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錫城小初高百曉生Emma
-
2 # 秋的落夜
馬蹄韻(格)加上粘對,不犯三平三仄尾,孤平。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首尾句一致為正規絕律。
首尾句相反為折腰。
記住來去只有四句,可背可不背。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活用了排律也不會亂,死背不得。
習慣了,詞更輕鬆
-
3 # 詩詞書院
格律詩主要包括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這幾種基本形式,以及依此發展出的排律。
格律詩的格律不需要死記硬背,只要記往律句的四句基本句式,透過粘和對的組合,便可得出律、絕的各種格式。
一、兩對基本句式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1、中是指該字可平可仄。
2、五言去掉開頭兩字即可。
3、平聲尾必定為押韻句。
二、平仄的對與粘對,就是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
粘,就是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
三、組合方式1、任何一句基本句式均可作為起句。平聲尾的稱為首句入韻式,仄聲尾的稱為首句不入韻式。
由於第一個字基本上都是可平可仄,因此要看第二個字,是平聲的稱為平起,仄聲的稱為仄起。
例如: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作為起句的,稱為平起入韻式。以“中平中仄平平仄”作為起句的,稱為平起不入韻式。
2、習慣上我們將詩中每兩句稱為一聯,如律詩分為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和尾聯(七、八句)。絕句在格律上也可看成兩聯。每聯的對句一定是平尾,(押韻)。
3、除首句入韻式的首聯外,每一聯的平仄都要相對(因部分字可平可仄。主要看二、四、六字)相對的意思是起句是平的,對句必須為庂,實質上,如基本句式所列,只有兩種形式。
4、聯與聯之間(如二、三句)平仄要相粘,相粘的意思與上句的平仄相同。上句是平的,粘句必須也是平,(還是看二、四、六字)。例如:
第二句: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句:中平中仄平平仄
5、首句入韻的(平收),第二句必定是另一句平收的基本句式,實際上也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種: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基於以上要點,只要記住兩對基本句式,透過粘和對進行組合,便可得出格律詩的各種格律表,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律詩的頜聯和頸聯要求對仗。
-
4 # 老街味道
問題:怎樣記住格律詩的格律表?
.....
前言
其實不用記住,只要經常寫,自然就記住了。一開始就對照的格律寫,寫完了再改,改到符合格律為止。這只是一個熟練活,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一、四種基本句式
格律詩就是四種基本句式 ,按照對仗黏連的規則組合到一起。
1、四種基本句式是:
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這四種句式背過不難,就是兩個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仄仄;兩個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平平;加【 】的意思是可平可仄。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仄】仄平平【仄】仄平;夔、落,可以平可以仄,其他的字平仄不能改動。每依北斗望京華。【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北,可以平可以仄,其他的字平仄不能改動。聽猿實下三聲淚 ,【平】平【仄】仄平平仄奉使虛隨八月槎。【仄】仄平平【仄】仄平畫省香爐違伏枕,【仄】仄【平】平平仄仄山樓粉堞隱悲笳。【平】平【仄】仄仄平平請看石上藤蘿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已映洲前蘆荻花。【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的這首詩是嚴格按照七律平仄寫的,我標註的平仄句式完全吻合,如果有些字你覺得不對是因為今古音韻的不同,例如第七句:看,古韻有平仄兩聲,意義相同,這裡用平聲;第五句:伏,古韻是入聲字,屬於仄。
二、四種格律詩體
四種基本句式,每一個句式作為首句,後面的幾句會根據對仗、黏連的規則,形成四種詩體,下面是我以前做的四首藏頭詩,按照四種詩體寫成:
1).仄起平收式格律詩 :【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雨江風不覺寒,南樓獨倚小闌干。春光駘蕩偏宜酒,早把煙波醉眼看。◎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覺,入聲。看,平仄通用,此處作平聲。2).仄起仄收式格律詩 :【仄】仄【平】平平仄仄
江畔釣舟橫野渡,南園謝燕繞簾帷。春君應愛橋邊柳,早晚牽風左右吹。◎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3).平起平收式格律詩:【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風吹破小桃紅,南國煙光細雨中。春事不因人事改,早寒天氣古行宮。⊙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注:有時候平仄會用這種符號表示:〇表示平;◎表示仄可做平;●表示仄;⊙表示平可做仄。4).平起仄收式格律詩:【平】平【仄】仄平平仄
