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近代如夢令
-
2 # 我要為自己說得話負責
年驕傲,這是所有權力者的通病。只是他太驕傲了。引起皇帝的反感。又遭人忌妒。還引人反感。可以說自取滅亡的成分多。
-
3 # 使用者54965428227
當外患為主要矛盾時就要集中一切力量去解決好,而當外患主要矛盾解決了,國內相對穩定時期,腐敗現象自然就產生出來,按雍正帝的治理國家的政治作風,就必然要解決年的問題,世人看問題多以狹隘的小人之心去衡量有作為的帝王之腹,對朱元璋殺藍玉更應視為朱帝剷除腐敗做到了六親不認的好作風。
-
4 # 滿樓書坊
《易經》中有一卦名“亢龍有悔”,意在飛得太高而有所懊悔;《管子.樞言》中也說,“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
何解?“釜鼓”為量器,“概”者,刮平也;所謂“亢龍有悔”,潛臺詞乃“盈不可久”,若用在官場,則居高位而倨傲者不免招禍。
歸根結底,年羹堯之禍不在功高,不在貪腐,而在跋扈,不知體統,對雍正不敬!
而這,在專制年代,就是取死而且必死之道了。
按說,年羹堯翰林出身,知書達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他不會不明白,但其跋扈與僭越亦非他人誣告,各種見證,事實俱在,就連年羹堯本人也不曾否認。
細想來,年居高位而不知體統,其原因有三:一則居功自傲,二則郎舅之親,三則雍正太熱情。
年羹堯高幹子弟出身,但其年少有為,非一般紈絝所能比擬。
尤其在康熙的長期栽培下,年之仕途極為順暢,其膺任封疆大吏多年,非但未有大的挫折,反而在雍正繼位後立下蓋世奇功,這確是他可以自傲的資本。
據清史學者楊啟樵先生的考證,年羹堯只比雍正小一歲,論位屬君臣,論親則大舅子,這層關係非他人所能相比。要認真說,年羹堯的飄飄然與雍正的過度親善實有莫大關係:
您說一個皇上,遇點事就動輒要和臣屬商量,而後者還是年齡相仿的大舅子,難怪年羹堯朝見時太過隨便,“箕坐無人臣禮”,好比現在領導召見下屬,下屬卻翹起二郎腿,一副自大自如的樣子,那領導(皇上)的權威何在,尊嚴又豈不受傷?
雍正即位之初,曾寫了一幅對聯叫:“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這天下是雍正的天下,豈容年羹堯撒潑?
雍正自己也是個好表現的人,他甚至跟曾靜這種小人物打嘴仗,還頒示天下,怎能容忍別人說自己受年羹堯支配?功非至高而思蓋主,這還了得?
雍正要的是順從而不是友臣,給你特殊待遇只是一種表示,並不代表作臣子的可以安然承受——承受的結果就是自己倒黴。
專制時代,君臣大義最重要,想和皇帝做朋友甚至騎在皇帝頭上的人,最後都不得好死,這已經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了。
所以說,領導把下屬當兄弟,這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尤其後者忘了自己的本分,順著杆子跟領導稱兄道弟時,那十有八九要吃不了兜著走。
雍正性情喜怒不定,對人好則會好到非常,一旦發現被矇騙,則必睚眥殺人。
在其世界觀裡,為臣者應“必誠必敬”,“毋隱毋欺”,如此才能“君臣一心”,“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如怡親王允祥那樣的,才是好下屬。
現在好,我對你年羹堯恩賞盡出,如此這般之好,你卻狂妄自大,絲毫不把我放在眼裡,還跟我裝糊塗、打啞謎,絲毫不肯承認自己的“不敬”之罪,那真是自尋死路了。
話說回來,狂悖不敬,罪在誅心,年羹堯承認不承認都是死路一條。
在雍正看來,他對年羹堯一片赤誠,可後者表現卻令人大失所望,好比投入至多而收穫極少,其心理落差與被欺矇的感覺自然讓雍正心生恨意。
如此,雍正惟仰面視天,冷笑而已。
最終,年羹堯以92款大罪備勒令自盡。其罪數之多,也是清朝之最了。
-
5 # 六0堅兵
年羹堯是清代一代名將。為大清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可封建時代的將軍,都有一個通病,按現代的話說,就是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口無遮攔,到了近乎老子天下第一,鐵帽子王,兵權在手,皇帝老子也不敢對他怎麼樣,殊不知這樣離滅亡就不遠了。年羹堯更是如此,他作繭自縛到了瘋狂的程度,他的死亡也賴自己沒有自知之明。這些皇帝老子難道不知嗎?他身邊有的密探,有的對付年羹堯的手段,就等年羹堯犯錯,甚至犯罪,年羹堯還有活命的機會嗎?任何一位皇帝老子給你兵權,但顧忌做大。
