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麻雀美食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鬥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 2 # 煙雨笑春風

    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患的因素。

    宋朝的滅亡,原因之一是享樂而不思進取。社會經濟越發展,物質越豐富,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人們的私心惰性就會越發強烈,貪圖享受、精神頹廢就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優越的物質條件常常使人們過多地強調個人利益而無視國家利益,甚至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利益,直至賣國求榮。於是,宋朝就成了我國曆史上鉅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大名鼎鼎的鉅奸有丁謂、蔡京、童貫、高俅、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賈似道等,還有張邦昌、秦檜等賣國奸賊。奸黨國賊對上糊弄昏君,對下妖言惑眾,禍國殃民。

    原因之二是制兵不利。由於宋朝的江山就是後周武將趙匡胤發動政變而奪取的,所以宋朝統治者非常忌諱武將擁兵自重。為了防範武將威脅其政權,實行了“兵將分離”制度,儘管軍隊過百萬,但卻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種違背軍事原則的屯兵做法,疏遠了官兵關係,降低了指揮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大大削弱了戰鬥力。這是宋朝軍力孱弱的重要原因。同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宋朝皇帝嚴重違反這個軍事指揮原則,對自己的大將一點也不信任,派出去的大將,還沒打幾個月就趕緊招回來,再換一個去,生怕他們造反,結果一敗再敗。漢朝和唐朝為何強大?唐朝李靖長年帶領十萬精騎在外作戰,唐太宗對他很放心;漢朝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也是一百個放心。

    原因之三是沒有強大的騎兵。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沒有強大的軍力。宋朝的經濟雖然強大,卻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強大的騎兵,就算是抗金英雄岳飛轄下的騎兵也不過三千左右,其他部隊的騎兵就更少了。這種“重步輕騎”的指導思想,讓宋軍在戰場上機動能力很差,時時陷於被動。

    歷史一再證明,富並不是強,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民族,即使經濟再繁榮強大,文化再燦爛輝煌,也是人家的盤中餐。

  • 3 # 鎬京老百姓

    宋朝滅亡原因

    1.為防兵變,“重文輕武”。因出風頭,“精兵簡政”。

    “陳橋兵變”奪權之後的宋太祖趙匡胤當即“杯酒釋兵權”開始實施“重文輕武”國策。架空了武將的勢力範圍,轉而宣揚文臣治國、忠君,也即達到了前所未有空前高漲的地步。這一朝代貫通始末的治國之道也就是“排除異己”,完全與之前歷朝歷代推行的“求同存異”思想背道而馳。因而,宋朝少有赫赫有名的武將。

    2.變法失敗,貪汙成風。政見不和,冤獄似海。

    北宋宋神宗時期,丞相王安石主張“保甲法”、“青苗法”等一系列變革措施因觸及地方官僚切身利益而受到歪曲。同時,王安石對以蘇軾為首、反對他變法的高官除了被隨意處置並謫貶以外,且廣為實行放逐和壓制。王安石兩次變法均失利後,全國稅賦加重,地方官吏橫行,百姓負擔加劇,致使國力日漸衰退。

    3.奸倿當道,民不聊生。妖魔纏身,君當朝政。

    宋朝時期潘仁美、童貫、蔡京、高俅、張邦昌、秦檜、賈似道等賣國求榮的大奸臣相繼當道,精忠報國的眾將帥受到猜忌和排斥。南宋宋高宗時期,宗澤、李綱、岳家將、韓世忠等等一干堅決抗金的將領均遭到排擠、迫害。

    4.內憂外患,南北分裂。頭重腳輕,上下失調。

    南宋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因宰相秦檜一貫附和金國而提出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原則致使南宋南北分裂,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金滅遼”後,黃河以北的地區及中原淪為金國管轄的地盤。

    5.文化科技,難以安邦。愚民政策,無法定國。

    宋朝長期實行“愚民政策”,致使雖然宋代已擁有“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科技文化發達卻未廣泛應用於軍事,反被周邊愚昧、野蠻的國家所征服。

    6.四國大戰,“三足鼎立”。一箭雙鵰,兩腳踏空。

    戰敗後連年向遼、西夏、金稱臣納貢白銀、糧、布、絹等若干,致使原本富足的經濟得不到緩解日漸衰退。聯合蒙古滅金國後,宋朝再無力組織強大的兵力抗衡蒙軍入侵。蒙古滅金後乘機又獲取了金國佔領的長江以北地區,南宋卻在滅金勝利後無所斬獲。

