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食人叢林
-
2 # 柏舟的南北往事
有些答主回答的是什麼陰陽五行說,實在是太扯淡了。
柏舟這裡就先說一下黃鉞和玄鉞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一把銅斧和一把鐵斧。
商朝主要是青銅器文明,所謂的“黃鉞”基本上就是黃銅斧無疑了,雖然商朝還不會冶鐵,但殷墟里還是出土了一些隕鐵兵器的。
至於為什麼要分開用不同的斧頭,這個和“禮”分不開關係。
《尚書·牧誓》:“王(周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周人自周公後建立起了一套被孔夫子崇尚至極的禮儀,所以在他們編寫的書裡,自然是要凸顯一下的。
黃鉞白旄,乃是人主之禮,以此來砍紂王的頭,也算是對敵人的一種尊敬了。
這種斧頭大概什麼樣子,可以參考下上圖,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斧。
用不同斧頭砍是對於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禮,那麼為什麼都要射三發呢?
按照《尚書·泰誓》裡的說法,就是“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三正的說法柏舟傾向於所謂的“天地人”,射三箭,大概就是代天刑法的意思。
但畢竟這些史料都是周後的作品,可能是周武王的行為被無限解讀了。
我們來看看後面的那一句“以輕劍擊之”。
柏舟竊以為,這射三箭加上以劍擊,其實就是周武王姬發害怕紂王假死,以此檢驗他是否真的死亡了而已。
-
3 # 南宮葭月
很多人真是有意思。史記的記載是紂王率軍隊抵抗諸侯,結果軍隊倒戈了,紂王敗走城內,見已經走投無路,商紂王自焚了,這是個很短的時間,所以商紂王自焚只是求死,燒不燒成灰無關緊要,也不可能。武王為什麼射三箭?文言中三很多時候都是個虛數,並沒有實際意義,可能只是周武王射了兩箭,也可能是五六箭,當然有什麼含義,我是不知道了。至於黃鉞、玄鉞,這都是身份象徵,表明了被斬首的人的身份地位高低。大白旗,小白旗也是一樣。這也是跟周禮有關的,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周禮,周禮的完備和發展到了成王時期,周公旦主政時候。
-
4 # 紅雨說歷史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紅雨。我來幫您解答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為了表示他殺死了紂王。滅了商朝。用黃鉞就為表示紂王是王,我也是王,不是以臣伐君,而是代天伐紂,我也是帝王。
武王在攻進朝歌之前,紂王就已經知道大勢已去,於是他沐浴更衣,把自己多年收藏的一些寶物堆在自己的身邊,引火自焚了。
周武王率領著大軍到了朝歌的時候,紂王已經死去了。所以伐紂王的所有諸侯聚集在朝歌,他們恭賀武王,請武王當王。
武王於是進入朝歌城內對著鹿臺連射了三箭,從車上下來對露臺回揮舞了三下,表示自己將紂王消滅了。用黃斧頭斬下頭顱,掛在白旗上,是宣告天下週革了商朝的命,商朝滅亡,我接受天命管制天下。
黃鉞和玄鉞其實就是黃銅器做的斧頭和青銅做的斧頭。黃鉞在古代是帝王專用,紂王是君,君死去自然用黃鉞。(伯夷叔齊罵武王“以臣伐君”,不義)紂王的兩個妃子自然不能用黃鉞來斬。這個在上書中有記載,武王伐紂舉著黃鉞宣誓:“代天伐商”。最後自然要以黃鉞結束商朝統治。這其實和民間故事中包拯的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的道理差不多。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公元前1047年,姬發先在畢地祭祀姬昌,然後前往東方舉行閱兵,到達盟津。周武王早有討伐商紂的心思,可擔心自己的實力不夠,就廣發英雄帖,邀請天下諸侯一起到孟津商談滅商大業,反抗紂王的殘暴昏虐。當時到的諸侯有800多人,當時天下諸侯三分之二歸心邦周。楚人的首領都隔著大老遠也派了代表,翻越了桐柏山,到了孟津與會。
