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知道18424224208

    所有紅塵(入世)一切法,皆屬有為,縱得世間人生福不過是做夢、是幻覺、是氣泡、是影子、是露水、是電閃,不要看做是實有,是不會永遠長久的。

    只有萬法不存,空去,本性為真實,才會慧生而還原。

  • 2 # 迷糊米糊123

    這句話出自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要理解這幾句話還是要回到前幾句: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這是佛祖在發問,因為前面說過受持此經的功德不可思量。為人講解的功德也不可思義。那麼應當如何去受持和宣講呢?佛說了: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去講。怎樣理解這兩句話呢?乍一看好像和前面說的有點矛盾。實際上是佛祖讓我們在受持讀誦和為人講解時不要去追求因此而獲得的功德,不要生這樣的心。如果你是為了獲得功德,你就著相了!著相則動心,起心動念則心不會平淨,會起貪心,貪佛法貪功德貪福德則會著於相了,相由心生。如如不動就是讓你不動心不貪心不取於相。所以佛祖接著說: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為什麼呢?佛說的一切法應該不著於相,著相了則佛法亦是魔法就像做的夢一樣不是現實是幻影,幻覺。佛用了六個字的比喻來加強解釋:夢、幻、泡、影、露、電。都是瞬間生,瞬間逝,雖有顯現但虛妄無實,應作如是觀想。

  • 3 # 了悟一一一佛門俗家弟子

    一切有為法:是世人追求的財·色·名,食·睡·貪·欲等紅塵。〞長老須菩提〞應把它們看作熟睡中的夢幻,水中的汽泡和一擦而過的掠影,晨霧中的露水和風雨中閃電,同時把它們〞看破,放下〞淨心修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4 # 一聲佛號一聲心

    簡單的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一切世出世間法,包括世間萬事萬物、你的言談行為、起心動念,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和夢境一般,醒來一場空。

    所以,人生在世,不必太執著,無論善緣惡緣,一切自然隨緣就好,隨時保持一顆清淨心。

  • 5 # 莫安營

    夢境、幻現、水泡、陰影、霧露、閃電,此六者,就近取譬,喻一切物質和現象的突現突滅、無常無實、空無自性。佛所說“空”,不是一無所有之“空”,而是以“緣起”說“空”,亦即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條件(“緣”)的產物,都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具備了,它就產生了(“緣起”)。條件不復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緣滅”)。一切有為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變動不居、念念不住的過程,因此是沒有自性的,無自性故“空”。

    佛家認為,生靈在“生死輪迴”中苦苦掙扎、眾生皆苦。而苦難的根源就在於人沒認識到世界萬物的“空性”。人由於自己的“無明”而導致“貪慾”,並且執著追求、“執迷不悟”。上述四句偈中的如夢、幻、泡、影、露、電“六如”,便是佛“對外掃相”,以期“對內破執”,引領修行者放棄對現實世界的執著和眷戀,以般若慧契證空性,成就無上正覺,得以消除業報,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 6 # 弟子心道

    簡單回答一下,有為法就是緣起法,因緣所生的都是緣起無自性的,有緣起就有緣滅,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就像夢一樣,就像影一樣,就像水泡一樣,就像露珠一樣,就像閃電一樣,轉瞬即逝,不必執著。

  • 7 # 葉落之初尚正雄

    我的理解以方便的百話認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由於境界認識不同,追求目標不同而有所差別。“一切″包括了所有的,也包括“一″,週而復始,“有為法″相對應的是“無為法",世界事相中,我們所想、所見、所作、所聞的,我們的思想及想法,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以及正在做的行為,用以對應“無為法"來講,我們一切的造作就好比“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我們懂得了反觀世界,反觀自心,明白了自身所見、所作是在“有為法″當中,我們對“無為法″的追求才算是具備“出離心″的一點點條件,為什要捨棄有為法呢?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等等″,這是境界的事,也是真實的事,它帶給我們夢幻,不真實,它帶來“苦″給我們,使我一開始就在苦中而不知苦,不知苦不是不苦,是我們沉迷於世事之中看不到真象。真象就是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和修整自己,可以有方法去"了苦"。這裡要說明的是,我們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一般並不真實,並非要落入"空觀″,無所有畢竟空是一種究竟的圓滿的起觀。如露亦如電,比較之前就好理解,露與電是我們看得到的,它消失得很快,不常久。整體去理解:我們感觸到的一切,所有的有為法,透過圓滿究竟的觀察,就好比虛幻一樣,如夢境一般,說它真實它是夢幻,說它不真實它帶給我們感受了,而且這一切如此的短暫,象露水一樣太陽(光明\真理\究竟的真象\智慧的岸上)一出就升化了,象閃電一樣瞬間就消失了,我們應當做如此地觀察世間的一切,觀察這個叫做有為法的事相,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觀察我們的身丶口丶意的造作與修行,不必執著於有為、無為,進入有為法的彼岸,透晰一切有為法,清楚它,明白它且不執著它,如此堪破它。

