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精髓
-
2 # 細說輕語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將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們就在那裡安了家。後來中山復國了,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了中山國,而樂家的後代出了個有名人物叫樂毅。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
當時,齊閔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閔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閔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後,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定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佔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臣下沒有才幹,不能恭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左右那些人的意願,我恐怕回國有不測之事因而有損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義,所以逃到趙國。現在您派人來指責我的罪過,我怕先王的侍從不能體察先王收留、寵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來奉事先王的誠心,所以冒昧地用信來回答。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不拿爵祿偏賞給親近的人,功勞多的就獎賞他,能力勝任的就舉用他。所以考察才能然後授給官職的,是能成就功業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後交往的,是能樹立聲譽的賢士。我暗中觀察先王的舉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為魏國出使之機,到燕國獻身接受考察。先王格外抬舉我,先把我列入賓客之中,又把我選拔出來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親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認為只要執行命令接受教導,就能僥倖免於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辭。先王指示我說:“我跟齊國有積久的怨仇,深深惱恨齊國,不去估量燕國的弱小,也要把向齊國復仇作為我在位的職分。”我說:“那個齊國,至今保留著霸國的基業,而又有多次作戰取勝的經驗。士兵訓練有素,諳熟攻戰方略。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須與天下諸侯聯合共同圖謀它。若要與天下諸侯圖謀它,不如先與趙國結盟。而且淮北,原屬宋國的地區是楚、魏兩都想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結盟就約好四國聯合攻打它,這樣齊國就可以被徹底打敗。”先王認為我的主張對,就準備了符節派我南去趙國。很快我就歸國覆命,隨即發兵攻打齊國。靠著上天的引導,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地區的趙、魏兩國軍隊隨著先王全部到達濟水岸上。濟水岸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擊齊軍,把齊國人打得大敗。我們的輕快精銳部隊,長驅直入直抵齊國國都。齊王隻身逃跑奔向莒邑,僅他一人免於身亡;珠玉財寶戰車盔甲以及珍貴的祭祀器物全部繳獲送回燕國。齊國的祭器擺設在寧臺,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被齊國掠去的原燕國寶鼎又從齊國取來放回磿室,薊丘的植物中種植著齊國汶水出產的竹子,自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趕上先王的。先王認為自己的志向得到滿足,所以劃出一塊地方賞賜給我,使我能比同小國的諸侯。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功業建立而不廢馳,所以能寫在《春秋》一類的史書上;有預見的賢士,名聲取得而不譭棄,所以能被後人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恥,平定了具有萬輛兵車的強大國家,繳獲了齊國八百多年所積存的珍貴寶物,等到先王辭世之日,還留下政令訓示,指示執政掌權的臣屬,修整法令,慎重地對待庶出子弟,把恩澤推及到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代。我聽過這種說法,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採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採納伍子胥的正確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逼他自殺,把他的屍骨裝在袋子裡扔到江裡漂流。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裡而不後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裡而死不瞑目。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蹟,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倖免於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我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我恐怕先王侍從聽信左右近臣的讒言,不體察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獻上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訴您。希望君王留意吧。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
樂毅死於趙國。
-
3 # 日常生活分享愛好者
毅一生主要活動於戰國後期。
秦將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打了一輩子的仗,也只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而樂毅則在短期內,就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
然而,樂毅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用兵方便,更在於他懂得進退。
為什麼這樣說呢?
樂毅在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之後,超級信任他的大老闆燕昭王死後,隨後大老闆的兒子燕慧王繼位。
齊人用反間計,使燕惠王聽信讒言,撤銷樂毅兵權,樂毅畏禍,棄燕歸趙。
燕惠王他知道是自己的決斷毀了大好局面,但他還想把責任往樂毅身上推。
燕惠王去信請樂毅回燕國,但又在信中指責樂毅棄燕而走,對不起先王知遇之恩。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
這篇文章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史官的記敘,簡明扼要地把樂毅破齊以及奔趙的經過作了交代,後一部分是樂毅的書信。
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不知有多少忠臣義士遭到與樂毅同一的命運,如偉大的詩人屈原,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堅決抵抗外族侵擾的名將辛棄疾等等,他們雖生在不同的時代,各有不同的情況,但忠於國家而被加以罪名,以至終身抑鬱而死。
樂毅的做法就不同,他提出“善作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觀點 ,以伍子胥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這要換在當時的說法,可能就是不忠君,變節了。
但樂毅說明,自己之所以不回燕國,是怕燕惠王害他,害他不要緊,就怕損害了燕昭王的英名和燕惠王您的名聲。
與此同時,樂毅將自己在燕國功勞重複一遍,是在提醒燕惠王:樂毅對得起燕國,對得起先王對他的禮遇和重用,是燕惠王負他,而不是他負燕惠王。
此外,樂毅承諾,他是個君子,請燕惠王放心他的人品,就算跟燕惠王鬧僵了,他也不會幹對不起燕國的事。
同時,樂毅強調:交絕不出惡聲。大意是斷交了,但不會去說對方的壞話。他這句話是對自己說的,也是對燕惠王說的,相當於是讓彼此記住比彼此的友好,即使斷交了也不說彼此的壞話。
樂毅的信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不滿,討回應有的公道;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君子風度,在聲討中有剋制,教育對方的同時又給對方留彈性處理的餘地。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上元元年,唐肅宗將吳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燕王國昌國君樂毅”便是其中之一。及至宋代宣和五年,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樂毅。
有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樂毅的做法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變通,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
此外,我們更要學會“交絕不出惡聲”。跟自己絕交的人,不說對方的壞處,不停的抱怨。因為這對對方無益,亦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
4 # 14885143955
樂毅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出生貴族,自幼好學,德才兼備,精通兵法,文采出眾,燕國名將。燕昭王用厚禮待樂毅,伐齊任上將軍,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分路出擊辦法攻奪城池,攻入齊都臨淄,收盡齊國珍寶財物運燕。昭王去逝,燕惠王即位,做太子時不滿樂毅,齊將田單施反間計離間,惠王懷凝派騎劫代替。惠王后悔派騎劫代替,害怕趙國用樂毅燕國吃敗仗。於是派人責難樂毅,同時道欠。樂毅寫了,報燕惠王書,提出國君用人思想與提出耍求,和燕昭王在興燕破齊的情誼,社會賢人志士嚮往,後燕惠王啟用樂毅兒子為昌國君。樂毅往來於燕趙,死於趙。
-
5 # 摳腳大漢東躺躺
人們常提起“管樂之才”,其中的“樂”便是指:樂毅。而管樂之才只用來稱讚那些能臣名士、出將入相、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曠世奇才;如諸葛亮自比管樂,王猛堪比管樂,李靖堪稱唐之管樂等,可見樂毅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是何等尊貴。
諸葛亮有篇論諸子的文章說:“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能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短短數語把先秦大能悉數批判,唯獨對管仲、樂毅隻字未提。諸葛亮飽讀古書對自己要求甚高,標榜甚高;樂毅卻能在他心中做到完美無缺,其德行定是無以倫比。樂毅生平:
子姓,字永霸,中山靈壽趙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是後世出將入相的榜樣,教科書式的人物。
少年聰穎,好兵法,曾在趙國短暫為官,在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行宮後投奔魏國。在燕昭王廣招天下賢士時期,以魏使身份前往燕國;燕王求賢若渴對樂毅極盡禮遇,再多次推辭後最終同意輔佐燕王。事實證明,留傳下燕昭好馬、燕昭市駿等諸多求賢典故的燕昭王也的確值得他託付。
當時,正是東帝齊愍王不可一世的時期,齊國戰魏趙、伐西秦、滅中山、佔宋國拓地一千餘里,而齊愍王本人又狂妄跋扈,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各諸侯怨聲載道;燕昭王則藉機與各國結盟,並派樂毅率領燕、趙、魏、楚、韓五國聯軍伐齊。
在樂毅的指揮下聯軍在濟水大敗齊軍,之後長驅直入一舉攻克齊城池七十多,打的兵強馬壯、國力強盛的齊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座孤城。之後樂毅在佔領區實施減賦稅、去苛政、保護文化、優待名士等各項利民政策,以求徹底瓦解齊國,滅亡齊國。
可惜在公元279年一代英主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資質平庸的燕惠王中齊國田單反間計將樂毅召回,田單則利用火牛陣斬殺替代樂毅的騎劫,成功復國。樂毅知道燕惠王心胸狹隘並非名主,擔心自己返燕後被殺便輾轉去了趙國,最終在趙國碌碌而終(趙王對樂毅雖甚是尊敬、善待,但始終不太信任,哪怕在長平之戰這種關係到國家生死的時刻都未給樂毅展示軍事才華的機會)。
-
6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往年王司徒一句“自比管仲樂毅之才”引發了不少人的猜測,這個樂毅到底是何處人也?
