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龍江黎明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 2 # 日升昌

    在山西省代縣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它就是楊家將後代生存繁衍的鹿蹄澗村。我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每天中午在學校吃飯時都要聽楊家將的故事。今天終於有機會拜訪楊家祠堂。

    楊業、楊六郎、楊文廣,是楊家將的主要代表人物。楊業衛國戍邊,威震三關,被稱為“楊無敵”,以至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不戰自退。而楊六郎在戍守邊關的二十多年裡,同樣驍勇善戰,把千里邊防治理得固若金湯,終使敵方將領許下了“只要有楊六郎一杆槍鎮守邊關,就決不造次”的諾言。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雖因時局變化,沒能建立與其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但也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正是由於“業公驍勇,子孫賢能”,才使大宋江山得以持久。

    而為感念楊家將的赤膽忠心,宋王朝的統治者要求文武百官在路過楊府門前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皇上也要龍行七步方可上輦”。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在民間廣為傳播。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在楊家幾代人曾經駐守的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真實的楊家後代。楊家祠堂在村子中央,祠堂建築宏偉大氣莊重而典雅!雕刻精美、畫工獨特是古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走進祠堂楊家兒郎威風凜凜的形象讓你肅然起敬!戰甲長槍一下就好像把你帶到了北宋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戰馬嘶鳴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動地,彷彿看到了楊家兒郎為保家衛國捨生忘死的悲壯場面!走進祠院,從碑文得知,楊忠武祠,是楊家將十七世孫在元至十六年(公元1279年)奉旨修建的。

     現存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對面為祭臺,題“頌德樓”。祠門臺階下有石獅一對,旗杆基座一副。祠門三間,每間前簷各懸一面金字橫匾,上面分別書寫“奕世良將”、“一堂忠義”、“三晉良將”,祠堂門楣上豎匾寫“忠武祠”三個字。祠門外側抄錄了北宋皇帝關於楊家的誥敕共十篇。 多少年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楊業的後代除留居雁代一帶外,還“流佈英種於川、廣、淮、揚間”。楊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從楊懷玉在代州鹿蹄澗建祠之後,各地楊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會於鹿蹄澗,敘世系,修家譜,祭祖廟,永為定例。

    有關楊七郎墓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我們來到了據縣城東40裡的東留屬村東南二里處,這裡有一座用黑石頭砌成的墓,墓前立一石碑上刻著“宋贈武勇將軍延興楊公神墓”。

     楊延興,又名楊延嗣,即楊七郎。聽當地的一位長者講,楊七郎本是一表人才,而戲中把他畫成個黑花臉,連死後的墓丘也是用黑石頭砌成。有的說楊家歸宋後,首徵幽洲,佘太君怕遼女勾引英俊的七郎,有意把鍋底黑塗在七郎臉上。也有的說是在雍熙三年,楊繼業被困兩狼山,七郎回代洲搬兵,被奸臣潘仁美灌醉綁在後花園的花椒樹上,令弓箭手射殺七郎,可支支利箭神奇地從七郎身邊飛過,就是射不準七郎。奸臣潘仁美髮現七郎會瞅箭法,就命人把七郎的前額割下,遮住了雙眼,七郎最終死於亂箭。潘仁美為了毀屍滅跡,令人將七郎的頭拋入滾滾的滹沱河中,把身子埋到別處。說也怪,七郎的頭顱被拋到滾滾河水中,滹沱河水立即倒流40裡至東留屬村,直到把七郎的頭衝到河灘上,河水才平靜下來改為順流。當地村民悄悄地把七郎的頭葬到滹沱河北岸,直到潘仁美死後,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碑亭。

  • 3 # 一個貝殼兒

    我們都知道楊家將的事情,也知道他們都有勇有為,不管是從小說還是影視劇當中,都有看過他們的英雄事蹟。那你知道楊家將的後代,是不是還存在著呢?當時宋朝被滅亡了,楊家將裡面的子孫後代,好像也都逃到了其他的地方,而有一些楊家的人就流落到了四川。

    他們在四川紮根居住,並且還在那裡繁衍後代,到現在為止已經有800多年了。不久之前,有人從那裡找到了一位四川老人,這位四川老人就自稱他是楊家將的後代,而且還拿出了族譜。從族譜上來看,他的身份確實是真實的,他聲稱,在宋代快要滅亡的時候,他的先祖就為了發生意外,所以所有的人總共200多,都開始不斷的逃亡,分成了四個方向。

    有的去了福建,而有的去了湖南,他們這些人是到達了四川,並且到了一個小村莊裡面加紮根多年。這些年來,他們都好像是普通農民一樣,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是他卻得到了祖傳槍法的真傳。他是楊家將的第37代後裔,他會36路槍法,並且爐火純青。可以說他耍起槍來,就和當年楊家將一樣,一點都不失楊家將的風範。

    雖然說,他年紀已經越來越大了,可他卻是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人。他雖然沒有說過太多的事蹟,但是他提到過一件正義之舉,也讓很多人特別的欽佩。在那之前,都沒人知道他會耍槍,也沒有人知道他耍槍是特別厲害的,但發生了那件事之後,所有人都知道了他。那個時候,有幾個惡霸想來鬧事,也就是說要收保護費。

    村長都特別擔心但又無能為力,看到這樣的事情之後,這位老人立刻就回家,並且拿出了紅纓槍。他一個人輕鬆的用一槍挑翻七名惡霸,然後這七個惡霸再也沒有出現在他的村子裡,其他的人也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厲害的人物,名字叫做楊開華。所以,他們的村子一直都是特別安全的,只是老人非常擔心一件事。

    他感覺自己的槍法,已經沒有辦法傳承下去了,因為楊家將有祖上的規定,是代代相傳,必須傳給兒子,不能夠傳給別人。所以,他只能傳給他的親生兒子,然而他的兒子卻不願意去學這些武藝,只想外出打工,他也是能夠理解的。所以,他覺得如果不能傳下去的話,也就是有點愧對先祖了,你們認為呢?

