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游泳

      1、富民強國的政治思想。  管仲登上相位,掛印理政後,把“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作為治國強齊的重要原則,並傾畢生精力建構起一個富民強國的政治思想體系。  一是創造了新的“國”“鄙”二軌制,推行了一套以家為本位的社會編制組織。二是對民採取牧羊之策。牧羊之策的要點有二,一曰“分居”,二曰“定業”。三是選賢任能。“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是法德並用。必須採用強制性手段“禁奸邪”、“禁淫止暴”、“治國使眾”。“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與法者民也(《任法》)。”  2、善本起末的經濟思想。  以糧食生產為本,多種經營,有節制地發展工商業,是管仲治國宏偉規劃中的基本經濟思想。  (1)以糧為本。管仲認識到,糧食既是人們生命的主宰,也是人君吸引民眾的重要途徑和成就大業的物質基礎。“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國蓄》)。”  (2)多種經營。管仲積極扶持副業生產,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廣開財路,以求國家強盛,人民富裕。  (3)起末禁末。“末”即“末業”、“末事”或“末作”,可以簡單理解為泛指手工業或商業。“商之於國,非用人也(《奢侈》)。”“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禁藏》)。”  3、愛民順民的民本思想。  管仲把以百姓為本,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要求,並使之與齊國現實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精闢而深刻的論述,並落實到具體的施政措施中去。  (1)順民利民。順民利民,就是指統治者施政立法應當順民心,從民所欲。管仲指出“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君臣下》)。”  (2)愛民恤民。愛民恤民,就是指統治者要以民眾為軸心,憂民眾之所憂,急民眾之所急。管仲提出了“興德六策”和“九惠之教”。興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窮”、“厚其生”、“輸之以財”、“遺之以利”、“寬其政”。“匡其急”是指“養長老,慈孤幼,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  4、重德教民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  管仲繼承和發展前人施政重德的思想傳統,形成了以“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為核心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  (1)物質生活決定倫理道德。管仲的突出貢獻,就在於自覺地意識到物質生活條件對倫理道德形成的決定作用,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命題。  (2)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管仲不僅論述倫理道德形成的社會物質原因,而且,對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也有深刻的理解。《牧民》中寫道,“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也就是說,維繫國家命運的有四大綱紀,缺了任何一條,國家就會不穩。  (3)社會教化的基本要求。管仲認識到,形成良好的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思想,其基礎和前提是“倉廩實”,“衣食足”,但是,只強調“倉廩實”,“衣食足”,還不夠,必須進行社會教化。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布衣阿貓

     管仲,春秋時期齊華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中國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幫助齊桓公促成了齊國獨霸天下的局面。

      對管仲的評價最著名的就是孔子在《論語》中的記載,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管仲不知儉的行為很不賞識,所以他在龍記中寫道:“或曰:‘管仲儉乎?’曰:‘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管仲崇尚奢侈不懂得簡樸。而且孔子認為管仲單鼓勵百姓加大消費,這一點讓孔子認為管仲崇尚奢侈不知道以儉治國。

      曾西曾評價管仲受了君主的信任,得到了國家的權利和人民的尊重,但是他對國家的奉獻卻太少了,所以曾西覺得管仲是無能的人他甚至不屑於和管仲比較。後世對管仲評價說他是一個治國名臣,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他也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管仲不僅僅有才能而且他還有德,他在薦相的時候能做到毫不偏私。司馬遷在史書中評價管仲是賢臣。諸葛亮和管仲都被稱為名相因為他們都幫助君主開拓了一番雄偉事業。

      作為歷史人物不同的人對管仲有著不同的評價,沒有人能夠評判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淮南子·泰族訓》:“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司馬遷:①”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恆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②“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漢名相諸葛亮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歷史上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諸葛亮相蜀,使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二人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居功至偉。

      房玄齡:“至若夷吾體仁,能相小國,孔明踐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

      李靖:“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查天時地利,安能邇忽?”

      劉勰:“古之將相,疵咎實多。至如管仲孝竊,吳起之貪淫,陳平之汙點,絳灌之讒嫉,沿茲以下,不可勝數。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王戎開國上秩,而鬻官囂俗;況馬杜之磬懸,丁路之貧薄哉?然子夏無虧於名儒,浚衝不塵乎竹林者,名崇而譏減也。若夫屈賈之忠貞,鄒枚之機覺,黃香之淳孝,徐幹之沉默,豈曰文士,必其玷歟?”

      司馬貞:“夷吾成霸,平仲稱賢。粟乃實廩,豆不掩肩。轉禍為福,危言獲全。孔賴左衽,史忻執鞭。成禮而去,人望存焉。”

  • 3 # 滴水之悟

    管仲所建立的管子一派一向秉持務實開放,相容幷包的思想作風,他們認識到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人才的諫言,因此就廣開言路,選賢任能,讓各路人才都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於是天下人才都奔向齊國。管子很早就認識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齊桓公曾經問他什麼是王者之道,管仲直言不諱的說,人心向則王道行,人心背則王道衰,管仲把全華人口分為士農工商幾個等級,讓人們不再為生計奔波,維護了社會穩定,也贏得了人心,這是齊國強盛的一個重要因素。

    管仲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經濟學家,也是著名的軍事家,他充分認識到富國與強兵有著密切的關係,軍事是國家的基礎,但是沒有富裕的財力,根本無法武裝起一支強大的軍隊,打仗畢竟是一項很花錢的事,是需要很多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的,這一切都要有錢才行,這也體現了管仲學派務實的風格,不打無準備之戰。而且齊國在進行武力征伐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經濟戰,先在經濟上打垮敵人,斷了敵人的經濟命脈,這顯然比純粹的軍事鬥爭都高明的多,這也是齊國在春秋時期始終保持強盛的重要原因。

    齊桓公與管仲之間有一段不可不說的往事。當初齊國內亂,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各自帶著自己的心腹逃往別國避難,公子糾帶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帶的是管仲的好友鮑叔牙,在逃難過程中,擅長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帶鉤,差點要了公子小白的命……

    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裝死才逃過一劫,從此公子小白就與管仲結下一箭之仇,後來公子小白回國即位成為齊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糾一起逃往魯國。

    齊桓公當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幸好在鮑叔牙的一再勸說之下,齊桓公這才答應放過管仲,把他從魯國押解回國,也幸虧鮑叔牙這人有識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遠遠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輔佐齊桓公稱霸,所以主動讓出相位,而管仲也對齊桓公的寬宏大量所感動,全心全意輔佐國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內積極發展經濟,使齊國一躍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齊國走向了全盛時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為後世所借鑑,開創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動了中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型,可以說管仲是一位有作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齊桓公不計前嫌寬宏大量的品格也成就了他的千秋霸業,成為後代明君的典範。

    《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蹟。《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史學家章學誠說:《管子》,道家之言也。據中國日本學者統計《管子》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也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博。[5]

    《管子》一書以黃老道家為主既提出以法治國的具體方案,又重視道德教育的基礎作用;既強調以君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又主張以人為本,促進農工商業的均衡發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堅持正義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晉法家忽視道德人心的傾向,又補充了儒家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殺的重要地位。

