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樹下看歷史

    由於古代飲食和醫療條件跟不上,所以經常會爆發瘟疫,面對來勢洶洶的瘟疫,雖然沒有口罩,但經過勞動人民和政府的長期鬥爭,總結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1、控制源頭

    宋神宗年間的虔州瘟疫,其源頭是上游被汙染的水源,有這源源不斷的汙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極快。

    眼瞅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新任知州劉彝果斷採取措施,以“雨汙分離”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壽溝”,確保汙水繞開生活區。

    也正是用了這一招,虔州瘟疫才被徹底遏制。

    政府還會組織收屍隊,集中火化疫情中的屍體,包括動物屍體。這一方法也有效的控制了傳染源。

    跟現代醫學防治上的三大原則控制傳染源是類似的,看來很早古人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下面還有三大原則剩下的兩個。

    2、切斷傳播路線,保護易感人群。

    早在秦朝,就實行了“隔離法”:凡是得(麻風)病的,都集中到“癘遷”去住。

    使用這招數,一般都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因為那時候病人一旦被“癘遷”,基本等於被判了死刑,能否活命,全看個人造化了。

    雖然狠辣一些,但對於健康人群的保護,效果十分明顯。

    這手法,清朝執行的更徹底。由於女真人來自於關外,對天花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即便皇族染上天花,也很難倖免。

    康熙↑

    所以,清朝對天花嚴格把關:清代的法律規定,只要發現天花患者,就必須將其隔離,令其在離城二十里處居住。海外過來的船隻,也要嚴格排查“出痘者”,杜絕一切輸入通道。

    3、提供免費醫療,宣傳相關醫學知識。

    前面兩招雖然有效,但對瘟疫都只能遏制,而想要斬草除根,還得從治療上下功夫。

    政府會組織採購大量的中草藥,熬製藥湯,免費領取。

    從漢初開始,就有官方的志願者免費為疫區和患者提供醫藥服務。而這項惠民政策,後來也被歷朝歷代所繼承和延續。

    北宋時期,一旦面臨疫災,政府就會立即撥付專款、選派專人,到疫區救助。醫生是全國各地最好的醫生,而藥費則由朝廷無償埋單。

    典型的太宗淳化三年開封疾疫,朝廷就命令太醫局選了十個醫術高明的大夫,到一線治病救人。此外,官方還會強制推行衛生改革。明朝景泰五年爆發的四川瘟疫,一時難以控制,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天譴”,可當地巡撫不信邪,玩了一把硬操作,他下令分片劃定十幾個災民安置區域,每天清理衛生,終於“活數萬人”。鹹平三年,曹憲任開江縣令,”蜀人疾病,不知醫藥療治,祠鬼神求佑助而已“,曹憲“出私錢,市藥劑。有病者,輒遣吏烹煎,臨飲之。民初強從,既稍有廖,全活者十七八,於是開人始知信醫藥”。在宋代,國家極為重視醫藥書籍的編寫與校正,所以當代中醫書籍原本都是宋代時校正流傳出的。所以宋人的防範意識也比較高。4、禁止外出,自我隔離。

    在古代,一旦有瘟疫爆發,政府就會禁止外出,自行在家隔離。是不是跟現在很類似?

  • 2 # 弱水三千0309

    古代遇到瘟疫,沒有口罩,但和現在社會一樣也有隔離手段,就是封村,沒有現在的什麼酒精,BS消毒液,只有石灰。用石灰粉撒路。古代朝廷有賑災,開設粥場,藥場,將中草藥用大鍋熬成湯,每人一勺用來祛病強身。

  • 3 # 般若自在

    古代在沒有口罩的情況下,也知道人不要再聚集在一起,雖然沒有戴口罩的防護措施,但是,很多醫者在分析瘟疫的流行傳播中發現了一些空氣中傳播的病症,而保護口鼻等措施也常常使用,儘管並沒有形成定式。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對空氣的消毒,是中華民族自古有之的傳統智慧和結晶。

    漢代:據《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燒兜末香,香聞百里。關中方疫,死者相枕,聞香而疫止。這說明,早在漢朝,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了透過薰香消毒,來阻止瘟疫的大面積傳播。