諸侯們苦於商王朝的搜刮無度,且商王朝盛行人祭,常以此為由殺害各諸侯貴族,使得人人怨憤,苦於實力孱弱,無法反抗商王朝,現在由西周領頭,因此群情鼎沸,熱烈異常,現場就表現出要立刻進攻的樣子。周武王卻認為不是時機,班師回來了,但是周武王已經知道商朝已失人心,他在等待一個時機。
商紂王對迫在眉睫的危險缺乏足夠的警惕,反而在商王朝的最後幾年,不停地對東夷用兵,勞師遠征,大軍沉於東南,國內空虛。公元前1045年二月的一個早晨,周武王趕到商朝別都朝歌的牧野,正式誓師伐商。中國人自古講究“師出有名”,當時的商王朝畢竟還是共主,因此周武王就說了“為什麼要討伐紂王”的理由。
周武王說“現在殷王紂什麼都聽女人的,自棄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報,拋下自己的家族和國家,放著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聽信讒言,對四方各國的奸佞逃犯那麼推崇,那麼看重,信任他們,重用他們,讓他們對百姓橫施暴虐,對商國大肆破壞。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
可是,這些罪行說起來不過是沉迷於女色,導致兄弟離異。但是這些和周國有什麼關係,因此這裡的“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不過是武王滅商的一個藉口罷了。
《史記》記載牧野之戰後,朝歌老百姓像迎接英雄回家一樣為迎接武王,“商國百姓鹹待於郊”、“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雖然紂王無道,但是現在老百姓卻歡迎周國侵略部隊到首都。可是很快,周王朝侵略大軍返回周原後,武庚馬上就帶領商人發動了叛亂。這說明,周朝大軍進入商朝國都出現的民眾夾道歡迎的場面應該是腦補的,或者歡迎的並不是商人,而是被解放的奴隸。
然後,武王順利到達了王宮,到達紂王自殺之處,做了一件大開殺戮的事情:“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到達紂王王宮時,紂王已經自殺。武王怕紂王假死,先射了紂王屍體三箭,又將紂王的頭砍了下來,掛在軍旗上面。最後還將兩位紂王的兩位寵婦的屍體也一併射殺,並砍下頭,掛在軍旗上。
(商紂王力大無窮,能託梁換柱)
這種頗具儀式性的動作,其用意是體現武王伐紂的正義。儒家的政治倫理實際上是在西周王朝建立後才逐漸形成的,在政治意義上的弔民伐罪之外,中國延續時間最久的還是血親復仇。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看到作惡多端的大反派被主角打的奄奄一息,主角並不是一下子送他歸西,而是一再地強調“我這一劍是替某某某砍的,這一劍是替某某某砍的,還有一劍是報自己的仇,最後一劍是代表人民”之類,好像如此以公義天道,更顯力量無窮,正當合理。周人與商人之間的仇怨很深,可謂是世仇,連續三代。
周族的祖先為后稷,早期是西羌西戎的一支,過著遊牧的生活。到公劉時期,周族則遷居於關中平原的豳,從遊牧部落轉化為了農耕部落。到古公亶父時,由於受到西戎的侵擾,周族再次遷徙到了渭河的上游,後來此地被稱為周原。之後周部落的經濟迅速進步,開始只有村莊,後來逐漸興起了城鎮。也是在這個時候,周人接受了商朝的分封,稱為了商朝的諸侯,開始為商王朝打仗,並且以軍功成為商王朝的“西伯”,統領著西方的各個臣服於商王朝的部族。
姬發的祖父季歷在位時時,周人的武功獲得了極大發展,周朝對西戎的戰爭取得巨大勝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時代,季歷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不久季歷又先後擊敗了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吞併了鄰國程國。
