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惟明

    沒文化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沒讀過什麼書,但是這不影響他成為一個有見識的人,而且他會學習呀,否則如何不斷進步直至登臨帝位。

  • 2 # 逍遙三浩

    終生學習,朱元璋前期沒有文化不識字,一直放牛,後來做了五年的和尚,到處化緣,學習了些字。後來起義打仗,當了統帥,肯定要學習文化知識的,否則如何服眾,並且怎麼批閱檔案?畢竟朱元璋可是很聰明的一個人,並且也很努力,有些無窮的幹勁。所以對他來說,學習幾個字,學習學習,再簡單不過了。畢竟人站到不同高度,需要的知識領域也不一樣!

  • 3 # 愛歷史的小蝸牛

    1.朱元璋雖然小時候沒上過學,但其非常好學,特別是當上大帥之後,一直在學習,當皇帝之後,胃口能徹底感動文言文奏摺的內容,可以說是刻苦努力,不然你以為能把文人玩弄於手掌之間的皇帝能是一個沒文化的嗎?朱元璋只是沒有文憑罷了,並不是沒有文化

  • 4 # 布穀鳥講歷史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劉慈欣

    太祖要是看到這個問題,非得氣活過來,為農民伸張正義,來個大清洗不可。

    學歷不等於文化,農民也不都是不識字,出生是命給的,未來是自己創造的。在中國歷史上,小學畢業的國學大師,農民藝術家,農民詩人,多了去了。出身不好,不代表沒有未來學習的機會。自古以來農民起義大多會失敗,很多都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作為唯一一個成功的純粹的草根皇上,我們的朱老闆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的人。

    造反也是一個精英才能參與的活動,朱元璋雖然是赤貧佃戶出身,幼年沒有機會讀書學習,但在命運的推搡壓力下,一定是有過刻苦的學習的,從留存的文物記錄可以瞭解到,朱元璋的書法造詣,文學水平,經學素養等,都是很高的,在歷史上也有著高度的學術評價。

    從明代到民國,朱老闆的書法藝術,受到眾多文化名流的點評,行筆流暢,神明,天縱,有傳世《大軍貼》

    朱老闆還有一百多首傳世詩詞,雖然不能與歷史上照耀千古的李白、蘇軾之流相比,但比眾多你我這樣的凡人,還是高出不少的,畢竟皇帝可不是好當的。

    在經學方面,朱老闆可是對道家經典《道德經》做過註釋的大佬,21世紀的大學生別說注書了,能把《道德經》全文的字全部讀對的能有多少。

    放下傲慢與偏見吧,出身只是起點,人生是無盡的未來。臆測和嘲笑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功者之一,這是多麼愚蠢啊。

    朱老闆給了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

  • 5 # 擺渡歷史君

    布衣天子朱元璋

    大明王朝開國君王

    小時候放牛娃赤貧階級

    在其成長路上

    當過乞丐、做過和尚

    最重要的品質是

    朱元璋自學能力異於常人

    二十四歲開始招兵買馬

    選拔一批打天下的文臣武將

    歷經十六載艱難險阻

    過關斬將

    步步為營

    終於在四十歲之際榮登大寶

    君臨天下

    多年的摸爬滾打

    造就了明太祖朱元璋頂級的戰略思維

    讀書識字的本領早已不在話下

    自然批閱奏摺得心應手

  • 6 # 皇帝不稱朕

    問答上的好些問題,題目就有問題,須得糾正一下。比如這個問題,就有二誤:一是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而不是“出生”,這是筆誤;二是朱元璋所批的,不是奏摺,而應說“奏章”,或“題奏本章”。而奏摺,是清代才有的公文形式,明代只有題本與奏本。這是常識之誤。

    具體說到朱元璋批奏章,還有其他,屬於誤解,是不瞭解明初行政及公文制度之所致誤。

    朱元璋出身極其寒微,比一般布衣(他喜歡說自己是“淮上布衣”)都不如,家裡死了人無力安葬,沒飯吃了,只好到廟裡討生活。像他這樣的人,根本是沒有條件讀書學習的。但今天流傳下來七篇朱元璋的手跡(如有名的《大軍帖》),雖然還談不上書法,但確實行筆流暢有力。可見朱元璋從軍之後,是下了很大工夫自學的。這就是他比別人高明的地方,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而且一生堅持學習。

    前面說到《大軍帖》,其實是朱元璋做吳王時的手令,涉及到軍中機密,他總是親筆書寫,不假手於人。但據宋濂等人說,朱元璋談論常侃侃數千言,但不大喜歡動筆,都由身邊的侍臣記錄。這是建國後的情形,他當皇帝后,體制大備,也就再也看不到他的手詔傳世了。