    《管子》一書原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託名春秋管仲著。其實《管子》同先秦許多典籍一樣,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時之書。是一部稷下黃老道家學派的文集彙編。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這種觀點。

    總覽《管子》全書,內容較為龐雜,彙集了道、法、儒、名、兵、農、陰陽、輕重等百家之學。但其思想的主流是黃老道家思想,其思想特點是將道家、法家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為法治找到了哲學基礎,又將道家思想切實地落實到了社會人事當中,這同三晉法家思想是有根本區別的。《漢書》把《管子》分在道家類,《隋志》以後的類書卻把它分在法家類。不同的歸屬恰好說明《管子》的思想特點。同時,黃老道家相容幷包,積極吸收儒、墨等學派的思想長處,將禮義和等級名分的理論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主張禮法結合,倡導確立嚴格的等級名分體系及以之為基礎的社會道德規範。這些都適應了戰國中期的時代需要,反映了齊國變法時期的政治實踐。[6]

    《管子》一書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水地》、《形勢》、《宙合》、《樞言》、《九守》、《正》、《形勢解》“、《版法解》、《勢》等等文章側重於用道家哲學來闡釋法家政治,通常被認為是黃老道家的作品⑨。它集中地反映了黃老道家道法結合、相容幷包的學術特點,是繼《黃帝四經》之後黃老道家思想的又一大發展,它促使黃老學派的思想進一步走向成熟。[6]

    《水地》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思想﹐學術界有人認為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認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術》上下﹑《白心》﹑《內業》中﹐提出了精氣為萬物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精氣說﹐認為萬物﹑人都產生於精氣﹔精氣是一種精細的氣。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文中也講“道”﹐認為道是“虛而無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見﹐耳不能聽。道與精氣的關係﹐講得不明確。

  • 4 # 文化星河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管仲的思想包括:

    1、富民強國的政治思想。登上相位,掛印理政後,把“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作為治國強齊的重要原則,並傾畢生精力建構起一個富民強國的政治思想體系。一是創造了新的“國”“鄙”二軌制,推行了一套以家為本位的社會編制組織。二是對民採取牧羊之策。牧羊之策的要點有二,一曰“分居”,二曰“定業”。三是選賢任能。“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是法德並用。必須採用強制性手段“禁奸邪”、“禁淫止暴”、“治國使眾”。

    2、善本起末的經濟思想。以糧食生產為本,多種經營,有節制地發展工商業,是管仲治國宏偉規劃中的基本經濟思想。(1)以糧為本。管仲認識到,糧食既是人們生命的主宰,也是人君吸引民眾的重要途徑和成就大業的物質基礎。“食米,民之司命也。”(2)多種經營。管仲積極扶持副業生產,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廣開財路,以求國家強盛,人民富裕。(3)起末禁末。“末”即“末業”、“末事”或“末作”,可以簡單理解為泛指手工業或商業。“商之於國,非用人也。”“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

    3、愛民順民的民本思想。管仲把以百姓為本,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要求,並使之與齊國現實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精闢而深刻的論述,並落實到具體的施政措施中去。(1)順民利民。順民利民,就是指統治者施政立法應當順民心,從民所欲。管仲指出“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2)愛民恤民。愛民恤民,就是指統治者要以民眾為軸心,憂民眾之所憂,急民眾之所急。管仲提出了“興德六策”和“九惠之教”。興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窮”、“厚其生”、“輸之以財”、“遺之以利”、“寬其政”。“匡其急”是指“養長老,慈孤幼,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

    4、重德教民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管仲繼承和發展前人施政重德的思想傳統,形成了以“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為核心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1)物質生活決定倫理道德。管仲的突出貢獻,就在於自覺地意識到物質生活條件對倫理道德形成的決定作用,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命題。(2)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管仲不僅論述倫理道德形成的社會物質原因,而且,對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也有深刻的理解。中寫道,“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也就是說,維繫國家命運的有四大綱紀,缺了任何一條,國家就會不穩。(3)社會教化的基本要求。管仲認識到,形成良好的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思想,其基礎和前提是“倉廩實”,“衣食足”,但是,只強調“倉廩實”,“衣食足”,還不夠,必須進行社會教化。

  • 5 # feiguogong

    管仲是中國先秦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齊桓公元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在先秦諸子百家中與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和兵家的孫武一樣被稱為“管子”,其思想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用人和制度等多個方面,具體表現在:

    1.在行政改革上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2.在用人和人事上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3.在政治主張上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在外交主張上管仲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為了使齊桓公成為諸侯之長,管仲在外交上協助齊桓公做了許多努力。齊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國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山戎攻打刑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國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齊桓公三十年,管仲讓齊桓公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獻計讓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公元前654年,管仲,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此次盟會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使齊桓公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5.在軍事制度上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 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 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6.在經濟制度上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徵信的材料。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若此記載為可信,則於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管仲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即“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這種“準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並 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徵”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管仲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即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即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免遭破壞。伐木和捕獵只准在適當的季節進行。管仲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呻”。齊國由政府統一鑄造貨幣,這種規範的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

  • 6 # 最小右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名相,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五爸之首(為啥不是“春秋五媽”就不太清楚了)。他都推行了哪些政策才做到這一點的呢?

    第一,實行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管仲站在時代的巔峰,第一次提出“戰爭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才是硬道理”,而“貧窮不是封建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封建主義”,你不發展就會被齊楚燕韓趙魏秦吃掉,開除球籍。而為了快速發展封建主義,就要提高全國500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是13億,當時就是500萬),咋去提高?一個字兒:給農民土地!

    在管仲以前的數千年中,自從有國家這個概念以來,土地一直都屬於國家所有。自周朝以來實行的井田制的基礎,也是土地國有制,這種“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井田制作為大周王朝的立國之基,誰敢去質疑呀。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終於敲響了召集智者的鐘聲,一位有大毅力、大氣魄的政治家站了出來,他就是管仲,為相期間,他頒佈了一項法令,叫做“相地而衰徵”,這項法令並沒有明文規定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但他把土地分為“陸、阜、陵、謹、井、田疇”幾個不同的等級,按照農民實際佔有土地的質量來確定其不同稅率的分別徵稅。這樣的法令實施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所有權是屬於私人的,只有私人的土地才能說是徵稅。這實際上是承認了私人佔有土地的社會現實。此令一出,農民即可放心耕種私田,只要他們依法繳納稅賦,國家就不干預他們所佔有耕地的‘公”與“私”,當時齊魯大地流傳一句口號:“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由於個人付出與收入掛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村生產力得到大幅度解放,為齊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第二,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戰略部署,提出封建主義社會也可以搞商品經濟。千百年來,“重農抑商”、“崇本抑末”幾乎成了各國的國策,百家爭鳴啥都爭,但“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作為天憲卻沒人爭,封建社會能不能放開搞商品經濟一直是一個討論的禁區。面對這樣的形勢,管仲提倡“不爭論”原則,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不僅在國內大力發展商業,而且還開關通市,廣招天下客商入齊貿易。為此,他制定了優惠的貿易法,即“關市譏而不徵”,對國外客商只進行必要的盤查,而免除其關稅。列國通商竟然還免稅,有這樣的好事當然使天下商賈雲集齊國,齊國因此得到了本國所缺乏的物資,又將多餘物資賣出國門,這當然對齊國經濟極為有利,促進了市場的繁榮。

