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大意覺迷
公主一詞,目前所見最早出自戰國後期,從秦代開始,公主便是泛指皇帝乃至宗室之女。後世對於公主的劃分日漸細密,將皇帝的姑母輩分的公主稱為大長公主,皇帝平輩姐妹稱為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為郡公主,簡稱郡主,親王之女封為縣公主,簡稱縣主。按照分封角度來說,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都是國字頭的,公主稱呼前面為某國(如:齊國、宋國、魏國等),公主隨著年齡增長已經和當朝皇帝輩分關係的變化可以逐漸升級為長公主、大長公主。在遼朝還出現過雙國大長公主,就是兩個封國的國號組在一起,比一個單獨國號的大長公主級別還要高一點。比如遼道宗第三女特里由秦晉國大長公主轉封梁宋國大長公主。郡主和縣主理論上是不能升級為長公主和大長公主。待遇自然也比國字頭的公主要低一些。在某些朝代(比如金代),縣公主和縣主還不是一回事,縣公主還是皇帝之女,而縣主才是親王之女,這一點需要注意。
-
3 # 尚宮女史
一般來說,大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姑姑,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則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就是親王的女兒。當然也會有特列,比如宗室女也能變成公主,這個一般是皇帝特封來和親的。
四姑娘在這裡就具體的說一說唐朝的這些貴女們。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視為正一品;郡主視為從一品;縣主視為正二品。
大長公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李世民對這個姑姑非常尊重,經常去看望她,生病了也不忘去探視。同安公主在619年曾和李神通一起被竇建德俘虜,好在竇建德對他們很是客氣,並沒有為難他們,後來又將他們放歸大唐。同安公主在永徽年間去世,時年86歲,同李淵一樣都是長壽之人。
實際上武則天和李治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在身份上來說應該也是從公主到長公主又到大長公主,不過太平公主並沒有加封為長公主,反而是在神龍政變後因功封為鎮國公主,也就是鎮國太平公主。鎮國公主的權勢猶在長公主之上,當時是食實封5000戶,允許干預政事,從而使得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應該是大唐最有權勢的公主。
長公主:大唐的長公主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貞觀時期的高密長公主、永嘉長公主、淮南長公主;唐高宗時期的臨川長公主、清河長公主、城陽長公主等等。
高安長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蕭淑妃的女兒,初封宣城公主,蕭淑妃去世後,宣城公主和姐姐義陽公主住在掖庭,一直到671年在太子李弘的求情下嫁與潁州刺史王勖,唐中宗時期被冊封為宣城長公主,唐睿宗時期又改封為高安長公主。
公主:大唐的公主很多,出名的更多,比如平陽昭公主、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當然還有宗室女被晉封為公主的,比如嫁去吐蕃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應該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640年,李世民將其封為文成公主,在第二年嫁給了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為唐蕃友好往來做出了貢獻。
金城公主李奴奴是章懷太子李賢的孫女,被李顯收為養女,後將其封為金城公主,於710年嫁給了赤德祖贊。赤德祖贊之子為赤松德贊,曾在763年攻進了大唐長安,逼得唐代宗出逃陝州,吐蕃軍將金城公主的一個弟弟李承宏扶立為傀儡皇帝,不過吐蕃軍只在長安城待了十五天就被郭子儀趕走了。
郡主:皇太子的女兒會被封為郡主,一般郡主將來就是公主,甚至長公主、大長公主,但也有例外,比如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李婉順在貞觀年間被封為聞喜縣主,她在武德年間應該是郡主,玄武門之變後,她的父親、兄弟都被殺,而她隨著太子妃鄭觀音被幽禁在宮中生活,後來嫁給了劉應道,夫妻異常恩愛。
另一個就是博平郡主,太子李瑛的女兒,李瑛後來被武惠妃誣陷致死,後來唐肅宗為李瑛平反,博平郡主又成為郡主。
縣主:親王的女兒,齊王李元吉的女兒有新野縣主、和靜縣主、壽春縣主、文安縣主、歸仁縣主。前文說了太子李建成的女兒也在貞觀年間因為李建成被追封為息王而成為縣主。
我們知道大唐皇帝中唐中宗和唐睿宗因為有武則天這個母親,因此特別的與眾不同,兩人都做過親王、太子、皇帝,因此他們的女兒中也有不少既做過縣主、郡主,又做過公主,甚至長公主。
-
4 # 大秦鐵鷹劍士
以在任皇帝為中心,他的親姑姑稱為大長公主,親姐妹為長公主,親女兒為公主。郡主就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則是指親王們的女兒。由可見郡主可以一步一步升為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縣主成為公主的時侯,她多半是被選中和親去了!公主的丈夫為駙馬,郡主的丈夫為郡馬,縣主的丈夫沒有封號。
周朝建立了嚴密的禮制,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或者公主,有公級爵位的官員或者諸侯的女兒稱公主。秦朝從公國變成王國,又后王國變成帝國,因此皇帝的女兒一般都稱為公主,之後各朝各代都有沿用,但多有變通。比如《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規定如下: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而清朝的公主或者郡主就變成了格格,大名鼎鼎的就是還珠格格和紫薇格格,按理來說她們應該是還珠公主和紫薇公主。
公主的爵位高於郡主,郡主的爵位高於縣主,公主的俸祿待遇相當於正一品官爵,郡主的待遇相當於副一品官爵,縣主則為二品官爵。可以這樣理解公主、郡主、縣主的待遇差別,公主享受正國級待遇,郡主享受副國級待遇,縣主享受省部級待遇。當然享受的待遇越高,她們的責任就越大,比如公主的婚姻很難自己做主,大部分都是政治婚姻,如果需要和親,那公主是首選。
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有:漢朝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隋朝義成公主、淮南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永樂公主。另外清朝長期將公主嫁給蒙古王公並娶蒙古王公之女為妃,數量十分多,聯姻十分頻繁。宋朝跟明朝沒有對外和親,但是宋朝的靖康之恥讓不少帝室公主遭受屈辱;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但是對外關係十分保守,反而沒有漢唐那麼開放繁華。
-
5 # 楊朱學派
先捋清一點,先秦時代,周天子的兒子和女兒,皆稱王子。諸侯國君的兒女皆稱公子。漢代之後,才有了公主的稱謂。
在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之中。身份最尊貴的不是大長公主,而是長公主。
大長公主是先帝的同母姐姐。現任皇帝的姑姑。
長公主是現任皇帝的同母姐姐。是最尊貴的公主。
廣義的公主,包括長公主。在此只論狹義的公主。公主雖然是皇帝的女兒,但身份不及長公主尊貴。她若是太子的胞妹,尊貴度稍微次於長公主。她若是太子的同父異母姐妹,則是相對低賤的公主。
再說郡主,漢代起,諸侯國國君的女兒,名為郡主。漢代郡主父親是諸侯國國君。有封地和封國。劉邦的庶長子齊王擁有九郡七十餘城。齊王的女兒也有權勢。隋唐以後的諸王,是封而不建。皇帝封兒子為齊王、梁王。卻不給他封地。他也無法建國。藩王僅僅是一個稱號。是皇帝給兒子們畫餅充飢。隋唐之後,郡主的老爹是光桿司令。郡主也沒有權勢。
總之,漢代與隋唐時的君主尊貴度相同。但前者更有權勢。
另外,還有一些更賤的公主。漢代前期,皇帝封郡主為公主。讓其出嫁和親。漢宣帝、漢元帝時,漢朝國力達到鼎盛。就不再以郡主出嫁。而是把宮女封為公主,使其和親。如王昭君。
最後說縣主。
東漢:公主以縣名為封號,因此公主又稱縣主。魏晉、隋唐,親王之女為縣主。清朝:郡王、世子之女為縣主。