  • 8 # 如來藏4

    用「如來藏一心三藏」的法理,就能詮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經文的含義!這裡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有形有相的法,皆是因緣和合,皆是有為法,都是生滅的。它超越不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就像夢幻泡影一般,皆是虛幻,都會像露水閃電那樣瞬間消失。所以應做“如是觀”。這個‘如是觀’就是以佛眼來觀。「如」代表空,可以理解為‘空如來藏’,就是無形無相,沒有生滅的狀態。「是」就是有,就是不空,就是指‘不空如來藏’,代表有形有相,有生滅的萬法。「如是」放在一起,就是表‘空不空如來藏’,表妙用。「觀」就是指你明白三個如來藏融為一體,就是當下一念變現,並且還明白萬法都是自己,這叫‘觀’,這叫觀自在。也就是在告訴我們,空當下就是有,有當下就是空,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我”,都是我們當人當下一念變現而已。用「阿彌陀佛」來對應觀照“如是”話,「如」即「阿」就是表‘空如來藏’,表真空, 無形無相存在;「是」即「彌陀」就是表‘不空如來藏’,表有形有相的萬法;「阿彌陀」就是表‘空不空如來藏’,是指非有非空,可以現有現空,‘有’當下就是‘空’,‘空’當下就是‘有’;「佛」就是指你懂得了“如是”,你就是佛,就已經在見道位。你明白以上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事事處處,那你就是念念在道,你念念都是在做‘如是觀’,你念念都是‘阿彌陀’都是佛的境界!所以說你不讀《楞嚴》,就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呢,就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 9 # 春年一玄學心靈導師

    一切有為法的意思,這裡的有是指有形的,也就是看的見的一切實相物質,包括人類、動物、植物等等。

    如夢幻泡影的意思,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都是一瞬間的存在,比如朋友們在看我的文章,這一瞬間就是有為法,看過了就如夢幻泡影,所有過去的一剎那就成了夢和泡影。

    如露亦如電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現在都像露水和閃電般一樣的會消失,我們的今天不是就消失在每分每秒嗎?

    應做如是觀的意思,就是總結前面的話,告訴眾生不要執著,每天都是出夢入幻。純屬個人淺見。

  • 10 # 村夫196903617

    《金剛經》雲:“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 讀明白了,就理解了!何必倒聽徒說?

  • 11 # 馬頭琴孤獨

    人世間所能看得見的皆是有為,金錢.財物.名譽.地位.身份.美色,這一切的一切都會使人產生夠用之後,還想要得到更多,貪心即起。得不到爭不來嗔恨心就生,太過執著這一切,人就會痴迷。可這一切它不是永恆的,睡醒夢就沒了,幻想幻覺它不是真實存在的,水泡一起馬上就會破滅,沒有了光也就沒有影子,太陽昇露水還會長久嗎?閃電也就是一眨眼的事情。人死之時誰又能把這一切帶走,也只能是帶到墓裡,等待盜墓者來偷。應該做這樣看,不執著,順其自然用過了沒用了就把它丟掉,心無所住,時時觀望自己那顆心還在不在,是不是住在什麼事或物上了,所以叫(觀自在)。無為更應看重,順其自然,順天應人,該來的珍惜,該去的不留。(敬天.愛人.無我.利他)這就是行善積德,行菩薩道來世有福報,福報看不見,但它死後可以帶到來世享用。看得見的財物美色今生夠用就可以了,不用貪,貪多了也帶不走,最後還會惹禍。看不見的福報到是應該多多積累,來世享用衣食無憂,帥哥美女,大富大貴,兒女雙全,家庭美滿。對於不信因果輪迴的人這也無害,當個厚道之人,積德行善,送人玫瑰

  • 1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佛家著名的四句偈,大家熟悉的有兩首,一首是《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大師的如此頓悟和開示,讓多少人醍醐灌頂。

    而另一首著名的四句偈出現在《金剛經》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當中,它作為《金剛經》的最後一部分的總結性發言,更是讓誦讀者印象深刻。

    原文如下: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前面還有裡一個四句偈,也被我們所熟知,那就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也有人提出疑問,佛陀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呢?

