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城帝

    印度是一個信奉多種宗教的國家,影響最大的是佛教,創立最早的是婆羅門教.你能否想到,

    印度教

    在8世紀末和9世紀期間,曾大大超過佛教的影響而居於優勢.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

    貴族

    的支援.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溼拏、溼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溼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溼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溼拏或

    溼婆

    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

    成千上萬

    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

    一元論

    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瞭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

    痛苦

    的世世輪迴,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向往與梵的結合,透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

    哲學

    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

    十名教團

    ”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為什麼在很長的一個

    歷史階段

    中,在印度的影響超過任何宗教呢?除上面所指出的吸收各教經驗、革新教義和有理論作指導外,還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種姓制度廣泛、有力地支援著它.印度教教義規定:教徒必須是一定種姓的成員並遵守有關種姓制度的規則和習慣,印度教維護種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堅持

    種姓制度

    的成員們的支援.第二,印度教教義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適應性很強.一些地區的地方神本來只有地方的獨特性,不屬於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釋為印度教一個主神的化身或僕從,就把它也歸入了印度教.第三,支援各國統治集團,因而也得到各國統治集團的保護和支援.印度教教義宣揚,

    人的行為

    道德與否,要看與統治階級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稱每一個人都要按照法律對於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會職責.這對維護各國統治集團是有極大幫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統治集團的支援.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於印度封建社會之中,容易被人們接受.印度教除社會既成關係外,對其信徒幾乎並無其它宗教束縛.這些,大概就是印度教曾在當年盛極一時和

    印度教

    至今還在印度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吧。

  • 2 # 訏謨定命1

    佛教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的一個分支。但教義和印度教不同,思維方式類似,但義理不同。佛教要是做大,佔統治地位的婆羅門種姓自然會失去權力。所以佛教從沒在印度成為主流。還有就是佛教太蠢,印度人不會傻到去信。誰信禿驢誰滅絕。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佛教固然發源於印度,但時至今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響已然可以忽略不計。首先,咱們回顧到吳承恩那個時代,西天的佛世界,也就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然衰微。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在玄奘取經歸來之後,一種嶄新的宗教從西北方向傳入,佛教,成為他們的大敵!

    這全新的宗教,便是伊斯蘭教。

    在唐朝中後期,一個叫做大食的國度,攻入佛教世界,大唐曾經戰無不勝的遠征軍翻越蔥嶺,深入七百餘里,在一個叫做怛羅斯遭遇慘敗!自然唐朝還能捲土重來可是安史之亂的發生令大唐天子再無西顧的可能此時,抵禦大食人東進的,是青藏高原的吐蕃。

    據說吐蕃曾三戰三勝,最終卻分崩離析。而西域的舞臺之上,繼續變換著角色西遼、花剌子模,蒙古的西征演員上來又下去,佛教卻在此消失。

    印度河這邊,入侵來得稍微晚一些,來自阿富汗的蘇丹王,屠殺僧人 掠奪財物 將寺院夷為平地直到旁遮普完全綠化佛教徹底絕跡。當南宋與金對峙,恆河世界也遭遇入侵,玄奘曾經留學的那爛陀寺以及其他所有的寺廟都被摧毀,連寺廟石塊都被拋入河中僧侶,要麼被屠殺、要麼逃亡尼泊爾、緬甸、柬埔寨和中國,是他們的歸宿。

    到14世紀,佛教的痕跡,已然在南亞大陸被基本抹除。印度佛像,全部被斷頭、斷手、斷腳、斷鼻、斷耳……征服者屠戮一切逃亡的和尚,縱然想返回故土,也無力重振而此時,西遊記正在中國寫成,吳承恩說,有隻神通廣大的猴子,護送虔誠的和尚去西天取經。對此,印度人的回答只能是:別逗了,西天早就沒佛啦!

