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Oo獨自傷神oOo
-
2 # 亦有所思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個人認為這一句是全書的核心。
“上善若水”,我認為這一句是全書的精髓,無法被時間所洗去。
道德經,通篇講無為,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不尚賢,使民不爭。如不見欲,使不民亂。如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等等,都針對的是“無為”。
老子所處的時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平等,而這個不平等的原因,在老子看來是因為“有為”,而“有為”的原因是“有爭”,而“有爭”是因為有“欲”。
正因為有“欲”,所以民爭,民盜,民亂,這個民指的不僅是百姓,更指是統治階層。
面對這些慾望。孔子的追求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聖人,老子所追求的就是不要樹立什麼聖人,因為聖人不仁。莊子也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在那個時代,無論是老子的無為,還是孔子的有為,似乎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從執行層面來看,無為勝地有為一籌。畢竟要求每個人遵循道德而行事,是天下最難的事,更是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
但無為卻可以操作。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開國的君主都採用無為之治的辦法。任其自然生長,自會取得相應的“有為”。
但實際上,個人以為,這種無為有些過。因為無為而為,因各種因素的不同,這種“為”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成果,或是莊稼,或是銀錢,那一定會形成不均,而不均是產生慾望的最大原因。
無為的結果,一定會導致有為。
道德經中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可這“實其腹”是需要糧食的,每個人的飯量不同也會形成需求量的不同。只要存在不同,就會存在“有為”。
而“弱其志”就會讓生產力低下,社會發展速度變緩慢,抵禦災禍的能力變低。但同時,一旦“強其志”同樣會引發負面效應,比如現在全球都在面臨的環保問題。
文明會殺死人類!
沒有文明,人類殺死自己!
這是一道無解題!
-
3 # 二郎戩真君
我最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之”。
我為什麼喜歡這樣一句話呢?因為這是一句讓人彰顯自己高貴精神的話語。樸,就是道。樸,就是樸實無華,樸素,樸真。不虛偽,不做作,不詭詐。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做人實實在在,成為受人尊敬的人,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
假如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就會被人鄙視,被人隨意踐踏。
很多時候,人們的墮落,就是因為離開了樸實,羨慕虛華,為了得到一點點權力,為了得到一點點金錢,竟然可以失去自己尊嚴,成為了行屍走肉,即使富有與職位,其實靈魂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快樂呢?假如說有快樂,不過是心靈的荒蕪而已。
一個人有了樸,才能夠知足,讓生活變得簡單,學會極簡主義,精而美麗,同樣貴族化。天堂不是奢華,而是樸實無華。
樸,讓人避免了心靈荒蕪與墮落。樸,讓人心靈變得富麗如錦, 有愛心與公義。
我正是肩負闡釋《道德經》真義使命的人,所以參悟《道德經》很多年了。
人生的意義,不是讓人去追求虛幻的奢華,而是讓人學會如何樸實地生活。人生的意義,不是讓人做一塊高貴的玉壁,而是讓人學會做一塊河床上平凡的鵝卵石。
樸,就是平凡。而平凡,絕非平庸。
平凡中有快樂,平凡中有幸福,平凡中有輕鬆,平凡中有美麗,平凡中有實實在在,平凡中有偉大,平凡中有卓越。
大凡科學家,哪一個人會去追求花天酒地、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呢?袁隆平會嗎?鄧稼先會嗎?錢學森會嗎?
那些不願意平凡的人,喜歡追求奢華的人,乃是一群註定人生平庸的人。沒有看見多少富人花天酒地,窮奢極欲,心靈墮落?沉迷金錢,酒色?這樣人生,是有罪的。
我呼籲天下人全都恪守“樸”這個生活原則,讓自己實實在在做人,實實在在生活,實實在在做事。因為,一個人偉大的精神由此開始,一個人非凡的人生由此開始。
上帝創造了大自然,而大自然的美麗無與倫比,因為它樸素的美麗,讓人心靈震撼。而那些刻意的打扮,違背了真實,充滿假,反而失去了美麗。
三克油。
-
4 # 大理的雲下時光
《道德經》看似深奧,其核心思想卻很簡單,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世間規律謂之道,依道而行便是德。
稍微說詳細一點就是:世間萬物執行的規律稱之為“道”,萬物依道(尊守規律,按規律辦事)而為便是德。簡而言之,就是提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道德經》洋洋五千言,就是從不同角度來闡述上述道理。
《道德經》的道德和我們平常所說的道德有所不同,它指的是萬物的道與德,非個人之品德。
明白了這個,就明白了《道德經》的終極要義:人應該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同息共存,此乃人類之幸,也是萬物之幸。
-
5 # 猛龍入海
事物之道與德
“道”“德”者,守“中”也。雖萬物依道而行,但道也依於此,
守而不居。
中可守不可居,無居也。
這是《道德經》的核心,脫離此核心,就失去作者本意,這也是《道德經》精華所在。明白此需要理解與其相關“數”“理”知識,才能知道如何用嚴謹論證方法來揭示一個自然界萬事萬事“中”只可守而不可居才是事物的能夠存在根本原因,是事物成敗存亡的根本原因。時至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先見之明都是最高水平。不知此對《道德經》只有歪解和斷章取意了。
《道德經》是作者認識到事物發生發展最根本原因後,只是用“淺顯”語言寫了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並非是在理論上進行推演論證的專業性文章。我把作者得出這樣的確結論告訴給大家,不知你還能否地去正確解讀《道德經》?
