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畝方塘
-
2 # 牛叔論股
核心提示: 其實患上大腸癌也是有一定的人員限制的,比如說那些經常在晚上吃夜宵的人和經常的吃一些辛辣,過期,變質的一些食物。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患者就要審視著自己的一個身體狀況,不要讓自己的身體逐漸的被大腸癌最可疾病所侵害這樣的話,等到晚年的時候自己真的一個健康問題就會出現很多。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是有可能會對自己的一個睡眠問題造成很大的一個困擾,所以就有可能會直接的導致自己在出現這個疾病的時候,是非常的緊張自己的一個睡眠質量的一個問題的,況且有些患者在進行治療的時候,也沒有及時的莪跟醫生講清楚自己的生活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如果說患者在進行大腸癌治療的一個過程當中,發現自己怎麼樣進行治療大腸癌都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就有可能跟患者的體質有一定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患者的體質可能就是比較得差,所以不管是鈣元素還是蛋白質的流失速度都是非常的快!那麼在進行營養的補充的時候可能就會導致,自身補充的一個營養還沒有流失的速度快,這樣的話在進行治療的時候是沒有效果的,而且這一類人可沒也會很容易患上大腸癌。晚上是我們身體系統進行排毒的一個過程,所以說如果睡眠不好的話,患者也是有容易會患上大腸癌的。
其實如果患者在睡覺之前可以多給自己的身體進行排毒, 那麼對於這個疾病的治療也是很有幫助的 ,可能有一些患者在進行治療的一開始是很迷茫,但是從某些情況上面來講,患者自己首先是需要保證在自己的健康或者是身體機能不受影響的一個情況之下,給自己的身體進行全面的排毒,這樣其實也是非常的好的,而且這樣還能及時地保證自己的身體會逐漸的康復。並且患有大腸癌的話可能就是因為自己體內的毒素過多所導致的。
其實有些醫生最害怕的就是給患有大腸癌的老年人進行治療身體,因為老年人的總體情況是比較差的,所以在進行治療的時候,都是需要很多的注意事項。而且稍微不注意的話,老年人的骨骼就會遭受到傷害。所以醫生自己也是特別的擔心的,所以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顧慮。
-
3 # 一呼醫生
一呼科普:
高危人群包括: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症狀人群、患過大腸癌手術後人群、患過大腸息肉經腸鏡下電灼術後人群、有大腸癌家族史直系親屬、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直系親屬、潰瘍型結腸炎患者、有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的患者、膽囊切除術後的人群。
-
4 # 醫語破天機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大腸癌呢?研究表明,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症、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菸等有關,而飲食因素、環境因素更為重要。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以及低纖維類食品的人群,患腸癌的機率要明顯高於食用這些食品較少的人群,這是因為動物脂肪代謝的產物、低纖維素的飲食以及細菌分解的產物都能夠直接導致腸蠕動功能的減緩,並且糞便長期停留在結腸會使吸收毒物質的機會大大增加,尤其是誘發腸道疾病的發生。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①土壤中缺硒;②血吸蟲病的影響,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是大腸癌的高發區;③吸菸易引起大腸癌。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對於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及散發性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的後代,要密切追蹤隨訪。同時,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哪些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呢?大腸癌高發區的成人,如我國的大城市及東南沿海一帶;大腸腺瘤患者,有多發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員;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癌症家庭綜合徵的成員;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人認為,患此病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10倍。
如何預防大腸癌?對於大腸癌的預防,改善飲食、規律生活是關鍵,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多吃纖維食物。少吃高脂肪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每日飲食中要有足夠的蔬菜,如芹菜、青菜等,平日可有意識增加一些粗糧、雜糧的比例,飲食不宜過細過精,從而幫助腸胃蠕動消化。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過分飢餓、不暴食暴飲,這樣有利於腸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無節制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其次,要多運動。保持每日大約20分鐘中度日常運動,有助排洩物透過腸道,協調排洩。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將患大腸癌的危險降低一半。另外,積極治療已患的大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如有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存在,比如家族性結腸癌或息肉病、家族性多發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定期去醫院諮詢或檢查。
-
5 # 腫瘤何大夫
大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肥胖、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這幾類人容易患大腸癌:①有大腸癌家族史者;②有大腸息肉家族史者;③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症狀人群;④大腸癌術後人群;⑤有慢性潰瘍型結腸炎患者;⑥有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的患者;⑦膽囊切除術後的人群。 這七類人需經常觀察自己大便習慣、大便形態、大便有無血便,過了中年即使無症狀也應定期行腸鏡的檢查,我們建議1-2年做腸鏡檢查一次,可發現癌前病變——大腸腺瘤和早期癌。此外,大家公認的是:大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一切相關,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類食品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機率明顯增高。喜吃肉,少粗糧,少運動,絕對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因此說,合理膳食多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低下,食不飽腹,半年吃不上一頓肉,那時候結直腸癌患者真的很少,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結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近年來發現大腸癌患者年輕化,雖然年輕人比例不高,但是已明確和飲食結構(尤其是久坐辦公室,常吃高能量洋快餐,運動少)有關係。前陣子,有一位29歲的西門子員工查出直腸癌晚期,這傢伙身高不到170Cm,體重達200多斤,平時無肉不歡,喜歡吃燒烤,喝啤酒,因便血來看門診,經全面檢查最終確定直腸癌晚期。去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把加工肉、紅肉列為致癌物,明確指出每天攝入過量肉會增加腸癌風險。纖維素是腸道的保護劑,食物纖維可增加腸蠕動,吃的太精細,不吃水果、常喝果汁都會減纖維素攝入,對身體極為不利。預防腸癌從口做起,從合理運動做起!