    7.將帥失和,用人不當。邊關失守,知情不報。

    宋末宰相賈似道對蒙軍突襲襄陽的危險局勢沒作預估並有意隱瞞不報,私下派遣增援的嫡系主帥與原駐守襄陽的將領鬧不和,防禦安排不當,兵力佈置不周,導致襄樊堅守抵抗六年後失守!襄陽失守從而又引起無險可守的南宋官兵全線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蒙古大軍得手襄陽後又迅速擴大戰果,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就連續攻克了南宋都城臨安及整個江南。

    8.“敵強我弱”江郎才盡,“兵微將寡

  • 4 # 戰鬥大黃蜂

    我們來看看北宋。其實導致北宋滅亡的直接事件是「靖康之難」——北宋這個繁華而富足的「世界中心」在一年之內被女真人輕而易舉地毀滅。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繁盛的大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斷送在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的一些列「神操作」之下的。貌合神離的父子皇帝、荒謬猜忌的君臣關係、女真人兵臨城下時,宋欽宗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命令……終於,大宋滅了!所以宋朝的滅亡的很大因素是由於內部猜疑,內外勾結

  • 5 # 鄉間小路609

    首先,自從公元96○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之後,趙匡胤就不斷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大力推行重文輕武的國家戰略,並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還又剝奪了許多武將手裡的兵權。也就是在這梓的時代背景下,宋朝的文化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 6 # 睡不醒的郝

    第一,軍隊經商。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捱打”,可是宋朝不僅並不落後,他的經濟文化水平比遼、金、西夏乃至後來的蒙古遠為強大,卻為什麼老是軍旅不振,被對方吊打呢?這是因為宋朝長期奉行的是“花錢買和平”的政策。靠給對方送“歲幣”來換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對待收復本族領土“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上,宋太祖最初採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樁庫”,多攢些錢買回來。

    那既然宋朝憑藉自己擅長賺錢的優勢,用“破財消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那軍隊的建設自然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於是,軍隊就被整得很慘:首先,重文輕武。這種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再也沒有了漢唐尚武的風範,士子們不再向往邊塞立功,再沒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的熱血,也沒有了唐朝“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其次,削弱軍隊。別的朝代都是希望強軍,宋朝國策卻是弱軍,唯恐軍隊強大後,將領們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把戲及唐朝藩鎮的跋扈。於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邊疆不敢多駐精兵;練兵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兵種上,招饑民入伍,將軍隊變成慈善機構,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最後,軍隊經商。宋朝人擅長賺錢的本事也向軍隊轉移,不好好操練,忙著賺錢,貪腐成風,喪失戰力。到後來,宋兵的竟然要臉上刺字,以防逃跑,軍隊計程車氣可想而知。

    宋朝軍隊

    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終成功地削弱了軍隊力量,打壓了漢唐以來的尚武風氣,老百姓也喊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口號,但是“弱宋”的帽子也從此丟不掉了!軍隊是國家的臺柱子,軍隊經商,軍人忙著賺錢,軍心散了,軍隊垮了,經濟強大的宋朝成了對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國家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張愛萍上將說:“宋朝皇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推行軍隊經商之略,結果是武功荒疏,軍紀渙散,面對一個西夏小國,也是屢戰屢敗。金兵入侵時,中央政權失控,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恥’。”(《開國上將張愛萍解讀北宋滅亡:軍隊經商的惡果》)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北宋統治者也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於是,為了預防大臣專權,將權力一再分散,一個崗位設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將相權一分為三,由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軍、財三大權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統攝;機構設定疊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牽制,避免專權;將官稱和實職分離,分割各級長官事權,削其權力;“官”常是拿俸祿而無所事事的空名,“職”(如大學士、學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較高階文臣的清高銜頭,也非實職;只有擔任的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實際差遣的工作才是實際職務。

    這樣一來產生了嚴重後果:首先,皇權穩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專權,避免了權臣控制朝政,影響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龍治水”,相互爭鬥、相互扯皮,“龍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鬥得越歡”,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嚴重影響了決策的快捷高效。於是,宋朝常被人譏笑說“宋人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渡河”。最後,財政吃緊。政府機構空前龐大,給財政造成嚴重壓力。

    經過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終於削弱了軍隊,搞亂了官場,將朝政大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雖然諸如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修養奇高,在腐化墮落上也沒有其它朝代嚴重;但是,他們在軍事、外交上卻極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軍事傻瓜宋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被射兩箭,結果乘驢車狼狽逃竄,並最終因此傷折壽而亡;後有糊塗透頂的軍界奇葩宋欽宗寵信江湖神棍郭京,大開城門讓他領七千七百神兵殺敵,結果都城陷落,被敵人俘虜押解北上而終。

