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柏子楓

    沒有應該不應該,而是需要不需要。

    父母需要進養老院一般有幾種情況:

    孩子在外地工作,老兩口常年見不到孩子,身邊的朋友也慢慢變少,生活沒有了樂趣,需要去養老院調劑一下生活,填充一下內心的空虛。雖然孩子在身邊,但是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照顧,老兩口身體不好,彼此照顧有些難度,這種情況寧願進養老院,藉助於專業護理,能夠更好的維持身體狀態。有一人已去世,仍健在的父或母給孩子住在一起不方便,或者不樂意的。最好是去養老院,在養老院有很多同齡人,而且有娛樂活動,能夠把自己晚年生活調節一下,不至於孤單寂寞。請保姆費用太高,經濟壓力很大。現在的住家保姆費用遠超過養老院,這還是解決吃喝拉撒的,如果找懂護理或者醫學的,更貴,那相當於請一個住家護士了,很多家庭都成承受不了。

    要不要送老人去養老院養老,真的要看是否需要,如果不是各種因素的交織,很多父母更願意在自己家裡養老,舒服且自在。

  • 2 # 決戰雲顛

    我更多的選擇和父母一起住。父母老了,我們有責任照顧他們。而不是讓別人去照顧。

    我說說自己的看法,雖然養兒不是為了防老。但是孝順父母,照顧他們是我們的責任。責任不能推。父母陪我們一起長大,我們就應該陪他們一起慢慢變老。

    第一種情況

    我儘量讓父母和我一起住,或者和我隔得不要太遠。她們有事情的時候,我能第一時間趕到,他們去要幫助首先想到的是我。更多的是一個家庭問題。許多人認為這婆媳關係不好處。父母老了,就應該和父母遠一點。不去照看,或者直接每個月按時給生活費。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錢上的幫助,而是精神上的幫助。我會把家庭關係處理好,儘量讓父母一起住。畢竟這是我的責任,是我的義務。

    第二種情況

    如果隔得太遠,實在沒辦法在一起的話。我會按時回家,按時去看他們。沒有什麼事的時候,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實在照顧不了的,我可以為了工作的回家。也就那麼幾年吧。這幾年可是報答養育之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想到報答的唯一機會就是陪他們慢慢變老。經濟上我盡力去支援,在精神上未經允許幫助。

    第三種情況

    隔得太遠,父母又不願和我在一起。才會想到去敬老院。或者是請人照顧比較好。送敬老院是萬不得已的辦法。這並不是由於什麼婚姻關係或者家庭原因。還是不願和我在一起,不願去我所在的城市。不想和我生活。我才會選擇去敬老院。

    萬不得已要去敬老院的話。看到那裡的設施條件生活情況。是儘量尋找一個好的環境。

    我更多的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老了需要人照顧,我願意親自照顧。父母選擇還是喜歡好孩子住在一起。畢竟才是一個家。照顧父母是我們的責任。

  • 3 # 頁川木木侃三農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革,將來人老了去敬老院、養老院、福利院還有療養院養老可能會是必由之路,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實的情況已經擺在我們的前面,年輕人為了生活,長年都在外面討生活,而這些年輕人的父母,目前還不是很老,為了後代能過上好日子,為他們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還在幹著力所能及的工作,甚至是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主力軍,同樣和年輕人一樣參加了打工者的行列,這樣以來就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家裡年邁的老人無人看管,成了不折不扣的留守老人。

    象我們這裡就出現很多類似的情況,如果放棄在外打工的工作,在家種幾畝責任田,順帶照顧一下老人,會得不喪失,因為確實掙不了幾個錢,兒子結婚需要錢,買房需要錢,買車需要錢,家裡的日常開支需要錢,這麼重的經濟負擔,不是靠剛剛踏入社會的小青年一個人能搞定的,所以父母乘著年輕還能幹得動的時候,能幫的都會幫一把,所以家裡年邁的老人送進這院那院去養老也是不得以的辦法。

    家裡有老人也不完全象有的人說的是個“寶”,還能動能幹不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自然是個寶,當他們到了一把年紀老態龍鍾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還有誰會認為他們是寶呢,不嫌棄不虐待不認為是個累贅,對他們悉心的照料,就已經體現了兒女的孝心,這時候你還認為他們是個“寶”,我只能對你說一聲呵呵。