    第三,提出建設有齊國特色的封建主義,確保國有資產的主體地位。在國內自由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管仲並沒有放鬆警惕,因為他知道,市場必須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必須對市場握有強有力的干涉力度,才能保持整個國家經濟秩序的穩定。政府要有控制市場的能力就必須擁有無與倫比的經濟實力,而這些經濟實力來源於國家的重要產業。在當時,鹽和鐵作為生活的必需品,其中蘊涵的暴利無法想象,同時也為了擴大財政收入的需要,管仲首創了一項名為“官山海”的法令。“官山海”,是中國古代理財家關於由國家設定官員機構控制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的經濟政策。說白了,“官山海”中的“山海”,意是“山海之藏”“山海之業”“山澤之利”,主要指藏於大海中的食鹽和藏於山嶺中的鐵礦兩項重要資源。所以說“官山海”就是實施製鹽業和冶鐵業的國家壟斷性經營,實施食鹽和鐵器的國家專賣。這項法令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國家對鹽鐵實行專賣的合法性,保證了國家的壟斷地位。專賣的盈利,作為政府的財政收入以充實國庫。

    第四,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抓物質文明的同時,大力發展精神文明。為此,管仲提出了“五講四美三熱愛”,啊不,是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號召廣大齊國青年奮勇爭先,做封建主義四有新人!

  • 7 # 江南雪初融

    管仲何許人也?從政治地位上看,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是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重要推手;從獲得的成就看,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甚至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在成名之前經歷了很多苦難,雖然貴為周穆王的後代,父親管莊以前也是齊國的大夫,奈何家道中落,導致管仲小時候過得很艱苦。他有一個好友叫鮑叔牙,頗有君子之風,但是與鮑叔牙相反,管仲喜歡佔別人的小便宜。後來因為生活所迫,只能捨本逐末 ,選擇在當時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商業作為立身之資,結果與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卻失敗了,接著又跑去當兵,結果又臨陣脫逃了,還幻想著做官,結果又沒有成功。如果沒有管仲後半段的精彩人生,看他前半段的個人事蹟,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管仲這個人重利輕義,好高騖遠,志大才疏,還缺乏勇氣。但如果從後面往前看管仲這個人,我們發現管仲這個人前期受挫只是未有好的機會讓他一展身手,也正因為前期的諸多失敗才奠定了管仲後期的成功。雖然管仲後期很成功,但是也有不少缺點,不能因為成功就將他愛佔小便宜的習慣說成是不拘小節,在戰場上當逃兵更是不能因為他後來的功績就抹平這個汙點。一句話來概括,管仲不是君子,但確實是能人。

    管仲的治國思想可以總結為八個字“以商止戰,和平崛起”,同時他也是以法治國的堅定擁護者,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治下百姓是否能夠做到遵紀守法。在經濟上管仲非常重視商業,認為商業不僅能帶動國內的經濟,讓百姓做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國家才能安定團結,又能加強與周邊諸侯國的貿易合作關係,既宣揚了國力,讓各諸侯國不敢輕易來犯,又能與周邊諸侯國打好關係,共同抗擊其他諸侯國。管仲不僅經濟理念先人一步,還特別注重民生,認為“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在軍事思想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對內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對外主張積極抵禦長城外來自戎、狄各部的侵擾。可以這麼說管仲的思想對當代乃至後世都有很大影響,不過作為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他也有歷史侷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

  • 8 # 河東來

    管仲是齊桓公繼承王位的絆腳石,卻也是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的肱骨之臣。

    為什麼他可以作為對手存在依然可以身居高位,而他則會對曾經的競爭對手忠貞不二,勵精圖治?

    其思維的根源所在,就是他們都是儒教的道家祭司階層人物,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他們的“道”相同,能夠“志同道合”。

    當時的周王朝,應該屬於政教合一的統治體系,周天子既是儒教教主,也是天下共主,是“儒教教皇”,各諸侯國國君就是各地獲得分封的“儒教主教”,管仲等重要大臣相當於“儒教神父”。

    雖然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為王位大打出手,但是一旦確立了自己的“儒教主教”的“桓公”身份,管仲馬上就可以放棄一切分歧進行輔佐,齊桓公也可以不顧一切分歧加以任用。

    管仲的核心思維是“尊王攘夷”,以周天子這個“王”(儒教教主)為領導核心,對不服從管理的方國予以征討,就是說,周天子是儒教的“武林盟主”,齊桓公的齊國相當於儒教的“左護法”,周公旦的魯國相當於儒教的“右護法”,管仲則相當於儒教統治下齊國的“大長老”。

    當時可能管仲最多被稱之為道家的法派思想先行者,傳統道家的道派應該是提倡“母神”統治的,皇太后有相當大的處置權,如秦國那個開疆拓土的羋八子,因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而法派基本思想是擴大“父神”掌制,推崇帝王這個“父神”有絕對的掌控權,為了創造“父神”的權威,講究“言出法隨”以法造神,講究“裝腔作勢”以勢造神,還講究“裝神弄鬼”以術造神,就跟我們現代社會研究如何樹立孩子心目中的“父親”形象基本類同。

    其實,傳統道家道派對於法派來說,是存在壓制作用的,自管仲起,“父神”意識的覺醒是開端的,打開了封建帝王的權力之門,所謂道家道派的“(爸爸的)媽媽當家”終究比不上直接的“爸爸當家”。

    秦始皇時期反抗“媽媽”約束進一步加劇,因為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明顯不像其他太后一樣有重要的國家作為孃家,無法實現“負陰而抱陽”,而為了防止扶蘇的母親依靠楚國的支援掌控秦國,秦始皇也就終身未立皇后。

    最後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反對其祖母竇太后和母親王太后控制朝政,漢武帝與儒家的董仲舒實施了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道家勢力徹底拉下朝堂,確立了後宮不得干政的傳統,中國就此告別了“母神”(皇太后)統治思維,進入了“父神”(帝王)統治思維。

  • 9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洞悉人性的管理大師,千古第一相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內亂,國君齊襄公被殺,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展開了一場對王位的爭奪。管仲是公子糾的師父,曾射過小白一箭,但箭射在衣服的帶鉤上,小白詐死得以脫身。後來,小白在這場爭奪中獲勝,當上了齊國國君,也就是齊桓公。經人舉薦,齊桓公了解到管仲是治國的奇才,他不計一箭之仇,毅然任用管仲為相,主持國政,並尊稱其為“仲父”。

    管仲對齊桓公的豁達大度和知人善任十分感激,也將舊怨前嫌拋之腦後,全心全意地輔佐齊桓公治理國家。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日益強盛,第一個取得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的法律思想在齊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制改革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富有革新精神,對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

    在先秦諸子中,管仲與其他人不同,他既是學識豐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績斐然的政治家。管仲在位四十餘年,功成名就,這在先秦諸子中也可說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有人把管仲說成是中國古代定國安邦的第一相。

    《史記·管晏列傳》說:“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所以齊桓公的霸業,主要得力於管仲.

