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劉備打仗水平不行,也有人說劉備的軍事水平很高,你有什麼看法?
28
回覆列表
  • 1 # 夢舒情

    個人認為劉備沒有戰略規劃的能力,但有治軍御眾的能力。

    首先能在最後成為一方諸侯,三分而有其一,有大志而終可得,在戰火紛飛的末亂世,應該說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隨著漢末之亂的到來,劉備的個人生涯很長時間都在軍中度過,能掌兵,多所征戰,看他指揮的夷陵之戰,統領軍隊的能力,也很不簡單。長期軍旅,也鍛鍊了劉備,增長了御軍的才幹。

  • 2 # 麥子不麥

    三個集團中主公和武將謀士做出貢獻的比例可知。孫權有他哥他爸打下的基礎,先後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才輔佐,據江東稱霸,赤壁主要也是公瑾指揮。劉備前期輾轉各地,未成大勢,之後有了諸葛亮“隆中對”,有了戰略綱領,又與孫吳結盟,佔荊州奪西川這才成了三足之一,當初魯肅給孫權做戰略規劃時的三分天下可沒有劉備,是曹、孫、劉表。曹操,從討伐黃巾軍起(當然劉備和孫堅也參加過鎮壓黃巾軍),先後滅了二袁,呂布,陶謙,劉表,馬超,韓遂,張繡等勢力,註釋過孫子兵法。曹營不是沒有良將也不是沒有謀士,只不過沒有劉的孔明,孫的周瑜,呂蒙,陸遜等人名氣大,因為曹操本身就是強人so軍事才能:曹>劉>孫不過啊,當主公的最重要的是知人用人,是政治能力。

  • 3 # 康夫大大

    三國中蜀國的史料是最缺乏的,導致連關張這樣被後人膜拜的超級名將都沒多少事蹟傳下來,稀裡糊塗就成天下公認的萬人敵了;劉備也一樣,我們只看得到他和曹操呂布這些有自己傳記的人的交鋒記載,而那些記載明顯是要偏向傳主本人的,所以劉備就只有不停的敗戰記錄;但事實上,曹操不會認為一個只會打敗戰的劉備是能與自己並列的英雄,也不會認為他是自己的真正敵手,所以劉備有大量的勝戰沒有被記載在史冊而流傳下來。後人中有一個用兵名家認為三國時期用兵第一是劉備,曹操諸葛亮是第二檔次,周瑜這些是第三檔次,這個人名字叫岳飛。

  • 4 # 戎寅

    劉備的軍事能力在三國時期肯定是排在第一梯隊的,光有仁義之名是不會雄霸一方的。但是看三國創立者曹操,孫策,劉備三人裡,劉備只能敬陪末座。劉備白丁創業,只有到陶謙死後才算有一片自己的基業,然而立足未穩固就被呂布奪取,之後先後投靠曹操,袁紹,劉表,在劉表治下的據有新野,被劉表用來防禦曹操南下。前面領軍與曹操的軍隊屢戰屢敗,表現不佳。主要是領新兵就遇到強敵,自然一敗塗地。直到赤壁之戰以後因為北面有周瑜先後擊敗曹操和駐防南郡的曹仁,孫曹兩家無暇南顧,終於有了荊州南部四郡。雖然有了自己地盤,但此時劉備還是聽命孫吳,處於半獨立狀態。之後孫曹兩家在合肥,漉墟口大戰,繼任大都督魯肅臨戰不如周瑜,孫權自己領兵被張遼暴打,受不了曹魏在荊州和合肥兩線壓力,只能將南郡讓給劉備。自此劉備集團才脫穎而出,獨霸一方,之後取益州,戰漢中,比較充分表現劉備的戰鬥能力。

  • 5 # 五月金牛

    劉備軍政才能皆優,除夷陵外基本無大錯,而夷陵也主要是敵人太狡猾,而非劉備無能。諸葛亮、龐統,關張之流的作用被演義撥高了。其實劉備掌軍,他們大多時候只是兵聽將令而已。劉備性格也比較雄烈,比如怒鞭督郵的其實是劉備本人,演義把這血性橋段讓給了張飛,劉備親自指揮火燒博望,演義裡赤裸裸成了諸葛亮的光輝戰例……

  • 6 # 紫燼耀

    這個陸遜請命時候說過,劉備天下梟雄,狡猾狡猾的,但是縱觀其一生,是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主,七百里聯營曹丕一個外行直接說這劉備不會打仗啊,不久孫權捷報必到,行家算不上但是軍事才能有

  • 7 # 邀荒問月

    正史看的不多,撿知道的說:

    劉備敗逃能力歷史前三穩,“善敗者不亡”的典型。這是他最核心的競爭力。

    但是劉備臨陣指揮能力不在歷史第一梯隊(韓信、孫武等),應當是在第二梯隊徘徊,與漢高祖劉邦類似。

    至於劉玄德其他方面比如說戰略眼光,帝王權術,用人之能都不比劉邦差。

    他沒有得天下原因很多:漢室衰微,曹操太強,孫氏善守。當然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要命的是劉備成業太晚,三足鼎立(三角形是最穩定的架構,打破太難。如果天下只有曹劉兩家,那麼鹿死誰手未可知)

    惜劉玄德英雄也,竟未功成,嘆哉,嘆哉!

