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揚揚的雞毛蒜皮

    看葉廣苓的《採桑子 雨也瀟瀟》,在裡面看到這麼一句話:富而不驕易,貧而無怨難。

    字面意思就是,富貴不驕傲容易,貧窮無怨恨卻很難。

    意外覺得和賈平凹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有相同之處。

    歸根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

    基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不難解釋,貧窮的人在僅僅處於生存階段的時候,沒有多餘的心力在道德層面去尋求歸屬感或自尊等所謂“高階一點”的情感。如下圖:

    所以這不是窮人或是富人的問題,這是人的問題,每個人都一樣,只是相對而言,誰體現的什麼東西更多一點而已。“難”也僅僅只是難在“相對”而已罷了。

    當然,以上解釋是基於認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前提之下,如果不認可,也不定就是對的呢。

    最後推薦一下這本書,如下圖,自搜一下哈!

  • 2 # 鵝媽媽講閱讀

    如果是二十歲看到這句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反對,但是今天會承認他說的是對的。

    雖然痛心,從機率上來說,是事實。

    富蘭克林說過,一隻空的袋子是不容易站得筆直的。意思是一個窮人是很難面對錢做到誠實廉潔的。

    許多窮人為了一些資源:金錢、地位、權力……可以說不擇手段,殺人放火,而且犯罪成本特別低。你可以看到在貧民窟甚至排隊都能起爭執,缺二兩白菜也能把人砍死……

    相應地,富人經濟條件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問題都被錢給解決了,富人很難見到排隊、買菜這些場景,這些不好的東西都讓錢給過濾了。在這種環境裡,人會相對地寬厚一些,淡然一些。

    這題從身邊接觸的人中也能很明顯地感受,窮人家的孩子很糾結工資怎麼樣,富人家的孩子很在意有沒有職業經驗上的積累,符不符合興趣。窮人家的孩子喜歡偏激,好就好到極致,差就破罐子破摔。富人家的孩子相對來說行雲流水很多。

    以上不是百分百情況,肯定有個例,只能說機率上的大多數。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3 # 大蠍子王

    賈先生是黃土高坡的人。或許有黃土高坡的文化傳承。

    但是,齊魯文化的傳承是,“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

    "記得小時候,父親患腎炎,生命垂危。母親到處打臨時工。我正上學,連兩塊五毛錢的學費都交不出來。一次在拾煤渣兒時,我撿了一個錢包,內有三十幾元錢,二十多斤糧票。我高興萬分,比現在我摔一跤撿三百萬還興奮。任何人不知道,我沒告任何人。我回家告訴了父母。他們讓我立馬送到承德大廟鐵礦礦區廣播站去,廣播尋找失主。我不情願,家裡當時一貧如洗,我都受人歧視。父母嚴厲訓斥我,說,咱家(山東人),是“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該拿的別客氣,不該拿的一釐不要”。

    多謝父母。他們的教育使我受益終身。我能有今天,吃穿不愁,悠哉遊哉的過神仙般的日子。也就是家教所致。和貧富關係不大。

    我也是這樣教育我後代,我後代也優秀。有的窮人有家教,會發達的,富人的後代少家教,可能“坑爹坑名星"呀!!!

  • 4 # 熊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老話這麼說的: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哪怕往回推到東周,人說的也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為啥?

    因為“道德”這種東西放在人類社會的層面,屬於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由個體的經濟基礎來決定的。

    一個正常的人,只有滿足了基礎的生理需求(生存,食物,性),才會去關注此外的,更高階的精神需求(藝術,道德,文學)。

    一個貧窮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犯罪率極高的社會。因為當人滿足不了生理需求的時候,人往往動物性的一面就會被激發出來,去燒殺搶掠以獲得一個相對優渥的生存環境。想想古代,匈奴突厥這些北方遊牧民族為什麼沒事就難下洗劫,原因就是如此。換到現在,非洲國家日常爆發內戰的原因,無外乎三個字:吃不飽。

    而你在人吃不飽的情況下,去跟他談良心,談道德,那隻能是對牛彈琴,或者說,何不食肉糜。

    因為兩者訴求的重點不同。

    你說不要搶,不要殺,肚子餓了忍忍,忍忍就過去了。

    過去你個香蕉皮象拔蚌!

    忍忍就死了。

    而人為了本能的求生,是什麼事都能做的。古時戰亂,生產下降,動不動就是“人相食”,直到1938年花園口決堤導致的大饑荒,人吃人的情況依然存在。

    文明呢?素質呢?都現代了怎麼還搞這個?