    為人父母不容易,生養我們的父母更不容易,從10月懷胎到撫養我們長大成人,其中的艱辛是一言難盡的,即便是因為生活的所迫,無暇照顧老人,把他們送進養老院,也應該考慮到老人的感受,目前不管是敬老院還是養老院什麼的,各處的檔次和待遇也有不同,在這裡有必要說一聲,父母把我們養大不容易,千萬不要虧待了他們。

  • 4 # 步錦軒

    最好是和家人一起住

    第一

    現在養老院的價格平均在三千以上,二三線城市可能會有減少但基本都是在兩千以上的價格

    兩三千的支出完全可以滿足父母一個月的衣食住行,再加上一次體檢。老人如果自己可以生活就沒必要把老人送到一個類似午託班的地方。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去小區曬曬太陽,做做飯,說會話。

    第二

    護理行業的水很深,內部人事也很複雜,護工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很會來事,各種給老人穿小鞋從而隱性威脅家屬要額外加錢,見過獅子大開口一個月要額外給八千的,就在公立的老人院裡。一個好的有責任心的好護工百年一遇。總之做過老人院義工的都會提醒自己永遠不要進這樣的地獄,這是鈍刀子磨人,磨到死為止。

    行業水很深不建議輕易試水!

    當然是老人自己要求去的話,可以尊重老人意見。看一下護工和環境。最好時常去看望一下。個人不建議去老人院。如果老人行動不便也沒有時間的話建議可以請護工家裡再裝幾個·攝像頭!

    孝敬父母,讓我們影響更多人!

    為父母設計出他們喜歡的鞋子。

  • 5 # 古滕論譚

    對該問題,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作為做子女的,對待父母,如無難以克服的困難,是不應該將父母還去養老院生活的。本人持這個觀點,這麼做,好處有二:1、父母跟隨子女生活,相互有所照應,老少間隨時交流、談心,利於增進親情,年邁老不感孤單;2、做兒女的在家中贍養父母或祖父母,既是對父母等長輩的盡孝,既是倫理和法定義務,同時也能更好的影響和培養下一代。本人在這方面深有體會。我的父親因夏天酒後與本單位同事一起在水庫游泳溺水身亡,當時還很年青。這塌天般的家庭變故,讓母親多年以淚洗面,飲淚度日,艱難的把我們姐弟四人拉扯成人。姐姐哥哥們很懂事,十來歲即爭先為母親分擔家庭重擔,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靠勞動力掙工分吃糧,姐姐哥哥們在放學回家後都會加班加點幹農活,姐姐、大哥、二哥為了家庭生活,都在小學讀完後就忍痛輟學。苦盡甘來,在外祖父及舅妗們的接濟幫助下,終於艱難的度過了困難的歲月,相繼結婚成家生子,大哥還有了正式工作,母親年老時孫子女一大群,看到這,時常高興不已。是母親和姐姐哥哥們把讀書的機會留給了我,這讓我終生報不盡他們的恩情。在我參加工作結婚後,便主動與妻子承擔起照顧母親後半生幾乎全部的起居、醫療、生活任務。體諒兩個哥哥孩子多負擔重的家庭現實,在母親將近八、九年幾乎臥床不起,不能自理的歲月裡,每天打點老人起床睡覺,洗臉洗腳,包括晝夜大小便,都由我們夫妻侍候解決。為了母親夜間飲水、小便方便,我專門安張小木床和母親一個房間休息。妻子在耕種四、五畝農田和照顧好兒女上學的繁重家務同時,始終如一的耐心照顧母親起居和餵飯、梳頭洗衣服、尿布事務,夏季,常常別人從地裡回家休息,妻子才下地幹活。直到母親去世,我和妻子沒有讓母親單獨生活。我和妻子的一言一行,影響教育了我們的子女。母親生前,女兒放學回家,總要陪奶奶說話,給奶奶梳頭洗腳;兒子回家,會毫不厭煩的給奶奶端尿盆、餵飯。孩子們還會從每週我們給他們並不寬餘的生活費中節省一點錢,給奶奶買些好吃的零食。我們這有句俗話,叫做“老為血心,少為良心”,意思是父母養活孩子是天責,子女孝敬父母是無償的義務。人,無論窮富,地位高低,在家庭中都不能個私,每個人來到世上,要肩負起上孝父母下養兒女的雙重任務。

  • 6 # 咪媽咪媽

    對於我們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來說,養老問題是頭等大事!目前,我不會送老父母去養老院(我照顧老人幾十年了),但是我自己將來打算去養老院!