  • 8 # 包益Eason

    前面的回答好多都是三國演義的書迷啊,呵呵。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備幾乎白手起家,一路從低層軍官做到縣令,靠的是戰功,不是仁義——雖然只是剿滅河北黃巾軍,而不是和什麼正規部隊作戰。

    後來董卓入京,禍亂朝廷,袁紹兄弟拉諸侯會盟,劉備帶著兄弟在老校友公孫瓚名下,好像也沒什麼建樹——吶,如果你非說演義裡的三英戰呂布也算是戰績的話~其實討伐董卓最光彩的應該是孫堅。

    而後劉備繼續跟著公孫瓚混,直到感覺這傢伙在與袁紹的爭霸戰爭中藥丸,說河北這邊有老哥你在一定穩了,我去支援一下南邊吧。注意,在軍事才能中,準確的戰略預判很重要,林彪就曾預測過德軍將會繞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法國短期內將會潰敗。顯然,劉備也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證據不止這一個。

    在公孫瓚被袁紹擊敗的時候,劉備已經在徐州站穩了腳跟,作為公孫瓚曾經的客將,劉備當時所處的環境有多兇險呢?西面的曹操剛剛把呂布趕出兗州,坐定中原,隨時要東進徐州,以了上次沒能滅掉陶謙還被呂布抄後路的仇。進佔了青州的袁紹與劉備不溫不火,但也絕非盟友,南面的袁術與劉備在淮河流域刀槍相向,呂布在小沛心懷鬼胎。即便如此,劉備還是能在淮河流域和袁術僵持著(至於轅門射戟的橋段,更多是演義),在被呂布抄了後路之後,劉備只能投奔和呂布都有仇的曹操——如果劉備只是個政治正確的旗杆皇叔,他頂多會像孔融一樣被安排在許昌養老,然後不知何時被按個罪名幹掉,而不是後來還有機會跟著曹操一起殺回徐州滅了呂布。

    後來劉備又接下了衣帶詔,帶兵重奪徐州,幹掉車騎將軍,拉起旗幟與曹操徹底翻臉,總共也沒用多久——難度當然比孫策拿下江東低了許多,但這也是很漂亮的突襲。所以,劉備的戰役指揮能力和戰略眼光一樣好。

    在被曹操趕出徐州後,劉備投奔袁紹,沒過多久就發現袁紹遲早藥丸,於是劉備對袁紹說了和對公孫瓚說的話——要不,我去南方開闢第二戰場吧?

    進軍豫州(事實上只有汝南)的劉備也根本無力偷襲許昌(想想他收編的那些個黃巾餘黨的戰鬥力吧,只能用烏合之眾形容,他自己核心的老部隊是不會拿來冒這樣的風險的),退一步說,劉備即使孤注一擲把許昌拿下,也很難有足夠部隊守住許昌,或者帶漢帝南下襄陽。饒是如此,劉備在汝南還是經營得不錯——直到曹操幹掉了袁紹。

    後來在新野的一系列戰役和行為說明了劉備是非常清醒而且果決的軍事領袖,火燒博望和火燒新野並不是演義裡諸葛亮的出山之作,而是劉備一手導演的,在博望坡燒的是劉備自己的軍營,並不是少了夏侯惇。至於裹挾新野百姓南下襄陽,口號當然要政治正確了,其實誰都知道百姓就是亂世最重要的資源,沒了人口就等於沒了根基,也就別打仗了。只是撤退途中發現襄陽蔡家奪權,荊州當局直接倒向曹操了,劉備在襄陽外邊的處境就和敦刻爾克大撤退前的聯軍一樣,只是曹操不是希特勒,發現滅了劉備的機會直接就派兵追上去了。而沒了落腳地的劉備只能轉道去江夏,但路途遙遠,劉備的步兵加民眾大軍被迫與曹軍打了幾次阻擊戰,當然,阻擊部隊打一次就被衝誇一次(老婆孩子都打散了,可見當時有多亂),不過即便如此,劉備還是在關羽的接應下成功跑路——也不是所有將軍都是常勝不敗,在那樣的絕境下逃出生天,已經是奇蹟,一個好的將軍,不僅要在勝利中得到最大的戰果,也要在敗仗中儲存儘可能多的實力。

    而後劉備與江東聯手,在赤壁大戰後趁周瑜和曹仁爭奪荊州時巧奪江陵,又靠手下一干人才的外交手段穩住了孫劉聯盟,隨後迅速發兵南下奪取荊南四郡,奠定一方基業——後面三足鼎立的故事不再多說。

    劉備這樣的梟雄如果不會打仗,或者軍事才能一般,是不可能在漢末那樣的險境中生存下來,併成為一方霸主的,他的時運和能力比曹操差了一些,但綜合軍事能力(戰略眼光和戰術技巧)絕對比同時期大部分的君主要好。