    當然,印度人還是保留了自己的宗教,那便是原來的婆羅門教,演變之後以印度教的面目重新出現,與伊斯蘭教一起,成為南亞的兩大主流宗教。

  • 4 # 小僧覺夢

    不想再說這個問題了,明明是尼泊爾,都說是印度。。。也懶得犟了,但重要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地區的佛法,和原始佛教在修行上,教義上,不盡相同,中國底蘊極為濃厚,還把蘊含中國底蘊的佛法傳到朝鮮和日本乃至美國。。。我不想說佛教的八大宗,南傳,北傳,藏傳,都是中國人的,或者尼泊爾的,更不想昧著良心說是印度的。。。因為如果佛陀當初還有對王位的執著,對國界,膚色的分別見,還在二元對立的矛盾思想中掙扎,就不會成佛。。。所以,討論佛教是哪個國家的,根本不是佛教內部的人,都是帶有慾望(虛榮心),目地(政治)~的一些門外漢。。。

  • 5 # 花友世界

    印度教和佛教本來在印度不分上下!可是印度的高種姓階層也就是雅利安人遊牧民族,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繼續保持所謂的種族優越性;在印度教裡增加了所謂婆羅門剎帝利等幾大種姓是梵天所舒於的優越子民,大力炫耀印度教,而首坨羅賤民等是梵天腳裡生出的,天生就是為婆羅門,剎帝利服務的!由於推廣力度非常大信仰的人很多。而佛教則宣揚平等,當然是印度高種姓教徒所無法忍受的。所以會被排斥,逐漸淪為了路人!總之,印度教符合印度高種姓利益,而佛教則破壞這種利益分配,所以佛教就被抵制甚至逐漸的退出。

  • 6 # 馬鳴風嘯1

    印度教是個大雜燴,裡邊有佛教的東西,也有婆羅門教的,並且,內部也不統一,可以說教義很混亂,既縱慾亨樂,又自我折磨,既有神,又無神。還把人分成世襲等級,這點與我們歷史上元統治中原相似。

  • 7 # 紫氣東來152399064

    小編佛教起源尼泊爾,也有可能起源自古代象雄國附近最早起源有可能和苯教有關。中國古人誤認為佛教起源印度那是因為那時的印度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地理名詞不是現代國家的意思。還有佛教在古印度地區很多國家短暫興盛過,加上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代,正是佛教在南亞地區興盛的時候。導致很多人認為佛教起源印度,實際印度不是佛教起源的國家,但中國的佛教算是印度人傳入的吧

  • 8 # 至尊寶大哥

    佛教是發源是尼泊爾,佛祖生於今尼泊爾南意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所以,你們要搞清楚歷史,尼泊爾在清末還是屬於中國的一個附屬國,不丹,錫金,阿富汗也是

  • 9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佛教發源地不是印度,而是尼泊爾。釋迦牟尼是尼泊爾人。

    現在的印度也不是古印度所在地,古印度是在印度河流域,而那是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現在的印度是在恆河流域,完全不是一回事!

