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勞而獲勞小姐

    一、現在的人還需要去學習古文麼?

    上中學的時候,我一度覺得學古文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其實當時我的語文成績在級裡挺不錯的,而且從考卷上古文的佔比來看,學古文或者不學古文,完全不會影響到我的語文成績。

    但我忽略古文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覺得以前的用語,放到今天,完全過時了。

    因此,在我看來,學古文不但無聊,而且沒必要。

    可我當時的語文老師卻苦口婆心的跟我說,撇開考試不說,古文還是很值得去翻來讀一讀,學一學的。

    我問她為什麼?她跟我講,如果你沒學好古文,以後有很多東西你都會看不懂的。

    我並沒有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直到很多年以後,我開始去翻《黃帝內經》、《道德經》和《論語》這些經典讀物,覺得裡面的翻譯都怪怪的,不符合邏輯和常識的時候,我才開始懊惱,

    為什麼當年沒有好好去學古文,沒有認真的去把裡面的字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理解,學透。

    直到我看到了一檔節目,一位任教30餘年的臺灣語文老師在一檔節目中,為當下臺灣學生江河日下的語文能力感到難過。

    在他看來,現代人習慣使用網路用語,只要能把話講清楚就認為完事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越來越差,不管是對文字的理解,還是對文字的掌控能力,都一屆不如一屆。

    同時,他尖銳的指出,造成這一代年輕人語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對古文的學習和訓練。

    那麼,良好的古文素養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這位老師的回答是:“言語有味”。

    什麼叫做“言語有味”呢?就是你一開口,別人就知道你是讀過書的,是一個知識分子。

    舉幾個例子:

    當我們想表達話不投機的時候:

    有的人會說:“我和你聊不到一塊去!”

    而言語有味的人卻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當我們想表達所愛之人不愛自己的時候:

    有的人會說:“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

    而言語有味的人卻說:“我心向水,君心向山。”

    而實際上,良好的古文素養不僅能讓一個人的“言語有味”,還會讓他的“文章有味”。

    之所以選擇《古文觀止》,一是因為裡面選題多樣,內容豐富。二是選集中的文章都是古代文章之精華,既有趣,又有味,還能積累寫作素材,向古人學習作文的方法。

    作為文章被收錄進小學課本的作者,周軼君特別強調“讀古文“和”學古文”對自己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回憶起駐外的那段日子,《古文觀止》中那熟識的中文字就像是故鄉的一胚泥土,不僅慰藉著自己作為一名遊子的思鄉之情,還讓她能在英文和阿拉伯文的語境下保持良好的中文語感。

    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古文難學?

    很多學生聽到老師埋怨自己不好好學古文的時候,心裡可冤了,只能默默埋怨:老師,不是我不想學,而是學古文,實在太難了。

    我們不禁要問,都說古文難,到底難在哪?

    其實,古文難,主要難在理解上。

    過去很多古文的選集,都喜歡去選取一些高華典冊,選的文章雖好,可字句艱澀,不僅不好讀,而且難以讀懂。

    更何況,像經史子集這類的文章,多半寡淡乏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無法體會古漢語的文字美感和妙處,也難以感受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溫情和趣味。

    於是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因“不喜古文而不喜古人”,再因”不知古人而不知古文“,如此迴圈反覆,從望而卻步到疏離排斥,錯過領略古文的精華和古人的智慧。

    三、現代人學古文,可以選擇什麼教材?

    對很多人而言,《古文觀止》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我們不禁要問,學古文,難道除了《古文觀止》,就沒有其它好的啟蒙讀物了麼?