    朱元璋時代,特別是廢除丞相後,實行“公朝理政”,皇帝坐在朝門上,親自接見大臣,議論政事。某部官員奏事,朱元璋當朝做出決斷,“聖旨”不由他寫,而是由奏事官員自行批寫在本章之後。請注意,“批寫”者是奏事官員,而不是皇帝本人。這和後來的批閱本章不同。對此,我寫過《明代早朝考論》一文,有過詳細介紹。

    朱元璋雖然批寫奏章少,而且不太愛動筆,但今天洪武朝的許多大詔令,都出自朱元璋的親筆。似乎不愛動筆的朱元璋頗為喜歡撰寫“朝廷大文字”(詔書敕書等)。而且許多涉及機密的文字,比如他給兒子們的書信,總要親自書寫,並且常對兒子們訴說他在燈下,揩拭老眼、勉力行筆之態;他說,我一定要親筆寫下對兒子們的教訓!(見《御製紀非錄》及我著的《大明王朝家裡事兒》)

    這些內情,一般讀者不詳,但從其可見,朱元璋這個皇帝當得很是辛苦勤勉和謹慎,他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他非常熱愛學習,一生努力思考。

  • 7 # 文史不假

    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朱重八,跟隨郭子興造反以後改名為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南京)為都城,史稱“明太祖”或者洪武皇帝。

    儘管本人從不以貌取人,但看到朱元璋的真容時,還是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句話——“長得好有創意啊”!滿臉麻子,歪瓜裂棗,凶神惡煞,一點兒也沒有帝王之氣。

    當然啦,雖然他長成這樣,可你卻不能把他畫成這樣,否則你絕對死路一條;可你要楞把他整成了“宋玉之容和潘安之貌”,那你肯定也活不成。所以,在這貨當政掌權時期,畫師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種,沒有之一。

    縱觀中國歷史,你會發現,儘管老朱建立的明朝是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但卻是一個非常黑暗的王朝。同時,也是一個懶散的王朝,唯一不懶散的皇帝,就是頭一個,朱元璋。

    老朱董事長之前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奏章讀起來都費勁,那會兒又沒有《新華字典》可以查閱。所以,每天累得跟狗似的,他曾經形象的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

    太累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我這小命也不能這麼快就交代了啊。不行!還得找人來幫忙,如果當皇帝給活活累死了,還不得讓後人笑掉大牙?

    趕緊設立內閣,由翰林學士入值內閣當差,幫助他看摺子並提出處理建議。

  • 8 # 麥香駱駝

    卸腰。洪武朝流傳下來的奏摺、聖旨原件,幾乎沒有。不妨從別的角度,試分析朱元璋的文化程度,和他批閱奏章的能力。

    朱元璋出身貧苦,給地主放過牛,做過遊方和尚,也做過叫花子。後來從軍,跟隨韓林兒領導的紅巾軍。在從軍之後,他得以結識當時的名儒,如劉基(劉伯溫)、宋濂、楊憲、葉琛等人。在稱帝之前,受到這些儒生的耳濡目染,朱元璋已經能夠知道一些經史,能夠欣賞詩文了,但寫作方面應該在能夠寫一些口語化句子的程度。

    《戶口單》

    這是《明朝檔案總彙》收錄的《直隸徽州府祁門縣縣民謝允憲戶口單》。據這個《戶口單》顯示,當時朱元璋下令戶部普查全國人口,頒發的聖旨是:

    “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孥來做軍。欽此。”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領轄六部。殺丞相胡惟庸後﹐乘機廢中書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於皇帝。然而誅殺胡惟庸是洪武十三年的事,按理在此之前的詔書。敕令,應由中書省潤色、修改,才能夠頒發。為何《戶口單》上面聖旨是如此模樣,筆者猜測,是為了百姓們能夠讀懂或聽懂,當地政府修改的。

    比如《明太祖文集》收錄的《即位詔》: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明朝官話是南京官話,如果有對古代語言有研究的,可以探討一下,應該是個挺有意思的課題。

    據說,朱元璋在宴飲的時候,常讓儒臣賦詩助興。有個叫範常的儒臣,心思活躍,經常是他第一個構思完畢,當場唸詩。朱元璋曾經有一次,聽範常唸完詩,哈哈大笑,說道:“範常的詩質樸,很像他的為人”。可見朱元璋至少是有基本的文學鑑賞能力的。

    此外,《明太祖文集》還收錄了一些他的詩,比如《詠菊花詩》: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變身穿就黃金甲。

    這首詩,與黃巢的《不第後賦菊》,無論格調還是用韻,都有些相似:(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還有其他詩文,格調更高,並不排除有手下文官潤色過的可能性(然而沒有證據):

