言語舉動有些衝撞,玄燁見胤禎這麼固執,不禁越發生氣了,他拔出佩刀說:“你要死,如今就死吧!”皇五子胤祺看其皇父玄燁真的動起怒來,忙跪倒抱著玄燁的腿勸止。其他幾位皇子也都叩首懇求,玄燁才收了佩刀。最後,胤禎還是捱了20板子,算是懲罰。
大臣推舉 皇阿瑪否決
胤禩雖被拘禁,但原來依附和歸心於胤禩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們並沒有因之離散,相反,他們不覺得胤禩有罪,與胤禩來往更密。這從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文武大臣推薦太子一事可以看得很清楚。
這一天,玄燁把滿漢文武大臣都召集到了暢春園,讓他們從皇長子胤禔之外的諸皇子中推薦一位可以做皇太子的人。玄燁當場曾經表示“眾議誰屬,朕即從之”,就是說,不論文武大臣們推薦誰,他都會尊重他們的意見。玄燁給了眾大臣一點考慮的時間。可就在這短短的思考時間裡,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散秩大臣鄂倫岱、侍郎揆敘、戶部尚書王鴻緒等已經私下裡商議,並與其他大臣聯絡。
結果,參加推薦的滿漢文武大臣在紙條上寫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八阿哥。玄燁的原意是讓他們推薦廢掉了的胤礽,沒想到他們竟一致推薦胤禩。面對這不合己意的結果,玄燁顧不上自己的金口玉言了,也顧不上一言九鼎的威嚴了,連忙否認說:胤禩未曾辦理過政事,近又罹罪,其母親出身也低微,不宜立為太子,竟否決了大臣們的推薦結果。
康熙擔心被逼宮 打擊胤禩
就在玄燁召集眾大臣推薦太子的第二天,玄燁突然宣佈重立胤礽為皇太子。這對胤禩等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可是3年過後,玄燁再次宣佈廢黜胤礽,無疑這就又給了胤禩一個爭立的機會。
在這次機會面前,胤禩的勢力更大了,正像玄燁所說的,“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當時曾有人預測,如果玄燁突然亡故,皇位就非胤禩莫屬了。
然而,惟我獨尊的玄燁對胤禩如此大的勢力,不能容忍了。他擔心有朝一日會有人為了討好胤禩而逼他退位。因而,他認為對胤禩的勢力必須打擊。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一月,玄燁以胤禩未到行宮請安為由,宣佈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並於第二年正月,停發了胤禩及其家屬的俸銀俸米。以後,雖然恢復了俸銀俸米的供應,但父子兩人的關係從此疏遠。這實際等於宣告胤禩立為皇太子的道路已被堵死。
-
15 # 玄坤文史
康熙皇帝的眾多皇子中,要說最有人緣的一定要數老八胤禩,在清朝的很多典籍中,對胤禩的評價,大多都說他非常的聰慧,通曉世故,待人非常的親切隨和,所以在大臣和皇子中評價都很好,也因此得到“八賢王”這個稱號。
愛新覺羅·胤禩畫像
胤禩待人親切,為人圓滑,在朝野之中很有口碑在胤禩參與奪嫡的過程中,胤禩就壞在了這個“賢”字上,在胤禩還在年輕的時候,康熙皇帝非常的喜歡胤禩,他也是康熙皇帝的皇子中最早一批被封為貝勒的,這個時候的胤禩才十七歲,康熙皇帝就開始讓他和老三胤祉一起處理政務了。
胤禩非常的圓滑,知道體貼下屬們的難處,也因此很多王公貴族跟他關係都不錯,換句話說就是和他在一起能得到好處,而他和自己的兄弟們相處得也很好,比如胤禟,胤䄉,胤禵,其實他和胤禛的關係也不差,但是沒有胤禛那麼城府深。
影視劇中的胤禩
康熙皇帝對胤禩很信任,將很多重要的事務都交給胤禩來辦理,胤禩也很有才幹,他的辦事能力也得到了康熙皇帝和很多大臣的肯定,胤禩不只是在大臣中很有口碑,在士紳階層中也有美名,他和當時的很多名士交往密切,其中就有很多人因為他的推舉,才得以入朝為官的。
廢太子事件中鋒芒畢露,胤禩引發康熙皇帝的猜疑,胤禛的暗中打擊康熙皇帝和赫舍里氏感情很深,所以直接把胤礽立為皇太子,胤礽就算沒有才能,只要不犯錯,以後繼承大位是穩穩的,但是胤礽因為出身尊貴,所以漸漸形成了驕縱,暴戾的性格,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帶著皇子們出去圍獵,皇十八子胤祄病逝,但是胤礽對此無動於衷,康熙皇帝十分的生氣,胤礽被廢。
康熙皇帝畫像
至此本來暗流湧動的奪嫡之爭,變成了波濤洶湧,最開始躍躍欲試的是大阿哥胤禔,他建議康熙皇帝除掉胤礽,還表示自己願意代勞,被康熙皇帝痛斥一番。胤禔反應過來自己沒戲了,但是他也不想別人好過,當時就胤禩最有希望接任太子,他能力出眾,黨羽眾多,所以胤禔就推薦了胤禩,結果康熙皇帝本來就在氣頭上,聽他這麼一說,讓康熙皇帝開始警覺起來。
不久之後,康熙皇帝召集皇子們討論國事,就說道了胤禩黨羽眾多,陷害胤礽,準備將胤禩圈起來,結果胤禟和胤禵為胤禩求情,胤禵還和康熙皇帝大吵了一架,康熙皇帝氣得拿刀就要砍胤禎,皇五子胤祺拼命勸阻,胤禵才跑了,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康熙皇帝和胤禩之間已經產生了隔閡。
