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4
回覆列表
  • 1 # 做一個生活的勇者

    1、POS:場上位置

    position的縮寫,根據球員在球場的前、中、後位置,可以大致分出三個位置,包括前鋒、中鋒、後衛。

    2、MIN:出場時間

    minute的縮寫,表示球員在籃球場上的出場時間。

    3、OFF:進攻籃板

    offensive rebound的縮寫,也叫前場籃板球,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的進攻籃板數量。

    4、REB:籃板數

    rebound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的籃板數量。

    5、AST:助攻數

    Assist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幫助隊友進攻的次數,即助攻數量。

    6、BCK:蓋帽數

    Block Shot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的蓋帽數量。

    7、TO:失誤數

    turnover失誤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的失誤次數。用這個隊員助攻數比上他的失誤數。

    8、PF:犯規次數

    personal foul個人犯規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的犯規次數。

    9、PTS:總得分

    Total Points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整場比賽中獲得的總分數。

    10、DEF:防守籃板

    Defensive Rebound的縮寫,記錄的是球員在籃球場上的防守籃板的數量。

  • 2 # 球童克拉布

    不請自來,先向題主和各位朋友問聲好!

    籃球雖然不是一項簡單的數字遊戲,但是資料絕對是瞭解一支球隊狀況的重要途徑。

    要說現今籃球聯賽中對於資料的詳盡程度來講,NBA自然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以NBA的資料專案為標本,瞭解一下籃球比賽中都有哪些“高階資料”。

    其一、常見的“高階資料”

    1.進攻效率,防守效率,淨效率

    進攻效率,英文全稱:Offensive Rating,縮寫:OFFRTG(NBA官網縮寫)或ORtg。

    用於球員:用來說明該球員在場時,球隊每100回合能夠得到的分數。

    用於球隊:球隊在每一百回合能夠得到的分數。

    舉例:A球隊每場比賽進攻50次,能夠得到100分,B球隊每場比賽進攻80次,得到110分,如果單從得分上來看,B球隊的得分是要高於A球隊的。但是依照進攻效率的角度來看,B球隊每場比賽要比A球隊多進攻了30次,進攻機會要多了60%,但是得分卻只多了10分,只多出10%,所以A球隊在進攻效率上明顯是要高於B球隊的。

    PS:圖片資料為本賽季至今NBA進攻效率TOP15球隊排行防守效率,英文全稱:Defensive Rating,縮寫:DEFRTG(NBA官網縮寫)或DRtg。

    無論是用於球員還是用於球隊,該數值都是指每百回合被對手攻下的分數。

    用於球員的話,還可以細分為 ON DEFRTG(球員在場時對手每百回合可以攻下的分數)和OFF DEFRTG(球員不在場時對手每百回合攻下的分數)。

    例子就不用舉了吧,依照進攻效率的例子反推就可以了。

    淨效率:進攻效率值-防守效率值=淨效率,數值當然是越高越好。

    2.回合數(PACE)

    即每48分鐘,一支球隊能夠打出多少個回合。

    注:1回合說明:發生一次球權轉換即一個回合結束。

    一般情況下,統計資料中的回合數都是透過一個公式計算出來的,畢竟總不能派人一個一個回個的數不是。

    回合計算公式:回合數=0.5×(球隊總出手+0.4×球隊罰球總出手-1.07×(球隊進攻籃板/(球隊進攻籃板+對手防守籃板))×((球隊總出手-球隊總命中)+球隊總失誤)+(對手總出手+0.4×對手總出手-1.07×(對手進攻籃板/(對手進攻籃板+球隊防守籃板))×((對手總出手-對手總命中)+對手總失誤)。

    每48分鐘回合數計算:PACE=(對手回合數+球隊回合數)/(2×(比賽時間/5))

    PS:圖片資料為本賽季至今NBA回合數TOP15球隊排行

    3.諸多分項:

    助攻率,英文全稱:Assist Percentage,縮寫:AST%。

    用於球員的時候,該球員在場時,隊友的進球中有多少來自於該球員的助攻。

    助攻失誤比,英文全稱:Assist to Turnover Ratio ,縮寫:AST/TO。

    用該球員的助攻數/失誤數得出,通常用來衡量一支球隊中的進攻組織者的表現,越高越好。

    助攻比率,英文全稱:Assist Ratio,縮寫:AST RATIO。

    該球員在每一百回合當中能夠送出多少助攻,數值越高說明這名球員越傾向於傳球,並且助攻能力越高。

    籃板率,英文全稱:Rebound Percentage,縮寫:REB%。

    球員搶到的籃板球佔球隊總籃板數的比例。

    可分為前場籃板率(Offensive Rebound Percentage,縮寫OREB%)和後場籃板率(Defensive Rebound Percentage,縮寫DREB%)。

    失誤率,英文全稱:Turnover Percentage,縮寫:TOV%。

    通常用於計算每一百個回合當中,一名球員/球隊有多少個回合以失誤結束。

    回合佔有率或者叫使用率,英文全稱:Usage Percentage,縮寫:USG%。

    當該球員在場時,佔據球隊回合的比例的估算值。

    有效命中率,英文全稱:Effective Field Goal Percentage,縮寫:eFG%。

    儘可能的計算一個球員的投籃效率。

    舉例:A和B兩名球員在總投籃命中上都是10投5中,但是A球員其中的三分球是5投1中,總共得到了11分,但是B球員其中的三分球是5投5中,得到了15分,同樣是10次出手,明顯B球員的投籃效率更高。

    計算公式:eFG%=(FG+0.5×3P)/FGA。

    透過這個計算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B球員的eFG%=(5+0.5×5)/10=75%,而A球員的eFG%=(5+0.5×1)/10=55%,B球員在有效命中率上明顯要大於A球員。

    真實命中率,英文全稱:True Shooting Percentage,縮寫TS%。

    這個實在有效命中率的基礎上,再加上罰球資料而來的,基本上用來判定一名球員在把握得分機會上的能力,畢竟籃球場上的得分就三種,一分,兩分和三分。

    計算公式:TS%=得分/(2×(投籃數+0.44×罰球))

    比賽貢獻值,英文全稱:Player Impact Estimate,縮寫:PIE。

    衡量一個球員對比賽影響程度的資料,越高越高。

    其二、不算太常見的進攻端高階統計型別

    1.按照不同的得分型別劃分

    利用失誤得分,英文全稱:Points Off Turnovers,縮寫:PTS OFF TO。

    顧名思義就是球隊每場比賽利用對手的失誤能夠得到的分數。

    二次進攻得分,英文全稱:Second Chance Points,縮寫:2nd PTS。

    一般情況下就是拼搶到前場籃板後能夠拿到的分數。

    快攻得分,英文全稱:Fast Break Points,縮寫:FBPs。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內線得分,英文全稱:Points in the Paint,縮寫:PITP。

    球隊能夠在內線得到的分數。

    2.按照不同進攻方式劃分的高階統計方式。

    突破統計,英文全稱:Drive,該統計包括突破次數,突破得分、突破傳球、突破殺傷力(造犯規次數)、突破傳球次數、助攻能力、失誤等。

    接球投籃統計,英文全稱:Catch&Shoot,顧名思義就是統計球員/球隊在接球跳投這一項上的能力。

    背身單打,英文全稱:Post Ups,統計球員/球隊在背身單打上的資料。

    幹拔跳投,英文全稱:Pull Up Shooting,統計球員/球隊在幹拔跳投上的資料。

    肘區單打,英文全稱:Elbow Touches,統計球員/球隊在罰球線兩側的投籃資料。

    禁區單打,英文全稱:Paint Touches,統計球員/球隊在禁區的單打資料。

    3.按照不同戰術型別劃分的高階統計方式。

    擋拆,英文全稱:Pick&Roll ,統計球隊/球員在擋拆中的資料。

    單打,英文全稱:Isolation,統計球隊/球員在單打中的資料。

    手遞手,英文全稱:Handoff,統計球隊/球員在手遞手配合中的資料。

    空切,英文全稱:Cut,統計球隊/球員在空切過程中的資料。

    定點跳投,英文全稱:Spot UP,統計球隊/球員在定點跳投上的資料。

    無球掩護,英文全稱:Off Screen,統計球隊/球員在無球掩護上的資料。

    其三,不算太常見的防守端高階技術統計型別。

    DIFF%,全稱:Percentage Points Different

    作用:對方球員在該球員的防守下,命中率下降的幅度,數值越低越好。

    資料自然可以幫助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一支球隊或者一名球員在籃球上的表現,但是絕對不能單純的資料論,畢竟籃球場上總是不乏一些無法用資料呈現出來的表現。