    沒辦法,為了活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國家始終強調經濟建設壓倒一切,因為只有讓你吃飽了,才能跟你講道理。

    至於沒有這種生存壓力的富人,那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富人無法理解窮人為啥會為了一個饅頭殺人放火,窮人也無法理解富人為啥喜歡藝術啊文學啊這種不能當飯吃的東西,這之間的不理解,其實就是階級壁壘。

    造成的結果就是兩級分化越來越嚴重,窮人越來越窮,因為思維無法上升,富人越來越富,因為始終掌握了大量社會資源。

    不過道德上的上述情況也不是絕對的,因為還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 5 # 司徒伯雷

    與賈平凹這句話相似的還有“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更文明點的說法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就中國的歷史而言,窮人一直居於多數,富人永遠居於少數,因此禮節和榮辱往往是顧及不到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窮人生活的環境太過惡劣,面臨的競爭太過激烈,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採用最殘酷的手段,比如說:採生折割(將健康人折磨成殘疾,利用他們乞討)、黑磚窯。

    出現這種俗語,並不是說富人不理解窮人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得不到長足發展,整個社會陷入“馬爾薩斯陷阱”:即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餘的人口會被各種災害、瘟疫、戰爭消滅掉,最終使人口不超過農業生產水平。在傳統社會,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處於這樣的治亂迴圈中。

    而就中國的具體國情而言,學術界又用另一個名詞來解釋——內卷化。黃宗智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首先引入內卷化概念,他提出中國傳統社會,總是透過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這導致生產力長期裹住不前,科技無法得到發展。

    而我們現在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科技長期停滯,其生產力就得不到發展,那麼大部分人只能維持起碼的溫飽水準,甚至為了維持這樣的溫飽水平,不得不用各種殘酷和激烈的手段,所以窮人往往容易變得殘忍。

    與之對應的是,處於社會上層的人,佔有足夠多社會資源,並不用為了生存與人殘酷爭鬥,所以會顯得彬彬有禮,富有同情心。

    所以,光吐槽這句話沒有任何意義,歸根結底,一個社會,只有拼命提升自己的生產力,創造更多物質財富,才能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避免窮人殘忍的現象出現。

    事實上,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得益於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中國富裕起來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素質在快速提升,中國人開始表現出文明與禮貌。

    “窮人殘忍”的事件越來越多的成為“新聞”(少見才是新聞),遠離一般人的視線。

  • 6 # 了不迪

    從人的秉性上來說這句話並不成立。窮人不是生下來就殘忍,富人也不是生下來就一定溫柔。

    這句話從行為上來說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窮人沒有太多資源支援做出各種選擇。而富人在選擇的時候可以利用很多資源。

    因為可以選擇的面很窄,所以窮人在面對各種事情的時候,對自己可能看上去更殘忍。比如天氣再不好,窮人也大機率選擇公共交通出行,而富人自己有車,或者打車出行。這是說的對自己的殘忍。

    同時,因為選擇的面很窄,所以窮人在選擇時可能無法顧及太多的外界感受,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都不支援他們看上去「優雅」「溫柔」。

    但對經濟條件好的人來說,做選擇的時候首先不必在意金錢。而預算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境遇,所以對自己肯定不殘忍。

    人在滿足生存所需之後,會有精神追求,所謂立德立言,不管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麼,表面上都是追求「面子」的,所以對人對事都會保持一定的分寸,看上去就是「溫柔」。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更多是小說家言。在實際中,人們露出的那一面往往不是常態,很多時候是分物件的。甚是很所現象給人的感覺是反過來的,那就是人不對自己狠一點,可能早晚會淪為窮人。如果說論述到這裡邏輯越來越怪的話,原因也很簡單,這個問題本身的邏輯就是怪的。。。

    這句話這樣說我覺得更能成立一點點。那就是:精神世界的窮人更容易殘忍,精神世界的富人更顯得從容。

  • 7 # 平原公子

    這句話還有個說法,叫“何不食肉糜?”

    賈老師說窮人殘忍,那是因為他從未把自己放在普通底層民眾的立場上,去體會他們的生活,去觀察他們的世界。有些時候,那不是殘忍,而是客觀實際決定了他們的選擇,那叫無可奈何,那叫從實際出發。

    對於窮人來說,活著就已經豁出老命了!你還想要他們溫良謙恭讓?要他們溫柔有素質?你不如先把他們肚子填飽,衣服穿好,房子造好,然後讓他們去讀書上學,我敢保證,只要營養、教育到位了,任何一個人,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不會比你學識差,也不會比你水平低,並且都會像你一樣道德水準高,為人溫和善良。

    如今這個社會,不是仇富,而是仇窮,微博上王思聰隨便扯個屁,就有一群人高呼老公,然而一個底層人民的悲慘呼號,確實無人去關心。更有許多別有用心的人,在汙名化窮人,說他們素質低,脾氣壞,殘忍愚昧,自私落後,他們連呼吸都成了一種錯誤,甚至還有人造出“鳳凰男”這種無恥的概念,給那些透過努力改變命運的人扣上黑鍋高帽子,恨不得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這到底是誰的錯?

