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銘哥說史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會北伐。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當時天下三分,也就是有三個政權,魏國,蜀國,還有吳國。

    曹魏它所佔的版圖是最大的,含87個郡、12個州,人口眾多,常規兵力50萬,其中騎兵10-15萬,擁有各種雄關。曹魏政權當時實行屯田制,意思是說,由官府統一招募流民耕種,糧食歸國家所有,給一定比例給種田的農民,這部分糧食是不用徵收賦稅的。所以,魏國的稅賦壓力比較小,發展穩定,人們自給自足。

    孫吳版圖較小,只有32個郡、3個州,人口200多萬,軍隊20萬左右。東吳在江南地帶,在我們現在看來,發展農業是極好的。只是當時江南乃窮鄉僻壤之地,沒多少人住在那裡。環境這麼惡劣,百姓倒也挺幸運的,沒多少國家願意過來騷擾這麼窮苦的地方。孫權採取的方法跟曹魏一樣,都是實行屯田制,這樣一來就發揮了地勢的便利,變劣勢為優勢。農業、紡織業、冶鑄業等都偶有很大的成就。

    蜀國的面積最小。只有22個郡、1個益州人口,90-100萬,軍隊8-9萬,。蜀國的土地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卻不怎麼重視農業發展,以手工業為主,。據記載,蜀國滅國之時,國庫中金銀各有2000斤!

    這其中,曹魏人文和人才儲備最強。自古以來人才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從經濟、兵力等綜合國力上來說,蜀國幾乎是不具備北伐的條件和能力的,諸葛亮為什麼多次無功而返卻還要不惜浪費國力北伐呢?

    現在我們來分析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第一,是自己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於陛下的職責。

    他出師北伐前夕,在給後主劉 禪的《出師表》中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 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具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 忠陛下之職分也”。可見,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實現劉備復興 漢室的遺願。

    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

    諸葛亮北伐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要爭取北方新的動亂。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從時間上看,蜀漢等不起。

    第三,訓練新軍。

    蜀漢的中堅力量,跟隨劉備征戰多年,在吳蜀夷陵之戰,再加上時間的侵蝕,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後來諸葛亮儘管僅全力訓了一隻新軍,但是戰鬥力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北伐也可以說是訓練新軍。

    第四,內部不穩定,轉移矛盾。

    眾所周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總會離不開一個詞,士族。

    益州、東州、荊州這三大政權集團就已經暗流湧動,開始紛爭了,劉備死後,矛盾更是凸顯。諸葛亮不僅憂心現在,還憂心他死後蜀國將會面對的局面,所以諸葛亮用北伐轉移蜀漢的內部紛爭來一致對外,也算是個好方法。

    所以,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盲目的舉動,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 2 # 胡馬悲北風

    不會。蜀國偏居一隅,雖處於天府之國,但人民稀少,地方淺窄,教化末布,且政權並未得到民眾擁戴,經濟並不發達,國力和軍隊力量不足以與曹魏抗衡,主動北伐則必敗。只有積蓄力量,務耕織,練軍隊,假以日時,待民富國強,伺機而動,才有可能統一全國。

  • 3 # 新奇角度看歷史

    1、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2、同時代上到天子百官敵國友邦,下到士族高朋小老百姓,無一不對諸葛亮讚譽有加,反倒是如今正史小說不分,純靠YY讀史的我們左一個“勞民傷財”,右一個“窮兵黷武”,好像只要在網上呼喚愛與和平,小手一揮就能跟著大v建立烏托邦,笑死了。

    先說第一點: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國的政治綱領,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政治上的奮鬥目標和行動方針。他可以把內部矛盾統一轉化為對外矛盾,是諸葛亮治理魚龍混雜的蜀國內部政權的手段之一。

    再者,劉備起兵之初,立下的宏願就是光復漢室,還於舊都。就算執政的不是諸葛亮,只要是一路跟劉備走過來的同僚,依然會將北伐當做蜀國的頭等大事。

    其次,偏安一隅在戰時確實可行,但只要中原經濟得到復甦,政權得到統一,蜀國的人才、資源終將耗盡,割據一方的局面遲早會被打破。與其混吃等死,還不如出動出擊,趁著中原一片喪亂為自己找後路。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一直是雍涼、隴右,而不是幹翻曹魏。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知其必為而為之”。

    第二點,諸葛亮北伐沒有勞民傷財

    諸葛亮時代,其之下蜀國是怎樣的呢?《三國志》記載: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哪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訊息放出,老百姓內心也毫無波瀾

    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確實,九十萬兵養十萬民,這個比例放到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百姓都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熱,但你搞清楚北伐的統戰工作了嗎?