周人的迅速強大的武力,使得商王感到如芒在背。商王開始採取的是聯姻的方式來籠絡周族,將帝乙的妹妹嫁給了季歷,在《歸藏》和《周易》中,該事件被記載為“帝乙歸妹”。不過後來,出於扶弱抑強的目的,商王不允許周邊存在一個能夠對政權造成顛覆威脅的勢力存在,因此對周族的政策發生了轉變,開始從和親轉化為了武力。
商王文丁以封賞為名義,詔季歷入朝。不過季歷來了之後就被文丁軟禁,不久便以祭神為名殺害了。這像極了金熙宗時將蒙古人的俺爸孩汗給釘死的事,商王認為只要殺了這個傑出的首領,周人就會潰散,再不能形成威脅。
可是,商王失算了。與遊牧民族不同,周人是農耕民族,有著良好的政策傳承,周文王姬昌繼位後,更加賢明,推出了“養老”的制度,天下賢才紛紛西去入周。雖然周文王有心復仇,但是邦周此時仍是小國,國小力弱,因此他選擇了韜光養晦的策略,繼續尊奉商王朝為共主。對於這樣的對手,商王對此感慨頗多,但是已殺其父,再殺其子,周人本無罪,恐失人心,因此就認下了姬昌繼續臣服的表態。
(姜子牙渭水之釣)
不過商紂王並不打算接受姬昌的臣服,他也效仿文丁,將姬昌詔到朝歌,並且軟禁到羑里。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間演化了《周易》。商紂王打算如法炮製,將周文王也以祭神的名義殺掉。周文王的嫡長子伯邑考,也就是後來周武王的哥哥,親自到朝歌請求紂王釋放父親,伯邑考直接被紂王殺了,這即是周族和商族的第二個仇恨。
商紂王釋放了周文王回國,身懷國仇家恨的周文王更加勵精圖治,從此以滅商為己任,藉著商王朝給予的“西伯”的權利,開始吞併周邊小國,組織經營反商同盟,最終使得天下三分有其二。可是在伐商的前夕,周文王帶著遺憾去世了。
太子姬發靈前繼位,繼承了邦周的滅商遺志。最終以三枝復仇之箭,標誌著周人顛覆商朝偉業的完成。從季歷到姬發,70多年的臥薪嚐膽,一朝得雪,可不痛快!
據稱周武王消滅商朝建國後,次年觀兵於孟津,又作《太誓》,再次譴責紂的罪惡:“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這是儒家經典《尚書》裡的一篇,主旨是用來說明武王伐紂的“弔民伐罪”的正義性,所要體現的周王朝之後的政治倫理觀。這種政治倫理發展於小邦周,最終經過周公的整理,形成天下公德。比如關於“上天”的地位,商王朝是以人祭取悅鬼神希望永保天下,而周人則是“以德配位”來取代之,使得政治開始離開巫神進入平民生活。
武王伐紂同時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一個政治倫理的難題,《史記·伯夷列傳》說:"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統治者殘暴無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這裡就涉及到對商紂王的地位的界定。再殘暴的君主也是君主,再賢明的臣子也是臣子,這是儒家的政治理論,就如同帽子再破舊也要戴在頭上,靴子再幹淨也要穿在腳上。
那麼,難道天道就是就任由暴君胡作非為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怎麼去給人們的行為以解釋,該怎麼評價周武王伐商,成為了歷代儒家學者不得不正面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從周武王對商紂王的區別對待入手。在斬掉商紂王的頭顱時,周武王用的是“黃銅”做的斧頭;在斬掉商紂王的寵婦時,周武王用的是“玄鐵”做的斧頭。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動作,表明了周武王對商紂王曾經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的承認,也體現一種尊敬,就如同同樣是用於斬人,包龍圖卻有三把鍘刀,其中自然也有象徵意味。
周王朝是一個特別重視“禮”的王朝,因此,周武王的這些儀式性的動作並非多餘,實際上維護的是周王朝的政治倫理。
-
6 # 錦翼