    當然不是!其實早在今年年初,一套被稱為百字版的《古文觀止》再版,作者和編者均為第三屆韜奮出版獎的獲得者,著名編輯鍾叔河先生。

    這套名為《念樓學短》古文集,不僅得到了很多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青睞,也迅速成為了眾多家長為自己孩子挑選的床頭書之一,被譽為今年最讚的古文啟蒙讀物。

    鍾叔河先生認為,學古文,應該從“短”學起。學其短,就是學著把文章寫得短,寫得簡約,少廢話。所以,他才編著《念樓學短》一書,方便四個外孫女學習古文。

    而著名學者楊絳先生認為,《念樓學短》除了“選文短”,利於學古文外,還有”三好“,讓人“讀了能增廣見識,讀來又趣味無窮。”

    1、選題好

    《念樓學短》的選題,主要好在其題材和文段的選擇上。

    首先,從內容上看,整套書的選題範圍涉獵的領域廣而博。這套書的前身,其實是一套五卷本的合集。其中包括,《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和《勿相忘》共五冊。

    《逝者如斯》收錄的是經史子集的選篇,《桃李不言》收錄的是歷來傳誦的議論文和應用文等實用性較強的名篇,《月下》收錄的是文學性較強的書請問和記敘文。在《之乎者也》裡,都是從宋、元、明、清人13種筆記中精挑細選的筆記文,而在《勿相忘》這個集子中,收錄的全是古人的簡訊。

    其次,從字數上看。《念樓學短》收集的都是短小的古文,篇幅最長亦不足百字,而最短的只有六字而已。這些選文,膾炙人口,精短耐讀,不僅能讓我們得以窺探古人昔日的生活,還能領悟古人的思想和情感。確實像楊絳先生說的一般,“讀了能增廣見識,讀來又趣味無窮。”

    2、翻譯好

    在《念樓學短》裡,鍾叔河先生把每一篇小短文都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是為“念樓讀”。

    因為先生寫文的初衷是給外孫女兒們看的,好讓她們培養起讀古文的興趣。所以在翻譯上會比其它的古文集更對現代人的口味,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小人猶膏》這一章中,鍾先生的翻譯是這樣的:

    【念樓讀】不正派的人,就像一團熟豬油,看上去又白又潤澤,一點也不難看,若是沾上手,便膩膩糊糊,洗都洗不掉了。這種人在沒有得志的時候,總是低聲下氣,對人顯得十分順從;一旦得了志,便立刻由低姿態變為高姿態,頭也抬高了,嗓門也變大了,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成了角色。

    正派的人,是不會願意跟不正派的人為伍的,其實亦無須看到他們的後來,在他們唯唯諾諾、打躬作揖的時候,早就會深惡而痛絕之,絕不會沾上手,等著他們“一闊臉就變”。

    3、批語好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最喜歡讀的,是鍾叔河先生批語。

    唐元明先生曾評價鍾叔河先生:“鍾先生一生愛書、讀書、編書、寫書,實在是懂書,所以書評寫得好,切中肯綮,言之有物、有味、有彩。自說自話,絕無陳言套語”。

    不僅如此,在鍾老先生的點評中,你能夠發現一種獨有的鐘式幽默。

    比如在《人之患》中,對“好為人師”的解讀,是這樣子的:

    孟子說:“一個人如果一心只想當導師,只想教訓別人,他一定是有毛病了。”

    在議論歷史和時政的時候,能感覺先生的見識尤為深刻,使人醍醐灌頂。

    “士之為士,得有兩條:一是憑知識智慧吃飯;二是心裡有天下民生,頭腦裡有思想。”

    而在讀雜記的時候,鍾先生還帶領我們去領略了文章排篇佈局之美、遣詞造句之精妙:

    “《遊山小啟》是一篇駢文,全用對偶句,別有意趣。如今此種文體漸成絕響,”

    先生的文筆流暢,論斷精當。不管是翻譯,還是點評,都能做到畫龍點睛,不同凡響。讓讀者提綱擎領,輕鬆地找到文章的精華所在,讓人實在佩服。

    四、怎樣利用《念樓學短》來學古文?