-
6 # 家庭醫生線上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關於大腸癌的致病原因,簡言之,大腸癌的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具體講其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症、大腸腺瘤、遺傳因素、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以及吸菸等有關。另外,目前,大腸癌發病年齡趨老年化,我國大腸癌發病的平均年齡是45歲,大多數患者在五十歲以後發病。
經臨床實踐證明,患大腸癌有一定的特點人群,據此,以下人群應警惕大腸癌的發生:
1、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消化道疾患者,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大腸息肉等。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而大腸息肉患者發生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是無息肉者的22倍。
2、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和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克隆氏病、血吸蟲病患者等。
4、有盆腔放療史者,有資料表明,盆腔放療後10-20年易患直腸癌。
綜上所述,對於大腸癌易發人群者來說,一定要提高警惕,爭取早發現、早治療,防癌於未然。最後,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5年查次腸鏡,家裡若有患腸癌的親屬,最好40歲就開始篩查。
-
7 # 健康那些事兒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蟲病的影響,在我國,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吸菸容易引起大腸癌。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對於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及散發性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的後代,要密切追蹤隨訪。同時,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綜上所述,有以下各種情況之一者均應看作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大腸癌高發區的成人,如我國的大城市及東南沿海一帶;大腸腺瘤患者,有多發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員;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癌症家庭綜合徵的成員;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有人報告盆腔放療後1020年易患直腸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人認為,患此病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10倍。
-
8 # 華絡健康
大腸癌,因為很多症狀和與痔瘡、肛裂相似,常被人混淆和忽視,但其實只要你細心一點,上廁所時回頭看一眼便便,或者留心一下日常的排便習慣,就不會錯過大腸癌的訊號!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人群?
除了不良生活方式的人,還有一些人是大腸癌高危人群。
1、年齡較大的人,90%以上的大腸癌是50歲以上的人得的;
2、有過腸道息肉或者大腸癌歷史的人;
3、有過炎症性腸病的人,如原來有過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的人;
4、有兩種家族性遺傳病的人:一種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種是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
5、家人得過大腸癌或者結腸息肉的人。
大腸癌的五大訊號,千萬別錯過
1、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習慣的改變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表現。
比如:之前排便很規律,但最近很長一段時間裡,拉肚子或便秘的情況十分頻繁;或是之前一天只排便一次,如今卻要一天三五次地跑廁所。
一旦出現這些排便習慣的改變,不要覺得這只是便秘或拉肚子,最好及時去醫院做檢查。
2、便血
血便也是發生疾病的標誌。很多人誤以為造成血便的是痔瘡,一般都不當回事,但如果真是癌症類的重大疾病,你說耽誤了是不是腸子都悔青了?
在糞便透過已有癌變的腸道時,會摩擦病灶表面,從而引起血便;如果持續出血,還會導致貧血。
所以,出現便血,自己拿不準就不要輕易下結論~
3、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
如果一會便秘一會腹瀉,便便真是捉摸不定你就要特別留心了~
如果在靠近肛門的位置發生癌症,腸道會變得狹窄,糞便不易透過,會導致便秘或者便便變細。
同時,由於腸道變窄,為了將糞便從腸道中擠出來,大腸就得更賣力地促進排便,腸道運動就變得活躍,所以也可能會導致腹瀉。
4、持續腹瀉
如果是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等引起的腹瀉,通常幾天內就會好轉痊癒。
但是,如果腹瀉持續很久,那麼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性大腸炎或大腸癌都有可能,當然去醫院做檢查那是必須和首要的。
大腸癌導致的腹瀉,常常是水性糞便中混雜著血液,排便後還有便便殘留的感覺,同時腹瀉與便秘交替、反覆發生。
5、便便突然變細,排便不爽
如果平時的便便較粗,突然間變成了鉛筆一般細,也有可能是大腸癌出現了~
腫瘤變大,就會影響便便排出,所以會變細,而且一次不能完全排盡,總是有一種想排又老排不淨的感覺。
所以,一旦持續一段時間排出的均為柔軟的細便,並且總有排不盡的感覺,就要特別注意,需要接受內鏡檢查。
提醒:當我們發現身體有上述異常狀況時,意味著大腸癌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了。而在早期,人們卻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症狀,所以經常被忽視。
一張試紙,發現早期大腸癌
最簡單的檢查:大便潛血試驗
血便是大腸癌的重要標誌,但早期出血量少肉眼很難觀察到,大便潛血試驗就能發現那些非常少的血,可別小瞧了它,尤其對早期大腸癌篩查十分有用。
這樣做:
老辦法就是採集便便樣本,用消毒棉籤蘸取中央部分或疑似有異部分送檢;
新辦法就是目前已經出現的便隱血檢測試紙,無需特殊準備,便後將試紙直接投入馬桶或便池即可,簡單易行,2分鐘快速出結果,只需觀察試紙顏色有無變化。
最不該忽略的檢查:肛門指診
因為難為情,很多人不願接受肛門指診檢查。但殊不知這是肛門直腸病檢查中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
指診是醫生用手指在患者肛門內進行觸控,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可靠性,能及時發現肛門直腸的諸多早期病變。
我國的直腸癌者較多,佔大腸癌患者總數的60%左右,80%的直腸癌可靠指診摸到。
-
9 # 深藍醫生
的確如問題中所說,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近些年的發病率逐步攀升,尤其是結腸癌,僅在上世紀末的20年裡,結腸癌的發病男性就增加了104%,女性增加了99%。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腸癌高發,又有什麼可以預防的措施呢?