    清代:清代著名醫家劉奎在其著作《松峰說疫》中提出:“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穢惡之氣”。充分說明了瘟疫發生時,空氣消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72年,馬王堆漢墓的出土,填補了中國歷史記載的很多空白,而在其中一件文物中,就有一具古屍手中拿著兩個香囊,香囊中裝有薰香。不經如此,還相繼發現了裝有香藥的燻囊,絹袋,繡花枕和燻爐等器物。由此可見,當時人們用薰香的方式闢穢消毒,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習俗。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對空氣消毒的呢?

    1、焚香: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提到,在瘟疫流行的時候,用艾葉、丁香等香藥燻蒸屋子的預防方法。而在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焚香已經不僅僅是對疾病的預防,更已經成為了人們修身養性的一種生活態度了。而現代研究顯示,透過焚香燃燒一些香料,不僅可以讓空氣變得更加怡人,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空氣中的一些微生物抑制,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2、佩香囊: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發明消毒水,卻發明出了香囊。將艾草等香料放入一個精緻漂亮的錦囊中,隨身佩戴,不僅能夠彰顯出尊貴的品味,更是體現中醫“治未病”原則的舉動。香囊的佩戴,有多種方式,而其中一種,將芳香的草藥放入香囊中,佩戴在胸前,既可以做裝飾之用,又可以隨時隨地將香藥的香氣納入身心。由此,佩戴香囊已不僅僅是一種逢年過節的習俗,更是一種日常保健的方式。

    3、搐鼻香:顧名思義,搐鼻香就是直接用鼻子嗅聞香藥。其實,在現代,我們也常常會在感冒流涕的時候,用一些含有薄荷腦的藥物嗅聞,得以疏通鼻竅。而中醫認為,鼻子是我們身體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通道,而透過嗅聞香藥,能夠將一些藥物快速送達身體,起到通鼻竅,振精神的作用。而我們現在常常在感冒流涕的時候,吸入薄荷腦等清涼的香氣,也是這個原理。

  • 4 # 1行者孫1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對“消毒”的概念提出過獨特的見解,李時珍認為,當瘟疫大規模傳播時期,百姓回到家後需要將身上的衣服放入大鍋中煮沸,這樣才能“驅除邪氣”,這一“驅邪”的做法毫無疑問和現代人高溫消毒的理念相吻合。

    無論是“正氣存內”,又或是“大鍋煮衣驅邪”,都能體現出中國古人的智慧。

  • 5 # 攜琴覓友

    古代也有過幾次大的瘟疫流行,那時採取的也是隔離措施,集中處理病患遺體,在身上塗藥等等。

    例如唐朝藥王孫思邈曾有寫道:“以丹塗之,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這講的就是佩戴、燒燻、塗抹、塞鼻、取嚏、點眼、湧吐、粉身或洗浴等方法。

    因為各種措施不如當今,因而病死率也是非常驚人。

  • 6 # 拿話筒的攝影師

    古代醫療條件落後,沒有現代化的醫療裝置,缺乏科學理智的醫生。大多數人對於瘟疫的到來認為是上天降下的懲罰,但也有極少數人已經對“病毒”有了初步的認識。

    古人所採取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皇帝下罪己詔

    古人認為天災來源於人禍,是皇帝的政策出現了失誤,或者是個人品德有問題,讓天神震怒,老天爺發飆,向朝廷發出警告,抑或對統治者進行懲戒。皇帝就要發表罪己詔,對全國百姓做檢討。但是僅僅做姿態還遠遠不夠,還要採取實際行動,比如:大赦天下,減輕稅賦,處理貪官汙吏等等。

    罪己詔

    二,跳大神祈福

    跳大神的巫師透過各種祈禱巫術,給了感染者很好的心理暗示,起到了穩定人心、從心理上減輕病痛的作用。況且大多數巫師也都懂些醫術,在跳大神的時候,他們還要讓患者喝點符水,其實也含有中藥的成分,多少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病毒的作用。

