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飽受爭議的印度的光輝雞肋戰鬥機還有翻盤機會嗎?印度空軍勉強裝備了一箇中隊,海軍嫌太肥無法上艦準備轉購法國陣風,光輝還有機會嗎?
5
回覆列表
  • 1 # 環球快資訊

    印度號稱自主研製的光輝戰鬥機,雖然一直以來飽受爭議,但是光輝戰鬥機一定有翻盤的機會,原因就在於印度這個國家的秉性!

    光輝戰鬥機是多用途超音速單發戰鬥機,印度政府於1983年批准立項,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具體研製。最初,印度空軍計劃用光輝戰鬥機替換印度空軍老舊的俄製米格-21飛機,既執行爭奪制空權任務,又擔負對地和對艦攻擊任務。印度方面之前樂觀估計,該機將於1990年進行首飛,然後再用5年時間正式加入印軍現役。但是,由於印度工業不給力,光輝戰鬥機的研製工作竟然先後持續了33多年。

    其實,光輝戰鬥機的立項比中國殲10還要早,如今殲10都滿天飛了10多年了,印度空軍直到2016年7月才首批接裝2架光輝戰鬥機,並以此開始組建首支光輝戰鬥機中隊。

    雖然印度空軍將於2018年勉強裝備一箇中隊大約18架光輝戰鬥機,但是印度海軍卻嫌光輝戰機體積太大無法上艦,而準備轉購法國陣風。儘管如此,光輝戰機仍然有翻盤的機會!

    首先印度人一直把光輝戰鬥機作為“爭氣機”看待,尤其是印度夜郎自大的品性,以及處處妄想與中國決一高低的盲目。眼看著中國殲20、殲10、殲15滿天飛,印度是不會甘心落後,一定會憋一口氣,想方設法讓光輝戰鬥機死撐到底。因為對印度來說,光輝戰鬥機已不再是作戰飛機,而是民族精神象徵。

    另外,印度方面近期傳出另一個訊息,也表明印度方面還沒徹底放棄光輝戰鬥機。今年3月21日,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道披露印度已開始研製“光輝”版武裝無人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董事長蘇瓦爾納•拉朱證實,該公司開始在“光輝”戰鬥機基礎上開發武裝無人機,儘管這項工作目前還處於設計開發階段,不過公司期望能在短時間內製造出最終產品。

    當然,儘管光輝戰鬥機能翻盤,但是對於印度來說也是無濟於事。因為印度軍隊主打的就是萬國牌,各種武器裝備雜亂無章,再加上國內工業基礎落後,因此不會實質性改變中印力量對比。

  • 2 # 魂舞大漠

    LCA設計之初即有無法彌補的缺憾,這是緣自法華人的別出心裁,Phantom與陣風則無是缺憾,然橘到準北為枳,似乎怪不得人家,這小玩意到了印度手裡到頭來誰知這麼個下場,有人說印度多年來連購加造,是積累出的可喜跬步,個人倒不這樣看,為什麼?LCA的失敗很能說明問題,西方與俄國手把長期手引領著印度,多年而無技術質的進步,到現在居然還沒有風洞等基礎試驗設施,這只是印度的急功近利嗎?婆羅什一架輕型小飛機,打造多年居然推倒重來;名來阿卡什的防空導彈,據說已展開實戰部署,最後仍然不了了之。等等吧,好多印度國造就是一個笑柄,結論是,一個不會造槍的國家,奢談航空製造,只能猴兒撈月罷了。

  • 3 #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

    20世紀80年代初,巴基斯坦從美國獲得了先進的F-16A/B型戰鬥機。印度在震驚之餘,發誓要研製一種全新的作戰飛機,效能上全面超越 F-16。 1983 年,印度 LCA 輕型作戰飛機專案正式上馬。雖然包括飛機發動機在內的關鍵部件都從國外引進,但受國力及航空科技水平的限制,研製工作進展緩慢。直至2001年1月4日首架驗證機升空,印度已耗資 6.75 億美元。

    LCA將為印度空軍組建一個有200架戰機的編隊,以取代日漸老化的俄製米格21戰鬥機。

    導致屢次推遲的因素有多個,其中包括美國十幾年前因為印度在1998年5月進行第二次核試驗而對其實施的制裁。屢次推遲使得該專案的成本由最初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估計的330億盧比(約合7.43億美元)提高至 577.8億盧比。

    自這種戰鬥機於2001年1月4日作為技術驗證機而進行首飛以來,印度航空發展局和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多年來進行了1500次試飛,有11架飛機參與,其中包括5架原型機。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正在生產8架量產飛機,並將為空軍首個20架飛機的訂單開始供貨。這20架飛機將用於組建第一個“光輝”戰鬥機中隊,該中隊將建在泰米爾納德邦哥印拜陀附近的一個空軍基地。

    印度空軍2010年又增訂了20架“光輝”戰機,用於將在該國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杜蒂戈林附近組建第二個中隊。空軍在本10年中還將在該邦建設一個新基地。

    中文名稱

    LCA(光輝現名敏捷)戰鬥機

    英文名稱

    LCA

    次型/級

    AMCA“先進中型戰鬥機”

    研製時間

    1983 年

    服役時間

    發展沿革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實現的戰略目標是,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擺脫依賴國外提供武器系統的狀況,它同時也把從國外採購武器裝備視為一種戰略舉措。在這種長期目標的主導下,具備設計、發展和製造高效能戰機的能力一直是其反覆考慮和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 HF-24“風神”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印度空軍研製的單座雙發戰鬥機,也是印度本國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由於HF-24的作戰效能不佳,因此“風神”的設計只取得了部分成功。

    LCA戰鬥機艦載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印度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於是開始了中國產戰機研製的第二次嘗試,這種構想的最終產物就是“輕型戰鬥機”LCA。換言之,印度的最終目標是利用LCA專案建立新的技術基礎,從而覆蓋與作戰飛機設計和製造相關的所有領域。[2]

    研製背景

    TD-1受Phantom2000影響很大

    融合了印度各項最新研究成果;LCA 的首架原型機TD-1的第四次飛行,在外形上顯然受法國Phantom-2000的影響。另外原型機還是安裝的F404 發動機,單單在日後的換髮問題上,改動工作量就很大。一架戰鬥機從研製到投產前後歷時三十多年,這在航空史上實屬罕見。不過根據印度軍方公佈的材料,融合了印度軍事和民用領域中各項最新研究成果的 LCA 輕型作戰飛機,整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共6張

    LCA戰鬥機

    犧牲高速效能

    LCA 的氣動外形經過廣泛的風洞試驗和複雜的計算機分析,結果產生了類似Phantom-2000 的佈局。該機採用無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設計,這種氣動外形能夠在確保 LCA 輕小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操縱面,擴大外掛的選擇性、增強近距纏鬥的能力,同時繼承了無尾三角翼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高速效能,但印度軍方認為,現代空戰強調的是高機動性以及視距外打擊能力,沒有必要追求更大的飛行速度[3]。

    LCA戰鬥機

    從雙輪前起落架和粗壯的主起落架可以看出 LCA 已經做好了上艦準備。

    研發過程

    LCA 機體的 40% 都採用了先進的複合材料,不僅有效地降低了飛機的自重和成本,而且加強了飛機在近距纏鬥中對高過載(9G~-3.5G)的承受能力。機體複合材料、機載電子裝置以及相應軟體都具有抗雷擊能力,這使得 LCA 能夠實施全天候作戰。

    據印度航空發展局(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介紹,LCA 正常起飛重量 8,500 公斤,最大平飛速度1.6馬赫,具備一定的隱身效能。在這裡要指出的是 LCA 的外形並沒有採用隱身設計,由於 LCA 機體極小,大量採用複合材料,進氣道的“Y”型設計遮擋住渦輪葉片的因素使得 LCA 的擁有了所謂的“隱身效能”。

    TD-1 在班加羅爾進行地面測試,LCA 的進氣道對應於 1.6 馬赫的速度要求採用簡單的不可調式,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翼面下的襟副翼動作裝置的整流罩是如此的巨大。

    LCA 原定的動力裝置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 F404-GE-F2J3 發動機。1999 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後,美國停止向其提供發動機,因而 LCA 生產型將不得不採用本國研製的“卡韋裡”渦輪風扇發動機,該發動機樣機正在俄羅斯進行測試。

    LCA 的機身和機翼內都佈置了油箱上,機翼和機腹下可以掛載 1,200 升和 800 升的副油箱。值得一提的是 LCA 配有空中受油裝置,為這種小飛機提高了續航力。,據印度軍方披露,適於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型 LCA 也在試製程序中。[3]

    這架 LCA 模型展示了 LCA 的典型掛載方案,三具副油箱+四枚無制導炸彈+兩枚自衛用空空導彈。

    LCA 兩側機翼下各有三個外掛點,機身下方也有一個外掛點。飛機還可外掛電子吊艙和偵察吊艙。

    電子裝置在現代化戰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LCA 所配備的“綜合數位電子裝置”是由裝置系統,管理系統(USMS),推進系統、電氣系統及飛行控制系統共同組成。其核心是一個“32 位任務計算機”,能夠完成諸如飛行控制、機載裝置自檢等資料計算任務。任務計算機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Ada 語言。

    原型試飛

    在2001年1月4日首飛前數日,LCA 在進行地面滑跑測試。

    LCA 的精確導航及制導是透過“慣性導航系統(INS)”及“全球定位系統(GPS)”共同完成。該機裝備有抗干擾無線電通訊系統以及先進的電子對抗設施。電磁和電光接收機/干擾機等電子戰裝置,為飛機提供了必要的“軟殺傷”能力。

