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句本

    和碩醇親王是道光帝脈下宗支,始祖為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大清鐵帽子王之一。

    奕譞為道光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所出,生於道光二十二年。在道光、咸豐兩朝,作為皇室宗親,奕譞平淡無奇,除了十歲時因哥哥咸豐帝登極,按例封為醇郡王之外,再沒有得過什麼恩典。

    奕譞一支發跡,來得很突然,在咸豐帝駕崩後的半年間,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號剛出現的時候,奕譞接二連三地得到了一大堆封賞任命: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管理神機營事務等等。

    這一年,奕譞只有二十一歲。

    如此年輕,突然就飛黃騰達了,表面上看是因為奕譞的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如今“大姨子”垂簾聽政掌了大權,自然要提拔重用自家“妹夫”。

    可一旦深入內幕,事情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據奕譞的孫子也就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說,小時候他曾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王府裡演戲,演到“鍘美案”最後一場時,溥儀年幼的六叔載洵看見陳世美被包龍圖鍘得鮮血淋漓,嚇得坐地大哭,祖父奕譞立即聲色俱厲地當眾喝道:“太不像話!想我二十一歲時就親手拿過肅順,像你這樣,將來還能擔當起國家大事嗎?”

    原來奕譞在慈禧太后的上位之戰“辛酉政變”中立下了關鍵一功,是他親自帶兵為慈禧太后在半壁店捉拿了護送“梓宮”返京的肅順,從而保證了辛酉政變的完勝。

    由此一事可見年輕時的奕譞還是相當勇猛果敢的。

    溥儀在回憶中說,這才是醇親王一支飛黃騰達的奠基石。

    辛酉政變之後,正如“同治”年號所彰顯出的涵義,大清朝堂上實際是東西兩宮和恭親王奕訢聯合執政的局面,而醇親王作為慈禧太后的有功親信、道光帝宗支,實際上也扮演著關鍵一角,未被大力啟用前,他看上去只是一枚皇家富貴閒子,可一旦慈禧太后要獨擅皇權,向恭親王動刀子,醇親王將是取代恭親王的最佳人選。

    因為慈禧太后在權力格局上有這樣的深謀遠慮,奕譞在同治朝也就一步步地顯赫了起來,同治三年,被賜以“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正式晉封為親王。

    對於醇親王一支的權勢富貴而言,這還僅僅是個開始,等到同治帝駕崩,慈禧太后為了繼續垂簾聽政,執意要立“載”字輩的兒皇帝時,醇親王一支就迎來了“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的百年罕遇大運勢。

    從世俗的觀念看,家族能有這樣的大運勢,醇親王奕譞應該感到萬分榮幸才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據說當慈禧太后宣佈立奕譞第二子載湉為帝的話剛一出口,奕譞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不能起······”

    醇親王如此痛不欲生,並非演戲,而是他的真實反應,因為他深知慈禧太后為了權力有多可怕,立自己的兒子為帝,不僅意味著兒子從此成了深宮中的傀儡,而且自己從今往後也只剩下如履薄冰,父與子,稍有不慎,等待他們的就是萬丈深淵。

    如果說醇親王的初始發跡靠的是功勞,那一個王府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靠的就是懂得伴君、伴虎之道。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自從二叔載湉入宮成為光緒帝之後,他的祖父醇親王就把一切官職都辭掉了,“親王世襲罔替”的恩典是力辭不準後才勉強接受的。

    此後幾年,醇親王唯一的差事就是照料光緒讀書,他幹得誠惶誠恐,兢兢業業,慈禧太后覺得他懂規矩,沒野心,好控制,又賞他“親王雙俸”、“紫禁城內乘坐四人轎”,醇親王不得不接受後,更是低調謹慎到了塵埃裡。

    恭親王奕訢因為隱隱能威脅到慈禧太后權威,終於在1865年被革掉了議政王大臣的頭銜,按照早已有的謀劃,慈禧太后詔命軍機大臣,今後凡是重大政務要先和醇親王商議,實際上就是用醇親王取代了恭親王。

    作為主政親王,又是皇帝親爹,醇親王如果有血性野心、宏大抱負,還是有一定運作空間的,但醇親王不但沒有這麼做,相反他是事事迎合慈禧太后,如同一個忠誠的奴才。

    按例,光緒大婚之後,太后理應歸政,醇親王知道這是慈禧太后不願看到的事,於是他在光緒大婚之前帶頭向慈禧太后叩請繼續“垂簾聽政”。

    清廷建立新式海軍後,醇親王受命主持海軍大事,有一事很能反應他的心態,代慈禧太后去檢閱海軍時,他執意要拉上宮中紅人李蓮英同行,為的就是主動接受監督,讓慈禧太后放心。

    醇親王這種誠惶誠恐的心理,不僅體現在他的一切言行上,就連家裡的擺設,也到處顯露著謙恭謹慎的痕跡。

    他住的正房叫“思謙堂”,書齋叫“退省齋”,書齋條几上擺放的欹器上刻著“滿招損,謙受益”的銘言。

    對自己這樣要求,對子女也是如此。

    子女的書房裡,到處掛著各種格言家訓,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是這樣寫的:“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溥儀說,祖父做過的最“過分”、最有意思的事是這麼一件,光緒二年他居然給朝廷寫了一個奏摺,控告一個沒有具體物件的非議之臣,他說,將來可能有人由於他的身份,要援引明朝的例子,要求給他這個皇帝親爹加尊號,如果有這樣的事,就該把非議之人視為小人,嚴加懲處。

    為了把此事辦得板上釘釘,他還要求把這份奏摺存在宮中,以便將來有鐵證來懲處這種小人。

    過了十幾年,果然發生了醇親王預料之事,光緒十五年,河道總督上疏請尊崇皇帝本生父以稱號,慈禧見疏勃然大怒,但越是怒越覺得醇親王有難能可貴的忠奴品質。

    光緒七年,慈安太后暴斃後,醇親王的謹小慎微近乎達到了無以加復的程度,他把取信討好慈禧太后,看成了他唯一的本分。

    當時,他正在負責海軍建設,為了讓慈禧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他將很大一部分海軍軍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

    頤和園修建工程最緊張的時候,正值京師、直隸鬧特大水災,御史吳兆泰怕激起民變,建議頤和園停工,慈禧太后聞訊隨即將吳兆泰奪官,交部議處,而醇親王始終沉默是金,鞠躬盡瘁地為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

    1890年,頤和園剛完工,醇親王不久就死了。

    因為醇親王秉承的是事事要如履薄冰的家訓,醇親王的幾個兒子盡是窩囊廢,要麼跟他一樣,要麼只能紙上淺談。

    因為對慈禧絕對忠誠,老醇親王死後,其第五子載灃順利繼承王位,成了第二代醇親王。

    載灃完全就是照著老醇親王的樣子刻出來的,但即便如此,慈禧太后對載灃還是有從猜忌到信任的一個過程。戊戌變法,庚子之變後,見光緒和載灃這哥倆頗受洋人欣賞,慈禧太后趕忙把榮祿和醇王府撮合成了親家,意在用榮祿牽制醇王府一支。

    但隨著載灃的面目越來越清晰,慈禧太后對這個綿羊外甥也就不再猜忌了,轉而把他當成了另一個忠奴。

    光緒病危,慈禧太后病重時,不願告別皇權的慈禧太后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她奢望能挺過重病,繼續掌權,所以在光緒駕崩後,他將載灃的長子溥儀立為了皇帝;之後見自己已無藥可救,她又選擇了不會翻案的載灃為自己實際的繼承人,讓他抱著溥儀做了大清末代攝政王。

    光緒為帝,是慈禧太后的私心;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還是慈禧太后的私心。

    縱觀歷朝歷代,大概沒有比醇王府更悲哀的了,一個王府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不是因為這一支有什麼帝王運勢,雄才大略,而是這一支始終恭順如奴,甘願為慈禧太后驅使、利用。

  • 2 # 西府趙王爺

    哪有什麼大功,其實就是運氣。

    醇親王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世襲罔替,地位崇高。而他們家族之所以能連著出了兩個皇帝外加一個攝政王,和這個關係其實不大,更多的是因為運氣。

    1874年,清穆宗同治皇帝駕崩,年僅十九歲,並沒有留下子嗣。同時因為同治皇帝乃是咸豐獨子,所以同治皇帝也沒有親兄弟。如此一來,大清國就陷入了一個沒有嫡系血親繼位的情況。

    當然了,愛新覺羅家族枝繁葉茂,嫡系血親沒有,那就從旁系裡面找,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但是問題來了,旁系該選誰呢?對此,明朝有過先例,按照朱元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定,繼承人的人選應該是旁系裡面繼承順位最高的那一位。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同樣是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最終選了繼承順位最高堂弟朱厚熜,因為他的父親興獻王是明武宗父親明孝宗的親弟弟。

    但是清朝可不是明朝,朱元璋“皇明祖訓”那一套在這裡並不能成為硬性規定,一切都還得看當時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怎麼選?

    而咱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最後選的是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其出自醇親王府,父親是醇親王奕譞。而奕譞乃是道光皇帝的七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所以,光緒帝算得上是同治皇帝的親堂弟。

    但是,這個身份並不足以讓光緒帝成為皇位的第一人選,因為奕譞並不是道光皇帝的嫡子,和咸豐皇帝只是同父,並不同母。雖然他是地位崇高的親王爵位,但哥哥恭親王比他能力更強,權力更大,聲望也更高。他這一脈的實力,怎麼都是比不過恭親王的。

    所以,慈禧之所以選擇醇親王一脈,更多的是看重醇親王的可利用價值。

    首先,醇親王是慈禧的堅定支持者,當初咸豐帝駕崩,慈禧之所以能夠發動政變,扳倒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除了恭親王的幫助以外,醇親王也出力不少。

    其次,相比於恭親王,醇親王相對比較平庸,也就意味著更好控制。所以力慾望極盛的慈禧,不會放心的將皇位交到恭親王一脈手中,更聽話的醇親王一脈顯然更好的人選。

    最後一點,醇親王奕譞是慈禧的妹夫,她的嫡福晉乃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所以光緒皇帝其實是慈禧的親侄子,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選擇光緒帝也在情理之中。

    這便是醇親王府第一位皇帝的由來,很顯然,運氣成分居多。完全就是靠著慈禧和英年早逝的同治皇帝幫忙。

    至於醇親王府第二位皇帝的誕生,其實就更簡單了,因為隨著光緒皇帝的登基,醇親王一脈其實已經算是皇族血脈。

    1908年,沒有子嗣的光緒皇帝突然駕崩,大清國再度陷入了選誰當繼承人的難題當中。按理說,這次可以按照兄終弟及這麼這麼一個傳統,從光緒皇帝的兄弟中選,也就是醇親王府的那幾位載字輩。比如襲封醇親王的載灃就挺不錯的,一度被認為是清朝愛新覺羅家族的一顆政治新星。

    但是慈禧不願意啊,她想要給自己兒子同治皇帝找一個子嗣,所以同輩的載灃就被排除在外。而載灃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卻成為了慈禧的選擇物件,這很大程度上是溥儀母親蘇完瓜爾佳氏的緣故,其乃是慈禧寵臣榮祿之女,算是慈禧的人。但是當時溥儀年紀尚小,而慈禧年事已高,恐命不久矣。所以就指定了溥儀的父親載灃來當攝政王,畢竟是為自己兒子做事,想來也能盡心盡力。

    這便是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從來都不是因為什麼功勞,更不是巧合,只是他們的存在剛好符合慈禧的利益。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因為皇帝絕嗣而他們家跟皇帝的關係很近。

    親王一家能出兩個皇帝和一個攝政王,跟他們家有沒有功勞沒關係,純粹是因為他們家的血緣和親戚關係。

    第一代醇親王奕譞(xuān)是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晚清近支宗室。在同治帝以後,所有皇帝均出自他這一脈,也即他的兒子光緒帝載湉和孫子宣統帝溥儀,他的另一個兒子載灃正是宣統帝的生父,在宣統帝在位時擔任攝政王。

    醇親王府能夠如此“閃耀”,有兩個原因。

    其一,同治帝和光緒帝接連絕嗣。

    進入到晚清時期,清朝不僅國勢每況愈下,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之中,就連皇室也深陷生育魔咒,同治、光緒、宣統三朝數十年,紫禁城內再無嬰兒啼哭之聲。箇中原因我們先拋在一邊,皇帝絕嗣給清朝帶來一個巨大的困擾:當皇帝去世後,該由誰繼位?