    以上。

  • 9 # 伏風草

    這麼晚了,寫上幾句;湊數而已,不喜勿噴……

    劉備的出生,三國志寫了,不詳細;青少年時期寫的極為簡略;劉備和公孫瓚是同學,一句話帶過,過於簡略;實際上劉備後來很多事情多出在這件事上;公孫瓚是大戶人家的小老婆生的,富而不貴;劉備皇族出生的,窮光蛋,易中天老師說劉備是貧貴:堪稱妙語。是非常互補的,劉備借公孫瓚的錢財,公孫瓚借劉備的皇族出生;相互映襯,必為盧植老師的一景;劉備後來有一定語,好美衣服,好鷹馬;缺啥需補啥;美衣服,飛鷹走狗;曹操孫權能不愛,但是不過分需求,作為帝王這都不是事;是因為劉備年少見過,但是不可得;才越發渴求。才被記錄下來吧……

    劉備還有一段時間說不清楚,就是從十五歲到盧植老師處學習兩三年後,盧植老師調走了,劉備同志必然失學回家,到黃巾起義這四五年在幹什麼?賣草鞋是不可能的,而從結識逃犯關羽,土財主張飛;以及得到蘇雙販馬大商人資助的情況推測;劉備這麼幾年很可能是糾結一幫社會不穩定分子在做保鏢,橫行鄉里;估計不會魚肉鄉里的那種人。但是應該是比較黑暗的一段時間。一夥人敢打敢衝的,沒有什麼軍事素養之類的吧......

    劉備的起家也是一樣黃巾起義;曹操,孫權,劉備;但是起點低,帶著自己的一群哥們;跟著官軍混飯吃,估計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軍功,事後封得安西尉,很滿意,以及後來督郵來取消資格的時候,劉備勃然大怒,吊打督郵:注不是張飛打的。劉備是很在意和滿意這個功勞的。軍事能力一般.....

    劉備得到徐州後,和袁術爭盟淮揚;能相持住,估計水平也就是和袁術之流相當吧;看到袁術被曹操吊打的樣子,也非常容易理解劉備看到曹操的旗幟,望風披靡;非常能理解了。

    赤壁又是給周公瑾打醬油了

    劉備最終的立國之戰,漢中爭奪戰,表現極佳;當時曹操就發揮,我知道劉大耳朵沒有這本事,原來是法證這小子教的啊......

    當然夷陵之戰慘不忍睹,更證明軍事才能一般。

    總結下;劉備軍事才能肯定比一流的曹操,孫堅,孫策,公孫瓚等一流人物差距比較大,和二流的袁術,袁紹,之類的可以比一下.......

  • 10 # 常思奮不顧身

    一般,或者說很差,他的水平甚至不如劉邦,韓信說劉邦可以帶兵十萬,估計劉備能帶一萬兵就不錯了。劉備親自帶兵打仗很少有勝利的,他指揮的人少還有可能贏,指揮的人多肯定輸,但是人家會用人,領導嘛,不用什麼其他能力,會用人就行。

  • 11 # 情歡江川

    劉備的軍事能力如何?如同他爺爺的爺爺劉幫都只能大聲呵呵了!軍事能力不行為何又能成王稱帝?各位且看劉幫同韓信的一段精彩對話便知箇中緣由。劉幫曾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答說:“多多益善”。劉幫笑日:我帶將是多多益善,帶兵能力不如你,但我能識將驅使。這是成語典故“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由來。論軍事才能,劉幫和劉備資質平庸,且不說劉幫在和項羽的戰鬥中百敗無勝,劉備一生也是十戰九敗,當陽敗於曹操,宛城敗於呂布,最慘的與東吳的夷陵之戰,被小於他十幾歲的後生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滅,僅帶百十人逃到白帝城羞愧難當臨終託孤。劉備軍事才能與曹操比,不能同坐一根橙子,是尉官與將官的差別。如果說劉幫能打敗項羽,是靠他的江湖流氓氣識人用將全憑韓信之力,劉備能成就霸業,則是高舉“仁義”旗幟,以江湖“義氣”招攬聚集人才。他的“仁義”且不論幾分真幾分假,以開花朵的大小色豔評之,在三國成百上千軍閥中能脫穎而出,並能坐上除曹操外的第二把交椅,說明劉備是成功的。瞭解劉備,先看出身。劉雖是漢室宗親,但父輩無能家道中落淪入寒門,以織草鞋草蓆手工為生。劉備自小與屠狗輩廝混,大碗喝灑大塊吃肉深知“義”字要訣。大耳一生有三個特點,一是接江湖地氣。劉備與官二代公子哥袁紹袁朮不同,二袁溫室之花經不起風摧浪打,一敗就倒。劉備如同晚清曾半聖人,敗而不倒,愈挫愈勇。沒家窩有人給住所,沒飯吃有人給糧食。劉備紮根江湖,根深氣旺,幫他的人也多。二是有江湖的人氣。舉“仁義”旗幟,有重“義氣”的親和力,關羽張飛是他不離不棄的鐵桿,並逐漸聚集形成了武將趙雲黃忠馬超,文官諸葛亮龐統李嚴等人才的堅實團體,為他以後的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有江湖的能氣。劉備識人用人有他先祖劉幫之風,諸葛亮有張良之智肖何之能,帳下文武對他忠心不弍,皆為他驅使效命。一個團隊的領袖不可能是全才,重要的是親和力凝聚力,能識才用才為團隊為我所用。細察劉備的人生軌跡,三分運氣,七分拼搏,有正確的成功路線,從江湖的泥土中打出別具一格的“仁義”旗幟,聚人才攬人心。劉備一生如同西遊唐僧團隊,深刻注詮正名了江湖與江湖氣的定義:江湖是原生的土地,厚重純實真情。江湖氣是大眾氣,百姓氣。沒江湖氣接不了地氣人氣。瞭解草根,重視草根,劉備為寒門人家創業提供了經驗,樹立了榜樣。