    祈福

    三,醫者懸壺濟世

    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

    李時珍

    三,古代也消毒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對“消毒”的概念提出過獨特的見解,李時珍認為,當瘟疫大規模傳播時期,百姓回到家後需要將身上的衣服放入大鍋中煮沸,這樣才能“驅除邪氣”,這一“驅邪”的做法毫無疑問和現代人高溫消毒的理念相吻合。

    《本草綱目》

    四,古人也隔離

    在瘟疫大規模到來的時候,古人也不是一味聽天由命,他們也知道應該跟病人隔離。《漢書·藝文志》就曾經有這樣的記載:百姓中一旦有了染上瘟疫者,先要勸說他的家人離開,禁止出入,安置人給他送飯。

    《漢書·藝文志》

    總之,中國古代是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的,也有也很多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但是,古人知識所限,無法弄清發病的原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部分時候只能自生自滅。

  • 7 # 綏寧小莫

    史書上記載,一旦發生瘟疫都會造成數萬人甚至一個村的人都滅亡的事也有發生。

    古代的瘟疫如此厲,那麼古代的村莊,軍隊等如果發現有疫情是透過什麼方法來控制疫情的呢?

    查閱相關歷史資料所知,歷史上記載了很多次瘟疫的情況,其中比較知名的兩大瘟疫一個是大明年間的鼠疫,另一個是歐洲的黑死病,明朝的鼠疫造成山西,直隸,河南三省人員大量死亡,而且瘟疫持續時間也達到8年之久,悲慘呀

    古代的官員在發生疫情之後,會免費發放預防作用的藥品,主要是一些中草藥,比如說會將一些藥品直接投入到井水裡面,讓老百姓打井水喝從而達到一定的預防效果,對於那些有瘟疫嚴重的村子,會讓軍隊強制隔離封鎖,以防疫情到處傳播。

    對於一些因瘟疫死亡而且無人坦葬的屍體,官方會用火燒或者說用生石灰掩埋放水防毒處理

    古代發生疫情後,奮戰在一線的也是郎中,軍隊軍人以及地方官員,郎中也會根據病情采集中草藥來積極救治,有記載稱燒艾葉有一定的效果,還有記載稱村裡有人得了瘟疫就被趕到山上草棚裡,帶一些乾糧喝溪裡的泉水,有時候乾糧吃光了就吃草和樹葉,神奇的是有些還自然好了,俗話說百草是藥還一點不假。

  • 8 # YouTube閆大聖

    瘟疫和病毒並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敵人,人類的歷史有多久,病毒就有多久。自從人類逐漸統治這個地球開始,病毒也悄然跟隨其後。在古代,中國人統稱為“瘟疫”。今天就來聊聊古人對瘟疫的認知,當病毒侵襲時,他們又是如何防範的。與現代不同,古代醫療條件落後,沒有現代化的醫療裝置,缺乏科學理智的醫生,大多數人對於瘟疫的到來認為是上天的懲罰,但也有極少數人已經對“病毒”有了初步的認識。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人提出“邪氣”的出現原因,是由於暖冬的潮溼氣候所引起,古人提出的“邪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病毒。由於暖冬時期,天氣並不寒冷,氣候潮溼,容易滋生細菌,這就為病毒提供了生存條件。除此以外,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邪氣”是會出現人傳人的現象:空氣傳播,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飛沫傳播”。三國時期,魏國境內有人感染瘟疫後,便在自家門口貼上了“驅邪”的符咒,陳王曹植卻認為這種做法並不能驅除“邪氣”,並提出“邪氣”的出現完全是由於氣候所產生。古人提出的這些觀點在今天來看或許只是普通人的常識罷了,但這些對病毒和瘟疫的正確認知卻是在一兩千年的古人提出的,在缺乏先進的化學、醫療裝置的古代,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發現。當發現瘟疫後,古人又是如何防備與治療的呢?《黃帝內經》中對於“邪氣”的防範曾提出“正氣存內”的說法,“正氣”即是人體免疫力。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對“消毒”的概念提出過獨特的見解,李時珍認為,當瘟疫大規模傳播時期,百姓回到家後需要將身上的衣服放入大鍋中煮沸,這樣才能“驅除邪氣”,這一“驅邪”的做法毫無疑問和現代人高溫消毒的理念相吻合。無論是“正氣存內”,又或是“大鍋煮衣驅邪”,都能體現出中國古人的智慧。病毒是可怕的,疾病是痛苦的,古人遭遇瘟疫後因受限於封建迷信的思想,從而選擇去反思上天的懲罰。現在我們擁有高科技的醫療體系、先進的醫療裝置、科學的醫學認知,但我們面對疫情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深深反思呢?大量屠殺解決了某些人的口腹之慾,但卻破壞了自然體系。肆無忌憚地屠殺和買賣,最終會讓病毒生生不息,墨守成規地克己和敬畏,才會得到大自然的饋贈。也希望透過此次疫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節制私慾、敬畏生靈,“拒絕野味”不再只是一句空喊的口號。