    道理似乎很容易說通,父死子繼不行,那就兄終弟及嘛,可惜的是,同治帝已經是咸豐帝兩子中唯一成年的了,他一死,又無後,就代表著咸豐帝這一脈已然斷絕。

    那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迎立支系更遠的宗室,但問題來了,該迎立哪一輩的呢?

    同治帝死於1875年,當時政權由40歲的慈禧太后把控,35歲的奕譞為其心腹,1861年咸豐帝死的時候,正是在恭親王奕訢和奕譞等人的幫助下,慈禧太后才發動辛酉政變奪得政權,為表信任,慈禧更是將妹妹嫁給奕譞為妻。

    從慈禧的利益出發,奕譞這一輩人直接排除,首先叔叔繼侄子的位不好說通,其次這輩近支宗室(咸豐帝親兄弟)的年齡大多不小,對慈禧的威脅將大增,遠支宗室又太遠了,道理同樣不好說。

    讓溥儀這一輩人繼位應該說是最符合慈禧利益的,首先他們的年齡很小,不可能對慈禧造成威脅,其次子輩可以直接以同治帝嗣子的名義繼位,咸豐帝一系就有後了。可有一點很成問題,近支宗室很少這一輩的,咸豐帝最大的弟弟已經過繼出去,然後就是奕訢和奕譞,都還沒孫子呢,這樣就又繞回依據上面。

    那麼就只好選同治帝這一輩了。按照一般規矩,其實應當選奕訢的兒子,畢竟他比奕譞要大,但奕譞和慈禧的關係擺在這,奕譞跟慈禧妹妹生下四子,只有一子沒夭折,也就是光緒帝,時年四歲。

    年幼、近支宗室、慈禧外甥,不用選了,就是他了。當然,為了符合禮法,光緒帝被過繼給了咸豐帝為子,並且將來生子要同時祭祀同治帝。

    然而,光緒帝同樣無子,這時候慈禧已經時日無多,讓光緒帝的異母弟載灃繼位非她所願,找一個下一輩的才是正經。

    找來找去,花環又落到了醇親王府,新任醇親王載灃的長子溥儀被選中為皇帝,這顯然也是為了慈禧的利益服務。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醇親王奕譞的家族,無疑算得上是晚清最顯赫的家族了,不但先後出了光緒、宣統兩位皇帝,而且還出了載灃這樣一個攝政王。就算是奕譞本人,也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長期把控晚清的軍機處。

    (醇親王奕譞)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這個家族在晚清的時候,這麼顯赫呢?

    這都是因為有醇親王奕譞的存在。

    有人認為,醇親王奕譞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為他的嫡福晉是慈禧的胞妹。也就是說,奕譞算得上是慈禧的孃家人。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所有太后專政,都會重用自己的孃家人。因為對於她們來說,孃家人最可靠。只有依靠孃家人,才能在朝堂上立足。呂后是這樣做的,武則天也是這樣做的。慈禧太后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就算是用孃家人,也會只用孃家同姓的男人,一般都很少用不同姓的,比如說妹夫這樣的人。因此,慈禧用奕譞,其實是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而且,奕譞不只是慈禧的孃家人,他更是愛新覺羅的子孫,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和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是親兄弟,而且和恭親王奕訢也是親兄弟。也就是說,這個奕譞,是慈禧孃家人,更是慈禧的婆家人。

    對於自己的婆家人,慈禧一向是比較忌憚的。比如對待奕訢。

    奕訢是與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把慈禧推到最高位的那個人。對於慈禧來說,奕訢是她的恩人。但是在1884年的時候,慈禧卻罷免了奕訢的職務,並且驅逐了奕訢的軍機處。也就是說,把奕訢的勢力全部給清除了。

    慈禧之所以要驅逐奕訢,根本的原因是忌憚他。奕訢在主持內閣的時候,大力發展洋務運動,在許多主張上和慈禧不一致。這一點,讓慈禧很不高興。

    (奕訢舊照)

    當然了,慈禧之所以不高興,還不僅僅是因為她的主張和奕訢的不一致,而是因為奕訢透過洋務運動,透過一系列朝廷中的作為,漸漸地在清政府樹立了威望。而這種威望,才是慈禧太后非常忌憚的。因為奕訢的影響力越大,慈禧的影響力就會越小。久而久之,慈禧就不能垂簾聽政了。

    說起來,慈禧應該更加忌憚奕譞,因為奕譞是光緒皇帝的父親。按照古代的傳統,差不多相當於是“太上皇”。對於這樣的人,他更加容易操控權力,更加容易被慈禧提防。

    可是,慈禧不但沒有提防他,而且她還在罷免奕訢以後,不斷提拔奕譞,漸漸地讓奕譞進入軍機處,先是讓奕譞以商辦的名義接管政權,接著讓奕譞總理海軍衙門。在那個時代,總理海軍衙門,相當於就是總理軍機處。也就是說,奕譞成了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兒子是皇帝,父親掌控著軍機處,這父子要是聯合起來,哪裡還有慈禧的生存空間?想想都可怕!但是為什麼慈禧竟然還放心大膽地讓奕譞這樣做呢?

    顯然,奕譞之所以能夠得到慈禧的信任,正是在於他能夠一直把握好分寸,讓慈禧不覺得他是一個威脅,反而非常信任他。

    (慈禧舊照)

    當年慈禧把光緒接過去,當成自己兒子立為皇帝的時候,奕譞立刻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向慈禧上書,對慈禧說,自己肝病犯了,不能工作了,要告老還鄉。

    奕譞究竟有沒有肝病,我們不是太清楚。但是,奕譞在自己兒子當了皇帝這個節骨眼上,向慈禧提交這個辭呈,可以看出,他是相當聰明的。因為對於那時候的慈禧來說,她最忌憚的一件事,就是作為光緒父親的奕譞,會不會越軌擅權。對於奕譞來說,當時要越軌擅權,是很容易的事。大家知道他的兒子當了皇帝,自覺不自覺地,都會來巴結他,給他送好處。這樣一來,奕譞不想擅權,也沒有辦法了。

    當時慈禧接到奕譞辭呈以後,果然同意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慈禧確實對他是有些忌憚的。奕譞見慈禧同意了,明白慈禧是忌憚他,於是乾脆再次提出辭去“親王”的爵位,就是變成一個平民。這下慈禧不敢做得太絕,沒有同意,而是讓他保留爵位,去菩陀峪,幫自己修陵寢。

    除了這個重要節點以外,還有一個節點,奕譞也做得非常好。就是光緒十二年的時候,光緒親政。慈禧又讓奕譞回朝執政。顯然,這是慈禧對奕譞的又一次試探。而奕譞也做得非常好,他不但上疏慈禧,表示自己不會這樣做,而且還說,光緒雖然親政了,但是他還年輕,希望慈禧繼續主政。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先經過慈禧點頭後,再讓光緒來執行。

    看看這樣的奕譞,可以說,慈禧對他是百分之一百的滿意,怎麼還會限制他呢?所以,他的那一脈,能夠延續輝煌,最終出了兩個皇帝和一個攝政王。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5 # 劇透歷史

    清朝到了晚期,或許紫禁城的地脈已盡,同治、光緒、溥儀,接連三朝就連兒子都生不出來。往前的兩代,道光帝還有九個兒子,繼任的咸豐帝只有兩子,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次子才生下來就夭折了。

    同治帝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把持晚清政壇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她正是憑著生了同治,才得以當上太后垂簾聽政,一步步成為執掌實權的統治者。

    也就是說,咸豐只有同治這一個成活的兒子,所以當同治無子駕崩後,這一脈算是斷絕了,只能從宗室中另選嗣子繼位為帝,選中的年僅4歲的堂弟載湉,便是之後的光緒帝。

    光緒當了30多年皇,但也沒有孩子,慈禧臨死前又急忙選定光緒弟弟、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入繼大統,將他過繼給同治為子,同時兼祧光緒這一脈。

    等於是一個兒子兩個爹,民間常有這樣的事兒,一個兒子早早去世了,就讓另一個兒子兼祧,為去世的兒子延續香火,娶妻都得分兩房,兩個老婆當妯娌相處。

    但溥儀是一下子蹦出了三個爹!而且較為奇特的是,光緒和溥儀都出自於醇親王府。

    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是光緒的生父,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咸豐帝的異母弟,和嫡支的血脈很近。溥儀則是奕譞的孫子,他的生父載灃是光緒帝的異母弟,也就是第二任醇親王,後擔任監國攝政王。

    說句不算誇張的話,那時除了慈禧,清朝地位最高的就屬醇親王府了,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雖然初代醇親王奕譞不得道光帝的寵愛,未能繼承大寶,但他的後代們都揚眉吐氣了。

    那麼,他們家立有何等大功,竟能兩次被慈禧選中呢?