    印度LCA輕型戰機

    LCA 採用了玻璃座艙技術。氣泡式座艙罩為駕駛員提供了絕佳的環視視野。兩個多功能顯示屏能向飛行員及時準確地提供資訊。在激烈的空戰中,飛行員所需的重要資料能以高亮形式閃動在平視顯示器上;“HOTAS-側杆操縱”概念確保飛行員無須手離操縱桿,便可完成各項操作。

    LCA的機載雷達很有特點,它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它具有探測、追蹤、地形迴避和制導武器發射等功能。在計算機系統的處理下,掃描和追蹤可同時進行,能夠在瞬間鎖定並攻擊多個目標。多普勒脈衝使其具有俯視射擊效果和地形繪製能力。地形測繪、頻率捷變以及其他電子反干擾技術,令雷達系統完成能夠滿足現代空戰的需求。

    1月4日,LCA 首飛,起落架沒收起。

    LCA 的環境控制系統為駕駛員提供一個高度舒適的環境,同時向機載電子裝置提供適度製冷;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了先進的四餘度數字式線傳飛行控制系統,具備極佳的可靠性和靈敏性。印度軍方宣稱,駕駛 LCA 將是一件十分輕鬆愜意的事情。

    衍生型號

    印度軍方已打算用 LCA 與俄製 蘇-30 構成輕重結合的搭配。然而,按照研製進度,這種造價不菲(單價 1,700 萬- 2,000 萬美元)的印度中國產戰機,有可能面臨還未正式量產就過時的尷尬境地。

    繼 LCA 之後的是 MCA(Medium Combat Aircraft) 計劃,從這幅印度航空發展局的三面圖可以看出 MCA 才是名副其實的隱身戰鬥機,應用了向量噴管,無垂尾。也許 LCA 只是一塊鋪路石。

    正式服役

    印度80年代初計劃研發LCA,加入了從零開始自主研製戰鬥機的為數不多的國家行列。2010年印度空軍首次試飛本土研製的 “光輝”輕型戰鬥機 (LCA)。

    LCA將為印度空軍組建一個有200架戰機的編隊,以取代日漸老化的俄製米格21戰機。

    “光輝”戰鬥機的交付時間曾經一拖再拖,並且還有超支的問題。它是由印度航空發展局(ADA)研發的,並由班加羅爾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與幾家國營一私營航空公司共同製造。

    導致屢次推遲的因素有多個,其中包括美國十幾年前因為印度在1998年5月進行第二次核試驗而對其實施的制裁。屢次推遲使得該專案的成本由最初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估計的330億盧比(約合7.43億美元)提高至 577.8億盧比。

    自這種戰鬥機於2001年1月4日作為技術驗證機而進行首飛以來,印度航空發展局和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多年來進行了1500次試飛,有11架飛機參與,其中包括5架原型機。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正在生產8架量產飛機,並將為空軍首個20架飛機的訂單開始供貨。這20架飛機將用於組建第一個“光輝”戰鬥機中隊,該中隊將建在泰米爾納德邦哥印拜陀附近的一個空軍基地。

    印度空軍2010年又增訂了20架“光輝”戰機,用於將在該國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杜蒂戈林附近組建第二個中隊。空軍在本10年中還將在該邦建設一個新基地。

    印度國防部2013年4月責成航空發展局、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暫停第5代中型殲擊機AMCA研製專案的所有工作,以便集中精力落實LCA“敏捷”輕型戰鬥機研製專案。

    印度空軍原本希望所有必要程式能在2013年年中之前完成,在2015年前列裝首支LCA中隊。但是在隨後的測試中,又發現了LCA存在的大約100項缺陷,其中包括機載雷達工作可靠性問題。預計印度空軍將在整合所有機載武器和裝置,形成全面戰鬥力之後,才能正式裝備LCA Mk.1型殲擊機。

    印度空軍已經下發訂單,準備採購兩個中隊編制數量的LCA Mk.1殲擊機,總共40架,配備通用電氣公司推力80千牛的F404發動機,計劃於2016-2017年交付部隊使用。之後計劃再採購4箇中隊編制數量的LCA Mk.2型殲擊機,總共80架,配備推力90千牛的F414發動機。預計第一個LCA大隊將部署在泰米爾納德邦。LCA雙座版教練戰鬥機計劃裝備數量為14架。

    印度政府總審計長(CAG)2015年5月8日宣佈,印度自主設計的光輝(Tejas)Mk I輕型戰鬥機(LCA)作戰能力不足未能驗收。其可能在前端發射炮彈時傷及駕駛人員。 在提交給印度議會的63頁報告中,總審計長夏爾馬透露光輝Mk 1型戰鬥機未能滿足空軍參謀部眾多方面的要求[2]。[1]

    技術特點

    先進戰機仍是“半成品”

    “光輝”戰鬥機交付部隊後,一些印度媒體一度將其盛讚為“印度航空工業的里程碑”。來自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多位科學家甚至信誓旦旦地展望稱,印度有能力將“光輝”發展成“具備隱形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

    對於印度科學家們的樂觀,有印度媒體指出,當初在研發“光輝”時,有關方面本將其定位為第四代戰鬥機;但到投產時,它僅僅可以算作是一款三代或是三代半戰鬥機。更令人無奈的是,裝備美製引擎的“光輝”Mark-II型要等到2014年12月才能首飛,投入生產則要等到2016年。

    媒體反思國防工業弊端

    印度國內不少人指出,“光輝”戰鬥機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都源於印度國防工業體系的落後。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前負責人、曾擔任國防部長技術顧問的阿塔就曾坦言,“我們這樣的國家連汽車發動機都造不出來,現在卻試圖研發戰鬥機發動機!”言下盡顯對前景的悲觀。

    據悉,“光輝”有40%的部件依靠進口,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發動機,因為印度自行開發“卡弗裡”型發動機的努力已經失敗。此外,在1993年立項時,印度本打算實現戰鬥機航電系統的100%中國產化,但是直到現在中國產比率才僅僅達到60%。

    顯然,印度國內已經認識到國防工業整體落後的弊端。薄弱的航空工業基礎使印度只能專注於“光輝”一個專案,一旦某個子系統的研發進度拖延,整個專案就不得不叫停或只能靠引進外國裝備救急。這樣做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更嚴重的是,印度將大量精力集中於20多年前的老舊設計上,忽視了戰鬥機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

    印度《新聞與分析日報》就在報道中毫不客氣地指出,“諷刺的是,當印度還在為研發中國產的‘光輝’戰鬥機而奮鬥的時候,只有很少幾個人意識到,中國已經研發出隱形的殲20和殲31戰鬥機,而印度的同類產品還處於襁褓中。”文章最後提醒道,如果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防工業,印度必須轉變觀念。

    效能資料

    乘員:2人

    長度:13.20米

    翼展:8.20米

    高度:4.40米

    機翼面積:37.5平方米

    展弦比:1.8

    主輪距:2.20米

    前後輪距:4.34米

    空重:6,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8,500千克

    發動機加力推力:8.05噸X1

    最大飛行速度:1.6馬赫

    實用升限:15240米

    翼載荷:221.4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95

    限制過載:+9/-3.5g

    武器系統:七個外掛點,可發射空空、空地、空艦導彈、無制導火箭、反坦克炸彈、常規炸彈等,還可外掛電子戰吊艙和偵察吊艙、副油箱。[2]內建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20發。[4]

    服役事件

    印度本土自行研製的“敏捷”輕型戰鬥機(LCA),在2007年進行的海平面飛行測試中遭遇一連串失敗,引起了各界對於飛機推力系統的質疑。如果相關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印度1983年即開始實施的第四代戰鬥機專案計劃將可能進一步被迫推遲。

    “敏捷”輕型戰鬥機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而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鬥攻擊機,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近距支援,也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效能戰鬥機。LCA戰鬥機專案計劃於1983年開始實施,期間原定研發計劃因各種因素至少3次被延遲,最終直至2001年才進行首次試飛。印度空軍提出LCA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輕型戰鬥機。

    LCA戰鬥機的兩架原型機(PV-2、PV-3)共在泰米爾納德邦阿拉科納姆市(Arakkonam)的拉賈利海軍基地(INSRajali)實施了24次海平面飛行測試。LCA戰鬥機此前進行的試飛工作都是在班加羅爾市進行的。阿拉科納姆市的環境條件與班加羅爾市截然不同,班加羅爾市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約3018英尺海拔高度。阿拉科納姆市位於班加羅爾市以東大約215公里,拉賈利海軍基地擁有一條規格較高的跑道,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約80米海拔高度,且與具可比性的同類跑道相比,它是最長的。在阿拉科納姆市進行的飛行測試旨在利用其接近海平面的、炎熱而又潮溼的獨特氣候環境,評估LCA戰鬥機各項系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的作戰效能和可靠性,並對LCA戰鬥機的低空飛行能力進行測試。

    然而,海平面飛行測試結果顯示,LCA戰鬥機無法達到一些關鍵飛行效能指標,尤其表現在最大飛行速度以及起飛等方面。據悉,LCA戰鬥機無法在海平面飛行中加速到設計最大飛行速度1.05馬赫,儘管它曾經在更高飛行高度的測試中達到1.6馬赫的飛行速度。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LCA戰鬥機安裝的推力裝置功率不夠造成的。負責LCA戰鬥機專案計劃的工程師們則表示,為了達到指標飛行速度,將必須對進氣口等系統進行一系列改進,或者安裝新型發動機。但是不管採取何種辦法,都將耗費大量時間。