  • 9 # 張勝韋健身記

    古代暴發瘟疫,死傷人數甚多。採用集中隔離,掩埋死者的辦法,進行有效隔離。那時的醫療條件差,大多數人,死的多!

  • 10 # 江湖爛人

    據我所知,古代避孕套是用豬腸子做的,那麼據此推斷,要找一個透氣性好,又隔離病毒的東西,應該會把豬大腸做成口罩來預防瘟疫

  • 11 # 海闊v天空590

    據《中國救荒史》記載,我國古代疫情爆發也是相當頻繁的。其中周代只有1次,秦漢為13次,魏晉為17次,隋唐為17次。到了宋朝時期,疫情明顯增多,南宋北宋共發生32次。到了元代,疫情次數明顯減少,為20次。但是,到了明代和清代時期,疫情次數成倍增多,明代為64次,清代74次。防疫抗病重在“防”,面對疫情,在科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他們是怎樣防疫的呢? 古代也用口罩防傳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說,13世紀初,口罩只是用於宮廷,平民百姓是接觸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但是,並沒有作為醫用品。到了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醫護人員開始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必備品。 出現疫情首先採取隔離觀察治療 古代有古代人的辦法,出現疫情後,首先採用的是也是隔離觀察治療。隔離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員如果被傳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離數日。晉朝就有官員被感染,百日之內不得入宮的說法。 火燒深埋屍體,防止病毒細菌繁殖 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些傳染疫情的屍體,一般採用火燒深埋的方法,減少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中醫治療,有效控制瘟疫傳播 在古代,治療疾疫的藥物,不像現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沒有抗生素,是怎麼治病的呢?古代的醫生都是中醫,出現疫情後,各有各的辦法,一般採用中藥治病,其中有驗方和偏方。電視劇《神醫喜來樂》有一個劇情,就是出現疫情後,喜來樂採用中藥治療,將中藥投放井水中用於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傳播,受到朝廷獎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中國人一直是勤勞和智慧的化身,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必定會戰勝病魔,不斷延續華夏民族的輝煌!

  • 12 # 驚虹

    前段時間上的思政大課,也瞭解了一些關於中國古代疫情的知識。其實中國古代也有比較完備的防疫系統,在爆發瘟疫的時候也會去尋找傳染源,然後隔離傳染源然後治療病人。對於隔離中國古代也有完備的系統,會對瘟疫感染者在專門隔離用的房間進行隔離。

  • 13 # 趨勢為王macd

    在醫療如此發達的現代文明,我們還會被疫情困住手腳,可想而知,在醫療技術落後、資訊傳播緩慢的古代,人們勢必經常遭受瘟疫的侵襲,且古代一旦爆發瘟疫,就是一場大災難。不過,古代在面對瘟疫方面有很多有效的措施。一是控制源頭,比如控制水源,食品源,發病源,封村封路等。二是採取隔離,集中在城市外的村莊集中治療。三是免費提供醫療,政府拔專款,選派專人到疫區救助。古代村落距離的相對較遠,交通不便,人員流動性小,向外擴散的機率相對較小,若是發現得早、隔離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鎮,頂多一省就控制住了,畢竟像明朝末年那樣席捲全國的瘟疫是不常見的。