註定的成功者樂毅從小就喜好兵法,對聯合縱橫之術更是頗有研究,雖然沒有入仕但是朝中已經有不少人推薦他做官,後來武靈王死後他離開趙國去了魏國。後來聽說燕國被齊國打敗,而燕王禮賢下士對人才非常渴望,正好魏王派他出使燕國。燕王再三渴求他留下來幫助自己,樂毅雖然再三推辭也經不住燕國的誠意變同意留下幫他重振國家。
聯合伐齊樂毅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準備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說動趙、楚、韓、魏一起攻打齊國,由自己統一指揮,後來齊國大敗,樂毅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天賦,一直把齊王追的四散而逃,幫助弱小的燕國在那個時代站穩了腳跟。
被新主懷疑而轉逃趙國燕昭王去世之後太子燕惠王繼位,由於太子對他早有不滿變伺機想辦法加害於他,樂毅對此事也早有察覺,在燕惠王動手之前樂毅跑到了趙國,燕惠王陰謀敗露就找人去趙國斥責樂毅,又想他道歉說自己早年被奸人所誤解希望樂毅重新回到燕國給自己效力,後來樂毅並沒有重新回去,而是最終終老在趙國,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
7 # 365小強讀歷史
樂毅的祖先是魏國名將樂羊,曾經攻打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作為封地賜給了樂羊,樂羊死後,安葬在靈壽,他的子孫就把家安在靈壽,中山國後來復國,但到趙武靈王時又一次滅了中山國,這時樂家的後代中就有了樂毅這個人。樂毅喜歡軍事,趙國人推薦他出來做官,等到趙武靈王在沙丘被困餓死後,樂毅離開趙國到了魏國,樂毅作為魏昭王的使者出使燕國,燕王剛好招賢納士對他很好,樂毅就留在燕國做了亞卿。燕昭王派樂毅伐齊,樂毅率燕趙楚韓魏五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水以西打敗齊國的軍隊,其他各個國家的軍隊都停止攻擊,回到本國,只有燕軍在樂毅的率領下獨自追擊,一路打到臨淄,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 佔領齊國七十多城,只有莒國、即墨兩座城沒有拿下,恰好此時燕昭王死了,他的兒子繼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從當太子的時候就對樂毅不滿,等他做了國君,齊國的田單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到燕國施展反間計,說齊國的城池沒有被攻克的只有兩座而已,不早日攻克的原因是,聽說樂毅跟燕國的新君有仇怨,想要留在齊國稱王。齊國人最擔心燕國會派別的將軍來接替樂毅, 燕惠王本來就對樂毅起了疑心,又中了齊國的反間計 ,於是派人代替樂毅統領燕國軍隊,樂毅怕被燕昭王殺害跑到了趙國。燕惠王后來很後悔派人取代樂毅,導致燕國戰敗,又對樂毅投降趙國的行為心存怨恨,怕趙國重用樂毅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出使趙國指責樂毅,同時又向樂毅道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聽信讒言換了樂毅,然後又說先王對你有知遇之恩,你拋棄了燕國,歸附了趙國,拿什麼來報達先王。樂毅回信說“我聽說賢德聖明的君主,在功業建立以後不會讓它衰落下去,因此能在史書中留下美名,有遠見的賢人,在得到美名以後不會讓他敗壞,因此能被後人稱道,像先王一樣報仇雪恨,平定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大國家,沒收了齊國八百年來積蓄的財物,到他離開人世之日,留下來的政策教化沒有衰敗,擔任官職的大臣們,還盡忠職守,慎重地安撫先王的庶出子弟,這些都可以拿來教導後世。我聽說過,善於開創事業的人不一定善於守成 有了良好的開端也不一定有一個好結果,昔日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採納,所以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的郢都,吳王夫差不認為他的主張是對的,還賜給他馬革做成的口袋讓他自殺,使他的屍體漂浮在江面,吳王夫差不知道伍子胥的主張可以建功立業,因此讓伍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後悔,伍子胥不能及早了解不同的君主氣量各不相同,所以沉入江中而冤魂不散。使自身免於一死 建功立業,使先王的功業得到彰顯,是我的上策,遭到誹謗,侮辱的議論,敗壞先王的聲譽,是我所害怕的事情,面臨難以預測的罪責,把倖免於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與人斷絕交往時不說對方的壞話,忠心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去洗刷自己的汙名,我雖然沒有才能,但是也多次從君子哪裡得到教導,我恐怕您深信侍從所說讒言,不能體察我疏遠您的原因,所以大著膽子獻上這封信,讓您瞭解我的心意。燕王看了此信於是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閒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命樂毅做了客卿,樂毅最後死在了趙國。
-
8 # 悟空齊天又如何
樂毅是戰國時期趙國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人,先後做過趙國和燕國將軍,在魏國做過大夫。輝煌時是在燕國為將。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連陷70餘城。只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3城仍頑強抵抗,
樂毅,具體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戰國中期,是趙國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人。他出生於一個富有武學淵源的貴族家庭,其先祖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名將樂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樂羊曾統帥魏國大軍攻滅中山國,因軍功卓著而被封於靈壽。其後,靈壽被納入趙國的版圖,樂毅家族便成了趙國的臣民。這樣特殊的家庭環境,使樂毅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他品行端正,聰穎好學,嗜好兵法,這就為其日後走上戎馬倥傯的征戰道路,篤行其建功立業的抱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各諸侯國為了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佔居主動,並最終奪取勝利,都紛紛招攬人才,進行改革;同時也積極開展爭取與國的外交攻勢。在這種特定環境之下,上階層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現了“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面。有才華計程車人懷著建功立業的夙願,紛紛投靠明主,以求在歷史舞臺上一展身手。樂毅走的也是這條道路。他開始時因其才能出眾和善於用兵而被拔擢為趙國官吏。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政局動盪,樂毅失望之餘作出決定,辭離趙國。前赴魏邦,並在那裡擔任大夫的官職。不久,樂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轉機,這就是他在出使燕國的過程中,知遇於一代明主燕昭王,於是樂毅放棄了魏國所給予的優厚待遇,毅然留在燕國,擔任“亞卿”要職,主持軍國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場克齊興燕的歷史活劇。