    這個社會就像一列高速列車,先上車的人坐在頭等艙,衣冠楚楚溫文爾雅,談笑風生,然後他們就不願意後來人透過奮鬥拿到車票擠進來了,他們開始造謠汙衊,說他們鄉下人髒、習慣差、不配和他們一起上車。

    殊不知人類歷史上那些暴君、奸賊、貪官、鉅奸大惡,不把底層人當人,害死無數人的傢伙,是窮人還是富人?

    最近那個追不上女孩子就把人家從19樓扔下去的王八蛋富二代,是窮人還是富人?到底是誰溫柔,誰殘忍?

  • 8 # 看風景的蝸牛君

    這是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才能夠體會到的人生智慧。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諾曾經於1943年在其論文《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像階梯一樣從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雖然我們並不宣揚物質萬能論,但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這兩個較低的需求層次,物質的確是不可獲取的資源。對於窮人來說,由於缺乏足夠的財富來保障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因此更容易將物質視為稀缺資源,會更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甚至覬覦本不該屬於自己的財富。這時產生貪小便宜等心態就不足為奇了,在物質極度缺乏的年代,人類的道德底線甚至都會下降,社會文明倒退到難以想象的地步。馮小剛在《1942》中展示了饑荒年代的社會生活,也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性的光輝更顯得彌足珍貴。

    富人透過財富積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很容易得到滿足,更高階的社交、尊重的需求則可以透過善待他人得以實現,這也使得不少富人多數情況下顯得很平和,對待他人也往往比較溫柔。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對方與自己沒有特別底層的利益衝突(如饑荒年代你和對方同時遇到一個饅頭,不吃的人可能會餓死),另一方面是善待他人滿足了富人心理上的高階需求,甚至很多人將慈善作為事業,更是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 9 # 上古天真

    雖說不能按照簡單粗暴的評判去給一個群體的人下定義,但細品一下這句話,也有著他的合理之處。

    以大機率的角度來講,除卻那些貧窮而後暴富的暴發戶,大多數的富人自小生活在相對優渥的環境,這些人對於一件事情的憤怒閾值會遠高於貧窮的人,通常不會因為一些太過細碎的事情而大動肝火,甚至棍棒相見。

    且富人相對來說,教育條件會好一些,古人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只要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都不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纏不清,甚至加害於人。

    當然,說回來,也不能說窮人們便有多麼的殘忍罪惡,在保證生存這個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為了達到一些利益來保證自己能夠存活於世上,本就是人作為動物的最基本屬性,所以我們能看到在貧窮落後的地方,總會有那麼一些例子:為了爭房爭地,親兄弟反目,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利益,彼此之間相互加害的事。

    當然,事都並非絕對,為富者也有不仁,窮兇者亦有極惡,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管貧窮還是富貴,都能堅守住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與對他人對世界的最基本關懷。

    我讀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茲比》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開頭時所說的:當你要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記得想一下這世界並非人人擁有與你一樣的條件。

    大意如此,所以我們也勢必不能站在道德高處,對一個群體進行簡單而粗暴的評判。

  • 10 # 豆子人民藝術家

    歷史就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用活人做過無數次的實驗,驗證了“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個理論。

    同時,他們同樣邀請了一群衣食無憂的大學生(美國),讓他們等了很久都沒飯吃,此時在這個封閉場合,每一桌子都只上一盤小蛋糕。這盤蛋糕瞬間被搶掠乾淨,盤底空空如也,只剩下一丁點渣滓。因飢餓而爭搶食物的人,都會變得“急不可耐”而“面目猙獰”,很不從容,即便高等學府的學生也是如此。

    少,就會搶;多,就不搶。

    一個兇殘,一個溫柔。

    這很簡單。

    中國有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沒有物資保證,什麼謙讓的禮節、什麼是光榮的、什麼是可恥的,在大家心中,就都是扯淡。

    科學家還可以繼續做實驗,接下來就由歷史這位老師用數百年的時間,一遍遍重複這個實驗吧!