    古印度的佛教,隨著外族入侵已經消失了。現在的印度教源於婆羅門教,與佛教也沒有太多的聯絡了。

  • 10 # 孤狼嘯月31600808

    首先糾正一點,佛教起源於尼泊爾,從印度開始盛行。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第一,佛教的特有的修行方式應該是佛教在印度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釋迦牟尼佛規定出家人不得從事生產活動,只能靠乞討維持生命.這當然是出於如何更好地進行佛家修行的的考慮.有他的合理性.但是從社會經濟角度去看,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出家人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階層時就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看,無力承擔供養這麼多非生產人口.佛教成為印度社會的一個負擔,他就必然無法在印度維持下去,必然會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同樣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佛教在唐朝的傳播相當廣泛,但也遇到幾次朝廷主動發起的大規模的"滅佛".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佛教隨著佛教信徒增加而社會負擔也在增加,同時社會矛盾也在激化有直接關係.朝廷為了化解社會矛盾,只能限制佛教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佛教在以後的發展中,主動廢除了釋迦牟尼佛的這個規定.現在任何一個佛教寺院都把僧侶從事勞動作為必須的功課,而且設立在偏僻地區的寺院,僧侶則必須從事農業勞動.這在印度佛教是不可能的. 中國佛教以自食其力為生存之道,是中國佛教傳承下來並融合於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印度佛教則沒有改變,最終為印度社會所排斥. 實際上還可以舉有一個現實的例子.我國西藏地區為佛教密宗的傳播地區.密宗的僧侶是不從事生產的.而根據歷史統計,西藏地區在唐朝時人口為一千多萬,而到上個世紀初,人口只有一百多萬.而且與這一百多萬人口相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僧侶階層和一個停滯在農奴社會的社會形態. 第二,早期佛教的教義是不完善的,印度對待這個不完善的方法是將佛教淘汰,而中國則將佛教教義完善. 這個實際不用更多解釋了.一般宗教學者都公認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中國佛教的禪宗的思想,完成了佛教的最高發展階段.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禪宗的思想代表著佛教的最高階段. 但在印度,實際上是沒有人從事對佛教理論的發展工作.無論是大乘佛教或者是小乘佛教,都停留在對佛經的解釋上.這種在理論上停滯的狀態必然無法抵禦新的宗教的產生. 佛教教義中這些不完善的問題至今也沒有完全解決.比如佛教的六道輪迴理論無法回答為什麼現在人口越來越多的現象.人們無法理解今天這麼多增加的人口是從哪道輪迴來的.再比如出家人與贍養父母義務之間的矛盾問題.出家人以化緣乞討為生,如何贍養父母呢? 總的來說,由於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就成為一個承前啟後的宗教階段. 從整體上看,印度宗教是經過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這樣三個大的階段.佛教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先是繼承和汲取了婆羅門教的合理部分,並在這個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教義,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後佛教的發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為印度教的興起提供了基礎. 佛教這些不完善和不足,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雖然盛行於印度,但最終在印度沒有流行下來.而這些不完善和不足在中國則是在同中華文明的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彌補,並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 11 # 喃喃141255446

    佛教源起古印度,因阿育王的 大力支援,逐步走向全盛時期。自公元七、八世紀開始佛教漸漸衰落,最終在全印度消亡。 現今的印度佛教,不過是一百多年前由獅子國(斯里蘭卡)新傳入印度的。

    代替佛教而在印度興起的是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說直接承繼於古印度婆羅門教,揉合了一些吠檀多派(六派哲學之一)的義理,印度教的興起與吠檀多派大師商羯羅密不可分。印度教就是婆羅門教的演化版。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誕生於印度文化之中,同樣認為現實的世界虛幻而非真實,直接或間接地深受婆羅門教的影響,但印度教是繼承,而佛教可稱為叛逆。印度教堅持等級尊卑,四種性制,而佛教講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至上。印度教講神靈崇拜,而佛教則實為無神教(公元紀元前後,佛教亦開始造神,但並不尊印度傳統梵天,溼婆等神)。但幾千年來印度民眾深受種性,神靈文化的洗染,觀念根深蒂固,遂使佛教漸漸在印度失勢。

  • 12 # 塵外12

    宗教是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由於隋朝和一些前朝國家疆土擴大和統一,需要控制的人口逐步增加,這時的統治階級需要一個完整、好用、拿來、具有神秘化的信仰工具來自動子民思想和精神狀態管理,於是佛教被選中。佛教進入中國是經過統治階級、高僧等社會領英改良和本土化的,進入中國的佛教已儒釋道一體,就該特徵就是世界唯一,漢傳佛教具有主流民族特色和朝代烙印,同時也兼具了社科、人文、人際、心理等的功能成為中國或受中國文化影響人群特有的精神思想!所以說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根本就是兩回事!原起印度,也是用印度一個由頭,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在唐朝達到頂峰!並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印度阿三沒有對中國佛教貢獻多少!阿三文化比中國更早遭到其他文明的衝擊!所以阿三的文明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聰明的民族,中國人拿來了佛教、馬列主義、社會主義,這些東西玩得最好的就是中國。可見中國自有文化的強大包容性和適應性!