    《念樓學短》這本書的設計,本來就很適合用來學習古文。因為書中每篇原文各佔一頁,且均在單數頁碼。相併的雙數頁碼為這篇選文的白話文解釋和鍾先生的點評,分別為“念樓讀”和“念樓曰”。

    我們平時,可以先看原文,再看註解。在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後,再重新對著原文斟酌自句,欣賞文章的排篇佈局。最後,在尾隨鈡先生的點評,慢慢地去欣賞古文之美。

    不過說實話,這本書,看著雖然厚重,可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雖然文章選的都是些小事、微言,可卻很見大義。而且每一章節都短小精悍,隨便一章都獨立可讀,不僅是一本很好的古文啟蒙讀物,也可以說是今年最好的床頭讀物了。

  • 2 # 長風浩蕩

    這問題問的,一則,古文與現代文是相通的,其文字和文法與現代文沒有本質區別,“難懂”是表達習慣上的不同,但是與現代文仍然是一脈相承。而古文的文字用法凝練而且純粹,對於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是高階學習素材。古文的用典、成語,更是文字表達的豐富寶庫。古文學習,對於文字學習和表達,有極大助益。

    二則,所有的拼音語言都不可能如漢字這般穩定傳承數以千年計,相對於兩百年前的英語,現代英語已經是面目全非,四百年前英語相對現代英語,幾乎是另一種語言,那可是真正的“難懂”的“古文”,而且那“古文學習”對於現代英語根本沒有用,單詞和文法都已天差地別。那你猜,英國人學不學英語“古文”?

    勸君莫學井蛙語海,莫效夏蟲語冰。

  • 3 # 起源之地

    有很多人就是想用盡一切手段殺死中國的文化,因為文化死了,國家,民族也就形同消亡了!

    形容一個國家民族的強大,都是包括文化、政治、經濟與軍事的全面強大,而文化是一個文明的根本和基石,其它的是手段。說白了,文化就是內功,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得以延續、發展的源動力。這也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在行侵略瓦解之事時,非常重視文化入侵與替代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非要抵制孔子學院的原因所在。

    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反之,文化之戰失敗的國家,無不衰落,分裂,最好的也是沒有了太大的發展潛力,淪為狗奴,何其慘矣!

    人慾強,則必先強於內,內為精神與內心,國亦如此。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中華文化精髓為根,去除糟粕與歷史侷限、相容幷蓄、海納百川,再輔以外在手段,也就是術,我華夏則必復興、必恆強!

  • 4 # 前進四自然選擇

    文化是傳承。華夏古文明是用文言文寫就的,不學文言文如何傳承?不要說讓專業人士學就行了,那不叫傳承,叫學術研究。傳承就是要全民普遍瞭解,不求精,但求廣。學文言文有啥用呢?舉個例子吧,就算以後從事的工作與文言文沒有半點關係,但萬一遇到個美景啥的,你也能說個類似“秋水與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之類的句子,而不是“我的媽呀,真他媽好看”;萬一見到個朋友也能說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不是“我擦,你咋來了”;萬一參觀個名勝古蹟啥的,也知道有某位先賢古人在同樣的地方感慨過,背上一句兩句,感受一下先賢古人的心境,而不是刻個“XX到此一遊”…

  • 5 # 采薇江南

    感覺也是,古文那玩意實在是晦澀難懂,與時俱進,現代人要掌握的是實用技術和高科技,語文教學只要達到見字明義,言為心聲就可,至於高深的古文化那是學者的事,書中古文,網路中漢服,實在令人費解。甚至清明傳統節日乃至每年春節聯歡晚會不久的將來都可申請世界非文化遺產!不看不知道,人心真奇妙!

    忘記歷史,我不知道意味著什麼???!

  • 6 # 中小學英語精修

    別爭這個問題了,如果提問題的這個人,你的孩子在古文方面很強,而且高考就因為古文得分高而考到理想學校,你還會反對學古文嗎?學古文不是不好,只是花太多的時間去學而已。不過,多一科也有一個優勢,你的孩子是優秀的,多一科,就會多把一群人拋在後面。

    就比如現在社會上很多歇斯底里抵制英語的人,其實他們真的沒有這個本事抵制英語的,一天就在像狗一樣吠而已,自己不喜歡英語,自己是英語學渣就吵著要取消英語或者把英語變成副科,這些都是同一類人。

    一個正常人,我不管國家規定要學多少科,總之無論你學多少科,我都能做到全科優秀,這才是真正的人才。有些人,明明每個科目都不優秀,還大言不慚地說英語誤了他,否則他也是人才,呸,英語不優秀你就不是人才了,你這麼強,別考英語,或者考個英語,其它科滿分還是有希望的呀 。如果你真是人才,國家早就破格來招你去重要部門了,還讓你這些所謂的學渣人才回去搬磚?得罪講一句,哪科弱就取消哪科的,地道的學渣,應該回去搬磚。

    看看現在新生代歌手唱的歌吧,那些作詞的水平,小學生都不如,一天到晚情情愛愛的,句子都寫得不通順還寫歌,你覺得古文沒必要學嗎?