樂毅先後仕趙、仕魏和仕燕,這段豐富的政治生活經歷,對於他開拓視野,增長才幹,最終叱吒風雲、匡建功勳具有重大的影響。這種機遇的出現固然與當時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有關,因為當時出國遊歷,無需持有護照,不必辦理簽證;但他出仕燕國,同多年來齊燕矛盾激化的形勢更息息相關。換句話說,燕國求賢、圖強,是樂毅成為一代軍事奇才的歷史契機。 燕王哈三年(前318年),燕國發生了因燕王啥“禪讓”事件而引起的內亂;齊國乘機出兵燕國,很快攻下了燕都薊城,控制了整個燕國。然而齊軍在當地燒殺搶掠的殘暴行徑,終於激起燕國民眾的強烈反抗,其他諸侯國也紛紛向齊國施加壓力,齊軍無可奈何,不得不撤離燕國。但此事畢竟埋下了兩國間仇恨的種子,一旦時機成熟,矛盾勢必激化。 燕昭王即位後,表面上維持同齊國的關係,暗中卻積極備戰,發憤圖強,準備伺機攻打齊國,報仇雪恨。為改變燕國積弱的局面創造克齊的機會,他特地建造一座“黃金臺”網羅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對樂毅的才名素有所聞,所以當他出使燕國時,燕昭王對他優禮備至。燕昭王的器重,使樂毅很受感動,而燕國欣欣向榮的氣象,又使樂毅倍受鼓舞。他認定燕國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建功立業場所,於是主動請求留燕效力。從此,樂毅一面訓練燕軍,一面輔佐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經過20餘年的努力,燕國民眾殷富,國庫充盈,士卒樂戰,為進攻齊國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樂毅本人也在這一過程中際會風雲,成為一顆脫穎而出的璀燦將星。
(二) 樂毅一生中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就是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這場戰爭,史稱五國代齊之役。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域性,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當時,齊國大事擴張,窮兵黷武,在軍事上雖暫時取得滅宋的勝利,但卻激化了齊國的內部矛盾,同時也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戒懼。齊國的敗象已顯露端倪。樂毅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向燕昭王分析了齊燕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了變弱為強,進而戰勝齊國的策略方針,即爭取與國,聯合諸侯共同進兵,“舉天下而圖之”。燕昭王採納其議,積極開展“伐交”活動,並取得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聯合攻齊的格局。不僅趙、韓、魏答應出兵,連秦國也抱著弱齊圖霸的目的參與進來。這樣,齊國不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軍事上也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發起攻齊之役。公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他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帥五國
-
9 # 山高水闊a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三國志12歷史武將)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5]
合縱攻齊
當時,齊湣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參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7]率軍追擊,果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湣王敗逃。
連戰連克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8]
功敗垂成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定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佔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2](此處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報燕惠王書》出於遊士為誇張樂毅單獨主謀合縱破齊而偽託[2]),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歷史評價
司馬遷:“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賈誼:“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劉向:“燕昭王用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強齊之讎,屠七十城,而惠王廢樂毅,更代以騎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夏侯玄:“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營即墨論之。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迴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
張輔:“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三將令道窮而義服,此則仁者之師,莫不謂毅為優,餘以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
孫楚:“樂生誕節,寔立弘度,丹旄電麾,秦韓景附,威震濟西,齊愍失據,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棲遲一丘,以保皓素。”
王羲之:“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併而已哉,夫兼併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
劉勰:“戰代任武,而文士不絕。諸子以道術取資,屈宋以《楚辭》發採。樂毅報書辨而義,范雎上書密而至,蘇秦歷說壯而中,李斯自奏麗而動。若在文世,則揚班儔矣。荀況學宗,而象物名賦,文質相稱,固巨儒之情也。”[17]
陳子昂:“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
司馬貞:“昌國忠讜,人臣所無。連兵五國,濟西為墟。燕王受間,空聞報書。義士慷慨,明君軾閭。間、乘繼將,芳規不渝。”[13]
邵雍:“樂毅事燕時,其心有深旨。破齊七十城,迎刃不遺矢。豈留即墨莒,卻與燕有二。欲使燕遂王,天下自齊始。豈意志未申,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強燕自此衰,何復能振起。自古君與臣,濟會非容易。重惜千萬年,英雄為流涕。”
蘇軾:“樂毅戰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於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者?燕之並齊,非秦、楚、三晉之利。今以百萬之師,攻兩城之殘寇,而數歲不決,師老於外,此必有乘其虛者矣。諸侯乘之於內,齊擊之於外。當此時,雖太公、穰苴不能無敗。然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於此也。夫以齊人苦閔王之暴,樂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裡,安其老幼,使齊人無復鬥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哉!奈何以百萬之師,相持而不決,此固所以使齊人得徐而為之謀也。”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衢地則合交。’毅約楚、趙、韓、魏之兵以伐齊。又曰:‘城有所不攻。’毅不取莒、即墨是也。”[21]
劉克莊:“忿懟及韓駟,荒唐入郢鞭。 樂生端可拜,寧死不謀燕。”
徐鈞:“七十城收一笑間,當時氣勢擅強燕。 區區莒墨何難下,自是君王不永年。”
陳元靚:“桓桓昌國,乘時厲翼。干戈效用,疆埸底績。西卻秦兵,東下齊壁。完趙保燕,孔武之力。”
李東陽:“齊城下,即墨守。燕將代,昌國走。卑辭累使招不歸,臣心上有先王知。先王知,心獨苦。義君臣,邦父母。當時誓死卻齊封,更忍還兵向燕土。終不似信要劉胥報楚。”[25]
黃道周:“昭王宿怨,立隗招賢。樂毅聞之,求請使燕。一言既合,亞卿操權。擁韓護趙,攻齊之堅。七十餘城,一旦下焉。功成怨釋,君臣快然。奈何父死,子信間言。騎劫代將,前烈盡捐。倉卒走趙,情實可憐。覽史三嘆,是誰之愆?”“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
王夫之:“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僨。”
唐甄:“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睿、岳飛等,儒將也。”