    在研製人員找到有效解決方法之前,印度軍方將不可能批准LCA戰鬥機進入最終作戰部署。LCA戰鬥機的終端使用者——印度空軍曾於2006年訂購20架戰機,但是他們顯然不會同意引進動力不足的戰機。據悉,LCA戰鬥機使用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設計生產的F404型發動機,靜態推力可以達到80.5千牛。但是飛機推力取決於大量其它因素,包括髮動機與機身的結合情況、進氣口的空氣攝入量、航空動力學、發動機罩、機翼等等都可能削弱飛機的實際推力。專家們透露,LCA“敏捷”輕型戰鬥機正是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進氣口的設計以及發動機與機身的融合造成了飛機推力損耗。

    對於有訊息說,LCA戰鬥機專案的低速生產階段以及印度空軍已經定購的20架戰機,有可能改裝經過特殊改進的GE404IN20型發動機,專家們則予以了否定。他們表示,儘管GE404IN20型發動機具有壽命更長等顯著優點,但是在海平面飛行時可能也無法產生足夠的推力。專家指出,未來可能需要測試功率更加強大的發動機,如GE414型發動機(F-18E/F戰鬥機即裝備該型發動機)等。

    印度軍方已經指示印度航空發展局(ADA)儘快找到LCA戰鬥機飛機推力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LCA戰鬥機已經進行了725次飛行測試,原計劃於2010年年底獲得初始作戰能力(IOC),並於2011年至2012年獲得全面作戰能力(FOC)。印度航空發展局此前計劃對LCA戰鬥機進行裝備副油箱和武器掛架測試,並將進行導彈發射等一系列試驗。

  • 4 # 聖劍17

    印度這個古老文明的古國多麼需要工業製造啊!如今依然是大篷車帶著美麗的圖案故事行走在印度的土地上。主動和世界接軌應當體現於那些方面,怎樣加強自己文化的建設依然問題比較嚴重。傢伙印度也在自立更生,可是國家物質能力有限,或者被條件束縛著。

    光輝戰機是一例,印度的航空母艦也是一例。。甚至印度也有核潛艇,可是都是外來的基因無法印度化。印度為此思考了!一架飛機制造是綜合國力表示,印度的如果自己能製造中國產化率也不會超過50吧!工業的原材料是需要國家關注開發的!印度沒有大連鋼鐵,印度沒有基礎工業!吸引外資同時是搞活資本流動。其實印度自己不缺錢,可是計劃前沒有!節約的政府沒有節約高效的實質!

  • 5 # 試探人間道

    “光輝”還有翻盤的機會嗎?我的結論是“有”,也“沒有”!我為什麼會得出這樣前後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因為這個所謂的“翻盤”到底是指什麼,題主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如果這個“翻盤”是指LCA能不能在印度空軍佔據一席之地,那這個結論是肯定的;如果“翻盤”是指LCA能不能像它“同輩”的殲10那樣成為空軍的中堅力量,那我的結論是否定的(各位“大俠”好走不送,不要繼續往下看!!再有坐而論道的一律懟回去,論撕逼LZ我還沒服過誰!別怪我事先沒有提醒各位“大俠”)。

    結論說完,下面來說說我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

    光輝––印度式大躍進

    1979年12月27日,蘇軍入侵阿富汗。為了防範蘇軍南下,美國決定大幅度援助巴基斯坦。經過兩年反覆談判,1981年12月,美巴兩國簽署“和平之門”計劃。美國向巴基斯坦提供28架F-16A和12架F-16B。這批戰機為當時最新的F-16第15批次標準,加大了平顯,安裝可靠性更好的F100-PW-200/E發動機,裝備的AN/APG-66型機載雷達空戰狀態下能邊跟蹤邊掃描,可掛載AIM-9P4“響尾蛇”格鬥導彈。1982年10月首批F-16交付,1987年全部40架交付完畢,裝備了巴空軍第9、11、14中隊。F-16的到來對印度空軍構成壓倒性優勢,印度高層策劃著自行研製一款先進戰鬥機來對付它,這就是“LCA”專案計劃的由來,後由前總理瓦傑帕伊親自定名為“光輝”(Tejas)。那麼以印度的航空工業水準,有能力研發這樣一款先進戰機嗎? 蘇聯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空軍F16

    20世紀50年代末,印度曾經自行研製過“暴風之神”戰鬥機。計劃書上,“暴風之神”是一種既能高空截擊又能低空攻擊的全天候先進多用途戰鬥機,既能改成高階教練機,又能作為艦載機使用。它不開加力就能超音速飛行,能達到2倍音速,升限18290米,作戰半徑805千米。當然,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印度航空史上並未出現這樣的神器。趕超美蘇的洋躍進計劃失敗了,最後勉強服役的“暴風之神”是一個多次降低標準的殘疾版。 20世紀80年代,印度經濟得到了比較穩定的發展,GDP增長速度“高達”4~5%,印度人民的信心又得到了增強,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署於1980年宣佈策劃自行研製一款先進的輕型戰鬥機,效能全面壓倒F-16。當然,此時的新戰鬥機計劃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暴風之神”

    時間到了1983年,印度政府式批准了“Light Combat Aircarft(輕型戰鬥機)”計劃,專案正式啟動。1984年,成立專案協調單位——航空發展局(ADA)。1985年,印度空軍宣佈準備採購一種輕型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用來替代米格-21戰鬥機和“無敵”戰機(英國“蚊蚋”印度版)。對新戰鬥機的大致要求是:高速、高加速性、高機動性、高效能航電、高尖端武器、高分散配屬、短距起降、低價、容易維護……總之就是趕超美英衝擊人類科技的巔峰作品,能夠滿足2000~2020年的作戰需要。 “無敵”戰機印度MIG-21

    氣動佈局––七拼八湊

    和“暴風之神”引進德國設計團隊不同,印度人要求LCA的研製工作由本土團隊親自操刀。航空發展局牽頭,全國動員大拼湊: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負責總體設計、總裝、系統整合與除錯(斯坦航空的赫赫威名大家都該知道了吧),國防材料研究室研製發動機用超合金,國家物理試驗室研製碳纖維,國家航空試驗室作疲勞試驗,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作靜力試驗,印度技術學院研究複合材料結構,等等。總之,一切要求自行研製,要求中國產化。 斯坦航空LCA生產線

    HAL開展工作4年以後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總體設計、系統整合等方面的積累。於是到了1987年,只好找達索公司來當顧問。達索公司對三角翼情有獨鍾,於是LCA理所當然的長了一副無尾三角翼的面孔。三角翼主要優點是設計製造簡單、高速效能好、機翼內空間充足(可以容納較多燃油,有利於收置起落架);缺點是展弦比小,亞聲速飛行時的升阻比低,故亞聲速巡航特性不好。三角翼誘導阻力大,使飛機穩定盤旋能力不足。 三角翼飛機適合高空高速截擊,不適合空中格鬥和對地攻擊,尤其不適合上航空母艦,偏偏LCA定位是以空中格鬥為主、兼顧對地對艦攻擊,同時研製艦載型。無尾三角翼飛機在起降狀態時,升降副翼要上翹來保持機體平衡,這樣機翼產生的升力係數就非常有限,從而導致飛機的起飛、降落滑跑距離大大增加。(不作詳述,有興趣自行檢視《航空學報》 2012年11期 《三角翼無尾佈局全動翼尖的操縱效能研究》 於衝 王旭 陳鵬 蘇新兵 )對三角翼情有獨鍾的法國達索,圖為Phantom2000-5

    鴨翼或者有尾三角翼可以較好彌補三角翼的缺陷,達索公司甚至還考慮過新增大邊條來改善無尾三角翼的缺陷,可能是達索公司對大邊條的經驗積累有限,或者是因為印度方面有特殊的偏好,LCA最後採用是新增前緣襟翼的無尾雙三角翼翼型,展弦比令人吃驚的小到1.79。這在現代戰鬥機中展弦比倒數第一:F-16是3.2、F-15是3、F-18是3.52、Su-27是3.5、MIG-29是3.5、颱風是2.4。就是達索公司自己的Phantom系列,展弦比都沒有這麼小:PhantomⅢE是1.94、PhantomⅣ是1.80、Phantom2000是2.03、PhantomF-1是2.8,都比LCA強。展弦比對飛機的機動性影響很大。 機翼平面形狀及其幾何引數

    展弦比增大時,機翼的誘導阻力下降,可以提高飛機的機動性並增加亞音速航程;但增加波阻,降低飛機的超音速飛行效能。亞音速飛機一般選用大展弦比機翼,超音速戰鬥機一般選擇較小展弦機翼,同時是為了兼顧低空和亞音速效能,展弦比一般也限制在2.0~4.0之間。1.79的展弦比,分明是為了高空高速的需要。若說LCA追求高速,它偏偏又選擇了適合亞音速的固定式進氣口。固定式進氣口有構造簡單、能減輕結構重量的優點。缺點是在超音速飛行時,這種進氣口外匯產生直激波,阻力大增,進氣量不足,發動機推力下降。