    管仲的管理思想放光芒

    毫無疑問,管仲是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甚至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而不是之一。他徹底改變了齊國,也徹底改變了春秋的歷史。整個春秋戰國,管仲之後的政治家們無一不受到管仲的影響。毫不偏頗地說,管仲是在發揚光大周公的思想,建設性地將周公的思想運用於諸侯國的管理上。而他對於人民、對於法治的重視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他的管理模式中,運用了大量的資料和所謂的“工藝”;不僅在政治上創新,在農業、商業、軍事、甚至山林防火、曆法等等方面都透過立法的方式進行規範。

    一、文化、法制治國,法家的先驅

    齊國經過長期內亂,齊桓公小白剛剛即位,人心不穩,國力不張,而讓管仲最頭疼的卻是齊國禮壞樂崩,道德淪喪。因此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主張: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實質是倡導一種正向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要義在於統一思想,規範行為。全面提升國民的道德素養,使民眾各歸本位,各司其職。這種力量使得齊國的大臣們都相互薦賢,不因自己受到桓公的賞識而虛就高位,讓真正有本事的人坐應有的位置。齊國之所以強盛,君臣和諧,與此相關甚密。

    管仲非常重視法制改革,主張要“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舊法”,指舊的禮法制度,既包括禮,也包括法。“業”,指的是改造創新。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要對舊法進行檢查,將那些有利於國家興旺發達的規定加以與時俱進的改造,為當世所用,從而使立法“與俗同好惡”。

     在執法上,管仲根據他的“好利惡害”的人性論,認為要保證法令的貫徹,必須“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他雖然把禮義廉恥比作“國之四維”,但更重視賞罰的作用。在行賞施罰上,他一方面不顧周禮任人唯親的“親親”原則,提倡破格選拔人才,制定了“匹夫有善,可得而舉”的政策,把薦賢作為地方官吏的一項基本任務;另一方面,他強調對不法官吏必須繩之以法,“有過不赦”。他還突破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舊傳統,敢於打擊舊貴族,在《論語·憲問》中就有管仲剝奪“伯氏駢邑三百”的記載。

    二、超時空的經濟思想,中國古代史上最傑出的“經濟學家”

    管仲的經濟思想影響著整個中國封建史,春秋及戰國時代的經濟改革只是管仲經濟思想的完善和發展。管仲傑出的經濟思想與齊國商業氛圍密不可分。姜子牙封到齊國,到任尹始就致力於植桑,煮鹽等經濟活動。到了管仲相齊,更是將重商主義發揮到極致,管仲也成為歷史上少有的重商主義典範。

    齊國的稱霸,軍事行動比較少,還有諸如曹詭論戰那次的失敗之例,當然那次戰爭管仲是不同意的。經濟戰爭,不戰而屈人之兵,則發揮的淋漓盡致。總之對於管仲而言,能用錢解決的,絕對不用別的方法。

    春秋時期齊國還是半內陸國家,東邊西邊小國大國林立,海邊的鹽運往內陸需要經過齊國,內陸的生活物資運往海邊國家需要經過齊國,這為之後齊國發揮貨幣經濟戰提供條件。

    重宏觀調控,重輕重之術。管仲認為國家的貨幣量與國家大小應該成比例,千乘之國就需要更多的貨幣。說白了就是商品經濟的本質就是價格會圍繞價值波動,可以在價格偏離價值比較低的情況下囤積貨物,在價格高的時候出售貨物,從中賺取差價。作為國家對外可以用輕重之術進行經濟戰爭,對內應該用輕重之術,穩定物價穩定社會。

    管仲相齊後,首先進行的就是公田私有化程序,井田制下公田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生產效率極低。管仲促進“封田”,就是將井田制中間的公地分了,這樣土地的私有化,極大地促進了勞動積極性。分田會觸犯原有地主階級的利益,管仲對這些頑固派用各種方法威逼利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明調動積極性後地主的利益只能更高,有效促進改革的進行。而公地私有化程序,有效的解放了生產力,自然促進國家富強。

    管同時進行鹽鐵管制,鹽和鐵都是生活必須品,管仲允許民間生產鹽和鐵,但是由政府統收統銷,這樣能保證居民獲得利益和生產的積極性,又能讓政府獲取超額利潤。鼓勵通商,對國外商人極力引進,用免稅,住宿優待等措施進行招商引資。重視糧食生產,國家控制糧食流通。允許私人開採礦山,國家從中分利,其比例為國家三成,私人七成。 管仲對國家的財政支出同樣有諸多要求:要求君主不美官室,不大興土木,不購置奢侈品。管仲重商,強調經濟的思想,為齊國強大奠定基礎,有效推動齊桓公的稱霸,並奠定齊國貫穿春秋戰國整個歷史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三、知人善任,以人為本

    上任之初,齊桓公欲拜管仲為相,管仲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為齊桓公推舉“五傑”,管仲認為此“五傑”在某一方面都要強於自己,只有把這些人用好,才能成就齊國的霸業。而在推舉人才方面,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賢,而非任人唯親。我們都知道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什麼是人才,如何對待人才,卻是很多領導想到卻又做不到的。齊桓公曾問管仲說:作為一個領導者,什麼是自己做不大的根源。管仲說:首先是有人才你看不出是人才,其次,你知道他是人才,卻不啟用他,再次,你啟用他,卻沒有給他最佳的位置,最後,你就算給了他最好的位置,還要找人監督他,防著他。這些都是不能做大的原因所在。這種思想也深深影響到了齊桓公,因此當管仲為齊桓公推薦放牛的村野農夫衛華人甯戚時,下面的大臣曾建議桓公,是不是先調查一下他的底細。齊桓公說,他在衛國肯定有一些小毛病,如果我們知道了他的不光彩的過去,用起來反而不踏實,而放棄了他,又是一大損失,於是連夜將一個放牛的人加官進爵,甯戚也為齊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的才華。

    四、獨到的戰略性思維

    此時的周朝,王室衰弱,諸侯勢強。在紛繁複雜的政治背景下,管仲提出尊周親鄰的建議,一方面號召諸侯重新尊崇周王,一方面和鄰國建立起很好的外交關係,扶弱抑強,舍小利而取大義,天下歸心。燕國被北戎侵襲,管仲率軍不僅滅了北戎,還將大片的土地給了燕國,使燕國從此成為北方大國,也造就了燕國死心塌地的跟隨齊國。史上救燕、定魯、封衛,城邢,留為佳話,並九次聚合諸侯國,尊崇周王室。成就了齊國的霸業地位。

    五、通達人性,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管仲的管理思想是以人性為出發點的,這一點,從很多方面都能體現出來。對自己的上級領導,管仲一向是疏而不逆,齊桓公是個爭強好勝之人,因此在齊桓公做出錯誤決定時,管仲從不直言相諫,保全領導的尊嚴和個性,但往往又使桓公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改變自己得主意,管仲竭力維護君主的形象,君臣之間關係也更加和諧。