愛新覺羅·胤禵畫像
沒過多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召集滿朝文武推舉一個皇子為新太子,結果佟國維、馬齊這些重臣全都一致推舉了胤禩,康熙皇帝本來是想要重新立胤礽,這個結果就讓他非常的擔心,康熙皇帝斥責了這些大臣們,說道胤禩本來是有罪的,他的母族身份卑微,你們還選他,這是何居心?其實到了這裡胤禩的奪嫡之路就已經走到頭了。
而胤禩得到那麼多的大臣支援,除了讓康熙皇帝開始提防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感到了威脅,那就是胤禛,胤禛的人緣不太好,當他開始參與奪嫡之後,看到胤禩的呼聲那麼高,就連皇帝都會感到心驚,更何況還是競爭對手呢?所以雍正皇帝繼位之後,立刻開始剪除胤禩的黨羽,找各種理由處罰胤禩,革退了胤禩的爵位,最後將胤禩圈禁在宗人府內,折磨致死。
雍正皇帝畫像
結語胤禩最後以悲劇收場,說到底就是因為他太賢能了,處處都留下有德有才的美名,王公貴族,朝臣名士都賣他面子,這在皇帝看來算個什麼事呢?廣結黨羽,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
胤禩就輸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為什麼要打壓胤禩,臣下或者是皇子的能力,和皇帝相當,甚至比皇帝還出色,人緣也比皇帝還好,就這一條胤禩就該死了,所以太賢能未必就是好事。
-
16 # 大黃扯點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許多的人都曾經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大致上都是胤禩由於結黨導致勢力急劇膨脹,以至於一廢太子之時多數朝臣擁戴胤禩,對康熙構成了威脅,因此使得康熙對他的態度由喜歡變成了厭惡,甚至說出了“允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自此朕與允禩父子之恩絕矣”(《清聖祖實錄》)如此剜心刺骨決絕無情的話。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今天我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件事。
貴族政治漢人的貴族政治在李治、武則天打擊關隴集團時就基本名存實亡了;到了“安史之亂”,叛軍蹂躪中原大地,將世家大族又犁掃一遍,至此貴族政治徹底退出了漢人政權。
但滿清在努爾哈赤起兵時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之後發明的八旗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等等都屬於因循部落遺俗的變種。順治時期確立皇帝領上三旗,王公貝勒分領下五旗;而議政王大臣會議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才正式撤銷。因此清朝初期,宗室勳貴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很重,甚至皇帝(大汗)的繼承方式,都是透過推選產生(皇太極、順治)。到了康熙時期,雖然皇權得到了加強,繼承人的選擇也改為了“立太子制”,但貴族政治的性質還得以保留,即康熙皇帝並不能乾綱獨斷,既需要考慮滿清勳貴的利益,又要提防這些人侵蝕皇權。
在這種背景下,康熙早早地確立了胤礽太子之位可以看成是穩固、增加皇權的一種手段,因此康熙最初肯定對於胤礽是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順利繼位。但在貴族政治背景下,康熙立了太子就必須要分一部分權力給太子,讓胤礽建立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勢力,這樣才能夠在勳貴的覬覦下順利繼位。但與此同時,太子一旦有了權力又會對皇帝構成潛在威脅。為了消除這種威脅,或者說政治平衡,康熙又不得不搞起了唐王朝之前十分出名的“司馬炎模式”。
“司馬炎模式”所謂司馬炎模式,指的就是貴族門閥政治興起盛行、皇權衰落的情況下,皇帝為了太子順利繼位,從而給太子配置了一整套文武班底,而為了防止太子覬覦皇位提前奪權,因而設定同姓親王,給予親王們一定的權力來牽制太子。
司馬炎立了太子司馬衷(也有說是為了讓司馬衷之子司馬遹順利繼位,而選擇司馬衷過渡),但又大封司馬氏各種王,同時自己的皇后楊氏與司馬衷的皇后賈氏兩個外戚家族互相牽制。簡單來說,“司馬炎模式”就是在貴族政治的大背景下搞各種政治平衡,既給太子權力,也用親王來限制太子權力。