1、年齡因素
一般來講,大腸癌的高發年齡在40-50之間,男性多於女性,所以人到中年時應該注意防範大腸癌的發生。
2、肥胖
肥胖和大腸癌的發生率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不只是大腸癌,多種癌症的發病都和肥胖有關,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尤其是腹型肥胖,和大腸腺瘤與大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
3、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
平時喜食肉食,尤其高脂肪類食物的長期、過多的攝入,相對較少食用蔬菜、果蔬、雜糧等食物的人群,患大腸癌的風險明顯增高。
4、慢性腸炎及腸息肉的人群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要遠遠高於正常人,尤其是病程超過10年,大腸癌變的可能性高達50%;而腸息肉、腺瘤的患者也有一定的惡變率,而家族性大腸多發腺瘤的患者,如不治療,惡變率幾乎達到100%,
5、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壓抑、抑鬱,精神緊張,自我調節困難的人群,也是大腸癌發病的一個因素。其實情緒致病不光是大腸癌,在多種癌症的發病原因裡,都有情緒不良的這一誘因。
6、其他原因
有研究認為糖尿病人患大腸癌的風險要高於非糖尿病人;另外長期的吸菸、飲酒等也是大腸癌的發病一個不利因素。
綜上,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雖然有著不可預防的先天因素,但這部分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還是和平時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及性格因素等有關,所以,生活中注意合理飲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心愉快,注意健康體檢,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夠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
10 # 養美健康生活
直腸癌的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目前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對其發病起著協同作用。
哪些人有患大腸癌的風險?
50歲以上年齡人群,年齡越大,風險越大。
一級親屬(即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有腸癌史。
有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排便習慣或情況不佳者:比如慢性腹瀉、長期便秘、粘液便/血便,分辨呈扁平狀或變細,或者
有經常性固定部位腹痛者。
直腸癌的一些預警症狀,留意下自己的身體訊號,具體須諮詢醫生:
1.大便表面帶血及粘液,或者是膿血便。
2.排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裡急後重。
3.由於癌腫侵犯腸管造成狹窄,大便形狀會變形、變細。
4.時有排便感,卻無大便解出、排便費力
5.出現腸梗阻的症狀,諸如腹痛、腹脹等,症狀持續存在,並有逐漸加重趨勢
6.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
7.腹部可摸到腫塊,多見於右腹部,可推動。
生活上可以這樣預防:
1)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在標準範圍內,堅持運動,建議每週 4~5 次,每次持續 30 分鐘左右,戒菸戒酒,晚上泡泡腳,保持樂觀心態,積極調解生活和工作壓力。
2)飲食宜多樣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經常吃些含有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可能對預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3)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
4)高度重視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隨時注意自我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
11 # Health Talk
直腸是從肛門邊緣起 向上15公分的大腸 這一段大腸叫直腸 直腸得癌就叫直腸癌 它也是非常非常常見的一個大腸癌的 因為在大腸癌裡頭直腸癌最容易得病 它是佔有60%以上
同樣它也是高發於中老年人這樣的情況 但是對於中國的直腸癌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個是男性比較多 另外年輕化比較多 同時它的病理分型以潰瘍型的腫瘤比較多
-
12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臨床實踐已證實,以下六類人群屬於大腸癌的高發人群:
1、30歲及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頻數、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內的中老年人;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等,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大腸息肉患者發生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是無息肉者的22倍;
4、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遺傳性結腸病者;
5、有盆腔放療史者;
6、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一般來說,早期大腸癌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大致包括大便帶血、便後滴血流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下腹不適、貧血等。
如發現上述症狀,透過直腸指檢、乙狀結腸鏡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鋇劑灌腸、大便隱血檢查等檢查,即可排查出大腸癌。可優選便寶寶大腸癌篩查,其是一種無痛創、非侵入、居家且無飲食限制的便潛血免疫定量檢測技術,對結直腸癌篩查的特異性介於94%到96%之間,是早期腸癌發現和篩查的首選檢測方法。建議上述人群每年至少進行一次便寶寶大腸癌篩查。