    要說皇帝也未必都得懂軍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學會分權用人、委任責成,比如劉邦就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從宋太祖以武將之身篡權得國之後,宋朝皇帝就將兵權與相權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說什麼也不肯輕易給人,非要牽制眾臣,自己獨攬決策大權。偏偏宋帝在軍事上又沒那兩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終落得一個亡國賤俘的可悲下場,只可惜苦了與他們陪葬的大宋百姓。

    其實,宋朝也有一個聰明一點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無能,就聲稱“王與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於將帝王權柄分於下屬,經討論得到共識後執行政事,又敢於權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軍事統帥,不掣肘、不置監軍,充分發揮統帥的排程權職,終於贏得了平定廣西叛亂的重要功績。所以,史書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後來,王安石變法,一味加強集權,經過一系列黨爭,分裂了北宋社會,使得相權與君權最終脫離了有效制約。終於,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帶領下奔向了萬丈深淵。

  • 7 # 連環畫世界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宋朝滅亡是金國製造的。但根本原因並不是來自外患,而是在朝代建立之初,就埋下了禍根。趙匡胤利用自己的軍權,奪得了政權。他最害怕將來自己的事情再重演,所以把軍權全部集中到了中央,地方上的兵力不足以對中央政權造成威脅,這樣他才安心做皇帝。可這樣就卻造成了邊疆守衛力量的薄弱。在敵人入侵時,沒有了屏障,讓外敵輕易地突破了防線。

    另外,到了宋朝末年,政治腐敗,人民生活疾苦,皇帝不太關心政治。宋徽宗是有名的文藝皇帝。是被皇帝職業耽誤了的書法家畫家。他只痴迷藝術。另外,在宋朝重文不重武。武將得不到重視,也沒有很高的地位,造成國防力量薄弱,真正有外敵入侵時無兵可派,無將可用。

    再者,宋朝的對外政策,決定了他最終會被外敵取代。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富足,經濟繁榮程度遠超大唐,但經濟實力強,不代表軍事力量強,宋朝一直奉行用錢買平安的政策,每年都要給外敵進貢“歲幣”。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總用一天,給錢已經滿足不了他的慾望,他不光要錢,還要你的所有。那是宋朝就傻眼了。

    總之,大宋,經濟繁榮,但國防能力薄弱,對外政策軟弱,被外敵侵略是必然的。

  • 8 # 石說大史話

    宋朝確切的講是亡於內憂!自宋朝立國以來便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在大宋開國之初兵勢最強之際都無法實現九州的統一!

    到了宋真宗時期同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算是從法律上認可了契丹對幽雲十六州的合法佔有,宋朝實際上也放棄了對燕雲一帶的收復!到了仁宗時期党項族崛起,大宋又被迫放棄黃河以西大面積領土。這還是實力較為強悍的北宋,南宋已經是純粹的苟延殘喘,最終亡於異族之手。

    宋朝的滅亡不可否認因為異族的強大,然而主要原因還是宋朝內部問題太多。重文輕武貫徹了整個宋朝,使得為大宋保家衛國的武將得不到應有的權力。北宋文人直言“武將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功勞比不上文人考上狀元”;金國完顏亮入侵南宋,一個五品文官到前線慰問,對一個職位遠高自己的武將說“打贏了認對方當乾兒子”,那位武將特別高興!如此畸形的朝代焉能不亡?

  • 9 # 大貓的vlog

    到了宋朝,文人們已經對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作了大量的分析,凡是能夠威脅到皇權的因素都被控制得死死的。宋朝的皇帝應該是最不用擔心外人會篡權的。

    權臣是最有可能篡位的,歷史上的權臣無非是從軍閥、外戚、太監這幾種人中產生的。威脅最大的是軍閥,趙匡胤顯然不想出現第三次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軍隊不再為將領個人所有,養兵和領兵分開,盡收天下賦稅於汴京,最大程度地抑制了軍閥的產生。

    宋朝也發生過多次兵變,但領頭人都是下級軍官,甚至是類似於班排長的兵頭,沒有高階將領參與,兵變都很快被平息。可見,宋朝防範武將作亂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可以發現,在宋朝已經消除了內部篡權的各種可能性,不出意外的話,可以延續很多年。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其統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可惜的是,北方又有強人南下了。

    宋朝以文治武,軍隊戰鬥力低下,對內進行殘酷的鎮壓和壓榨,農民起義只多不少,沒有亡於內亂,卻兩次亡於外患——靖康之變、崖山投海,說明宋朝積貧積弱,統治階級以人民為魚肉,籠絡官員、地主等權貴階層,亡國是不出意外的。

    宋朝不禁止土地兼併,不搞均田,也不增加田賦,這就使得宋朝土地兼併比任何朝代都要劇烈,流離失所的農民比以往更多,這給了當時城市繁華的各種冶金、瓷器、紡織等城市手工業部門以充足勞動力,藉助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獲得豐厚的利潤。

    對外戰爭靠歲幣、對內鎮壓靠招撫,再加上沉重的官俸支出,以至於宋朝最高峰時期財政收入達到一億六千萬貫,絕對的世界經濟中心,但居然還是無法彌補支出黑洞,例如寶元元年(1038年),全國財政總的收入為1950萬貫,支出卻已經高達2185萬,財政赤字將近三百萬貫,這可是人人稱讚的宋仁宗時期啊!

