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表鴿在哪裡
-
2 # 胡運百年窮
有兩個原因:1.互不侵犯條約的實際效力很有問題,蘇聯仍然可能(或者很有可能)會搶先進攻德國;
2.即使蘇聯不搶先進攻德國,德國無論如何也都要打蘇聯的,德國戰爭的性質就是如此。也就是說,一方面是怕後下手遭殃,第二方面是爭取先下手為強。
再具體展開說。
第一,互不侵犯條約的實際效力很有問題,蘇聯仍然可能(或者很有可能)會搶先進攻德國
即使兩國之間存在互不侵犯條約或類似的文字,也可能會出現戰爭。尤其在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確立之前,一國違反條約往往很難被制裁(這也是歷來認為國際聯盟的弊端之一),國家之間交往的邏輯,幾乎完全是現實主義的弱肉強食。
(可以想想看慕尼黑協定之後,德國公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領土,那個時候也沒見誰說什麼侵略嘛)
補充幾個例子佐證第一點原因,也即在有互不侵犯條約的情況下,仗依然打起來的例子。
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是蘇聯跟芬蘭的互不侵犯條約,於1932年第一次籤,1934年雙方續約,同意將有效期延長到1945年。——結果呢,結果蘇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於1939年11月30日發動了蘇芬戰爭,別忘了這個時候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可還是有效的。最終芬蘭戰敗被迫求和,蘇聯不僅強行租借漢科港30年,而且割佔了芬蘭的整個曼納海姆防線地區;不久之後,蘇聯又將割自芬蘭的領土命名為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使之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蘇日中立條約,也稱蘇日互不侵犯條約,1941年4月13日簽訂,25日生效,有效期5年。主要內容包括蘇日友好,相互尊重領土完整、互不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戰爭物件,另一方應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云云。但是,蘇聯在二戰尾聲到來之際的1945年8月正式對日作戰(其時中立條約名義上仍然有效)。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的性質也是友好互不侵犯,1950年2月14日簽定,4月11日生效,有效期為30年。結果呢,1969年就爆發了珍寶島事件。
所以說這個互不侵犯條約,作用其實是很有限的。
第二,即使蘇聯不搶先進攻德國,德國無論如何也都要打蘇聯的,德國戰爭的性質就是如此就算蘇聯真的呆萌到那種程度,即使蘇聯真的恪守條約內容,德國也不可能因此而不打蘇聯。它不僅要避免後下手遭殃,還要力爭先下手為強。
換言之,德國打蘇聯不是單純說擔心蘇聯先下手為強這樣的主動防禦的態度,它打蘇聯更多的是是積極進攻的姿態。這是由希特勒的戰爭本質所決定的。
德國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是現實主義學者漢斯•摩根索所說的“帝國主義戰爭”。在二戰那樣的技術背景下,德國的帝國主義戰爭最終目標就是建立“世界帝國”,也就是建立全世界範圍內的帝國,或者打到不能打了為止。
那麼為什麼是“世界”帝國呢?要我說,希特勒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打不到月亮上去,否則他要建立地球-月亮大帝國,恐怕還得制定攻打月亮的作戰計劃不可。
事實上,希特勒的野心不僅僅是要消滅你們這些高盧人(法、荷、比、盧等)、你們這些斯拉夫人(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巴爾幹的南斯拉夫民族地區等),還要消滅你們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也就是不僅要打垮英國,美國不也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國家嘛,也得滅了不可。——在希特勒看來,世界上只有雅利安人(納粹所謂的雅利安人)那才是最好的了。