    災荒遍佈全國,95%的人吃不上飯,淪為盜賊,這就是所謂的“災荒必起盜賊”。他們是要搶的,因此殺人越貨,奪人糧食,不在話下,這就是賈平凹《畫人記》中說的“窮人容易殘忍”。一旦新朝代建立,休養生息,人民倉儲豐足,官府不去搜刮,百姓便開始謙讓和善。富足的人們,可以把餘下來的糧食送給窮親戚,還可以幫助很多乞丐和貧民,因此顯得十分溫柔。

    現代社會,都較為富足,顯得頗有良心。但這都是相對的,如果你的確去了一二線城市的售樓處看看的話,你就知道啥叫凶神惡煞了。為了搶一套房,都能打起來。

    此時,這幫中產者是兇殘的。但富豪們卻很和善,因為人家已經有好幾套房了,當然面容慈祥,從容不迫。中產一套都難,機會來了還不搶,那不是傻麼?

  • 11 # 老豬的碎碎念

    咱換種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樣的邏輯思維。

    我覺得窮人和富人不應該是兩種群體,而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曾經在某電影裡面的一句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這人窮志就短,你在這種境遇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損道德的奸計壞辦法,而當這個人逐漸富有起來的時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長了出來,往往會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是環境影響了人,而並不是人影響了環境,人生而有個基本的需求,便是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後代的性慾,只要食物完全保證了,人才會處於穩定狀態,而人有了配偶後,性慾也得到了滿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這兩種基本的生理滿足後,而又積累了部分財富的時候,成為富人狀態的時候,真的會在道德的定義中,越來越會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個色”的人,如果這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安居樂業,而這個人確是懶漢,想坐享其成,鋌而走險的去銀行偷盜,那顯然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用窮和富來衡量了,是個人的素質低劣的體現,他被繩之以法是罪有應得。

    但如何提供一個能夠給窮人變成富人機會的社會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點是美國紐約的一個法庭,法官在審問一位被當場抓現行偷麵包的老太太,法官問你是否認罪的時候,老太太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家裡那兩個可憐的餓了兩天肚子的孫子了。法官沒有聽她說完邊定下罪責裁定,我宣佈你有罪,兩種辦法一個是坐牢十天,一個是支付麵包費用和罰款十美元。老太太無奈的選擇了坐牢。但此時紐約市長正巧在旁聽,他聽完判決後起身從兜裡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場所有人說,現在大家每個人請繳納五十美分,這個錢是為我們冷漠的罰款,因為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社群,我們的城市,竟然需要一個老太太去偷麵包才能養活孫子,現場的人都無人說話默默的交了這五十美分,但此事並沒完結,這個市長隨後又將此事寫信給總統羅斯福,總統很快收到了市長的這份責難信,信中提及,你作為總統,你的國家出現了老太太偷麵包養孫子的案件,你難辭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權利保證此事今後不再發生。很快市長收到了總統的回信,信中說在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社會的共同責任,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並像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今後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在幾個月後,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體系法規和慈善的救助機構。

    所以最後,我很想引用一段話。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

    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 12 # 鍛彰趣義

    關於這一點,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她的臥底紀實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中的描寫,很有參考意義。

    芭芭拉為了體驗窮人的生活,拋棄原有的身份,選擇了六個地方打工。她為了體驗到最真實的底層生活,斷絕了和親朋的聯絡,懷揣1000美元開始了新生活。她很快就發現,想依靠打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在她進行體驗的1998年,時薪一般是6—7美元,一月工作25天,一天工作8小時,月入1250美元。這筆錢,除去600美元以上的房租,養車和購買食品的費用,就不剩什麼了。有時找不到房子,去旅館過渡幾晚,身上的唯一的1000美元積蓄很快就沒了。

    她在六個地方體驗了六份職業,很快發現等待她的都是同一個結局,陷入貧窮和忙碌的局面,而無力改變。她原本以為窮人窮,是因為他們懶或者笨,後來發現並非如此,他們的工作如此忙碌,又必須精打細算地計算每一筆花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像她原來設想的那樣,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申請低息貸款,制定合理的儲蓄計劃……她原先設想的所有改變窮困處境的方法,都被證明是行不通的,用《銀魂》的臺詞說,窮人們“光是活下去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而且芭芭拉很快發現,隨著工作越來越忙,積蓄越來越少,她的情緒開始失控,當她的同事搬椅子去夠貨架上面的商品時,她想的不是去幫忙,而是在內心惡毒地希望她摔下去。她自己都感到驚訝,原來那個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芭芭拉去哪了,她驚訝地發現,窮忙的生活首先摧垮了她的心態。

    為什麼會這樣,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中的解釋是,人的頻寬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稀缺的東西上——無論是錢還是時間,就會形成“管窺”之見,始終陷入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中,極大地影響自己的心態,從而忽略掉其他事物。一個人太缺錢,就難免一直陷入對錢的渴望中,溫柔、慈悲、善良什麼的,當然就都顧不上了。

    窮人容易殘忍,可不是嗎,一個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哪還有心思慈悲,焉知一時慈悲,換來的不會是自己的滅亡。富人總是溫柔的,因為這個世界對待富人,總是比對待窮人溫柔得多。

