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夜luck
-
2 # 埋首故紙堆
同治年間剿滅了太平天國叛亂,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興辦洋務,與列強尋求合作。這一時期內憂外患相對較少,勉強算“同治中興”。
-
3 # 千河讀歷史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清朝後期國力這麼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興?
首先這是個假命題,後期國力衰弱和中興是不相等的。後期君主昏庸,稍微有點作為的君王。政治清廉,任用賢臣。都會吹噓為中興。
我們來看看所謂的"同治中興"是個什麼樣的?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
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下開洋務運動。也有人把清代咸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一箇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中興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他們在鎮壓反抗人民和平定社會動亂方面發揮了很大效果,同時亦成為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同時頒佈的一些政令。
1.自然修補內部的政治秩序。基於利益及傳統的儒家思想,部分儒生與農民在官僚帶領下,組織湘淮團練,對抗太平天國。
2.對內亂後的經濟調整。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
3.大興科舉,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太平天國的出現。
4.辦洋務,主要在外交方面,極力與西方列強維繫友好合作的關係。
中興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他們在鎮壓反抗人民和平定社會動亂方面發揮了很大效果,同時亦成為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的“同治中興”是某些歷史學家歪曲歷史、刻意美化清朝的做法。眾所周知,自鴉片戰爭以後,無能的清朝政府就在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各族人民也不堪清朝統治者的殘酷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同治年間的實際掌權者是慈禧,這個慈禧老妖婆的統治時期居然也是什麼“中興”,那豈不是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統治時期是“洪憲之治”?在同治年間,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緩和是有原因的。就帝國主義國家來說,他們看到中國爆發了為民族獨立而戰的太平天國起義,發覺到一個強勢的漢人政權必然會損害它們的殖民利益,因此扶植清朝政府來壓迫華人民才是明智之策。就清朝統治階層來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一夥倉皇逃竄,滿清統治者認識到帝國主義國家不好對付,還是服從合作比較好,反正非己所有、棄如敝屣。於是新老殖民者就勾結起來共同壓迫華人民,慈禧還提出了那個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兩個殖民者的最初合作就是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在隨後的中法戰爭中,清軍雖然戰勝,卻仍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就是慈禧的統治政策。所以“同治中興”是中國殖民地化加深的一個時期,而不是什麼所謂的“中興”。
另一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一個階段,主要體現洋務運動上,當時大興洋務,先提出“自強”以後標榜“求富”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開平煤礦等等,這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過後的“實業救國”思潮不能說與這段時期沒有關係。同時洋務運動種的近代企業雖然管理不屬於規範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是也從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出現。
斯塔夫裡阿諾斯教授認為當時的外華人(外國殖民者)對中國興起的這股潮流感到吃驚、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的大小官員全部行動起來了”。
但同治中興並沒有造成什麼好的後果,封建制度的腐朽,統治者的愚昧最終毀掉了這場“自強”的迷夢。
好了,我是千河。
-
4 # 親射虎看鐘郎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後,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箇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下開洋務運動。也有人把清代咸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一箇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中興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他們在鎮壓反抗人民和平定社會動亂方面發揮了很大效果,同時亦成為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
5 # 一個男人不容易
首先,我們看看是什麼是同治中興。“同治中興”是指清朝後葉,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箇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下開洋務運動。 也有人把清代咸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一箇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同治中興本質來說是封建地主階級,透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一場技術自救運動。