    此外,朱元璋登基後,也常讀書。而且常常在讀史時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當然,如果奏摺寫得過於繁瑣,朱元璋會很不耐煩。當時有個叫茹太素的,寫奏摺每次動輒數千字。有一次,更是寫了一篇一萬七千多字的奏摺,前面寫了一堆的廢話,直到後面五百字,才慢條斯理地上奏五件事情。朱元璋為此終於忍無可忍,把茹太素詔入宮,當場廷杖。併為此頒佈《建言格式詔》,要求“許陳實事,不許繁文”(事見《明史·茹太素傳》及《明太祖文集·建言格式詔》)。

  • 9 # 穿越再現彼岸

    一個人成功,需要不斷的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充實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學歷反而不是太重要,尤其是在古代。

    朱元璋出身寒微,沒有機會讀書寫字,在戎馬生涯的過程中,自己不斷的學習文化。作為一個從普通士兵做到起義軍領袖,再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應該早就自學成才了。行軍打仗,軍事命令下達,互通訊息都是要書寫文字的,不學會這些本事朱元璋也成不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更談不上批閱奏章了。

    我們看一看朱元璋存世的不多的書法就一清二楚了。

    一、《總兵帖》。

    1364-1368年間,朱元璋稱吳王,1368年建立明朝。這幅《總兵帖》寫於1366年2月18日-19日之間,現在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書法的內容是:

    “教總兵官將各營內新舊見在馬匹數目報來,毋得隱瞞,就教小先鋒將手抹來回話。”

    最後一個是“朱”字的畫押,朱元璋也是別出心裁,怕別人模仿他的軍令。完全是大白話,沒什麼文采,不過將事情說的非常清楚了。

    二、《大軍帖》

    《大軍帖》寫於1367年12月左右,此時朱元璋的軍隊已經統一南方,派遣徐達等將領北伐,這是朱元璋給徐達的手札,也就是行軍文書了。因為開頭是“大軍”二字,故稱“大軍帖”。現在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書寫的主要內容如下:

    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省院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於軍中,甚是憂慮。恐大軍下營及行兵,此等雜于軍隊中,忽白日遇敵不便,夜間遇偷寨者亦不便。況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門,難以姑假補之。親筆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員,無分星夜發來佈列於南方觀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後用之,決無患己。如濟寧陳平章、盧平章等家小,東平馬德家小,盡數發來。至京之後,安下穩當。卻遣家人一名,前赴彼舊官去處言,信人心可動。朱。

    這篇《大軍帖》書寫的主要內容是徐達等將領北伐過程中,有很多投降的人員,朱元璋讓他們把投降的人送到南京。因為之前明軍曾經碰到詐降又再反叛的事情,將他們送到南京,和原來地方上的勢力就切斷了聯絡。

    三、《吳王手諭卷》之一。

    1365年10月,朱元璋派遣徐達等將領消滅張士誠集團時,朱元璋曾經要求徐達將俘虜的張士誠集團首腦押解到南京,朱元璋自己處理。不過被俘虜的一部分首領逃跑了,因此朱元璋寫下了此篇文書。

    文書的詳細內容是:

    “吳王親筆差人齎至軍前,教左相國徐達知會:今後就陣獲到寇軍及首目人等,不須解來,就於軍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點,都督府斷事牢內所禁張寇首目二十四名將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龍灣,二更時分將一隻解軍需的船拿去。隨時狠捕,至龍灣發快船狠趕,必是可獲。今後不必解來。”

    朱元璋不讓再押解來南京,直接就地正法。

    朱元璋在沒有稱帝之前,透過自己的學習,書法已經寫得不錯了,能夠明確表達自己軍令。雖然沒有多少文采,但是解決實際問題那是槓槓的,批閱奏章那就更沒有問題了。

  • 10 # 歷史公元
    朱元璋確實是窮苦百姓出身,就連一個 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只能叫“朱重八”,這樣的一個窮人確實是不識字,但是這不代表朱元璋不能夠學習。朱元璋起兵之前到底吃過多少苦?

    朱重八從小給地主家放牛,是一個真正的放牛娃,甚至沒有機會偷聽私塾裡的學生學習,是真的不識字。

    直到有一年,朱重八的家鄉發生蝗災和瘟疫,這下子朱重八的父親、母親、大哥都離他而起,一家人的生計暫且不說,就連安葬親人的墓地都沒有。

    最後多虧了家鄉的地主“劉繼祖”,給了朱重八一塊地安葬親人,只是在安葬完親人後,一家人各奔東西,尋找生計。

    從此朱重八成為一個小和尚,在寺廟裡活不下去,只能靠化緣為生。此時正值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高潮,朱重八在四處流浪的過程中,見識到了民生疾苦,這對後來的朱重八的影響極大。

    後來朱重八投奔郭子興,成為“紅巾軍”的一員。

    經歷過社會疾苦,朱重八終於下定決心投軍,為了堅定滅亡元朝的決心,朱重八決心改名為“朱元璋”,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朱重八是什麼時候讀書練字,成為文化人的?