最後總結二字:無中。四個字,根本無中。“中”只存在於思維之中。“中”只有守才能持所欲持,故有無為,這也是《鬼谷子》開篇講的守侍“門戶”。知此守中待時是謀而必成的充要條件。從大框架講的也夠全面也合理了吧。精細之處你自己推演論證吧,只有如此或許能在《道德經》原有基礎上對其進行修正完善併發揚光大。
一“守”一“居”之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我都說到這個成度你還不能正確理解《道德經》,優其那些仍沒有一個正確研究方向的也就一個草包 而已,若還很自得的不如死了算了。
學問要精研求真,決不是脫離客觀的意淫。
-
6 # 呆念想
就是“道法自然”這一句話。它是老子先聖“道德經”中的二十五篇的一句話。老子在這二十五篇中講:“……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二十五篇,老子把人拉到與地,天,道並在一樣偉大,崇高平等的地位。……老子且告訴誡作為“人”的生命法則:“人法地”。……作為在地球人間的與“道,天,地”平等的”人”,要“人法地”???那老子是告訴我們“道法自然”,:為什麼要法“地”呢?這“地”是有什麼好“法”?學習“遵守”的呢?下面我們就好好研究觀察這個偉大的:“地”是什麼呢。大地上有:“無盡的土地山川嶺脈,更有大江湖湖海”。這個“地”太了不起了,一個人要是能像先聖那般“知行合一”:“法自然”,人學會在大地的“百納海川”的胸懷,人就可以從:“井底之蛙”的視野小我,上升為“襟懷天下”君子情懷。人如真正:“理解道法自然”,學習自然的偉大品格,就會發現,可以學習偉大自然界的物質有著許多高貴無私品格,如就拿大地上的雨林及萆原或湖泊大海,大地母親是無私的,大地母親對萬種生靈動植物從小到小鳥,小蟲小魚小蝦到大象,鯨魚,從小草,竹木乃至大柏巨彬樹。大地母親都是給予生存的機會與環境。……我們再來“法”.學習自然界天空上的:“太陽,月亮”,太陽對萬物生靈在時間長河中自古至今無私免費照耀大地萬物生靈……話一千道一萬,原來老子:“道德經”中的“人法地”的核心就是讓人們學習腳下頭項的大地母親與天空的情懷與品德。學習“自然.”,人要“敬畏自然”.“自強不息,人當自助”人要學習大地母親自然“海納百川”“胸懷天下”,“與人為善”,“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老子:用“道法自然”.這四個,不僅讓人去觀察自然.瞭解自然,敬畏自然,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寬容心態對待社會與他人,要是真正接近悟懂“自然大地母親”,“並且用一生命去“知行合一”“克己復自然”,這個人就可以成為有“天地偉大品格”光明磊落”蘭玉冰心之君子。讓我們再向我們偉大哲學聖祖老子在其千古名篇:“道德經”中只用:“人法地”仨字,舉起人類智慧火炬,照亮了華夏數千年以至人類智慧大路,從哲學意義的講述了東方“認識論”,“方法論.”“動運發展觀”的智慧。老子用“道法自然”哲學金梯讓中國幾千年的文人智者登上:智慧邏輯哲學的“珠穆郎瑪雪山之光明山頂”。“道法自然”,是東方智慧的偉大哲學,減法智慧的核心概括,是東方智慧精諶理論的歸納表達。
-
7 # 口水丁羊羽
道德經太經典,每一句都是精華,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呵呵,一看到這句就想到了《東成西就》裡的歐陽峰用九個大鼎練成了九陰真經,嘴裡就是喊著這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呀,成了”,伴隨著張學友的《誰是大英雄》一個跟頭翻了出來。
周伯通的空明拳也是從這一句啟發出來的,招式名字叫“空屋住人”、“空碗盛飯”什麼的。
把這一句話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人們常說的“低調是王道啊!”