江雲自在江風暖,南陌長亭盡折枝。送滄波舟一葉,早梅疏影寄新詩。⊙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折,入聲。一開始就嚴格按照這種格律練習寫四種絕句,不要考慮什麼意境,寫上十首自然就記住了。
三、兩種變格+拗句
有一種句式“◎仄⊙平平仄仄”,有兩種變格,在唐詩裡非常多,被認為是格律詩的正常現象,就是“◎仄⊙平-------平仄仄”後面三個字有變化
1、“◎仄⊙平------仄仄仄”叫做三仄尾
李商隱七律《流鶯》後四句:
風朝露夜陰晴裡,萬戶千門開閉時。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第七句,曾苦傷春不忍聽, 中仄平平仄仄仄。2、“◎仄⊙平------仄平仄”叫做鯉魚翻波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降王母,【仄】平仄。3、拗句
初學詩,拗句知道即可,先把前面的幾種絕句寫好就不容易,如果要了解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11-格律詩怎麼救拗?》
結語
學習格律詩不需要考試,所以學習的時候,就把格律表放在眼前,照著寫即可,這是個熟能生巧的技巧,沒有什麼玄妙之處。
一開始寫好四種絕句,然後學會那兩種變格,然後再學習五七律。
關於孤平、救拗,是以後的事情。
-
5 # 酌詞習格律
記憶格律詩平仄句式,可按理解推演、多讀、多寫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理解和推演。
在正確理解格律基本常識的基礎上,記住五言律絕正格平仄格式,即可演變出其他平仄格式了。
以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分類,有平起首句入韻或不入韻兩類基本平仄句式,仄起首句入韻或不入韻兩類,基本平仄句式,共四種基本平仄句式。
首句第二字是平聲字,詩家稱之為“平起”;第二字是仄聲字,詩家稱之為“仄起”。
首句最末一字是平聲字,詩家稱之為“首句入韻”;首句最末一字是仄聲字,詩家稱之為“首句不入韻”。
“兩兩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這是格律詩詩句平仄用字組合的基本原理。這個原理要求詩句內避免出現“孤平”(句中兩仄夾一平,即仄平仄)、“三平尾”(句末三字連用平聲字,即平平平)、“三仄尾”(句末三字連用三個仄聲字,即仄仄仄)等,違背這一用字組句的原理,詩家稱之為“失替”,失替的詩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格律詩上下兩句為一聯。律絕四句,依次是首聯和次聯,共兩聯;律詩八句,依次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共四聯。
前一聯的末句與後一聯的開頭一句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每一聯的上下句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非“粘”非“對”的詩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五絕(五言律絕)正格平仄押韻基本句式如下供參考。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2.平起首句不入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3.仄起首句入韻
中仄仄平平(押韻)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4.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再將上述律絕平仄格式複製貼上一遍,就成了律詩平仄格式了。例如五絕平起首句入韻平仄格式和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的平仄格式複製貼上在一起,就成了五律首句入韻的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將五絕平仄押韻格式各句開頭新增與五絕句首平仄相反的兩個字,就成了七絕(七言律絕)。
例如,五絕平起首句入韻,各句式開頭新增兩個與五絕句首平仄相反的兩個字,就成了七絕仄起入韻的平仄句式了。示例如下供參考(括號內是與五絕各句首開頭平仄相反的兩個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中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將上述律絕正格平仄複製貼上為二,就是律詩正格平仄了。示例例如下供各位參考檢驗之: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①
(平平)中仄仄平平②
(仄仄)平平仄仄平④
(仄仄)平平仄仄平⑤
(平平)中仄仄平平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⑦
詩句末字平聲,且在同一韻部,詩界稱之為“韻”。
“替對粘韻”,是自永明體以來,不斷探索完善至今的格律理論結晶,是格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是古今韻的橋樑和統一“度量衡”,是格律詩平仄押韻的統一標準,是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是格律的金字塔。
譏諷格律詩遵守平仄押韻規則是“戴著腳鐐跳舞”、“沒有靈魂的軀殼,味同嚼蠟”。這是打著“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的幌子,泡在故紙堆裡,張冠李戴,羅列一大堆古體詩例,冠冕堂皇地否定平仄“替對粘韻”,美其名曰“改革創新”,無異於炸平格律之塔,廢止格律體裁“遊戲規則”,滅亡傳統藝術瑰寶,停止詩歌體裁分類!