  • 13 # 語文乾貨鋪

    應該來說古印度地區包括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區,是一個文化意義上印度。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屬於剎帝利階層,他創立的佛教基本思想脫胎自婆羅門教,但是強調平等思想,並且將人死後決定靈魂歸處的權力從祭師處剝奪。這得到了印度地區剎帝利的普遍支援,用以對抗當時不斷膨脹的婆羅門僧侶的勢力。

    但是當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思想,重新與剎帝利階層取得協調,成為今日的印度教以後,佛教就被驅逐出印度地區了。

    幸運的是在東亞和中南半島還保留著。

  • 14 # 脫定

    佛教確實發源於南亞次大陸,後雅利安人入侵原文明與佛教消亡,等級種姓制度的印度教興起,與佛教沒有淵源!只可惜三國魏命短成全了晉,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佛教跟隨胡人傳入,成為當時少數者統治中華的工具。也阻斷了中華自身宗教體系的形成,此為一憾!

  • 15 # 流浪的自在

    佛教發源於尼泊爾,興盛於印度,後在印度最先滅度。繼承、發展於中國。印度混成如此不倫不類都源於這個地域的民族實在低劣,弱智感受不到佛光普照的智慧,竟愚蠢、無知地幹起滅佛的蠢事,自然也就被佛主拋棄,不再被眷顧也因此才混成如此這般不東不西,不是個東西的德性。

  • 16 # 路人巨人

    首先要承認一點,印度人在出世的修行上,特別是苦修這一路,估計在地球上沒有那個民族比的過。就這一點我看佛陀應世在印度還是有道理的,但為什麼沒有在印度一路走下去,這又要討論印度和中國這兩個民族的民風上了,中國人比較明辨,印度人比較執著。從佛教在印度和中國所傳下來的畫風和故事可以一窺一二。那就看下為何佛教為何在佛祖在世的時候就預言在印度傳不了太久,注意兩點,一點印度在修行上較真所以印度有佛教在的時候出的高僧大德也很多修行也很高,基本都是到中國做了宗門的開山之祖,太就是因為較真和執著所以印度在佛教上所受的磨難也較多,又因為印度世俗的國家不尚武所以屢次被外族破壞,具體怎麼破壞的看看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歷史也就能只一二了,那再談談為何印度最後又轉回到信陽印度教了,而不是兩教並存呢,這跟穆斯林民族對印度的統治有關,其實統治者是想佛教和穆斯林共存,而不是印度教和穆斯林共存,但佛教是由一個家族起來的,而不是像中國的道教,印度教就像中國的道教,用印度教可以提現民族的特點,印度人民自然選擇了他,試想一下如果中國受了印度那樣的苦難,我估計中國人民會選擇道教,而不是佛教。所以佛教才是世界的不是印度的。穆斯林,基督這些所謂的世界性的都有點地域性和民俗性。在從教義上說,地域性強的宗教都有保護民族的排他性。這點印度人民也需要保護自己。所以和平國服好信佛。印度人民沒辦法在100甚至更長的黑暗歷史裡去傳承以和平,忍讓為主的宗教裡取得救贖。在細分印度教和佛教的修法上,就更復雜這裡不在討論了。

  • 17 # 神遊潕涯

    信仰之爭,令人感嘆!簡單可以理解為婆羅門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印度教繼承家業對抗伊斯蘭教擴張,二兒子佛教遠走東方尋找自我。佛教雖在中國已本土化,但作為外來宗教存在硬傷,比如無創世說,比如印度教宣傳佛教的釋迦牟尼為妙毗天一個分身等。

  • 18 # 大黴果

    印度人沒有中國人的包容性,種姓制度根深蒂固。沒有歷史文化薰陶,理性欠缺,無法覺悟。不須要明理,只要信神就行了,而且只能如此。佛教內容廣泛,意理深奧。只有具五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人才能領悟。

  • 19 # 慚愧弟子

    從教義上來說佛教是個比較叛逆的宗教,認為眾生平等、命自我立,眾生既然平等那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既然命自我立你可以吃香喝辣為什麼我不行?綜上所述佛教比起印度教來說佛教不利於統治階層和上流社會人群,自然競爭不過印度教。

  • 20 # 鏡頭下的世界觀

    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

    先來解釋一下印度,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認知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國家。其實,這種對印度的認知是不全面的!