再讓我們看一下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6月)之前,德國的戰爭成果:橫掃了整個西歐,英國被打得奄奄一息,南部的義大利、東方的日本各自進行的侵略活動也牽制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美國剛剛頒佈租借法案,還沒來得及大規模涉入戰爭。
在這種(對德國進一步發動戰爭有利的)條件下,德國怎麼可能忍得住不去打蘇聯呢。 更不要說希特勒那根深蒂固的大民族主義了。
-
3 # 趙凡丁201
〇發動戰爭的狂人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過低地估計對手的力量(近現代戰犯定律)。
〇希特勒被德國“閃電戰”在歐洲西線取得的勝利衝昏頭腦,認為蘇聯不堪一擊,冬季來臨之前,就可徹底擊敗蘇聯,迫使蘇聯象法國一樣投降。因此,他不顧2線作戰的兵家之大忌,自食惡果。
〇日本軍國主義者也一樣,迅速佔領朝鮮及中國東北地區,令他們忘乎所以,揚言3個月即可佔領具有廣闊戰略縱深及頑強戰鬥意志的中國,結果打了8年,陷入中國持久戰的戰爭“泥潭”。偷襲“珍珠港”的成功,讓日本認為,他們可以打敗國力遠超日本的美國。戰爭的結局是日本被美國佔領,至今不能“翻身”,成為唯美國馬首是瞻的附庸國。
-
4 # 浪漫和尚3
後人都喜歡以上帝視角分析,殊不知方面希特勒認為蘇聯是現在的印度三哥,壓根就沒想到蘇聯是平頭哥。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半年,最多一年拿下蘇聯主要產糧區和工業區,攻下莫斯科,蘇聯就應該像西法國一樣投降。沒想到俄羅斯民族是一個被蒙古基因改造過的,骨子裡有東方民族的韌勁,加上共產黨的強力領導,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
5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好回答的,在希特勒實施他征服歐洲之前,一直都在懼怕這個紅色帝國,畢竟俗話說的好“身大力不虧”蘇聯雖然沒有那麼向歐洲那麼強大,但是底子還是很厲害的,於是也是為什麼要在後邊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是害怕德國在橫掃歐洲的時候,蘇聯從後邊捅刀子。
結果為什麼希特勒改變注意了呢?這要多虧一場戰爭,那就是蘇芬戰爭,徹底讓驕傲的第三帝國瞧不上蘇聯,因為簡單的說,這麼大的國家連一個芬蘭都搞不定,一看就是廢物,德國收拾蘇聯跟玩似的,的確,蘇芬戰爭雖然結果是蘇聯勝利,可是過程實在是太過卡臉,不知道損失了多少蘇聯紅軍才勉強搞定芬蘭。(過程就不說了!想要知道的,可以百度問度娘)
況且蘇聯一直有解放歐洲的宏願,一直默默的發展軍事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蘇聯也和德國簽訂條約,就是要積蓄力量,當時蘇聯其實一直都在發展軍事,德國其實還在和英國進行交鋒,但是蘇聯的舉措,將他們嚇住了,他們認為蘇聯是一個可怕對手,會嚴重威脅他們的安全,他們就決定先下手為強,突襲蘇聯。 可以說,當時德國在整個世界都處於無敵的狀態,士氣正盛,剛好掃平了歐洲大陸,而蘇聯人卻一直在他後面搞小動作,德國人肯定不會忍讓,當時德軍開始攻打蘇聯,蘇聯因為措手不及,一直節節敗退,直接被攻到了首都莫斯科,後來發動了傾國之力,才抵擋住了德軍。其次就是蘇聯豐富的資源。
我超級寵粉的~
-
6 # 君臨天下Q
1941年6月22日,經過周密的部署之後,550w德軍在七千門重炮、數千輛坦、數千架飛機與不計其數的摩托化汽車配合下,分三路突襲攻入蘇聯境內,蘇軍由於事先未做防禦準備,在德軍的突襲下,被一潰千里。德軍在三週內攻入蘇聯境內600公里。
對此英國首相丘吉爾與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等以及英美兩國眾多的黨派人士都在悲觀預測蘇聯能堅持多久,有的認為最多不過45天,有的估計3個月蘇聯就可能被德軍給滅國。可是最後,在1941年12月德軍最終兵敗莫斯科,打破德軍閃電話不可戰勝“神話”,也標誌這“第三帝國”走向滅亡。
作為“第三帝國”的最高領導人,希特勒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局面,但為何還要打蘇聯?其中原因眾多,貝勒就給大家闡述下:
首先,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國”高階將領們過度自信,認為在數個月之內就可以滅亡蘇聯。
所謂“驕兵必敗”,為何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國”高階將領們為何如此自信?