  • 4 # 夏目歷史君

    楊家將由於各種演義、小說的渲染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演義中講述了楊家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故事,他們為國家獻出了一切,最終卻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結局悽慘,感動了不少人。正史上的楊家將雖然不如演義那般令遼聞風喪膽,但也算是轟轟烈烈,楊家將從楊業投宋開始,一直為大宋國鞠躬盡瘁。

    楊業因在一次與遼作戰時,與王冼等約好在陳家谷設伏接應,但由於其畏懼不前,導致楊業孤立無援,最終被俘。因寧死不降,絕食而死。兒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也全都在之前戰鬥中力戰而亡。

    楊業死後,楊家將接班人還有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他繼承了楊家將的衣缽。雖然他叫做楊六郎,但絕對不是因為他是第六子。而是因為遼人認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克遼國的,而遼人又十分懼怕楊延昭,於是叫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延昭之後,還有他的兒子楊文廣,繼續為國效力,只不過當時遼宋已經議和,楊文廣也就沒有再與遼作戰了,而是抵禦西夏。

    楊家將一門三忠烈,雖不如演義裡那般神通,但絕對值得後人敬仰。

    富不過三代,楊文廣之後,楊家將逐漸失去了往日榮光。但雖然不如之前,但仍是十分顯赫。不過在幾十年後的靖康之變,開封淪陷後,天波楊府的楊家將後人傷亡十分慘重。剩餘後人開始四散逃亡,由於北邊、東邊都有金兵,不安全,他們都是往南、西南方向逃,湖南、廣西、四川、福建、廣東等地都有楊家後人,由於楊家將名聲太響,有的後人為躲避危險,直接改姓的也有,有的就是改成越姓。

    蒙古滅南宋後,楊家後人再次逃亡,有的更是逃亡至了東南亞。之後楊家將後人在各地開枝散葉,後人數量也是不少的,基本彙集在我國南方、西南地區。百家姓中楊姓如今排在前面,楊家將後人貢獻絕對不小。

    據記載,逃亡至四川的尤其多。據四川省梓潼的楊開華老人說他就是楊家將第37代後人,而且熟練楊家的36路槍法。但據楊老先生說他的的兒子對祖傳槍法不感興趣,在廣州打工,對祖傳槍法能不能傳下去,很是擔憂。

  • 5 # 密探零零發

    許多傳說非常美麗,比如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大家的興趣,以至於我們對這段歷史深信不疑。歷史的真相往往與傳說大相徑庭,甚至可能會顛覆我們的認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北宋楊家將的一些歷史真相。各位,你們知道幾個呢?

    一、楊家將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在很多人眼中,傳說、演義與歷史經常會傻傻的分不清,但關於楊家將在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據《宋史》記載,楊繼業是北宋楊家將的第一代,他與自己的兒子們確實長期與遼軍作戰,最後他在與遼軍交戰的時候,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演義中的潘仁美在歷史上就是北宋的潘美,他雖然在楊繼業的死上負有一定的領導責任,但民間盛傳的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卻大多是假的。

    二、楊門女將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演義中說:百歲高齡的佘太君率領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一舉擊敗西夏大軍。但實際上,歷史上除了佘太君有歷史原型之外,在民間人人皆知的“楊門女將”,在正史中卻連影子都沒有。歷史中真實的佘太君並不姓佘,而是姓折,並且她只是活到了77歲,不可能有百歲出徵這一說的。這大概是後人不忍忠臣良將後繼無人,才給楊家“創造”了八姐、九妹、十二寡婦等一干女英雄方陣的。

    三、楊家有後代嗎,又在哪裡呢?答案是楊家將是有後代的,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歷史上,楊繼業有7個兒子,並非演義中的8個兒子。據《宋史》記載他的7個兒子分別:延朗(後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玉、延環、延貴、延彬。其中楊延昭最有名,歷代楊家將傳說中,認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實際上,他是楊繼業的長子。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將第三代以楊廣文的名氣最大,也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歷史上的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內討賊寇,對外防禦西夏。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他主要負責防禦西夏,因此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在這之後,楊家徹底走向了沒落,基本消失在宋朝的政治、軍事舞臺上了。後來,楊家在北宋滅亡之際,其族人分批從汴京外遷,其中就有一支遷移到了四川省的梓潼。在當地有一個叫楊開華的老人,拿出族譜說自己是楊家將第37代後人。老人不僅精曉了楊家的36路槍法,並且在槍法中,其轉、閃、騰、挪的身法堪稱是一絕。

    談到楊家槍的傳承問題,楊開華老人頗感無奈,自己已經年齡大了,再過幾年可能也耍不動槍了。由於楊家槍不外傳,而他的兒子忙著在外地打工掙錢,對楊家槍並不感興趣,因此對楊家槍的傳承問題憂心忡忡,老人擔心這36路楊家槍法會毀在自己手中。

    今天,我們只是一起來簡單地瞭解了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的一些事情,是不是跟演義、傳說有很大的區別,吃不吃驚呢?

  • 6 # 傲嬌的小農人

    北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朝廷中文官獨大,武官常常要看文官的臉色。北宋並不是中原地區的唯一一個國家,周圍還有著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北宋國土虎視眈眈,但北宋的整體國力並不是很高,尤其文官當道,可以委以重任的武將數量很少。但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將門世家,他幾乎為北宋奉獻了所有,全族都一心一意的為北宋效力保國家太平。

    這個家族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楊家。楊家的故事可能大家在小時候都曾經聽過,楊家一門忠烈,有一代一共七個兄弟上了戰場最後只有一人回來。楊家對北宋所做出的貢獻的非常巨大的,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北宋存在的時間。楊家通過幾代的拼搏成為了北宋時期的肱股之臣,這是付出了血的代價的,楊家最初只是地方的鄉紳,趁著戰亂用錢買到了一個小小的官職,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為了生存下去楊家曾經跟隨過很多人,最後楊信選擇了投靠後漢大將。也就是北宋的前身,這次楊信沒有動搖而是選擇了一直追隨後漢,他的軍事才能十分出眾在各個勢力中都很出名,在後漢失敗後被宋朝招安,事實證明宋太祖的眼光不差,楊家人軍事才能的確出眾,這次他被授予大將軍官職,並且改名為楊業。

    在之後與遼國的幾次戰爭中楊業都表現得十分勇猛並且獲得了很多功績,這引起了其他將軍的不滿一起陷害楊業,但沒想到的是宋太宗非常信任楊業。但是總有奸人作祟,這次楊業出征就出現了一個禍害,他就是潘仁美。這次出征並不順利,楊業大意輕敵被捉,幾天幾夜沒有吃飯,他的六個兒子們因為失去了主心骨全部戰死沙場可以說是十分慘烈了。家中只留下最小的兒子楊延昭和一群婦孺。

    楊延昭從小便顯現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所以楊家沒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父親和兄長們去世後楊延昭也被授予了很高的位置。楊延昭軍事才能出眾又能夠禮賢下士他很快就得到了將士們的信任和支援,在以後的多次與敵國交戰中,經常是勝多敗少接替他的父兄們繼續守護著北宋。楊延昭常年奔波於戰場在57歲那年去世了,無論是北宋還是遼國都對他的離世表示遺憾。北宋皇帝特意派使者送楊延昭的靈柩回老家,路上好多百姓自覺地為他送行。在楊延昭去世後,剩下的楊家女眷們站了出來抗下了對遼的戰事,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佘太君和穆桂英了。可以說楊家一族都為北宋做出了巨大犧牲。

    到今天我們還可以找到楊家將的後人,他們一共一千多人都生活在距雁門關不遠的一個村落中,這裡有個祠堂叫做忠武祠堂,因為楊業的諡號為忠武,這裡是最正宗的楊家祠堂。經過專家的考究驗證,最後專家終於說了一句,正是楊家後人,承認了他們楊家後人的身份。