    朱重八能夠改名朱元璋,說明肚子裡還是有一點墨水的,雖然學問不是很高,但是改名立志做得很不錯。

    據記載,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紅巾軍”以後,不但作戰勇敢,而且“粗通文墨”,得到了郭子興賞識和重用,最後直接把養女馬伕人嫁給朱元璋,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所以,儘管不知道朱元璋具體是什麼時間成為“文化人”的,但是在參加義軍之前就能“粗通文墨”。並且極有可能是在皇覺寺出家時,跟隨和尚學到的。

    朱元璋也許沒有多少文化,但是處理朝政、看奏章是沒有問題的。

    甚至朱元璋還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從登基到駕崩,朱元璋幾乎沒有休息過,每天都認真處理朝政,更不用說小小奏章了。

    朱元璋的書法很不錯,被康有為稱讚為“雄強無敵”。

    而朱元璋留下的《詠菊》一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盡顯開國皇帝的霸氣。

  • 11 # 使用者3366116211562

    朱元璋能成為明朝開國皇帝,毫無疑問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嚴密的政治組織能力:。兒時朱元璋曾做了放牛娃,他們在放牛娃中結常做打仗的遊戲,朱元璋常當這一方放牛娃的頭頭,常常想一些點子把對方打得棄盔而逃。從小時候的朱元璋已表現軍事和組識方面的能力了,朱小時候的確很窮,曾要過飯,也沒讀過書。他的文化功底應得益於他身邊的文職官員的輔導,長年累月的學習,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了。在我軍有幾位傑出將領中,就沒讀過書,比如賀龍元帥,還有韓先楚上將,他們倆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文化知識,到後來賀帥是軍委副主席,韓將軍也是大軍區司令員,這些人經歷與朱元璋有些相似。所以,一個善於動腦筋打仗的人,毫無疑問學習文化知識也是進步挺快的,因為大腦好使呀!

  • 12 # 騎牛看書本

    說朱元璋沒有多少文化,只是和那些文人們相比而言。並不是朱元璋是個文盲或者一點見識也沒有。

    朱元璋人生經歷豐富,無論是做乞丐,還是當和尚,都帶給他很多的人生經驗。

    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后,參考當時寺廟的管理模式,做出了大明朝的管理模式。

    從軍之後,從低做到高,積累了非常多的管理經驗。

    處理問題時,最主要的並不是認字和文化有多高,而是在從軍後鍛煉出來的處事能力。

  • 1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如果一定要給“文化”下一個定義的話,是非常困難的,讀者君子,請您眼睛離開螢幕,想一下“什麼是文化”?

    想不出來吧!

    下面一段是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面對文哥時期雲南邊民的描寫。

    後來我們就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買東西:不還價,甩下一疊毛票讓你慢慢數,同時把貨物抱走。等你數清了毛票,連人帶貨都找不到了。起初我們給的是公道價,後來有人就越給越少,甚至在毛票裡雜有些分票。假如我說自己潔身自好,沒幹過這種事,你一定不相信;所以我決定不爭辯。終於有一天,有個學生在這樣買東西時被老鄉扯住了;但這個人決不是我。那位老鄉決定要說該同學一頓,期期艾艾地憋了好半天,才說出:哇!不行啦!思想啦!鬥私批修啦!

    引用這一段想說明什麼?那些不識字、窮困、野蠻、無知、愚昧、落後的邊境少數民族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日常生活之中,不也學會了!也用上了“新文化”名詞呀!也把“新名詞”用的很好呀!知青詐買貨物,邊民也會下定義知青思想學習不過關,鬥私批修沒學好!

    所以說,學點“文化”沒有什麼難的。甚至都不用去“識字”也可以學到“文化”,學到“新文化”。

    當然,不能說會用時代名詞就是有文化了。但是,一個人如果只是飽讀詩書,識字近萬,考試神童,之乎者也,外國人名,英文字碼這些東西弄的滾瓜爛熟,就是不能像雲南的邊民那樣把“新文化名詞”用於日常的生活中。

    那麼,這個飽讀詩書,考試神童,識字近萬的人就是“沒文化”。

    是不是!雖然不能對“什麼是文化”準確的下定義,對什麼是沒有文化的舉動還是可以馬上認知的,比如題主的題目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朱元璋只是沒有受正規教育經歷而已,現代語言說,只是沒有文憑,怎麼就可以直接定義朱元璋“沒有多少文化”呢?