-
6 # 大史小談
年羹堯在雍正登帝之前,給了雍正很大的幫助,再加上年羹堯自小就頗有才識,文武雙全,更是在不到30歲的時候被破格提拔為“四川巡撫”那個時候的他還比較的沉穩大度,一心做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在四川治理期間,提出了很多有利於民生的政策,並且得到了康熙帝大大的讚賞。
也許那時候的年羹堯過於的低調和沉穩,等到他幫助雍正登上了帝位,自己成為了雍正皇帝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之後,開始狂妄自大起來,依靠自己在軍中的影響,漸漸地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行事和你家蠻橫無理,縱使他有再多的成就和功績,年羹堯在認不清作為“臣”該有的心態,一味地提高自己的影響,這樣不僅召來別人的彈劾,更重要的是他變成的皇帝心中的一個“危險物件”,所以當“戰友”變成“敵人”,年羹堯自然就沒有好的下場。
-
7 # HannibalLecter
年羹堯其實既不完全是因為戰功赫赫,驕橫跋扈,功高蓋主被雍正懷疑,嫉妒而賜死,也不完全是因為作威作福,貪贓枉法,結黨營私被群臣清流彈劾而判死。或許兩者的原因都有一些,但是和他對國家的貢獻,和雍正的感情相比,還是有所平衡的,再怎麼樣,也罪不至死。
其實很大程度上,任何人處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處在他那個位置,都是必死無疑的。對於年羹堯而言,自他走上助君奪嫡,邊塞平叛之路,成為一個影響朝局,至關重要的政治棋子以後,就已經是難以善終了。而對於雍正而言,自他選擇年羹堯,隆科多等人,立下蓋世之功,然而自己又要推行改革,得罪當朝大部分官吏,就難以保全這些鷹犬的性命。
年羹堯有三個重要的身份,第一,雍正在潛邸時期的核心成員,與隆科多一起,協助和保護他成功即位。第二,康熙朝征戰西藏,平定叛亂的能臣。第三,雍正朝征戰青海,平定叛亂,匡扶江山社稷的英雄。可以說他對雍正王朝的功勞和貢獻,是前無古人,上不封頂的。在中國封建王朝,這樣的人,雖然冒了風險,幹了大事,卻不管三觀正不正,內心忠不忠,最終一般都是沒有好下場的。比如宋朝的岳飛,明朝的于謙、胡宗憲、袁崇煥、毛文龍......後來的李鴻章等。
年羹堯,字亮功、號雙峰,生於公元1679年,卒於公園1726年,享年僅47歲,原籍安徽懷遠,改隸漢軍鑲黃旗,同進士出身。雍正帝的敦肅皇貴妃之兄。
大家都稱年羹堯年大將軍,那就以為他只不過是個帶兵打仗的武將。事實上,年羹堯並非單純的一介武夫。而是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高祖父年富官至明朝戶部尚書。父親年遐齡官至湖廣巡撫。這些都算是比較大的官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羹堯中式己卯科順天鄉試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聯捷三甲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年間就歷任散館、授檢討、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廣東鄉試正考官、禮部侍郎、內閣學士等。也就是說,年羹堯的功名是自己考的。如果他今後不被派去帶兵打仗,很可能和他祖輩一樣,當個尚書侍郎什麼的。他在雍正發跡之前,自己就已經憑著自己的本事成為等級不低的文官了。有本事的人,難免驕傲,自尊心強。
1709年,年羹堯的妹妹年氏被選為雍親王側福晉,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胤禛,也就是未來的雍正帝的嫡系親信。同年,年羹堯被抬入漢軍鑲黃旗並被任命為四川巡撫。派年羹堯去四川,並不是胤禛的意思,而是康熙的意思。早在雍正即位以前,年羹堯就屢立戰功,深受康熙器重。
康熙在逝世前,給雍正留下了一內一外兩位關鍵人物,保護他順利即位。在內的是九門提督隆科多,拱衛京畿,在外的就是年羹堯,一夫當關,相當於節制了整個西北的兵事,也就反過來為朝中雍正形成猛虎在山的照應之勢。
在清朝早期,作為一個漢族將領,打仗時要想號令千軍,打贏硬仗,除了英勇善戰,更重要的是必須生殺予奪,樹立權威,因此必然要得罪人。再加上年羹堯又倍受皇帝信賴,更是招人嫉妒。一場仗打下來,雍正要懷疑提防他,忠臣要挑剔他,反派要算計他,下人要嫉妒他......