  • 12 # samper

    只說三國志史實,演義小說黨繞道。劉備首先是靠戰功起身的,沒兩把武力刷子關羽張飛能服?史稱劉備勇武昭烈帝。再說統帥,統帥不是單指上陣殺敵和出謀劃策,那是武將和謀士乾的事情,統帥需要的是採納決斷計謀,指揮派遣武將進入戰場作戰,並以鋼鐵意志統領凝聚全軍,勝可進擊敗而不亂。所以看歷史上劉備的表現統帥能力在劉備集團前期也是一流,各種大小征戰都是親自上陣,前期博望坡擊敗夏侯惇,平定四川,攻佔漢中斬殺夏侯淵,夷陵之戰都是劉備親自指揮,同時從諫如流,敢於用人,讓武將謀士都發揮最大作用。失敗也不氣餒,收拾再戰。除了關羽獨領一軍,劉備自己就是第一。史書有記載,劉備對曹魏只忌憚曹操和曹仁,其他都不是對手。陸遜在夷陵之戰說劉備天下知名,為曹魏忌憚不是說說而已。後面劉備身死,曹魏對蜀漢基本放心了,認為蜀漢天下聞名能統領大軍打仗的也就劉備關羽而已,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能打曹魏出其不意。劉備好歹打了30多年仗,實戰經驗豐富,又能決斷採納謀士意見,實際上已經很厲害了。前期先天條件不足,沒地盤缺少武將和謀士,所以一直敗,但是條件一旦好轉立刻扶搖直上達到人生巔峰。三國裡面征戰也就輸過曹操和陸遜兩個牛人,不丟人,不能因為成敗論英雄。三國演義把劉備刻畫的愛哭更多是靠仁義,很多戰功都歸於諸葛亮等人,所以大家對劉備的戰功弱化了感覺,其實也是當時君主裡面一流統帥了。

  • 13 # 九州歷史

    劉備很早在家鄉涿郡拉攏了一支人馬,在平黃巾戰鬥中,平原郡的劉子平知劉備“武勇”,就向鄒靖推薦了劉備,可見劉備年輕時就以勇猛聞名。從劉備一生顛沛流離來看,他的智謀、或者說參謀團隊比較差,一直遇上諸葛亮才有清晰的戰略。但劉備一生的關鍵戰役,都是自己帶兵親自打的,而且劉備用武將幾無失誤,還提醒諸葛亮不要用馬謖,軍事能力是很突出的。

  • 14 # 金弦

    劉備具有統帥資質。他的軍事強項是:宏觀決策和全域性戰略部署。說武功,劉備不及關羽、張飛,但是,劉備善於借勢借力,他在關、張面前強調自己是劉皇叔,藉助自己是劉皇叔的身份讓賣豆腐的關羽和做屠宰的張飛敬重和仰慕他,而使三人“桃園結義”,並且劉做上“大哥”位置。通桃園結義,劉就可以捆綁和駕馭當時武功一流的關、張。另外,劉備軍事謀略不及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但是,劉備卻站得更高,擁有更高一籌的政治智慧:透過“三顧茅廬”,用求才若渴的真誠感化和打動諸葛亮,從而也達到招攬和駕馭諸葛亮的目的,讓諸葛亮死心塌地地、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地輔助他打天下,而且,劉備死後,諸葛亮仍死心塌地地繼續輔佐劉備兒子阿斗。劉備招攬得諸葛亮後,懂得分權分身,大膽放手任用諸葛亮,自己做總體思考和部署。可見,劉備是三國時代最高明的軍事家、政治家。劉備的武功也厲害:“三英戰呂布”,他是其中之一,如果他的武功差勁的話,敢上陣圍打武功第一的呂布,很有可能被呂布一槍索命。

  • 15 # 使用者149859091

    那些看三國志的是智障?陳壽的三國志是什麼時候寫的?晉朝,他敢把蜀國真實情況寫出來?畢竟蜀國是正統,司馬和曹操是奸賊。他敢把諸葛和蜀國真實情況寫出來?確定他人頭還能在脖子上?三國志魏書30,蜀書15,吳書20。陳壽作為原蜀國官員怎麼可能把蜀書寫的比吳書少?