既然要參與格律遊戲,就得遵守遵守遊戲規則。思想內容與相應體裁形式的完美統一。表達真情實感的思想內容與“意境”,是主觀標準,受三觀左右;體裁形式是客觀標準,不受三觀左右。這是評價相應詩歌體裁作品的最高境界和“好詩”標準,而不受某專家學者大佬名人個人主觀喜好所左右,不是簡單互粉點贊或貼標籤否定所能左右的。要不,詩仙當時不也“使我不得開心顏”嗎?詩聖當時不也“潦倒新停濁酒杯”嗎?
其次是多讀。
堅持用格律常識和相應的聲韻系統審美探討交流。例如杜甫《絕句》之一,是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七言“寬格”律絕: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正格中,首句第一字當“平”卻“仄”;第三字當“仄”卻“平”,導致“三平中”,似乎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正格原理。然而,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詩界認可的寬格變式之一。
第二句第一字正格當“平”卻“仄”,導致“孤平”,似乎也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正格原理。然而,依據詩界認可的“前寬後嚴”潛規則來看,屬於詩界認可的“寬格”之一。
第三句第三字正格當“仄”卻“平”,導致“三平首”和“中孤仄”,同樣是“前寬後嚴”潛規則下認可的“寬格”變式。
第四句第一字正格當“仄”卻“平”,導致“前孤仄”,同樣是詩界認可的“前寬後嚴”的寬格變式例子。
再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五言“寬格”律絕。
白日依山盡,
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
仄仄仄平平
前三句完全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的正格原理。末句第一字在正格中,當用“平”,卻用“仄”,即成“三仄首”,似乎也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原理。然而,依據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一三五不論”和“前寬後嚴,仄寬平嚴”詩界潛規則,進行變格後,就是詩界認可的“寬格”了。
綜上所述,格律詩平仄變格是有條件限制和相關理論依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意境優美,不拘平仄,瑕不掩瑜”!否則,很難透過詩詞網站的工具檢測。格律詩初學者宜以五言正格起步,熟練後逐步過度到七言正格,最後過度到詩界認可的變格。一味追捧網傳畸格怪體(不才已有一系列相關詩論文章,限於篇幅,恕我不再贅述),無異於邯鄲學步!
再次是多寫。
常言道,熟能生巧。不才對此深有體會,多寫能幫助加深格律詩平仄句式的記憶。不才以五絕仄起首句不入韻的格律,拙筆一首以拋磚引玉:
五絕·八寒(中華新韻)
單絲難做線,
互慕畢生緣。
若是三觀異,
夫妻事必懸!