  • 7 # 史學達人

    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國人基本上沒有不知道的。一提到穆桂英,楊宗保。大家就會對他們豎起大拇指。

    但是,我不得不告訴你們,楊宗保和穆桂英還有老太君以及其他楊門女將,在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們都是小說家和戲劇家杜撰出來的人物。

    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僅僅只有三代人。這三個人分別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他們主要活躍在北宋中前期,到了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那時候也沒有楊家將救國的故事了。

    下面我們說一下歷史關於楊家將這三代人的真實的歷史故事。

    楊家將的創始人,就是楊老令公楊業。

    楊業主要是為大宋抵禦契丹,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楊業並不是大宋的臣子,恰恰相反,他是大宋的敵人。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統一南方之後,北方就剩下一個契丹和一個北漢沒有被統一了。這個楊業正好就是北漢的武將,他所帶領的楊將將對付的就是大宋的軍隊。

    趙匡胤活著的時候,吭哧吭哧打了兩次北漢,但是,最終因為楊家將的英勇善戰,他沒有成功。

    在趙匡胤四十九歲那一年,他因為斧聲燭影事件去世了。

    這時候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開始登基當皇帝,為了完成哥哥沒有完成的統一大業,趙光義繼續攻打北漢,鑑於上兩次打北漢的經驗。這次趙光義出馬一次,就打到了北漢的痛處。北漢國主不得不投降趙光義。

    北漢國主投降之後,楊業還在和北宋開戰。

    趙光義知道楊業很能打,就讓北漢國主寫了一封勸降書給楊業。楊業就是這樣投降北宋的,他投降北宋之後,開始為北宋防守邊疆,對付契丹人。

    在這期間,楊業曾多次帶領楊家將挫敗契丹人,尤其是雁門關一戰,楊業帶領的幾千人馬打敗了十萬契丹大軍,從此楊家將的大名傳遍大江南北。契丹人更是不敢踏步到楊業管理的地盤上了。

    但是,不是楊業管理的東部,契丹人還是照樣涉足。

    因為契丹族的得寸進尺,趙光義派了楊業,潘美等去攻打契丹所在的燕雲十六州,因為東路軍的潰敗,導致了楊業和潘美的壓力巨大。

    為了一舉殲滅契丹人,楊業和潘美商議,楊業帶領楊家將把契丹士兵引誘到陳家谷這個地方,然後潘美帶領重兵,埋伏在陳家谷一代,等契丹人到了陳家谷,就把他們給包了餃子。

    楊業出發之後,戰事進行的很吃力。潘美聽說楊業損失慘重之後,他就帶領士兵逃跑了。當楊業把契丹士兵引誘到陳家谷之後,這裡是一個人都沒有。

    楊業所帶領的楊家將,只好戰死在了陳家谷。還有一種說法是楊業被契丹人給俘虜,然後餓死在了契丹。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開始子承父業。

    楊延昭也是一個十分了得的人物。但是,他為北宋把守邊疆的時候,北宋和契丹簽訂了檀淵之盟,兩國開始和好了。

    所以楊延昭的後期,過得還是很舒服的,他也有得到了善終。當然他也為大宋保衛邊疆立下了赫赫戰功。

    楊延昭死後,楊文廣開始繼續為大宋效力。

    楊文廣的功績主要是跟著北宋名將狄青攻打西夏,因為楊文廣殺敵英勇,曾多次受到皇帝的獎賞。

    西夏平叛之後,北宋再次恢復到和平時期。楊文廣的生活也算不錯,他去世之後,楊家將就沒有了蹤影。

    題目裡所說的楊家將後人,現在肯定是有的,在北宋末年,金兵大舉進攻北宋的時候,他們就逃向了全國各地,尤其是長江以南。

    現在楊家將的後人應該分佈在很多南方的省份,但是,找起來應該也是很難的。畢竟現在距離北宋已經有一千年的時間了。

  • 8 # 狄飛驚

    歷史上的楊家將

    楊家將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忠君報國的赤膽忠心令人景仰,他們抗擊外侮的英勇事蹟萬古流芳,儘管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事蹟和演義中的楊家將故事有很大差別,但他們的愛國精神是共通的。

    歷史上的楊家將有三代,簡略事蹟如下。

    第一代楊家將楊業,即演義中的楊令公,他是宋初名將,因抗擊契丹英勇善戰,得名“楊無敵”,最後被契丹俘獲,絕食三日而死,壯烈殉國。楊業的事蹟和演義差別不大,他的妻子折(音she)氏是陝西府谷一帶豪門之女,即演義中的佘太君佘賽花,不過真正的佘賽花不像演義中那麼強悍,也沒有什麼楊門女將。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即演義中的楊六郎,但在歷史上他是楊業的長子,“六郎”是契丹人送給他的綽號,因為契丹人崇拜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認為是自己的剋星,所以稱呼驍勇善戰的楊延昭為“楊六郎”。

    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歷史上是楊延昭的兒子,但演義中卻說他是楊延昭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實際上歷史中並沒有楊宗保這個人,也沒有這一輩人。

    楊家將後人何在

    楊家將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宋朝前期戰爭比較頻繁,遼、西夏都是北宋的勁敵,雙方大仗小仗打了無數次,但自從宋真宗澶淵之盟與遼國和平,宋仁宗與西夏議和,北宋就馬放南山,無仗可打了,楊家將逐漸失去表演的舞臺,後人銷聲匿跡,不見記載。

    但楊家將的後人肯定是有的,因為歷史上的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外,其他幾個兒子都順利長大成人,並未戰死沙場,所以楊家將後裔應該是枝繁葉茂的。

    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恥,金國佔領北方,宋室南遷,大量士人百姓遷往南方,楊家將後人也隨之南遷,大體有兩條遷移路線。

    一條是經河南、湖北、湖南,進入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一條是經河南、安徽、進入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真的是開枝散葉,遍佈全國了。

    當然,楊家將戰鬥過的山西、河北等地也有楊家將後裔,比如楊業長期抗戰的前線——山西代縣有一個叫鹿蹄澗的村子,就建有楊家將祠堂,這個村子90%以上的人都姓楊,據說就是正宗的楊家將後人。

  • 9 # 歷史知事

    楊家將當然有後人,我就是楊家將後人。

    我生在山西長在山西,從小爺爺就給我講楊家將的故事。我爺爺不識字,卻是一個民間的戲曲愛好者和表演家。

    我的老家在晉城,流行上黨梆子和豫劇,不管上黨梆子還是豫劇,最主要的最流行的劇目就是楊家將的故事。小學和初中,我都在村裡讀書,十里八鄉的集會,除了各種農貿產品展銷,最主要的文藝活動就是唱戲。我們初中政治老師一句話概括我們最流行的劇目——老楊家又在打官司了!