-
8 # 文開石
把總結改成喜歡不行嗎?老子那樣的大賢之人還用了五千來字去描述。誰覺得自己真有那個本事,一句話就能搞定。
咱們且不論對錯就不怕太過簡短以致管中窺豹,把自己帶偏了嗎?
只嫌解釋的有問題,只嫌解釋的不夠明白,誰敢沒有自知之明的往下壓縮?
難得傳下來的幾本還算完整,也算的上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經典。踏踏實實好好研究品讀就行了。
-
9 # 不忘初心136533244
我只是淺讀,沒有文人理解的深透。要總結《道德經》的精髓離不開“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老子是第一個把“道”作為哲學範疇提出和加以闡釋,論證的思想家。“道”是宇宙的本原及萬物執行的規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則。“道”是萬物的本質,它透過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而且內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在人生現實問題上,“道”體現為“德”。如:有一章所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用我們今天的話可以理解為,識別他人的人可謂是智慧,瞭解自己的人可謂聰明,戰勝他人的人稱為有力,戰勝自己的人稱為剛強……,老子《道德經》的學說,思想及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後世每一個人的心目中。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也就不知道“人生真諦”。
-
10 # Sj51586581987
老子《道德經》開篇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開宗明義的說明老子說就是指導人們認識自然、社會的一門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著作。我學易,也喜歡聯絡老子說,用與形象地理解伏羲易及其研究方法。
"常道"就是自然規律,就是春、夏、秋、冬、日出日落這些自然而然的變化規律。"非常道"則是說"道"所研究的不是這些我們日常就能看到、感知和認識的表面現象,而是隱藏在這些自然規律背後的、但是又推動自然規律變化的根本因素。這是中國文化不同於西方的現代自然科學,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揭示自然變化的原因。"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學謂之道"一一巜易經.繫辭》,很明顯,這就是說,揭示道的就是以陰陽為基礎的易知識體系。
"可道",準確的說就是依據道的規律,運用特殊方式使用自然能量,達到事物執行的可調整性。比如甲方發現射導彈,甲方原來的目標是A;如果乙方預防加上某一個外力作用,會使甲方預計的目標落到B點。這是"可道"之意,平時人們討論類似"蝴蝶效應"也屬於"可道範圍。我們可以把"可道"當作探索、尋找某種事物生成的原因和方法,這就形成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自然探索的方法。
"名可名非常名"實際上就是介紹進入了道的方法了。這句話有"常名"、與"名";"非常名",與"可名"幾個概念。"
"常名"常見日常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符號、圖案、色彩之類可見之物;"非常名"則即是說這些語言、文字、符號、等等中蘊藏著的執行規律。"可名"就是人們可以依據"道"的規則,對這些已使用的語言、文字、符號、圖案、色彩等等手段進行修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沒有自然的符號或者結繩記事之前,人類處於一種矇昧狀態,但是人類一開始了利用語言、符號、結繩記事、繪畫等傳遞資訊的方式之時,也就進入了利用自然再創的文明階段。所以老子說的"無名"時,自然萬事萬物都在執行;但是有了"名"之後,可以同樣有人造的萬事萬物,這一切都是由"名"所孕育生長出來的。這個"名"我把它理解為伏羲"一畫開天"創易",和"名符其實"、文以載道"同屬一個意思。萬法歸一!
-
11 # 一東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總結《老子》五千言,那麼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這句話可謂精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德”貫穿《老子》五千言始終,道為體,德為用,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觀念的統率下,列出若干相近語句,大道至簡,老子反覆從不同角度、多種方式闡明人法天地的重要性。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第8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16章
修之身,其德乃真。——第54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
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第37章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第10章
聖人為腹不為目。——第12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40章
……
人法天地之德性,法大道之無為。
-
12 # 山澗一清泉
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的說道德經是一本包羅永珍的的書,他既教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也教你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按哲學語言講,道德經回答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來”、“我要去哪裡”!