不才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正格用字組句原理,在詩詞網站檢測中每試不爽。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依據詩界認可的潛規則,“前寬後嚴,仄寬平嚴”,就能掌握和鑑別詩界認可的“寬格”。拙作檢測結果截圖佐證如下供各位參考驗證。
-
6 # 施亦南
學習創作舊體詩詞,格律是一道必須邁過的門檻。有不少人有志於舊體詩,但在看似繁複的格律面前無從入手,因而採取敬而遠之、避而不用的態度,寫出來的作品也就不像舊體詩。
其實,掌握舊體詩的格律並不難,也不一定要生記硬背格律表,除了多讀多寫以外,只要記住幾點基本規律就可以。
(一)熟記基本平仄句型
(1)五言詩律
五絕是最簡單結構,其兩聯句子(四句)的平仄音律,是一切格律平仄的基礎,必須熟讀牢記。
以五絕正體仄起為例,格律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句基本句型,可以分別作為詩的首句,然後續以其它三句型,從而構成了以下的四種五絕的體式:
仄起(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平起入韻(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平……)
平起(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仄起入韻(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
我們分析一下五絕的平仄結構,可以發現四句基本句子組成了上下兩聯,遵循格律詩一個最基本的構成規則~粘對。
“對”就是在一聯中,上下句(習慣上稱為出對句)對應位置的字,要求平仄相反;
“粘”,就是下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與上聯對句第二字相同(其餘類推)。
律詩為八句四聯,習慣上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下面以仄起首句入韻五律為例(其餘類推):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首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頷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頸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尾聯)
對照分析可見,各聯上下句平仄相反,這就是對句;頷聯出句(即第三句)第二字為平音,與首聯對句(即第二句)第二字相同;
頸聯出句(即第五句)第二字為仄音,與頷聯對句(即第四句)第二字相同;尾聯出句與頸聯對句,也是如此。這就是粘句。
所以,記住五絕四句基本句型,掌握粘對原理,五律平仄也就沒有問題。
(3)七言詩律
掌握五言格律平仄後,七言也就迎刃而解。
實際上,七言格律詩增加字數,原為便於擴充套件詩詞的內涵,但其核心內容,仍然是後五字。七言格律的平仄也一樣,只不過在五言的四種基本句式前,分別新增兩個相同的音節,而且此音節與原來的五言前面的兩字相反而已。
舉平起七絕為例(其餘類推),它是由仄起五絕擴充套件而來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括號內,是加在仄起五絕句式前的兩個字,於是變成平起七絕。
同五絕一樣,七絕的這四句平仄句型,是所有的七言律詩的基本句型。由此起句可以分別構成各種平起、平起入韻、仄起、仄起入韻等七言詩體。
與五言詩同理,運用粘對可以從七絕擴充套件為七律,此處不再贅言。
(二)記住某些要點
(1)格律的放鬆
如果嚴格按照上述格律要求,有時會令詩人難以兼顧意境(內涵)與音律,影響創作質量與推廣普及。所以,從古代開始就有所放鬆,對音韻影響較小的音節,平仄不加約束。一般而言,對於單數位置的音節可以不拘,雙數位置則嚴謹,即俗稱135不論,246分明。
(2)某些必須嚴格遵守
並非所有的詩句都可以135不論,有幾種情況,必須硬背牢記,嚴格遵守格律:
a,五言詩中,只有13可以不論平仄,245不能改動。
b,基本格式中,凡遇到平平仄仄平,則不能改動一音。
c,七言詩中各句的後四字,均不能違反原有平仄格律,若其中有平平仄仄平,則後五字不能動。
e,略談押韻
俗話說無韻不成詩。律詩的雙數句必須押韻,而且要押同一個韻,還要是平音。是否入韻,一般用《平水韻》或者《中華新韻》作參考,亦可以用字典發音為準。單數句除首句入韻詩體外,其餘一般不需押韻。
凡是首句以平音收尾,此詩必為首句入韻詩體;這種詩體的首句與其餘雙數句都應押韻。
(配圖取自網路)
-
7 # A一安然
作詩寫詞或是別的文學作品講格律,那是因為中國幾千年來文人雅士乃至上層社會在詩詞發展過程中,總結定格的一種模式規律,也是被大多數人在寫作過程中接授和運用的寫作方法和實踐經驗總結,我們現代人要記住和掌握它,但大可不必死記硬背。先按自已的喜好心德,體會,意境把詩寫起來,作起來,寫的過程中注意韻律的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自已高興,別人喜歡,有順序,有意境,就可以了。慢慢的格律就會記住了。再者很多民間流傳的歌謠,小調,順口留也不講格律,在民間喜聞樂見,有的流傳了幾十年,幾百年,經久不蓑,不是很好的民俗詩賦嗎?我認為,初學者特別是年青人即要與時具進,多歌頌我們的新時代,抒發自已的情懷又要承前啟後,有所創新,不拘一格。老同志即要對新人多指導傳教,也不要按老規櫃去完全要求指責。隨著現在人們對國學的熱情高漲性趣