  • 3 # 波哥慧姐說體育

    PER

    PER是由現孟菲斯灰熊隊副Quattroporte、前ESPN的專欄作家John Hollinger發明的,根據當賽季所有球員表現,來綜合評定某一位球員賽季表現的進階資料。根據Hollinger的設定,每年NBA所有球員的平均PER為15。

    針對PER這項資料,人們經常會提出一些批評:

    Hollinger自己也曾承認,該項資料對那些偏重防守的球員(例如布魯斯-鮑文、本-華萊士等等)並不友好,這類球員在防守端的貢獻並不能很好地從PER值中體現出來。[1]

    另一個針對PER值經常會犯的錯誤是"跨賽季比較"。如前所述,NBA每個賽季球員的平均PER均為15,考慮到每個賽季所有球員平均水平的不同,因此PER值並不適合跨賽季比較。

    此外,PER值經常會翻譯成"效率值",但"效率值"並不一定是"PER"。舉例來說,NBA官網就有一項資料為"efficiency",中文翻譯同樣是"效率值",但計算的理念和公式則與PER值完全不同。[2]

    WS

    WS(Win Share)一般翻譯為"勝利貢獻值",最初是由Bill James為統計一名棒球運動員每年為球隊貢獻了多少場勝利而發明的概念。在Bill James的棒球體系中,每一場勝利等於3個Win Share;在籃球裡,每一場勝利約為1個Win Share。另一個區別是,Bill James的棒球體系下不允許負的Win Share;而在籃球中,則允許負數,即"這名球員的表現實在是太糟糕了,對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拿走了他隊友所產生的Win Share"。

    通常來說,如果一支球隊贏下了某場比賽,那麼該隊所有球員的Win Share之和就等於1。

    另外需要注意,Win Share是累加的數字,即球員A在第一場比賽得到了0.4的Win Share,第二場比賽得到了0.12的Win Share,則該球員這個賽季的Win Share值為0.4+0.12=0.52。

    在1977-78賽季後(之前NBA還沒有開始統計球員的個人失誤),Win Share的計算公式:Win Share = Offensive Win Share + Defensive Win Share。

    OWS

    OWS(Offensive Win Share)通常翻譯為進攻勝利貢獻值,該數值是用來衡量球員進攻端的表現。具體的公式非常複雜,如有興趣可以參見Dean Oliver撰寫的圖書《Basketball on Paper》。

    DWS

    DWS(Defensive Win Share)通常翻譯為防守勝利貢獻值,該數值是用來衡量球員在防守端的表現。具體的公式非常複雜,如有興趣可以參見Dean Oliver撰寫的圖書《Basketball on Paper》。

    進攻效率

    ORtg(Offensive Rating)通常翻譯為進攻效率值(自1977-78賽季後引入NBA),用於球員的話,該數值用來衡量該球員在場時球隊每100回合得分,用於球隊的話,該數值用來衡量球隊每百回合得分。

    舉一個例子,節奏較慢的球隊A每場比賽可以獲得40次進攻機會,從中得到了80分;另一支節奏較快的球隊B每場比賽可以獲得70次的進攻機會,但從中只得到了90分。如果從"得分"來看,球隊B的進攻能力要強於球隊A,但事實上,球隊B的進攻機會比球隊A多了75%,得分卻只多了12.5%,實在很難認為球隊B的進攻能力要強於球隊A。

    防守效率

    DRtg(Defensive Rating)通常翻譯為防守效率值(自1973-74賽季後引入NBA),無論是用於球員還是球隊,該數值都是指每百回合被對手攻下的分數。