    別再爭論了,規定學什麼你就得學什麼,你不願意學,不用死的,回去做些低層次的工種,好好工作也不會餓死的。

  • 7 # 北方文與字

    什麼叫“平時不用”啊?語文的數學的化學的知識,包括英語,哪個是一學就用的?平時不用就不學嗎?這說法站得住腳嗎?難道你掉到河裡才學游泳嗎?來得及嗎?

    一篇古文,歷經數百年至兩千多年流傳下來,一定有它的道理。或富含哲理,或在寫人狀物,敘事講史,寫景抒情的某方面有過人之處。這都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之精華,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是應該繼承的。關鍵是要有好老師把它講好。

    當前有許多人在提倡穿漢服 ,說是繼承民族文化,有些小學生也在鬧騰。其實學古文比穿漢服要“文化”得多。那只是個服裝,是淺表的東西,很膚淺,有沒有兩可!

  • 8 # 魏小道

    我不想罵人,可是我必須罵人?

    知道“不要去想你心中的那頭大象”的故事嗎?

    你這樣問是不是就是要在一部分人的潛意識裡面種下不用學古文的種子呢?

    草泥馬!

    那麼我們在學校中學的那些東西有很有用呢?就連負數都幾乎沒用過,如果不是抖音和你有小孩子,估計你小時候學的兒歌都會忘了。微積分有幾個人會用?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

    別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國人必須學習古文,即使你再不願意,再討厭,都必須學習古文,因為在古文裡才有我們的根,白話文是沒有的。除非你不要根了!

  • 9 # 服不服吧

    啥用都沒有。

    一邊聽說中國缺乏核心科技,一邊聽說中國的文教衛生投入比例全球一百名開外,一邊感受著身邊朋友的工資都在拖全國後腿,一邊感受著路人的素質在提高但前提是別觸動他們想要的利益,一邊聽說著我國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這一切想想都好可怕。

    如果真的想讓中國強大起來,有用的請加大投入,沒用的趕緊放棄。

    作為中國的古老傳統,戲劇,古文,榫卯,繪畫,宣紙,醬油,各個方面都有出色的技藝。雖然有些手藝傳不下去了,雖然有些技藝在很厲害的鄰國手裡發揚光大,其實我們還是有一群人在做。學生課程不學,並不耽誤這些手藝傳承。

    作為理工科學生,寫一篇論文,到底是文詞精彩重要,還是邏輯關係縝密,表達沒有歧義,知識含量豐富更重要?有能力寫出一篇沒有歧義,乾淨準確的論文,對於一個科學院的院士來說,足夠了,沒必要用華麗的語言描述到雲山霧罩。

    總結一下吧,寫了半天估計也沒啥用。

    作為全民教育,凡是對科技沒有幫助的專案,統統可以拋棄。

  • 10 # 指尖教育帝國

    小徐老師畢業於中文系,當深入的瞭解了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以後,才知道傳承傳統文化有多麼重要。可以說,沒有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沒有民族認同感;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國民凝聚力;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民族精神。古詩文裡有不羈的情懷,有傲人的骨氣,有高潔的精神,有不屈的靈魂,有血脈相連的文化氣息……

    我們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因為我們兩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從沒有間斷過,而我們之所以能立足世界,被世界認同,成為世界多元化趨勢中一元,也是基於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因此,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已經用不著古文言文了,但是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一代代地將古典文化傳承下去。

    一、我們學古文,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有民族認同感,有國民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根基。