    一、財力

    蜀國的財政來源大頭主要是田租、鹽鐵利入、南中夷貢,其他還包括製造業如蜀錦和茶葉貿易。涉及到軍費方面,《三國志》裡也明確記載了諸葛亮多次南下掠奪南中豪強的財富,包括霍弋、李恢也多次透過南下掠奪充繼軍資。當然,要美曰其名“平叛”。所以,蜀國北伐的經濟負擔很多其實都壓到南中豪強及其部落的肩上,那才叫一個水深火熱。

    二、人力

    從228年開始,到234年,這六年時間發動的五次北伐,其實基本集中在228-229年,光這一年多時間就發動了三次,規模小且作戰時間短,基本在漢中屯田的糧食吃完了就撤兵了。然後231年發動持續4個月的第四次北伐,234年才再有第五次北伐,不久病死於五丈原。其實遠不如我們印象中的長年征戰。姜維那個時候才真的稱得上窮兵黷武。

    三、物力

    關於糧食的運輸,雖然木牛流馬的存在仍存疑,考慮到當時的技術基本做不出來如史書吹噓的那般,但諸葛亮為了減少百姓徭役的負擔,還是做了很大努力。且蜀國在漢中長期設有大量屯田,並設“督農”一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從益州運糧到前線的工作。

    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戰爭不等於勞民傷財,拿現代人的和平人權去揣測亂世的生存方式,就會犯了歷史侷限性的錯誤。我們的和平年代,不也是無數的前人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嗎,如今你踩在這些鮮血上,指責這些戰爭都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站著說話不腰疼哦。

  • 4 # 阿濤精品影視

    會的,因為弱肉強食。那個年代也是這樣的,如果不去北伐,諸葛亮的年齡會越來越大,後續的力量培養不出來,到時候魏國的實力越來越大,一定會把蜀國吞併。

  • 5 # 軒轅凌霄

    會的

    劉備留下那些驕兵悍將,不是阿斗能約束的,這些人也只有諸葛亮帶出去,阿斗才能穩坐釣魚臺。

    北伐也算不上勞民傷財,最好的防守是進攻,三足鼎立時代,你不出手就沒事了嗎?

    那是不可能的。

  • 6 # 消失的舊時光79711478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不會北伐。當時的蜀國地方小人口少,稅負是很高,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很大。諸葛亮年事已高,要北伐是繼承了劉備的意志,想統一中原。但實力懸殊。但是發動戰爭往往拼的是人力財力,這樣只會讓蜀國的國力雪上加霜。如果諸葛亮能對內休兵養民,培養人才,不必事必躬親,對外依靠天塹守護國門。等天下格局變換,再相機行事,也許結局就會不同了。

  • 7 # 隱者康司馬

    千百年來關於諸葛亮北伐的爭論是一直存在的,無非是支援和反對兩種觀點。支持者的理由是:一,轉移內部矛盾。荊州集團就是劉備率領的文武大臣,以諸葛亮為代表;東州集團就是劉璋以前的文臣武將,以李嚴為代表;蜀地集團就是四川本土士族勢力,以譙周為代表(這個老賊就是後來鄧艾帶領兩千軍隊圍困成都時,他極力勸劉禪投降的)。當時執政的荊州集團政就是拉攏東州集團,打壓本蜀地集團。

    諸葛亮北伐,可以使蜀漢內部矛盾轉移到對曹魏的外部矛盾。如果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的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還可以有逐鹿中原的機會。北伐的同時也鍛鍊了軍隊,發現挖掘了新的人才,整合四川本土力量打擊政地。

    反對者的理由是:諸葛亮北伐白白的耗費蜀國本不富裕的國力,還阻礙了國內的生產力發展,增加了蜀國老百姓的生活負擔。

    如果我是諸葛亮,征服西南的少數民族頭領孟獲後,應該休養三年,使敵對的曹魏政權放鬆警惕。然後學漢高祖劉邦,明休棧道暗渡陳倉,採納魏延的策略,派騎兵走子午谷奇襲曹魏。

  • 8 # 陽臺宮主

    公元221年蜀漢成立,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這個剛剛上線的國家此時風雨飄搖!