    “印度”一名的由來解釋有很多,廣義上的印度,涵蓋了南亞次大陸大多數地區。在英國殖民者來到南亞這片區域之前,歷史上的南亞地區從未真正的統一過。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時期在疆域上基本上做到了統一,但並不完全。是18世紀後,西方列強的侵入,主要是英國殖民者控制了南亞地區,今天的印度主要繼承了英屬印度的遺產,從印巴分治後獨立出來,成為今天的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ινδία(India),龜茲語Indaka。

    佛教的發源地,更準確的說法是發源於南亞地區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

    佛教誕生於公元前六世紀,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由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在佛教創立的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古印度宗教婆羅門教的內容。而婆羅門教隨著時代的發展成了印度教的前身。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印度教是在二世紀從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並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援。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印度教與佛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以僧侶貴族為主的第一等級婆羅門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的第二等級剎帝利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牧、漁、獵等,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級首陀羅,只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

    種姓制度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剝削階級世襲地統治印度被剝削階段的工具。婆羅門和剎帝利是印度的剝削階級,吠舍和首陀羅是印度的被剝削階級。

    至於印度人今天為什麼更多的信印度教而不是佛教,是有歷史原因的!

    早期的印度民眾普遍信奉婆羅門教,後來在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7),婆羅門教因佛教與耆那教等的廣泛傳播曾一度衰落。當時的孔雀王朝有一位著名的君主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時期,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傳播!

    後來孔雀王朝末期的部將普舍耶密多羅,於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後,婆羅門教得到復興。據記載,普舍密多羅曾舉行過兩次規模盛大的婆羅門教的祭祀──馬祭。繼巽伽王朝的伽羅維拉王朝亦信奉婆羅門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時,南方的剎塔瓦漢王朝(前281)及案達羅王朝都奉婆羅門教為國教。他們編纂法典,推行種姓制度,舉行大規模的祭祀。4世紀笈多王朝崛起後,婆羅門教文化空前繁榮。在笈多諸王統治時,編纂了很多經書、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內容,崇拜“三神一體”的梵天、溼婆和毗溼奴,並且根據對主神的崇拜創立了各種教派,建立了寺廟等。這樣,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羅門教的轉化。

    印度教和佛教一段時間內在印度不分上下!可是印度的高種姓階層也就是雅利安人遊牧民族,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繼續保持所謂的種族優越性;在印度教裡增加了所謂婆羅門剎帝利等幾大種姓是梵天所舒於的優越子民,大力炫耀印度教,而首坨羅賤民等是梵天腳裡生出的,天生就是為婆羅門,剎帝利服務的!由於推廣力度非常大信仰的人很多。而佛教則宣揚平等,當然是印度高種姓教徒所無法忍受的。所以會被排斥,逐漸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總之,印度教符合印度高種姓利益,而佛教則破壞這種利益分配,所以佛教就被抵制甚至逐漸的退出。

    再有一點,從社會經濟角度去看,佛教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在印度的發展傳播中受到了比較大的阻礙。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供養系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大量出家人成為一個社會階層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看,無力承擔供養這麼多非生產人口。佛教成為印度社會的一個負擔,他就必然無法在印度維持下去,必然會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總的來說,由於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就成為一個承前啟後的宗教階段。從整體上看,印度宗教興衰是經過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這樣三個大的階段。佛教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先是繼承和汲取了婆羅門教的合理部分,並在這個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教義,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後佛教的發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為印度教的興起提供了基礎,佛教這些不完善和不足,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雖然盛行於印度,但最終在印度沒有流行下來。從印度佛教史可以看出,伊斯蘭入侵是印度佛教滅亡的直接原因。