    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最根本的基於從小所受的教育,基於所學習的文化,作為中國人,當我們在異國他鄉相見時,我們都會有一種親切感,都願意在“老鄉”遇到困難時幫一把,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中的“鄉情”情結,是不同於其他各國的文化的,外國遵守的是“契約精神”,而我們國人更注重多年積累下來的人情親情,人情越厚,信任度就越高。

    我們的民族凝聚力體現在“民族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每當我們國家被外族侵略時,國人都會團結起來,共同御辱,這也是源自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所以民族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我們一代又一代對傳統文化傳承得越深遠,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也就越深。

    二、我們學古文,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有民族精神。傳承的是中國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愛國主義精神。

    自古至今,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事蹟在古詩文中得以傳承,屈原的《離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還有司馬遷《史記》中的歷代人物傳記,無不彰顯著一種令人精神奮發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維繫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的精神力量。所以,我們炎黃子孫要學習古詩文,要了解歷史,並從中汲取旺盛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

    三、我們學古文,是因為只有學了古文,我們才能與我們古聖先賢進行“交流”,瞭解歷史,瞭解古聖先賢的思想智慧,給後代於無窮的力量。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古就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古文中有大量關於“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這種家國情懷,實則就是教育人們要從小就有大視野,大情懷,大志向,大擔當的責任感,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句話道盡了大寫的人生,不凡的境界。

    從《詩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忠誠,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高尚志節,再到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建功立業的情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忘我奉獻的精神等等,每讀一次都是對靈魂的盪滌,對思想境界的提升。

    而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叛逆,囿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世界裡,動不動就因個人利益達不到而痛苦萬分,甚至拋家棄父母,跳樓自殺等,都是因為個人缺乏一定的文化修養,而古人根本沒有青春期,他們在古文化的薰陶下,早早就開始頂家立業了。如果我們從小就學一學古文中的大量有關“修身、齊家、治家、平天下”的文章,相信孩子的思想也會不斷充盈起來,心中有大境界,有大我,就不會被“小我”所困頓,內心也會更強大。這些都是經典古文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古聖先賢留給後代的大智慧。

    四、學習古文,可以讓我們從古代文字記載中更好的瞭解我國的歷史,瞭解古人的生活和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五、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輝可以啟迪我們的思辨精神,詩詞歌賦可以愉悅我們的精神,豐富我們的情感,正如時下流行的一句話:“生活中不能只有眼前苟且,還應該有詩與遠方。”六、我們學習古文,還有助於提升作文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使我們的文章更有內涵和文采,語意更凝練,文章內容更有厚度和說服力。

    在我們寫文章時,如果能適時恰當的引用一句經典古詩文,往往令文章意義熠熠生輝,更有說服力和穿透力,這也是基於我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很多人認為,我們之所以學習古文,是因為中考和高考中都要考,而且佔分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然而小徐老師卻認為,不是因為中高考要考我們才安排學生學古文,而是因為古文傳承的文化與我們中國血脈相連,只有深入瞭解了傳統文化,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人,並且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無上的自豪。

  • 11 # 騎牛看書本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那麼再用不了幾年,我們想要知道自己的歷史,就只能從日本人那裡去學被改造、被歪曲的歷史。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那麼再用不了幾年,我們想要知道自己的歷史,就只能去看《劍橋中國史》。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那麼再用不了幾年,我們想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就只能相信楊振寧這類人中國落後是因為中國文化的論點。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那麼再用不了幾年,我們想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就只能從日本那裡去學習!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那麼再用不了幾年,我們都會相信日本人鼓吹的“崖山之後無中華”。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那麼再用不了幾年,我們都會相信西方國家鼓吹的“明朝之後無中華國”。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將來的我們還有歷史嗎?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古文,將來的我們還會相信我們有歷史嗎?

  • 12 # 天空之城MJ23

    和老婆談戀愛時,她第一次來武漢,第一次看黃鶴樓。要知道,地道的武漢人都是不屑於登黃鶴樓的,每次過江都看得到,從小看到大的。但是又不能這樣跟她說,免得她覺得咱們摳門兒,捨不得買一百多的門票……(事實就是摳門兒!)