  • 13 # 羅文益

    人類歷史的整個演變過程,從物質上講,就是整體由窮變富;從精神上講,就是由野蠻走向文明。這個在很長的時間上的尺度上的變化,但是在同一個社會,這種演變也在發生,就是“野蠻”和“文明”程度在社會空間內分佈,最終導致窮人的生活顯得“殘忍”,富人則“溫柔”。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殘忍”還是“溫柔”,跟道德都是沒有關係的。窮人做了盜匪,可以“殘忍”地去搶劫、殺人、放火,但是富人“溫柔”地作害的時候,可能對這個社會的破壞更大更強。窮人一次為害,可能只能害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富人作害,卻可以讓一村人、一城人乃至於一國人都陷入危機,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並且,相關研究也發現,富人相對於窮人,更會靈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會關係、性格上更加反覆、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壞公認的道德準則——所以,要成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這個屬性離得遠點。

    比如從歷史上看,奴隸貿易,就是開化的、文明的資本家(富人)對非洲窮人的剝削,整個殖民過程,讓非洲人口大減,路上死了數百萬人,這種破壞,就是富人之害;比如,從國際政治上講,美國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權,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其本身的發展,這根美國背後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關係的。

    另外就是,窮人的“殘忍”並非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是老實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溫柔地作害”,則是比較普遍的。現在很多很有名氣的中國企業家,你要是敢去揭個底……

  • 14 # 早春記憶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往往“溫柔”?這是什麼“高論”啊?能下這樣的結論嗎?我怎麼覺得這倒象是奇談怪論?這種現象也能好一概而論嗎?“窮人真的容易殘忍?富人真的都很“溫柔”?什麼根據?有時代(年代)區別嗎?有階層之分嗎?有誰能說的更“清楚”呢?

    我要說的是:

    窮富真的要分時代。

    任何時候都會有貧富差距。

    無論窮人富人都有善惡之分!

    “溫柔”與“殘忍”群體(物件)的各自表現不能一概而論!

  • 15 # 把書讀薄

    這其實只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話題。

    你可以說:“倉廩實知禮節”,或“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你也可以說:為富不仁,或“窮闊富摳”,因為人之慾望是無窮的。

    不論哪種說法,都不乏事例來佐證。

    說說我自己近來的感受吧。

    窗外大雪皚皚,氣溫零下十幾度了,室內才十八九度,我穿的衣服是套了一層又一層,像個棉花包,在鍵盤上打字,手都冷。這是供暖後的溫度。

    剛才給供熱站打電話,起初接線員還狡辯,問:你家暖氣片不熱嗎?我說僅僅是溫乎,天這麼冷,暖氣片僅溫乎,室內溫度能上去嗎?我說:你就告訴我你們的出水溫度和回水溫度是多少,接線員說不知道,說給往上反映反映。

    本地今年暖氣普遍不好,都說家裡冷。有不少老人小孩凍感冒了。

    管供熱站的,不是私企大老闆,就是國企高管吧?按其收入水平來說,都稱得上富人了吧?

    可是,他們溫柔嗎?

    收取暖費時說使用者晚交一天就收遲納金,供暖時,他們怎麼不如此計較溫度呢?

    人之道德水準,既與窮富無絕對關係,又與人的文化水平無絕對關係。

    也就是說,富人不一定就道德水平高,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就道德水平高。有些善良的窮人,在道德水準上,是足以碾壓億萬富翁的。

    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在散文《畫人記•友誼》,是他的朋友說的,他並沒有明確的認同或反對,卻透過他的作品進行了傳播。由於小編的誤導,包括我本人對賈平凹的批評是不公正的。原文:【這樣的畫我同時畫了兩幅,一幅慶仁索要了去,一幅就掛在我的書屋。慶仁那天取畫的時候,說他讀了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他說,“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我想了想,就笑了。】

    當然,每個人看問題,都是帶著自己的處境與偏見的,概無人能免。

  • 16 # 眾生法妙

    於賈平凹來說,這並不是一種有色眼光:他本人就是窮孩子出身。這是他對自身生長的環境、經歷的時代,一路而來的經驗之談,也是對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歷史和現狀的觀察結果。這是一種雖未免粗糙、卻自有其道理的人性論。它的立論基礎,是從外在環境對人的刺激而言的。