  • 14 # 梁先生車載音樂

    大家好,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古代爆發瘟疫,沒有口罩是如何控制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瘟疫有天花,每一個時代都有瘟疫的爆發,古時候因為醫療水平比較落後,藥物很少,防範手段較低,老百姓心理素質低,承受不了壓力導致人心慌亂,一旦發生瘟疫之後傳染還有致死卒非常高的。

    一旦發生瘟疫都會造成數萬人甚至一個村的人都滅亡的事也有發生。

    古代的瘟疫如此厲,那麼古代的村莊,軍隊等如果發現有疫情是透過什麼方法來控制疫情的呢?

    史上記載了很多次瘟疫的情況,其中比較知名的兩大瘟疫一個是大明年間的鼠疫,另一個是歐洲的黑死病,明朝的鼠疫造成山西,直隸,河南三省人員大量死亡,而且瘟疫持續時間也達到8年之久,悲慘呀

    古代的官員在發生疫情之後,會免費發放預防作用的藥品,主要是一些中草藥,比如說會將一些藥品直接投入到井水裡面,讓老百姓打井水喝從而達到一定的預防效果,對於那些有瘟疫嚴重的村子,會讓軍隊強制隔離封鎖,以防疫情到處傳播。

    對於一些因瘟疫死亡而且無人坦葬的屍體,官方會用火燒或者說用生石灰掩埋放水防毒處理

    古代發生疫情後,奮戰在一線的也是郎中,軍隊軍人以及地方官員,郎中也會根據病情采集中草藥來積極救治,有記載稱燒艾葉有一定的效果,還有記載稱村裡有人得了瘟疫就被趕到山上草棚裡,帶一些乾糧喝溪裡的泉水,有時候乾糧吃光了就吃草和樹葉,神奇的是有些還自然好了,俗話說百草是藥還一點不假。謝謝!

  • 15 # 雅居門窗

    古代發生瘟疫!一般在村裡發現有攜帶瘟疫的人進行隔離或者直接燒死!也是透過一些名醫經過在攜帶病毒的人進行反覆實驗!獲得更多的經驗!從而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

  • 16 # 胡洛元

    古代爆發瘟疫時,交通極不發達,人口稀少,為什麼會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原因傳播速度慢,爆發瘟疫時最多一個地方滅村,不會造成全國全傳染,中國一直用中醫中藥治療預防瘟疫,包括這次新冠狀疫情中醫中藥的功勞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中國之所以有5千的華夏文明全依賴中醫中藥

  • 17 # 行者文生

    秦朝十分注重用法律來控制傳染病。秦律規定,凡麻風病人都要送往“癘遷所”隔離起來。西漢時碰到疾疫,也採取了及時的隔離措施,以防傳染。晉朝為保護皇帝及朝廷官員,規定官員家中發生傳染病,如有三個以上的親屬被傳染,即便官員自己沒有被傳染,也不得入宮,為期100天。

    公元568年,河南汲郡首次出現了寺院傳染病院。在西山寺,僧人們設立病房,“收養癘疾”患者。北魏先“於別坊遣醫救護”,後又成立醫館。南齊還出現了私人醫院,以彌補國家力量的缺失。隋朝與秦類似,專門為麻風病人設立“癘人坊”。唐時,疫情發生後,政府採取贈藥、埋葬和再交通要道上曉諭藥方的辦法來加以控制。寺院中設立醫院也很盛行,武則天還設專使加以管理。

    最重視防疫和治疫的莫過於兩宋。宋人己意識到“煎水”可以消滅疾病的源頭;兒童從小被教導上廁所要除掉上衣,且“下必浣水”;糞便也會傳播疾病,因此杭州城有專門的收糞人,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清潔衛生;宋朝對監獄的衛生也空前重視,規定每五天就要打掃一次,甚至連犯人的枷鎖都要清洗於淨;《太平聖惠方》還告誡人們,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發期,碰到瘋狗一定要趕跑。