附錄:漢代長公主地位最高。天下最尊貴的四個人:第一人太后,天子要天天向太后跪拜請安。太后有廢除天子之權。第二是長公主,天子的同母姐姐。第三是皇帝。第四是皇后。因為法家認為,皇帝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依據法家思想,太后和大長公主之所以身份最貴,依靠的是皇帝。她們母女二人最不希望天子早死。最支援天子。所以,漢代皇帝對太后和長公主幾乎言聽計從。例如:在大長公主的堅持下,漢景帝才廢除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儲君的。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以巫蠱之禍誣陷太子。將太子、皇后滅族。同時把自己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寵愛的女兒衛長公主滅族(由於漢武帝過於寵愛劉妍,居然把女兒當姐姐,封為長公主)。因為依據法家思想,太子的親姐姐,同樣希望皇帝早死。希望同母胞弟早日做皇帝。法家人性本惡論,是100%的糟粕。為有罪推定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
6 # 畔畔說
大家好,我是畔畔,喜歡和大家嘮嗑兒的那個女漢紙
-
7 # 一視覺YSJ
大長公主 [dà zhǎng gōng zhǔ]
大長公主是皇帝的姑母一輩的人。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
皇帝的姐妹稱為長公主,姑母則為大長公主。
外文名:Aunt-princess讀音:dà zhǎng gōng zhǔ身份:皇帝之姑釋義
在中國典籍中常將公主簡稱為主,往往在皇女在成年後獲封公主的稱號,並擁有封號、封地(常稱作湯沐邑)。
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
制度
西漢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或稱王主)。
到了漢文帝時,史書對皇女有更多的記載,亦可知此後對公主的冊封已較為規範。
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縣”,可能是她們食邑所在的縣,這體現了正式的冊封程式。
但由於史料缺乏,僅知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或大長公主,是否形成定製則不得而知。
此時,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會隨丈夫的封號改稱。
隋唐時期,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
宋朝時,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
宋徽宗於政和三年(1113年),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同時將封號從國名改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北宋亡後,帝姬、宗姬、族姬等號遂廢。
明朝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其夫婿為駙馬都尉;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其夫婿皆為儀賓。
長公主 [zhǎng gōng zhǔ]中國古代皇室女子稱呼。
漢朝時地位等同於諸侯王,只有極少數被封為長公主。
長公主一般為皇帝嫡女或有功的皇女皇姊妹與皇姑,自東漢之後,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稱為長公主,姑母為大長公主。
得寵的長公主位高於一般嬪妃。
周朝稱天子的女兒為王姬,宋徽宗時,因蔡京建議,宋廷仿照周代的“王姬”稱號,改“公主”稱“帝姬”,長公主隨之稱為“長帝姬”。
外文名:Grand Princess身份:皇帝嫡長女或姐妹代表人物:館陶大長公主,平陽長公主地位:通常高於皇后制度
《後漢書·皇后紀》載: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
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
東漢末年的蔡邕註解《史記·孝武本紀》時稱“帝女曰公主,儀比列侯,姊妹曰長公主,儀比諸侯王。”
但事實上,就像日本內親王未必是皇女一樣,兩漢時期並非每位長公主都是皇帝姐妹。
西漢時,漢文帝登基後立長子劉啟(即漢景帝)為太子,太子生母竇姬為皇后,長女劉嫖為長公主。
漢武帝時,劉徹嫡女當利公主為衛長公主。
由於西漢禮儀制度仍處在發展中,和東漢及之後歷代有所不同。
普通情況下,西漢封為長公主的皇女都是嫡長女,比如館陶長公主劉嫖和衛長公主,此外,皇帝也可封自己的姐妹為長公主,比如漢武帝的姐姐平陽長公主(在嫁給衛青之前,《史記》對平陽公主的記載從“公主”變成了“長公主”),和入宮撫養年幼的漢昭帝的大姐鄂邑蓋長公主(即蓋長公主)。
直到東漢時,如東漢光武帝長女劉義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陽長公主,此時劉秀仍在帝位上,此長公主代表特別恩寵,並非一定是皇帝之姐妹。
大約直到東漢末期,皇帝姐妹封號為長公主才成為定規。
宋徽宗趙佶擬周朝古制,稱公主為帝姬,長公主也即為長帝姬,如徽宗姐妹賢靜長帝姬。
太平公主沒有變成太平長公主,但鎮國太平公主的名頭早已超過長公主許多,是事實上的長公主,玉真公主等亦同此。
也有死前只是公主,死後兄弟即位,被追封為長公主者。
各朝代公主
①漢朝
漢高祖劉邦之嫡女魯元公主
漢文帝劉恆之嫡女館陶長公主劉嫖
漢景帝劉啟之嫡女平陽長公主
漢武帝劉徹之嫡女衛長公主
漢昭帝長姐鄂邑蓋長公主
漢宣帝劉詢之女敬武長公主(敬武公主)
漢光武帝劉秀之姐湖陽長公主劉黃、妹寧平長公主劉伯姬
漢光武帝劉秀之女舞陽長公主劉義王
魏武帝曹操之長女清河長公主
魏明帝曹睿之女齊長公主
吳大帝孫權女全長公主孫魯班
晉文帝司馬昭嫡女京兆長公主(京兆公主)
②南朝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之姐會稽宣長公主劉興弟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姐吳興長公主劉榮男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姐義興長公主劉惠媛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妹豫章康長公主劉欣男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姐妹琅邪貞長公主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姐妹臨川長公主劉英媛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之姐妹淮陽長公主(淮陽公主)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之妹新蔡長公主劉英媚
南朝劉宋廢帝劉子業同母姐會稽長公主劉楚玉(山陰公主)
宋後廢帝姐劉昱晉陵長公主劉伯姒
宋後廢帝姐劉昱建安長公主劉伯媛
齊武帝蕭賾姐妹尚淮南長公主(淮南公主)
文宣帝高洋同母姐妹太原長公主
文宣帝高洋姐妹東平長公主(東平公主)
北齊文宣帝高洋嫡女長樂長公主高寶德
北齊孝昭帝高演女建昌郡長公主高善德(建昌公主)
獻懷長公主(華陰公主)
北魏恭宗(追尊)拓跋晃姐妹南安長公主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長女章武長公主(章武公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姐妹博陵長公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姐妹高陽長公主
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之女西河長公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姐妹平陽長公主
北魏孝文帝的六妹彭城長公主
孝武帝妹樂安長公主(樂安公主)
④唐朝
皇帝的姐妹都可以封為長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之姐高密大長公主(高密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之妹永嘉長公主(永嘉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妹淮南長公主(淮南公主)