然後,我們要回到這個問題,要弄明白當時的背景,開始同治中興之前的清朝,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力。在1862年(同治中興)之前,由於吏治的腐敗,導致海關走私嚴重,鴉片貿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佈禁菸。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在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51年,洪秀全於廣西金田起義,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改稱“天京”,並且發動兩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困。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發生天京變亂後國力衰退,部分勢力轉入捻軍。太平天國最後於1864年被湘軍、淮軍以及外華人組成的常勝軍、常捷軍圍攻之下而亡。
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法國藉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可以說此時的清朝,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
弄明白這個邏輯之後,我們在切入正題,中興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這時期(1862-1874年)的清王朝得益於關稅收入的增長,財政收入大幅提高。對內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回亂,對外軍事上打贏了中法戰爭收復了新疆,一雪咸豐朝被列強圍堵北京的恥辱。還建立了海軍。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老百姓算是過了二十年的安穩日子。同治中興主要做了這幾件大事。
一、徹底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使中國形式上再次得到了統一。同治年間,清政府以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為主要依靠力量,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從而使得中國避免了一次大分裂。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對近代中國的破壞性明顯多於建設性,消極意義大於積極意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固然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確實是避免了分裂局面的延續。
二、為洋務運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縱觀古今歷史,任何變革的出現,都是需要相應的環境的支撐。正是在同治中興的環境下,洋務運動才得以順利開展,一大批新式企業才得以建立,從而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觀的說,同治中興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近代化的開啟提供了某種前提,這一歷史意義是必須要予以肯定的。
三、 與西方列強保持了一段相對友好的時期,引進了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了華人的思想解放,為今後的社會變革某種程度上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治中興期間,清王朝與西方列強並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形成了所謂的中外和好的局面。也正是在這一期間,西方的科學知識大量傳入中國,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最終在此時被付諸了實踐。
綜上,清朝後期國力這麼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興?因為,通知中興是相對於前一階段的清朝而言,的確有進步。經過同治中興的清王朝,似有一種迴光返照的跡象。再者,從後世的角度評價,他避免了國家的分裂,直到晚晴滅亡,基本保住了中國的國土,同時,使得中國開啟了近現代化的程序。所以說,就其意義而言,雖然國力沒有極大的上升,但是依然可以稱得上是中興。
-
6 # 披堅執銳K
清朝後期確實國力衰弱,同治朝出現一些良好的政治措施。
恢復一部份國力,整個社會看似欣欣向榮,只是相對於咸豐道光時代的衰弱國力來說的。
同治朝,終結了多年來的太平天國、捻軍、陝甘回亂一系列重大問題,強有力的維護了清王朝的一統。對內改革,降低農民賦稅,緩和矛盾,減少百姓反清思想,太平天國就是例子。大興科舉,籠絡人才,使更多的人為其效力。
同時開辦了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洋務運動。大力相對於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近代很多工業就是那個時候興起的。拋棄以往偏見,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和科學技術。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詹天佑就是其中一個。
種種良好的政治運動始於同治朝,對比之前所造成的反差,國力確實曾強了,才能稱之為同治中興。然後這些只是表面,沒有進行強有力政治改革,政治黑暗官場腐敗民不聊生依然嚴重甚至加劇,所謂的同治中興不過是徒有虛名,外強中乾。甲午戰爭就說明了一切。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李鴻章不就說過,自己不過就是一個裱糊匠嗎!
-
7 # 歷史研究課
的確,晚清後期國力是有目共睹的,同治朝四十多年後清朝也滅亡了,談何中興。
不過在當時的中國這也算中興了,現在我們是以歷史角度來看晚清,怎麼這麼弱,老是被列強欺負,其實這是外交的失利。
對晚清時期的中國內地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對晚清造成致命威脅的就是咸豐同治兩朝的太平天國運動,不剿滅太平天國,中興就無從談起。
同治皇帝
1864年,曾胡左李領導的湘淮軍集團戰勝太平天國、捻軍, 重新統一國家, 至少暫時穩定了清朝統治秩序,左宗棠收復新疆。都讓天下人看到清朝的中興。期間晚清大致穩定了幾十年,直到八國聯軍。