這事不好說,我來說一下個人觀點:
第一:這事可能是後來編出來的。因為周朝建立了儒家體系禮的那一套(是為周禮,孔子是系統整理的周禮,儒家雖然創於孔子,但源於周朝,他老人家不是老夢見周公嗎),周禮什麼事情都要講禮儀講程式,形式大於實質。例如《屍子》上就說武王親自砍殺了紂王,雙手鮮血淋淋,並沒有說什麼斧子。所以這事可能主張程序正義的儒學家們編出來的細節。
第二:我覺得是不是跟某種巫術形式有關係,畢竟周武王出發前還弄個烏龜殼算卦,為了這事,姜子牙還懟了他。這說明周武王心裡相信巫術的,這時候勝利了,自然要用巫術來鎮壓一下。例如現在許多地方娶媳婦,新娘子進門前,新郎還向她射箭呢(當然是假射)
第三:假如這件事是真的,周武王當時嚴格履行了程式。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程式:
首先為什麼射三箭。
答: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重要的人物射三箭。
這是抖機靈。
其實為什麼射三箭,大概因為周武王出發去砍他的時候,說的“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說紂王毀壞了三正,這三正是啥呢?有學者就說是天地人。
周武王可能就代表三正射了他三箭。
當然可能周武王也覺得紂王這個傢伙力大無窮,萬一沒死乾淨怎麼辦?還是射三箭吧。
那麼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斧子來砍呢。
這絕對是周禮上的形式要求。
周禮上對不同等級的人用不同的刑具,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包青天有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就分別對不同的人,就算是死刑,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刑具。
這就是周禮上的形式。
那為啥對紂王用黃色的斧頭,對后妃用黑色的斧頭呢。
用陰陽學的觀念來解釋,黃色代表著太陽,是陽,黑色代表著水,是陰柔。
不過陰陽學是戰國才興起的,那時候大概還沒有。
周武王大概具有樸素的觀念。
黃色代表著太陽,金光燦燦嘛。尊貴,所以就斬下紂王的頭顱。
帝妃呢,沒有那麼重要,就用了比較便宜點的。
這樣呢,即便周武王在地下和妃子相見,也比較得意,你看就算被砍頭,我也比你們尊貴。
-
7 # 直江信綱
朱時茂的小品裡有一句經典臺詞——“我代表政府代表人民我槍斃了你”。其實這個殺人的儀式也和這句話類似,無非是做給活人看的,證明自己出師的正義性。
射三箭,據《史記》記載,周武王聲討商紂王(即所謂《泰誓》)最大的罪行是“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這裡的“毀壞其三正”有人說是指天、地、人;有人說是“三政”,即各種政事。所以射三箭,與之暗合。
黃鉞,是王權的象徵。據《尚書》記載,出師的武王一手持黃鉞,一手持白旄。旄用於指揮,鉞用於殺伐。後世的“假節鉞”當中也有節專賞鉞專殺的說法。
至於玄鉞(黑色的鉞),古注認為是鐵製,但是周初沒有鐵器,所以可能是染成黑色或者是其他材料所製成的。用玄鉞殺寵妃也證明了周朝所奉行的等級制度——殺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殺法。
-
8 # 歷史一書生
連射三箭這個本身是商時的一種巫術,後世的宋國是商朝後裔,他們在戰爭之前會做敵方君主的偶像然後用箭射他,如《戰國策》燕策二記蘇子謂齊王曰:“今宋王射天答地,鑄諸侯之像,使侍屏匾,展其臂,彈其鼻。此天下之無道不義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
當時崇尚巫術,詛咒敵國君主社稷的事情是常有的,如秦國就出過一篇《詛楚文》。
至於為什麼要用金斧砍紂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紂王是貴人,故當用貴器。