    富人的社群溫暖寧靜、彬彬有禮,而貧民窟裡處處是械鬥和辱罵,並不是因為富人有多高尚,而是他們實在犯不著用這麼直接的方式去得到什麼。

    所謂“貧苦多怨,恨結惡緣”。一個凡夫俗子,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從外境遭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刺激時,很容易個性偏激。最近,僅僅一個江歌案的刺激,就導致很多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先保護好自己,再談善良公義。何況一個長期生活在貧窮環境中的人呢?對江歌案中被人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劉鑫,每一個譴責她的人,都會先說一句前提性的話:我恨的不是她當時沒有走出來,因為如果是我,我也不見得有這個膽量去迎接兇手的刀子。——先保護好自身的利益,再考慮他人,這被認為是一個正當的、合乎人性的選擇,那麼合理的推論:如果一個人自己飯都不夠吃,那麼他更可能把自己的半碗飯讓給別人,還是整天琢磨著從別人碗裡多弄點來?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在買車票等公共場合,你常常看到成群結隊大包小裹的農民各種插隊跨欄、推搡衝擠,但這時你會發現,你很難把那套“不文明”的批判用在他們身上,那會讓你非常彆扭——這跟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語言。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講文明,懂禮貌”這件事,並不能讓他們多吃到一碗飯。

    當然,如果社會大環境,是給窮人以尊嚴,那麼這種情況就不易發生。但是,在一個“笑貧不笑娼”、貧窮就是罪的社會價值體系中,窮人要活得不殘忍,實在很難。在一個價值顛倒、利益至上的大環境中,窮人的生活常常是赤裸的叢林法則:他成天不高興,對世界滿懷惡意,世界對他也滿懷惡意。一個惡性迴圈。

    在熱播的懸疑網劇《白夜追兇》裡,第一個兇犯就因自身的貧窮和不幸,看到別人對幸福不珍惜,而導致了價值觀的扭曲。

    所以才有人苦心勸告:千萬不要對那些底層的勞動者——餐廳服務員、快遞員、送餐者、保潔工、保姆們吆五喝六、隨意驅遣,並不是他們比別人更壞,而是你永遠無法想象,他們為了生活,看了多少臉色,積壓了多少負面情緒。

    那麼“仗義每出屠狗輩,負恩多是讀書人”,又怎麼解釋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同樣可以說出的合情合理的“人性論”。

    其實,富貴還是貧窮,都是外在環境,而環境只是一個次要因素,它並不能完全決定人的善惡選 擇。“容易”和“常常”,都是一種可能的傾向性,並非必然。如果,貧窮一定導致惡意,富貴一定令人善良,那麼就變成一種極端可笑的“階級論”和“機械論”了。

    如果外在環境給我們什麼刺激,我們就必然有什麼反應,這不是“人”的生活:一個刺激,一個反應——這是禽獸的生活。

    人的寶貴之處,在於可以選擇。你可以選擇貧賤不屈,也可以選擇人窮志短。你可以選擇為富不仁,也可以選擇樂善好施。就怕你不知道,不承認,不相信,你還有選擇的能力。

    我有一個早年當兵的朋友,為了不至於兩年“復員”後,回到家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努力找關係“提幹”,其中不知遭遇多少世態炎涼,雖然打拼成功了,成家立業,但家庭生活並不如意,後因愛人出軌而離婚,而他的偏激人格也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他曾非常憤怒地對我說:“別跟我說什麼因果報應,那都是沒有的事。我從來沒見過善有善報,從來沒有!”我可以理解:因為他的生命經驗,是成也殘忍,敗也殘忍。對別人殘忍,也對自己殘忍。他看不到有別的模式,有別的東西。

    這讓我想到這樣這樣一個寓言故事:馬戲團著火了,一些動物跑出來,一些動物卻燒死在裡面。跑出來的動物,都是剛“入團”不久,野性未馴,而燒死的那些,是被關了很久,早已認命的——它們被鐵鏈鎖慣了,它們認為掙扎無用,世界就是這樣。

  • 17 # 林海

    有人聽到這句話,就感到非常的生氣,因為賈平凹本人是從農村來的,本身就是窮人出身,說窮人總是對人殘忍,彷彿就是在說,窮人野蠻不文明;彷彿就是在說,富人高貴,有教養。甚至有人還用倉廩足則知禮節,貧賤夫妻百日哀,這樣的話來進行解讀。

    其實這個理解不對。賈平凹是在《畫人記》中說到這句話的,因此應該理解他說這話的語境。人們不知道,賈平凹在這裡,其實是援引一位叫邢慶仁的畫家的話。

    作者說的是朋友,實際是自己。他說:

    “那些在階級鬥爭年月裡學會了給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聰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勢的人,我是應付不了,吃些虧後,就蕭然自遠了。”