    LCA最初的設計最大速度為1.9馬赫。後來眼看達不到了,於是有印度專家稱:當代空戰多發生在高亞音速狀態下,LCA追求亞音速格鬥效能,不追求高速,降低設計最大飛行速度到1.6馬赫。這樣的的結果就是LCA既飛不快,也不能飛得太慢,否則會失速。原型機在測試時只飛出了M1.4,1.4馬赫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比MIG-19(中國仿製型號為殲6)的M1.36快一點 MIG19

    複合材料––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LCA設計之初,超前地大規模採用了複合材料,設計要求複合材料使用率達30%,後來又稱達到45%,其機翼、機身蒙皮、進氣口以及升降副翼、方向舵、減速板等主要採用複合材料,機身表面更是90%的面積都是複合材料。然而什麼都有個度,複合材料並不是越多越好的。 LCA的複合材料用量

    一直以來,眾多“大俠”以“中國戰機複合材料比例不足10%”來抨擊中國航空工業,然而這卻只是文字遊戲,不懂裝懂!!複合材料具有相同重量下強度高,遭到外力突然打擊時不會像金屬那樣發生脆裂折斷,抗打擊性更好,用於機體設計能夠有效減重、降低雷達回波、提高隱身效能等諸多優點波音787鋪設複合結構機身,圖中黑色束狀物就是由預浸過樹脂的碳纖維所組成

    然而現時複合材料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耐衝擊、易變形,對環境更敏感(比如日照,酸鹼度,溫度溼度),長期使用會發生效能上的大幅銳減,且人類對複合材料的疲勞規律瞭解不多,探傷檢測難度高,還難以預知,需要時常檢測維護,使用成本高昂等諸多缺點。F111戰機撞鳥以後,複合材料雷達罩結構徹底崩潰

    基於以上特點,即使是被眾多“大俠”頂禮膜拜先進到不可戰勝的“天頂星科技”F22複合材料使用比例也不過24%,且只是用在機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機身蒙皮等部分,主承力結構以及重要承力部件仍然使用鋁合金與鈦合金材料。 F22機身表面複合材料

    具體到中國,舉兩個例子:殲11b 機的機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進氣道等四個主要部件全部換用了複合材料,使用量高達555公斤,佔飛機結構總重量的9%,減重效率達到17%(結構重量6167kg,減重94.4kg)

    殲八複合材料驗證機達到25%,2003年,章怡寧(不是打乒乓球的那個)主持的復臺材料中的機身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準全尺寸翼身組合體地面強度驗證,使複合材料在飛機上的用量儲備達到25%,減重效率達到25%. (《複合材料飛機結構設計》航空工業出版社 (2002年1月1日)出版,作者楊乃賓、章怡寧。)

    咳!有些跑題了,回到印度。LCA大規模應用了複合材料以後,居然還嚴重超重了:設計淨重5500千克,實際淨重大約是6900千克。超重的原因很可能是印度缺乏經驗,機體結構設計不夠簡潔。就這麼超重的結果,實際過載只能達到5.5G(設計值9G,後來降低到8G),明顯強度不足。5.5G是一個什麼概念?優秀飛行員瞬時過載能夠達約8~9G,如果有一個飛行員猛烈做了一個高G機動,那麼LCA就會斷成兩截! 組裝中的頭兩架LCA原型機TD-1/2

    還有一點,“光輝”機體太小,隨著戰鬥機向多工發展,各種系統尤其是電子系統日趨複雜;機體太小,載重太少的話,未來改裝潛力會小很多。對於印度這樣的大國來講,輕型機意義不是很大。美國四代機裡面低檔的F35,其實和上一代的重型機F15A一樣重。中國曾經根據人民戰爭理論,開發過殲12,綽號“空中李向陽”,結果證明超小機體是邪路。 “空中李向陽”殲12,目前有兩架收藏於中國空軍航空博物館。

    任重道遠––“中國產”戰機的中國產化之路

    設計飛機必然遇到的配套發動機問題,印度原計劃為“光輝”配備自行研製的GTX-35VS“卡佛裡(Kaveri)”發動機。然而“卡佛裡”似乎也繼承了印度人一貫的“不緊不慢”的性格,計劃一拖再拖。按照計劃書,卡佛裡是一種超強的發動機,推力比F-404還大一些。最大加力推力81.0千牛,不開加力最大推力52.0千牛。發動機有3級低壓壓氣機和6級高壓壓氣機,二級渦輪,不算附件,其自重約1050千克(後來指標調整到1100千克),發動機推重比7.8左右。更妙的是卡佛裡能適應印度高溫酷暑,而國外發動機在印度夏季總是中暑。1986年,LCA專案都啟動3年了,印度燃氣渦輪研究中心(GTRE)才正式啟動卡佛裡計劃,又過3年後才全面開展研究工作,計劃投資 8970 萬美元,1997年就能交付使用。結果核心機直到1995 年才點火運轉。原計劃1999年首次空中執行,2000年首次裝上LCA試飛,實際情況是到2004年才在俄羅斯上高空臺試驗,還失敗了(上高空臺之前,印度新聞說馬上要成功啦)。

    2010年11月4日,卡佛裡在俄羅斯上高空試驗檯試驗終於宣佈初次獲得成功,於是GTRE聲稱2011~2012年就能裝上LCA。印度多次宣稱卡佛裡即將研製成功,然而這一晃兒30多年過去了,印度雄心還長期在心胸外科門診掛號呢。印度審計長在2010~2011財年審計報告中指出:卡佛裡計花費3.8億美元,迄今未有實質性的進展;發動機1235千克,超重了。卡佛裡計劃還沒有結果,2006年印度開始和法國 SNECMA 合作,用M88-2發動機(陣風戰鬥機的心)的核心機為基礎,開展卡佛裡Ⅱ的研製工作。卡佛裡Ⅱ發動機指標高得驚人,既要超音速巡航,又要向量推力,還是全數字化控制,計劃於2025年裝機使用。 伊爾76運輸機掛“卡佛裡”發動機進行試驗

    既然遠水解不了近渴,那就只能另尋出路了!好在印度一直是西方世界的“寵兒”,國際軍火市場的香餑餑,有著足夠寬鬆優越的外部環境。於是1986 年HAL(印度斯坦航空)和美國GE(通用電氣公司)簽約,用 F404發動機來裝備技術驗證機(TD)和原型機(PV)來應急,而這麼一“應急”就應到了現在。自2001年1月4日作為技術驗證機而進行首飛以來,印度航空發展局和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多年來進行了1500次試飛,有11架飛機參與,其中包括5架原型機。2001年1月4日,LCA TD-1在拉吉夫·考寺約爾中校的駕駛下首飛,距該機下線已經過去了5年多!LCA被當時的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正式命名為“光輝”(Tejas)。

    在技術研發工作的一再延遲中,LCA終於開始試飛。TD-2在2002年6月加入試飛,PV-1在2003年11月加入。現在已經沒人提LCA要在1994年服役的事了,即使與修改過的時間表相比,整個專案也已經落後計劃超過五年。ADA急切要求修改第二階段FSED規劃,試圖挽回局面。TD-1/2和PV-1三架飛機的合影

    在ADA做出一系列令人費解的決定後,一個“臨時”第二階段FSED在第一階段FSED後期展開,開始設計剩餘3架PV飛機,其中PV-5是雙座教練型。第一架LCA 雙座原型機PV-5

    2001年11月,各方終於對最終的第二階段FSED規劃達成一致,規定最後一架PV機應該在2004年10月升空,LCA應該在2005年年底獲得IOC。此外,第一階段所有未完成的測試和發展工作都統統被移進第二階段,其中包括了額外的試飛工作,因為到2004年3月TD-1和TD-2僅完成約125小時試飛,而不是當初規定的210小時。

    第二階段FSED規定HAL要實現年產8架“光輝”的能力,在LCA獲得IOC後,在2006-2008年間為印度空軍提供首批8架限制量產(LSP)飛機(類似低速率初始生產概念)。LSP飛機要在2008年中期之前獲得全面作戰能力(FOC),隨後HAL開始全速生產“光輝”。上述期限沒有一個能夠實現,2009年12月,一個審查委員決定把“光輝”戰鬥機的IOC日期推遲到2010年12月,FOC日期推遲到2012年12月。

    LCA的座艙佈局,典型的一平三下

    同時,由於技術發展和驗證工作甚至落後於重新調整過的計劃,第二階段FSED也陷入了泥潭。其結果是,PV飛機在升空時安裝的子系統少於原計劃,這大大影響了試飛進度。最終,ADA把原定交付印度空軍的8架LSP飛機列入試飛機隊作為原型機使用。為了表示對專案的支援,印度空軍在2005年訂購了首批20架IOC標準的LCA,什麼時候準備好就什麼時候交付。LCA生產線

    但不幸的是悲劇仍在繼續。印度自研雷達從來沒有達到期望中的表現,於是在2006年10月被替換成以色列埃爾塔公司的EL/M-2032雷達。“卡佛裡”發動機也同樣無法達到效能和重量指標,最終被美國通用電氣的F404-IN20取代。LCA專案研發攻關重點中雄心勃勃的雷達和發動機研究就這樣壽終正寢了。2009年3月,印度人請來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現在的空客)擔任試飛顧問,試圖把專案拉回正軌,但2015年的印度政府審計報告指出,由於ADA一方設定的一系列障礙,許多歐洲人提出的建議無法執行。