  • 16 # 高松155089805

    一般,劉備得到徐州後其實已經和當時的曹操在一個平臺了,可惜他內不能擺平徐州將領,外不能擺平呂布,結果還是顛沛流離,到荊州後算是另一個起點,在腦殘章的幫助下,劉備總算取得了可與天下英雄比肩的平臺,漢中之戰是其巔峰,可惜是耗走曹操,仍不敢出門硬磕,這也算無可厚非,然而最後的猇亭之戰非常暴露其業餘水平,不但敗而且大傷元氣,縱觀劉備一生軍事,有過閃光,博望與漢中,說其不會打仗不客觀,但說起善戰實在勉強,分析一個人軍事能力要綜合,看其勝是怎麼勝的,敗是怎麼敗的,指揮是否高超,失敗是否失常,綜合來看劉備的軍事水平就是一般

  • 17 # 蓉爹生渝兒

    現在一群屌絲loser總喜歡尊曹抑劉,覺得這樣很有新意也很有獨特的見解,那些詆譭先主的人你們懂歷史?劉備從一織蓆販履之徒做到蜀漢開國皇帝,一生跌宕起伏,手下武有五虎、文有諸葛龐統法正,你們呢?有劉備的萬分之一強?劉備臨走時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被你們吃了?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古代君王有多少個?一群垃圾bb夠了麼?

  • 18 # 苦舟行

    劉備不行最菜,當時魏吳的人都是判斷蜀國必亡,諸葛亮和關張趙大都是小說虛誇,有本事卻沒有那麼誇張,他手下謀士和武將是最少的,也是三國中最弱的,第一為曹操,手下武將謀士多如牛毛。而且劉備的皇叔身份是漢獻帝為了自保喊了他,具體的族譜什麼的已不知道,可見過有幾個漢室皇族的人投靠他?他稱帝的名義是漢獻帝被曹操謀殺於是自立為帝,然而漢獻帝活的好好的,蜀地本就窮困,戰略物資也不夠,不能支援大型戰爭,他一蜀地不過才多少人?官吏就兩萬多,軍隊十萬人,百姓的糧食可養不起這麼多的人,註定滅亡。他要是多活幾年,蜀國就是亡在他手上

  • 19 # 文藝骨幹

    這個問題問得很專業,也很有代表性。坦率說,不怎麼樣;如果深入分析地說,則還挺像樣。

    以往的觀點多認為,劉備軍事指揮百無一能。實際上,認為劉備無能也多半是跟曹操比較而言的。如果跟孫權比,劉備的軍事之能豈不是高一籌?即便是曹操,我們如果拋開其強大對我參謀本部和後備軍官,曹操軍事之能又當如何?

    如果就只是就事論事而言,劉備的軍事能力一般。但問題是軍事能力也是跟其他幾個能力混合在一起出現的。劉備不是單一型參謀或作戰人員,因此考察其軍事能力應該綜合來看。畢竟劉備不是韓信那樣的偏科人才。

    軍事能力,對於統帥來說包括將兵和將將兩部分。就戰果而言,包括善戰和善敗兩部分。得勝好說,失敗了還能崛起這便是善敗。很多時候不能只看得勝。曹操也被徐榮擊敗,更被張繡挫敗,被馬超打殘,被周瑜打蔫兒,被劉備在漢中打得無奈,問題是善敗者不亡。

    軍事能力如果只是說俠義的將兵能力,那劉備一般。同理,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將軍也都一般,因為他們就沒啥直接指揮大戰。他們不是單一型軍人,他們的能力在軍事綜合能力而不是單一能力。

    同理,如果只是就粹軍事指揮而言,劉備只能是等而下之,在三國裡面甚至名將都不算。但問題是,定軍山打得好,其中重要的不是劉備選才得當麼?

    有時候,我們很難分得清具體而直接的軍事指揮能力如何。比如曹操吧,擊敗袁紹,擊敗呂布,這是他人生的兩點,但這到底是他指揮的好,還是參謀人員參謀得好呢,比如荀彧對於他的影響,程煜和郭嘉對他的影響。當然,這其中還有諸多牛人武將的直接用命用才。

    曹操手下人才多,所以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曹操的軍事威名,劉備手下人才少所以劉備的直接單純軍事能力被烘托的弱一些。

    稍後待續

  • 20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昭烈帝劉備白手起家,幾經艱辛,終於建立了蜀漢政權,從涿郡興兵到病故白帝,可謂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期間歷經大小戰鬥無數,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劉備都是見證人和參與者。他的軍事能力如何,一直是廣大三國愛好者和研究家討論的熱門話題。有人認為劉備“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也有人覺得劉備在軍事上很有才能,,甚至撰文為劉備平反,將劉備稱之為“一代名將“。那麼,究竟戎馬一生的劉備在軍事上的造詣如何呢?讓我們透過相關的歷史記載回到金戈鐵馬的後漢三國,重溫劉備的戰鬥歷程,得出一個公正、合理的答案吧。為了便於論述,我們不妨將劉備的戰爭經歷分為三個部分:白手起家至出任徐州牧前、出任徐州牧到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到夷陵之戰。

