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5
回覆列表
  • 1 # 洪蠶手翹懶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週年祭日到來之際,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決誓於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7月25日,結束於1895年4月17日。這場戰爭以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戰敗、清軍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結。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對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協,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同時,甲午戰爭譜寫了一部中華民族在反侵略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烈傳,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關鍵時刻不可以快,更不能在女人身上快,那樣你的婚姻就完了,如果你夜晚三秒了,一個B加CT跟數字 一二零一萠伖圜,讓你在關鍵時刻擁有想要的! 我們今天再次回顧甲午戰爭,就是要從這部蘊含著中華國恥的戰爭史中,探究那些可為當今所明鑑、所警鑑、所借鑑的啟示,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確保國家安全、捍衛世界和平提供史鑑,讓我們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之路上走得更堅定、更順暢。

      啟示一

      富國強軍,增強復興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中窮日富、中弱日強”的背景下爆發的,是一場窮國與富國、弱國與強國之間的戰爭。說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窮國”和“弱國”,這一點也不誇張。當時的中國雖然是一個泱泱大國,但“窮”在意志上,“弱”在鬥志上。由於當時的清朝政府腐朽無能,逆歷史潮流而動,無心與日本交戰,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個蕞爾小國所擊敗,使中華民族蒙受歷史上喪權辱國之恥。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面對侵略戰爭時必須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於亮劍的矢志,要有克敵制勝的壯志,首先在“志”上戰勝侵略者。此外,要使中華民族不再蒙恥,還必須要走富國強軍的民族復興之路,並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識轉化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發展潛力,軍隊的戰爭實力和戰備潛力。可以堅信:一個意志堅定、矢志不渝、壯志凌雲的民族,一個國力盛、民力富、軍力強的國家,何懼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懼任何形式的侵略戰爭?

      啟示二

      陸海統籌,增強海洋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是從海戰打響的,儘管當時中國清朝軍隊的總體軍力強於日本軍隊,但在海戰力量對比上,日本海軍卻處於相對優勢,清軍的北洋水師處於明顯劣勢,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清軍的北洋水師建於1888年,初建時曾一度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敗的清廷統治者漠視海洋,輕視海軍,奉行“大陸中心主義”,無意經營這支海軍力量,致使北洋水師制度腐敗、經費不足、訓練低下、武備不力、戰法落後,在短短的六年中卻被後發崛起的日本海軍所趕超。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儘管湧現出一批英勇驍戰的將士,但卻難以扭轉頹敗的大勢,難逃全軍覆沒的厄運。由此可見,一個擁有廣袤海洋疆域的國家必須同時擁有足夠的海洋意識,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國家海洋觀。在執行國家安全戰略和發展戰略時,要樹立“陸海並重”的現代理念,要始終堅持陸海統籌、陸海一體、陸海互補、陸海共榮的海洋戰略。特別是在我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發生“從陸到海”的戰略性轉移之際,更要以海洋為重,以海洋安全為重,傾全力建設海洋強國。

      啟示三

      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並非偶然,早在戰前就出現了日本準備大舉入侵中國的種種明顯跡象,但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卻對此熟視無睹、淡然處之。特別是清朝政府在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後,仍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不以為然。更有甚者,1872年日本侵佔了中國附屬國琉球,1874年日本侵佔了中國臺灣,但這兩次重大事件都未能引起清朝政府的警覺。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時,終於被日本打了個措手不及,在甲午戰爭中敗北。由此可見,在當前這個危機頻發、戰亂迭起的世界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枕戈待旦。而有了全體國民的憂患意識,有了舉國上下的戰略警覺,有了保家衛國的戰爭準備,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戰爭。

      啟示四

      應對突變,增強危機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在戰略上雖非偶然,但在戰術上卻有其突然性、突發性。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號和“廣乙”號,突然挑起了豐島海戰,致使清朝政府措手不及、北洋水師猝不及防,毫無應對之策,只能任由日本聯合艦隊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從而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由此可見,在戰略上,一場戰爭的爆發有其前兆,即戰略上的必然性,但在戰術上,即何時爆發、在何地爆發、由何故誘發,卻有其突然性。近年來,世界上發生的那些區域性戰爭和武裝衝突,大多都是不宣而戰。儘管這些戰事爆發之前都伴隨著危機升級、戰爭威懾、戰爭準備等,但至於何時打響戰爭、從何地發動攻勢等卻秘而不宣。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既要有應對戰爭的戰略準備,更要有應對突變的戰術準備,特別是在戰爭陰霾臨近時,更要保持高度的、強烈的、緊迫的危機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要隨時準備應對危機升級,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啟示五