,一個新的詩詞歌賦的時代必將到來。
-
8 # 詩言志詞傳情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沒有括號就是五言的,加上括號就是七言的。
2) 一聯之中,平仄相對。
3) 兩聯之間,平仄相粘。
那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絕句和律詩的要求
絕句的概念和要求:1). 一共四個句子。
2). 每句五個字(五絕)或七個字(七絕)。
3). 押韻。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要求屬於同一個‘韻部’。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
通常五言正格首句不入韻,七言正格首句入韻,且一般押平聲韻,舉個例子,比如說七言絕句,你要首句入韻,就選A,D句式,如果首句是A句式。第二句由於也需要押韻,且一聯之中平仄相對,那第二句你只能選D句式,第三句由於兩聯之間,平仄相粘,只能選B句式,再按一聯之間平仄相對,最後一聯只能選A句式了。
A)(仄仄)平平仄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照此辦理,如果首句D句式,第二句由於需要押韻只能A句式,第三句由於要與第二句平仄相粘,只能選C句式,最後一句由於平仄相對,就只能回到D句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不入韻,那可以選B和C,按照一聯之中,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的規則我們可以排一下。
B)(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的也一樣,所以其實完全不用記,把括號裡的兩個去掉就是了,律詩其實也一樣,所謂‘律詩’,是由八個五言或七言‘律句’(合符平仄規律的句子)組成。這八個句子兩個一對,又稱為‘聯’。那麼一首律詩就有四聯。這四聯有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則可對可不對。而對於絕句來說,兩聯是可對可不對的。
當然格律詩雖然嚴格,但嚴中有寬。古人留下了寬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樣一來,就寬大的多了。
一三五不論?七言詩毎行規定是七個字,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可平可仄,自由選用,就叫做不論。
二四六分明?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平仄按規定不變,不能自由選用,就叫做分明。
在這個變與不變的前題下,律詩還要禁忌犯孤平。
什麼是孤平?在一句詩裡除去結尾的字以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字,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格律詩的第一大禁忌。
什麼是三平調?格律詩尾句三個字都是平聲字,就叫三平調,這是不允許出現的,那麼三平調就是格律詩的第二大禁忌。
即然有了三平調的說法,那麼就有了三仄調的說法。
什麼叫三仄調?格律詩尾句三個字都是仄聲字,就叫三仄調。三仄調是格律詩的第三大禁忌。
有了這樣那樣的不允許,便產生了格律詩的拗救之說,拗救一般用起來少之又少,儘量避免,除非你覺得你的詩不換個字就真的嚴重損害了你的詩意。
-
9 # 陳杰詩詞
記住格律詩格律表不要死記硬背,只要記住最基本一個五絕就可以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五絕格律
1、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以上可以得出規律,每一句作為頭一句,推出了這四種基本格式。五律,就是在五絕上重複一下五絕格律就行了。
七絕是在五絕格律上,前面加上兩個不同平仄,例如,五絕中前面兩個字是仄仄,那麼七絕是在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兩個字就行了,以此類推。七律在七絕基礎上重複一次七絕,也就是兩個七絕合在一起就是七律。
-
10 # 光潛
死記硬背並不難。但與是不是能寫好近體詩沒有什麼大關係。
李白、杜甫的詩也偶有不合格律的地方。李白格律詩不多。
格律詩束縛頭腦,有礙詩人的想象力發揮。這也是毛澤東不怎麼喜歡杜甫,而就愛李白的原因。
21世紀了,年輕人沒必要去學了。
我就喜歡寫古體詩,大體押韻即可;
也用近體詩的形式(五七言律絕),也可以寫出好詩來!
-
11 # 情感中轉站
格律表?什麼鬼?