唐高宗李治姐妹東陽長公主(東陽公主)
唐高宗李治姐妹臨川長公主
唐高宗李治姐妹清河長公主
唐高宗姐妹蘭陵長公主
唐高宗李治同母妹城陽長公主(城陽公主)
唐高宗李治同母妹新城長公主(新城公主)
太平公主姐義宣城長公主(宣城公主)
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
唐玄宗妹代國長公主(代國公主)
唐玄宗妹涼國長公主(涼國公主)
唐玄宗妹鄎國長公主
唐玄宗妹妹金仙長公主(金仙公主)
唐玄宗妹霍國長公主(霍國公主)
唐肅宗姐妹永昌長公主(昌樂公主)
唐肅宗姐妹新平長公主(新平公主)
⑤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之妹燕國長公主(秦國大長公主)
宋真宗堂姐秦國長公主
宋真宗姐妹宣慈長公主、賢懿長公主、壽昌長公主
宋仁宗之姐衛國長公主(升國大長公主)
⑥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之姐曹國長公主朱佛女
明神宗朱翊鈞之妹永寧長公主
⑦清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嫡長女東果格格(即固倫端莊長公主)
清太宗皇太極之女固倫溫莊長公主
清太宗皇太極之女固倫靖端長公主
康熙皇帝之女固倫恪靖公主
公主 [gōng zhǔ]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謂。
起源,《公羊傳》曰‘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
並且因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兒也稱“王姬”,《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就寫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此後“王姬”也成為帝王的女兒的代稱。
諸侯之女也稱為公主,《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公主並不等同於皇女,而是作為封號與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對應,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在大多數朝代不會被授予公主稱號。
反之也有皇帝養女,和親王女、宗女會被授予公主身份。
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
東漢時期皇女及諸王女都稱公主,皇女一般為縣公主等級,也有郡公主,如長樂郡公主劉曼,王女為鄉公主、亭公主等級,也有王女破格封為縣公主者,東平憲王劉蒼女、琅邪孝王劉京女。
曹魏沿用東漢制度。
隋朝,皇女為郡公主、王女為縣公主。
唐朝以後開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宋朝,帝女為公主,皇太子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宋徽宗時期改公主為帝姬,南宋改回公主。
日本皇女封為內親王、女王,歐洲君主的女兒、姊妹、姑姑(若母親為女王或女皇則包括姨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
外文名:Princess所處時代:封建時期、君主專制國家代表人物:平陽公主、太平公主、文成公主等相關事蹟: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拼音:gōng zhǔ丈夫:駙馬封號種類
公主的封號通常有三種:
以郡縣名:稱某某郡(縣)公主,如新城公主、館陶公主、長樂公主、平原公主、平陽公主等。
但此處的郡公主、縣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縣主”,最常見的封號種類。
以國名:如寧國公主,霍國公主、岐國公主、陳國公主等。
以美名:以各種褒義詞命名,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藥茶公主、寧定公主等。
婚姻制度
西周時,從禮的方面提出了對於婦女貞潔的要求,《禮記》中明確提出婦女在丈夫死後不應再嫁人。
禮還將淫佚作為丈夫出妻的條件之一。
但是先秦時,禮僅適用於少數貴族婦女。
秦始皇時第一次以政令的形勢對貞潔提出了要求。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1年)會稽刻石曰“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誠。
夫為寄猳,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
自秦以來,公主離婚或夫死再嫁是極為平常的事,作為皇權象徵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擁有面首。
如唐朝公主就擁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由多位公主改嫁。
隋朝首次出現了禁止寡婦改嫁的詔命,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詔九品已上妻、五品已上妾夫亡不得改嫁。
唐太宗下詔任憑婦女改嫁、寡婦改嫁,不禁止寡婦改嫁。
唐太宗下詔“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其鰥夫年六十,寡婦年五十已上,及婦雖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貞潔,並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太祖下詔令守寡的女兒金華公主出家為尼。
被認為是太祖為推恩公主夫家,令公主守住婦節。
宋朝公主改嫁的極少,隨著貞操觀念日漸嚴。
周天子嫁女,並不親自主婚,王姬的婚禮由姬姓諸侯中的公、侯,如魯、晉等國國君主持婚儀;《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後世公主的詞源。
之後東周戰國時期,諸侯之女稱公主(亦稱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稱王姬。
秦滅周後,王姬之名遂廢。
秦朝
秦國時延續周朝風俗,女子皆稱姓;而由於秦國王族為嬴姓,因此秦國女子稱為“某嬴”,如懷嬴、文嬴等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後,對於君王之女的稱呼或封號不詳,但北宋司馬光所編寫的《資治通鑑》中,稱秦始皇之女為公主。
兩漢
西漢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或稱王主)。
同時,由於史料的缺乏,對公主的境遇很難有全面的瞭解。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女兒被稱為魯元公主。“
魯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論。
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記載,“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公主”(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公主)。
有認為她們分別是李姓、申徒姓、榮姓、傅姓的劉邦或漢惠帝劉盈姬妾所生的女兒。
這是以“從母姓”的方式,對公主進行區分。
但此時,如何冊封公主,仍不可知。
公主的食邑又稱湯沐邑。
魯元公主的食邑有數城,她的異母長兄齊王劉肥的封地則有七十餘城,兩者相距甚遠。
到了漢文帝時,史書對皇女有更多的記載,亦可知此後對公主的冊封已較為規範。
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縣”,可能是她們食邑所在的縣,這體現了正式的冊封程式。
以劉嫖為例,她的封號是館陶公主,館陶即館陶縣。
漢文帝時,劉嫖為公主。
在其兄漢景帝登基後,則為長公主。
到了她的侄子漢武帝時,又晉大長公主。
但由於史料缺乏,僅知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或大長公主,是否形成定製則不得而知。