    這得從令慈禧發跡的“辛酉政變”說起。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咸豐帝逃到熱河行宮,後病逝於此,臨死前給6歲的兒子載淳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他想得很周到,只找一位兩位的話,容易造就霍光、曹操那樣的權臣,人數越多,就越能相互制衡。

    但他還是放心不下老婆兒子,賜給慈安“御賞”印章,代表母儀天下的權力,賜給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掌),代表統一天下的權力。顧命大臣擬了旨後,必須蓋上兩顆印章才能生效。

    咸豐沒死的時候,顧命八大臣們不敢顯露出異議,但咸豐一死,他們就想架空孤兒寡母,不讓慈禧、慈安過問大事。

    權力慾很強的慈禧自然不滿,就連較為平和的慈安也覺得不對,要讓這些人掌了權,以後她們的日子肯定難過。據說她們曾和八大臣發生激烈的爭執,小皇帝都嚇得尿了褲子,大有一幅孤兒寡母被顧命大臣欺負逼迫的畫面場景。

    之後,兩宮太后聯起手來,暗中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恭親王奕訢,利用扶咸豐帝梓宮回京的機會,趁機發動政變逮捕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查辦,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

    此後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執掌軍機處,形成叔嫂共理政務的局面。

    整個政變的過程,醇親王奕譞是站在慈禧這一邊的,他是正黃旗漢軍都統,握有實際軍事權力,後又擔任步軍統領,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是辛酉政變得以成功的武力保障。

    他忠於慈禧,慈禧當然也重用他。但選他的兒子載湉為嗣子,卻不只是因為功勞或忠心,更要緊的是他兒子和慈禧有血緣關係。

    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的親妹妹!從夫家來算,載湉是慈禧的親侄兒;從孃家來算,載湉是慈禧的親外甥。有這兩重親上加親的身份,慈禧在眾多愛新覺羅家的親族中選擇醇親王家的載湉,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至於溥儀,其實並不是慈禧的第一人選。那時慈禧和光緒已經發生很多矛盾衝突,彼此厭惡,她打算廢掉光緒另立新君,這種情況下,新君自然不會再出自醇親王府。

    慈禧這次看中的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和她也是孃家親戚,溥儁的母親是她弟弟桂祥的女兒。擱著這層關係,溥儁一度被帶入宮中,稱為“大阿哥”,就等著時機成熟取代光緒。

    但是,此舉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強烈反對,慈禧扛不過,只好不了了之,把大阿哥送出宮去,他此後過得很落魄。

    隨著慈禧年齡越來越大,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起下一任皇帝的人選,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從醇親王府中挑選最合適。

    因為儘管載灃的兒子溥儀不是她妹妹所生,兩人只是名分上的母子關係,但載灃的夫人卻是慈禧寵臣榮祿的女兒。

    慈禧和榮祿的關係,一直是野史秘聞的炒作熱點,兩人雖不一定是情人關係,但慈禧對榮祿的特別恩寵、倚為心腹,卻是晚清政壇不爭的事實。

    連著兩代出皇帝,醇親王府也算是大清王朝300年來的獨一份了。但光緒30多年的傀儡生活,卻讓整座王府多年來籠罩在鬱悶的氣氛中。

    因此,當慈禧派人來接溥儀的訊息傳來,他的祖母,也就是慈禧的親妹妹當場就暈了過去。她知道這不是好事,賠了一個兒子,眼看著孫子又要填進去。

    可慈禧的旨意,整個大清朝誰都違抗不了,所以溥儀還是繼位了。可他只有3歲,根本無法親政,於是父親載灃就自然而然成了攝政王。

  • 6 # 夢裡不知我者謂我心憂

    其實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按照血脈來說首封醇親王與文宗皇帝血脈最近之一,是同父異母弟弟。文宗皇帝共有兄弟八人,其中前面三個哥哥在文宗皇帝登基之前就死了,五弟過繼出去了,六弟為恭親王,醇親王為老七,老八老九與醇親王為同母兄弟。醇親王奕譞是文宗皇帝去世的存世的四個兄弟中三個兄弟的老大,而且老婆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孩子與穆宗皇帝血脈最近,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雙重關係,比其他人更近,會比較照顧面子,否則穆宗皇帝又會變成明武宗一流的被黑成前車之鑑。恭親王弈忻長子載澄在穆宗皇帝去世時早已成年,是有名的浪蕩子,非常混蛋,顯然不適合當皇帝;次子載瀅,同治六年過繼出去,不適合再過繼給文宗皇帝。剩下就只能德宗皇帝了。到了德宗皇帝去世的時候,為了皇室穩定,繼承人只能在醇親王一系中選擇,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溥儀了

  • 7 # 伯虎42

    哪裡有什麼大功,只不過恰好生在帝王之家,又恰好和晚清實際統治者那拉氏做了親戚,更恰好穆宗毅皇帝、德宗景皇帝兩代皇帝先後早逝並無後,在這些機緣巧合之下,太平湖畔和後海北沿的兩座醇親王府才能“兩度潛龍”,連出兩代“宗藩入繼大統”的皇帝,而皇城根下,西苑外的第三座醇親王府,也得以升級為“監國攝政王府”。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當鴉片戰爭激烈進行之中時,宣宗道光帝的第七子出生於京師(北京),生母烏雅氏時為宣宗琳嬪。宣宗此時正忙於和“英夷”開戰,日夜不停地調兵譴將,指揮戰事 ,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過多地關注這個小兒子,百忙之中只將烏雅氏按制度升為“琳妃”,賜皇七子名“奕譞”,然後照例安排內官、保姆、宮女等侍候烏雅氏及皇子,也就罷了。

    此後近兩年,幼年的奕譞都是在富貴無憂、不諳世事的時光中度過,外部的風起雲湧,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在保姆宮女們的精心照料下,奕譞快樂地生活在皇宮和圓明園等地,享受著一個皇子應該有的待遇,愜意極了。

    在奕譞兩歲的時候,宣宗因為“攘夷”失敗、不得不和英國簽訂了恥辱的“南京條約”,心中憋悶而愧疚,導致他帶著皇子們到奉先殿哭拜列祖列宗。小小的奕譞在懵懵懂懂之間,跟著老皇父向掛在牆上的祖宗們磕頭行禮,又看著皇父莫名其妙地痛哭流涕,唸唸有詞,不明白為什麼要在這又冷清又陰暗的房子裡跪跪拜拜,最後因為無聊和疲倦,奕譞居然在奉先殿的蒲團上睡了過去。宣宗看見後,既是生氣又是無奈,還有點憐憫,命人將熟睡中的奕譞抱回後宮,因此也結束了向祖宗們請罪的儀式。

    此後八年,奕譞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清代皇子們都要經歷的青少年曆程:讀書。宣宗在鴉片戰爭失敗後頑固地拒絕變革、苟安姑息、得過且過,大清王朝也在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中不斷衰敗、陷入重重危機中,這些事情少年奕譞都充耳不聞,也沒有渠道和機會去知道,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機械重複著:讀書、讀書。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六十八歲的宣宗道光帝因為嫡母孝和太后去世而悲傷過度,在“供奠行禮”致哀過程中哀慟哭號、席地寢苫,導致身體受損,精神委頓。同時天氣嚴寒,宣宗也因此得患風症,身心俱損。在孝和太后葬禮尚未結束時,宣宗就因內外損耗過大而病倒,最終一病不起,於正月十四駕崩於圓明園。

    臨終前,宣宗急召已經秘立為皇儲的皇四子奕詝,及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衝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內務府總管大臣文慶等,到御前接受遺詔,並出示隨身所帶的傳位密旨,宣佈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道光帝駕崩後,諸臣們急赴皇宮乾清宮,取出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鐍匣,和宣宗隨身遺詔對比兩相無誤後,宣佈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於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奕詝正式即皇帝位,並頒詔天下以明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奕詝即清文宗咸豐帝。

    文宗登基之後,即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按照宣宗遺詔內的旨意,冊封十八歲的六弟奕奕訢為恭親王,同時將十歲的七弟奕譞授予郡王爵位,王號“醇郡王”,五歲的八弟奕詥為鍾郡王,四歲的九弟奕譓為孚郡王(五弟奕綜已經過繼給皇叔綿愷為嗣,襲敦郡王)。

    年僅十歲、尚未成年就失去了父親的庇護,異母兄長文宗皇帝和自己感情也不算特別深厚,這使得奕譞從此養成了微小謹慎、膽氣略遜的性格,凡事不大願意出頭,也沒有敢於積極任事的作為,和他的六哥以訢相比,算是差得老遠了。不過這樣也好,低調的性格使得奕譞在整個咸豐一朝都平平安安、恬淡如水,生活沒有任何波瀾,和兩個同母弟弟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一起繼續著皇子們成年前的重要職責:讀書。

    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十一,咸豐帝於在位期間第一次按照祖制挑選秀女,其中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徵之長女葉赫那拉氏得以中選,和其他中選女子一起被納入宮中,咸豐帝賜其封號“蘭貴人”,這就是日後實際統治中國四十七年之久的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也稱西太后、慈禧太后。整個清朝末年的歷史,都將因她而改變軌跡,包括此時尚不滿十三的奕譞,也因為將來和這個皇嫂做了雙重關係親戚,而導致人生的大喜大悲、身不由己地參與到晚清政局之中,過上了既尊貴、又惶恐,還有些焦慮無奈的生活。

    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已經成為懿嬪的那拉氏為文宗誕育了皇長子載淳,得以被晉封為懿妃,次年正月又晉封懿貴妃。由於文宗次子憫郡王在咸豐八年(1858年)出生即夭折,所以皇長子載淳實際上就是文宗唯一的兒子,因此那拉氏極得文宗寵愛。

    文宗因自幼體弱,不能應付繁瑣的朝政,再加上當時清朝的內憂外患到了極點,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也愈演愈烈,這使得文宗心力憔悴、逐漸不能支撐。而懿貴妃那拉氏生於文官家庭,多少有些文化底子,又熱衷於協助文宗處理政務,於是文宗開始倚重她並時常口授旨意,讓其代為批閱、審定各地奏章,還同意那拉氏可以在得到自己授權的情況下獨自對奏章批示自己的處理方案。這就讓那拉氏開始學習並初步掌握了治理國家政務的手段,文宗不知道自己對懿貴妃的倚重和縱容,會給他身後的清朝朝政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

    咸豐八年(1858年),醇郡王奕譞年滿十八,即將分府出宮,自立門戶,同時在皇帝的指定下成婚。在文宗為七弟挑選嫡福晉的過程中,懿貴妃那拉氏覺得這個小叔子穩重老實、品行端正,是個良選。而自己雖然身為貴妃,又協助皇帝操執政務,可算小有權勢,但是自己的母家勢力單薄,幾個兄弟都上不了檯面,茲需有力的外部助力,奕譞身為皇子、皇弟、宗室郡王,恰好就是理想的“外援”。

    於是,在那拉氏的枕邊風下,文宗正式下旨,以前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徵(此時惠徵因抵禦太平軍不利已被革職、並病逝於鎮江)次女、落選秀女葉赫那拉氏.婉貞(其姐懿貴妃那拉氏名杏貞)為醇郡王奕譞嫡福晉,擇吉日賜婚,並以太平湖畔原大學士明珠府邸(後來又是乾隆權臣和珅和乾隆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府邸)作為醇郡王和福晉的新居王府。

    咸豐九年(1859年),十九歲的奕譞和十八歲的那拉氏正式成婚,並搬入了太平湖王府居住,從這一刻開始,奕譞將來大半生的命運就已註定,而他和皇嫂兼大姨子懿貴妃那拉氏的恩怨糾葛、利益進退,也將逐漸拉開帷幕。