      眾志成城,增強國防意識

      甲午戰爭時的中國貌似強大,但色厲內荏。腐朽的清廷造就了腐朽的國防體制,雖有國防,但幾乎是有國無防。特別是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廷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而這筆國防建設急需的費用卻被慈禧太后用來修建頤和園。清廷的腐敗導致了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從上到下誰還會想到國防建設?由此可見,一個國防意識淡漠的民族,一個有國無防的國家,終將淪落為一個被侵佔、被瓜分的國家,終將淪落為一個被欺凌、被奴役的民族。只有全體國民樹立了牢固的國防意識,才能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才能實現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統籌,富國又強軍。因此,增強國防意識、加強國防建設是對綜合國力的增值,是全體國民的福祉。

      啟示六

      常備不懈,增強戰備意識

      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大行軍國主義之道,連年擴軍備戰,自1890年後,日本將國家財政收入的60%用於發展海軍、陸軍,不斷加強軍備、進行戰備,日本為發動這場甲午戰爭準備了26年。而當時的清朝政府在日軍磨刀霍霍的備戰中卻毫無戰備之意,肆意驕奢淫逸,清朝軍隊也上行下效,除了少數主戰官兵還在進行戰備訓練外,大多清軍不是在官場爾虞我詐,就是在情場聲色犬馬,要不就是在賭場揮金如土,毫無戰備之念。清軍的管理鬆懈、紀律鬆弛,直接導致了戰備水平低落,戰鬥力低下,在戰時則不堪一擊。由此可見,在戰爭危險尚未完全消除、世界和平尚未最終實現的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必要保持常備不懈的戰備意識。同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必要保持高度的戰備水平,這既是軍隊的常務,也是國家的要務,亦是全民的義務。對軍隊來說,加強戰備就是要增強戰鬥力和威懾力,確保打贏、懾贏。對國家來說,加強戰備就是要完善、完備國防動員體制和機能,確保平時積蓄潛力、戰時擴充戰力。

      啟示七

      敢打善戰,增強必勝意識

      在甲午戰爭中,確有一批中華民族愛國將士拋頭顱、灑熱血,英勇奮戰,敢打善戰,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但也有相當多的清軍官兵貪生怕死、無心抗敵、臨陣脫逃。特別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懼日恐戰”,奉行投降主義政策,喪權求和、賣國求榮、割地求安。清廷和清軍的這種“怯戰”心態,使甲午戰爭在爆發前就定下了中國戰敗的命運。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面對強敵時必須要有“必勝”的意識和信念,要有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要有善戰決勝的戰鬥意志,要在精神上壓倒強敵,要在士氣上先發制人。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敢打必勝的光榮傳統,70年前我們中華民族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70年後的今天,我們中華民族更有必勝的信心打敗一切侵略者。

      啟示八

      捍衛和平,增強責任意識

      甲午戰爭是以當時的清朝政府割地賠款的敗局而告結,但中日之間的戰爭並沒有告終。事隔42年後,日本再一次發動了侵華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中國大地再一次遭受了更慘重的蹂躪。這表明,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就意味著戰爭,對擴張成性的侵略者決不能忍讓和妥協。今天,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責任就是捍衛世界和平,中國勇於承擔起這個造福全人類的國際責任。中國可以負責任地向世界宣告:為了捍衛和平,中國時刻準備著!甲午戰爭的慘劇決不能重演!甲午戰爭的恥辱也決不會再現!

  • 2 # 平靜生活s

    那時的統治者沒有信心,包括李鴻章也沒信心。當時的治國就有問題的。那時的人民是沒有國家觀念的。包括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那時的人民總是認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沒關係,所以堅持下去也沒什麼好結果。

  • 3 # 五月天一人

    堅持打下去,首先日本人會撐不住,中國有戰略縱深,日本當時國力不強。但前提是中國是一個全民一心的國家。看看第一次鴉片戰爭,我懷疑中國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象一個部族或部落更合適。明的皇帝被抓,大不了再立一個。一個南明也撐了幾十年。但清呢,讓英國人沿海岸一陣騷擾,就軟了。歷史真像如何,我認為還要考究考究!