    “勞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形”,一個人在心情高興的時候會忘記疲勞,生產力會大大提高,這些現代管理學的思維,在2700多年前,管仲已經深悟其理,也因此使自己和齊國的軍隊百戰百勝。­管仲在當齊國的宰相前,被魯國押解到齊國,管仲知道魯國國君一定會後悔讓自己返回齊國,擔心魯國軍隊的追殺,於是編了一首歌,押解他計程車兵唱著歌,回齊的速度大大加快,魯國軍隊最終沒有追上管仲。

    管仲的另一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老百姓只有生活富裕了才能知書達理,國民的素養才能全面提升。因此大力發展經濟,齊國從此走上了國富民強的時代。

    管仲的政治生涯中,並不因為自己權高位重而居高自傲,在榮譽面前將老臣推到前面,在自己不懂的情況下,又能禮賢下士,不恥下問。

    如果有時間,可以找來《管子》一書詳細研究他的思想,那時候就會發現,管子的思想即便拿到今天來依然不過時,他的許多理論在今天依然先進。

    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在“道家”類中著錄有管仲所著《管子》85篇,班固注曰:“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儒、名、法、兵、陰陽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貨幣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後人評價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司馬遷:①”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恆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②“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漢名相諸葛亮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歷史上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諸葛亮相蜀,使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二人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居功至偉。

    房玄齡:“至若夷吾體仁,能相小國,孔明踐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

    李靖:“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查天時地利,安能邇忽?”

    在諸子百家中,管子思想像一棵大樹之根,生長延伸出了後來的儒、道、墨、法、兵等各門各派的學說。

    德才兼備、生逢盛世而又得遇明君,大概更是遙不可及的吧!所以,管仲生前能夠位極群臣、身後能夠揚名百世,除了有本事,也有不錯的運氣。管仲的成功,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而不僅僅是從政為相者細細思量。

  • 10 # 細說簡史

    對於很多人而言,管仲這個名字可能是較為陌生的。這也正常,因為他是生活在2700年前的人物,距現在實在是太過久遠。在那個時刻,大部分部族還處在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地球上唯有中國、埃及、兩河、希臘、印度這寥寥數處才閃爍著文明的火花。

    歷史地位

    1、提到千古一相,有人會說諸葛亮,因為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述的近乎神人,他的故事也流傳的最多,就連小孩子都知道他;也有人會提王安石,他除了是知名詩人之外,還有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影響了後世一千年,但也有人說張居正,因為他的革命幾乎挽救了瀕臨滅亡的明王朝。當然,更多的人會說管仲。而小編也更偏向於管仲。為什麼呢?因為管仲作為春秋第一人,如果沒有他,便沒有齊桓公姜小白的不世霸業,正是管仲的出現,才拉開了春秋五霸的舞臺大幕。

    2、回觀管仲,他三十八歲出任齊國宰相,治齊四十年,不但建立了完備且成熟的思想體系,使本來微弱的齊國民富國強,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還透過北戰山戎、尊王攘夷等手段,成功安定了天下的混亂局面,更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保護了華夏文明。對此,孔子也不無讚許地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即:要是沒有管仲相齊國而安天下,華夏文明就會因外族入侵而滅絕,我們就會退化成披頭散髮、反穿衣服的野蠻人了。

    經濟思想

    1、在管仲以前的數千年中,自從有國家這個概念以來,土地一直都屬於國家所有。自周朝以來實行的井田制的基礎,也是土地國有制,這種“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井田制作為大周王朝的立國之基,誰敢去質疑呀。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終於敲響了召集智者的鐘聲,一位有大毅力、大氣魄的政治家站了出來,他就是管仲。為相期間,他頒佈了一項法令,叫做“相地而衰徵”,這項法令並沒有明文規定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但他把土地分為“陸、阜、陵、謹、井、田疇”幾個不同的等級,按照農民實際佔有土地的質量來確定其不同稅率的分別徵稅。

    2、這樣的法令實施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所有權是屬於私人的,只有私人的土地才能說是徵稅。這實際上是承認了私人佔有土地的社會現實。此令一出,農民即可放心耕種私田,只要他們依法繳納稅賦,國家就不干預他們所佔有耕地的‘公”與“私”,當時齊魯大地流傳一句口號:“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由於個人付出與收入掛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村生產力得到大幅度解放,為齊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戰略部署,提出封建主義社會也可以搞商品經濟。

    3、3、管仲提倡鼓勵消費,甚至鼓勵奢侈消費。他認為“儉則傷事”,唯有不斷消費,才能促進生產和商品流通,貧窮之人才有工可做,以此促進人民就業。這種透過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來刺激經濟復甦、促進就業的做法,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管仲是“國企締造者”。齊桓公和管仲多次切磋富國之策,齊桓公建議對人口、房屋樓臺、樹木、六畜徵稅,被管仲一一否決。管仲認為稅收是有形的,向人民徵收會招致不滿,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據此,管仲提出“寓稅於價”的方法——把稅收隱藏在商品的價格裡,令納稅者看不見、摸不著,在不知不覺中納了稅。管仲還提出七個字:唯官山海為可耳,即把山、海等資源歸由國家管控,山上出鐵礦、海里產鹽,實行鹽鐵專賣。管仲提出由政府控制所有權,把經營權下放給民間商人,然後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潤。這種國有民營的方法,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結語

    可以說,管仲的最大貢獻就在於開創了鹽鐵專營。自此以後,專營收入和稅賦收入一道,成為中國曆代王朝財政的兩大支柱。管仲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具有了這種透過國家投資基礎建設來帶動經濟復甦的概念,不能不說是非常令人歎服的。這也說明,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在經濟領域,在工商方面的大才。

  • 11 # 歷史盛典

    管仲其人被稱為是“春秋第一相”,更是被後世稱為“華夏第一相”,這並非偶然,因為他創造了中華民族很多個第一。甚至就連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也是自比管仲樂毅。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春秋戰國時代真的是百家爭鳴,能人志士輩出,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

    我們先簡略的瞭解一下管仲,字仲,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管仲出生於破落門戶之後,家境貧寒,也曾落魄江湖,那他又是怎樣成為一代名相的呢?現在我們知道由底層奮鬥到上層是如何的艱難。他一生創造了很多中華民族的首創和第一,筆者以前回答過關於鬼谷子的事蹟,懷疑鬼谷子是一位擁有穿越時空力量的奇人,而瞭解管仲的事蹟,也會以為他是穿越而來。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管仲的思想,有經濟思想,政治思想,軍事思想。

    經濟思想

    1、放活微觀:具體來說就是對內刺激經濟發展,對外降低關稅。國內漁業、鹽業過關只登記不徵稅,出口商品實行單一稅制。這一舉措,使得來齊國做生意的商人數量大增。除此以外,還建有專門招待外國商人的客舍,提供飯食。從此“天下商賈歸齊若流水”。在這種自由貿易政策的刺激下,齊國商業一片繁榮,首都臨淄居民達30萬之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最繁華的城市。