人物評價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上元元年,唐肅宗將吳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燕王國昌國君樂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吳起、白起而已。[30]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樂毅。
家族成員
先祖:樂羊;
子:樂間;
孫:樂叔;
宗人:樂乘;
後人:有樂瑕公、樂臣公等。
軼事典故
樂毅樹
戰國時期,燕大將樂毅伐齊,兵囤樂陵境內,發現此地的棗與眾不同,特別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從燕國移來千餘棵棗樹,栽種於此。歷經戰亂洗劫,所存無幾,唯此樹仍枝繁葉茂,據傳,它正是當年大將軍樂毅所栽,故稱此樹為“樂毅樹”。
-
10 # 簷雨階苔
樂毅曾經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市,只有莒、即墨兩座城市沒有攻下,在史書上留下樂濃重的一筆。
樂毅的先祖樂羊本是魏國將領,魏國滅了中山國後,被封在中山國都城靈壽,便在此繁衍子孫後代。後來中山國復國,又被趙國所滅,樂毅算是趙國人。樂毅賢明,通曉兵法,被趙人舉薦做官。後來發生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殺,樂毅便離開趙國去了魏國。
之前燕王噲將王位禪讓於國相子之,引發了內亂。齊宣王以幫助燕國平亂為由,攻破燕國首都,殺死燕王及國相,並侵燕國大片國土。其後燕昭王即位,招賢納士,欲雪國仇。當時樂毅作為魏國使者出使到燕國,被燕昭王盛情款待,便投效了燕國。
《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此時齊閔王雄霸天下,戰勝了南邊楚,擊敗了西邊的韓,趙,魏三國,又聯合三國攻打秦國,又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又攻破了宋國,拓土千里。齊閔王又與秦昭王爭奪帝號,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齊閔王日益驕橫,諸侯都很懼怕。
燕昭王想要伐齊,向樂毅詢問計策。樂毅回答道:”齊國強盛,燕國獨自進攻不易獲勝,應該聯合韓,趙,魏等國一起進攻。”
燕昭王於是派人出使各國,向諸侯說明伐齊的利益。各諸侯國君早已不堪忍受齊王的驕橫,又貪圖齊國的土地,爭著想要與燕國合力討伐齊國。
燕昭王得到各國支援,便以樂毅為上將軍,統率全國軍隊。樂毅便率領燕軍和前來助攻的韓軍、趙軍、魏軍、楚軍聯合進攻齊國。五國聯軍在濟西將齊國打敗,此後其他各國軍隊便退軍了,唯有樂毅率領燕軍乘勝追擊。
《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樂毅攻破齊首都國臨菑,將齊國王宮洗劫一空,然後將財寶輸送到燕國。國仇既報,又得重寶,燕昭王大喜,便加封樂毅為昌國君,食邑昌國。燕昭王志在滅齊,命樂毅繼續攻打齊國其他仍在抵抗的城市。樂毅伐齊5年,拿下齊國70多個城市,都成為了燕國的郡縣,只有莒、即墨2座城市沒有攻下。
後來,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相處的不愉快。齊國王室子弟田單說此事後,便施展反間計,派間諜造謠說:“樂毅之所以沒攻破齊國最後兩城,是因為樂毅與新王有矛盾,想在齊國稱王。齊國害怕其他將軍來代替樂毅,這樣齊國就徹底滅了。”
燕惠王本來就懷疑樂毅心懷不軌,聽了謠言後便派心腹騎劫去代替樂毅,並把樂毅召回。
樂毅知道燕惠王偏聽讒言,害怕燕王誅殺,便投奔了趙國。趙王如獲至寶,封樂毅於觀津,稱為望諸君。趙國十分尊寵樂毅,用樂毅恐嚇燕國、齊國。
齊將田單與燕將騎劫相戰,田單施計用火牛陣打敗了燕軍。然後田單趁熱打鐵,追逐燕軍,一路勢如破竹,收復了齊國故土。
燕惠王后悔不已,又怨樂毅歸趙,害怕趙用樂毅伐燕,便派人責備樂毅,並向樂毅道歉,希望樂毅重新回到燕國。樂毅寫信給燕惠王,申訴自己的冤屈,並以伍子胥的故事激動燕王。
燕王有所悟,便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樂毅見燕王已經原諒了自己,便在燕國和趙國之間來往。而燕趙兩國害怕樂毅偏向對方,都封樂毅為客卿。樂毅最後死在趙國。
參考資料:《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
-
11 # 地圖大師
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樂毅,是戰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軍事家,但是卻不能簡單地界定他究竟是那個國家的人。當時因為各國之間的紛爭,樂毅先祖樂羊原本是魏國將領,受封與靈壽。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
樂毅在燕受到的重用後,便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援下,對燕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樂毅改革。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過樂毅的一系列改革,使燕國逐漸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伐齊文字做好了充分的經濟和軍事上的準備。
-
12 # 秦客逸民
樂毅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先祖樂羊是戰國初期的名將。樂羊曾率領魏國軍隊攻滅中山國,名震天下;100多年後,樂毅率領燕國軍隊攻破齊國首都,又五年後幾乎吞併整個齊國,名震天下。
樂毅在趙國長大,自幼酷愛兵法,又有家學淵源,軍事才華受到趙國人的認可,成年後跟隨趙武靈王建功立業,但是不久趙武靈王去世,趙國尚武之風下降,樂毅不受重用。於是就離開了趙國,來到魏國,但是仍然不受重用,官職低下。後來燕昭王禮賢下士,思賢若渴,就把樂毅招攬了來。樂毅來到燕國,受到燕昭王的器重,就在燕國服役了多年,為燕國的富國強兵出謀劃策。
後來燕國的國力不斷增強,而齊國又在不斷地擴張,威脅著燕國及其他鄰國的安全。此時燕昭王找樂毅商議對策,樂毅提出聯合受齊國壓迫的各國,一起進攻齊國,燕昭王採納了提議。接著樂毅就出使各國,發揮了他的外交才能,向各國說明伐齊的利弊,最終說服各國共同出兵,協助燕國伐齊。於是,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領燕國大軍及韓趙魏楚派出的聯軍,向齊國發起進攻。很快,五國聯軍就在濟水西岸打敗了齊國主力,齊王敗逃。
其他各國見齊軍已敗,就撤軍了,因為他們出兵的目的是削弱齊國而不是滅亡齊國。但是樂毅並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而是渡過濟水,繼續進攻齊國,企圖把齊國滅掉。樂毅在齊國五年,攻下了齊國七十座城池,都併入燕國的版圖,使燕國從一個弱國變成了超級大國。這引起了諸侯的警覺與擔憂。各國立場開始發生變化,從支援燕國轉變為支援齊國。不幸的是,支援樂毅的燕昭王也突然去世,新王即位對樂毅不太信任,此時齊國的田單用了一個離間計,成功的挑撥了新燕王與樂毅的關係,致使燕王下令罷免樂毅。
樂毅擔心回到燕國會有殺身之禍,就逃到了趙國。趙國鑑於樂毅破齊的威名,不但收留了樂毅,還給了樂毅高官厚祿。樂毅入趙後的一段時間,其他國家都慮及樂毅的威名,而不敢對趙國輕舉妄動。樂毅被撤職後,齊國發起大反攻,燕國軍隊一敗再敗,最終被逐出齊國,齊國復國。燕惠王見此形勢,後悔罷免樂毅,就派人給樂毅帶話,向樂毅道歉。樂毅雖有怨言,但也勉強接受了道歉,就以趙國大臣的身份出使燕國。齊國本來想對燕國發動復仇戰爭,但是看到樂毅與燕王又重歸於好,慮及樂毅的軍事能力,就打消了復仇的念頭。後來樂毅往返於燕趙兩國之間,不擔任兩國的實際職務,在兩國都有很好的待遇,直至去世。
樂毅是一個卓越的戰術家,但不是一個戰略家,軍事才能有餘,政治眼光不足,樹敵越來越多,以至於戰勝而有逃亡之禍。樂毅同時又是一個外交家,當形勢極為不利的時候,又能急中生智,透過外交手段化解危機,降低損失。最終因禍為福,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也不失為大智。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於管仲、樂毅,就是要告訴世人,他有樂毅那樣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才能,同時又有管仲那樣卓越的政治才能。
-