    以色列埃爾塔公司的EL/M-2032雷達,裝備“光輝”mk1,mk2將換裝EL/M-2052相控陣雷達,當然還是以色列產品

    再來看原型機,PV-4沒有完工,後來被改成PV-6雙座機,導致單座原型機的數量減少了一架。PV-6在2014年11月才首飛,比PV-5晚了5年,甚至晚於7架LSP飛機!再來看LSP飛機,LSP-6沒有問世,未經證實的報告說該機的機體被用來製造第一架批生產型飛機——SP-1。

    姍姍來遲的PV-6

    2011年1月,錯過推遲後的IOC截止日期後的一個月,印度國防部終於授予LCA初始“准許服役證書”,允許印度空軍的普通飛行員而不是試飛員駕駛該機,初步認可LCA具有IOC資格。隨後試飛專案繼續進行,最後兩架LSP飛機一直留在ADA並接受了細微作修改,如LSP-7的輔助動力裝置(APU)進氣口外形經過了修改。LSP-7的輔助動力裝置(APU)進氣口外形經過了修改LSP-5和LSP-8(背景),注意兩架飛機APU進氣口外形的不同

    當然這其中也並非全無亮點

    2013年7月,LCA的LSP-7號機在古吉拉特邦的賈姆納伽試飛中進行發射紅外製導的R-73近程空空導彈(射程20公里)和重力炸彈投擲試驗。圖片最右側的那個黑色物體是以色列製造的利特寧(Litening)瞄準吊艙

    2013年12月20日印度在班加羅爾舉行正式儀式,慶祝LCA“敏捷”(意譯“光輝”)中國產輕型戰鬥機形成初始戰鬥力,初步達到戰鬥使用準備狀態。 當時的印度國防部長A. K.安東尼向當時的印度空軍參謀長N.A.K.布朗空軍元帥遞交了正式的“光輝”戰鬥機“准許服役證書”,這個里程碑被印度人當成第二次IOC(IOC-2)來慶祝。在慶祝儀式上印度官員表示該機只需大約15個月就能實現全面作戰能力(FOC),顯然這又是一次良好的祝願,直到2016年3月該機仍未達到FOC。

    LCA的IOC-2慶祝儀式

    要實現FOC,LCA還要解決許多問題,下面是該機在宣佈IOC時列出的一份不完全問題清單:

    ·飛行包線要擴充套件到-3.5/+8g和24°角攻角(當時是-2/+6g和22°)

    ·增加空中加油能力(安裝科巴姆公司的固定探管)

    ·發射超視距空空導彈(拉斐爾公司的“德比”導彈)

    ·整合GSH-23 23毫米機炮

    ·掛載副油箱的超音速飛行試驗

    ·安裝科巴姆公司的新天線罩以提高雷達效能

    ·改進機輪剎車冷卻系統·其他武器試驗,包括空地精確制導彈藥

    很明顯,當前“光輝”戰鬥機的某些發展目標已經無法得到滿足(如內部干擾機),於是從FOC要求中被完全刪除。LSP飛機的空重超出印度空軍規定值1.3-1.4噸之間,所以FOC要求也去掉了重量目標。不管怎樣,HAL在IOC-II到手後就可以開始批次生產“光輝”了,當時預計量產型可以在2014年開始交付。

    第一架生產型LCA(SP-1,序列號LA-5001)在2014年9月30日首飛

    然而,在一個月後舉行的印度航展上,空軍參謀長奧雅·納拉哈空軍元帥透露SP-1並不是真正量產型。他說SP-2、SP-3也不符合生產型標準,每架飛機都需要進行細微改動才能符合標準。他說這種情況會耽誤印度空軍組建第一個LCA中隊——蘇盧爾的第45“飛刀手”中隊,因為中隊至少需要裝備4架完全相同的飛機。

    2016年7月1日,首批兩架LCATejasMk1量產型LA-5001和LA-5002,終於被交付給了印度空軍第45“FlyingDaggers”中隊。自專案上馬33年,首飛後15年後,印度空軍終於等到了這份遲來了30多年的禮物。

    這時的“光輝”MKⅠ依然是由通用動力F404-GE-IN20來提供動力【F404-GE-IN20發動機是F404-GE-402(用於出口瑞士、科威特的F/A-18,以及自用的F/A-18C/D)的改型,修改是針對LCA的單發特點,採用餘度設計和先進的FADEC(全權數位電子控制系統),原型機使用的是F404-GE-F2J3】,F404-GE-IN20還用於正在印度航空發展局研製的LCA海軍型NP1和NP2的飛行試驗。GE F404渦扇發動機瑞士F18

    F404的確是一型相當不錯的中等推力航空發動機,裝備了F404系列航發的F/A-18“大黃蜂”也證明了這一點。F404是很好,但並不是完美無缺,其推力在80-85KN,F404的單位流量推力明明更大,但是選裝F404的戰鬥機就是沒一個高速效能出眾的。高速效能最好的瑞典“鷹獅”,反而是使用了擴大流量版本。瑞典JAS 39“鷹獅”(瑞典語:JAS 39 Gripen,英文:JAS 39 Griffin 或 Gryphon,又譯作“獅鷲”)F404-IN20的效能指標

    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F404的流量推力雖然大,但是隨著高度變化衰減更快。而一般的高速,都是要在高空才能飛出來的……F404的載機航程也普遍略低。f404的高流量推力在巡航中無法體現,反而因為遠離最佳工況使得油耗更大,而輕型戰機油量本來就捉襟見肘。F404-GE-IN20提供80-85千牛的有限推力,制約了其大攻角飛行效能和載彈量,也使得其無法滿足印度空軍的要求。

    第一個光輝Mk1中隊將在班加羅爾附近的泰米爾納德邦的Sulur駐紮。然而,印度空軍曾表示,只有大幅升級光輝MkⅡ才能滿足其使用效能需求。 MkⅡ將換用F414並且改用更先進的以色列相控陣雷達(通用電氣在F404基礎上開發了F412-GE-400無後燃器型渦扇發動機,用於裝備A-12復仇者II。A-12專案取消後,最終將其發展成為F/A-18E/F“超級大黃蜂”使用的F414)。F414系列的最新改型F414-EPE推力已經提高到120KN,推重比超過10,當然這是在換了新的核心機、風扇、壓氣機等重要部件才實現的,而核心機的效能也就決定了一款航發的基本效能,當然這是在付出了壽命降低的代價之後才達到的,而且沒有裝機物件;具體到印度,則是F414-GE-INS6,是GE為LCA量身定製的,它的效能基本和F414-GE-400相當,加力推力9780daN,推重比9.1,涵道比0.4GE F414渦扇發動機以色列埃爾塔公司EL/M-2052相控陣雷達,將用於“光輝”mk2F/A-18E/F“超級大黃蜂”

    當然,MK2毫不令人意外的,推遲了!!2015年,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在LCA“光輝”MK2型戰鬥機的改進中遇到了問題,將推遲該型戰機的首飛和量產計劃。HAL向印度空軍提供的官方訊息稱:“印度空軍應當接受比現有的“光輝”MK1有所改進的LCA“光輝”MK1A改型,而不是去等待設計效能更好的LCA MK2型。”這也算是一大奇觀了,一貫都是軍隊給廠商提意見、提要求,到了三哥這裡,就完全反轉過來了!!“光輝”mk2

    說到這裡,恐怕有人要說我“五十步笑百步”了。誠然,“心臟病”已經是中國的老大難問題了,各路“大俠”也就此無數次論戰、交鋒,我也不想多說什麼!只想說一句,如今WS-10A、B已經可堪大用,裝備“太行”的殲11D、殲15、殲16、殲10B/C已經批次服役。“峨眉”也是好訊息一個接一個,WS15是中國首次遵循“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先進部件-核心機-驗證機-型號研製”這一發展模式所開展的渦扇發動機研製工作。而現代航空發動機,無論是較老的渦輪噴氣發動機,還是較新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是屬於燃氣渦輪發動機。而燃氣渦輪發動機的核心機,其實就是指燃氣發生器,包括高壓壓氣機、燃燒室和高壓渦輪幾大部分。這是發動機中最核心的部分,發動機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就由核心機的效能所決定,而且發動機研發最難的部分也正在這裡。如果有了優秀的核心機,很容易研製出先進的發動機,並且衍生出許多用途不同的型號。所以,一國航空業的水平要看發動機,而發動機的水平要看核心機。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通用動力公司搞了F110核心機,然後就在它的基礎上搞出了F110-GE-400,用到F14B/D戰鬥機上;然後是F110-GE-129發動機,用到F16C/D和F15E戰鬥機上;然後是F118-GE-100,用到B2A戰略轟炸機上;然後是CFM56-2-B1,用到KC135R加油機上;然後是CFM56-3-B1,裝到波音737上;再然後是CFM56-5-B1,賣給空客裝在A320和A319上。您要再往前推,還會發現F110也是源於一種叫GE9的核心機,從這個主幹上衍生出來的發動機那就太多了,甚至包括全世界最成功的艦用動力LM2500也是源自這種核心機(“航改燃”)!一種核心機幾乎可以把各種軍用和民用航空發動機都包了,甚至軍艦都包了。“峨眉”核心機的成功,將一舉解決困擾中國海空軍多年的“心臟病”問題!!!而印度恐怕連影子都還看不到吧!核心機,為縮短新機研製週期、提高可靠性或發展各種型別的燃氣渦輪發動機而研製的由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組成的發動機核心部件。核心機家族化、系列化