△若是用一個字總結的話:道!道是什麼呢?道這萬物之源,萬物之繩,他衍生了萬物又滋養了萬物。道有三層含義:一是生萬物的總源;二是推動萬物執行的無形之手;三是作為萬物執行所遵循的自然法則(德)。可他卻無質無相,無色無味,不知道怎麼描述他,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既然無法描述他,那就反過來看,對比著理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道,那就反過來理解什麼不是道呢?兩者對比就是天道與人道,道德經通篇都體現著這一辯證法思想。
△兩個字總結的話:無為!世人皆以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如一個和尚道士一樣,整天像個傻子一樣坐著冥想就好,這是對道德經最大的誤解。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前一個無為是手段,後一個無為是目的。無為是告訴我們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去有為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的去積極作為,這樣才會無不為。但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如何真正無為對於大眾來說確實比較難(因為人難以去除心中的慾望,總是覺得自己的發明創造比自然的好),所以後世黃老學說在老子學說中加了“法”,來規範引導人們的行為。1973年馬王堆發掘出了失傳兩千多年的《黃帝四經》一書,這本書就是黃老學說。
△一句話總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告訴我們,天道是什麼呢,四個字利而不害。如果不太理解的話,你可以把他比做太陽☀,太陽天天給我們陽光,給我們溫暖,但從來不害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道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善處下而幾近於道。那人應該怎麼做呢?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個字說就是為而不爭。白話講就是:你去做就好了,不要去爭,你不去爭反而什麼都是你的。舉個例子來闡釋:比如孝,父母生三個兒子,若三個兒子在孝敬贍養老人上講求公平利益,非要論個道理出來,我今天孝敬了父母其他兩個也必須這樣做,相互攀扯,唯恐自己吃虧,結果是什麼呢?親在而無人養,就算養也不是真心,你的孝你的敬父母其實感受不到,不過就是場生意而已。那反過來,你是父母生養的,不管別人如何,你都應該去孝敬父母贍養父母,天經地義,你去做而不求什麼
-
13 # 過客ABC1233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依照大地的法則來生存,去承載萬物。大地要遵從天的法則包容萬物。上天要遵從道的法則,不加干涉自然執行。
寧宙間有三大。天,地,人。人居其一,人要想順利的走完短暫的一生。也要符合道的法則。人,活著則有用。死,則無用。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該休息時休息。該勞作時勞作。人到晚上該睡覺時卻熬夜,這是違背自然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夏天是炎熱的季節。該冷則冷。該熱則熱。而你卻整日在空調房內。也會對身體有害。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現實是讓你接受它,適應它,遵從它,適者生存。這就是道,這就是自然。
符合於道的生存,不符合於道的就會滅亡。 -
14 # 精思書社
我當然會用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才是《道德經》的精髓!
“道可以說得清楚,那就不是恆常的道; 概念可以說得清楚,那就不是恆常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知識,概念,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描述,所以總會有時效性,有缺陷。
因為我們是人!科技水平不同,知識的發展程度不同,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就會不同,所以“無常道,無常名!”
比如200年前,人民總覺得牛頓構建的物理學體系已經非常完美,結果100多年後,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對論,重新構造了物理學體系;
這就是因為人的科技水平和知識水平提高了,能觀察到更多以前沒能力看到的東西,所以能發現之前權威理論的缺陷!
而且客觀世界也是在不斷變化,人民對客觀世界的描述也在不斷變化,這個年代奉行的真理,可能100年後,就是歪理,所以沒常道!
而我們描述這個世界,是語言,文字等,本身就會有缺陷!
比如,什麼是月餅?用文字,語言是其實也只能描述月餅的部分特質!
當你用口吃月餅時,體會到的感覺,會與文字描述有所不同感覺,這就是所謂的”無常名!“
《道德經》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說世界是變化發展的,我們應該像”水“一樣,靈活順應變化,根據變化不斷改變!