    咸豐十年(1860年)秋,斷斷續續進行了四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英法聯軍攻破大沽、在八里橋大敗僧格林沁、直入北京城而告終。文宗驚慌失措之下,於奉先殿向祖宗們告別後,率后妃皇子、隨駕大臣、護軍侍衛的等倉惶逃離京師皇宮,前往熱河避暑山莊“木蘭秋獮”,留六弟奕訢等和其他王公大臣們一起,同入城的英法聯軍交涉、談判,艱難地維持著局面。

    當年十月,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奕訢代表清朝和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英法獲取了更多的在華權益和戰爭賠款後撤軍返回,文宗和他的流亡朝廷得以在熱河喘息安定。

    在留居熱河期間,文宗逐漸喜歡上了在行宮的生活,幾次推遲了“迴鑾”計劃。在行宮中,文宗為了逃避讓人焦頭爛額的糜爛政務,開始以酒色自娛,並得過且過、乃至於自暴自棄。在如此荒唐生活的消耗下,文宗的身體逐漸虛弱、精神衰敗至極,引發多種疾病,慢慢地病勢沉痾,不可救藥。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病體沉重,已藥石無效、油盡燈枯,即將不久於人世,於是趁著尚還清醒,他在七月十六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召見隨扈的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固倫額駙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並連下兩道諭旨,其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其二:“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皇太子,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文宗的遺詔,及“顧命八大臣”的來歷。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晨,文宗病逝於避暑山莊,年三十一。去世前,文宗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皇太子生母懿貴妃那拉氏代為掌管),嗣後顧命大臣輔政時釋出的一切政令都要恭請蓋上“御賞”、“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作為皇權和輔政大臣們之間的制衡。

    文宗駕崩後,皇長子載淳奉遺詔繼位,即穆宗同治帝,以明年為祺祥元年,尊嫡母皇后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往後的日子裡將聯合執政二十年的兩宮皇太后從此走上了晚清政局的前臺。

    文宗在盛年之時駕崩,而他生前所設立的政治平衡並沒有如同他所設想的那樣保持均衡,而是很快被打破:在實際掌權者肅順的主導下,顧命八大臣把持了全部朝政,無視兩宮皇太后,自行其是,並將在京師主持庶務的恭親王奕訢排擠出決策層。皇帝及兩宮所掌握的“御賞”、“同道堂”二印鈐印權(實際就是最後決定權)也被顧命大臣們視為婦人干政、有違祖制而加以抵制,實在是跋扈至極。

    在之後的政務處理中,顧命大臣們和兩宮為了權力的爭奪產生激烈矛盾,彼此爭論不休,且毫無人臣之禮:“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在鬧得最不可開交的時候,連六歲的小皇帝穆宗都在緊張氣氛中嚇尿了褲子!

    顧命大臣們日漸跋扈、專橫無禮,導致兩宮皇太后憂慮憤怒,乃至有了剷除不臣的念頭。於是在慈禧太后的主導下,兩宮皇太后秘密聯絡了遭到排擠而遠在京師的恭親王奕訢,叔嫂暗中籌劃,準備趁文宗靈柩迴鑾的時候抓住時機擒拿顧命八大臣,奪回旁落的皇權。

    此時,因為兩宮皇太后的安排(其實是慈禧太后的主意),醇郡王奕譞已經先後獲授為正黃旗漢軍都統、京師步軍統領,兼管善撲營事,掌握了京師的軍事實權。這為不久後兩宮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提供了有力的協助。

    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三,文宗靈柩自避暑山莊啟程返回京師。兩宮皇太后藉口穆宗年幼,旅途勞頓過於辛苦,於是安排肅順單獨跟隨靈柩緩緩而行,小皇帝及其他七位顧命大臣則提前回京,明面上是提前做好葬禮安排,其實是以此將顧命大臣之間的關聯阻斷,以便各個擊破。

    九月二十九,兩宮皇太后帶著小皇帝抵京,然後立即聯手在京的恭親王奕訢,以穆宗的名義頒佈諭旨,將載垣、端華、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以專橫無禮、把持國政、隔絕內外、跋扈犯上、事君不敬等罪名索拿下獄或者罷黜軍機。只有額駙景壽因為人忠厚、處事恭順,並無擅權跋扈之事,得以退職返邸,平安無事。

    九月三十,二十一歲的皇叔醇郡王奕譞受兩宮皇太后和六哥恭親王奕訢的指派,率京師善撲營衛士連夜急赴密雲,將護送大行皇帝梓宮的輔政大臣實際首腦肅順逮捕。至此,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政變大獲全勝,因為咸豐十一年為辛酉年,所以史稱這次政變為“辛酉政變”,也叫“祺祥政變”。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一,兩宮皇太后以穆宗的名義接連發出上諭,授予政變的同謀、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而載垣、端華被勒令在宗人府自裁、肅順於菜市口斬首,穆蔭、匡源、杜翰、焦祐革職治罪,景壽免職退回府邸反省。輔政大臣們擬定的皇帝年號從“祺祥”改為“同治”。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從文宗去世前所預設的政治安排中奪過了實際統治權。

    為政變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兩宮皇太后另一個小叔子醇郡王奕譞,也收到了豐厚的回報:晉封鑲黃旗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事務,京師重地、天子腳下的鎮守重任,都被弱冠之年的奕譞一力承擔。依靠著自己的“定亂功勞”,和恰到好處的際遇,奕譞登上了大清勳貴的頂峰。

    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在克復江寧(南京)、平定太平天國的捷報中,奕譞被兩宮皇太后以穆宗的名義加授為親王銜(就是以郡王的名義享受親王待遇),次年,又加“弘德殿行走”頭銜,主持穆宗讀書進學及課業管理事宜,這在當時,是莫大的榮耀。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八歲的穆宗大婚並親政,不再於弘德殿讀書,於是免去了七叔奕譞的“弘德殿行走”。為了表示對叔父的感謝,穆宗奏明兩宮母后之後,正式晉封七叔為“醇親王”,以示酬庸。

    在此前後,奕譞和嫡福晉那拉氏先後生養了兩子一女,不過其中長子載瀚和長女都因病在同治五年(1866年)夭亡了,只有次子載湉存活。當然奕譞和那拉氏還年輕,以後可以再生兒育女,所以也不是特別在意,將來繼續努力開枝散葉也就是了。(那拉氏在同治十三年誕育了第三子,不過也沒有養大,連名字也沒有。)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當奕譞老老實實辦差,繼續努力為侄子皇帝和皇嫂兼大姨子皇太后盡忠職守、勤勉操持的時候,一件突如其來的大事打亂了整個清朝的政局和程序,同時也改變了醇親王府將來的命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穆宗患病,並迅速惡化,至於到底是史書記載的天花,還是野史所述的“楊梅瘡”這裡已經不重要了 ,最終的結果是穆宗在當年十二月初五駕崩,年僅十九歲,也沒有留下子嗣,這使得清朝的皇位傳承遭遇了西漢成帝劉鶩、宋朝仁宗趙禎、明朝武宗朱厚照之時的舊事:將不得不選取宗室外藩入繼大統。

    和上述幾個先例一樣,穆宗由於是文宗獨子,沒有其他兄弟可以繼承皇位,只能從堂兄弟中去挑選繼位者,或者從下一輩中挑選承嗣者。而兩宮皇太后(主要是慈禧太后)的意見是為文宗立嗣、為穆宗找個弟弟繼位,那就得從文宗的諸侄中挑選合適者。

    此時文宗諸弟中,五弟惇親王奕誴已經過繼出去,失去了宗法上的皇子身份,所以他的兒子們不能入繼;八弟鍾郡王奕詥已去世且沒有子嗣,九弟孚郡王奕譓也沒有兒子,都被排除;最重要的六弟恭親王奕訢有兒子,但是他已經是位極人臣的議政王,又掌管清朝實際的對外事務、權力極大,如果兒子又當了皇帝,那麼將來讓兩宮皇太后於何地立足?所以無論是兩宮還是奕訢本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讓他的兒子入承大統。數來數去,只有文宗七弟醇親王奕譞的次子載湉最合適入繼文宗為嗣。

    這樣,在穆宗去世不過兩個時辰後,兩宮皇太后和諸位宗室近支王公們就在養心殿西暖閣召開了商討議立新君的緊急會議,並確定了醇親王奕譞不滿四歲的次子載湉為文宗皇嗣、大行皇帝(穆宗)之弟,將被抱養宮中,成為新的皇帝。而這也是慈禧太后本人的私心,因為載湉的生母就是她的親妹妹,這個小孩兒既是她的夫家侄兒,也是她的孃家外甥,親上加親,作為自己的嗣子,那是再好不過了。

    得到自己的兒子將成為皇帝的訊息後,從來老實本分的奕譞頓時目瞪口呆、然後當場癱倒、痛哭流涕不止,旁人拉都拉不起來。不過這並不能改變已經決定的事情,當夜二更,以孚郡王奕譓為迎接大臣,率軍機處、內閣、內務府等相關臣工,赴太平湖東醇親王府迎接新君入宮。年幼的載湉從此離開了父母身邊,進入皇宮,在大行皇帝靈前‘剪髮成服’,並拜見兩宮皇太后,履行入繼文宗的禮儀後,正式入繼大統,成為新帝。兩宮欽定以明年為光緒元年,載湉就是清德宗光緒帝。兩宮皇太后則繼續以“垂簾”的名義處理朝政。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德宗即位大典在太和殿舉行,典禮結束後,作為皇帝生父的奕譞立即向兩宮皇太后上了一封奏疏:

    “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言辭懇切地請求就此退休,辭去所有職務,從此不再參與政務。

    其實,這是奕譞擔心兩宮皇太后(尤其是大姨子慈禧太后)對自己有所猜忌、會認為自己將憑藉“皇父”之名而攫取權力,並最終導致對皇權(兩宮垂簾權)產生威脅。奕譞自己是親身參與過“祺祥政變”的,知道輔政大臣們最終被剷除到底是為了什麼,所以他以“徹底退休”為手段和自保姿態,向兩宮皇太后表明自己絕無政治野心,安於榮養的心意。

    兩宮皇太后得到小叔子的奏疏後,滿意的同時也讚歎他確實是識相懂事,於是同意了奕譞的祈求,將他的職務全部撤除,但是授予了管理穆宗菩陀峪陵墓工程的差使,並將其“醇親王”的爵位加恩為“世襲罔替”(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這也是清朝第十一個獲得世襲罔替資格的王爵。

    對於這兩項榮譽,奕譞沒有拒絕,那樣顯得太矯情了。此後,奕譞就以親王的名義,管理監督穆宗陵寢工程,後來在光緒二年(1876年)又成為“毓慶宮管學”,得以照料在此讀書的“侄子皇帝”(其實是兒子)德宗的日常生活,這都是他平常謙恭謹慎、小心辦差才得到的回報。