    老楊家和老潘家打官司,潘仁美害死楊七郎,造成楊家父子戰死沙場。楊六郎回到開封府告御狀。這就是《審潘美》。老楊家還和耶律家打官司,楊四郎流落契丹,因為長得帥成了駙馬,準備當間諜,還準備回家看望老母親佘太君。這就是《四郎探母》。老楊家還喜歡和自己家打官司,楊宗保陣前娶親違反軍法,楊六郎一定要殺了他,佘太君柴郡主都來求情。這就是《轅門斬子》。

    我是一個急性子,對咿咿呀呀磨磨唧唧的戲曲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們家族有關的戲曲曲目就知道這幾個。小時候還特喜歡去看戲,因為牆上的字幕有我不認識的字,等我認全了就不去了。所以,有時候一看沒字幕,直接回家看書去。

    小時候,村裡小孩都喜歡蒐集小卡片,拍著玩,這是瞭解楊家將的另一途徑。

    長大後,讀了很多書,尤其喜歡歷史,才知道楊家將在小說評書中故事十分豐富。從北周到南宋,楊家將總共有十代英雄,人們所熟知的七郎八虎,其實是楊家將第三代英雄。

    去讀《宋史》,發現真實歷史中的楊家將其實只有楊業,楊延朗,楊文廣三代。

    楊業是北漢名將,讓太原之戰中的趙匡胤趙光義吃了不少苦頭。投降北宋後不受重用,作為潘美的副將參加雍熙北伐,被豬隊友坑死了。

    楊業有7個兒子,只有楊延玉戰死,其他孩子都長大成人,所以楊業雖然為國捐軀,卻沒有絕後。楊延朗繼承了父親楊業志向,長期擔任雁門關守將,契丹人十分畏懼楊延朗,給他取名“楊六郎”,因為契丹人有崇拜“六郎星君”的傳統,但其實,楊延朗是楊業的長子。

    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曾跟隨狄青四處作戰,是楊家將第三代中官最大的。

    楊家將在宋朝,其實並沒有很高人氣。公認的北宋名將主要是曹彬和狄青,在北宋末期,種家將在西北很有地位,張叔夜先後滅掉宋江和方臘。楊家將此時,已經當了多年的太平公子哥,在沒有北宋初期那樣輝煌的狀態。類似的還有小說中更為流行的“呼家將”。

    岳飛的部將楊再興,其實和楊家將沒有什麼關係。在楊再興的傳記中,從來沒有提到過他和楊家的關係。

    事實上,楊家將的真正流行,開始於南宋的說話,有《楊令公》、《五郎為僧》;元朝戲曲興起,有了《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吳天塔孟良盜骨》、《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楊六郎私下三關》、《楊六郎調兵破天陣》、《焦贊活拿蕭天佑》等楊家將戲;到了明朝出現了通俗小說《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這兩本小說,基本上成了楊家將故事完整版本,可是這兩本書都只有五六十回,影響力比起明代三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來說,差太遠了,甚至都比不上《金瓶梅》《封神演義》。

    楊家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其實不是楊家將,而是弘農楊氏楊震家族。楊震是東漢人,曾任太尉,世代居住在弘農。楊家的興起,開始於司馬遷的女婿楊敞,到東漢末年,楊修為代表,也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楊震因為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絕賄賂,成就了“四知堂”的美譽。楊震名氣太大,以至於原本出身鮮卑的楊堅假冒弘農楊氏,編了家譜非要給楊震當孫子。弘農楊氏在漢朝到唐宋中間幾百年,是北方最強大的“五姓七族”的一員,很多人都以和弘農楊氏攀親戚為榮。

    閒話一句,我媳婦姓佘,佘太君的那個佘。出去別人總是不會寫,看來楊家將還是不夠流行!

  • 10 # 語見

    根據歷史資料現實,楊家將的確有後代傳世,並不是電視劇所講的楊家兒郎都戰死疆場了,只剩下一門女將,但還是有男兒傳了下來。

    如今的楊姓,分佈在全國,山西、雲南等地比較集中,我是陝西人,聽長輩常常說起,我們祖上是從江蘇遷移到此了,至於原因也鬧不清楚了,家譜上也沒有記載。

    如果你也是姓楊的,大家露個臉,報個地名,咱們可以認識一下,都是楊家人。

  • 11 # 歷來現實

    對於楊家將的印象,更多的都是以戲曲的形式來到大家的記憶裡,個人比較喜歡楊家將的戲劇,比如說潘楊訟、三關排宴、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等。

    傳統戲曲當中,大多會傳達一些忠君愛國的思想,而楊家就是忠君愛國的典範。

    山西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叫做雁門關,而雁門關,曾經就是楊家將征戰馳騁,拼儘自己的生命去忠心守衛的地方。

    楊家稱得上是滿門忠烈,歷史上的楊老令公——楊業,在征戰過程當中被自己人陷害,遲遲得不到救援,與楊老令公對戰的契丹人想要楊老令公投降,歸順契丹,但是楊老令公並不依從。他的死很慘烈,撞死在了李陵碑上,以保全自己的名節。

    這段故事,是我在戲曲《潘楊訟》當中瞭解到的。《潘楊訟》講的就是楊家被害之後發生的事情,所幸當時朝廷(主要是八王爺和寇天官)比較給力,最終賊人潘美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戲曲故事當中,楊家將的形象非常豐富並且人物眾多。除去楊家兄弟之外,還有著名的楊門女將,這些故事都是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戲曲中這些赤膽忠心的楊家將真的都存在嗎? 真實歷史上,戲曲當中的楊宗保,穆桂英,還有楊門女將這些角色並沒有真實存在過,都是我們戲曲發展虛構出來的人物。

    楊家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除了楊業,還有另外的兩代人,一個是楊延昭,一個是楊文廣,他倆的事蹟在戲曲中也有所表現。

    這兩人都曾經是大宋的真實功臣。 透過查閱資料還有一個發現,楊家的人在歷史上的登臺時間僅存在於北宋的中前期,之後時局動盪,他們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楊家這三代人,並不都是用一生在為大宋效勞,這裡就要提到楊老令公的一段往事。楊老令公曾經效忠北漢,北漢是和宋朝同期存在的一個小國。宋朝的第二個皇帝趙光義打敗北漢之後,楊業依舊堅持在為北漢而戰。這樣的忠誠(但可不是忠實於大宋)吸引了趙光義,同樣他也很欣賞楊業的軍事才能,他讓北漢的皇帝寫信招降了楊業。從這時開始,楊家才為大宋在北方抵禦契丹人的進攻,屢立戰功。

    楊業還曾經有以少勝多,打敗契丹大部人馬的事蹟。只可惜上天沒有眷顧這位英雄,在監軍王侁(他的事蹟被安排在潘美身上了)威逼之下領兵出戰,力戰而死。

    再來說一說楊家的第二位人物,楊延昭。

    楊延昭對北宋的功勞,在一部戲曲當中也可以瞭解到,那就是《三關排宴》,講述的故事是北宋歷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就是因為楊延昭率領軍隊獲得戰役的勝利,才促成了這次和談,為北宋換來了和平發展的機會,宋遼百年和平的局面和宋代後來的繁榮和這一次的勝利有著莫大的關係。但是也不得不說,宋朝確實是我們歷史上一個軟弱的朝代,明明打了勝仗,卻還要上趕著給人家賠款。