  • 4 # 如影隨形之連雲

    當時的日本已經打不動了,它比滿清更急於求和,滿清當時什麼也不要做,日本就能自己掛掉。日俄戰爭後,沙俄政府就是不賠款,結果日本經濟接近奔潰,趕上一戰大發戰爭財才緩過勁來。滿清到底是外來統治階級,它第一反應是維護自身的統治權,而不是什麼民族尊嚴,國家利益。一句“寧與外邦,不予家奴”很說明問題。

  • 5 # windy23

    說實話,日本是全民一心打這一仗,清朝是上下離心打這一仗,滿族對漢族人的猜忌,還有使用上是限制的,而且李鴻章也想的是儲存實力,沒有淮軍,李鴻章也沒有實力坐那個位子,所以滿清不會繼續打,畢竟錢也不用從自己身上出,加大稅收就行了,老百姓苦,慈禧又沒事!

  • 6 # 號角催人紅旗飄

    甲午戰爭清軍陸軍出動63萬人(淮軍,湘軍,盛京馬步防軍)主要裝備英式亨利-馬提尼,德式毛瑟1871式美式雷明頓槍,日軍24萬人,主要主要裝備村田18式步槍。清軍有明顯優勢,日軍近衛師團都調到前線了,國內兵員已枯竭。而清軍可調動部隊還不少,堅持一月日軍就無法補給增援了,但因戰場離京城近,清政府統治者已畏戰了!

  • 7 # 一小菜一

    甲午戰爭日本是來掠奪的,不敢全面對大清開戰,當時日本沒有這個實力,中國遼闊的戰略縱深是不可能是小日本所能征服的,何況當時日本並不是很大,比清政府好不了多少,而且是拉長了戰爭䃼養線而來,那怕清政府的高層能有一決到㡳的勇氣,日本也很難佔到便宜,高層決策者都想早點結束戰爭,還是享受他的高官厚祿,置國家利益不顧,而日本的指揮者把進靖國神社當作至高的榮譽,這場戰爭是輸在人上,決策者的思想,

  • 8 # 星星月亮7

    打下去中國肯定也不能取勝!但是日本的困難和壓力會加大,日本有可能在談判條件上做出一點讓步最終還會談判結束戰爭!我為什麼說中國肯定不能取勝原因如下:一,客觀地說,清軍無論陸軍海軍、的戰鬥力都不如日軍,而且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二,最主要的是清政府高層一開始就消極,不是積極主動,帝后兩派黨爭早就影響前線作戰,有決定權關鍵人物西太后和李鴻章都不想打,戰爭形勢不利更為他們早點結束戰爭提供理由,(清政府上層太腐敗無能),缺乏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意志。三、中國當時缺乏一支特別能征善戰王牌精銳部隊如宋朝岳家軍、明朝戚家軍,及能威震敵膽名將有上到下大多被日軍嚇破膽了!最好結局,清朝不用割地賠款或者少割地賠款。

  • 9 # 壹風起

    各位,民國時候的國力大概沒有清朝時候強吧……民國時候的我們用持久戰拖垮了日本鬼子……清朝拿著那麼大的國土和同光中興二十多年的家底還有亞洲第一的海軍……居然打輸了……個人認為這個不是裝備的問題……是人的思想問題………整體作戰思路不明……戰和之間搖擺不定……婦道人家干預朝政………高層只想保衛自己的利息犧牲國家利益……可是卻不知道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一體的……國家都沒了個人利益誰幫你保護…………相反的是十年之後的露西亞國的脾氣真硬氣,在日露戰爭中露西亞人被日本鬼子打敗了,日本鬼子要求割地賠款,露西亞人就是不同意……只丟下一句,要錢沒有要地不可能……不服來戰……愣是把日本鬼子搞的沒脾氣………面子裡子都沒少………當年我國要是有露西亞人半分骨氣也不至於後來被小鬼子打成這樣吧…………哪怕我們真的打輸了區域性戰場,我們那麼大的國土,不照樣可以和小鬼子打持久戰麼………蛇怎麼可能把象吞下去呢………當年要是堅持抗戰,可能不會有31年的918事變和37年的77事變了吧。