    南懷瑾先生的答案是:“哪四句都不是!”這也真是一種大徹大悟,當我們痴迷於各種辯論和推測的時候,只有真正的覺悟者給我們指點迷津。

    南先生深知信眾的痴迷與執著,他也退了一步給我們做了一下解釋,如果說真要找出四句偈來,我們必須離開《金剛經》的原文。所以,四句偈應該是是專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南先生提醒了我們,“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無所住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說都不是。這才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總盼望著一艘到達彼岸的快船,苦苦等待,苦苦追尋,其實到頭來發現那渡河之法,是沒有的,如果有,每個人也都是不一樣。

    讀到這裡,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就想這個問題一樣,怎麼理解這四句偈,顯然我們怎麼解釋都沒法囊括佛祖的真正用意。我覺得,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對於我們這些肉眼凡胎的人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不如,每天心中默唸,希望自己終有一天能夠覺悟。

  • 13 # 八月148512826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此句重點在法上,有為,是指人心所想所及之處,切不說動作,起心動念皆為有為,這是因,法就是心所及處而產生的自主能動性,

    如夢幻泡影,指的是是前面起心動念的結果,只要是有為法,就不能達到修行所能達到的高度

    如露,亦如電,此句為警醒之句,告訴我們,起心動念相對於,想所達到的修行高度,就如一個很大的障礙一般。

    應做如是觀,是告訴我們,一切起心動念,都是虛妄的,如果要想達到修行的一定高度,應該把心收回來,不妄想,不亂為,靜而生智,定而生慧。

    其實一句話講完了,就是,平心靜氣,收住妄念,無忘無助,如能達到如此境界,其修行高度自然顯現。

    自身體悟,不足之處請多見教

    感恩關注

  • 14 # 吃素的穿山甲

    這是《金剛經》中最著名的四句偈。

    作為一部最著名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義理深奧,充滿著辯證的智慧,其中的最著名的句式就是“如來所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初讀之讓人如墜雲霧,似乎一切都在兜圈圈、繞彎彎,否定之否定的邏輯環環相扣,給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嘆。

    此經分為三十二品,從第一法會因由分起,然後至第三十二應化非真分止。一開始“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然後透過世尊與弟子須菩提的問答式的論述,一步步到最後提出這句最著名的四句偈,再到“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為止。

    通讀下來,雖然並不一定就能真實完整準確地理解這句經文的無上妙義,但妙就妙在這句經文即使望文生義但也能夠大差不差地領會其中的境界。所謂“有為法”,是因果所致的一種現象,由因緣和合而相生相滅,故世尊在此經中多次繞口令式地與須菩提解釋這種玄奧的道理。而與之相對應的“無為法”,才是真正的清淨寂滅的一種永恆之法,才是真正的“真如實相”,也就大致相當於《心經》中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自在境界。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句話很好理解,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一種虛幻的倒影之類的易逝的非永恆的存在。最後的“應作如是觀”,佛經中“如”一般作“空”論,而“是”一般作“有”解,也就是說不要把虛幻的認為是真實的,但一般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應當當作這樣來看待”去詮釋。

    光破除“我執”還不夠,世尊說這四句偈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於破除世人的“法執”,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心無掛礙”的境界,真正徹底的“遠離顛倒夢想”。在世尊看來佛法乃“渡人之舟”,過了河到達了“彼岸”,就應該忘記這種“有為法”的諸多虛妄之“相”,也即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佛教中常說的“即心即佛”亦同此理。

  • 15 # 銳度何老師

    這句偈子的關鍵詞有兩個“法”,“有為”。

    法是什麼呢?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都來自於西遊記或者民間故事。大多把佛法理解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這是不對的。

    金剛經這句偈的“法”,指的是一切物質和物質所引起的現象。比如水,就是法,而水動起來,引起的波浪,也叫法。我們人的身體,就是法。而我們有了身體,也就有了意識,這個意識不停的思考,不停的跑來跑去,這也是法。太陽,是法,太陽散發的熱量也是法。空氣是法,空氣流動引起的風,也是法。

    有為呢?就是有個依託,有個立足點。我們的心靈,每天都在停不住的動。但他是依託了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沒了,心也就沒了,意識也就散了。而我們的身體呢,又得依託這個細胞,細胞沒了,我們的身體也就沒了。細胞又是依託電子,質子,原子,沒有這些,細胞也就沒有了。

    往外看,我們的物質世界,山石草木,到宇宙星空,也都是由這些個子組合出來的。也就是說從我們個人到宇宙都是“有為”的,都是有依託的,都是有個立足點的。

    只要是有為的,他就不會長久。宇宙可以存在N億年,人可以活80歲,蚊子能活三個季節,火花只有一剎那,但在永恆面前,他們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無限的接近於零。所以,宇宙看似長久,回首也只是匆匆。 只要是有為的,他終究都會破滅,人會死去,花會枯萎,地球會毀滅,宇宙會崩塌,都像閃電一樣短暫。