    楊家的第三代人楊文廣,最大的事蹟就是跟隨北宋名將狄青出征西夏,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了皇帝的嘉獎。楊家的三代人都為大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除了楊老令公戰死沙場,楊延昭,楊文廣也立下赫赫戰功,這也使得他們可以安享晚年。

    講了三代楊家將的故事,其實問題在正史中已經收尾。楊家將肯定是有後代存在的,只是在楊文廣之後楊家就逐漸沒落,籍籍無名,很多東西也無從查證。

    到了北宋後期,時局動盪,很多人都在戰亂中四處逃散,楊家人也不例外。透過一些地方誌的記載,在山西、河北等省份都有楊家將後代的完整譜系傳承。或許看到本文的某一位讀者,也正是楊家將的後裔,向你們的祖輩致敬。

    如今在河南開封還有楊家的天波府,在天波府中有楊家的祠堂。即使是金人打仗來到這裡也沒有受到破壞,這也是他們對楊家將的一種尊重和褒揚。

  • 12 # 小小嬴政

    說起宋朝這段歷史,很多人就會不自覺的想起宋朝時期的楊家將。的確,楊家將在宋朝可真的是一個強大的存在。當時在遼國向宋朝開始戰爭的時候,如果不是那時的楊家將們拼盡全力與遼國抗爭,估計宋朝在那個時期就會被遼國所吞掉。

    即使是時隔今日,還是有人會談論起楊家將。很多人總是在納悶這個問題,那就是楊家將有後代麼?如果有後代的話,那麼他們的後代又在哪裡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查找了一些資料,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吧。其實我們大家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那些楊家將很多都是由作家所設想出來的,真正的歷史並不是電視上所演的那樣。

    而且當時歷史上是存在著楊家將,但是人數卻沒有這麼多。真正歷史上的楊家將其實只有三代,而且家裡的人也沒有電視上表演的那樣,人口很多,家族很旺盛。

    相反的是,這個僅僅存在了三代的家族,人口稀零。

    楊家將的創始人也就是楊家的祖先其實是楊業,而楊業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宋朝的將領。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希望大家接著往下看。

    原來在剛開始的時候,楊業是北漢朝廷中的一個將領。在那個時候,楊業可是北漢的一個十分勇猛的將領,即使是趙匡胤在世的時候,都沒能將北漢給收復下來。不過在趙匡胤去世之後,北漢倒是被宋朝給打的不得不投降。

    最後迫於無奈,北漢的統治者只好向宋朝投降,而在後來的時候,楊業這個本來不想向宋朝低頭的將領,最後也歸屬了宋朝。

    既然已經是宋朝的將領了,那麼就要盡心的給宋朝效力了.

    後來宋朝又被契丹人騷擾,於是宋朝的統治者為了國家領土,便派楊業和潘美兩人帶兵前去和契丹人作戰。潘美這個人其實很怕死,在戰爭的時候總是喜歡躲在後面,而當邀功的時候又總是臉皮厚的衝在前面。

    契丹人因為身材高大,而且一個個的很兇猛,所以即使是很能打仗的楊業也招架不住他們。再加上潘美害怕自己會丟掉性命,在得知楊業被困之後,不但不前去幫助,反而是帶兵逃跑。

    可憐的楊業最後因為抵抗失敗,而在戰場上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楊業去世了,但是楊業有一個兒子,而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楊延昭。楊延昭也是一個武將。或許是因為楊家人為了保衛宋朝而犧牲了人吧,所以朝廷對於楊家人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而楊延昭的一生也是一直在為宋朝效力著,不過他的運氣不錯,一生征戰沙場,為宋朝立下了不少的功勞。而他的功勞也是被宋朝統治者看在眼裡的,在楊延昭晚年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楊文廣也和自己的父親一樣,繼續為宋朝效力著。

    可以說楊家的這三代人在後期就是宋朝的忠實護衛者。楊文廣這個人估計大家瞭解的不多,但是歷史上卻是真的有著這個人物的。

    而且此人還因為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多次被宋朝的統治者獎賞。另外在西夏和宋朝的戰爭中,此人又是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使得當時的統治者更加的重視他了。

    據說在後來將西夏平定了之後,宋朝這個國家就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平靜了,而楊家的後代楊文廣也可以過上一段平靜的生活了。

    而大家疑惑的楊家將後代,其實我覺得楊家將是有著後代的,只是在後來宋朝被金兵攻打的時候,他們開始了大逃亡。

    而因為逃亡的地區不同,所以他們也就分佈在國家的一些不同地區了,尤其是南方。如果是要找到他們,那估計是很困難,但是他們還是存在著的。甘肅有一個完顏村住著5000多金兀朮後人,楊家將戰鬥過的山西也有一個村子,雖不叫楊家將村,但村子裡有楊家將的祠堂,並且90%的人都姓楊,也許他們真是楊家將的後人吧,英雄的事蹟或許並未落幕。

  • 13 # 史之策

    很多人所瞭解的楊家將都是從演繹當中而來,真實歷史當中的楊家將並非如此。

    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

    雖然演繹的版本很多,但是楊家將確實存在。第一代名叫楊繼業,曾經先後投靠過後漢、後周,歸順北宋之後成抗遼大將。可惜被潘仁美陷害,慘死在陣前。

    生前留下七個兒子,最出名的是大兒子楊六郎楊延昭。之所以取名為六郎,是因為北宋把第六顆星認為是戰星。為了表彰他的抗遼戰績,給他的一種尊稱,實際上是大兒子。

    其他六個兒子的記載不詳細,楊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當時前方戰事比較緩和,北宋已經與遼國簽訂停戰協議。楊文廣是因為祖父輩的庇護出名,實際上的戰功並不多。

    從楊文廣之後,楊家基本上就算是沒落了。不過由於演繹的版本太多,楊家似乎又在演繹當中逐漸擴大。比如說七郎八虎,以及楊家二十二位女將,這些人物都不存在。

    不過佘太君確實存在,他是楊繼業的老婆。不過演義當中的百歲高齡掛帥,現實當中並沒有。不過楊家的後人卻很多,只給大家介紹幾個找到的。

    江城楊家將後人

    吉林市的市民楊永玖從家中翻出了來了一本《楊氏族譜》,雖然只有簡單的300多頁,但是根據上面記載的內容看,如:

    溯查楊姓始祖原籍系貴州人,自康德年間攜眷屬移居永吉州……康德元年歲次甲戌夏四月”、“追遠堂記”等字樣。

    似乎是楊家後人遷移過來,而且裡面還記載了很多楊家後人立功的故事。比如在清朝的時候,就有5位楊家後人被清政府封為將軍,超過30多人都在軍中擔任過職位。

    後來經過查詢發現,他們這一脈來自於楊繼業的28世孫,名字叫做楊榮。家中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哥哥。當時父親已經在山西的鹿蹄澗居住,是楊榮在後來遷到了貴州。