    任何一場戰爭都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葛亮自從接任蜀漢後就一直想要完成復興蜀漢的心願,他要帶領蜀漢走向光輝而不是沒落。

    就是這樣的想法他即便知道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但他卻仍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付出,去完成這一個夢想。正是他的這種精神讓蜀國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眷戀的地方。

    個人認為對於諸葛亮來說,不北伐是可以的,但那是坐以待斃,不是他畢生的追求,而北伐即便成功的可能性再小,也是眾人的心之所向,因此他必定會北伐!

    只是蜀漢勢弱,非以攻為守否則無法存國,北伐歸根結底就是不得已。

  • 9 # 敏哥說歷史

    首先現在諸葛亮的角度,北伐是最好的國家戰略。蜀漢政權內部矛盾,政權合法性只有北伐才可以轉移毛盾,增強凝聚力,鞏固合法性,暫緩自己政權被滅的時間。但是北伐也削弱本不強大和不富裕的蜀國國力。如果我是諸葛亮的話會和魏吳搞好關係,發展自己國力,解決自身問題,以待時變。

  • 10 # 仁義不可少

    1.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 你一個大漢正統,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

    2.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 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

    3.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

  • 11 # 驢性小生

    當時諸葛亮之所以數次北伐,是要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心願,初出茅廬時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然後徐圖統一。只是劉備中道崩殂,未能完成。又有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也是不得已北伐。

    如果我是當初諸葛亮,應該不會北伐,或者說不會頻繁北伐。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就是說當時蜀國國力不濟,打仗最怕的就是沒錢,沒糧草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管進出都路途遙遠,坎坷。北伐路上就消耗掉大部分糧草,而且北伐後方補給也不方便,諸葛亮幾次北伐最頭疼的也是糧草問題。所以說北伐不是時機,也不適合北伐。

  • 12 # 書香校園推行者

    會的,為了國家的生存,必定會有一定的犧牲,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這是自救的方法,因為諸葛亮心裡很清楚北伐肯定不會成功,不得已而為之啊!

  • 13 # 紫龍表哥

    如果我是諸葛亮的話有可能統一中國,第一用人方面,第一次北伐馬謖不能勝任,應派魏延去守,後面就容易的多。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 14 # 讀書遊記

    諸葛亮北伐其實是迫不得已,即使換做是我,也會選擇北伐,理由如下:

    總得來講,諸葛亮深知,即使蜀國不北伐,不南征,北方的魏國和南方的吳國也會攻過來,遲早會吞併蜀國,天下從來都不是和平共處,而是強者為尊,尤其在三國混戰那個年代,一山不容二虎。第一點,南方郡縣叛亂讓諸葛亮明白蜀國要麼統一天下,要麼只有滅亡。

    劉備剛剛死後的情形是什麼樣呢?“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先主剛剛去世,南方的幾個郡縣,在孫吳的挑唆下就叛亂,諸葛亮認為先主剛剛過世,用兵不妥,就派出使節出訪吳國,並和吳國聯姻,結成盟國。

    蜀國的南方地區就叛亂就是最好的例子,諸葛亮從這裡看出如果不去出兵統一天下,在南北的夾擊下,蜀國遲早滅國。

    第二點,剛平定南方的蜀國,士氣正足,國內安定,國庫充盈,糧草充足,有能力北伐

    諸葛亮北伐時期,其實屬於蜀國國內最好的時期,百姓安居,後備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並且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國內民心安定,而北方魏國是蜀國的最大勁敵,也是最大威脅,因此,在大的戰略概念支援下(不統一就只有滅亡),此時是北伐的最好時機。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

    雖然此時,軍士有所疲乏,但是凝聚力仍在,也就是說的精氣神都在,諸葛亮想要一鼓作氣,從諸葛亮出師表中可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第三點,為報先主知遇之恩,竭力幫助後主統一天下。

    最關鍵一點,諸葛亮深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是那個賞識自己的伯樂,因此諸葛亮為報恩,也必須北伐。