所以, 同治中興從某種意義上講, 也可以算是“中興”。如果是在傳統的時代、傳統的社會, 同治時代可能是真的中興。唐朝在安史之亂後, 仍延續150年, 如果沒有西方列強入侵,晚清估計還要延續。
-
8 # 文史閱微
“中興”的是指某一王朝經過一段衰微或動盪的時期,突然出現復興的局面,社會較安定,政治較清明,經濟得到發展繁榮的時期。
在這段時期裡,清朝統治者降低賦稅,鼓勵農民恢復生產,休養生息,又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啟動了洋務運動,國家實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到8000萬兩白銀,幾乎是康乾盛世的兩倍。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統治後期,1862到1874,同治皇帝在位期間一段中興時期。
其一:徹底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使中國形式上再次得到了統一。同治年間,清政府以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為主要依靠力量,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從而使得中國避免了一次大分裂。
其二:為洋務運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縱觀古今歷史,任何變革的出現,都是需要相應的環境的支撐。正是在同治中興的環境下,洋務運動才得以順利開展,一大批新式企業才得以建立,從而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三: 與西方列強保持了一段相對友好的時期,引進了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了華人的思想解放,為今後的社會變革某種程度上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治中興期間,清王朝與西方列強並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形成了所謂的中外和好的局面。
同治中興只是一段短暫的中興,是清朝統治的迴光返照。
-
9 # 古今縱橫雜談
清朝後期,國家逐漸走上了下坡路,國力漸弱,但在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清朝的統治卻出現了一段難得的回升狀態。
這段時間,清政府在英法等國的支援下,擊潰了太平天國運動,又開啟了洋務運動,政治生態為之一新,經濟煥發生機,因此稱之為“同治中興”。
以奕訢為代表的滿清統治者,認識到了大清王朝面臨的內外危機,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乃至捻軍起義的過程中,一大批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等,脫穎而出,他們認識到了中外之間巨大的差距,於是開始發起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
滿清權貴和漢族知識分子結合起來,對垂危的封建統治進行了調整。
一是對內降低賦稅,減輕人民負擔。鼓勵耕作,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
二是大興科舉。增加考試錄取名額,以籠絡更多人才維護清朝統治,防止類似太平天國運動的出現。
三是舉辦洋務。在外交方面,與西方列強謀求合作。在經濟方面,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後期以“求富”為口號,先後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開平煤礦等等,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掀起了一股“實業救國”的思潮。
總之,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朝出現了一段難得的平靜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稱之為同治中興。
-
10 # 之屋歷史
首先我們說一下中興,指國家衰退而復興。宋朝,王觀學說過,“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古今中興大有所在,少康中興,武丁中興,元和中興,國力衰弱不意味著沒有中興局面,中興之觀的出現在於有拯救大廈將傾的能力者,同治中興與洋務運動密不可分,可以說是正是由於洋務運動的造就了中興局面,中興的大臣,中央為奕訢、文祥,地方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咸豐皇帝逃難至熱河後,將政務交給奕訢,由奕訢和文祥牽頭開始改革。中興之後王朝再度走向昌盛,然最後的衰落總是不可避免(在於中國歷史上的兩個怪圈)
-
11 # 廬州之月
晚清時期,中國的局勢相當的危險,內部政治腐朽墮落,各種反叛勢力層出不窮,到處作亂,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相繼入侵相爭。基本上能夠看到清朝政府離倒下只差臨門一腳了,鴉片戰爭之後,國門被迫開啟,大批經濟資源被西方國家強取豪奪。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在碌碌無為的同治皇帝的同治下,社會竟然出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光景,經濟得到較為明顯的發展,史稱“同治中興”。
這個時期大概持續了13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晚清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等人正式開始在歷史舞臺上活躍起來,清政府平定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擊敗捻軍,岌岌可危的社會竟然又變得穩定了起來。在戰事暫時平息了之後,洋務派得到實權,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洋務運動,中國近代的軍事工業還有民間工業開始興起。
同治中興的出現,讓清朝強行續命至少50年,然而根據史料的記載和實際情況的判斷,儘管叫做同治中興,但是實際上同治皇帝對此事件並沒有任何的功勞,彼時同治皇帝6歲就登基了,朝政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肅順團隊手上的,被稱為顧命八大臣,同治皇帝實際上就是個傀儡。隨後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聯手,將肅順團隊打壓下去,朝政的實權就被掌握在了兩位太后和恭親王的手上。