    2014年11月18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DRDO )已經決定結束卡佛裡發動機(GTX-35VS)計劃,標誌著結束了中國產戰鬥機裝備中國產發動機的夢想。該專案迄今耗資2106億盧比,至目前為止只在IL-76飛行試驗檯試飛了73個小時。未來印度LCA(Tejas光輝)戰鬥機MK1型將採用GE-404發動機,LCA MK-II型採用GE-414。而“卡佛裡”發動機將會被用到民用燃氣渦輪機的研究上。這正式宣佈進行了28年的“卡佛裡”發動機最終下馬的命運。裝備“卡佛裡”進行測試的俄羅斯伊爾76印度媒體報道“發佛裡”發動機已經放棄的頁面截圖

    印度人聲稱“光輝”中國產化率,按部件中國產化數量比例計算,為75.5%,按部件價值計算,則為59.7%。LCA光輝戰鬥機系統級別總共344個LRU(現場可更換單元)中,印度本地生產了總共210個LRU,其餘134個LRU是從外國公司進口的。 但是這個說法受到了不少的質疑!!除了發動機,雷達來自以色列埃爾塔、救生彈射座椅來自俄羅斯、航電、飛控、資料匯流排、電子吊艙以及配套武器等重要部件與子系統,甚至機頭雷達罩也是來自於“國際合作”;即使印度引以為傲的複合材料,碳纖維來自日本東麗,粘結劑是杜邦,當然杜邦在印度有廠,是不是生產粘結劑的廠就不清楚了。 引進技術本來就是好事,然而引進完了,“中國產化”完了,實際還在別人手裡,那麼所謂的引進還有什麼意義?LCA LSP-7試射以色列“德比”超視距導彈以色列德比”、“怪蛇”都在LCA的彈藥清單中英國科巴姆公司為LCA研製的新型雷達罩

    “光輝”機隊在2015年的因起落架問題而導致的長時間停飛又給專案增加了另一個不確定性因素。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訊息人士透露,前往巴林薩基爾空軍基地參加航展的“光輝”戰鬥機僅僅對該問題進行了一個“臨時解決方案”的修補。2016年巴林航展上的“光輝”

    朝令夕改––數不清的“LCA”計劃

    LCA設計之初,計劃於1988年完成初步設計,1990年凍結基本設計,1991年生產出第一架技術驗證機,1996年服役。實際上到1995年11月17日第一架技術驗證機才亮相,1996年才在F-16D VISTA變穩機上完成飛控軟體試驗。LCA首飛原定於1996年7月,最終於2001年1月4日首飛。按照原計劃,在一、二號技術驗證機飛起來後,印度將組裝3架單座原型機,1架雙座原型機和1架海軍型原型機,全部採用中國產“卡佛裡”發動機。1998年8月國防部科研顧問APJ Abdul Kalam在班加羅爾宣佈:LCA將在2003年進入印度空軍服役。印度空軍司令在2006年2月的印度航展上表示準備訂購20架。 LCA艦載型在多次計劃下線以後,終於在2010年7月6日下線,之後就是計劃當年底首飛。LCA艦載型在陸基型超重的基礎上又加重了500千克,且沒有任何提高起降能力的改進,未來試飛結果不容樂觀。不管怎麼計劃,LCA都是“將服役”,現狀卻是總不服役。超重、速度太慢、起降距離過長、推重比太小等問題還困擾著LCA。HAL把主要矛盾歸咎於F404發動機不給力,於是2009年推出新計劃:LCA要換F-18E/F超級大黃蜂的F414發動機或者EF2000颱風的EJ200;還要上推力向量技術。新型號就叫做LCA MKⅡ。2010年11月,印度有官員表示LCA MKⅡ將於2011年首飛。同年12月,印度又有官員改口表示LCA MKⅡ將於2014年首飛,兩年後進行全速生產。“光輝”艦載型N-LCA NP-1原型機在2012年4月27日首飛艦載型的前緣渦流控制器(LEVCON)是個非常有趣的設計

    戰鬥機研製是非常複雜的工程,全世界能夠自行研製戰鬥機的國家寥寥可數。印度在沒有預研積累,沒有大規模工業化基礎的前提下要自行研製一款“全世界最先進”的輕型戰鬥機,難度相當大。LCA的很多指標都是就是讓達索公司來完成,都是勉為其難,更不要說工業基礎薄弱的印度了。從最基本氣動外形來看,長著截擊機外形的LCA要充當現代近距格鬥戰鬥機,在當前人類科技條件下完全沒有成功可能。不改氣動外形的LCA專案必然要失敗。如果大改氣動外形,那就等於推倒重做,也是變相宣佈LCA專案失敗了。偏偏LCA又是印度民族的“光輝戰機”,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於是HAL宣佈LCA升級到MKⅡ改用F414發動機,增加推力,上推力向量技術。當然,截擊機的氣動外形就註定LCA MKⅡ不過是從一條走到盡頭的死衚衕轉入另一條更長的死衚衕。另外,印度還宣佈了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會不斷聽到LCA專案“將”要成功的訊息。一切看起來似乎很順利,然而艦載原型機僅進行了4次飛行後就不得不停飛等待修改起落架設計

    毫無疑問,LCA並不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專案,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多種多樣,技術薄弱、效率低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還不是決定性的原因。決定性的原因是印度國內的政治鬥爭和官僚主義對專案的干擾,LCA技術指標的多次修改就是具體表現。“德里”、“加爾各答”、“維克蘭特”、“阿瓊”……各項重大軍事專案無一倖免

    進行滑躍起飛測試的N-LCA NP-2原型機

    目前的N-LCA原型機安裝的F404能夠提供大約85-88千牛的推力,只能讓飛機以基本防空掛載在20節迎頭甲板風的吹拂下滑躍起飛,也就是說只能掛兩枚近距空空導彈,沒有副油箱。印度海軍訊息來源指出,即使在這種最小掛載下,N-LCA的續航力也較低,滯空時間很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增推減重,除更換F414外,N-LCA的減重比岸基型更急迫。

    LCA專案是印度國防自主邁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這無疑是個十分明智的決定,我們曾經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現在看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印度這一步走的並不成功。儘管LCA可謂百病纏身,但毫無疑問,該機在印度的未來還是有保證的。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著重強調軍事裝備的本土化生產,並表示三軍要大力裝備中國產武器。在印度空軍等待第二架生產型“光輝”(SP-2)時,印度國防部就堅持命令空軍把FOC後的20架訂單增加到100架升級型LCA。這個決定是為了提升LCA在現代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做出的,因為經過了冗長不決的發展後,LCA的效能指標已經落後了。而且如同其他幾位的答案那樣,“光輝”到了現在已經不僅僅只是一款軍事裝備那麼簡單了,她已經成為了印度民族與精神的象徵,政治上絕對不容許“失敗”,所以“光輝”仍將在印度空軍獨特的“高中低搭配”的裝備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而且數量不會太少,樓主在這裡不妨做個不負責任的推測,不會少於5個戰鬥機中隊!!事實上“高中低搭配”正是為了“光輝”而生的),但是幾乎不可能成為中堅力量,更多的是做為一種精神象徵,如同“阿瓊”一樣

  • 6 # 科羅廖夫

    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正在審議印度軍方提出的一項國防武器採購案,計劃從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採購83架光輝LCA MK1A戰鬥機,合同總價值超過4800億盧比(摺合約72億美元)。這是印度政府為推動國貨國造戰略,減少對外武器裝備依賴的努力的一部分。

    印度空軍在2010年訂購了20架LCA MK1型戰機,經過多次拖延,計劃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交付完畢。此次訂購的83架光輝MK1A型戰機屬於進一步改進型,採購單價高達8600美元,這個價格差不多相當於中國向俄羅斯採購蘇-30戰鬥機的單價,中國將陸續接收共計24架蘇-35戰機,包括備用發動機在內的合同總價約為20億美元,單價摺合8300萬美元。也就是說,印度花一架具有超機動能力的第四代 雙發重型戰鬥機的價錢,買了一架效能一般的單發輕型戰鬥機。在2012年12月,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批准追加訂購組裝的42架蘇-30MKI戰鬥機,總價值也只不過16億美元,單價3800萬美元。

    按照計劃,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將首先向印度空軍交付83架光輝MK1A,作為完成MK2之前的過渡,與此前交付的20架光輝MK1組成一百架規模的機隊,用於替換目前大約108架已經極端落後的米格-21戰鬥機。印度空軍最看重的是準備繼續發展的光輝戰機的深度改進型——LCA MK2型戰機。這將是印度中國產光輝戰機的最厲害的升級版本。LCA MK2戰機計劃使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14-GE-INS5型發動機,2012年印度官方就批准向美國採購99臺該型發動機。預計LCA MK2戰機將於2021年至2025年投入生產。

    印度採購這83架光輝戰機高達8600萬美元的單價,主要原因是該機將安裝以色列生產的EL/M-2052 AESA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以色列EL/M-2052雷達是一種效能非常棒的機載相控陣雷達,因為體積較小,非常適合配用輕型戰鬥機。早在2010年,印度就開始跟以色列合作,準備將EL/M-2052安裝在光輝戰鬥機上,但當時該專案得到美國的阻撓,以色列無奈之下,在2011年宣告放棄該專案,直到2015年印度和以色列才又重啟光輝戰鬥機的相控陣雷達專案。