當時很重視貴族血脈這回事的,武王分封的時候,續三代社稷,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
9 # 萬事問唐郎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細節性,很少有人注意到武王殺紂王和妃子時用的斧頭顏色不一樣,而 且還先連射三箭,今天唐郎就來回答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一,先談連射三箭,這點有些爭議,但唐郎認為這不外乎是一種心理的儀式感。關於這一點,很多專家和網友有些爭議,唐郎覺得無論是禮法依據還是巫術的體現,都不外乎根植於心理的一種儀式感,在古代,尤其是君王之家,行任何事情都要有儀式感,更何況是在終結一個王朝這樣的大事上,所以武王更加要講究一種儀式感,當然這種儀式感來源於很多方面,比如封建禮儀的祭祀,天地人,三者就是三箭所指,謝天,謝地,謝人,也和武王起兵時所發出的“毀其三正”相吻合。另外,在那個時代,巫術盛行,連射三箭就是商朝時的一種詛咒的巫術,詛咒紂王不得轉世。
二,至於為什麼殺紂王之斧同妃子之斧顏色不同,更多的是尊卑有別。在商代,金屬的質地往往與顏色有關,這裡黃鉞就是銅色的金屬,而黑色的鉞就是鐵器的金屬,而黃色一向是帝王的顏色,金色是帝王的正器,所以武王在殺紂王和妃子時,採取了尊卑有別的儀式感。
-
10 # 我是趙帥鍋
這段記載是出自《史記》中的《牧野之戰》一文,說得是周武王在殺進商朝王宮後,先是到紂王自殺的地方,周武王親自向紂王射了三箭,然後才下車用劍擊打他,再用黃色的鉞斬下紂王的頭,掛在白色的大旗上。
接著,周武王又來到紂王的嬖、妾兩個妃子的住所,此時兩人都已自縊而死。武王又對著她們射了三箭,用劍擊打她們,再用黑色的鉞斬下她們的頭,把他們的頭掛在白色的小旗上。做完這些後,武王才出來回到軍營。
對此,不少人肯定很好奇,為什麼周武王殺死紂王時,要先連射三箭,再用黃色大斧砍下其頭顱?同時他對待紂王的寵妃,為何也要先連射三箭,然後再用黑色大斧砍頭顱?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深意呢?
首先說下為何要射三箭,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是說連射三箭是商時的一種巫術,用以詛咒對方永遠無法再恢復自己的江上社稷;第二種說法,這個要從武王伐紂之前的誓師說起,當時武王的誓師詞中有這樣一段話: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簡單點說就是,商紂王的主要罪責,就是“毀壞其三正”,而所謂“三正”,就是天、地、人。也就是說,商紂王的罪行,已經引起“天地人”三界的共憤,所以周武王將代表這三界對商紂王進行懲罰。
在這種背景下,周武王對商紂王及其妃子連射三箭,實際上是分別代表“天地人”三界對他們進行懲罰,正如網上有人曾補腦這樣一個畫面:
“周武王望著地上已被燒作焦黑的紂王屍體,張弓射出第一箭,口中唸唸有詞,“這一箭代表皇天!”;隨後他又張弓射出第二箭,口中依舊唸唸有詞,“這一箭代表后土!”;最後他再張弓射出第三箭,口中仍是念念有詞,“這一箭代表天下百姓!”
接著,我們再來說一說為何周武王要用黃色大斧砍下商紂王的頭顱,而用黑色大斧砍下紂王妃子的頭顱?
這個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也有兩種:一是所謂的陰陽五行說,按照這個說法,黃色和黑色,分別代表的是太陽和水,而太陽和水又分別對應著陽和陰,即男和女。
換句話說,因為商紂王是男人,所以周武王自然要用代表“陽”的黃色大斧砍下其頭顱;而紂王的妃子都是女人,自然就只能用代表“陰”的黑色砍下其頭顱。
至於第二種說法,主要是源於商紂王和他妃子的身份地位不同。按照《古今注·輿服》記載:“鉞分為兩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用之斷斬。黃鉞,乘輿建之,以純金為飾;玄鉞,諸侯王公得建之!”