    後來又由於戰亂,楊榮帶著全家老小從貴州來到了吉林。再後來他的孫子和侄孫生了8個孩子,然後形成了8個分支。他的八世孫是黑龍江副都督楊鳳翔,曾經是非常出名的抗沙俄大將。後來根據吉林省文物管理部門考證,此地的楊家將後人確實是楊家將一脈。

    九世同村的楊家將後人

    在高淳淳溪鎮往西10多公里的地方,有兩個緊挨著的村子——楊家村與新楊村,兩個村子當中的人基本上都是楊姓,共同供奉著同一個宗祠,乃是楊家將的後人。

    兩個村子當中輩分最高的是102世的楊廣木,如今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輩分最小的是還在上二年級的楊麟間,中間整整差了8倍,正好是九世同堂。

    雖然他們自稱是楊繼業的直系後人,但是並沒有把楊繼業當成第一祖輩,而是一直尊稱第七十八世的楊千一為世祖。因為他們本來也並不居住在高淳淳溪縣,而是在楊千一的時候搬遷過來。

    整個村子還恪守著很多的傳統,比如說不聽不唱《雙龍會》。孩子入學之前,每個人都必須先到祠堂前面跪著,聆聽家族當中的長輩講述楊家將的故事。

    湖南鳳凰阿拉陽寨楊家將後裔

    一處位於湖南鳳凰縣的偏遠小山寨,居住著200多戶楊姓人家,他們自稱是楊家將的後人。現年36歲的楊秀河,自稱是楊家將的第37代傳人,甚至還拿出了了一本掃描版的《楊氏族譜》。

    族譜當中記載他們這一脈的來歷,是由於當年苗民叛亂。楊六郎的第3子楊再思,奉命南下平亂。由於此地地勢險要,楊再思就決定留在這裡。後來朝代更替不斷,他們也沒從這裡走出過。

    整個村子依山而建,除了沒有西門之外,村子還有著上中下三個部分。整個村子家家戶戶的設計方式,似乎形成了一種迷宮的形式。可能是由於早年匪盜為患,特意打造的一種防範模式。

    雖然是楊家將的後人,但是都是靠種地為生。整個村子幾千口人,但是隻出來了幾個大學生。他們希望最好致富的途徑,就是透過旅遊來讓村民的生活過得好起來。

    因此這些年來,整個村子都在積極申請旅遊文化的相關事宜,只是一直未能成功。他們這一脈到底是否是楊家後人?仍然要留有疑問。不過他們的書家堂確實是一座古城,如今已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實他們是否是楊家將後人已經不重要了,保護好自己所在地的文化才更為關鍵。

    熟練楊家槍法的楊開華老人

    既然提到了楊家將,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楊家槍。然而過去千年時間,楊家還有後人會使嗎?讓我們來看一下楊繼業的第37代傳人楊開華老人。

    當年為了躲避元朝大軍,楊開華老人的祖輩帶著家人來到了四川。由於四川本來就是一座天險,所以當時楊開華的祖輩就決定定居在這裡,也就一直到了現在。

    他還告訴了記者,當時家族也留下過傳統。每個到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學會一點絕學,以此來緬懷祖輩的光輝歲月。可是隨著太平盛世的不斷變長,很多人就把吃飯的傢伙都忘了。因此楊開華心裡也充滿了擔心,因為自己年齡都比較大了,但是孩子和孫子輩都沒有人表現出對槍法的上心。他擔心他們這一脈所學會的絕技,很有可能斷送在他的手上。

    雁門關下的鹿蹄澗村楊家後人

    一直以楊家祠堂著名的鹿蹄澗村,雖然整個村子不過1000多口人,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楊姓,而且都自稱是楊家將後人。在村子的正中央,還有著一座建造輝煌的楊家祠堂。

    這座祠堂始建於元,是當前中國存在最大的楊家祠堂。裡面是供奉的太尉楊繼業,祠堂也被稱為楊忠武祠。祠堂前面有著一塊非常大的鹿蹄石,背後還有著一段傳說。

    楊家將的14代孫楊友,打獵的時候曾經打中一隻梅花鹿,但是被他帶著箭逃跑了。於是一路追了上去,便來到了如今鹿蹄澗村。他眼看著梅花鹿鑽入地底不見,等到挖開的時候,發現了一塊石頭。

    上面有著一隻鹿,身上還帶著一支箭,而且下面還有著一排鹿蹄印。於是他把這塊石頭搬走,帶到了如今的楊忠武祠,整個村子也根據這塊石頭改名。村子每年都會舉行祭祀,而且全村人聚集在一起,高唱楊家將的戲曲,可謂是好不熱鬧。而在此地的鹿蹄澗村,也被很多流散在祖國各地的楊家將後人,共同認為是最大的祖地之一。

    到底真的有這麼多的楊家將後人嗎?

    透過我之前的講述,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很多自稱是楊家將後人的宗族,他們的輩分動輒都是幾百世。但是要知道楊家將距離現在也只不過是1000多年,幾百世人意味著什麼?

    雖然古代人一般都是早婚早育,但是大多數結婚也都是到了18歲左右,生了孩子就得20多了。但是總不見得每一個人頭胎都是男孩子吧,再加上古代由於醫療條件問題,就算真的是男孩子,也不一定可以留得下來。

    所以綜合下來,預估差不多30多年可以有一代人。而且越是靠近楊家將故事發生的時候,這個間隔的時間越長。比如說我家族的族譜,最遠的記載是600多年,到現在還不過20世不到。

    再拿孔子的後代說事情,由於孔子被尊為儒家之首。所以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會冊封孔子的後人,他們這一脈的族譜基本上從來沒有斷掉過。

    距今2500多年的孔子,他們家族現在也只不過是80多世。那麼距今不過是1000多年的楊家將,為何能夠出現100多世的人。其實可以給出一種猜測,因為現在很多的族譜都是明清時期編纂。而就在這一過程當中,明清之前有很多攀龍附鳳的嫌疑,所以如果能夠找到明清以前的族譜,可信性才是足夠的大。

  • 14 # 貓眼觀史

    楊家將滿門忠烈,家喻戶曉,其實楊家將並沒有小說中那麼傳神,不過楊家將三代抗敵確實是有的,用忠烈二字也是恰當。

    那麼楊家將有沒有後代?他的後代又在哪裡?