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對主要內容最好的總結,
所以我會用這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
-
15 # 命理師路曉燁
《道德經》一文的核心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從最早的伏羲“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仰觀俯察,而作卦”就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而提煉出人生智慧。
《道德經》也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幾近於道”,也是提倡人要效法天地,效法自然。
宋代邵子提出“以物觀物”正是一種對“道法自然”的概述,使人能夠學會萬物自然的規律,做到“知一人而知萬人,知一物而知萬物,知一世而知萬事。”
宋代儒家的程朱理學,講究的“格物致知”,也是人類去研究物性,事性,鑽研事情的變化,最終做到效法自然。
明代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從“心外無物”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也是效法自然的一種,只是這個自然是自己,是人心。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格的是人心。因為在王王明的視覺裡,天下的事情,基本都是和人有關的,是人和人的碰撞,人心和人心的交流。儒家講“不戰而勝”兵家講“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皆講明戰爭也是人心之爭。
再到現代社會的“辯證唯物主義”,也是在客觀的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辯證的去看,也是研究自然效法自然的一種方式。
《道德經》一書,對前人智慧的總結可以用陰陽來概括,“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音聲相合”、“以無為而行有為之事。”是對前人智慧的高層次總結和領悟,適用於後世諸事,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認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子至公無私,傾囊相授自己的智慧,把自己對前人的智慧的繼承,總結和發展,透過《道德經》一書展現出來,傳承千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至公無私著書傳承,是效法“水善利萬物”,是法“天地不自生”,是老子對“道法自然”的踐行。
-
16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我認為莫過於"致虛極,守靜篤。"六個字,再好的經典,也只是一張導航圖,所謂的好經典,無非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它指的方問是對的,沒有偏差,這才一代一代儲存了下來,一切經典皆是理論,一切理論的價值,也僅在於它能指導實踐,它真正的價值,在它所指的方向,而不是經典本身。
就象影視劇的劇本,寫的再好,也是為指導拍攝服務的,要由劇組根據劇本拍出來,才叫影視劇,否則只能叫小說,劇本本身則不是影視劇,經典的價值,也在於此。
"致虛極,守靜篤。"是《道德經》裡最具指導價值的一句話,我們根據它的指導,透過努力練習,讓我們的心隨時保持沉著冷靜,時間一長,一系列的境界就會隨之而來,經典的實際功效就逐漸彰顯出來了,這樣我們就會超越文字,把經典的精髓用之於日常生活,經典不再是紙,而是成了實實在在的能量,透出我們的氣質言行,感染給每一個人,我覺得這才對得起我們為之付出的一切!
-
17 # 中自然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用那一句?為什麼?
我以一付對聯表述:
上聯是:
通天智慧,究竟真理,普世道德,人法地天利民生;
下聯是: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人間正道,老子法則安天下。
橫批是:
道法自然。
為什麼?
因為老子以通天的智慧,究竟了真理一一生命的本質一一天道,也究竟了生命的現象一一人道;並從天道和人道中求證了人間正道一一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為人們獲得幸福的生存生活指明瞭方向;為人類社會的治理提供了普世的道德的理論依據和方案。
-
18 # 使用者6854031422288
太初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神就是上帝,上帝創造萬物。
世界是有形的,道是無形的;人是有形的,上帝是無形的。
勸世人別在那裡無謂地爭辯了,好好用心感悟吧!
-
19 # 妸姆則天
天地之間猶如橐龠!
我認為《道德經》的精髓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這句話是〈道德經〉的宇宙觀世界觀和認識觀,是對大宇宙自然規律的精準描述及講解,把宇宙本來存在的根本原理及實相,形象地比喻成‘橐龠’,說明了大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及實質。
‘天地之間猶如橐龠!’這句話,用形象動態的畫面,闡述了世界本源大回向原理。
深刻領會充分理解及真實體證‘天地之間猶如橐龠!’這句〈道德經〉的精髓,是真理探索者思想者及修行者與大宇宙世界海同體正同正契正覺的必須!
-
20 # 三不行者
“反者,道之動”
我認為這句話可以是《道德經》的精髓,陰陽太極圖就是這句話的形象化描述。
任何事物都會向其反面運動、變化。
《道德經》裡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自然之道是什麼呢?自然之道就是“月滿即虧”,就是“盛極必衰” “萬物負陰而抱陽”。
所以,我們要“守雌”,要“莫爭”,要“無私”,要“善下”,要“必先予之”,要“功成身退”……
總之,這世間一切事物都脫不開“反者,道之動”這條真理。
這就是《道德經》的精髓。
回覆列表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一句非常有味道。
從無至有,最為奧妙,神話盤古開天地就是從無至有的過程,宇宙的起源至今都只是一個猜想,科學家的思維被科學侷限,認為宇宙是從一個無限小的奇點爆炸後形成的,然後用各種理論來解釋爆炸後的宇宙,卻永遠無法揣摩那個所謂的奇點是什麼!
根據科學的詮釋,奇點就是“有,名之萬物之母”中“有”,那麼奇點從何而來?道德經的解釋就是“無,名萬物之始”,意思是宇宙的形成就乃無中生有,所以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就是在“無”的狀態下,可以觀察大道的奧妙,在“有”的狀態下,可以觀察大道演化出來的各種物資能量。
其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大道在虛無中演生出的這個一是為混沌,用數學概念,這個虛無中混沌就是0;一生二,混沌生陰陽,0分解為±1,正是能被感知的正能量,負者為反物質;二生三,是正能量演化出的各種物質和能量;三生萬物,這些物質和能量構建這個宇宙。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思就是能被觀測到的物質和能量是“陽”的顯現,“陰”雖然不可見不可觀測,但是萬物都離不開它,陰陽之間的調和才是宇宙迴圈往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