    比如葭明通吧,學歷也不高,英文也就認識26個字母,年輕時候,誰聽說過手機網際網路呀,時代的洪流一來,不也自然而然學會用網際網路生活工作了嘛!能說那些不會上網的老人沒有文化嗎?恐怕那些老人比很多上網很溜的年輕人不知道有文化多少倍呢!

    朱元璋又不是笨人,在那種戰亂年代,學會戰爭簡直不要太容易,打上幾次敗仗,比在軍事大學學習五年還要管用的。

    學會了打仗,坐上了將軍,案牘文書工作自然也就來了,一樣的邊工作邊學習,幕僚師爺一群群的,認識字,看報告,讀報表,工作技能而已,照胡樓畫瓢,簡單至極!批閱個奏章分分鐘的事情。

    就算早期不識字,也可以讓人讀來聽呀!

    至於做看過報告,讀完報表,做決策需要的“文化”,對,題主問的也應該是這個。朱元璋“做決策”需要的“文化知識”哪裡來的?

    自然是生活閱歷而來呀,首先他雖然出身農民,朱元璋並不是農民。朱元璋從來也沒有以種地為生過,先是打工放牛,後來進入寺廟過得也是有上級有壓迫的組織化生活,加入明教那是更復雜更多彩的組織生活了。

    這種生活中間,以朱元璋的智商,學會如何與上級相處,如何與評級相交,如何讓下級尊敬,如何整合資源,如何認清敵友,如何認清好壞人,如何抓住事物根本等等“人類文化知識”,豈不是太容易了。

    所以說,朱元璋很有文化,批閱奏章甚是容易!

  • 14 # 過去即歷史

    沒文化不代表不可以學,朱元璋在征戰中,跟李善長、劉伯溫等人學過不少文化知識;雖然成不了宋濂那樣的大儒,但是批閱奏章完全不在話下;

    還有透過旁事佐證一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要把丞相的活,攬過來,自己一個人幹;忙的朱元璋焦頭爛額;不認字攬活更不應該呀,掌握好軍權就行了;

    就是要別人給自己念奏章,然後由別人根據自己的話作批示,這中間存在很大的舞弊空間,朱元璋決不允許,必須親力親為才放心。所以,朱元璋當有實力取代元朝治理天下的時候,朱元璋的第一件事就是識字、寫字。

    來看一下,朱元璋的書法,雖然觀賞性一般,但用來理政足夠了;

    網路配圖

  • 15 # 正一品貴妃

    朱元璋由於家境貧寒,年少時沒有條件接受教育,但知識並不代表智慧。作為一個在底層摸爬滾打,最後當上皇帝的人,一定有過人的才能。對於批閱奏本這種問題,雖然他沒什麼文化,但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是有的。

    別具一格的聖旨

    年輕時候的朱元璋曾雲遊四海,其實就是當乞丐。在這樣成長環境下自然沒什麼文化,曾經他頒佈了一道白話文寫的聖旨,與歷代莊重威嚴的聖旨不同,他的聖旨甚至有點好笑。有一次東南沿海遭受倭寇侵犯,地方官員上書詢問對策,以下是朱元璋回覆的聖旨原文: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如此接地氣的念聖旨也只有朱元璋寫的出來,也不知道念聖旨時在場的人心裡在想什麼呢?

    愛惜人才

    朱元璋自己沒文化,卻十分重視讀書人,在他的身邊有一群學富五車的大才子擔任謀士。馮國用、宋濂、葉琛等人也在他的感召下前來投奔的。朱元璋沒有怠慢任何一位有學問的人,瞭解其才能和品行之後,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就連戰俘也不放過,康茂才原本是元朝的都元帥,在建康城與朱元璋正面對戰時被俘,朱元璋完全不予追究,認為康茂才只是盡了臣子的職責,並用重金把他留了下來,後來還任命他為秦淮翼水軍元帥。

    推廣白話文

    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成天面對羞澀難懂的文言文奏本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於是產生了推廣白話文的念頭。有一次在外巡視,路過一塊牌坊時,上面寫道:“得勝之門”。朱元璋納悶為什麼不直接寫“得勝門”,問旁邊的隨從為什麼加多一個“之”字,文官回答道:“這裡的“之”是作為結構助詞。”朱元璋勒令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將精力都放在咬文嚼字上,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嗎?