其實,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國”高階將領們自信在數個月就能滅掉蘇聯不是沒有依據的。在德軍未進攻蘇聯之前,先後滅掉各國用時:波蘭27天、丹麥1天、挪威23天、荷蘭5天、比利時18天、法國39天,就連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佬都被德軍給轟炸的自身難保。
閃電戰在短時內取得巨大勝利,使得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國”高階將領對德軍自信滿滿,蘇軍在1939年,經歷過大清洗之後,戰鬥力非常弱,因此,希特勒自信德軍能在莫斯科冬季未來臨之前,滅掉蘇聯。
其次,戰線擴大,自然對戰爭資源消耗也擴大,蘇聯是德軍戰爭資源主要供應國,隨時可能掐斷供應,蘇聯境內資源豐富。
1933年,希勒特出任德國總理之後,開始瘋狂擴軍備戰,隨著德軍先後吞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歐洲戰場全面爆發。
德軍運用閃電戰術先後吞併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但是同時也帶來後勤保障問題。
由於戰線擴大,德軍對資源消耗越來越多,其中尤其是石油、資源,德國十分缺乏石油資源。
作為德軍戰爭資源的供應國,蘇聯之前源源不斷的供應德軍石油與糧食等戰備資源。但是,隨著德軍在西線戰場節節勝利,在東線與蘇聯領土問題產生糾紛,蘇聯隨時可能切斷對德軍資源供應。
再者,蘇聯本身國土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烏克蘭南部的糧食產區與石油資源,這些都是德國夢寐以求的。
德軍自信在數月內滅亡蘇聯,蘇聯本國這些資源就可以源源不斷服務於德軍,德軍可以再次掉過頭來,進攻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佬。這多少與希特勒賭徒自信心裡有關。
再次,價值觀念不一樣;德軍不搶先動手,蘇聯可能會從背後突襲德國本土。
希特勒建立的“納粹黨”是以反對與消滅共產主義為思想目標的,本身價值觀就不一樣,而且希特勒的“納粹黨”是實行法西斯政權,違反人類道德。
在1938年,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瓜分波蘭,雙方都是在建立一個戰略緩衝地帶,蘇聯也一直在進行戰備,一旦蘇聯完成戰備,隨時有可能從背後攻入德國本土。
因此,綜上所述,希特勒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局面,也會全力進攻蘇聯。
貝勒說:從蘇德戰爭來看,國與國之間永遠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這也難怪,希特勒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局面,也會全力進攻蘇聯。
-
7 # i米和平
當一個人高強勢達到頂點,就不可救藥,利令智混,結果就是必然,西方某國目空一切,歷史會再次證明,查一查歷史上的多個帝國的命運都是如此。
-
8 # 鐵嶺鋒
請別拿希特勒當傻子,可以說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德軍還沒有遇上真正的對手,只是一道英吉利海峽,阻擋了德軍閃電戰的洪流。也因為希特勒在意識形態深處,西線作戰只求勝敗,並沒想到後來的被美國軍事佔領;而對待蘇聯這個體制異類和斯拉夫這個民族,希特勒發動的則是你死我活之戰,正逢蘇聯大清洗之際,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廣泛流傳在德軍中的一句話,就足以證明了希特勒的戰略取向——“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的屁股,向東,死死頂住!”可以說一直到西線盟軍的攻勢將要推進德國本土,希特勒也沒把西線的威脅放在心上;而對付東線的蘇軍攻勢,則拿出了西線五倍左右的(加上柏林戰役配置部署大約750萬以上)兵力阻擊蘇軍的攻勢,要死死頂住蘇軍反攻進入德國本土。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對待兩線作戰,這跟戰爭發起時一樣,對西線盟軍只求勝敗,對東線蘇軍則是你死我活。
如果希特勒在戰爭開始之際就能預測到德國的下場,也許他的戰爭在閃擊波蘭之後,就沒有為洗刷一戰恥辱的西線作戰,而是會在英法的綏靖政策基礎上,只求震懾穩住西線,蘇德之戰會早兩年開始,希特勒會力求全力以赴拿下蘇聯,然後在圖西線。歷史把蘇聯塑造成了希特勒的死敵,蘇聯的社會主義體制也成了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的死敵,而資源就成了蘇聯在希特勒眼裡的懷璧其罪,對蘇聯希特勒是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拿下;而在西線的森林列車上,希特勒已經完成了向法國雪恥的終極目標。
所以在西線,作為儲存德軍實力,為了不過分激怒英法,而在敦刻爾克給30萬英法聯軍放水 ,不列顛空戰讓海獅計劃一拖再拖到最後爛尾也無所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才沒想到會可能陷入兩陷入及其後來的下場,而揮師東指,發動這場要他老命的蘇德戰爭,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他那支橫掃歐洲的鋼鐵勁旅,絕大多數毀滅在更強大的蘇聯身上,最終迫使自己自殺,德國從此被撕裂,美國對德國實施了長期的軍事佔領。
-
9 # 初酒
希特勒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公敵”,他在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是無法被輕易洗刷的。
二戰初期,希特勒以雷霆之勢橫掃西歐,此時的他離自己的“夢想”最近,但卻終究還是與之失之交臂,那麼希特勒的失敗是偶然的嗎?