    政府沒錢,那就重稅加之,這就是宋朝的邏輯。在租庸調之外,對民眾日常生活見縫插針、雁過拔毛式徵稅,買農具要交稅、買種子要交稅、商業稅更是高達30%,還另外搞茶酒鹽等專賣和強制攤派制度,變相搶奪民脂民膏,和明朝三十稅一、幾乎不收商業稅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就是為什麼《水滸傳》發生在宋朝,而《金瓶梅》出自明朝的道理。

    宋朝之富裕、汴京之繁華,都創下歷史之最。金滅北宋前,宋徽宗還自我感覺良好,天下豐亨豫大,一片盛景。哪知被女真一擊便碎,兩個皇帝被俘,靖康恥猶未雪。

  • 10 # 夏梔796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社會的一個朝代,雖然它周圍強敵林立,北有大遼、西有土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皆不能戰而滅之,一統天下,但是它卻在經濟文化領域開疆拓土,重視商業,實行文官政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一個封建王朝,人口是唐朝的2倍,財政最高時達唐朝的4倍。那麼,這樣一個經濟文化一流,底蘊深厚的大宋帝國,為什麼忽然就能被一個剛成立不久的金國給滅亡了?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軍隊經商。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捱打”,可是宋朝不僅並不落後,他的經濟文化水平比遼、金、西夏乃至後來的蒙古遠為強大,卻為什麼老是軍旅不振,被對方吊打呢?這是因為宋朝長期奉行的是“花錢買和平”的政策。靠給對方送“歲幣”來換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對待收復本族領土“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上,宋太祖最初採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樁庫”,多攢些錢買回來。那既然宋朝憑藉自己擅長賺錢的優勢,用“破財消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那軍隊的建設自然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於是,軍隊就被整得很慘:首先,重文輕武。這種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再也沒有了漢唐尚武的風範,士子們不再向往邊塞立功,再沒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的熱血,也沒有了唐朝“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其次,削弱軍隊。別的朝代都是希望強軍,宋朝國策卻是弱軍,唯恐軍隊強大後,將領們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把戲及唐朝藩鎮的跋扈。於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邊疆不敢多駐精兵;練兵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兵種上,招饑民入伍,將軍隊變成慈善機構,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最後,軍隊經商。宋朝人擅長賺錢的本事也向軍隊轉移,不好好操練,忙著賺錢,貪腐成風,喪失戰力。到後來,宋兵的竟然要臉上刺字,以防逃跑,軍隊計程車氣可想而知。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終成功地削弱了軍隊力量,打壓了漢唐以來的尚武風氣,老百姓也喊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口號,但是“弱宋”的帽子也從此丟不掉了!軍隊是國家的臺柱子,軍隊經商,軍人忙著賺錢,軍心散了,軍隊垮了,經濟強大的宋朝成了對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國家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張愛萍上將說:“宋朝皇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推行軍隊經商之略,結果是武功荒疏,軍紀渙散,面對一個西夏小國,也是屢戰屢敗。金兵入侵時,中央政權失控,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恥’。”(《開國上將張愛萍解讀北宋滅亡:軍隊經商的惡果》)

    第二,九龍治水。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北宋統治者也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於是,為了預防大臣專權,將權力一再分散,一個崗位設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將相權一分為三,由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軍、財三大權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統攝;機構設定疊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牽制,避免專權;將官稱和實職分離,分割各級長官事權,削其權力;“官”常是拿俸祿而無所事事的空名,“職”(如大學士、學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較高階文臣的清高銜頭,也非實職;只有擔任的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實際差遣的工作才是實際職務。這樣一來產生了嚴重後果:首先,皇權穩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專權,避免了權臣控制朝政,影響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龍治水”,相互爭鬥、相互扯皮,“龍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鬥得越歡”,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嚴重影響了決策的快捷高效。於是,宋朝常被人譏笑說“宋人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渡河”。最後,財政吃緊。政府機構空前龐大,給財政造成嚴重壓力。