平叛以後,手上全是血債,再要想全身而退,歸隱田園,且不說自己願意不願意,就算是實際操作起來,也很難實現。朝堂上,鄉野裡,全都是仇家。如果年羹堯主動請辭,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年羹堯的一生,可以這樣總結。最初,出生名門,自己憑藉才華步步高昇。後來深受重用,立下大功,但是得罪了所有人,想撤,又害怕被算計,不撤,又越來越被雍正懷疑。自己神經又比較大條,只有賴在位置上。最終,在各方壓力下,忠又表現不出來,反又沒有實力,只有坐以待斃,任人擺佈,落得萬劫不復。
將心比心,任何人是年羹堯,當時一定都不可能簡單地驕傲而死。考得起進士的人又不傻。而他正確的心態應該是恐懼,委屈,悲哀。恐懼的是失去皇帝的信任,遭到報復,委屈的是自己對王朝有不朽之功,卻依然是個命如草芥的奴才,悲哀是感嘆皇家無情,命運無道。
清朝歷史上,只有一個對王朝有再造之功的漢大臣是善終了的,那就是曾國藩。然而曾國藩和年羹堯相比,有很大區別。清朝末年,內憂外患,滿清八旗已經是強弩之末,曾國藩不出來力挽狂瀾,基本就亡國了。而曾國藩出來收拾殘局,都是自己花錢,攢兵,沒有求著朝廷,過後自己又主動放棄兵權,這中間不存在得罪誰,好聚好散。但是年羹堯發跡於早期,向朝廷要錢要糧要官,還要管制一堆滿人,必然要得罪一大票人。曾國藩背後是非常牢固的皇權核心,而雍正要推行新政,自己的統治都是屢遭詬病,保守勢力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集體吐口水滅了雍正的股肱,也是輕而易舉的。
-
8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年羹堯為康熙年間進士出身,雍正初年被封總督、大將軍不說,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雍正元年五月,雍正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這樣,年羹堯遂總攬西部一切事務,實際上成為雍正在西陲前線的親信代理人,權勢地位實際上在撫遠大將軍延信和其他總督之上。
雍正硃批
在青海平叛成功之後,雍正十分高興,在年羹堯的奏摺上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隨後又給年羹堯下過一道諭旨:“你此番心行,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
雍正賭咒發誓要對年羹堯好一輩子,還說:“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但是,作為雍正皇帝的寵臣兼舅哥年羹堯,慢慢恃功驕縱,日益跋扈。
他贈送給下屬物件,“令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擅稱“令諭”,僭越用詞。他對於雍正派來的御前侍衛,把他們留在身邊“前後導引,執鞭墜鐙”,享受皇帝特有的待遇。蒙古扎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
雍正帝的上諭到達地方,大員必須迎詔,行三跪九叩大禮,跪請聖安,但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不行宣讀曉諭”。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進呈其出資刻印的《陸宣公奏議》,雍正打算親自撰寫序言,尚未寫出,年羹堯自己竟擬出一篇,並要雍正帝認可。
凡年羹堯所保舉之文武官員,吏、兵二部一律優先錄用,號稱“年選”。他排斥異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以陝甘四川官員為骨幹,包括其他地區官員在內的小集團。
他動不動就向朝廷索要鉅額的軍費兵餉,而自己貪贓受賄、侵蝕錢糧、揮霍奢靡,累計達數百萬兩之多。這明顯與在雍正朝初年整頓吏治、厲行反腐,背道而馳。
雍正二年,年羹堯奉旨進京,令直隸總督李維鈞、陝西巡撫範時捷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祝頌,年羹堯安坐馬上行過,置若罔聞。王公下馬向他問候,他只是微微點頭。就連他在雍正面前,態度也十分驕橫,“御前箕坐,無人臣禮”,故而失寵。
同時,雍正帝的政敵、八爺黨為了復仇,抓住年羹堯擅權僭制、耗費國庫、欺上罔下、貪贓枉法等大做文章,逼雍正帝出手除掉他曾經的得力助手。
奴才忘記了一切尊崇都是主子給的,而且和主子平起平坐,必須會遭到主子的忌恨與厭惡。雍正三年,雍正帝對年羹堯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第二年賜自盡。
年羹堯
-
9 # 國家人文歷史
雍正二年十月,勞苦功高的年羹堯入京覲見。也不知是哪個溜鬚拍馬之徒最先提議,王公以下的官員竟然都在城中跪接大將軍。年羹堯以一副黃韁紫騮的行頭進城,對官員們的諂媚坦然受之,理都不理。甚至連王公大臣下馬對他問候也不以為意,並不下馬還禮。他並不在乎這樣的傲慢會惹來的些許麻煩。但那時,他的自信的確是有資本的,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和羅卜藏丹津,穩定了康雍之交波雲詭譎的政局,又是皇帝的大舅子。當時凡是年羹堯推選之人雍正必用。漸漸地,年羹堯將這樣的信任發展成任人唯親,賣官鬻爵,“年選”幾乎已經成為科舉之外又一自成體系的選拔制度。由他舉薦的官員也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利益集團。