當然不是,而是必然的,這種必然可以說從他發動戰爭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但是狂妄讓其瘋狂,最終他只能以“自殺”的結局,為自己的狂妄買單。
說起希特勒的失敗,不少人都把原因歸結於希特勒的兩面作戰,這裡的兩面是指東邊的蘇聯和西邊的英國,那麼這麼說有道理嗎,當然有,因為這是希特勒失敗最直接的原因。
那麼問題就來了,希特勒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面作戰,難道希特勒不知道兩面作戰會對德國不利嗎,其實並不然。
既然希特勒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但為何還要打蘇聯?這是因為希特勒太過自信了,他自信地認為,英國不會在自己攻打的蘇聯的時候捅自己一刀,而英國不出手,德軍自然不會被動地進行兩面作戰。
也正是因為希特勒這種自信,最終使德國兩面受敵,進而粉碎了希特勒意圖建立起“新秩序”的夢想,其中的因因果果且聽飛魚細細道來。
-
10 # 快樂人生187082656
希特勒瘋了,因為先前的閃擊戰太順利了,沒有那個國家能阻擋!產生了快勝想法!人一旦矢去理智就瘋了,一個統帥瘋了全國人民就都跟瘋了!瘋了的國家足可怕的!!!感恩斯大林帶領前蘇聯人民戰勝瘋狂的瘋了的德國人也治止了希特勒這個瘋子!!!要不然全世界都得遭殃了!!!感恩斯大林!和全世界合愛好和平的人們!!!
-
11 # 惜花公子
戰爭的發展有時總會出現一些讓人難以想象的意外。就像“敦刻爾克大撤退”成為所有二戰歷史一個謎一樣的存在。在當時局勢下,德國貿然的對蘇聯進攻。再次,給二戰歷史又增加了一個歷史疑點。惜花認為,從當時世界局勢、希特勒、蘇德戰爭對比等來找尋答案。看惜花一一道來。
國際聯盟(一戰後的)
一、國際聯盟如武林,弱肉強食才英雄
在一戰結束後,國聯這個東西,就像那些電影裡的貪官一樣都是保護那些有錢的地主階級,而對於貧民除了置之不理外。就是各種默許,地主階層的壓榨。尤其中日戰爭中其醜陋的樣子彰顯得淋漓盡致。在歐洲一樣的彰顯的那樣的明顯。蘇芬戰爭、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與蘇聯聯手入侵波蘭等等。這個的時候的國聯就像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一樣。而在那個小國戰敗後,其又突然出現。靠著損失那些小國的利益,來安撫那一個個強大國家。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蘇聯與德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雙方的一個安慰罷了。在雙方的心裡都非常清楚,雙方戰爭的時間都不會太遠了。
希特勒
二、戰爭怪人希特勒
提到阿道夫希特勒,給予其有著各種各樣的品論。但其在戰爭方面的才略,真的讓人非常捉摸不透。說他是戰略大師吧,在德軍裝甲部隊將英法聯軍圍殲在敦刻爾克地區的時候,勝利女神已經在向德國招手的時候,希特勒卻要求前線部隊全面停止進攻。而後出現歷史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讓當時德軍前線指揮員與後世各類史學家都非常的不解。說他不是戰略大師,卻在整合德國各類資源的時候,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裝甲部隊,對軍隊進行了非常系統的改革,讓德軍整體的軍事素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隊。更加,將坦克、飛機、潛艇等一些列一戰末期出現的軍事裝備的效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更加成為了二戰的主宰的存在。因此,其就是一個怪人,不能用在常人的思維去考慮其的想法。也許,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或者是德軍在橫掃歐洲戰場上表現的所向披靡。讓其膨脹了。對於拿下蘇聯更加的不在話下。就突然對蘇聯進攻。
蘇芬戰爭中慘敗的蘇軍
三、蘇德戰爭比較
在德國對蘇聯進攻前,蘇聯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真的只能用糟糕來形容。在蘇芬戰爭,本想兩週內就可以解決芬蘭的蘇軍,卻在這裡整整打了3個半月。蘇聯雖然勝利了,卻是慘死。更是在後世史學家們的研究中發現,為了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蘇聯軍隊因各種原因損失的軍隊高達70萬軍隊,坦克2000多輛。更加暴露出了,蘇聯軍隊從士兵僵化、指揮官的稚嫩、戰術的呆板。各種醜態百出。反觀,德軍不管是對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的入侵中展現出來,優秀的軍事素養,老練的軍事指揮。讓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希特勒在看完蘇芬戰爭發回來的報告後,更加堅定其在短期內對蘇聯發動進攻與短期內就可以佔領蘇聯的決心。
戰爭有時候的演變,不會向某個人想想的那樣而進行發生著。瞬息萬變的戰場中,總會出現這樣與那樣的意外。而對於雙方指揮官來講,都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機會。
-
12 # stud白丁
現代戰爭對於能源的依存度
石油,鋼鐵,稀有金屬,橡膠,煤炭,這五項缺一不可。
可悲的日本人,戰前做了那麼多測繪,結果除了阜新煤礦,其他什麼都沒找到。
我們這還是小農經濟,搶都沒啥可搶。故此日本人調整戰略,動了菲律賓,被美國斷供石油,所以才炸珍珠港。這下真的完蛋了。
其實從能源的角度看,德國是一模一樣的。
古德里安為什麼二十幾天就把波蘭打下來了,因為你用的是坦克對付人家的騎兵。看起來坦克肯定贏對吧。
問題是沒有油的話,馬沒事,可以吃草,你的坦克還怎麼打閃電戰?