    2、管制宏觀:可以理解為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利用財政槓桿來調節經濟和增加國家收入。管制宏觀最重要的制度創新是鹽鐵專營,對鹽業、礦山等國家資源進行“資產國有,民間經營”,然後從中提取利潤。鹽鐵專營政策對後世的影響綿延兩千餘年,迄今猶存。

    3、鼓勵投資和消費:管仲提倡鼓勵消費,甚至鼓勵奢侈消費。他認為“儉則傷事”,唯有不斷消費,才能促進生產和商品流通,貧窮之人才有工可做,以此促進人民就業。這種透過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來刺激經濟復甦、促進就業的做法,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政治思想

    1、天道之數,人心之變:如果具備地大國富,人眾兵強這些稱王稱霸的條件時,若不掌握自然發展和人心變化的規律,國家也就接近於危亡的邊緣。因此只有根據“天道之數,人心之變”辦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轉化。遵循天道並得人心,戰爭一旦爆發,“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2、禮法並用的統治術:管仲學派設想出一種不同於儒法兩家的統治方術,而把中央集權與宗法制有機結合起來的封建體制,這就是“禮法並用的統治術”。

    管仲學派認為,禮與法二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軍事思想

    作內政而寄軍令:

    在國家穩定發展,日漸富裕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強兵。所以管仲建議齊桓公“正卒伍,修甲兵”,並且說:“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將軍事組織隱藏依託在行政組織中,使二者相結合,一旦發生戰事時,可以馬上動員。

    三軍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不易為人所察覺,而且經由嚴密的編組管理,平常借田獵時作戰備訓練,戰事發生時,軍士們就能馬上進入戰鬥位置,立即動員效命沙場。而這些民兵,平時生活皆關係密切,他們自小就互相熟悉。所以白天作戰,大家並肩抗敵;夜晚作戰,也認得彼此,不會誤殺自己人。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管仲的這些思想與改革使齊國迅速的強大了起來,使得齊桓公成為了中原第一個霸主,是為春秋五霸之首,並且管仲的思想好多都是開一時之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後世稱管仲為“春秋第一相”

  • 12 # 朱八戒CC

    管仲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法家思想的開創者,被譽為千古一相。 齊桓元年,齊桓公廣納賢才良士,鮑叔牙極力推崇管仲。齊桓公豁達大度,不計與管仲曾有過的一箭之仇,讓管仲走向了政治舞臺。

    管仲三十八歲官至宰相,治齊四十年,讓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居功至偉。管仲上任之時,齊國還只是一個微弱的小國。管仲從當時齊國的局勢出發,首先從政治上作出許多重大的政治改革,從各個重要部位進行全面的人事調整。任人為賢,徹底清除無能平庸之輩。管仲與齊桓公以及新老大臣共商國是,對原有不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進行調整,出臺許多新的治國方案。

    管仲首先注重的是以民為本,老百姓的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才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發展農業生產,發展手工經濟,讓民眾富裕起來,這既是一個國家的立足之本,也是管仲在他政治生涯中走出的第一步。

    管仲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十分關注齊文化的發展。他將周文化以及一齊國曆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進行全面的整理而傳承,又與當時的人文文化結合在一起,共同地發揚光大。管仲對於周邊國家的文化又博採眾長,廣泛吸收,多元化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讓齊文化精采紛呈,在當時的時代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管仲有過從商的經歷,具有商業的智慧和能為。他是中國歷史最早的經濟學家,在那個重農抑商的時代,他是農工商同步發展。透過他的勵精圖治,齊國很快政治穩定,農業豐收,手工業迅猛增加,小商經濟穩步發展,國力雄厚富強。

    管仲從政以德,佈施天下,深得民心。但他深深地意識到,僅憑德治仁政,還是難以成就齊桓公的千秋霸業。必須實行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才能達到齊國的政通人和,長治久安。管仲是法家思想的萌芽者,又讓法家思想走向成熟,成為當時各國諸侯用以治國平天下。

    管仲的軍事才能卓越非凡,將不戰屈人之兵,以少勝多,發揮得淋離盡致。他的“守則同固,戰則同強”,這是一種社會組織和軍事力量相結合的戰鬥機制,為後來的大規範戰爭作好提前的充分準備。一旦戰爭來臨,全民皆兵,排山倒海,勢於破竹,迅速消滅來犯之敵。

    管仲貴為一代賢相,成為千古一相,被稱為管子。管子的《管子》是他法家思想智慧的結晶,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兩千多年人類社會的經世致用。

  • 13 # 一老沈一

    管仲,只能根據史籍記載瞭解和評判。《管子》一書,則基本託管仲之名而坐,其中一部分,反映了管仲的思想。

    一,管仲是個老資格。

    管仲,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人,就是現在的安徽西北部的人。

    關於管仲的生卒,有人說,他生於或約生於前723年,古往今來的多數學者,大概不認同此說,但對其卒於前645年,基本贊同。

    春秋,開始於前770年平王東遷。就是說,管仲生活於春秋前期是沒問題。

    管子沒於前645年,孔子生於前551年,已經差不多間隔百年。所以,管仲是個老資格。

    另外,由鮑叔牙舉薦,在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後,管仲為相,掌管齊國政事。這大約是在前685年。而且,管仲治理出色,齊桓公因此而稱霸,並以霸主身份,多次會盟諸侯,儼然他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據稱,稱霸和會盟諸侯,都是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智謀。

    從為相理國來說,管仲也是老資格。

    二,記錄管仲生平最詳細的是《史記》。

    管仲百年之後,孔子開始對管仲發議論,主要批評管仲兩點,一是批評管仲奢侈;二是批評管仲破壞了“周禮”之規。

    之後的戰國時期,也有諸子說到管仲,但總體上,都是引其說什麼、怎麼說,云云。總之都很簡單。

    直到西漢,司馬遷才在《史記》裡,列入了《管晏列傳第二》。管仲和晚七百年的齊相晏子的傳記,僅排在《伯夷列傳第一》之後,這不僅是太史公從時間早晚來考慮,還反映出他對管晏的態度——崇敬有加。

    這篇列傳裡,司馬遷講了一段話,譯成白話是——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這些書說得都很詳細。讀了他們的著作,就想考察他們的事蹟,所以就依次編寫了他們的傳記。至於他們的書,世上大多都有,所以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一些軼事。”

    太史公又說——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可孔子卻小看他。難道是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然賢明,而管仲便不勉勵他實行王道而輔佐他稱霸嗎?有這樣的說法:‘順應並推廣美德,匡正並補救惡行,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夠親密無間。’難道這不正說的是管仲嗎?”

    司馬遷崇拜管仲什麼呢?