  • 10 # 鬱郎侯

    繼續打下去,會有更多的漢人起來幫助日本人殺滿人,會促成革命黨人更早成功,北洋軍閥不會迅速分裂,畢竟還有袁世凱,但中國會陷入四分五裂,軍閥割據,新疆,西藏蒙古難保,沙俄會撈取更多的利益,歐美各大列強依據門戶均等原則,同時來瓜分中國,日本佔據東部中國我,中部割據,西部和北部被沙俄英國瓜分,西南被法國瓜分,各地軍閥成為土匪,中華比印度更慘,就算二戰後和印度一樣獲得獨立,會分解成數十個國家

  • 11 # 老機師

    甲午後,制海權的喪失,會導致了雖然清朝總體兵力雖多,但區域性卻總是出現被日本以多打少的局面。近代的步兵,隨時出現的鉅艦,是不是很熟悉?對,鴉片戰爭的翻版。鑑於最強的軍團已經失敗,朝野不和,再加上對日本情報的不準確,嚇破膽的清政府不會出現打下去的情況。

  • 12 # 少林寺小僧虛竹

    甲午戰爭繼續打下去的話,大清可能會贏。其結果就是日本的勢力被徹底趕出中國,大清重新崛起!然後我們現在依舊被滿洲韃子統制!我們的皇帝依舊是什麼愛新什麼羅的外族人。也有可能隨著大清的強盛,會強制廢除漢字,漢語,強制推行滿語,滿文。想想就可怕.....

  • 13 # 李祥華10

    個人認為,戰爭是否勝利,看個自政府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小日本應如萬曆朝鮮戰爭一樣將小日本趕出朝鮮,但我方應如元朝元曰戰爭一樣無法東渡澈底傷及曰本。就戰略目標來說我方完勝,日方完敗。恨洪武,成祖兩代英主雄才大略,為何不為後世子孫一勞永逸蕩平宵小。

  • 14 # 蓮花村江雲

    還是會輸!單純比較裝備和人員數量毫無意義,清朝處於腐朽期,視民眾為奴,將官現代軍事素養極差,士兵既無信仰也無鬥志,日本當時全國算是上下一心,因為連褲子都賭上了。說日本打不打去的,忘了一件事,曰本當時還沒有後來那麼狂妄,挑戰中國就象我們剛建國時抗美援朝,姿態很低,只需洗劫沿海幾個富庶城市就足以發財的情況下,不會冒著得罪列強,犯拉長戰線,企圖全面吞併中國的錯誤。

  • 15 # 手機使用者25587327070

    甲午之敗,敗在清政府的懦弱性。經過鴉片戰爭,中法戰爭,清廷被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嚇破了膽,因此與小日本還沒打幾個回合,就心虛膽怯了。甲午之敗,敗在清政府的僥倖心理。前幾場侵華戰爭,清政府透過舍小保大,割上地,賠幾兩銀子就免災了,清政府以為,日本也不過就是要點土地,銀子罷了,何況我大清地大物博。所以清廷根本就沒把日本侵中當回事。

  • 16 # 聯邦調查局0415

    從老百姓的角度看,甲午戰爭應該繼續打下去,這樣結局再差也肯定沒到籤《馬關條約》的地步,這觀點絕對正確,清政府也知道。然而有一個原因是老百姓不知道、而清政府卻知道的,是它促使清政府必須停戰求和。這個重要原因就是,繼續打下去,即使最後戰勝或擊退了日本,戰爭肯定令漫延到全國,各地漢族軍事力量崛起,極可能戰後推翻清朝的統治。所以,清政府寧可割地求和賠款,也要保住政權,這是當時統治者唯一正確的選擇。現代,網民總是鼓譟要收復這、要攻擊那,這也不行、那也軟弱,完全是從屁民立場出發,而不是從統治者立場出發。

  • 17 # 小編虎哥

    還是中國慘敗收場。

    這個問題不是甲午戰爭全面打還是區域性打的問題。問題是當時中國掌權的是慈禧太后、李鴻章一幫賣國集團掌權。賣國求榮幾乎成了當時的既定國策。陳天華說清朝政府是洋人的朝廷。你指望洋人的朝廷打贏洋人麼?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法國茹費理內閣垮臺,中國反而簽訂《中法新約》主要內容有: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在條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2.法軍退出臺灣、澎湖。3.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一在保勝以上,一在諒山以北,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4.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5.以後中國如修築鐵路,“自向法國業此之人商辦”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所以無論如何中國慘敗是必然的。除非推翻清朝賣國政府!