    是否把父母送進養老院,當下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解決後就可以沒有顧慮的送父母去養老院。

    中華民族傳統社會理念是養兒防老,子女有盡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世世代代都是在家養老!然而,自19年代,我國政府實行只生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措施以來,人口規模得到控制,但養老服務體系並沒有建設起來,使得我們這一代人的養老問題也凸顯出來。

    養老機構形式多樣化尚需社會力量和時間來實現!

    現在的養老院無論是規模還是服務已經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家庭需求,特別是每一個家庭都需要從各個方面考慮:

    1.禮教與現實的衝突

    社會上普遍認為把老人送養老院的家庭是“兒女不孝,不願意照顧老人”。

    而獨生子女成家後,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要照顧4個老人和自己的小孩,很難將4個老人在生活中照顧周到。

    ——兒女要承受“不孝之子”的罵名!同時,接受現代養老生活理念尚需要時間!

    2.目前在經濟上難承受

    在子女的經濟條件允許範圍內,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服務機構,酒店式,公寓式,醫院式。。。等等,環境不同、條件各異、價格都不同。

    ——若讓2個獨生子女支付4個老人的養老院費用,現實中難實現!需要社會投入支援!

    3.社會養老體系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養老生活需求,壽命延長,多伴慢病,而養老院裡相應的醫療衛生服務(沒有醫生)不到位!

    ——養老院醫療衛生服務缺乏急需解決!

    4.急需專業護理人員,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長期照顧,工作人員基本素質和相關專業技能尚需提高!

    ——養老院護工多來自農村的婦女,文化水平低,基本技能0起步,急需國家投入資金、開展培訓考核,方可上崗。

    5.顧慮:老人身體健康與否,大腦清晰與否,生活是否自理,是否有慢病等問題,在養老院沒有醫療衛生人員提供醫療支援,使得兒女讓老人入住養老院產生顧慮。

    6.已經在養老院居住的老人,一旦生病,就需要去醫院,出院後往往養老院都不願意接收(主要原因見上所述),兒女就要另行安排,非常麻煩。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提別是當今的年輕人工作上、經濟上壓力山大,睡眠少,健康狀況不佳。。。連陪伴孩子的時間都相當有限,更沒有時間照顧、陪伴老人了!

    我雖然已經步入老年,關注養老院資訊多年,但現在國內的養老院狀況依然讓我望而卻步。

    我曾多次參觀過美國和日本的養老機構,非常人性化。。。

    期盼不久的將來,我國的養老院能替兒女解決照顧老人的一切問題,我們當然可以考慮送父母去養老院了!

  • 7 # 孝行天下老齡通

    首先我們先正視一下這個問題,這跟當今社會結婚該不該買房的概念是一樣一樣的,結婚嘛,於是女方要求要買個房,也是合情合理的,完全可以理解的,由5年前出現這個問題到現在已經解決了,幾乎沒有人會再去問這個沒有道理的問題了,因為大家都有了答案,這是由廣大群眾透過實踐得出來的一個符合當代社會現狀的一個趨勢,那麼大家都會認為,結婚買房=應該的,如果你反對這個概念,那你就是在貶低女性,不尊重婚姻,或者是:注孤生、渣男、活該單身狗等。

    回到正題哈,先來看下養老院的定義:

    養老院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並具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

    敬老院(home for the aged),為老年人養老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組織.又稱養老院.西方國家的養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機構主辦,接收靠福利救濟或低收入的老人,中國的敬老院是在農村實行“五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福利院是國家、社會及團體為救助社會困難人士、先天疾病患者而建立的用於為他們提供衣食住宿或醫療條件的愛心福利院場所,他們為了社會的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福利院是國家、社會及團體為救助社會困難人士、疾病患者而建立的用於為他們提供衣食住宿或醫療條件的愛心場所,他們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那麼什麼樣的老人才可以被送去養老院呢?