    他說——

    “管仲出任齊相後,發揮小小齊國瀕臨大海的便利,流通貨物,積累財富,使齊國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因此,他在《管子》書中說:‘糧倉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懂得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緊緊依附。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頒佈政令,就如同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因勢給予他們;百姓反對的,就順應他們而廢除。”

    太史公接著說——

    “管仲執政,善於因勢利導,轉禍成福,轉敗為功。他十分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原本惱恨蔡姬,因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勸齊桓公趁機討伐楚國,責其沒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徵擴張伐山戎,而管仲卻趁機讓桓公督促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會盟時,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而歸順齊國。所以他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國事的法寶。’”

    司馬遷是在認真查閱古籍、蒐集史料後,如此描述和評價管仲的。沒有什麼新的、相反的資料,證明太史公說的不對。

    三,管仲屬否法家和《管子》真偽,就比較複雜了。

    現代,有人把管仲歸入法家。

    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一是,諸子百家,基本形成於戰國時期,就是說,在前594年魯國初稅畝之後。春秋前期的管仲,如果歸入諸子,那也是“獨一份兒”了。

    二是,漢代歸納的“九流十家”中的法家,亦未把管仲列入。《漢書》根據劉向的論述歸為法家的為十家——“曰李子(李悝),曰商君,曰申子,曰慎子,曰韓子、曰處子(趙國)、曰晁錯(自此為漢代)、曰遊棣子、曰燕十事、曰法家言(不知作者)”。關於這十個人或說十部著作,《漢書》說,前六個“均在戰國”。

    《管子》之書,《漢書.藝文志》說有86篇,這是劉向編定的,今存尚存76篇。

    現在,對此書的主流說法是,託名管仲,內容涉及天文、歷數、與地、經濟和農業等知識的“以齊國法家為主兼及其他各家學術思想的著述總集”。

    同時,主流意見認為,此書中《牧民》《權修》、《形勢》《七法》等篇,是管仲言論思想的記錄。

    對於《管子》,魏晉時的名人傅玄即說:“《管子》書過半是後之好事者所加”。蘇軾的弟弟蘇轍說:“至戰國之際,諸子著書,因《管子》之說而增益之。其廢情任法遠於仁義者,多申、韓之言,非《管子》之正也”。朱熹說:“《管子》之書雜,《管子》以功業著者,未必曾著書?如《弟子職》之篇,全似《曲禮》,他篇有似老莊,又有說得太卑,真是小意智處,不應管仲如此之陋。內政分鄉之制,《國語》載之卻詳”。他又說:“《管子》非管仲所著,仲當時任齊國之政,又有三歸之溺,絕不是閒工夫著書底人;著書者是不見用之人也。其書想只是戰國時人收拾仲當時行事言語之類書之,並附以他書”。

    另外,還有宋明清其他大學者提出同類意見,不一一詳述。

    朱熹的意見已經很精闢了。他說,管仲忙於政事,還沉溺於“三歸”的享受,哪有時間寫書。一定是戰國時不被重用的(齊國)人,蒐集了管仲的政績言語寫的,託以管仲之名。沒直接說出來的話是,藉此推銷自己。

    所以,近現代學者,幾乎無人有不贊成意見。也因此,《管子》在論史文章中,被引用的幾乎也最少。

    因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說:《管子》“由戰國中後期齊國稷下學宮“管子學派”佚名學者所作。……有些被認為是記述管仲言行的著述。而另一些篇章另成體系,當是管子學派、齊法家對管仲思想的發揮和發展,學術界也有人認為是宋釺、尹文的作品。《管子》一書蘊涵有豐富的哲學智慧,在《水地》篇中,提出了水是萬物本原的看法。在《心術》、《白心》《內業》諸篇中,提出了精氣為萬物本原的思想,並指出道是“虛而無形”的。……《管子》的思想在先秦時期有很大影響,後世的思想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過它的影響。”

    現代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羅根澤,當為《管子》考證研究之翹楚,他的研究,精細到現存76篇文章,哪一篇出於何時何人,比如,他認為,《封禪第五十》,由司馬遷整理而成。

  • 14 # 瀟湘東川

    管仲,春秋名相。史稱“管子”。正是因為管仲的輔佐,齊桓公才成就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他的才華毋庸置疑。

    說到管仲,就不能不說鮑叔牙。因為正是鮑叔牙慧眼識珠,管仲才有機會輔佐齊桓公。鮑叔牙是管仲的朋友,曾經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以後每次管仲都要多拿一些。如果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一定會遠離他。但鮑叔牙卻說:管仲多拿,並不是他貪財,而是因為他家裡太窮了。所以多拿一些是人之常情。從這裡我們就要分析,以我們普通人去看管仲,他就是一個因為貧窮而私心太重的人,為了多拿利益,他會不顧朋友的感受。但是他的知己鮑叔牙才是真正理解他的人,並且也是最為包容他的人。如果鮑叔牙和我們一樣去看管仲,那就可能沒有以後的管子了。

    作為朋友,管仲曾經多次想幫助鮑叔牙,但沒有一次成功。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職。按照我們常人的看法,管仲就是一個眼高手低沒有能力的庸人。但是隻有鮑叔牙挺他:“不是管仲沒有才能,只是因為時機不對而已。”大家看其實管仲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要容錯的機會才能成功。

    管仲三次被抓壯丁,三次都逃跑了。以我們的理解,這就是個貪生怕死的傢伙。可是鮑叔牙又力挺他:“管仲之所以逃跑,是因為他家裡還有年邁的老母親要照顧啊,他是個孝子。”

    後來管仲效力於公子糾,鮑叔牙效力於公子小白。這兩個公子哥都是奔著齊王寶座去的,所以他們是對立的陣營。在兩個公子爭鬥時,管仲還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後來公子小白在爭鬥中勝利,做了齊王,第一件事就是要殺管仲。這時鮑叔牙堅決辭去相國之位,極力勸說齊桓公拜管仲為相,最後成就霸業。如果換做我們平常人,恐怕做不到給管仲求情吧?

    所以綜上所述,管仲的一切功勞都應該算至少一半到鮑叔牙身上。

    關於管仲的思想,我覺得他可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思想家媲美。你看他說的話: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還有: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等等。這些立世之言足以證明他思想的深遠,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能企及的。這就是鮑叔牙為什麼會這麼器重管仲的原因。

  • 15 # 傳統銀文化

    我們知道,一代能臣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具有不羞小節而胸環大志,以功名顯揚天下為榮、為重的人生理想。正如管仲談鮑叔對他的認識:“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管仲也一直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世態炎涼,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中,我們彷彿都孑然一身,每當身心疲憊之餘何嘗不想在人海中尋一隅依靠。或許我們尋覓不到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也做不到如李白杜甫般情投意合的“莫逆之交”,但是信任真誠到此境界的“管鮑之交”倒是讓我無限欽羨。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繫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