  • 18 # 品味141813616

    清朝那時的人心不齊,不知為誰打仗,只是為了謀生,有口飯吃,一旦要衝鋒陷陣,都往後,也有一些血氣的,但,大氣候不行,所以,那時是打不贏日本的;到了民國,有了一下好轉,血氣也多了,但是,政府不爭氣,派系嚴重,當兵的有心打日本,可有勁使不上,武器也落後,營養也不行,大部分是骨瘦如柴,往往到了戰場,已經餓的發昏,關鍵是當兵的沒有一種精神,靠個人英雄;現在不同了,不管是武器,還是兵源素質都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了為誰打仗,敢打仗,以國家榮耀至上的精神,就一定能打勝仗。

  • 19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如果甲午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的話,估計清朝還是會輸,但是日本也不會佔到更多便宜,相對於日本的全民武裝,清朝的抵抗只是政府層面的。特別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國家不僅在政治、經濟有了極大的改變了,更促使了日本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日本侵華變成了日本全國軍民一致的極端民族主義想法,不侵略中國全日本人心裡都難受(有點變態的心理,可事實就是如此),所以他們的進攻能做到軍官指揮令行禁止,士兵前進悍不畏死,因此戰鬥力強悍,絕對能彌補日本相對於清軍裝備上的相對劣勢。

    而反觀中國清朝,國家意識根本沒有覺醒,洋務運動只是強健了身體,但是思想意識上提高不大,皇帝認為與日本開展是宣揚國威,軍官只是職業選擇,士兵只是吃糧,而一般百姓來說,更是關我屁事,此種心態下,軍官貪生怕死、士兵落荒而逃,失敗就在所難免了,即使是裝備有一定優勢,也全然被抵消了。比如黃海海戰某些軍艦管帶逃跑問題,比如朝鮮戰場上的一觸即潰。比如我們常看見史書上說的,北洋水師軍艦的炮彈不合格,中日艦穿而不爆,說是供應商的炮彈有問題,但是作為海軍這個高技術兵種,服役多年,你自己艦上什麼炮彈,你自己還不知道嗎?可見訓練程度之低劣和管理之鬆懈,不敗都難。

    但是日本在遼寧拿下旅順營口,在山東拿下威海衛等地之後,如果繼續開戰,那就是觸動了清王朝的根本命脈,清王朝一定會調集所有實力進行抵抗,中國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大,日本也不是輕易能獲勝的,而且隨著日軍深入內地,其後勤補給也必然發生困難,而滿清調集全國之力攻擊侵入內地之敵,日本必然也不會好過,很可能逐漸喪失掉其所佔優勢。

    結果就是清軍會失敗但是日本會慘勝,但是這樣誰都承受不起,清朝的統治會土崩瓦解,而日本佔到的便宜也不會太多,而且西方列強也不會縱容日本佔據更多的利益。

  • 20 # 劉三解

    這是個假設歷史問題,只能進行邏輯推演,那就得分幾個層面來談:

    其一,軍事。軍事的問題又要分幾個層次,就是清軍是否有能力在延長的戰爭程序中打幾個勝仗?或是有沒有能力繼續抵抗下去?如果清朝遷都再戰會有什麼後果?

    就歷史現實來說,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不能。因為清朝經過近代化軍事訓練的軍隊,或稱“洋操”軍隊,就是淮軍和練軍,總數10萬人左右,這部分力量能夠調動野戰的主力就是甲午戰爭初期調入朝鮮的部隊,他們的表現如何,歷史已經給了答案,即使是最能戰的聶士成部,也只能以密集隊形排槍對射而不潰散,當日軍白刃衝鋒的時候,也一樣丟盔棄甲。類似的情況,從朝鮮到遼東,從遼東到遼西、山東比比皆是,涵蓋的營頭不只是淮軍,也有東三省練軍和後來增援的湘軍。