慈禧太后還有慈安太后開始了所謂的垂簾聽政,恭親王也獲得了議政王的權力,慈禧和恭親王基本上就代表著清朝政府真正的權力擁有者了。無論是軍務還是政治,同治皇帝實際上都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基本上是太后來進行指揮和決策。同治中興的出現,真正的功臣是恭親王奕訢。
同治皇帝在此期間,只對重修圓明園和修剪頤和園念念不忘,還因此常常和朝廷的重臣們爭吵,1873年,同治皇帝獲得了親政的權力,結果第二年他就暴斃駕崩,年僅19歲,史學家對同治皇帝的死亡抱有很大的爭議,不過比較統一的看法就是同治皇帝並非是正常死亡。不過有沒有他也無所謂,此時在朝中活躍的是恭親王。
恭親王在這個時候的權力很大,又身任數個要職,像領班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等,內外的政交皆系其身,一時間儼然成為朝中最為權貴的人。不過恭親王也的確對得起他手上的權力,歷史證明恭親王奕訢是個相當有能力的人,他不像傳統的政府一樣對漢人大臣防範有加,反而是任用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這幾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已經無須闡述。
而且恭親王已經開始意識到清政府墮落的原因,那就是過於封閉的眼界,他為了能夠讓中國的軍事和工業能夠快速跟上世界的腳步,在背後支援著洋務運動,並且積極開展外交。尤其是在這關鍵時候,他任用的曾國藩等人也的確是非常能幹的人,包括奕訢自己在內,晚清幾大名臣共同造就了同治中興的盛況。
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如果當年是奕訢坐上皇位(恭親王也是當年皇位的最強競爭人之一),亦或是慈禧沒有多次打壓恭親王的話,也許清朝的局面將變得更加開朗。除了恭親王本人在各界的活躍之外,曾國藩的湘軍崛起,成為擊敗太平天國的利劍,而他本人開辦了安慶內軍械所,這是中國第一家近代兵工廠,也是洋務運動開啟的訊號,此後的時間裡,曾國藩不僅在發展上始終積極,在他的支援下,中國也出現了第一批留美學習的幼童,這些人後來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左宗棠則主持建立了有名的福州船政局,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對戰軍艦生產廠,此外他還培養了大批的海軍人才,有力地促進了近代海軍的發展。李鴻章更不用說,中國近代工業大半的企業都是由他創辦或者是支援的,涉及各個方面,作用巨大。
這幾個人的出現,才是同治中興能夠出現的真正原因,而此時恰好是在同治年號之中,實際上和同治皇帝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
12 # 一條忍著不死的魚
咸豐皇帝去世後,清朝迎來了短暫的發展期,也就是所謂的“同治中興”,或者說是“同光中興”。其實無論是同治皇帝還是光緒皇帝,都不是什麼少年英主,但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老謀深算,加上隨平定太平天國而青雲直上的漢族將領,清朝迎來了“最後的迴光返照”。
比起歷史上著名的幾次中興,如“孝宣中興”,“光武中興”,“弘治中興”,嚴格來說“同治中興”都不夠格,清朝自“康乾盛世”以後就是走下坡路,但考慮到“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勉強稱得上,具體內容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1)軍事領域
進入同治朝以後,清朝在平定內亂方面節節勝利,1865 年6 月湘軍攻佔太平天國都城天京, 次年 , 將太平軍全部肅清 , 1868 年鎮壓東西捻軍 , 1872 年撲滅苗民起義, 1873 年雲南 、 西北迴民起義結束, 一時 “國家威稜西憚蔥嶺,南極滇池”。說是大獲全勝也不為過,軍事上的勝利為後來其他領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2)政治領域
咸豐皇帝去世後,兩宮太后,聯合鬼子六等人發動“辛酉政變”,肅清八位輔政大臣,形成了以太后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手法上值得商榷,結果還算理想,尤其是慈禧太后掌權後,重用漢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政危局。除此以外,清政府還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恢復秩序的政策,如緩和土地兼併、減免稅收、獎勵墾荒,恢復被兵各省科舉考試 , 獎勵甚戡亂有功的地方紳士,廣增學額等,這些政策對於恢復因為太平天國動亂而導致的危局起到了一定作用,國家經濟開始向好。
(3)外交領域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總理衙門,署理涉外一切事務,後來包括通商、關稅修築鐵路、開礦、製造槍炮軍火等事務也都納入總理衙門,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廷外交危機,贏得了和平發展期,“外國強盛如故 , 唯賴守定和議 , 絕無改列 , 用能中外相安 , 十年無事”。
(4)洋務運動
同治年間, 在地方督撫的大力推動下, 學習西方, 全國先後有 14 個兵工廠建成 , 從外國購置機器 , 普遍生產西式槍、炮、子彈、火藥、水雷及各種“ 制器之器”。以李鴻章控制的江南製造局為例,同治末年,該局已能夠生產西方國家的軍火換代產品, 仿製當時最先進的後膛槍炮, 成功研製無色炸藥,擁有 10 多個分廠,實現了中國機械工業生產零的突破。除此以外,清廷還聘請洋教練,訓練新軍,並籌建現代化海軍,也就是後來的北洋水師。
客觀的說,“同治中興”還是辦了一些實事,對於延續清朝國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後,也潛藏了很大的危機。
第一:官員素質大幅下降
經過天平天國及各種起義,大量官員喪命或者因為失職被免官處分,重新補充的官員在質量方面遠遠不如前任,且由於戰亂,大量軍人轉入文職,更加拉低了官員整體素質,而洋務運動興起後,清廷為了籌集欠款,不惜採用賣官鬻爵的做法,為投機鑽營之徒大開方便之門。捐官者為快速收回所捐之款, 或侵吞公款或收刮民財 , 地方官貪汙腐化現象嚴重。
第二:中央權力大幅下降
為了打垮太平天國,清廷不得不允許各地操辦“團練”,湘軍、淮軍等趁勢而起,這些地方或者私人武裝在平亂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也導致清廷逐步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權,漢族將領開始崛起。而為了籌備軍餉,各地都出臺了許多地方性政策,這些政策在天平天國平定後依然被保留,清廷的財務控制權因此大大縮水,除此以外,各地在外交領域也是各自為政,清末的“東南互保”就可以看做是清廷中樞外交失控的體現。