-
13 # 劉穎醫師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每誕生25個嬰兒,日後就有1人將患大腸癌。在我國,近20年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全國每年約有4.75萬人死於大腸癌。
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大腸癌呢?研究表明,飲食、環境、遺傳、種族等因素都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飲食因素、環境因素更為重要。以日本為例,20世紀50年代,日本和中國相同,屬於大腸癌發病率較低的國家。隨著戰後經濟恢復、發展的同時,日本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日益上升。據日本癌症協會統計,1947-1978年,大腸癌的死亡率大約增加了2倍,而其他各種癌症如肺癌僅上升60%,胃癌和子宮頸癌分別下降30%和60%。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蟲病的影響,在我國,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吸菸容易引起大腸癌。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對於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及散發性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的後代,要密切追蹤隨訪。同時,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綜上所述,有以下各種情況之一者均應看作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大腸癌高發區的成人,如我國的大城市及東南沿海一帶;大腸腺瘤患者,有多發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員;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癌症家庭綜合徵的成員;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有人報告盆腔放療後1020年易患直腸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人認為,患此病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10倍。
大腸癌有何症狀
大腸癌的症狀和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生長的部位、癌腫的大小及病期的早晚。我們可以大致將大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右半結腸,二是左半結腸,三是直腸。右半結腸內糞便水分較多,此時大便為糞湯樣,到了左半結腸,糞便開始變為半固體狀。直腸大約1518釐米長,糞便到達直腸,已接近成形,並刺激周圍的神經和排便肌群產生便意。所以,當大腸癌開始生長,癌腫直徑小於0.5釐米時,無論生長在什麼部位都幾乎無症狀。但隨著腫瘤長大,侵及周圍正常組織、血管和神經時,則出現一系列症狀。
右半結腸癌的特徵
糞便在右半結腸時仍呈現半流動的稀糊狀,因此不易出現由糞便摩擦癌灶而引起的出血症狀,往往是由於癌灶的壞死、脫落而引起的出血,但由於盲腸和升結腸的細小蠕動,使血和稀糊狀的糞便均勻混合,肉眼不易察覺。由於長期的慢性失血,而且又無明顯的大便習慣改變,患者往往因為貧血而就醫。有資料表明,226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中,58.8%的患者血色素低於10克。隨著癌腫的增大,右側腹痛可以摸到腹部腫塊,這類情況約佔就診症狀的79.1%。同時,腫瘤侵及腸壁可以引起隱痛,甚至引起腸周炎,疼痛則會逐漸加重。如果出現陣發性腹痛,則常常是伴有梗阻症狀,但右半結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貧血、腹塊和腹痛,鋇劑灌腸造影顯示腸壁僵硬,充盈缺損。
左半結腸癌的特徵
隨著糞便從右半結腸進入左半結腸,由於水分的再吸收,大便由稀糊狀逐漸成為固體,因而由大便摩擦引起便血的情況在左半結腸癌病例中遠較右半結腸癌病例多見。由於左半結腸癌的肉眼可見的便血癥狀促使患者及時就醫,故而長期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就不如右半結腸癌患者突出。同樣,226例左半結腸癌患者,血色素低於10克的患者僅為38%。同時,腸梗阻引起的陣發性腹痛,左側結腸癌也比右側結腸癌多見,有報告認為大約多出8倍。這主要是由於糞便乾結成形,難以透過癌腫所致。所以,便血和腸梗阻是左半結腸癌的主要表現。
直腸癌的特徵
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約佔大腸癌病人的70%以上,直腸癌亦佔全部大腸癌病人的一半以上。由於病灶較低,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便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血佔直腸癌的90%,多為鮮血和暗紅色血液,與大便不混,系腫瘤壞死脫落形成潰瘍面後的滲血。大量出血者罕見。由於病灶刺激腸道而產生大便次數增多,多者每日可達十數次或數十次。因此,直腸癌常被當作慢性菌痢或痔瘡而誤診。如果有了上述症狀,應首先懷疑是否得了大腸癌,要立即到醫院,最好到專科腫瘤醫院找醫生進一步檢查。隨著病情的發展和癌腫向全身各處擴散和轉移,還可以出現一些晚期癌腫的症狀。晚期病人可以出現貧血、浮腫、腹水,左鎖骨上出現腫塊,肝大及黃疸等症狀。
-
14 # 39健康網
1、不愛吃蔬果、全穀物類食物
有研究顯示,每天多吃10克膳食纖維,可降低10%的大腸癌發生機率,吃的越多降低機率就越大,最為理想的狀態是每天保持在25-30克之間。
專家表示,膳食纖維主要是幫助腸道的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中滯留的時間。“但目前多數市民都遠遠低於這個數值”,據悉,膳食纖維主要來源於蔬果和全穀物,例如蘋果、櫻桃、棗類、筍類、菜花、菠菜等,全穀物類有燕麥、糙米雜糧、全麥麵包等,主食中白米、白麵加工較精細,纖維素含量越少。
2、不愛喝水
即使吃再多的膳食纖維,水喝的不夠也沒有用,專家表示,每天喝足5杯水,大腸癌的發病機率將降低45%,現在很多市民都無法達到這個量,尤其是經常坐在空調房間的人。