    眾所周知,劉備和曹操、孫堅一樣都是靠鎮壓後漢末年爆發的“黃巾起義”發家的。只不過在這場對農民起義的對抗中,劉備不象曹操、孫堅戰功赫赫,迅速崛起,而是默默無聞,徘徊在亂世之中。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在“黃巾起義”爆發後,帶領自己日後的主要將領關羽、張飛加入了校尉鄒靖的朝廷武裝,“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至於劉備在戰鬥中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史料語焉不詳,不過以劉備當時的情況判斷,只是隨校尉鄒靖等人一起作戰,並非率領一支獨立的屬於自己的隊伍,也就很難有機會表現出他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倒是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典略》中記載了劉備一生中的首次失利:“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得免。後以軍功,為中山安喜尉。”如果不是劉備靈機一動,詐死逃脫,險些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不過這也是劉備作為隨從出征,也不能作為評判其軍事能力的依據。不久在隨同都尉毌丘毅到丹楊募兵期間,在下邳遇賊,劉備“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不過好景不長,在擔任高唐令期間,劉備“為賊所破”,落荒而逃,只得往奔中郎將公孫瓚。在高唐的這一段經歷,可能是劉備首次獨立率軍作戰。按後漢的官制,縣令手下設武職司馬,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中,縣級政府多擁有少量的軍隊。也就是說這一仗極有可能是劉備第一次獨立指揮軍隊作戰。雖然史料中缺乏“賊”的數量記載,但劉備被打的亡歸公孫,多少也能說明劉備的首次獨立作戰是失敗的;

    劉備投靠公孫瓚後,公孫瓚“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在這期間,《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中還有一段記載:“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不過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劉備似乎根本沒有什麼戰功可言,也沒有獨立的隊伍存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東征,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劉備和曹豹被陶謙安排在一起駐守郯縣(今山東郯城)。“(興平元年)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這次戰鬥的結果不言而喻,曹操大獲全勝,劉備則是又一次大敗而歸。這也是曹、劉之間的首次較量。

    史料記載到這開始一直到劉備擔任徐州牧之前,他再也沒有什麼別的戰爭記載了。從史料中記載這一時期劉備所經歷的七次戰爭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推測:這個階段的劉備初上戰場,基本上沒有經驗可言,就算有過一些戰功,最多也不過是跟著別人沾光而已,其軍事能力顯得十分稚嫩,雖然這一段時間長達六年,但很明顯,劉備還是屬於“實習階段”,基本上沒有獨立作戰的經驗,因此也就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劉備擔任徐州牧而迅速改變。

    陶謙遺命將徐州讓給劉備之後,劉備的地位迅速提高,同時也成為諸侯割據戰爭的參與者之一。在出任徐州牧到取得赤壁之戰勝利的這15年時間裡,劉備經歷了以下的各種戰役和戰鬥。第一次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當時劉備已經成為徐州的實際控制者,袁術發動了對徐州的首次進攻。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載:“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於淮陰石亭,更有勝負。”不過在劉備同袁術對抗之時,劉備的後院起火,“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備聞之,引兵還,比至下邳,兵潰。收散卒東取廣陵,與袁術戰,又敗。”