    結語

    朱元璋完完全全是草根逆襲,在一個農民成為明朝的開創者,雖然文化修養不高,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的。在他成為皇帝之後,年少時的經歷使他處處為百姓著想,棉花就是在他的強勢推廣下才開始大面積種植,直接為老百姓解決了困擾千百年的保暖問題。所以說沒文化這個小小的汙點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 16 # 大國布衣

    或許命中註定朱元璋要奪得天下,因為他是個天才,而他的才能不僅僅是在軍政方面,也包括文學方面。

    我們很多人在看到他小時候的經歷後總覺得他的文化水面不高,但這偏偏是對他最大的誤解,其實在文化方面朱元璋並不比平常計程車子差。一個註定要成為偉人的人,在他的成長經歷中一定是爭分奪秒的學習,拼命的進步。

    同樣是在血與火中拼殺中的男人,朱棣的文化素養可以說比朱元璋差了不是一丁半點。因此,朱元璋並非大家認為的文化水平不高,無法批閱奏摺。

    在朱元璋文化方面,我們可以從歷史資料中查詢到他所寫的詩,而其中一兩首還是非常的霸氣,並且也只有朱元璋才能寫得出這樣的詩:殺盡江南百萬兵,腰前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顧曉曉問姓名。

    這首詩是朱元璋在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後,借宿紫金山上一座禪寺,寺院住持以為朱元璋夜間訪寺要圖為不軌,便跟朱元璋講經論道。

    第二天住持回想後覺得此人器宇不凡,便問起姓名,誰想朱元璋早已離開,並在牆上留下一首詩《憤題和尚詰問》。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橫掃天下的王霸之氣,而如果他沒有文化的話是不可能寫出這麼霸氣的詩的。

    詩是古人學識濃縮後的文化才能,能夠做出一首好詩,便可以知曉此人的文學素養。如果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便不可能做出第二首大度非凡的詩:

    採石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秤鉤,稱我山河有幾多?

    這首詩是朱元璋路過長江時,聽到一舉子在吟詩:“採石磯兮一秤砣”,此舉子把採石磯比喻成秤砣,雖然看似大氣磅礴,可後繼無力。採石磯是秤砣,那麼秤桿和秤鉤又是什麼呢?

    正當舉子苦惱之時,朱元璋把後面的詩句已經想好了,於是便有了長虹作杆,彎月為鉤稱江山的豪邁之語。

    當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公務就變得更為繁忙,如果他不懂的批閱奏摺,便不會發牢騷寫下:

    諸臣未起朕先起,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

    這首詩就足以證明朱元璋長期批改奏摺後產生的埋怨,也可以證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並不低。

    以上的三個小故事可以說明老朱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清代的趙翼飽當時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文化境界說到:“明祖以遊丐起事,目不知書,然其後文學明達,博通古今,此固其聰明天亶,然亦勤於學問所致。”

    這句話意思是說,朱元璋雖然早年落魄,但在慢慢成長中勤奮讀書,才能達到文學明達,撥通估計,而這是朱元璋的天資聰慧,也是他勤奮好學所致。

    朱元璋自己也曾說過:“朕統御以來,隨所善而應是職,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無知而役有知,朕不知為何。”

    綜上所述,朱元璋的文化水平雖然沒有當時朝中大臣那麼高,但也並非世人想象的那麼差,不然他不可能能看懂奏摺上的文章,並且朱元璋走的古詩在詩文網裡可查的就有147篇。

    (朱元璋真跡)

    再更為直觀的說一句,如果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那麼他也無法為後代定下那些化學元素的取名規定了。

  • 17 # 史海爛柯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雖然勤政愛民,但他一生中從未批閱過奏摺,甚至不清楚什麼是奏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奏摺是清代的上行文書(即下級呈給上級),在康熙後期逐漸使用,經雍正大力推行後,成為了清朝官員上奏所用的最為重要的文書形式。可以說,即便朱元璋不是農民出身,哪怕是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根本沒有可能批閱奏摺。

    那麼,拋開這樣問題不談,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是如何處理政務的呢?

    在古代布衣天子中,朱元璋的經歷可謂是最為傳奇了。他不僅家境貧寒,而且老家的一場瘟疫,幾乎奪走了朱元璋所有的親人。為求生計,朱元璋逃難要飯、當過和尚,後來加入了反元的起義隊伍。

    在與元軍鬥爭的過程中,朱元璋逐漸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他不僅網羅、尊重知識分子,也利用業餘時間讀書識字。就這樣,在朱元璋登基之前,便已經能夠識文斷字和提筆寫字。

    做了皇帝后,朱元璋也十分勤政,經常深夜批閱奏章,可謂是殫精極慮。可以肯定的說,雖然明太祖常講些“大白話”,字也不是特別漂亮,但完成基本的閱讀和批閱,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明代的皇帝還不至於像清朝那樣凡事皆親力親為。朱元璋為加強皇權,雖然廢除了丞相,卻依然保留了六部,只是將相權分化。朝中的許多事情,各部門皆有專員處理,只是將最終的決策權統一到了皇帝手裡。

    根據一些傳世文字來看,有些據說是朱元璋手書的珍貴文獻,諸如《總兵貼》《大軍貼》《吳王手諭卷》等,皆可反映出朱元璋的識字、書寫能力。所以說,朱元璋這位皇帝,還真就不能小瞧!

