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大地

    司馬氏滅掉東吳之後,天下似乎進入由西晉統一的狀態,實際上氏族力量仍左右著國家的命運,準確地說是更強了,公元291年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就是由氏族支撐的集團力量的生死拼鬥。

    就在中國力量分散並持續內鬥之時,北方少數民族力量趁機南下。氏族力量集團為了壯大自己力量,紛紛與少數民族發生經濟聯絡。內憂外患之下,少數民族漸趨南下。

    公元317年,王室被迫東遷至建康——東晉開始。

    西晉勢力在北方全面撤退之後,於是在北方,各身份更加複雜的氏族力量粉墨登場,他們或依世族大姓的支援,或部分地收羅民間流民,或依附於少數民族支援,紛紛建立了政權,但最主要他們都體現了氏族政權的特徵,最終前秦王符堅“表面上”掌握了大範圍的政權。

    公元383年,符堅在鮮卑拓跋族已大範圍深入農耕地區雄踞北方的情況下,貿然統率一支龐大卻魚龍混雜的軍隊(內中有各氏族集團力量存在,以慕容氏為最)南下攻打東晉,由於各集團力量不能統一排程,事實上,各集團心懷叵測、首鼠異端,在淝水,前秦軍隊和力量比較集中且指揮得當的東晉軍遭遇,一觸即潰,其內部各集團乘機反水,前秦政權迅速瓦解。

    這一戰爭的勝負,更加驗證了我關於社會結構(經濟與政權)的緊湊與強大程度直接決定國家綜合實力的推論,當然,國家的綜合實力還受到內在的思想統一程度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思想觀念的統一比社會結構的緊湊更加重要。

    我們從這一戰至少可以看出苻堅這人沒有戰略眼光——後有強敵如芒刺在背,內部實力集團林立,雖然其軍隊數量極其龐大,但是一旦失控那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亂局,在這種情況之下苻堅由於內部力量分化而戰爭失敗。

    於是,一直坐觀格局的拓跋部以少數民族的迅速風格,全面南下,不久就平息了群龍無首、元氣大傷的北方各氏族力量,建立北魏政權,南北朝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一直到公元589年才由隋文帝楊堅完成全國的統一。

    在前秦符堅之後,北方各氏族力量已開始走下坡路,南方也是。

    拓跋部本來是遊牧民族,乘中國各派爭鬥之際而進入農耕地區。少數民族簡單的社會結構相比氏族政權能更迅速地進入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狀態,只需要按照其社會結構進入固定的田地即可。北方在各氏族曠日持久的拼奪過程中,早已農業凋敝,地廣人稀,所以以拓跋氏強大而集中的權勢所到之處,抵抗一觸即潰。

    然而,拓跋部似乎並不想長久居住於此,各實權人物並不想大量佔有土地,土地由中央統一支配,政府統一遷移民眾耕田並遞交賦稅,於是,公元485年均田令的頒佈有了切實的基礎。486年劃分了鄉黨鄰里的行政單位,由地方長官指派負責者,以防止氏族插手而再次大量佔地,保證了均田令的實施。

    歷史就是如此令人驚訝,此時的北方竟然再次呈現以家庭為生產單元的自給自足經濟的局面——中央集權國家的低層建構(自給自足農耕生產的經濟基礎)粗創而就。所需的只剩一個相配套的中央集權社會結構的高層建構(集中的皇權及執行機構),以與如此低層建構發生實際而緊密的聯絡,而完全構建中央集權社會結構。

    可是,這樣的一個高層建構(中央集權的政權結構)終究沒有形成,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拓跋部權力階層的整體觀念沒有改變,也不想漢化,後來實權派殺死皇帝。

    好不容易準備就緒的、可觀的中央集權社會的低層建構,卻沒有同時形成的高層建構所覆蔭和配套——中央集權社會的經濟層面已經準備就緒,但是相應的皇權機構卻不能建立,這個契機一經錯過,一切都得到重新洗牌。北朝重新陷入當權者的權力拼爭渦流,繼而分裂。