    這場戰鬥的結果是:劉備不但失去了對徐州的控制,退避海西(今江蘇東海南),處境艱難,甚至“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同時自己的一家老小也落入呂布之手,可謂一敗塗地。究其緣由,除了與徐州地方豪強勢力的態度有關之外(詳見拙作“細說陳登”一文,這裡不再贅述),再有就是劉備的部署出現問題,沒有穩固自己的後方,更不應該派遣張飛這員智謀略顯不足的將領鎮守後方,導致全域性的被動。第二次也發生在同年,呂布“轅門射戟”,幫助劉備解決袁術的進攻之後。當時劉備在小沛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引起呂布的不安,呂布隨即“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雖然史料中沒有詳細描述這場戰鬥的全過程,但是以當時呂布與劉備勢力的巨大懸殊,劉備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十一月,《資治通鑑》記載:韓暹、楊奉在下邳,寇掠徐、揚間,軍飢餓,辭呂布,欲詣荊州;布不聽。奉知劉備與布有宿憾,私與備相聞,欲共擊布;備陽許之。奉引軍詣沛,備請奉入城,飲食未半,於座上縛奉,斬之。暹失奉,孤特,與十餘騎歸併州,為杼秋令張宣所殺。(另《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雖然兩部史書的記載不同,本文采司馬光的記載)。這是劉備在軍事上取得的一次勝利,這也是劉備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實體取得的第一次勝利。不過細考得勝的原因,是因為此時的楊奉、韓暹已經是實力大減,基本上淪為流寇,加上劉備用的是智取而不是力敵,成功的把握自然要大一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投靠曹操以後,曹操派遣劉備發動了對呂布的進攻。不過劉備這次還是兵敗逃亡。《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說:(曹操)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英雄記》中介紹的更加詳細:建安三年春,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十月,曹公自徵布,備於梁國界中與曹公相遇,遂隨公俱東征。雖然得到了曹操的大力支援和協助,但是劉備還是無法取得勝利,其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令人懷疑。這一仗使得劉備幾年來在徐州所積蓄的力量消耗怠盡,只能棲息在曹操的卵翼之下,雖然後來劉備也參加了對呂布的下邳之戰,但是很明顯是作為一個從屬的身份參戰的,根本沒有什麼可能去率領一支獨立的隊伍。所以也沒有理由功勞把功勞算在劉備的身上。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背叛曹操,逃離許都,《資治通鑑》載:會操遣備與朱靈邀袁術,程昱、郭嘉、董昭皆諫曰:“備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術既南走,朱靈等還。備遂殺徐州剌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還小沛。東海賊昌及郡縣多叛操為備。備眾數萬人,遣使與袁紹連兵,操遣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擊之,不克。這兩次的戰鬥是劉備早期同曹操對抗當中的首次勝利,難怪劉備在勝利之後得意洋洋地對劉岱說:“使汝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獻帝春秋》),不過從資料分析,劉岱、王忠軍隊的人數雖然不止“百人”,但肯定十分有限,劉備勝在曹操對其實力估計不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這次劉備的對手是曹操本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這一回是曹操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魏書》曰“是時,公方有急於官渡,乃分留諸將屯官渡,自勒精兵徵備。備初謂公與大敵連,不得東,而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眾而走。”

    後人在評價這次戰爭的時候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認為:曹操東攻先主,田豐說紹乘間舉兵以襲其後,紹以子疾辭豐而不行,紹雖年老智衰,禽犢愛重,豈至以嬰兒病失大計者?且身即不行,命大將統重兵以躡之,亦詎不可?而紹不爾者,紹之情非豐所知也。操東與先主相距而紹乘之,操軍必驚駭潰歸,而先主追躡之,操且授首;先主誅操入許而擁帝,紹之逆不足以逞,而遽與先主爭權;故今日弗進,亦猶昔者擁兵冀州,視王允之誅卓而不為之援,其謀一也。先主亦固有此情矣。紹之興兵而南,眾未集,兵未進,雖承密詔與董承約,抑可姑藏少待也;待紹之進黎陽、圍白馬,操戰屢北,軍糧且匱,土山地道交攻而不容退,乃徐起徐、豫之兵,亟向許以拒曹之歸,操且必為紹禽。而先主遽發以先紹者,亦慮操為紹禽,而己擁天子之空質,則紹且梟張於外而逼我,孤危將為王允之續矣。惟先紹而舉,則大功自己以建,而紹之威不張。紹以此制先主,先主亦以此制紹,其機一也。夫先主豈徒思誅操而縱紹以橫者乎?兩相制,兩相持,而曹操之計得矣。急攻先主而緩應紹,知其陽相用而陰相忌,可無俟其合而迫應其分。先主惡得而不敗?紹惡得而不亡?此其機先主與紹緘之於心,非董承之所察,而田豐欲以口舌爭之,不亦愚乎!王夫之的分析雖然有其道理,但是卻與當時各方實力的對比不符,以劉備剛剛奪取徐州,立足未穩,應付徐州內部的反對勢力已經是自顧不暇,哪裡還有餘利來進攻曹操;再者,從史料的記載判斷,劉備如果是主動發起進攻,必定是做好準備,何來一見到曹操就落荒而逃?筆劉備之所以出現這種窘境,完全是因為對局面的判斷問題,誤以為曹操正在全力對付袁紹,無暇招呼自己,這屬於軍事判斷的失誤。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期間,劉備亡歸袁紹,被派和文丑一起抵禦曹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這次劉備所扮演的角色是個配角,無權指揮整支軍隊,面對曹操的誘敵之計,劉備也未能識破,兵敗亦在情理之中。可見其對於謀略的認識不足。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載: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然後又是蔡楊的進攻。《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載:公使將蔡楊擊之。先主謂曰:“吾勢雖不便,汝等百萬來,未如吾何。曹孟德單車來,吾自去。”楊等必戰,為先主所殺。

    面對曹操的兩次進攻,劉備取得了一勝一負的成績。只是對手的實力卻明顯不同:曹仁是曹操手下的嫡系將領,統帥的自然是曹軍的精銳;而蔡楊僅僅是葉縣守將,部隊的實力則非常一般。假如後者同屬曹操的精銳,那勝負肯定不同。