    1:無自理能力,(如果有自理能力的話,在日本是會被拒絕接收的)

    2:獨居老人,(指長期子女不在老人身邊的情況,如出國或者無人贍養等)

    3:認知症較為嚴重(即老年痴呆,比如:經常性看到新聞和一些尋人啟事,老人走丟了啊等等就是這種情況,如果不送嘛,就要讓人整天跟著,提心吊膽的,)

    4:抑鬱症比較嚴重的,(只有話癆和一天不說一句話或者偶爾說幾句,大家可以試試,跟別人一直說話兩個小時,還不斷的重複,或者是整天不說話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只要你覺得闊以解決這四個問題,那就別送!

  • 8 # 生命如歌6306

    等我父母老了,我不會送養老院養老,我今年53歲,我父母和公公婆婆都八十多歲了,那個年代的老人太不容易了,條件艱苦,孩子又多,推碾子拉磨的,煤油燈下手針縫棉衣棉褲,自己吃不上穿不上也要給孩子吃穿,那麼難,那麼苦,那麼累把我們養大,唸書的供唸書,給哥哥們都娶了媳婦,我們兄妹七個,三個哥哥,四個姐妹,多不容易啊!父母老了,幹不動了,不忍心送養老院去養老,我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30年了,於2015年年末由於我父親患膽管結石,年齡80,心臟半封閉不全,不支援手術,手術就沒做了,於是我們就把孃家父母也接到我家了,現在三整年了,接來一年多我父親過世了,現在母親身體還挺好的,公公兩年前過世,婆婆不能自理,雖然贍養老人也很辛苦,但是父母陪我小,我陪父母老,一定要把為父母養老送終的事進行到底。等我老了,我一定去養老院養老,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 9 # 淨心雜談

    居住的小區,有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有三個子女,也都居住在本地。去年,老太爺的老伴,得了腦梗,幾個子女每天都過來照顧老人,腦梗的地方壓迫到分泌系統神經,老人不停的撒尿,幾分鐘一次。兒女也已經六十多歲,四個家庭照顧一個老人,各個精疲力盡!

    老大爺和兒女商量,送老伴去養老院,養老院有專業護理,比自己護理更好,老大爺告訴兒女,不要有負擔,不是你們不孝順,你們也有家庭,也要照顧好自己身體,如果我身體狀況不好,不要猶豫送我去養老院!

    現在老大爺每天都去養老院陪老伴,晚上回家休息,

    老大爺有三個子女,還都在身邊,照顧一個老人都力不從心。現在城市基本還都是獨生子女,很多獨生子女工作還在外地,年老體邁的時候,都要做好去養老院的準備,不是子女不孝順!!!

  • 10 # 釋明勤奮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國家法律制度要配合才行,若還是兒子家繼承老人養老資產,兒媳婦只要不離婚,就是一家人,一邊和兒子享受著老人的養老資產,另一邊又按照法律規定,兒媳婦沒有孝順公婆的義務。

    老人年齡大糊塗做不了主,即使有兒有女,也只能聽兒子分配養老資產,不給有女兒的半分養老錢。這種情況的老人,就只能跟隨兒子養老,讓兒子養老送終。

    女兒家如果經濟緊張,再有心也不能總問哥弟要父母的養老錢孝順父母,更不能讓兒子們拿走老人養老資產,不盡養老父母的責任。

    有心的女兒們,畢竟出嫁到了另一家,也有自己責任,得了人家公婆的財產,大部分還會照顧孝順公婆的。

    老人們真不能動就可憐了,只能任由當兒子的安排了。其實老人的養老資產給了誰,誰就要照顧老人養老送終,天經地義的事。

    養老院是自由選擇,沒給子女養老資產的老人,都可以去。

  • 11 # 夢多22

    哎呀,這是一個導火索,這是一個火藥桶,無論怎麼回答,都會被拍磚。

    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這是我們和上一代的難題,沒有最佳答案,但是等我老後,我卻是願意去養老院的。