此時,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會隨丈夫的封號改稱。
如漢景帝女兒陽信公主,在下嫁平陽侯曹時後又稱平陽公主。
同時,由於公主非世襲的爵位,因此會有相同封號的公主。
如兩位不同時代的館陶公主——劉嫖和劉施。
有時,她們的封號也會與列侯重複,如陽信公主和陽信侯劉中意。
王莽建新朝後,改公主為室主,並封嫡長女孝平皇后為黃皇室主,但王莽另兩女王曄、王捷,則依序被封為睦脩任、睦逮任。
東漢以後,翁主一號不復見。
東漢皇女以縣名為封號,稱縣公主,儀服同列侯,諸王之女以鄉、亭之名為封號,稱鄉公主或亭公主。
此外,和西漢相同,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儀服相當於各劉姓藩王。
三國
三國時期,由於《三國志》僅有人物紀傳而無志書、體制等記載,史料缺損嚴重,未能確定各國體制。
曹魏大致沿用東漢儀制,如有平原懿公主、德陽鄉主、長樂亭主、升遷亭公主等等。
東吳公主則冠以夫姓稱呼,如吳大帝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三女孫魯育分別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分別稱為“全公主”和“朱公主”,沒有湯沐邑。
蜀漢則無相關記載。
三國的皇女或皇姊妹未必全部皆封公主,如魏文帝曹丕三位曾為漢獻帝劉協后妃的妹妹曹憲、曹節、曹華,在曹丕稱帝、劉協降為山陽公後,只封為山陽公夫人。
孫權兩位姐姐以及妹妹孫夫人皆沒有被封為公主的紀錄。
晉朝
帝女仍稱公主,但改以郡名為封號,稱郡公主;諸王之女封縣公主。
南北朝
多有宗女封為皇女者,如北魏和南陳就曾封宗女為公主,以郡名或縣名為封號。
隋朝
帝姑母成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郡公主如樂平公主蘭陵公主是以郡名為封號,親王女封縣公主。
如:豐寧公主 大寧公主 永豐公主用縣名為封號。
唐朝
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
宋朝
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
北宋宋徽宗於政和三年(1113年),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同時將封號從國名改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北宋亡後,帝姬、宗姬、族姬等號遂廢。
金朝
皇女為縣公主,並以縣名為封號,如東漢故事。
親王女為縣主,但不得稱縣公主。
元朝
元朝時期,皇女、諸王之女皆稱公主。
明朝
明朝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其夫婿為駙馬都尉;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其夫婿皆為儀賓。
清朝
後金時期,朝儀粗備,皇女與宗女皆稱為格格。
自清太宗一朝開始,改皇女為公主。清朝初期仍有部分生母地位較低的皇女被封為縣君、鄉君,甚至有皇女直到死去未曾得任何封號,是制度不嚴謹的結果。
清世祖入順治皇帝關後,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制訂皇女、宗女封號:嫡出皇女為固倫公主,庶出皇女為和碩公主:格格分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內的為宗女。
外國公主制度①高麗
高麗,也是現在的韓國。高麗王朝時期,高麗王之女被封為公主、宮主、宅主、翁主、殿主,如樂浪公主、積慶宮主、遂安宅主、長寧翁主、天壽殿主等等,但諸號間的等級差異或受封資格不明。
②朝鮮
朝鮮王朝時期,國王嫡女封為公主、庶女封為翁主。王世子嫡女封郡主、庶女為縣主。宗室嫡女封郡君,庶女封縣君。
日本天皇的女兒、孫女稱“內親王”,三代以下稱“女王”。
因為有些翻譯錯誤,將日本一般高官的女兒都寫做的“xx姬”翻譯成公主,應該翻譯成小姐。
④歐洲
歐洲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之女兒、姊妹、姑母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的稱號princess翻譯為公主,有時候會依照與君主的親疏翻譯成公主和郡主。
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親屬而被封為Princess的女性有時也會翻譯為公主,如茜茜公主、戴安娜公主(戴安娜王妃)。
郡主 [jùn zhǔ]郡主,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皇族女性的封號。
郡主是由郡公主這個詞演化而來的,郡公主始於東漢,一般皇女級別為縣公主,但也有少數為郡公主。
經過時代的變化,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親王女等身份的不同。
直到唐朝,郡主才成為特定的封號,為皇太子之女。
此外,一些鄰近中國的國家,因受中國影響也有郡主封號。
別稱:宗姬、和碩格格民族族群:漢、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出生地:洛陽、建康、長安、汴梁、臨安等出處
郡主一詞最早出自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纂的 《世說新語·賢媛》之中“ 桓宣武 (指桓溫)平蜀 ,以李勢妹為妾” ,南朝梁劉孝標註引《妒記》:“ 桓平蜀 ,以李勢女(一說李勢妹)為妾,郡主(南康郡公主)兇妒。“
這裡的郡主指的是晉明帝司馬紹之女司馬興男,郡主是郡公主的簡寫。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親王女為和碩格格,漢文稱郡主。"
一郡之主不稱為郡主在封建王朝設定郡縣制時期,一郡之守望有其官職的,稱為太守。
歷史沿革
唐代:皇太子之女封為郡主,安樂公主、永泰公主在其父為太子時稱安樂郡主、永泰郡主,再如李隆基次子太子李瑛之女博平郡主。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外命婦之制: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
宋代:皇太子、親王之女封為郡主,北宋宋徽宗改郡主為宗姬。
北宋初年也有功臣之女封郡主,比如趙普之女;且有公主之女封郡主,如長樂郡主高氏(宋仁宗時期加封為仁壽公主),宜春郡主錢氏、永嘉郡主王氏、建安郡主張氏等。
遼代:帝王庶女初封為郡主,後進封公主,如耶律陶哥、耶律賽哥等。
明代:皇太子、親王之女封郡主,如南平郡主、長安郡主、蒲城郡主、蘭陽郡主、壽陽郡主、光化郡主、南漳郡主、容城郡主、清湘郡主等。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公主》 :“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
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
清代:一般和碩親王之女封郡主,稱“和碩格格”。
但也有親王之女被皇帝收養封為固倫公主、和碩公主者,封固倫公主的如簡親王濟度次女固倫端敏公主、恭親王奕訢長女榮壽固倫公主;初封和碩端敏公主;封和碩公主的如舒爾哈齊第四女巴約特格格被封為和碩公主、承澤親王碩塞次女和碩和順公主、安親王嶽樂次女和碩柔嘉公主、和碩怡親王胤祥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廢太子允礽第六女和碩淑慎公主、莊親王允祿長女和碩端柔公主。
和親王弘晝長女和碩和婉公主。
也有多羅郡王之女被封為和碩公主,如多羅克勤郡王嶽託長女。
歷代王女稱謂
①春秋戰國諸侯之女稱公主、而周天子之女稱公主或王姬。
②秦朝目前待考。
④東漢時期諸王之女封鄉公主、亭公主,但也有特封為縣公主者。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
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
諸王女皆封鄉、亭公主,儀服同鄉、亭侯。
肅宗唯特封東平憲王蒼、琅邪孝王京女為縣公主。
其後安帝、桓帝妹亦封長公主,同之皇女。
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王女有封郡公主(北魏河內公主、北齊扶風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升遷亭公主),簡稱縣主(劉宋彭城王劉義康女,始寧縣主、豐城縣主,益陽縣主,興平縣主)、鄉主(曹魏德陽鄉主、北魏安陽鄉主【豐亭公主】)、亭主(曹魏長樂亭主)之稱謂。