    圖片:以色列埃爾塔公司的EL/M-2052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

    圖片:中國南京14所的KLJ-7A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

    圖片:美國APG-83雷達,也就是為F-16V改裝所設計的低成本AESA雷達,運用了大量F-35的APG-81雷達的技術。

    很碰巧的是,以色列的這種EL/M-2052相控陣雷達還向中巴聯合研製的JF-17梟龍Block3 型戰機積極推銷過,但是由於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國際關係,巴基斯坦不可能直接採用以色列雷達,於是在東亞某國的耐威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目錄上,從2014年開始多出了一種跟以色列埃爾塔公司幾乎完全相同的先進相控陣雷達,預計這種雷達將與南京14所在本屆珠海航展上首次推出的KLJ-7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共同競爭梟龍Block3戰機的雷達專案。

    KLJ-7A型雷達是中電科南京14所研製的KLJ-7型雷達的全面升級改進型號,KLJ-7型雷達是中國裝備於梟龍戰鬥機上的一型脈衝多普勒雷達,與後者相比,KLJ-7A型雷達最大的變化,是將雷達天線由機械掃描的平板縫隙天線更換為電子掃描的相控陣天線,成為先進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考慮到KLJ-7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高達170公里的交戰距離,甚至能壓倒目前印度蘇-30MKI戰機上所使用的祖克N011M型無源相控陣雷達,與美國APG-83相控陣雷達的效能相當,還具有後發技術優勢和價格優勢,所以梟龍Block3戰機的雷達專案很可能會被南京14所獲得,這樣以色列人只好去忙活印度光輝戰鬥機的雷達了。

    目前印度光輝戰鬥機還完成了空中加油裝置的安裝,即將出廠試飛,這兩架戰機是光輝低速生產型的LSP-17和LSP-18號機,這套裝置是由英國公司提供的,這意味以往以短腿著稱的LCA光輝戰機將具有更多的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目前印度有6架伊爾78MKI大型加油機,可為印空軍蘇30MKI,Phantom2000、美洲虎等多個機型加油。

    LCA“光輝”戰鬥機,是印度自主研製的第三代輕型型戰鬥機,理論上的技術水平與中國殲10原型機相當,都有具有大推力發動機、高敏捷性、先進綜合航電、電傳操縱系統等第三代戰機的標誌性技術。

    光輝戰鬥機低速生產型從2010年開始執行,首批第4架LSP-4號機於2011年1月10日首飛。第二天中國毫不客氣的首飛了中國產第五代戰鬥機殲-20。印度用5年時間生產了大約18架光輝戰鬥機,而中國則做得不太好,在五年內僅僅生產了包括驗證機、原型機和量產型在內的16架殲-20,而且剛剛讓這架飛機成為世界上第三種正式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

    光輝戰鬥機低速生產型的第8架LSP-8號機於2013年初首飛,這一年中國開始大批交付殲-10B戰機,產量是每年兩個團,40餘架。在2015年5月,殲-10B的生產編號已經排到了143號。沒錯,這就是出現在今年珠海航展上的那種殲-10B,是殲-10A的重大改進型,採用全新的隱身設計、有源相控陣雷達,高階綜合航電,霹靂10和霹靂12B等第四代空空導彈,估計一架在空中就能吊打四架印度光輝戰機。目前中國已經大約生產了七個團的殲-10B,近170架。

    印度光輝戰鬥機在1983年正式上馬研製,比中國殲-10戰機的正式研製時間提前了一年。光輝戰機的首飛時間是2001年1月4日,而中國殲-10早在1998年3月23日首飛,2002年6月開始小批次生產,2004年正式裝備中國空軍。此時印度的光輝戰機還在黑暗中摸索... ...

    印度人民為之自豪的是,這架歷經33年坎坷曲折的先進戰機,目前的低速生產階段即將勝利完成,終於湊夠了一箇中隊,截止去年10月,印度已經生產到了LSP-18號機(低速生產型第18架),預計今年能夠完成全部20架低速生產型。印度空軍一個戰鬥機中隊大約擁有16架戰鬥機和2架戰鬥教練機。

    同樣是研製新型戰機,印度體現了大國工匠精神,嚴肅認真周到細緻,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在中國看來十年磨一劍已經是夠細緻入微了,印度硬是用三十年時間打造出來一型精品戰機,而且不盲目擴大生產,不像中國急匆匆的每年造近百架包括殲-10、殲11,殲-15、殲-16、殲-20等十幾個型號的戰鬥機。

    總體來說印度還做得不錯,沒讓中國超出太多,也就是一個代差。

  • 7 # 大畫嘻遊

    這飛機我們先不提各項效能指標,就說它的外形,有沒有感覺巨醜無比啊!現代科技產生的武器,外觀優不優美可以直接判斷出來它的戰鬥力,這是有事實根據的,就像一個人,能打的人,身體各項比例都是很協調的,這樣在做出動作時,也更流暢、更收放自如。對於武器發展史來說,從第一代飛機到現在的J20、F22,從水箱坦克,到現在的99、豹2等,那個不是越來越威武霸氣,那個不是外觀越來越好看。因此從這一點看光輝,就是個醜陋的雞肋。

  • 8 # 陶德中士

    印度陸軍的阿瓊主戰坦克被稱為“白象”,估計LCA也差不多了~~

    印度軍工業一直以來在國內軍迷中都是“搞笑”的典型,數十年來印度自行開發的先進武器,幾乎沒有聽說過哪種能順利完成研發的例子。上到戰機,坦克,導彈;下到士兵手中的槍械,幾乎最終都是以外購為主。即使自行裝備了也是在使用期間問題多多,最終讓軍方還是將有限的財力投入到對外採購的這個有前途的事業中~~~

    廢話不多說,直接主題。LCA光輝戰機,是印度於上世紀80年初開始的上馬上的一款先進輕型戰鬥機。當時的設想的用來替換米格-21機隊;按照計劃,印度空軍的米格-21二代戰機機隊在90年代就要開始陸續退役了。但是實際上誰也沒想這款戰機最終研發了33年之久,從最開始的先進戰機,到服役時已經成為落後戰機,這不得不說實在是太悲哀了。為什麼能研發這麼長時間?這中間有很多因素影響。首先印度自己的基礎工業太差,研發LCA過程中,雖然印度得到了外國的技術支援,但實際上戰機配套的“自力更生”的目標,都完成的很勉強,甚至直到現在了沒有完全成功。例如:飛行線控系統(FBW)、飛行控制系統(FCS)、多模脈衝多普勒雷達和加力渦輪扇發動機的研究,這些戰機最重要的專案,全世界也只有少數大國才有實力搞定的事兒,你讓印度這個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國家來完成,這中間的難度有多少?想想就知道那是相當的困難。不過這樣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管時間多長,畢竟LCA已經開始少量服役了。在很大程度上LCA無疑也是促進了印度本土航空業與軍工體系的發展。雖然,空軍量產了LCA,但其速度也是低速生產。印度空軍目前已經對外招標採購至少250架先進戰機,用來替換老舊的米格-21機群。本來要90年代就開始陸續退役的魚窩機隊,因為LCA的遲遲不到位,不得不繼續服役到今天。本身LCA的效能也不能讓空軍滿意。向國際市場招標新的輕型戰機方案,已經基本上一宣佈LCA沒戲了。雖然,還是會繼續採購服役。但其地位更多隻是民族工業在空軍中顯示一下存在感。畢竟,如果美國的F-16V能對印度推銷成功的話,那麼F-16V的生產線也將會搬到印度。在這種情況下,同學們你們覺得LCA還會有多少存在感呢?最多就是跟印度阿瓊主戰坦克一樣,陸軍採購124輛之後再無下聞。已經到貨的阿瓊坦克也只是用來訓練使用,真正打仗。印度陸軍已經將希望寄託在可以自行組裝的T-90S與T-90MS身上了。下面再說下LCA的艦載版本,海軍目前主要裝備了俄羅斯生產的米格-29KUB艦載機,不過這款戰機的效能讓印度很惱火。明明是印度自己掏錢支撐起了米格-29KUB的繼續發展,但實際到手的戰機,連降落航母上都不敢太大意,因為這款戰機,一旦著落太狠,機體就會出問題。印度軍方高層對此很不滿意,要求俄羅斯解決這個問題。我這個“上帝”你毛子不能不重視啊~~ 但實際上俄羅斯能有什麼積極改善措施,這很難說。毛子的武器銷後一向不好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了。外購的戰機不好使,那麼自產LCA艦載版本呢?首先,時間上就來不及,印度海軍現在是急需要新艦載機,自己的LCA艦載版,能不能儘快研發成熟,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何年才好。研發成熟後,量產速度呢,又是個問題。印度國防部規劃的未來10-15年軍購計劃中,非常有心把合同能儘可能多的交給本國軍工企業,可是本國軍工企業糟糕的產能,讓他們根本挑不起這個大梁。所以,短時間內LCA艦載版也是沒機會了。海軍已經拒絕了中國產的LCA艦載方案,開始對外放招書,要求採購先進艦載機。如此兩項就基本已經判定LCA戰機沒法翻盤了。軍方主力全都是外購戰機,一旦到貨使用年限就是幾十年。這樣的態度擺明就是,您慢慢研發著不著急,我們先用外國貨了。LCA最多隻能是解決數量的問題,對於實際作戰,印度軍方目前看還是更信任外購的機型。如果F-16的生產線確認進印度的話,LCA還有啥機會可翻盤?您就直接撥錢上馬中型五代戰機吧。下面大概列一下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型號及最終列裝的數量:蘇-30MKI戰機 272架 Phantom2000H戰機 51架 米格-29UPG升級版戰機 66架 陣風戰機 36架(還未到貨) 米格-21戰機為 125架。美洲豹攻擊機為 139架 米格-27戰鬥轟炸機 100架 另外有200-250架的外購中型戰機採購方案。海軍也在尋求採購先進的艦載機。LCA最早有40架的定單,目前應該還是沒有完成。根據印度官方的訊息,升級版“光輝”MkII型戰鬥機很可能要到2019年才能實現首飛,到2022年投入使用。一款研發了33年之久的戰機,即使再先進,又能比五代戰機厲害嗎?對於印度空軍來說,還會把這“年輕的老爺爺機”當回事兒嗎?還能翻盤嗎?個人想法是,即使翻盤估計也是把中型五代機直接命名為LCA終極版本!這樣估計可能性會大很多~~