“同治中興” 為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變遷提供了兩個契機 。一是地方勢力坐大 , 傳統政治系統內地方軍事集團挑戰中央軍事權威 , 形成封建割據之勢;二是伴隨著國家權威體系的衰敗和西方殖民主義侵略, 新的思潮開始出現並對傳統思維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衝擊,這種誕生於舊體制的新力量為社會進一步的新陳代謝提供了養分。
至於怎麼評價“同治中興”,借用美國學者芮·馬麗的話:同治中興“不是一場武裝政變, 也不是一場革命或一個新時代, 而是一種晚期的興旺 , 在此期間 , 歷史上不可避免的衰落過程由於整 個貴族官僚們的才幹和努力而被延緩了一段時期”。
-
13 # 一葉輕舟85
什麼是“同治中興”呢?它是指清朝後葉,同治在位期間(1862一1874)的一箇中興階段。
此間適逄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政治上出現一個和諧時期,因而在之後開展洋務運動。
此時,在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60年,這就是——“同治中興。”中興功臣有奕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和胡林翼,他們在平定內亂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亦成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同治中興”的主要內容:
1、修補內部的政治秩序,齊心對抗太平天國。
2、治內亂。對經濟進行調整,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
3、大興科學。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太平天國的出現。
4、辦洋務。在外交方面極大與西方列強維繫友好合作的關係。
其背景是慈禧太后、恭親王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為收拾這個爛攤子,恭親王引進國外技術,希望西方技術和企業能挽救清王朝。在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於是清政府大肆宣揚“同光中興。”
-
14 # 濤聲依舊3566
首先我對清朝的歷史很感興趣,清朝的皇帝沒有昏君,都是兢兢業業的。清朝後期的國力衰退,都是閉關鎖國造成的,同治中興,當時清朝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弊端,也在實施改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四位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這幾位大臣都是當時大清的股肱之臣,曾國藩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並且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李鴻章就不用說了,書上也是對他眾說紛紜,不過他的功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說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但是這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中流砥柱,而且當時跟日本的談判,只認李鴻章。左宗棠,收復新疆,大震國威,有效的鎮壓了當時的俄國大毛子。張之洞,興修鐵路,鍊鋼廠,舉辦新式學堂等。他們都是為清朝政府能夠再次強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積極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毋庸置疑,當時給清政府短期的繁榮發展,不過他們的思想沒有徹底解放,只發展經濟和軍事,沒有改變制度和思想。他們主興的洋務運動也的確是清政府發展潮流中的一種創新的改革,也就是相當於給當時搖搖曳曳的清政府打了一針止痛劑吧。同治皇帝時期開辦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還送中國學子去美國學習,這都進一步推動了清朝的改革和發展。不過總體來說,只發展經濟和軍事,制度和思想沒有轉變,慈禧太后過個生日居然動用北洋海軍的軍費,可見當時的皇權至上,最終也是甲午中日戰爭使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到此終止。不過總的來說,他們的做法只是對這艘破破爛爛的大船修修補補,同治中興讓清王朝多存活了幾十年,但是從根本上改變不了滅亡的趨勢。
-
15 # A漢裔
清朝的第10位皇帝,入關後的第8位皇帝。小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兩宮太后與皇帝同治之意。後期的衰弱是從乾隆朝開始,因為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同治在位之時因為有一批可以獨擋一面的宗室與大臣像恭親王奕欣頭腦清晰,知道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引進火器,軍艦槍炮,廣交朋友。還中興四大名臣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些比較開明有能力的棟樑之才。雖然同治朝時間不長,可有一片大好景象史稱(同治中興)。最後還要說一個女人(慈禧)有她沒她清朝早晚也會亡國/可沒有她清朝也不會亡的這麼快/沒有她窮奢極欲/老百姓也不會這麼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個人一點淺見。
-
16 # 大李冠軍侯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後,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箇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下開洋務運動。也有人把清代咸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一箇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中興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他們在鎮壓反抗人民和平定社會動亂方面發揮了很大效果,同時亦成為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