    長時間的鬥爭,必會使各個集團失去力量而趨向消解。從北魏起,政權更替中戰爭的範圍明顯縮小,有時只發生於爭權雙方內部,對民間的驚擾明顯降低,這對全國範圍內民間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民間小自耕農戶生產逐漸形成並發展。

    東晉建立後,王室與官僚集團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處在與北方一元農耕經濟不同的多元經濟地域,傳統的中央集權社會的政權管理模式無法有效適應實際的經濟現狀,這與東吳有些類似。而政權之所以能長時間存在(公元317年——420年),主要原因是有北方力量的威脅,使得氏族各方面力量相對集中。然而前秦符堅在淝水戰敗後,來自北方的威脅感迅速消解,於是明爭暗鬥開始加劇;又因如此的政權狀況無法適應經濟現狀(即使政權機構整肅,以自給自足農耕經濟為著眼點的中央集權社會管理理念都無法適應多元經濟地域,何況各氏族集團各自為陣),終使東晉政權瓦解,公元420年,劉裕的宋政權代替了司馬氏的東晉政權。

    面對多元經濟現狀,南方更替的政權機構始終不能適應並與之有效聯絡——這要待於政府權力機構的制度化與規範化,著後面牽涉的是整體思想文化的轉變——深入研究過這方面的人應該知道,思想觀念的轉化是最難的。

    在當時,各利益集團利益各異,統一的政令始終無法有效實行;各種物產的生產製造更多呈單線交遞——大多沒有進入中央政權機構,而是豪族世家。豪族世家廣儲糧食、寶器及各種財物,而中斷財富的流通,被動於承受財富,而不使其交流,也不投資以使財富增值,經濟不能持續發展,所以多元經濟始終不能形成互動的立體狀態,而是一個多元扁平體。即使氏族本身也與民間經濟逐漸脫離而趨向陵夷。

    (作者 邵旭峰)

  • 2 # 晉山河209

    主要是東漢末年以及整個三國時代的大動亂,導致中原漢人人數大減。以河北為例,曹操收河北後得知有30萬戶打呼 大郡。其實河北在漢末是有百萬戶的,有人考證這一時期死亡人數想當於二戰的死亡人數。於是漢人大幅減少各少數民族就內遷填補空白,當人口成分發生變化,又遇到了昏庸的西晉王朝,於是整個北中國就成了波黑。

  • 3 # 狼騎白馬

    西晉司馬氏集團的腐敗和內部自相殘殺,極大地削弱了漢族政權的力量,北方以匈奴為首的少數民族勢力趁機南下並紛紛建立政權。苻堅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的弱點就是把儒家的統治思想過於理想化了,對打敗的敵人過於仁慈,不但對慕容垂、姚萇等人,對在淝水之戰中起重要作用的朱序也是如此,同時民族的大規模遷移也造成了統治根基的動搖,這樣就種下了日後敗亡的禍根。如果苻堅能夠按照王猛的遺言,鞏固在北方的統治,防範和剪除分裂勢力,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 4 # 南方鵬

    首先,篡位得來的王朝一般都會統治基礎不夠穩固。各階層沒有經過戰爭和鬥爭的深層次洗禮,契合度不足,容易動盪。特別是晉篡魏是建立在魏篡漢的基礎上,更加脆弱。

    其次,東漢以來(並沿用至魏晉)的對外族政策採取“拉一派打一派”以夷制夷的辦法,無法徹底根除外患;特別是允許邊民內遷,內遷外族無法快速漢化,在王朝國力強盛時問題不大,一旦強賓壓主,大亂即起。