    兩宋前後有各種職能不盡相同的醫療機構,如養濟院、福田坊、將理院和安濟坊等。一些醫學教育機構在疾疫發生時也承擔治疫的任務,如中央的太醫局。地方上,州縣設醫學校,有疾疫時負責安置、隔離和救治病人。除此之外,浙江地區的私人醫院十分盛行,其代表是蘇軾創辦的“安樂坊”,主要也是起隔離和救治的作用。

    當時皇帝對民間疫情的重視也超過以往。宋仁宗為了治療京師大疫,不惜將留給自已的名貴藥材分發給百姓。兩宋時還大量修訂、編撰和印行醫書。公元1057年,朝廷還設立“校正醫書局”,運用當世著名醫家的力量,對歷代重要的醫學典籍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再版。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廣醫書和藥方,這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驚人的創舉。據說北宋時還首次出現了接種天花疫苗的案例。

    明朝是中醫歷史上傳染病研究有重大進展的一個朝代。這一時期湧現了大量傳染病學的專家,他們總結經驗,分別出版了專門研究瘟疫、痘疹、麻風病、梅毒和瘧疾等傳染病的醫學專著。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某不知名人士傳出了種痘預防法。雖然種痘的方法還在摸索之中,推廣的地區也不廣泛,但這畢竟是中國古代預防傳染病的一大進步。在設定醫事機構方面,明朝大多沿襲元代的做法,但國家在治疫防疫方面發揮的作用日漸變小,許多原本為日常需要的醫療機構卻只在重大疫情發生之時才被啟用。

    到了清朝,僅有少數惠民藥局還在發揮作用。與此相對應的是,明朝中期以來,地方人士在防疫治疫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清朝唯一顯得活躍的是天花的防治,不僅設立了“查痘章京”,康熙皇帝還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不過,同治皇帝劫依然死於天花。

  • 18 # 何慶輝

    一 .瘟疫是由於病毒、細菌以及一些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例如鼠疫、天花、流感等等。在古代,醫療條件和衛生條件都很糟糕的狀況下,他們沒有消毒水,沒有防護服,也沒有口罩。

    在比較久遠的時候,在交通不發達的地方,村子裡爆發瘟疫,最壞的結果是一個村的人全被感染死掉,或者村子裡幾個年輕力壯的,帶上糧食躲進山洞裡去,免疫力強的就能挺過去,透過這種方法得以倖存。

    二 .後來,因為認知能力有限,人們對於許多自然現象無法完全理解,於是開始出現鬼神之說,人們相信巫術可以讓人與鬼神交流,從而駕馭自然,瘟疫爆發時,就會有巫師使用祭拜儀式、作法等方法驅鬼逐疫。

    三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學會了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並且懂得了利用藥物的揮發性質,將藥物佩掛在胸前、手臂上、門前等,用以防禦毒蟲。

    四.除此之外, 人們還學會用利用雄黃、艾草等藥物進行燃燒、燻蒸等,消毒房間裡的空氣,據說還可以利用針灸來治療瘟疫。

    五.除了用藥,古人也會使用隔離的方法,將因瘟疫而死的百姓屍體集中掩埋、焚燒,將已經感染的人隔離起來,有專門的醫者對隔離患者進行觀察、記錄,地方官員會封戶或者封城防止疫情擴散。

  • 19 # 憨厚濤影視娛樂

    因為當時的文化相比現在比較是落後的,如果是那種難以控制的瘟疫的話,像一般平民都會以為是鬼神降罪,就像瘟神應該就是古時候瘟疫流行神化出來的吧,然後他們就會祈求上天,祭祀上天,我也查了一些資料,古時候我們的中醫大夫會把一些藥草製成荷包佩戴,製成香焚燒,我自己感覺焚香就應該像我們現在的消毒水一樣吧。中醫文化還是博大精深啊,最後希望世界的疫情早日過去。

  • 20 # 趣味蒐集

    古代爆發瘟疫,中醫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夫會建議周圍人員拿布條粘上藥水作為口罩,疫情地區燒艾梗艾葉。艾梗艾葉燒出來的煙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另外大夫還會熬中藥給大家喝,病人也會到專門的地方隔離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行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感動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