    第三,中央獨裁。

    經過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終於削弱了軍隊,搞亂了官場,將朝政大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雖然諸如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修養奇高,在腐化墮落上也沒有其它朝代嚴重;但是,他們在軍事、外交上卻極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軍事傻瓜宋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被射兩箭,結果乘驢車狼狽逃竄,並最終因此傷折壽而亡;後有糊塗透頂的軍界奇葩宋欽宗寵信江湖神棍郭京,大開城門讓他領七千七百神兵殺敵,結果都城陷落,被敵人俘虜押治。要說皇帝也未必都得懂軍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學會分權用人、委任責成,比如劉邦就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從宋太祖以武將之身篡權得國之後,宋朝皇帝就將兵權與相權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說什麼也不肯輕易給人,非要牽制眾臣,自己獨攬決策大權。偏偏宋帝在軍事上又沒那兩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終落得一個亡國賤俘的可悲下場,只可惜苦了與他們陪葬的大宋百姓。其實,宋朝也有一個聰明一點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無能,就聲稱“王與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於將帝王權柄分於下屬,經討論得到共識後執行政事,又敢於權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軍事統帥,不掣肘、不置監軍,充分發揮統帥的排程權職,終於贏得了平定廣西叛亂的重要功績。所以,史書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後來,王安石變法,一味加強集權,經過一系列黨爭,分裂了北宋社會,使得相權與君權最終脫離了有效制約。終於,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帶領下奔向了萬丈深淵。

  • 11 # 虐待胖子

    外患只是外因。真正南宋亡國的原因是內憂。整個宋朝軍事太弱,苟活於南方一隅,無進取心。強大的文官集團,無人可懂軍事。朝庭內部勾心鬥角,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蒙古人。

  • 12 # 酒客談歷史

    沒有任何中原政權是被外患滅亡的,都是自身腐朽才被外力摧毀的。

    相對於元蒙,清奪天下更為輕鬆,南宋還抵抗了十幾年,不像明已經被天災、流民、外患折磨了幾十年,已經徹底疲憊了,連心力都被消磨殆盡,反抗無力。宋國防態勢一直都有缺陷,加之北宋末,南宋末總是自折羽翼,特別南宋根基本就輕浮,國力羸弱,再自己瞎折騰,亡國豈是意外,今天我們宋明亡國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亡於異族之手,如果是漢人王朝將他們取代,可能今天我們看待他會更加的理性。

  • 13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唐宋元,根固則流長

    可以說是吧,內不斷收縮

    戰略空間慢慢縮小,無能為可奈何

    從宋太宗已經可以看到滅亡

  • 14 # 文史情緣

    宋的亡國早在建國初就已經埋下伏筆,趙匡胤雖然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五代以來將領擁兵自重的隱患,間接造成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終宋一代,外患不斷,對外用兵十之八九戰敗,靠屈辱外交花錢買平安的方式維持其基本國策,到文藝家皇帝趙佶在位後,政治昏暗,貪官橫行,民不聊生,再加上東北女真人日益強大,不能與遼國共同禦敵,致使在戰略上鼠目寸光,與女真人海上結盟,消滅了遼國,失去遼國這個緩衝,直接面對女真人強大的騎兵,宋廷上下君臣消極怠工,無任何可用之良將,無任何針對性措施去防禦強大的女真人,在戰爭面前,還一味地幻想透過稱臣納貢來解除外患的威脅,只能是自取其辱,使趙宋幾千人皇室貴族成了女真人的階下之囚,何等恥辱,宋的亡國實亡於自身的懦弱無能和差勁的軍事體制。

  • 15 # 古董時光

    重文輕武,積弱之源.

    得從開國皇帝趙匡胤說起,他自從陳橋兵變而戲劇性地得了天下之後,就千方百計地防止別人也像他這樣做。建宋後第二年,他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邀請禁軍眾將共飲,叫他們都交出兵權。翌日,他們或告老還鄉或搬到邊疆,從此迷醉歌舞,不涉兵戎,只顧安享晚年。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趙匡胤把禁軍兵制改為“三衙分立”的掌管制,於是帶兵者沒有發兵權,發兵者沒有統兵權,這就消除了禁軍兵變的可能性。同時,他下令各邊防把最精銳計程車兵選派來京補充禁軍。

    同時,他創立“更戍法”,把部分禁軍輪流外派到各地協助守衛,達到“兵不識將,將不專兵”目的。還有,就是設立中央“通判”的文官職,外派各地去擔任州縣的長官。凡是有關兵民、錢穀、賦役、獄訟等政令,如沒通判簽署,就不能生效。這是中央在牽制地方的行政。