1940德國用了不到兩個月,就打下了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五個國家。
打法國的時候,前面是坦克猛衝,後面用騾子拉大炮。可惜法國也是太慫了,還沒打到巴黎就投降了。
元首在巴黎閱兵的時候,聽到蘇聯入侵羅馬尼亞的訊息,那簡直是心如刀絞。
閃電戰打的風光吧,羅馬尼亞丟了,一切都是白費。
我給個數字,德國不產油,靠著拜耳、赫斯特、巴斯夫這些大牛,用煤合成油,年產50萬噸。
德國從羅馬尼亞每年買多少呢,700萬噸。
你知道元首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了吧。
好,現在解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德國打掉了西歐之後不停下來,他為什麼要兩線作戰。
如果打蘇聯,保守預計每年需要1000萬噸油。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年產2000萬噸。
為什麼國防軍要打莫斯科,黨衛軍一定要打斯大林格勒,因為斯大林格勒在產油區呀。
曼施坦因這些人認為,打掉莫斯科就算贏了,元首諷刺他們說,我的將軍沒一個懂經濟的。
說句題外話,希特勒非常懂經濟,尤其是計劃經濟。
眼界再放遠一點,戰前美國年產多少油?2億噸!
以後別再說嚴寒打敗了德國人。
純粹就是沒油!
-
13 # 血染戰旗紅
希特勒當然知道兩線作戰的危險,但他當時被德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了。大家回想一下,從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
-
14 # 老威觀史
希特勒攻打蘇聯的時間是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巴巴羅薩”計劃執行的當天展開的,要分析為什麼希特勒要攻打蘇聯,我們就要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
從地理角度來說,當時能夠攻打的國家也只有蘇聯當時德國能夠選擇進攻的國家為英國和蘇聯,其中英國和德國隔了個英吉利海峽,蘇聯則與當時的德國接壤。
於是希特勒就面臨著與歷史上拿破崙同樣的問題,是進攻英國呢還是進攻蘇聯(俄國)呢?其實希特勒與拿破崙都對進攻英國有過嘗試,畢竟英國就在家門口,總是站在那兒顯得非常地礙眼。
拿破崙英國特拉法加大海戰喪失了海軍,從而基本永久地喪失了進攻英國的可能。而當時的德國沒有獲得制海權,因此也不能派出大部隊去進攻英國。英國畢竟是一個大國強國,要拿下英國需要多少部隊呢?不說多了,100萬總是要有的,而這100萬人怎麼去英國呢?也只能橫渡英吉利海峽,沒有制海權可以麼?當然不行,沒有制海權,英國人的戰艦不斷地炮擊,這100萬人估計還在渡海的過程中就已經基本都葬身魚腹了。
不過希特勒當時還多了個選擇,就是拿下制空權,迫使英國屈服。所以他在1940年實施了“海獅計劃”,對英國進行了為期數天的狂轟濫炸,但結果卻是效果不理想,既沒有迫使英國屈服,也沒有獲得制空權,德國空軍卻在空襲英國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既沒有制海權,也沒有獲得制空權,那麼進攻英國可能麼?當然就不可能了。
▲1941年,從地理角度來說德國就只能進攻蘇聯了
德國最弱的是海軍,最強的是陸軍,其次是空軍,而當時的蘇聯在陸地上和德國接壤,所以從陸地進攻蘇聯就正好發揮德國陸空軍的實力,這點和拿破崙一樣,只不過拿破崙時代沒有空軍,法軍最為強大的是陸軍。
從戰略角度來說,解決了蘇聯問題就等於是解決了英國問題德國在接連拿下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家之後,工業實力大為增強,尤其是法國,極大地提高了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而蘇聯也是當時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家,擁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
▲二戰時期如果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為德國所獲得,後果不堪設想