此外,喝水的時間也很重要,最好在早晨起床的時候喝一杯水,這樣能夠促進排便,有利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3、愛吃紅肉、加工肉品與燒烤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早就把紅肉、加工肉作為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列為一級致癌物,我們曾經在臨床上碰到1個14歲就患大腸癌的病人,一問發現機會每天都在吃烤香腸,這麼年輕就患大腸癌很有可能“兇手”就出在這個上面。
之所以加工肉會誘發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原因是在加工過程中化學新增劑的成分,而紅肉導致大腸癌的原因在於經過高溫燒烤後,會產生異環胺,人體攝入後經過酵素活化,會使致癌基因突變。
4、肥胖
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體重正常的人高出1~2倍。其實不僅僅發生在大腸癌上,對於所有腫瘤,肥胖都是一項高危因素,因為肥胖容易引發炎症反應,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基因的癌變。
專家建議,無論處於何種年齡段,最好使自己的BMI維持在18.5~24之間、腰圍男性不超過36腰、女性不超過30腰。
5.不運動
在臨床上,有將近1/4的大腸癌患者發生的原因歸因於久坐或者不運動,專家表示,運動不但能夠減少肥胖發生,還能夠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減少腸道炎症的發生,增加腸道的蠕動,防止便秘等。
美國癌症協會就建議,預防大腸癌一定要保持每週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運動型別的選擇因人而異。
6、忘記篩查
大腸癌大多數都是因為腺瘤性息肉經過5-10年的時間演變而來,只要在這段時間內,定期篩查,是完全有可能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專家表示,對於普通市民在體檢時一定要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肛腸指檢、對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40歲以上的人群應該進行腸鏡檢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15 # 腫瘤專家高文斌
環境因素中有些促使結直腸癌的發病,有些則能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的危險性。在多種環境因素中,一些飲食成分(如動物脂肪、牛肉和乙醇飲料)、缺乏體力勞動、肥胖和香菸顯示出能夠增加結直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而水果、蔬菜、不吸收的纖維素、抗氧化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C和E)、鈣、葉酸、體育鍛煉和一些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和舒林酸)則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尤其是病程持續時間長和累及整個大腸的患者,發生結直腸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家族性和遺傳性因素與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患者中,有10%~20%存在受累的一級親屬,這樣家族性中的家族成員發生結直腸癌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群的3倍。有兩個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徵的發病機制已經在分子水平上得到了闡釋。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或Lynch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特徵是腫瘤發病年齡早(常發生於右半結腸),結腸記憶體在多處病變,其他器官也常見腫瘤發生(尤其是子宮內膜、泌尿道、卵巢和小腸)。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也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特徵是在大腸內散佈著數以千百的各種大小的息肉,常伴有一些結直腸外的表現,包括胃和小腸的腺瘤、硬纖維瘤、視網膜斑點、骨瘤、多餘牙以及一些少見的肝母細胞瘤和甲狀腺癌等。這些疾病是由APC(ad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突變所致。APC基因的位置和序列目前已經知道,其定位於染色體5q21上,編碼含有2843個氨基酸的蛋白質,在細胞黏附和訊號轉遞中發揮作用。除了FAP外,還有一些其他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包括Turcot綜合徵、Peutz-Jeghers病、Cowden病、幼年性息肉病、Muri-torre綜合徵、Ruvalcaba-Mirth-Smith病和Cronkhite-Canada綜合徵。
-
16 # 珍愛醫助
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腸道疾病,患上大腸癌時,可引起便血、腹痛等症狀,嚴重可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大家要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下面普及一下造成大腸癌有哪些原因、大腸癌比較青睞哪幾種人、以及平時我們可以怎麼預防大腸癌。
一、引起大腸癌有以下原因
1、不良的生活習慣,經常吃高脂肪的飲食,煙燻醃製的食物。
2、大腸的息肉,特別是腺瘤性的息肉大於兩公分的時候,它容易發生癌變。
3、慢性腸道的非特異性炎症。
4、大腸癌和遺傳有相關性,特別是家族性的息肉,跟大腸癌息息相關。
5,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服用亞硝酸鹽食物等等,都是大腸癌的致病因素。
二、大腸癌比較“青睞”的人群
1、年齡大於30歲,伴有排便習慣及大便形狀改變者
2、直腸腺瘤、直腸慢性炎症的患者
3、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有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史的患者