這一模式在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朝初期,都是封建統治者們所喜聞樂見並貫徹執行的,當然,這與貴族門閥政治的盛行是分不開的。但這一套模式經常有玩脫的時候,司馬炎死後的“八王之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儲位之爭等等這些,都是“司馬炎模式”的著名失敗案例。但即使有這麼多失敗案例,在貴族政治的背景下,採取這一模式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畢竟古人有他們的侷限性。
胤禩過界了扯了這麼遠,並不是跑題,而是做鋪墊。現在回到題目中來,透過上面的這些鋪墊,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實際上也是在採取“司馬炎模式”。
而這一模式的關鍵就在於,只要太子沒有起異心想提前繼位,那麼皇帝實際上就會一直支援太子而非起牽制作用的親王。要知道胤礽在一歲多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此後幾十年間康熙皇帝一直對他悉心教導,他的講師團由康熙親自掛帥,集合了當時的很多大儒,陣容堪稱豪華,而且胤礽也多次監國處理政務。可以說康熙對胤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因此最後胤礽被廢,並不是康熙的本意,只能說是他自己佈局的失敗。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無論胤禩有多優秀,康熙多喜歡他,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胤禩明白自己的身份與使命:做一個合格的皇子與臣子,牽制太子的權力但不能替代太子。不僅僅是胤禩,對其他皇子也一樣,這一條就是康熙心中預設的“紅線”,敢於觸碰這個紅線的人,都不會好下場,胤禩如此,提出殺了胤礽的大阿哥胤禔更是被圈禁至死。
一廢太子的時候,幾乎滿朝文武一致舉薦胤禩,這已經超過了康熙心中的紅線,再加上“張明德案”,因此胤禩終於被康熙所厭棄。這在歷史上也早有先例,孫權的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也沒有成為太子。孫霸和李泰都是超過了紅線,因此即使太子被廢了,他們也沒有好下場。把胤禩與孫霸、李泰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雖然有所差異,但本質是一樣的。
胤禩的好人緣也是厭惡的原因雖然網上各種吹八阿哥的人,但實事求是地講,胤禩的政務能力並沒有多強,至少沒有太多機會展現。胤禩最強的能力在於,他太能拉關係了,以至於一廢太子時滿朝皆舉薦他做新太子。當然了,除了胤禩本身的能力外,與他的出身也不無關係。
胤禩的生母是良妃衛氏,即康熙口中的“辛者庫賤婦”。這裡大家可能有個誤區,辛者庫並非都是獲罪的人,實際上辛者庫是包衣的一種,和包衣佐領一樣,為皇室服務。雖然有些辛者庫人是罪籍,而大多數辛者庫人則是正常的包衣籍。良妃的父親、胤禩的外公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所以胤禩生母的出身雖不高貴,但也不算特別低賤。
康熙不選擇胤禩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生母的出身位份太低了,也就是沒有母族可以依靠,而這也真是滿清勳貴們相中胤禩的地方。大家喜歡胤禩而不喜歡太子胤礽,說白了更多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由於已經培植了多年的勢力,加上母族的扶持,胤礽登基後肯定一個強勢的帝王,這不是滿清貴族們所樂意看到的;而胤禩由於沒有根基,相對會弱勢許多,便於控制,使貴族們的利益最大化。
康熙皇帝熟讀史書,當然知道這其中的貓膩,他絕不能容忍已經慢慢集中的皇權再被貴族們分走。因此當胤禩聲望達到空前高點的時候,也正是康熙最為厭惡他的時候。“允禩甚是狂妄,竟不自揣伊為何等人”(《清聖祖實錄》),康熙評價胤禩的這句話可以看成是我上面觀點的佐證,胤禩並不清楚自己不過是被八旗勳貴們所利用和康熙打擂臺的一個工具而已。又或許胤禩明白,想火中取栗,但不論怎樣,他都就此被康熙所厭棄。
綜上,在貴族政治還盛行的清朝前期,胤禩遭到康熙的厭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越過紅線,走到了太子胤礽的對立面,想要取代太子胤礽;二是他的母族過於卑微,卻被朝臣擁戴。胤禩沒有看清自己,更沒有看清康熙的心意。 -
17 # 孔六十三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母親是良妃衛氏,他待人親切隨和,禮賢下士,他的諸多兄弟和朝中大臣都很稱讚他,故人們戲稱他為“八賢王”。那麼如此賢德又多才的兒子康熙為什麼很厭惡他呢?他與哥哥雍正又有什麼恩怨,使得雍正登基後瘋狂報復他呢?