    《楊族氏系碑》記載:碑中最高者是楊業老令公,楊業生八子,下一代的六字楊延昭生三子,楊延昭的長子楊宗保又生三子,楊宗保的次子一支被鑿掉,不知去向。

    當年楊家將的征戰地點主要就是山西省忻州市境內,所以楊家將的後代也主要在忻州市境內,在古代稱為代州,現在叫代縣。

    忻州市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名門望族多,楊氏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代縣楊姓多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後裔,楊家將保家衛國,他的家屬也居住於此,現在代縣棗林鎮有東西南北四留屬村,這是個地方皆是楊家後代人居住的場所。

    不過其中的北留屬村在上世紀70年代被整體搬遷,當然,除了這些地點有楊家將的後代,還有棗林鎮的“鹿蹄澗村”也同樣居住著楊家人。

    鹿蹄澗村位於代縣城東北約40裡,村裡有“楊忠武祠”,是元朝時期楊業的第17代孫奉旨建立,可見其當時楊家將已經名揚四海,就連蒙古人也崇拜他們的事蹟。

    關於“鹿蹄澗村”還有個傳說,相傳,楊家將第14代孫楊友和楊山兄弟二人分別駐守堅州和代州,一日,楊友上山打獵,射中一支梅花鹿,一支追到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進地底下,楊友命人挖出,竟然有一塊巨石,巨石上有這支梅花鹿中箭的影象,楊友認為是大吉,所以命全家人遷入此地,也改名“鹿蹄箭村”,後又有得道之人遊歷於此,說地理位置是好,就是名字不好,要將“箭”改成“澗”就子孫萬代延綿不絕,可安樂無窮也。

    確實,代州楊氏在鹿蹄澗村定居後,世代繁衍,人丁興旺,戰爭平息後,楊氏人都務農,但是因為鹿蹄澗村土地面積有限,所以很多人遷移出去,這遷移地點不一,全國各地都有。

    有人統計,代縣的鹿蹄澗村全村有400多戶人共計一千多人,其中最年長的是楊家將36代孫,最年幼的是41代孫,他們還繼承了楊將軍的有點,農忙時作務農田,平時就舞槍弄棍,生活美好。

    時至今日,他們還有個傳統,就是“認祖歸宗”,在農曆三月初九(楊業出生之日),楊家祠堂就舉行聚會,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楊家將後人,在這裡舉行認祖歸宗儀式。

    除此之外還有《楊氏族譜》記載,楊家將也有後人遷入五臺縣;

    元朝末年,楊家將第20代孫楊貴從代縣鹿蹄澗村遷到五臺縣白蘭村,接著又有楊家五支遷入於此,數百年來,在五臺縣成了名門望族。

    上面說的是哥哥楊友遷入鹿蹄澗村,接下來他的弟弟楊山則居住在繁峙縣代堡村楊家,現在代堡村同樣是大村子,整個村子4300多人,有4000人是楊姓,都是楊家將後代。

    楊家將的後代不僅在這些地方,比如河南安陽的楊氏、四川南充楊氏、江西紅土縣楊柳村楊氏,甚至還有走出國門的楊家後人,據統計,楊家將後人共計有7000多萬人。

  • 15 # 覃仕勇說史

    楊家將當然有後代,後代遍佈五湖四海。

    據我所知,山西代縣馬峪河附近有一個名叫鹿蹄澗的山村,村裡有一千多村民自稱為楊家將後代。

    忻州市代縣在北宋為代州,是楊令公戌邊的地方,即楊家將後代在代縣,有點靠譜。

    而鹿蹄澗村民自稱有傳家寶,可證明是楊家將傳人。

    他們說,楊令公在陳家谷被俘就義後,他的子孫在代州成家立業,生活了下來。

    在元朝時期,楊繼業的十四世孫楊友外出狩獵,射中了一頭梅花鹿。梅花鹿雖中箭,卻突然消失。楊友只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挖掘出了一塊印有梅花鹿印記的怪石頭。楊友把石頭帶回家,當成傳家寶代代往下傳。

    故事很精彩,怪石頭也的確傳承了下來。

    但用這塊怪石頭來證明楊家將後人的身份,似乎有些牽強。

    鹿蹄澗村民不服,說鹿蹄澗的村名也是由“鹿蹄箭”訛傳而來的。

    但還是看不出楊友射鹿和楊家將有什麼直接關係。

    不過,吉林省吉林市有一個名叫楊永玖的人,他家有《楊氏譜書》,曾得吉林市文物管理部門的確認。

    楊永玖家的《楊氏譜書》編寫於“康德元年歲次甲戌夏四月”,上面附有楊家建功立業的英雄,稱其祖籍為山西代縣鹿蹄澗村,後遷貴州,再遷吉林。

    以楊永玖家的《楊氏譜書》作為旁證,似乎可以斷定鹿蹄澗村民為北宋愛國名將楊業之後。

    另外,南京高淳淳溪鎮有兩個比鄰而居的村子,分別叫楊家村和新楊村。兩個村裡的大部分人姓楊,並且都自稱是楊家將後人。

    楊家村老人楊學松說,村裡人人會講楊家將的故事,但從來不聽不唱《金沙灘》、《雙龍會》,沒辦法,後人不想聽先人慘死的故事。這兩齣戲,如果是附近有村子上演,楊家人也必會出面干涉,絕不會讓他們上演。

    楊學松家還儲存有《蘆溪楊氏宗譜》,查該宗譜可知,當地的楊姓始祖楊時榮,屬楊家第78世傳人,是宋靖康年間遷居溧陽崇教鄉(今高淳長蘆楊家村)的,但沒有任何關楊家將的記載。

    楊學松很坦然地解釋說,主要是元清兩代的統治者為少數民族,楊家將抵禦外族入侵的事蹟屬於敏感話題,祖上為了保護楊氏家族不得不在宗譜裡把這一段家族史隱去。

    好吧,高淳楊村應該也是楊家將後代。

    湖南鳳凰縣阿拉營鎮的古老土家村寨書家堂也有楊家將後人。

    這個村寨有二百多戶人姓楊,其中的楊秀河家裡珍藏有一本掃描版的《楊氏族譜》,上面記載: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民龍志高謀反,楊六郎第三子楊再思奉命平南,後來在此地屯兵繁衍。

    對於書家堂楊姓是否真為楊家將後裔,專家尚不敢輕下結論,但一致認書家堂古城保留著濃厚民俗文化氣息的明代雕花門窗和木質建築,向上申報,國務院後將之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管如何,代縣鹿蹄澗村、高淳楊家村和新楊村、鳳凰縣書家堂都有自己的一套《楊氏族譜》,雖然這些族譜互相間幾乎沒有什麼交集,但都脈絡分明,多少有些說服力。

    家住四川省梓潼楊開華老人家沒有《楊氏族譜》,但他家代代相傳有一套槍法,自稱是楊令公首創的楊家槍,有這套槍法,足以證明自己就是貨真價實的楊家將後人。

    雖然《楊家將演義》裡的楊令公是使刀不使槍,但沒人能證明歷史上的楊令公沒有開創過楊家槍法,而楊大爺耍弄的“楊家三十六路槍法”又有模有樣,那麼,他可能也真的是楊令公後人了。

    實際上,楊家將後人是有很多的。

    2012後8年14 日,《中華楊氏通譜》(當代卷)在重慶舉行首發式,該書共編入國內27個省市中有代表性的房族545支,其中就有楊家將後人的分佈統計。

    該書主編楊青和副主編楊光建稱,經過上千年繁衍,單單生活在重慶的天波府楊家將後人已超過了7萬人,主要分佈在大足、璧山、永川、萬州以及開縣等地。

    那麼,前面提到代縣、吉林、南京、湖南、成都等地出現有楊家將後人,又有什麼奇怪的?