    第三,晉朝用分封制拱衛司馬氏統治,在當時是取亂之道。內部各階層人心未穩,而諸侯王親睹晉篡魏經過,野心勃勃,沒有賈南風引爆亂子,諸王也會以其它方式作亂。

    亂象之所以持續三百年之久,是“以夷制夷”“邊民內遷”的政策的集中爆發,各族輪番登臺,戰亂不休,卻也給華夏民族創造了一次大融合的機會。

  • 5 # 戰國霸王

    “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複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裡的曹魏。由於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曹丕繼位後受漢室禪讓,所以“魏”為正統,然而持續時間過短,而且繼少帝曹芳被廢之後,曹魏完全處於司馬家的挾持狀態。而“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立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維持半壁江山的東晉王朝。而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不包含代國)。“南北朝”則指東晉正式滅亡後,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代國的後裔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統一中國南北方後,自東漢滅亡後,長達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才算正式結束。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國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劉曜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公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五胡十六國,自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民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佈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氐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髮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

    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因代國日後統一北方,是北魏的前身),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次級世族關係

    南朝各國皇族主要是漢族或次級世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漢族或次級世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世族擁護,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援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由於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

    到南朝梁時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鎮之亂,使南朝國力逐漸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時,過度崇信佛教,國家離心力漸強,導致了很多原南朝權貴軍閥跟隨歸順南梁的侯景發動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也完全崩潰,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後到南朝陳的陳文帝方完全統一南朝,但南朝陳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 6 # 山間白衣人

    本人是個歷史迷,就喜歡研究這種歷史,話不多說。咱們開始!

    中華悠悠五千年曆史,值得研究!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覺一個規律:那就是中國歷史分分合合,週而復始。第一次統一是從東周(春秋戰國)開始,由秦國統一。第二次分裂是由北周外戚楊堅建立隋朝而統一。第三次是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而統一(當然,這次統一不及前兩次)。都是從“周”那裡統一的有木有,簡稱“週而復始”。

    而今天我們所要說的就是第二次大分裂時期即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叫六朝時期)。不用說,這段歷史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最亂、最悲慘也是時間最長的分裂割據時期。起始時間從三國魏開始,到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為止。其間又可以分為三國時期、西晉時期、東晉十六國(又叫五胡十六國或者五胡亂華時期)再然後就是南北朝時期。長達近400年的分裂時期。

    三國時期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兩晉南北朝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三國後期三家歸晉,由司馬家奪取魏國政權建立晉朝後實現了中國的一個短暫的統一,但是到西晉末期,賈南風乾政,導致八王之亂(歷史學家也稱之為永嘉之亂)的產生,然後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崛起,自立為王。視漢族人為敵人、奴隸甚至是食物。大肆屠殺漢人,使得北方陷入了人間地獄。西晉滅亡後,東晉小朝廷只在南方偏安一隅,無力北伐。北方大戶人家就紛紛往南遷移,而貧苦人家就只能受盡胡人踐踏,罄竹難書!

    五胡亂華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但其實不止這五個,還有許許多多的民族,但是以這幾個最為猖獗,特別是羯人,無惡不作,殺人如麻。最終激起了漢民族的仇恨,最終落得個滅族的下場。

    五胡十六國結束於北魏統一北方,然後開啟了南北朝時代,其中南朝從寄奴劉裕建立宋開始,依次經歷了四朝“宋齊梁陳”,而北方則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

    最終的大統一是由北周外戚楊堅來實現,然後開啟了隋唐大統一的盛世局面!