    據《資治通鑑》載: 操自擊劉備於汝南,備奔劉表,龔都等皆散。從各種史料的記載分析,劉備明知實力不濟,急忙南奔劉表,他所採取的方式極有可能是主動離開,損失也不大。這次戰鬥的時間發生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劉備在博望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的記載是: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魏書?李典傳》中也記載了這場戰鬥: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從這兩段記載分析,這一仗劉備打的十分漂亮,對手也是曹操手下的名將,面對曹軍精銳,劉備主動出擊,巧設埋伏,勝的是無可質疑。

    著名的“長阪坡之戰”。面對曹操的追擊,劉備帶領數十萬荊州百姓,行動緩慢,自然不是曹軍的對手,雖然期間有過張飛大鬧長阪坡的精彩故事,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軍事失利,在戰鬥中,不但當時劉備手下的主要謀士之一---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導致徐庶的離去,而且就連劉備的女兒也未能倖免於難。《三國志?魏志?曹仁傳附曹純傳》載:(曹純)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如果不是趙雲在亂軍叢中拼死保護了甘夫人和少主劉禪,蜀漢政權的第二代核心就要換人了。這一仗對劉備來說只有兩個字:慘敗!

    赤壁之戰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關鍵一戰。關於赤壁之戰,劉備是力了大功的,由於以往論述者很多,這裡就不在贅述了。劉備策略得當,動作果斷而迅速,取得了他一生中最關鍵的勝利。不過這裡要說明的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充其量不過是個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東吳的周瑜。這時期的劉備經歷的戰鬥很多,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雖然還是失敗的次數居多,幾次還險些喪命,但是他也取得了一、兩次輝煌的勝利,說明他的軍事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不過公正地來說,此時的劉備雖然並非“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但是離名將還是相差的太遠了。

    從赤壁之戰到夷陵之戰這十五年間,劉備又經歷了很多的戰事,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九次。 第一次是南征四郡。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積極在荊州發展自己的勢力,親自率軍南征武陵、桂陽、零陵和長沙四郡,配合武力威脅。在劉備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面前,以上四郡先後投降。《資治通鑑》載: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營帥雷緒率部曲數萬口歸備。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江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以偏將軍趙雲領桂陽太守。為團結這些劉家舊部,除桂陽太守換成了趙雲以外,包括長沙太守韓玄在內的三郡太守均是官居原職,並未做出什麼調整。也就是說劉備南征四郡這一軍事行動透過其強大的政治壓力,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第二次也是劉備一生中最輝煌也是耗時最長的戰役:益州爭奪戰。劉備用了三年的時間(建安十六年---建安十九年)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奪取了劉焉、劉璋父子統治多年的益州。在這場戰鬥中,劉備利用益州的內部矛盾,充分發揮手下眾多文臣、武將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雖然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損失了最有能力的謀士龐統),並由此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礎。

    第三次又是劉備軍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勝利:漢中爭奪戰。自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開始,曹操和劉備在漢中地區控制權展開了多次反覆的爭奪,歷時三年多的時間。最後又是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諸葛亮始終被留在後方成都,劉備則是親率大軍與曹操進行浴血奮戰。《資治通鑑》對此次戰役進行了全方位的記載。這場戰役劉備無疑是個大贏家,從此劉備坐擁漢中、益州,不久劉備就自立為漢中王,成為蜀漢政權的統治者。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次戰役中貢獻最大的是法正,多次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才確保了最後的勝利。

    第四次也是劉備軍事生涯中最後一次也是最慘重的失敗: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劉備失利的原因,已有很多文章進行了系列分析,這裡也就不再贅述,簡單的概括:劉備在戰略上失策,在戰術上也出現嚴重錯誤,導致了全域性的被動,從此蜀漢政權的軍隊只能從東北方向用兵,違背了當初《隆中對》中既定的戰略方針,犧牲了大量精銳士兵和傑出將領,國力迅速下降,劉備要承擔最主要責任。

    以上基本概括了劉備一生中所經歷的所有戰役、戰鬥的歷程。該如何評價劉備的軍事能力呢?在三國時期就有人對此進行了分析和判斷。

    魏文帝曹丕的判斷是: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見《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魏國丞相掾趙戩評價劉備: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傅子》)東吳名將陸遜認為: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自三國以來的幾千年間,人們大都對劉備的軍事能力持否定的態度。劉備一生勝少負多,雖然也出現過幾次輝煌的勝利,但透過對其一生所經歷的所有戰例不難發現,劉備所取得的勝利基本上都是在政治、軍事的雙重配合下獲得的,而單純的軍事行動則基本上以失敗告終,綜合來看,劉備一生雖然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刀光劍影之中,但是軍事能力欠佳卻是不爭的事實。

    近來看到一些為劉備的軍事能力翻案、並把劉備稱之為軍事家、一代名將的文章,心裡很感疑惑:如此勝少負多的庸常將領何來名將一說?如果認真瞭解和分析過劉備的具體戰例,相信絕對不會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綜上所述,作為一代君主,劉備確實具備非凡的能力。正如陳壽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所言: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折而不撓”是劉備一生的真實寫照。

    但是在軍事方面,劉備的水平實在是乏善可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離過婚的女人更在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