    而邢慶仁和作者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他們敦厚善良,精神上同時是富足的。

    他借朋友邢慶仁的嘴說: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時……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有人斷章取義,說賈平凹認為窮人總是奸詐,窮鄉僻壤出刁民;其實這並不是他的原意。他的意思是“精神上”自給自足的人,一般會善待他人;相反,精神上貧瘠者,很難指望他溫柔。這貧富,本質上是這個意思,而非上層人士多高貴,窮苦人家多惡民的“階級論”。

    同時,推薦讀者看《高興》。賈平凹是苦出身,在城裡也看了許多人的人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有這樣的人。但他們往往是內心空虛,缺乏自信的人。對“上等人”既嫉妒又奉承,對不及自己者,想辦法踩一腳,彰顯優越感。

    在《高興》這本書中,劉高興就不是這樣一個人。儘管他和同鄉到城裡來是來拾破爛兒的,居住在城中村違規搭建的建築裡,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貧窮而變得對別人殘忍。

    這樣的人,因為有一種,對自己生活和人格的自信,並不盲目地認為,城裡的一切就理所應當,被全盤接受。劉高興總有自己的思考,對於城市裡的榮華富貴,並不是無原則的貪婪;對於比自己“地位高”者,並不巴結;對不如自己者,也不欺凌——這樣的窮人,精神上是富的,對人總是溫柔,有底線的。

    而這,才是作者真正希望人們活成的模樣。

  • 18 # ning靜的風

    作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將自我的社會人生體驗與內心情緒變化用哲學的語言抒發並表達給我們讀,於是,我們在讀那直擊潛意識的文字時,往往就會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或現象。“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參透的既是特定時空場景中的人心,又是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程序中善惡的歷時變化。

    1. 如果聚焦於特定的時空場景,窮富真的就是殘忍與溫柔的顯著相關變數嗎?究竟是情境對人們的道德善惡起到關鍵作用,還是貧富影響了善惡選擇?在一項研究中,Heiphetz,L. Young,L.L. (2016) 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孩子們的道德選擇:· 基本道德問題(一個是好的行為,一個是不好的):你覺得是拽他人的頭髮好還是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好? · 爭議性積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好的行為):你覺得為他人做蛋糕和邀請他人參加聚會哪個更好? · 爭議性消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壞的行為): 你覺得踩他人的腳和擊打他人那個更壞? · 爭議性道德問題(包含道德困境的問題,為了使情形變好而做一件壞事或者不做壞事,但情形會變糟):在買不起藥的情況下,你覺得應該為了給母親治病而偷藥還是不偷藥但母親的病情可能會加重? 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區分這些有或者沒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答案的事情,並且傾向於認為前者只能有一方正確而後者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即便是遇到道德兩難問題情境,貧窮也僅是兩難問題的一個情境起點,而並不能直接影響道德選擇。

    2.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程序中善惡是一成不變的嗎? 又是如何轉變的? 貧富如何影響了人的善惡需求呢?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人均GDP達到2萬元人民幣以後,人的幸福指數就與人均GDP高低毫無關聯,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幸福拐點在GDP將近3000美金左右。這也與其他國家的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相吻合。因此,對於人均GDP小於2萬元人民幣的地區,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超過幸福拐點時,就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心理建設、社會權利、環境、藝術等人類更高階的心理需求。"這或許符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或群體道德選擇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點指數之下的窮人"容易殘忍”,而超過幸福拐點的富人“常常溫柔”。但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超過幸福拐點時,貧富與道德判斷的相關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為了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而對自我的善的主動的心理發展需求。我們正處於一個超過幸福拐點指數的社會階段,溫柔仁慈作為一種卓越的積極人格特質,符合每個人的人生氣質。願我們都能在歲月間溫柔相待。

  • 19 # 白sir讀書

    這種說法從字面看,非常的武斷和傲慢,對窮人懷有深深的惡意。但是如果對人的生存境遇有所觀察的話,會發現這句話有一定道理。都說物質決定上層建築,相信你一定聽說過“倉廩足而知禮節”“無恆產者無恆心”這些說法,這些是比較委婉的,另外還有“良心喪於困地”,“窮山惡水多刁民”等比較通俗的說法。

    富人家庭生存壓力較小,也能給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他們長大之後,由於家族提供的強大人脈和資源,大多可以順利地實現自我。富貴家庭的小孩,從小被家庭保護得很好,社會的殘酷和人與人之間的傾軋似乎與他們絕緣,他們小時候不用為了生存資源去和別人爭奪,所以他們的心思比較單純,內心比較善良,不會欺侮人,待人更加友善。