    在場防守效率

    ON DefRtg就是指球員在場上時對手在每百回合中能攻下的分數。

    不在場防守效率

    OFF DefRtg就是指球員不在場上時對手在每百回合中能攻下的分數。

  • 4 # 窗簾的籃球天地

    隨著籃球尤其近幾十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資料跟蹤分析球員甚至教練的各項資料,也不得不說NBA目前是全球職業聯賽在這方面是最專業的;下面具體回答NBA籃球中主要的高階資料有哪些以及是如何分析的:

    一、效率值(The Player Efficiency Rating),簡稱PER

    PER是由ESPN專家約翰-霍林格(現為灰熊籃球運營Quattroporte)提出的球員價值評估資料體系,它是將球員的所有變現資料都記錄下來,透過加權整合;結合多項指標綜合而成。PER指數可以將不同時代和不同球場位置的球員進行比較和評估分析。

    接下列一下PER的計算公式(就不列出數學公式了,太過複雜):

    [(得分數+助攻數+總籃板數+搶斷數+蓋帽數)-(投籃出手數-投籃命中數)-(罰球出手數-罰球命中數)-失誤數]/球員的比賽場次

    從公式來看它是結合了球員在防守端和進攻端的多項資料和能力,同時結合數學公式,其實PER值還加入了NBA聯盟整體資料和修正係數,用於消除打法或聯盟資料的影響。

    該效率值是目前NBA官方評估球員最常用的一項綜合指數,但PER同樣存在一些缺陷,經過實踐說明,PER多少有點偏向進攻資料較好的球員;不過效率值也是目前綜合評估最好的一項資料指標。歷史上目前職業生涯常規賽效率值PER最高的球員便是邁克爾-喬丹27.9,排名第二的便是現役湖人球星勒布朗詹姆斯;PER是27.6。目前本賽季(2019-2020)第一的是雄鹿球星字母哥。

    二、進攻效率ORtg(Offensive Rating)和防守效率DRtg(Defensive Rating)

    進攻效率ORtg和防守效率DRtg顧名思義是分別評價球員在進攻端和防守端的貢獻值。

    其中進攻效率是1977-1978賽季引入的NBA聯盟,是看球員在每場比賽在在場時每百回合得分數(回合possession:發生一次球權轉換即一個回合的結束);對於球隊依然如此。

    防守效率DRtg是1973-1974賽季引入NBA聯盟,對比進攻效率,對於球員或球隊就是指每百回合防守對方球員或球隊得到的分數。另外針對球員防守效率又分為在場(ON)防守效率和不在場(OFF)防守效率。

    歷史上職業生涯常規賽進攻效率最高的球員是現役勇士球員凱文-盧尼:216(有點驚訝,不過盧尼的場次樣本有點少,只有214場;同時很多歷史名將因資料記錄不完整,也無法計算),這也不難怪,職業球員在生涯晚期難免資料下滑;單項指標確實無法綜合評估球員的能力。防守效率歷史上職業生涯最高的有多名球員,因為也不太一致,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查查。

    三、勝利貢獻值(winshare,簡稱WS)

    勝利貢獻值WS本是2002年比爾-詹姆斯提出,起初本該進階資料是用於棒球領域,後逐漸引用到練球領域。

    勝利貢獻值WS簡單來講,就是一名球員對比賽勝利貢獻的比重,常規一場比賽WS為1,像最近的一場比賽湖人VS鵜鶘,湖人勝利,詹姆斯的貢獻值為0.6,說明本場勝利60%的貢獻來自於詹姆斯;一般會記錄一名球員一個賽季的WS。如果湖人是60勝22負,詹姆斯的單賽季WS為26;即如果詹姆斯不出戰,湖人最有可能少贏26場。

    勝利貢獻值WS又分為進攻WS和防守WS,其計算公式如下:

    進攻WS=[(球員得分) - 0.92 * (聯盟每回合得分) * (球員進攻回合數))/(0.32 * (聯盟每場比賽得分) * ((球隊節奏) / (聯盟節奏))]。 防守WS=[(球員上場時間 / 球隊比賽總時間) * (球隊防守回合數) * (1.08 * (聯盟每回合得分) - ((防守評分) / 100)))/(0.32 * (聯盟每場比賽得分) * ((球隊節奏) / (聯盟節奏))]。