    另外,他在科舉的殿試製度中取消了淘汰制。即凡是參加殿試的,無論優劣成敗,都可以分到官做。他們被統稱為“天子門生”,明顯地重用文臣,貶降武將。

    還有一段故事,關係君臣主次。有一次宰相與他正分坐著討論國政,趙匡胤故意說要看奏本,當宰相上前遞交奏本時,他所坐的椅子便被拿走了,退下來時就只能夠站著。從此,“坐而論道”變成“站而論道”。雖然,這只是象徵性改變,但是,“君尊臣卑”就這樣確立了。

  • 16 # 書書蟻館

    宋朝的滅亡有諸多的原因,當然宋朝面對的局勢要比以前的朝代要複雜的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宋朝建立之前的背景是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建立,在這個53年的亂世中,很多有實力的地方軍閥各自稱帝,而中央的皇帝早已經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導致在那個亂世,全然不顧道德,只要有實力,就造反,弒君,殺父,只是為了獲得最高的權力。後來,趙匡胤成立了宋朝,就問趙普,我該如何讓這些不能在造反呢?於是趙普提出“重文輕武”的政策,讓文官當第一把手,武官是第二把手,而已武官最高的官品才三品,不斷提高文人的地位。另外,還實行調崗的政策,放武官在這個地方工作兩年了,就得調到其他地方,這為了防止地方的將軍拉攏勢力,但是也在需要戰爭的時候,抵禦外敵的時候,軍隊因為將軍和士兵不熟悉,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容易打輸。

    第二點,就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開始學習中原建立國家,遼國,金國,到後來的蒙古國,他們逐漸學習中原文化,引進大量的漢人官員為他們服務,比如說遼國就成立了南院和北院,其他南院仿製就是漢人的政治制度,而北院就是遼國自身的制度,很好地強大自身。

    第三點:自從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為了自身利益,請求遼國出兵,主動獻出了燕雲十六州,這導致秦始皇當年建立的萬里長城落在異族之手。從來導致了外族可以輕而易舉地進攻中原。

    第四點:宋朝末年,官員之間的派系鬥爭激烈,全然沒有一點為國為民的好官當任高官,宋徽宗寵信蔡京,童貫等奸臣,導致金國慢慢認識到宋朝只是一個紙老虎。導致後來的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第五點: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儘管重用岳飛,而岳飛和他的岳家軍的確打出了威名,讓金人聞風喪膽,但是趙構骨子裡就是一個求和派,偏安於一隅,從此導致秦檜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用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導致了宋朝失去了抵抗外族非常重要的武器。自作虐,不可活!

  • 17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宋朝看似亡於外患,實則敗於內政!

    公元960年,後周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陳橋被諸將領擁戴,隨即發動了推翻後周王朝的兵變,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的發跡之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史稱“宋朝”!

    宋朝分南宋北宋,歷經三百一十九年,在中國古代史上,宋朝都可謂是鼎鼎有名。

    宋朝的國庫

    宋朝的經濟在整個歷史上的排名都是名列前茅,整個大宋的經濟繁榮程度遠超大唐,姑且不論宋朝國庫怎麼樣,單單就民間的薪資待遇都是個頂個的高!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在財力上超過宋朝的可謂鳳毛麟角,按說宋朝這麼有錢,國庫應該豐盈才對,但事實確實國庫空匱。錢哪?都被當做貢幣,歲幣給了金國西夏蒙古!

    宋朝的冗官冗吏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沒有哪一個像宋朝這樣,把官員的職責劃分的如此清楚,也沒有把候補官員的排名都排到了一百年以後,更沒有把官員的工資水平提到了致使國庫吃緊的地步,這一切都歸功於宋朝的官吏實在是太多了!

    宋朝的奇葩皇帝

    宋太宗以武立國,偏偏對宋朝的將領多有打壓,文人的地位要比武人高上許多。宋徽宗在位期間,文學水平和鑑賞能力那叫厲害,但是沉迷於享樂的他面對金人的進攻,一味避戰求和,稱臣納貢,致使金國對昔日仰慕的大宋嗤之以鼻,接連攻打,為了保全自己,竟然不顧臉面,連忙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宋欽宗,妄想讓兒子代替老子去受罪,結果連同媳婦女兒都被金人捉了去,受盡侮辱和虐待。宋高宗趙構更是自毀長城,北宋滅亡後,趙構倉皇南逃,建立了南宋,但是對於亡國之痛毫不在意,不但沒有痛定思痛,反而變本加厲,聽信讒言,將南宋有能力又忠於自己的將領,逐一殺死。