資源共享一下唄……
我可以不負責任地說:格律表,我還真沒見過!更別說背。
喜歡古詩,莫不是因為詩中有畫的意境美、抑揚頓挫的節奏美、蕩氣迴腸的氣概美,等等。
接觸古詩詞,或者打算寫作古詩詞,都繞不開的就是平仄和用韻,閣下要記住的,我個人理解,分兩部分斗膽扯幾句吧:
其一:關於平仄。
平仄,不需要刻意去背,給你個模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後把句子搬運、調配,就成為下面四種情況:
①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②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以上是五律,七律呢,咱們就在五律每句前加兩個字,但有個原則,仄前面加平,平前面加仄,請看下面的模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管是仄起式,還是平起式,遵照前面五律就OK。
只要模板倒背如流,就算我們不明白粘對、拗救、孤平,不明白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大抵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其二,關於用韻。
構成平仄基礎的,便是四聲,這個字怎麼讀,歸屬於哪一個調,這才是重點。
那麼,格律詩要掌握的,甚至要背的,便是我們所說的平水韻。
用現在普通話的聲調,去分析或寫作古詩詞,勢必會影響平水韻的正確運用,因為,平水韻中的入聲字,早已經劃分進別的三個聲調中了,如果我們不知道、不懂入聲字,那麼,堅持用平水韻寫詩,就會犯錯。
我想,題主所謂的背,大概就算平水韻吧?的確,韻書參不透、弄不清,平仄自然出問題,這好像沒什麼巧勁兒,好比學駕照,從害怕、從陌生,一步一個腳印,總歸會熟能生巧,從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都是個“手藝活”,好比游泳,嗆幾次水,從差點淹死就能起碼不沉,所以,捷徑沒有,皆下苦功!
目前,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之爭,嚴守平仄與自己高興就好之議,始終沒個句號,既然咱們要學,就要學到魂裡去吧,別弄個四不像,還當是創新,那就LOW點了,不是嗎?
-
12 # 湍水釣叟
這個其實沒有必要刻意去記。以七言為例。
我們知道無論律詩還是絕句,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但偶數位置的句一定要押平聲韻的。
有四個基本的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兩個律句,在保證句中有兩個平聲字相連的情況下,可以一、三、五位置上平仄不論。
後兩個律句,一、三位置上可以平仄不論。第五個字位置上要論。
所謂的格律表,就是把這四個基本律句,按一定的規律排列起來
例如七絕,以每個句子的第二個字為標準,只有兩種排列方法
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
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每句的第二個字分別是:時、裡、使、教,平仄仄平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每句的第二個字分別是:掃、千、憐、是,仄平平仄
如果七律,只要把上面的排列重複一次就可以了: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般三四句、五六句要對對仗。
初學者只要知道這種排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理解什麼叫“粘”,什麼叫“對”及其它專業的術語,隨著興趣的不斷深厚,自然就慢慢地熟悉了。
-
13 # 雕月堂有佳點
說實話,背格律表是最笨的辦法!我剛學寫詩時嫌平仄兩字寫起來麻煩,不好標記,自創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練熟,不只是寫詩,練詞牌時也可以用。現在拿來分享一下。