  • 7 # gq72037182

    魏晉南北朝,宋遼金夏都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的時期。都有近400年之久。秦漢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之後的宋遼金夏。再之後就是少數民族統一中國,中國的科學技求,勞動生產力退步,最後被西方打醒才知道自己有多差。

  • 8 # 宸海之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特別歷時特別長的一段亂世。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建立了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229年,孫權稱帝,三國正式形成。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氏滅魏,建立晉,史稱西晉,280年,晉滅吳,完成統一。後西晉皇族內亂(八王之亂)各少數民族興起,匈奴人劉聰滅西晉,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北方則被各少數民族(五胡)佔領,即五胡十六國,後北魏一統北方,南方,東晉之後先後建立宋,齊,梁,陳。北方北魏之後又相繼建立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後北周滅北齊,北周權臣楊堅滅北周,建立隋,最後滅南陳,一統天下。

  • 9 # 春谷小生

    題主的問題太過龐大,真要說起來可能永遠說不完。以上一些答案已經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線路做了概述,那我就從別的方面來說說。

    總的來看,魏晉南北朝是指那段幾百年的分裂時期。

    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

    可以說,沒有這個時期的沉澱,就不會有後來的隋唐盛世。

    大家知道,隋唐皇室都不是純種的漢族人。他們所代表的關隴集團參雜了很多胡人血統。

    追根溯源,他們最早的胡人血統便來自於五胡亂華時期南下的胡人。

    現在網上不少文章一提到五胡亂華,便會痛心疾首,說漢人遭到屠殺,漢人遭到欺凌,東晉偏安江南。這些說法都對,而且這是當時很普遍的現象。

    但歷史猶如人的手,既有手心又有手背。

    在血腥之外,一些積極的現象逐漸產生。北方的胡漢開始融合,兩個群體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個新群體。

    而在這基礎上發展成熟的關隴集團,接過了歷史的權杖,登上歷史舞臺,進而開創了中國的璀璨盛世。

    就如陳寅恪先生說的,胡人為日漸衰敗的華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為隋唐盛世的濫觴之一。

  • 10 # 咣噹裡個當

    簡單說吧,是三個之和,魏是魏蜀吳,晉是西晉東晉,最後南北朝。這個時代是秦統一以來第一次長期的混戰時期。

    按時間順序:

    1開始魏蜀吳三國鼎力,先魏滅蜀,再魏內部變更,司馬氏取代曹,改國號晉,這個算晉滅魏,之後晉滅吳。這時候天下重歸一統,是西晉。

    2西晉沒多久被北部興起的匈奴漢國滅了,剩下的殘餘勢利在南方重新建國,是東晉。然後北方大部分時間是那些胡人混戰。這兩部分同時並存,可以稱為東晉五胡十六國。

    3之後是南北平行發展,東晉變成劉宋,北方變成一個國是北魏。這時候南北朝開始

    4之後接著平行發展南邊都是一個國家依次更迭,宋齊梁陳。北邊開始是北魏,之後分裂為東魏,西魏,然後分別變為北齊,北周。之後北周滅了北齊。此時北周統治者還是鮮卑人。

    5之後北周一個有鮮卑血統的漢人篡位,改國號為隋。此時天下有兩個國,北隋,南陳。

    6之後隋滅陳,天下重歸一統。

    基本是這樣,這裡面有幾點大事,一個西晉被滅的時候北方漢人大舉南遷,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促進了南方開發。第二個,我是這麼認為的,隋之前有相對純種一點的漢族政權法統的傳遞,到最後一個是陳。從隋開始就沒有了,變成華夏民族了。

    就醬吧,細說就太多了,給你個框架,其他的別人答案裡都有。

    想起一個,梁啟超說從來人君得國最正,無出陳霸先之右,應該說的就是他保住了漢族人的政權吧

  • 11 # 中行偃

    答:這個沒什麼複雜的非常簡單:成漢前後趙、前後西三秦、前後南北燕、前後西北涼、南涼加胡夏。十六國!外加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五胡:匈羌羯羝南北韓。南朝和北朝就不必說了吧……宋齊梁陳誰都知道的,就這破玩意兒連一道三年級的數學題都不如!還有不會的嗎?!笑話!