  • 16 # 一半秋色

    這個肯定有。畢竟楊家將這是個金字招牌,一提起楊家將,全都是褒義詞,什麼滿門忠烈、忠肝義膽、精忠報國。

    所以從宋代開始至今,宣稱是楊家將後人的大有人在,誰都想沾一沾楊家將這個招牌的名氣,似乎只要貼上這個商標,立馬身價倍增,臉上有光了,找工作好找了,找媳婦好找了,提拔有希望了!

    從沒聽說過,有哪位姓秦的,宣稱是秦檜的後人的。即便知道自己是秦檜後人,也不敢說出來,因為怕姓岳的過來找麻煩。

    有哪些人宣稱是楊家將後代,又有哪些是冒牌貨呢?不妨羅列一下吧!

    楊鐵心首先站出來說話了,楊鐵心是《射鵰英雄傳》裡面的人物,他拿出的最有效證明,就是他是楊再興的兒子,而楊再興是岳飛旗下的一員猛將,後來與金國作戰時不幸中箭身亡。

    野史上說,楊再興是楊家將的後人,因為楊再興曾祖父是楊邦玉,楊邦玉的父親是楊文廣,而楊文廣是楊家將第四代。

    如此說來,楊康也是楊家將後代,楊康的兒子楊過也是楊家將後人,那麼楊過和小龍女的兒女們是誰呢?這得問問金庸老前輩了!

    接著,青面獸楊志要出來說話了。《水滸傳》中說的非常清楚,楊志是楊家將第四代傳人,而且說他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楊令公就是楊繼業啊,按照此說法,那楊志是名副其實楊家將後人了。

    只是,楊志運氣不好,押送花石綱翻到了黃河裡,押送生辰綱又被梁山草寇劫了去,最後只得落草為寇,楊繼業要是泉下有知,估計得詐屍,這不肖子孫,太有損名節了,當場就會將他除名。

    當今社會,有一個叫楊開華的老人,自稱是楊家將後人,他不僅有族譜為證,而且還會使楊家槍法,一條紅纓槍耍的虎虎生風,令人望而卻步。可惜的是楊開華日漸衰老,子孫們又不願意學習楊家槍法,恐怕楊開華百年之後,這一武林絕學就要失傳了!

    而且,山西省代堡村和鹿蹄澗村全村村民都宣稱是楊家將後人,都有族譜為證,而且還經過楊氏專家考證。

    到底誰是楊家將後人,都無史實可考了,如果能找到楊家將遺骸,再透過DNA技術提取DNA一一比對,或許能證明真偽。只是,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17 # 天香雲外飄

    (一)個人觀點認為,這個問題只有楊氏的嫡系子孫的回答,才是最權威的回答。其他的回答都只能夠是猜測而已!

    (二)中國歷史上的兩宋(北宋和南宋)時期,因為還有遼,金以及西夏等政權同時並立,而且各個政權(國家)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相互之間爭鬥殺伐不斷。由此,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英雄事蹟。其中,呼家將,狄家將,楊家將和“岳家軍”等等,都可以說是活躍在這一個時期的“忠烈世家”了!

    (三)楊家將滿門忠烈,人們都希望楊(楊業)家忠義永存光耀千秋,然後後代子孫滿堂……接著,

    (1)據有關的史料記載,北宋時期(960年建立),楊家將從楊(繼)業楊老令公算起,然後楊業只有一個兒子楊延昭,也就是演義小說當中的“楊六郎”了。接著楊延昭也是隻有一個兒子名叫楊宗保,楊宗保之後就到楊文廣了!這樣楊家將的“嫡系”(四代人單傳)就是: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廣。

    (2)關於楊再興和楊志。這兩位“楊家將”的後人,都是演義小說當中的人物形象了。事實上,史料當中並不見有記載說,此二人都是楊家將的後代的。其中,楊再興是《說岳全傳》當中的人物形象,據說還是岳家軍的第一猛將,後來在“小商河”誤中金軍的埋伏而壯烈犧牲了!

    (3)關於“楊家槍”。按演義小說的描述,楊業所用的兵器是“長柄大刀”(類似於關羽的大刀),根本就與槍法沒有半毛錢關係的。然後在《岳飛傳》或者是《說岳全傳》小說當中,岳飛在收服楊再興的時候,曾經做夢夢見楊延昭(楊六郎)傳授岳飛“殺手鐧”,僅此而已。

  • 18 # 運河之楊

    楊姓,中國十大姓之一。楊家將,是楊家人精忠報國的代表,是受朝廷和國人尊崇的楊家先輩。雖然事跡有不同版本的演義,但浩然正氣與保家衛國的大無畏精神卻世代相傳,也是楊家人揚眉吐氣,挺胸昂立的精神支柱。天下楊姓是一家,楊家人既有漢族,也有眾多的回族、傣族等少數民族。

    本人楊家傳人,但沒有家譜,據傳是曾祖父輩弟兄遷到高郵市的,曾祖父輩是廣字輩,祖父輩是大字排行,父親是玉字排行,我輩是金字,不知在不在譜,請知道相同或相近譜系的告知,不勝感激。

  • 19 # 使用者7967053509240

    有,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但都不叫影視劇裡的那些名字。且歷史上並不是所有兒子都戰死了,只有大郎延玉戰死了。也沒有楊宗保(應是照文廣原型杜撰),但歷史上有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文廣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將,曾隨狄青出征,後鎮守廣西。文廣也有四個兒子。

  • 20 # 此情可待90885

    楊家將當然有後代,後代遍佈五湖四海。

    據我所知,山西代縣馬峪河附近有一個名叫鹿蹄澗的山村,村裡有一千多村民自稱為楊家將後代。

    忻州市代縣在北宋為代州,是楊令公戌邊的地方,即楊家將後代在代縣,有點靠譜。

    而鹿蹄澗村民自稱有傳家寶,可證明是楊家將傳人。

    他們說,楊令公在陳家谷被俘就義後,他的子孫在代州成家立業,生活了下來。

    在元朝時期,楊繼業的十四世孫楊友外出狩獵,射中了一頭梅花鹿。梅花鹿雖中箭,卻突然消失。楊友只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挖掘出了一塊印有梅花鹿印記的怪石頭。楊友把石頭帶回家,當成傳家寶代代往下傳。

    故事很精彩,怪石頭也的確傳承了下來。

    但用這塊怪石頭來證明楊家將後人的身份,似乎有些牽強。

    鹿蹄澗村民不服,說鹿蹄澗的村名也是由“鹿蹄箭”訛傳而來的。

    但還是看不出楊友射鹿和楊家將有什麼直接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大利“一號病人”給我們傳遞了什麼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