    而除了這幾項推不掉的責任之外,奕譞夫婦日常“閉門不接賓客、恆有經年”,就連親兄弟奕誴、奕訢、奕譓等人,除了公事之外,私底下也不往來,以避朝野閒話。奕譞在家還親自指揮侍從僕役操持家務,經辦各種雜事,曾經有官員因公前往醇親王府辦差,親眼看見顯赫的皇帝生父在指揮下人們製作冬天所需的煤球“房屋兩廊,自曬煤丸,鋪滿於地,儉德不可及。”奕譞就是以這種簡樸甚至有些掉價的行為,來打消來自兩宮皇太后方面的提防和猜忌。

    賦閒期間,奕譞又獲得多個子嗣,其中第四子載洸是嫡福晉那拉氏所生,第五子載灃、第六子載洵、第七子載濤都是側福晉劉佳氏所生。

    光緒十年(1884年),在慈安太后去世後單獨執掌朝政已經兩年的慈禧太后藉口中法戰爭戰局不利、軍機處及總理衙門難辭其咎,趁機發動“甲申易樞”,把早有矛盾的恭親王奕訢一黨以 “委靡因循”的理由全部逐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代之以禮親王世鐸、慶郡王奕劻、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工部侍郎孫毓汶等親信大臣,並要求他們“遇事與醇親王商議後再行”。這樣,賦閒十年後,一直謹慎小心行事的奕譞終於得到了皇嫂兼大姨子慈禧太后的重用,得以再次參與朝政。

    同年,奕譞的第四子載洸夭折,那拉氏四子一女,只有被過繼給皇家的德宗載湉得以存活。

    光緒十四年(1888年),醇親王奕譞上奏:"太平湖賜第為皇帝發祥地。世宗以潛邸升為宮殿,高宗諭子孫有自藩邸紹承大統者,應用其例。"慈禧太后同意了奕譞的請求,另外在後海東側賞賜奕譞府邸,並將太平湖舊宅加以修葺整理,作為德宗的潛邸,這就是醇親王府“一度潛龍”的來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緒帝大婚,皇后是慈禧太后親自挑選的孃家侄女葉赫那拉氏(即日後的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皇帝大婚後,慈禧太后表示要撤簾歸政,奕譞立即上奏,表示皇帝還年輕,仍需要太后輔佐指導,等到二十歲時再歸政也不遲,而且歸政後,“一切政務,依舊先請懿旨,然後於皇帝前奏聞為佳。”這讓慈禧太后十分滿意,更是顯露了奕譞諸事小心、行事謹慎的為人風格。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五十一歲的醇親王奕譞突發疾病,並迅速惡化。德宗得知後心急如焚,奏請慈禧太后同意後立即趕赴醇親王府前往探視“皇叔”(生父)。

    病榻上的奕譞見到身為皇帝的兒子前來,還是一如既往的小心謹慎,不多說話,只是流浪不止,又讓幾個小兒子載灃、載洵、載濤等進房間給皇帝大哥磕頭,拜託德宗代為照看的意思十分明瞭。德宗也哭著點頭表示知道,一定會照看弟弟們。

    在德宗探視後不久,醇親王奕譞逝世,臨終前給兒子們留下了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的家訓,這是他一生謹慎小心的真實寫照。

    奕譞去世後,慈禧太后親自前往醇親王府祭奠這個事事小心、從不違逆自己的小叔子兼妹夫,德宗也也隨同前往致奠。在慈禧太后的首肯下,奕譞被定稱號為“皇帝本生考”,諡號“賢”稱為“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並配享太廟宣宗廟,賜葬於北京西山妙高峰。在身後,奕譞終於得到了被承認為皇帝父親的資格。

    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德宗的安排下,奕譞第五子、八歲的載灃繼承了爵位,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後海北沿的新醇親王府完工,載灃奉嫡母那拉氏、生母劉佳氏和全家遷居此處。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嫡母那拉氏去世,得到了“皇帝本生妣”的稱號,和奕譞合葬在西山妙高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剛滿二十歲的載灃被任命為隨扈大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授命為正紅旗滿族都統,兼管健銳營事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這讓他達到了父親奕譞當年相同年紀時所能達到的高度。即使此時慈禧太后和德宗已經因“戊戌變法”而關係破裂,隔閡極深,但是慈禧太后對於奕譞的兒子、自己的侄子兼名義上的外甥載灃還是很看重,讓他“參與軍國大計、掌內外政事、以贊機務”,著重培養和倚重的意思十分明顯。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九,德宗在長期幽禁中鬱鬱寡歡、身體受損,病重難起,即將薨逝,而他如同穆宗一樣,也是沒有子嗣可以承襲大統。為了延續皇統,同樣處於病重中的慈禧太后召集身為軍機大臣的載灃,並奕劻、張之洞、世續等王公大臣,在儀鸞殿商議立嗣之事。經過一番商議,最終確立皇帝的親弟弟載灃的長子溥儀為嗣皇帝,即刻接進宮中養育,以承大統。同時以醇親王載灃協助德宗皇后處理朝政,輔佐嗣皇帝。

    議定統嗣人選後,慈禧太后便下懿旨,將溥儀馬上抱入宮中養育,由載灃親自回家接兒子入宮來繼位。十月二十,在經歷一番雞飛狗跳、並導致載灃生母劉佳氏激動暈厥後(劉佳氏的名言:先前搶了人家兒子,這又要搶人家的孫子,還有沒有天理了!),三歲的溥儀被接到宮中,由慈禧太后親自檢視,然後交皇后撫養。

    十月二十一,德宗在瀛臺駕崩,年三十八,慈禧太后得到皇帝去世訊息後馬上命溥儀繼承皇統,入繼穆宗同治帝載淳為皇嗣,同時兼承德宗光緒帝,兼祧兩房。載灃以溥儀的名義尊德宗皇后為皇太后(隆裕太后),尊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

    次日,執掌晚清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也在儀鸞殿去世,年七十四。遺命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協助隆裕太后並輔佐嗣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九,三歲的溥儀由載灃陪伴著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以明年為宣統元年,這就是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

    由於家中又出了一位皇帝,於是在隆裕太后的同意下,攝政王載灃選定了皇城城牆外西苑邊一處位置作為攝政王府進行改建修造工程,而剛剛使用了不到十五年的後海王府又空了出來,作為宣統帝的“潛邸”加以尊崇,這就是醇親王府“二度潛龍”的由來。不過由於攝政王王府規制宏大,所以修建進度緩慢,直到清朝滅亡時也沒完工,那個時候也不再有什麼“潛邸”一說,於是載灃在退位歸藩後,又住回了後海王府,這都是後話了。

    之後,作為監國攝政王的載灃,成為清朝實際的統治者,經歷了三年監國時光,直到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城頭的槍聲響起,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也走進了歷史的長河中。而後來發生的歷史,就是另外一條脈絡了,清代醇親王府“兩度潛龍”、先出兩代皇帝、再出監國攝政王的故事,這裡就全部講完了。

  • 8 # 逆流的魚L

    醇親王一脈在晚清可是宗室中最顯赫的一支,當時被稱為“兩代潛龍,一朝攝政”,“三建王府。”

    潛龍只得是皇帝沒做皇帝的時候,代指光緒和溥儀。攝政則是指溥儀得生父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他在兒子溥儀當皇帝后,成為監國攝政王,代替兒子執掌大清。清朝有規定王爵繼位為皇帝,他的府邸是風水寶地別人不能居住要改建成寺廟,因為醇親王家出了兩個皇帝,因此先後搬了兩次家,修了三座王府。

    晚清宗室眾多,即使以道光皇帝為祖分出遠近宗室,道光皇帝的子孫還有很多為什麼偏偏就醇親王這一支連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別的家沒有,難道醇親王有大功於國才有這樣的榮耀?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個兒子,他就是個普通皇子,並沒有建立多大的功勳,即使後來被重要也沒做出什麼復興清朝的事,但是為什麼就他的子孫成為晚清最顯貴的一支?

    其實醇親王一支能如此顯要,有三點原因造就的。

    第一,慈禧的打算。

    同治皇帝無子,死後必然要從宗室中選擇。朝臣的打算是給同治選擇過繼子。但是慈禧害怕一旦給同治過繼兒子,自己就升級為太皇太后,無法名正言順的陸續掌權。因此希望選擇載字輩的宗室而且必須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年齡最好要小。而奕譞的妻子是慈禧的親妹妹,他們的兒子載湉只有四歲,因此完全符合慈禧的要求因此被選為光緒皇帝。

    後來光緒皇帝病重無子,慈禧又再一次選擇了光緒的侄子溥儀。這是因為溥儀是自己親信榮祿的外孫,這樣一來溥儀為了保住榮祿絕不會為光緒和維新派平方反,榮祿不被清算,自己也就沒有問題了。

    第二,奕譞載灃父子二人為人軟弱。他們和恭親王奕訢溥偉祖孫無法比。論能力,比不上恭親王,論囂張比不上溥偉。即使選擇這對父子的兒子為皇帝,他們也不會做出什麼出閣的事,這樣自己的地位就安全了。

    第三,宗室實在無人可選。道光皇帝九個兒子看上去不少,但是老二老三老四老八老九都絕後了,沒人了。老大雖然有後人,但是後人是從乾隆的兒子中的一支過繼過來的,在血緣上不是道光的後人,無權繼承皇位。老五過繼給了道光的弟弟,他的後人在宗法上不算道光的後人,無權繼承皇位。老六就是恭親王,他一直是慈禧的心腹大患,如果選擇了他的兒子孫子,那麼自己也就完了,最後只剩下了老六奕譞載灃父子。這一支關係近,光緒是咸豐的侄子,慈禧的外甥,溥儀是光緒的侄子,是關係最近的人,除此之外再無他人了。

  • 9 # 明月千里121

    因為慈禧喜歡奕譞這個妹夫唄,既是親戚,又是可靠的政治盟友。

    光緒和溥儀都和慈禧有血緣關係,慈禧的政治權利又不會受到威脅。醇親王一家有大功嗎?有!奕譞曾經參與慈禧的政變,幫助慈禧收拾了咸豐留下的顧命大臣,登上了權利的頂峰,並且忠心耿耿,如履薄冰。

  • 10 # 亮羽飛雲99

    他們家裙帶關係。醇親王是咸豐皇帝親弟弟,醇親王妃是慈禧親妹妹。親上加親,血統純正。同治帝死了,繼承人?慈禧太后論公論私,只能從他家出。兒子當皇帝,年齡小,老爸代管,攝政王也是自然的。

  • 11 # 小義老師扯歷史

    幾個原因吧

    一,醇親王是道光帝兒子,與咸豐帝是親兄弟,在同治無子去世後,從道光帝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成為唯一的選擇,候選人主要是老六恭親王和老五醇親王兩家,老七八九理論上也在候選範圍內,這是能選出皇帝的必備條件。嘉慶帝或乾隆帝的旁支後代,是根本沒有機會的。

    二,醇親王個人優勢,低調,聽話,才能一般,這對於沒有兒子的慈禧來說非常重要,新皇帝必須要聽話,皇帝生父更要聽話,不能威脅她的權力,這一點,老五醇親王在跟老六的對決中,勝出一票。

    三,醇親王婚姻優勢,他的嫡福晉是慈禧親妹妹,也就是說醇親王不僅是慈禧的小叔子,也是她的妹夫,選擇醇親王之子為帝,新皇帝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她的親外甥,選孃家人總比夫家人強。多說一句,這也是慈禧選擇溥儀的邏輯,溥儀的嫡祖母是慈禧妹妹,溥儀母親是慈禧養女瓜爾佳氏(寵臣榮祿之女),祖父同樣是聽話且有皇帝生父多年經驗的醇親王,溥儀生父載灃也不是雄才大略之人。

    最後,算是一個助力因素吧,小載湉才4歲,太好了,皇帝這麼小,慈禧又可以垂簾聽政好多年。

    幾個因素綜合在一起,慈禧選擇小載湉為帝,成為最佳選擇,醇親王以守本份和聽話,不僅成為皇帝生父,更成為皇帝生祖父,大智若愚的“太上皇”和“太太上皇”,也算是另一種勝利吧!