  • 12 # 時光倒流多少年

    魏晉南北朝在正史全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從分裂到融合的一個階段。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佛教的傳入、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 13 # 孟浩然的表哥

    魏蜀吳三國並立不用說,大家都耳熟能詳。三國歸晉,短暫出現大一統,史稱西晉。西晉王朝八王之亂又遭遇五胡亂華,後晉王朝偏安東南,史稱東晉。北方以及四川等地先後出現十六個割據政權。其中西北地區先後出現前後涼、南北涼、西涼等五個割據政權,華北等地先後出現前後燕,南北燕等四個割據政權。關中地區先後出現前後秦、西秦等三個割據政權,中原地區有前後趙等兩個割據政權,河套地區有大夏國,四川有成漢國。這些國家相互混戰,最後在山西北部崛起的鮮卑政權——魏國統一北方,史稱北魏,區別於三國的曹魏政權。北魏後分裂成東西魏兩個敵對的國家,東西魏又被齊和周取代,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合稱北朝。同時,東晉王朝被取代,先後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南朝。南北朝並立一百多年,合稱南北朝。

  • 14 # 嘯風集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一說184~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統(西晉)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漢與東吳並立)、西晉時期、東晉時期、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中國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 15 # 南陽新視覺

    魏晉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2年孫權稱王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 16 # 斷鷹攀崖

    大分裂、大內亂——三國兩晉南北朝(220年——589年)

    1、從東漢黃巾起義開始(184年)到隋統一全國(589年)的405年,中國分裂了365年,內亂了395年。

    2、從黃巾起義(184年)到曹丕篡漢(220年)以及西晉滅吳(280年)到李雄建立成漢(304年)這50年中國是統一之外,其他365年中國是分裂的。

    3、從西晉滅吳(280年)到晉武帝司馬炎病逝(290年)這10年(太康之治)中國是穩定外,其他395年都是內亂。

    4、隋文帝結束365年的分裂(220年——280年,304年——589年)和395年(184年——280年,290年——589年)的內亂,為中國做出突出貢獻,必將名垂千古!!!

    一、三國(220年——280年)

    1、220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史稱曹魏(220年——266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漢國,史稱蜀漢(221年——263年);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史稱東吳(222年——280年)。

    2、263年,魏滅蜀;266年,西晉篡魏;280年,晉滅吳,天下一統。

    二、兩晉十六國

    1、266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國,史稱西晉。280年,晉滅吳,統一全國。

    2、西晉(266年——316年)在經過八王之亂(291年——306年)後,國力衰落。316年洛陽被匈奴漢攻陷,西晉滅亡。

    3、317年,司馬睿在南京稱帝,東晉建立。420年,劉裕篡晉,東晉(317年——420年)滅亡。

    4、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十六國開始。

    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統一北方。這一期間,中國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304年——439年)。其中前秦曾一度統一北方,不料苻堅死後,北方重新陷入大亂。

    三、南北朝(420年——589年)

    1、420年劉裕篡晉,東晉滅亡,南朝開始。589年隋滅陳,中國統一。

    2、439年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北朝開始。534年,元善見在洛陽稱帝,535年元寶炬在長安稱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550年,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557年,北齊被北周滅。556年,宇文覺篡西魏,建立北周,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4、420年劉裕篡晉,建立宋國,史稱劉宋。479年蕭道成篡宋,建立齊國,史稱南齊。501年,蕭衍篡齊,建立梁國,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梁,建立陳國,史稱南陳。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 17 # 淘戰史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南至越南,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12] 南朝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公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強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公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齊,公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公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梁,公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公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最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12] 北朝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孝文帝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併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北魏國力頗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公元550年為高洋(高歡的兒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公元57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國號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

  • 18 # 時說新語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1])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北朝是在“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等歷史事件後形成的。

    從東漢以後,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

    天龍八部

    中的慕容復就是慕容鮮卑的皇族後裔),歷史上泛稱為“五胡”。

    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胡漢雙方的矛盾。匈奴貴族劉淵在晉永嘉二年正式稱帝反晉,永嘉五年,匈奴兵攻陷西晉京師洛陽,縱兵燒掠。史稱“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以後,中國北方長期陷於戰亂,華北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從此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東晉末年,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 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