    究其根本,並不是淮軍一家的問題,而是通病,其中最狠的兩條就是,在營兵丁缺額嚴重,淮軍精銳開拔前在營兵數也就是定額的三成,其餘部隊都是臨時就地填補、招募,這部分人的戰鬥力是負數,所以只能用密集隊形約束,否則自己就散了;另一點是兵不訓練,清軍即使是練洋操的部隊也極少訓練,武器保養也基本不做,營頭軍官則幾乎全部為裙帶關係,以至於天津武備學堂出來的軍校生都無處工作。

    必須說明的是,淮軍在各軍中還算好的,至於老湘軍等部,拉上來的其實就和老百姓差不多,裡邊穿插一些老兵,對於新的連發步槍相應的戰術戰法也是一竅不通。

    所以,在淮軍被打崩了之後,清朝其實已經拿不出與日軍沒有明顯代差的近代化部隊了,至於綠營、民團之類的,他們的戰鬥力在5年後的義和團戰鬥中已經得到了驗證,除了禍害老百姓,基本沒什麼卵用。

    其二,財政。我看有些朋友信心滿滿地回答,綜合國力上日本弱於中國,我不知道這種類似於清末清流名臣的自信是怎麼傳承下來的。

    我們還是看看資料:

    清朝,根據《光緒會計表》所提供的官方統計資料來計算,光緒七年(1881年),歲入8234.92萬兩,歲出7917.145萬兩,光緒十七年(1891年),歲入8698.48萬兩有餘,歲出7935.5241萬兩,盈餘達到高峰期。

    再看日本政府,1884至1888年間,政府年均財政總收入已經達到了8300萬日元。而甲午開戰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總收入已經超過1億日元。按當時日元與清朝庫平銀的比價1.4:1計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經達到7000萬兩白銀,與清朝年收入已差距不大。

    再來看戰費,開戰後清政府採取借商款,節流,借洋債等各種手段籌集戰費,籌得款銀6009萬兩,其中實用於戰費的有4465萬兩,剩餘1654萬兩。

    在戰後日本公佈其戰費籌措收入的使用情況,計有:1893年日本國庫剩餘的現金2344萬日元;公債發行所得11680萬日元。特別資金7896萬日元;陸海軍恤兵捐納金278萬日元、軍資捐納金16萬日元等,合計決算實際支出款20047.6萬日元。

    這筆公佈的日本軍費收支決算的終止時間是1896年3月,也就是包括了甲午戰後日本對澎湖和臺灣用兵的軍費支出。

    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日本使用的軍費尚不到2億日元。摺合庫平銀14319萬兩,是清廷內部搜刮加外借外債所得的兩倍還多。

    最重要的是,這還只是日本在國內的所得,甚至不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日本的軍費財力已經是清朝的2倍,而日本明顯還有餘力,因為他們預期批准的軍費預算案是2.5億日元,就是說在國內預備了1.78億兩白銀的戰爭經費。

    事實上,隨著戰爭的進行,中國在戰場上的失敗,頻繁向外國銀行借債以填補戰費的清政府反倒不斷慘遭拒絕,沒錢打下去的不是日本,而是清朝。

    對了,請千萬注意,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甲午戰爭中日本舉借了外債,真正的大舉外債是十年後的日俄戰爭。

    第三,我們來看政治。前兩條我們說明了清朝沒兵、沒錢,耗不下去。最後說,如果這個農業國真的不管不顧耗下去的結果。

    日本是有直隸作戰計劃的,所謂兵力不足,財力物資枯竭,根本不靠譜,日本從1870年代開始建立新式陸軍,20年時間,已經擁有足夠的預備役力量來補充前線部隊或者新建部隊,這個大家可以看宗澤亞的《清日戰爭》一書,裡面有很多日本的一手材料。

    之所以沒有執行直隸決戰計劃,實在是李鴻章的外交嘗試,以及沒有必要。

    當時的日軍完全具備突破防線佔領北京的能力,但這可能會造成清政府的垮臺和地方的動盪,這一點是各國外交官的領頭羊,英國所不能允許的。所以,北京其實是日本軍刀下的人質,就是為了綁票要錢的。

    至於說打人民戰爭,遷都再戰,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人民”對於近代軍隊來說不堪一擊,卻會對清朝的地方政權有巨大的損害,放出去容易,收回來可能就是王侯四起的爛攤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壇有哪些著名的死對頭?他們抗衡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