就整個二戰時期來說,蘇聯生產了大約15萬架飛機、10萬多輛坦克,德國生產了大約11萬多架,坦克5萬多輛,英國生產了飛機12萬多架,坦克3萬3千輛左右。如果德國獲得了蘇聯,那麼德國的飛機完全可以達到26萬架以上,坦克15萬輛以上,對比英國的12萬多架飛機和3萬3千輛左右的坦克,英國基本會被德國碾壓。
同時佔領了蘇聯之後,德國可以和日本會師,從而出兵中東地區,佔領中東地區的石油;出動主力部隊進攻印度和北非,拿下英國的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切斷英國的工業原材料來源,那麼無論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多強,最終都只能停擺,那麼英國問題也就等於是解決了。
從形勢上來說,1941年是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其實在戰前蘇聯就有個“大雷雨”計劃,內容是這樣的,先與德國瓜分波蘭,然後乘著德國和英法死磕的時候從東線出兵進攻德國,此時德國因為和英法死磕的差不多了,所以也就無力抵抗蘇聯,蘇聯就可以順利拿下德國。運氣好的話英法也死磕的差不多了,還可以順便拿下英法,從而稱霸整個歐洲。
當然,蘇聯也沒想到德國會那麼快就打敗法國,所以這個計劃實施的時間也就推遲了,不過也做好了進攻德國的準備,不然也不會把主力部隊基本全部佈置在德國邊境地區了。
▲與其等到蘇聯打過來,還不如自己先打過去,爭取到戰爭的主動權
如果德國繼續實施“海獅計劃”,繼續和英國死磕,時間長了形勢就會發生變化,繼續下去也只是毫無意義的消耗戰,在德國持續和英國打消耗戰的時候蘇聯也會隨時從東面出兵進攻德國。當時德國也認為蘇聯會進攻德國,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與其等到蘇聯進攻自己,還不如在蘇聯進攻自己之前先進攻蘇聯,獲取戰爭主動權才是上策,所以說什麼呢?還是打吧。
從軍事角度來說,德國認為當時蘇軍戰力遠不及德軍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與鄰近的小國芬蘭爆發過一場戰爭,是為“蘇芬戰爭”。蘇聯出動了大約120萬軍隊,而芬蘭全國軍隊不到20萬人,結果蘇聯憑著人多槍多雖然打贏了,但是也付出了30多萬人的傷亡代價,而芬蘭傷亡僅為2萬多人。
▲芬蘭的小米加步槍都打的蘇軍灰頭土臉,換了德軍呢?希特勒表示我很期待
這場戰爭就充分暴露了蘇軍作戰效能不高的情況,這也被希特勒及德軍高層看在了眼裡,當時德國就認為,和芬蘭都打成了這樣,換了是德國呢?嘿嘿。
希特勒甚至也說過“現在蘇聯就是一幢破房子,我只要踢上一腳,整棟房子就會垮掉。”結果他確實踢上了一腳。
所以,從地理角度來說,當時德國也只能進攻蘇聯;從戰略角度來說,解決了蘇聯問題就是解決了英國問題;從形勢上來說,1941年是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從軍事角度來說,當時的德國認為德軍戰力遠在蘇聯之上。所以還多說什麼廢話?打吧。 -
15 # 津城沐雨
希特勒明知進攻蘇聯會陷入兩面作戰,卻還是要打蘇聯,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進攻蘇聯是法西斯反共性質的結果。希特勒在上臺後,進行法西斯獨裁統治,透過嫁禍於人的方式剪除德國共產黨,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
所以,反共是德國法西斯納粹黨的既定方針,進攻蘇聯、消滅共產主義也是德國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二,歐洲大陸西部海岸線盡數落入德國之手。希特勒閃擊西北歐,逼迫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逼降法國,結好西班牙,可以說,歐洲西海岸已經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中,在希特勒眼裡,西歐僅剩英國的英倫三島苟延殘喘,已經不再是德國主要威脅。
再加上德國和英國海軍力量的懸殊,海獅計劃沒有成功,希特勒決定不等英國屈服,展開對蘇聯的進攻。
第三,蘇德實力不斷對比發生變化。在德國對西北歐進攻時,蘇聯透過實施五年計劃,迅猛發展,實力壯大速度遠超德國發展速度,對德國來說,越早發動戰爭對德國越有利。
如果再拖延,等蘇聯進一步發展,德國將會陷入被動,為了先發制人,趁蘇聯還為準備好,希特勒決定不等英國屈服,發動對蘇聯作戰。
第四,德國種族歧視性的必然結果。希特勒施行種族歧視政策,認為世界上只有他們的日耳曼種族屬於高貴的種族,猶太人和蘇聯的斯拉夫種族都是劣等種族,都應該被消滅。