4、有家族性息肉病史、盆腔放療史患者
三、對於大腸癌的預防,可以這樣做
1、飲食一定要多樣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積極治療直腸息肉,結腸息肉、 肛裂等。
3、大便要保持軟化,排便保持順暢,防止便秘。
4、一定要定期複查電子結腸鏡。
大腸癌知識就科普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及早發現自己患病、這樣治癒的可能才會增大,同時在治療的期間保持好心態,及時刻注意自己的飲食,這樣才能早日恢復健康的生活。
-
17 # 景昌醫療
5類人易患腸癌,生活稍做變動就能避免,關鍵看毅力,人人能做到
我國前五位的腫瘤中,有四種是消化系統腫瘤,除了結直腸癌以外,其他三種腫瘤(食管癌、胃癌、肝癌)都在逐漸下降,趨勢明顯,結直腸癌卻成為我國唯一發病率上升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每隔1.5分鐘就有一個人患上結直腸癌。
腸癌的發病與遺傳基因、不良飲食、肥胖、腸道息肉、炎症性腸病等均有關係,而許多不良習慣會使腸癌發生率升高。
1.高脂肪飲食 進食脂肪增多,膽汁分泌增加,膽酸的代謝產物會增加,大腸菌群失調,促使致癌物生成和發展,從而誘發大腸癌的發生。而且高脂肪飲食會誘發肥胖,肥胖是腸癌的誘發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結腸癌的危險因素。
2.偏食不吃蔬菜 膳食纖維大都來自蔬菜水果,它可與致癌物質結合,可吸附膽酸及有害物質,加上它不可溶解而且有保水性,可使糞便量增加,並可以促進大腸蠕動,使吸附的致癌物快速排出,減少大腸癌發生。而偏食不吃蔬菜水果的人,膳食纖維攝入過少,腸癌發生機率增加。
3.長期攝入加工肉 有確切證據證明午餐肉、火腿腸、罐頭等加工肉肉質不新鮮,含防腐劑及亞硝酸鹽,可增加患者罹患腸癌的風險,應當減少上述肉製品的攝入。其他垃圾食品,比如燒烤類食物、煎炸類食物、麻辣燙等,同樣會刺激腸道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增加患癌機率。
3.久坐不動 長期久坐的人,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結腸內滯留並刺激腸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充血、血液迴圈不暢,可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這些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
4.抽菸喝酒 吸菸和酒精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腸道腺瘤在不良因素刺激下容易惡變。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死於結腸直腸癌的病例中有12%是由吸菸造成的。長期持續吸菸與結腸直腸癌死亡率增高密切相關。酒精攝入與結直腸癌危險性之間,呈一定的正相關,其原因可能是酒精對甲基代謝有不良影響。
5.生活不規律 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勞累等等因素會使機體免疫力下降,腸道菌群失調,引起慢性炎症,而腸道慢性炎症是誘發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腸癌的發生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對於腸癌高危人群更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低脂高纖維素飲食,遠離垃圾食品,多運動減體重,戒菸酒,保持規律的作息和積極的心態。
-
18 # 普外科李家大夫
據目前科學研究證實,以下都是容易得腸癌的高風險人群。
有腸癌遺傳因素的人,這些人有基因缺限,天生就容量患腸癌。這就是我們大夥經常說的命不好的人,因為生來就存在容易患腸癌遺傳因素,所以,天生就比別人容易得腸癌。這種命不好的人,通常有二種,第一是有腸息肉病家族史的人。腸息肉病常見的有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家族性腸息肉病與腸息肉病合併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三種,但其中家族性腸息肉病的人,又是風險最高容易得腸癌的人群,據研究報道,如果開始出現腸息肉又不治療的話,幾乎所有人都將發展為結直腸癌,平均年齡才39歲。第二是就是家族祖宗三代中有腸癌家族病史的人,也因為天生存在遺傳基因缺限容易得腸癌。
患有與腸癌發病有密切關係疾病的人,也顯示了腺瘤→腸癌與炎症→腸癌二種腸癌發病過程。有腺瘤樣息肉的人,這類人如果不及時治療腺瘤樣息肉,未來得腸癌的風險是相當的高,據研究證實,70%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樣息肉演變而來,從形態學上可見到增生、腺瘤及癌變各階段以及相應的染色體改變,耗時太約10-15年,這就是由腺瘤→腸癌的致癌過程。
有炎症性腸病的人,比如,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結腸血吸蟲肉芽腫的患者,他們共同的發生腸癌的機理是由炎症→腸癌的過程。
由於環境因素導致容易得腸癌的人,腸道微生態紊亂導致了從無到有的腸癌發生發展途徑。過多攝入高脂肪與紅肉+低膳食纖維飲食已為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實是大腸癌的主要環境致癌因素。與這種飲食有相關的人群通常是:
嗜酒的人。肥胖。慢性腹瀉的人。慢性便秘的人。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的人。(常有肥胖、少活動、嗜酒的人與腸道細菌感染等病因)少活動的人。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的人。(腸道細菌入侵)長期精神壓抑的人。(由於腸道菌群與腸壁神經細胞等組成的腸腦與精神因素有關,所以,這類精神壓抑的人,大多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由於長期過多攝入高脂肪與紅肉+低膳食纖維飲食,這類人群中,通常糞便粘稠、大便量也比較少,排便間隔時間也比較長,長期出現這種情況,就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大量致病菌及產生的毒素對腸粘膜細胞攻擊更為頻繁,大夥也知道,被攻擊多了,難免也有失手的時候,所以,好的粘膜細胞突變成壞的細胞也就不奇怪了。又加上不容易透過少纖維素的粘稠糞便摩擦導致腸粘膜壞細胞脫落,沒脫落的結果就有發生發展成為腸癌的風險。可以說,由於飲食因素導致腸道微生態紊亂參與了腸癌的發生發展。這類腸癌的發生比較符合從無到有途徑。