  • 9 # 蛋科夫斯基

    我之前寫過一篇介紹光輝戰鬥機的文章。總體印象是:他的設計初衷就沒打算翻盤……

    LCA“光輝”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鬥攻擊機,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效能戰鬥機。

    LCA專案是由印度政府1983年提出的,90年完成初始設計。然而當年他的目標是超越美國的F-20。

    F-20是什麼戰鬥機?巧合的是看F-20和F-22只差一個“2”,這倆真的是差了兩代。F-20是越戰後的思路。相當於中國分類為二代機。

    為什麼很少聽說F-20戰鬥機呢?因為最終沒有被美軍採購。美軍最終採用了F15和F16高低搭配這一組合。

    也就是說,印度LCA的設計目標,是超越一架被淘汰的戰鬥機……

    這並不要緊,LCA有他的過人之處:為了提升近距離格鬥效能,LCA前凸了機翼前沿,提升了低速穩定性。然而降低了超音速機動能力。

    在全世界都追求高速的潮流下,這一創新使得LCA在低速(編不下去了)……

    放棄了超音速機動的“光輝”,近戰機動這麼強的LCA是不是應該考慮加強遠距離的進攻能力呢?

    不!還要放棄使用超視距主動彈!

    我很不理解他們的思路,至今還在半生產半研發狀態的LCA“光輝”戰鬥機,都21世紀了,為什麼還要堅持使用被動彈。

    科普一下:被動彈就是發射導彈以後需要飛機繼續鎖定跟蹤敵機,為導彈引導直至摧毀目標。脫離鎖定,被動彈就瞎飛了;主動彈就是發射導彈以後,導彈依靠自身雷達繼續跟蹤敵機直至摧毀,飛機可以撤離戰場。

    對,“光輝”沒有主動彈,要持續鎖定敵機,果然是發揮近戰優勢。

    甚至印度政府總審計長(CAG)2015年5月8日曾經宣佈“印度自主設計的“光輝”(Tejas)Mk I輕型戰鬥機(LCA)作戰能力不足,且可能在前端發射炮彈時傷及駕駛人員”。

    說實話,我不相信還有這種操作?

    還有,據印度航空發展局(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介紹,LCA具備一定的隱身效能。

    甚至還要衍生LCA發展為隱形戰鬥機。

    不過總的來說,作為發展中國家自己研發的戰鬥機來說,“光輝”是一種綜合了空對空、空對地、空對艦的輕型攻擊戰機。

    俄媒稱,印度和巴基斯坦軍事論壇網站經常比較LCA和JF-17(梟龍戰鬥機)的效能。印巴軍事愛好者經常模擬印度LCA“光輝”Mk-2與巴基斯坦JF-17(梟龍戰鬥機)空中遭遇的戰鬥場景,而且都會傾向於貶低潛在敵人的能力,誇大自己的優勢。

    JF-17(梟龍)說:起碼我早就形成戰鬥力了,你還研發呢。

    殲-10說:來啊,玩超視距啊。

    殲-20說:聽說你也能隱身?

  • 10 # 浩漢防務論壇

    印度最新的LCA戰鬥機和殲10比那個更強

    印度的光輝戰鬥機的研發有一段時間了,大概能有那麼三十多年。這個計劃最早是因為八十年代時候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國的一批F16戰機,這種戰機在現在也有很大的價值,有很多人在用。

    那個時候的印度方面就很在意這個問題,因為不止那時候,從巴基斯坦建國開始印度跟巴基斯坦關係就一直不是很好,現在也不是很好動不動邊境出點什麼問題之類的。也就是因為那時候的事印度才有這麼個計劃想要有一個能跟F16對抗的戰鬥機,這才有了這個光輝戰鬥機的計劃。

    然而這個計劃是一波三折啊,本來這個計劃說的是為了中國產化,為了改變本國軍備萬國牌的現狀。然後喊了幾十年也沒見什麼成效,這段時間一直也是各國各種裝備都有,佔最多的裝備估計該是米格21,上世紀的時候在蘇聯那搞的前前後後加一起大概有那麼八九百將近一千架的樣子,現在應該還存著不少。

    這麼三十多年熬下來不管這三十年前的設計在現在怎麼樣總算是出來了,但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因為一個是他太落後了,你想三十年前的設計他跟現在比能好哪去?再一個是他這個中國產化這仨字實在只是個名頭,內裡什麼發動機啊什麼航電啊全都是外國來的,國內參與的估計也就是造個殼。所以說這個你別看他是新出的實際上各種因素考慮上比當年殲七殲八好不了哪去。

  • 11 # 兵說

    還真有這個可能!

    據德里電視臺網站3月3日報道,印度國防部長在當天發言稱,將支援對“光輝”進行大刀闊斧的升級和修改,以便使新型“光輝”MK2擁有F-16和“鷹獅”同級別的實力,並且宣佈廢棄已進行兩年之久的單發戰鬥機引進招標。自封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如何更新其日趨老化的戰鬥機部隊?他們宣佈的答案是:靠自主研發的LCA“光輝”戰鬥機。

    女防長西塔拉曼說,“對‘光輝’MK2的效能要求正在制定”,並明確表示“不會拋棄‘光輝’戰鬥機。”

    按照印方規劃:在未來以我及巴鐵為假想敵的戰爭中,總計需45箇中隊戰鬥機。目前有11箇中隊的老式米格-21和米格-27型需要替換,還要為額外的11箇中隊添置戰機。印空軍一箇中隊編制有18架戰機,22箇中隊將需要至少396架戰鬥機。已經訂購,尚未交付的蘇-30MKI和“陣風”戰機合計約84架。也就是說,還有312架戰鬥機的空缺需要填補。

    廢棄已進行了了兩年的輕型戰鬥機招標,這也就意味著引進F-16或者“鷹獅”戰鬥機的計劃流產。由於新的招標還需要時間,自產的“光輝”就成為最近幾年裡印度唯一一種確定將獲得訂單的單發戰鬥機。印度希望在目前83架“光輝”MK1戰鬥機的基礎上,再花費150億美元,採購105架中國產LCA mk.2戰鬥機。

    這個印度“中國產”的光輝,本身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都折騰了快30年了,哪怕用西方的原裝雷達和發動機,但至今都沒有形成戰鬥力。空軍型還沒整明白,又要上航母,不斷瞎折騰。

    即使再給這個專案20年,好歹搞成了,戰鬥力也不過是我上世紀九十年代搞的殲七終極版,即“超七”的水平,連梟龍2都能吊打他!這還是將來20年以後的事情!到時候中國海空軍全部是隱身戰機加三代半,巴鐵也會有隱形戰機了,而印度人仍然自認為他家的光輝,可以和殲20過幾招,這謎一般的自信!我們絕對不能將實情捅破,讓三哥繼續感覺良好才行!

  • 12 # 兵者詭道也

    印度的光輝戰機翻盤了,鹹魚翻身了。

    就在前陣子,印度國防部宣佈中國產光輝戰鬥機正式服役!這意味著這一款研製期限超過三十年的輕型戰鬥機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春天。印度國防部同時還宣佈,LCK“光輝”戰機還將研發艦載版,作為印度中國產航母的艦載機,並且在不久的將來還要大規模出口。

    其實這個訊息並不讓人太過意外。因為按照印度總理莫迪姬的偉大構想,印度可是要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發展“印度製造”的國家,這樣子的話怎麼能空口說白話而沒有一些實際行動呢?光輝戰機正是給了莫迪姬這樣一個展現印度製造的契機。LCK“光輝”戰機

    算來,光輝戰機的研發歷史確實機如其名,充滿“光輝”氣息。計劃開啟於上世紀80年代,幾乎跟殲10同個時期的開始,印度更是在國際上左右逢源,想要何種先進技術都能買到,這點就甩了中國幾條街。所以在戰機規劃和設計的時候,印度工程師的眼裡是要打造一款震驚世界的偉大戰機的,起碼要比當時的F-16A/B要優秀,更別說殲10了。所以印度買遍了當時先進的航空技術,想要用先進技術堆出一款先進戰機來。但事與願違,隨著技術引數的頻繁改動,要求不斷的增多,戰機設計改了又改,最後導致研發週期無限拉長,直至三十多年過去了才趕上三代機的末班車。真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而當時幾乎一同上馬的殲10,殲10C款都服役了,這下子倒好,原本想甩中國九條街,沒想到被中國甩了九條街。F-16

    雖然光輝已經宣佈服役,但對其前景我並不看好。作為世界各國都在向四代機(美標)邁進,探索五代機的時代,已經沒有國家願意再花精力去搞一款技術引數並不好的三代機。印度在這方面真是與眾不同。至於說要出口,我覺得純粹當個笑話就好,到頭來我估計也是從空軍“出口”到海軍而已,再不可能出口到其他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要詆譭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