其實很簡單,把平仄改成加減號。平為減號,仄為加號,可平可仄的就在加減號外面畫個圈。這樣很好標記。
1、先把第一句的平仄寫出來,就那麼幾種格式,百度就有。平尾的必須押韻,仄尾的不能押韻。(除了仄韻詩,初學先不要練這個。)
2、第二句2.4.6字平仄和第一句相反,為“替”,尾字為平。(如果上句平尾,這句尾字和第一句要押韻。)
3、第三句2.4.6字平仄和第二句相同,為“粘”,尾字為仄,不能押韻。
4、第四句2.4.6字平仄和第三句相反,尾字平,押韻。
5、每一句的2.4.6字平仄要交替。
6、寫詩要注意起承轉合,這個百度有詳細說明。
沒事拿加減號多試幾次,練熟了格律,再寫詩就簡單了。
格律熟悉後,一定要甩掉加減號,在心裡默想,再練幾天就可以了。
先練新韻,練的很熟練了,再學舊韻,否則會顧此失彼,做成夾生飯。
建議大家下載詩詞吾愛,也可以上搜韻網,裡面的工具可以檢測格律,詩詞吾愛有的字檢測不出來,可以和搜韻結合著用。
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愛上詩詞,學會寫詩詞,詩詞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
14 # 閒二676
只要你運用好135不論246分明這句,然後注意一下孤平孤仄擠韻什麼的,對好對仗句,基本就能記住格律詩的格律了。
-
15 # 1和煦春風
其實多背一些典型的合乎韻律的詩詞作品,比單獨記韻律容易掌握。尤其是詞譜至少有幾百個,誰能都記住?比如你背白居易的憶江南,掌握了它的句數,字數,平仄,韻腳等,照葫蘆畫瓢就行了。
-
16 # 不老村長
其實說白了記住兩句話即可:
1、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2、一三五不能不論,二四六未必分明(避免孤平、連平等大拗,以及常用的一些特殊句式)
-
17 # 匹夫有擇762
我認為不值得,宋詞的出現,是對唐詩的顛覆,比格律更靈活。
平仄是文字發音的抑揚,有抑揚變化才有韻律,這就是古詩可吟可歌的韻律美。
感情丶意境是詩歌的靈魂,平仄畢竟是形式、是軀殼,都完美更好,不可兩全時,果斷捨棄形式。你自己拿不準合不合格律,別寫七律,只寫標題,不會讓高手笑話。
中國的七律,發現了音樂的七個音階:鬥、來、咪、發、騷、拉、西,但我們祖先沒深入研究下去,讓洋鬼子把格律變成音樂了。
中國的憾事太多了!
-
18 # 含真詩書畫
寫詩是用新韻,別再用古韻了。因為寫詩必須是用當代的語言。別說你用古代語言寫了,你就是用十年以前的語言寫,也會感覺落伍得好笑。
-
19 # 原卉詩詞
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其實就四種:平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仄起首句不入韻。
乍看起來有七律,五律,七絕,五絕,還有五七言排律,每體四種平仄格式,那不就二十多種了嗎?怎麼記啊?其實沒那麼麻煩,我們只須記住七律四種格式首句的平仄,按照律詩平仄的特點往下推就可以了。
那麼律詩有哪些特點呢?就四點:一是入韻句末字肯定平聲,不入韻句末字肯定仄聲;二是開頭二字平仄相同;三是三字同平同仄只會在第三四五字;四是單獨平聲或仄聲字只會在末尾。掌握了這些特點和律詩的粘對格律,律詩的各種格式就能瞭然於胸。(粘說白了就是下聯的岀句首二字和上聯對句的首二字平仄相同)。
具體的方法:我們只要記住上面說的七言律詩四種格式的第一句,按照律詩的四種特點,粘對格律往下推就可以了。五律等於七律去掉首二字,七絕等於七律去掉中間兩聯,五絕等於五律去掉中間兩聯,五七言排律除首尾聯外中間必須粘對。
至於可平可仄的位置,我們只要記住不入韻句一三五字不論,入韻句一三五字的平仄以不犯孤平和三平調即可。(孤平和三平調是指入韻句末三字出現單獨平聲字或三字同平)。
-
20 # 萬里雲漢
對平仄之我見