一些特殊人群容易得腸癌,主要與人體免疫力下降有關。長期吸菸的人:煙本身含有大量致癌物,它會導致人體很多癌症的發生,其中包括腸癌。本人有癌症史的人或有盆腔放療史的人:一般有癌才會做盆腔放療,有癌的人自然身體存在免疫缺限,所以,容易得腸癌也就不奇怪了。年齡>50歲的人:人體很多癌症都是容易高發,與年齡大了,免疫力下降有關。總之,由上可知,有腸癌遺傳家族史的人是天生容易得腸癌;有腺瘤樣息肉與炎症性腸病也是容易透過腺瘤→腸癌與炎症→腸癌途徑致癌;過多攝入高脂肪與紅肉+低膳食纖維飲食已為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實是大腸癌的主要環境致腸癌因素。與這種飲食相關的疾病的人,自然也是腸癌的高危人群,它的致癌途徑是從無到有途徑,與腸道微生態紊亂有關;還有一類容易得腸癌的特殊人群,是因為免疫力下降有關。
-
19 # 直腸癌保肛專家傅傳剛
以下回答摘自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傅傳剛教授主編的《大腸癌100問》圖書中的第11問: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
瞭解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對預防、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大腸癌非常重要。以下人群容易發生大腸癌,應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
1、 老年人。
大規模的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大腸癌的發病率越高。大腸癌在發達國家的高發年齡為60~70歲,大多數大腸癌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大腸每天都要與糞便中的大量致癌物質接觸,年齡越大,各種致病因素對大腸粘膜刺激的時間越長,所以越容易發生大腸癌
2、 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
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包括結直腸息肉(腺瘤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結腸血吸蟲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這些人發生大腸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對大腸癌的癌前疾病儘早干預和治療,並定期行結腸鏡檢查,有望早期阻斷大腸癌的發生和發展,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3、 長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者。
未消化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結腸後,在結腸內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生成大量的致癌物質,進而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食物中纖維素增多使大便量多對致癌物質起到稀釋作用,並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吸收的時間及機會。
4、 長期食用醃製、油炸、烘烤食品者。
醃製食物在醃製過程中,可生成亞硝胺。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故常食醃製品容易致癌。魚、肉、油脂等經過反覆高溫加熱後,將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質,進而誘發大腸癌。
5、 大腸癌高發地區的人群。
如果一個地區大腸癌的發生率很高或者短期內有多人發生大腸癌和其它癌症,那麼就提示這一地區存在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如缺乏銅、鋅、鐵、硒等抗癌的微量元素、存在不良的飲食習慣或環境汙染嚴重等等。
6、有結直腸息肉病史者。
結直腸息肉(腺瘤性息肉)摘除後,1/3以上的又會出現其它部位的結直腸息肉。如果不及時摘除,可能會發生癌變。
7、 有結直腸癌病史者。
過去曾患過結直腸癌,即使是經過手術治癒的,術後容易再發生結直腸癌。調查統計發現結直腸癌病人術後再患結直腸癌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3倍。
8、 家族成員中有人得大腸癌者。
如果某一個家族中發現一個大腸癌患者,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明顯升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大約是普通人群的2-3倍。同一家族的人群,他們的遺傳背景相似;另一方面,由於同一家族成員因為長期生活在一起,有著共同的飲食習慣,所以也容易得腸癌。
9、 家族成員中有人得結腸息肉者。
10、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HNPCC)等遺傳性疾病的家族史者。
11、 有盆腔放療史者。
接受過盆腔放療者大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高4倍,大多發生於放療後10-20年。
以上為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親戚朋友屬於以上這幾種人群的話,一定要加倍留心,建議定期體檢行結腸鏡檢查。一旦出現便血、貧血、腹痛、腹瀉、大便變形變細等大腸癌的表現,更加應該儘早行結腸鏡檢查。大腸癌如果能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其治療效果很好,5年生存率高達95%以上,絕大多數早期大腸癌患者可以長期存活。如果已經發展成了晚期大腸癌,其治療效果就很差了。
(竇維龍 傅傳剛)
-
20 # 一柄柳葉刀
在消化道腫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胃癌,我國結直腸癌患病率已經高達46.8/10萬。
結直腸癌已經成為中國三大癌症之一,其發病率正以4.2%的速度螺旋遞增,遠超2%的國際水平。
提水後腰痛,一查原來是大腸癌患者,男性,45歲,提水澆菜後腰疼不能直腰,抬來我院急診科後,腰椎CT發現腰椎壓縮骨折、骨質破壞。追問病史,病人訴自己腹瀉與便秘交替6個月,近幾天有黑便。
查體發現左下腹部包塊,約3×3cm,行電子腸鏡檢查示距肛門30 cm至乙狀結腸見菜花樣腫物,病理示中分化腺癌。轉入胃腸外科行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