首先朝中就開始認為沒有年羹堯就沒有雍正,這極大地傷害了皇帝的自尊心。更讓雍正覺得傷自尊的是年羹堯沒下限的僭越。房子逾制,睡老婆要翻牌子,蒙古王公見他還得下跪。連聖旨都以不敢“上煩聖心”為由私自擬定。
然而雍正並沒有一開始就想把他往死路上逼,還是從一開始就給了他頗多的警告,大致意思都是“再嘚瑟就別怪我無情”。年羹堯卻並沒有領情,真的以為沒有了他就沒有雍正,而且雍正對他的好以及聽從都是應當的,始終相信他是雍正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這就是典型的恃寵而驕,最終也要折在自己的自負之上。
-
10 # 修行者牛某
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來的至理名言。再者,雍正乃政治高手,想當年,武則天時期,怨氣沖天時,武則天丟擲來俊臣以平民憤。雍正此例亦是。以緩衝新政和大臣之間的衝突。同時告誡群臣,功勞比天大的年羹堯我都敢殺,你們自己回去慢慢想吧。
-
11 # 雲臺山閒人
雍正剛即位就對年羹堯翻臉,“驕縱不法”這是歷史學家給的答案,但是並沒有道出年羹堯被殺的真實原因。
雍正即位前,皇九子胤禟曾派穆景遠拉攏年羹堯,穆景遠對年羹堯說:“九阿哥貌似有福之人,將來很有可能會被立為皇太子。”年羹堯當時雖然並不為所動,但是這一場景卻被雍正深深地記在了心上。後來雍正讓年羹堯管理被軟禁的胤禟,年羹堯上奏說,胤禟“頗知收斂”,這明顯的在給胤禟說好話了,雍正看後批駁說,胤禟是奸宄叵測之人,讓年羹堯繼續提防。從這裡可以看到在整治胤禟的問題上,雍正和年羹堯是有一定分歧的。
年羹堯絕對擁戴雍正即位的。雖然年羹堯誠心擁護雍正,但是他並不希望用激烈的手段對付胤禵。就近監視胤禟的年羹堯,自然和胤禟打了不少交道,加之以前的淵源。在年羹堯看來,並無才能的胤禟,不值得下大力氣提防,而且,胤禟就算是不服雍正,也不可能公開造反。沒必要對其斬盡殺絕。年羹堯的這種念頭導致他在胤禟的問題上的含糊不清,這就給雍正造成一個錯覺,感到年羹堯不再像以往那樣俯首帖耳、唯命是從了。
《雍正朝起居注》中記載在清雍正二年四月初七,雍正對大臣們不乏抱怨地說過:“爾諸大臣內,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胤禩)賢於朕躬,為人足重,能有益於社稷國家,朕即讓此位,不少遲疑。”雍正這麼說,底氣不足的同時也是警告大家不要站錯了政治隊伍,年羹堯同樣也在被警告之列。
雍正對胤禩、胤禟包括胤禵都要除之而後快,可年羹堯卻不積極響應,年認沒有必要斬盡殺絕,然而,年羹堯這麼想問題卻犯了雍正的大忌。在打擊胤禩集團有些底氣不足的雍正,本來需要年羹堯的的積極響應,但是年羹堯偏偏在這個問題上不是百分之百地順從,在整治年羹堯後雍正說“深悉年羹堯之伎倆,而知其無能為也”。這說明雍正並不擔心年羹堯有不利於皇權的舉動。雍正最擔心的是年羹堯的這種“糊塗心思”被胤禩集團加以利用。手握重兵、遠在西北的年羹堯如果被人利用,給剛即位的雍正的麻煩和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皇帝寵信的人,即便受賄、僭越都不是問題,但是一旦失寵,那麼這些問題很快就上升到政治高度上來,年羹堯身上的92條重罪都是藉口,年羹堯致死的根本原因是在胤禩、胤禟等人的問題上的和雍正的分歧。
-
12 # 濟溪河是中藥師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這兩位名將皆遇明主,故得逞縱天資,以成大功;其二,情商不逮智商,有善始無善終,可悲可嘆。
雍正和年羹堯,較之劉邦和韓信,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雍正與年羹堯,是郎舅關係,二人年齡僅相差一歲,年羹堯的妹子做了雍正的側福晉,雍正與年羹堯的私交又非常之好,雍正剛繼位之初,年羹堯督軍作戰迭立大功,給雍正特別長臉,喜得雍正口不擇言,竟然稱呼年羹堯為“恩人”。
雍正一而再、再而三地褒獎賞賜年羹堯,意圖為千秋萬代塑造“明君賢臣”的典範。
然而,現實是冰冷的,年羹堯在賞無可賞的情況下,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愈發驕縱,不可一世。終至雍正反目,採取雷霆手段,將年羹堯處死。
應該說,年羹堯之死,君臣都有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於年羹堯自身。人與人相處,過於親近,要麼緣盡離散,要麼反目成仇,鮮有善始善終者。特別是年羹堯,由於能力強悍,自恃戰功,狂妄自大,擅作威福,不可一世,物極必反,自尋死路,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古希臘悲劇作家歐底庇德斯:“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可以作為年羹堯之死的另外一種註腳。
-
13 # 葉子評論
年羹堯最後落得如此悲慘下場,不僅僅是他咎由自取,也是雍正一步一步設局導致的。
年羹堯的升遷提拔,很大程度上仰仗於雍正,在他在康熙四十八年投靠雍正之後,迅速得到提升。可見他一直都是雍正的人,在雍正繼位前就是如此,雍正繼位之後,他更是飛黃騰達,幾乎掌握了西北最強大的軍權。
只是他有了更大權力之後,變得更加張揚跋扈,別說在西北的軍中貪汙腐敗了,還甚至賣官鬻爵,任用私人,在西北的軍中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這是讓雍正最不能容忍的。雍正派去的使者被年羹堯吆三喝四、呼來喚去 ,讓雍正臉上也掛不住。