    管仲的偉大,只有用時間去證明,因為人類還要再延續1萬年。

  • 16 # 食禹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曾被齊桓公拜為“仲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擔任齊國宰相期間,提出“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的治國理念,實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措施使齊國的經濟繁榮、民風純樸、綜合國力空前強大。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早就做了異族的奴隸了。司馬遷評價說:“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的故事和思想,基本載錄於《管子》一書之中,而《管子》一書又因管仲而命名。此書具體成書於何時,至今難做定論但知在秦漢之前,已形成了以管仲為旗幟的管仲學派,便由此形成《管子》一書。這部書的創作成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篇中內容可知,它是管仲學派長期理論和經驗的總結。在戰國時期,《管子》一書的流傳已相當廣泛,幾乎家喻戶曉,作為經世治國的重要著作,它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據《韓非子·五蠹》中說,當時《管子》一書已經到了“家有之”的程度,家家戶戶無不收藏《管子》一書,甚至連女子都能熟讀背誦,更不要說為官者了。司馬遷《史記》中也說,《管子》一書“世多有之”。由此可見,當時《管子》一書的影響很大,若擱現在,《管子》就是人手一冊的暢銷書,恐怕要榮登排行榜之首了。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推崇“獨尊儒術”,使儒學漸漸得寵轉正,而《管子》一書便開始被冷落了。那個時代,似乎把桓公稱霸和管仲輔佐看做是聖門之中難以啟齒的事,把他們曾稱雄於世的功德業績看做是權謀功利之屬,於是上上下下便不再推崇管學,將《管子》冷藏起來,束之高閣。

    管學究竟應歸屬儒、道、墨、法哪一家?這個問題自古眾說紛紜,難成定論,有的說應當歸屬法家,有的說應當歸屬道家。可以這樣說,管學幾乎囊括了先秦諸子各家的精華,尤其是將儒、道、墨、法四家之精華相互融通,取其之長而去其之短,形成了自成一體的管仲學派,他不屬於任何一家,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雜家。管學貢獻由於管仲一生的卓越貢獻,其哲學、政治、濟、軍事等方面的思想無不詳盡獨到,自成體系,這些思想全部囊括於《管子》一書之中,由此可見此書內容的全面性和豐富性。

    《管子》一書所包含的政治、經濟及軍事等治國思想融會於各篇之中。到了近現代,人們重讀《管子》,重新發現其中的價值所在,它對於強國富民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於是《管子》漸回暖,近代的梁啟超和現代的郭沫若都高度評價了管仲和《管子》,從而使其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來。《管子》是一部“言治”的著作,“言治”便離不開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管子》一書中的許多經濟觀點獨到而深刻,不僅具有清晰的理論,而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直到今天也不為過時,特別是關於農業問題和商品經濟的看法到今天仍然適用。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人們再度關注《管子》的原因。

    從管學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各派的影子。從道家看:比如,管老都尊奉道,主張按道行事,認為萬物發展盛衰都源於道,順道者倡,逆道者亡;比如,管老都重視順應民心,安定社會;比如,管老都重視以德教化,強調教化的力量,等等。從儒家看:比如,管學借鑑了儒家的仁義學說,講求仁政,以仁義禮法來安定社會;比如,管學和儒學一樣,都講求愛民富民,把百姓視為國家的根本,等等。從墨家看:比如,管墨兩家都主張“強本節用”,反對浪費奢侈;比如,管墨兩家都重視農業生產,都把農業看做是發展經濟的基礎;比如,管墨兩家都主張勞動致富,都鼓勵農民勤勉勞作;比如,管墨兩家都堅持反戰非攻,主張和平社會,等等。從法家看,比如,管法兩家都主張以法治國,堅信法制的作用,等等。

    管學既能吸收各家之長,又有將其融會貫通的本領。比如他把法看成一切事物和社會生活的準則,但又認為法產生於道,所謂“事督乎法,法出於權,權出乎道”(《心術上》),這就將法家和道家的觀點有機結合在一起了。

    博採眾長,自成一家,這無疑是管學的鮮明特點。正如《國準》中所強調的那樣,對於別人的東西,要“皆用而勿盡”,既要兼收幷蓄,又不能完全照搬。這正是管仲學派善於學習歷史、借鑑他人經驗的可貴之處。

    有許多學者認為,先秦諸子之學雖博大精深,但無能出《管子》其右,甚至連孔孟老莊申韓荀墨也有所不及。管學思想的突出特點與貢獻就是“以人為本”,這在當時具有深刻的劃時代意義。管學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及軍事思想都離不開“以人為本”這個思想核心,管仲正是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各項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所以能使其各項主張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這也是管仲的治國之道在中國歷史上一直為人稱道的根本原因。書中的理論和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書中有很多關於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理論,尤其是反映商品經濟規律的輕重理論,歷經兩千多年之後,至今仍然對我們具有較強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 17 # 阿祥79874

    應邀簡要回答:管仲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是中華民族第一位安邦定國的名相。

    他的思想,精神影響了春秋時期及期以後的後人。

    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著高瞻遠矚的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學思想的先賢偉人。

    是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傳承弘揚的先人。

    我們向睿智的先賢偉人學習,致敬。傳承先賢的道德情操和拓新的思想精神。深情懷念偉大的祖先。

  • 18 # 手機使用者凱旋而歸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人稱天下第一相!擔任齊國宰相期間,輔佐齊桓公進行了一系列的富國強兵改革政策,短短的幾年時間,讓齊國從弱到強!並奠定了齊國在五國中的霸主地位。管中擔任宰相期間,改革了娼妓行業,設定了妓院,使嫖娼賣淫合法化,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矛盾,促進了當時的社會安定。

  • 19 # 甲良生日記
    讀讀這些關於管仲的對聯也許就知道了!

    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富民眾強家國九合諸侯順八方

    交友交心人生難得一知己;讓金讓相天下至純二楷模

    鮑叔薦賢知音喜得三生幸;桓公拜相治國甘拋一箭仇

    治國以法以德以禮輔政宏謀強社稷;敬業興兵興稼興商改革睿智炳春秋

    孝通人道商通義道政通天道尊王攘夷開大道;德取民情智取世情信取同情輔政為相見真情

    立法用賢經邦大要;順民明德匡世法綱

    際會風雲管仲大才稱獨步;歷行改革桓公首霸服諸侯

    管仲相齊輔佐君王成首霸;光輝耀目留存言論著春秋

    九會楊威霸業當興說仲父;群峰吐翠牛山有幸伴高賢

    憑相吊英雄一柱馨香跨三千歲月;衷心懷宰輔滿腔熱血讀五霸春秋

    崇館峙牛山長懷九合一匡霸業偉績;馨香溢淄水景仰親民法制理財先驅

    一朝名相尊王攘夷以匡天下;四海遊人溯古追史自悟春秋

    掌紫論居紫閣豐功長耀春秋月;尊王室攘狄夷霸業永垂齊魯天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冢宰之權誠重大;何者為閒孰者為奸民心為稱判分明

  • 20 # 綠色重陽

    管仲生於春秋戰國,歷史上是個分裂割居的時期,三皇五帝夏商周這些時代積累了大量華夏這塊土地的文明,有政治,經濟,軍事,民生,文化各領域的傑出人才。也有反面歷史經驗。管仲生於憂患。但是他學習到了文化,有他的優勢,一窮二白的國家重新開啟,好似一張白紙,好寫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說過的。(原話大約是這個意思,記不太清了。)管仲是時代選中了他,他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在實際工作中取長補短。成為一代德才兼備之人。為中華民族寫下了一幅光輝篇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那麼多有名的戰役,哪些可以稱得上軍事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