    這就是:一切有為法,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對你好,你就必須對我好,這就是在心裡立了一個點,也是有為法。你對我不好,我就不開心。 我需要得到關愛,這也是在心裡立了一個點,有為法,我沒得到我所期望的關愛,我就痛苦。 我應該有面子,我應該有豪宅有豪車,在心裡立了一個點,有為法,最後我沒成為富豪,過得不如朋友,不如同學,不如鄰居,我就抬不起頭來。 所以說有為法不僅短暫,而且也是我們痛苦煩惱的根源。

    這句偈子的後面說的那句:應做如是觀,很重要,大家得仔細品。

    一切有為法,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整體的翻譯過來就是:大家應該這樣看待,但凡是有依託,有立足點的事物和現象,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不永久的。

    世尊在最後說的是應做如是觀,發現問題沒有?世尊沒說:怎麼辦?怎麼辦?自己看著辦。如果告訴你怎麼辦,你得信佛呀,你信佛就對了,這叫什麼?有為法。金剛經的邏輯是非常嚴密的,滴水不漏!怎麼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 16 # 寅芝

    一個殺人犯,殺了一個仇人,被捉拿歸案,法律又判他死刑立即執行,這是法律的威嚴如電一樣,誰敢觸犯就電誰,殺人者的仇人得到法律的幫助,除掉殺人兇手,感恩法律幫助如露潤心,不用自己動手報了仇。如此可又少了兩條生命。這事是眾生皆可見到的,我們應作如是觀,“如是觀”是智慧的觀想。那麼這兩家仇恨也就加深了。

  • 17 # 燕江望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不修佛,但是讀過金剛經。這句話我覺得非常有哲理。夢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醒了卻怎麼也找不回來。幻是頭腦中的某種活動,比如幻想著中彩票、幻想著吃了一頓大餐等等,但是思緒恢復正常也是不存在的。泡,水泡,也是真實有的,破了就是一滴水,無法恢復。影,有光才有影,進入暗處影就沒有了。露,是清晨凝結的水滴,日出一曬就蒸發了。電,閃電,只在空中一瞬間就消失。

    所以,有法無法,不要拘泥,有法即無法,無法即有法。

  • 18 # 夢露居士

    這四句偈出自大乘般若類經典《金剛經》,這是最著名的佛經之一。般若的意思是智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能空一切的佛教大智慧,而《金剛經》的主旨就是諸法皆空。這四句偈說的也是諸法皆空的道理。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有為法?

    有為法就是世間一切由因緣造作的現象,包括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精神的各種現象。

    也就是說,有為法就是因緣所生之法,世間一切現象的產生、存在、發展和消亡,都有一定的條件和原因。條件具備,就可以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會存在。

    比如,人就是一種有為法,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由於他父母的結合、養育,由於空氣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氣,這些都是生成人的因緣。

    有為法是由因緣生成的,所以都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說,無法獨立存在,無法永恆存在,必須依賴一定的因緣條件。有為法有生有滅,因緣聚則生 ,因緣散則滅。佛教因此認為有為法都是不真實的,是空的。

    以人的短暫壽命去衡量,可能有些有為法是長久存在的。但是,和真正的永恆相比,所有的有為法都是短暫的。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為法是不真實的,就像做夢和幻化。

    有為法是轉瞬即逝的,就像水泡、露珠和閃電。

    有為法是沒有自性的,必須依靠因緣而存在,就像影子。

  • 19 # 大山158297716

    金剛經是佛教中經典著作代表。對該經解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無統一標準。

    按教旨所有‘經’均是工具,是到‘彼岸’的筏子,上了‘彼岸’、悟了道,哪還有個什麼鳥經、筏子?為破執----即破除語言文字的束縛,佛不得不佈道言說。“如是我聞”則成了佛經中開篇第一言。

    為了破執,佛克服一切困難,割肉飼虎;為了悟道,佛說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為的就是要聞者放棄對‘一切’(一切有為法)的執著,而體悟到‘如來’。

    空空如也,法亦如是。

    創建於2018.7.13

  • 20 # 我看我亦非我

    一秒鐘2240兆(一兆一萬億)次生滅就在面前,我們一個生滅都留不住,也覺察不到,包括我們的身體,更何況黃金白銀、財富名利地位,別墅豪車……故一切(整個宇宙)有為法(有生有滅),如夢(夢境)幻泡(水泡)影,如露(早上的露水)亦如電(閃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人生在世,不是為升官發財、為過上好日子而拼命。而是拼命求覺悟,求解脫。求覺悟、求解脫,才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南無阿彌陀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見不得別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