  • 18 # 尚武菌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共有著400多位皇帝,因為古代皇室非常注重教育,皇子們年少的時候就有專門的大學士來指導他們,所以皇帝大多知識淵博,文學素養較高,可是朱元璋這個明朝的開國皇帝絕對是特殊的一位,因為其出身低微,早年間逃荒要過飯,就更別提上過學了,可以說知識水平是非常低的,但是他在位期間並沒有因此荒廢朝政,反而勤勤懇懇,政績斐然,不禁讓人好奇這樣一位沒文化的皇帝是怎麼樣批閱奏章的。

    其實朱元璋沒文化是一個誤區,我們知道當時行軍打仗主要靠的是書信往來,而如果朱元璋連基本的字都不認得怎麼下達命令,怎麼知道軍情戰況。所以說他還是有一定的文化,只不過可能不是很高罷了。我們從近代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著他的親筆手書《總兵貼》,《大軍帖》等,只不過內容都是大白話,好像沒什麼太多文化底蘊,但是這些就足夠了,足夠處理政事,批閱奏章。很多人還是疑惑這點知識哪裡來的,其實是一個叫郭子興的關鍵人物,當時朱元璋投奔他,他封朱元璋為十夫長,儘管官職不是很大,但是接觸到這個學習機會,朱元璋還是很珍惜,後來結婚後他的妻子馬大腳也是時常督促他學習,所以朱元璋不再是一個毫無知識的人。再者明朝與其他王朝一樣都有朝堂制度,與什麼不好批閱的奏章完全可以拿出來,大家一起商議,朝廷上可是有許多這方面的專家。明太祖朱元璋有開國三大文臣,宋濂、劉基、高啟,就算不這樣在皇帝身邊還沒有幾個讀書識字的太監文叢。在從後來的歷史中我們發現明朝是非常注重儒家教育,四書五經的,其實這都是從這個開國皇帝開始的,我相信這位皇帝既然那麼注重子孫的教育,自己也一定是學習一些知識的。

    還有就是儘管我們知道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皇帝的政務非常的多,但是我們要了解朱元璋還設立了一個新的機構殿閣大學士,這裡集齊了全國的名儒大家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所以皇帝儘管知識水平不高也不妨礙批閱奏章。

    最後就是從處理政務的方式來看,一般就是六部的長官或者一些大臣上疏奏章,將各地的大事情稟告並且將處理辦法寫出來,皇帝只需同意或者反對,在旁硃批即可,不同意駁回再修改,所以這用到的知識水平並不高,一般就是太監念出來,皇上點頭搖頭即可,過程也是比較簡單的。

  • 19 # 石之瑛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貧苦人家。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為生。朱元璋從小受苦,是個放牛娃,還出家當過和尚。

    雖然朱元璋只上過幾個月私塾,但是朱元璋堅持不懈地學習,能寫詩文,所作不乏雄莽豪放氣勢。比如“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廣為人所知。朱元璋亦能書法,尤以行體、草書見長,還能榜書,經常親自草擬政令文稿。他曾對左右說:“朕本田家子,未嘗從師指授,然讀書成文,釋然開悟,豈非天生聖天子耶?”

    朱元璋出身布衣,深知民間疾苦,貼近當時市井百姓的生活。

    由於朱元璋取消了中國有千年傳統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他必須既要坐朝,又要理政,從此政令通暢,上通下達。

    一個大臣茹太素給朱元璋寫了一份報告,長達17000字,朱元璋看的眼花繚亂,就讓中書郎王敏念給他聽,都念到10000多字了,仍然不得要義。朱元璋大怒曰:“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後將茹太素痛打一頓。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還採納了他的好幾條建議。

    1372年,一支由兩千人組成的倭寇準備侵犯明朝的國土。當斥候打聽到訊息之後,地方官火速報於朱元璋知曉。此時的朱元璋聽到倭寇來犯的訊息,迅速的下了一道聖旨,上面寫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曾經在連續八天裡,處理各種奏摺一千六百件。每一本奏摺他都認真批閱,而且還總結主要內容,從一千六百件奏摺裡,一共提煉總結出三千二百件所言之事。朱元璋的工作強度之高,令人難以想象。

      己未,給事中張文輔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凡一千六百六十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事。”上諭廷臣曰:“朕代天理物,日總萬幾,安敢憚勞?但朕一人處此多務,豈能一一週遍?苟致事有失宜,豈惟一民之害,將為天下之害,豈惟一人之憂,將為四海之憂。卿等能各勤厥職,則庶事未有不理。”——《明實錄》