    等我老了,如果能與丈夫同生共死,那是莫大的幸福。

    假如,假如一方先行,剩下孤單的老嫗,身體狀況不佳,無法獨立生活的情況下,孩子如果能在跟前噓寒問暖,悉心照顧,也是前世修來的老福,

    但如果剛好孩子們都在不同的城市,更有甚者,遠居國外。那麼,我覺得去養老院,是很自然的選擇,不為難孩子,也不為難自己。

    尤其等我死後,不必埋葬,掬一捧骨灰灑入海里,從此,海與我同在,有水的地方就有我的魂靈。愛我的人將攬我入心,不必在某一日(比如清明)千里迢迢,舟車勞頓,奔赴某地,只為燒一柱香化一堆紙。想我的時候,可以將我從心的角落裡提溜出來,隨時隨地都可以祭奠。

    心中有愛,無需清守,尤其是父母的愛,是付出,不索取。

  • 12 # 李德才21

    不應該,因為,父母養我們的小,我們就應該養他們的老,而且,凡是這個時期和以削送進養老院的老年人,他(她)們真是吃了太多的苦,受了一生的罪,而生活

  • 13 # 西風依舊雲已淡

    我母親今年八十一歲,我父親去世兩個多月了,十天前我們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了。母親身體還不錯,這麼多年她一直照顧生病的父親,要是沒有母親的照顧,患癌症十幾年的父親也活不到八十五歲。父親去世以後,母親明顯衰老,一下子也需要我們的照顧。我們兄弟姐妹輪流回家陪伴母親,但我們都要上班,白天母親還是一個人在家。不喜歡看電視也不玩手機的母親白天是多麼寂寞啊!我下午回去時,她都站在衚衕口等我。偶爾白天我和她在家,她會一直跟在我後面和我說話,我問她平常白天她幹什麼,她說有時在院子裡看螞蟻爬,有時打蒼蠅,她覺得一天好長。後來哥哥提出母親去養老院,因為他岳母在養老院,母親表示願意,其實她還是怕給我們找麻煩,我們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這兩個月雖然輪流陪母親,都還上班的我們距離母親家也很遠,都很疲憊。母親長期不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她也不願意去我們家,只好去養老院。這段時間我們都很矛盾,擔心母親不喜歡不適應。十天前母親住進去,條件很好,一個人住一套獨立的單間,就在醫院的康復中心,有很多熟悉的老鄰居,吃飯後都在院子裡聊天鍛鍊身體,我們也天天去看看她,看到她很快習慣了我們就放心了。想來想去,母親只有去養老院才是最好的結局。

  • 14 # 玄真子桑

    要不要送父母去養老院,我會把決定權交給父母,他們願意去,而且發自內心地想去,就去。

    能否送養老院其實取決於諸多條件,養老院的條件設施、服務人員的素質、老人自身健康狀態、收費情況等等都需綜合考慮,當然最主要的是父母自己的願望。

    就我而言,我不信任養老院,我不主張把老人送養老院。我母親92歲了,差不多也需要專人為其服務,她自己不願意、我兄妹幾人也沒打算送她去養老院。以我自己的體會來說,五年前我為臥床的婆婆擦屎擦尿,我是不嫌棄的,但我想換作不相干的老人,我一定沒有那份耐心。這是親情催生出來的不能逃避的責任感,將心比心,那些服務員大概與我的所思所想也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不放心把自家老人交給別人伺候。

    母親的親家住了多年養老院,母親也常去看望。她也會描述養老院的狀況,她說,一間屋裡兩老人,床邊放著小便桶,空氣中洋溢著濃烈的尿騷味。就這一點,可知我母親對養老院的態度。

    自己伺候也能體現精神贍養,而且更方便滿足父母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有條件的家庭,建議自己奉養老人。

  • 15 # 小說淺談

    剛好走訪了好幾個養老院,應該說以後機構養老肯定是一個大趨勢,要從以下兩點分析:

    1、養老院的進步提升。現在的養老院已經不是以前的模式,多是採用醫養結合的新型模式,有護理院,有自理床位,有護理床位,按照不同的價格進行區分,比如蘇州怡養中心,裡面十分高階,配備有健身房,老年大學,平時會組織老人進行活動,讓老年人身心都得到放鬆,提出的口號是“享老不老”;

    2、獨生子女的無奈。計劃生育以來的這一代80後90後,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對夫妻頭上有4個老人,當父母老的時候,實話實說,是沒有精力去天天照顧的,更何況老了身體不好了,需要有醫生、護士隨時檢查、護理。

    所以總體來說,分兩個階段:在父母能完全自理的情況下,居家養老和社群養老結合;當父母需要護理的情況下,機構養老比較合適。

  • 16 # 巢州憨人劉立桂

    父母健在就有家,進養老院不是子女想做的事情,就想著常回家看看,與父母拉家常,才覺得心安理得,父母高興了,就是兒女的快樂。

    正所謂養兒防老,家的溫馨就在於有父母之慰。想家的時候,就回家見父母,這就是人間最溫暖的根之所在!