我們先來說康熙帝為什麼不喜歡這個兒子,其實早年的康熙是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的。胤禩自幼便聰明懂事,平時學習詩文、騎射都是跟幾個哥哥一起,他雖然是其中最小的一個,但各個方面都不比哥哥們差。所以康熙對這個優秀的兒子很喜愛,康熙三十七年給各皇子封爵時,年僅十七歲的胤禩和年長的哥哥們一塊被封為貝勒。康熙為了鍛鍊他,讓他和哥哥胤祉一塊辦理事務,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建東嶽廟,甚至在康熙帝要廢太子的時候,讓他署理內務府總管。但也就是從這往後,康熙漸漸地開始厭惡起這個兒子了,究其原因就是其私結朋黨,圖謀儲位,這兩點都是康熙的大忌。
在胤禩看來,自己表現的越好,越是能得各大臣的支援,自己就越可能被康熙看好,進而成為太子。這看似沒什麼毛病,皇帝肯定會選最優秀的兒子當繼承人,實際上卻是大錯特錯。康熙一廢太子時心裡只有氣憤,氣自己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不遂自己的心,根本沒有想其他的。而胤禩的積極活動圖謀儲君只能是火上澆油。同時他的聲勢浩大也引來了同樣圖謀儲君的大哥胤禔的忌憚,於是胤禔便在康熙面前推舉他,說張明德曾經給胤禩相過面,說他以後必大貴。康熙聽後大怒,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這當然是沒什麼證據的,但他說胤禩聽到了張明德的話而不報告,是懷有他心,所以革去了胤禩的貝勒。這就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了,我想無論是哪個皇子聽到這話都不敢報告吧,否則不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嘛!
後來因為三阿哥胤祉的舉報,知道了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大阿哥胤禔,康熙圈禁了胤禔,但卻並沒有給胤禔恢復爵位。經過此事,胤禩如果能看透,懂得韜光養晦,那麼康熙應該也不會厭惡他的。後來康熙帝幾次向朝臣們暗示自己想復立太子,然後再讓他們推選一位皇子做太子,康熙本想著大臣們應該能懂自己的意思,誰料這些大臣卻都齊刷刷的推舉胤禩當太子,這讓康熙非常吃驚,胤禩的影響力居然已經大到這種程度啦!這次的百官保舉結果,康熙不但沒采納,還重責了保舉胤禩的大臣。後來在二立太子時,康熙雖然恢復了胤禩的貝勒爵位,但當初和他同時立為貝勒的哥哥們都已經是親王了。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廢,再也沒有復立的可能了!此後的太子之爭是愈演愈烈,胤禩雖然先前受了打擊,但聲望仍然很高,而且他還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十四阿哥胤禵這幾位忠實粉絲的支援。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打碎了胤禩的太子夢。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前往熱河巡視,胤禩因為母親良妃的祭日沒有跟隨,而是派人送了兩隻海東青過去。給父親送老鷹這寓義本來很好,可是不知怎的,這兩隻海東青送到時已經奄奄一息了(很多影視劇中都把這說成是雍正所為)。康熙大怒,認為胤禩這是在詛咒自己。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回到京都,康熙就下令停了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就連胤禩因此大病一場,康熙也表現的極其冷漠,後來父子之間關係雖然有所緩和,但皇儲之爭他算是徹底出局了。
胤禩雖然很優秀,但是卻沒能摸透康熙的想法,這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與之相反的勝出者胤禛就非常聰明,做事情很會迎合康熙帝。胤禛一開始就是太子黨,太子在位時,他就支援太子。太子第一次被廢后,胤禛搞不清狀況時就不表態,與各皇子(包括胤禩)關係處的都非常好,誰都不得罪。後來看到康熙有復立太子的想法,就明確表示支援太子。太子二次被廢后,各皇子爭儲大戰不斷升級,胤禛卻是非常懂得韜光養晦,他研究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康熙看著他的兒子們為爭儲君之位爭的頭破血流,再看看這個不爭不搶的兒子自然要舒心些,為討康熙歡心,他還把西藏畫在大清版圖上,表達自己的仁孝。但暗地裡他卻拉攏年羹堯和隆克多,積極謀劃儲君之位。