13 # 艾希之箭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前期出色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代,拜燕大將軍,受封昌國君,幫手燕昭王復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擊齊國,連下70餘城,締造了中國現代和平史上以弱勝強的馳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疑,投靠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建國君主)部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拜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身後,葬於靈壽,今後樂氏子孫便世代假寓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拜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少年聰慧,愛好兵書,趙國曾有人保舉他出來仕進。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身後,他就分開趙國到了魏國。
厥後他傳聞燕昭王由於子之在朝,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伺機敗北,因此燕昭王很是仇恨齊國,未曾一天健忘向齊國報仇雪恥。燕國事個強大的國度,地處偏僻,國力是不可旗開得勝的,因而燕昭王降抑本人的成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徠全國賢士。正在這個時辰,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來賓的禮儀歡迎他。樂毅辭讓辭讓,厥後終究向燕昭王敬獻了禮品暗示樂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職命他為亞卿,他擔當這個職務的工夫很長。
合縱攻齊
那時,齊湣王很強盛,南方在重丘打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倒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結合韓、趙、魏三國攻擊秦國,還曾幫忙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大了一千多里地的國土。他與秦昭王配合奪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撤消了東帝的稱呼,仍歸稱王。各諸侯都城籌算背叛秦國而歸服齊國。但是齊湣王自負自信非常驕橫,蒼生已不可忍耐他的虐政了。燕昭王以為攻擊齊國的機遇來了,就向樂毅扣問有關攻擊齊國的工作。樂毅答覆說:齊國,它本來就是霸國往常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地盤廣漠生齒浩繁,可不可等閒地獨自攻擊它。大王若必定要攻擊它,不如結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路打擊它。因而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締盟立約,另家數人去結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擊齊國的利益去誘勸秦國。因為諸侯們以為齊湣王驕蠻橫虐對列國也是個禍患,都爭著跟燕國結合配合伐罪齊國。
樂毅返來報告了出使環境,燕昭王帶動了天下的軍力,派樂毅擔當大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因而同一批示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部隊去攻擊齊國。
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東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倡議固守。齊湣王大北,率殘軍逃回齊都城城臨淄(拜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部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以為燕軍不可自力滅齊,否決當者披靡。樂毅則以為齊軍精銳已失,國際繚亂,燕弱齊強情勢曾經逆轉,保持率燕軍乘勝追擊。率軍追擊,公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湣王敗逃。
連戰連克
燕國部隊在樂毅批示下獨自追擊敗逃之敵,不斷追到齊都城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竄到莒邑並據城恪守。樂毅獨自留上去帶兵巡行霸佔的處所,齊國各城邑都據城服從不願投誠。樂毅會合力氣打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瑰寶財物以及宗廟祭奠的器物區域性篡奪過去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身趕到濟水岸上慰問部隊,誇獎並用酒肉犒犒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篡奪緝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持續帶兵打擊還沒拿上去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陷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要莒和即墨沒有收伏。燕國亙古未有的富強起來。樂毅以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可服其心,平易近心不平,就是區域性霸佔了齊國,也沒法牢固。以是他對莒城、即墨採納了圍而不攻的目標,對已攻佔的地域履行減錢糧,廢苛政,恭敬本地風氣風俗,庇護齊國的固有文明,厚待處所名人等收伏民氣的政策,欲從底子上崩潰齊國。
半途而廢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契懂得到他與樂毅有衝突,就對燕國實施反間計,闢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陷的僅只兩個城邑而已。而以是不趕早拿上去的緣由,傳聞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成心遲延工夫臨時留在齊國,籌辦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只怕此外將領來。那時燕惠王原本就曾經猜忌樂毅,又遭到齊國反間計的教唆,就派騎劫取代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內心大白燕惠王派人取代本人是不懷美意的,懼怕返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誠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處所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非常恭敬優寵藉此來震撼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契厥後與騎劫交兵,公然設定圈套用策略困惑燕軍,成果期近墨城下把騎劫的部隊打得大北,接著展轉戰役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濱上,光復了齊國的區域性城邑,而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國都臨淄。
燕惠王很懊悔派騎劫取代樂毅,導致燕軍慘敗損兵折將損失了霸佔的齊河山地;但是又仇恨樂毅投誠趙國,生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擊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叱責樂毅,同時向他報歉說:先王把全部燕國拜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敗北齊國,替先王報了血海深仇,全國人沒有不震撼的,我那裡有一天敢健忘將軍的功績呢!正趕上先王謝世,我自己初即位,是左右人遲誤了我。我以是派騎劫取代將軍,是由於將軍常年在外,跋山涉水,是以召回將軍臨時休整一下,也好共商代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以為跟我有不和諧的處所,就擯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本人籌算那是能夠的,但是又怎樣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密意厚意呢?