本來雍正就對貪汙腐敗等是深惡痛絕,年羹堯培植私人,擅自弄權,張揚跋扈,更是讓雍正十分厭惡,雍正採用了這種做法,那就是假意與年羹堯維持友好關係,逐步削弱他的權柄,最後找了個機會,一網打盡。由此可見,雍正在玩弄權術上,卻是十分老道,讓年羹堯無所適從,這樣被突襲之後也毫無反制之力。
雍正找到的由頭是一次年羹堯上書,把“朝乾夕惕”誤寫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這個把柄借題發揮,說年羹堯本來不是一個辦事粗心的人,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個字“歸之於朕耳”。
年羹堯此時知道自己已經落入雍正的手心,命捏在他手裡,只得討饒讓雍正回憶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年羹堯是怎麼幫助雍正上位的。沒想到雍正本來就對登上皇位的經過諱莫如深,此時更想殺年羹堯滅口,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結局。
-
14 # 品味經典影視
這麼多的罪名讓人聯想到會不會是因為皇帝看他不順眼故意給他安置的,但這些罪名都是一些貪汙,受賄,品行道德上的罪。但是單憑這些原因,雍正皇帝就讓他付出慘烈的代價讓人的確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雍正是怎麼想的。從古至今,觀史來看的話,古代的皇帝們對於自己屬下的抉擇。王侯將相的下屬們也應當都是些有分寸的人。但皇帝要是把自己的重臣因私心而殺害了的話,那就相當於自己挖毀了自己親手組建保護自己的長城啊!雖然歷史上有許許多多自毀長城的例子,不過對於年羹堯這個例子未必屬於自毀長城。來之前雍正也知道是三伏天氣就讓下屬們拉著裝滿西瓜的車拉到部隊裡犒勞將士們,並且讓他們儘管吃,不夠還有。但接下來發生的是沒有一個人願意上前吃西瓜,一個個還是雷打不動的站在那裡,這讓雍正的臉面何處存留啊,一個皇帝連士兵都使喚不動。年羹堯以為這樣能夠體現出他帶兵有方,定能讓皇帝誇獎他,可是他卻沒想到這是在皇帝頭上懸掛一把寶劍啊,皇帝連兵權都沒有辦法順利地使用了,這簡直是嚴重威脅到皇帝的安危啊!雍正在這個時候心中就已經埋下了想要殺他的種子,所以總體看來他也是從這一刻開始就直接觸怒到了皇帝。
-
15 # 楊角風發作
既然題目問的是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堯,那麼我們就拋開歷史講劇情,畢竟歷史那東西是勝利者寫的,真實性還是要打問號的!
在《雍正王朝》中要說誰最心狠手辣,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年羹堯,尤其是他血洗江夏鎮,還有就是在西北的“斷手”風波,以及射殺富寧安。
而且年羹堯也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至死都不肯向雍正帝服軟,可是為什麼真到了臨死前,又為什麼大哭不止呢?
而且他的死是咎由自取還是雍正有意為之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下手:
前面一期也講過了,雍正帝對年羹堯下手,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殺了孫嘉誠!
一方面是年羹堯在西北有點無法無天,回京以後又處處表現了功高蓋主,更重要的原因原因在於他對執行新政的態度上。
其實雍正帝本身也是一個陰冷之人,他的用人標準也與其他人有所不同:
雍正帝用的人大都比較怪異,比如不按常理出牌的李衛,大字也不識幾個,卻能做到封疆大吏;比如在府邸時期的鄔思道,他可是一個戴罪之人,性格又比較孤傲;比如田文鏡,剛硬正直,卻又缺乏人情味,性格孤僻;比如劉墨林,單是一個曾經逛妓院的前科,就會被很多官員所不恥……
但他們跟年羹堯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對待新政的態度上不同,前者都是堅決支援雍正帝的命令的,但後者卻走著走著就變了味。
而雍正帝之所以能讓年羹堯做到大將軍,這也跟他自身的矛盾聯絡在一起,雖然他殘暴地血洗江夏鎮,但畢竟給老四胤禛立了功;雖然他也巴結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但關鍵時刻還是站隊老四胤禛;雖然他在西北鋪張浪費,大開殺戒,但畢竟最終打贏了仗。
如果他能懸崖勒馬,在西北大力推行火耗歸公和整頓旗務的新政的話,即使殺兩個孫嘉誠也沒有關係。
但他偏偏在這時跟雍正帝站到了對立面。
二
眾矢之的的年羹堯:
有人說不對啊,年羹堯其實是被眾臣彈劾而死啊?
其實大家都錯了,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雍正帝從來不會因為某個或者某夥大臣的意見,就改變自己的做法,不管是他還是雍親王的時候,還是他已經成為了雍正帝了之後。
比如他奉命追繳戶部欠款,請問他什麼時候聽進去過某某大臣,甚至親兄弟們的意見?他當上雍正帝以後,再次追繳戶部欠款,自己頭腦一熱就非要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那時候有沒有聽過眾臣的意見?後來他執意要砍死諾敏和張廷璐的時候,可是有眾多大臣跪求饒命哦。甚至最後眾臣彈劾田文鏡,他還不是砍了幾個帶頭的。
所以,眾臣彈劾年羹堯,根本就不能左右雍正帝的想法。
也就是說,年羹堯的死,跟眾臣彈劾不彈劾基本沒有什麼必要聯絡!