    於是,我背了一首武漢伢從小都會學的《黃鶴樓》,就在老婆一臉崇拜時,我順手指了指橋下:那邊是戶部巷,裡面全是好吃的,我們去吃吧!老婆一臉懵逼地跟著走了,在戶部巷也吃得很開心,完全忘記了黃鶴樓這回事。

    所以,小時候被逼著背誦一點古詩詞,還是有用的。

  • 13 # 動筆讀史大唐李二

    本來不想自己來答的,但是看見其他回答裡某些人完全可以稱得上群魔亂舞。所以自己還是忍不住了。

    首先我想問一下題主,什麼叫“花費很多精力”?你是指的在文言文上花費的精力佔語文學習的精力多?(如果是這樣,原因是文言文的確相對於語文其他板塊的學習要困難一點。而且語文的字詞基礎閱讀寫作的提高主要是靠平時生活和學習的積累,並且這個積累不只是一年兩年,而是應該是從小就開始。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偏重於文言文是正常的——因為它有難度,需要老師的講解幫助。因為它接觸較少,學生自己積累的機會很少)

    如果你是指的文言文佔整個全科學習精力多。那我只能說兩個字:放屁。

    你當我沒讀過初高中嗎?班主任數學老師直接說過高一高二重點抓數學外語,高三重點抓綜合。數學外語在他眼裡是親媽養的,綜合是後媽養的,語文完全是沒媽養的。語文這個學科在他眼裡都是無足輕重的,更何況你這個分值在語文裡佔比也不多的古文?(拿全國卷舉例,古詩文默寫、文言文閱讀、詩詞鑑賞總共加起來才35分,佔試卷分值23.3%)如果真有那種整天讓語文甚至文言文的時間佔據很多的老師致使其他科目學習受影響,這口黑鍋請這個老師自己背,謝謝。古文不背這鍋,語文更不背這鍋。

    在這裡在提一個掛著“教育領域回答者”之類稱號的zz,此人牛逼地說“文言文是死語言”。充分體現此人是既不瞭解啥叫“死語言”,更不瞭解文言文是啥: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劃重點)

    死語言是指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劃重點)

    書面語和語言的區別他應該是不知道。

    不知道就大放厥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恐怕此人是真沒讀過。

    不談古詩文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承作用、學習古詩文可以不讓中國人忘記自己的文化歸宿、提高凝聚力這些看起來似乎離我們普通人很遠的東西。

    只談把它學好了不會“無奈本人沒文化,一句臥槽行天下”,也不會產生“子萱、梓涵”等爆款人名,顯得你很low我覺得它就已經可以替你產生實際回報了。

    當然,學科的差異使得它們的作用和體現作用的方式都有差別。如果有人打算拿文言文能造航母嗎之類的話來槓,請記住我的回答:

    “你為什麼不40度穿羽絨服,零下40度穿短袖?”

  • 14 # 鶴舞水鄉

    在校學生學什麼要學文言文?簡而言之:一、文言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最主要的載體,不學文言文,無以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二、文言文,包括古代的詩詞曲賦楹聯等,體現了漢語、漢字極強的言簡意賅的表現力和抑揚頓挫的音韻美,不學文言文,無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白話文的寫作水平。三、文言文所承載的文化資訊,是維繫中華民族感情的紐帶,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因素,不學文言文,民族認同感一定會大大減弱。所以,在校學生一定要大力學習文言文。

  • 15 # 語文老師28

    即便我自己是語文老師,我也不得不說,就實用的角度來說,刻意的或者過度的學習文言文(此處特指古代散文,詩詞不算在內)的用處確實不大。

    首先,除了中文和歷史等相關專業,大部分人學習文言文後都沒有用武之地。我們現在說話用的是白話文,語言最大的作用是交流,白話文完全可以滿足人的日常交流,因此,為了交流學習古文字身就不現實,既然不能用來交流,又不去搞研究,那學習古文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一部分古文跟現代文是相同的,無非就是詞義的擴充套件或者減少,所以一般來說,在學好現代文的基礎上,即便沒學習古文,保守來講,也能看懂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古文,我舉個例子,鱗次櫛比,次和比,我們現在常用的意思是“順序”和“比較”,但在這個成語裡的意思是“按順序排列”和“挨著(可以譯為排列)”。所以說,學習古文的重點,並不在於學,而在於知識遷移和運用。像“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類句子,即便你不學古文,也能翻譯過來,真要是翻譯不過來,那就不是古文問題了,你招待白話文也沒學好啊。