    宋朝最大的毒瘤

    如果說宋朝的皇帝奇葩,不務正業,那麼作為宋朝的臣子,理應勸阻,上鑑,力求皇帝懸崖勒馬,改邪歸正。但是,宋朝的大臣非但沒有這麼做,反而矇騙皇帝,欺哄瞞報,凡是對於自己好的,統統解決,凡是對國家好的,根本不讓皇帝知道!蔡京童貫之流,為了自己可以名留青史,不顧宋朝軍力強弱,朝力實情,誘騙皇帝奪取燕雲十六州,最後失敗,童貫推出了遼國降將當替罪羊,極大的丟失軍心民心,私自用錢買回一州,蔡京幫著掩護,稀裡糊塗的皇帝竟然大加讚賞,隨後就被金國再次收了回去,狠狠地打了宋朝的臉面!還有南宋宰相秦檜和賈似道,一個害死了民族英雄,一個封鎖襄樊被圍的訊息,等到三年之後,皇帝才知道!

    諸如此種,在宋朝屢見不鮮。但是,宋朝不乏名臣名將,奈何皇帝重用小人,朝堂奸臣當道,就算他們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望洋興嘆!

    失去了脊樑骨的宋朝,被自己人掏空了身體的宋朝,沒有了文風武膽的宋朝,如何能在群狼環伺下生存。依我看,宋朝雖似亡餘外患,實則敗於內政!

  • 18 # 漂泊的鐵牛

    宋朝的滅亡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第一:先天不足,重文抑武。

    由於宋朝的建立就是靠武官奪權,所以老趙家深知武官的厲害,所以對於武官的限制太多,宋朝的武官地位很低,受排擠。作為武將別說建功立業,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宋朝將領只有打仗的時候才有領兵權,造成將不知兵,兵不識將。更嚴重的是每次出征打仗皇帝還會專門派個“外行”作監軍,監軍犯的錯都被將領背了鍋。

    第二:地理因素和強大的敵人。

    由於五代的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獻給大遼,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屏障,使得遼,金,元都可以長驅直入進攻中原。

    同時宋朝面對的敵人確實都很強大,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少說民族少有的人才。

    第三:其他因素

    話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合適的時候沒有碰到合適的人!

    北宋的良相文臣真的不少,可以列出王安石、寇準、司馬光、富弼、范仲淹等一大串的名單,在這個文臣樂園的時代,文臣良相井噴就不足為奇了。北宋比較著名的武將屈指可數,曹彬,潘美,而著名的楊家將楊業,一生最主要的時間其實在北漢時期。狄青別說建功立業了,保命就不錯了。

    南宋有四位軍事統帥抗金功績最為突出,分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將”。

    綜上所述宋朝的滅亡是一個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

    但是我個人認為宋朝的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絕對不是外患,而是內因。

    看看宋朝的皇帝一個個哪有帝王該有的雄才大略,如果以宋朝的國力,但凡出現一個漢武帝之類的皇帝完全可以重寫歷史。

  • 19 # 農村作者曹玉輝

    宋朝看似亡於外患,實則敗於內政!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在財力上超過宋朝的可謂鳳毛麟角,按說宋朝這麼有錢,國庫應該豐盈才對,但事實確實國庫空匱。錢哪?都被當做貢幣,歲幣給了金國西夏蒙古!

    失去了脊樑骨的宋朝,被自己人掏空了身體的宋朝,沒有了文風武膽的宋朝,如何能在群狼環伺下生存。宋朝不乏名臣名將,奈何皇帝重用小人,朝堂奸臣當道,就算他們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望洋興嘆!

    宋國防態勢一直都有缺陷,加之北宋末,南宋末總是自折羽翼,特別南宋根基本就輕浮,國力羸弱,再自己瞎折騰,亡國豈是意外。沒有任何中原政權是被外患滅亡的,都是自身腐朽才被外力摧毀的。

    宋朝立國以來便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在大宋開國之初兵勢最強之際都無法實現九州的統一!宋朝的滅亡不可否認因為異族的強大,主要原因還是宋朝內部問題太多。重文輕武貫徹了整個宋朝,使得為大宋保家衛國的武將得不到應有的權力。

    自從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之後,趙匡胤就不斷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大力推行重文輕武的國家戰略,並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還又剝奪了許多武將手裡的兵權。也就是在這梓的時代背景下,宋朝的文化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宋這個朝代,過於軟弱,重文輕武,對於軍事方面不太重視。在內理學興起,講的是忠君報國。並且,由於教育的廣佈,讀書人越來越多,同時經濟也非常好,又沒有大的災荒,百姓生活還可以,即使貪官再多,不想打仗的百姓自然不會造反。內憂也就無從談起。外患卻實在多,先有遼金,後有蒙古,軍事力量一個比一個強,侵略性也是越來越強。

    外患只是外因,真正南宋亡國的原因還是內憂。整個宋朝軍事太弱,苟活於南方一隅,無進取心。強大的文官集團,無人可懂軍事。朝庭內部勾心鬥角,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蒙古人。

    宋朝積貧積弱,兵力固然不夠強大,但很多打贏外族的機會都讓一些內部奸人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而給喪失了。武將得不到重視,也沒有很高的地位,造成國防力量薄弱,真正有外敵入侵時無兵可派,無將可用。

    宋朝之富裕、汴京之繁華,都創下歷史之最。天下豐亨豫大,一片盛景。在歷史滾滾紅塵裡,都早已煙消雲散!