    反觀窮人家庭,父母為了生存要拼盡全力,教育子女的方式也比較簡單粗暴。孩子進了學校,學校其實也算一個小型的社會,有缺陷的孩子或軟弱的孩子往往受人欺負。窮人家的小孩自小為了生存,更懂得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法則,加上強烈的好勝心,他們就更喜歡在氣勢上勝過別人。現在階層固化比較嚴重,除非天賦異凜,一個人很難跨越自己的階層。富人們總是互相幫助,窮人卻要靠彼此爭鬥,去奪取有限的生存資源。加上對特權階層、富裕階層的妒忌,他們內心常常是憤恨不平的。有些人窮到一定地步,走投無路,就會走上違法犯罪、傷害他人的道路。

    導演賈樟柯說他畢業後回山西老家後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惡劣緊張,很多原因都是因為“錢”。可見家庭貧困對人內心的扭曲。韓劇《藍色生死戀》也刻畫了這點,寄養在窮人家的女孩自私任性,錯養在富人家的宋慧喬溫柔賢淑,善解人意。現實很殘酷,但是財富的積累的確會讓人免於物質的擔憂和困擾,心態更平和樂觀,對人和世界更寬容。而貧窮產生自卑,自卑又生憤恨,這樣的心態對他人就很難產生同情和關愛。

  • 20 # 有書共讀

    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先生的作品《畫人記》,實際上,這句話在文中是賈平凹借文中人物的口表達出來的。

    有句“殘忍”的笑話放在這裡挺合適:錢能解決世界上99%的問題,剩下1%的問題則需要更多的錢去解決。

    窮人和富人的差別首先是金錢上的差異。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首先要滿足自身的生理、安全上的需求,進而才會去尋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

    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果腹的慾望都不能滿足,活下去就成了他最大的訴求。此時他會變得殘忍,要麼對自己殘忍,要麼對他人殘忍。他和他的孩子要活下去,會傾向於選擇偷、搶、乞討等等極端的方式。請注意我的措辭,“傾向”是個機率問題。

    我見過很多一邊抱怨一邊將就的家庭,抱怨的原因來去無非是孩子的房貸、車貸、誰負責帶孩子、誰做家務、每月的開支等等問題。而如果有錢,這些都不會成為問題。

    如果有錢,哪個女人願意在換季特價的時候左翻翻右看看,最後咬咬牙對自己說句“算了吧,家裡那件還能再穿一年”?如果有錢,哪個男人願意低聲下氣地四處找關係只為找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正因為沒錢,窮人會對自己殘忍,他們時刻在節儉在剋制在壓抑著自己,卻又不得不頭頂生活的壓力和無情,逆著風迎難而上。久而久之,這種負能量越積越多,就必然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天。質變的形式有很多種,也許會讓人變得冷漠無情、整天抱怨、自私市儈,甚至不擇手段。

    富人則完全沒有以上考慮,說得形象一點,他們到哪兒都有“錢”開路,世界對富人是很溫柔的。富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享受的輕奢生活,讓他們變得格局更大,思維眼界更開闊。他們處於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的頂層,他們追求的是名望、超越自我。

    如是,我們才能在《巨人的隕落》中,一邊看到菲茨伯爵在貧民窟愉快地進行慰問,一邊看到沙俄統治下站在街頭靠賣身為生的豆蔻少女。

    如是,我們才能在《美國悲劇》中,一邊看到桑德拉登富家子弟在湖邊優雅地度假玩樂,一邊看到克萊德為了迎娶富家女溺死懷孕的未婚妻。

    窮人的殘忍與富人的溫柔之間巨大的反差與諷刺在世界文學經典中比比皆是。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更多了,不再引例。

    有人說,世界對富人那麼溫柔,富人還有理由不溫柔?有人說,世界對窮人如此殘忍,窮人有什麼理由不殘忍?

    有,還真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賈平凹先生並沒有把話說絕,即“窮人未必殘忍,富人未必溫柔”。

    這裡涉及到“精神”上的貧富,俗話說“人窮志不窮”,又言“富不過三代”。背後維持著“志不窮”、“富”的根本在於精神財富。

    窮人儘管窮,但他依然可以選擇善。富人縱然富,貪慾也會毀了一切。

    窮人儘管窮,他可依然可以選擇向上,樹立遠大的目標,透過自己的努力,汲取偉大書籍中的營養,激勵自己,最終實現蛻變,讓自己變得溫柔,更讓世界對自己溫柔。

    富人儘管富,可人心不足蛇吞象,倘若慾望無限,必會向下壓榨,不擇手段。

    關於這句話,賈平凹文章中涉及的篇幅並不長,我想賈平凹先生所說的貧富,更是偏重心靈上的、精神上的。

    肉體的腐化,必然是從心靈開始的。

    我想,賈平凹先生的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管物質上是窮還是富,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一定要是富裕的。

    心靈富裕,也許就是窮人翻身的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OS作業系統來了!最早今秋面市,你會用中國產的手機系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