    第三,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並不建議現代人講古文,因為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在生活中用古文的人,只不過是文白相間而已,這就不倫不類了,除非你古文學的非常好,偶爾用一下,我感覺倒還說得過去。

    第四,讀古文能讓人更有內涵,這說的是古文的內容,並不是古文的形式,換句話說,你讀翻譯後的古文,也一樣能增加內涵。當然,古文能增加文采,這倒是沒錯,但散文,小說,詩詞這類文章也同樣能增加文采,所以說沒必要非盯著古文。

    我個人的意見呢,就是常用古文實詞虛詞可以瞭解一些,文化常識可以瞭解一些,太難的,我就不建議一般人深入了。那麼一般的高中教學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就是比較簡單的文言文了,學過了基本可以應對簡單的古文了。

  • 16 # 阿明老師說教育

    我堅決反對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文言文!文字的最重要功能是用來交流而不是欣賞,英語之所以全世界流行,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英語學習和書寫比較方便,由於漢語的不流行,所以我們的學生就必須學習兩門語言,國語和英語。

    文言文已經失去了交流功能,作為欣賞可以由愛好者去學習,作為國粹可以由專業人才去研究。全民學習文言文完全沒有必要,應該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上,讓我們的國家更快,更好的發展起來,而不是在那裡搖頭晃腦的背“之乎者也”,孤芳自賞。

    洋洋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文化精髓和國粹很多,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我們不能要求學生都去用毛筆寫字。算盤現在被計算機淘汰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社會總是要發展的,抱著老祖宗的資本欣賞是完全不夠的,要往前看,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教育興國,科學興國。

  • 17 # 南極駱駝65

    中國人就是喜歡整這些個彎彎繞,之乎者也有啥用?諾貝爾文學獎也沒一個是寫古文的!就是有些個人喜歡拽文把簡單問題複雜化,顯得自己有學問,其實現在的教育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確沒起到啥作用!都是做的無用功,你在學校學的那些東西畢業後有多少用的!當初學那些個三角函式頭都學大了,除了應付考試有啥用,現在大學畢業幾年後還不都還給老師了。以後的趨勢是人工智慧,大資料的時代,你古文就是賽李白杜甫你也研究不出晶片來不是,有舍才有得,為啥一直強調解放思想就是因為這些個封建思想已經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了。為啥南方人接受新事物快,就是被滲透的沒那麼厲害,你去山東看看,深受封建思想影響,這也是為啥發展越來越難的主要原因。我們要和世界接軌,英語確實挺有用的,畢竟現在還是西方列強引領著最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

  • 18 # 一夢浮生伴流水

    學習古文是讓少年學子明白一個問題,人應該怎麼活著才有意義價值!一個人只有胸中充滿了豪情壯志,一身正氣,才會奮發圖強,最終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去網上查查現在的學生和年輕人,看看他們的生活言行,有多少是正常的,大多數都是整天幻想著不勞而獲,言行不一。

    再去查查北大清華,國內頂尖的學府,可以說是匯聚全國90%的精英學子,每年的高考無數人都想躋身進入,這些人每一個都是全科天才,精通數理化,都是驕子阿!並且畢業後大多數都會選擇出國深造,清華北大的學子出國留學,每一個人國家都會給他們補貼關照,可以說國家對他們每個人都充滿了期望,希望他們能學成歸來,建設祖國!

    可是這群被寄託希望的學子,最後能回國效力的也就2成左右,剩下的都選擇為外國機構效力,並美其名曰:國內條件不好,不利於科研工作。如此不要臉的話張口就來,可見毫無禮義廉恥之心!真是不要臉,明明是貪圖外國的優厚條件和高額金錢,卻把鍋甩到國家的頭上,這叫什麼?忘恩負義,不知羞恥!國內再困難,能比建國初期還困難?能比那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苦?一幫唯利是圖的東西,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現在的年輕人腦子裡裝滿了自私利己的思想,言行浮躁不堪,原因是什麼?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主席一句話說的非常好:路線不對,知識越多越反動!