⑤隋朝王女稱公主,一般為縣公主、邑公主,如永豐公主、大寧公主、豐寧公主等。
⑥唐朝王女稱縣主,如壽春縣主、歸仁縣主、文安縣主、新野縣主、和靜縣主、金鄉縣主、南海縣主、長清縣主、陽城縣主、清源縣主、寶安縣主、餘姚縣主、永昌縣主、岳陽縣主、寶應縣主等。但是也有一特例,隱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殺,貞觀十六年李世民追贈皇太子,但現在已知的兩個女兒並未被封郡主。
次女李婉順封聞喜縣主、第五女封歸德縣主。另外,唐朝宗女與宗室出女也有被封為公主和親者,如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燕郡公主等,也有未封公主和親的宗室女,如金明縣主、金城縣主。
⑦五代十國目前可考後晉王女稱縣主,如高平縣主、新平縣主、千乘縣主、永慶縣主。
⑨金朝王女一般封為縣主,也有加封為公主者,如被海陵王完顏亮霸佔的完顏宗弼之女昭寧公主完顏什古、壽康公主完顏蒲刺等。
⑩西夏待考。
①①元朝王女稱公主。
①②朝鮮區分
朝鮮王朝:王世子嫡女封為郡主、庶女為縣主。
縣主 [xiàn zhǔ]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到了隋唐,親王的女兒才能封為縣主。
常見的縣主封號有樂安、清平、蓬萊、榮安、棲霞、壽光等。
拼音:xiàn zhǔ釋義:皇族女子的封號;縣令出處:《儒林外史》相關文獻:《澠水燕談錄·官制》相關小說提及:《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基本含義
主要指皇族女子的封號。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
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
明、清郡王女封縣主。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趙普以元勳諸女封郡主,高懷德二女特封縣主。”
明胡侍《真珠船·公主翁主》:“今制: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郡王女為多羅格格,漢文稱縣主。”
吳晗《朱元璋傳》第八章一:“帝女封公主,親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縣主。”
封號制度
①東漢:公主以縣名為封號,因此稱為縣公主。
②劉宋:王之女為縣主,並不得再稱公主〈除金朝〉,縣主成為獨立的封號。
④北魏:親王之女為縣主。
⑤唐朝:親王之女封縣主。
⑥宋朝:親王、郡王之女封縣主。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更公主號為帝姬,並改縣主號為族姬,但北宋亡後遂廢。
⑦金朝:親王之女為縣主;同時皇女亦以縣名為封號,稱縣公主(不等於親王之女的縣主),如東漢故事,並訂三十個縣名作為皇女封號。
金朝皇女封號:樂安、清平、蓬萊、榮安、棲霞、壽光、靈仙、壽陽、鍾秀、惠和、永寧、慶雲、靜樂、福山、隆平、德平、文安、福昌、順安、樂壽、靜安、靈壽、大寧、聞喜、秀容、宜芳、真寧、嘉祥、金鄉、華原。
⑨清朝:郡王、世子之女為縣主。
其他釋義
也指代縣令。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宋福﹞連夜寫了狀詞,只等天明,縣主早堂,連人進狀。”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看見是本縣縣主的帖子,嚇了一跳。”
其他相關
①朝鮮
朝鮮王朝時,王世子庶女封縣主。
②日本
県主是大和朝廷對渡來人的賜姓。
-
8 # 狄飛驚
公主在古代屬於“內命婦”。所謂“內命婦”是指皇帝的妻妾、姑姑、姊妹、女兒,而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的不同稱呼,與她們跟皇帝的親緣關係密切相關。
1,大長公主,皇帝的姑姑,也就是先帝的姊妹,比皇帝的公主長兩輩。
2,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無論姐姐還是妹妹都是長公主,意思是比皇帝的公主長一輩。
3,公主,皇帝的女兒。
4,郡主,由“郡公主”簡化而來,一般封親王的女兒。
5,縣主,由“縣公主”簡化而來,一般封郡王的女兒。
除此之外,有時某些功臣的女兒也可能會被冊封為郡主、縣主。
公主序列的晉封,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但大同小異。1,唐代規定,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都是正一品;皇太子的女兒封郡主,從一品;諸王的女兒封縣主,正二品。
2,明代規定,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與唐代一樣),她們的女婿都稱駙馬都尉。親王的女兒封郡主,郡王的女兒封縣主,孫女封郡君,曾孫女封縣君,玄孫女曰封君,好幾代人都有封號。
3,清代略微複雜: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與唐代、明代都一樣),而且嫡女(皇后的女兒)封“固倫公主”,庶女(嬪妃的女兒)封“和碩公主”。和碩親王的女兒封郡主,稱“和碩格格”。
對同一人而言,身份是可以變化的。比如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的李裹兒,是唐中宗李顯之女,李顯為皇太子時,她被封為郡主,李顯登基為帝后,自然晉封為公主。
-
9 # 葉之秋
1、大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姑姑輩。
像漢武帝的元配叫做陳阿嬌,陳阿嬌的母親是館陶公主。館陶公主是漢武帝的親姑姑,因此可以叫做大長公主。多虧了館陶公主出力,漢武帝才能在諸多皇子中上位。但是,館陶公主,尤其是陳阿嬌太作了,漢武帝繼位後,她老是把當年那點恩德掛在嘴上,久而久之,漢武帝就對陳阿嬌十分厭惡。在姑姑去世後沒多久,就把陳阿嬌給廢了。
2、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姐妹。
李世民的姐姐平陽長公主,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平陽長公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統兵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以女子身份單獨擁有傳記的傳奇女子。娘子關,便是因她而得名。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世之後以軍禮安葬的女性名將。
3、公主,一般都是皇帝的女兒。
歷代以來公主實在太多,出名的公主也不少,比如說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不但聰穎過人,且權謀機變,頗有政治手腕。多虧了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唐睿宗才能登基,李隆基才有機會坐上皇帝寶座。
太平公主也曾幻想和母親一樣宰割天下,可惜美貌過之,雄圖偉略卻大大不如。
4、郡主,一般是皇太子、皇子之女稱為郡主。
皇帝之女為公主,皇帝是孫女為郡主。歷代以來,郡主多有變化。兩漢時期,郡主是郡公主的簡稱,皇帝的女兒有封公主的,也有封郡公主的,公主多是由郡公主升級而成。就像在清朝,皇子一般不是直接封王,而是從貝子、貝勒、親王等一步步封上來的。
在唐朝,開始只有皇太子之女才封郡主,後來到了宋朝,其他皇子的女兒也可以稱郡主了。
5、縣主,一般是王爺的女兒封縣主。
在皇族女性的封號中,縣主已經較低了。其實各個封號等級還是比較明顯,公是國公,比郡大,郡又比縣大。自然公主大於郡主,郡主大於縣主。
皇族之中封爵也是代代遞減的。畢竟一代又一代新君誕生,就會有許多新的公主、皇子誕生。大家親疏有別,自然爵位也就有了差別。
-
10 # 小鎮月明
在古代,人們都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在帝王家裡更是如此。帝王家中尊貴的是皇帝,下面有親王、郡王等,就連帝王之家的女眷,也有著複雜的等級。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叫法,皇家的女眷裡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那這些名頭有什麼區別呢,哪個最尊貴呢?