胤禛和胤禩在爭奪儲君之位時,暗地裡應該是交手過很多此,所以雍正登上皇位後才會瘋狂的報復。雍正剛登基時,為穩定大局封胤禩為親王,辦理工部事務。可不到一年,雍正皇位坐穩後,就開始慢慢找茬了。雍正元年九月,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廟,在端門前設更衣帳房,因為這個帳房是新做的,所以油漆味大,雍正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務的廉親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廟前一天一夜。可憐了工部侍郎和郎中完全就是陪罪呀!後來就是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找理由訓他,而且漸漸的變本加利,派人跟隨監視他,後來又休掉了他的福晉,不許兩人往來。最後終於在雍正四年,革去了他的爵位,把他圈禁起來,並逼他改名為“阿其那”(滿語豬的意思),直到最後被折磨至死。
胤禩雖然貴為皇室,但是早年父親打壓,後來又是哥哥報復,一身才華沒有施展,一世賢名卻不得善終,實在是太令人挽惜了!
-
18 # 地水火風234
康熙煩老八,有2個原因。一是出身,老二因為他媽才當太子,老八媽比不了。二是老八陰,陰險之人,不堪大用,最終壞事,騙老四家地2個兒弘時與弘晝,忽悠通州大營統領私自調兵,是最明顯佐證。
-
19 # 圖文繪歷史
康熙的皇八子胤禩,他其實挺努力的,為人處事都想做到最好,在康熙眾多皇子中,也是最優秀的幾個之一,善於交際,與王公大臣們關係和睦,做人體貼,處事細緻,是個有德有才的皇子,人稱“八賢王”。
胤禩,又名允禩,康熙八子,生母良妃衛氏。但是,康熙48年一次推舉皇儲事件時,皇八子胤禩讓康熙十分厭惡,後來甚至要斷絕父子關係,胤禩直接被康熙打入谷底,再無任何爭儲機會。當年康熙廢黜了皇太子胤礽,過後覺著後悔,想著復立胤礽太子之位,私下讓太監打好招呼的情況下,結果朝臣推舉的竟然是皇八子胤禩,這讓康熙大感意外和氣憤,當場就言明,皇八子胤禩是決不可能的,理由有三:太年輕、犯過錯、出身低。
圖為晚年康熙像。康熙的理由,仔細揣摩一下,就能分析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說胤禩年輕,一點都不年輕,都快30歲了,說胤禩犯過錯,這都是翻篇的事情,重提就沒意義,再者康熙早都原諒了,剩下的原因是出身低,這也是康熙對胤禩印象陡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辛者庫,早期為八旗的賤籍。皇八子胤禩的母親是衛氏,出生八旗“辛者庫”,什麼意思,就是賤籍,可以理解為是八旗裡戴罪的家庭,身份最為低賤,當年是以宮女身份服役,年輕,容貌不錯,被康熙給那啥了,生下皇八子胤禩,按理有了龍種應該給封號給地位,結果是衛氏熬了快20年,才給了個嬪的封號。
在宮裡還有個跟衛氏同等命運的女子,是密妃王氏,她是漢人姑娘,給康熙生了3個皇子,可是王氏苦熬了30多年,才給了個密嬪的封號,而且這3個皇子長大成人後,都是普通的白板皇子,沒有任何爵位,還是雍正登基後,才給了爵位,從以上可以看出,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其實也是有矯飾的一面,看出身,會區別對待。
圖為康熙景陵妃園寢,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墓。皇八子胤禩如果不努力,不優秀,肯定也是位默默無聞的皇子,但他知道起點低,長大後勤奮好學,讓康熙刮目相看,獲得貝勒封號,但依然改不了母家低賤的出身,更不可能讓一位出身不乾淨的登上皇位,特別是為了讓康熙覺得胤禩能成大氣,竟然讓江湖算命的,去誇讚一番,讓康熙覺得實在是虛偽透頂,沒擺自己的位置,產生厭惡。
圖為雍正讀書像。胤禩自己奪儲慘敗後,並沒有像三阿哥胤祉一樣,退出競爭,反而繼續蹚渾水,自己奪儲無望,就支援十四阿哥胤禵,再一次押錯寶,在雍正即位後,作為胤禵一黨的重要成員,胤禩當然沒逃脫雍正的打擊,與胤禟、胤禵一起,列罪狀四十大款,被圈禁,不久死去。
-