  • 12 # 歷史微書

    相比明朝皇位傳襲多次發生變化,清朝皇位的承襲顯得十分“規矩”。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清王朝的皇位始終是父子相傳,父死子繼。這種現象從努爾哈赤病逝直到同治皇帝病逝為止。然而這一規則在同治十三年時被徹底打破,因為在這一年,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絕嗣而終,而繼承同治皇帝皇位的是與其平輩的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而在三十四年之後,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依舊絕嗣而終,繼承他的皇位的竟然也是醇親王府中的一位王子,這位王子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那麼問題來了,醇親王府為何能夠先後出了兩位皇帝?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清朝最後兩位皇帝的選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載淳在紫禁城養心殿內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這位清王朝歷史上第一位傀儡皇帝,成為了清王朝最為短命的皇帝,也是清王朝第一位絕嗣的皇帝。作為咸豐皇帝的獨子,同治皇帝的絕嗣就意味著新皇帝已經不可能再是皇子的身份。最終,經過兩宮皇太后的的權衡,醇親王奕譞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被過繼給咸豐皇帝為嗣子,繼承了同治皇帝留下皇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光緒皇帝。然而歷史彷彿和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開了個大玩笑,因為同治皇帝去世時因無子而導致的尷尬在三十四年後光緒皇帝病逝後再次上演。

    更為巧合的是,繼承光緒皇帝皇位的,仍然是一位醇親王府的王子,這位王子當時的年齡甚至比光緒皇帝登基時還小,只有不到三歲,他叫做溥儀。清朝最後兩位皇帝,都出自醇親王府,實際上這並非巧合,而是慈禧太后的有意安排,雖然光緒和宣統兩位皇帝並非當時繼承皇位的的首要人選,但是慈禧太后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因此將這兩位本不符合繼位條件的孩童立為皇帝,這也註定了腐朽的清王朝最終的的命運。

    晚晴最為特殊的親王之家:

    醇親王府之所以能夠接連出現兩位皇帝,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醇親王奕譞與皇家親近的血緣關係,這是光緒、宣統兩位皇帝能夠入選的決定性因素。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其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咸豐皇帝與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第二個原因是醇親王家族與慈禧太后孃家葉赫那拉家族的親緣關係。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醇親王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這位葉赫那拉婉貞就是光緒皇帝的生母,因此,從咸豐皇帝那邊來講,慈禧太后是光緒皇帝的伯母,如果從其母婉貞這邊來論,慈禧太后是光緒皇帝的姨娘。如此親近的血緣關係,縱觀當時的朝野上下,並沒有第二個人具備。

    醇親王奕譞與福晉葉赫那拉婉貞

    溥儀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除了擁有與光緒皇帝相同的理由之外, 溥儀生母的身份則不能不提,溥儀的生母為瓜爾佳幼蘭,她是慈禧太后的乾女兒,而她的生父則是慈禧太后的寵臣瓜爾佳榮祿。從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的身份我們不難看出,慈禧太后為清帝國選擇皇帝,並非擇優而立,而是將自己的個人私慾置於王朝的利益至上。

    兩代醇親王的一模一樣的性格:

    與才華出眾,能力非凡的恭親王奕訢相比,醇親王奕譞無論能力才華還是正是謀略都遠遠不及恭親王奕訢,歷史上對於奕譞的記載大多數認為其性格懦弱。然而在慈禧太后的眼中,她寧肯重用奕譞,也不願意重用奕訢,因為奕譞有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聽話。他既沒有政治野心,也沒有政治才華,因此他能夠做的,就是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去照本宣科的執行。

    在同治光緒兩朝的幾十年間,醇親王奕譞可謂謹小慎微,尤其是在光緒年間,他並沒有以皇帝生父自居,而是更加地低調謹慎。這樣的表現不僅讓慈禧太后很滿意,同時也很放心。奕譞病逝後,其子載灃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成為了第二代醇親王。而載灃的性格似乎也繼承了其父奕譞的性格特點:謹慎低調沒有政治野心而又無甚才華,這樣的性格特點他讓慈禧太后最終將清王朝的最高權力交給了他。被封為攝政王的載灃也成為了清王朝最後一位掌權的男性統治者。

    載灃與福晉瓜爾佳幼蘭

    可以說,醇親王家族在晚清接連出現兩位皇帝和一位攝政王的現象並不是偶然的,這樣現象的背後是慈禧太后的獨斷專行和利慾薰心,在清王朝陷入全面危機的時期,做為王朝最高執政者的慈禧太后沒有選擇年長的優秀人選繼承皇位,而是為了一己之利接連選擇了兩位咿呀學語的幼童登基,清朝註定在這樣的折騰下朝著萬劫不復的深淵狂奔。

  • 13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裙帶關係加窩囊廢性格唄!先說一下光緒皇帝載湉他爹奕譞,史書中記載他是一個厚道人,而且性格柔弱,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窩囊廢,這傢伙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一個標準的皇帶子阿哥,除此也沒什麼本事,但是他娶的夫人恰巧是慈禧的親妹妹,這才使得他這一支宗室連續出了兩位皇帝,即光緒(奕譞之子)和大清末代皇帝宣統(奕譞之孫)。因為和慈禧的這層關係,22歲的奕譞在慈禧奪取政權的" 辛酉政變"中和恭親王一起成為協助慈禧成功上位的最大"功臣"之一,而他最大的功勞就是在慈禧帶著小皇帝秘密回宮的時候,身上"藏"著一份殺肅順等三人的"詔書"。"辛酉政變"成功後,他的封號由郡王加親王銜,即醇親王,並授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以上,謝邀

  • 14 # 德厚致遠

    一個醇親王府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看似種巧合,其實是場陰謀。

    這個醇親王就是清朝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譞,在同治皇帝死後,他的二子載湉即位當了皇帝,即為光緒帝;光緒死後,慈禧指定奕譞第五子載灃之子溥儀即位,即為宣統皇帝;因溥儀年紀還小,所以載灃以監國攝政王身份主持朝政。

    這位愛新覺羅·奕譞,自號退潛主人,政治背景也很特殊,他是道光帝第七子,又是咸豐帝奕詝的弟弟,六哥就是恭親王奕訢,還是慈禧太后的妹夫。

    在道光帝時,奕譞按例封為醇郡王。到咸豐當政時的清王朝,己經國勢日衰,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國內有大規模農民起義運動,外有英法聯軍入侵,內憂外患使咸豐頭疼不已。面對各種社會矛盾和政治危機只會選擇逃避。束手無策的咸豐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利用抽大煙、喝鹿血、搞淫樂來排遣內心的愁悶,變本加厲地糟蹋自己,倦怠政務娛情聲色,連紛至沓來的奏章也懶得批閱,懿貴妃(慈禧)便主動地代策代行。在這樣的危急形勢下,又造成大權旁落,後宮專政,加深了後宮與朝廷大臣的矛盾和政治鬥爭。

    咸豐帝病危時,曾立遺囑:立咸豐與慈禧的獨子載淳繼位,召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贊襄政務,同時規定以“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為下達詔諭的符信,御賞章為印起,由東太后鈕祜祿氏掌管,同道堂章為印訖,由皇太子掌管,太子年幼實由西太后慈禧控制,這樣的安排,明顯兩宮太后的權力大於八大臣,她們只要不蓋印章,一切詔諭就不算合法,概不能生效,這又給慈禧垂簾聽政創造了機會。

    咸豐帝死後,肅順一黨自以為控制了全權,那料慈禧瞞過眼線,內聯皇后鈕祜祿氏,外通恭親王奕訢,在奕譞與奕訢配合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奕譞還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再加上他娶了慈禧太后之妹為嫡福晉,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奕譞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了實際的軍事權力。奕譞兼任步軍統領,又掌握了京師衛戍部隊的軍權。

    到同治帝親政時,奕譞又配合慈禧母子排擠掉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奕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奕譞加親王銜。

    奕譞密切配合慈禧發動兩次政變,成全了慈禧太后大權獨攬,這大概就是醇親王的“大功”吧。不過奕譞卻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任用和信任。

    同治帝時期,權力慾過盛的慈禧又過分干涉同治的家庭私生活,據傳同治喜歡的是正娶的皇后阿魯特氏,據說這位出身高貴的皇后端莊秀麗,可這樣的皇后偏偏又遭慈禧不喜歡,對她百般挑剔,慈禧還經常訓斥皇后遷怒與她,造成慈禧與皇后之間婆媳不和、母子關係也緊張。同治不自由,皇后也備受虐待之苦,據說有一次同治病重,阿魯特氏偷著去探望同治,慈禧因為一件小事抓住皇后的頭髮連拉帶打,邊打邊拽,竟將皇后一撮頭髮連同頭皮揪了下來,病床上的同治欲救不能,又急又氣又怕,竟然昏了過去,慈禧見狀才饒了皇后。

    慈禧嚴加干涉同治帝夫妻二人生活。同治心灰意冷,無奈又不喜歡富察氏,於是,同治帝在婚後經常獨宿乾清宮,婚後生活不美滿,同治難免心情不好,壓抑久了使他經常微服出遊,混跡煙花柳巷之地尋花問柳,放蕩不羈結果被病毒傳染,不久病情惡化不治而亡,也沒留下子嗣。同治帝崩,皇后阿魯特氏對慈禧專橫、陰毒、暴虐充滿怨恨,曾吞金自盡,遇救不死,雖然活過來了,慈禧卻秘密下令,斷絕皇后的一切飲食,使皇后活活餓死,與同治帝崩僅相隔七十五天,年僅二十一歲。