17 # 勇戰王聊歷史
“同治中興”這個詞可不是後人給的評語,而是在同治朝(1862--1874),滿清朝臣和慈禧太后就開始自稱“中興”。
清朝“中興”的標準,其實非常低。他不管百姓死活,只要自己有錢花,洋人不打他,就行。
1,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阻斷了南方各省和北方朝廷的聯絡。南方各省的稅收不是被太平軍搶了,就是截留在各省督撫手中。等滅了太平軍以後,北京朝廷開始重新從江南等地獲得稅收,財政收入較之前十幾年增加了不少。
太平軍動亂18省,僅蘇、浙、皖、贛、閩五省,人口過量死亡就多達7330萬人!以上五省可是清廷的財稅大省,這麼大的損傷,怎麼可能在戰後(1864年才結束)就出現“中興”。當然,清朝不用管百姓的死活,只要朝廷有錢收就行了。只要朝廷的收入增加了就行了。
2,大清國和洋人在1860年達成最終和解,割地賠款求和。透過一系列條約,清廷在賠款通商的同時,丟失150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過,在清廷看來,丟土地沒有什麼關係,反正離北京很遠。賠點錢也沒事,反正從老百姓身上壓榨的。
而且,讓清廷高興的事來了,此後洋人開始“扶持”清廷。因為,沙俄在西面答應了第十次俄土戰爭,英法需要在東方扶持一個國家,出來硬抗俄國。於是,在英法美等國支援下,清廷開始洋務運動。
由上而起的洋務運動,並沒有給下層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但是,清軍開始洋槍洋炮和洋船以後,與洋人的十年的相安無事,讓清廷開始飄飄然了。垂簾聽政的西太后被吹噓為“聖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湘淮軍將帥也成了“中興名臣”。
可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內的農民運動一直沒有停息。捻軍動亂全國八省十餘年,兵力最高達20萬人。一度打到保定,到1868年才被平定。陝甘回亂,一直到1874年,同治皇帝死的前一年才剛被平定。
“中興”的意思,指的是滿清朝廷收入增加,洋人姥爺不打他。“中興”跟老百姓的生活沒關係。這就能理解,為什麼後來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老百姓給洋人推獨輪車運物資了。
-
18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清朝在後期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漸衰弱,從嘉慶帝開始清朝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但是每一位在位的君王雖然談不上向康熙帝那樣的能幹,但是起碼在即位前期也是勤於政事,兢兢業業,試圖讓清朝強大起來。
同治(1856年—1875年)是清朝入關之後第十位皇帝,在同治帝親政時期,雖然國家已經江河日下,但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已經被鎮壓,同時國家也在進行洋務運動,與西方各個國家算是比較友好,這時期的清朝大體上開始了修生養息。國家的經濟也從太平天國戰爭中開始逐漸的恢復起來,同治帝剛剛即位是也是勤勉努力,每天都在處理國家大事。在對農民的政策上也是減免稅收,加強對於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在安撫人民的防抗情緒。在同治中興這個階段發展,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也是出力不少,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我認為同治中興,其實根本就沒有興起來,它只是建立在沒有農民起義,沒有外國列強的入侵的基礎之上,其實很大的程度可是隻是清朝統治者們的自我吹捧。
-
1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個所謂的“同光中興”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種相對是什麼呢?主要是指清朝統治者,成功地鎮壓了太平天國大起義!
如果說在晚清後期,哪場農民起義帶給了清朝致命衝擊,極大限度地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清朝的統治秩序的話,那麼除了“辛亥革命”,就是太平天國大起義了!
活躍了十餘年,勢力及影響力遍及多個省份,而且還連帶引發了捻軍起義的太平天國,如果不是急於定都金陵,並由此帶來了起義軍上層逐步脫離民眾,甘於腐化墮落的後果,更由此演變成諸王因權力爭鬥而發生的“天京事變”,或許清朝有被逐出中原的危險!
由此可見太平天國大起義,給清朝帶來了多麼嚴重的統治危機!而且清朝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又不得不引進一些西洋武器和技術,用來發展自己的實力,在客觀上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啟“洋務運革”,奠定了一定基礎!並且洋務運動也的確對清朝產生過積極作用,雖然沒能真正實現其“富國、強兵”的根本目的,但卻也由此將清朝緩慢地引領到近代化的道路上來!
因此清朝的同光中興,應該指的是:①、鎮壓了太平天國,維護了自己的統治。②、經過洋務運動的發展,給清朝帶來一絲近代化的氣息。而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所以才會被晚清統治者吹噓為“同光中興”!
-
20 # 填哥嗑歷史
晚清時期,中國內憂外患,清政府對內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和革命黨人的起義,對外屈膝投降,連年的動亂和外國的侵略,導致中華民族積貧積弱。每況愈下。中國國力迅速下降。最終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這是中國社會的悲劇。
在這段時間裡,很多的仁人志士,為了中國的命運的轉變,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當然,這也包括清王朝的一些有識之士。他們為了清王朝能夠維持統治,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做出一些變革。
比如在同治一朝,就出現了史學家所稱的的“同治中興”。
所謂的中興,歷史上有很多,比如漢朝的昭宣中興,唐朝的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明朝的弘治中興等等,這些都是朝代的中後期的有作為的皇帝的勵精圖治,使得社會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他們,都得到歷史的肯定。那麼,同治一朝,做出那些貢獻,以致能獲得“中興”之名的呢?