20 # 聽三哥說歷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康熙一輩子文治武功,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當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一代雄主。但立儲問題成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困擾了他一輩子,由於反反覆覆,鬧得他本人心力交瘁,皇子間骨肉相殘,因此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錯著。這個皇八子胤禩就是儲位之爭中的強有力競爭者,此人非常優秀,但最終與皇位無緣,後來被雍正折磨致死。
太子胤礽:挑戰皇權說到康熙朝的儲位之爭,太子胤礽是繞不過去的。康熙共有35個兒子,受冊封的有20人,而年齡較長、有能力繼承帝位的只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二阿哥胤裪、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胤礽)
二阿哥胤礽是嫡長子,出生第二年就被當時二十二歲的康熙立為皇太子。康熙對皇太子很鍾愛,為他的教育傾注了很多心血,不僅為他親自授課,還經常委以重任,進行治國理政的鍛鍊。久而久之,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年間,朝中自然形成了幾乎可以挑戰皇權的太子黨。太子黨的首腦人物索額圖後來獲罪,原因就是同皇太子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佈廢除皇太子。此事對康熙打擊很大,他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寢食。
康熙廢皇太子引出的一個嚴重後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們謀貪大位,結黨自固,逐漸形成了幾個集團,除了皇太子集團外,還有皇四子(胤禛)集團、皇八子(胤禩)集團、皇十四子(胤禵)集團。
但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蓄謀大位。他在廢皇太子胤礽後說:“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大阿哥胤禔在太子被廢后,錯誤地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自己很有希望,公開奏請殺掉胤礽,令康熙帝震驚,後來還被揭發用巫術鎮魘胤礽。事情敗露後,康熙帝革其王爵,終身監禁。
八阿哥胤禩:結黨謀位在爭奪儲位中最具實力的八阿哥胤禩事實上受到了胤禔的牽連。胤禔生母曾撫養過胤禩,兩人關係密切,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極力推薦胤禩,令康熙懷疑兩人結黨謀位,這是最讓康熙痛恨的。
(胤禩)
胤禩這個人為人謙和,禮賢下士,是皇子中聲望最高的一個,在宗室、權貴以及漢族官員中都得到廣泛的讚譽。康熙的兄長裕親王福全在世時曾誇獎“八阿哥心性好,不務衿誇”。宗室中的普奇、蘇努(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曾孫)以及胤禩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等都與八阿哥來往密切。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在暢春園召集滿漢大臣舉行議儲會議,令諸臣“於諸阿哥中舉奏一人”,並明確表示:除因咒魘胤礽被幽禁的胤禔外,“眾以誰屬,朕即從之”。在此次議儲會議上,滿漢大臣一致推舉八阿哥為皇儲,這樣一種“所舉皆同”的結果,令康熙“即大可疑”,他認為“此必有倡首之人”操縱議儲會議,“欲結恩於胤禩,為日後恣肆專行之計”。
實際上,在此次議儲會議之前,康熙帝有意復立皇太子,曾找大學士李光地詢問廢皇太子的病:“如何醫治,方可痊癒?”他認為,胤礽的病是由被廢太子引起的,只有復立,才能變好。他希望李光地能把他的意思傳遞給諸臣,誰知李光地沒有領會皇帝意圖,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到最後出現了眾人公推皇八子胤禩的局面。
康熙帝只好說,皇八子未曾辦理過政事,近又罹罪,母家出身微賤,故不宜立為皇太子。胤禩的失敗在於他被康熙帝認為是在刻意鑽營,結黨以求皇太子之位,因此令康熙帝十分反感。
康熙後來復立太子胤礽,但事實上雙方的裂痕已難彌合,胤礽復位後,很快又糾集舊勢力,對康熙形成威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不得不再廢太子。
皇四子胤禛:含而不露(雍正)