大腸癌是如何發生和發展的?大腸癌(largeintestinecancer)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發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
在中國,大腸癌也已經成了高發癌症, 而且發現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
更可怕的是,中國大腸癌年輕化趨勢很明顯。中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比美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69.8歲)整整年輕了20歲。
大腸癌不是突然發生的疾病,它的發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癌,整個過程可能持續5~10年。
誘發大腸癌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引起大腸癌的危險因素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點:
(1)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者,相比普通人,此類人群大腸癌患病率高1.5-2倍。
(2)不愛運動:久坐、運動少不利於大便排出,增大患大腸癌的機率。
(3)喜食肉類、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尤其是紅肉,大腸癌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1.5倍左右。
(4)吸菸與飲酒:嗜好菸酒與大腸癌發生的機率呈劑量相關性,即吸菸(喝酒)的量越大、時間越長,則大腸癌發生率越高。
(5)遺傳因素:大腸癌有家族患病傾向,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患病率更高。
(6)腸道慢性炎症、大腸腺瘤、血吸蟲病、盆腔放射治療等也可能導致大腸癌。
腸癌的症狀有哪些?大腸癌患病早期多無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僅僅表現出消化不良、 不適、大便潛血等。隨著腫瘤的進一步發展,慢慢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症狀: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部包塊以及腸梗阻等。
在大腸癌中,直腸癌和乙狀結腸癌多表現為便血和腸梗阻,較易引起人們重視;
而盲腸和升結腸癌多以貧血為主要表現,容易延誤診斷時間。
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結直腸癌療效好的關鍵是早期發現。
主流看法是:
I 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高達 90%;II 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為 80%; III 期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則只有 35%。(1)年齡判斷
大腸癌大多數為中年人,40-60歲為高發年齡段。若是處於40-60歲且大便出血, 此時就應該及時到醫院去檢查,排除大腸癌。
(2)大便及出血顏色觀察
大腸癌與痔瘡都會出現大便便血的症狀,但存在一定的差別。
痔瘡患者的便血呈鮮紅色,與糞便不相混合,血液一般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然而,大腸癌便血呈暗紅色,多混合在大便中。
大腸癌的飲食干預大腸癌是一種隨著物質生活提高所伴生的一種現代病,與如今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方式密切相關。
此外,乾燥、 醃製和烤制的肉製品也是不可忽略的致癌物質。
WHO 曾有建議在預防大腸癌方面,應注意均衡飲食,改變不良的飲食方式,食物應以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為主,如此方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等腫瘤的發病率。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每誕生25個嬰兒,日後就有1人將患大腸癌。在我國,近20年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全國每年約有4.75萬人死於大腸癌。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大腸癌呢?什麼人易患大腸癌?
回覆列表
目前,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50 歲以上的中年人,尤其高發。
大腸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治療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
腸鏡檢查對於及時發現大腸癌非常重要。
所以,醫生建議: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和一般危險人群,都應該進行腸鏡檢查。
哪些人屬於高危人群和一般危險人群呢?
高危人群:
1. 年齡:50 ~ 75 歲;
2. 家族史:有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結直腸癌;
3. 有腸道症狀(便血、腹痛、大便習慣改變等)者;
4. 有癌前病變(大腸腺瘤)者;
5. 以前患過腸癌者;
6.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
7.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患者;
8. 盆腔接受過放療者;
9. 接受過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者;
10. 肥胖、吸菸、糖尿病、免疫缺陷者等。
建議及時進行腸鏡檢查。如無異常,每 3~5 年檢查一次結腸鏡;如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一般危險人群:
50 歲以上,但是無腸道症狀、腸癌家族史、炎症性腸病、腺瘤性息肉、腸癌病史者等。
建議進行腸鏡檢查。如無異常,每 10 年檢查一次結腸鏡;如發現異常,及時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