簡單點說,就是古代的鉞分為兩個等級,第一等是黃鉞,也就是用黃金或銅打造的斧子,其顏色大都為黃色;第二等是玄鉞,也就是用鐵或者合金打造成的的斧子,其顏色大都為黑色。
在商朝時,黃鉞是天下共主才能採用的標配,而玄鉞則是諸侯王公所採用的,其禮儀規格遠低於黃鉞。所以,在武王看來,擁有“王”地位的商紂自然要用黃鉞砍頭,這樣才符合禮儀;至於紂王的妃子,自然就只能使用第一等級的玄鉞來砍頭了。
-
11 # 中意
紂王不是自焚死的嗎?怎麼又是被砍死的。既然說砍就砍吧。為什麼用黃色斧頭呢?因為紂王是王呀。黃色是尊貴的顏色。古人又迷信。那為什麼要射三箭,在用黑色呢?還是迷信。古代聖人還真喜歡把不好的事都怪在女人身上。三箭代表天地人。黑色那是黑暗之色,毀滅之色。
-
12 # 絢彩年華火熱青春
,我不相信商紂王是被周武王連射“三箭”,用黃鉞斧砍去了商紂王的頭!
歷史上周武王雖然是帶領八百大諸候部落攻擊!、討伐商紂王的軍隊不假!但周武王自始至終卻沒對商紂王失仁道!
在素稱“有千鈞之力”的商紂王親自帶領十七、八萬軍隊
到牧野阻擋周武王“興周滅紂”大軍攻打商軍時,
周武王也對商紂王主動向周武王提出的要周武王同他商紂王“單打獨鬥定江山社稷”的挑戰慨當以慷允諾!
就守信用不讓自己方比商紂王方多很多倍的能征慣戰將士參與和商紂王對決!
周武王自己和商紂王單打獨鬥,周武王終是正義!、道德之人!、商紂王沉溺於酒色多年!各方面都不及周武王!只幾十個回合商紂王就被周武王大刀一記“力劈泰山”!直劈下震裂商紂王虎口!商紂王勉強兵器沒脫手!趕緊向“朝歌”城的方向什麼也不敢顧地逃去!商紂王的十七、八萬大軍人數雖多!但一看商紂王都那麼急著敗逃!就發生了大內亂,陣前的軍隊掉頭殺向後面的商軍!!!!!!周武王率軍衝殺!所向披靡一舉打敗了商紂王的十幾萬軍隊!!!!!!收拾戰場後,大軍穩步開拔向“朝歌”進發!到了朝歌,分派八百諸候率軍把朝歌城牢牢團團圍住!滅紂最後一役已穩操勝券!!!!!!
商紂王登上“摘星樓”看到城外都被周武王大軍牢牢團團圍困住了!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逃脫了!!!!
就吩咐隨從在“摘星樓”下堆柴,讓隨從點燃柴堆火燒“摘星樓”送“商紂王上天”!!!!!!…………
等周武王帶軍攻入“朝歌”時,商紂王已死多時,
屍骨難辨!
哪裡還能有周武王對商紂王連射“三箭”!古代君王對恨極了的禍國殃民之人連射三箭;再砍去頭顱!有“代天”!、“代地”、周武王是西岐國王就不用“代君王”懲處做惡多端的商紂王!、用黃鉞斧砍去商紂王頭顱了!、對商紂王二妃連射“三箭”用黑鉞斧砍去二妃頭顱也是是“史記”的作者故意加以炫耀!並非“史實”!極大可能是受了漢武帝故、權臣的威脅!不把周武王編殘暴一些!就顯得漢高祖劉邦“以臣犯君”!、還使陰謀詭計讓韓信等率幾十萬軍隊把他的結義兄弟項羽和項羽的部下三萬多人團團圍困!。又令軍士數千人夜晚唱“楚歌”讓楚軍以為家鄉被漢軍攻佔了!渙散了楚軍的軍心鬥志!造成軍士很為家鄉的親人擔憂!
軍士日夜都多有往家逃亡
!虞姬看項羽為自己擔憂!為解除項羽的後顧之憂!虞姬為項羽歌舞一番後,橫劍自刎!