    同時還有WS/48,即一場比賽48分鐘的貢獻數值。根據計算公式可以看到,一場比賽有可能一名球員的WS是負數的,除了可以評估球員球隊的貢獻(像表現差的,就有可能被交易),另外根據球隊每名球員的WS值,可以簡單預測該支球隊一個賽季的戰績。勝利貢獻值WS也有爭議的地方,因為該值將勝利有點“私有化”球員對球隊勝利的貢獻。

    歷史NBA球員中勝利貢獻值WS排名第一的是賈巴爾,現役球員排名第一的是詹姆斯(歷史第4),“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排名第五。WS/48排名第一是馬刺名宿大衛-羅賓遜,喬丹第二,進攻WS和防守WS第一名分別是賈巴爾和比爾-拉塞爾。目前本賽季(2019-2020)第一的是詹姆斯-哈登。

    四、籃板率

    籃板率是指球員球員籃板數暫球隊總籃板數的百分比,籃板率又能劃分為進攻籃板率和防守籃板率;可見中鋒在這一資料佔據絕對的統治力。

    歷史上籃板率排行榜第一的是現役活塞球員安德烈-德拉蒙德,上古籃球因為球員和球隊資料記錄的不完整,目前查到的資料是根據1969年之後的球員資料,不清楚像歷史中鋒名將張伯倫、賈巴爾及比爾-拉塞爾他們的籃板率是多少。

    五、助攻率AST%(Assist Percentage)

    NBA中助攻是在1964-65賽季才開始統計助攻,因此助攻率這項進階資料自1964-1965賽季才開始有。助攻率指用來描述球員在場持球時,助攻球員進球數與球隊總進球員的比例;這項資料說明球員為隊友創造進攻投籃的能力。

    歷史上不乏有助攻效率很高的球員,像魔術師約翰遜、約翰-斯托克頓、現役中的保羅和威斯布魯克。而歷史上助攻率最高便是約翰-斯托克頓,其職業生涯總助攻數15806個也是歷史第一;本賽季助攻率最高的是詹姆斯。

    除以上高階資料還有以下資料情況:

    搶斷率:或稱搶斷百分比,記錄球員在場時,搶斷次數與對手持球進攻次數的比值。公式:球員搶斷數×(球隊所有球員上場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對手進攻次數);

    蓋帽率:或稱蓋帽百分比,記錄球員在場時,蓋帽次數與對手兩分球出手次數的比值。公式:球員蓋帽數×(球隊所有球員上場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對手兩分球出手次數);

    失誤率:或稱失誤百分比,記錄球員在場時,失誤次數與總持球次數的比值。

    公式:球員失誤數/(球員兩分球出手次數+0.44×球員罰球次數+球員失誤數)。

    使用率USG:或稱使用百分比,記錄球員在場進攻時,終結進攻比率。

    公式:(球員出手次數+0.44×球員罰球次數+球員失誤次數)×(球隊所有球員上場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球隊所有總球員出手次數+0.44×球隊所有球員罰球次數+球隊所有球員失誤次數。

    其中概念同助攻率如出一轍,這裡不再介紹。同時近代又有BPM(每個球員每100回合相較於聯盟平均水平表現的正負差值)及RPM(真實貢獻值:代表每100回合球員在場時球隊的得失分數)等高階資料來評估分析球員表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

    希望以上籃球中進階資料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理解分析比賽。籃球中越來越多的資料用於球員及球隊分析,而資料統計在籃球史上從1946年才開始,NBA官方1973-1974賽季才正式引入前後場籃板、搶斷及蓋帽四項技術統計,另外失誤1977-1978賽季才引入NBA。同時NBA球員首發是從1981-8219賽季才開始記錄,對於1985年之前的比賽,除了少數球星的高光表現,球員單場資料並未詳細系統記錄;即使nba官方資料統計也只是記錄在容易遺失的紙張上。所以用進階資料對比歷史上所有球員之間的資料,難免不全面;但現代足夠科學及專業化的資料評估,能更好的理解球員及比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逛屈臣氏你最喜歡買的東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