我認為,主要是四個方面:
1、鎮壓叛亂,穩定國內局勢。
清朝自乾隆末年開始,農民起義連綿不斷。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得清王朝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1851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很快席捲半個中國。1856年,太平天國鋒芒直指北京,1858年英法聯軍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北方的捻軍起義也如火如荼。東北的沙俄則加緊侵略。清朝內憂外患。大有亡國之危機。以至於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咸豐皇帝逃亡熱河。
不過,同治上臺之後,局面發生很大的變化。
中俄,中英,中法等條約簽訂之後,外國的侵略暫時告一段落。清政府騰出手來,對農民軍進行大規模圍剿。
天京陷落
這個時候,因為內訌和清軍的鎮壓,太平天國大勢已去。1864年,清軍對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發動大規模的進攻。7月19日天京失守。清軍和湘軍在天京城內展開大規模的屠殺。之後,隨著李秀成、洪仁刊的敗亡,太平天國徹底失敗。
這個時候,北方的捻軍也已經成了強弩之末。1868年8月,西捻軍被圍困在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結果全軍覆沒,張宗禹投徒駭河而死。捻軍起義以失敗告終。
隨著太平天國、捻軍的先後失敗,國內的形勢暫時穩定了下來。
2、重視科舉。
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緩和階級矛盾,清朝政府對科舉考試相當的重視。增加了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認識到國子監“專課文藝,無裨實學”,下令“兼課論、策”,“獎勵留心時務者”。
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員的童試加試算學。
丙午,展順天文鄉試於九月舉行,恩科武會試於十月,順天武鄉試於十一月。
補行咸豐十年恩科武會試。
同治辛巳,廷臣議上垂簾章程,懿旨依議。詔開恩科。
同治初元,以國學專課文藝,無裨實學,令兼課論、策。用經、史、性理諸書命題,獎勵留心時務者。 ——《清史稿》
3、賑濟災民,勸課農商
同治皇帝劇照
在這方面,明清時期的很多帝王都做的不錯。同治皇帝也不例外。他多次下令賑濟災民,減免賦稅,以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
戊申,上奉大行皇帝梓宮返京師,免承德及宛平各府縣田賦。
是月,免西寧碾伯被擾額賦。
甲戌,免安徽、江蘇、浙江被賊來年額賦。
庚子,順直久旱,飢,賑恤之。
辛丑,以畿內亢旱,撥閩、廣、贛釐捐三十萬,浙、閩海關洋稅三十五萬備賑需。
己酉,自三月不雨以來,上頻祈雨。至是日雨。是月,免陝西乾州等屬災擾額賦。
——《清史稿》
諸如此類,在史書記載中,還有多處。
4、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大規模開展洋務運動。追求“自強”,“求富”。
內憂外患的局面,迫使清朝的一些有識之士發出變革的呼聲,要求學習西方的技術,使得自身強大起來。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慈禧太后於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也和國內的頑固派有矛盾,需要利用改革派。於是,也偏向於支援變革。
於是,一場清朝政府自上而下的,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為代表的的洋務運動拉來序幕。
洋務派們紛紛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
福州船政學堂
這段時間,還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透過洋務運動,中國引進大批先進的技術,訓練和建立新的海軍,興辦民用企業,加強人才培養,這對中國的現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這也是同治中興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我們應當看到,雖然,同治中興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但是,它也有很多的硬傷。
1、局勢的平穩是以清政府的賣國求榮為代價的。
“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積極進取”才是一個有作為的王朝的正常表現,再次一點,也要“對內穩固統治,對外抵禦強敵”。
但是同治時期,對內加強對農民起義的鎮壓。對外,則屈膝投降。先後和沙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條約》,和日本簽訂《北京專條》,將巴爾喀什湖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給俄國。還送給日本五十萬兩白銀,換取因侵略臺灣被打的抱頭鼠竄的日軍撤出臺灣。大漲日本的侵華野心。實屬不該。
這個時期,連小小的浩罕國也敢於率領大軍入侵新疆,並佔領新疆不少地方。直到後來,光緒年間,左宗棠才率領軍隊收復新疆。
2、區域性的革新並不能挽救中國腐朽落後的局面。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的局面是腐朽的清政府已經不能夠扛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了。清政府要做的,廢除帝制,實行立憲,還政於民。徹底的富國強兵。
重視科舉,籠絡人才,賑濟災民,並沒有起多大的效果。因而,雖然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被鎮壓,但國內的局勢仍然只是維持大體的平穩。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仍然時有發生。