    朱元璋還寫過一篇名為《勤惰說》的寓言故事,告誡天下臣民勤奮的重要性。

    有勤、惰二人,居於同鄉,其志向相同,操守迥異。勤者為民時夜間讀書,白天帶著書本種田,家境豐厚。惰者同為民,只是精研文學,其他不作,未暮而寢,日高而起,吃完飯,念幾行書即悠悠然,自以為很清高。

    朱元璋除了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及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之外,其言行舉止保留了一份不曾修飾遮掩的真性情。

  • 20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問題中有兩個誤區:

    ①朱元璋沒有文化;②批閱奏摺;

    對於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大家肯定低估。在潛意識中大家認為朱元璋就是一個農民兼乞丐出身,肯定沒有什麼文化。

    這確實是朱元璋先天條件的不足。

    先按下不表,先來說這個奏摺。因為明朝的時候,包括之前都沒有奏摺。

    它是清朝的產物,而且這個奏摺不屬於官方的文書。

    它的型別包括: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以及賀折;

    從後面三種摺子的性質我們就可以看出,所謂的奏摺其實更像是臣子和皇帝在朝堂之外進行交流的非官方文書。

    譬如給皇帝寫個奏安折,遇到皇帝恩賜,再寫一個謝恩折給皇帝看,或者遇到兩宮太后誕辰。

    大臣們再寫一個賀折,拍拍皇室的馬屁。

    而前面的奏事折也區別於官方文書,它是皇帝和大臣在私下交流的一種文書。

    譬如在正式的官方文書“題本”中不便敘說的事情,或者大臣和皇帝間的私事,都可以透過奏摺來書寫。

    一來提高了效率;二來具有保密性;

    而在清朝以前,一般多稱為奏疏、奏本或奏章,而每一種文書都分門別類,種類詳細。

    每個朝代都不盡而同,大家只要記住奏摺是清朝才有的就行。

    後來這個奏摺就成為了清朝臣子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文書,皇帝批閱過後題上意見,然後再下發回去,用題本這種正式文書向皇帝做最終報告。

    再說朱元璋,他並非完全沒有文化,如果說他才情過人那肯定是誇張。

    但至少朱元璋寫詩看文章是沒問題,另外提及一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朱元璋發明的,這句話應該這樣斷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相反,為了照顧自己的大臣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大老粗,朱元璋在批閱奏本的時候還會用白話文批示,如“知道了”;

    或者下達聖旨的時候也要求用白話文。

    像雍正皇帝不也在奏摺上經常用大白話批示說“甚好”、“朕甚喜”、“你放心”。

    有一次李衛給雍正上奏摺報喜事,雍正批示說:“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當然了,皇帝也有生氣的時候,年羹堯案中搜出了一本侮辱康熙的隨筆《西政隨筆》。

    是一個叫汪景祺的文人寫的,雍正看了以後咬牙切齒的在上面寫道: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

    總之皇帝批示奏本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嚴肅刻板。

    朱元璋雖然對禮制很看重,但是有時為了照料下屬,或者懶得咬文嚼字,也都會用大白話進行批示。

    另一方面,朱元璋並非沒有文化,他的書法寫的還不錯,作品有《至聖百字贊》、《大將軍貼》、《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大明御製皇陵碑》、《與田興書》等等。

    康有為評價朱元璋的書法說:明太祖書雄強無敵。

    當然了,康有為是一個保皇黨,所以他是不是在拍皇帝的馬屁也就可以揣摩幾下了。

    朱元璋除了書法不錯,還寫詩歌。

    譬如有《詠菊》、《詠雪竹》、《贈四仙》等等一百多首詩歌。

    譬如他寫的《贈四仙》還是有點文化底蘊的:

    匡廬之巔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煉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雲暮種竹。

    上面的《詠菊》則是模仿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所以,再不要說人家朱元璋沒文化了,他中後期身邊文化人如雲,跟著這些人薰陶,肯定就彌補了先天的不足。

    尤其是朱元璋把丞相一職廢除後,由於內閣制度還沒有完善起來。

    所以朱元璋事必親躬,為此朱元璋評價自己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快的皇帝之一,尤其是丞相廢除以後,大量的國事都積壓到他一個人的身上。

    他達成了一個八天之內批閱奏本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的驚人紀錄。

    平均下來每天就要批閱兩百多件奏本,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正因為忙的不可開交,最後朱元璋不得不設定殿閣大學士一起幫助自己處理奏本。

    而內閣制度就是從這個殿閣大學士演變而來的。

    因為在大內殿閣辦事,所以又稱為“內閣”;大學士中的首領就叫“首輔”;

    雖然朱元璋是一個暴君,但本質上來說他還是一個好皇帝。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離婚的原因是什麼,能說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