項羽親率三百“子弟兵”衝殺韓信的五十多萬大軍,想為楚軍衝殺開一條衝出包圍的活路!
無奈劉邦親自率督陣軍督戰!後退者斬殺!殺項羽者封侯賞金!不停在大軍後面督陣喊殺!項羽在殺死幾百個漢軍軍士後,力竭才被項羽坑殺章邯手下的三十萬秦軍後投降劉邦的秦將楊……和另外幾個投降劉邦的秦地將領奮不顧身地殺向項羽,前面的幾十個軍士一起圍攻已力竭的項羽,而幾個秦地投降劉邦的將領又正在血氣方剛!項羽被冷箭射中後,疼痛難忍!就被幾個年輕的秦軍在咸陽投降劉邦的砍胳膊、卸腿、砍下頭顱領賞了!!!!!!項羽的死是拜劉邦所賜!
而商紂王的死是商紂王自焚身亡一以仁德不欺弱、一以近二十倍的軍隊使奸計懸高額巨賞圍殺先王!從本質來說根本不一樣!!!…………
但《史記》卻以劉邦的名聲為重只挑劉邦感的加以炫耀!“史實”上劉邦親率七十多萬大軍出擊匈奴,卻得靠賄賂匈奴王單于的寵妃大量金銀、珠寶首飾……才勉強得以保住性命的事兒!!!!!!…………
-
13 # 何妨吟笑且徐行
三在易經裡代表火,眾所周知殷商崇尚白色,白為屬金,三劍是火克金,因為紂王力大無窮,不如此不能死。 大斧顏色表明階級不同,黃色為土,代表中央君主,黑色是水,易經裡代表妖媚,奸賊,淫亂。如此一目瞭然。
-
14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史記》周本紀第四:紂走,反入登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逐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小白之旗。
連射三箭是商時的一種巫術,後世的宋國是商朝的後裔,他們在戰爭之前會做敵方君主的偶像然後用箭射他,如《戰國策》燕策二記蘇子謂齊王曰:“今宋王射天答地,鑄諸侯之像,使侍屏匾,展其臂,彈其鼻。此天下之無道不義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
當時崇尚巫術,詛咒敵國君主社稷的事情是常有的,如秦國就出過一篇《詛咒文》。
至於為什麼要用金斧砍紂王頭,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紂王是君王是貴人,故當用貴器。嬖妾是賤人,故用玄斧。
-
15 # 如意如來
中國是禮儀之邦,淵遠流長,對敵人對罪犯都不得隨便汙辱人格,這和我們今天儘量保護犯錯犯罪者人格尊嚴,如新聞圖片上打馬賽克,上法庭不再強迫穿囚服等,是一脈相承的。包公有龍虎狗三口鍘刀,龍鍘殺王孫公子,虎鍘殺大小官僚,狗鍘殺平民身份的罪犯,也都是這個道理。武王殺紂王,因黃色為王者專用之色,紂王為王者,適用黃色刀斧,嬪妃就沒這個資格了。古時皇上賜死皇孫皇孫或不聽話的公主,賜丈二黃綾,而賜死嬪妃大臣之類的,多是白綾,這都是有講究的。
-
16 # 玫瑰家途
一。箭
箭,矢也。矢足太陽系在宇宙中執行的動態,表示天地的大勢。
武王連發三箭,於己,表示大勢至,我乃天。於彼,則是表示大勢已去。
二。劍
劍,僉刀也。
僉,表示高度的相關性,連動性。消除相關聯動,劍也。劍為君子之器,表示獨立守神而完整,自成體系,內外一體。
武王以劍擊紂王,乃是斷絕紂王與天地的聯絡之意。
三箭已發,大勢已去,擊之以箭,斷絕聯絡。
三。鉞
戉,表示神之空性,即神威之力。
黃鉞為太陽神威,生命的原動力。
玄鉞為水火神威,時空的原動力。
武王以黃鉞斷紂王首,意即絕其生命原動力,懸於大白旗,散其神氣。
用玄鉞斷紂王妻妾之首,意即絕其生存時空。
去其勢,斷其天地聯絡,絕其生,散其神氣,滅其時空,徹底將其從宇宙中抹去,這套儀式的含義便在於此,是斬盡滅絕,永除後患的搞法。
徹底消除威脅之後,才有後面的繼絕世,興滅國的仁慈之舉。
-
17 # 蘭香茶803
關於封神演義書,七分假三分真,與三國演義三分假七分真性質完全不同,後人無不佩服作者想象力,能把人神天地揉合在一塊,了不起之創舉,給後人留下無限的精神食糧,真乃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18 # 昨夜西風1688
為什麼武王姬發要先射三箭,隨後用不同顏色的斧頭來砍下她們的頭顱呢?