大規模的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落後的體制,決定所謂的運動,並不能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一敗塗地,標誌著“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
新式學堂的開設,留學士子的派遣,使得西方的先進的思想更進一步深入人心。當然也沒有能夠挽救清朝日益衰敗的命運。
而且,要說明的是,所謂的“同治中興”,洋務運動,是在慈禧、奕訢等人的主持下,以“同治”的名義進行的,並不是同治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主持的。同治皇帝,並沒有歷史上的中興之主的才能。
論曰:穆宗沖齡即阼,母后垂簾。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劃平,中外乂安。非夫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何以臻茲?泊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蘄至中壽,日新而光大之,庸詎不與前古媲隆。顧乃奄棄臣民,未竟所施,惜哉!——《清史稿》
同治皇帝既無執政之實,又無執政之才,更無中興的雄心,所謂的“同治中興”,乃殘花一現而已,《清史稿》中的所謂中興制論,言過其實了。
回覆列表
同治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八位皇帝,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治是清穆宗的年號,原名叫做愛新覺羅·載淳,是咸豐帝的兒子。
同治是咸豐帝的長子,在咸豐帝的另一個兒子去世之後,同治就成為了清朝最正統的繼承人,在同治繼位的時候,他才只有6歲。根本沒有什麼治理國家的能力,所以朝廷裡的大小事務都是由八位顧命大臣和慈禧等人一起決定的,然而在同一年的年底,慈禧發動了政變,廢除了八個顧命大臣,開始了正式的垂簾聽政,將整個大清的最高掌控權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同治登位之初八個顧命大臣商議的年號是“祺祥”,但是隨著他們的倒臺,整個朝政的權勢傾斜,慈禧就打起了改年號的主意,有人建議改為“同治”,寓意著太后臨朝共治,也是在變相的拍慈禧的馬屁,慈禧果然非常開心的改年號為“同治”,從此以後“同治”也就成為了愛新覺羅·載淳的稱號。
同治在位的時期,經歷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大事,比如說鎮壓太平天國、苗民起義等等,大大的延緩了清朝的衰亡時間,同時積極的任用洋務派來增強國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使得清王朝在將要滅亡之際煥發了新的生機,被稱為是“同治中興”,不過在這段時間,清朝的實權掌控者不是同治,而是慈禧太后,這樣作為“吉祥物”般的生活也讓同治帝非常的不滿,年紀輕輕的就去世了。
同治中興為什麼失敗
同治清朝晚期,整個封建社會制度已經走向沒落。清朝的腐朽主要表現在外交,政治,經濟等方面。外交上同治時期幾乎成為了半殖民主義政權,慈禧等清朝掌權者和西方殖民者共同達成協議來換取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治中興為什麼失敗,有它必然的歷史原因。
同治中興為什麼失敗首先是因為它本身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繁榮恢復社會穩定發展階段。這裡有著官僚大臣們粉飾太平好大喜功的成分。當時清軍消滅太平天國後,確實贏得了百姓的支援和認同。但是這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同治中興的實質。所謂的興,其實是用更大的犧牲來換取短暫的統治的清朝苟且偷生。同治中興多虧了主張發展生產,改進科舉制度,減輕人民賦稅以及創辦學堂這些措施額實行。在軍事上確實有所改進,但與此同時腐敗的清朝官僚體制註定了清朝的滅亡。在大批購買引進國外軍事物資的同時也是這些大臣貪汙國庫的大好機會。
同治中興為什麼失敗,很大程度源於封建體制長期積累下出現的根本性的弊端沒有得到改變。如果清朝能夠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開始勵精圖治改善體制改進腐朽落後的政府體制,也許還能讓清朝透過和平的發展逐步轉化到資本主義社會。然而封建統治者是在掠奪農民階層的基礎上進行權力控制的,因此很難將社會利益與自身利益等同起來。
同治中興的評價
同治中興是清政府發起的從中到下的改革,因為不是從上到下,它始終維護的是統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說,改革並沒有動搖最根本的固有利益。它在太平天國動亂後肅清了社會環境,使得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大興科舉,籠絡人才,希望廣納賢才將清政府挽於危亡。同治中興的評價不一,它在近代史中呈現一個特殊的地位。
有的人關於同治中興的評價過於偏激,認為同治中興打著學習西方的幌子,其實是清朝統治階級的一次洋洋得意的鼓吹變法,它與明治維新出現於同一時期,但與明治維新所達到的效果大相徑庭。雖然政策上也有學習西方的內容,但由於清政府的自我吹捧,實際效果並不大。
教育上的招賢納士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對內經濟的調整主要體現在生產關係上的調整,收拾太平天國的爛攤子。總的來說,變法的雷聲大,雨點小。
但是,不得不說洋務運動使一直遭到壓抑的中國資本主義得以發展,因此,有些人對同治中興的評價是正面的。他們認為同治中興在近代史中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給中國社會潛移默化的播下了近代化的種子。一方面鎮壓國內的人民運動,給人民安定可發展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學習西方,明白了發展要靠科學技術,船堅炮利才能夠抵禦外侮。毫不客氣的說,中國的近代史由此開端。