除了年羹堯拒不執行新政以外,還有幾件讓雍正帝寒心的事:
比如之前的暗地裡聯絡老八胤禩一夥,暗地裡獨吞江夏鎮的財產,當然這些只會讓雍正帝反感,還不至於要命。更重要的是回京的態度上,讓雍正帝處處感覺彆扭,尤其是大殿上的“卸甲”一事,讓雍正帝心中著實不是滋味。
但不管怎麼說,雍正帝也並不是完全不念舊情,他撤掉了年羹堯的大將軍職務,只是希望年羹堯有所收斂,如果他能迷途知返,到杭州將軍位上及時認錯,也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三、
年羹堯要不要殺?
年羹堯到了杭州將軍位上,仍然不知悔改,還是鋪張浪費,吃飯要吃菜心,睡覺要翻牌子。
這也讓朝中盼他早死的人,不停的給雍正帝上摺子。其實雍正帝也在犯愁,到底殺不殺年羹堯?
他也不止一次的問身邊的大臣:
“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他們為什麼一定要逼著朕殺了年羹堯呢?”
他之所以不願意殺年羹堯,當然有他們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雍正帝不想給人們留下“鳥盡弓藏”的口實,因為這樣的口實正是老八胤禩一夥想要的。
別忘了年羹堯死了之後,伯倫不歸的酒樓就出現了一群旗人大爺,尤其那個那大爺,從兩個大將軍一個被罰去守陵,一個被賜了自盡開始談起,竟然扯出了雍正帝是篡位的謠言。
這正是雍正帝最怕的事情,可以說如果不殺年羹堯,這個謠言可能不會傳的這麼嚴重!
但是年羹堯這個傢伙又不知道收斂,這讓雍正帝非常為難,最終還是張廷玉的一句話點醒了雍正帝: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的聖德就會遭到玷汙!”
是啊,一個具備九十二條大罪的人還能這樣瀟灑地活著,雍正帝你自己拿主意吧!
四、
年羹堯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也有雍正帝寵愛的成分在裡面,在老四胤禛還沒有成為皇帝的時候,第一次去江南賑災,年羹堯委婉的提出要到京城任職,老四胤禛一拍腦袋,準了;年羹堯血洗江夏鎮,老四胤禛說出了天大的事給他兜著;年羹堯要帶李衛走(雖然是計謀,但在年羹堯看來,覺得是自己的面子)老四胤禛準了;年羹堯要當陝甘總督,給老四胤禛洗了洗腳,又準了;年羹堯殺富寧安,雍正帝準了,年羹堯殺押糧官(雍正帝準女婿哈慶生),雍正帝也默許了,年羹堯要年選,雍正帝也批了……
如果,雍正帝能像對待李衛一樣,像及時制止了李衛找妓女的行為一樣約束一下年羹堯,他也不至於落到最後飛揚跋扈境地。
年羹堯即使到了最後關頭,仍然想賭一把,只不過他心中也知道自己賭贏的可能性比較低,所以他派師爺送走了自己兩個懷孕的小妾。
其實師爺說的是對的,只要年羹堯跟皇上服個軟,或許能活命,但是年羹堯沒有這樣做。
他壓根不信雍正帝會真的殺了他,他賭的籌碼,一個是自己跟雍正帝的感情,另一個則是雍正帝的罵名。
直到後來他跟小牧童下棋的時候,突然就想明白了,他下棋的對手不是皇上,也不是百官,而是新政。
他輸給的不是雍正帝,也不是他們之前的感情,更不是百官,仍然是新政。
而百官以為殺了年羹堯,也是在換種方式抵制雍正帝,抵制雍正帝的新政!
等到最後見到了李衛,聽完了聖旨,年羹堯堅強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沒有忍住,從而大哭了起來,順便把象徵主僕情誼的佛珠託李衛轉交雍正帝。
因為,他知道,他最終消耗盡了他跟雍正帝之間的感情。
其實,從古至今,帶兵打仗太強的將軍,往往下場都不怎麼好,或許是一個魔咒吧!
最後再次用小牧童的歌結尾: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既然選擇了當牛,那麼早晚有被宰的那一天,那也就談不上咎由自取或者是有意為之了,這成了必然結局,想必年羹堯也知道的,不然的話,也就不會能轟轟烈烈過一天算一天了。
-
16 # 坊間五千年
其實並非年羹堯“咎由自取”或雍正的“放縱”。作為雍正自“四爺”時期的家臣,年羹堯也一直積累著自己的政治資本,當然,那時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忠心為主”的型別,這樣才能讓其長期為雍正所倚重。
在奪嫡期間,年羹堯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但一旦雍正登了帝位,年羹堯長期積累的那些資本就成威脅了,這一點,雍正身邊的鄔師爺早就提醒過他。隨著年羹堯西征的全面獲勝,其政治威望和權力也達到了他的人生最頂峰,“頂峰”就意味著他“該下去”了。
於是雍正透過一系列的“連貶”對年羹堯進行降格下放,年羹堯跟隨雍正多年,深知這位主子的脾性,也很配合地故意“咎由自取”,下放期間依舊”飛揚跋扈“,順著連貶的梯子一路直下。
只是他沒有料到,雍正終極的目標其實是要他死。功成利就後殺能臣的事例歷史上太多,年羹堯不會不知道。他只是判斷錯誤了:雍正即位後,從前的”四爺“也就不復存在了。”四爺“絕不會殺年羹堯,”雍正“就一定會!