為此,樂毅大方地寫下了馳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在理責備和賣弄點綴,標明本人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倒惠王對本人的各種非難、曲解,表達半途而廢的氣憤,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用善成,善始者不用善終的歷史教導聲名本人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力。
因而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來往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從頭交好,燕、趙兩都城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
14 # 1阿穩
樂毅是戰國時期趙國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人,先後做過趙國和燕國將軍,在魏國做過大夫。輝煌時是在燕國為將。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連陷70餘城。只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3城仍頑強抵抗,
樂毅,具體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戰國中期,是趙國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人。他出生於一個富有武學淵源的貴族家庭,其先祖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名將樂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樂羊曾統帥魏國大軍攻滅中山國,因軍功卓著而被封於靈壽。其後,靈壽被納入趙國的版圖,樂毅家族便成了趙國的臣民。這樣特殊的家庭環境,使樂毅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他品行端正,聰穎好學,嗜好兵法,這就為其日後走上戎馬倥傯的征戰道路,篤行其建功立業的抱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各諸侯國為了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佔居主動,並最終奪取勝利,都紛紛招攬人才,進行改革;同時也積極開展爭取與國的外交攻勢。在這種特定環境之下,上階層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現了“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面。有才華計程車人懷著建功立業的夙願,紛紛投靠明主,以求在歷史舞臺上一展身手。樂毅走的也是這條道路。他開始時因其才能出眾和善於用兵而被拔擢為趙國官吏。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政局動盪,樂毅失望之餘作出決定,辭離趙國。前赴魏邦,並在那裡擔任大夫的官職。不久,樂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轉機,這就是他在出使燕國的過程中,知遇於一代明主燕昭王,於是樂毅放棄了魏國所給予的優厚待遇,毅然留在燕國,擔任“亞卿”要職,主持軍國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場克齊興燕的歷史活劇。
樂毅先後仕趙、仕魏和仕燕,這段豐富的政治生活經歷,對於他開拓視野,增長才幹,最終叱吒風雲、匡建功勳具有重大的影響。這種機遇的出現固然與當時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有關,因為當時出國遊歷,無需持有護照,不必辦理簽證;但他出仕燕國,同多年來齊燕矛盾激化的形勢更息息相關。換句話說,燕國求賢、圖強,是樂毅成為一代軍事奇才的歷史契機。 燕王哈三年(前318年),燕國發生了因燕王啥“禪讓”事件而引起的內亂;齊國乘機出兵燕國,很快攻下了燕都薊城,控制了整個燕國。然而齊軍在當地燒殺搶掠的殘暴行徑,終於激起燕國民眾的強烈反抗,其他諸侯國也紛紛向齊國施加壓力,齊軍無可奈何,不得不撤離燕國。但此事畢竟埋下了兩國間仇恨的種子,一旦時機成熟,矛盾勢必激化。 燕昭王即位後,表面上維持同齊國的關係,暗中卻積極備戰,發憤圖強,準備伺機攻打齊國,報仇雪恨。為改變燕國積弱的局面創造克齊的機會,他特地建造一座“黃金臺”網羅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對樂毅的才名素有所聞,所以當他出使燕國時,燕昭王對他優禮備至。燕昭王的器重,使樂毅很受感動,而燕國欣欣向榮的氣象,又使樂毅倍受鼓舞。他認定燕國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建功立業場所,於是主動請求留燕效力。從此,樂毅一面訓練燕軍,一面輔佐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經過20餘年的努力,燕國民眾殷富,國庫充盈,士卒樂戰,為進攻齊國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樂毅本人也在這一過程中際會風雲,成為一顆脫穎而出的璀燦將星。
(二) 樂毅一生中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就是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這場戰爭,史稱五國代齊之役。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域性,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當時,齊國大事擴張,窮兵黷武,在軍事上雖暫時取得滅宋的勝利,但卻激化了齊國的內部矛盾,同時也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戒懼。齊國的敗象已顯露端倪。樂毅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向燕昭王分析了齊燕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了變弱為強,進而戰勝齊國的策略方針,即爭取與國,聯合諸侯共同進兵,“舉天下而圖之”。燕昭王採納其議,積極開展“伐交”活動,並取得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聯合攻齊的格局。不僅趙、韓、魏答應出兵,連秦國也抱著弱齊圖霸的目的參與進來。這樣,齊國不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軍事上也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發起攻齊之役。公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他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帥五國
-
15 # 山野裡吹來的風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拜燕上將軍。
公元284年,樂毅統帥趙、楚、韓、魏、燕五國大軍,攻打齊國,最後一舉滅齊。
-
16 # 瑋恆書屋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齊桓公因為有管仲,舉國內政傾囊相托,燕昭王因為有樂毅,一洗齊國差點滅了燕國之恥,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齊國可能就滅於燕國之手了,樂毅把齊國打的只剩兩個地方了
-
17 # 影視精剪共享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前期出色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代,拜燕大將軍,受封昌國君,幫手燕昭王復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擊齊國,連下70餘城,締造了中國現代和平史上以弱勝強的馳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疑,投靠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建國君主)部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拜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身後,葬於靈壽,今後樂氏子孫便世代假寓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拜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少年聰慧,愛好兵書,趙國曾有人保舉他出來仕進。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身後,他就分開趙國到了魏國。