    《宋朝看似亡於外患,實則敗於內政!》

  • 20 # 小熊貓看歷史

    任何一個朝代滅亡都有背後的根本原因,比如宋朝就是重文輕武,冗官冗兵冗費,統治集團腐朽等,但是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外患,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古。所以,宋朝亡於外患這一說法沒有問題。

    就直接原因來說,宋朝是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統一封建王朝。這當然不是說宋朝沒有內亂,事實上,宋朝的農民起義爆發很頻繁。據統計,兩宋一共爆發了400多次農民起義,其中不乏方臘起義這樣較為出名的造反運動。

    但是總的來看,宋朝沒有出現過很大規模的、足以動搖宋朝統治根基的農民起義,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宋朝時期佔據主導的租佃制度和土地兼併

    縱觀中國古代史,內亂的原因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土地兼併嚴重,自耕農數量減少,國家稅賦減少,於是只能提高稅賦比例,這下子剩下的自耕農負擔更重,遇到災年等破產的農民更多,形成惡性迴圈,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最終導致農民起義。

    所以歷朝歷代都採取措施來抑制土地兼併,比如唐朝的均田制,就是將土地收歸國有。然而隨著後期制度執行力度的鬆散和人口逃亡,均田制土崩瓦解。有感於前朝經驗教訓的宋朝,乾脆放開了土地兼併,承認土地私有制,結果反而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宋朝之前,佃農的身份地位很低,約等於農奴,連戶籍都沒有,完全附庸於地主,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很重,生產積極性也不高。

    宋朝時期,改變了這一狀況。宋朝將全國人民劃分為有地的主戶和沒有地的客戶,二者都被編入了國家戶籍,由此佃農的社會地位大幅提高,和地主之間的人身隸屬關係減弱。

    而宋朝時期的佃農交租,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額租,前者一般是佃戶和地主將土地收穫分成,定額租則是佃戶交完固定額度的地租後,剩下都歸自己所有。這兩種交租方式對於佃戶來說,都是多勞多得,因此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而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永佃制將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分離,佃戶可以長期擁有土地的使用權,而不受土地所有權買賣轉移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佃戶抵禦風險的能力。

    而承認土地私有制,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又使得宋朝的可耕地面積甚至超過了疆域廣闊的唐朝。大規模的土地兼併,使得農業生產出現了規模效應,土地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因此,租佃制度盛行的宋朝雖然沒有抑制土地兼併,但是佃戶的日子相對來說還算不錯,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減少了農民參加起義的可能性。

    宋朝的商品經濟和募兵制

    因為土地兼併的原因,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但是除了當佃戶之外,他們還有其他的選擇。

    首先,宋朝的商品經濟很發達,催生了大量手工業和商業,這些行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為朝廷創造了很多財富。所以,宋朝的農民不想種地,也可以選擇從事其他行業。

    其次,宋朝有著超過百萬的軍隊可以容納底層民眾。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招募物件多為災荒饑民,並實行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制度。禁軍、廂軍以及土軍,一般60歲退役,其衣糧供給減半。陣亡軍士家眷有撫卹,傷殘也有安置的規定。

    趙匡胤就覺得募兵制是減少叛亂的有力工具。

    “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因為這一制度,宋朝的軍隊數量最多時達到了140萬,我們經常聽到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也足以說明宋朝軍隊數量的龐大。每年,宋廷需要拿出八成的稅賦來養活這些部隊,冗兵成為宋朝突出的問題。

    養兵制度下,士兵的整體素質並不高,戰鬥力不強。因此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低下,除了將領層面得不到信任之外,兵源也是一個很大問題。

    外患下,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宋朝立國以來,由於燕雲十六州的缺失,長期暴露於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不論是遼國還是金,乃至於後來的蒙古,都對宋朝的安危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在這個環境下,階級矛盾讓位於民族矛盾,尤其是南宋時期表現得更加明顯。外部矛盾可以有效轉移內部矛盾,讓整個國家同仇敵愾,內亂髮生的機會也就小了很多。

    總的來看,這些原因都相對地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因此,宋朝雖然發生了多次的農民起義,但是並沒有亡於內亂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課與實體課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