大長公主,這個名頭始於漢代,在隋唐年間形成了定製。在漢代,皇帝的女兒就是公主。皇室子女是享有自己的采邑的,采邑在那個地方,那麼公主的名號就是這個地方的名字。比如如果把公主的采邑封在了平陽縣,那這位公主就會被成為“平陽公主”。一些公主有了特殊的功勞,又或者特別受到皇帝的眷顧,這時候她們的采邑就可能會增加為好幾個縣,相應的封號也變了,有時候就會被封為“大長公主”。
到了隋唐年間,大長公主這種封號已經成了一種定製,特指在位皇帝的姑姑(也就事先帝的女兒)。這個時候的大長公主,就不像前朝那樣,代表著受寵程度或者功勞了,而是簡單地代表了一位女性的長幼。
長公主,和大長公主的由來差不多。在漢代,在位皇帝的姐妹,一般會被稱為長公主,而皇帝的女兒,一般都是縣公主,和官員之中的列侯一樣,地位較低,很多人都沒有采邑。有的皇帝為了彰顯長女的地位,也會將其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在此時,能叫長公主的基本就兩種人,一種是帝王的姐妹,一種是帝王的長女。後世基本能稱得上是長公主的,一般都是在位帝王的姐妹,帝女被封為這個的很少。
公主,在唐朝之前,帝和王的女兒,都能用公主來稱呼。公主不是兒子、女兒這種意思,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封號,是需要皇帝來冊封的。如果有帝女夭折,那多半不會被封為公主。從唐代開始,帝女和王女的身份就不一樣了,公主這個稱呼只能用在皇帝女兒的頭上。
郡主的叫法始於東漢,在那個時代,帝女有兩種稱呼,一種是公主,一種就是郡主,不過被封為郡主的人很少。後來的很多朝代在這些稱呼上改來改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到了唐朝,這個概念才被確定下來,專指太子的女兒。不過唐朝往後,這個概念又不確定了,很多時候親王的女兒也能被封為郡主,而且有的大臣之女都能得到這個封號。
縣主是公主具體的叫法,在漢代,帝王的女兒有三種稱號,長女有可能被封為長公主,其他的帝女,會有兩種稱呼,一種是縣公主,另外一種是郡主。到了唐代以後,郡主特指親王之女,檔次被降低了許多。而到了明清時期,郡主又特指郡王之女,郡王地位比親王差遠了,這個時期的縣公主當然地位也就更低了。
-
11 # 沅汰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所以影視劇裡的什麼“大理公主”、“西藏公主”、“蒙古公主”都是無稽之談,土司的女兒、蒙古王公的女兒等等都沒有資格被稱為公主。
“公主”這個稱呼始於戰國時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叔為相,尚魏公主。”還有《李斯列傳》“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漢代的制度: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後來歷代都沿用漢代的稱呼。北宋政和三年,因為蔡京的建議,仿周代王姬的例子,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改稱為“帝姬”,皇帝的姊妹長公主改稱為“長帝姬”,皇帝的姑姑大長公主改稱為“大長帝姬”。南宋建炎元年又恢復了舊稱。
漢代諸王之女稱為“翁主”,這也就是後世的“郡主”。唐朝封太子之女為郡主,宋朝封宗室之女為郡主。明清以親王之女為郡主。
“縣主”在不同的時代定義不同。東漢的公主分等級,有郡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等等。“縣主”指的就是縣公主,縣公主可能是皇女也可能是諸王女。從南朝劉宋開始,縣主成為獨立稱呼,王女為縣主。以後各代基本以親王之女為縣主。明清時以郡王之女為縣主。
-
12 # 史論縱橫
這些個主,都是皇家女兒才能享有的封號,比照著與皇帝輩分的高低、血脈的親疏,規定了不同的稱號,以別尊卑。
簡單來講,大長公主是皇帝的姑姑輩的封號,長公主是皇帝姐妹們的封號,公主是皇帝女兒的封號。
各朝各代冊封宗室女的制度都有差別,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這三者的定義都差不多,但是郡主和縣主就有差別了。
下面縱橫就簡單說說宗室女封號的演變過程:
冊封宗室女子的制度始於西漢,我們就從西漢時期說起。
以大名鼎鼎的館陶公主劉嫖為例,漢文帝時期,劉嫖是皇帝女兒,封邑在館陶縣,故封為館陶公主;漢景帝時期,劉嫖是皇帝胞姐,故冊封為館陶長公主,因其丈夫陳午為世襲堂邑侯,故也可稱其為堂邑長公主;漢武帝時期,劉嫖是皇帝姑母(也是丈母孃),被尊奉為大長公主。
漢武帝打敗匈奴之前,西漢有許多遠支的宗室女子被冊封為公主,派到匈奴和親。
東漢之後,皇帝、王爺的女兒都叫公主,但是尊卑有別、封邑有差,稱號也就有差別。皇帝女兒的封地一般是一個縣,故稱縣公主,也有封地少的就稱郡公主;王爺之女封邑更少了,稱鄉公主或亭公主。
隋唐時期的冊封制度有了重大改革,皇女與宗室女的稱謂徹底分離開來。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女兒為公主,皇太子之女為郡主,親王之女為縣主。
宋朝皇女都以名字為公主封號,成親後改成丈夫封地國名為封號。宋徽宗時期,應蔡京建議仿效周代,將公主、郡主、縣主改稱為帝姬、宗姬、族姬,南宋時期才恢復舊制。
縱橫覺得,靖康之難是宋朝教科書式的恥辱,帝姬的稱號就像是宋徽宗為自己立的恥辱柱,無情的嘲笑著他們父子的無能,讓女兒姐妹遭此浩劫。
明朝的冊封等級設定的最完善了,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與唐宋相同不贅述,親王女兒為郡主,郡王女兒為縣主,鎮國將軍之女為郡君,輔國將軍之女為縣君,奉國將軍之女為鄉君。
明朝爵位世襲制,親王嫡長子承襲親王爵位,餘子為郡王;郡王嫡長子承襲郡王爵位,餘子為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鎮國將軍。也就是說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是輩分遞減、位分遞減的關係。
滿清時期與漢人政權差別大了點,入關之前所有皇族貴女都叫格格,大戶家小姐都叫格格。皇太極時期,皇帝女兒改稱公主,皇后所生的嫡女封“固倫公主”,嬪妃庶出的女兒、皇后的養女封“和碩公主”。
親王之女封郡主,郡王之女封縣主,貝勒之女封郡君,貝子之女封縣君,鎮國公與輔國公之女為鄉君。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皇帝偏疼的庶女(如乾隆的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要嫁去蒙古和親且夫家顯赫的庶女(如乾隆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都有機會混個固倫公主的稱號,想當年慈禧為了拉攏恭親王,還執意封其長女為固倫榮壽公主呢。
-
13 # 藍風破曉
說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複雜的原因是因為不同的時期,對於有些稱呼的解釋是不相同的。
不著急,我們順著歷史往下走,一點一點來。
公主(公主)
這個稱呼來自於周朝,當時周天子下面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等級。當週天子嫁女兒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必須得有身份顯赫、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那麼誰來呢?