在儲位之爭中含而不露的皇四子胤禛頗有心機,在這場奪位大戰中將自己隱藏起來,當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魚死網破的時候,他以不爭為爭,坐收漁人之利。
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極力友善兄弟,交好朝廷諸臣,最後取得勝利。康熙六十一年(1722),69歲的康熙帝病逝於北京西郊暢春園,遺命皇四子胤禛繼位,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即位後,雍正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鞏固自己統治。對於八弟胤禩,他先封為親王。胤禩的福晉當時對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雍正聽到這個,命將福晉趕回孃家。胤禩心裡也很明白,他向人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果然,不久就逐步剪除胤禩的黨羽,今天殺戮幾個,明天囚禁一批。胤禩終被幽禁,受盡折磨而死。
回覆列表
康熙的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新覺羅·胤禩就是那位被大家所熟知的“八爺黨”老大,有賢王之稱的“八爺”。
胤禩的母親衛氏,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宮內管領阿布鼐之女。宮內管領五品文官,但因她是辛者庫出身,比後宮其餘人都低賤。辛者庫是滿語“辛者庫特勒阿哈”的簡稱,就是管領下食口糧人的意思,即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其中一部分還有罪籍,這等出身,不用說是康熙朝,就算看遍整個清朝後宮,再也找不出比她更低賤的。
胤禩是康熙所有皇子中最優秀、最有能力的,但也是最有心機的一個。其實沒有“斃鷹事件”,他也不太可能登上皇位。雍正即位後,腳跟沒有站穩,不願樹敵過多,依然封允禩為親王。這個八阿哥允禩深知雍正的為人,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就對致賀者說:“有什麼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死呢!”果不出所料,雍正四年(一七二六)正月,世宗在西暖閣,召諸王大臣宣佈允禩罪狀,大意是:聖祖在世時,允禩竟將聖祖御批燒毀,散佈謠言: “十月作亂,八佛被囚,軍民怨新主” “內雲災禍下降,不信者即被瘟疫吐血而死等語”,等等。《永憲錄》記載:“及看守之日,向太監雲:我向來每餐止飯一碗,今加二碗,我所斷不願全屍,必見殺而後已。”這說明允禩已被拘禁,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全屍”而終。最後,上諭革去允禩黃帶子改為民王非宗室的王,後又削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高牆。據《永憲錄》載,圈禁分數種:“有以地圈者,高牆固之。有以物圈者,一室之外,不能移步。有坐圈者,接膝而坐,莫能舉足。有立圈者,四圍並肩而立,更番迭換,罪人居中,不數日委頓不支矣。”如此,也不解雍正的心頭之恨,又更允禩名為“阿其那”(滿語,豬),其子弘旺為“菩薩保”(滿語,狗)。
不出所料,雍正四年(一七二六)正月,世宗在西暖閣,召諸王大臣宣佈允禩罪狀,大意是:聖祖在世時,允禩竟將聖祖御批燒毀,散佈謠言: “十月作亂,八佛被囚,軍民怨新主” “內雲災禍下降,不信者即被瘟疫吐血而死等語”,等等。永憲錄》記載:“及看守之日,向太監雲:我向來每餐止飯一碗,今加二碗,我所斷不願全屍,必見殺而後已。”這說明允禩已被拘禁,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全屍”而終。
簡單概述就是康熙年間,由於太子被廢,八賢王起了多滴之心,最後被康熙厭惡並拘禁。後被放出來後又不甘寂寞,轉而支援十四阿哥,可惜結果我們知道,最後是雍正也就是四阿哥當了皇帝。
雍正即位後,先後人命八賢王為總理事務、理藩院尚書、管工部事務,期間多次藉故譴責胤禩失職。雍正四年,被革去黃帶子,囚禁於宗人府;同年九月初五,於拘禁中病故。所以歷史上的八賢王怎麼死的,被雍正坑死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一代賢王落的如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