武王姬發也算是一個貴族,當時他出兵討伐紂王,估計覺得自己出師無名,就找了一個藉口“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滅其三正”在商紂王身上射了三箭,這個“三正”很多的專家認為是“天地人”,所以武王也算是替百姓射了這三箭,以後對百姓有一個交代,自己已經替他們報仇了,也算是為自己登基做一個輿論的鋪墊吧!
還有一個就是據史料記載,商紂王是一個力氣很大的人,武王姬發害怕紂王是假死,所以先射他三箭,看他是不是真的死了,萬一不是起來把自己殺了,自己豈不是虧大發了啊!但是,也有可能這個事情不是真的,因為周朝已經建立起了儒家禮學的那一套了,幹啥都要有個講究個禮儀和程式,但是據史料《屍子》記載武王姬發親自殺了紂王,並且結束後,滿手都是鮮血,但是裡面並沒有提到說是姬發用的什麼顏色的斧頭,所以也有可能後世為了搞事情自己編了這樣一個事情。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武王姬發是一個有點迷信的人,那時候就很迷信巫術這一類,姬發在出發討伐紂王的時候,還用龜殼卜了一掛呢!為此姜子牙還說了一下姬發,可見姬發也算是一個迷信的人,最後分別用黃斧頭和黑斧頭砍下了紂王及其妃子的頭顱,估計就是用了某種巫術,以此來鎮壓紂王和他妃子的靈魂,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報復吧
-
19 # 道法自然之致良知
武王射紂王三箭意思是滅其三魂,永絕商之傳承,以黃鉞斬其首並懸掛,有為父兄報仇之意,因其兄伯邑考被剁成了肉醬並逼迫其父周文王吃了下去,受辱甚深。其寵妾為紅顏禍水,尚火運以尚水運的黑鉞擊殺,使其再難做祟,因水克火之故。
-
20 # 書生閒談
史記胡扯,紂王帝辛天生神力,無人可敵,他是自殺,至於妲己更是個可憐女子,周武王乘著商紂王遠征東夷歸來,兵力疲乏,聯合諸侯起兵造反,加上紂王又沒有處理好幾十萬俘虜的問題 ,這才一敗塗地,周武王造反就造反非拿一個美女當藉口,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史記採納春秋戰國的史料,且靠不住。
《史記》周本紀第四: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
回覆列表
我覺得吧:歷史越久遠,史書上紀載的歷史細節越是操蛋,越是不可信。《史紀》中關於妲己的死,殷本紀說是武王殺掉的;這個問題本身是出自《周本紀》,二寵妃肯定包括妲已,可她又自殺了!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另外,假使紂王自焚,一定是關上大門,收集木頭,潑上油脂,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自己燒成一堆灰燼,省得死後受斬首之辱。可以想見,當時鹿臺一片火海,應該沒有周人有勇氣衝進去吧:搶功不成,反成人殉。所以我想,周人在火熄之後,看到的只是紂王與妲己的骨頭渣子。沒有機會斬首。以上《史紀》的紀述是以訛傳訛,不存在的。至於當時的周人這樣寫,很簡單,他們想透過這種符合"禮″的方式,來證明這場叛亂的正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