周天子作為父親是不可以主持女兒婚禮的,於是就輪到周天子手下各公爵頭上了,由於是公爵主持婚禮,於是就叫“公主”,長此以往,天子的女兒就開始被稱為“公主”了。
這個稱呼自古沒什麼大的變化,指的就是皇帝之女,天子之女。
長公主和大長公主(長公主)
公主會慢慢長大,也會慢慢變老,隨著皇帝位置的更迭,公主的稱呼開始發生變化。
當老皇帝死去,如果是皇帝的兒子接的位置,那麼公主作為新皇帝的姊妹,開始變稱呼為“長公主”,歷史上有名的長公主,比如漢朝館陶公主、唐朝太平公主等。如果接位置的不是兒子,而是兄弟,比如宋朝趙光義,那麼公主稱呼繼續保持。
如果長公主活得夠久,或者新皇帝壽命過短,那麼長公主的稱呼可能又會變了。當長公主的侄輩上了皇位後,長公主作為新皇的姑姑,開始享用“大長公主稱號”。
郡主和縣主(郡主)
這兩個稱呼變化比較複雜,各個朝代不太相同。
我們先看看郡主,這個稱呼的產生是在漢朝,當時,只要是王爺的女兒都叫郡主。到了唐宋兩代,必須是皇太子之女或者是皇太子兄弟們的女兒,才能稱為郡主。而明清二代,郡主就是親王的女兒,和皇太子沒關係了。
郡主如此,那麼,縣主又是怎麼規定的呢?
(縣主)
東漢時,公主封了土地,以縣為名叫縣公主,簡稱縣主。劉宋時期,王爺的女兒叫縣主,不能再稱為縣公主了。
晉朝、北魏、隋唐時,把親王之女稱為縣主。宋朝時,親王之女、郡王之女都稱為縣主。明朝時期,郡王之女為縣主。清朝時期,郡王、世子之女都稱為縣主。
(大長公主)
以上就是各個名稱的由來,雖然看起來有點繞,但仔細閱讀,還是能分清楚。
-
14 # 福垊
然而有看似一個朝代實際是兩個朝代的王朝是個例外,因為這個朝代擁有歷史上最長壽的公主,而且姑太奶級別的她,稱號竟然不是大長公主。還有就是這個朝代後來是唯一改稱公主系統稱號的朝代!想不想聽聽,咱先從這個公主說起,最後再說說郡主和縣主好不好呢?
仁宗朝,她是公主。
神宗朝,她是皇姑,故稱大長公主。
徽宗朝,她是皇姑祖母(皇帝的姑奶奶),她的稱號變了。徽宗於1113年,採納蔡京的建議,學習周朝好榜樣(周朝公主成為王姬),將公主改為帝姬,長公主改為長帝姬,大長公主改為大長帝姬,兩國大長公主改為兩國大長帝姬。此時,十公主的封號為秦、魏國德景行大長帝姬(兩國後加四字是美稱)。
欽宗、高宗朝,她可是皇姑曾祖母(皇帝的姑太奶),該怎麼稱呼呢?會不會兩國升為三國?不會,宋朝最高的公主字首就是兩國。故而欽宗朝,曾祖母級的公主的稱號依然是秦國、兩國大長帝姬。而到了高宗朝,廢除帝姬的稱號,恢復了公主的稱號。故而曾祖母級公主的她的稱號是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
魯國公主以花甲之年趕上了“靖康之恥”,她是一名幸運的人,大概年老色衰,住所偏僻的原因吧,竟然毫髮無損,平平安安地到了南方。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老太太受到皇帝趙構無比的尊崇,而老太太倚老賣老為兒子為孫子要官,而且根本就沒有滿足的時候,弄得趙構都說你福大命大知足吧。老太太才不好意思張口了,1133年老太太薨逝後,趙構又對她的子孫全部官升一級。
宋朝的郡主有三種:
第一、功臣的女兒。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的女兒就是郡主。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趙普以元勳諸女封郡主……
第二、公主的女兒。最長壽的十公主的兩個女兒都是郡主,一個是同安郡主,一個是文安郡主。
第三、皇太子的女兒。這個還用舉例嗎?宋徽宗曾將郡主改成宗姬。
宋朝的縣主有兩種
第一、功臣的女兒。趙匡胤的鐵哥們高懷德的女兒就是縣主。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高懷德二女特封縣主。‘’
第二、親王、郡王的女兒。這個就不需要舉例了吧。因為很多答主解釋的非常詳細啊。
-
15 # AUTUYG
就是老百姓家裡的大姑,小姑,女兒,
皇帝的大姐,是大長公主,皇帝的妹妹是長公主,皇帝的女兒是公主,
這王那王的女兒是郡主,都是裝逼扯淡的高大上稱呼。
-
16 # 子沐小才女
給你一個最簡單的判定標準
大長公主:皇帝的姑媽這一系列,嫡親
長公主:皇帝的姐姐妹妹
郡主:皇帝的堂姐堂妹,還得是親堂 親王女兒
縣主:皇帝的遠房堂姐堂妹 沾親帶故的那些
-
17 # 丫丫說史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其實一般情況下,她們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誰的身份更尊貴。但是,在不同的朝代,他們的含義也有些不同:
通常來說,大長公主指的是當代皇帝的上一輩公主,也就是皇帝的姑母輩。長公主是皇帝的同輩,是皇帝的姐妹。公主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和縣主,一般指的是皇族之女。當然朝代不同,稱呼又是也會有所不同。
下面就以漢武帝時期舉個例子:
館陶公主是大廠公主和平陽公主是長公主。館陶公主是漢文帝劉恆和竇漪房的女兒,漢景帝劉啟就是館陶公主的弟弟,在漢文帝做皇帝時,作為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就是公主。漢文帝駕崩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竇漪房尊為太后,作為漢景帝姐姐的館陶公主就變成了長公主,而漢景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到漢景帝駕崩後,太子劉徹登基為帝,史稱漢武帝,而作為漢武帝姑姑的館陶公主就成了大長公主,作為漢武帝姐姐的平陽公主就為長公主了。
以上就是公主、長公主、大公主的區別,當然也有特別的,比如漢武帝的女兒衛長公主。這衛長公主是漢武帝和皇后衛子夫的女兒,衛長公主在漢武帝時以帝女的身份越級而稱為長公主,她的待遇也遠遠超過她其他的姐妹,因此也讓後世之人不解。所以衛長公主的封號也很特殊,不同於其他的以自己的湯沐邑或者是以丈夫的食邑而得封號的公主。
當然這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會因為朝代的不同有所改變。就以縣主為例,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東漢時期的帝女會封為縣公主,隋唐時期,王爺的女兒會封縣主,明清時期是郡王的女兒為縣主。
-
18 # 小姚的記錄