-
17 # 湖水太涼錢謙益
我個人的看法,即使年羹堯謹小慎微依舊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因為古代一旦某人位極人臣,尤其是武將,能善終的少之又少,除了郭子儀和曾國藩(都是特定歷史原因造成的),其他要麼還沒完成功業就被猜忌被殺(如岳飛);要麼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運氣好的杯酒釋兵權,不好的如韓信,藍玉就是一死。
年羹堯作為雍正最倚重的忠誠,連年征戰功勞不可謂不大;雍正對其也是極度信任,總領西北大權,連官員任免都是年自己說了算。
但是俗話說共患難卻難共富貴,天下太平後,年羹堯自己驕傲自大,雍正也越看越不順眼。和情侶一樣,熱戀期都是優點,結婚後都是毛病。何況是權力的頂端,你沒毛病、其他人也要刻意製造矛盾,拉拉你下馬,久而久之,雍正就起了殺心
-
18 # 步武堂
關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的年羹堯年羹堯這個人物,正史記載和文學作品當中的形象有一些差異,但是年羹堯的下場倒是一樣的,那就是年羹堯被雍正賜死了。
年羹堯的死,究竟是他咎由自取還是雍正故意放縱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傾向於年羹堯恃功而驕,專橫跋扈咎由自取,但是公心而論,雍正對年羹堯的放縱也是導致年羹堯目空一切,僭越跋扈的原因之一。
那麼雍正為什麼要放縱年羹堯又是怎麼放縱年羹堯的呢?
應該說,雍正對年羹堯的放縱一方面是不得已,另一方面就有“作秀”的成分了。
我們先看看年羹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年羹堯出身於官宦人家,他的父親年遐齡曾任工部侍郎、湖北巡撫。死後追封一等公、太傅(沾年羹堯的光)。
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還是雍親王時候的側福晉,雍正繼位後,年羹堯的妹妹年氏被冊封為貴妃。年羹堯算是雍正的“大舅哥”。
年羹堯在康熙朝就非常受康熙的賞識,作為同進士出身的武將年羹堯官升的也很快。二十九歲當上了四川巡撫,四十二歲被任命為陝甘總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這時的年羹堯,已經不是巴結皇子而是皇子們要巴結他了。從後來的結果看,年羹堯應該是雍正在當雍親王的時候,刻意結交的。做為一個文武兼備的封疆大吏,年羹堯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雍正在和年羹堯攀上親戚之後,年羹堯也的確為雍正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功勞有兩件,第一件事是作為陝甘總督牢牢控制了在西北打仗的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幫助雍正順利繼承皇上的大位。第二件就是作為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剿滅了叛軍羅布藏丹增穩定了整個西北的局勢,消除了朝廷的外部危險。
同時,年羹堯的勝利也從根本上鞏固了雍正的皇權地位。
當雍正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並把朝廷二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以及西北西南五省的軍政大權交給年羹堯的時候,雍正能做的只有兩點:第一是嚴密監視年羹堯,第二就是給他最大的權力和支援,這種全力以赴的支援,在某種意義上講完全可以視為“放縱”。
——允許年羹堯以“年選”的方式任用自己的親信和心腹,培植自己的勢力。
——對年羹堯的需求不折不扣的滿足甚至不惜得罪滿朝文武,最終不得不成立“軍機處”來親自排程籌備年羹堯的軍需後勤保障。
雖然說雍正為了打勝這一仗不顧一切了,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極大的助長了年羹堯的高傲和放縱,變得越來越目空一切,最後竟然連雍正本人也不放在眼裡。
雍正對年羹堯的放縱,儘管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放縱的結果是十分可怕的。
而在年羹堯西北打了打勝仗之後,雍正對年羹堯的放縱就到了阿諛的程度,當然,雍正的這種放下身段的對年羹堯的感謝與讚美有那麼一些做給別人看的成分,但是毫無原則的阿諛與讚美,最終導致年羹堯忘乎所以,蹬鼻子上臉,用“給臉不要臉”的方式,狠狠地打了雍正的臉。
雍正對年羹堯的感謝真的很肉麻“,不但稱年羹堯為“朕的恩人”,雍正還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被這種肉麻的奉承搞得飄飄然的,年羹堯表現的只是更加過分而已,他開啟了自己的“一字並肩王”的模式,不把雍正當回事,同時以雍正的玩“恩人”自居,僭越的事幹了一大堆,對於朝廷的王公貴族,部署衙門的百官就更不放在眼裡。
其實,早就有一句話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年羹堯被雍正的縱容和自己的功勞完全衝昏了頭腦,於是便在狂妄跋扈的這一條道上跑到黑,就是撞了南牆也不思回頭了。
而當雍正不再放縱他的時候,讚美的話可以不認,許下的功勞可以不認,答應的賞賜可以不給,賒出去的頂戴花翎可以奪回。
年羹堯瞬間就從天堂掉到了地域,他自己至死也沒真正搞明白,他的這個妹夫怎麼“說翻臉就翻臉”!不是說好了要做“君臣相知”的榜樣嗎?我也沒做什麼過分的事啊!原來什麼樣現在還什麼樣,打仗立了功就該獎賞啊,你雍正沒給我封王,我不是也沒挑理嗎?