    而北方異族自“永嘉之亂”後一段時間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就是常說的“五胡十六國”(其實不止十六國)。

    十六國後期,拓跋鮮卑建立的魏國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部中國長期混戰的局面。

    中國北方開始進入“北朝”時期。史稱“南北朝”。

    北魏分裂之後,北方的隋滅南朝陳,重新統一了中國。 南北朝結束。

  • 19 # 朋友的小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亂世”。在此期間,連綿不絕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持續不斷的族群侵併、政權傾覆,頻繁的人口遷徙和災難; 只有西晉短短36年,勉強算是名義上的“統一”,但其內部衝突和爭鬥亦極為慘烈。長達400餘年的時間裡,多重矛盾交錯並織,形成了一個巨大而持久的“歷史漩渦”,素為治史者所慨嘆。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秦漢舊秩序的瓦解期,又是隋唐新生機的孕育期。貫穿於兩個過程之中並對歷史走向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因素,就是世族與國家關係及其互動作用機制。

  • 20 # 宋安之

    三國兩晉南北朝,紛紛擾擾數百年。

    所謂魏晉南北朝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一種簡稱。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魏,孫吳,蜀漢,以後世的正統論來說,魏屬於正統,曹魏延伸出來的晉後來更是結束三國短暫統一中國,而晉又分東西兩晉,所以又稱魏晉南北朝。

    三國(220年-280年),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不止,經過一系列戰爭,形成曹魏、蜀漢、孫吳三足鼎立的錐形,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魏國建立,東漢正式滅亡,隨後劉備、孫權先後稱帝,三國時代開始。

    三國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北伐,挾天子以令諸侯、出師表、既生瑜何生亮,種種風流韻事,流傳千古,讓後世的文人騷客回味不已,神思嚮往。

    晉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由原魏國臣子司馬氏代魏而立,265年,晉武帝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晉國建立,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隻是短暫統一中國三十六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先後爆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局面,差點開了被異族亡國的先例,316年,西晉滅亡,餘部衣冠南渡,建立東晉,而北方則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對立開始。

    西晉的竹林七賢;東晉的淝水之戰,阻止了前秦南下,避免了漢族被整體滅國,並導致前秦亡,改變了北方的格局;王導的王與馬共天下,意圖北伐恢復舊地的祖逖,書聖王羲之一幅蘭亭序流傳千古讓多少帝王日思夜想,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千古風下,仍是讀史沸騰嚮往。

    南北朝(420年—589年 ),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劉宋開始,歷經四朝,宋、齊、梁、陳,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北朝(439年 —589年),歷五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南朝宋時,南方正統王朝最為強盛,劉裕的北伐差點提前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一千年,收復西晉舊都及其今天的河南山東等地,可惜急欲回去代晉自立而半途而廢,之後三朝,一朝比一朝弱,除了梁武帝時短暫強大後,基本上都是以長江為界。

    南北朝時的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宋文帝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先明後昏的梁武帝蕭衍,美男子北齊蘭陵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北魏酈道元的水注經,一部南北朝史,訴說多少英雄,亂世而立,霸絕古今。

    北朝,至北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逐步消滅政敵,透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589年滅南朝陳統一中國,幾百年的亂世正式終結,開皇之治開始,大力恢復漢文明,隨後隋煬帝的科舉制、徵高句麗、開大運河、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為之後的大唐盛世打下堅實基礎。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最長的一次亂世,比之後世的五代十國還要時間長,漢文明幾近毀滅,北方淪陷五胡亂華是也,衣冠南渡後,南朝一朝比一朝弱,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受到特別的影響,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崛起、道教的延綿及其希臘波斯文化的輸入,亂世中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使華夏文明更加包容複雜化,直到隋文帝楊堅結束這近四百年的亂世,才將華夏文明拉回正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文學作品的開頭堪稱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