隨著朝代更替,每個朝代對於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的定義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大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姑母,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姐姐,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女兒,而郡主和縣主定義在每朝每代就不同了。
1、西漢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以她們食邑所在的縣為字首,例如漢文帝嫡長女劉嫖,其食邑在館陶縣,因此其出生時封為館陶公主,而到了她的弟弟漢景帝時為館陶長公主,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作為皇帝的姑母加岳母,則被尊為館陶大長公主。而其他親王的女兒皆為翁主,並無郡主、縣主之分。
2、隋唐時期,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而最有名的應該是太平公主,但她並沒有被封長公主或大長公主,而是直接封了鎮國太平公主,權勢直接在大長公主之上。
3、宋朝時,規定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宋徽宗統治期間,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如宋徽宗女兒有柔福帝姬、保福帝姬、仁福帝姬等。以此類推。
4、而到了明朝,仍稱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而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例如朱元璋的姐姐初封為孝親公主,後加隴西長公主,因嫁給曹國公李文忠的緣故,又稱曹國長公主。
5、到了清朝,只有長公主、公主的稱號。其他親王的女兒都稱格格。
-
19 # 小鼠報道
因為輩分,年齡,出生的不同,所以女子的封號也不同。
大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親姐妹,先皇的長女,才能被如此冊封。
大字說明她的輩分比當朝公主高一輩,是與皇帝同輩人。
一般這類公主封號在先皇時代,為長公主,多是皇后貴妃所生,也就是俗話說的嫡女。
而在先皇過世,而後皇帝繼位,自動晉升為大長公主,所以這並非正統的封號,而是一種敬稱,為了區分兩代公主,才這樣稱呼的。
而最有名的就是漢代帝國雙璧之一衛青的夫人,平陽長公主,她就算是大長公主。
長公主是指皇帝的嫡長女,是皇帝女兒中由皇后或貴妃這樣品級的女子所生的嫡女中,年齡最長者。
長公主就地位而言,可以說是公主的最高封號,除了受寵的嫡長女外,其他公主除非有什麼立功表現可以特賜外,其他時候一朝基本上最多隻有一人得封。
而我們翻開歷史書還會看到在周朝和後來的宋朝,長公主還被稱謂帝姬,足見她的地位。
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兒,一般只要沒什麼別的原因,皇帝的女兒都會被封為公主。
當然這公主也不是都一樣的,比如名號公主和封號公主。
名號公主是每個公主都可以當得,是有皇室給予的公主名頭,就跟普通的公侯地位一樣。
而封號公主,則是特別受封的,這是一種稱號,有封號的公主,那都是親王一級的地位。
比如李世民的姐姐,平陽昭公主,這昭就代表了封號。
郡主是指親王的女兒,一般是王府嫡女才能獲得的稱號,是需要向皇室報備,由皇室入宗譜的。
這一類一般比公主地位稍低,當然若是王爺權勢夠大,夠受寵,被皇帝特別看重,那麼郡主也可以被賜予公主之名的。
比如文成公主,就本是宗室旁支,最多是郡主,但為了和親特封為公主。
縣主則是有些變化,現在指的一般是郡王的女兒,比親王女兒又低一級。
但是最早縣主是公主的封號,公主如果獲得封地,多為一縣,然後以縣名為封號,稱為縣主。
但後來逐漸演變中,公主保留公主之名,所以縣主獨立出來,賜予其他王孫的女兒為號。
到了明清兩代,為了更好的劃分等級,縣主就成為郡王或世子之女,稱為縣主。
地位低於郡主,爵位也就子爵男爵一級。
-
20 # 四川達州人
很簡單啊。
公主,本意是周天子的女兒,因為結婚需要同姓的公爵來主持婚禮,所以稱公主,又被稱呼為王姬(周天子本姓)。所以,後面歷代皇帝借這個稱呼來用於皇族女子。某些時候也曾經改成帝姬。
郡主,西晉開創,用於公主封號,意思是封地一郡的公主。晉朝之後不再是公主,而是宗室女封號,通常是親王女。
縣主,創於東漢,本意就是縣(級封地)的公主。後面也降為宗室女封號,宋代之前多為親王女,明清時期是郡王女。
回覆列表
這些在朝代不同,有時為會不同,不過簡單通俗的就是身份的不同。
大長公主一般指的是皇帝的上一輩公主,是皇帝的姑母輩。長公主是皇帝的同輩,是皇帝的姐妹。公主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和縣主,一般指的是皇族之女。當然朝代不同,所以稱呼又是也會有所不同。
就以漢朝的館陶公主和平陽公主做個例子。
館陶公主是漢文帝劉恆和竇漪房的女兒,漢景帝劉啟就是館陶公主的弟弟,在漢文帝做皇帝是,作為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就是公主。
漢文帝駕崩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竇漪房尊為太后,作為漢景帝姐姐的館陶公主就變成了長公主,而漢景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
到漢景帝駕崩後,太子劉徹登基為帝,是為漢武帝,而作為漢武帝姑姑的館陶公主就成了大長公主,作為漢武帝姐姐的平陽公主就為長公主了。
這就是公主、長公主、大公主的區別,當然也有特別的,比如漢武帝的女兒衛長公主。
這衛長公主是漢武帝和皇后衛子夫的女兒,衛長公主在漢武帝時以帝女的身份越級而稱為長公主,她的待遇也遠遠超過她其他的姐妹,因此也讓後世之人不解。所以衛長公主的封號也很特殊,不同於其他的以自己的湯沐邑或者是以丈夫的食邑而得封號的公主。
當然這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會因為朝代的不同有所改變。
就以縣主為例,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東漢時期的帝女會封為縣公主,隋唐時期,王爺的女兒會封縣主,明清時期是郡王的女兒為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