    慈禧太后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後,慈禧為了繼續把持朝政,就將自己的侄子兼外甥、即奕譞的二子載湉立為皇帝,這就是光緒帝。據傳慈禧太后宣佈由醇親王奕譞四歲幼兒載湉作為皇帝繼承人繼任皇位時。醇親王奕譞聽到這個訊息,當場昏厥了過去。當然奕譞十分了解慈禧太后,他親身經歷了同治帝后之死、東太后暴卒,這對他來說當然害怕,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更加謹小慎微,把取信討好慈禧,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挪用北洋艦隊軍費,大修頤和園就是他乾的。

    儘管奕譞小心謹慎討好慈禧以保平安,可他的兒子光緒帝卻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形同傀儡,後來因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慈禧太后又發動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囚於瀛臺,最後在慈禧死的前一天也不明不白地離開了人世。

    慈禧決定再立奕譞與側福晉(劉佳氏)所生的五子載灃的長子溥儀為嗣皇帝,即清未代皇帝宣統。訊息傳到醇親王府,頓時發生大亂,溥儀的祖母劉佳氏當場昏厥過去,小溥儀連哭帶打不讓太監抱走,最後由溥儀的乳母用奶水哄住抱著進入皇宮,當溥儀看到陰森森的幃帳和慈禧的病臉又被嚇得直打哆嗦,掩面大哭,不過,溥儀入宮後的第三天,慈禧去世。

    小皇帝登基大典時,三歲的溥儀哭著喊著要回家,其父攝政王載灃急得是大汗淋漓,雙手扶著哄著他說“別哭,快完了”,典禮匆忙結束,清王朝的統治也已急劇衰敗,迅速滑向了毀滅的深淵,不到三年,清帝的皇冠便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化為灰燼。

  • 15 # 澳古說歷史

    終清一朝,若要說最顯赫的王府是哪座,定然是醇親王府無疑,因為這座王府出了光緒、宣統兩位皇帝,及載灃這位清末監國攝政王,沒有哪位王府能有這般顯赫。

    醇親王一脈子嗣,為何能兩次完成小宗到大宗的華麗轉變,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醇親王系如此耀眼的成就?

    這一切都得從一個女人說起,她就是清末老佛爺慈禧

    醇親王系能夠接連出現兩位皇帝,一位攝政王,就是因為抱住了慈禧的大腿。

    而醇親王系之所以能夠抱住慈禧的大腿,得益於一場宮廷政變—辛酉政變。

    1861年,躲在承德避暑山莊一年多的咸豐崩於行宮,臨死前遺詔獨子載淳即位,是為同治。因載淳年幼,尚無法親政,故而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及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位軍機大臣等八位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理政。

    同時,為防止臣重君輕,皇權旁落,咸豐臨終前,又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同治,並頒詔說,此後朝廷所頒佈的一切詔書,都要蓋上這兩枚御印方可奏效。

    咸豐如此安排,是當時作為穩妥的作法,八位大臣中三位是宗室,一位是外戚,四位是外臣,相互制衡,不至於相互保團,威脅到皇權。除此,讓皇后掌握最終的決定權,也能防止外臣擅權,致使皇權旁落。此刻,同治雖年幼,但外有輔政大臣輔佐,內有皇后掌控朝局,清廷斷不會因君主年幼,而出現朝局動盪。

    但是,讓咸豐絕沒有想到的是,他這般維護朝堂平衡、政局穩定的精心安排,最終會被一個女子打破。

    同治生母慈禧,素來是野心勃勃,既陰險,又貪權,她並不甘心只是做一個聖母皇太后,她想要權,更想要執掌皇權。慈禧原以自己的兒子登基後,就能執掌皇權,誰料咸豐臨死前,居然將權力交由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及慈安所掌,這就讓慈禧很是不滿。

    見權力被他人所掌,慈禧自然不會心甘情願接受,她想要從他們的手中將權力奪過來。由此,辛酉政變爆發。

    辛酉政變,最終以慈禧的全勝而告終,肅順被殺,載垣、端華自盡,景壽、穆蔭、焦祐瀛革職,匡源、杜翰流放,慈禧終掌大清最高權力。

    而這次政變能夠成功,這之中離不開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後升親王爵)、文祥等人的全力相助,若沒有他們,慈禧斷然不可能擊敗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從掌控大清皇權。政變前,奕譞任正黃旗漢軍都統兼步軍統領,掌控京城大部軍權,正是他手中的兵權,慈禧才能毫無顧慮地對那八位輔佐大臣出手,直至擊敗他們。

    正是醇親王奕譞在辛酉政變中立有不世之功,故而慈禧掌權後,對醇親王系是恩待有加,不但將奕譞由郡王提為親王,更是賜予醇親王世襲罔替之權,讓醇親王成為大清的第十一位鐵帽子王。除此,為拉攏奕譞,讓其真正忠於自己,慈禧還將自己的親妹妹嫁給奕譞為王妃。

    而光緒的生母就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故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慈禧為何會立光緒為帝,一句話,那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彼時,同治無子而崩,皇帝就只能從清朝宗室子弟選出,而人都是有私心的,慈禧這位權利慾極大的太后自然也不例外。當時,慈禧並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故而在選擇皇帝人選時,她早早就把已成年的宗室子弟排除掉,畢竟讓成年宗室子弟即位,她就是去了繼續垂簾聽政的合法理由。

    對於慈禧來說,讓尚未成年的宗室子弟即位,這是能讓自己繼續掌權最為穩妥的作法。而在當時,慈禧最為心儀的皇帝人選,就是自己親妹妹所生的年僅九歲的載湉。宗室子弟年齡小的並不是沒有,可多數都跟自己沒有關係,讓他們登基,難保日後他長大後,其生父、生母不會因此而有爭奪權力之心。但是,載湉卻不一樣,他是自己的親外甥,他的生母是自己的親妹妹,生父又是自己的親妹夫,且生性謹小慎微,對自己是忠心耿耿而又從心裡恐懼,故而載湉無疑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讓載湉即皇帝位,慈禧不但能夠繼承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執掌皇權,還不用害怕載湉長大後,他的生父會站出來與她爭權。就這樣,醇親王系出了第一位皇帝。

    此後,溥儀亦也是這般被扶上帝位,作為自己親妹妹的孫子、養女的兒子,秉持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慈禧故技重施,立了與自己關係最為親近的,且也同樣年幼的溥儀為帝。當然,此時的慈禧立溥儀為帝,除了有為讓自己繼續掌權考慮,還有就是為自己的身後事考慮,慈禧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身體撐不了幾年,總有一天會駕鶴離去,故此她也開始在為自己的身後事考慮。

    試想,如果此時慈禧立與自己的關係不親密的宗室子弟為帝,那她百年之後,這位新君會如何對待她的後事呢?多半是不會特別上心的。但是,如若立了自己的曾外甥溥儀為帝,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不論是從禮法上,還是從倫理上,溥儀會也必須得好好正視自己的後事。

    除此,讓親外甥載灃為攝政王,其實也是為自己的身後事考慮,畢竟此時的宣統才2歲,等到他成年,自己恐怕早已不再,所以還需做一個雙重保險,讓親外甥載灃暫時監國,這樣即使自己死後,溥儀還未成年,還有載灃這個外甥替自己安排好後事,不用怕被慢待。

    故而,此時醇親王系出了第二位皇帝、第一位攝政王。

    醇親王系能出二位皇帝,一位攝政王,其實靠的不是什麼功勞,而是因為慈禧。正因醇親王奕譞對慈禧忠心耿耿,又娶了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這才有了後來醇親王系的顯赫地位。

  • 16 # 陳悅漫步海邊

    清末的醇親王冊封於1872年,首任是咸豐帝的七弟、愛新覺羅奕譞。

    醇親王家族在清末先後出了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兩個皇帝,以及一個攝政王,可謂貴極一時,之所以出現這麼特殊的政治光環,並不在於這個家族有什麼大功,更重要的實際上是“血統親近”“政治正確”。

    先說醇王府出第一個皇帝的事。

    所謂的皇族近支,即要和咸豐——同治帝這一枝關係親近的皇族,而咸豐帝有兩個兄弟,即恭親王和醇親王,於是恭王和醇王的兒子成了重要人選。當時身為領班軍機的恭親王,力主以自己的兒子入繼大統,而慈禧太后則力推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入繼。

    理由則非常清晰:此時恭親王和慈禧的權鬥已經明朗化,慈禧無疑不會接納一個政敵的兒子當皇帝這個事實,而且恭親王為人城府深,權欲大,難以駕馭。而醇親王奕譞為人忠厚,而且醇親王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選醇王的兒子入繼,無論從政治還是親情角度都顯然更為合適。

    於是,最後醇王的兒子載淳入繼,以同治帝弟弟的名義繼承大統,成為光緒帝。

    再說醇王府出的第二個皇帝。

    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又遇到了皇帝去世時無嗣的困擾。此時,再次需要從皇族近支中選擇子弟入繼,與光緒這一支最親近的皇族,顯然就是光緒的兄弟,即醇王府,而醇王府的小醇王恰好有幼子溥儀,於是理所當然地溥儀入繼,兼祧同治、光緒,成為了宣統皇帝。

  • 17 # 中華歷史五千年

    第一代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1850年—189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次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光緒帝,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薨,諡號賢。

    愛新覺羅·奕譞共有七個兒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殤,第二子為載湉(光緒皇帝),第四子為載洸、第五子為載灃(宣統皇帝的生父,攝政王)、第六子為載洵(清末海軍大臣)、第七為載濤(清末軍諮府大臣)。

    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1890年—1911年)。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繼承醇親王封號,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襲封醇親王。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次子為溥傑,三子為溥倛,四子為溥任。

    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人稱七王爺。他的哥哥咸豐皇帝登基時他只有十歲,被封為醇郡王。後來慈禧的妹妹選秀落選了,慈禧為了拉攏奕譞鞏固自己的勢力便將妹妹許配給了他,從此他成了慈禧小叔子加妹夫,親上加親,關係更進一步,後來在慈禧和恭親王發動政變時奕譞也參與了其中。因協助慈禧太后發動北京政變,被賞賜親王“世襲罔替”的恩榮,加封醇親王爵位,是晚清最為顯赫的家族。

    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是光緒帝之同父異母弟,宣統帝之父。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 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國家大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即皇帝位,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在這三年中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的辦公,非常勤奮。後有組閣推行君主立憲制。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民國初年在北京創辦學校,任校長。其後人受其影響多在教育行業有重大貢獻。 1928年,遷往天津居住,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後又返回關內居住。對日本很有血性,曾嚴厲拒絕日本人借用其王府儲存軍火。並聯閤家族力量與日本人硬剛。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新華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駕鶴西去。

    誰說大清是垃圾王朝,誤我華夏三百年的。誰就是沒有良心的華人。誰說大清是異族統治,賣國求榮不思進取。誰就是頭腦不清醒的華人。君不見大清的血性拼殺,自強探索?站在現在看歷史是總有些偏頗的。因為忽略了當時人的思想和麵對的時局。我認為,清朝是一個了不起的朝代。沒有哪個皇帝是不勤政的,對皇子的教育歷代都非常嚴格,並且尊重和弘揚漢文化,把漢文化跟本民族文化融合得非常好。在民族和文化融合方面,清朝是歷朝歷代裡做得最好的。從道光時期與西方列強的第一鴉片戰爭開始,大清國便開始了近百年的自強與探索。中央權力核心始終都是牢牢的控制在皇帝和皇族手中。醇親王家族也可以說是皇權的最近一支血脈。承載了大清國的榮辱與興衰。其家族成員也都在國家重要部門擔任要職。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其家族後人也還在為國家建設發揮作用。是中國持續貢獻最大的一個家族之一。

  • 18 # 穿越再現彼岸

    清朝醇親王共有兩任:第一任愛新覺羅.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緒皇帝是他的兒子;第二任愛新覺羅.載灃,宣統皇帝是他的兒子,他本人還是攝政王,一家出了兩位皇帝,一位攝政王,還有載濤、載洵兩個被封為郡王,他們兩個都是奕譞的兒子。這一家子是道光皇帝后代中絕對是最風光、最有權力的。(醇親王奕譞和嫡福晉婉貞,慈禧胞妹)

    兩任醇親王和慈禧有什麼關係?