希特勒在國內和所佔地區,進行種族歧視統治,大批猶太人被慘遭屠殺。為了實現他的種族歧視政策,進攻蘇聯是早晚的事,在西部大陸被解決後,希特勒決定實施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
16 # 追求卓越2020
希特勒的納粹思想和膨脹的自信,導致他相信很快能夠使蘇聯癱瘓並戰勝它,於是對蘇聯展開了鬥爭,原因是納粹對蘇共社會意識形態的仇恨和對蘇聯國土及資源的垂涎。當然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軍隊也積極擴充領土侵略他國,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德國利益,因此德國是一定要和蘇聯開戰的。
-
17 # 陶式防務評論
鄙人陶慕劍,我的觀點與傳統說法有些不一樣。
這個問題,要從動態的歷史來解讀,而不能光看靜態的戰略。我們從德國的國家歷史走向,就能看出——德國不打仗是不行的。而蘇聯怎麼做,都是不能避免的,哪怕是親近德國。
德國經濟繁榮的假象首先,作為法西斯國家,德國戰前經濟按照常理本已經接近崩潰,民用經濟極不景氣,財政入不敷出,但是德國表面上卻一反常態的興旺。這個現象,實際就是德國透支國力擴大軍備,造成國內需求旺盛的假象。這種做法搞下去,如果不打仗,很快幾年內就會國家崩潰。德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動戰爭,而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奪取霸權,為此不惜透支未來的發展。
二戰爆發後,德國雖然迅速佔領了半個歐洲,但掠奪的財富遠遠不夠軍事開支的投入,而且英國的抵抗只能讓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為此只能繼續擴大軍事投入。這就是法西斯國家的惡性迴圈,導致德國國力和人力的繼續不斷失血。
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戰爭機器只能繼續空轉,民用經濟繼續被壓縮,內部存在的種種危機就會爆發。當然,德國也憑藉強力手段長時間忍受和壓制下去。但是這樣做,不會讓德國經濟和國力繼續成長的,而且由於長期透支,德國未來幾年的國家發展基本都談不上了。
德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我們要記住,在德國人眼中,蘇聯的威脅不在於坦克和飛機有多少,而是不斷迅速增長的國力。1940年蘇聯實力也許是德國的70%,1945年可能就會變成120%!
德國在戰時經濟籠罩下,是不可能和蘇聯去搞經濟競賽的。德國在慢速失血的同時,美國和蘇聯卻在繼續穩步增長,這對於德國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奪取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不是當世界老三!
所以,德國就會選擇在還擁有軍事優勢的時候,趁早把潛在的老大老二競爭者幹下去,而不是空談什麼“德蘇和平”。
從蘇聯的角度講,無論它採取什麼外交政策都是沒用的。不管是親德國,還是反德國,只要它的國力擁有超越德國的可能性,那麼必然會成為納粹的頭號攻擊目標。(陶慕劍)
-
18 # 狼君歷史
希特勒在發動二戰的過程中,深知以德國的力量,必須一步一步走,否則德國就會在還沒成長起來的情況下,被世界上其他強國扼殺。他一步步慢慢地擴張,溫水煮青蛙,讓世界上其他國家不至於反應強烈。到了不得不發動戰爭的階段,希特勒悍然發動戰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為什麼希特勒一反穩重的常態,突然變得瘋狂起來,不顧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執意要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呢?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 思想絕對行為希特勒是一個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進攻蘇聯剿滅蘇維埃政權和斯拉夫人,就是他的一大目標。在希特勒未掌權的時期,其著作《我的奮鬥》一書中,就表現出了強烈仇視蘇維埃的思想。希特勒一直主張,必須從斯拉夫人手中奪取蘇聯西部地區,作為德國的生存空間。希特勒曾說過“我真正偉大的使命,是同布林什維克算賬!”