    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

    第四點,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自己之後,軍中再無帥才。

    諸葛亮深感時日不多,並且他認為,在他死後,除了自己,其他蜀國之中,沒有可用於抗衡魏國的人了,《三國志》裡是這麼說的“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

    總結:

    諸葛亮深知天下叢林法則,為報先主恩德,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幫助後主劉禪,平定天下,但一個人能力有限,諸葛亮在治理國家上很有建樹,但是軍事才能不足。

    你看,是條件使然,不得不伐,換做我們是諸葛亮,有這種經歷,我相信也一定會,出征北伐。

  • 15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首先講明,我沒有諸葛亮的才能,不能妄加理論軍國大事。只能這樣認為,如果諸葛亮換為別人,也要北伐。原因是古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做人要忠於君主,對君主不忠,那是小人。人們認為劉備是明主,沒有不忠的道理,也有不忠於君主的,後人不會給不好的評價。二是要報三顧茅廬的賞識之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三個集團互相吞併,我不吃你,你會來吃我。處在這個環境,只得如此。不過,恐怕不會像諸葛亮那樣頻繁北伐。

  • 16 # 流榮731

    孔明的宗旨就是谷恭盡瘁,死而後己。因為他有這個宗指,就一部通書睇到老,死古板,以為有點小聰明,能人定勝天。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幾次設計害司馬意都不成,有次就是想引他入山裡想把他燒死,恰就正如及時傾盤大雨把火淋滅。他也就好哀嘆自已,人算不如天算。而他總是一二再有二三出兵伐中原,其結果本來國力也不如北方曹操大國,卻硬是想以少勝大,幾次拿女人衣服去戲弄司馬意,可這老奸巨滑就是不吃那一套,還爽快把它穿起來,自願低威,還問來使,你家軍師生活起居,就已一清二楚,涼他也不久於人世。而類挑戰不應,諸葛亮眼見糧草已盡,也只能無奈退兵,如此多次也因種種原因而告失敗。而他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按明智之舉,應是養精速銳,休養生息,把國力搞好,能夠自保也巳不錯了!

  • 17 # 耕者506

    這個問題提得好,請問友友是諸葛亮打敗曹操,還是曹操打敗諸葛亮,既然曹操敗北,國家四分五裂,當然要追求統一,只是由於當時實力的懸殊以及諸葛亮積勞成疾的原因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復興漢室,但也達到了以攻為守的目的。怎能叫勞民傷財?友友你說呢?

  • 18 # 冬盡春始

    不會的。一定會保疆守土,讓人民修養生息。但究竟諸葛亮是不是以攻為守咱不知道。還是諸葛亮就是愚忠,為了劉備的統一大業而不顧百姓的疾苦與死活咱也不知道。究竟孰優孰劣,誰又說得清呢?況且,歷史又是不能假設的。

  • 19 # 使用者伏瑞端

    不北伐,以蜀國的偏安情勢,必生內患。與其坐以待斃,不若主動進攻。及便難於取勝,亦可緩和茅盾,凝聚人心,將蜀漢政權牚持下去。

  • 20 # 大兔子哥哥啊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咱沒有諸葛亮的高度,就談談個人膚淺看法。

    若換做我,從居民角度評價,我不支援繼續北伐,有以下幾點原因:

    1.太勞民傷財,蜀國連年征戰,國貧民弱,壯年主力都被徵兵,戰爭奪走太多人的生命,這是拿民眾生命在為帝王的理想買單。

    2.民眾需要的是安居樂業,誰當皇帝對百姓而言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這都是百姓無從選擇的,只不過是既得利益者以皇權名義在給百姓洗腦,讓民眾為這些利益集團賣命打江山。

    3.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為了成全自己的諾言,用成千上萬的家庭去談奉獻,這有些自私,千萬不要說國破家亡這高帽子,都是小利益集團爭利,一統天下也罷,曹魏也好,都是政治人物為自己搏取利益,而不是真正為民考慮。

    4.應該高築牆多贊糧緩稱王,養精蓄銳,三足鼎立局面保持是最好結局,等國家朝廷和民眾都緩過勁來,富足起來,後面在做長遠打算。一統天下時機還不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不負責的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最性感的電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