厥後他傳聞燕昭王由於子之在朝,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伺機敗北,因此燕昭王很是仇恨齊國,未曾一天健忘向齊國報仇雪恥。燕國事個強大的國度,地處偏僻,國力是不可旗開得勝的,因而燕昭王降抑本人的成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徠全國賢士。正在這個時辰,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來賓的禮儀歡迎他。樂毅辭讓辭讓,厥後終究向燕昭王敬獻了禮品暗示樂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職命他為亞卿,他擔當這個職務的工夫很長。
合縱攻齊
那時,齊湣王很強盛,南方在重丘打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倒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結合韓、趙、魏三國攻擊秦國,還曾幫忙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大了一千多里地的國土。他與秦昭王配合奪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撤消了東帝的稱呼,仍歸稱王。各諸侯都城籌算背叛秦國而歸服齊國。但是齊湣王自負自信非常驕橫,蒼生已不可忍耐他的虐政了。燕昭王以為攻擊齊國的機遇來了,就向樂毅扣問有關攻擊齊國的工作。樂毅答覆說:齊國,它本來就是霸國往常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地盤廣漠生齒浩繁,可不可等閒地獨自攻擊它。大王若必定要攻擊它,不如結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路打擊它。因而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締盟立約,另家數人去結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擊齊國的利益去誘勸秦國。因為諸侯們以為齊湣王驕蠻橫虐對列國也是個禍患,都爭著跟燕國結合配合伐罪齊國。
樂毅返來報告了出使環境,燕昭王帶動了天下的軍力,派樂毅擔當大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因而同一批示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部隊去攻擊齊國。
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東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倡議固守。齊湣王大北,率殘軍逃回齊都城城臨淄(拜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部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以為燕軍不可自力滅齊,否決當者披靡。樂毅則以為齊軍精銳已失,國際繚亂,燕弱齊強情勢曾經逆轉,保持率燕軍乘勝追擊。率軍追擊,公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湣王敗逃。
連戰連克
燕國部隊在樂毅批示下獨自追擊敗逃之敵,不斷追到齊都城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竄到莒邑並據城恪守。樂毅獨自留上去帶兵巡行霸佔的處所,齊國各城邑都據城服從不願投誠。樂毅會合力氣打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瑰寶財物以及宗廟祭奠的器物區域性篡奪過去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身趕到濟水岸上慰問部隊,誇獎並用酒肉犒犒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篡奪緝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持續帶兵打擊還沒拿上去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陷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要莒和即墨沒有收伏。燕國亙古未有的富強起來。樂毅以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可服其心,平易近心不平,就是區域性霸佔了齊國,也沒法牢固。以是他對莒城、即墨採納了圍而不攻的目標,對已攻佔的地域履行減錢糧,廢苛政,恭敬本地風氣風俗,庇護齊國的固有文明,厚待處所名人等收伏民氣的政策,欲從底子上崩潰齊國。
半途而廢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契懂得到他與樂毅有衝突,就對燕國實施反間計,闢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陷的僅只兩個城邑而已。而以是不趕早拿上去的緣由,傳聞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成心遲延工夫臨時留在齊國,籌辦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只怕此外將領來。那時燕惠王原本就曾經猜忌樂毅,又遭到齊國反間計的教唆,就派騎劫取代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內心大白燕惠王派人取代本人是不懷美意的,懼怕返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誠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處所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非常恭敬優寵藉此來震撼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契厥後與騎劫交兵,公然設定圈套用策略困惑燕軍,成果期近墨城下把騎劫的部隊打得大北,接著展轉戰役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濱上,光復了齊國的區域性城邑,而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國都臨淄。
燕惠王很懊悔派騎劫取代樂毅,導致燕軍慘敗損兵折將損失了霸佔的齊河山地;但是又仇恨樂毅投誠趙國,生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擊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叱責樂毅,同時向他報歉說:先王把全部燕國拜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敗北齊國,替先王報了血海深仇,全國人沒有不震撼的,我那裡有一天敢健忘將軍的功績呢!正趕上先王謝世,我自己初即位,是左右人遲誤了我。我以是派騎劫取代將軍,是由於將軍常年在外,跋山涉水,是以召回將軍臨時休整一下,也好共商代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以為跟我有不和諧的處所,就擯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本人籌算那是能夠的,但是又怎樣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密意厚意呢?
為此,樂毅大方地寫下了馳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在理責備和賣弄點綴,標明本人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倒惠王對本人的各種非難、曲解,表達半途而廢的氣憤,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用善成,善始者不用善終的歷史教導聲名本人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力。
因而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來往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從頭交好,燕、趙兩都城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
18 # 大象猛得翻斯基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袁宏所說的管樂即管仲和樂毅,為什麼從晉開始自稱管樂,主要源於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就自詡管樂,之後的每個朝代都留有管樂的影子,從小開始課文就會接觸管仲,但對樂毅的記載卻很少,那麼樂毅生平是怎樣的呢?
歷史上樂毅生卒不詳,在著名的趙武靈王兵變的時候(那個時候應該是青少年),他離開趙去了魏國,在魏國待了未知時間就出使燕國,燕昭王擺了著名的黃金臺招攬名仕,藉此就被留在燕國,做亞卿這個大官,當了很久(沒有十年也有八年),估計人也就三十有餘了,再不給燕昭王一點效果展示估計也就沒多少機會了,於是四下找支援,最後組成了趙楚魏秦燕五國聯軍打齊國,樂毅就是聯軍總司令,打了歷史上著名的一仗-濟西之戰,一下就把齊國打趴下了,五國聯軍就開始分髒了,分完樂毅堅持乘勝追擊(對當時的戰況比較瞭解),燕昭王也是支援的,一舉端了齊國首都臨淄,連破70城,一舉成名,這可把燕昭王高興壞了,狠狠的報了仇,樂毅此時還繼續堅持圍困齊湣王於即墨和莒城,圍了大概三年,一直未破,樂毅呢就搞後防,主要是把佔領的城池穩固收買民心,但是這個時候偏偏燕昭王一命嗚呼了,來了個燕惠王,直接派個總司令去接他的班,這後面就是齊國名將田單使的反間計,樂毅一看,都三十幾的人了,撤回去還有得活麼,趕緊跑到趙國去避難,燕國結果就一夜回到解放前,白辛苦幾年。這之後就出現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這個比較出名,但多半不是樂毅自己寫的,估計逃到趙國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估計就是像周瑜一樣悲憤而亡,不然在趙國可是一代名將,後面都沒有樂毅的記錄。