而希特勒也一直以自己的思想考慮蘇聯民眾,他一直認為蘇聯人民處於布林什維克統治的水深火熱的社會當中,對於德軍的到來,會感到興高采烈,會將德軍視為解放者。所以希特勒認為,蘇聯根本沒有人民的支援,剛剛經過大清洗的蘇聯軍隊,戰鬥力薄弱,向蘇聯發動閃電戰,也會重演橫掃西歐各國的一幕。
二 計劃之中的作戰在二戰爆發伊始,德國就將進攻蘇聯作為了重要目標。只不過在1937年時,迫於蘇聯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實力,使德國不得不選擇了“先西后東”的進攻戰略。希特勒計劃,在蕩平整個西歐之後,德國所控制地區的人口和工業產值等可以同蘇聯一較高下之後,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一舉拿下蘇聯。
而當希特勒進攻蘇聯之時,上面的先提條件已經基本上滿足,德國橫掃西歐,歐洲大陸的戰事已經基本解決。在西線,只剩下一個英國,面對德國的轟炸都已經應接不暇,更無暇顧及歐洲大陸的發展情況了。所以希特勒認為已經到了可以迅速解決蘇聯問題的時候了,所以德國按照早就設想好的步驟,對蘇聯發動了進攻。
三 解決英國困局當時德國為了解決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制定了著名的“海獅計劃”,計劃利用空中優勢,先擊敗英國空軍,取得制空權,再進一步打擊英國的軍隊、經濟和士氣,要麼迫使英國投降,要麼為其登陸英國掃清障礙。但“海獅計劃”執行受阻,德國低估了英國民眾的抵抗意志,戰爭陷入僵局,德國必須尋找突破口。
四 蘇聯的行動德國在西歐橫掃各國的同時,蘇聯並未閒著 ,在德國東線,正透過一系列包括戰爭在內的諸多手段,建立針對德國的防線。僅僅1940年,蘇聯的軍工生產就比1939年增長了30%;而蘇聯步兵師的數量也從1939年的98個,增長到了303個;機械化師也增加了9個,並計劃增加到29個;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軍隊的人數,已經從1939年的194萬人,迅猛增加到了470萬人。
此時的德國,已經認識到了解決蘇聯已經迫在眉睫,德國必須趁英國暫時無法恢復元氣,美國也為捲入戰爭的時期,對蘇聯發動閃電戰,迅速解決蘇聯問題,使自己無後顧之憂。以便在日後傾全力對付英國和一定會參與到戰爭中來的美國,否則一旦蘇聯羽翼豐滿,向自己發動進攻,德國將直接面臨崩盤的可能。
希特勒冒著兩線開戰的危險,同蘇聯開戰,既有主觀意願,又有被動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
19 # 雞兒加蛋1
很簡單,柿子檢軟的捏。我們看英國的眼光是以現在的眼光看覺得英國是小國是垃圾,而蘇聯無比強大。其實二戰爆發時以當時的實力看說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都不為過,只是它的力量分散在全球各地不好集中,所以德國的戰略本就是穩住英國當然也包括美國集中力量解決蘇聯,先在歐洲戰場解決法國再給英國當頭一棒後面再主動放低姿態與英國達成一定的諒解,可惜壞就壞在丘吉爾個愣頭青非的跟老希死磕,最後老希跪了自己也把積攢了幾百年的家底打光,白白便宜了美蘇,把自己從一個全球性大國混成個區域小國。
-
20 # 公元前
希特勒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德軍在西線節節勝利,甚至馬上就可以攻打到英國,但是由於英吉利海峽,德軍需要暫時的休整,要不要透過英吉利海峽,只是希特勒的一道命令罷了。而這個時候蘇聯正在進行內部大清洗,這讓希特勒看到了進攻蘇聯的機會,於是希特勒開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
首先:德國和蘇聯的民族仇恨從很久就開了,德國和蘇聯肯定會有一場戰役,於是希特勒利用德國的民族仇恨開始進攻蘇聯,雖然蘇德兩國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只是希特勒的暫緩之計。
第二:希特勒為了能夠稱霸世界,在歐洲戰場上只有蘇聯是德國的唯一一個強大的對手了,在歐洲戰場上德國出了蘇聯已經沒有對手了,蘇聯是德國唯一一個沒有進攻的國。
第三:蘇德兩個國家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陣營,德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絕對不允許一個強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存在,德國隊這個強大的共產主義國家的崛起深感恐懼感,希特勒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就理所當然了。
從經濟角度分析: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原因就是希特勒在秘密的進行著大量的軍火生產!這從根本上讓德國從一戰中經濟不振一躍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國。
希特勒生產這麼多軍火必定會讓國家陷入經濟危機,那麼只有發動戰爭才能讓德國的經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於是德國就形成了畸形的經濟圈,軍事的發展確實讓德國的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戰爭不能停止。
希特勒還利用了資本家貪婪的本性,以此來達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同時,希特勒還是一個心態畸的統治者,他認為雅利安種族在世界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最優秀的種族。
世界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凡爾賽條約》,這個希特勒心裡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希特勒看到戰後的德國,經濟進入了大蕭條,而且戰爭的賠款和割地,讓德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於是希特勒心裡開始產生了畸形。
這個時候,只要有人煽動德國的民族情緒,就會成為發到戰爭的導火線,於是希特勒開始不斷的“火上澆油”,挑起民族復仇的火焰。
總結:進攻蘇聯是希特勒進一步稱霸世界,必須要進行的計劃。
回覆列表
簡單來說就是德國雖然橫掃西歐各國但是始終獲得不到足夠的石油儲備,德國控制的僅有的羅馬尼亞油田無法滿足德國越來越大的戰爭需要。
蘇聯境內擁有大量的納粹德國急缺的戰略資源和石油,還有烏克蘭等糧倉。
進攻蘇聯沒有錯,錯的只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