    學習古文就是為了讓未來的青年學子明白,中國文明之所以傳承幾千年,靠的就是歷代先賢自強不息,是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情!這些知識只有古文裡才能學到,尤其是先秦典籍!

    人再聰明,數理化學的再好,沒有家國情懷只有一己私利的人,撐不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只能成為蠅營狗苟之輩,甚至會變成國家的敗類漢奸,反過來危害國家和民族利益!

    這就是必須學習優質傳統文化的理由!

    優秀傳統文化典籍:

    一、易家大道根源書《河圖》《洛書》《易經》

    二、黃老莊道家三聖書《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道德經》《莊子》

    三、孔孟荀儒家三聖書《論語》《易傳》《春秋》《詩經》《尚書》 《孟子》《荀子》《禮記》

    四、管商韓法家三聖書《管子》《商君書》《韓非子》

    五、先秦諸聖書《素書》《列子》《黃帝四經》《呂氏春秋》《鬼谷子》《鬼谷子陰符本經七術》《楚辭》《離騷》《湯液經法》

    六、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七、兵家之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

    八、春秋三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九、史家絕唱書《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

    十、華夏諸聖賢書《新語》《諫迎佛骨表》《太極圖》《指玄篇》《無極圖》《張載集》《朱子語類》《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宋論》《中國人的精神》《毛澤東選集》

    十一、明察之書范文瀾《中國通史》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戚本禹《戚本禹回憶錄》

  • 19 # 九夏濤聲

    古文,是古代傳承文化的根基或唯一模式,無須人人都鑽研學習考古甲骨文,——至少學生教材,允許一定比例排版進教科書,那是倡導國學的基本途徑。如果刪除古文,等大學畢業了,恐怕連晚清的諸子百家典籍也看不懂了!即使偶聽人說起“四大名著”,也只能聽評書去了!傳統文化,由此,不就人為地產生了斷層了麼?從此以後,驚悚暴走於普天之下的學子,盡是一色的青皮光頭假洋鬼子了!這無異於提倡休掉宗親三代,——除了牢記爹孃,餘則一概胡略不計。不要被英語徹底呼悠了中國人。媚雅,須有個尺度。

  • 20 # 夭夭灼灼

    為什麼要學平時不用的古文?

    不知道提問的人可讀過書?對中國的文化有多少了解?

    中國歷史悠久,有文字的歷史要有三千幾百年。而中華民族的脈絡就是文化,承載著文化的最主要的載體就是文字了。學生不學古文,豈不是要斷了中華文化的血脈?而斷了血脈的古老民族,還有的傳承嗎?那不是要亡國滅種了?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財富。諸子百家的思想,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著營養,也為世界各國提供治世的智慧。自古至今,亞洲國家鮮有不被中國文化影響的。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緬甸等。

    而說古文用不上的話,是你不瞭解古文吧,不要說中國的成語絕大部分源自於古文,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話,也有很多是與古文相關,不學好古文,在與別人交流時就會有理解的障礙。記得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毛澤東主席宴請他時,發一張宋版請帖,因為宋版貼是極其珍貴的文物,這本是尊重之意,可是當時總統的翻譯不懂中國的古文,搞的很尷尬。回國後不久,這翻譯即被解職。再說很多行業是離不開古文的,中醫學,學習中醫,第一離不開的就是古典醫學典籍,科研專案,如屠呦呦團隊搞的青蒿素,就來自中醫典籍,而且是反覆的參閱才搞出來青蒿素。中國歷史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周邊國家的史學研究等領域,離開古文還拿什麼研究?

    中國有文字的文化有三千幾百年,白話文一百年,認為古文沒用,不要學古文,豈不是要閹割了中華文明和文化傳承?不知提出這問題是何居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日優鮮:因員工正常上下班,老闆怒懟全體員工,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