古人的一些詩篇到了今天,出現了不符合平仄和押韻,但我們讀起來沒有感覺出來,更沒有感覺她有什麼不好,而仍是那麼美。這說明,平仄在寫詩中根本就沒有說的那麼好,有什麼能增加詩篇美的作用。所謂古人為得一既合乎平仄又合乎押韻的佳句要捻斷數莖須,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正因為多數人受此限制,每個人寫出的好詩篇不多,也不能多出一些象李白這樣的大家。只有李白,不受此約束,能平仄則平仄,能押韻則押韻,若不能,則均可捨棄,但有一點,意境美永遠不能捨棄,所以,只有他才能寫出很多氣勢磅礴的千古名篇,也正因為他蔑視這一約束,才能出口即名篇,一氣呵成,毫無造作的艱苦,實在霸氣,寫出的名篇也多。切不可為了平仄、押韻而壞了意境,或減弱了意境美的效果,那是在捨本求末。總之,平仄在今天的寫詩中已無意義,詩讀出來好不好聽,有沒有音律、韻律、頓挫感的美,是要靠詩朗誦者的朗誦水平,而不是靠平仄。平仄它不是音樂,它根本沒有美感,詩只要讀出來順暢,沒有怪怪的感覺就可以。平仄本身就經不起邏輯的推敲,如果平不能與平相對,只能與仄相對,而仄卻不是一個音,而是2~3個音,這顯然不是一個嚴謹的對稱原則,唯獨第二、第三聲只能與第一聲相對,第二聲都也不能與第三聲相對,這顯然不科學,因為把第一聲不能與第一聲相對,第二聲不能與第二聲相對,第三聲不能與第三聲相對,這是合理的,因為相對的話,就有重複音(樂、調)之嫌,但第二聲與第三聲之間也不能相對,這就完全說不過去。所以,平仄的規定其本身就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古人發明的東西有好的有壞的(如同中醫有真有假有好有壞),並不是什麼都好,什麼都正確,對這種不好的、沒有作用的平仄限制就完全可以、而且是應當摒棄。我們可以創造一種更先進的能增加詩詞美的規則,當然就是沒規則,以意境美為中心,押韻、對稱還是要堅持。給詩詞配樂就是一種更高階、更優美的形式,而不是用平仄。古詞是配音樂來唱的,古人用固定的音樂調(詞牌)去配各種詞,顯然也是不科學的,應當根據意境內容,每詞配一調(樂)。詩雖然是用來吟的,但配上樂來吟更優美(配樂詩朗誦),而不是靠詩的平仄。詩詞配上音樂朗誦,再配上今天的高科技影像,則是更優美、更高階的形式。時代、科技在發展、進步,文化也要向更完美、更高階發展,使古文化更完美才是正確道路,而完全捨棄高難的古文化,專用低、易的白話文,則是文化的大退步!正確的應古文化與現代白話文同存,能力強者用古文,能力差者用白話文,寫文章用古文,描述科技上的東西用白話文,政府國文則可以古文與白話文同用。使古文化更優秀才是我們要堅持的,固步自封不可取,千年不變也不明智。但以現代白話文完全取代古文則是大錯特錯,是文化語言的大倒退,只求易,不敢難,所以導致今天創作不出優秀的文化作品。
回覆列表
1、按照《欽定詞譜》:平聲○ ;仄聲● ;中(本仄可平)◎ ;中(本平可仄) ⊙;押仄聲韻▲;押平聲韻△ 。
2、按照《唐宋詞格律》(龍榆生詞譜):平聲-;仄聲 | ;中(可平可仄)+。
3、按照《唐宋詞格律》(龍榆生詞譜):
平聲○ ;仄聲● ;中(可平可仄)◎ (或者⊙);押仄聲韻▲;押平聲韻△ 。這是將《欽定詞譜》的記譜方式運用到《唐宋詞格律》(龍榆生詞譜)中去的表現,由於《唐宋詞格律》中的“中”(可平可仄)不分“本平可仄”和“本仄可平”,所以此種記譜方式與《欽定詞譜》的記譜方式有一定的區別!
4、直接用漢字進行標註,平聲簡稱“平”;仄聲簡稱“仄”;可平可仄稱為“中”。
以詞牌“生查子”的格律要求為例:
1、如果使用上述第一種記譜方式,它的詞牌格律如下,上闋:◎◎◎⊙⊙,◎●○○▲。◎⊙●◎○,◎●○○▲。下闕:◎◎◎⊙○,⊙●○○▲。⊙●●○○,⊙⊙◎○▲。
2、如果使用上述第二種記譜方式,它的詞牌格律如下,上闕:+||--,+|--|(韻)。 +||--,+|--|(韻)。下闕: +||--,+|--|(韻)。 +||--,+|--|(韻)。
3、如果使用上述第三種記譜方式,它的詞牌格律如下,上闋:◎● ●○○,◎●○○▲。 ,◎● ●○○,◎●○○▲。下闕: ◎● ●○○,◎●○○▲。 ,◎● ●○○,◎●○○▲。(“ ◎” 也可換成 “⊙”)
4、如果使用上述第四種記譜方式,它的詞牌格律如下,
上闕: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下闕: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