    根據印度史的記載,入侵者對於原印度佛教徒,尤其是出家比丘,給予了“要麼改信要麼死”的對待,印度佛教才會被如此“一刀切”地滅亡。佛教的傳播,其實主要仰賴於僧團。而原有僧人既被殺滅,新人不敢出家做和尚,佛教遂漸漸在印度根絕。

    四個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

    一、支援佛教的政權崩潰倒臺,二、伊斯蘭教勢力大舉入侵,三、受得印度本地宗教——印度教的排遣,四、佛教的思想太出世化或太學術高層化、不能與社會底層人群結軌。

    第一因素:印度佛教自從佛世就得到了頻婆娑羅等賢王的大力支援,後來的孔雀王朝的賢王——阿育王、貴霜王朝中的迦膩色迦王、笈多王朝的帝日王、還有戒日王及後來的波羅王朝的大力支援,讓佛教在印度得以發展於社會而無阻,曾經都達到頂盛時期。但是世事無常,一再支援佛教事業發展的波羅王朝經過幾百年的執政後,因國力軍力漸漸衰退,最後被入侵印度的伊斯蘭教軍隊勢力打敗而崩潰,隨著佛教就面臨著被反佛教的政權嚴重打擊、破壞,最終讓佛教在印度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第二因素:伊斯蘭教軍隊大舉入侵印度,據歷料記載,公元12世紀末,伊斯蘭教大舉攻入印度的比哈爾(即佛教的中心地帶摩竭陀)和孟加拉一帶,以聖戰為由的伊薩教徒無惡不作,大舉肆意的破壞、洗劫、燒燬了當時印度佛教的四大寺等所有佛教寺院,此時的僧侶要麼被殺,要麼逃跑,要麼還俗。據明代西藏史學家多羅那他說:超巖寺最後的座主釋迦師利最後跑到了東孟加拉,經過三年後前往西藏;這標誌著在印度佛教在本土沒生存基地,並且導致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因素:由印度教學者商竭羅,重整《吠陀經》,大力宣說梵我合一之思想,反對佛教的無神論,並在當時印度建立起四個基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個教團”的印度教組織,勢力日長,漸漸普及印度全境,他們的思想被社會普遍人群所接受,從而形成了印度在民間流傳的主流文化,最終也成為佛教最有力的反對者和破壞者,他們主要是破壞佛教的再生資源,或佛教的社會資源。

    第四因素:由於佛教身為出世間的宗教,擁有與社會一線割開的教團組織所致,佛教雖擁有如那蘭陀,超巖寺那樣巨大的僧院,封閉式的高階僧院學府只適合於僧人及當時社會名流學習之用,此法必然脫離於基層社會而得不到社會的愛戴與支援,形成佛教孤立無緣的局面,因此教團勢力縮小,對社會的影響力也日益減少,漸漸的被社會所淘汰。

    印度教為什麼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在印度的影響超過任何宗教呢?除了吸收各教經驗、革新教義和有理論作指導外,還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姓制度廣泛、有力地支援著它。印度教教義規定:教徒必須是一定種姓的成員並遵守有關種姓制度的規則和習慣,印度教維護種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堅持種姓制度的成員們的支援。

    第二、印度教教義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適應性很強。一些地區的地方神本來只有地方的獨特性,不屬於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釋為印度教一個主神的化身或僕從,就把它也歸入了印度教。

    第三、支援各國統治集團,因而也得到各國統治集團的保護和支援。印度教教義宣揚,人的行為道德與否,要看與統治階級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稱每一個人都要按照法律對於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會職責。這對維護各國統治集團是有極大幫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統治集團的支援。

    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於印度封建社會之中,容易被人們接受。印度教除社會既成關係外,對其信徒幾乎並無其它宗教束縛。

    由於國內對印度教介紹和傳播的內容不多,更多的資訊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和分享!

    不管怎樣,都要對別人信仰的宗教報以尊敬和包容,宗教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隊幹嘛不去找頂級中鋒?一直找安東尼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