  • 17 # 使用者68063485589天山

    這個問題不僅是人們、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關心的一個問題。現在國家正在設想各種理想的、適合養老的方式方法,相信一定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

    怎樣為老人們養老?進養老院?還是居家養老?從當前的情況而言,這要看自身的條件。能在家裡養老,老人們也願意,喜歡,那就在家養吧。必定好些老人們還有些餘熱,能幫助家裡照管照管,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老人不願意,想去養老院或其有其它方式,就由他。不過這得有條件。

    現在有許多退休人員想法很多,也很新鮮。什麼抱團養老,找幾

  • 18 # 夢野豔齊

    有兒有女的老人當然是願意在家安度晚年!他們要享受天倫之樂,跑到養老院,是沒有這種樂的。那裡只有殘落之氣,怎麼可能會有子孫繞膝的幸福感呢?因此,我想請那些一門心思想把老了的父母推出門外的兒女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老了,不能動了,你的兒女為了圖省心,把你往養老院一扔,你是什麼感覺?你會不會感到你含辛茹苦白養了他們這幫不孝兒女!

    當兒女的,你忍心讓老人哭嗎?你忍心讓你的父母在孤獨之夜,望眼欲穿地盼著你來看他們而你卻沒有去看他們,讓他們只能傷心落淚嗎?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你想想吧!你應該知道你應當怎麼做!除非你一事無成,是自己養活自己都費勁的社會最底層的人!除非你是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回報的那種最低檔最低階之人!

  • 19 # 透網金鱗m

    無論該不該吧,把父母送養老院養老是趨勢,是現實。

    一方面,獨生子女政策的施行,現在40來歲一代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兩個年輕人婚後至少要負擔四個老人的生活起居。父母身體健康還好,日常孩子多走動走動就照顧了父母親情。一旦有一個長輩身體出現異樣,不能自理,估計孩子就是長出三頭六臂也應付不來。如果經濟尚可可以考慮找住家保姆,但果經濟條件不允許,那麼送去養老院養老就是唯一出路了。沒有別的路可走。

    另一方面,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孩子的生存環境與上一代相比壓力更大。為了更好的生活,孩子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生存競爭。他們不像父輩有幾個兄弟姐妹可以輪流照顧父母。對他們來說,能夠放心安頓父母的出路也就是養老院,畢竟那裡有專職的護工,有定時的一日三餐,保證父母吃好吃飽有人伴是最基本的盡孝方式了。

    如今獨生子女的一代,從小到大沒吃過多少苦,沒受過多少罪,都是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他們影響不大。相比父輩,他們更注重自身的生活質量。所以他們普遍能接受養老院養老方式。

    與時俱進。到哪山唱哪歌吧。把父母送養老院養老是必然的。

  • 20 # WWXX123

    各個家庭都有不同情況,一切隨老人的意願。有些老人就要進養老院,找了幾個保姆都說不好,兒女們也沒辦法。孝順二字,孝是要孝敬,順要順意,要經常問候和看望老人,讓老人安度晚年。老人滿意就是兒女們的孝順,老人的幸福和快樂,就是兒女們的期待。當然,進規模養老院,需要一定費用的,子女們大家出一點了就行了。相反,把老人往家裡一擱,自己上班或幹別的事,沒多少時間陪伴或照料老人,吃的單一,老人也不一定愉快。有時侯不是子女"要送"的問題,而是老人天天鬧著要住養老院的事,有些子女會考慮經濟問題也不太願意送高擋次的養老院,我曾遇到的幾個人都說住養老院雖然吃住樂及醫療條件都好,就是錢太貴。住好一點的養老院,經濟基礎也有一定因素的,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去的,居家養老也行。現在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都在重視和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是當今社會進步的表現,無論在日本還是上海北京養老院發展都很好,受到老人的普遍歡迎。孝順與不孝順,誰說都沒有用,老人最有發言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雍正要殺年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