    第一任醇親王奕譞的嫡福晉是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同胞妹妹,參加選秀落選後指配給奕譞做嫡福晉。婉貞共生育四子一女,只有載湉存活下來,是未來的光緒皇帝。(光緒帝)

    第二任醇親王載灃生母是側福晉劉佳氏所生,他的嫡福晉瓜爾佳.幼蘭是慈禧時期重臣榮祿的女兒,他們的兒子溥儀就是宣統皇帝。

    兩任醇親王和慈禧的關係比較鐵,但是光靠關係是不太可能出兩位皇帝,一位攝政王的,事在人為。(載灃,監國攝政王)

    1899-1900年時,慈禧打算立溥儁為皇太子,接替光緒皇帝,遭到反對而沒有成功,溥儁和慈禧也是有姻親關係的。

    兩任醇親王都有什麼“功績”?

    1861年,咸豐皇帝建立神機營,這是清朝晚期用新式武器組建的禁衛軍,主要從八旗原有的禁衛軍中選拔成員,初期1.4萬人,同治初年增加到3萬人。

    1861年第一任醇親王奕譞擔任步軍統領,接過首都衛戍的軍權。慈禧、奕訢等發動“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時,奕譞親自率軍擒獲端華、肅順(顧命八大臣之首),他是執行者,慈禧和奕訢的政治光芒掩蓋了他的作用。這一年,奕譞被任命為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神機營作為衛戍京師的最重要軍事力量,他一直控制了30年(1861-1891年,中間雖然未直接控制,實際掌控還在他手中),直到他去世。(載灃、溥儀家庭照)

    奕譞很會做人,當得知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了,三十多歲的他居然暈倒在工作崗位上,堅決要求辭去職務。按照制度,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父親要避嫌的,突然“暈倒”省去了慈禧好多口舌,這一點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

    1884年,慈禧太后突然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重新任命新的領導班子,軍機大臣要和奕譞(總理衙門大臣)商討國家大事,延續“親王輔政”和“垂簾聽政”的政治格局,慈禧覺得奕訢做了23年的軍機大臣,不是那麼太順眼了。奕譞做這個職務按照規定是不允許的,御史們上奏彈劾,也就是做做樣子而已,奕譞也假意推脫,慈禧太后駁回御史們的彈劾,奕譞也就做上了這個位置。

    奕譞在野時侃侃而談,譏諷時政,表現的“極左”,一旦坐到位置上,立馬來了大轉變,繼續延續奕訢等的投降政策。對慈禧態度更為柔順,還挪用了海軍軍費給慈禧蓋院子,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慈禧能順利的將實權交給光緒皇帝,讓他早日親政。為了兒子他什麼鍋都敢背,這可真是光緒的親爹啊!

    奕譞和李鴻章的關係不錯,過去奕訢暗中支援李鴻章,他是正大光明的支援李鴻章,拉攏朝中重臣,將來輔佐自己的兒子光緒皇帝,這一點應驗在載灃身上了。他於1891年1月1日去世,年僅52歲。

    第二任醇親王是載灃,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清政府要派員到德國,向德國道歉。李鴻章和奕劻推薦了年僅18歲的載灃為全權大臣赴德國道歉。訪問德國後,他打算到比利時、義大利和英國走一遭,遭到德國政府的反對,他也會裝病,藉故停止訪問回國。辦事地道,慈禧很欣賞他,1908年慈禧、光緒病危前,他已經是軍機大臣,這一年他才25歲。

    慈禧太后在臨終前召集載灃、張之洞等,屬意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這事慈禧和載灃以前應該商談過此事了。載灃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掉袁世凱,他出賣光緒皇帝,手中權力太大,必須除掉。袁世凱也不是吃素的,急忙調段祺瑞的精銳進京,載灃得悉情況後,知道殺不了袁世凱,只得讓他回家養養受傷的腿了。

    我個人認為,兩任醇親王首先得益於姻親關係,其次他們的個人能力還是不錯,擅長迎合慈禧,其最終目的就是皇位繼承者。

  • 19 # 歷史課課代表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曆史中,出名的宗室親王很多,既有像多爾袞那樣權傾一時的無冕之皇,也有像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那樣的刀下之鬼。但是如果說哪位親王府中接連出現了兩位皇帝的話,那恐怕就只有晚清時期的醇親王府了,實際上醇親王付不僅接連出現了兩位皇帝,還先後出現了兩位“攝政王”(輔政大臣)。

    清朝的宗室親貴那麼多,為何在皇帝絕嗣之後接連選擇醇親王府的王子繼位呢?醇親王一脈實際上對清王朝並沒有什麼大的功勞,之所以在晚清紅得發紫實際上就是在那場決定慈禧太后生死的辛酉政變中幫了慈禧太后的大忙,並且更為重要的是,醇親王家族與慈禧的母家葉赫那拉氏有著密切的姻親關係,說白了就是醇親王家族身上流著一半的葉赫那拉氏的血液,這是決定了醇親王府接連出現兩位皇帝的最根本原因。

    與慈禧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聯姻的醇賢親王奕譞: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生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道光皇帝駕崩後,相比其兄奕詝和奕訢分別成為新帝和恭親王而言,僅被循例封為醇郡王的奕譞明顯是不受其父道光皇帝的重視的,並且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整個咸豐年間,也並未發現奕譞有任何明顯的作為。但是在咸豐皇帝死後不久發生的辛酉政變中,低調了多年的的奕譞開始嶄露頭角。在這場改變清王朝政局的政變中,作為正黃旗漢軍都統的奕譞具體負責了對八大臣的抓捕行動,對八大臣的抓捕行動是政變的最關進一步,也是風險最大的一步。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年輕的醇郡王奕譞來負責這件事情,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當時身兼步軍統領的奕譞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其次,奕譞因為娶了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葉赫那拉氏婉貞而與慈禧太后惡關係親近了許多,奕譞不僅是慈禧太后的親小叔,還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所以奕譞不僅會對代表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同治皇帝忠誠,同樣也會對代表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慈禧太后忠誠。這也就不可避免的與八大臣代表的託孤勢力產生了矛盾。而而隨後對八大臣的逐步行動中,奕譞的表現也並沒有讓慈禧太后失望。

    奕譞的忠誠也讓他得到了回報。同治三年,做了十四年郡王的奕譞被慈禧太后下旨晉為親王。雖然同治年間恭親王在朝廷之中有很高的威望並且在朝政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為,但是因為與慈禧太后在權力分配中出現矛盾,所以一直被慈禧所忌憚,慈禧為了平衡朝中的勢力,於是刻意的對能力才華遠不及恭親王奕訢的醇親王奕譞進行提拔,醇親王奕譞被授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等職務。 成為了慈禧的心腹。在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太后一錘定音的選擇了醇親王奕譞和自己妹妹的孩子載湉繼承了皇位。在舔也就是光緒皇帝,他的身上流淌著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的血液。

    與慈禧乾女兒瓜爾佳氏聯姻的攝政王載灃:

    光緒皇帝病重陷入彌留之際時,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但是自認為身體狀況尚好的慈禧太后已經開始物色新皇帝的人選了,不出眾人所料,對權力迷戀了一生的慈禧太后故伎重演,選擇了醇親王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為嗣皇帝,同時頒佈懿旨命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隨後兩宮相繼歸天。歷時近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時代宣告結束。為何慈禧太后在即將撒手人寰之時再次將王朝的最高權力交給醇親王一系呢?首先,新皇帝溥儀的生母瓜爾佳氏是慈禧重臣瓜爾佳榮祿的女兒,這位瓜爾佳氏在年幼是被慈禧太后認為乾女兒,因為榮祿的緣故,慈禧太后對其頗為寵愛。並且醇親王載灃對於朝政和權力沒有太大的野心,對於日後自己繼續實行的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威脅。

    在慈禧太后面臨很多重大事件的而需要做出抉擇之時,她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國家和皇室的利益放在首位,他選擇的光緒、宣統兩代皇帝是如此,提拔的醇親王奕譞和攝政王載灃也是如此。

  • 20 #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個醇親王就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同治皇帝死後,他的二子載湉即位當了皇帝,即為光緒帝;光緒死後,慈禧指定奕譞第五子載灃(第二代醇親王)之子溥儀即位,即為宣統皇帝;因溥儀年紀還小,所以載灃以監國攝政王身份主持朝政。

    為什麼晚清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都出在醇親王府?他們家究竟有什麼來頭?

    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與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慈禧胞姐)合影

    其實很簡單,醇親王奕譞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咸豐帝七弟,慈禧太后的姐姐又嫁給了他,所以奕譞既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她的姐夫,是親上加親。慈禧的姐姐生了四個兒子,只有兒子載湉活了下來,慈禧太后兒子同治皇帝去世後,慈禧將自己的侄子兼外甥載湉立為皇帝,這就是光緒帝。

    奕譞還有一個側福晉劉佳氏,生了三個兒子,老五載灃後來襲了王爵。光緒死後,慈禧太后又將載灃之子溥儀立為皇帝,載灃當了監國攝政王。

    溥儀生父、監國攝政王載灃

    慈禧對奕譞如此重視,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其實在道光皇帝的幾個兒子中,奕譞是最平庸的,最具才華的是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他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開創者,也是同治中興的主要締造者。

    光緒皇帝即位後,奕譞就辭去一切職務在家賦閒。慈禧太后非常精明,她唯恐奕譞以皇帝生父名義弄權。後來主持軍機處 的恭親王失勢,慈禧才讓醇親王參與軍國大事,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恭親王的地位——還是應了那句老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

    醇親王曾經主持海軍衙門事務,據說他將海軍經費用於頤和園園工,導致了北洋海軍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當然,此說在學界還存在著爭議。

    醇親王死於1890年,年僅51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權力的遊戲》中你認為最聰明最有頭腦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