打仗的時候什麼都行,什麼都好,什麼都能忍,打完了仗,能忍的不忍了,能行的不行了,原來的好就都不好了。
雍正對年羹堯的放縱,肯定會導致包括王公貴族在內的大朝廷上下官員的嫉恨,這種嫉恨也助長了雍正對年羹堯的嫉恨。
這就是雍正放縱年羹堯的後果,也是真正的捧殺了年羹堯。
-
19 # TeaC
我覺得真的很難說。
按照當權者和那些參與制裁的人的話,年羹堯實在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無意為年羹堯說什麼。
但我想提示一句,就是那些所謂年羹堯所犯下的種種罪惡,是不是太多、太深重、太過集中到一個單獨的人身上了?年羹堯天生的就有什麼不是一個正常人而是妖魔的地方,以至於他一個人,在短短的若干年之內,能犯下累積了這麼多的罪惡?
畢竟年羹堯一案牽連到了很多人,這麼多的人都被懲處了,還能剩得下幾個人能把事情說得清楚的?既然剩不下了,絕大多數不相干的人就更說不上話了。
事情已經怎樣就怎樣了。
不過,在《紅樓夢》裡,作者留下了些許的、只能說是影影綽綽的筆墨。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就是一個謊話需要十個謊話來圓,一個罪人需要十個冤魂來遮羞。
-
20 # 魔方歷史觀
事在人為,年羹堯最後的結果跟他本人有著很大的關係。古代王朝,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係再和睦,大臣也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恪守本分,其實說白了,就是“不能飄”,飄了就要“挨刀”了,年羹堯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受寵的年羹堯作為雍正帝前期的寵臣,年羹堯的仕途是開始於康熙帝,在康熙帝時期,年羹堯憑藉赫赫軍功,做的官已經不小了,在雍正帝繼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備受恩寵,可以說是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當時的雍正帝對待年羹堯,那是非常倚重的,他把年羹堯當做心腹大臣,年羹堯坐鎮外省時,雍正帝給予年羹堯的權力地位,可以說是凌駕於總督這種封疆大吏之上。而且年羹堯當時不只管理軍務,甚至一些國家政務,年羹堯都有參與,比如國家重要官員的任用上,雍正帝都會與年羹堯商議。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 飄了的年羹堯,“摔”的也很慘在雍正帝這樣的無微不至的寵信下,年羹堯可以說是志得意滿,飄的一塌糊塗。 當時的年羹堯所過之處,不管是蒙古王公,還是地方巡撫什麼的,都是跪拜迎接,而且王公大臣跟年羹堯打招呼,年羹堯也就是點點頭,就過去了,甚至於,在雍正帝面前,年羹堯也是十分的牛氣,試想,年羹堯什麼身份,說破天,就是個大臣,在皇帝面前的失禮,就已經犯了君臣之間的大忌。
御前箕坐,無人臣禮 。還有就是年羹堯結黨營私,朝堂大臣都機靈著呢,很會看清形勢,年羹堯受雍正帝的寵信,大家都看在眼裡,所以就有人向年羹堯靠攏了,而年羹堯對這些人也是來者不拒,四處安插自己的黨羽親信,更不用說年羹堯還貪汙了。
年羹堯的所作所為,讓雍正帝開始不滿,並且由不滿慢慢的起了殺心,所以,在一次,年羹堯上的賀表上,雍正帝抓住了年羹堯把“朝乾夕惕”誤寫為“夕惕朝乾”的錯誤之處,借題發揮,說是有“顯露不敬之意”,之後又將年羹堯調職,解除了年羹堯的一些實權職務。
雍正帝的行動被大臣們看在眼裡,於是,一些大臣們也意識到了皇帝要對年羹堯動手了,所謂是牆倒眾人推,大臣們紛紛彈劾年羹堯,羅列出年羹堯的九十二條大罪,之後,雍正帝賜年羹堯獄中自裁,他的兒子年富也被處決,而且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極邊。
年羹堯最後的這個結果,歸根結底,還是他自己權力大的太飄了,飄的讓雍正帝對他有了不滿,以至於飄的太高,摔下來的時候也是無比的悽慘。
說起年羹堯,人們最大的印象大概就是《雍正王朝》裡杜志國的形象,為人狠辣,殺人如麻。他在平定西藏和青海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那麼為什麼卻遭到了賜死的命運,真的是應驗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嗎?
回覆列表
雍正有意為之。雍正這個人特別奇怪,他不像一般的皇帝那樣端著,他喜歡和自己信任的臣子像現在戀人一樣粘著,並且強烈要求對方也要熱烈迴應。
年羹堯早年就追隨雍正,到雍正成為皇帝后,年羹堯更是受到重用。年平定青海後,二者的革命友誼更是昇華,“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所以年羹堯雖然狂妄,任人唯親,貪了很多錢,這些其實雍正早有耳聞,但當時是相愛期,那些都不是事兒,後來不愛了,那自然,在此時雍正的眼裡,狂妄自大,結黨營私,貪婪驕奢,全都被放大,所以年羹堯就被抄了家。
所以說,伴君如伴虎,年羹堯錯在當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