那麼樂毅為什麼名氣如此大呢?他也僅僅是打了一場聯合戰爭,主要有幾方面:一是當時是以弱勝強;二是他果斷追擊,端掉齊國都城臨淄;三是鞏固後方打圍困戰(即墨和莒城軍事力量相當強);四就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宣傳了(諸葛亮),主要就是沒有滅掉齊;後來諸葛亮寫著名的《出師表》有效仿《報燕惠王書》之嫌,當然古人都喜歡舞文弄墨;
其實樂毅是一個軍政雙全的將領,如果不是臨時換將,估計齊國就輪不到被秦國除名,如果這樣,我們就不用在這裡揣測當時的人物場景了,他也不僅僅是沒有生卒記錄之人,留給後人的也就只有惋惜,惋惜別人其實就是在感嘆自己,未遇明主;當遇到明主之時,又談時日不多。
總之,樂毅只是亂世中,一個悲情人物,當燕惠王撤銷他職務的時候或許是燕昭王一命嗚呼之時,就已經知道,他已經完成不了自己的宏圖大志。好在,百年後諸葛亮帶著他的壯志流芳百世,也算有個好歸宿。
-
19 # 來自星星的祥哥哥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
20 # 盤達說
樂毅,出將入相之才,不負孔明之自比也。
第一,身世,名將之後
樂毅的祖上是魏國名將樂羊,為魏文侯滅了中山國後,因功封賞到了靈壽(原中山國境內),家族也因此定居於此,然而,戰國之世,諸侯競相攻取,大國間的國界因戰爭的勝負而不斷變換,小國則因為大國的利益和歷史機遇時存存時亡。中山國滅國不久就復國了,所以樂毅的籍貫就變更到了中山國,而隨後趙武靈王雄起,吞併了中山,所以樂毅又直接成了趙國人。
第二,入燕, 一波三折 終遇明主
樂毅,家學淵源加上自身天賦,自小就顯露出軍事方面的才能。所以有人直接是要向趙武靈王推薦他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崛起於中原,西拒強秦,北逐匈奴,兵鋒日盛,如果樂毅能夠入朝為將,君賢將能,不知能做出怎樣一番功業,令人忍不住掩卷遐思。然而歷史沒有假如,武靈王晚年陷入一種後世君主經常要犯的錯誤思想當中,想廢長立幼,結果被困死沙丘。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樂毅一看朝局混亂直接離開趙國去了魏國。
想必魏國的君王沒有給樂毅期待,恰巧這個時候燕昭王正在為了強國復仇,臥薪嚐膽,招賢納士,乃至於千金買骨。樂毅聽到新聞立刻藉著給魏國做使者的機會親自做了一番實地考察,發現真明主也。於是麻溜兒留下做了亞卿,從此登上了歷史為他準備好的舞臺,即將閃耀千古。
第三,滅齊, 一鼓作氣 摧枯拉朽
燕國大招憋了許久,終於準備起兵伐齊了。但是這個時候燕昭王估計也就想著把齊國爆打一通,頂多奪回濟水之西的地方,也就得償夙願了。結果沒想到樂毅實實在在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不僅率領五國聯軍(資治通鑑上說 秦、趙、韓、魏、燕,史記上說楚、趙、韓、魏、燕,總之是五個)在濟水大破齊軍,之後更不顧孤軍深入之危,長驅直入,直下臨淄。頗有後世米立堅採取蛙跳戰術過堅城而不入直取攻取巴格達的戰術風格。燕王大喜之下,親赴濟水勞軍,這實際上已經算是給了燕王超過預期的回報啦,沒想到有生之年,真能看著自己的軍隊進入臨淄,堂堂正正的對等報了齊軍攻入燕國首都的大仇。那可是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齊國啊。然而,這還遠沒有結束,隨後樂毅兵分五路,直接攻取齊國七十餘城。並且皆置郡縣,而歸燕國所有,這簡直就是要為燕國一統天下打下最堅實的基礎啊。
第四,返趙, 鳥未盡, 弓先藏
事實證明天上掉下個大餡餅,容易砸死人,燕昭王就沒抗住,掛掉了。太子即位成了燕惠王,新王上任三把火,先把樂毅給換了,樂毅一看早知道你小子不是東西,我立這麼大功,功高不賞,回去等著你弄我嗎,直接腳底抹油回趙國啦。本來趙國看著樂毅這麼大能耐正眼紅著哪,原來樂毅在燕國的時候,趙國就沒忍住直接給了個定製版相印配上啦,現在好容易碰上燕王是個二貨,那還不趕緊厚待著,直接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而燕國也沒辜負大家的期待,反派的下場總是要很慘的嘛。在樂毅走後沒幾天就把整個齊國弄丟啦,用彭老總的話叫做“仔賣爺田心不疼”啊。
第五,評價, 文武雙全, 出將入相
諸葛亮在隆中時常自比管仲樂毅,有的人可能會問,為啥不自比白起韓信呢,這兩位不也是用兵如神的主兒嗎,其實大家可以看一下樂毅在攻略下幾乎整個齊國之後是怎麼做的就知道了,樂毅不光是兵家上將,更是治國能手,他在齊國做的所有事幾乎都是考慮了當時整個國內國際形勢之後做出的謀天下之舉。可謂是出可為將入可為相的人才。更主要的是,樂毅不光取得不世之功業,更懂得君子善保千金之軀的道理,一看事不可為,立刻全身而退,這可不是白起韓信 能比得上的呀。聽說後世唐太宗問魏徵願不願意做忠臣,魏徵說不想,臣想做良臣,所謂良臣,應該像稷、契、皋陶那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而所謂忠臣,只能像龍逄、比干那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因此,二者區別可大了。太宗聽後,深納其言。難道這做良臣的期許不正是羽扇綸巾的臥龍應該有的畫風嗎?
回覆列表
樂毅是燕國的一名大將,他原本是魏國人,後來又跑到了燕國,被燕昭王重用。而他更為人所知的是,是他被諸葛亮寫進了文章裡。“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能讓智多星諸葛亮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定是一個非凡之人。但是,又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提出來,認為樂毅的評價不應該這麼高,他的功績也被史學家拔高了,那麼,樂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樂毅先祖樂羊是魏國人,他算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樂毅曾經和法家李俚一起將魏國發展到了一個很強盛的地步。歷史上趙武靈王滅掉了中山國,而就在這一年,樂氏家族便到了趙國。樂毅因為喜歡兵法,小時候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長大後在趙國被推薦為為官。
至於後來為什麼樂毅家族就到了魏國,是因為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樂毅不得不離開趙國,而跑到魏國去做官,魏國很重視樂毅。而樂毅也的確有他的過人之處。在周赧王三十一年,樂毅率秦、趙、燕、魏、韓五國聯軍大敗齊軍主力於濟西,而後又單獨率領弱小的燕國在不到半年時間內攻下強大的齊國七十餘城的偉大“名將”,也許滅掉一個燕國、滅掉一個宋國,可能不怎麼能夠凸顯齊國的實力,但是敗楚破秦就讓齊國的實力凸現出來。
歷史中的樂毅是怎樣的人?樂毅生平事蹟有哪些
要知道,在戰國中期秦國、齊國一直都是實力相當,他們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東西兩方的霸主,而如今樂毅能夠率領弱燕的軍隊,大有打破這一格局的趨勢,所以,這樣的國力對比燕國竟然能大勝齊國。
而率領燕國軍隊戰勝這場戰役的燕國主將樂毅,在人們的眼中,樂毅的身份一下子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了大將。而後,諸葛亮的文章,又將樂毅的名氣掀到了極點。而樂毅一直遭人詬罵的是他本是魏國人卻到燕國當了大將這件事。本來,戰國時期的人才之間的流動就很正常,一個賢才可以在多個國家任職,並不受到自身國籍和國家的限制。
令人奇怪的是,他後來到了燕國,是因為他本來是以一個使者的身份去到燕國的,因為燕昭王對他極力勸說,結果樂毅反而留在了燕國。這件事在後世人眼中,感到既震驚又詫異,但是他確實在燕國幫助燕昭王打敗了齊國。也算是為燕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吧。
“燕王噲時,齊湣王趁燕亂起兵攻燕,擄掠燕國寶器運回齊國。燕人共立太子平為燕昭王。樂毅為魏昭王出使燕國,燕昭王以客禮相待,遂留燕,昭王用為亞卿。”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樂毅因為魏國使臣的身份到了燕國任職受到了詬罵,卻不能否認他傑出的軍事能力。
史書上雖沒有記載樂毅在軍事理論上有什麼大的貢獻,但他指揮燕趙聯軍,攻克齊國七十城的傲人成績,證明他在軍事領域也是有其過人之處。
而他對政治也相當有見地,他在《報燕惠王書》中提出的國君用人的思想,對封建帝王在用人問題上,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他與燕昭王在興燕破齊的事業中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誼, 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為當時的士人所向往。
管仲善主內政,是個難得的治國之才。齊王因重用管仲而稱霸各諸侯國。樂毅,天生帥才。曾接連攻克齊國七十二座 城池,自創火牛陣,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模仿,卻沒有一個能超越樂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